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清流县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何环[1](202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心村空间活化策略研究 ——以昆明团结镇特色保护类白石岩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当下城镇化及市场化快速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生活需求的改变,使得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我国农村呈现空心化严重的状态。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国家农村空心化的背景下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特色保护类村庄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村庄分类的其中一类,本文的研究对活化利用特色保护类村,对振兴特色保护类村庄,解决乡村空心化的现状有一定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实地调研、走访、文献查阅等方法获取、整理研究资料,以特色保护类白石岩空心村的空间活化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昆明周边特色保护类村庄活化的模式经验学习,总结不同模式的异同。提出适合特色保护类空心村空间活化对策,以用于解决特色保护类村庄空心化的问题,并将其应用于白石岩村的活化中。研究中从特色保护类空心村特征、类型、形成的原因、面临的问题、价值分析等多个角度出发探索,寻找活化整个村落的模式。本文是在特色保护类空心村的特征下进行,从保护、更新出发,以人为核心从空间、产业、制度保障多个方面进行村落空间活化研究,空间策略方面在保护的前提下对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进行活化;产业策略方面挖掘优势资源、确定发展模式,人策略方面探讨村民的意愿、村民的参与判断人的活化可能;制度策略探索本地策略选择、制定管理机制。最终实现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工作的目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让特色保护类空心村传承下去,让特色保护类空心村形成一个有机地、可持续发展的整体。
吴晓聪[2](2020)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普惠金融的应用 ——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临近,精准扶贫已进入脱贫攻坚的最后阶段。而普惠金融作为当前脱贫攻坚的重要战略手段之一,在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指导下发挥着精准脱贫的重要作用。研究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普惠金融扶贫的有效路径,既关系到我国普惠金融的长远发展,也关系到精准扶贫战略的实施进程与效率。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普惠金融的应用问题”这一论题,希望通过典型的案例研究,提取实践经验进而指导未来的普惠金融扶贫工作。本个案分析基于漳州市贫困县市贫困现状及金融需求方面的基本特征,着重从扶贫对象、目标、措施、进程和政策保障五个方面考察漳州市普惠金融在结合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后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实践,并针对其普惠金融扶贫的结果进行绩效分析,最后运用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对比和思考。结论表明,漳州市贫困县市的成功经验在于注重政策引导、注重金融机构服务的全覆盖和可持续、注重利用贫困地区现有资源以及注重造血式扶贫与输血式扶贫相互协作。若要复制该普惠金融助推精准扶贫的经验,需要地方政府机构具备较强的改革运作能力、金融机构达到一定规模且具有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以及贫困地区具备一定的资源优势。本文最后根据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普惠金融扶贫的理论逻辑,进一步提出要优化农村信用体系、完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完善农村担保体系、完善农村保险体系、进一步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强金融机构风险管控能力的改革思路与对策。
方晓洁,谢建兴,常志岗[3](2019)在《“三农”气象服务助力清流茶叶品质提升》文中指出清流县气象局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茶叶监测预报预警特色服务,自主研发"茶叶智慧气象服务平台",弥补了传统农业气象服务存在的精准度不够、针对性不强、个性化需求难以完全满足等不足,极大地提高了茶叶产品产量和品质,取得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陈锐[4](2019)在《环境执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相关案例的分析》文中认为自2015年7月我国开展行政公益诉讼试点以来,检察机关办理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的案件2万余件,占到公益诉讼案件总数的近70%。从这2万余件的公益诉讼案件处理结果来看,环境执法部门多因未履职尽责、乱作为等原因而导致败诉。作为现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力量,环境行政执法效果不尽如人意,这意味着传统的以政府行政手段为主导的环境执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贵州锦屏县环保局被起诉一案、福建清流县环保局被起诉一案、山东庆云县环保局被起诉一案、贵州金沙县环保局被起诉一案等相关典型环境公益诉讼案例,总结梳理出环境执法在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实践下暴露出的典型问题,如不重视检察监督、保护环境公益不及时、环境执法不规范、刑事案件未移送、存在违法行政行为等,进而分析环境执法面临的困境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环境执法走出困境的建议。
