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研究述评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研究述评

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研究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鲁潇雯[1](2021)在《整体语言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高中学生来说,掌握良好的阅读技能是获取新信息、学习新知识的必要条件。可以看到,虽然大多数教师和学生意识到了阅读的重要性,但目前的英语阅读教学还是以传统的语言知识点传授的方式为主,这并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是以下三个:一、整体语言教学法怎样才能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二、运用整体语言教学法能否有效促进高中生的英语阅读水平?三、运用整体语言教学法是不是能够提高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为了得到问题的解答,本文的样本选取的是陕西省汉中市勉县某所中学的高中生,并为此进行了为期16周的教学实践。在实验前,笔者对随机选取的高一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英语阅读水平前测。在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的教学过程中,作者对前者采用整体语言阅读教学法,对后者使用传统阅读教学法。教学过程终止后,对两个班级的学生进行英语阅读后测,从中随机挑选了6位实验班测试结果处在不同水平的同学,并对他们进行访谈。使用SPSS26.0系统软件,对所选取的两个班级的前后测试成绩实行量化分析。通过对访谈和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将整体语言教学法应用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是对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以“整体—部分—整体”的模式,将听说读写贯穿阅读的前中后来进行整体语言阅读教学,例如:先向学生介绍阅读材料的背景,或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过往认知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再设计多种类型的教学活动进行阅读教学,最后学生将在课堂上对阅读材料主题的思考与交流总结成一篇作文。第二,经过16周的学习,虽然实验班和对照班的阅读成绩都有所进步,但实验班的成绩提高更显着。运用整体语言阅读教学,根据不同的题目,同学们可以选择进行阅读的策略也会有所不同。另外,整体语言教学法还能帮助学生更好的概括文章内容。第三,整体语言教学法还可以引发同学们的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阅读水平。总之,整体语言教学法有助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并且对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有明显效果。

王淼[2](2021)在《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有一项明确提到: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利用翻转课堂等多种方式用好优质数字资源。英语写作是高中生对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具体表现,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目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大力推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向教育现代化方向发展的同时,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类作文评价系统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虽然此类平台更加适合写作教学,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平台互动性弱、信息传达缺乏即时性等。由此可知,如何借助作文评价系统结合翻转课堂教学的自身特点,提高写作教学效率具有现实意义。虚拟学习社区以虚拟性、学习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交流渠道、增强教学互动等。因此,本研究利用知到教学平台和敏捷方舟易写作搭建集翻转课堂教学管理与英语写作教学于一体的虚拟学习社区,设计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进行16周的教学研究,以探索该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本研究在哈尔滨市某高中进行,选择高二学年的两个班级学生共计97人作为研究对象。主要的研究问题包括:第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情况如何?第二,如何在虚拟学习社区环境下进行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第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否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及兴趣?本研究使用访谈法对第一个研究问题进行探讨;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建构主义、合作学习理论、深度学习理论为基础,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及目前英语写作教学现状,设计了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实证研究;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本研究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SPSS24.0软件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四次写作成绩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后,再次对实验班写作成绩进行纵向对比分析;另一方面通过研究后测问卷调查和访谈对所得到的研究结论进行补充分析和讨论,旨在了解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写作成绩及兴趣的影响。研究表明: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写作教学的交互性,其中投票、抢答、作文互评等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写作学习兴趣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增强了学习的沉浸感;其次,虚拟学习社区中的学习数据反馈为教师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学情分析,促进个性化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通对被试四次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并结合研究后测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发现,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被试的英语写作成绩及兴趣。本研究通过对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为现阶段“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视角,具有一定的理论实践性和参考价值。然而,本研究也存在周期短、样本容量少等不足之处,仍需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完善与优化。

文丽云[3](2021)在《问题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及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景区导游实务》作为中职学校导游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理论和实践上规范了景区导游人员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该课程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掌握合格导游员应具备的条件和素质;能独立开展导游服务,具备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能独立应对旅游中的突发事件和游客的特殊需求等。问题导向教学法作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本研究在分析问题导向教学法已有研究的不足和可借鉴优势的基础上,实地通过教师学生问卷和访谈的方式调研了两所学校《景区导游实务》问题导向教学法应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经过调查发现,虽然在实践教学中问题导向教学法运用的比较频繁,但是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存在问题设计的灵活性不足、问题解决流程缺乏系统性、教学评价表的设置与景区导游人员的服务标准不符合、学生的课堂有效参与度不高、对问题的总结与延伸不足等问题。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社会互赖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分析了问题导向教学法各环节的重要性,并最终界定了本文教学法优化之后的教学流程。紧接着根据教学最优化理论,结合学情、教学内容等方面分析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为接下来的优化方案设计和优化行动研究奠定基础。针对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本研究从教学法的应用原则和优化路径初步设计了优化的方案。本研究结合问题导向教学法自主性、循序渐进性、启发引导性、协作性等原则对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各环节进行优化路径的设计。为了全方位检验教学优化路径的有效性,展开了三轮行动研究,针对每轮行动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根据学生问卷的数据分析,结合访谈结果以及学生的测试分数分析发现,优化后的PBL在提问环节更加灵活合理,更符合中职学生的学情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环节更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有效性,进而有效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评价环节更加契合岗位职责要求,能更有效的对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教学的针对性。研究证明经过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PBL教学存在的问题。

