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粘度废压缩机油的净化

中高粘度废压缩机油的净化

一、中、高粘度废压缩机油的净化(论文文献综述)

郭子东[1](2020)在《哌嗪类复合有机胺水溶液对SO2的脱除及其吸收相平衡》文中研究说明哌嗪类有机胺湿法脱硫作为一种新型的脱硫技术,因其具有脱硫率高、解吸能耗低、脱硫液能循环使用、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优点而被广泛使用。本文研究了哌嗪(PZ)、1-(2-羟乙基)哌嗪(HEP)、N,N′-双(2-羟乙基)哌嗪(BHEP)、1-(2-羟乙基)-4-(2-羟丙基)哌嗪(HEHPP)、N,N’-二(2-羟丙基)哌嗪(HPP)五种胺的发泡和脱硫性能,建立了HEHPP-HEP/H2SO4-H2O-SO2相平衡系统中SO2的溶解度模型。首先,研究了五种纯哌嗪类胺水溶液的发泡和脱硫性能,并讨论了温度和胺浓对发泡高度和消泡时间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Z的发泡高度和消泡时间远大于其他有机胺,HPP的发泡高度最低,HEP的消泡时间最短;温度升高,胺液的发泡高度增加、消泡时间减少;增大有机胺水溶液的浓度,胺液的发泡高度和消泡时间均增加;五种胺中PZ的吸收容量最高、HPP最低,而HPP的解吸率最大、PZ最小。其次,研究了HEHPP-HEP混胺水溶液的发泡和脱硫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混胺中HEP含量的增加,混胺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增加、消泡时间逐渐减小;当溶液中加入高粘度的HEP时,一方面会提高溶液的粘度,另一方面两种胺分子间可能会形成氢键而使溶液粘度减小,最终导致混胺的粘度与发泡高度随着HEP含量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提高混胺水溶液中HEP的占比,胺液的饱和吸收容量、吸收速率、氧化率和解吸能耗均增大,解吸率会减小;提出了一种评价混胺发泡和脱硫性能的方法,发现HEHPP和HEP质量分数比为8:2时混胺的综合性能较佳。最后,在常压条件下采用半动态吸收法,在温度为303.15~353.15K、胺浓为0.3~0.9mol/L和SO2分压为0~500Pa的条件下测量了SO2在HEHPP-HEP硫酸盐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结果发现提高温度或降低胺浓与SO2分压均能使SO2在液相中的溶解度减小;采用拟平衡常数法,以混胺的二级电离平衡常数为拟合参数,建立了该相平衡系统中SO2的溶解度模型。该模型的计算值与126组实验值的平均相对偏差为6.22%,满足工业生产需求;利用吉布斯-杜亥姆方程和溶解度模型估算出该系统中SO2溶解焓在50~55k J/mol之间。

李洪梅[2](2019)在《混合α-烯烃聚合制备高粘度PAO的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聚α-烯烃(PAO)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属于第Ⅳ类基础油。与矿物油和其他合成基础油相比,PAO具有规整均匀的梳状分子链结构,其特殊的分子结构使其具有优异的粘温性能、低温流动性能和热氧化安定性能,能够很好地满足人们对润滑油日益严苛的性能要求,是一种理想的润滑油基础油,具有很好的发展和研究前景。粘温性能是润滑油基础油的重要指标,聚合反应温度是影响PAO粘温性能的主要因素。大量文献表明低温有利于高聚物的生成,但聚合反应速率低,产物收率低;随着聚合温度的升高,聚合物的聚合度随之降低,粘温性能变差,产物收率较高。为了能够合成高收率和高粘度的PAO,本论文采用两段反应温度结合的聚合反应方式合成PAO:先在低温下聚合反应,即低温段反应;然后升高聚合温度继续聚合反应,即高温段反应。首先采用Lewis酸阳离子型催化剂,考察了α-烯烃种类对合成PAO性能和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α-烯烃种类主要影响PAO的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对收率影响较小,随着原料烯烃碳数增加,PAO产品粘温性能逐渐提高,低温性能逐渐降低;以混合烯烃为原料制备的PAO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介于单一烯烃制备的PAO之间,可根据生产要求选择不同生产原料。以混合烯烃(V1-辛烯:V1-癸烯=1)为原料,考察了两段聚合温度和时间、催化剂用量对聚合产物性能和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3%(占原料的质量分数)、低温段10℃反应10h,高温段80℃反应2h。在此条件下合成PAO的40℃运动粘度为402.23mm2/s,100℃运动粘度为42.63mm2/s,粘度指数160,凝点为-45℃,合成PAO收率为95.53%。其主要性质接近PAO-40的物理性质。本论文采用Pd负载型催化剂,在反应温度230℃、反应压力4.0MPa、体积空速0.2h-1和氢油体积比300:1的加氢条件下,对实验合成的PAO40粗产品进行加氢精制,实验结果表明,加氢后PAO40运动粘度(100℃)为41.1mm2/s,粘度指数为156,闪点为280℃,波塞特颜色为30,溴值低于0.1gBr/100g,加氢饱和程度及性能可达到国外同类优秀产品水平。然后采用Ziegler-Natta型催化剂,混合烯烃(V1-癸烯:V1-辛烯=1)为原料,考察了两段聚合温度和时间、催化剂用量、铝钛摩尔比等工艺条件对聚合产物性能和收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工艺条件:催化剂用量为4%,铝钛摩尔比为3.5,低温段20℃反应8h,高温段80℃反应2h。在此条件下,合成PAO运动粘度(40℃)306.03mm2/s,运动粘度(100℃)35.93mm2/s,粘度指数165,凝点-43℃,闪点285℃,收率94.01%。

