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临时固定修复体用于前牙美容修复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宁波[1](2020)在《比较三种冠固位方式用于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单颗后牙缺失行种植义齿修复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分析比较螺丝固位、改良粘固固位和传统粘固固位三种不同冠固位方式的临床效果,为种植义齿修复选择合适的冠固位方式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完成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病例,根据纳入标准确定研究对象。按照种植冠固位方式的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三组,螺丝固位组:技师将全锆冠与特殊设计的Tibase基台粘固成一体冠,临床医生采用螺丝固位方式将一体冠固定在口内种植体上,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封闭螺丝孔;改良粘固组:在全锆冠面设计粘固剂排溢孔,口内完成牙冠的粘固,使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封闭排溢孔;对照组:采用传统粘固固位方式,即牙冠的制作及粘固过程均未进行特殊设计。回顾所有患者的病史资料,分析比较三种不同冠固位方式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同时进行临床随访复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记录各组种植义齿临床效果的评价指标,包括种植体存留率(SR)、改良菌斑指数(mPLI)、改良龈沟出血指数(mSBI)、探诊深度(PD)、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MBL)及机械并发症。使用SPSS23.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有162个病例符合本项研究的纳入标准,其中有8例患者失访,病人随访率为95.06%。因此,参与并完成本研究的患者共154例,其中螺丝固位组50例,改良粘固组48例,对照组56例。三组病例的随访时间、年龄、性别、牙位、骨质类型、种植体直径、种植体长度等一般临床资料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表明三组间均衡,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随访期间,154枚种植体稳定,均符合种植体存留标准,三组种植义齿的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对照组的mPLI、mSBI及PD均高于螺丝固位组和改良粘固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丝固位组与改良粘固组的mPLI、mSBI及P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种植义齿修复后的MB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粘固组中2例(4.17%)出现排溢孔封闭材料脱落,再次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封闭,并调抛光,未再出现脱落。螺丝固位组和对照组的病例均未出现种植体折断、修复基台松动或折断、中央螺丝松动或折断、全锆冠崩瓷或脱落等机械并发症。结论:在本研究观察期内,三种不同冠固位方式在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及机械并发症方面无显着差异;但在维护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方面,螺丝固位或改良粘固固位相比传统粘固固位方式更具优势,在严格控制适应证的前提下,可获得良好临床效果。
姚立敏[2](2020)在《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比较》文中指出第一部分【目的】本研究旨在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比较在3年以上随访时间内,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方法】在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Pub Med,CBM,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作为电子检索的补充。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19年8月。使用Endnote软件导入文献并去除重复文献,根据标题和摘要进行文献的初步筛选,随后获取经初步筛选的文献全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根据预先制定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通过阅读文献全文进行筛选,最终确定纳入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者根据预先制定的数据提取表进行文献的数据提取,最终对提取的数据进行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局为种植体失败率,次要结局为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结果】通过检索得到1 632篇文献,最终12项报道了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前瞻性或回顾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所有研究的随访时间均为3年或3年以上。共计纳入1 357名接受All-on-4种植修复治疗的患者,涉及5 596颗种植体,其中倾斜种植体和轴向种植体均为2 798颗。