周春梅[4](2021)在《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地理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学科教学研究关注的核心课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与趋势。“关注学科本体”是当前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其研究旨趣在于发现和解决地理学科独有的教学问题,揭示地理学科特有的教学规律与原理,而地理大概念因其反映学科本体而备受关注。在一定程度上,地理大概念是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产物,而单元教学是实现大概念教学的有效路径。地表差异是地表空间异质性的刻画,是对地球表层地理景观和地理过程差异性表现的一般性概括,在根本上是对“区域差异性”的直观体现。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相关内容所占比重大,知识分布纵贯必修、选择性必修以及选修等教材。同时,地表差异内容极其复杂多样,从时间视角看,地表差异有动态和静态不同形式的表现;从空间视角看,地表差异有宏观和微观不同尺度的表现。因此,认识地表差异亦是中学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课例分析和文献梳理发现,当前高中地理课程中关于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及研究现状不是很理想,缺乏对于地表差异内容的结构化认知,对地表差异内容蕴含的学科价值及其体现策略缺乏深入的研究,也很少关注地表差异内容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间的关联性,特别是在结合地表差异内容渗透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关键能力方面更是收效甚微。本研究以“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地理大概念为线索,以“单元教学”为实现路径,以“地表差异”为主要内容载体,重点探讨以下四个研究问题:其一,“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为何可以作为地理大概念?它包括哪些次级概念、次级概念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其二,“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作为地理大概念具有怎样的解释力?其三,如何依据“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这一地理大概念建构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单元?其四,如何围绕“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这一地理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的设计?论文首先从地理教学研究的重要趋势、大概念教学的特点以及单元教学的策略等几个维度明晰了本论文的研究背景,阐明了本研究对于地理大概念和地表差异教学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然后提出了四个研究目标以及要解决的研究问题,并对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研究方法进行了介绍说明。论文的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回答了“大概念是什么?”和“大概念有什么用?”的问题。其研究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论证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凝练过程。以“专家思维逻辑、学科知识逻辑、课程内容组织逻辑”三条逻辑路径,作为大概念确定的“明线”;以“学生、教师、专家”三个主体,作为大概念确定的“暗线”,深入论述了“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并基于深入的学理分析,论述这一大概念细化的结果以及次级大概念间的逻辑联系。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一”进行了全面地回答。其中,“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次级大概念是本文的研究基础。为了保证研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对“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及细化结果采用“专家咨询问卷”的方法向本领域的专家进行了意见征询。并根据问卷结果的整理和分析,进一步修正、完善了大概念的确定过程及细化结果,最终确定了“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三个次级大概念。第二部分,论述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具有怎样的解释力。首先,强调从产生机理和表现形式深刻理解“热力差异”,然后论述如何以“热力差异”为逻辑起点,对自然地理过程和自然地理景观进行成因分析和演化趋势预测,并强调对热力差异及作用结果的分析需要关注尺度和规模。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二”进行了全面地回答。论文的实践研究部分主要回答了“大概念怎么用?”的问题。其研究内容由两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以大概念为线索,呈现建构教学单元的一般逻辑路径,并依据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建构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单元。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三”进行了全面地回答。第二部分,针对建构的教学单元,确定基于大概念进行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环节,并以案例的形式展示如何围绕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开展单元教学设计。这一研究过程对“研究问题四”进行了全面地回答。结论与展望部分,总结概括了本文在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确定及细化、地理大概念解释力分析以及基于地理大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等方面的主要研究结论。同时,对后续能够进一步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并反思了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马英杰[5](2021)在《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政治认同是“拔节孕穗期”青少年的重要课题。居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首位的政治认同,成为现阶段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教学目标。新课标提出的议题式教学各个活动阶段与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各个阶段十分契合,逐步成为教师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学习方法调整的有效手段,成为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必要途径。怎样将议题式教学运用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使其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认同,需要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怎样开展议题式教学对学生政治认同培养的研究,首先运用问卷调查对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运用现状及困境进行了解。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很期待教师将议题式教学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堂,而教师对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视有待加强,教师对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课堂实践方法掌握有待改善,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议题式教学环境有待改善。通过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是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到微观几个层面解决问题:一是更新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理念:通过组织开展相关的主题研讨和专题讲座、听评课和模课活动、优课、优师评比大赛,更新思想政治课教师教育理念;二是改善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议题式教学环境:加强集体备课,优化备课内容;实行校园新闻播报,丰富学生政治经验;加强现实和虚拟的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学生政治参与;三是优化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教学设计:厘清议题选择脉络,紧扣政治认同培育;多维政治情境导入,注入政治情感底色;四是课堂辩论策略:教师适时介入控制辩论深度、引导辩论方向、营造辩论环境、适时个性点评、及时重点总结,解决议题辩论中政治认同把控难点,解决目前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教育困境。最后笔者选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课进行实践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希望本次研究能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运用提供实践借鉴。

刘晓[6](2020)在《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职业教育作为泰国三大教育体系之一,其汉语教学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的撰写以笔者自身在泰国NBAC职业高中的汉语教学经历为契机,为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的汉语口语教学问题提供的条件。本文以笔者任教学校中专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指导之下完成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通过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分别对学习者汉语学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汉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为了完善学校汉语教学,增强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笔者结合调查结果,以口语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开展汉语教学。文中详细地记录了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示范作为参考,阐述了体验式汉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并对实施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在体验式教学法的指导下,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笔者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表现以及期末成绩为依据撰写了教学反馈,以此证明了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也表明了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促进综合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形成。同时,笔者在最后一章对在泰国职业高中的汉语课堂上实施体验式教学法进行了反思,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出现阶段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张随馨[7](2020)在《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与行为研究》文中提出阅读是英语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不断提升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手段。《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明确提出;“高中英语阅读课中,任务型教学法的使用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英语教师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任务型教学信念,并在阅读课中逐渐应用。因此,探究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对高中英语教师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调查分析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并探究教师任务型教学信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影响因素,本文的研究问题如下:1.高中英语教师对阅读课任务型教学持有什么样的信念?2.高中英语教师对阅读课任务型教学采取何种行为?3.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和行为有什么关系?哪些因素影响两者的关系?本文从山东省日照第一中学选取6名高一英语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对教师任务型教学信念和行为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定性分析。