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中药走向世界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文献综述)
毛和荣[1](2021)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及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系统梳理,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征、历史影响、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通过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各历史发展阶段的梳理及传播学分析,以及中国-阿尔及利亚中医中心(中阿中医中心)建设过程回顾及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实践分析,揭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规律,为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提供有益参考,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更好“走出去”,为“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方法1.通过查阅地方志、卫生志、文化志、医学史、学术论着、政策文件等文献资料,并通过实地考察蕲春、荆州、神农架等地,对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及现状进行系统的梳理与考证。2.通过深度访谈荆楚中医药文化专家、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医疗援外项目负责人、医疗援外翻译、医生等,获取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对外交流传播的第一手数据、信息,弥补纯文献资料的不足,为提出有针对性论点和建议提供参考。3.通过河南、江西、荆楚等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比较研究及荆楚本地各次区域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现状的对比,归纳总结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地域特色、历史地位及发展规律,为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发展与对外交流传播提供借鉴。4.通过中阿中医中心这个重要平台建设的过程回顾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案例分析,透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规律,剖析“一带一路”战略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逻辑关联。5.通过将预设的理论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实践相结合,剖析相关理论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实践的指导意义,为当下及未来中医药文化传播提供有益的思考。结果1.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经历了孕育发展期(远古时代-商朝)、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发展徘徊期(民国-解放前)、恢复发展期(解放后-20世纪末)、全面发展期(21世纪以来)。荆楚中医药文化在每个时期都产生了较重要的历史影响。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经历了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发展滞缓期(民国-改革开放前)、全面发展期(改革开放以来)。每个阶段都留有较明显的时代特征和传播学特征。3.“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了中阿中医中心的建设进程。中阿中医中心建设取得初步成效,但面临体制不畅、缺乏长远规划、存在潜在传播风险等现实困境。从传播学视角看,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传播在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反馈与评价体系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是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五大要素又自成体系,构成了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结论1.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为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荆楚中医药文化反过来也为荆楚文化和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荆楚中医药文化呈现出较明显的地域特色,集中体现为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汇通南北、开拓创新、内涵丰富等特征,同时存在地域、科目发展不平衡等问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未来发展应对相关问题给予关切和处理,以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良性和全面发展。2.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与科技的发展进步、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对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日益融入世界,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日益频繁。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史上,李时珍中医药文化特别是《本草纲目》一直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上,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以自发为主。随着文化软实力重要性的日益提高,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越来越紧密地与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利益结合在一起。3.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证明,中医药文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文化自身的影响力有关,而且与国家的战略规划、政策支持,特别是中医药临床疗效等因素息息相关。4.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五大要素自成体系,五大要素体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完整体系对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意义。5.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还取决于各级政府在相关事务上的顶层设计,取决于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身内涵尤其是其普适价值的挖掘和现代话语体系的构建。另外,培养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提升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人才在中医药学、外语、跨文化交际、国际政治、当地法律、传播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亦显得尤为重要。
盛铭[2](2020)在《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我国大力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的背景下,我国中医药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崛起了一批大型的有较高美誉度的中药制药企业。但总体来讲,我国中药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刚刚起步,科研、技术、管理和营销水平上需要不断创新,增强竞争力。随着我国医药卫生行业的不断改革和规范,药品消费行为的不断成熟,中药企业市场的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传统营销方式已经无法带来企业竞争能力地提升,因此必须要不断更新营销模式,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天士力制药公司成立于1994年,复方丹参滴丸1995年获得产品批文并投放市场。自投放市场以来,凭借其剂型体积和剂量小,便于携带和长期服用;速效性,便于急救;长效性,减少服药次数;制剂良好的稳定性等优势,深受消费者的欢迎。复方丹参滴丸在国内已连续多年问鼎中成药单品年销量冠军,打造出优良的口碑和品牌。但是随着医改政策的深化、替代产品的竞争,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在业内的竞争优势逐渐消失,这非常不利于后续发展,所以天士力公司必须在复方丹参滴丸要寻求一种新的发展策略才能让销售量创造新的业绩。论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利用SWOT分析等多种方法研究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的营销状况,主要从两个部分进行了研究即公司内部实际情况与外部客观环境,然后就产品本身优势、定价的合适程度、销售渠道、具体促销方式、走向国际等方面提出意见,目的是利用新的营销策略优化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的营销策略,以适应经济结构转型及医疗卫生改革深化的进程。