王若飞[3](2019)在《1-癸烯齐聚制润滑油基础油的合成研究》文中提出润滑油应用在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民用工业和军工工业中更是必不可少,聚α-烯烃合成油具有低倾点、高粘度指数、低挥发性、高氧化安定性的优异性能,可以替代矿物润滑油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本文发现并研究了 EtAlCl2在卤代烷烃的作用下催化1-癸烯聚合生成聚α-烯烃油。分别讨论了 EtAlCl2的用量、助剂的种类、溶剂种类、聚合时间和温度对聚合产物收率及油品性能的影响,并使用凝胶渗透色谱仪、红外光谱仪、1H NMR和13C NMR对聚合油品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EtAlCl2用量为750μmol,助剂为5mmol的CHCl3,1-癸烯用量为14.82g,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h,可以得到高粘度指数的聚α-烯烃油,油品收率为85.90%,40℃的运动粘度为70.84mm2/s,100℃的运动粘度为11.28 mm2/s,粘度指数为1 52。反应机理为EtAlCl2与CH2Cl2相互作用生成复合物[C2H5AlC12:Cl2CH2],在EtAlCl2的酸性作用下使卤代烷烃的C-Cl键断裂,形成具有路易斯酸活性的C2H5AlC13-,可催化1-癸烯聚合生成聚α-烯烃油。本文发现在EtAlCl2/卤代烷催化体系中加入过渡金属化合物,例如VCl3,TiCl3 CrCl3,可以调节聚合油品的运动粘度和分子量,改变聚合反应的活性中心。实验结果表明,VC13具有最好的乙烯/α-烯烃共聚性能,当催化剂体系为EtAlCl2/VCl3/卤代烷烃时,随着Al/V摩尔比的减小,收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高收率出现在Al/V摩尔比为 750μmol/10μmol 时,为 94.18%,40℃的运动粘度为 66.73mm2/s,100℃的运动粘度为11.05 mm2/s,粘度指数为158。反应机理为AlEtCl2-VCl3-CHCl3催化体系形成结构稳定的具有双金属二氯桥的活性组分,催化1-癸烯聚合生成聚α-烯烃油。本文考察了以AlCl3为催化剂,加入过渡金属化合物,催化1-癸烯齐聚生成聚α-烯烃油。分别讨论了过渡金属化合物的种类、AlCl3的用量、Al/V摩尔比和聚合温度对聚合产物收率及聚合油品性能的影响,并使用凝胶渗透色谱仪、红外光谱仪、1H NMR和13C NMR对聚合油品进行了表征和结构分析。实验表明:当AlCl3用量为750μmol,过渡金属化合物为25μmol的VCl3,1-癸烯用量为14.82g,反应温度为60℃,反应时间为2h,可以得到高粘度指数的润滑油基础油,该油品收率为95.04%,40℃的运动粘度为47.03mm2/s,100℃的运动粘度为8.11mm2/s,粘度指数为146。

胡雄风[4](2018)在《环境友好型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AT变速器油的研制》文中认为AT变速器通过自动变速器油在液力变矩器中的流动,来实现发动机与变速机构间的转矩非刚性传递及自动档位切换,大幅改善了车辆驾驶负荷及乘坐稳定性。而AT变速器与天然气公交车的匹配使用,不仅能在车辆启动过程中,为天然气发动机提供动力补偿,而且还可大幅提升天然气公交车发动机制动性能。由于AT变速器与发动机的匹配受到天然气公交车燃料特性、发动机性能及运行工况影响,对变速器油提出了更为特殊且严格要求。为助力拓宽我国绿色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途径,本文探究了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城市公交车所匹配AT变速器润滑特性及工况,并提出研制一种适用于天然气公交车中重型AT变速器的环境友好型自动变速器油。在国内外主流OEM厂商所提出的中重负荷自动变速器油规格基础上,经优化选择,提出了研制油的主要技术指标。并选定季戊四醇酯PE305与PA06按体积比55:45复合作为研制油基础油。在对AT变速器工况做深入研究后,确定了研制油中摩擦改进剂、抗氧化剂、清净剂等功能添加剂的适当组分。基于所确定的组分结果,通过使用MATILAB和PASWStatistics软件对复配试验结果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及线性规划分析,确定了添加剂配方。在应用响应面分析法分析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间的竞争性过程中,发现三种添加剂间均存在一定的对抗效应。在对试验结论总结分析后,采用组合赋权-ELECTR-I法对研制油进行全配方试验优化,并得到T5号最优全配方方案。该配方采用体积比为55:45季戊四醇酯PE305与PA06复合作为基础油,并辅以合适的功能添加剂。经全面理化特性测试,研制油具有优异的粘度特性、低温流动性及生物降解性等,综合性能表现优异,达到课题研制预期。