盖艺方[5](2019)在《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里山耘居旅游度假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度假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的重点旅游方式,其中山地旅游度假区是我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度假区类型。由于山地复杂的地形环境,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以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旅游度假区开发会导致许多山地环境的生态问题,在破坏环境的同时也不利于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旨在探索基于生态保护对山地旅游度假区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通过对山地旅游度假区发展现状的研究,明确生态保护对于山地旅游度假区建设的意义;通过研究生态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分别对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的规划层面和景观设计层面的生态保护方法进行总结,即生态规划、生态设计和生态恢复。在规划层面,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的生态规划需要利用GIS技术,结合场地的现状情况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生态适宜性分析以及生态网络的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总体规划布局。在设计层面,包括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恢复,根据相关原理和技术对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的构成要素即道路场地、建筑、植物景观、水景和旅游产品开发的设计要点进行总结。借鉴国内外典型案例,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里山耘居旅游度假区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对以上研究成果进行应用。
王雨岚[6](2019)在《明清福建驿站和急递铺的时空分布及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驿传是中国古代交通及通信体系,驿站系统和急递铺系统是驿传的组成部分之一。驿站和急递铺作为明清时期主要的交通及通信机构,共同构成整个明清帝国驿传体系的主要框架,支撑了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其政权能够有效地控制其统治范围内的疆域及人民。在回顾和梳理明清驿站与急递铺(以下简称驿铺)的相关研究后,本文发现针对福建驿铺时空分布及变化的研究较少,关于福建急递铺研究的成果更是少有,而且大部分学者偏向于进行驿铺的断代史研究。根据明清驿铺研究现状的不足,本文从地理学视角出发,利用ArcGIS10.2软件对明清福建驿铺的时空分布及变化展开研究,研究目标有三个:一是探究明清福建驿铺分布及变化的时空特征;二是探究明清福建驿铺分布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和驿铺分布及变化对地方的影响;三是探究明清福建驿铺分布及变化的相互影响,这部分内容和结论是本文创新点之一。研究表明:福建驿站在明清时期的分布及变化主要集中在福建西北部山区、东南部沿海和中心部地区。由于明清福建急递铺数量较多,所以本文选取驿铺变化较活跃且地理位置较重要的浦城县作为急递铺研究的样本区,研究发现浦城急递铺在明清时期的分布及变化主要集中在县域北部、南部、东南部和西部地区。另外,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人口经济及稳定情况、驿铺规章制度、政府需求、军事历史等五类主要因素的影响,明清福建驿铺的时空分布及变化处于整体相对静止,而局部动态变化的状态,这种状态对地方的发展有利也有弊。最后,在探究明清浦城急递铺分布及变化的影响因素和地方影响时,本文进一步发现,明清地方驿站的分布及走向会影响到急递铺的分布及变化。但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发展而由强变弱,地方急递铺的分布及变化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能够反向影响到驿站的分布和设置。当然,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本文对明清福建驿铺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希望在未来的研究中能有所改进。
