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谢你《农村百事通》(论文文献综述)
李彦翯[1](2021)在《豪猪背部棘刺生长规律及耳朵伤口愈合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豪猪是一种外观奇特的啮齿科动物,因背部长有长长的棘刺而出名,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豪猪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现皮肤因打斗发生撕裂的现象,撕裂后豪猪伤口的愈合及再生能力非常强,同时豪猪进化出非常独特的防御机制,背部长有锋利又坚硬的棘刺。豪猪的毛被类型复杂,但豪猪棘刺本质上同样是毛囊周期性生长的产物,但作为一种毛被的变异,在形态学上与普通的哺乳动物的毛发差异还是相当明显。本实验在积累形态学观察的基础上,借助组织切片、HE染色等技术对其组织学研究,从发育水平对豪猪背部棘刺、毛囊和伤口愈合的形态发生与功能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主要得到了以下结论:1、研究观察发现豪猪背部棘刺类型独特,按颜色分为三种:全白棘刺,全黑棘刺,黑白相间棘刺等;按照形状大小分为两种,即分布在腹部的细小毛刺和在背部高度角质化的锋利棘刺。变异的毛被使得豪猪具有特殊的防御机制。2、研究观察发现豪猪背部棘刺6-7月开始生长,10月前为生长高峰期,一个月的生长量为3厘米,分别占全期生长量的37.13%。其生长周期为6月开始到10月结束,即豪猪背部棘刺生长期为四个月左右,翌年4月下旬至5月初脱落,完成一个生长脱换周期。3、探究豪猪皮肤伤口无疤痕愈合方式,采用对其耳朵实施贯穿伤及撕裂伤进行对照实验,运用统计学跟踪记录、石蜡切片、HE染色等方法对豪猪耳朵伤口愈合能力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撕裂伤口能够在60天内以无疤痕的方式愈合,组织学表现为脂肪组织、真皮、表皮和丰富的毛囊区域。
高自男[2](2021)在《影响阿拉尔垦区枣皱胴病发病因子调查》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阿拉尔垦区红枣产业的迅猛发展,枣皱胴病发生相对普遍。本研究通过调查骏枣、灰枣品种、不同树龄、灌溉方式、种植密度条件下病害发生情况,明确与病害的关系;通过对发生皱胴病的骏枣、灰枣发病枣果、叶片、发病根域土壤进行矿质元素、内源激素含量测定,通过与未发病植株及其土壤对比分析,明确矿质元素、内源激素差异与病害的关系,为有效控制阿拉尔垦区枣皱胴病的发生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骏枣、灰枣、不同树龄、灌溉方式、种植密度等均影响病害的发生。调查发现骏枣品种比灰枣品种较易发生病害;四种树龄条件下,5年树龄枣园病害发生较轻,随着树龄(10-13年)的增加,病害有逐渐加重的趋势;四种种植密度下,该病在株行距最大的2.0m×3.0m栽培模式下发病度较轻,而在株行距最小的1.0m×3.0m栽培模式下病害发生程度较重;两种灌水模式下,大水漫灌枣园病害的发生较滴灌严重;四种施肥处理条件下,枣园皱胴病发生情况为有机肥发病较轻,专用肥,复合肥次之,化肥较重。2、通过对骏枣枣园发生皱胴病植株根域土壤、枣果和叶片中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明确其骏枣矿质元素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可以得出:(1)枣树根域土壤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两个枣园发病土壤K含量显着低于未发病含量;两个枣园未发病土壤Ca含量显着低于发病含量;Cu含量在样地2未发病枣树根域土壤显着低于发病含量。(2)枣果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两个枣园发病枣果K含量显着低于未发病枣果;样地2枣园未发病枣果Ca含量显着低于发病枣果。两个枣园未发病枣果Cu含量显着低于发病枣果含量。(3)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未发病叶片K、Cu含量显着低于发病含量;发病土壤Ca含量显着低于未发病。与土壤、枣果测定结果不一致,矿质元素含量对该病发生没有明显规律性。3、通过对灰枣枣园发生皱胴病植株根域土壤、枣果和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分析,明确其灰枣矿质元素与病害发生的关系。可以得出:(1)枣树根域土壤中矿质元素含量分析:两个枣园未发病土壤K含量显着低于发病含量;样地2枣园未发病土壤Cu含量显着低于发病含量。(2)枣果矿质元素含量分析:在两个枣园中发病枣果N、P、K、Ca、B、Cu、Mg、Fe含量与未发病差异不显着。(3)叶片矿质元素含量分析表明:两个枣园叶片K含量发病含量显着低于未发病含量;两个枣园未发病的Ca元素含量显着低于发病含量。4、通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骏枣植株发病枣果、叶片组织中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3)、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含量的变化情况,以未发病骏枣植株发病枣果、叶片为对照。结果表明:骏枣发病枣果、叶片中的四种内源激素含量高于未发病枣果、叶片;灰枣发病枣果、叶片中GA3含量高于未发病枣果、叶片,IAA、ABA、和ZT与未发病枣果、叶片无显着差异。说明过量使用赤霉素会加重病害的发生。本研究为进一步防治阿拉尔垦区枣皱胴病以及科学评估皱胴病对红枣产业危害奠定了基础。
程明月[3](2021)在《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手机的不断智能化,移动支付、手机购物、短视频娱乐等便捷的手机功能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享受衣食住行巨大便捷的同时也越来越离不开手机,手机依赖问题普遍发生。与此同时,在农村地区,随着城乡一体化及乡村振兴的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鸿沟不断缩小,农村手机普及率也越来越高。手机的不断普及也导致目前农村的手机使用群体越来越低龄化。留守儿童作为面临代际分离的特殊群体,其父母为了便于与子女联系,常常为留守儿童配置手机,留守儿童的手机拥有率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自制力薄弱的留守儿童很难抵挡丰富的手机娱乐功能的吸引,在缺乏监护人有效引导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手机依赖问题。