刘昊[5](2018)在《多孔柔性材料的超疏水改性及其油水分离效果研究》文中提出使用吸油材料进行物理吸附是目前处理溢油事故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本文首先采用化学粗化与溶胶-凝胶法对EPDM海绵橡胶进行超疏水改性,评估疏水改性效果,并探究操作条件对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改性条件。随后对超疏水材料进行特性表征,分析超疏水改性机理,并测试其油/水选择性、油吸附能力、可重用能力等性能。最后将超疏水EPDM海绵橡胶与水面浮油回收装置结合进行水面浮油回收实验,测试超疏水材料的水面浮油回收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超疏水改性的EPDM海绵橡胶水接触角从105o增加到142o。使用SEM、FT-IR和XPS进行特性表征的结果表明,甲基三氯硅烷发生了水解交联反应,在EPDM海绵橡胶表面成功引入了具有低表面能和空间三维多孔骨架结构的聚硅氧烷层,为实现超疏水特性提供了必要的低表面能和微纳米粗糙结构。超疏水EPDM海绵橡胶的制备工艺对超疏水改性效果影响很大,当反应条件为粗化时间为4h,改性时间为60min,改性搅拌转速为200rpm,MTCS浓度为1.0vol.%,MTCS与水体积比为1:1,反应溶剂为正己烷时,制备得到的超疏水EPDM海绵橡胶疏水性最好,水接触角高达到159°,表现出超疏水特性。对超疏水EPDM海绵橡胶性能测试的研究结果表明,超疏水EPDM海绵橡胶表现出优秀的超疏水超亲油性和优异的油/水选择性;对低粘度油和高粘度油都保持着很高的吸油能力,吸油容量是自身质量的8-12倍;经过循环使用或有机溶剂超声处理后仍可以保持涂层结构的稳定性,表现出优秀的可重用能力和耐久性;经过100次循环压缩实验,改性海绵橡胶仍可以恢复原状,而且机械强度比未改性EPDM高30倍以上,表现出优秀的弹性、机械耐久性和机械强度。使用超疏水EPDM海绵橡胶在水面浮油原位连续回收装置中进行水面浮油回收实验时,处理能力比改性前提高了4倍,在4kPa的驱动压力下收油速率可达3.57L/(s·m2),表现出非常高的收油速率,提高驱动压力可以进一步增加收油速率。在回收到的油品中观察不到水的存在,测得的水分含量仅有1060ppm,油水分离效率可达99.9%以上。而且,超疏水EPDM海绵橡胶在水面浮油回收装置中表现出更强的抗水性,更能适应复杂的实际水体油污染环境。

张玉君[6](2016)在《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文中提出在最开始的几年,人们对废润滑油并没有充分的认识,认为废润滑油是一种废物,所以经常被丢弃或者烧掉,这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近几年来,石油资源正在逐渐减少。石油在生活生产方面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通过石油生产得到的润滑油产率很低。其中以高粘度重质润滑油为首,通过加工只能得到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几。从原油中提炼润滑油产品,通常要经过常丙烷脱沥青、减压蒸馏、电脱盐脱水、溶剂精制、溶剂脱蜡或加氢精制、白土补充精致或调和添加剂、加氢补充精致等许多套工艺装置的加工,才能生产粗润滑油产品来。生产润滑油投资建设巨大,加工过程也颇为复杂,设备种类繁多,而且生产工序多,所以,在短时间内,润滑油生产不容易迅速增加产量。润滑油的原料十分宝贵,加工生产也非易事,所以对于润滑油再生应提高重视程度。通过不断再生精制废润滑油,可以达到变废为宝,节约能源,并且将石油资源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最重要的是可以减少环境污染,防止土壤,水域和空气的污染程度,给社会产生重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使用合理的废润滑油再生技术,选择适当的催化剂已经成为国内外处理废润滑油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科研领域。目前国内外已经研究出许多再生精制废润滑油的工艺技术,在工艺特点,工艺技术和经济效益等方面各有不同。本文列出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并分析了各个工艺的特点。如,硫酸-白土工艺作为精制润滑油最初的工艺,其具有生产成本低,设备简单的优点,但是严重污染环境。加氢精制工艺在国外用途广泛,具有污染小等优点,但是制备工艺高,所需金额大,并不适合国内发展。溶剂精制工艺的工艺技术较低,所需金额也较小,较为适合我国国情,可以在我国发展其工艺。除此之外还有絮凝工艺、膜技术处理工艺、微波加热处理等工艺再生精制废润滑油。这些工艺均有其优点和短板,适用于不同废润滑油的再生精制。