李琴[3](2020)在《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是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中医药老字号之一,自1907年创办至今,已经走过113年的历史。百年来,它见证了从晚清到民国再到新中国的政权变化与中国近现代化的历程,目睹了济南百余年来的发展,也感受了中医药百余年来的的波折命运。可以说,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是近现代历史、文化、经济、中医药等多因素发展历程的亲历者与活化石。本文运用了多学科交叉法、文献与调研结合、比较法以及归纳法等研究方法。采用了新的研究视角,并将研究落脚点的范围扩大,不仅关注老字号尤其是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及其背后的因素,而且将研究范围延伸到中医药老字号整体与中医药行业。全文将宏济堂的文化价值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作为中医药老字号企业,对于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构成了宏济堂的中医药文化的脉络与内涵。作为中医药店铺,宏济堂具有中医药蕴含的阴阳五行、气等传统文化,也具备中医药脉诊、针灸、制药等传统技艺,其百年发展史是中医药近现代百年命运与历史的缩影。其次,作为中医药老字号店铺,宏济堂百年沉浮命运背后体现出的经验与不足,构成其经营管理文化的内容。作为出身于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的“后代创业者”,宏济堂的发展离不开同仁堂及北京乐氏家族的影响:乐氏家族数代行医的经验、药方,乐家老铺的招牌信誉,同仁堂的员工、店铺经营理念与经验对宏济堂的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同时,宏济堂在经营管理上也有其可取之经验,表现为超前的经营眼光、高超的管理技术、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巧妙的宣传方式等,这些都为宏济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而宏济堂将创新与传承相结合的经验,也为新时代中医药老字号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但由于历史因素造成的厂店分离的格局一直延续至今,宏济堂未在新时期改善厂店分而并立的现状,而是走上各自的整合道路,甚至为各自利益对簿公堂,从而对宏济堂后续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再次,作为历经百年的老字号,宏济堂见证了近代百年的中国与济南的变迁,是这段历史重要的活化石,其历史文化价值值得重视并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作为中医药行业的店铺,宏济堂经历了中医药晚近发展的跌宕命运。一方面,国力上西强中弱局面的形成,使得处于近代化转型期的国民政府在政治与文化上全面学习西方。在医疗卫生体制上,国民政府全盘照抄西方制度,实行扬西医抑中医的政策。政府对于西医的支持与认可、对于中医的否认与抑制,使得中医药的发展举步维艰,中医日渐式微。在中西医势力的对比上,从中强西弱、中医在朝西医在野的局势转变为西强中弱、西医在朝中医在野的局面。另一方面,宏济堂对于济南城市历史的见证,对于民族的时代记忆尤其是济南记忆的承载,与其建筑、民俗等内容,能成为城市史、生活史、民俗史、建筑史的研究对象。这些是宏济堂作为历史活化石的史料与史学价值之一。最后,宏济堂作为位居济南的儒商代表,其经营管理与百年发展离不开对于儒家文化的坚守,对于儒商精神的践行。自建立至现在,如同许多老字号企业一般,宏济堂坚持对儒家仁、信、义、智等核心思想的践行。对于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文化价值的研究,在当下复兴传统文化与振兴中医药的大环境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这不仅能为仍相对式微的中医药、中医药行业及中医药老字号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议与经验,而且能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扬提供一定程度的支持。此外,作为经营百余年的老字号企业,其经营管理方面的独到与不足,也能为现代企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经验与教训。
王若愚[4](2020)在《新时代山东形象对外传播研究 ——以《走向世界》封面报道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方位。在该视域下审视我国的对外传播工作,笔者认为我国对外传播已步入“3.0时代”,意味着我国对外传播事业面临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传递好中国声音,讲述好中国故事是新的要求;新一轮“中国威胁论”卷土重来,舆论环境愈加多元化、复杂化,对外传播面临转型“阵痛”是新的挑战;“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创新性国际新秩序的提出是新的机遇。在该背景下,建构良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际话语权,是新时代的中国以及各地市必须面对的问题。《走向世界》杂志由山东政府新闻办公室主管主办,是山东唯一的中英双语外宣期刊。杂志已创刊30多年,是山东改革开放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对山东形象的国际传播起到重要桥梁作用。封面报道是杂志每一期最核心内容的集中呈现,一般占据杂志绝大部分的首部体量,同时该杂志的封面报道揉合了质量精良的封面图片、干练有力的封面配字以及深度细致的专题报道,是杂志期望引导观察者优先重点关注的内容,为海内外对山东要事信息有需求的受众提供了权威的官方话语诠释。本研究对2012-2019年共405期《走向世界》杂志的封面报道进行了类目建构,梳理并提取了杂志呈现的山东形象元素;再通过量化的内容分析和质化的文本分析,结合“框架的三层次”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将杂志封面报道建构的山东形象进行了低层次操作框架、中层次实证框架、高层次界定框架三个层次框架的分析。最后针对杂志在山东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提出4条解决路径。各章节的研究设计和研究成果如下: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的核心概念、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设计、研究难点与创新点5个主要部分,交代研究的背景。第一章为《走向世界》封面报道特点分析。该部分主要是山东形象的低层次操作层面框架分析。笔者从杂志综合版封面报道的图片元素、文字元素、议题与事件三方面入手进行了量化的内容分析。发现杂志对高清精美的航拍全景摄影具有选择倾向性,杂志呈现的山东景观元素偏向选择游憩景观、海河湖景观和城市景观,而对山东标志性元素偏向选择人文标志符号,出现最多的是儒家文化视觉符号;封面配字最常见的表达式是“A的B”的短句式,语言风格口号化倾向明显;人文与历史、经济与科技以及省市发展规划是杂志最为关注的议题。第二章为《走向世界》封面报道构建的山东形象。该部分主要是山东形象中层次实证导向框架分析。该章节结合杂志封面报道的文本内容和相关山东时事历程,详细阐述了杂志封面报道构建的7个中层次实证导向框架,即“建设文化强省的山东”、“幸福山东”、“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山东”、“建设创新强省的山东”、“建设农业强省的山东”、“建设品牌强省的山东”和“建设开放强省的山东”。这7个中层次框架共同指向“建设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的山东”这一高层次界定框架。第三章为《走向世界》封面报道山东形象界定框架分析。本章节通过文本分析和归因分析两个维度探讨高层次界定框架是如何呈现的以及呈现该框架的动因。笔者发现高层次框架构成的途径是封面报道作为行为者采用“问题→转机”的转折关系话语使观察者生成认知框架,即将负面的先前事件通过“虽然有问题,但积极解决问题”式的话语引向正向的主要事件,其中存在强转折、中转折、弱转折三个层面的转折关系。又通过归因分析发现杂志之所以呈现这样的高层次框架是因为行为者张力、观察者张力、时代要求张力相互作用下的结果。第四章为《走向世界》封面报道对外传播的困境与解决路径分析。该章节指出《走向世界》在对外传播中面临着话语权与话语力不相匹配的困境,话语力弱明显制约着山东形象的建构,杂志应从“掌握话语权”到“提升话语力”转变。具体的解决路径是:一是重构话语体系,打通“话语流”;二是融合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商业化;三是延伸传播主体,构筑话语同盟;四是改进话语策略,创新修辞表达。最后一部分是结论。总结本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出本研究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展望。
