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志应突出记述城市历史形成过程和自身发展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徐畅[1](2020)在《岳阳清代文庙书院园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以文庙和书院为主导。文庙和书院广泛地分布于全国各地区,因地制宜地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文庙和书院非常重视外部环境选择和内部景观营造,呈现出园林化的特征,以环境陶冶人的品格,达到教化的目的。湖湘地区历来重教,清代官学和书院在各府县均有分布,且数量众多,达到空前的繁盛。岳阳地处湖南东北部,具有悠久的城市历史和独特的地域文化。岳阳现存的清代文庙和书院价值较高,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研究着眼于特定时期和地域,从园林视角探索文庙书院的内在价值和意义,以期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本文结合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及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岳阳清代的文庙和书院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园林特征和文化内涵。论文主要包含五个章节,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说明,并对文庙园林、书院园林的概念阐述,明确了主要研究范围及内容。同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明确主要的研究切入角度、研究方法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与论文的组织框架。第二部分:第二章为背景研究,对研究对象的时间、地理范围背景进行说明。从地理、建制、文化等方面,介绍了岳阳的基本情况。从政治制度、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等方面,阐述了清代相关政策背景。通过文献研究,梳理了文庙和书院及其园林的产生与发展,并着重阐述了两者在岳阳清代的发展情况。第三部分:第三章、第四章为岳阳清代文庙和书院园林的分项分析,结合现存文庙实例,与文献研究相印证,以空间功能和氛围入手,从建筑、山水、植物和小品等要素角度,对文庙和书院各功能空间的典型园林营造手法进行分析。初步分析了这两种园林化的教育场所的文化内涵。第四部分:第五章为岳阳清代文庙书院园林的比较分析。比较分析从三个角度展开:1.本地域的两种园林(文庙园林与书院园林)比较;2.与不同文化区的同种园林比较;1.与同文化区的同种园林比较。从分布发展、选址、空间布局和园林要素等方面比较,以更好地体现岳阳的文庙和书院园林的共性与特征。
高宏[2](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胡敏[3](2020)在《《包头市志》(1943)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包头市志》成书于1943年,系孙斌所修,记载了包头从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历史。该志共十卷,内容丰富,主要记录了包头的历史地理、建置沿革、社会经济、宗教艺文、风俗生活等方面内容,是研究包头地区自然与社会、历史与人文的重要资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本文从成书背景、编修者、史料来源、编纂原则、编纂体例、内容与价值、编纂思想等方面对《包头市志》进行系统研究,以此来挖掘其文献学价值,弘扬其存史、资政与教化之史学功能。全文分绪论和正文四章对《包头市志》进行研究:第一章研究《包头市志》的成书。其成书背景是包市无志、日本责令当地政府修志;成书过程较为艰难,历经两次重新修志。第二章研究《包头市志》的作者、版本、体例及史料来源。《市志》系官方修志,但总体成于孙斌之手;现共有三种版本;该志体例为两级分目体。第三章对《包头市志》的内容进行研究,分析其价值。《包头市志》共十章,记载内容丰富,是研究包头地区历史地理、社会经济、风俗生活等方面的重要文献资料。第四章对纂者孙斌及其作品《包头市志》的编纂思想进行整体研究。
