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用户系统的进程调度算法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郑志硕[1](2020)在《面向高性能计算的众核处理器任务调度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在高性能计算中,如何根据用户提交的任务需求,对处理核等资源进行合理的按需分配是计算机系统结构的重要研究内容。但目前,该领域还存在诸如调度目标动态性,任务约束多样化及任务对资源需求多样性等问题,这些问题已成为制约众核任务调度效率和系统效能的关键因素。因此,基于调度目标动态性、任务和资源需求多样性,有针对地提出可以支持高效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和调度目标灵活插拔的众核任务调度体系,将有利于调度效率和系统效能的提高。围绕这一研究内容,进行了众核任务调度体系统一范式研究,首次提出众核任务调度体系要素组织模型(Factor Organization Model,简称FOM),弥补了当前众核任务调度体系研究理论基础缺失,更好描述了众核任务调度体系。以FOM模型为基础构建可以仿真不同众核任务调度体系的仿真系统sim Scheduler和可以实现各众核任务调度体系的实际系统Linux插件schduler Arch,解决了构建各众核任务调度体系的技术问题,并基于sim Scheduler和schduler Arch开展了如下工作:⑴提出了乐观锁和事务型共享状态(Optimistic-Lock and Transactional Shared State,简称OLTSS)众核任务调度体系以支持高效的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实现调度目标灵活地插拔功能。该体系可以把任务调度策略以插拔式的组件形式加入调度器,允许任务根据自身特性制定资源调度策略,并通过共享计算资源状态将所有底层资源信息公开给任务,为任务提供并行自由竞争资源的途径。提出了基于乐观锁的资源竞争协调算法,以解决OLTSS众核任务调度体系并行执行任务调度而引发的资源竞争问题。该算法运用乐观锁机制提高并行度,以实现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验采用了仿真实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众核任务调度体系,采用了基于乐观锁的资源竞争协调算法的OLTSS众核任务调度体系,其任务平均等待时间、工作负载完成时间、调度器使用率、公平度等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尤其是随着任务数的增多,表现出更大的优势。⑵为兼顾用户和系统设计者双方利益的目标,在满足存储容量和约束条件下,设计出最小化工作负载完成时间和任务等待时间的Multiple Object Fairness Tradeoff(MOFT)调度算法。该算法结合OLTSS众核任务调度体系,把多目标优化调度简化为由冲突检测和基于不同权重函数进行冲突裁决这两阶段构成,以提高资源按需分配能力和提升系统性能。通过仿真实验,证实该方法与其它相关算法相比,在算法复杂度、执行时间上具有明显的优越性。通过基于Linux的实际环境实验,证实采用MOFT算法的OLTSS众核任务调度体系与其它众核任务调度体系相比,在考虑具体资源分配和满足存储约束、保证公平的条件下,其任务平均等待时间、工作负载完成时间、公平度方面都有更好的表现。⑶在保证资源公平度的前提下,提出最小化任务集完成时间的冲突消减控制算法,以解决因用户级调度器数量和任务急速增加而引起的资源冲突激增问题,实现OLTSS众核任务调度体系在不降低系统性能和保障资源公平前提下容纳更多用户级调度器的能力,即插拔能力,从而提高其可扩展性。冲突消减控制算法运用P控制实现动态调整系统的插拔能力以适应系统提供的浮动并行能力,采用一个相对的增益计算公式来减少余差的影响,达到消减冲突的目标。对OLTSS和采用冲突消减的OLTSS的插拔能力和可扩展性进行了定量比较,结果表明当用户级调度器数量快速增加时,采用冲突消减的OLTSS在用户级调度器使用率和事务冲突率等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优势,缓解了冲突激增效应;当任务数量快速增加时,采用冲突消减的OLTSS在任务平均等待时间和任务集完成时间方面均少于OLTSS,体现了冲突消减控制算法有效提升了OLTSS的插拔能力和可扩展性。再对采用冲突消减的OLTSS和静态划分调度体系在任务集完成时间和资源使用率方面进行定量比较,结果再次体现了前者的优越性。
曹飞[2](2016)在《基于Android内存镜像的恶意软件检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Android系统由于其秉承开放特性,导致其比iOS等封闭系统更容易受到攻击,同时巨大的市场份额也让攻击者觉得有利可图,因此恶意软件已在Android系统上泛滥成灾。对Android系统下恶意软件检测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现阶段的研究大都是在恶意软件感染前对其进行检测,不能有效检测出已感染的Android设备中的恶意软件。本文致力于研究如何检测已感染的Android设备中的恶意软件。通过对Android设备的内存镜像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恶意软件,包括具有进程隐藏行为的系统级恶意软件和具有恶意行为的Android应用。对于隐藏进程的检测,提出了一种通过对比进程号列表的检测方法。通过分析Android系统的内存镜像,找到多种不同视图下的进程列表,对比其中的不同进而找到其中的隐藏进程。对于可疑应用的检测,提出了通过检测网络链接、私有链接库以及结合Android系统的权限机制的鉴别方法。最后提出了基于API调用的可疑应用分类检测方法:以逆向技术获取Android应用可执行文件中的敏感API调用,并当作应用的行为特征,使用装袋集成概率神经网络(BaggingPNN)进行可疑应用的分类检测。一些恶意应用会采用加壳、加密等方法防止逆向分析,导致没有办法提取可疑应用中敏感API的调用序列,使得静态行为检测方法失效。针对此问题,本文结合具体的检测环境,提出了一种从进程核心转储中暴力搜索.dex文件的方法。对前面检测出的所有可疑应用,通过暴力搜索.dex文件然后逆向提取敏感API,同时对大量已知分类样本采用Bagging集成的方式训练出不同的PNN,最后使用训练好的BaggingPNN进行分类,检测出真正的恶意应用。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基于进程对比的隐藏进程检测方法能够找到所有不是采用直接修改内核对象方法实现的隐藏进程,以及所有处于就绪状态的隐藏进程;暴力搜索.dex文件的方法能够抽取出所有可疑应用的.dex文件,并成功提取敏感API调用次数;在可疑应用分类检测上,对恶意应用的识别率达到了87.5%。可以看出,本文提出的方法正确的检测出了Android设备中已感染的恶意软件,通过针对性的查杀,可以及时终止感染设备继续遭受恶意软件的攻击。
