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血管病与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欣丽[1](2021)在《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并且探讨其保护作用是否与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内质网应激有关。2.通过Meta分析方法对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进行系统评价,为临床使用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提供循证医学依据。研究方法1.实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通过结扎左前降支30min后复灌,构建大鼠在体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模型组予生理盐水灌胃,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组分别按50、100、200mg/(kg·d)灌胃处理。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TTC)染色法测定大鼠心肌梗死面积,酶联免疫法检测各组大鼠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T(cTnT)的含量,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法观察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使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组织中线粒体结构和形态变化,提取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线粒体,活性氧荧光(DCFH-DA)探针法观察线粒体活性氧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变化、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变化、比色法观察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的形成及琥珀酸脱氢酶(Succinate dehydrogenase,SDH)活性变化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法、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内质网经典信号通路PERK-eIF2α通路中蛋白激酶R样内质网激酶(protein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p-蛋白激酶R 样内质网激酶(p-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PERK)、真核起始因子 2(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eIF2α)、p-真核起始因子 2(p-eukaryotic initiation factor 2,p-eIF2α)相关蛋白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PERK、eIF2α中mRNA的含量。2.临床研究:通过全面搜索并筛选数据库中自建库到2021年1月1日以来发表的关于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患者的随机临床对照试验,对相关结局指标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肌钙蛋白T(cTNT)、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不良事件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等。研究结果实验研究:实验一:TTC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心肌梗死面积占总心肌面积百分比分别为:0%、72%、56%、52%、31%。其中,与sham组相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例明显增加,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各剂量组和I/R组相比较,从各组心肌梗死面积所占百分比可见,龙牙楤木总皂苷各组梗死面积比值均低于I/R组,并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所占比值逐渐降低,统计学分析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统计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结果提示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TUNEL染色结果显示,从颜色上看,sham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蓝色;I/R组:大部分心肌细胞的细胞核呈现为黄褐色;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黄褐色细胞核所占比例介于sham组和I/R组之间,但呈逐渐减少的趋势。sham组细胞凋亡很不明显,可见存在少量散在凋亡细胞;具体的凋亡细胞百分比见下表。与sham组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百分比则明显增加,阳性凋亡细胞数明显升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提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酶联免疫法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CK-MB、cTnT含量,均有所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中剂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高剂量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实验二:透射电镜结果显示:sham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I/R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可见萎缩及坏死肌细胞,肌原纤维排列紊乱;肌细胞内线粒体分布不均,部分聚集,线粒体大小及形态有较大差异,内脊大多模糊。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心肌细胞形态有一定差异,肌原纤维排列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肿胀,内脊扩张、大多结构模糊;中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稍不规则,细胞核呈长梭形,肌原纤维排列稍不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部分结构清晰、部分模糊;高剂量组心肌细胞大小及形态基本规则,肌原纤维排列规则;肌细胞内线粒体丰富,线粒体结构完整、形态规则,线粒体内脊排列密集、结构清晰。DCFH-DA探针法检测ROS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ROS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ROS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ATP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ATP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ATP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JC-1荧光探针法观察线粒体膜电位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均有所降低,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水平呈现出逐步增高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比色法观察SDH活性水平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SDH活性水平均有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SDH活性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实验三: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的表达也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qRT-PCR 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RK、eIF2αmRNA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RK、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P<0.01,P<0.01,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 sham组相比,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没有明显改变,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P>0.05)。而与I/R组相比较,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PERK、eIF2α的表达也没有太大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差异也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P>0.05,P>0.05,P>0.05)。