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景宁县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实践

甘肃省景宁县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实践

一、甘肃省静宁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做法(论文文献综述)

石小春[1](2021)在《区域专业化视角下静宁县农户农业组织化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经验表明,区域专业化和农业组织化相伴而生,区域专业化水平高的地区其相应农业组织化水平也高,即没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区域专业化,就不会有农业组织化。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想实现真正的农业区域专业化,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就必须在坚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借助于当地优势特色产业,通过一定的经营组织形式,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条,将更多小规模农户或小规模家庭农场联合起来,实现专业化生产与市场的无缝对接,加快推进农户组织化发展。静宁县作为农业部划定的优势苹果产区之一,是甘肃重要的苹果种植生产基地,在当地政府的带领下,其苹果产业社会影响力在不断增强。目前已经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经营格局,片区专业化效益显着,但仍存在农户家庭经营农业组织化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而尽快通过发展农业组织化来解决区域专业化发展中的遗留问题,对当地实现农业现代化将会形成积极地助推作用。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基础上,以产业组织理论、分工与专业化理论等为基础,结合甘肃省静宁县苹果特色产品区域专业化的发展实践背景,描述相关苹果产业组织主体发展状况,总结当地农业组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成因。运用实地调研数据,建立Logit-ISM模型实证分析果农参与相关苹果经营组织的影响因素,深入探讨当地农业组织化程度低的深层次原因。辅之以具体案例进一步分析当地两种不同类型的苹果产业组织带动果农参与组织化的实践。研究得出:第一,静宁县苹果产业区域专业化形成具有其特点,优势特色果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相关苹果产业组织呈良性发展态势,但是分散经营的果农仍占据主导地位,使得区域专业化发展层次低。第二,静宁县在发展农业组织化过程中主要存在发展组织化的资源基础薄弱、果农参与度不高、相关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程度低以及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等问题,迟缓农业组织化进程。第三,耕地资源状况是影响农户参与相关农业经营组织的深层次根源,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是中间层间接因素,而户主年龄、农机设备价值、交通便利程度和政策了解程度是表层直接因素。最后,在前述调研与分析前提下,结合静宁县并从巩固组织化发展的基础保障、营造组织化提升的外部制度条件、发挥组织带动农户的引领作用、提升果农参与农业组织化的程度、夯实农户组织化的人才基础等方面提出建议。

