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管理协会装备诊断工程技术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京航公司2002年度研讨会计划

中国装备管理协会装备诊断工程技术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京航公司2002年度研讨会计划

一、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断工程技术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京航公司2002年度研讨班计划(论文文献综述)

湖北省人民政府[1](2021)在《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鄂政发[2021]18号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现将《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9月24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目录第一章塑造在全国科技创新版图中的领先地位一、发展形势二、指导思想三、基本原则四、主要目标第二章构建全域科技创新新格局一、全力争创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和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二、高标准建设以东湖科学城为核心的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

刘欣[2](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本刊讯[3](2018)在《中国质协发布2017年度质量技术奖励决定》文中提出中国质量协会近日发布《关于2017年度质量技术奖励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北京精密机电控制设备研究所"航天伺服研制全过程预防差错技术方法体系及工程实践"等5项成果、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显示事业群"京东方集团化循环驱动质量管理模式构建与运营"等20项成果,分别授予质量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授予首钢股份公司迁安钢铁公司"基于SPC技术的全流程质量管控平台构建与应用"等21项成果质量技术奖优秀奖。

本刊讯[4](2016)在《中国质协发布2015年度质量技术奖励决定》文中研究表明本刊讯中国质协发布《关于2015年度质量技术奖励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第二总体设计部"航天型号通用质量特性保证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成果、青岛海尔质量检测有限公司"网络化360°用户交互体验模式(i-360TCE)的建立与实施"等6项成果、浙江省特种设备检验研究院"石化装置在役管式加热炉安全性能及剩余寿命评估技术研究"等12项成果,分别授予质量技术奖一、二、三等奖;并授予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

本刊讯[5](2015)在《中国质协发布2014年度质量技术奖励的决定》文中研究说明本刊讯中国质协日前发布《关于2014年度质量技术奖励的决定》(简称《决定》)。《决定》对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格力T9全面质量控制模式的构建与实施"等3项成果、中航工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航