研究发现:(1)6名高中英语教师对阅读课任务型教学持积极的信念。其中,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整体认知较为明确,但部分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的定义、内涵的认知较为片面;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的设计信念水平较高;同时,教师对阅读课任务型教学实施、反馈的理解也较为清晰。(2)6名高中英语教师均有实施任务型教学的意识和行为;教师能依据阅读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学情设计明确而又具体的任务;但在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语言输出的重要性,对学生语言错误和偏差也没有适时的纠正。此外,教师的反馈行为不太理想,且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丰富性和激励性。(3)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的认知、设计信念与行为存在一致性,同时,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的实施、反馈信念与行为存在不一致性;而影响教师信念与行为不一致的原因主要是任务的难度难以适应所有层次的学生,以及大班制教学不适合使用任务型教学。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一方面,高中英语教师必须加强自身对任务型教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如任务设计、实施、反馈等。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中,高中英语教师应重视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出。同时,学校应该尽可能减少班级人数,并开展小班制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此外,教学中应提倡使用形成性评价替代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多元评价形式、内容和方式。

赵梓茹[8](2020)在《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过分强调共性要求和统一发展,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的现象。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个体丰富的差异性被提到学科教学面前,即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注重个性化教育,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在这样新的时代背景下,分层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被人们推上了教育的舞台,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课堂的双重制约,我国中小学在实施分层教学的发展道路上遇到了一些问题,分层教学并未发挥出真正的效果。随着教育信息化时代发展,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形式,不仅打破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重新调整了课堂时间和课堂规划,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特别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和自由度,同时又改变了教学面临“一刀切”“齐步走”“反馈弱”“效率低”的困局,迎合了个性化学习趋势,这与新课改要求下实施分层教学的目的不谋而合。因此笔者认为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是一种创新且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在对国内外关于翻转课堂和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的相关论文和期刊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四个研究问题:1.学生的写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探究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3.探究翻转课堂模式运用分层教学法后高中生对于英语写作兴趣的变化以及对于传统课堂和翻转课堂的差异性的感受;4.探究翻转课堂模式运用到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首先笔者对哈尔滨市呼兰区第五中学高一实验班级共42名学生的写作成绩进行测试以及学习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并利用SPSS数据分析软件对于本次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其次,为了探究如何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到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以及此运用此教学模式进行写作教学是否有效,笔者对实验班级进行了为期17周的实证研究。通过前后测实验,将其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班学生通过17周翻转课堂模式的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后成绩明显进步,从而证明了将翻转课堂运用于高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有效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实验班十名同学进行访谈,十名学生分别为五名成绩好生及五名成绩差生,发现学生们认为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写作分层教学可以不同程度增强他们对英语写作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帮助他们掌握学习写作的方法,从而提高英语写作成绩。

蓝小娟[9](2020)在《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文中认为早在中国古代就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同伴教学思想,在20世纪90年代富含同伴教学思想的同伴教学法在美国课堂教学流行起来,并向国际上推广。同伴教学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理念不谋而合,对改变课堂现状与促进各方面能力有作用。目前,关于同伴教学法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应用尚未有系统的研究,而从理论上来看同伴教学法对改变传统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笔者尝试将同伴教学法应用到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期改变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本研究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及行动研究为基本研究方法,调查了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情况。在明确了同伴教学法理念与流程后,针对调查现状存在的问题,在建构主义理论、认知冲突理论以及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下,进行理论探索,构建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流程结构及教学策略,并在三轮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流程结构与教学策略。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期理论研究阶段,包括一、二章内容。在本阶段通过研究背景的描述提出了研究问题,紧接着通过研读大量文献,采用Cite Space软件对同伴教学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研究问题,接着阐释了同伴教学法、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概念,并确定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冲突理论以及合作学习理论为研究的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详细阐述了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阶段是现状调查阶段,主要是第三章内容。通过访谈法从教师角度了解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采用问卷法了解学生信息技术课学习态度、学科核心素养情况以及同伴教学法的学习准备情况。通过调查分析,总结现阶段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充分了解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情况以及学习准备情况,为后续同伴教学法的教学策略提出与研究实践做铺垫。第三阶段是同伴教学法的流程结构建构与教学策略的初步提出阶段,主要是第四章内容。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特点、总结应用同伴教学法的教学设计原则,根据同伴教学法的基本流程初步提出同伴教学法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流程结构,包括课前准备、自主预习、预习测试、新知学习和巩固提升五个阶段;根据已有研究及现状调查情况提出三方面的教学策略,一是测试题设计和选择教学反馈系统的课前准备策略,二是小组协作、同伴讨论和利用反馈机制的课中教学策略,三是注重诊断性评价和个人与小组结合评价的课堂评价。第四阶段是教学实践阶段,主要是第五章的内容。笔者选取百色市某校高一(5)班的45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三轮行动研究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和学习情况进行观察,不断对教学流程结构、教学策略进行改进与完善,通过收集学生三轮学习的课堂参与情况以及对比实践前后学生信息技术学科素养情况进行分析,总结行动研究的效果,最后总结本次研究提出的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流程结构与教学策略。第五个阶段是总结展望阶段,主要是第六章的内容。包括研究结论以及对后续研究的展望。本研究的结论包括,问卷调查结论和同伴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适用性与应用效果,包含课前准备、自主预习、预习测试、新知学习、巩固提升、课堂评价六个环节的同伴教学法流程结构,以及课前准备、课堂组织和课堂评价三方面共8个教学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构建的同伴教学法流程结构及教学策略在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是适用的,能够帮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进行改革,改变理论课教学存在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师生交互少的情况,同时基于同伴教学法的教学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发展有促进作用。