本文以H省Y村为例,调查分析了该地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统计数据深入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产生的原因,从留守儿童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手机依赖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为了有效解决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问题,本文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出发,采用个案工作与小组工作方法有机结合的社会工作综合服务方式,不断培养留守儿童对手机使用的正确认识,提高留守儿童的自制力,在改善留守儿童家庭生态系统与学校生态系统的同时,降低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程度。通过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的开展,笔者不断进行反思与总结,并在此基础上以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为依托,为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彭云露[4](2021)在《黎药裸花紫珠资源品质差异及转录组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裸花紫珠叶为研究材料,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来考察不同产地裸花紫珠资源品质差异,从而筛选出优质裸花紫珠种植产地,并对该产地裸花紫珠进行转录组测序,找出在萜类和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中具有高表达的基因,同时进行SSR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不同产地裸花紫珠的亲缘关系。方法:(1)供试品以70%甲醇超声提取,采用UPLC-MS/MS技术进行化学组分分析。(2)选择不同地区、不同生长时期、不同初加工方式裸花紫珠叶片,以木犀草素、芹菜素、槲皮素、齐墩果酸、熊果酸、原儿茶酸和咖啡酸七种化合物为检测指标,应用LC-QTOF MS/MS技术进行定量分析。(3)提取裸花紫珠DNA、RNA,采用SMRT技术测序,匹配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注释,使用MISA6.0筛选SSR,利用Primer 6.0进行引物设计,并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荧光PCR、毛细管电泳进行引物有效率验证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1)共鉴别出63个化合物,其中正离子模式下40个化学成分,包括萜类4个,黄酮类13个,酸类9个,生物碱类2个,氨基酸类4个,香豆素类1个,酰胺类4个,其它类3个;负离子模式下30个化学成分,包括苯丙素类4个,酸类5个,核苷酸类3个,萜类2个,氨基酸类3个,黄酮类9个,其它4个;两种离子模式下均检出的成分有甲酪氨酸、槲皮素-3-半乳糖甙、4’,7-二羟基-6-甲氧基异黄酮、槲皮素、芹菜素、藿香苷、邻苯二甲酸二环己酯。(2)裸花紫珠中总黄酮类含量较高的地区有海南琼中什运乡什统村、广东云浮、海南琼中什运乡方更村;萜类成分含量较高的地区有海南定安县龙河、广东云浮、海南儋州市南丰;酚酸类成分含量较高的地区有海南儋州市南丰、海南海口城西镇、海南海口石山镇。不同产地裸花紫珠七种化学成分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咖啡酸和原儿茶酸是引起不同产地裸花紫珠品质差异的标志性成分;裸花紫珠嫩叶品质最佳;产地初加工在自然晒干条件下品质最佳,其次为50℃烘干处理。(3)裸花紫珠主要化学成分的形成与萜类及聚酮类化合物的代谢密切相关;在裸花紫珠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具高表达的基因为HDS、DXS、HMGCR和HDR,在黄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中具高表达的基因为C4H和VSR1;共检出35521个SSR,二至六核苷酸重复序列均存在;裸花紫珠遗传相似系数在0.9475~1.0000之间,样品在分子水平上的变异幅度较小。结论:本研究中有效成分含量高的裸花紫珠可以作为培育优良品种的重要材料,此外,还可以分别以萜类、黄酮类、酚酸类的含量作为选择依据和选择目标,进行优良种源的选择和优良品种的培育;裸花紫珠转录组测序寻找出的高表达基因以及遗传多样性分析得到的数据,可为后续针对性地进行基因调控,以促进优质、高产裸花紫珠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本研究为今后提高裸花紫珠药材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何丽娟[5](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随着智能手机在中国城乡的普及,现如今智能手机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儿童由于尚未形成成熟的认知,没有较强的自控力,受手机的影响是首当其冲的,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父母为了便于和孩子联系,便为孩子配备了智能手机,这看似合理但背后存在着巨大的网络诱惑和监管空白,更留下了许多隐患。在此背景下,积极探索社会工作中认知行为疗法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笔者以CX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平台为依托,评估社工机构对儿童社会工作这方面所做的实务状况以及可利用的资源,以RF村取例,通过梁永炽编制、Leung修订的《手机依赖量表》对RF村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筛选和测量,筛选出六名符合条件的留守儿童开展小组工作,并且结合留守儿童个人与家庭情况选择出一名案主进行个案工作。笔者结合村庄概况、具有手机依赖问题留守儿童的手机依赖表现、手机依赖原因这些因素,评估这些具有手机依赖问题留守儿童的需求,从具有手机依赖留守儿童具体的需求入手,采用认知行为疗法与社会支持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相结合,分别采用小组工作和个案工作探索实践研究。