赖继年[6](2012)在《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文中提出1877年3月,清政府向英国派出了海军留学生,中国近代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民国时期,留英人数增多,规模也不断地扩大,“海军留英”及“庚款留英”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制定了吸引留学生回国的政策,许多留英生在这一政策的影响下回国。建国初期,因为英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始终与美国一致,所以中国没有与英国建立外交关系,两国之间也没有教育交流活动。1954年6月,中英两国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1956年,中国向英国派出了3名留学生,新中国的留英教育正式起步。“文革”爆发后,留英教育工作中止。1972年3月,中英两国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留英教育得以恢复。这一年年底,中国向英国派出了16名留学生。此后,中国每年向英国派出少量留学生,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1979年4月17日,31名留学生赴英学习,这标志着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工作正式启动。此后,留英教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80年代初,国家通过各种渠道向英国派遣留学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也应时而生。“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运行十年,不但为中国培养了人才,而且也改善了中英关系。1986年,国家调整了留学政策,留英生的层次愈加高了,质量得到了保证。1990年代,国家继续向英国派遣留学生,并确立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留学工作方针。这一时期,留英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自费留英生越来越多,成为留英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赴英国学习相对应的是留英生回国。留英生回国后参与了社会建设,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留英生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在学科建设方面,他们对传统的专业进行改造,并引进了新的专业,建立了新型实验室和研究所。在高校教学方面,他们编写了新教材,开设了新课程,并采用了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学术研究方面,他们不断地开拓进取,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绩。一些留英生还担任了中国重点大学的校长,他们在各自的学校进行了改革。留英生还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1980年代,中国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正处在恢复发展阶段,科研条件较差,留英生开始了艰苦的科技创业。他们从组建实验室开始,将西方的先进知识引入中国,并发展之。中国的科技水平也逐渐恢复并有所提高。1990年代后,中国的科研条件有所改善,极大地方便了留英生的科技创业。留英生进一步引进新知识、新学科,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在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推出了“百人计划”,入选“百人计划”的留英生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留英生还在“863”计划、“973”计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科技精英群体——留英院士群体为中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与自然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一样,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也积极向上、开拓进取。他们在哲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做出了贡献,推动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1980年代,一些留英生转变了观念,开始自主创业。1990年代,回国创业的留英生逐渐增多,他们从事的行业多种多样。进入21世纪后,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政策不断完善,自主创业的留英生也越来越多。在政府的引导下,留英生创办了许多高科技企业,这些企业大多集中在留学生创业园。社会各界与政府部门对留英生的创业行为进行了评价。留英生在参与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一系列问题。主要的问题是:人际关系问题、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学术环境问题、创业园融资问题,创业园建设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留英生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吴建国[7](2011)在《国立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效益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国立科研机构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变革。以社会公益研究为主的国立科研机构,有可能会向市场经济环境下普遍存在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转化,在接受国家资助的同时,主要依靠社会支持实现良性循环。因此,借鉴国外相关科研机构的模式和经验,研究提出适合我国科技发展阶段的国立科研机构经费配置模式,对于提高我国科研经费配置效率,提升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科技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优化地方科研机构的经费配置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国立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机制的研究,首先评述了国内外有关研究的现状,指出,虽然在管理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但国外对国立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模式的研究也不系统。国外学者近期研究的重点是项目经费的管理模式及评估方法,例如同行评议的程序与控制问题,但是缺少对机构层次经费管理模式的探讨。随后,本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性评述,综合分析了主要国家国立科研机构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此基础上研究指出,世界各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配置模式,可归结为3种: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基于项目的经费配置模式;倡导科学自治、基于人的经费配置模式;以及以市场为导向、外争经费匹配模式。这些经费配置模式各具特点,适用于不同定位、不同传统的科研机构。然后,本文详细介绍和分析了美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的科技管理体系、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国立科研机构概况以及这些国家的17个典型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模式。本文指出,各国国家科研经费的总体管理机制的共同特点体现为:多元化经费来源体系中以政府支持为主体:“项目制”经费管理纳入政府科研机构管理范畴;以法律、法规和标准构筑经费管理的机制基础。17个典型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模式的共同特点体现为:注重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重视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对科研项目实行绩效考评机制;政府拨款与竞争性经费共存。在此基础上,本文在国内首次基于随机前沿方法(SFA)构建了两个国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效益分析模型,首次提出了此类模型的主要指标,根据两个模型的分析结果,对17个典型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行了排序,并分析马普模式、FhG模式、美国模式、计划模式等不同经费配置与管理模式的效果与特点。最后对改进国立科研机构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提出了相关的分析与建议。为验证SFA构建的两个科研经费管理效益分析模型,又运用平衡记分卡方法(BSC)构建了第三个国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效益评价框架,并将其获得的排名与SFA构建的两种模型获得的排名进行比较,发现三个模型的排名有共同之处,如科研经费管理效益排名较靠前的机构都有德国马普学会,排名较靠后的机构都有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及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三种模型对经费配置与管理模式的关系的分析基本符合各国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使用与管理机制的实际情况。最后,本文提出了有关建设国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的若干建议,提出目前各国的国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并不规范,管理效益也参差不齐。经费管理机制已经成为制约各国国立科研机构科研水平发展和科研管理水平的瓶颈。改进科技分配体制和科技评价体制,不仅是完善国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的需要,也是有效提高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途径。改进的主要途径是将经费分配和项目评估两个方面尽可能结合,但又要保证两方面都能独立地行使职能,并同时提高这两个方面的透明度和公开程度。