石秀梅[7](2019)在《福建省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治理效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土流失产生的严重后果已经直接影响人类的日常生活,甚至威胁区域资源开发、社会安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2011年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的进行,2012年福建省政府开始对水土流失严重区开展重点治理工作。为掌握福建省各县(市)近几年的水土流失变化情况,评估各区实施水土保持措施详情及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本文利用遥感和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基于CSLE(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对比分析2015-2018年福建省14个县(市)的土壤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及水土保持措施详情,统计分析各类水保措施治理效益及其驱动因子,为促进当地政府制定更加全面综合水土保持政策提供理论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论为:(1)至2018年,14个重点县(市)水土流失总面积共662.08km2,占全部土地面积2.25%。相比2015年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接近1000km2,比重下降约4%。2018年水土流失面积中,轻度流失面积占605.45 km2,是全部面积的2.05%。中度水土流失和强烈水土流失分别为53.67 km2和2.96 km2,占比均不到总面积的1%。且截至2018年14县(市)中已无极强烈及以上侵蚀程度出现。2018年水土流失面积最大的是宁化县、其次是大田县和南安市。(2)2015-2018年期间,各县(市)水土流失均呈下降趋势,水土流失面积减少最多的属南安市,其次是平和县和仙游县。按土壤侵蚀减小面积比例来说,永春县位居第一,南安市第二,仙游县排名第三。在水土流失消长变化上,14县(市)约共有1556.90km2的面积发生不同程度水土流失的转移。主要表现特征为较高侵蚀等级向较低等级转入。(3)从侵蚀地块面积来看,2018年14个重点县(市)土壤侵蚀地块面积最大的是南安市,大田县第二,永春县位于第三。三年内侵蚀地块减少面积最多的则是宁化县,其次是南安市与建宁县。在侵蚀地块组成类型上,耕地始终占主导地位,且采矿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侵蚀地块比重上升。(4)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上,三年新增三大措施567.87 km2,且90%为生物治理措施,其次为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在治理效益上,工程措施效果最好且见效最快,其次是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5)在驱动因子方面,各县市在采取水土保持措施时重点关注获取水土保持直接生态效益,受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程度驱动作用最强。水土流失治理过程中不仅忽略了土壤侵蚀地块的治理,也忽视了城市化发展和侵蚀地块整治在水土保持治理效益与提高社会经济水平之间的中介作用。
谷晓华[8](2018)在《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生态资源丰富的县级政府而言,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一直是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现实难题。清流县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和中药材资源,但由于缺乏产业发展整体规划、企业带动效应不强、产业扶持力度不够等方面原因,该县的中药材产业一直没有得到长远的发展。该文以清流县的中药材产业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其发展现状和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科技支撑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清流县的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同时也为我国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提出可资借鉴的县级样本和实践经验。
童珑姗[9](2016)在《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清流县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花卉产业作为一项绿色产业,在发展农村农业经济、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和建设精神文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越来越显着。清流县因自然条件的优越、物资资源的丰硕和投资环境的优良,在发展花卉产业方面具有优势,现如今全县花卉苗木企业62家,专业合作社53个,从业人员15500多人,已形成了花卉12422亩(鲜切花及种用花卉8367亩、食药用花卉2675亩、盆栽花1380亩),绿化苗木52730亩的种植规模,产值12.39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6万元以上,是全省最大的鲜切花种植基地和重要集散地,花卉产业因能增加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已成为我县的特色产业。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查法、“钻石模型”分析法等进行研究。