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解决水浸式潜水电泵下轴承寿命问题的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马金星[1](2018)在《不同叶轮型式的潜水排污泵设计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潜水排污泵是重要的污水提升和输送装备,被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城市排涝、水下清淤等工程中。潜水排污泵的效率与通过能力是决定泵能耗和运行稳定性的两个关键因素。叶轮是潜水排污泵的核心部件,目前在流道式叶轮的研究中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但叶片式叶轮的研究报道较少。从结构和水力因素考虑,双叶片叶轮既能保证叶轮运行的平衡,又能实现较高的泵效率和较强的通过能力,所以具有显着的研究与应用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分析了双流道和双叶片污水泵的水力设计方法及理论依据,结合工程经验,针对系数法设计过程中关键过流部件几何参数计算时的系数选取原则,建立了水力设计方案。以保证泵水力效率和通过能力为前提,建立了叶轮轴面投影图几何参数计算方法;确定了基圆直径、隔舌安放角等压水室关键参数的选取原则,重点分析了压水室出口扩散段长度的取值依据,补充了潜水排污泵在该方面的设计内容。(2)基于求解雷诺平均的Navier-Stokes方程,对双流道泵和双叶片泵进行了内部流动的三维数值模拟,综合考虑设计流量、小流量和大流量工况下的泵内流动特征;将两种结构的叶轮对应的流动特征进行了比较。输送介质在两泵流道内均经历了能量提高的过程。双流道泵叶轮进口存在着特征明显的大尺度旋涡;双叶片叶轮流道内的流动参数分布有序性更强,叶片对介质做功更充分。两泵的压水室均存在着流动扩散的问题。(3)分别设计并加工了配备双流道叶轮和双叶片叶轮的样机。对样机的主要零部件进行了强度校核,并对结构设计的主要环节进行了分析。综合考虑了潜水排污泵的运行特点,并对电机和泵部件的加工过程提出了建议。获得了关键部件所受的轴向力和径向力,对选定材质和结构的轴、叶轮和泵体进行强度计算的结果表明这些部件满足强度要求。(4)对样机进行了外特性试验,全面测试了样机在全扬程范围内的性能。测试获得的泵扬程和泵效率与模拟结果的变化趋势一致,但量值相对较低。对于两台泵,流量—扬程曲线均无驼峰,功率曲线较为平坦,在整个流量范围内均未出现超功率现象,证实了两泵设计的有效性。相比较,双叶片叶轮泵的效率高于双流道叶轮泵。通过本文的研究工作,形成了有效的双流道和双叶片污水泵的设计方案,并对两泵进行了系统性的水力部件设计、流场模拟、结构设计、强度校核和性能试验研究。基于研究结果,对两种叶轮的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比较,对两种叶轮型式的优缺点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为污水泵水力部件的设计和结构型式的选择提供了有力的参照。
夏斌[2](2017)在《矿用高速抢险泵及其诱导轮的性能与汽蚀特性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矿用抢险泵是泵和电机合二为一的大功率潜水泵,流量大、扬程高,广泛应用于煤矿排水,矿井发生透水时用以尽快实施排水救援。由于现有的矿用抢险泵自身质量重、尺寸大,需要把泵分拆后运到井下再完成组装,耗时长,影响救援。本文研究的矿用高速抢险泵采用变频技术提高泵转速,具有流量大、扬程高、体积小,质量轻等特点,能够快速完成整机下井安装,对煤矿透水进行紧急排水救援,快速恢复生产。然而目前矿用高速抢险泵在国内外都缺乏研究。矿用抢险泵的高速化,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如高速泵水力性能、高压结构、高速下汽蚀、电机冷却和轴向力平衡等都是矿用高速抢险泵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本论文来源课题属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煤矿透水快速救援排水设备研究与开发(水陆两用移动式排水系统)》,课题编号为2013BAK06B02。其研究目的为设计开发出一种新型大功率、高扬程和小体积的高转速矿用抢险泵。以开发实型样机为研究对象,应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矿用高速抢险泵进行了高速水力设计、结构设计,并在机组轴向力平衡、诱导轮的外特性性能和汽蚀特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大功率潜水泵、高速泵和诱导轮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概述了泵内流场分析的研究进展及计算软件的发展应用状况。探讨了泵机组的轴向力平衡,以及诱导轮流场可视化的研究与实验方法。为矿用高速抢险泵研发,关键技术的攻克打下了基础。2.研发了一个系列三个规格的新型矿用高速抢险泵样机,并进行实验研究。开发的GFQ200-500型、GFQ150-700型和GFQ100-1000型矿用高速抢险泵通过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验收,经国内外的查新表明,目前国内外均没有类似矿用高速抢险泵产品,矿用高速抢险泵具有创新性。3.探讨了矿用高速抢险泵的外特性数值模拟方法。数值计算中考虑转动部件间隙和腔体影响,对全流场三维造型和模型简化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泵内部流场。