苏笑悦[10](2020)在《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的变迁对劳动市场产生冲击、社会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促使全球中小学教育体系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各国纷纷审视教育培养的目标与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教育形态与教学实践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的设计也面临了全新的挑战。一方面,经济社会的转型、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人们对于美好教育的追求为中小学教育的变革创造了条件。在一系列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全国各地的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们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探索出一大批教育新成果,这些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设计提出了新需求。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与习惯使教学空间的设计创新面临了问题与困境。当下,教育变革的新发展与传统教学空间设计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新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的研究具有迫切性。基于上述问题,以教学空间为研究对象,以教育变革为研究视角,聚焦在一线城市。从建筑师参与的角度,采取教育学与建筑学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强调教育因素在教学空间设计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借鉴国内外设计经验,基于国内既有的教育变革新型成果分析教学需求,并以此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学基础和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随后,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从教学空间框架、教学空间要素2个层面,分别对教学空间集、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此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与策略体系。使教学空间的研究顺应教育的新变革,有助于对我国整个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系统进行补充与拓展,为新时期应对教育变革对教学空间设计带来的挑战提供思路与指导,探索中国未来中小学校。在内容上包括上、下两篇。上篇:设计理论建构(第一、二、三、四、五章)第一章,对研究的背景、对象、综述、方法、创新点与框架等内容进行总体概括。第二、三章,通过全球视角,以在教育实践层面对教学空间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为切入点,分别对国外和国内共10个典型国家的(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史、新型成果与发展趋势进行研究,构建国内外(现)当代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比较研究平台。深化对教育变革和教学空间的发展创新规律性认识,发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与作用机制。第四章,采取层层递进的方式,根据建筑设计研究的特点对教育学领域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应性整合与归纳,引入教学行为研究。运用整合理论构建“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将我国教学方式新成果整合到四个象限中,以此为工具分析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总结共性与趋势。第五章,提出以教学需求作为教学空间设计的重要创新驱动,构建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从理论基础、设计原则、设计程序与设计内容方面对传统教学空间的研究与设计进行适应性调整,建立主体研究框架。下篇:设计策略研究(第六、七、八章)第六章,从教学空间框架层面,对教学空间集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对传统研究与设计中采取的单一“功能区”概念进行改良,提出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模式、指标区间与组合方式,为多样化的教学需求提供全面的教学空间框架类型。第七、八章,从教学空间要素层面,分别对功能场室和共享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基于教学需求归纳10条设计原则,对各空间要素的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功能模块设计与功能模块空间整合进行研究,梳理各空间要素的新功能、新定位、新场景与新形态。在功能场室方面,提出功能复合化的“教学中心”概念优化传统研究中的“专用教室”,共构建15大“教学中心”;在共享空间方面,分别对室内开放空间、校园景观与室外运动场地/设施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最后,在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成果——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核心内容,指出研究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研究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整体语言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问题
    第五节 论文框架
第一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整体语言教学法
        一、整体语言教学法的背景
        二、整体语言教学法的定义
        三、整体语言教学法的主要内容
        四、整体语言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
        二、建构主义
        三、克拉申理论
    第三节 整体语言教学法的评价
        一、整体语言教学法的优点
        二、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缺点
        三、对整体语言教学法的思考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英语阅读的相关研究
        一、阅读的定义
        二、阅读模式
    第二节 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相关研究
        一、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相关国外研究
        二、整体语言教学法的相关国内研究
    第三节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英语阅读中的相关研究
        一、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国外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二、整体语言教学法在国内英语阅读中的应用研究
    第四节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实验研究法
        四、访谈法
    第三节 实验假设
    第四节 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的问卷调查
        二、实验前测、后测
        三、实验后的访谈
        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验设计
第四章 整体语言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整体语言教学法运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安排
    第二节 整体语言教学法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一、阅读前(整体)
        二、阅读中(部分)
        三、阅读后(整体)
    第三节 整体语言教学法运用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实践案例
        一、实验班阅读教学案例A
        二、实验班阅读教学案例B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第一节 前后测成绩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平均分数
        二、描述性分析
        三、两班前后测配对样本T检验(纵向对比)
        四、两班前后测独立样本T检验(横向对比)
    第二节 问卷结果讨论
    第三节 访谈结果讨论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局限
    第三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支持翻转课堂教学
        (二)国家教育事业的改革为虚拟学习社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翻转课堂教学对教育技术的要求与现实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基本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翻转课堂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
        (三)国外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四)国内翻转课堂的文献综述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虚拟学习社区的定义
        (二)虚拟学习社区的平台发展
        (三)国外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献综述
        (四)国内虚拟学习社区的文献综述
    三、英语写作教学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二)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的文献综述
    四、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一)国外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二)国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三)国内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文献综述
    五、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一)建构主义理论概述
        (二)建构主义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三)建构主义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二、合作学习理论
        (一)合作学习理论概述
        (二)合作学习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三)合作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三、深度学习理论
        (一)深度学习理论概述
        (二)深度学习理论与虚拟学习社区的关系
        (三)深度学习理论与翻转课堂的关系
    四、三种理论基础之间的关系
    五、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一)高中英语写作测试卷
        (二)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四)访谈提纲
        (五)知到教学平台
        (六)敏捷方舟易写作平台
        (七)数据分析软件SPSS24.0
    四、研究过程
        (一)研究准备阶段
        (二)研究前测阶段
        (三)研究阶段
        (四)研究后测阶段
    五、课堂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二)确定教学目标
        (三)确定课程内容
    六、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一)课前阶段
        (二)课中阶段
        (三)课后阶段
    七、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数据分析与结果讨论
    一、研究数据分析
        (一)研究样本的情况分析
        (二)测试成绩的数据分析
        (三)研究后测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四)访谈结果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目前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情况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施情况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英语写作成绩及兴趣的影响
结语
    一、研究发现
        (一)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二)基于虚拟学习社区进行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三)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成绩