在小组工作中,虽六位服务对象的手机依赖问题具体表现症状略有所不同,但介入认知行为疗法所采取的思路是一致的,先改变小组成员认知中不合理的信念,辅以技巧降低服务对象玩手游、刷短视频等频次,进而改变他们的现有行为问题,并以优势视角发展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自信,最后通过手机依赖量表前测与后测数据的对比,表示小组成员手机依赖问题均有显着改变。在个案实务工作过程中,根据服务对象具体的心理结构以及手机依赖问题表现的特征,笔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从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出发,采用了对话式提问来澄清服务对象无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同时对服务对象认知重塑,通过澄清服务对象对手机APP本质的错误理解,使服务对象加强对其理性的认知能力,应用绘画疗法了解服务对象内心现状,运用“空椅子”技术畅通服务对象与家人的沟通渠道,以及运用厌恶疗法使服务对象有效减少使用手机时长与频次,在优势视角的理论下,挖掘服务对象的潜能,认为服务对象是有能力的,协助服务对象进行自我规划,提高自我约束能力,也增强了其意志力。最后,笔者通过介入过程中研究发现:1、认知行为疗法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2、认知行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专业优势。3、在认知行为疗法介入中要注意特定技巧使用的注意事项。4、在介入过程中,注意和家庭、团委、学校的链接和互动。
关鸣轩[6](2021)在《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与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遗传趋势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细毛羊的育种目标一般注重于提高羊毛产量和质量,且国内对细毛羊毛用性状的遗传评估较多,但对细毛羊生长性状与繁殖性状遗传参数估计研究甚少,因此本研究基于苏博美利奴羊生产性能记录与配种产羔记录数据,首次对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与繁殖性状进行遗传评估,旨在为该群体的下一步的选育工作及育种规划提供理论指导及科学依据,加快国产超细毛羊的遗传改良进程。研究结果如下:(1)用SAS软件分析影响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因素,结果表明:母羊年龄对初生重及鉴定时体重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平均日增重和剪毛后体重影响不显着(P>0.05);出生类型对初生重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剪毛后体重有显着影响(P<0.05),对鉴定时体重和平均日增重影响不显着(P>0.05);群别对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出生年份对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均有极显着影响(P<0.01);出生月份对鉴定时体重、平均日增重及剪毛后体重有极显着影响(P<0.01),对初生重影响不显着(P>0.05)。(2)用DMU软件对苏博美利奴羊4个生长性状、8个繁殖性状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表明: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遗传力范围在0.03~0.33,属于低到高遗传力性状;繁殖性状遗传力范围在0.02~0.22,属于低到中遗传力性状;鉴定时体重与平均日增重呈高度正遗传相关,产羔数与妊娠天数、总产羔重性状间呈高度正遗传相关,生长性状与妊娠天数、总产羔重呈高度正遗传相关。(3)用DMU软件和CFC软件对苏博美利奴羊进行各性状遗传趋势分析和近交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初生重随出生年份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而鉴定时体重、平均日增重、剪毛后体重均再2016年前呈下降趋势,2016年至今呈急剧上升趋势;头胎妊娠天数、头胎产羔数、头胎羔羊平均初生重和头胎产羔总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2015~2017年呈上升趋势;平均妊娠天数呈稳步上升的趋势;羔羊平均初生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而总产羔数和总产羔重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11年最高。苏博美利奴羊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为0.000076。各性状育种值排名第一的羊号为53103、83091、53623、14272、93371、23562、43529、23549、63294、15610、43822、26510。综上所述,本研究分析了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影响因素,估计了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对各性状的遗传趋势进行了分析,为后期提高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能和繁殖性能、应用平衡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苑媛[7](2020)在《矫正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生产结构的不断变化,一些社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近些年来我国未成年犯罪频发且有逐年递增趋势,特征呈现低龄化、智能化、团伙化。未成年人因其生理与心理处于生长期,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又因其心理不成熟故易受到来自学校、社会等外界的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导致犯罪行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除了早期预防外,判决后的矫正工作也由为重要。但是基于其不同于成年人的特征,未成年人的矫正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社区矫正从2002年作为试点在我国开始实施,我国的未成年社区矫正工作也同时逐步发展。