一、B超对转移性肝癌特点与原发病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占伟[1](2019)在《TACE联合MWA方案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微波消融(MWA)方案与单纯TACE方案治疗大肝癌(LHC)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远期生存,同时进一步研究患者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方法:将2014年8月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78例LH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TACE方案治疗,以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成功后进行诊断性肝动脉造影,明确肿瘤位置、大小、数目及血液供应情况,选择性插管直至肿瘤供血动脉,以碘油乳剂栓塞肿瘤末梢血管后注入化疗药物,最后以明胶海绵栓塞肿瘤供血动脉近端延长化疗时效,每隔2840天进行一次,不超过3次。研究组患者采用TACE联合MWA治疗,先行TACE治疗,步骤同对照组,30天后或待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再进行MWA术治疗,局部浸润麻醉后超声引导下穿刺导入微波电极至预定肿瘤部位,根据肿块大小和患者情况调节微波机功率、作用时间和进针次数,根据肿瘤形态及大小布针,大肿瘤分次从不同方向多点多部位分段凝固、多点组合,消融结束后边退针边凝固针道。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门静脉分支癌栓、淋巴转移、肿瘤最大直径、肝功能分级、巴塞罗那分期(BCLC)等一般资料。于治疗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3年的随访,随访日期截止至2019年8月。以首次进行治疗至因任何原因死亡或随访截止日期作为生存时间绘制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中位生存期(MST)。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1年、2年及3年对两组患者进行实体瘤疗效评价。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α-L-岩藻糖苷酶(AFU)、糖链抗原19-9(CA19-9)、γ-谷氨酰转肽酶(γ-GG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预后转归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析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治疗结束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完全缓解(CR)与部分缓解(PR)人数占比、客观有效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高于对照组,病情稳定(SD)及疾病进展(PD)人数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研究组患者PD人数占比明显低于对照组,ORR及D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AFP、AFU、CA19-9、γ-GGT及ALP水平低于治疗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3)血清AFU、CA19-9、γ-GGT及ALP水平与AFP水平呈正相关(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最大直径小于治疗前,研究组小于对照组(P<0.05)。(5)研究组患者MST为23.24个月,对照组患者MST为13.58个月。研究组患者术后1年、2年及3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0.05)。(6)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不良反应,经干预后患者症状减轻。两组患者各类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不同BMI、术前AFP水平、年龄、性别、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饮酒史、吸烟史、淋巴转移及治疗次数患者预后情况存在差异(P<0.05)。(8)术前AFP水平、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治疗次数为影响LH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TACE联合MWA方案可有效缩小患者肿瘤最大直径促进疾病康复、降低LHC患者体内血清标志物水平改善患者肝功能。(2)TACE联合MWA方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3)近期疗效中,TACE联合MWA方案患者具有较高的疾病客观缓解率和控制率;远期疗效中,TACE联合MWA方案患者1年和3年生存率高具有较长的中位生存时间,对延长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作用。(4)BMI、术前AFP水平、年龄、性别、BCLC分期、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饮酒史、吸烟史、淋巴转移及治疗次数为LH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其中术前AFP水平、Child-Pugh分级、门静脉分支癌栓、治疗次数为影响LHC患者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秦建民[2](2018)在《转移性肝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肝脏是恶性肿瘤转移最常见的靶器官之一,转移率为11.1%;恶性肿瘤患者40%出现肝转移.转移性肝癌不仅在原发肿瘤来源、肿瘤基因和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存在个体化差异,而且在肿瘤进展阶段、解剖学特点、机体功能、并发症等方面亦存在差异.针对转移肿瘤来源和途径不同,转移性肝癌治疗涉及原发肿瘤和肝转移肿瘤两个方面,如何合理选择手术、局部消融、化疗、分子靶向药物、内分泌、生物免疫、放射等治疗方法及治疗时机,是转移性肝癌治疗的关键.