张勇[4](2017)在《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文中研究表明在历史上,开封曾经是七朝古都,且自元、明、清、中华民国以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都是河南的政治中心。但自清始,其省会地位曾发生过动摇。清初,迫于明末黄河决口造成的破坏,开封各级衙署被迫迁出。晚清时期,由于黄河水患,道光皇帝曾提出迁移河南省会之议。抗战时期,迫于日寇的威胁,河南省会被迫迁出开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在全国大规模行政区划调整以及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历史背景下,由于郑州市具有位于河南省适中位置、处于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矿产资源丰富等发展经济的优势,而开封则面临诸多发展瓶颈,比如资源匮乏、处于黄泛区中心位置、面临黄河水患威胁等。两市的发展前景反差巨大,为了发展河南地方经济、实现工业化,方便对全省工作的领导尤其是城市工作的领导,河南省地方领导向中央提出省会由开封迁郑州请求,并获得批准。河南省政府在1950年就开始将郑州市作为未来省会进行规划,但由于当时计划经济还未开始,国家没有大的建设任务,河南省以及郑州市只能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小规模建设。1952年9月19日郑州市被中央批准为河南省会,自1953年开始,省政府聘请苏联专家对郑州市进行了更科学合理的规划,在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下,郑州市开始了机关、工厂、学校、医院等方面的全面建设,为省会迁移做准备。1954年,河南省会由开封迁郑州。省会的迁移给开封市的经济以及群众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开封市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才克服了困难。郑州市为迎接省会迁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市政建设、整顿交通秩序、加强物资供应等,保证了河南省直机关顺利迁郑州。河南省委为省直机关的迁移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对因省会迁移而产生的人事与组织关系变更,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适当地调整。省会迁走后,为了解决开封市的城市定位问题以及尽量减轻省会迁离对开封市经济的影响,河南省委决定将郑州地委专署由荥阳迁往开封市;在开封市的帮助下,郑州地委专署顺利入驻开封市,并改名为开封专区。河南省会迁移后留下的房产以及场地由开封市负责接收,开封市接收后作了相应处置,并在接收过程中积极维护本市利益。省会迁移郑州促进了该市的快速发展。其经济蒸蒸日上、技术工人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教育事业发展迅猛,文化事业日趋繁荣,医疗卫生事业日益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幸福感增强,从而使该市迅速成长为河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新省会郑州市的发展主要得益于一五计划时期中央与河南地方政府的大力投资以及随省会迁来的大批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力量的充实。开封市失去了省会地位,其经济发展缓慢,教育事业萎缩,文化事业衰落,卫生事业发展落后,人口数量增长迟缓、结构也趋向不合理。导致其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大批省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随省会迁离开封,极大地削弱了开封市城市发展的能力。一五期间,开封市属于非重点建设城市,其建设得不到国家资金支持。同时开封市还必须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的发展。河南省会变迁对河南省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经济方面,省会变迁改变了河南省的城市布局,形成了以郑州市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的历史基础;同时省会变迁也导致了开封市经济发展滞缓。在文化方面,省会变迁使河南传统的文化中心发生转移,从而产生双面性作用,对河南省的文化传播产生影响。在教育方面,省会变迁也是导致河南省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名校缺失的原因之一。总之,省会作为一个区域重要的政治中心城市,它的变迁必将对该区域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我国是单一制中央集权型国家,故全国政治中心享有支配资源的绝对优势,然后依次是省级区域政治中心、地区级区域政治中心、县级区域政治中心等。每级行政中心在本辖区内享有支配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意味着城市发展资源集聚中心的转移。因此,成为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往往各方面发展较快,而失去区域政治中心的城市则发展缓慢,或者从此衰落。同时区域政治中心的转移,也会对该区域整体城市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朱宝君[5](2017)在《中国档案志编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档案志是指记录某一地区,在一定时间阶段内档案事业发展历史与现状的志书。