结果显示,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在种植体失败率上无显着差异(RR=1.24,95%CI:[0.85,1.83],P=0.27)。在种植体边缘骨丧失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之间也无显着差异(MD=0.01,95%CI:[-0.04,0.05],P=0.81)。【结论】随访3年以上,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在种植体失败率和种植体边缘骨丧失方面均无显着性差异,两者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因此,联合应用轴向种植体和倾斜种植体共同支持无牙颌固定修复的All-on-4种植修复方案是安全可靠的。未来需要更多长期随访的高质量研究对本研究结果进行进一步佐证。第二部分【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比较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5年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3年10月至2014年10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种植科完成上颌和(或)下颌All-on-4种植修复治疗的病例资料,术后5年对患者进行回访,进行临床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术后5年回访时倾斜与轴向种植体、不同倾斜角度的倾斜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边缘骨丧失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牙周炎病史、种植体尺寸、种植体植入方向、种植体植入颌骨、种植体植入位点的拔牙创愈合情况、对颌牙情况以及邻近侧远端悬臂梁长度,针对上述因素对All-on-4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的影响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纳入单因素分析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1)共收集26例病例资料,涉及120颗种植体,其中倾斜种植体60颗,轴向种植体60颗。(2)All-on-4种植修复中种植体总体5年存留率为98.33%,倾斜种植体5年存留率为96.67%,轴向种植体5年存留率为100%,倾斜与轴向种植体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6)。(3)负载5年后,倾斜种植体边缘骨丧失量平均(1.16±0.98)mm,轴向种植体边缘骨丧失量平均(1.11±0.76)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9)。(4)按照倾斜角度将倾斜种植体分为三组(25°30°,30°35°,35°40°),三组之间种植体存留率(P=0.441)及边缘骨丧失量(P=0.982)均无统计学差异。(5)在单因素分析中,种植体植入颌骨(P=0.041)和邻近侧远端悬臂梁长度(P<0.001)是影响种植体边缘骨丧失的危险因素。纳入上述两个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种植体邻近侧远端悬臂梁长度大于10 mm(P=0.001,β=0.309)是种植体发生边缘骨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6)倾斜与轴向种植体之间生物学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500)。【结论】在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具有相似的较长期临床效果。在25°至40°范围内倾斜角度的变化不会影响远端种植体的较长期临床效果。在All-on-4种植修复中,种植体邻近侧远端悬臂梁长度大于10 mm是种植体发生边缘骨丧失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本研究结果,All-on-4种植修复中远端倾斜种植体的应用具有良好的负载5年临床效果。在一定范围内增大远端种植体倾斜角度,缩短悬臂梁长度有利于维持All-on-4种植修复长期稳定临床效果。
李蕴聪,刘瑞瑞,王方,崔蜜,逯宜,牛林,裴丹丹[3](2019)在《粘接功能性美学原型技术在牙列重度磨耗咬合重建修复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树脂粘接功能性美学原型(bonded functional esthetic prototypes,BFEP)技术在牙列重度磨耗咬合重建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按照BFEP标准操作程序用Reveal流动树脂直接粘接修复牙列重度磨耗患者的牙列外形形态,并恢复咬合垂直距离以及正中咬合关系。BFEP可以直接作为中长期树脂粘接修复咬合重建或者传统永久固定修复咬合重建的过渡修复治疗方案。结果应用BFEP对6例牙列重度磨耗患者进行咬合重建修复,均可有效恢复咬合垂直距离以及正中咬合关系。修复体完成后患者面部外形改善,咀嚼功能恢复良好,适应性好。患者对BFEP修复体的美观及舒适性均较为满意。结论 BFEP作为一种中长期粘接性的修复体,对重度牙列磨耗患者可有效升高恢复咬合垂直距离,并同时进行牙体外形的美容修复。牙列重建修复后符合生理状态,患者易于接受及配合。对于后期永久性固定修复,BFEP重建的咬合关系较为准确,可缩短重建咬合适应的过渡期。BFEP作为咬合重建修复的新方式值得进一步研究。