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PERK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PERK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I/R组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PERK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1)。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心肌组织中p-eIF2α的表达。结果显示,和sham组进行比较,I/R组、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p-eIF2α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R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中、高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与I/R组相比,随着龙牙楤木总皂苷剂量的增高,p-eIF2α表达水平呈现出逐步走低的趋势;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龙牙楤木总皂苷中、高剂量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龙牙楤木总皂苷低剂量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研究:最终纳入研究96项,中文文献92篇,英文文献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K-MB(SMD:-1.86,95%CI:[-2.33,-1.38],I2=95%,P<0.00001);CK(SMD:-102.21,95%CI:[-129.34,-75.09],I2=100%,P<0.00001);cTnI(SMD:-0.80,95%CI:[-0.97,-0.62],I2=99%,P<0.00001),cTnT(SMD:-1.55,95%CI:[-1.8,-1.3],I2=100%,P<0.00001);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MD:-0.42,95%CI:[-0.34,-0.51],I2=45%,P<0.00001);不良事件发生率(MD:-0.28,95%CI:[-0.22,-0.36],I2=12%,P<0.00001);LVEF(SMD:-4.89,95%CI:[-3.9,-5.87],I2=86%,P<0.00001);HsCRP(SMD:-5.04,95%CI:[-6.92,-3.16],I2=99%,P<0.00001);MDA(SMD:-4.25,95%CI:[-5.22,-3.28],I2=99%,P<0.00001);SOD(SMD:-15.26,95%CI:[-10.74,-19.78],I2=99%,P<0.00001);NO(SMD:-15.26,95%CI:[-5.29,-7.51],I2=97%,P<0.00001);LDH(MD:-13.83,95%CI:[-20.31,-7.35],I2=0%,P<0.00001)。研究结论1.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减少心肌酶漏出,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改善损伤心肌组织和线粒体结构,抑制SDH活性,同时降低ROS生成,减缓蛋白磷酸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线粒体功能障碍、抑制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有关。龙牙楤木总皂苷的保护作用与剂量呈正相关,发挥大鼠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最适有效剂量在200mg/(kg·d)左右。2.中成药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肯定,尤其在降低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和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效果显着,但鉴于纳入研究数量偏少、样本量较小、方法学质量偏低,未来需要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证实。
黄梅灵[2](2021)在《八式太极拳对腔隙性脑梗死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八式太极拳对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s)-P300的影响,为八式太极拳干预腔隙性脑梗死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医学依据,为临床研究及干预方式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就诊、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的腔隙性脑梗死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66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分为A、B两组。A组为太极拳训练组33例,B组为健康教育对照组33例。B组:在基础治疗上,保持原有的生活习惯与运动方式,仅接受相应的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知识教育。A组:在B组的基础上,每周一、三、五练习八式太极拳,每次练习30分钟,共干预24周。两组均分别于干预前、干预中期、干预后期进行MoCA量表评分,并于干预前、干预后期两组患者均行ERPs-P300检测,观察评估干预前后整体认知功能、ERPs-P300潜伏期、ERPs-P300波幅的变化。本研究中,所记录的全部数据均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6.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对两组患者干预前的性别、年龄、文化教育程度、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MoCA量表评分、ERPs-P300潜伏期、ERPs-P300波幅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比较,发现两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MoCA量表评分:干预中期,太极拳训练组MoCA量表评分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期,太极拳训练组MoCA量表评分较干预前、干预中期均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健康教育对照组干预前、干预中期、干预后期MoCA量表评分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中期、干预后期MoCA量表评分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1)。八式太极拳可提高腔隙性脑梗死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MoCA量表评分,改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3.ERPs-P300:干预后,太极拳训练组ERPs-P300潜伏期较干预前缩短,波幅较干预前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八式太极拳能够改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轻度认知障碍症状,推测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八式太极拳能平衡阴阳、调节脏腑、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刺激任督二脉等有关。2.八式太极拳还能缩短ERPs-P300潜伏期、提高波幅,为临床早期干预腔隙性脑梗死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提供依据。
李敏[3](2021)在《P300潜伏期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ACAS)对认知的影响,分析P300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1、实验对象:纳入2018年10月—2020年1月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120例ACAS患者为狭窄组,选择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同期正常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2、实验方法:记录两组患者受教育程度、年龄及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及冠心病病史人数等临床基线资料;测定受试者P300潜伏期,认知功能的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量表(Mo CA)进行评估,将两组的Mo CA评分、认知障碍人数及P300潜伏期进行比较,得出P300与Mo CA的相关性;并将狭窄组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轻度(缩小<30%,45例)、中度(缩小30%-69%,40例)以及重度(缩小70%-99%,35例),进而比较3组患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结果在临床基线资料方面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狭窄组与对照组Mo CA评分分别为(25.78±2.66)分和(27.64±1.35)分、P300潜伏期分别为(338.88±53.49)ms和(293.22±11.40)ms,有统计学差异(t=5.069、8.878,P值均<0.01)。符合认识障碍诊断标准的人数在对照组中占2%(1/50)、狭窄组中占25%(30/120),有统计学差异(χ2=12.552,P<0.01)。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时,Mo CA的评分降低、P300的潜伏期延长、认知障碍人数增加。狭窄组与对照组比较,以及狭窄组内轻、中、重度狭窄程度亚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P300潜伏期与Mo CA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两者之间负相关(r=-0.862)。