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及探索我国未成年矫正工作不断地完善,并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特点发展出“上海模式”“深圳模式”等具有代表性的矫正模式。社区矫正因其非监禁的矫正方法比起监狱监禁更适合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未成年人。这种较温和的矫正方式可以有效地防止未成年人在监狱里与其他犯人交叉感染,又能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并给予对于未来生活的信心。本文以社区矫正视角针对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研究。选择未成年矫正工作较为发达的江南地区进行实务工作,以N市J司法局的未成年强奸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标签理论、社会互动论等专业理论作为指导,文献分析法、个案访谈法等研究方法进行未成年人社区矫正人员的社区矫正。从案主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帮助案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一起探索人生目标,发现案主的个人及环境优势,帮助其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改善其家庭关系邻里关系,树立案主的自信心,帮助其正确地回归社会。并在帮助案主的过程中不断地回顾及反思,总结更丰富的实践经验。
徐凌玉[8](2014)在《薄荷化学成分及其质量评价研究》文中提出薄荷为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其味辛性凉,具有宣散风热、清头目、透疹之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风温初起、头痛、目赤、喉痹、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痛、荨麻疹、风疹等。薄荷作为常用中药材,在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一直以薄荷油的含量为质量控制指标,为了提升薄荷的质量控制标准,阐明薄荷的物质功效基础,控制药材的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本课题以薄荷药材为研究对象,对其化学成分及质量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研究内容有:1、薄荷的化学成分研究本实验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SephadexLH-20柱色谱、中低压制备色谱、制备HPLC等方法对薄荷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从中共分离了 18个化合物,并通过 1H-NMR、13C-NMR、HMBC、HSQC、MS、HR-ESI-MS 鉴定了其中的17个化合物,这17个化合物分别为:薄荷木酚素(1)、龙胆酸-5-O-β-D-(6’-水杨酰基)-葡萄糖苷(2)、丁香脂素(3)、琥珀酸(4)、丁香酸(5)、5-羟基-6,7,8,4’-四甲氧基黄酮(6)、橙皮素-7-O-β-D-葡萄糖苷(7)、藿香苷(8)、香蜂草苷(9)、蒙花苷(10)、刺槐素(11)、田蓟苷(12)、5-羟基-6,7,8,3;4’-五甲氧基黄酮(13)、5,6,4’-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14)、桦木酸(15)、齐墩果酸(16)和熊果酸(17)。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化合物,化合物6为新的天然产物,化合物7为唇形科内首分,化合物2、3、15为薄荷属内首分,化合物4、5、8和9为薄荷种内首分。2、薄荷药材含量测定方法研究首次建立起HPLC法同时测定薄荷药材中蒙花苷、刺槐素、香蜂草苷和5,6-二羟基-7,8,3’4’-四甲氧基黄酮4种黄酮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对10批薄荷药材进行了含量测定。首次建立了 HPLC法同时测定薄荷药材中丁香酸、丁香脂素、咖啡酰甘醇酸和琥珀酸4种酚酸类成分含量测定的方法,并对10批薄荷药材进行了含量测定。3、薄荷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本文初步建立了薄荷药材的HPLC指纹图谱,并采用国家药典委员会的“中药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软件A(2004版)”对10个批号薄荷药材的指纹图谱进行了相似度评价。确定了这10批药材的11个共有峰,其相似度范围在0.816~0.997之间。
陈德荫[9](2013)在《中国南方野生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鲮鱼(Cirrhina molitorella)在中国是华南地区特有经济淡水鱼类,具有很高的食品加工价值和药用价值。近十年来,由于鲮鱼养殖规模的扩大、盲目引种、幼苗放流、水质污染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鲮鱼野生种质资源不断衰竭,遗传多样性急剧下降,野生与养殖群体杂交后使原基因库受到污染,鲮鱼遗传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研究物种遗传多样性是保护种质资源的主要手段,但国内有关鲮鱼遗传多样性方面的研究偏少、零散、不全面,难以为我国鲮鱼的物种保护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为此本文测定了华南9个水系20个地理群体共171尾鲮鱼线粒体Cytb基因934bp序列,以探究我国南方各个江段鲮鱼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及分化变异,以期为鲮鱼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材料,研究结果如下:1.9个水系合并分析,共发现31个单倍型,整体上呈现出高单倍型多样性(0.820)和低核苷酸多样性(0.00443)的特征,其中南渡江单倍型多样性(0.911)最高,表明其遗传多样性最为丰富;2.韩江与红河(0.20809)遗传分化系数最大,其次为红河与南流江(0.16147),均出现了中度分化;3.在NJ、UPGMA、ME发育系统树和单倍型TCS网络图上没有出现明显的地理聚群和谱系结构,表明9个水系鲮鱼群体没有出现明显的遗传分化,仍隶属同一个种群;4.珠江水系共发现20个单倍型,北江种内遗传距离(0.006)和单倍型多样性(0.917)均为最高,表明北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分化;5.北江与黔江的Fst值(0.01593)最大,其次为西江与黔江(0.01526),均出现了中度分化,其它江段未出现明显分化;6.核苷酸不配对分析图多呈双峰或多峰现象、Tajima’s D和Fu’s Fs中性检验结果都表明鲮鱼在历史上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种群扩张,扩张时期为更新世晚期。