张辉[8](2010)在《国际政治视野下的太空合作》文中提出当前,越来越多的国家进入太空领域并拥有自己的空间设备,航天技术及活动给人类带来的利益也越来越大。但是鉴于开发太空所需耗费的巨大资源、金钱和技术力量,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单独完成,国际太空合作成为必然的选择和发展趋势。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参与国际太空合作所带来的经济和发展上的利益更是不言而喻的。此外,由于太空领域的独特性质,有效的国际太空合作对于维护国际安全与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轴、对于促进全球治理和推动区域一体化、对于服务于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等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然而,纵观太空史的发展可以发现,国际太空合作的进行并不是一番风顺的,而是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伴随着国际太空竞争而时起时伏。这与世界各国对太空合作的需求是很不相符的。其原因就在于各国开发利用太空的行为,无非是人类社会地面活动在外层空间的延伸。因此,太空领域的国家互动同样发生着我们在国际政治进程中所经历的一切:权力与利益之争、意识形态冲突、民族主义、不平等,国家安全问题,南北问题,合作与一体化,援助与制裁等。太空时代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政治时代,国家用什么样的思想和理论来指导它们的行动以处理国际太空的事务,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国际太空体系的格局,并影响国际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视角来看,太空问题是安全问题,涉及的主要是太空竞争、大国争霸、以及以权力为核心的体系变迁等内容,尽管现实主义承认太空合作的存在,但认为这种合作是极为有限的。因此在现实主义占据主导地位的冷战时期,太空政治的主题是竞争而不是合作。自由主义理论认为合作是太空体系发展的趋势,对国际太空机制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更关注进程性因素,认为国家的文化传统、历史经验、价值体系、国内政治经济结构,对于航天政策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国际政治社会学视角下的国际太空体系,则是由持有不同观念、思想、文化价值观并遵循不同模式行为的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相互之间的互动共同构建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国际理论很好地解释了当代太空体系的形成过程及其所带来的不平等后果和现状,能够一针见血地阐明国际太空合作和国际太空机制“平等”原则的不现实性。总体上来说,影响国际太空合作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五个:(太空)实力、利益、认同、国际环境和国际机制。这些因素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其中实力是合作的基础;利益是决定性的动力;国际环境和认同是关键性的制约因素,是重要的干预变量,因为二者决定利益内容的变化方向,它们有时使利益要素促进合作,有时使利益要素阻碍合作;稳定良好的机制能够促进并推动国际太空合作的发展。然而,它们并非都同时发挥同等的效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合作领域、依据不同合作伙伴,某些因素可能起到主导作用。人类太空活动的现实充分验证了这些理论。1957年人类进入太空时代,但从1957年到1969年间,太空合作除了在基本原则以及一些基础科学领域外,几乎没有取得有实质意义的合作成果。实力、利益、认同的原则无疑是太空时代初期的重要影响因素,但冷战的国际环境对于当时国际太空合作的成败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世界格局发生变化,美苏争霸呈现新态势,国际太空体系多级化初露端倪:美苏调整太空战略,两国之间逐渐展开实质性的航天合作,并深化同各自阵营内部的合作;一体化进程推动欧洲国家创建了世界上首个政府间国际太空合作组织——欧空局;发展中国家也逐渐开始从整体上关注自己在太空体系的利益。90年代后,自由主义的新趋势推动国际太空合作大规模纵深发展,经济因素以及对经济利益的诉求在国际太空合作中起到更大作用,太空商业化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太空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传统航天强国之间的合作不断深化之外,许多新兴工业国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广泛地参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太空合作,合作的主体更多元化。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走独立自主发展与参与国际合作并重的航天发展道路,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在太空领域,国际社会经过近60年的共同努力,逐渐建立了一套协调和维护世界各国太空活动的利益、促国际合作、维护太空秩序的国际机制。总之,国际太空互动历来是竞争与合作并存,但时代的发展需要国际太空合作不断加强,其途径是:推动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型国家对国际太空合作的广泛、深入的参与,从整体上提高世界各国的太空实力;塑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培育积极的认同观念;完善国际太空机制的建设;强化联合国在国际太空合作中的作用。在具体推动与相关国家的太空合作时,遵循从初级领域入手,向高级领域发展的步骤;采取多渠道、多层次的合作方式。