利用现代先进的影像学技术明确转移性肝癌肿瘤大小、数目、部位、血供等情况,为精确制定转移性肝癌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目前任何一种治疗转移性肝癌的方法均有其各自的适应证,对于不能手术根治切除的转移性肝癌,单一治疗方法难以达到治愈或控制肿瘤进展,需要两种或两种以上治疗方法有机地联合,达到协同增效的治疗效果.依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其个体特性,结合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和最佳证据,制定出符合循证医学原则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使转移性肝癌患者最大程度获益,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刘茂林[3](2018)在《64排螺旋CT在早期肝癌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析64排螺旋CT在早期肝癌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6年10月本院确诊的20例早期肝癌与FNH病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同时进行普通B超与64排螺旋CT检查,就两种检查的准确性、病灶范围与所得影响特征做观察对比。结果:CT在肝脏局灶病变上的诊断准确率(85%)高于B超(50%),有统计学意义(P<0.05);CT在肝脏局灶的具体大小上的检测准确率(90%)高于B超(50%),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测原发性与转移性肝癌病例的始消时间[(38.8±5.5)s,(35.6±5.4)s]及维持时间[(40.8±1.8)s,(43.8±5.6)s]较肝血管瘤、FNH、肝炎假瘤显着偏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期肝癌与FNH鉴别诊断中准确率上64排螺旋CT较B超高,更具应用价值。
陈涛,邢雪[4](2018)在《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进展》文中认为转移性肝癌(metastatic hepatic carcinoma, MHC)是由全身其他部位原发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肝脏,并在肝脏形成单个或多个的癌灶。由于单一指标灵敏度和特异性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通常使用血液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等多种检测指标联合测定。MHC的预后取决于原发肿瘤的部位、恶性程度、肝脏受累范围、有无肝外转移灶和患者的全身情况。治疗宜选择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手段进行有效干预。随着精准肝切除技术、射频消融术、微波凝固疗法、放疗、无水乙醇瘤内注射及化疗等技术和药物不断涌现,MHC的治疗更加规范、有效。本文主要就转移性肝癌的诊断、外科治疗的手术指征、手术方式、非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等方面进行阐述。
朱莉[5](2017)在《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分析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常见原发灶,并同原发性肝癌的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特点及治疗方法相比较,为早期诊断转移性肝癌和及时准确查找原发灶提供依据,进一步为转移性肝癌临床诊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整理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首次确诊的221例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原发灶来源及临床特征,并与同期首次住院确诊的2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分布、既往史、临床表现、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方面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肿瘤标志物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一般资料:221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中,男性128例,女性93例,男女比例=1.37:1,年龄范围16-87岁,平均年龄62.13± 12.99岁;2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男性165例,女性35例,男女比例=4.71:1,年龄范围31-84岁,平均年龄58.87±9.34 岁。2.转移性肝癌肿瘤原发灶的构成:无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以消化系统来源恶性肿瘤多见,其中大肠癌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胃癌,第三是胰腺癌。除消化系统原发肿瘤病灶以外,男性患者以肺癌最多见,女性以乳腺癌、妇科肿瘤更多见。3.性别比较:转移性肝癌及原发性肝癌患者均以男性多见,转移性肝癌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高于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年龄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年龄均以老年患者为多。年龄在60-69岁者转移性肝癌患者所占比例低于原发性肝癌组,而年龄在70-79岁、>80岁者高于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临床症状、体征、既往史的比较:转移性肝癌组患者中,被体检发现者、腰背痛者、消化道出血者、具有腹部包块者分别高于原发性肝癌组,而具有腹痛、乏力、纳差、肝大、蜘蛛痣及肝掌的患者所占的比例低于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性肝癌组患者中,有吸烟、饮酒史者,有乙肝、丙肝者,有肝硬化病史者均分别低于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肿瘤标志物比较:转移性肝癌组患者中AFP阳性率低于原发性肝癌组,CEA、CA125、CA199阳性率分别高于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AFP、CEA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8、0.840,提示有较好的诊断性能。