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

一、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李婷[1](2004)在《围溶栓治疗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主要包括文献综述和临床研究两部分。 文献综述共3篇。第一篇讨论中医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文中介绍了近年来中医对急性心肌梗死病因病机、辨证分析、中药治疗等方面的认识。第二篇介绍了西医对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研究进展,其中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静脉溶栓疗法(溶栓时间、几种溶栓剂临床疗效等)、介入治疗作了详细介绍。第三篇主要探讨了目前对QT离散度的认识,对其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作了简单介绍,并对几种常用中药对QT离散度的影响作了分析。 临床研究部分为探讨围溶栓治疗期中药干预对患者QT离散度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收集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且留观超过3天的患者59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留观时用药情况,将未应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的病例设为对照组,共11例;将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的病例设为治疗组,共48例。治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分别为77.1%和81.8%,但并未降低死亡率。虽然治疗组确实降低了病人的QT离散度,但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P>0.05)。而生存组与死亡组的QT离散度在入院时的明显差异(P=0.010),说明QT离散度对预后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再通与未通组之间的QT离散度也存在显着差异(P=0.048),可以用QT离散度来判断再通与否。

周丽[2](2014)在《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治疗后的QT离散度的动态变化,评估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后心肌的挽救和恢复作用,评估QT离散度对于其术后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临床判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4年3月期间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的患者35例,发病后于2周内在我院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内血管成形术(PTCA,percutaneous coronary angioplasty)支架植入(统称PCI术),其中行急诊PCI术者15例,择期PCI术者20例,其重建血运后冠脉血流分级达TIMI3级标准,分别在心肌梗死入院时(术前)、行PCI术后6H、12H、24H、48H采集12导联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并分析各组各时段的动态变化。收集我院2010-2011年急性心梗患者未溶栓未做PCI术仅药物治疗者30例(以下简称未手术组),收集其入院时、入院1-2天时以及1-2周时心电图,测量QT离散度。收集健康正常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同时测定研究对象的血压、心肌酶谱、生化等临床指标,综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组QTd在心肌梗死入院时(术前)、行PCI术后6H、12H、24H、48H分别为69.0±11.6ms、56.1±10.1ms、53.7±10.1ms、50.6±9.3ms、47.9±9.0ms,其中急诊手术组术前、术后6H、12H、24H、48H分别为68.7±10.1ms、51.7±8.6ms、48.7±8.5ms、45.7±8.0ms、43.3±7.5ms,择期组术前、术后6H、12H、24H、48H分别为69.3±12.8ms、59.5±10.0ms、57.5±9.7ms、54.2±8.9ms、51.3±8.7ms。急性心肌梗死未手术组患者入院时、2天时、1-2周时QTd分别为69.5±10.5ms、71.3±8.3ms、60.2±8.0ms。正常对照组为30.7±7.8ms。经统计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手术组QTd在术前与术后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所有患者PCI术后QTd下降,与手术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且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QTd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急诊手术组和择期手术组较未手术组相同时间内QTd下降,且急诊手术组较择期手术组QTd相同时间内下降更快幅度更大。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在PCI术后的动态变化表明可以通过再通闭塞的冠状动脉增加心肌氧供和血供,恢复正常的心肌电生理,改善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且急诊PCI术较择期PCI术能更快速更大幅度降低QT离散度。QT离散度可以作为测量心室复极不均匀性的良好的非侵入性临床指标,为心梗术后高危恶性事件的风险评估提供一种有效的手段。

郝培荣,贺改如[3](2009)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测定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意义。方法:观察54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和52例老年健康者QTd,并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与其QTd关系。结果: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均明显大于老年健康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与梗死部位无关。结论:动态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cd可以获得疾病的转归信息,对判断疾病预后有一定作用。