郝永涛[9](2009)在《建国六十周年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中研究指明为制作新中国造纸工业60周年"科技创新"专题,本刊特精心汇集采编了一组相关资料,以飨读者。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国内外宏观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人文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变革,作为传统制造业之一的制浆造纸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大批"强而大"、"优而美"的现代新型造纸企业的崛起,促使中国造纸产业形象发生了巨大变化,生产经营管理水平整体上快速提高。推动这种变化和提高的核心动力就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论断提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是造纸术的发明国,在历史长河中,手工造纸曾经辉煌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机制纸发展迅速,超越中国。新中国建立后,国家重视造纸工业的发展。从建国初到2008年,机制纸浆产量由3.5万吨增长为6415万吨,翻了1832倍多;纸及纸板产量由22.8万吨增长为7980万吨,翻了350倍;纸机抄宽由不到1米增宽到10多米;车速由100米/分提高到2000米/分。科技创新也取得长足发展,本次活动仅选择1978年荣获科学大会奖项目以及获得国家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的造纸项目来展示,如表1、表2、表3。由于篇辐的限制,本次活动中国家技术进步奖和发明奖的造纸项目仅选部分代表性的详细介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胡锦涛同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明确指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中国造纸行业成立了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如晨鸣纸业于2000年1月设立、华泰集团于2002年设立、泉林纸业于2007年7月设立、泰格林纸于2005年10月设立,吉林造纸集团有限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004年被取消。造纸新产品层出不穷(获国家优质产品奖名单如表4),逐渐扛起了科技创新的大旗。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未解除,受到冲击的中国造纸业虽开始好转,但仍面临着诸多困难。辩证地看,危机就是危难之中蕴含着机遇和转机。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的那样:"科技、知识、人才就是我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所在"。我们要抓住机遇,依靠科技创新和进步,扎实工作,艰苦奋斗,推动中国造纸业健康发展,争取更加美好的未来。

张志坚[10](2006)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分工日趋细化,产品市场上呈现市场需求多样化、产品流行周期缩短等特点。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具有人才济济、研发能力较强等特点,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本文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为中心,分别探讨了技术创新市场实现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关系,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机制,研究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实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思路。在内容体系上,本文首先比较清晰的描述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特征和界定标准,认为技术创新的过程实质上是市场需求与技术知识互相融合的过程,是以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其次,详细分析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经验。最后,通过对北京京航公司技术创新市场实现案例的分析,初步建立了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实现的模型,并从管理学视角对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