7.生化肝功比较:两组患者生化肝功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原发性肝癌组患者升高更明显。转移性肝癌组患者中ALP、GGT、CHE均高于原发性肝癌组,而ALT、AST、TBIL、DBIL、TBA、AFU均低于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8.影像学特点比较:转移性肝癌组患者中肿瘤位于肝左、右两叶者、肿瘤数目>3个者、直径<5cm者均高于原发性肝癌组,而位于肝右叶者、数目为单发者、直径>5cm者、有门静脉癌栓者均低于原发性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移性肝癌患者CT平扫多表现为类圆形或团片状低密度影或混杂密度影,边缘清楚或模糊,增强扫描多表现为门脉期环形强化,部分呈"牛眼征"。原发性肝癌组患者CT增强可见病灶迅速增强又迅速消退的特点,即"快进快出"。9.治疗方法:转移性肝癌组患者行保守治疗和化疗者最多,而原发性肝癌组行TACE、外科手术治疗者最多。结论:1.转移性肝癌患者中老年男性占绝大多数,原发灶多来源于消化系统。除消化道来源恶性肿瘤外,男性患者以肺癌多见,女性患者以乳腺及妇科肿瘤多见。2.转移性肝癌患者临床特征无特异性,与原发性肝癌相比,肝功能损伤程度较轻,血清ALP、GGT水平较高,肿瘤标志物以CEA、CA125、CA199升高为主,其中AFP、CEA的诊断性能较好。3.AFP、CEA对于转移性肝癌和原发性肝癌有较好的诊断性能。4.转移性肝癌患者中,肝转移癌灶以多发小结节为主,常散在分布于肝左右两叶,多无静脉癌栓,CT表现多样,平扫以不规则低密度灶为主,增强扫描部分显示"牛眼征"。5.针对转移性肝癌应积极采取外科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延长生存期。
陈明良,严焕军,忻畅,卓奇峰[6](2015)在《肝脏造影B超在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肝占位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肝脏造影B超在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的肝占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肝占位患者42例(50个病灶),回顾其超声常规检查及造影检查结果,并与术中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肝细胞肝癌病灶5个,均表现为动脉期快速灌注,门脉期及肝实质期表现为快速退出;肝转移性肝癌病灶16个,5个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增强,11个表现为不均匀增强,12个在门静脉期及肝实质期表现为快速退出,4个表现为缓慢退出,肝血管瘤病灶13个,表现为动脉期及门脉期缓慢向心性增强,肝实质期也表现为增强,肝囊肿病灶16个,未见明显增强,恶性肿瘤均经过病理证实,肝血管瘤、肝囊肿均术中探查证实。结论超声造影对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的肝占位中有较高的准确率,对该类患者的临床诊断有较大的指导价值,可指导术中诊疗方案及整体治疗方案,但确诊仍需结合其他检查或病理结果。
彭燕[7](2013)在《超声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超声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1例转移性肝癌患者,行肝区转移灶B超及CT扫描,记录转移灶在B超下的影像学特点,并与CT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左半肝、右半肝和两侧肝脏转移性肝癌的转移灶的特点进行比较后发现,三组的病灶数目、大小和回声特征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超的漏诊率较CT高,但两组无统计学差异(X2=0.774,P=0.378)。结论:B超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CT成为检测肝转移的主要影像学手段。
赵然冰,刘玉君[8](2011)在《B超诊断103例转移性肝癌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开展转移性肝癌超声诊断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我院103例转移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综合分析此103例患者的影像、手术及病理等相关临床资料,探讨B超在诊断诊断转移性肝癌的应用价值。结果:转移性肝癌患者超声诊断特点:病灶呈低回声型居多;靶环征(中眼征)者居多;病灶多发者居多;病灶与正常组织分界截然,边缘规则者居多;小病灶者居多;肉瘤类的肝转移病灶内多呈不规则的无回声暗区。回声分型为:低回声型,等回声型和高回声型。结论:超声检查简便、无创性、重复性强,对肝脏转移性肿瘤诊断准确性较高,对肝内占位病变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和敏感性。而且检查费用低廉,对转移性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清坚,赫军,黄名威,莫绍雄[9](2006)在《125I粒子组织间照射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125I粒子对转移性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在30例转移性肝癌患者的肝内转移瘤体中植入125I粒子。通过观察术前与术后B超及癌胚抗原(CEA)的变化情况进行疗效判断。[结果]经125I粒子植入的转移性肝癌瘤体,在治疗后5个月内其生长受到有效抑制(治疗前、后肿瘤大小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后CEA比较呈显着性差异(P<0.05),CEA随时间的延长呈增长趋势。[结论]125I粒子对转移性肝癌有治疗作用,但作用有限。
陈丹[10](2006)在《B超早期诊断转移性肝癌与螺旋CT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与螺旋CT对比,探讨B超在转移性肝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随访期恶性肿瘤患者,每1个月复查上腹部CT、肝脏B超以及其他必要检查,比较肝脏B超和上腹部CT检测转移性肝癌病灶的符合率以及对门静脉癌栓检出率的差异,观察转移性肝癌在B超下的影像学特点。结果58例患者中,有32例出现肝转移,其中29例由肝脏B超和上腹部CT同时发现转移病灶,符合率为90.6%;B超的门静脉癌栓检出率明显高于CT(P=0.026)。结论肝脏B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螺旋CT作为恶性肿瘤随访过程中检测肝转移的影像学手段。