        (四)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反思与启示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启示
    三、研究的局限
    四、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四次英语写作测试试题
    附录二 高考英语作文评分标准
    附录三 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效果及学习者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 访谈提纲及转写记录
    附录五 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测试成绩汇总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问题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及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旅游产业发展对旅游人才的能力和素质提出新要求
        2.传统问题导向教学法在旅游人才培养中存在问题
        3.对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应用优化是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有益尝试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3.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拟采用的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二、相关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PBL
        2.《景区导游实务》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社会互赖理论
        3.最近发展区理论
        4.教学最优化理论
三、《景区导游实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现状调查
        1.调查问卷、访谈设计
        2.调研结果分析
    (二)PBL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问题设计灵活性不足
        2.问题解决流程缺乏系统性
        3.教学评价表的内容设计与景区导游服务标准不符合
        4.学生的有效参与度不高
        5.教师对问题总结与拓展引导不足
    (三)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优化的必要性分析
        1.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2.PBL在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明显
        3.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特点
    (四)《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PBL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1.师生对PBL教学的接受度较高,且具有优化PBL的愿望
        2.教师具有较高的提问素养
        3.《景区导游实务》课程内容适合PBL教学
        4.学校能提供相应的教育教学设施
四、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方案设计
    (一)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优化设计的原则及依据
        1.以学生为中心,遵循循序渐进和启发引导的原则
        2.以教学目标和岗位职责要求为依托,坚持协作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原则
    (二)PBL的教学流程设计
    (三)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路径
        1.课前环节
        2.课中环节
        3.课后环节
五、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教学优化实践
    (一)教学优化行动研究方案
        1.优化目的
        2.实践对象
        3.行动研究课程内容分析
        4.实践步骤与效果评价
        5.行动研究方案整体思路图
    (二)PBL在《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行动研究
        1.第一轮行动研究
        2.第二轮行动研究
        3.第三轮行动研究
        4.实践效果分析
    (三)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1.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学生成绩结果分析
        3.师生访谈结果分析
        4.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六、研究结果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PBL优化路径总结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1.研究反思
        2.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五、论文结构与内容概要
    六、拟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地理大概念的研究综述
        一、大概念研究脉络及其内涵
        二、地理教学中的大概念研究
    第二节 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研究
        一、单元教学的内涵及组织逻辑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节 地表差异内容的教学现状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主要内容
        二、高中地理课程中地表差异的教学现状
第三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其次级大概念的确定
    第一节 大概念确定的逻辑理路
        一、专家思维逻辑
        二、学科知识逻辑
        三、课程内容组织逻辑
    第二节 大概念细化的缘由及结果
        一、大概念细化的缘由
        二、大概念细化的结果
    第三节 次级大概念的学科理解及关系分析
        一、次级大概念的学科理解
        二、次级大概念的关系分析
第四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及次级大概念专家认同度调查
    第一节 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目的
        二、专家咨询问卷的设计
        三、专家咨询问卷的实施
    第二节 专家咨询的结果与意见分析
        一、分析方法
        二、分析结果
第五章 “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作为地理大概念的解释力分析
    第一节 地表热力差异的产生机理及表现形式
        一、地表热力差异的概念理解及产生机理
        二、地表热力差异的影响因素及表现形式
    第二节 热力差异之于自然地理过程的解释力分析
        一、热力差异是分析自然地理过程动力因素的起点
        二、从热力差异出发可推测自然地理过程的演化趋势
        三、以热力差异为起点认识自然地理过程的典型案例
    第三节 热力差异之于自然地理景观差异的解释力分析
        一、热力差异是认识自然地理景观差异性表现的起点
        二、从热力差异出发可推测自然地理景观的演化趋势
        三、以热力差异为起点认识自然地理景观的典型案例
    第四节 对热力差异作用结果的分析需关注尺度和规模
        一、关注尺度和规模的“尺度思想”蕴含怎样的育人价值
        二、尺度大小的辨识是热力差异及其作用结果分析的前提
        三、改变尺度大小是对热力差异及其作用结果分析的方法
第六章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
    第一节 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一般逻辑路径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理论路径
        二、基于大概念建构教学单元的操作路径
    第二节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教学单元建构案例
        一、基于大概念建构“自然地理过程”教学单元
        二、基于大概念建构“自然地理景观”教学单元
第七章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
    第一节 基于大概念开展单元教学设计的思路与环节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一般思路与环节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思路
    第二节 基于“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的单元教学设计案例
        一、“大气运动”单元问题链的确定
        二、“大气运动”单元教学设计过程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5)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背景
    2.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3.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4.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5.研究创新与不足
        (1)创新点
        (2)研究不足
第一章 议题式教学、政治认同的概念与理论
    1.1 议题式教学的概念与理论
        1.1.1 议题的概念
        1.1.2 议题式教学的概念
        1.1.3 议题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1.2 政治认同的概念与理论
        1.2.1 认同的内涵
        1.2.2 政治认同的概念
        1.2.3 高中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内容和阶段
    1.3 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优势
        1.3.1 有利于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向自主探究
        1.3.2 有利于促进学生由简单识记转向辩证思考、判断和选择
        1.3.3 有利于促进学生由政治认知向政治认同飞跃
        1.3.4 有利于引导学生分阶段形成政治认同
第二章 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研究及问题分析
    2.1 研究设计
        2.1.1 调查设计
        2.1.2 调查方法
    2.2 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运用现状调查结果
        2.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2.2.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2.3 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2.3.1 教育理念层面原因
        2.3.2 教学设计层面原因
        2.3.3 教学环境层面原因
第三章 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中的实施路径
    3.1 更新教育理念
        3.1.1 开展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主题研讨和专题讲座
        3.1.2 组织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听评课和模课活动
        3.1.3 组织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优课竞赛和优师评选
    3.2 改善教学环境
        3.2.1 加强集体备课,推动政治认同备课内容优化
        3.2.2 实行校园新闻播报,促进学生政治经验积累