朱若峰[3](2010)在《基于ARM9的图像采集和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图像监控系统大多是基于PC平台设计,并采用有线传输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体积和功耗,同时也限制了系统的应用范围。基于ARM9的嵌入式图像采集和无线传输系统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并以其低功耗、无线传输等特点在工业现场、安全防卫等场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基于ARM9嵌入式平台设计了一款图像采集和无线传输系统。首先在对系统硬件资源分析的基础上,选择Linux作为操作系统,并将其裁剪后移植到嵌入式平台;其次,分析了OV9650 CMOS图像传感器的电路原理图,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相应的驱动程序和应用程序;同时编写了wl-167G无线网卡的驱动程序,设计了无线传输模块。为进一步增加系统的易用性和应用范围,还设计了嵌入式Web服务器并集成到嵌入式系统中。本系统整合了图像采集、无线传输、服务器等多项技术。在硬件方面,利用ARM9体积小、功耗低、执行效率高等特点,设计的嵌入式系统具有较高的集成度和稳定性。在软件方面,嵌入式Linux系统具有高稳定性、易移植性和优秀的网络功能。在增加了无线传输技术之后,该系统解决了现有监控系统布线不灵活,应用范围受限的缺点。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采集的图像分辨率达480*272,无线网络的传输速率达5Mbps,能满足多数监控场合的要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范光雄[4](2010)在《多处理器系统中的线程调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超线程和多核等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当前的SMP系统硬件结构更加复杂,系统硬件性能也更加强劲,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传统的SMP操作系统已不能充分发挥现代SMP硬件系统性能,为了适应当前硬件技术的这种变化,我们有必要在研究传统SMP系统的基础上,对操作系统中那些不适应的部分加以改进或用新的算法替换,从而使软件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发掘硬件系统的潜在性能。本论文首先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简要阐述了目前在单个处理器物理封装中实现多个进程或线程并行执行的两大主流技术:同时多线程技术(Simultaneous Multi-Threading,SMT)和多核技术(Chip Multi-Processor,CMP),另外论文还概要介绍了Linux操作系统以及该系统在研究smp系统调度时的重要作用。其次,论文剖析了经典的smp系统组织结构以及各种操作系统中常用的一些经典进程调度算法,这些硬件架构知识和软件概念都为我们后面研究smp操作系统进程调度算法打下了坚实基础。接下来论文将理论联系实际,以最新版本的Linux内核作为研究对象,详细剖析了它的进程调度系统。当前的Linux内核采用了一种全新的名为完全公平调度(Completely Fair Schedule,CFS)的进程调度策略,为了能够理解CFS的调度原理以及它对smp系统的相关支持,论文在详细介绍CFS调度原理的同时,剖析了对应的CFS调度源代码。论文最后章节总结了影响smp调度系统性能的几大关键因素,并分析了我们在设计smp调度系统时应注意的设计要点,以这些理论分析为基础,论文提出了一个高效的smp调度系统模型。在前面章节理论分析的前提下,论文还以一个针对Linux内核的smp系统进程调度优化作为结尾,介绍了我们应当如何对smp调度系统优化进行思考以及在有了优化方案后如何把方案应用于实践并做出实验及验证分析。
付兴尊[5](2010)在《基于进程代数的多路访问协议模型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信需要各种协议的参与,如何描述这些协议,如何确保这些协议的一致性,正确性和完备性成为一个难题。人们提出了很多理论来刻画这些协议,如Petri网,形式化方法等。进程代数属于形式化方法的一种,它具有强大的机制,对于分析和描述复杂的网络协议拥有较大的优势。多路访问协议是为了解决媒体存取控制子层中数据帧发送问题而提出的一簇协议。分析协议内容可知,它所解决的是多个客户端同时向通信信道发送数据的问题,明了的说就是解决的多个进程并发的问题。多个进程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让系统推行下去,是该协议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以多路访问协议为基础,抽象出多进程并发的共同特征,提出一种简单的通用模型,使用进程代数分支之一——通信系统演算(CCS)对模型进行形式化建模。使得该模型不仅适用多路访问协议也能适用于其它多进程并发问题,如多核CPU调度模型中。最后,使用模型检验工具ECW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证明,并把该模型应用到多路访问协议和多核CPU调度模型中以检验模型的适用程度。