蒲玉娇[5](2019)在《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指出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是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中医药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引领我国新时代中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献。本文梳理、分析以习近平为领导核心的党中央振兴发展中医药的实践,概括、总结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及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的前提是人民要拥有健康的体魄。中医药被称为中国的国粹,在历史长河的慢慢积淀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蕴含了丰富的实现美好生活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振兴发展我国中医药事业指明了方向,为满足人民对健康生活的迫切需求提供了方案,对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卫生事业、构建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全面发展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医药事业正在走向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喜欢上中医药,人民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获得感增强。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对于解决当代中国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问题具有指导意义。在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引领下,新时代中医药卫生事业逐渐走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论文主要从六个方面加以论述,首先是导论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研究背景,研究的目的、意义,对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评述,之后介绍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第一部分主要从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两个方面分析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第二部分主要揭示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医药卫生与人类健康思想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的中医药思想;第三部分主要阐释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其中包括习近平的中医药评价与传承的思想,通过制度和法律保护中医药的思想,从技术和文化双重视角推动中医药当代发展的思想,挖掘中医药的思想精髓并进行当代转化的思想等;第四部分归纳总结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分别从人民立场、全球视野、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以及问题意识等方面进行阐述,体现出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理论深度和方法论智慧;第五部分主要结合当前中医药的发展现状,分别从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两个方面总结论证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对于中国特色医疗卫生理论发展及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重要意义。
杜加辉[6](2019)在《“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医药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开中华文化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不仅要注重理论上的端正本源,保证中医药文化研究的不偏不倚,在其实际发展过程中也要纵横有序,掌握正确的传播路径和方向。为此,要继续扩大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广度和深度,重视文化传播与“一带一路”的相互作用,这不仅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促进沿线文化交流与融合,增进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而且对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有着突出的贡献。本文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一带一路”的内涵和中医药文化的相关概念,揭示“一带一路”和中医药文化的关系。探讨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与思想来源,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思想、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医药文化思想、跨文化传播理论。第二部分“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中医药文化在“一带一路”上传播必然对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医药产业发展、提升中医药文化软实力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基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和中医药文化自身优势为传播提供可能。第三部分“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中医药政策和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中医药文化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保障,“一带一路”为其提供了良好传播环境,并指出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的发展对中医药文化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影响力也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现代医学对中医药学的冲击、中医药文化软实力不强、中医药文化翻译需求问题和“一带一路”复杂的传播环境等问题也亟需解决。第四部分“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对策和建议。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要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中医药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打破传播壁垒、推动中医药教育和传承建设,培育中医药人才、完善传播平台建设,打造海外传播中心、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风险机制,加快传播进程。
常聪[7](2019)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初探》文中研究指明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概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的基本内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特质所蕴含的内在逻辑是使其具有世界价值的力量源泉,其中自强不息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世界价值的逻辑起点,又因为自强、尊重和包容的精神,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巨大的同化作用。对比东西方文化,一方面,从东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基础来看,西方文化建立在个人主义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基础之上,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建立在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就中西方文化传播方式特点而言,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传播史上普遍存在的严重种族性、歧视性特点、残酷的屠杀、劫掠性特点以及强烈的欺辱、霸凌性特点有着鲜明的区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是建立在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平友善的基础之上。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拥有不可比拟的世界价值优势,对于世界各国、各民族以及人类世界有更好的普遍适用性。随着全球化趋势的纵深发展和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必然面临占统治地位的西方价值观的制约和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新的机遇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价值的进一步彰显有四个路径可供遵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中国文化有效传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许天虎[8](2019)在《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加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健康理念的转变,中医药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正受到越来越多外国民众的关注。中医药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是独具中国文化特色而同时具有巨大应用价值的宝贵文化遗产。翻译本身是一种跨文化传播,因此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离不开翻译。从信息论和传播学的角度看,传播中的信号(或讯息)会受到外界各种干扰的影响,要想提高传播效率,就要努力去消除这些干扰,即“降噪”。本文以传播学中的“降噪”为研究视角,以传播学中施拉姆的“经验场”观点和阐释学中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为研究切入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研究了中医药文化英译中如何降低读者阅读难度和消除误解即翻译“降噪”的问题。