我国现已有多部档案志,展现了我国各地在不同时期内档案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通过横排门类,纵述史实的方式展现了档案事业的发展状况,档案志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的重要价值,是重要的资料性志书。档案志的编修工作始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为止,尚未有人对于档案志的编修做过系统的研究,本文以档案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汇总,分类整理,分析档案志编修的原则与方法,以期能够反映档案志编修的特色,揭示档案志编修的规律。本文对中国现已公开出版的档案志的编修研究主要从历史沿革、编修主体、编修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具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档案志编修沿革;第二部分为中国档案志编修主体;第三部分为中国档案志的编修流程;第四部分为中国档案志编修方法;第五部分为中国档案志的编修总结与分析。本文运用志书以及文献编纂方法的相关理论,对现有档案志的编修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沈阳[6](2016)在《中国气象志编纂体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编修志书是中国所特有的优秀文化传统,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气象志作为地方志中的一种专业志,反映地方气象事业的发展面貌,表现天气气候的基本特征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服务当代、有益后世,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论文第一部分介绍了我国气象志编纂的缘起和现状,首先回顾了我国历代有关气象信息的着述概况;其次探讨了气象志编纂的背景,包括气象法令的颁布与修志制度的确立、气象组织的建立与气象学者的推动以及方志学的发展与方志编纂理念的转变。最后梳理了我国现有气象志的编纂成果和续修现状。第二部分研究气象志的编纂原则和方法。编纂原则继承了气象史志研究学者王鹏飞关于气象志编纂的四大原则和五个具体原则的观点,分别是时代先进性原则、志实原则、存史原则、统属原则、体例原则和地域性原则;编纂方法主要着眼于断限取舍、详主略次、叙而不论和气象志数字化等四点。第三部分研究气象志的编纂程序。从各地编志政策与工作方法的确定、资料的收集与应用、气象志的编纂主体和气象志编纂的技术规范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本部分对一些业内有口皆碑的专业志书的编纂过程进行了个案研究。第四部分深入研究气象志的体例结构。气象志的编修主要是政府组织、官方负责,具体是由各地气象局、气象站和地方志编修办公室合作撰就,因此具有官修志书的规范化特点,大体上继承了传统志书的章节体和横排志书的体例。与此同时,不少省市编修的气象史志有所创新,具体体现在变“横分”为“竖排”、“以时”分类转为“以事”分类,以及章节体和条目体的结合、附录的大量运用上。本部分还对气象志编纂体例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在气象史志中增加学科分支,突出气象人物在气象学史中的地位、突出气象交流、强化气象业务的表现、考证气象史志史料来源并且丰富编纂方法等等。最后指出气象志编纂的影响和研究气象志编纂体例的意义,气象志编纂的价值包括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和对其他学科、行业的价值,研究气象志编纂体例的意义主要是从总结现有气象志的问题、对今后气象志得编纂提出指导、推动气象科学事业的发展三点展开。
周宏文[7](2014)在《浅谈续志突出地方特色之方法》文中提出反映地方特色是提高志书质量最基本的手段之一。续修志书突出地方特色,其基本方法有集中展示法、取升格法、专记凸显法、特色前移法、全面体现法、特色详载法等,各种方法可以灵活运用。编者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整体性和科学分类原则,采用最恰当的形式充分反映地情内容,以充分突出地方特色。
茆贵鸣[8](2013)在《关于市县志总纂篇目的设置与定型——以续修《盐城市志》为例》文中提出修志伊始,必须首先设置篇目。志书篇目的设置并非一蹴而就,它是随着入志资料的不断丰富、修志进程的不断推进和各分志稿的不断成熟逐步完善、渐趋定型的。早期的策划,须有志书框架和进程安排两个思路;启动后,随着进程的推进,志书篇目大体要经三个渐进阶段;进入总纂合成时期,相对定型的总纂篇目主要应着力于"四个注重":科学性、连续性、时代性、区域性。