韦军[2](2021)在《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于土地多功能视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利用转型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土地利用各功能的协同是保障区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当前,黄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严峻挑战。因此,本文分析了2009-2018年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权衡与协同时空格局,并探讨了影响土地利用功能变化的驱动因子,以期为实现“三生”融合的区域高质量发展格局提供一定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期间,黄河流域甘肃段“三生”功能水平变化各异,空间分异特征显着。具体变化而言,生产、生活功能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空间上二者分布具有一定的空间重叠性,较高值区主要以兰白都市圈为核心并向周边逐渐扩散,其次以不同地级市中心为点状分布;生态功能略有下降,空间上呈“西南高中部低”的块状分布,空间集聚效应明显,较高值区集中在甘南黄河上游、祁连山东侧等部分地区,低值区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的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2)土地利用功能时序动态演进规律:全域尺度下,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经历不同演化特征,均存在极化现象,且区域差距显着;局域尺度下,甘南黄河上游、中部沿黄地区、陇中陇东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功能核密度曲线分别在位置、峰度、波峰数量和拖尾上具有各自的演进形态,表明土地利用功能在不同区域内和不同时段的动态演进特征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方式在时空上共同作用的结果。(3)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变化特征:时间尺度下,生产与生活功能存在增强型协同关系,生产、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均存在权衡关系。不同二级功能之间以权衡关系占主导,协同关系较少,但权衡作用强度较弱。空间尺度下,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空间分布具有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空间格局随时间有一定变化,总体上比较稳定。相同功能的空间集聚作用更强,不同功能之间存在明显的权衡关系,协同、权衡类型以“抱团”分布为主,少有零星分布。(4)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生产功能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驱动逐渐占据主导,而对农业生产的依赖性逐渐下降,生活功能受人口密度影响最显着,生态功能受人类活动胁迫的影响逐渐加强,对森林覆盖率等自然生态的响应也有所增强。土地利用综合功能受生产、生活影响更强,但二者分别与生态功能交互后的影响力均强于单项功能,表明生态功能是生产、生活功能持续增强的前提和基础。(5)根据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功能区域差异、权衡与同时空格局,实行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农产品主产区、城镇化地区的差异性、多元化的“三生”功能利用与管理策略,以实现土国土空间格局的优化,达到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魏娅丽[3](2021)在《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静宁县政府做出了将苹果产业作为支柱性经济产业的重要决定。长期被贫困困扰的静宁县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开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政府提出“南部苹果北部梨”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苹果产业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经过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后的静宁,农业强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农村也美起来了,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如今山清水秀的金山银山,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现状。本文以位于甘肃省静宁县中南部的李咀村为田野点,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运用人类学变迁理论对李咀村生计方式的变迁过程、变迁的原因及变迁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解读。在分析、整理一手田野资料的的基础上反思、探析生计变迁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形成关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过去,“以粮为纲”的传统的生计方式只能勉强“糊口”而无法“养家”;现在,“一亩园,十亩田”的苹果产业不仅能养家糊口,更能让人们脱贫致富。那么,从传统小麦种植到苹果产业,李咀村是如何实现生计的转型与变迁的,以及在生计变迁后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怎样的调适,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着力揭示两种生计方式选择的背后实质上是农民对于土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政府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努力和尝试,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实践。因此,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研究李咀村生计的转型与变迁是本文的创新与亮点。静宁苹果产业是静宁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的创新与实践,也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从人类学生计变迁的角度来研究静宁苹果可以更加具体、直观、全面地展示静宁苹果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果农与当地人的视角来看传统与现代生计的选择可以更深刻地感知生计变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现代苹果产业发展出现的新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李咀村生计转型的尝试与努力为早日赢得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基础。正在稳步发展的静宁苹果产业凭借政府和农民们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决心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聚势而强,为农民生活创造了财富与幸福,带领人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成为李咀村打赢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和成果。其次,苹果产业作为静宁县“兴农富县”的一项特色农业产业,不仅为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美化了乡村的整体风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从“小苹果”向“大产业”“大品牌”的转型跨越,苹果产业为静宁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来看,需要适时调整产业化的方向和目标,持续增强静宁苹果的品牌效应,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对于产业发展中现存的问题需要清晰的认识,如农户对于果园继承问题的担忧、产量滞销、生态保护等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策略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将为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宋博[4](2021)在《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不断深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对县级政府来说,如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能否及时转变经济发展职能,是县级政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怎样不断进行政府职能的转变,在经济发展上应该怎样履行政府职能,如何行使工作职能,履行什么样的工作职能,以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县域经济发展目标,需要县级政府深入研究。临泽县作为甘肃省西部地区的县级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相对落后,政府因为经济发展经验不足的原因,导致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以临泽县县域经济发展中政府职能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与调查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国内外政府职能理论进行学习研究,围绕临泽县政府在经济职能履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县级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扮演怎样的角色,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剖析原因,提出了改进策略与建议。本文总体由四部分组成,围绕县级政府如何进行自我定位,作为一个县级政府如何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发挥政府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履行好经济发展职能,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除绪论部分外,本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明确了县级政府经济职能及职能转变的内涵和目标,重点分析了相关理论,以及理论对县域经济发展职能优化的意义。第二部分通过临泽县政府在经济发展职能履行方面所做的工作,提出对县级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的现实意义。第三部分在对临泽县政府在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的基础上,借助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访谈情况分析了临泽县政府在经济职能履行方面的问题和原因。问题包括:公共服务不充分;产业发展层次低;专业人才缺乏;经济发展环境不足。主要原因包括:政府与市场主体角色混淆;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缺位;行政权力关系不顺畅;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越位等。第四部分根据公共管理理论,提出了临泽县经济发展职能转变优化的措施。包括:转变行政理念;提升履职能力;优化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优化政府服务水平。