实验研究了矿用高速抢险泵的外特性,首次得到外特性实验数据,并分析了其性能随转速改变的变化规律。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矿用高速抢险泵外特性的预测准确性。4.用传统理论公式计算了矿用高速抢险泵的轴向力,并与轴向力实验结果进行比对,理论计算值与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采用数值模拟进一步调查和分析轴向力大小和变化,对轴向力各分力分析表明,首次得知多级叶轮叶片力的轴向分量在轴向力计算中有重要影响,叶片力轴向分量的大小,与叶轮内的整体压力、叶片两侧面积差等有关。5.研制了四规格的大流量高速诱导轮,其设计参数在以往诱导轮的设计中极其少见。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诱导轮内流动特征。设计并搭建了矿用高速抢险泵诱导轮的独立工作状态下实验台,首次对独立诱导轮的性能与汽蚀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得到诱导轮的外特性性能和抗汽蚀性能参数及其变化规律,定性分析了诱导轮扬程、效率与设计计算的差异。汽蚀实验的同时,对独立的大流量高速诱导轮进行了诱导轮内汽蚀流动的可视化研究,揭示了诱导轮内汽蚀的演化规律、汽蚀各状态时的性能变化。得知性能未大幅下降时,诱导轮内汽蚀已到一定程度,探讨了诱导轮临界汽蚀点的判断。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大流量高速诱导轮设计存在的问题和设计改进方向。
史振超[3](2017)在《潜水电机设计及屏蔽套损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潜水电机一般分为充油式潜水电机,充水式潜水电机,充气式潜水电机和屏蔽式潜水电机。屏蔽电机和泵一起组成了屏蔽电泵,用来输送易燃、有毒、贵重、含腐蚀性及带放射性不含固体颗粒的介质,在输送液体时绝对无泄漏,而且运转噪音低。屏蔽电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安装使用方便、可靠性能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从井下或湖泊取水,工矿企业排水,城乡建筑排水,居民生活用水,污水污物处理等。屏蔽电机中因为屏蔽套的存在,使得电机的效率低于普通电机。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屏蔽套涡流损耗的产生,并推导了屏蔽套涡流损耗的理论公式。根据电机学设计原理,按照技术要求设计了一款电机,对比分析了电机适用的槽型,确定了电机的槽数和极数,并通过有限元分析法分析了电机的各种性能指标,如电机的转速,转矩,电流,转差率,效率以及功率因数均达到技术要求,验证了电机设计的合理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电机的屏蔽套涡流损耗以及屏蔽套涡流损耗对电机的影响。在屏蔽套损耗分析中,运用有限元法,分别单独分析了定子屏蔽套和转子屏蔽套对电机的影响。在分析屏蔽套涡流损耗对电机的影响中,分析了屏蔽套材料电阻率对电机的影响,同时也分析了屏蔽套厚度对电机性能的影响。相同条件下,屏蔽套在电机定子涡流损耗比屏蔽套在电机转子上涡流损耗大的多,因此屏蔽套在定子上电机的效率比屏蔽套在转子上的电机效率上要低,而功率因数则相反。相同条件下,随着屏蔽套厚度的增加,屏蔽套涡流损耗随着增加,电机的效率也随着降低。本文通过对屏蔽套电阻率和屏蔽套厚度对电机影响的分析结果,对于屏蔽电机屏蔽套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冯满云[4](2017)在《潜油电泵采油系统井下设备效率研究》文中指出潜油电泵是采油中很重要的举升设备,具有泵效高,排量范围大,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潜油电泵采油能提高油气井采液速率、实现油气井持续稳产。但是潜油电泵在运行过程中,如果井下电泵机组与生产参数匹配不当,则会出现泵效偏离高效区、不能在最高效率点工作。因此,研究潜油电泵井井下设备优化设计对潜油电泵合理、高效运行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充分调研了国内外潜油电泵技术理论和应用现状,在对油井流入、流出动态,井筒多相流理论,潜油电泵特性曲线进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潜油电泵井下设备优选,以井下效率最高为目标函数,运用节点分析方法,研究了潜油电泵井下设备的优化设计方法,以实现井下设备的高效运行。文中考虑潜油电泵生产的供产协调关系,以泵型、潜油电机、电缆参数为设计变量,以三者耦合下的井下效率最高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泵径、下泵深度、电泵级数、产液量等约束条件,研究了井下设备之间关系,优选潜油电泵,潜油电机和电缆。本文考虑了所选的6种泵,51种电机,188种井下机组的可能性,分别计算了每种机组的井下效率。结果显示:井下效率高低与井下机组的选择有关,即188种井下机组就有188个井下设备效率。最后,在所选最优的井下机组的基础上,对影响井下设备效率的因素做了具体的分析。