宋博,陈明宇,樊建平[6](2009)在《一种基于进程执行行为分析的图形界面交互系统性能评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系统性能评测方法使用吞吐率等整体性参数作为评测手段.这类参数对于用户输入时间不确定的图形界面交互式应用程序并不适用.图形界面交互系统的评价应更侧重于考虑用户的主观感受.在多用户共享服务资源的图形界面系统中,单个用户可占用的资源受限,用户请求的处理时间可能会被延长.此时程序的"实际执行时间",即整体执行时间与等待用户响应时间之差,才能够真实地反映用户可察觉的系统处理能力.但如何提取"实际执行时间"是一个问题.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内核profiling的进程执行行为特征分析的图形界面交互系统性能评测方法,并给出了一种区间最大相关比对算法,能够从整体执行时间中准确地提取实际执行时间.为了能够在引入时空开销小的前提下获取进程执行行为,文中还设计实现了内核trace记录工具Pro.对Impress等4个图形界面交互程序在系统内存大小不同时的性能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评测,实验结果显示了该方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贺燕[7](2008)在《基于服务元架构的主机资源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Internet飞速发展,网络应用对QoS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网络流量推向边缘设备和终端主机。比如网络电话、视频点播、网络会议等。这种现象促使端系统成为了网络的瓶颈,单独网络层的保障不能充分满足实时应用的要求,QoS支持必须同样提供在主机的操作系统和通信子系统中。目前基于层次体系结构的TCP/IP网络,只能提供“尽力而为”的服务,而没有提供最新的网络应用所需要的服务质量(QoS),并且存在许多弊端。而非层次体系结构的网络则克服了这些缺陷,对于提供网络服务质量提供了良好的框架。服务元网络体系结构(SUNA)是一种新型的非层次网络体系结构。本文从端系统角度对服务元架构下的资源管理进行了探索,对在端系统如何对数据流进行管理控制以提供QoS保障进行深入研究。一般来讲,端系统包含了一个网络系统的所有元素和大部分功能,对于考察一个网络系统的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系统地分析了端系统对QoS的支持要求,然后从处理调度和流量监管两个方面对服务元架构下原型主机的资源管理模块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了设计思想。本文主要作了如下研究工作:1.提出了服务元架构下原型主机的资源管理模块的总体设计框架。一个端系统存在大量不同要求的网络应用,端系统需要针对各种不同需求,提供不同服务质量保障。本文首先研究了端系统提供QoS应该解决的一般性问题,然后提出了服务元网络端系统实现QoS的总体框架。2.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优先级队列调度算法以及令牌桶流量监管机制。优先级队列调度算法将对数据流按照服务类型或优先级进行分类,按照优先级进行发送,并且对进入高优先队列的报文进行了限速,保护了其他报文的应得带宽,解决了高优先级队列的流量可能饿死低优先级流量的问题。流量监管有效地对每个网络应用数据流进行有效的监管,使网络应用按照申请的资源特征来发送数据。最后,建立了基于服务元架构原型主机的QoS测试平台。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服务元网络体系结构的端系统能够很好地提供主机网络应用需要的QoS保障。同时,也体现了服务元架构良好的可扩展性,为今后进一步改进和扩展更多的网络服务提供了方便。
王火智[8](2007)在《嵌入式家庭智能网关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在国内外,家庭智能系统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它应用智能化控制和网络通讯技术,将家庭环境中各类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和安防装置,通过家庭信息网络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高效的有机整体,并由其实施集中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管理功能。其中,家庭智能网关作为家庭智能系统的核心部分,是家庭信息网络的门户和管理者,其地位尤为重要。论文中,研究了嵌入式系统的实现原理和方法,分析了Linux的内核,对家庭网络各种装置状态信息进行了编码;裁减并移植Linux内核到开发板中,构建出嵌入式系统软硬件开发平台,设计了一个家庭智能系统的实现方案。该系统以以太网为通信媒介,利用嵌入式网关进行家庭内外信息交换,实现远程对家庭的各种信息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和调度,为现代家庭生活提供智能服务。它主要包括系统的总体设计、家庭智能化内部收发控制器的设计、嵌入式网关的开发。在家庭智能化内部收发控制器的设计中,采用中断控制器组成二级中断接收装置实现对家庭数字信号的采集,采用A/D转换器实现对家庭模拟信号的采集,采用译码器实现对数字信号的传出。在嵌入式网关开发中,采用深圳远峰公司的S3C2410TK开发板为硬件开发平台,Linux为操作系统。用vi编辑器编写串口通信模块、信息处理模块、网络通信模块程序,用arm-linux-gcc进行交叉编译。在嵌入式网关软件的开发中,充分利用Linux作为多任务操作系统的特点,实现了系统中多进程之间的协调运行,并研究了Linux的进程调度机制,解决了本系统的实时性问题。
陈传生[9](2007)在《嵌入式操作系统μClinux剖析与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从PC时代过渡到了以个人数字助理、个人电脑和信息家电为代表的3C(计算机、通信、消费电子)一体的后PC时代。在后PC时代里,嵌入式系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电器、移动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和数控仿真等领域。嵌入式系统的开发必将成为未来IT行业的技术热点。嵌入式操作系统μClinux是专门为没有存储器管理部件的微处理器而设计的,μClinux由于其代码的开放性、系统的稳定性、强大的网络功能以及优秀的文件系统支持,在嵌入式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从μClinux的基本架构出发,对μClinux操作系统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了μClinux的C运行库、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最后介绍了其在嵌入式方面应用的有关知识,重点分析了其在进程管理方面的实现原理及方法。