疏泽民[10](2008)在《一路上有你 不离不弃——《农业机械》出刊600期感言》文中认为 认识你是在1991年,那是我到基层农机站工作的第8个年头。在县农机站的办公桌上偶然见到了你——《农业机械》,一打开便一见钟情,爱不释手。我第一次叹道:基层信息闭塞,让我与你错过了8年光阴。从那时起,我每年订阅.期期欣赏。当时你还只是区区的标准16开本,32页,黑白版印,像朴实而内秀的村姑。每期的"使用维修"、"机务园地"、"修造点滴"、"故障实例"、"一句话经验"和"用户之友"等栏目,都是我的最爱.其中不少维修经验还帮了我的大忙。记得当时小型风冷柴油机在桐城市刚刚推广.而夏季风冷柴油机飞车故障屡见不鲜。由于该机使用说明书过于简单,缺
二、感谢你《农村百事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感谢你《农村百事通》(论文提纲范文)
(1)豪猪背部棘刺生长规律及耳朵伤口愈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豪猪概述 |
1.2 生物学特性 |
1.3 豪猪分类 |
1.3.1 帚尾豪猪属 |
1.3.2 豪猪属 |
1.3.3 长尾豪猪属 |
1.4 豪猪生活习性简介 |
1.4.1 栖息环境 |
1.4.2 生活习性 |
1.5 刺的功能 |
1.6 豪猪棘刺利用价值 |
1.6.1 药用价值 |
1.6.2 观赏价值 |
1.7 皮肤 |
1.7.1 皮肤的功能 |
1.7.2 毛囊 |
1.7.3 动物伤口愈合 |
1.8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豪猪背部棘刺形态与生长规律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豪猪背部棘刺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豪猪棘刺形态学观察与分析 |
2.3.2 豪猪背部棘刺生长规律特点 |
2.3.3 豪猪背部棘刺色素调节规律 |
2.4 讨论 |
2.4.1 豪猪棘刺形态学观察 |
2.4.2 豪猪背部棘刺生长规律 |
2.4.3 豪猪背部棘刺颜色规律 |
3 豪猪皮肤伤口修复的研究 |
3.1 实验材料 |
3.1.1 豪猪耳朵贯穿伤口 |
3.1.2 豪猪耳朵撕裂伤口 |
3.1.3 豪猪皮肤样品的采集 |
3.1.4 豪猪皮肤样品的处理 |
3.1.5 豪猪皮肤样品石蜡组织切片的制作 |
3.1.6 豪猪石蜡切片的HE染色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豪猪伤口愈合组织学观察 |
3.2.2 豪猪耳朵创面组织学分析 |
3.3 讨论 |
4 结论 |
4.1 豪猪背部棘刺生长规律 |
4.2 豪猪背部棘刺颜色变化 |
4.3 豪猪伤口愈合组织学分析 |
5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附录 |
(2)影响阿拉尔垦区枣皱胴病发病因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 影响枣病害发生的因素 |
1.3.1 流行因素与病害的关系 |
1.3.2 矿质元素与病害的关系 |
1.3.3 植物激素与病害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阿拉尔垦区枣皱胴发病情况调查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括 |
2.1.2 试验材料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骏枣和灰枣枣园枣皱胴病发生情况调查 |
2.2.2 不同树龄枣园枣皱胴病发生情况调查 |
2.2.3 不同种植密度枣园枣皱胴病发生情况调查 |
2.2.4 不同灌水方式枣园枣皱胴病发生情况调查 |
2.2.5 不同施肥处理枣园枣皱胴病的发生情况调查 |
第3章 两个枣树品种矿质元素与病害的关系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测定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骏枣土壤矿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
3.2.2 骏枣枣果矿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
3.2.3 骏枣叶片矿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
3.2.4 灰枣土壤矿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
3.2.5 灰枣枣果矿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
3.2.6 灰枣叶片矿质元素含量比较分析 |
第4章 两个枣树品种内源激素与病害的关系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仪器与试剂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骏枣发病、未发病枣果、叶片赤霉素变化 |
4.2.2 骏枣发病、未发病枣果、叶片生长素变化 |
4.2.3 骏枣发病、未发病枣果、叶片脱落酸变化 |
4.2.4 骏枣发病、未发病枣果、叶片玉米素变化 |
4.2.5 灰枣发病、未发病枣果、叶片赤霉素变化 |
4.2.6 灰枣发病、未发病枣果、叶片生长素变化 |
4.2.7 灰枣发病、未发病枣果、叶片脱落酸变化 |
4.2.8 灰枣发病、未发病枣果、叶片玉米素变化 |
第5章 讨论 |
5.1 影响病害发生的流行因素分析 |
5.2 矿质元素与骏枣皱胴病的关系 |
5.3 矿质元素与灰枣皱胴病的关系 |
5.4 内源激素与枣皱胴病的关系 |
第6章 结论 |
6.1 影响枣皱胴病发生因素分析 |
6.2 矿质元素与骏枣皱胴病的关系 |
6.3 矿质元素与灰枣皱胴病的关系 |
6.4 内源激素与枣皱胴病的关系 |
6.5 预防枣树皱胴病果园管理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评述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1.4.2 理论依据 |