曾丽君[4](2019)在《Dahl(牙合)垫临床应用的短期观察》文中研究说明上前牙缺失或者缺损造成对颌牙过萌的临床现象十分普遍,修复间隙不足是这类病例的修复难点。修复空间管控是治疗关键,大面积牙体预备、正畸、全牙列咬合重建等方法可以获得修复空间。随着树脂材料和粘接技术的发展,借鉴Dahl概念的局部(牙合)垫开始应用于这类病例的修复空间获得,它具有微创、实惠、治疗周期短的优势,但是由于其在治疗初期引入咬合干扰而限制了发展。目的:根据Dahl概念制作局部(牙合)垫(以下称为Dahl(牙合)垫)恢复患者上前牙的修复空间[1-2],并且观察其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6年9月-2019年3月于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牙齿缺损且垂直向修复空间不足,并且自愿选择Dahl(牙合)垫治疗的3例患者,两例男性,一例女性,年龄范围为18-43岁,平均年龄30岁。为此3例患者进行治疗,完成基础治疗后,患者一用纯钛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式Dahl(牙合)垫治疗获得修复空间,患者二与患者三用复合树脂固定Dahl(牙合)垫治疗获得修复空间,借助T-Scan咬合测力分析系统检测(牙合)垫戴入即刻,第二周,第三周,第四周直到恢复牙尖交错的咬合接触变化,之后进行必要的牙体预备,用最终暂时性修复体维持咬合状态,一个月后再次用T-Scan检测咬合接触,基本无改变,则完成最终修复。应用3-shape口内扫描仪记录患者术前,术后的数字化牙列模型,匹配重叠后观察牙齿移动情况;并于术前及最终修复体制作前拍摄基牙根尖片,观察根尖及牙周情况。结果:1、临床观察结果:从接受(牙合)垫治疗到重新恢复广泛咬合接触,患者二与患者三时间最短均为5周。患者一时间稍长为24周。所有患者表示治疗开始时咀嚼效率有所降低,两周后逐渐上升。仅患者一诉治疗期间出现过面部肌肉疲劳,嘱患者尽量软食,一周后改善。最终所有患者均恢复了全牙列的广泛咬合接触,且获得充足修复间隙。对治疗前后的数字化模型进行重叠,与(牙合)垫接触的下前牙被压低,脱离咬合接触的后牙及牙槽骨共同萌出。2、根尖片:患者戴Dahl(牙合)垫之前基牙根尖片与重新建立后牙尖窝接触后进行最终修复体制作之前基牙根尖片的比较,共13颗受试牙,除去除患者二因妊娠无法拍摄根尖片的4颗,共完成前后对照9颗,未观察到牙周膜间隙增宽,牙根吸收,牙槽骨吸收的现象。3、T-Scan扫描咬合接触:戴入(牙合)垫后接触均先减少后逐步增大,最终恢复到广泛的咬合接触。4、满意度调查:患者均表示Dahl(牙合)垫戴入后咀嚼效率会降低,随着治疗进展咀嚼效率逐步提高,而固定的(牙合)垫要比活动式的更加舒适,仅有一位患者表示治疗期间出现过肌肉疲劳,无论是固定还是活动(牙合)垫对发音、美观、口腔卫生的保持影响很小,患者的满意度高。而患者对最终修复体的满意度达到了100%。5、最终修复体评价:通过最终修复体制作完成后随访记录,最终修复体均符合美国公共卫生服务标准,修复体边缘密合、无继发龋、固位良好、符合功能与美学要求。结论:1、Dahl(牙合)垫可以十分有效达到修复空间管控的目的,可以压低上下前牙,伸长磨牙,有助于上前牙修复空间获得;2、Dahl(牙合)垫在应用过程中患者口颌系统发生改变,此类改变是否引起其他不良副反应仍需长期观察研究;3、每位患者都会经历减少到逐渐恢复的过程;牙齿移动是从最后一颗磨牙开始,上颌移动量大于下颌,左右对称无差异,还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徐宁[5](2019)在《下颌无牙颌六枚种植体不同位点及不同固定修复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建立无牙下颌骨、Ankylos种植体、下颌全牙弓式及分段式修复体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下颌无牙颌六枚种植体全牙弓式固定修复设计中种植体植入的不同位点对种植体周围颌骨应力分布的影响;分析无牙颌六枚种植体二段式及三段式固定修复设计中种植体不同位点对种植体周围颌骨应力分布的影响;并综合对比上述三种修复体设计的应力分布特点,从生物力学的角度评估和解释无牙颌六枚种植体固定修复不同设计的临床效果。方法CT扫描法获取成人个别正常颌的上下颌骨三维数据,在计算机上使用Mimics软件分离下颌骨及下颌牙列模型,3-matic软件中运行布尔运算分割得到下颌连续牙冠及无牙下颌骨模型,GeomagicStudio软件进行无牙颌颌骨模型及下颌连续牙冠的精确曲面处理,完成无牙下颌骨和全牙弓式修复体三维模型的建立;在SolidWorks软件中绘制种植体及基台模型,根据种植体植入位点的不同及全牙弓式、分段式固定修复设计的不同进行不同方案的装配,建立不同条件下下颌无牙颌六枚种植体不同固定修复设计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中,每个模型按照两组力加载分析,分别为单侧后牙受力和前牙段受力,分析种植体周围骨质的应力分布,分析下颌无牙颌六枚种植体不同位点及不同固定修复设计对支持组织应力分布的影响。结果1.建立了无牙下颌骨、Ankylos种植体、全牙弓式、二段式修复体、三段式修复体模型。2.本实验依据无牙颌六枚种植体固定修复为基础,修复体均为无游离端设计,修复体设计修复至第二磨牙,以临床常见种植体位点设计且为对称、均匀分布为原则,共设计9种不同的种植位点,不同的种植位点配合全牙弓式修复体或分段式修复体共有Model-A至Model-O 15种模型。3.下颌无牙颌6枚种植体全牙弓式固定修复共有9种不同位点的模型,对每一模型分别加载后牙咬合力及前牙咬合力进行分析,计算得出种植体颈部周围存在应力集中现象,对比得出种植位点为7、5、1及7、4、2及7、4、1的模型应力分布较优,应力峰值数据较小。4.下颌无牙颌6枚种植体二段式固定修复共有3种不同位点的模型,对每一模型分别加载后牙咬合力及前牙咬合力进行分析,对比得出种植位点为7、5、1和7、4、1应力分布较优,应力峰值数据较小。5.下颌无牙颌6枚种植体三段式固定修复共有3种不同位点的模型,对每一模型分别加载后牙及前牙咬合力进行分析,三种设计在颌骨种植体周围的骨皮质均有较大数值的应力分布,对于颌骨骨质的保存都较为不利,可能有发生较严重骨质吸收的风险。6.在后牙及前牙咬合力的作用下,全牙弓式修复体设计下的种植体周围骨质应力分布优于分段式修复体设计。结论1.本实验所有模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种植体颈部周围皮质骨及种植体颈部为应力集中区。2.无牙颌六枚种植体相同位点的情况下全牙弓式修复设计的种植体颈部应力更分散,相较于二段式设计的应力略小,全牙弓式更有利于降低牙槽骨吸收的发生率,以此保证种植体的长期存留。3.无牙颌六枚种植体固定修复14颗牙冠且无悬臂梁结构的情况下,对比全牙弓式修复和二段式修复体设计,不建议设计为三段式修复,其在种植体颈部存在较大的应力集中,有较大发生骨质吸收的风险。4.下颌无牙颌六枚种植体全牙弓式固定修复较优的种植位点为7、5、1或7、4、2或7、4、1;无牙颌六枚种植体二段式固定修复较优的种植位点为7、5、1或7、4、1;因此7、5、1和7、4、1的种植位点设计较为灵活,既可以设计为全牙弓式固定修复也可以设计为二段式固定修复。