本文选取了《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作为研究对象,充分考虑到了译本的翻译年代、读者对象、翻译风格与策略等各方面的因素,确保了研究对象比较的有效性。在文本分析中,笔者从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跨文化传播性、学科专业性和翻译准确性等角度进行了条分缕析,为中医药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本论文在中医药文本的英译研究中实现了两方面的突破:一是突破了以往仅从语言学视角研究文字处理问题或仅从宏观战略视角对中医药文化问题进行探讨,而是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入手全面探讨“降噪”策略,以期为今后的翻译实践提供思路,为中医翻译研究拓宽视野;二是以“经验场”和“视域融合”度为衡量标准,不再拘囿于笼统的“归化”和“异化”探讨,以更加客观、全面的案例向读者呈现各译者的“降噪”策略与不足,为中医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在我国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如何让译文以更加“亲近”读者的方式准确阐释中医药文化已成为摆在我国翻译工作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愿笔者的拙作能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工作提供些许有益的思路。
竺英祺[9](2018)在《高校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实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健康、文化等产业的需求增长,我国高等院校与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开放步伐加快,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本文以S高校为例,梳理该校太极健康中心在中医药文化海外推广的现状,并对相关人员、专家进行访谈、咨询,综合调研资料、文献资料和访谈记录,进行SWOT分析。本文发现S大学的优势在于自身的专业实力与学术水平在国内领先且在海外文化交流领域拥有扎实的研究基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经费保障,同时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人士具有吸引力;S大学的劣势是现有小语种双语教学能力薄弱,在海外从事中医药文化推广的专业人员匮乏,在新媒体平台推广效果欠佳,与海外院校合作共推的定位不够明确;当下的外部机会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支持,WHO的传统医学战略推动了中医药海外发展,中医整体观顺应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与“现代整体健康观念”不谋而合,中医药的国际关注度和认可度在逐年提升;而面临的威胁是部分西方国家将推广传统文化当作“文化侵略”的工具以及来自于他国传统文化和其他中医药文化传播机构的竞争。针对SWOT分析结果确定影响S大学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内部和外部影响因素,然后通过内外部影响因素评价矩阵(IFE和EFE)进行定量分析,综合TOWS矩阵和IE矩阵的分析结果,本文发现内部发展的困难制约了S大学利用外部环境因素造成的机会,所以S大学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应采取扩张型战略,即WO和SO组合型战略,S大学应该抓住机遇继续发挥优势,用现有的外部机会去弥补自身内部的劣势,来规避风险,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开拓机会。最后本文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S大学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具体措施:一、以健康理念吸引海外受众。将中医药文化与现代健康需求有机结合,创建受众群体认同的价值观,细分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将中医药文化进行“再包装”,把文化渗透到海外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维护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的身心健康。二、借力政策东风开拓发展空间。以文化产业作为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切入点,打造“太极健康”中医药文化品牌;将中医药文化融入中医药服务贸易,探索传统医药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体现中医药文化服务在养生保健方面的优势;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联合新兴媒体形成宣传合力,使得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创新合作模式吸引专业人才。以对接国家战略为责任,以中医药发展大局为前提,借助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中医中心、中医孔子学院等平台,将同质化竞争转变为平台共享和差异化发展;引入社会资本和民间力量,形成优势资源互补,降低合作共建的成本,淡化官方政策及意识形态色彩;联合中医“海外军团”,汇聚专业翻译人员、推广人员,架起中医药文化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传播的桥梁。
何娟[10](2018)在《中医药西传研究 ——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在世界各地勃然兴起,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及医学思维方式等差异,中医药的理论和文化内涵没有得到有效的传播。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认识仍停留在一知半解、以偏概全的层面。在西方国家中,中医药被公认为“补充医学”,在大多数国家中仍没有获得合法地位。自中医药西传研究的论题出现以来,学术界的研究已有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相关成果,但是目前该研究基本上还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书籍对中医药西传的研究主要处于史料收集阶段,侧重于知识的普及。一些文章只是从某个方面、某个角度,对中医药西传进行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实施性较强的传播模式。明末清初的西方医学入华,如同当代的中医药西传一样,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一种异质文化和异质医学体系在异域文化中的输入和接受问题,同样存在着中西方文化和医学思维方式等差异。西方医学能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传入中国并产生较大影响,其中定有符合传播学的规律可寻。探寻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可以为当代我们破解中医药西传的困境提供借鉴。本文基于传播学相关理论,运用文献学、比较研究、描述性、跨学科等研究方法,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切入点,再结合当代中医药西传自身的特点来探讨中医药西传的模式,并基于这一模式,进一步探讨中医药西传的具体实现路径。论文第一部分首先回顾了中医药西传的历史概况,主要梳理了中医药西传的代表人物、内容、效果等等,分析了中医药西传的历史特征以及启示,旨在以史为鉴,借鉴成功经验;接着,较为系统全面地梳理了当代中医药在西方国家的传播现状,分析了中医药西传的促进和阻碍因素,重点论述了造成目前中医药西传困境的主要原因,为研究中医药西传的模式和探讨其具体实现路径提供史料支撑。论文第二部分,首先对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原因、内容、影响及意义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和分析,并根据传播学“7w”模式,深入剖析了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的接受之路,总结了其传播模式。重点阐述明末清初的西方医学是在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下传入中国的。为了更好地实现其传播目的,传教士采取了以中国受众为中心的传播策略,即传播者、传播情景、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分别与受众进行协调,从而减少了西方医学在华的传播阻力,提升了传播效果。接着本文对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对当今中医药西传的借鉴意义进行了分析,结合传播学相关理论,提出了当今中医药西传的“9w”模式。论文第四部分主要根据中医药西传的“9w”模式,进一步探讨了当代中医药西传的具体实现路径。重点论述了以传播目的为基准来协调各个传播要素;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积极吸纳受众的反馈;以临床经验技能的传播来带动中医药文化的传播;以受众为中心的中医药西传策略选择等等。
二、传统中药走向世界的机遇和挑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中药走向世界的机遇和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绪论 |
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 选题缘起 |
1.1.1 中医药文化的当代价值凸显 |
1.1.2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受到各方重视 |
1.1.3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内容和手段 |
1.1.4 地域性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助推“一带一路”倡议 |