        3.2.3 加强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促进学生政治参与
    3.3 优化教学设计
        3.3.1 厘清议题选择脉络,紧扣政治认同培育
        3.3.2 多维情境导入,注入政治情感底色
    3.4 控制课堂辩论
        3.4.1 控制辩论深度,把握政治认同层次
        3.4.2 引导辩论方向,牢记政治认同目标
        3.4.3 营造辩论环境,构建政治认同平台
        3.4.4 适时个性点评,支持政治认同观念
        3.4.5 及时重点总结,促进政治认同转化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的议题式教学设计
    4.1 教学设计
    4.2 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 B 议题式教学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现状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 C “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构脉络图
附录 D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维导图
致谢

(6)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综述
        一、国外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二、国内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法的综合概述及优势表现
    第一节 基本含义与理论基础
    第二节 教学特征
    第三节 学习阶段
    第四节 体验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比较
        一、体验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
        二、体验式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
第三章 体验式教学法对泰国职业高中汉语教学的适用性
    第一节 学校基本情况概述
    第二节 学生汉语学习的基本情况
        一、学习现状
        二、学习动机
        三、学习需求与期待
    第三节 学校汉语教学现状
        一、教学现状
        二、问题分析
    第四节 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契合度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二、必要性分析
第四章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泰国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示例
    第一节 体验式教学的课前准备环节
        一、描述教学背景
        二、把握教学对象
        三、制定教学任务
        四、确定教学安排
        五、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六、分析教学内容
    第二节 初级汉语口语体验课教学设计
        一、课文内容
        二、教学设计
    第三节 体验式教学的过程展示与分析
        一、体验活动1
        二、体验活动2
        三、体验活动3
        四、体验活动4
    第四节 体验式教学的成果反馈与总结
        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汉语课堂表现情况分析
        三、学生两学期汉语成绩的对比
        四、小结
第五章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课的反思与建议
    第一节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一、汉语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三、教学秩序与课堂管理方面
        四、汉语教材方面
    第二节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课的启示
        一、以学生为中心,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二、采用“合作式”的会话模式
        三、教学设计“生活化”
        四、形成发展性评价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与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论文总体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任务型教学法
        2.1.2 教师信念
        2.1.3 教学行为
    2.2 理论依据
        2.2.1 输入与输出假说
        2.2.2 人本主义教学观
        2.2.3 本文的操作框架
    2.3 研究综述
        2.3.1 任务型教学法相关研究
        2.3.1.1 国外研究
        2.3.1.2 国内研究
        2.3.2 教师信念与教学行为相关研究
        2.3.2.1 国外研究
        2.3.2.2 国内研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问卷调查法
        3.3.2 课堂观察法
        3.3.3 访谈法
    3.4 数据收集与处理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研究结果
        4.1.1 调查问卷结果
        4.1.1.1 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认知的信念
        4.1.1.2 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设计的信念
        4.1.1.3 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实施的信念
        4.1.1.4 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反馈的信念
        4.1.1.5 影响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行为的因素
        4.1.2 课堂观察结果
        4.1.2.1 课堂观察量表整体结果
        4.1.2.2 T1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行为
        4.1.2.3 T2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行为
        4.1.2.4 T3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行为
        4.1.2.5 T4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行为
        4.1.2.6 T5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行为
        4.1.2.7 T6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行为
        4.1.3 访谈结果
        4.1.3.1 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的认知信念和行为
        4.1.3.2 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的设计信念和行为
        4.1.3.3 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的实施信念和行为
        4.1.3.4 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的反馈信念和行为
        4.1.3.5 影响教师阅读课任务型行为的因素
    4.2 分析与讨论
        4.2.1 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
        4.2.2 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行为
        4.2.3 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4.2.3.1 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与行为的一致性
        4.2.3.2 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与行为的非一致性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发现
    5.2 研究启示与建议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调查问卷
    附录2 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与行为访谈提纲
    附录3 T1教师的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4 T2教师的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5 T3教师的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6 T4教师的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7 T5教师的课堂观察量表
    附录8 T6教师的课堂观察量表
致谢

(8)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综述
        (一)写作的定义和教学模式
        (二)国外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综述
        (三)国内英语写作教学的研究综述
    二、分层教学的研究综述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二)国外分层教学的研究综述
        (三)国内分层教学的研究综述
        (四)分层教学法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三、翻转课堂的研究综述
        (一)翻转课堂的定义、特点、模型
        (二)、国外翻转课堂的研究综述
        (三)国内翻转课堂的研究综述
        (四)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五)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应用的研究综述
第三章 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自主学习理论
    三、合作学习理论
    四、最近发展区理论
第四章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一)调查问卷
        (二)写作试卷
        (三)访谈法
    四、教学设计
        (一)课型
        (二)教学内容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方法
        (六)教学过程
第五章 数据分析
    一、调查问卷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
        (二)问卷信度分析
        (三)问卷因子效度检验
        (四)问卷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成绩对比分析
    三、访谈结果分析
        (一)访谈的五个问题
        (二)访谈结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
    一、总结
        (一)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性强
        (三)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成绩
    二、教学启示
        (一)教师的教学要与时俱进
        (二)教师要进行自我提升
        (三)教师要意识到学生分层教育的重要性
        (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信任度培养
        (五)学校要意识到家校合作的重要性
    三、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要求
        2.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同伴教学法的启发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同伴教学法国内外研究综述