冯间开[5](2012)在《广州市茅岗村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工程实践》文中指出本文人工湿地是一种新型生态污水处理技术,由人工建造和监督控制的、是模拟自然湿地的人工生态系统,具有净化效果好、去除N、P等污染物能力强、工艺设备简单、运行维护管理方便、对负荷变化适应性强、工程投资小、运行费用低、出水具有一定的生物安全性,适宜农村环境。茅岗村人工湿地系统工程采用格栅/沉砂池/调节池/厌氧水解池/组合式人工湿地(水平潜流型+垂直流型)工艺,重点介绍了该工程的预处理及人工湿地工艺的选择、设计与施工安装;阐述了处理系统的调试、启动以及维护管理,并记录了工程监测水质数据,分析了污水中各种污染物指标的去除效果。该工艺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效率一般约为:SS86.8%,CODcr63.9%,BOD563.1%,TP77.2%,TN76.6%。预处理及人工湿地构筑物采用砖混结构,池体密封层的做法采用“三灰四浆”法,该方法可以很好地避免池体渗漏。设计施工的组合式人工湿地的一级人工湿地基质深度为0.8m,种植美人蕉,列距250mm,行距250mm;二级人工湿地基质深度为0.6m,主种香蒲、插种皇草和芦苇,列距100mm,行距100mm。由于用地受到限制,水力负荷选择为0.2~0.6m3.m-2.d-1,出水效果理想。系统的运行与维护,关键是控制好水量和水位。针对农村污水分散的特点进行污水收集管网的重新设计与施工以保证处理水量。出水口采用旋转型抬升管控制水位,使一、二级人工湿地不出现雍水,避免表面流发生。对人工湿地处理系统进行经济核算:日进水量200m3的处理系统总占地面积约1050m2,建设项目总投资为119.66万元,运行成本为0.127元/t。该工程采用“厌氧水解池+组合式人工湿地”的工艺设计与施工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是一种有效且适合农村污水的污水处理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和推广前景。
曾金根[6](2004)在《解决水浸式潜水电泵下轴承寿命问题的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水浸式潜水电泵的一般特点,对其潜水电动机轴承体传统结构进行了改进,并经实践证明提高了下轴承的使用寿命,同时也提高了电泵的可靠性和寿命。
曾金根[7](2003)在《解决水浸式潜水电泵下轴承寿命问题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水浸式潜水电泵的一般特点,对其潜水电机的轴承体传统结构进行了改进,并经实践证明彻底解决了下轴承的寿命难题,大幅提高了电泵的可靠性和寿命。
施卫东[8](1998)在《潜水电泵的发展及前景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分析了潜水电泵的结构型式、密封和保护技术及其控制系统,展望了今后的发展前景。
二、解决水浸式潜水电泵下轴承寿命问题的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解决水浸式潜水电泵下轴承寿命问题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叶轮型式的潜水排污泵设计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潜水排污泵概述 |
1.2 潜水排污泵水力部件的设计理论及存在的问题 |
1.3 潜水排污泵水力部件设计方法介绍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样机水力设计 |
2.1 设计参数 |
2.2 水力部件设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CFD理论与数值模拟方法 |
3.1 CFD基本理论 |
3.2 基本方程组与数值模拟方法 |
3.3 湍流模型 |
3.4 边界条件 |
3.5 三维建模 |
3.6 网格划分 |
3.7 湍流模型与计算方法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潜水排污泵内部流动分析 |
4.1 双流道排污泵内部流动分析 |
4.2 双叶片污水泵内部流动分析 |
4.3 两台泵内部流动特征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样机结构设计与强度校核 |
5.1 电机部分 |
5.2 泵头部分 |
5.3 轴向力和径向力计算及轴承寿命校核 |
5.4 主要零部件强度校核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样机外特性试验 |
6.1 外特性试验的目的 |
6.2 外特性试验方案及设备 |
6.3 外特性试验结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2)矿用高速抢险泵及其诱导轮的性能与汽蚀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大功率潜水泵 |
1.2.2 高速泵及其诱导轮 |
1.2.3 流场分析与计算软件的应用 |
1.2.4 泵机组轴向力平衡 |
1.2.5 流动的可视化 |
1.3 主要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二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机组设计 |
2.1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水力设计 |
2.1.1 高速泵水力设计特点 |
2.1.2 矿用高速抢险泵水力设计 |
2.2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结构设计 |
2.2.1 总体结构方案 |
2.2.2 电机结构 |
2.2.3 换热冷却 |
2.2.4 轴承支撑结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数值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 |