1.2 研究意义 |
1.2.1 有助于推动地域性中医药文化的深入研究 |
1.2.2 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 |
1.2.3 有助于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 |
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2.1 研究对象 |
2.2 概念界定 |
2.2.1 荆楚文化 |
2.2.2 中医药文化 |
2.2.3 荆楚中医药文化 |
2.2.4 “一带一路” |
2.2.5 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3.1 研究思路 |
3.2 研究方法 |
4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4.1 研究内容 |
4.2 基本框架 |
5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5.1 研究重点 |
5.2 研究难点 |
5.3 创新之处 |
第二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历史与发展特征 |
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源流 |
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阶段与历史影响 |
2.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孕育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1.1 孕育发展期(远古-商朝) |
2.1.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定型期与历史影响 |
2.2.1 发展定型期(西周-秦朝) |
2.2.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快速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3.1 快速发展期(西汉-南北朝) |
2.3.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4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4.1 继承发展期(隋朝-元朝) |
2.4.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5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高峰期与历史影响 |
2.5.1 发展高峰期(明朝-清朝) |
2.5.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6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徘徊期与历史影响 |
2.6.1 发展徘徊期(1912 年-1949 年) |
2.6.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7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恢复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7.1 恢复发展期(1949 年-20 世纪末) |
2.7.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2.8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期与历史影响 |
2.8.1 全面发展期(21 世纪以来) |
2.8.2 本阶段历史影响 |
3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与发展规律 |
3.1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特征 |
3.2 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发展规律 |
4 本章小结 |
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理论基础 |
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 |
1.1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论的提出 |
1.2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
1.3 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内涵要义 |
1.4 中医药文化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 |
2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 |
2.1 文化对外传播的内涵要义 |
2.2 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价值 |
2.3 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 |
2.4 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第四部分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与启示 |
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历史发展阶段与传播学分析 |
1.1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孕育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1.1 孕育发展期(明朝以前) |
1.1.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黄金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2.1 黄金发展期(明清时期) |
1.2.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3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发展滞缓期与传播学分析 |
1.3.1 发展滞缓期(1912 年-1978 年) |
1.3.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1.4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全面发展期与传播学分析 |
1.4.1 全面发展期(1978 年以来) |
1.4.2 本阶段传播学分析 |
2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的经验启示 |
3 本章小结 |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中阿中医中心与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 |
1 中阿中医中心建立背景 |
1.1 历史基础 |
1.1.1 中医药医疗实践基础 |
1.1.2 中医药文化传播基础 |
1.2 现实因素 |
1.2.1 阿尔及利亚人民不断增长的卫生健康需求 |
1.2.2 中医药作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 |
2 中阿中医中心建设概况 |
2.1 建设过程 |
2.2 建设模式 |
2.3 建设成效 |
2.4 建设困境 |
3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实践分析 |
3.1 传播主体分析 |
3.2 传播内容分析 |
3.3 传播媒介分析 |
3.4 传播受众分析 |
3.5 传播效果分析 |
4 基于中阿中医中心的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反思 |
5 本章小结 |
第六部分 构建“一带一路”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
1 “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时代意义 |
1.1 坚定荆楚中医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彰显荆楚中医药文化独特魅力 |
1.2 增强荆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
1.3 服务“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助推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 |
2 构建“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建议 |
2.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与“一带一路”建设有机对接 |
2.2 推动荆楚中医药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荆楚中医药文化的普适价值 |
2.3 增强多元传播要素的协同效应,构建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体系 |
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荆楚中医药文化发展大事记 |
附录三 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交流传播大事记 |
附录四 专家官员访谈录 |
4-1 温长路教授访谈录(节选) |
4-2 吕文亮教授访谈录(节选) |
4-3 巴元明教授访谈录(节选) |
4-4 周仲瑜教授访谈录(节选) |
4-5 胡峰队长访谈录(节选) |
4-6 王莎主任电话访谈录(节选) |
4-7 胡海涛老师访谈录(节选) |
附录五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编(译)着作 |
致谢 |
(2)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PEST理论 |
2.2 SWOT分析矩阵 |
2.3 五力模型 |
第三章 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现状 |