本论文以μClinux操作系统内核2.6.X版本为基础,对其各部分源代码做了深入研究。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主要确立课题的研究内容,并对μC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作了分析与引入;第二章重点介绍了μClinux操作系统的基本架构、启动过程以及其运行时间库μClibc,从总体上把握μClinux;第三章详细介绍了μClinux进程管理有关的知识,重点分析了μClinux的进程有关各数据项,通过有关函数调用的分析对进程的创建、状态转换及终止作了深入研究,然后分析了μClinux进程调度器以及进程同步的相关部分,并对2.6版本与2.4版本的进程管理做了对比研究;第四章介绍了μClinux内存管理,针对没有MMU的特点,对μClinux内存管理的实现过程做了详细分析,章节的最后对μClinux与标准Linux的内存管理作了对比研究;第五章针对μClinux操作系统在嵌入式领域应用的特点,对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文件系统作了分析和介绍,尤其根据VFS文件系统的源代码重点剖析了VFS文件系统的实现原理和方法;第六章对μClinux在嵌入式领域的应用相关知识作了介绍,并重点对μClinux的移植过程做了分析;第七章对本论文做了总结和展望,指出了μClinux的发展前景和μClinux对于国内软件业的发展的重大际遇。
姚琨[10](2007)在《基于Linux的实时操作系统调度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时系统主要面向现实世界中与时间因素相关的应用需求,它所关注的不仅仅是计算结果在逻辑上的正确性,而且还有输出结果时间的及时性,目前,实时系统已经广泛应用在军事和民用领域。实时操作系统是其中的核心,随着硬件性能的提高,实时应用不仅对操作系统的性能,而且对其功能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例如图形界面、网络功能等。现有商业RTOS不是功能过于简单就是价格过于昂贵,缺少一个开放的、标准的、有广泛支持的、高效而又廉价的实时操作系统,因此很多机构开始研究将功能强大的通用操作系统改造成实时操作系统。Linux具有功能强大、开放源码、支持多种硬件平台、模块化设计、函数接口符合国际和工业标准等特点,自然成为进行实时化的首选。Linux本身是一个分时系统,它在实时应用上有很大的局限性,特别是在实时调度策略上的单一性,因此本文提出了二级调度策略的设计思想以及基本框架,并且在RTAI上实现了二级调度策略,设计了RM调度器和EDF调度器,使RTAI提供了对单调速率算法和最早时限优先算法的支持,增强了其实时性,最后通过试验测试,验证了它能够对实时任务进行正确调度。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Linux操作系统和实时系统调度策略的基本理论知识,分析Linux操作系统在实时应用上的优势和局限性;(2)研究了在实时系统中支持多种调度策略以及任务类型的调度模型,提出一种二级调度策略的基本思想并且给出其总体框架;(3)在分析几种流行的实时Linux方案之后,选择RTAI作为实现二级调度策略的平台,设计RM调度器和EDF调度器,使RTAI提供对单调速率算法和最早时限优先算法的支持;(4)对标准Linux和RTAI进行中断延迟时间测试和上下文切换时间测试,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最后对二级调度策略进行测试验证,检验其正确性。综上,本文针对Linux实时调度策略单一的缺陷,提出了一种二级调度策略的基本思想,该调度策略通过把调度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将调度器的筛选和具体的调度分开来,使多种调度策略都得到支持,相对于只对单种调度策略提供支持的方案,拓展了系统的可使用范围。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相关策略是正确、有效的,扩展后的RTAI能够依照所设定的算法对实时任务进行正确调度。
二、多用户系统的进程调度算法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用户系统的进程调度算法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高性能计算的众核处理器任务调度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结构及新理论 |
1.1.2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核心部件 |
1.2 .研究意义 |
1.3 .面向众核的多目标优化调度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多目标优化调度算法 |
1.3.2 .支持多目标优化调度的众核任务调度体系 |
1.4 .众核仿真实验支撑技术研究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
1.6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工作 |
1.7 .论文各章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众核任务调度体系统一范式FOM及相关评价指标设计 |
2.1 .众核任务调度体系统一范式的构建 |
2.1.1 .任务调度问题描述 |
2.1.2 .FOM的模型假设 |
2.1.3 .FOM的组成要素 |
2.1.4 .FOM的形式化定义 |
2.2 .众核任务调度体系分类及其FOM模型构建 |
2.2.1 .串行任务调度体系的FOM模型构建 |
2.2.2 .并行任务调度体系的FOM模型构建 |
2.3 .众核任务调度体系通用评价指标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统一范式FOM的系统设计 |
3.1 .基于FOM的 sim Scheduler仿真系统设计 |
3.1.1 .sim Scheduler的设计目的与实验环境介绍 |