钟山[7](2016)在《聚α-烯烃合成油加氢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机器设备对润滑油产品性能的要求不断提升,社会对环保的要求也不断增强。润滑油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倾向于高性能和环境友好的合成油方向。聚α-烯烃合成油是所有合成油类别中最为广泛应用的一种。α-烯烃经聚合生成的PAO具有特殊而齐整的分子结构,较矿物油在粘度指数、高温性能等具有显着的优势。这些性质主要取决于PAO的聚合工艺。而抗氧化性能和光安定性取决于加氢工艺,加氢工艺对PAO的使用寿命和外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厂聚α-烯烃合成油(PAO)装置是国内主要的PAO生产装置,其产品主要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现有产品外观微黄,光安定性差,光照容易变色。旋转氧弹及溴价分析与国外产品差距明显。本研究重点针对PAO加氢工艺,从加氢催化剂选择,加氢工艺条件考察等方面,对兰州润滑油厂PAO4和PAO40进行加氢效果评价。实验结果表明,SD-2加氢精制催化剂是兰州PAO装置加氢系统的理想选择。并分别得到了PAO4、PAO40使用SD-2加氢精制催化剂最佳工艺条件。在这些工艺条件下制得的PAO产品,在旋转氧弹、溴价及光照实验方面均达到了行业先进水平。

李胜,卢朝霞,肖友程,黄福川[8](2014)在《沼气高净化度分离CO2压缩机专用油的研制》文中认为根据沼气高净化度分离CO2压缩机的润滑性能特点,分析沼气压缩分离CO2工艺条件,综合沼气特殊性质,对添加剂进行筛选、配比。研制油具有优异的润滑性、抗乳化性、热稳定性,热氧化安定性和粘温特性等,积炭生成量少、挥发性低、换油期长。使用该压缩机油后,设备气密性良好,CO2分离效率高,能满足沼气压缩分离CO2的工艺要求。

唐兴中[9](2014)在《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程机械结构设计及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配套所使用的润滑油综合性能也需要进行不断升级换代,以便实现工程机械润滑与工程机械发展相同步。基于此状况,本文通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工程机械润滑油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结合现代工程机械发动机-液压-液力传动-齿轮系统对润滑油的特殊性能要求与实际使用工况特点;同时也为了简化用油管理,适应润滑油环保、节能、减排等方面的使用要求,提出研制一种综合性能良好、满足工程机械多个系统要求的通用型润滑油。首先,研究兼顾到研制油综合性能及经济性两方面的要求,采用了聚α-烯烃(PAO10)与新多元醇酯(NP451)复合而成的合成油作为基础油;在研究了粘度指数改进剂对基础油粘温性能影响的同时,以满足研制油性能要求为主要出发点,通过对现有各类型润滑油添加剂进行分析比较,筛选出具有较高性价比的添加剂;并辅之相应的配比试验,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法结合MATLAB与Excel,确定了清净剂、抗氧剂等润滑油添加剂之间的最佳复合配比,考察了添加剂与复合基础油的感受性。其次,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均匀试验设计法,设计了10个全配方方案,根据全配方试验结果,并针对配方优选过程中存在难于选择等问题;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运用熵权法与层次分析法(AHP)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来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利用灰色关联投影法建立了全配方方案综合评价模型,从而选取了方案C7作为全配方的最佳方案。最后,通过对研制油进行相应的理化性能检测、台架模拟及实车测试,结果表明:研制油具有良好的高温清净性与油泥分散性,优异的热氧化安定性、剪切稳定性及承载能力;突出的抗磨损性、防锈性、耐腐蚀性等,能较好地满足现代工程机械发动机-液压-液力传动-齿轮系统在复杂多变工况下的使用要求。

穆安正[10](2012)在《聚醚型合成压缩机油在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聚醚型合成压缩机油具有良好的抗烃类气体稀释能力,推荐用于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压缩机的润滑。

二、中、高粘度废压缩机油的净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高粘度废压缩机油的净化(论文提纲范文)