3.1 天士力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天士力公司的发展历程 |
3.1.2 天士力公司的产品结构 |
3.1.3 天士力公司的运营情况 |
3.2 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的业务情况 |
3.3 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的发展展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竞争分析 |
4.1 外部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策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科技环境 |
4.2 迈克尔.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2.1 同业竞争者力量分析 |
4.2.2 潜在的新进入者分析 |
4.2.3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分析 |
4.2.4 供应商议价力量分析 |
4.2.5 购买者议价力量分析 |
4.2.6 五力模型总结 |
4.3 复方丹参滴丸的SOW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发展机遇分析 |
4.3.4 面临威胁及挑战分析 |
4.3.5 发展策略矩阵 |
4.4 战略规划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士力丹参滴丸营销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2 价格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5 国际化策略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不足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五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一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中医药文化脉络 |
第一节 中医药的千年历史 |
第二节 宏济堂的百年起伏 |
第三节 宏济堂对中医药理念与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
第四节 申遗政策下中医药与中医药老字号的发展 |
第二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经营管理文化 |
第一节 宏济堂与同仁堂的同脉连枝关系 |
第二节 宏济堂的经营管理与其百年浮沉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医药及中医药老字号的机遇与挑战 |
第三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历史文化色彩 |
第一节 宏济堂是晚清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缩影 |
第二节 宏济堂是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见证者 |
第三节 宏济堂是济南城市社会变迁的剪影 |
第四节 宏济堂是济南建筑民俗文化的载体 |
第四章 宏济堂老字号的传统文化底蕴 |
第一节 儒之仁:宏业济民之理念 |
第二节 儒之信:不敢减省之传统 |
第三节 儒之义:家国民族之情怀 |
第四节 儒之智:与时俱进之慧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新时代山东形象对外传播研究 ——以《走向世界》封面报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四)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三、研究设计 |
(一)理论指导 |
(二)研究方法 |
(三)类目建构 |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走向世界》封面报道特点分析 |
第一节 图片元素 |
一、艺术风格形式 |
二、景观性元素 |
三、标志性元素 |
第二节 文字元素 |
一、文字样本概述 |
二、词频分析 |
第三节 议题与事件 |
一、经济与科技议题 |
二、文化与历史议题 |
第二章 《走向世界》封面报道构建的山东形象 |
第一节 建设文化强省的山东 |
一、传统文化底蕴丰富 |
二、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
第二节 幸福山东 |
一、人文氛围——民生山东 |
二、外部环境——美丽山东 |
第三节 促进各区域协调发展的山东 |
第四节 建设创新强省的山东 |
第五节 建设农业强省的山东 |
第六节 建设开放强省的山东 |
第七节 建设品牌强省的山东 |
第三章 《走向世界》封面报道山东形象界定框架分析 |
第一节 形象生成机制:“问题→转机”式的转折关系话语建构正面的山东形象 |
一、“虽然..,但是..”引导的强转折关系 |
二、“不仅不..,反而..”引导的中转折关系 |
三、隐匿连接词的弱转折关系 |
第二节 形象生成归因:行为者、观察者与时代要求三种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
一、行为者动因——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一个原则、一个方针”与外宣期刊的特性 |
二、观察者动因——受众的培养与满足 |
三、时代要求动因——新时代重建宏大叙事的历史使命 |
第四章 《走向世界》封面报道对外传播的困境与解决路径分析 |
第一节 面临的困境:“话语权”与“话语力”不相匹配 |
第二节 解决路径 |
一、重构话语体系,打通“话语流” |
二、融合多种媒介,传播方式商业化 |
三、延伸传播主体,构筑话语同盟 |
四、改进话语策略,创新修辞表达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2-2019年《走向世界》封面 |
附录二 :2012-2019年《走向世界》封面编码类目 |
附录三 :2012-2019年《走向世界》封面图片配字词频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
致谢 |
(5)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一、国际背景 |
(一)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产生影响 |
(二)中医药对解决世界疾病问题提供技术支持 |
(三)“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医药文化提供了新的传播平台 |
二、国内背景 |
(一)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技术的认同度大大提升 |
(二)政府相关机构大力推动中医药文化的迅速传播与发展 |
(三)新时期文化自信带动了社会的传统文化热、中医药文化热 |
第二章 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医药卫生与人类健康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医药卫生与人类健康思想 |
(二)列宁的社会主义医疗卫生思想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领导人的中医药思想 |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中医药思想 |
(二)改革开放以来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发展中医药的思想 |
第三章 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
一、通过科学评价对中医药进行科学定位 |
(一)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和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
(二)中医药是维护人民健康的杰出代表 |
二、通过继承和传播使中医药技术和思想延续下去 |
(一)努力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学,大力培养中医药人才 |
(二)把中医药这一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
三、通过制度和法律保护中医药 |
(一)完善中西医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机制 |
(二)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
四、从技术和文化双重视角推动中医药的当代发展 |
(一)发展前沿关键技术及创新方法 |
(二)传播中医药文化,探索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合作模式 |
五、挖掘中医药思想的精髓并进行当代转化 |
(一)总结中医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并提炼中医药文化精髓 |
(二)将中医药卫生理论转化为健康生活方式 |
(三)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
第四章 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
一、鲜明的人民立场 |
(一)人民立场的含义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三)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
(四)多谋民生之力,多解民生之忧 |
二、广阔的全球视野 |
(一)全球视野的含义 |
(二)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的海外发展 |
(三)中医药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
三、系统的战略思维 |
(一)战略思维的含义 |
(二)“共建共享、全民健康”是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主题 |
(三)着眼于中医药未来,发展中医药事业 |
四、突出的辩证思维 |
(一)辩证思维的含义 |
(二)全面地看待中医药的作用及其局限性 |
(三)辩证地看待中医药的机遇和挑战 |
五、强烈的问题意识 |