王铁鹏[9](2013)在《市志编修中几个关系的处理与把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市志的编纂与省志、县志有共同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处理好市志编纂中的几个关系:一是突出城市性质和功能,处理好市属与非市属单位的关系;二是选择不同的角度,避免交叉重复,处理好市志与市辖区志的关系;三是正视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事实和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处理好城市志与农村的关系;四是注重突出城市特色,彰显城市个性,处理好全面与特色的关系。
李新文,王俊山[10](2011)在《第二轮修志特色谈》文中研究指明特色是此志区别于彼志的重要因素。第二轮志书如何突出改革开放的时代特点,如何写出地方特色,如何在形式上突出志书特色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第二轮志书城市志突出特点又有自身的要求,主要是城市志应以集中反映城区面貌及工商业为重点,合理布局,处理好城区与乡村的关系、主导产业与一般产业的关系。在内容上,市志应加强市政建设、工业生产与商业贸易、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文化建设和高新技术发展等相关事物的记述,以突出城市的特点与优势。文章还就首轮、第二轮《晋中市志》在突出地方特色方面的衔接方式作了分析。
二、市志应突出记述城市历史形成过程和自身发展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市志应突出记述城市历史形成过程和自身发展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岳阳清代文庙书院园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 |
1.3.2 研究范围 |
1.4 研究现状 |
1.4.1 关于文庙和文庙园林的研究 |
1.4.2 关于书院和书院园林的研究 |
1.4.3 对文庙和书院的共同研究 |
1.5 研究资料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研究整合 |
1.6.2 实地调研 |
1.6.3 统计分析 |
1.6.4 比较分析 |
1.7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岳阳清代文庙书院概况 |
2.1 岳阳地域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建制沿革 |
2.1.3 地形地貌 |
2.1.4 气候水系 |
2.1.5 地域文化 |
2.2 清代教育科举制度 |
2.3 文庙及其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
2.3.1 文庙的起源——孔庙与官学 |
2.3.2 文庙的发展——庙学制度构建 |
2.3.3 岳阳地区文庙发展过程 |
2.4 书院及其园林的产生和发展 |
2.4.1 书院的起源——官方与民间 |
2.4.2 书院的发展——官学化与城市化 |
2.4.3 岳阳地区书院发展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岳阳清代文庙园林分析 |
3.1 岳阳清代文庙的设置 |
3.2 文庙的择址 |
3.2.1 择址位置和环境 |
3.2.2 影响择址的因素 |
3.3 文庙的功能和空间布局 |
3.3.1 古代文庙的基本布局 |
3.3.2 岳阳清代文庙布局 |
3.3.3 岳阳清代文庙园林分析重点 |
3.4 文庙前导空间庭院 |
3.4.1 空间功能和氛围 |
3.4.2 建筑和构筑 |
3.4.3 理水 |
3.4.4 植物 |
3.4.5 小品和细部 |
3.4.6 题名与典故 |
3.5文庙祭祀空间庭院 |
3.5.1 空间功能和氛围 |
3.5.2 建筑和庭院 |
3.5.3 山石 |
3.5.4 植物 |
3.5.5 小品和细部 |
3.5.6 楹联匾额 |
3.6 文庙教学空间庭院 |
3.6.1 空间功能和氛围 |
3.6.2 建筑 |
3.6.3 植物 |
3.7 文庙园林的文化内涵 |
3.7.1 空间格局——道德合一 |
3.7.2 祭祀教育——礼乐相成 |
3.7.3 园林营造——形意联结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岳阳清代书院园林分析 |
4.1 岳阳清代书院的分布 |
4.2 书院的择址 |
4.2.1 择址环境 |
4.2.2 影响择址的因素 |
4.3 书院的功能和空间布局 |
4.3.1 书院的基本布局 |
4.3.2 岳阳清代书院布局 |
4.3.3 岳阳清代书院园林分析重点 |
4.4 书院前导空间庭院 |
4.4.1 空间功能和氛围 |
4.4.2 建筑 |
4.4.3 楹联匾额和小品 |
4.5 书院讲学空间庭院 |
4.5.1 空间功能和氛围 |
4.5.2 建筑和庭院 |
4.5.3 植物 |
4.5.4 小品和铺装 |
4.6 书院祭祀和藏书空间庭院 |
4.6.1 空间功能和氛围 |
4.6.2 建筑和庭院 |
4.6.3 植物和小品 |
4.7 书院附属空间庭院 |
4.7.1 空间功能和氛围 |
4.7.2 建筑 |
4.7.3 山水 |
4.7.4 植物 |