马琳惠[6](2019)在《多学科联合治疗前牙美学问题病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以病例汇报的形式,针对临床上遇到的复杂前牙美学问题,从美学修复的基本原则出发,为患者制定综合性美学治疗方案,达到符合患者个性化的理想美学效果,探讨多学科综合治疗理念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从而完善美学治疗思路和规范多学科治疗流程。方法:选取5例2016年9月-2018年9月以期望改善前牙美观为目的,于大连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存在前牙区美学缺陷的患者。其中包括原修复体边缘不密合,基牙为残根伴继发龋无法保留;原修复体破损伴牙龈曲线不协调;前牙错畸形伴牙体形态不良;原修复体不美观、牙龈曲线不协调伴露龈笑。治疗过程中涉及正畸、牙体牙髓、牙周、种植等不同学科的口腔医师共同参与执行。修复流程:1、首先充分了解患者的美学期望并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口腔检查和相关辅助检查,作出系统的诊断。2、采集术前资料,包括制取患者上下颌牙列研究模型和拍摄数码照片,对患者进行美学分析,邀请不同学科口腔医师进行会诊讨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及需求,共同制定美学治疗方案。3、向患者交待多学科治疗流程,患者知情同意后,以美学修复设计为导向进行相关学科的治疗。4、相应科室的治疗期间追踪观察患者的临床进展,并在治疗完成后根据患者现有的口腔情况进行修复治疗,应用口腔数字化技术辅助修复设计,在石膏模型上制作诊断蜡型,在患者口内翻制诊断饰面或临时修复体,调改至达到患者的美学要求并记录下来。5、戴入过渡性修复体,待患者对临时修复体的美观和功能适应后,复制临时修复体的形态,计算机设计辅助完成最终修复体的制作。6、对患者术前、术后的影像资料进行对比,评估美学治疗效果。定期复查。结果:5名患者各自存在不同的前牙区美学缺陷问题,基于美学修复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采用多学科联合治疗的手段,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对最终修复效果满意。结论:1.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应用多学科联合治疗理念,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学科医师的专业优势,从而使美学修复效果更加理想,为临床涉及前牙美学修复治疗提供了新思路。2.理想的美学修复效果,不仅依赖于良好的美学设计,还需要精准的美学表达和实现。口腔数字化技术在美学修复流程中的应用,使美学诊断信息的传递更加准确、快捷,从而使美学设计得到精准的表达和实现,为美学修复创造了更理想的条件。
邱曼菲[7](2019)在《下颌磨牙半切除术后不同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下颌磨牙半切除术后不同修复方法的临床效果,扩大牙半切除术后修复的适用范围,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从而增加下颌磨牙牙根的保存率。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就诊于我院口腔修复科的被诊断为适合行下颌磨牙半切除术的病例,共23例(下颌第一磨牙19例,下颌第二磨牙4例,共23颗患牙),其中男性11例,女性12例,年龄在3377岁,平均年龄56岁。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签订知情同意书。23颗患牙在行牙周基础治疗后行半牙切除术,并对未行根管治疗或根管治疗不完善的保留牙根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待病变区牙槽骨吸收稳定及牙龈愈合后,对患牙进行桩核、冠桥、覆盖义齿等修复。随访观察324个月,采用成功、失败判断其临床效果。成功:咀嚼功能良好,无食物嵌塞等问题,患者满意;修复体稳固,边缘密合,邻接良好,无松动脱落等现象;保留牙根无明显松动,周围牙龈无明显红肿或退缩,无明显牙周袋;X线片显示保留牙根牙周膜间隙正常,根尖无透射影,病变拔牙区牙槽骨密度增加。失败:患者自觉患牙明显不适,咀嚼功能差,出现食物嵌塞等问题,患者不太满意;修复体松动脱落;牙根松动或暴露,牙龈红肿或退缩,深牙周袋;X线片显示保留牙根牙周膜间隙明显增宽,根尖低密度透射影,病变拔牙区牙槽骨明显吸收。结果:23颗患牙在经过半牙切除术及根管治疗术,牙周组织恢复正常后行桩核,冠桥,覆盖义齿等不同修复,随诊324个月后23颗患牙22颗成功,成功率达95.65%,表现为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咀嚼功能良好,修复体边缘密合,固位良好,牙龈无红肿、退缩,无明显牙周袋,保留牙根无明显松动,X线片显示保留牙根牙周膜间隙正常,无根尖阴影,病变区牙槽骨密度增加。患者对修复治疗效果满意。1颗患牙失败,修复三个月后出现咬合痛,经检查发现创伤,牙根I°松动,X线示牙周膜间隙增宽,经调后逐渐恢复。结论:下颌磨牙半切除术后采用桩核,冠桥,覆盖义齿等不同修复方法均能延长牙根的使用寿命,减少牙槽骨吸收并提高患者咀嚼功能。
孙阳[8](2018)在《不同粘接系统对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三维有限元分析的方法,比较不同粘接系统对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和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的应力大小及分布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选择粘接系统及粘接义齿的设计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第一部分下颌前牙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及树脂粘接固定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利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获取上下颌牙列的CT图像,将CBCT扫描获得的牙齿原始数据导入Mimics10.01软件,利用Geomagic Studio软件和CATIA软件生成下颌牙齿、牙周膜、粘接层、修复体和纤维加强三维有限元部件。