第二章 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现状及影响 |
2.1 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现状 |
2.1.1 调查地及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
2.1.2 留守儿童手机使用及手机依赖情况 |
2.2 手机依赖对留守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 |
2.2.1 个人层面 |
2.2.2 家庭层面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个人层面的原因 |
3.2 家庭层面的原因 |
3.3 学校层面的原因 |
3.4 社区层面的原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
4.1 手机依赖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
4.1.1 手机依赖留守儿童需求分析 |
4.1.2 社会工作介入策略 |
4.2 手机依赖留守儿童社会工作介入方案实施 |
4.2.1 小组工作介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方案实施过程 |
4.2.2 个案工作介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方案实施过程 |
4.3 社会工作的介入效果 |
第五章 反思与总结 |
5.1 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的反思 |
5.1.1 社会工作的介入优势 |
5.1.2 反思 |
5.2 对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手机使用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手机成瘾指数量表(MPAI) |
附录Ⅲ 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黎药裸花紫珠资源品质差异及转录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裸花紫珠化学成分定性分析 |
1.1 仪器与材料 |
1.1.1 仪器 |
1.1.2 试剂 |
1.1.3 植物材料 |
1.2 实验与方法 |
1.2.1 样品提取 |
1.2.2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
1.2.3 质谱检测条件 |
1.2.4 数据处理 |
1.3 结果与分析 |
1.3.1 定性分析总结果 |
1.3.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与裂解规律 |
1.3.3 萜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与裂解规律 |
1.3.4 酚酸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与裂解规律 |
1.4 讨论 |
1.5 小结 |
第二章 不同地区裸花紫珠7种化学成分含量差异分析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仪器 |
2.1.2 试剂 |
2.1.3 药材采集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3 检测条件 |
2.2.4 方法学验证 |
2.2.5 样品含量测定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分析 |
2.3.1 色谱分析 |
2.3.2 方法学验证结果 |
2.3.3 不同产地裸花紫珠七种化学成分含量结果 |
2.3.4 聚类分析 |
2.3.5 PLS-DA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生长时期及不同加工方式对裸花紫珠化学成分影响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试剂 |
3.1.3 药材 |
3.2 实验方法 |
3.2.1 药材加工 |
3.2.2 供试品溶液配制 |
3.2.3 标准品溶液配制 |
3.2.4 检测条件 |
3.2.5 工作曲线 |
3.2.6 数据处理 |
3.3 结果分析 |
3.3.1 标准曲线 |
3.3.2 色谱分析 |
3.3.3 不同加工方式对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3.3.4 不同生长时期对七种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裸花紫珠转录组测序及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
4.1 材料与试剂 |
4.1.1 材料 |
4.1.2 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DNA和 RNA提取 |
4.2.2 文库制备和Pac Bio测序 |
4.2.3 基因功能注释 |
4.2.4 转录组SSR筛选 |
4.2.5 SSR引物设计 |
4.2.6 PCR扩增 |
4.2.7 琼脂糖凝胶电泳 |
4.2.8 毛细管电泳检测 |
4.3 结果分析 |
4.3.1 测序数据统计与数据库匹配 |
4.3.2 基因功能注释 |
4.3.3 萜类骨架生物合成分析 |
4.3.4 黄酮类生物合成分析 |
4.3.5 裸花紫珠转录组SSR序列统计 |
4.3.6 裸花紫珠转录组SSR序列的分布 |
4.3.7 裸花紫珠转录组SSR基元类型和比例 |
4.3.8 SSR引物设计及有效性的初步分析 |
4.3.9 SSR引物的多态性 |
4.3.10 遗传相似性分析 |
4.3.11 聚类结果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裸花紫珠的研究概况及转录组在药用植物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述评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手机依赖 |
1.4.2 留守儿童 |
1.4.3 认知行为疗法 |
1.5 相关理论依据 |
1.5.1 优势视角理论 |
1.5.2 社会支持理论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7 创新点 |
第二章 RF村概况及其留守儿童手机依赖分析 |
2.1 RF村概况 |
2.2 RF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表现 |