二、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断工程技术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京航公司2002年度研讨班计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断工程技术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京航公司2002年度研讨班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6)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四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海军留英教育
        二、 其他留英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留英教育
        一、 北洋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留英教育
    第三节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留英教育
        一、 建国初期留英生回国
        二、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三、 留英生群体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的留英教育
    第一节 留英教育工作的启动
        一、 邓小平的指示及新时期留学工作的启动
        二、 首批留英生的派遣
    第二节 留学政策的演变
        一、 中国公派留学政策的演变及中英教育交流与合作政策的演变
        二、 英国的外国留学生政策及吸引留学生的措施
    第三节 留英教育的基本情况
        一、 留英教育的演变
        二、 留英学生统计
        三、 留英生的学习与生活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执行——兼述典型的留英生群体
    第一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背景
        二、 包玉刚与“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启动
    第二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实施
        一、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留英生的选派
        二、 留英生群体分析
        三、 留英生的留学生涯
    第三节 “中英友好奖学金计划”的影响
        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正是这些人才提高了中国的科研水平,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留学教育模式(为以后留英教育提供了经验,加强了华人华侨的联系,发展了中英关系)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留英生与中国的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院校留英生群体分析
        一、 高等院校留英生回国原因分析
        二、 高等院校留英生情况介绍及其专业分析
        三、 高等院校留英生的群体特征
    第二节 留英生群体与高校发展
        一、 留英生与学科建设
        二、 留英生与高校教学
        三、 留英生与学术研究
    第三节 留英生与大学管理
        一、 留英回国的大学领导
        二、 留英校长与高校改革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留英生与中国科技
    第一节 留英生群体的科技创业
        一、 1980 年代的科技创业
        二、 1990 年代以后的科技创业
    第二节 留英生的重要科技角色
        一、 留英生与“863”计划
        二、 留英生与“973”计划
        三、 留英生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第三节 两院院士中的留英生
        一、 具有留英背景的院士群体统计
        二、 留英院士的科技贡献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留英生与人文社会科学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留英生
        一、 留英生学科统计分析——以学科排名靠前的大学为中心
        二、 部份优秀留英生分析
    第二节 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留英生的成就
        一、 经济学与法学
        二、 历史学与社会学
        三、 哲学、文学及其它学科
        四、 留英生与当代艺术
    第三节 小结
第八章 留英生创业
    第一节 留英生的创业轨迹
        一、 留英生的早期创业
        二、 留英生创业的新时期
    第二节 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一、 深圳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二、 中关村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三、 其它留学生创业园中的留英生
    第三节 三个典型的留英创业者
        一、 张欣:优秀的留英创业人员
        二、 沈锟:回国卖鸡的留英双硕士
        三、 隋涛:一般的留英创业者
    第四节 留英生创业的评价
        一、 社会评价
        二、 政府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第九章 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节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二、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自主创新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三、 高校与科研机构留英生面临的学术腐败问题及其对策
    第二节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融资问题及其对策
        二、 自主创业留英生面临的创业园建设问题及其对策
    第三节 留英生面临的其它重要问题及其对策
        一、 留英生子女就学问题及其对策
        二、 留英生待业问题及其对策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7)国立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效益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2章 国立科研机构研究综述
    2.1 国立科研机构的形成与演化
        2.1.1 国立科研机构的历史起源
        2.1.2 二战后国立科研机构的转变
        2.1.3 国立科研机构和大学的科研分工
    2.2 国立科研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2.2.1 国立科研机构设置的根据
        2.2.2 国立科研机构的地位和作用
    2.3 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
    2.4 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
    2.5 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
        2.5.1 科研经费管理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2.5.2 科研经费管理的特征
        2.5.3 科研经费管理的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外经典国家科研经费管理范式
    3.1 美国国立科研机构经费配置管理模式
        3.1.1 美国的科技管理体系
        3.1.2 美国科研经费的总体状况
        3.1.3 美国的国立科研机构概况
        3.1.4 美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
        3.1.5 美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
    3.2 法国国家科研经费的管理机制
        3.2.1 法国的科技管理体系
        3.2.2 法国国科研经费的总体状况
        3.2.3 法国的国立科研机构概况
        3.2.4 法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
    3.3 德国国家科研经费配置管理模式
        3.3.1 德国的科技管理体系
        3.3.2 德国科研经费的总体状况
        3.3.3 德国的国立科研机构概况
        3.3.4 德国公共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
        3.3.5 德国公共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
    3.4 日本国家科研经费的投入与管理机制
        3.4.1 日本的科技管理体系
        3.4.2 日本科研经费的总体状况
        3.4.3 日本的国立科研机构概况
        3.4.4 日本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
        3.4.5 日本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
    3.5 印度国家科研经费的投入机制
        3.5.1 印度的科技管理体系
        3.5.2 印度科研经费的总体状况
        3.5.3 印度的国立科研机构概况
        3.5.4 印度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
        3.5.5 印度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
    3.6 澳大利亚国立科研机构经费配置管理模式
        3.6.1 澳大利亚的科技管理体系
        3.6.2 澳大利亚科研经费的总体状况