(1)哌嗪类复合有机胺水溶液对SO2的脱除及其吸收相平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二氧化硫的污染及其危害
        1.1.2 .我国二氧化硫的排放现状
    1.2 .湿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现状
        1.2.1 .传统的湿法烟气脱硫
        1.2.2 .有机胺湿法烟气脱硫技术
    1.3 .有机胺发泡性能的研究概况
    1.4 .吸收相平衡研究概况
        1.4.1 .SO_2在液相中的相平衡研究概况
        1.4.2 .其他酸性气体在液相中相平衡研究概况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5.1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1.2 .实验试剂及原料
    2.2 .检测方法
        2.2.1 .气相中SO_2的测定
        2.2.2 .液相中S~(4+)和S~(6+)的测定
        2.2.3 .有机胺纯度的测定
        2.2.4 .胺液粘度的测定
        2.2.5 .胺液表面张力的测定
    2.3 .实验装置及流程
        2.3.1 .有机胺水溶液发泡实验
        2.3.2 .有机胺水溶液脱硫吸收实验
        2.3.3 .有机胺水溶液脱硫解吸实验
        2.3.4 .有机胺水溶液吸收相平衡实验
        2.3.5 .有机胺水溶液脱硫性能评价方法
第三章 哌嗪类有机胺水溶液的发泡及脱硫性能研究
    3.1 .纯有机胺水溶液性能研究
        3.1.1 .纯胺水溶液的发泡性能
        3.1.2 .温度对有机胺水溶液发泡性能的影响
        3.1.3 .胺浓对有机胺水溶液发泡性能的影响
        3.1.4 .纯胺水溶液的吸收性能
        3.1.5 .纯胺水溶液的解吸性能
    3.2 .HEHPP-HEP混合有机胺水溶液性能研究
        3.2.1 .混胺水溶液的发泡性能
        3.2.2 .混胺水溶液的吸收性能
        3.2.3 .混胺水溶液的解吸性能
        3.2.4 .混胺水溶液性能的综合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O_2在HEHPP-HEP硫酸盐水溶液中的吸收相平衡
    4.1 .HEHPP-HEP硫酸盐水溶液脱除SO_2 工艺研究
        4.1.1 .温度对HEHPP-HEP硫酸盐水溶液吸收SO_2 的影响
        4.1.2 .胺浓对HEHPP-HEP硫酸盐水溶液吸收SO_2 的影响
        4.1.3 .SO_2 分压对HEHPP-HEP硫酸盐水溶液吸收SO_2 的影响
    4.2 .HEHPP-HEP/H_2SO_4-H_2O-SO_2 相平衡系统中的溶解度模型
        4.2.1 .SO_2在HEHPP-HEP/H_2SO_4-H_2O中的物理溶解和化学吸收
        4.2.2 .相平衡系统中气液两相非理想性的处理和离子守恒
        4.2.3 .溶解度模型的建立
        4.2.4 .溶解度模型误差分析
    4.3 .HEHPP-HEP硫酸盐水溶液脱除SO_2 时的熔解焓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2)混合α-烯烃聚合制备高粘度PAO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润滑油基础油
        1.1.1 润滑油基础油的发展历程
        1.1.2 润滑油基础油分类
    1.2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
        1.2.1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发展概况
        1.2.2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分类
    1.3 聚α-烯烃(PAO)合成润滑油基础油
        1.3.1 聚α-烯烃合成油性能特点及应用
        1.3.2 国内外聚α-烯烃合成油研究概况
    1.4 聚α-烯烃(PAO)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4.1 路易斯酸型催化剂
        1.4.2 茂金属催化剂
        1.4.3 齐格勒-纳塔(Ziegler-Natta)催化剂
        1.4.4 离子液体催化剂
        1.4.5 负载铬系催化剂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 原料及溶剂预处理
    2.3 PAO粗产品制备
        2.3.1 PAO粗产品制备工艺流程
        2.3.2 Lewis酸催化α-烯烃制备PAO粗产品
        2.3.3 Ziegler-Natta催化α-烯烃制备PAO粗产品
    2.4 PAO粗产品加氢精制
    2.5 聚合产物性质测定方法
        2.5.1 运动粘度测定
        2.5.2 粘度指数
        2.5.3 凝点测定
        2.5.4 闪点测定
        2.5.5 溴值测定
        2.5.6 波塞特颜色
        2.5.7 紫外吸光度
    2.6 聚合产物表征方法
        2.6.1 红外光谱
        2.6.2 核磁共振
        2.6.3 高温气相色谱
        2.6.4 凝胶色谱
3 Lewis酸催化剂催化α-烯烃制备PAO
    3.1 聚合反应条件对PAO收率和性能的影响
        3.1.1 α-烯烃种类对PAO性能和收率的影响
        3.1.2 反应温度对PAO收率和粘温性能的影响
        3.1.3 反应时间对PAO收率和粘温性能的影响
        3.1.4 催化剂用量对PAO收率和粘温性能的影响
        3.1.5 最适宜工艺条件及合成的PAO粗产品性能
    3.2 实验合成的PAO40 加氢精制
    3.3 产物表征分析
        3.3.1 红外色谱分析
        3.3.2 核磁共振分析
        3.3.3 高温气相色谱
        3.3.4 凝胶色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Ziegler-Natta型催化剂催化α-烯烃合成PAO
    4.1 聚合反应条件对PAO收率和性能的影响
        4.1.1 反应温度对PAO收率和粘温性能的影响
        4.1.2 反应时间对PAO收率和粘温性能的影响
        4.1.3 催化剂用量对PAO收率和粘温性能的影响
        4.1.4 铝钛摩尔比对PAO收率和粘温性能的影响
        4.1.5 最适宜工艺条件及合成的PAO粗产品性能
    4.2 本章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