4.8 书院园林的文化内涵 |
4.8.1 环境选择——和谐自然 |
4.8.2 场所内涵——理学精神 |
4.8.3 园林营造——雅俗共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庙与书院园林的比较分析 |
5.1 岳阳清代文庙园林与书院园林比较 |
5.1.1 择址环境 |
5.1.2 空间布局 |
5.1.3 各功能空间的园林营造 |
5.1.4 园林要素总体特征 |
5.1.5 园林化教育环境的场所精神 |
5.2 岳阳文庙园林的地域特征 |
5.2.1 与湘江流域文庙园林的比较 |
5.2.2 与其他省份的文庙园林比较 |
5.3 岳阳书院园林的地域特征 |
5.3.1 与湘江流域书院园林的比较 |
5.3.2 与其他省份书院园林的比较 |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1.主要结论 |
2.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的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概念界定 |
五、研究架构 |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
小结 |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
小结 |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
小结 |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
第三节 旅游类型 |
第四节 旅游市场 |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
第六节 旅游管理 |
小结 |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
小结 |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
第一节 资料价值 |
第二节 应用价值 |
第三节 研究价值 |
小结 |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
小结 |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资料收集 |
第二节 篇目设置 |
第三节 内容建构 |
第四节 理论创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 |
二、地方志 |
三、资料汇编 |
四、着述 |
五、期刊论文 |
六、硕博论文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3)《包头市志》(1943)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包头市志》的成书 |
一、内蒙古志书概况 |
二、《包头市志》成书背景 |
(一)包头志书概况 |
(二)《包头市志》成书背景 |
(三)《包头市志》成书过程 |
第二章 《包头市志》的作者、版本、体例及史料来源 |
一、《包头市志》的作者 |
(一)孙斌(1883 年-1952 年) |
(二)刘澍(1878 年-1946 年) |
(三)其他修史者 |
二、《包头市志》的版本 |
(一) 《包头市志》未刊版(1943) |
(二)内蒙古大学出版社的《包头市志》(2008) |
(三)远方出版社的《包头市志》(2009) |
三、《包头市志》的体例 |
四、《包头市志》的史料来源 |
(一)政府档案 |
(二)专门调查 |
(三)前人着述 |
第三章 《包头市志》的内容及史料价值 |
一、历史地理 |
(一)名称来源 |
(二)疆域四至 |
(三)建制沿革 |
二、政治沿革 |
(一)行政设置 |
(二)政治人物 |
三、社会经济 |
(一)户口 |
(二)农产 |
(三)水利 |
(四)赋税 |
(五)工商业 |
四、军事纪略 |
(一)军事变迁 |
(二)军事人物 |
五、文化教育 |
(一)宗教及会道组织 |
(二)艺文 |
(三)教育 |
六、风俗生活 |
(一)城市建设 |
(二)礼俗 |
(三)饮食 |
(四)娱乐 |
(五)灾害 |
第四章 《包头市志》编纂思想 |
一、编纂原则 |
(一)统合古今 |
(二)详今略古 |
二、作者思想 |
(一)治国理念 |
(二)社会改革 |
(三)修志观念 |
(四)社会发展 |
三、《市志》编纂的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对校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学术研究回顾与分析 |
(一) 有关中国城市史的研究 |
(二) 国内有关中国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研究 |
(三) 海外及港台相关研究 |
三、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创新点 |
四、研究对象与概念说明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概念说明 |
第一章 河南省会变迁动因 |