胡强[4](2008)在《急性心肌梗死PCI前后的Q-T离散度变化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PCI前后QT离散度的测定,探讨AMI患者经PCI治疗后QT离散度的变化,从而估测PCI对冠心病患者预后指标的影响,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直接PCI对心肌区域性复极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间在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心血管病研究所住院的12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常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测定,并调查患者的年龄、性别、血压和血脂情况。分为AMI急诊PCI组30例;AMI择期PCI组30例;冠心病心绞痛PCI组30例;另外选取行冠脉造影未见异常的对照组30例。对各分组患者在冠脉造影前均行常规12导体表心电图检查。并于PCI后即刻,1天、3天、5天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量QTd。评价比较各组各时间段QTd的变化:AMI患者与同期住院期间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QTd的变化;AMI急诊PCI组与AMI择期PCI组QTd的变化对比;AMI择期PCI组与冠心病心绞痛PCI组QTd的变化对比。结果:AMI患者QTd分别为72.32±17.33ms、76.05±17.77ms较对照组35.09±10.02ms明显增加(P<0.01);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即刻、1天、3天、5天时QTd分别为49.05±14.18ms、46.05±10.72ms、43.23±7.32ms、40.01±2.78ms,较AMI择期PCI组的QTd分别为57.77±17.03ms、54.16±15.51ms、48.44±11.34ms、44.95±9.18ms均明显缩短(P<0.05),急诊PCI组术后即刻QTd为49.05±14.18ms较术前72.32±17.33ms有显着差异(P<0.05),术后3天时QTd为43.23±7.32ms较术前缩短(P<0.05)。冠脉正常对照组和AMI急诊PCI组、冠心病心绞痛PCI组、AMI择期PCI组的QTd有显着性差异(p<0.05);AMI急诊PCI组和冠心病心绞痛PCI组、AMI择期PCI组的QTD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QTd较对照组明显增加,成功的PCI是通过再通闭塞的冠脉增加心肌血供、氧供,恢复冬眠心肌的细胞生化代谢功能及电活动,改善心室肌复极的不均匀性,急诊PCI可早期恢复再灌注,从而降低QTd。QTd作为一种简单、重复性好的非侵入性方法可间接测量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为心梗预后提供一定价值的动态观察指标。

孙中波,张琴,陈晓婕,袁军[5](2004)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 (AMI) QT离散度 (QT dispersion,QTd)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对比观察 5 1例老年 AMI早期患者和 4 2例老年健康者 QTd,并对老年 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的 QTd进行分析。结果 :老年 AMI患者 QTd均明显大于老年健康者 (P <0 .0 5 )。老年 AMI患者 QTd与梗死部位无关。结论 :QTd是反映心室肌复极不一致的敏感指标 ,对了解老年 AMI患者心电变化有一定的价值

唐晓玲,唐敏[6](2004)在《中医药对QT离散度的影响》文中指出

刘江生,陈晓春[7](2003)在《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文中提出中国传统康复医学源远流长。中国现代康复心脏病学发展也很快。1991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Cardiovascular Committee of Chinese Association Medicine,CCCARM)成立。该会1992年创办了《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先后制定了《中国心肌梗塞康复程序参考方案》,《心脏分级运动试验结果判定标准》,《冠心病人康复危险分层法》,出版了《康复心脏病学》等专着。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康复医疗的单位已发展至19个省、市的许多医院,成功进行了有心力衰竭等合并症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医疗。近年心脏康复对防治冠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做出了宝贵贡献。研究证明运动,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可减少再狭窄,其机制与康复运动使血NO、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升高,血内皮素水平下降有关。在冠心病等的危险因素及衡量病情严重程度、判断预后的指标方面也有丰硕的成果。《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被评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1997年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被选为世界心肺康复委员会的委员,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

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围溶栓治疗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篇 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医研究进展
    第二篇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第三篇 目前对QT离散度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临床资料
    诊疗标准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 病例调查表

(2)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测定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讨 论

(4)急性心肌梗死PCI前后的Q-T离散度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图
二、综述
    综述
    参考文献
三、致谢

四、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围溶栓治疗期中药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李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01)
  • [2]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动态变化的临床研究[D]. 周丽. 苏州大学, 2014(10)
  • [3]老年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测定及临床意义[J]. 郝培荣,贺改如. 陕西医学杂志, 2009(08)
  • [4]急性心肌梗死PCI前后的Q-T离散度变化的研究[D]. 胡强.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5]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意义[J]. 孙中波,张琴,陈晓婕,袁军.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4(06)
  • [6]中医药对QT离散度的影响[J]. 唐晓玲,唐敏.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4(02)
  • [7]我国康复心脏病学的发展[J]. 刘江生,陈晓春.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03(S1)

标签:;  ;  ;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