笔者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论述,接着对清流县花卉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条件进行分析,随后运用“钻石模型”的理论分析方法和SmartPLS 2.0软件对清流县花卉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和评价,得出种植面积和政府政策是对清流县花卉产业竞争力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但要提升清流县花卉产业的整体竞争力,还是应大力扶持发展花卉产业的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以完善花卉产业链,使清流县花卉产业可持续发展,文章最后提出提升清流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完善花卉产业链条;三是强化政策资金保障;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是提升花卉管护水平。
沈金长[10](2016)在《清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清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数量迅速增加,对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业现代化起了重要作用,调研和分析清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及其经济和社会效应并提出发展完善的对策,以更好地推动清流农村经济发展。
二、清流县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流县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心村空间活化策略研究 ——以昆明团结镇特色保护类白石岩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客观背景——乡村衰败的事实 |
1.1.2 特色保护类村庄“空心化”导致村庄全面衰败 |
1.1.3 政策背景——乡村振兴是未来乡村发展新常态 |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
1.2.1 空心村 |
1.2.2 空间活化 |
1.2.3 特色保护类村庄 |
1.2.4 特色保护类空心村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乡村活化价值观及理论研究 |
2.1 理论基础 |
2.1.1 城乡统筹理论 |
2.1.2 有机更新理论 |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内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保护类村庄的相关研究动态 |
2.2.2 国内空心村整治的相关研究 |
2.2.3 特色保护类村庄的活化策略研究 |
2.2.4 国内相关实践探索 |
2.3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1 国外乡村振兴的相关研究动态 |
2.3.2 国外实践探索 |
2.4 已有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特色保护类空心村活化模式及经验 |
3.1 以企业为主导的活化形式——乐居村 |
3.1.1 乐居村概况 |
3.1.2 乐居村空心的现状 |
3.1.3 乐居村空心化的原因 |
3.1.4 乐居村的活化与更新情况 |
3.1.5 村子得以活化的因素 |
3.2 以村民自发主导的活化形式——大墨雨村 |
3.2.1 大墨雨村概况 |
3.2.2 大墨雨村空心的现状 |
3.2.3 大墨雨村空心的原因 |
3.2.4 大墨雨村活化与更新情况 |
3.2.5 大墨雨村得以活化的因素 |
3.3 案例的对比分析 |
3.3.1 形式对比 |
3.3.2 活化成果对比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特色保护类空心村空间活化的问题与对策 |
4.1 特色保护类空心村的活化更新关系分析 |
4.1.1 活化更新促进对特色保护类空心村的保护 |
4.1.2 特色保护类空心村的保护是为活化提供基础 |
4.1.3 特色保护类空心村保护与活化的必要性分析 |
4.2 特色保护类空心村空间活化存在的问题 |
4.2.1 空间的自然衰败与功能性缺失 |
4.2.2 人口的流失 |
4.2.3 产业衰落 |
4.2.4 制度不适宜 |
4.3 空心村空间活化的目的 |
4.3.1 传承——作为乡村振兴的载体 |
4.3.2 公共空间的重塑 |
4.3.3 传统空间的再造 |
4.3.4 完善乡村体验 |
4.4 特色保护类空心村空间活化对策 |
4.4.1 前期总体策划 |
4.4.2 空间的活化对策 |
4.4.3 人的活化对策 |
4.4.4 产业的活化对策 |
4.4.5 制度的活化对策 |
4.5 小结 |
第五章 白石岩村空间活化的实践验证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位置与研究范围 |
5.1.2 自然资源 |
5.1.3 历史文化资源 |
5.2 白石岩村“空心化”分析研究 |
5.2.1 白石岩村空心化的表现 |
5.2.2 白石岩村空心化原因 |
5.3 村民参与分析 |
5.3.1 村庄发展方面 |
5.3.2 住房改造方面 |
5.3.3 新居民的加入 |
5.4 白石岩村定位分析 |
5.4.1 总体定位 |
5.4.2 整体功能 |
5.5 特色保护类白石岩村的活化更新 |
5.5.1 白石岩村的保护 |
5.5.2 功能分区 |
5.5.3 空间的活化与更新 |
5.5.4 人的活化 |
5.5.5 产业的活化 |
5.5.6 制度的活化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2)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普惠金融的应用 ——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论文选题意义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