第一节 开封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清、民国开封省会地位的动摇 |
一、清初驻开封各级衙署的被迫迁出 |
二、晚清时期的迁省会之议 |
三、民国时期河南省会的迁移 |
第三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动因 |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河南省会迁移的国内经济背景 |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行政区划调整及省级行政中心变迁 |
三、郑州成为河南省新省会的优势 |
四、开封发展的瓶颈 |
五、河南省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契合 |
小结 |
第二章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与初步建设 |
第一节 郑州的历史沿革 |
第二节 郑州市的新省会规划 |
一、郑州市新省会的初步规划 |
二、苏联专家与新省会城市规划 |
第三节 新省会郑州市的初步建设 |
一、新省府工程 |
二、郑州市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相关建设机构的变化 |
三、郑州市的全面建设任务 |
四、迅速壮大的基本建设队伍 |
五、坚持勤俭节约的建设原则 |
第四节 城市扩建中的征地 |
一、郑州市留用土地以及建设征地概况 |
二、郑州市土地征用相关政策及调整 |
三、郑州市征地使用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五节 省内外积极支援新省会建设 |
一、郑州市各界的大力支援 |
二、郑州市群众积极为城市建设筹集资金 |
三、来自省内外的支援 |
小结 |
第三章 河南省会迁移过程及相关问题解决 |
第一节 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 |
一、省会迁郑的部署 |
二、省会迁郑前开封市政府的调查工作 |
三、开封市受影响群众对省会迁移的反映 |
四、省会迁移对开封民生经济的影响 |
五、开封市政府应对民生经济困难的对策 |
第二节 郑州市迎接河南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一、省会迁郑筹备机构的成立 |
二、郑州市迎接省会迁移的筹备工作 |
三、欢迎迁郑委员会对筹备工作的检查与督促 |
四、郑州市民众对筹备工作的积极响应 |
五、省会迁郑筹备工作的基本完成 |
第三节 省会迁移中的组织工作与组织关系调整 |
一、河南省委的动员与组织工作 |
二、留汴与迁郑:省委及政府的人事组织调整 |
第四节 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 |
一、郑州专区由荥阳迁开封 |
二、开封专区的成立以及专市关系 |
三、开封由省会转变为专区的影响 |
第五节 开封市政府接收迁郑单位移交房产场地及其处置 |
一、开封市政府对迁郑单位房产的接收 |
二、开封市对房产的处置与分配 |
三、房产及场地移交中的问题及解决 |
小结 |
第四章 新省会郑州市的崛起 |
第一节 蒸蒸日上的经济发展与技术工人成长 |
一、快速发展的工业经济 |
二、商业服务业的发展 |
三、工人技术力量的成长 |
第二节 突飞猛进的城市建设 |
一、郑州市城市建设概况 |
二、郑州市快速发展的市政建设 |
三、郑州市政建设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三节 与日俱进的教育事业 |
一、中等职业教育与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
二、从无到有的高等教育 |
三、职工业余文化教育及体育事业的发展 |
四、稳中有进的基础教育 |
五、郑州市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原因分析 |
第四节 日趋繁荣的文化事业 |
一、省级文化科研机构迁郑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繁荣 |
二、文化娱乐基础设施的兴建促进了郑州文化事业的发展 |
第五节 日益改善的医疗卫生事业 |
一、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概况 |
二、郑州市医疗卫生机构的发展 |
三、郑州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原因分析 |
第六节 郑州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原因分析 |
一、职工收入以及消费水平的提高 |
二、职工住房条件的改善 |
三、人民幸福感增强 |
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五章 开封省会地位丧失与发展的滞缓 |
第一节 发展滞缓的经济 |
一、开封市与郑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比较 |
二、开封市与郑州市投资额对比 |