2.2.1 手机使用时间增加 |
2.2.2 痴迷手机游戏 |
2.2.3 精神状态萎靡 |
2.2.4 学习成绩下降 |
2.3 RF村留守儿童产生手机依赖的原因 |
2.3.1 成长期儿童约束能力较差 |
2.3.2 监护人缺位导致缺乏关爱 |
2.3.3 RF村缺少相应娱教活动 |
第三章 实务过程介入的方案与思路 |
3.1 关于具有手机依赖问题留守儿童需求评估 |
3.2 实务过程介入的方案 |
3.2.1 小组工作方案计划及介入思路 |
3.2.2 个案工作方案计划及介入思路 |
3.3 认知行为疗法在实务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小组工作介入过程 |
4.1 小组工作筹备过程 |
4.1.1 组员的招募 |
4.1.2 组员的选择 |
4.1.4 组员个人情况 |
4.1.5 小组的目标 |
4.2 小组工作实务过程 |
4.2.1 第一次活动:缘来是你 |
4.2.2 第二次活动:改变认知 |
4.2.3 第三次活动:家长支持 |
4.2.4 第四次活动:手机之外 |
4.2.5 第五次活动:拓展兴趣 |
4.2.6 第六次活动:聚散有时 |
4.3 小组活动评估 |
4.3.1 组员评估 |
4.3.2 社工自评 |
4.3.3 效果评估 |
第五章 个案工作介入过程 |
5.1 服务对象的背景 |
5.1.1 服务对象的选择 |
5.1.2 服务对象的基本资料 |
5.1.3 服务对象问题识别 |
5.1.4 个案目标 |
5.2 个案计划的实施 |
5.2.1 第一次活动:辨别不合理认知 |
5.2.2 第二次活动:认识手机本质 |
5.2.3 第三次活动:我的优点 |
5.2.4 第四次活动:获得家庭支持 |
5.2.5 第五次活动:重塑认知 |
5.2.6 第六次活动:展望未来 |
5.3 个案服务评估 |
5.3.1 服务对象自评 |
5.3.2 社工自评 |
5.3.3 第三方反馈 |
第六章 反思与总结 |
6.1 反思 |
6.1.1 对实务过程的反思 |
6.1.2 对技术运用的反思 |
6.1.3 对四方协作的反思 |
6.2 总结 |
6.2.1 认知行为疗法在个案工作中的应用是行之有效的 |
6.2.2 认知行为疗法在小组工作中的应用具有专业优势 |
附录 |
附录A:手机依赖量表 |
附录B:RF村志愿服务活动满意程度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与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遗传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绵羊发展现状 |
1.2 细毛羊品种资源简介 |
1.3 细毛羊育种目标的发展及育种现状 |
1.4 细毛羊遗传参数估计的研究 |
1.5 苏博美利奴羊的研究进展 |
1.6 遗传分析模型 |
1.7 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章 非遗传因素对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及繁殖性状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饲养管理 |
2.1.2 数据来源 |
2.1.3 数据整理 |
2.1.4 效应水平划分 |
2.2 统计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2.3.2 不同因素对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影响 |
2.3.3 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与繁殖性状的多重比较 |
2.4 讨论 |
2.1.1 不同母羊年龄对苏博美利奴羊各性状的影响分析 |
2.1.2 不同出生类型对苏博美利奴羊各性状的影响分析 |
2.1.3 不同出生年份对苏博美利奴羊各性状的影响分析 |
2.1.4 不同出生月份对苏博美利奴羊各性状的影响分析 |
2.1.5 不同群别对苏博美利奴羊各性状的影响分析 |
2.5 小结 |
第3章 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及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饲养管理 |
3.1.2 数据来源 |
3.1.3 数据整理 |
3.1.4 效应水平划分 |
3.1.5 固定效应分析 |
3.1.6 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方差组分估计 |
3.2.2 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和繁殖性状的遗传相关与表型相关 |
3.3 讨论 |
3.3.1 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
3.3.2 苏博美利奴羊繁殖性状的遗传力分析 |
3.3.3 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与繁殖性状的遗传相关和表型相关 |
3.4 小结 |
第4章 运用动物模型BLUP法对苏博美利奴羊群体进行遗传评定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饲养管理 |
4.1.2 数据来源 |
4.1.3 数据整理 |
4.1.4 统计分析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苏博美利奴羊近交系数分析结果 |
4.2.1.1 苏博美利奴羊系谱结构 |
4.2.1.2 苏博美利奴羊通径分布情况 |
4.2.1.3 苏博美利奴羊近交系数 |
4.2.2 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与繁殖性状育种值 |
4.2.3 各性状遗传趋势 |
4.2.3.1 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的遗传趋势 |
4.3 讨论 |
4.3.1 苏博美利奴羊群近交系数分析 |
4.3.2 苏博美利奴羊育种值分析 |
4.3.3 苏博美利奴羊各性状遗传趋势分析 |
4.3.3.1 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遗传趋势分析 |
4.3.3.2 苏博美利奴羊繁殖性状遗传趋势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矫正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社会工作介入J区未成年社区矫正的必要性 |
2.1 N市 J区社区矫正概况 |
2.2 社区矫正介入未成年人矫正的必要性 |
2.2.1 契合我国刑法原则 |
2.2.2 社区矫正更有利于降低司法成本 |
2.2.3 有利于矫正对象顺利地走向社会 |