3.1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数值模拟研究 |
3.1.1 控制方程 |
3.1.2 计算模型与网格划分 |
3.1.3 边界条件设置 |
3.1.4 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
3.2 矿用高速抢险泵的实验研究 |
3.2.1 矿用高速抢险泵实验台 |
3.2.2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用高速抢险泵轴向力平衡研究 |
4.1 轴向力的理论计算 |
4.2 实验中轴向力相关问题 |
4.3 轴向力的数值模拟 |
4.3.1 数值模拟中轴向力种类 |
4.3.2 轴向力模拟结果和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大流量高速诱导轮的设计与研究 |
5.1 大流量高速诱导轮的设计 |
5.1.1 诱导轮性能计算 |
5.1.2 诱导轮设计方法及特点 |
5.1.3 诱导轮设计计算过程 |
5.2 诱导轮流场的数值模拟 |
5.2.1 几何模型 |
5.2.2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
5.2.3 诱导轮流场模拟结果和分析 |
5.2.4 诱导轮汽蚀模拟与结果 |
5.3 诱导轮的实验研究 |
5.3.1 诱导轮与实验装配结构 |
5.3.2 实验装置系统 |
5.3.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3.4 大流量高速诱导轮可视化实验 |
5.3.5 大流量高速诱导轮设计的探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3)潜水电机设计及屏蔽套损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 |
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
1.2.1 潜水电机的分类 |
1.2.2 屏蔽套损耗国内外发展现状状 |
1.3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屏蔽电机结构特点及屏蔽套涡流损耗理论研究 |
2.1 屏蔽电机结构特点 |
2.2 屏蔽套损耗的理论分析 |
2.3 影响屏蔽套损耗的因素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潜水电机设计 |
3.1 电机主要尺寸的确定 |
3.2 电机气隙和绕组导线的选择 |
3.2.1 气隙系数的选择 |
3.2.2 电机绕组导线的选择 |
3.3 电机槽型的选择 |
3.3.1 定子槽数、槽型及尺寸的选择 |
3.3.2 电机转子槽型的确定 |
3.4 屏蔽式潜水电机结构及屏蔽套选材 |
3.4.1 屏蔽电机机构 |
3.4.2 屏蔽套的要求、结构、选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限元软件仿真分析 |
4.1 有限元理论方法和有限元软件简介 |
4.1.1 有限元理论方法简介 |
4.1.2 有限元软件简介 |
4.2 有限元软件建模 |
4.2.1 模型的建立 |
4.2.2 各部分材料设置 |
4.2.3 激励源的添加和网格剖分 |
4.3 电机性能分析 |
4.3.1 电机的空载运行状态 |
4.3.2 额定负载下电机运行状态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屏蔽套损耗分析 |
5.1 传统公式法与有限元法计算屏蔽套损耗 |
5.2 屏蔽套材料电阻率对电机的影响 |
5.3 屏蔽套厚度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潜油电泵采油系统井下设备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潜油电泵采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潜油电泵采油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潜油电泵采油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潜油电泵的新技术 |
1.3.1 国外潜油电泵应用新技术 |
1.3.2 国内潜油电泵应用新技术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潜油电泵采油井下设备计算模型 |
2.1 潜油电泵采油井下设备组成 |
2.2 潜油电泵特性 |
2.2.1 潜油电泵工作原理 |
2.2.2 潜油电泵分类 |
2.2.3 油井动态曲线计算 |
2.2.4 潜油电泵特性曲线 |
2.2.5 混合物粘度计算 |
2.2.6 粘度校正潜油电泵特性 |
2.2.7 泵吸入口自由气体含量计算 |
2.2.8 潜油电泵吸入口压力计算 |
2.2.9 总动压头计算 |
2.2.10 潜油电泵设计计算 |
2.3 潜油电机特性 |
2.3.1 潜油电机结构特点 |
2.3.2 潜油电机设计计算 |
2.3.3 潜油电机运行特点 |
2.4 潜油电缆设计计算 |
2.5 潜油电泵采油井下设备效率计算流程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潜油电泵采油井下设备设计计算 |
3.1 基本数据 |
3.1.1 基本数据介绍 |
3.1.2 现场数据介绍 |
3.2 油井动态产能计算 |
3.2.1 油井流入动态计算 |
3.2.2 油井流出动态计算 |
3.3 泵吸入口压力计算 |
3.4 自由气体 |
3.5 气液混合流相对密度 |
3.6 总动压头计算 |