        3.6.3 澳大利亚的国立科研机构概况
        3.6.4 澳大利亚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
    3.7 韩国国立科研机构经费配置管理模式
        3.7.1 韩国的科技管理体系
        3.7.2 韩国科研经费的总体状况
        3.7.3 韩国的国立科研机构概况
        3.7.4 韩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模式
        3.7.5 韩国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
    3.8 俄罗斯国立科研机构经费配置管理模式
        3.8.1 俄罗斯的科技管理体系
        3.8.2 俄罗斯科研经费的总体状况
        3.8.3 俄罗斯的国立科研机构概况
    3.9 本章小结
第4章 各国典型国立科研机构的经费管理案例
    4.1 美国
        4.1.1 国立卫生研究院(NIH)
        4.1.2 能源部(DOE)各国家实验室的经费管理模式
        4.1.3 美国标准与技术研究院
        4.1.4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
    4.2 法国
        4.2.1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
        4.2.2 法国农业科学研究院
    4.3 德国
        4.3.1 马普学会(MPG)
        4.3.2 赫尔姆霍兹联合会(HFG)
        4.3.3 弗劳恩霍夫学会(FHG)
        4.3.4 德国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
    4.4 日本
        4.4.1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
        4.4.2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
    4.5 印度
        4.5.1 印度科学与工业研究理事会(CSIR)
        4.5.2 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ICAR)
    4.6 俄罗斯
        4.6.1 俄罗斯科学院
    4.7 澳大利亚
        4.7.1 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
    4.8 韩国
        4.8.1 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
    4.9 本章小结
第5章 国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效益分析
    5.1 效益分析模型构建
        5.1.1 分析方法的选取
        5.1.2 样本科研机构的选取
        5.1.3 SFA方法效益分析模型的主要指标与基本内容
        5.1.4 平衡计分卡方法(BSC)方法效益分析模型的主要指标与基本内容
    5.2 基于SFA的国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效益分析结果
        5.2.1 模型1分析结果
        5.2.2 模型2分析结果
        5.2.3 综合分析结果及其与经费配置与管理模式的关系
    5.3 基于平衡计分卡方法(BSC)方法的国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效益分析结果
    5.4 结论
第6章 国立科研机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分析与建议
    6.1 基于财务角度的科研经费管理
    6.2 基于绩效评估的科研经费管理
    6.3 科研经费管理的基本目的与形式
    6.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国际政治视野下的太空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序言
第一章 国际太空合作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国际太空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太空与地缘政治
        二、太空活动与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节 国际太空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太空合作中的实力因素
        二、太空合作中的利益诉求
        三、太空合作与认同
        四、太空合作的国际环境
        五、太空合作与国际机制
第二章 太空竞争的缘起与早期的合作
    第一节 美苏早期的太空政策
        一、太空时代发端的国际背景
        二、苏联早期的太空政策
        三、美国早期的太空政策与太空竞赛
    第二节 冷战前期美苏在太空领域的有限合作
        一、美苏初期太空合作的动力和意愿
        二、联合国框架内的合作机制初步形成
        三、美苏早期合作的困境与障碍
第三章 国际太空合作的发展
    第一节 超级大国的太空合作
        一、美国调整太空政策的背景
        二、苏联太空政策的变化与太空合作
        三、美苏双边太空合作
        四、美苏争霸与两国的太空合作
    第二节 欧洲一体化与国际太空合作
        一、欧洲太空合作的背景与动力
        二、欧洲初期航天合作的尝试
        三、欧洲航天合作走向成熟
    第三节 美欧之间的太空合作
        一、60 年代初—80 年代初依附性的合作
        二、80 年代中期以后寻求平等地位的合作
    第四节 发展中国家与太空合作
        一、发展中国家视角下的太空体系
        二、发展中国家的太空合作
第四章 冷战后国际太空合作的新趋势
    第一节 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迁和太空经济的兴起
        一、冷战后国际战略环境的变迁
        二、太空商业化及太空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美俄(苏)太空合作的深入发展
        一、美苏太空合作的重启
        二、美俄太空合作的进展
    第三节 欧洲太空合作的新形式与新趋势
        一、冷战后欧洲太空合作的背景
        二、冷战后欧洲太空合作的新形式
        三、欧盟的太空合作
    第四节 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的国际太空合作
        一、传统航天联系的延续
        二、新兴航天国家的国际合作
        三、大型国际太空合作项目案例
第五章 中国的国际太空合作参与
    第一节 中国早期的航天发展与国际合作
        一、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驱动力
        二、50 年代和60 年代初中国与苏联的航天合作
        三、中国独立自主的航天发展之路
    第二节 新时期中国参与太空合作
        一、新时期中国参与太空合作的基础
        二、中国对国际太空合作的双边参与
        三、中国参与多边国际太空合作
    第三节 中国参与国际太空合作中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航天发展的实力因素
        二、中国与航天强国的认同因素
第六章 国际太空机制与太空合作
    第一节 国际太空机制的发展脉络
        一、国际太空机制的含义
        二、国际太空机制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际太空机制的构成
        一、太空机制的国际法律体系
        二、太空机制的组织架构
    第三节 国际太空机制与太空合作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进步与机制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太空体系的权力政治与平等原则的矛盾
        三、太空军事化与和平原则的矛盾
    第四节 国际太空机制的发展路径
        一、国际太空合作与太空机制的前景
        二、加强国际太空合作、振兴太空机制的途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建国六十周年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文提纲范文)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充分发挥知识和科技的作用
科技部部长万钢: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
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世界正处在科技革命的前夜
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轻工专业组组长胡楠: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是发展战略的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克复:要制定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营机制
中国工程设计大师黄运基:要加快技术进步, 提高关键设备的自主化率
我国造纸行业的另一位工程设计大师——孙孝孺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总经理陈鄂生:科技创新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院长刘安江:国产制浆造纸装备是我国未来纸产量增加的主要支撑力量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房桂干:发展废水深度处理推进节能减排
“十一五”期间造纸领域国家科研支撑计划项目
高档涂布白卡纸项目
马尾松材性遗传变异与制浆造纸材优良种源选择
重涂高档铜版纸
主要针叶纸浆用材树种新品系选育、规模化繁殖及培育配套技术
非木材纤维造纸用变性淀粉系列产品
意大利杨APMP新工艺制浆及其应用
制浆和碱回收过程优化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草浆的生物预漂白和酶法改性技术
废纸生产低定量高级彩印新闻纸
中高浓度纸浆少污染漂白方法与装置
晨鸣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
华泰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
泰格林纸国家级技术中心
泉林纸业国家级技术中心