2.2.4 对于J区的未成年犯来说社区矫正是最适合的方法 |
第三章 J司法局Z某的社区矫正实务过程 |
3.1 矫正个案的基本情况 |
3.1.1 案主基本资料 |
3.1.2 Z某案情经过 |
3.2 接案 |
3.3 资料收集与预估 |
3.3.1 个人资料 |
3.3.2 某的Z交往及社会环境资料 |
3.4 需求评估 |
3.4.1 个人方面需求 |
3.4.2 家庭方面需求 |
3.4.3 社会交往方面需求 |
3.5 计划 |
3.6 介入 |
3.6.1 第一阶段:(1-3 次服务) |
3.6.2 第二阶段:(4-7 次服务) |
3.6.3 第三阶段:(8-10 次服务) |
3.6.4 第四阶段:(11-12 次服务) |
3.7 评估 |
3.7.1 过程评估 |
3.7.2 结果评估 |
3.8 结案 |
第四章 反思与建议 |
4.1 关于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的反思 |
4.2 针对未成年人矫正实务操作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薄荷化学成分及其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资源考证与产区分布 |
2 化学成分 |
3 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 |
4 药材成分提取工艺 |
5 药材质量评价方法 |
6 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7 产品的开发和利用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薄荷化学成分的研究 |
第一节 实验部分 |
1 仪器与材料 |
2 提取与分离 |
第二节 薄荷中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1 酚酸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3 三萜类化合物的结构解析 |
第三节 实验数据及化合物结构鉴定 |
1 化合物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薄荷药材的含量测定研究 |
第一节 HPLC法测定薄荷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 |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2 方法 |
3 方法学考察 |
4 讨论 |
第二节 HPLC法测定薄荷中酚酸类成分的含量 |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2 方法 |
3 方法学考察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薄荷药材指纹图谱研究 |
1 材料、仪器和试剂 |
2 方法 |
3 分析与讨论 |
4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中国南方野生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鲮鱼生物学 |
1.1 鲮鱼研究概述 |
2 鱼类遗传多样性及其研究方法 |
2.1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
2.2 遗传多样性的定义 |
2.3 鱼类遗传多样性研究发展历程 |
3 鱼类线粒体 DNA 综述 |
3.1 线粒体简述 |
3.2 鱼类线粒体 DNA |
4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1 试验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鲮鱼 DNA 提取及检测 |
2.2 PCR 扩增 |
2.3 产物测序 |
2.4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一节 9 个水系鲮鱼遗传多样性分析 |
1 序列特征 |
2 遗传结构分析 |
2.1 遗传距离 |
2.2 遗传分化指数和基因流 |
2.3 系统发育树 |
3 遗传多样性 |
3.1 遗传多样性指数 |
3.2 单倍型分布 |
4 种群历史动态 |
4.1 中性检测 |
4.2 歧点分布 |
4.3 单倍型网络分布 |
第二节 珠江水系鲮鱼遗传多样性分析 |
1 序列特征 |
1.1 碱基组成 |
1.2 密码子使用分析 |
2 遗传结构分析 |
2.1 遗传距离 |
2.2 系统发育树 |
2.3 遗传分化指数和基因流 |
3 遗传多样性 |
3.1 遗传多样性指数 |
3.2 单倍型分布 |
4 种群历史动态 |
第四章 讨论 |
4.1 9 个水系鲮鱼的遗传分化 |
4.2 珠江水系鲮鱼的遗传多样性 |
4.3 鲮鱼的种群动态变化分析 |
4.4 鲮鱼的种群资源保护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四、感谢你《农村百事通》(论文参考文献)
- [1]豪猪背部棘刺生长规律及耳朵伤口愈合的分析[D]. 李彦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2]影响阿拉尔垦区枣皱胴病发病因子调查[D]. 高自男. 塔里木大学, 2021(08)
- [3]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D]. 程明月. 西北大学, 2021
- [4]黎药裸花紫珠资源品质差异及转录组学研究[D]. 彭云露. 海南医学院, 2021
- [5]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手机依赖的应用研究[D]. 何丽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6]苏博美利奴羊生长性状与繁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及遗传趋势分析[D]. 关鸣轩.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7]矫正社会工作介入未成年社区服刑人员矫正研究[D]. 苑媛. 河北大学, 2020(08)
- [8]薄荷化学成分及其质量评价研究[D]. 徐凌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4)
- [9]中国南方野生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遗传多样性研究[D]. 陈德荫. 暨南大学, 2013(01)
- [10]一路上有你 不离不弃——《农业机械》出刊600期感言[J]. 疏泽民. 农业机械, 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