马玉荣,林涵宇[5](2020)在《甘肃静宁:金融扶贫催生“金苹果”》文中研究说明2020年2月28日,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静宁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多年来压在静宁人民头上的"贫困大山",终于成为了历史。"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这首《清平乐·六盘山》,是1935年10月毛泽东在静宁界石铺短暂停留,翻越六盘山的咏怀之作。

章玉微[6](2020)在《现代农业视角下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研究 ——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特定地域范围内,依据比较优势原则,组织生产经济效益较高的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专业化经营格局,是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平凉市作为甘肃省重要的农林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农业生产遵循“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的发展原则,通过不断优化调整农业生产经营结构,专业化生产布局基本形成,优势产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农业综合竞争力逐步提升,但距离实现农业现代化转型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区域有限农业资源,寻求合理有效途径,稳步推进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并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以专业化分工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农业区划理论、传统农业改造理论为基础。结合甘肃省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实践,在定性分析其区域专业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前提下,基于平凉市2008-2018年主要农作物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区位熵指数对其区域专业化水平进行测度,了解其专业化发展程度及优势生产区域的布局情况。同时,以家庭农户视角,在平凉市选取样本区进行实地调研,并采用多元有序Probit模型对农业区域专业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得出:第一,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是在区域自然资源禀赋、农业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导向、农业政策支持及历史和习惯因素等基础条件下形成。第二,平凉市各县(区)之间具体农作物的专业化水平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而言,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现已初步形成,规模生产优势突出。第三,农户家庭耕地面积、接受农业技术培训情况、农业支持政策状况、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耕地块数、农业劳动力人数等是影响农业区域专业化生产经营的重要因素。第四,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对接现代农业发展的难点主要有农村土地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的矛盾、农业兼业化经营与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矛盾、农业劳动力素质与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匹配的矛盾、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矛盾、农业产业链单一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矛盾。据此,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强化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方向、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

李晓颖[7](2020)在《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与分异特征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农业发展面临的资源和成本的双重约束日益凸显,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突出表现在农村地区,农民持续增收出现动力不足的态势。为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农村发展,如期建成全面小康,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六年就“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出指导意见。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也将农村产业发展作为重点内容,要求通过产业振兴实现产业兴旺。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农业产业链不断拓展与延伸,农业多种功能逐渐被挖掘,产业融合正在逐步深化,成为农村地区实现产业振兴的有力举措。甘肃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优势明显,特色农产品种类多样,具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天然优势。但其也面临着农业发展水平低下,区域互动欠缺等问题,基于此,在甘肃省进一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整合资源发展现代农业体系,更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为甘肃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基于此,本文以甘肃省为研究样本,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农业多功能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和产业融合理论,运用熵值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测度了2009-2018年甘肃省86个县区的产业融合度,进而运用GeoDa软件分析了空间自相关性,最后以此为依据对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农业内部细分产业的融合程度与一产和二、三产的融合程度都在逐渐提高,在各县区的关联序中,农业*和牧业基本占据了前两位,属强关联状态,但总体的融合程度仍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空间自相关分析中,除林业和渔业以外,其他细分产业及第二、三产业的Moran’s I都显着为正,表现为空间正自相关,但同样存在数值较低的问题,即空间集聚程度偏低,各县区的相互影响力较弱;最后,基于测度结果提出促进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即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前提,以延伸产业链为核心,以加强地区间交流合作为助力,多方合力共同提升产业融合水平。

王雄雄,王涛[8](2020)在《甘肃省静宁县退耕还林政策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对甘肃省静宁县退耕还林政策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的退耕还林工程对于静宁县的生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在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优化和群众脱贫致富等方面发挥了基础性作用,使静宁县由贫困县转变为生态大县和特色果业大县。