(1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动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范围和假设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6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范畴
    2.1 技术创新的概念分析
    2.2 技术创新的基本类型
    2.3 技术创新的过程
    2.4 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
    2.5 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
第三章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及其市场实现的现状和问题
    3.1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概念
    3.2 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策略
    3.3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及其市场实现的特点
    3.4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发达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实现的经验
    4.1 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支持
    4.2 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领导
    4.3 加强对技术创新过程的管理
    4.4 重视新产品营销策略
第五章 提高我国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政策与对策建议
    5.1 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
    5.2 企业层面的微观对策
第六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的案例分析
    6.1 企业简况
    6.2 企业历史困境
    6.3 经营理念
    6.4 科学依据
    6.5 科研与市场整合的原则
    6.6 运作机制与制度安排
    6.7 主要成效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中国设备管理协会设备诊断工程技术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京航公司2002年度研讨班计划(论文参考文献)

  • [1]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的通知[J]. 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公报, 2021(21)
  • [2]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3]中国质协发布2017年度质量技术奖励决定[J]. 本刊讯. 中国质量, 2018(03)
  • [4]中国质协发布2015年度质量技术奖励决定[J]. 本刊讯. 中国质量, 2016(06)
  • [5]中国质协发布2014年度质量技术奖励的决定[J]. 本刊讯. 中国质量, 2015(04)
  • [6]留英生与当代中国 ——以回国人员为中心[D]. 赖继年. 南开大学, 2012(06)
  • [7]国立科研机构经费管理效益比较研究[D]. 吴建国.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0)
  • [8]国际政治视野下的太空合作[D]. 张辉. 中共中央党校, 2010(10)
  • [9]建国六十周年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J]. 郝永涛. 中华纸业, 2009(13)
  • [10]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实现研究[D]. 张志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7)

标签:;  ;  ;  ;  ;  

中国装备管理协会装备诊断工程技术中心、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京航公司2002年度研讨会计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