三、作为非重点建设城市抽调力量支援重点建设城市 |
四、发展缺乏中央以及河南地方政府投资 |
第二节 总体萎缩的教育事业 |
一、发展迟缓的基础教育 |
二、停滞的职业教育 |
三、萎缩的高等教育 |
四、开封市教育发展滞后原因分析 |
第三节 文化发展走向衰落 |
一、大批优秀文艺人才随省会迁郑州 |
二、文化娱乐设施发展的停滞 |
三、文艺表演团体的缩减 |
四、开封市文化发展衰落原因分析 |
第四节 卫生事业发展缓慢 |
一、发展滞缓的卫生事业 |
二、缩减的卫生事业经费 |
三、开封市卫生事业发展滞缓原因分析 |
第五节 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 |
一、开封市人口增减变化 |
二、开封市人口结构变化 |
三、开封市人口增长缓慢、结构趋向不合理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六章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第一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以郑州市为中心的老工业城市的发展 |
二、郑州市周围发展较快的中小城市 |
三、郑州市周边因资源而兴起的新兴省辖市 |
四、河南省形成了以郑州为中心的新兴工业基地 |
五、省会变迁对河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第二节 省会变迁对河南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 |
一、文化中心的转移及其双面性作用 |
二、高等教育发展滞缓、名校缺失的缘由之一 |
三、省会变迁对河南省文化教育发展的影响分析 |
小结 |
结语 |
一、国内外政治中心城市变迁的历史考察 |
二、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关系 |
附录 |
附表一: 清代黄河决口次数与河南河患纪要表 |
附表二: 民国开封黄河水患情况 |
附表三: 省直机关迁郑影响情况综合调查表 1954年7月5日 |
附表四: 郑州市城市人口调查表 |
附表五: 郑州市幼儿教育以及基础教育基本情况(含3个表格) |
附录一: 省府迁郑后对救济工作的安排 |
附录二: 关于欢迎省会迁郑各项筹备工作的报告 |
附录三: 郑州市欢迎迁郑委员会的三次筹备工作检查情况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中国档案志编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概念 |
0.1.1 地方志 |
0.1.2 档案志 |
0.1.3 档案志编修 |
0.2 研究现状 |
0.2.1 论文 |
0.2.2 着作 |
0.3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0.3.1 选题目的 |
0.3.2 意义 |
0.4 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0.5 论文不足之处 |
1 中国档案志的编修沿革 |
1.1 建国前档案志编修沿革 |
1.1.1 《后湖志》的编修历程 |
1.1.2 《后湖志》的版本 |
1.1.3 《后湖志》的价值 |
1.2 建国后档案志编修的沿革 |
1.2.1 初步发展时期与特点 |
1.2.2 蓬勃发展时期与特点 |
1.2.3 续修时期的发展沿革 |
2 中国档案志编修的主体 |
2.1 单一主体编修 |
2.1.1 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 |
2.1.2 档案局(馆) |
2.1.3 档案志编委会 |
2.1.4 史志办公室 |
2.2 多个主体合作编修 |
2.2.1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与档案局(馆) |
2.2.2 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与档案志编纂委员会 |
3 中国档案志的编修流程 |
3.1 档案志编修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
3.1.1 档案志编修的指导思想 |
3.1.2 档案志编修的基本原则 |
3.2 统一规划的档案志编修流程 |
3.2.1 项目启动 |
3.2.2 培训队伍 |
3.2.3 资料收集 |
3.2.4 撰写初稿 |
3.2.5 审稿修订 |
3.2.6 定稿出版或印刷 |
4 中国档案志的编修方法 |
4.1 中国档案志的编修体例 |
4.1.1 档案志的结构 |
4.1.2 档案志的体裁 |
4.1.3 地方志中的档案志 |
4.2 中国档案志的编修准则 |
4.2.1 档案志的篇目拟定 |
4.2.2 档案志的行文规范 |
4.2.3 档案志的语言要求 |
4.2.4 档案志的资料来源 |
5 中国档案志编修总结与分析 |
5.1 中国档案志编修的总结 |
5.1.1 中国档案志编修的特色 |
5.1.2 中国档案志编修的特殊原则 |
5.2 中国档案志编修的分析 |
5.2.1 中国档案志编修的成就分析 |
5.2.2 中国档案志编修的问题分析 |