1.3.1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创新、不足与研究展望 |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1.4.3 研究展望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外文文献综述 |
2.1.1 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研究 |
2.1.2 小额信贷、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的相关研究 |
2.2 中文文献综述 |
2.2.1 普惠金融扶贫的相关研究 |
2.2.2 普惠金融与精准扶贫的相关研究 |
2.3 文献归纳与简评 |
第3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普惠金融扶贫:理论回顾与思考 |
3.1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回顾 |
3.2 普惠金融扶贫的理论回顾 |
3.2.1 普惠金融扶贫的基本概述及作用机理 |
3.2.2 普惠金融扶贫的理论渊源 |
3.3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普惠金融扶贫的理论逻辑 |
第4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指导普惠金融扶贫:漳州个案分析 |
4.1 漳州市贫困县市的基本特征分析 |
4.1.1 漳州市贫困县市的贫困现状分析 |
4.1.2 漳州市贫困县市的金融供需特征分析 |
4.2 “漳州模式”的实践考察与分析 |
4.2.1 精准标靶普惠金融扶贫对象 |
4.2.2 精准对接普惠金融扶贫目标 |
4.2.3 精准实施普惠金融扶贫措施 |
4.2.4 精准调度普惠金融扶贫进程 |
4.2.5 精准使用普惠金融扶贫保障政策 |
4.3 “漳州模式”的普惠金融扶贫绩效分析 |
4.3.1 绩效分析思路及过程 |
4.3.2 普惠金融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3.3 绩效结果分析 |
第5章 “漳州模式”的经验总结、理论启示与思考 |
5.1 “漳州模式”的经验总结 |
5.1.1 注重政策引导 |
5.1.2 注重金融机构服务全覆盖和商业可持续 |
5.1.3 注重利用贫困地区现有资源 |
5.1.4 注重造血式扶贫和输血式扶贫相互协作 |
5.2 “漳州模式”的理论启示 |
5.2.1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启示 |
5.2.2 其他经济理论启示 |
5.2.3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与其他经济理论的对比 |
5.3 “漳州模式”的理性思考 |
第6章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下普惠金融的进一步改革思路与对策 |
6.1 优化农村信用体系 |
6.2 完善普惠金融机构体系 |
6.3 完善农村担保体系 |
6.4 完善农村保险体系 |
6.5 进一步创新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 |
6.6 增强金融机构风控能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情况 |
(3)“三农”气象服务助力清流茶叶品质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 清流县气象服务茶叶生产工作实践 |
2 气象为茶叶品质提升服务对策 |
2.1 通过气象服务,提高茶叶品质 |
2.1.1 实时监测服务 |
2.1.2 预报预警服务 |
2.1.3 成立专家联盟,建立指标库 |
2.1.4 风险区划服务 |
2.1.5 关键期点对点服务 |
2.2 助力创立品牌,开拓市场 |
2.2.1 通过茶叶气候品质论证,助推开拓市场 |
2.2.2 创建“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助推开拓市场 |
3 构建气象为茶叶生产气象服务平台 |
3.1 自主研发“茶叶智慧气象服务平台” |
3.2 自主研发“茶农宝”手机APP |
4 应用前景 |
(4)环境执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相关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和不足 |
1.5.1 本文的创新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基本概念界定 |
2.1 环境执法概述 |
2.1.1 执法 |
2.1.2 环境执法 |
2.1.3 环境执法的基本原则 |
2.1.4 环境执法的基本特征 |
2.2 公益保护的形式 |
2.2.1 立法保护 |
2.2.2 行政保护 |
2.2.3 司法保护 |
2.2.4 社会团体与有关组织保护 |
3 环境行政公益诉讼案例分析 |
3.1 环境执法部门败诉案例 |
3.1.1 贵州金沙县环保局被起诉一案 |
3.1.2 山东庆云县环保局被起诉一案 |
3.1.3 福建清流县环保局被起诉一案 |
3.1.4 贵州锦屏县环保局被起诉一案 |
3.1.5 对案例中环境执法暴露问题的梳理 |
3.2 环境执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2.1 不重视检察监督 |
3.2.2 保护环境不及时 |
3.2.3 环境执法不规范 |
3.2.4 刑事案件未移送 |
3.2.5 存在违法行政行为 |
4 行政公益诉讼实践下环境执法困境及其影响 |
4.1 行政公益诉讼实践下环境执法困境 |
4.1.1 观念困境 |
4.1.2 能力困境 |
4.1.3 机制困境 |
4.1.4 体制困境 |
4.2 环境执法困境产生的影响 |
4.2.1 减弱环境执法公定力 |
4.2.2 影响环境执法确定力 |
4.2.3 削弱环境执法执行力 |
5 对策建议 |
5.1 规范应对检察监督 |
5.2 强化执法能力建设 |