(3)1-癸烯齐聚制润滑油基础油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
        1.1.1 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
        1.1.2 合成润滑油的发展进展
        1.1.3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分类
        1.1.4 合成润滑油基础油的性能特征
    1.2 聚α-烯烃合成油
        1.2.1 聚α-烯烃润滑油概述
        1.2.2 合成聚α-烯烃油的催化剂的研究进展
    1.3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材料和实验仪器
        2.1.1 实验原料及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1-癸烯聚合反应
        2.2.1 1-癸烯聚合流程图及实验装置图
        2.2.2 1-癸烯聚合反应
    2.3 产物处理与分析
    2.4 数据处理计算
    2.5 共聚物的表征方法
        2.5.1 高温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2.5.2 聚合产物的核磁谱图分析
        2.5.3 红外光谱解析
        2.5.4 聚合物运动粘度与粘度指数测定
3 结果与讨论
    3.1 二氯乙基铝/卤代烷体系催化1-癸烯聚合
        3.1.1 烷基铝种类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1.2 卤代烷种类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1.3 二氯乙基铝用量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1.4 溶剂种类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1.5 反应温度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1.6 反应时间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1.7 聚合产物的性能表征及分析
        3.1.8 二氯乙基铝/卤代烷体系催化反应机理
        3.1.9 小结
    3.2 二氯乙基铝/卤代烷/过渡金属化合物体系催化1-癸烯聚合
        3.2.1 过渡金属化合物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2.2 铝钒摩尔比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2.3 聚合产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3.2.4 聚合产物的核磁谱图分析
        3.2.5 二氯乙基铝/卤代烷/金属卤化物体系催化反应机理
        3.2.6 小结
    3.3 三氯化铝/过渡金属化合物体系催化1-癸烯聚合
        3.3.1 过渡金属化合物种类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3.2 AlCl_3用量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3.3 铝钒摩尔比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3.4 反应温度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
        3.3.5 聚合产物的性能表征及分析
        3.3.6 小结
4 结论
    4.1 全文总结
    4.2 论文的创新点
5 展望
6 参考文献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 致谢