米文彬[9](2020)在《甘肃省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运行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即十三个“一号文件”,旨在巩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夯实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激活农村生产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我国农业当前正处在深度变革期,农业开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机械化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展意义非常重大,能够有效促进农业生产能力提升和农民收入增加,是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保证。全面解放农村生产力、持续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是国家制定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其最终目标在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妥善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农机装备能力建设,推进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现代化意义重大。近年来,甘肃省各级地方政府,按照党中央要求,严格贯彻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切实将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给永昌县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管理不善、制度缺陷、财政投入不足等,本文通过对永昌县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存在问题和取得成效进行思考和分析,找出了问题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优化政策的意见建议,旨在推动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规范高效实施的同时,进一步推动永昌县的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本文首先叙述了农机补贴政策的相关概念;其次简要介绍了政策发展演变历程,叙述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在永昌县的实施现状,并对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详细叙述;再次着重分析永昌县农机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评价政策的综合实施效果。最后通过分析研究后,指出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制度缺陷,并结合永昌县实际情况,提出优化农机补贴政策的对策与建议:1.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农机补贴资金投入;2.简化农机补贴审核程序,及时兑付补贴资金;3.各县区制定差异化农机补贴政策;4.提高购置农机的财政资金补贴比例;5.加大农机补贴工作经费投入;6.加强对农机生产厂家及经销机构的监督;7.引入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刘瑞媛[10](2019)在《基于集对分析法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甘肃省为例》文中提出耕地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但一方面,人们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将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导致耕地数量减少。另一方面,农药化肥大量使用,以及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使耕地质量下降。因此研究耕地生态安全对于了解耕地生态状况,提出耕地保护措施有重要意义。我国对于耕地生态安全研究多选择与研究区域同级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直接得出结论,而本文以县为单位,研究省级耕地生态安全,保证数据基础。影响耕地生态安全因素众多,评价指标之间存在着复杂而不确定的关系,集对分析法是处理多指标问题的方法,但在耕地生态安全研究领域的运用较少。本文采用集对分析法对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借鉴已有的相关研究,对甘肃省86个县(市区)2011-2016年间耕地的生态水平进行时空分析,研究甘肃省6年来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及变化趋势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2011-2016年甘肃省的耕地生态安全呈上升趋势。分为两个阶段,即2011年的较不安全等级(IV)和2011-2016年的临界安全等级(III);从准则层角度看,耕地生态安全压力系统处于较安全等级(II),耕地生态安全状态系统处不安全等级(V),耕地生态安全响应系统呈波动中上升趋势,发展至较安全等级(II)。(2)2016年甘肃省各县(市区)的耕地生态安全等级差异较大,五个等级均有分布,但大多集中在较安全(II)、临界安全(III)和较不安全(IV)3个等级内,各个等级的县(市区)分别有21个、32个和22个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0.69%、38.39%和30.69%。安全等级(I)和不安全等级(V)的县(市区)较少,分别有8个和3个,分别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28%和3.95%。(3)甘肃省2011-2016年的耕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态势。河西地区耕地生态安全整体优于其他地区。6年间耕地安全等级提高的县有39个,等级下降的县有7个,等级不变的县有40个。(4)依据障碍因素诊断结果,制约甘肃省耕地生态安全状况的主要障碍因子2011年为灾害指数、单位耕地化肥负荷、耕地粮食单产和有效灌溉面积比,2016年为灾害指数、单位耕地化肥负荷、耕地粮食单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因此,应当严格控制化肥和农药施用量,提高民众耕地保护意识,加大土地投入,提高耕地产出能力,保障耕地数量。