3.1.2 .sim Scheduler的基本设计思路 |
3.1.3 .sim Scheduler的架构设计 |
3.2 .基于FOM的 Linux插件scheduler Arch的设计 |
3.2.1 .scheduler Arch设计目的和运行环境介绍 |
3.2.2 .scheduler Arch的基本设计思想 |
3.2.3 .多路集中式和两级众核任务调度体系在scheduler Arch的构建 |
3.3 .验证sim Scheduler正确性 |
3.3.1 .验证sim Scheduler的方法 |
3.3.2 .验证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OLTSS的众核任务调度体系研究 |
4.1 .众核任务调度体系问题描述 |
4.2 .OLTSS模型假设 |
4.3 .OLTSS设计 |
4.3.1 .OLTSS的 FOM模型构建 |
4.3.2 .OLTSS的元数据设计 |
4.3.3 .基于OLTSS的资源竞争协调算法及其算法分析 |
4.3.4 .基于OLTSS的 MOFT多目标优化调度及其算法分析比较 |
4.3.5 .基于OLTSS的任务等待调度分析 |
4.4 .OLTSS与其它任务调度体系的对比 |
4.4.1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4.4.2 .实际环境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OLTSS的冲突消减研究 |
5.1 .冲突激增效应问题描述及解决方案比较 |
5.2 .冲突消减控制算法 |
5.2.1 .冲突消减控制算法相关定义 |
5.2.2 .冲突消减控制模型 |
5.2.3 .冲突消减控制算法设计 |
5.2.4 .冲突消减控制算法复杂度分析 |
5.3 .测试OLTSS的插拔能力 |
5.3.1 .提出OLTSS的插拔能力评价指标和参数 |
5.3.2 .实验结果分析 |
5.4 .测试采用冲突消减控制的OLTSS插拔能力 |
5.4.1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5.4.2 .实际环境结果分析 |
5.5 .采用冲突消减控制的OLTSS与静态划分任务调度体系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总结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Android内存镜像的恶意软件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Android和Linux相关机制介绍 |
2.1 Android系统综述 |
2.1.1 Android系统体系结构 |
2.1.2 Android应用结构概述 |
2.1.3 Dalvik虚拟机 |
2.2 Android安全机制 |
2.2.1 Android内核安全机制 |
2.2.2 Android应用框架层安全机制 |
2.3 Java平台相关机制 |
2.3.1 JNI标准 |
2.3.2 Java反射技术 |
2.4 Linux相关机制 |
2.4.1 虚拟文件系统 |
2.4.2 LKM动态可加载模块 |
2.4.3 内核符号表 |
2.5 本章小结 |
3 Android内存镜像分析 |
3.1 Linux进程管理 |
3.1.1 进程和线程 |
3.1.2 进程调度 |
3.2 Linux内存管理 |
3.2.1 内核虚拟地址转换 |
3.2.2 重要内核结构 |
3.3 隐藏进程检测 |
3.3.1 进程隐藏的常用方法 |
3.3.2 基于进程号对比的隐藏进程检测方法 |
3.4 可疑进程检测 |
3.4.1 恶意应用的典型行为 |
3.4.2 可疑进程检测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Android可疑应用分类检测 |
4.1 引言 |
4.2 APK逆向分析 |
4.2.1 DEX文件结构 |
4.2.2 Dalvik类加载机制 |
4.2.3 Dex文件获取方法 |
4.3 敏感API提取 |
4.3.1 Smali语法 |
4.3.2 逆向提取敏感API |
4.4 Android可疑应用分类检测 |
4.4.1 概率神经网络PNN |
4.4.2 分类器集成 |
4.4.3 基于API调用的应用分类 |
4.5 本章小结 |
5 实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5.1 实验环境搭建 |
5.2 内存镜像获取 |
5.3 隐藏进程检测 |
5.3.1 实验设计 |
5.3.2 结果分析 |
5.4 可疑进程检测 |
5.4.1 实验设计 |
5.4.2 结果分析 |
5.5 恶意应用分类检测 |
5.5.1 集成概率神经网络学习 |
5.5.2 可疑应用DEX文件获取 |
5.5.3 恶意应用分类检测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3)基于ARM9的图像采集和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想 |
2 嵌入式平台选型及搭建 |
2.1 嵌入式微处理器简介及选型 |
2.1.1 常见嵌入式微处理器及选型 |
2.1.2 ARM微处理器简介 |
2.2 嵌入式操作系统简介及选型 |
2.2.1 常见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及选型 |
2.2.2 Linux操作系统简介 |
3 系统总体设计 |
3.1 图像采集和无线传输系统总体结构 |
3.2 各模块设计方案 |
4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硬件平台总体结构 |
4.2 主控制芯片简介 |
4.3 图像传感器电路设计 |
5 系统软件设计 |
5.1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移植 |
5.1.1 建立交叉开发环境 |
5.1.2 移植Bootloader |
5.1.3 内核移植 |
5.1.4 根文件系统的制作 |
5.2 摄像头驱动程序设计 |
5.2.1 Linux设备驱动程序设计概述 |
5.2.2 Linux设备驱动程序的分类 |
5.2.3 OV9650摄像头驱动程序设计 |
5.3 图像采集模块的设计 |
5.3.1 摄像头初始化程序 |
5.3.2 摄像头采集应用程序 |
5.4 无线传输模块设计 |
5.4.1 本系统网络通信结构 |
5.4.2 TCP/IP网络传输协议及简介 |
5.4.3 wl-167G无线网卡驱动程序设计 |