分别建立粘接义齿复合体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实验模型一:左下颌中切牙(31)缺失,左下侧切牙(32)和右下中切牙(41)为基牙,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义齿修复左下中切牙(31)实验模型二:左下颌中切牙(31)缺失,左下侧切牙(32)和右下中切牙(41)为基牙,树脂粘接义齿修复左下中切牙(31)第二部分不同粘接系统对下颌前牙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的三维有限元分析采用ABAQUS/Standard求解器,分析在Super-Bond C&B、Panavia Fluoro、RelyX Ultimate 3种粘接系统,对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模型一)施加垂直向和斜向载荷时,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中修复体、粘接层界面、基牙牙体及牙周膜的Von Mises应力及其应力分布方式。第三部分不同载荷情况下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和树脂粘接固定义齿有限元分析对比采用ABAQUS/Standard求解器,分析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模型一)和树脂粘接固定义齿(模型二),在Super-Bond C&B粘接系统下,分别对模型一和模型二施加垂直向和斜向载荷时,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模型一)及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模型二)中修复体、粘接层界面、基牙牙体及牙周膜的Von Mises应力及其应力分布方式。结果:第一部分下颌前牙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及树脂粘接固定义齿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建立了结构较为完整,几何相似度较高的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模型一)和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模型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一建成后共生成66357个单元,17157个结点的四面体单元,模型二建成后共生成63838个单元,16256个结点的四面体单元。第二部分不同粘接系统对下颌前牙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的三维有限元分析1、相同载荷情况下,3种粘接系统对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中修复体、基牙牙体、牙周膜Von Mises值影响不大;粘结层的Von Mises值随着粘结系统杨氏模量的增大而增大,Super-Bond C&B粘接系统下,粘接层界面的Von Mises值最小。相同粘接系统下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各部件的Von Mises值的变化趋势,修复体>粘接层>基牙牙体>牙周膜,应力传递呈递减趋势。2、不同粘接系统对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应力分布云图,修复体连接区为高应力集中区域,粘接层应力主要集中在近缺牙区连接体处,基牙牙体应力主要集中在基牙舌面、近中面以及近舌线角处,牙周膜应力主要集中在牙周膜近中面、唇面以及近唇线角处。3、相同粘接系统下,垂直载荷对修复体、粘接层、基牙牙体的应力影响作用较大,斜向载荷对牙周膜的应力影响作用较大。垂直载荷作用下的牙周膜应力缓冲作用比斜向载荷作用下明显。第三部分不同载荷情况下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和树脂粘接固定义齿有限元分析对比1、相同载荷,使用同种粘接系统下,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和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中粘接层、基牙牙体、牙周膜的Von Mises值及应力分布差别不明显。2、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中修复体的应力集中现象比树脂粘接固定义齿的应力集中小,斜向载荷情况下,应力减小程度更加明显。纤维增强带可较好的分担沿纤维方向的应力,但对垂直于纤维方向的应力,其分担作用有限。修复体部件Von Mises值变化与增强纤维带的使用有关。结论:1、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模型一)和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复合体(模型二)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可行性2、Super-bond C&B超级粘接剂更有利于分散修复体与基牙粘接界面上应力,有利于粘接修复体长期使用的稳定性,即选择低弹性模量的粘接剂有利于粘接界面的稳定性。3、垂直加载时对修复体、粘接层、基牙牙体的破坏性较大,斜向加载时对牙周膜的破坏性较大。4、粘接固定义齿设计应选择带有ever Stick C&B纤维的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设计,连接区为高应力集中区域,应采取增大修复体与基牙连接区粘接面积等方法,减小连接区应力。