5.2.3 中国档案志编修的对策分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6)中国气象志编纂体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选题依据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研究范围 |
2、研究内容 |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研究方法 |
2、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气象志编纂的缘起与现状 |
第一节 我国古代气象文献着述 |
一、古代气象档案 |
二、古代气象史料 |
第二节 民国以来的气象史志 |
一、论文 |
二、专着 |
第三节 气象志编纂的背景 |
一、气象法令的颁布与修志制度的确立 |
二、气象组织的建立与气象学者的推动 |
三、方志学的发展与方志编纂理念的转变 |
第四节 气象志的编纂现状 |
一、气象志的编纂成果 |
二、气象志的续修现状 |
第二章 气象志编纂的原则与方法 |
第一节 气象志编纂的原则 |
一、时代先进性原则 |
二、志实原则 |
三、统属原则 |
四、体例原则 |
五、存史原则 |
六、地域性原则 |
第二节 气象志的编纂方法 |
一、断限取舍 |
二、详主略次 |
三、叙而不论 |
四、方志数字化 |
第三章 气象志的编纂程序 |
第一节 各地编志政策与工作方法的确定 |
一、地方编志政策 |
二、地方志工作方法 |
第二节 资料的收集与应用 |
一、资料的收集 |
二、资料的应用 |
第三节 气象志的编纂主体 |
一、气象史学家 |
二、气象局修志人员 |
三、地方志编纂组织 |
第四节 气象志编纂的技术规范问题 |
一、别字校勘与注释 |
二、目录与内容的偏差 |
三、气象志的底稿格式与删节原则 |
第四章 气象志体例结构研究 |
第一节 气象志体例结构的程式化 |
一、横排竖写,以时为纬 |
二、章节体的运用 |
第二节 气象志体例结构的创新 |
一、纵分体例,以时为经 |
二、条目体与章节体结合 |
三、附录的运用 |
第三节 气象志体例的更易(以《上海气象志》为例) |
一、《上海气象志》初稿大纲设计 |
二、《上海修志向导》 |
四、更易体例的信函、手记 |
第四节 气象志现有体例的问题和建议 |
一、气象志应体现气象事业史 |
二、应增加学科分支 |
三、应突出气象灾害 |
四、应考证史料来源 |
五、应增加气象人物立传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个人研究成果 |
致谢 |
(7)浅谈续志突出地方特色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中展示法 |
1. 大集中模式 |
2. 小集中模式 |
二、特色升格法 |
1. 特色事物升格为篇(编、卷) |
2. 特色事物升格为章 |
3. 特色事物升格为节 |
4. 特点事物升格为目 |
三、专记凸显法 |
四、特色前移法 |
五、全面显现法 |
六、特色详载法 |
(8)关于市县志总纂篇目的设置与定型——以续修《盐城市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志书策划须有两个思路 |
二、框架形成要经三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酝酿、草拟、论证任务分解篇目 |
第二个阶段:调整、补充、细化组稿供稿篇目 |
第三个阶段:修改、打磨、完善分纂总纂篇目 |
三、篇目定型着力四个注重 |
(一) 注重科学性, 着力志书体例的继承创新 |
(二) 注重连续性, 保持两轮市志的有效衔接 |
(三) 注重时代性, 把握改革开放的发展主线 |
(四) 注重区域性, 彰显盐城独特的地域元素 |
四、市志应突出记述城市历史形成过程和自身发展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岳阳清代文庙书院园林分析[D]. 徐畅.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3]《包头市志》(1943)研究[D]. 胡敏. 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师范学院, 2020(07)
- [4]河南省会变迁研究(1951-1957) ——区域政治中心变迁与城市发展的历史考察[D]. 张勇.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8)
- [5]中国档案志编修研究[D]. 朱宝君. 辽宁大学, 2017(03)
- [6]中国气象志编纂体例研究[D]. 沈阳.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6(03)
- [7]浅谈续志突出地方特色之方法[J]. 周宏文. 广西地方志, 2014(06)
- [8]关于市县志总纂篇目的设置与定型——以续修《盐城市志》为例[J]. 茆贵鸣. 黑龙江史志, 2013(22)
- [9]市志编修中几个关系的处理与把握[J]. 王铁鹏. 中国地方志, 2013(04)
- [10]第二轮修志特色谈[J]. 李新文,王俊山. 中国地方志, 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