5.5 嵌入式Web服务器的设计 |
5.5.1 嵌入式Web服务器的工作原理 |
5.5.2 Socket套接字 |
5.5.3 嵌入式服务器WebServer的设计流程 |
6 系统总体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系统部分源代码 |
致谢 |
(4)多处理器系统中的线程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论文的主要工作 |
1.3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SMP 系统及线程调度 |
2.1 SMP 系统 |
2.1.1 基于总线的SMP |
2.1.2 基于交叉开关的SMP |
2.1.3 基于多级交换网络的SMP |
2.2 进程与线程 |
2.2.1 进程概念及原理 |
2.2.2 线程概念及原理 |
2.3 进程调度及调度算法 |
2.3.1 调度算法分类 |
2.3.2 常用调度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LINUX 调度系统及CFS 剖析 |
3.1 LINUX 内核调度器简史 |
3.2 O(1)调度器概要 |
3.3 完全公平调度器概要 |
3.3.1 模块化的调度器接口 |
3.3.2 CFS 调度器 |
3.3.3 CFS 组调度 |
3.4 CFS 实现核心 |
3.5 红黑树介绍 |
3.6 CFS 关键数据结构 |
3.6.1 struct task_struct 的变化 |
3.6.2 struct sched_entity 结构体 |
3.6.3 struct sched_class 结构体 |
3.6.4 struct cfs_rq 结构体 |
3.6.5 struct task_group 结构体 |
3.7 CFS 核心代码剖析 |
3.7.1 scheduler_tick(…)函数 |
3.7.2 task_tick_fair(…)函数 |
3.7.3 entity_tick(…)函数 |
3.7.4 update_curr(…)及__update_curr(…)相关函数 |
3.7.5 check_preempt_tick(…)函数 |
3.7.6 schedule(…)函数 |
3.7.7 put_prev_task_fair(…)及相关函数 |
3.7.8 pick_next_task_fair(…)及相关函数 |
3.8 源代码分析总结 |
3.9 CFS 组调度支持 |
3.10 CFS 与SMP |
3.10.1 调度域 |
3.10.2 Linux SMP 系统调度层级结构 |
3.10.3 CFS 之SMP 负载平衡 |
3.11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性能SMP 调度系统研究 |
4.1 SMP 调度基础 |
4.1.1 同步机制 |
4.1.2 局部性原理 |
4.1.3 SMP 负载均衡策略 |
4.1.4 调度策略 |
4.2 高效SMP 调度系统分析 |
4.2.1 较小粒度的锁 |
4.2.2 独立的运行队列 |
4.2.3 分级的负载平衡机制 |
4.2.4 高效SMP 调度系统图例 |
4.3 LINUX SMP 调度优化 |
4.3.1 优化原理分析 |
4.3.2 Futex 概要原理 |
4.3.3 内核改动分析及实现 |
4.3.4 简单验证及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5)基于进程代数的多路访问协议模型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背景 |
1.2 相关领域的研究状况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
1.4 论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CCS的发展历程 |
2.1 形式化技术发展回顾 |
2.1.1 形式化方法起源及发展 |
2.1.2 形式化方法定义 |
2.1.3 形式化方法研究内容 |
2.1.4 形式化方法分类 |
2.2 进程代数分类 |
2.3 CCS及其相关技术 |
2.3.1 CCS的基本计算 |
2.3.2 CCS基本定律 |
2.3.3 等价性理论 |
2.4 CCS模型的验证方式 |
2.4.1 手工证明 |
2.4.2 ECW自动化证明 |
第三章 对多路访问协议的研究 |
3.1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
3.2 CSMA\CD协议原理 |
3.3 CSMA\CD协议控制流程 |
3.4 多路访问协议本质问题 |
第四章 利用形式化语义构建通用模型 |
4.1 构建通用模型 |
4.1.1 单一进程模型 |
4.1.2 二进程模型 |
4.1.3 多进程模型 |
4.2 通用模型的验证 |
4.2.1 Hennessy-Milner逻辑 |
4.2.2 模型验证 |
第五章 多进程模型的应用 |
5.1 多进程模型在多路访问协议的应用 |
5.1.1 多路访问协议系统模型分析 |
5.1.2 构建多路访问协议系统模型 |
5.2 多进程模型在多核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 |
5.2.1 多核计算机系统模型 |
第六章 总结和进一步的工作 |
6.1 工作总结 |
6.2 下一步的工作 |
附录一:ECW AGENTS |
附录二:ECW COMMANDS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一种基于进程执行行为分析的图形界面交互系统性能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
2 相关工作 |
3 进程执行行为分析方法 |
3.1 Trace记录工具Pro |
3.2 Trace分析 |
4 区间最大相关比对算法 |
4.1 睡眠率曲线 |
4.2 曲线匹配和最大相似程度s |
4.3 比对算法 |
5 实验与分析 |
5.1 区间最大相关比对算法精度分析 |
5.2 提取应用程序的实际执行时间 |
6 总结与展望 |
(7)基于服务元架构的主机资源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课题背景 |
1.2 课题任务简介及本人工作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因特网的QoS |
2.1 因特网中的QoS 研究 |
2.1.1 尽力而为服务(Best-Effort)模型 |