黄铄[9](2016)在《系统美学分析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病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对前牙需要美学修复的患者进行系统美学分析设计,初步判定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六名2015年3月至2016年1月来大连市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并接受治疗的需要进行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无系统病史,牙齿无松动(2)使用间接固定修复即可完成的前牙美学区的修复病例;(3)能很好地配合治疗,遵循医嘱的患者。研究方法:(1)了解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的对美观方面的要求、期望和患者的经济状况,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交流。(2)临床检查和诊断,进行病史采集和口内口外的临床检查。(3)对患者进行美学分析并制定治疗计划。修复中常用的美学理论“两因素美学理论”,即形态上“线面法则”,颜色上“无限接近法则”。判断“线面法则”的分析方法主要包括面部分析、唇齿分析、牙齿分析、牙龈分析、语音分析五个方面。面部分析主要通过水平和垂直参考线、面部比例、E角进行分析。唇齿分析主要表现为息止颌位及微笑时牙齿及牙龈暴露量及牙齿与嘴唇的位置关系。牙齿分析主要包括牙齿比例、宽长比、牙齿轴向、接触区和切缘间角位置的分析。牙龈分析主要包括龈缘线、龈缘顶点及龈乳头位置的分析。语音分析则是通过发音辅助确定切牙长度及位置关系。(4)通过诊断蜡型在患者口内翻制Mock-up。患者对预告效果满意后,确定治疗方案,口腔卫生宣教。(5)完成修复前的基础治疗,包括牙周、牙髓、正畸等治疗,保证牙体牙周处于健康状态。(6)VITA 3D-Master比色版比色。(7)在诊断蜡型翻制的硅橡胶导板的指导下进行牙体预备,为瓷层留下足够的空间。精准取模、佩戴过渡性修复体。(8)最终修复体的试戴,评估美学效果及功能,最终修复体的粘结,(9)术后复查,美学效果再评估。结果:对每个需要前牙美学修复的患者进行美学分析和设计,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案。修复体粘结后,再次参照美学分析各项参数标准综合评估最终修复体的美观和功能效果,六位患者对最终修复效果均表示非常满意。一个月后复查,六位患者都认为修复效果非常美观,使用功能舒适,对修复效果表示非常满意,展现迷人微笑。结论:对需要采取美学修复的病例,良好术前沟通、术前美学分析及设计是关键。在了解患者的美观要求、美学效果预期的前提下,分析患者的美学情况,做出美学难度评估,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并让患者清晰认识并肯定术后效果,是确保术后患者满意的保障之一。而医生规范化的临床操作,是保证修复效果的另一个因素。此外,在前牙美学修复中,在考虑美观问题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功能问题,只有将美观与功能综合考虑,才能达到最舒适、美观的修复效果。
孙赢[10](2016)在《数字微笑设计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病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通过5例临床病例的收集,通过口腔摄影技术和美学知识对数字微笑设计(Digital Smile Design--ezDSDpro软件)在前牙美学修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例前牙修复治疗病例;其中1例为前牙外伤,中切牙切1/3折断要求贴面修复;1例因树脂贴面二次修复后牙面着色,牙体形态不满意;1例为前牙散在间隙要求间隙关闭;1例为中度四环素牙要求改变颜色形态;1例为前牙原金属烤瓷修复体不美观要求重新修复。以上几个病例通过临床接诊,口腔检查,术前沟通,同相机参数拍摄照片及制定修复计划,制取诊断印模,ezDSDpro软件设计,制作诊断蜡型,听取患者意见,术前比色,制作诊断饰面,翻制诊断饰面并与患者沟通进行修整,硅橡胶导板指导牙体预备,制取终印模,医技沟通,修复体制作及完成,口内试戴,患者医师及技师三者沟通,调合,粘接,术后随访观察等步骤进行。操作过程前应确保患者的身体健康,无高血压,无高血糖,无糖浆病等系统性疾病需控制后方可进行修复治疗;应确保患者基牙是健康的,死髓牙应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根尖片显示恰充,根尖无阴影。应确保基牙牙龈健康,无红肿,充血等黏膜疾病如有需控制后才能进行修复治疗。椅旁操作前重要的是与患者的沟通,需全面了解患者的就诊意向及对修复治疗后的美学要求。修复治疗过程中应当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向患者说明牙体,牙列缺损原因,可选择的修复治疗方法,可选择的修复材料,修复过程,费用及预后情况。牙体预备要进行排龈,同时也为龈下牙体预备提供良好的空间和清晰的视野。修复治疗期间重要的是口腔修复医师与技师的沟通,医生需将患者的口内情况清晰的转移到模型并准确的将患者的美学想法和术前照片转达给技师。比色环节也尤为重要,正确的背景颜色及对颜色的敏感度都是修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专业素养。修复完成后需向患者交代修复体的注意事项,口腔的维护知识来延长修复体的使用寿命。结果:修复体完成的1-3个月随访,使用ezDSDpro软件对前牙美学修复进行设计后治疗结果,无一例患者纠纷,修复后效果与模拟设计效果基本吻合患者满意,就诊舒适顺利,解决了在保持患者原有咬合功能的前提下满足了患者对美的追求,重新还给患者灿烂的微笑。1.5例病例应用全瓷贴面,全瓷冠,1-3个月复诊未发现牙龈红肿变色,修复体脱落,牙体异常等现象。2.通过5例患者反馈的情况,利用ezDSDpro软件设计前牙美学修复拍照技术水平尤为重要,好的照片对设计的真实性更加逼真;认真仔细的与患者沟通会增加修复结果的成功率,医生,患者,技师的三方努力给患者带来的不仅是牙体修复后的美观,也在患者整体面容的改变上给患者心理上带来了美的自信。结论:5个病例均利用ezDSDpro软件设计在前牙全瓷修复中的诊断蜡型,诊断饰面及牙体预备进行指导,使患者对修复效果更加直观,解决了以往医师直接进行备牙,技师无参考制作修复体,导致制作后患者对效果不满意的问题。4例患者均选用全瓷贴面修复,减少了牙体的预备量,尽量保留了患者的牙体,降低了术后反应。1例为二次修复且进行牙龈修整的全瓷修复。粘接材料的选择加强了贴面修复的固定基数,粘接过程尤为复杂:基牙的处理,瓷贴面的处理,树脂粘结材料选色,其固化后强度高,粘接性强,无明显水溶性。一名合格的口腔美学修复医师就是要通过不断完善自身的美学素养,扎实的口腔修复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科学技术的熟练运用,系统的对患者病情的评估,制定严谨的修复治疗计划,选择合理的修复材料,运用成熟的治疗技术最终带给患者美的享受。