(4)环境友好型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AT变速器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自动变速器在我国天然气公交汽车中的应用现状
        1.2.1 天然气公交车及自动变速器的普及
        1.2.2 天然气城市公交车对AT变速器匹配要求
        1.2.3 中重型AT变速型号发展及在国内天然气公交应用概况
        1.2.4 AT变速器在国内天然气公交应用中挑战与前景
    1.3 天然气公交车AT变速器基本结构及变速器油的功能
        1.3.1 AT变速器的基本结构
        1.3.2 AT变速器油的主要功能
    1.4 国内外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研究现状
        1.4.1 国外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现状
        1.4.2 国内自动变速器油发展现状
    1.5 ATF配方技术及研制油主要性能要求
        1.5.1 ATF配方技术及发展趋势
        1.5.2 研制油主要性能要求
    1.6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技术指标值的确定及基础油的选配
    2.1 中重型AT变速器油技术指标值的确定
    2.2 ATF基础油的应用现状
    2.3 基于组合赋权-ELECTRE-I法的基础油筛选
        2.3.0 ELECTRE-I优化模型构建
        2.3.1 组合赋权-ELECTRE-I法对基础油组分的优化
        2.3.2 基础油特性
    2.4 基础油调和试验
        2.4.1 基础油理化特性
        2.4.2 调和理论分析
        2.4.3 调和实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制油添加剂的选择
    3.1 摩擦改进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3.1.1 摩擦改进剂的作用及减摩机理
        3.1.2 摩擦改进剂的选择
        3.1.3 摩擦改进剂配比剂量试验
    3.2 抗氧化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3.2.1 抗氧化剂作用及抗氧化机理
        3.2.2 抗氧化剂的选择
        3.2.3 抗氧化剂配比剂量试验
    3.3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3.3.1 极压抗磨剂的作用机理
        3.3.2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
        3.3.3 极压抗磨剂配比剂量试验
    3.4 清净剂的选择及配比剂量试验
        3.4.1 清净剂的作用机制
        3.4.2 清净剂的选择
        3.4.3 清净剂的配比剂量试验
    3.5 其他功能添加剂的选择
        3.5.1 防锈剂的选择
        3.5.2 抗泡剂的选择
        3.5.4 抗乳化剂的选择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配方方案优化
    4.1 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复配效果分析
        4.1.1 摩擦改进剂、极压抗磨剂及防锈剂竞争性分析
        4.1.2 复配效果分析试验设计
        4.1.3 复配分析响应曲面及等高线图
    4.2 全配方案设计
    4.3 全配方案试验结果
    4.4 基于组合赋权-ELECTRE-I法的全配方方案优选
        4.4.1 构建优化评价体系指标
        4.4.2 确定研制油指标评价综合权重
        4.4.3 基础油净优势值计算
        4.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制油性能综合测试
    5.1 测试项目及方法
    5.2 测试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5)多孔柔性材料的超疏水改性及其油水分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体油污染
        1.1.1 水体油污染的危害
        1.1.2 水体油污染的处理方式
    1.2 油吸附材料的类型
        1.2.1 一维油吸附材料
        1.2.2 二维油吸附材料
        1.2.3 三维油吸附材料
    1.3 材料疏水改性方法
        1.3.1 浸涂法
        1.3.2 溶胶-凝胶法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4 刻蚀法
        1.3.5 层叠法
    1.4 超疏水材料在油水分离领域的应用
        1.4.1 吸油-蒸馏法
        1.4.2 吸油-燃烧法
        1.4.3 吸油-挤压法
        1.4.4 压力驱动回收法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超疏水海绵橡胶的制备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 实验仪器与装置
    2.3 超疏水MTCS/EPDM-FR复合材料的制备
        2.3.1 EPDM海绵橡胶的超疏水改性流程
        2.3.2 制备条件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3.3 粗化时间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3.4 改性时间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3.5 改性时搅拌转速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3.6 甲基三氯硅烷浓度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3.7 甲基三氯硅烷与水体积比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3.8 反应溶剂种类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2.4 材料性能的测试与表征
        2.4.1 疏水亲油性测试
        2.4.2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3 傅里叶转换红外光谱分析
        2.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4.5 循环应力-应变测试
        2.4.6 油水选择性及吸油能力测试
        2.4.7 材料可重复使用及耐久性测试
        2.4.8 超疏水材料油水分离性能实验
第3章 实验结果及讨论
    3.1 EPDM海绵橡胶超疏水改性可行性
        3.1.1 超疏水改性机理
        3.1.2 超疏水改性的可行性分析
    3.2 超疏水MTCS/EPDM-FR的特性表征
        3.2.1 超疏水海绵橡胶的表面形貌
        3.2.2 超疏水海绵橡胶的表面化学性质
    3.3 制备条件对MTCS/EPDM-FR超疏水效果的影响
        3.3.1 粗化时间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3.3.2 改性时间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3.3.3 改性时搅拌转速对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3.3.4 甲基三氯硅烷浓度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3.3.5 甲基三氯硅烷与水体积比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3.3.6 改性溶剂对超疏水改性效果的影响
    3.4 超疏水MTCS/EPDM-FR的性能测试
        3.4.1 超疏水MTCS/EPDM-FR的疏水亲油性
        3.4.2 超疏水MTCS/EPDM-FR的油吸附能力
        3.4.3 超疏水MTCS/EPDM-FR的可重用能力
        3.4.4 超疏水MTCS/EPDM-FR的机械性能
    3.5 超疏水MTCS/EPDM-FR用于油品回收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润滑油简介
        1.1.1 润滑油的分类
        1.1.2 润滑油的组成
    1.2 国内外润滑油生产及应用
        1.2.1 矿物基础油
        1.2.2 合成基础油
    1.3 废润滑油来源及处理方法
        1.3.1 废润滑油来源
        1.3.2 废润滑油处理方法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工艺分析
    2.1 废润滑油再生技术
        2.1.1 废润滑油再净化工艺
        2.1.2 废润滑油再精制工艺
        2.1.3 废润滑油再炼制工艺
    2.2 国内外常用废润滑油再生技术
        2.2.1 硫酸-白土精制再生工艺-
        2.2.2 加氢精制工艺
        2.2.3 减压蒸馏-溶剂精制工艺
        2.2.4 絮凝工艺
    2.3 国内外废润滑油再生新工艺
        2.3.1 膜技术处理废润滑油
        2.3.2 分子蒸馏工艺再生废润滑油
        2.3.3 微波热解技术再生废润滑油
第三章 国内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及技术
    3.1 国内企业再生废润滑油实际应用
    3.2 适用于我国的废润滑油再生工艺
        3.2.1 废润滑油合理再生
        3.2.2 废润滑油再生工艺对比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聚α-烯烃合成油加氢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润滑油
    1.2 合成油
    1.3 PAO市场规模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PAO市场现状及趋势
        1.3.2 我国PAO生产现状及趋势
        1.3.3 聚α-烯烃合成油(PAO)产品简介
第二章 兰州润滑油厂PAO装置概况
    2.1 装置简介
    2.2 装置工艺技术特点
    2.3 工艺原理
        2.3.1 络合反应
        2.3.2 聚合反应
        2.3.3 中和反应
        2.3.4 加氢精制
        2.3.5 常减压蒸馏
        2.3.6 精制反应
    2.4 加氢工艺控制
        2.4.1 主要控制条件
        2.4.2 一段加氢控制
        2.4.3 二段加氢控制
    2.5 兰州PAO现状及装置运行数据实测
        2.5.1 兰州PAO4、PAO40与国内外产品对比数据
        2.5.2 兰州PAO装置实测运行工艺参数
    2.6 研究内容及目标
        2.6.1 研究内容
        2.6.2 研究目标
第三章 试验原料、加氢设备及分析方法
    3.1 试验原料
    3.2 试验设备
    3.3 分析方法
第四章 加氢催化剂的选择
    4.1 兰州PAO装置催化剂使用分析
    4.2 评价催化剂效能方法
    4.3 PHF-301贵金属催化剂评价
    4.4 SD-2 非贵金属催化剂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AO4加氢工艺筛查
    5.1 加氢前PAO4基础油性质
    5.2 PAO4加氢工艺参数确定
        5.2.1 加氢温度的影响
        5.2.2 加氢压力的影响
        5.2.3 氢油比的影响
        5.2.4 空速的影响
    5.3 PAO4新老加氢工艺及国外产品比较
    5.4 章节小结
第六章 PAO40加氢工艺筛查
    6.1 加氢前PAO40基础油性质
    6.2 PAO40加氢工艺参数确定
        6.2.1 加氢温度的影响
        6.2.2 加氢压力的影响
        6.2.3 氢油比的影响
        6.2.4 空速的影响
    6.3 PAO40新老加氢工艺及国外产品比较
    6.4 章节小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沼气高净化度分离CO2压缩机专用油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沼气高净化度分离CO2压缩机专用油的技术要求
2 沼气压缩机油的研制
    2.1 沼气压缩机油基础油选择
    2.2 添加剂选择
    2.3 抗氧剂和金属减活剂
    2.4 抗泡剂
    2.5 极压抗磨剂
    2.6 防锈剂和清净分散剂
3 结论