二、甘肃省静宁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做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肃省静宁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1)区域专业化视角下静宁县农户农业组织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关于农业区域专业化的研究
        2.2 关于农业组织化的研究
        2.3 关于区域专业化与农业经营组织关系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创新与不足
        5.1 研究创新
        5.2 存在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区域专业化视角下农业组织化发展现状
    1 苹果特色产品区域专业化发展实践
        1.1 区域专业化格局已经形成并持续扩大
        1.2 苹果产业专业化投入增加
        1.3 苹果产业的社会经济影响与日俱增
    2 苹果产业组织发展状况及参与主体特征
        2.1 苹果产业组织发展现状
        2.2 参与苹果产业的各经营主体特征
第三章 农业组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成因
    1 发展组织化的资源基础薄弱
    2 果农对于相关组织的参与度不高
    3 苹果产业相关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
    4 社会化服务功能不完善
第四章 农户参与农业经营组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1.1 数据来源
        1.2 变量选择与说明
    2 方法选择及模型构建
        2.1 方法选择
        2.2 模型构建
    3 模型估计结果与讨论
        3.1 模型检验
        3.2 模型估计结果
        3.3 结果分析讨论
第五章 区域专业化背景下农业组织化发展实践案例分析
    1 静宁县红六福果业有限公司
        1.1 公司基本概况
        1.2 农业组织化运行模式
    2 甘肃德美地缘林果专业合作社
        2.1 合作社基本概况
        2.2 农业组织化运行模式
    3 案例的评价及经验借鉴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1.研究结论
    2 对策建议
        2.1 加强宏观调控和扶持,营造组织化提升的外部制度条件
        2.2 合理规划苹果基地规模,为农业组织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3 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挥组织带动农户的引领作用
        2.4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提升果农参与农业组织化的程度
        2.5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夯实农户组织化的人才基础
        2.6 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服务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区域专业化视角下农业组织化问题研究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评述
        1.2.1 土地利用功能概念和内涵
        1.2.2 土地利用功能评价
        1.2.3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研究
        1.2.4 研究进展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条件
    2.3 社会经济状况
    2.4 国土空间利用现状
第三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1 数据来源
    3.2 研究方法
        3.2.1 研究范围
        3.2.2 土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3 土地利用功能测度方法
        3.2.4 土地利用功能动态演进特征分析方法
        3.2.5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特征分析方法
        3.2.6 土地利用功能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第四章 土地利用功能时空演变分析
    4.1 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异特征
        4.1.1 生产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4.1.2 生活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4.1.3 生态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4.1.4 土地利用综合功能空间分布特征
    4.2 土地利用功能时序动态演进规律
        4.2.1 生产功能动态演进特征
        4.2.2 生活功能动态演进特征
        4.2.3 生态功能动态演进特征
第五章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空变化分析
    5.1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时间变化分析
        5.1.1 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
        5.1.2 不同二级功能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
    5.2 土地利用功能权衡与协同空间格局分析
        5.2.1 相同土地利用功能
        5.2.2 不同土地利用功能
第六章 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
    6.1 土地利用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6.1.1 土地利用功能影响因子探测
        6.1.2 土地利用功能之间交互探测
    6.2 土地利用功能提升策略
        6.2.1 “三生”功能管控建议
        6.2.2 权衡与协同区域管控建议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3)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背景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走进李咀村
    第一节 苹果之乡——静宁
    第二节 美丽乡村——李咀
第二章 李咀村的传统生计
    第一节 小麦种植
    第二节 “小本生意”
    第三节 外出务工
第三章 李咀村的生计变迁
    第一节 艰难的变迁之路
    第二节 苹果的产业化之路
第四章 李咀村生计变迁的原因
    第一节 历史和自然的选择
    第二节 当地政府的助推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驱动
    第四节 当地农民的耕作
第五章 李咀村生计变迁的文化调适
    第一节 物质条件的调适
    第二节 思想观念的调适
    第三节 文化习俗的调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相关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政府职能
        2.1.2 政府经济职能
        2.1.3 政府经济管理的作用
    2.2 县级政府及职能
        2.2.1 县级政府概述
        2.2.2 县域经济
    2.3 国内政府职能理论及政府职能转变理论
        2.3.1 毛泽东的政府职能理论
        2.3.2 邓小平的政府职能理论
    2.4 国外政府经济职能理论
        2.4.1 自由主义的政府理论
        2.4.2 国家干预主义的政府职能理论
        2.4.3 选择性干预理论
    2.5 县级政府经济发展职能与县域经济
        2.5.1 县级政府职能
        2.5.2 县级经济运行
第三章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现状调查
    3.1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现状调查
        3.1.1 调查设计
        3.1.2 调查实施
        3.1.3 调查结论
    3.2 临泽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及成效
        3.2.1 临泽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2.2 临泽县经济社会发展成效
    3.3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履行现状
        3.3.1 优化政府职能
        3.3.2 改善发展环境
        3.3.3 完善公共服务
        3.3.4 培育产业体系
第四章 临泽县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问题与分析
    4.1 临泽县政府经济职能履行方面存在问题
        4.1.1 公共服务不充分
        4.1.2 经济产业结构不均衡
        4.1.3 人力资源开发不足
        4.1.4 经济服务组织不足
    4.2 临泽县政府在经济职能转变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政府与市场主体角色混淆
        4.2.2 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缺位
        4.2.3 行政权力关系不顺畅
        4.2.4 政府在发挥经济职能方面存在越位
第五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经验借鉴
    5.1 国外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的经验
        5.1.1 日本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5.1.2 美国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5.2 国内地方政府经济职转变的经验
        5.2.1 怀来县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5.2.2 静宁县经济职能转变经验
    5.3 国内外地方政府经济职转变的经验借鉴
        5.3.1 准确定位政府角色
        5.3.2 准确转变政府职能
        5.3.3 准确履行政府职责
第六章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的路径
    6.1 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定位的原则与思路
        6.1.1 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定位原则
        6.1.2 政府经济发展职能定位思路
    6.2 加快提升履职能力
        6.2.1 优化履职能力
        6.2.2 提升公共服务
        6.2.3 优化部门职责
    6.3 优化人才队伍建设
        6.3.1 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6.3.2 开展专业技术人才建设
        6.3.3 加快农村实用型人才建设
    6.4 改善经济发展环境
        6.4.1 调整经济发展方式
        6.4.2 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
        6.4.3 推进市场化体制改革
    6.5 优化政府服务水平
        6.5.1 创新金融服务
        6.5.2 完善公共服务
        6.5.3 优化行政管理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访谈提纲
附录2:主要访谈人员情况表
附录3:访谈记录
附录4:调查问卷
致谢