二、临时固定修复体用于前牙美容修复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临时固定修复体用于前牙美容修复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比较三种冠固位方式用于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病例收集与整理 |
1.1 病例收集 |
1.2 病例分组 |
2 材料及设备 |
3 种植外科程序 |
4 种植修复过程 |
5 临床随访 |
5.1 种植体存留率 |
5.2 改良菌斑指数 |
5.3 改良龈沟出血指数 |
5.4 探诊深度 |
5.5 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 |
5.6 机械并发症 |
6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病例情况 |
2 种植体存留分析 |
3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健康状况 |
3.1 改良菌斑指数 |
3.2 改良龈沟出血指数 |
3.3 探诊深度 |
4 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情况 |
5 机械并发症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病例汇报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All-on-4 的概念及优缺点 |
1.2 相关生物力学研究 |
1.3 All-on-4 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的临床效果评价 |
1.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比较All-on-4 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系统评价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比较All-on-4 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临床效果的5年回顾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总结 |
致谢 |
附录 临床病例报告 |
病例一 |
参考文献 |
病例二 |
参考文献 |
病例三 |
参考文献 |
病例四 |
参考文献 |
病例五 |
参考文献 |
病例六 |
参考文献 |
病例七 |
参考文献 |
病例八 |
参考文献 |
病例九 |
参考文献 |
病例十 |
4. 主要参考文献 |
(3)粘接功能性美学原型技术在牙列重度磨耗咬合重建修复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材料和设备 |
3.治疗方法 |
结果 |
讨论 |
(4)Dahl(牙合)垫临床应用的短期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局部牙列磨损、缺损的病因及治疗 |
1.1 引言 |
1.2 病因 |
1.2.1 龋病 |
1.2.2 牙齿磨损 |
1.2.3 外伤 |
1.2.4 发育问题 |
1.3 咬合垂直距离 |
1.4 治疗 |
1.4.1 大面积牙体预备 |
1.4.2 正畸 |
1.4.3 全牙列咬合重建 |
1.4.4 Dahl概念 |
1.5 总结 |
第2章 应用Dahl(牙合)垫创造修复空间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主要研究设备和材料 |
2.1.2 研究对象 |
2.1.3 治疗计划 |
2.1.4 根尖片 |
2.1.5 3-shape扫描(数字化模型重叠测量) |
2.1.6 T-scan咬合接触检测 |
2.1.7 Dahl(牙合)垫厚度 |
2.1.8 满意度调查 |
2.1.9 最终修复体评价 |
2.2 结果 |
2.2.1 根尖片 |
2.2.2 T-Scan扫描咬合接触 |
2.2.3 满意度调查 |
2.2.4 最终修复体评价 |
2.3 讨论 |
2.3.1 Dahl(牙合)垫的工作机理 |
2.3.2 治疗时间 |
2.3.3 不良副反应 |
2.3.4 咬合接触变化 |
2.3.5 最终修复体的选择 |
2.3.6 病因与预后 |
2.3.7 Dahl概念的适应症 |
2.4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病例报告一 |
病例报告二 |
病例报告三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数字化技术在口腔美学修复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5)下颌无牙颌六枚种植体不同位点及不同固定修复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实验背景 |
1.2 无牙颌种植修复 |
1.3 无牙颌六枚种植体固定修复 |
1.4 三维有限元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 |
1.5 本课题设计思路 |
第二章 无牙下颌颌骨、下颌连续牙冠、种植体三维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2.1 材料与设备 |
2.2 样本采集 |
2.3 无牙下颌骨、下颌连续牙冠修复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
2.3.1 影像数据处理 |
2.3.2 分割牙冠与牙槽骨 |
2.3.3 精确曲面处理 |
2.4 种植体三维模型的建立 |
2.5 实验分组 |
2.6 材料的生物力学参数 |
2.7 边界条件和加载条件 |
2.8 本章讨论 |
第三章 无牙下颌骨六枚种植体全牙弓式固定修复设计下不同种植位点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3.1 材料与设备 |
3.2 实验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单侧后牙受力时种植体颈部周围的应力分布 |