        1.境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同伴教学法国内外综述小结
二、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同伴教学法
        2.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认知冲突理论
        3.合作学习理论
三、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及学科核心素养情况的调查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的访谈调查与分析
        1.讲授法和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法
        2.学生参与度低且缺少课堂互动
        3.忽视课堂学习评价
    (二)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现状调查
        1.问卷设计及实施
        2.调查数据分析
        3.调查结论
四、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分析
        1.课程内容分析
        2.课程理念与目标
        3.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的新要求
    (二)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2.适量性原则
        3.情境化原则
        4.动态性与生成性
        5.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
    (三)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流程结构
        1.课前准备
        2.自主预习
        3.预习测试
        4.新知学习
        5.巩固提升
    (四)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策略
        1.课前准备策略
        2.课中教学策略
        3.课堂评价策略
五、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准备
        1.反馈方式的选择
        2.建立学习小组
        3.课堂评价设计
        4.教学行动研究方案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1.课前计划
        2.教学行动过程
        3.观察分析
        4.反思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1.课前计划
        2.教学行动过程
        3.观察分析
        4.反思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1.课前计划
        2.教学行动过程
        3.观察分析
        4.反思
    (五)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1.课堂观察分析
        2.访谈内容分析
        3.调查问卷分析
    (六)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行动研究总结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调查结论
        2.初步探索了课教学流程结构与教学策略
    (二)不足与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时代变迁引发全球人才培养的新趋势
        1.1.2 教育变革新成果对教学空间的新需求
        1.1.3 教学空间设计创新面临的问题与困境
        1.2 研究边界
        1.2.1 主要学科:教育学与建筑学
        1.2.2 研究对象:教学空间
        1.2.3 研究视角:教育变革
        1.2.4 地域界定:一线城市
        1.2.5 时间语境:当代
        1.2.6 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育
        1.2.7 教育类型:公办、普通教育
        1.3 研究内容
        1.3.1 影响教学空间设计的教育要素: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
        1.3.2 国内外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1.3.3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建构与设计策略研究
        1.4 研究综述
        1.4.1 教育变革研究综述
        1.4.2 教学空间研究综述
        1.4.3 未来学校研究与实验计划
        1.4.4 总体研究评述
        1.5 研究目的、意义与创新点
        1.5.1 研究目的:应对教学空间设计新挑战,助力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
        1.5.2 研究意义:对现状研究和设计的补充与拓展
        1.5.3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跨学科研究
        1.6.2 比较研究
        1.6.3 类型学研究
        1.6.4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相结合
        1.6.5 文献研究
        1.6.6 前沿会议论坛与网络资源利用
        1.6.7 案例调研、访谈与分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北美洲
        2.1 美国
        2.1.1 美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1.2 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新型成果:磁石学校与特许学校
        2.1.3 真实教育与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变革
        2.1.4 开放式与小型教学单元的教学空间
        欧洲
        2.2 芬兰
        2.2.1 芬兰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2.2 适应完整公民发展需求的教育变革
        2.2.3 整体性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3 英国
        2.3.1 英国现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3.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3.3 常规教室与共享功能相结合的教学空间
        2.4 法国
        2.4.1 法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4.2 学术教育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4.3 基于传统空间模式改良的教学空间
        2.5 德国
        2.5.1 基础知识与个体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5.2 注重共享空间表达的教学空间
        大洋洲
        2.6 澳大利亚
        2.6.1 澳大利亚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6.2 推动个性化教育的教育变革
        2.6.3 极富开放性的教学空间
        亚洲
        2.7 日本
        2.7.1 日本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7.2 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变革
        2.7.3 常规空间与共享空间共融的教学空间
        2.8 韩国
        2.8.1 韩国当代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2.8.2 对传统教育弊端进行改良的教育变革
        2.8.3 对传统空间模式进行适应性调整的教学空间
        2.9 新加坡
        2.9.1 新加坡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历史
        2.9.2 兼顾学术教育与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变革
        2.9.3 小型教学单元与灵活性的教学空间
        2.10 国外经验的借鉴与启示
        2.10.1 教育变革的实施途径:教育多样化
        2.10.2 教学空间的设计基础:教学需求
        2.10.3 教学空间的设计程序:多方协同
        2.10.4 教学空间的设计内容:整体设计
        2.11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中小学教育变革与教学空间的理论与实践
        3.1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发展与探索期(1949年-2010年)
        3.1.1 教育初创期:从旧教育到新教育的过渡(1949年-1966年)
        3.1.2 教育迷茫期:文革影响下的发展停滞(1966年-1978年)
        3.1.3 教育复兴期:教育普及和素质教育探索(1978年-1999年)
        3.1.4 教育转型期:素质教育曲折发展(1999年-2010年)
        3.1.5 历史经验总结:影响教育与教学空间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
        3.2 我国当代中小学教育与教学空间的新变革期(2010年-至今)
        3.2.1 教育发展新环境
        3.2.2 教育政策新导向
        3.2.3 教育变革新驱动
        3.3 我国教育变革新型成果
        3.3.1 基于传统教育进行局部优化
        3.3.2 对传统教育进行系统性革新
        3.4 我国教育变革发展趋势
        3.4.1 课程设置: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尊重
        3.4.2 教学方式:教育与真实生活的结合
        3.4.3 其他类型:STEM教育与创客教育
        3.5 我国中小学教学空间典型新型成果调研
        3.5.1 上海德富路中学
        3.5.2 深圳荔湾小学
        3.5.3 深圳南山外国语学校科华学校
        3.5.4 北京四中房山校区
        3.5.5 深圳红岭实验小学
        3.5.6 北京中关村三小万柳校区
        3.5.7 北京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
        3.5.8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改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需求研究
        4.1 教学方式在建筑学领域适应性研究综述
        4.2 分析工具建构:教学方式整合模型
        4.2.1 影响因素纳入
        4.2.2 模型建构借鉴:整合理论
        4.2.3 教学方式整合模型建构与利用
        4.2.4 完整教学需求集合
        4.3 教学组织下的教学需求发展研究
        4.3.1 行政班制教学
        4.3.2 包班制教学
        4.3.3 走班制教学
        4.3.4 混班/混龄制教学
        4.3.5 研究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设计理论框架建构
        5.1 设计创新驱动的丰富
        5.2 理论基础:教育学与建筑学相关理论
        5.2.1 “做中学”理论
        5.2.2 建构主义理论
        5.2.3 问题求解理论
        5.2.4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5.2.5 学校城市理论
        5.2.6 空间环境教育理论
        5.3 设计原则:教育学与建筑学的相辅相成
        5.3.1 适应当下并面向未来的教学需求
        5.3.2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5.4 设计程序:多方协同的良性互动
        5.4.1 教育机构:空间的需求提出者与评价者
        5.4.2 设计机构:空间的表达者与中坚力量
        5.4.3 政府管理机构(或代建机构):空间发展的推动者