(5)甘肃静宁:金融扶贫催生“金苹果”(论文提纲范文)

“银河”扶贫结硕果,静宁翻越“贫困大山”
静宁模式: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
苹果“保险+期货”试水静宁,破解“果贱伤农”难题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静宁踏上新的征程

(6)现代农业视角下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研究 ——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研究评述
    3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界定
        3.2 理论基础
    4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 研究内容
        4.2 研究方法
        4.3 技术路线图
    5 研究创新与不足
        5.1 创新之处
        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现代农业视角下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实践
    1 平凉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概况
        1.1 平凉市概况
        1.2 平凉市现代农业发展概况
    2 现代农业视角下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2.1 历史和习惯因素
        2.2 自然资源禀赋
        2.3 生产要素供给
        2.4 市场需求导向
        2.5 农业政策支持
    3 现代农业视角下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现状
        3.1 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3.2 优势产业农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
        3.3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性发展
        3.4 技术进步的经济效应日益增强
第三章 甘肃省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水平测度
    1 测度方法说明
    2 数据来源
    3 测度结果分析
        3.1 粮食作物
        3.2 经济作物
第四章 甘肃省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的调查分析
    1 数据来源
        1.1 问卷设计
        1.2 数据来源
    2 样本描述性分析
        2.1 样本农户的个体特征
        2.2 样本农户的家庭情况
        2.3 样本农户的农业经营情况
        2.4 样本农户的农业生产环境
第五章 甘肃省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 变量设定及说明
    2 模型构建
    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1 实证检验
        3.2 结果分析
第六章 现代农业视角下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问题及难点分析
    1 现代农业视角下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自然资源条件限制性强,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水平较低
        1.2 农业增长方式仍然粗放,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1.3 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
        1.4 公共服务组织发展迟缓,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2 平凉市农业区域专业化与现代农业对接发展难点分析
        2.1 农村土地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规模化的矛盾
        2.2 农业兼业化经营与现代农业专业化生产的矛盾
        2.3 农业劳动力素质与现代农业科技应用匹配的矛盾
        2.4 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及安全的矛盾
        2.5 农业产业链单一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矛盾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启示
    1 研究结论
    2 对策启示
        2.1 立足资源禀赋,强化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方向
        2.2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发展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
        2.3 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4 加快生产基地建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5 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农业视角下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研究农户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7)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与分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内涵研究
        1.2.2 关于农村产业融合的测评研究
        1.2.3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产业融合的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农村产业融合
        2.1.2 乡村振兴战略
        2.1.3 农村产业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产业融合理论
第三章 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分析
    3.1 测算方法
    3.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3.3 测算结果分析
        3.3.1 农业内部细分产业融合度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3.3.2 一产和二、三产融合度的测算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4.1 方法介绍
    4.2 农业内部融合情况分析
    4.3 一产与二、三产融合情况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主要结论
    5.2 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甘肃省静宁县退耕还林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3.1.1 森林覆盖率
        3.1.2 涵养水源
        3.1.3 水土保持
        3.1.4 降雨量
        3.1.5 生物多样性
    3.2 经济发展影响评价
        3.2.1 直接投资
        3.2.2 间接效益
        3.2.3 产业结构
    3.3 社会发展影响评价
        3.3.1 特色产业
        3.3.2 脱贫攻坚
4 结论与讨论