(一)问题意识的含义 |
(二)着眼于制约中医药发展的瓶颈问题、关键问题,提供应对策略 |
第五章 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一)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医药卫生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
(二)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是对毛泽东等老一辈领导人医药卫生理论的继承与创新 |
二、实践意义 |
(一)有利于提高中医药在国际医疗卫生领域的话语权 |
(二)有利于推动健康中国建设 |
(三)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
(四)为解决世界疾病问题、缓和文明冲突、促进全球健康提供中国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专着类 |
2.论文集类 |
3.报刊、期刊杂志类 |
4.学位论文类 |
致谢 |
论文着作 |
(6)“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四、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重点 |
(二)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一带一路”与中医药文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一)“一带一路”的内涵与特点 |
(二)中医药文化的内涵 |
(三)“一带一路”与中医药文化的关系 |
二、中医药文化传播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来源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化理论 |
(二)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思想 |
(三)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医药思想 |
(四)跨文化传播理论 |
第二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必要性 |
(一)提升中国国际影响力,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需要 |
(二)增强中医药文化软实力的需要 |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健康事业发展的需要 |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可能性 |
(一)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基础 |
(二)“一带一路”成果的推动 |
(三)中医药文化的价值理念和优势得到认同 |
(四)中医药实践疗效客观、安全可靠 |
第三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一、“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的机遇 |
(一)中医药政策和法律的颁布实施为中医药文化发展和传播提供了保障 |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契机 |
(三)“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医药文化提供良好的传播环境 |
二、“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面临的挑战 |
(一)现代医学对中医学的冲击,中医药文化尚未转化为较强软实力 |
(二)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不完善,中药材和剂量问题突出 |
(三)中西医药文化不同,翻译困难大 |
(四)“一带一路”沿线国情复杂,给传播带来诸多难题 |
(五)文化传播水平不高、传播平台建设滞后,传播进程受阻 |
第四章 “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对策和建议 |
一、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增强文化认同感 |
二、促进中医药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打破传播壁垒 |
三、推动中医药教育和传承建设,培育中医药人才 |
四、完善传播平台建设,打造海外传播中心 |
五、构建中医药文化传播风险防范机制,加快传播进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基本特征的研究 |
(一)关于“文化”的内涵研究 |
(二)关于“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 |
(三)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研究 |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
三、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研究 |
(一)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内价值研究 |
(二)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解决人类问题方面作用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问题 |
第一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相关概念 |
一、中国传统文化 |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 |
第二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般特征 |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 |
第三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的重要一环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有助于增强国人文化自信 |
第二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优势 |
第一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比西方文化更强的世界价值基础 |
一、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基础是个人主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信条 |
二、集体主义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基础 |
第二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价值的内在逻辑 |
一、自强不息是逻辑的起点 |
二、因为自强,因为靠自己,所以必然懂得尊重他人,尊重他文化 |
三、因为尊重,所以能包容和学习借鉴 |
四、因为尊重和包容,所以能够学习和吸收,所以有巨大的同化作用 |
五、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必然是爱好和平的 |
第三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价值的基本体现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类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 |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优秀文化包容互鉴、融合共生 |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特点及其优势 |
第三章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价值的基本实现路径 |
第一节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国内困难 |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国外挑战 |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面临新的机遇 |
第二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意 |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
第三节 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
一、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发展 |
二、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
第四节 有效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度 |
一、科学、合理、有效的传播中国文化 |
二、提高中国文化的世界认同度 |
第五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外部环境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彰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
二、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一项战略任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医药文化英译的研究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政策背景 |
1.2 研究理论与方法 |
1.2.1 研究理论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历史与现状 |
2.1 概念的界定 |
2.1.1 “中医药” |
2.1.2 “中医药文化” |
2.1.3 “降噪” |
2.2 中医药文化英译史简述 |
2.2.1 17—18世纪:中医英文译介的起步阶段 |