        5.4.4 施工机构:空间建造品质的保障者
        5.4.5 设备研发与供应机构:空间运营的支持者
        5.5 设计内容:对传统设计方法与策略的适应性调整
        5.5.1 空间框架:教学空间集
        5.5.2 空间要素:功能场室与共享空间
        5.6 本章小结
下篇: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第六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教学空间集设计策略
        6.1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
        6.1.1 教学空间集
        6.1.2 组成要素
        6.1.3 教学空间集类型学最新研究综述
        6.2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建构
        6.2.1 教学空间集模式大类
        6.2.2 教学空间集模式子类
        6.2.3 教学空间集模式集合
        6.2.4 教学空间集模式实例
        6.3 教学空间集指标研究
        6.3.1 相关研究综述与研究样本选取
        6.3.2 单位教学空间集内的学生人数
        6.3.3 单位教学空间集的面积指标
        6.3.4 教学空间集指标优化与建议
        6.4 教学空间集组合方式
        6.4.1 串联组合
        6.4.2 围绕全校共享空间组合
        6.4.3 空间立体互通组合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功能场室设计策略
        7.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7.1.1 教学中心
        7.1.2 技术路线
        7.2 设计原则
        7.2.1 空间形式:多样化与个性化
        7.2.2 空间功能:功能复合化
        7.2.3 空间边界:灵活性、透明性与复杂性
        7.2.4 空间环境:沉浸式教学氛围
        7.2.5 空间要素:设计要素教材化
        7.2.6 空间交互:泛在互联的智慧校园
        7.2.7 空间品质:人文关怀
        7.2.8 空间余地:留白设计
        7.3 集体中心(原普通教室)
        7.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3.2 功能复合化的“集体中心”
        7.3.3 功能最简化的精神属性“集体中心”
        7.4 信息共享中心(原图书馆/室)
        7.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书为本
        7.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自主学习与交互场所
        7.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独立馆室与开放式阅览区
        7.5 科研中心(原实验室)
        7.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仪器为本
        7.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授课与操作并重
        7.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空间与高新实验设备相结合
        7.6 人文中心(原史地教室)
        7.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文化高地
        7.6.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7 艺术中心(原美术、书法教室)
        7.7.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授课练习
        7.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素质拓展
        7.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展示
        7.8 表演中心(原音乐、舞蹈教室)
        7.8.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授课
        7.8.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表演功能强化
        7.8.3 功能模块设计与空间整合:多样化与专业化
        7.9 生活技能中心(家政教室,原劳技教室)
        7.9.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模仿操作
        7.9.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真实技能获取
        7.9.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9.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0 互联网中心(原计算机教室)
        7.10.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以设备为本
        7.10.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提升信息素养
        7.10.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互联网共享区与辅助教学资源
        7.11 创新中心(创客教室、STEM教室等)
        7.11.1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创新与实践
        7.11.2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1.3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氛围营造
        7.12 生活中心(原食堂与学生宿舍)
        7.12.1 食堂:适应学生新的生活习惯与教学行为外延
        7.12.2 学生宿舍:空间品质打造
        7.13 运动中心(原风雨操场)
        7.1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经济性为本
        7.1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化运动
        7.13.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经济性与多样化兼顾
        7.14 教师研修中心(原教务办公室)
        7.14.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独立办公场所
        7.1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适应教师成长
        7.1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办公环境营造与教育属性强化
        7.15 民主管理中心(原行政办公室)
        7.15.1 传统办公需求与设计:权威塑造
        7.1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民主塑造
        7.1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5.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去中心化
        7.16 社区纽带中心(原校门和围墙)
        7.16.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隔离社区
        7.16.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社区纽带
        7.16.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6.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共享与纽带
        7.17 卫生中心(原卫生间)
        7.17.1 传统需求与设计:基本生理需求
        7.17.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卫生意识与心理尊重
        7.17.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7.17.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如厕环境与空间趣味性
        7.18 本章小结
    第八章 适应教育变革的共享空间设计策略
        8.1 相关概念界定与技术路线
        8.1.1 概念与分类
        8.1.2 技术路线
        8.2 设计原则
        8.2.1 共通性设计原则
        8.2.2 设计要素游戏化
        8.2.3 设计要素自然化
        8.3 室内开放空间
        8.3.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辅助课下活动
        8.3.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辅助与互补结合
        8.3.3 “辅助”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舒适性与趣味性
        8.3.4 “互补”定位下的功能模块设计:开放性与灵活性
        8.3.5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开放式空间边界
        8.4 校园景观
        8.4.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视觉观赏为本
        8.4.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教育属性强化
        8.4.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8.4.4 功能模块空间整合:复杂化校园景观设计
        8.5 室外运动场地/设施
        8.5.1 传统教学需求与设计:单一性与无趣性
        8.5.2 新型教学需求与功能:多样性与趣味性
        8.5.3 功能模块设计研究:游戏化与自然化
        8.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成果与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的研究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整体语言教学法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鲁潇雯.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高中英语写作翻转课堂教学研究[D]. 王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问题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景区导游实务》教学中的优化及实践研究[D]. 文丽云.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地理大概念“热力差异是地表差异的基础”及其教学研究[D]. 周春梅.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5]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认同中的运用研究[D]. 马英杰. 河南科技学院, 2021(07)
  • [6]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D]. 刘晓. 青岛大学, 2020(02)
  • [7]高中英语教师阅读课任务型教学信念与行为研究[D]. 张随馨.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翻转课堂在高中英语写作分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赵梓茹.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9]基于同伴教学法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研究[D]. 蓝小娟.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10]适应教育变革的中小学教学空间设计研究 ——以一线城市为例[D]. 苏笑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研究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