(9)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工程机械的基本概况
    1.2 工程机械润滑油的基本作用
    1.3 国内外工程机械润滑油的基本现状
        1.3.1 工程机械发动机油
        1.3.2 工程机械齿轮油
        1.3.3 工程机械液压油
        1.3.4 工程机械液力传动油
        1.3.5 工程机械制动液
        1.3.6 工程机械减震器油
    1.4 国内外模糊数学法在润滑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
        1.4.1 模糊综合评价概述
        1.4.2 模糊数学法在润滑技术领域的应用现状
    1.5 课题简介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5.3 研究目的
        1.5.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础油与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及复配
    2.1 基础油的分类及性能特点
        2.1.1 基础油的基本分类
        2.1.2 矿物基础油的基本特性
        2.1.3 合成基础油的基本特性
    2.2 国内外合成油的基本现状
        2.2.1 合成烃
        2.2.2 有机酯类油
        2.2.3 聚醚型合成油
        2.2.4 其他合成油
    2.3 研制油的性能及技术指标要求
        2.3.1 研制油的基本性能要求
        2.3.2 研制油的主要技术指标
    2.4 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基础油的选择
        2.4.1 聚α-烯烃的选择依据
        2.4.2 酯类油的选择依据
    2.5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
        2.5.1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增粘机理
        2.5.2 粘度指数改进剂的选择
    2.6 基础油配比试验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功能添加剂的选择与感受性试验研究
    3.1 润滑油添加剂的类别
    3.2 国内外润滑油添加剂的基本现状
    3.3 清净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3.1 清净剂的基本作用
        3.3.2 清净剂的选择
        3.3.3 清净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4 抗氧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4.1 抗氧剂的作用机理
        3.4.2 抗氧剂的选择
        3.4.3 抗氧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5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5.1 极压抗磨剂的作用机理
        3.5.2 极压抗磨剂的选择
        3.5.3 极压抗磨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6 无灰分散剂的选择及其感受性试验研究
        3.6.1 无灰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3.6.2 无灰分散剂的选择
        3.6.3 无灰分散剂的感受性试验研究
    3.7 腐蚀抑制剂的选择
        3.7.1 腐蚀抑制剂的抑制机理
        3.7.2 腐蚀抑制剂的选择
    3.8 其他功能添加剂的选择
        3.8.1 油性剂的选择
        3.8.2 抗乳化剂的选择
        3.8.3 抗泡剂的选择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配方方案的优选
    4.1 全配方方案设计
    4.2 全配方试验结果
    4.3 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全配方方案优选
        4.3.1 确定最佳决策方案
        4.3.2 构建灰色关联度评判矩阵
        4.3.3 综合权重系数的计算
        4.3.4 构建全配方方案综合评价模型
    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制油性能测试
    5.1 研制油性能测试方法
    5.2 研制油综合性能测试结果
    5.3 实车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相关学术论文目录

(10)聚醚型合成压缩机油在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CNG加气站概况
2 CNG压缩机对润滑油的要求
3 4513合成压缩机油的特点
    3.1 优异的抗烃类气体稀释能力
    3.2 优异的抗烃类携带能力
    3.3 使用周期长
4 4513合成压缩机油在CNG压缩机上的应用
    4.1 在西安某加气站的应用
    4.2 在吉林某CNG母站的应用
5 结束语

四、中、高粘度废压缩机油的净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哌嗪类复合有机胺水溶液对SO2的脱除及其吸收相平衡[D]. 郭子东.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2]混合α-烯烃聚合制备高粘度PAO的工艺研究[D]. 李洪梅.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6)
  • [3]1-癸烯齐聚制润滑油基础油的合成研究[D]. 王若飞.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4]环境友好型天然气新能源公交车AT变速器油的研制[D]. 胡雄风. 广西大学, 2018(06)
  • [5]多孔柔性材料的超疏水改性及其油水分离效果研究[D]. 刘昊. 天津大学, 2018(07)
  • [6]废润滑油再生工艺现状与发展[D]. 张玉君. 东北石油大学, 2016(02)
  • [7]聚α-烯烃合成油加氢工艺研究[D]. 钟山. 兰州大学, 2016(11)
  • [8]沼气高净化度分离CO2压缩机专用油的研制[J]. 李胜,卢朝霞,肖友程,黄福川. 化学工程师, 2014(06)
  • [9]基于组合赋权—灰色关联投影法的工程机械通用润滑油研究[D]. 唐兴中. 广西大学, 2014(02)
  • [10]聚醚型合成压缩机油在压缩天然气加气站的应用[J]. 穆安正. 合成润滑材料, 2012(04)

标签:;  ;  ;  ;  ;  

中高粘度废压缩机油的净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