5.3 重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 |
5.4 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 |
5.5 采取多样执法方式 |
5.6 引导企业自觉守法 |
5.7 努力做到勤勉执法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5)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里山耘居旅游度假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阐述 |
1.3.1 生态保护 |
1.3.2 山地旅游度假区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国外山地旅游度假区相关研究进展 |
1.4.2 国内山地旅游度假区相关研究综述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山地旅游度假区概况 |
2.1 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及趋势 |
2.1.1 国外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
2.1.2 国内旅游度假区的发展 |
2.1.3 国内外旅游度假区发展的趋势 |
2.2 山地旅游度假区发展概况 |
2.2.1 国外山地旅游度假区发展概况 |
2.2.2 国内山地旅游度假区发展概况 |
2.2.3 国内山地旅游度假区的特点 |
3 生态保护的相关理论基础 |
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
3.2 恢复生态学理论 |
3.3 生态旅游理论 |
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4 生态保护的相关方法研究 |
4.1 生态规划与设计 |
4.1.1 景观生态规划 |
4.1.2 生态设计 |
4.2 生态恢复 |
4.3 小结 |
5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
5.1 山地旅游度假区自然要素特征分析 |
5.1.1 山地地形 |
5.1.2 山地植被 |
5.1.3 山地水系 |
5.2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原则 |
5.2.1 生态优先原则 |
5.2.2 尊重场地原则 |
5.2.3 整体性原则 |
5.2.4 功能性原则 |
5.2.5 可持续发展原则 |
5.3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生态规划 |
5.3.1 山地旅游度假区的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生态分区 |
5.3.2 山地旅游度假区的建设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建筑规划区域 |
5.3.3 山地旅游度假区的景观格局优化与生态网络构建 |
5.4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功能布局 |
6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设计 |
6.1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道路系统设计 |
6.1.1 道路选线 |
6.1.2 道路形式 |
6.1.3 道路材料选择 |
6.2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建筑设计 |
6.2.1 建筑选址与布局 |
6.2.2 建筑接地方式 |
6.2.3 建筑形态设计 |
6.3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水景设计 |
6.3.1 水景选址与形态设计 |
6.3.2 驳岸设计 |
6.4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植物景观设计 |
6.4.1 植物景观梯度设计 |
6.4.2 植物景观分区设计 |
6.5 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旅游产品策划 |
6.5.1 旅游产品开发要点 |
6.5.2 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
7 相关案例分析 |
7.1 海南呀诺达热带雨林生态旅游度假区 |
7.1.1 项目概况 |
7.1.2 相关生态策略借鉴 |
7.2 南昆山自然保护区十字水生态度假村 |
7.2.1 项目概况 |
7.2.2 相关生态策略借鉴 |
7.3 莫干山裸心谷度假区 |
7.3.1 项目概况 |
7.3.2 相关生态策略借鉴 |
7.4 浙江建德富春开元芳草地乡村酒店 |
7.4.1 项目概况 |
7.4.2 相关生态策略借鉴 |
7.5 加拿大蓝山度假村(Blue Mountain resort) |
7.5.1 项目概况 |
7.5.2 相关生态策略借鉴 |
7.6 小结 |
8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里山耘居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 |
8.1 项目概况 |
8.1.1 项目区位及区域概况 |
8.1.2 政策背景解读 |
8.1.3 周边交通环境 |
8.1.4 周边旅游资源 |
8.1.5 场地现状概述 |
8.2 场地分析 |
8.2.1 地形分析 |
8.2.2 水文分析 |
8.2.3 植被分析 |
8.2.4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
8.2.5 现状道路分析 |
8.2.6 现状风景资源分析 |
8.2.7 视域分析 |
8.2.8 SWOT分析 |
8.3 规划设计原则与依据 |
8.3.1 规划设计原则 |
8.3.2 规划设计依据 |
8.4 愿景与策略 |
8.4.1 项目愿景 |
8.4.2 项目战略目标 |