2.1.2 综合服务(Intserv)模型 |
2.1.3 区分服务(DiffServ)模型 |
2.1.4 MPLS 技术 |
2.1.5 Internet 端到端QoS 解决方案 |
第三章 服务元网络体系结构概述 |
3.1 当前网络体系结构及其研究现状 |
3.1.1 网络体系结构的概念 |
3.1.2 当前层次网络体系结构的特点 |
3.1.3 新型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 |
3.2 服务元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原理 |
3.2.1 服务元的分类模型 |
3.2.2 层的地址和端地址 |
3.2.3 服务元网络体系结构的节点模型 |
3.2.4 服务元网络体系对QoS 的支持 |
3.2.5 服务元网络体系结构的优势 |
第四章 服务元架构下的原型主机 |
4.1 服务元架构原型系统的通信模型 |
4.2 原型主机实现的功能 |
4.3 原型主机的参考模型 |
4.4 原型主机提供的服务类型 |
4.5 原型主机的总体设计 |
4.6 原型主机服务元的设计 |
4.7 原型主机的发送、接收数据处理流程 |
第五章 基于服务元架构的主机资源管理模块总体设计 |
5.1 资源管理模块的功能综述及需求分析 |
5.2 资源管理模块的总体设计 |
第六章 基于服务元架构的主机资源管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6.1 开发平台 |
6.1.1 Linux 操作系统介绍 |
6.1.2 Linux 内核编程 |
6.1.3 Linux 内核网络协议的初始化 |
6.2 Linux 网络通信实现的层模型 |
6.3 Linux 网络通信实现用到的重要数据结构 |
6.4 服务元架构涉及的套接字数据结构 |
6.5 资源管理模块的详细设计 |
6.5.1 资源管理模块的总体结构 |
6.5.2 资源管理器接口设计 |
6.5.3 资源管理模块的示意图 |
6.5.4 资源管理模块的相关数据结构 |
6.5.5 主要函数说明 |
第七章 基于服务元架构的原型主机的QoS 测试 |
7.1 测试说明及环境配置 |
7.2 测试过程 |
7.2.1 测试目的 |
7.2.2 测试方法 |
7.2.3 测试结果及其分析 |
第八章 论文总结 |
8.1 课题的意义 |
8.2 课题取得的成果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嵌入式家庭智能网关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题目及来源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论文研究内容安排 |
第2章 嵌入式系统 |
2.1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
2.1.1 嵌入式系统的特点 |
2.1.2 嵌入式系统的发展趋势 |
2.2 嵌入式微处理器 |
2.3 嵌入式操作系统 |
2.4 Linux内核解析 |
2.4.1 Linux内核源码树 |
2.4.2 Linux内核子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家庭智能系统总体设计 |
3.1 家庭智能系统体系结构及实现方式 |
3.2.1 家庭智能系统的结构类型比较 |
3.2.2 家庭智能系统结构类型的选择 |
3.2 家庭智能化嵌入式网关软硬件平台选择 |
3.2.1 嵌入式网关硬件平台选择 |
3.2.2 嵌入式网关软件平台选择 |
3.3 嵌入式网关结构化设计 |
3.4 家庭智能化内部收发控制器 |
3.5 家庭智能化远程访问控制端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家庭网关硬件设计 |
4.1 家庭网关硬件总体设计 |
4.2 S3C2410构成的ARM9开发平台 |
4.2.1 S3C2410内部资源 |
4.2.2 ARM开发平台S3C2410TK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家庭网关软件设计 |
5.1 家庭网关软件总体设计 |
5.2 嵌入式网关软件设计 |
4.2.1 软件开发平台的构建 |
5.2.2 串口通信模块设计 |
5.2.3 信息处理模块设计 |
5.2.4 网络通信模块设计 |
5.3 多进程编程和进程间通信分析 |
5.3.1 Linux下多进程编程 |
5.3.2 Linux下进程间通信 |
5.4 系统实时性实现 |
5.4.1 系统的实时性要求 |
5.4.2 Linux任务调度研究 |
5.4.3 系统实时性解决方案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系统完成的工作 |
6.2 系统的进一步完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嵌入式操作系统μClinux剖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嵌入式系统操作系统μClinux |
1.2.1 μClinux简介 |
1.2.2 μClinux的特点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基本架构 |
2.1 μClinux基本架构 |
2.2 μClinux启动过程 |
2.2.1 bootloader初始化 |
2.2.2 μClinux内核初始化 |
2.2.3 启动init进程 |
2.3 μClinux系统的运行时间库μClibc分析 |
2.3.1 用户程序的入口 |
2.3.2 用户程序的堆和栈分配 |
2.3.3 用户程序的执行文件格式 |
2.3.4 用户程序的执行 |
第3章 进程管理 |
3.1 进程的基本概念 |
3.2 进程描述符(Process Descriptor) |
3.2.1 与进程属性相关的数据域 |
3.2.2 与进程调度相关的数据域 |
3.2.3 与进程间关系相关的数据域 |
3.2.4 与进程信任状(credential)相关的数据域 |
3.2.5 与进程能力(capability)相关的数据域 |
3.2.6 与文件系统和地址空间有关的数据域 |
3.3 进程的创建 |
3.3.1 vfork()函数 |
3.3.2 do_fork()函数 |
3.4 进程的生命周期 |
3.4.1 进程的状态 |
3.4.2 进程状态间的转换 |
3.5 进程终止 |
3.5.1 sys_exit()函数 |
3.5.2 do_exit()函数 |