二、B超对转移性肝癌特点与原发病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对转移性肝癌特点与原发病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TACE联合MWA方案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PHC诊断标准 |
1.5 方法 |
1.6 观察指标 |
1.7 判定标准 |
1.8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
2.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癌标志物水平比较 |
2.4 肝癌标志物相关性分析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最大直径比较 |
2.6 两组患者术后存活情况比较 |
2.7 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2.8 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
2.9 患者预后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附图 |
4 讨论 |
4.1 背景 |
4.2 实验室检查 |
4.3 影像学检查 |
4.4 治疗 |
4.5 TACE联合MWA治疗LHC结果分析 |
4.6 本研究不足及改进方法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2)转移性肝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精准明确肝转移肿瘤数目、大小和分布是个体化治疗方法选择的前提 |
2 各种治疗方法在转移性肝癌治疗中的作用 |
2.1 手术切除 |
2.2 局部消融治疗 |
2.3 肝动脉栓塞化疗 |
2.4 化疗 |
2.5 分子靶向药物治疗 |
2.6 放疗 |
2.7 免疫治疗 |
3 个体化联合治疗是转移性肝癌治疗的内在要求 |
4 结论 |
(3)64排螺旋CT在早期肝癌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经CT与B超检查患者肝脏局灶性病变情况对比 |
2.2 CT与B超对肝脏局灶的具体大小检测对比 |
2.3 病例CT MRI增强具体时间对比 |
3 讨论 |
(4)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HC的诊断 |
1.1 实验室检查 |
1.2 超声检查 |
1.3 CT检查 |
1.4 DSA造影 |
2 不同原发灶来源的MHC的治疗方案 |
2.1 大肠癌 |
2.2 乳腺癌 |
2.3 胃癌 |
2.4 胰腺癌、肾癌、黑色素瘤 |
2.5 手术适应证 |
2.6 手术方式 |
2.7 MHC的非手术治疗 |
3 展望 |
(5)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 前言 |
(二) 材料和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五) 结论 |
(六)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肝脏造影B超在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肝占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造影 B 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
2.2 造影 B 超在良恶性肿瘤诊断率中的差异 |
2.3 肝占位的超声造影特点 |
3 讨论 |
(7)超声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3 观测内容: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超声检查结果: |
2.2 超声与CT结果的比较: |
3 讨 论 |
(9)125I粒子组织间照射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材料 |
1.3 术前准备 |
1.4 植入方法 |
1.5 植入术后处理及不良反应观察 |
1.6 观察指标及统计处理 125 |
2 结 果 |
3 讨 论 |
3.1 125I粒子对转移性肝癌存在治疗作用 |
3.2 125I粒子对原发病灶及其它转移灶无治疗作用 |
3.3 125I粒子对转移性肝癌治疗效果有限的原因分析 |
四、B超对转移性肝癌特点与原发病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TACE联合MWA方案治疗大肝癌的临床疗效及远期生存分析[D]. 刘占伟.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8)
- [2]转移性肝癌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与临床意义[J]. 秦建民.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8(29)
- [3]64排螺旋CT在早期肝癌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 刘茂林.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8(02)
- [4]转移性肝癌的外科治疗进展[J]. 陈涛,邢雪.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8(01)
- [5]转移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D]. 朱莉.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1)
- [6]肝脏造影B超在合并其他消化道肿瘤肝占位中的应用[J]. 陈明良,严焕军,忻畅,卓奇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15(06)
- [7]超声在诊断转移性肝癌中的临床价值[J]. 彭燕. 河北医学, 2013(09)
- [8]B超诊断103例转移性肝癌临床分析[J]. 赵然冰,刘玉君.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3)
- [9]125I粒子组织间照射治疗转移性肝癌的临床研究[J]. 王清坚,赫军,黄名威,莫绍雄.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6(03)
- [10]B超早期诊断转移性肝癌与螺旋CT的对比研究[J]. 陈丹.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