(9)甘肃省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运行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二、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三)理论分析框架
三、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
    (一)农机补贴政策发展演变
    (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三)永昌县农业产业发展及农机使用概况
    (四)永昌县近年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配置情况
    (五)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发放程序
四、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前后对比分析
    (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引起间接效果变化
    (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成效评述
五、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问题分析
    (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制度设计问题分析
    (二)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适应性分析
    (三)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操作问题分析
六、国内外典型农机补贴政策经验借鉴
    (一)国外典型农机补贴政策
    (二)国内典型农机补贴政策
    (三)国内外典型农机补贴政策分析
    (四)永昌县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可借鉴的经验
七、优化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建议
    (一)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农机补贴资金投入
    (二)简化农机补贴审核程序,及时兑付补贴资金
    (三)各县区制定差异化农机补贴政策
    (四)提高购置农机的财政资金补贴比例
    (五)加大农机补贴工作经费投入
    (六)加强对农机生产厂家及经销机构的监督
    (七)引入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
八、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集对分析法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甘肃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2.2 自然条件概况
    2.3 耕地利用概况
第三章 研究数据与方法
    3.1 研究区数据
    3.2 模型及评价方法概念
        3.1.1 PSR模型
        3.1.2 集对分析法
    3.3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3.3.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
        3.3.2 获取指标联系度
        3.3.3 确定指标因子权重值
        3.3.4 确定评价等级
        3.3.5 障碍因素诊断
第四章 耕地生态安全结果分析
    4.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分析
        4.1.1 甘肃省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4.1.2 各县(市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
    4.2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结果空间分析
        4.2.1 耕地生态安全水平的空间变化
        4.2.2 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的空间分布
    4.3 障碍因素诊断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附录

四、甘肃省静宁县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做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区域专业化视角下静宁县农户农业组织化问题研究[D]. 石小春. 甘肃农业大学, 2021(10)
  • [2]黄河流域甘肃段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研究[D]. 韦军.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2)
  • [3]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D]. 魏娅丽.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4]临泽县政府经济发展职能转变研究[D]. 宋博. 兰州大学, 2021(12)
  • [5]甘肃静宁:金融扶贫催生“金苹果”[J]. 马玉荣,林涵宇. 中国发展观察, 2020(S1)
  • [6]现代农业视角下农业区域专业化发展研究 ——以甘肃省平凉市为例[D]. 章玉微. 甘肃农业大学, 2020(01)
  • [7]甘肃省农村产业融合的测度与分异特征研究[D]. 李晓颖. 兰州大学, 2020(01)
  • [8]甘肃省静宁县退耕还林政策效应研究[J]. 王雄雄,王涛. 林业科技, 2020(01)
  • [9]甘肃省永昌县农机购置补贴政策运行效果研究[D]. 米文彬. 兰州大学, 2020(01)
  • [10]基于集对分析法的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以甘肃省为例[D]. 刘瑞媛. 甘肃农业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甘肃省景宁县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