3.5.3 父进程通知和sys_wait4()函数 |
3.6 调度器 |
3.6.1 基本架构 |
3.6.2 将进程从等待队列中唤醒或激活 |
3.7 进程调度和内核同步 |
3.7.1 μClinux进程调度器 |
3.7.2 抢占 |
3.7.3 自旋锁和信号量 |
3.8 μClinux2.6.X与2.4.X内核进程管理对比研究 |
3.8.1 μClinux2.4.X内核版本中进程管理存在的不足 |
3.8.2 μClinux2.6.X内核版本中进程调度的基本思想 |
第4章 内存管理 |
4.1 内存管理有关数据结构 |
4.1.1 页page |
4.1.2 存储区zone |
4.1.3 节点node |
4.2 内存模块的初始化 |
4.2.1 setup_arch()函数 |
4.2.2 paging_init()函数 |
4.2.3 free_area_init()函数 |
4.2.4 mem_init()函数 |
4.3 内存的申请使用 |
4.3.1 __kmalloc()函数 |
4.3.2 kfree()函数 |
4.4 Linux内存管理与μClinux内存管理的对比研究 |
4.4.1 标准Linux的内存管理 |
4.4.2 μClinux内存管理 |
第5章 文件系统 |
5.1 ROMFS文件系统 |
5.1.1 ROMFS文件系统结构 |
5.2 RAMDISK文件系统 |
5.3 JFFS与JFFS2文件系统 |
5.3.1 JFFS |
5.3.2 JFFS文件系统的结构 |
5.4 VFS文件系统 |
5.4.1 VFS概述 |
5.4.2 VFS与真实文件系统的关系 |
5.4.3 VFS的数据结构 |
5.4.4 VFS系统调用的实现 |
第6章 嵌入式μClinux应用相关 |
6.1 μClinux开发相关 |
6.1.1 嵌入式开发平台 |
6.1.2 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的基本流程 |
6.2 μClinux移植相关 |
6.2.1 引导装载程序(bootloader)的移植 |
6.2.2 内核配置和编译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基于Linux的实时操作系统调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标准LINUX 操作系统的研究 |
2.1 Linux 操作系统的发展历史 |
2.2 Linux 与 GNU 公用许可证 |
2.3 Linux 操作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1 Linux 系统的构成 |
2.3.2 Linux 内核 |
2.4 Linux 操作系统的实时性研究 |
2.4.1 Linux 的调度策略分析 |
2.4.2 Linux 实时应用的优势 |
2.4.3 Linux 实时应用的局限性 |
2.5 本章小结 |
3 实时系统的调度策略研究 |
3.1 实时调度的基本理论 |
3.1.1 基本概念 |
3.1.2 实时任务的分类 |
3.2 实时调度策略研究 |
3.2.1 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策略 |
3.2.2 基于比例共享的调度策略 |
3.2.3 基于时间驱动的调度策略 |
3.2.4 混合调度策略 |
3.2.5 RM 和EDF 算法分析 |
3.3 实时操作系统(RTOS)研究 |
3.3.1 RTOS 的概念 |
3.3.2 RTOS 的体系结构 |
3.3.3 RTOS 的衡量标准 |
3.3.4 RTOS 的分类方法 |
3.3.5 RTOS 的关键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4 二级调度策略的设计与实现 |
4.1 二级调度策略的设计 |
4.1.1 基本思想 |
4.1.2 调度框架 |
4.2 实现平台的选择 |
4.2.1 平台选择的依据 |
4.2.2 几种流行的实时Linux 方案研究 |
4.2.3 综合评价与实现平台的选择 |
4.3 RTAI 调度机制 |
4.4 二级调度策略的实现 |
4.5 实时调度器的设计 |
4.5.1 RM 调度器的设计 |
4.5.2 EDF 调度器的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验证 |
5.1 测试标准 |
5.2 实验环境 |
5.2.1 初始化环境 |
5.2.2 RTAI 的编译安装 |
5.3 测试结果 |
5.3.1 中断延迟时间测试 |
5.3.2 上下文切换时间测试 |
5.3.3 二级调度策略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6 论文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多用户系统的进程调度算法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高性能计算的众核处理器任务调度体系研究[D]. 郑志硕.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2]基于Android内存镜像的恶意软件检测研究[D]. 曹飞. 重庆大学, 2016(03)
- [3]基于ARM9的图像采集和无线传输系统的设计[D]. 朱若峰. 大连理工大学, 2010(06)
- [4]多处理器系统中的线程调度研究[D]. 范光雄. 电子科技大学, 2010(04)
- [5]基于进程代数的多路访问协议模型研究与实现[D]. 付兴尊.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7)
- [6]一种基于进程执行行为分析的图形界面交互系统性能评测方法[J]. 宋博,陈明宇,樊建平. 计算机学报, 2009(07)
- [7]基于服务元架构的主机资源管理模块设计与实现[D]. 贺燕.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 [8]嵌入式家庭智能网关的研究与设计[D]. 王火智.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9]嵌入式操作系统μClinux剖析与研究[D]. 陈传生. 武汉理工大学, 2007(05)
- [10]基于Linux的实时操作系统调度策略的研究[D]. 姚琨. 重庆大学, 2007(05)
标签:进程调度论文; 嵌入式linux论文; 进程间通信论文; linux服务器论文; 嵌入式软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