3.3.2 前牙受力时种植体颈部周围的应力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牙下颌骨六枚种植体二段式固定修复设计下不同种植位点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4.1 材料与设备 |
4.2 实验方法 |
4.3 实验结果 |
4.3.1 单侧后牙受力时种植体颈部周围的应力分布 |
4.3.2 前牙受力时种植体颈部周围的应力分布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牙下颌骨六枚种植体三段式固定修复设计下不同种植位点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5.1 材料与设备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单侧后牙受力时种植体颈部周围的应力分布 |
5.3.2 前牙受力时种植体颈部周围的应力分布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 |
6.1 不同位点及全牙弓式及分段式修复对比分析 |
6.2 讨论 |
6.3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病例一 上前牙种植术同期 GBR 术延期修复一例 |
病例二 上前牙骨劈开术同期种植一例 |
病例三 上前牙种植术+同期 GBR 术一例 |
(6)多学科联合治疗前牙美学问题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报告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病例五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下颌磨牙半切除术后不同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2.方法 |
3.术后修复步骤 |
4.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不同粘接系统对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下颌前牙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及树脂粘接固定义齿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设备及软件 |
1.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不同粘接系统对下颌前牙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模型和实验设备 |
1.2 模型加载方式 |
1.3 应力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三部分 不同载荷情况下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和树脂粘接固定义齿有限元分析对比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模型和实验设备 |
1.2 模型加载方式 |
1.3 应力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20 例临床病例汇报 |
病例报道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系统美学分析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病例 |
临床病例一 |
临床病例二 |
临床病例三 |
临床病例四 |
临床病例五 |
临床病例六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数字微笑设计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方法 |
病例 |
1:病例 1 |
2:病例 2 |
3:病例 3 |
4:病例 4 |
5:病例 5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临时固定修复体用于前牙美容修复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比较三种冠固位方式用于单颗后牙种植修复的回顾性研究[D]. 宁波. 青岛大学, 2020(01)
- [2]All-on-4种植修复中倾斜种植体与轴向种植体的临床效果比较[D]. 姚立敏. 南京大学, 2020(02)
- [3]粘接功能性美学原型技术在牙列重度磨耗咬合重建修复中的应用[J]. 李蕴聪,刘瑞瑞,王方,崔蜜,逯宜,牛林,裴丹丹.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2019(03)
- [4]Dahl(牙合)垫临床应用的短期观察[D]. 曾丽君. 南昌大学, 2019(01)
- [5]下颌无牙颌六枚种植体不同位点及不同固定修复设计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徐宁. 兰州大学, 2019(09)
- [6]多学科联合治疗前牙美学问题病例报告[D]. 马琳惠.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7]下颌磨牙半切除术后不同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D]. 邱曼菲.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不同粘接系统对纤维增强复合树脂粘接固定义齿应力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D]. 孙阳. 青岛大学, 2018(12)
- [9]系统美学分析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病例报告[D]. 黄铄.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
- [10]数字微笑设计在前牙美学修复中的应用病例报告[D]. 孙赢. 大连医科大学,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