8.4.3 挑战与策略 |
8.5 生态规划 |
8.5.1 生态敏感性分析与生态分区 |
8.5.2 建设生态适宜性分析与建筑规划区域 |
8.6 总体规划设计 |
8.6.1 设计理念 |
8.6.2 景观空间结构 |
8.6.3 功能布局 |
8.6.4 旅游主题分区 |
8.7 分区节点设计 |
8.7.1 入口景观区 |
8.7.2 游憩休闲区与度假居住区 |
8.7.3 生态保育区 |
8.8 专项规划设计 |
8.8.1 竖向设计 |
8.8.2 水系规划设计 |
8.8.3 种植规划设计 |
8.8.4 交通规划设计 |
8.8.5 旅游活动设计 |
8.8.6 建筑概念规划 |
8.8.7 桥梁概念规划 |
8.8.8 经济技术指标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6)明清福建驿站和急递铺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2.1 研究概况 |
1.2.1.1 明清驿站研究概况 |
1.2.1.2 明清急递铺研究概况 |
1.2.1.3 国外明清驿站及急递铺研究概况 |
1.2.1.4 福建明清驿站及急递铺研究概况 |
1.2.2 研究评价 |
1.2.2.1 .明清驿站研究评价 |
1.2.2.2 明清急递铺研究评价 |
1.2.2.3 福建明清驿站及急递铺研究评价 |
1.3 研究对象、区域和时间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区域 |
1.3.3 研究时间 |
1.4 研究数据、内容和目标、思路和方法 |
1.4.1 数据来源 |
1.4.2 研究内容和目标 |
1.4.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3.1 研究思路 |
1.4.3.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理论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理论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明清驿铺规章制度对其时空特征的影响 |
2.1 驿铺职能及设置制度影响 |
2.2 驿铺夫役选取及工具配置制度影响 |
2.3 驿铺管理制度影响 |
2.4 驿铺法律制度影响 |
第三章 明清福建驿站时空分布及变化 |
3.1 明清福建驿站整体概况 |
3.2 明清福建驿站分布及变化信息 |
3.2.1 位置与名称不变的驿站 |
3.2.2 位置改变而名称不变的驿站 |
3.2.3 明王朝创设和裁撤的驿站 |
3.2.3.1 明王朝创立的驿站 |
3.2.3.2 明王朝裁革的驿站 |
3.2.4 清王朝创设的驿站 |
3.2.5 以上四类驿站整体特征 |
3.3 明清福建驿站现今位置 |
3.3.1 位置与名称不变的驿站 |
3.3.2 位置改变而名称不变的驿站 |
3.3.3 明王朝创设和裁革的驿站 |
3.3.3.1 明王朝创立的驿站 |
3.3.3.2 明王朝裁革的驿站 |
3.3.4 清王朝创设的驿站 |
3.4 明清福建驿站分布及变化的时空特征 |
3.4.1 空间特征 |
3.4.2 时间特征 |
3.5 影响明清福建驿站分布及变化的因素 |
3.6 明清福建驿站分布及变化对地方的影响 |
第四章 明清福建急递铺时空分布及变化 |
4.1 明清福建急递铺整体概况 |
4.1.1 明代福建急递铺 |
4.1.2 清代福建急递铺 |
4.1.3 分析与小结 |
4.2 明清浦城急递铺分布及变化信息 |
4.3 明清浦城急递铺现今位置 |
4.3.1 浦城县县总铺 |
4.3.2 正南道急递铺 |
4.3.3 北道急递铺 |
4.3.4 偏南道急递铺 |
4.3.5 已废弃急递铺 |
4.4 明清浦城急递铺分布及变化的时空特征 |
4.5 影响明清浦城急递铺分布及变化的因素 |
4.6 明清浦城急递铺分布及变化对地方的影响 |
第五章 总结、创新与展望 |
5.1 研究总结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福建省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治理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研究现状 |
1.2.2 水土流失治理效益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研究区基本概况 |
2.1.2 研究区水土流失概况 |
2.2 数据来源及处理 |
2.2.1 研究区数据源 |
2.2.2 基础数据处理 |
2.3 研究方法 |
2.3.1 CSLE模型 |
2.3.2 其他研究方法 |
3 CSLE主要参数处理 |
3.1 降雨侵蚀力因子R |
3.2 土壤可蚀性因子K |
3.3 坡长坡度因子LS |
3.4 植被覆盖与生物措施因子B |
3.5 工程措施因子E |
3.6 耕作措施因子T |
4 土壤侵蚀模数计算和分析 |
4.1 土壤侵蚀强度评价和水土流失面积统计 |
4.2 土壤侵蚀地块水土流失评价 |
4.3 水土流失消长分析 |
5 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评价 |
5.1 土壤流失减少效益评价 |
5.1.1 土壤流失减少比例(SLRR)的计算 |
5.1.2 土壤流失减少效益分析 |
5.2 土壤保持效益驱动因素分析 |
5.2.1 SEM结构方程模型与驱动因子选择 |
5.2.2 水土保持效益与驱动因子关系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1: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标志库调查图 |
附图2:水土保持措施解译标志库调查图 |
致谢 |
(8)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
1.1 林下空间利用率偏低 |
1.2 经济效益不显着 |
1.3 集约化程度较低 |
1.4 产业化水平不高 |
2 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问题分析 |
2.1 产业发展整体规划有待完善 |
2.2 企业带动能力偏弱 |
2.3 产业扶持政策亟待补足 |
2.4技术服务水平不高 |
2.5 信息保障力度不强 |