3.7 潜油电泵选择及计算 |
3.7.1 潜油电泵选择 |
3.7.2 潜油电泵级数计算 |
3.8 电机选择 |
3.9 保护器和电缆选择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下设备效率研究 |
4.1 潜油电泵采油井下设备效率研究 |
4.1.1 第一种泵组合井下设备效率研究 |
4.1.2 第二种泵组合井下设备效率研究 |
4.1.3 第三种泵组合井下设备效率研究 |
4.1.4 第四种泵组合井下设备效率研究 |
4.1.5 第五种泵组合井下设备效率研究 |
4.1.6 第六种泵组合井下设备效率研究 |
4.2 六种泵组合井下效率分析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响潜油电泵采油井下效率的因素分析 |
5.1 含水率的影响 |
5.2 下泵深度的影响 |
5.3 溶解气油比的影响 |
5.4 设计流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项目 |
(5)广州市茅岗村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工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的进展 |
1.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 |
1.3 广州农村污水特征与处理现状 |
1.3.1 广州农村污水特征 |
1.3.2 广州农村污水处理现状 |
1.3.3 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优势 |
1.4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作用原理 |
1.4.1 基质-微生物-植物系统 |
1.4.2 SS的去除 |
1.4.3 BOD5和CODcr的去除 |
1.4.4 脱氮除磷 |
1.5 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茅岗村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工程 |
2.1 工程概况 |
2.1.1 项目背景 |
2.1.2 排水现状 |
2.1.3 排水管网系统的设计 |
2.2 进、出水水质分析 |
2.2.1 进水水质 |
2.2.2 出水水质 |
2.3 工艺流程的选择 |
2.3.1 预处理工艺的选择及分析 |
2.3.2 人工湿地处理工艺的选择及分析 |
2.3.3 工艺流程及说明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处理站工艺设计与施工安装 |
3.1 污水处理站工艺设计 |
3.1.1 总图设计及工艺流程 |
3.1.2 预处理系统设计 |
3.1.3 人工湿地系统设计 |
3.1.4 应急消毒池设计 |
3.2 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的主要环节 |
3.2.1 处理构筑物土建施工 |
3.2.2 预处理设备安装 |
3.2.3 人工湿地的施工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处理系统的调试与启动 |
4.1 处理系统的调试与启动方法 |
4.2 系统的调试 |
4.2.1 单项调试 |
4.2.2 清水联动调试 |
4.2.3 污水联动调试 |
4.3 系统的启动 |
4.3.1 厌氧水解池的启动 |
4.3.2 人工湿地的启动 |
4.3.3 启动调试效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处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管理 |
5.1 处理系统的运行效果 |
5.1.1 表观处理效果 |
5.1.2 水质处理效果 |
5.2 处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管理 |
5.2.1 预处理系统的运行与维护 |
5.2.2 人工湿地的运行与维护 |
5.2.3 运行期间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技术经济评价 |
6.1 人工湿地处理系统的经济性分析 |
6.1.1 建设成本 |
6.1.2 运行成本 |
6.1.3 本工程投资与运行成本分析 |
6.2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解决水浸式潜水电泵下轴承寿命问题的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叶轮型式的潜水排污泵设计与性能研究[D]. 马金星. 江苏大学, 2018(01)
- [2]矿用高速抢险泵及其诱导轮的性能与汽蚀特性实验研究[D]. 夏斌. 江苏大学, 2017(03)
- [3]潜水电机设计及屏蔽套损耗分析[D]. 史振超. 沈阳工业大学, 2017(08)
- [4]潜油电泵采油系统井下设备效率研究[D]. 冯满云. 西安石油大学, 2017(01)
- [5]广州市茅岗村人工湿地处理农村污水的工程实践[D]. 冯间开.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6]解决水浸式潜水电泵下轴承寿命问题的实践[J]. 曾金根. 通用机械, 2004(01)
- [7]解决水浸式潜水电泵下轴承寿命问题的实践[J]. 曾金根. 水泵技术, 2003(06)
- [8]潜水电泵的发展及前景展望[J]. 施卫东. 给水排水, 199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