2.2.2 19世纪:传教士中医英文译介的发展阶段 |
2.2.3 20世纪初—文革前:中国译者开始参与译介的阶段 |
2.2.4 文革—80年代末:中医译者广泛参与及中医翻译理论初探阶段 |
2.2.5 90年代初—今:理论争鸣阶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医药文化英译“噪音”源及“降噪”策略研究 |
3.1 传播学中的“降噪”理论 |
3.1.1 传播学发展概述 |
3.1.2 “噪音”概念的跨学科演化 |
3.2 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与“降噪” |
3.2.1 宏观“噪音”源 |
3.2.2 宏观“降噪”策略 |
3.2.3 微观“噪音”源 |
3.2.4 微观“降噪”策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黄帝内经·素问》9译本的英译“降噪”策略对比 |
4.1 《素问》英译现状简述 |
4.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 |
4.1.2 20世纪70年代以后 |
4.2 各译者翻译“降噪”策略分析 |
4.2.1 伊尔扎·威斯的“以介为主,贴近读者” |
4.2.2 文树德的“保留文化元素,遍列各家观点” |
4.2.3 李照国的“译古如古,求同存异” |
4.2.4 罗希文的“简化医理,面向大众” |
4.2.5 吴氏父子的“注重医理阐释” |
4.2.6 倪懋兴的“大胆增删,为我所用” |
4.2.7 吕聪明的“尊重传统,适度阐释” |
4.2.8 朱明的“通俗阐释,精简内容” |
4.2.9 杨明山的“保留古体风格,注重结构对应” |
4.3 各译本“降噪”策略的综合对比分析 |
4.3.1 增译—充分运用文本的阐释功能 |
4.3.2 省译和改译—避免译文产生理解“噪音” |
4.3.3 考证—中医文本准确翻译的重要手段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5.1 本研究的内容总结 |
5.1.1 翻译的本质 |
5.1.2 可译性问题 |
5.1.3 如何译的问题—“降噪”与“视域融合” |
5.1.4 文本分析所得结论 |
5.2 创新、局限与展望 |
5.2.1 创新 |
5.2.2 局限 |
5.2.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高校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方法 |
第一节 相关理论 |
一、跨文化适应理论 |
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
第二节 SWOT分析 |
一、SWOT分析简介 |
二、SWOT矩阵战略分析步骤 |
三、SWOT分析在本文中的应用 |
第三章 S大学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SWOT分析 |
第一节 S大学太极健康中心简介 |
一、中心中医药文化海外推广现状 |
二、中医药文化海外推广的内外利益相关者 |
第二节 优势分析 |
一、S大学的专业实力与学术水平在国内领先 |
二、S大学拥有丰富的海外交流实践经验 |
三、太极健康中心前期工作基础扎实 |
四、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对海外人士具有吸引力 |
第三节 劣势分析 |
一、现有师资小语种双语教学能力薄弱 |
二、在海外从事中医药文化推广人员匮乏 |
三、网络等新媒体平台推广效果欠佳 |
四、与海外院校合作共推的定位不够明确 |
第四节 机会分析 |
一、WHO传统医学战略推动中医药海外发展 |
二、“一带一路”战略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政策支持 |
三、中医整体观顺应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
四、中医整体观符合当代健康观念的要求 |
五、中医药的国际关注度和认可度在逐年提升 |
第五节 威胁分析 |
一、部分西方国家将传统文化当作“文化侵略”的工具 |
二、来自于他国传统文化的竞争 |
三、来自于其他中医药文化传播机构的竞争 |
第四章 S大学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战略模式选择 |
第一节 S大学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TOWS矩阵 |
第二节 影响S大学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内外部因素评价矩阵 |
一、内部因素评价矩阵(Internal Factor Evaluation,IFE) |
二、外部因素评价矩阵(External Factor Evaluation,EFE) |
第三节 S大学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战略选择 |
一、TOWS矩阵分析 |
二、内外部因素(IE)矩阵分析 |
三、基于TOWS矩阵和IE矩阵分析的组合战略选择 |
第五章 S大学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具体措施 |
第一节 以健康理念吸引海外受众 |
一、以追求健康创建海外受众群体认同的价值观 |
二、细分不同海外受众群体的需求 |
三、将中医药文化进行“再包装” |
第二节 借力政策东风开拓发展空间 |
一、以中医药文化产品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
二、借助中医药文化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服务贸易 |
三、联合新兴媒体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 |
第三节 创新合作模式吸引专业人才 |
一、政府助力中医药文化推广的话语权 |
二、引入社会资本民间力量参与共建 |
三、联合中医“海外军团”发挥华人华侨和国外友人的群体力量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中医药西传研究 ——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概述 |
1 选题意义与研究角度 |
1.1 选题意义 |
1.2 研究角度 |
2 相关概念界定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中医药西传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
1 中医西传的历史概况 |
1.1 早期的中医药西传 |
1.2 明清时期的中医药西传 |
1.3 近代的中医药西传 |
1.4 中医药西传的特征 |
1.5 中医药西传的历史启示 |
2 中医药西传的现状分析 |
2.1 中医药在西方国家的传播情况 |
2.2 中医药在西方国家发展的特点 |
2.3 当代中医药西传的促进因素 |
2.4 当代中医药西传存在的问题 |
第二部分 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及其对当代中医药西传的借鉴意义 |
1 传教士将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原因 |
1.1 基督教与西方医学的密切关系 |
1.2 基督教行医传教的传统 |
1.3 文艺复兴后西方医学的发展 |
1.4 行医传教对中国社会的适应 |
2 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内容 |
2.1 传教士对西方医学知识的介绍 |
2.2 传教士在华的医事活动 |
3 西方医学在华传播的影响及意义 |
3.1 中医界对西方医学知识的接受 |
3.2 “类同化”现象分析 |
3.3 西方医学在华的传播意义 |
4 西方医学在华的传播模式 |
4.1 在基督教神学的框架下传入中国 |
4.2 以受众为中心,以提升传播效果 |
5 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对当今中医药西传的借鉴意义 |
5.1 可行性分析 |
5.2 差异性分析 |
5.3 中医药西传模式初探 |
第三部分 中医药西传的具体实现路径 |
1 以传播目的为基准来协调各个传播要素 |
2 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积极吸纳受众的反馈 |
3 以临床经验技能的传播来带动中医药文化的西传 |
4 以受众为中心的中医药西传策略选择 |
4.1 以受众分析作为开展中医药西传的前提 |
4.2 多传播主体协调合作逐步深化受众对中医药的认知 |
4.3 营造良好传播情景,调动受众的主动性 |
4.4 根据受众所需选择传播内容 |
4.5 全方位整合传播媒介,拓宽受众接触面 |
结语 |
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四、传统中药走向世界的机遇和挑战(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背景下荆楚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研究[D]. 毛和荣.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天士力复方丹参滴丸营销策略研究[D]. 盛铭.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4)
- [3]宏济堂中医药老字号的文化价值[D]. 李琴. 山东大学, 2020(11)
- [4]新时代山东形象对外传播研究 ——以《走向世界》封面报道为例[D]. 王若愚. 山东师范大学, 2020(10)
- [5]习近平中医药重要论述研究[D]. 蒲玉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6]“一带一路”视域下中医药文化传播研究[D]. 杜加辉.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9(05)
- [7]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价值初探[D]. 常聪.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9(01)
- [8]传播学视角下中医药文化外宣翻译的“降噪”研究 ——以《黄帝内经·素问》的9个英译本对比分析为例[D]. 许天虎.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
- [9]高校在海外推广中医药文化的策略研究 ——以S大学为例[D]. 竺英祺.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8)
- [10]中医药西传研究 ——以明末清初西方医学在华传播模式为视角[D]. 何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