3 科技支撑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3.1 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重点开发中药材的食用价值 |
3.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完善产业扶持政策 |
3.3 大力开展自主创新, 加强产学研结合 |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
3.5 不断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增强科学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 |
3.6 将中药材产业发展和休闲旅游相结合,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4 结语 |
(9)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清流县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花卉研究动态 |
1.2.1 国外花卉产业的研究 |
1.2.2 国内花卉产业的研究 |
1.2.3 清流花卉产业的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产业链理论综述 |
2.1.1 产业链的起源 |
2.1.2 国内产业链的研究 |
2.2 产业竞争力理论综述 |
2.2.1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
2.2.2 大卫·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 |
2.2.3 波特竞争优势理论 |
2.2.4 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双重理论 |
2.2.5 集聚优势学说 |
3 清流县花卉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发展条件 |
3.1 花卉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产业发展历程及取得的成果 |
3.1.2 区域布局和种植结构 |
3.1.3 花卉流通模式 |
3.1.4 花卉企业与专业合作社 |
3.1.5 产业政策与科技投入 |
3.2 花卉产业发展条件 |
3.2.1 优势 |
3.2.2 劣势 |
3.2.3 机遇 |
3.2.4 挑战 |
4 清流县花卉产业竞争力分析及评价 |
4.1 影响清流县花卉产业竞争力因素分析 |
4.1.1 清流县花卉产业的生产要素分析 |
4.1.2 清流县花卉产业的需求条件分析 |
4.1.3 清流县花卉产业的相关与支持产业分析 |
4.1.4 清流县花卉产业的企业战略和同行竞争分析 |
4.1.5 清流县花卉产业的机会分析 |
4.1.6 清流县花卉产业的政府支持分析 |
4.2 清流县花卉产业竞争力评价 |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2.2 二级指标值确定 |
4.2.3 PLS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4.2.4 模型检验 |
4.2.5 结果分析 |
5 提升清流县花卉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5.1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
5.1.1 指导思想 |
5.1.2 总体目标 |
5.1.3 具体项目 |
5.2 完善花卉产业链条 |
5.3 强化政策资金保障 |
5.4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
5.5 提升花卉管护水平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清流县农业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背景下空心村空间活化策略研究 ——以昆明团结镇特色保护类白石岩村为例[D]. 何环.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2]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在普惠金融的应用 ——以福建省漳州市为例[D]. 吴晓聪. 集美大学, 2020(08)
- [3]“三农”气象服务助力清流茶叶品质提升[J]. 方晓洁,谢建兴,常志岗. 粮食科技与经济, 2019(12)
- [4]环境执法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基于环境行政公益诉讼相关案例的分析[D]. 陈锐. 重庆大学, 2019(05)
- [5]基于生态保护的山地旅游度假区景观规划设计 ——以里山耘居旅游度假区为例[D]. 盖艺方.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明清福建驿站和急递铺的时空分布及变化[D]. 王雨岚.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福建省重点治理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及治理效益研究[D]. 石秀梅. 武汉大学, 2019(06)
- [8]清流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谷晓华. 安徽农学通报, 2018(02)
- [9]基于产业链视角的清流县花卉产业竞争力研究[D]. 童珑姗.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5)
- [10]清流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其效应分析[J]. 沈金长. 农民致富之友, 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