结论ACAS患者常存在认知障碍。ACAS狭窄程度与认知障碍下降程度有关。P300潜伏期与认知障碍存在相关性,其在评估认知障碍方面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汤洋[4](2021)在《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在意识障碍患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究上肢体感诱发电位(Upper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USEP)在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状态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8月~2021年3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收治的63例颅脑损伤致意识障碍患者做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USEP检测,并使用改良版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量表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结果:入组的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平均CRS-R评分增高,其差异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USEP主波N20波幅与治疗前相比增高,潜伏期与治疗前相比缩短,其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N20波幅和CRS-R听觉、视觉、总分、诊断之间有着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N20潜伏期与CRS-R总分、诊断及各子项目无相关关系(P>0.05);治疗后N20波幅与CRS-R视觉、运动、交流、总分、诊断均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N20潜伏期与CRS-R视觉、运动、交流、总分、诊断之间有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治疗前后N20潜伏期变化量与CRS-R视觉、运动、交流、总分、诊断变化之间有着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N20波幅变化量与CRS-R视觉、运动、交流、总分、诊断变化之间均有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且在CRS-R视觉、运动、总分、诊断层面波幅比潜伏期相关性更高。结论:体感诱发电位评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的意识水平和促醒疗效且其主波N20波幅越高,潜伏期越短,患者意识水平越好。动态评估USEP主波N20变化可见波幅增加量越大,潜伏期缩短量越多,患者意识恢复程度越高,同时N20波幅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比潜伏期更高。在此试验中发现单次评定中N20与CRS-R听觉、视觉、运动、交流部分呈显着相关性。
李珅[5](2021)在《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MEP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以血管堵塞所导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并引起组织损伤的疾病,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目前,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的第一位致残原因。研究证明,早期康复治疗更有利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改善。然而,即便使用最先进的医疗和康复护理,通常也无法使所有患者实现理想的恢复水平。其原因可能在于,脑卒中早期运动诱发电位(Modified Barthel Index,MEP)缺失患者恢复期的日常活动能力和预后较差。临床研究发现,针刺治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的康复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采用经颅磁刺激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MEP是否缺失进行检测,并以此分组,探讨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MEP变化的影响,探究影响患者康复水平的因素,为更好地了解与诊疗疾病提供思路。研究方法: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针灸门诊、病房招募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并进行TMS初筛,根据TMS初筛结果将病人分为MEP(+)组和MEP(-)组,两组各招募16例受试者。将MEP(+)组和MEP(-)组分别随机分配至针刺组和假针组,每组各8例受试者。两针刺组接受2周的住院针刺治疗和常规治疗,以及之后10周的门诊针刺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两假针组接受同等时长相同频率的假针治疗和常规治疗、常规康复治疗。在基线期、治疗期(2周)和10周康复治疗后的随访期进行3次测评,以受试者上肢活动研究测试、FM上肢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MEP振幅作为临床评价指标,比较治疗前后各项数据的差异,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4组数据分析显示:①MEP(+)针刺组和假针组、MEP(-)针刺组和假针组4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无显着差异。②对MEP(-)受试者,针刺治疗较假针治疗具有更高的转阳率。③除MEP(+)组受试者在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两项数据外,全部的4组受试者组内比较中,上肢活动研究测试评分、FM上肢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MEP振幅在治疗期与随访期数据均较基线期具有统计学差异。各组治疗期与随访期各组上肢活动研究测试评分、FM上肢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MEP振幅高于基线期水平,NIHS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低于基线期水平。④在基线期,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在上肢活动研究测试评分、FM上肢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MEP振幅均无显着差异。MEP(+)两组组内比较和MEP(-)两组组内比较除NIHSS量表评分外其余各项数值均具有显着性差异,MEP(+)两组在上肢活动研究测试评分、FM上肢运动评分、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MEP振幅高于MEP(-)两组,静息状态MEP阈值低于MEP(-)两组。⑤在治疗期,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在上肢活动研究测试、FM上肢运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MEP振幅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在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无显着差异。无论MEP(+)还是MEP(-),其针刺组上肢活动研究测试、FM上肢运动评分和MEP振幅高于假针组,静息状态MEP阈值低于假针组。与基线期数据比较,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静息状态MEP阈值治疗期改变值、MEP振幅治疗期改变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MEP(-)针刺组治疗期改变值大于MEP(+)针刺组治疗期改变值。⑥在随访期,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在上肢活动研究测试评分、FM上肢运动评分、静息状态MEP阈值、MEP振幅均具有显着差异,在修订Barthel指数评分、NIHSS量表评分无显着差异。无论MEP(+)还是MEP(-),其针刺组上肢活动研究测试、FM上肢运动评分和MEP振幅高于假针组,静息状态MEP阈值低于假针组。与基线期数据比较,MEP(+)针刺组和假针组两组间静息状态MEP阈值随访期改变值、MEP振幅随访期改变值均具有统计学差异,MEP(-)针刺组治疗期改变值大于MEP(+)针刺组治疗期改变值。⑦对于接受针刺治疗的受试者,MEP(+)针刺组无论在治疗期还是随访期,静息状态MEP阈值和MEP振幅较MEP(-)针刺组均有统计学差异,MEP(+)针刺组在治疗期和随访期静息状态MEP阈值低于MEP(-)针刺组,MEP振幅高于MEP(-)针刺组。结论:在基线期,MEP(+)组受试者各项数据评分优于MEP(-)组受试者。无论使用针刺治疗还是假针治疗,4组受试者均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针刺治疗无论对MEP(+)受试者还是MEP(-)受试者较假针有着更好的疗效。针刺治疗对MEP(-)受试者治疗后的变化比MEP(+)受试者治疗后的变化更显着。即使经过针刺治疗,MEP(-)受试者的康复情况也无法达到MEP(+)受试者针刺治疗后的康复情况。
翟晓霞[6](2020)在《脑功能监测联合炎性因子对重症脑血管病预后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脑功能监测方法中的神经电生理(体感诱发电位、脑电图、经颅多普勒超声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联合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表达量值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以期探究到可以相对准确、完善、客观地用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预测的方法,进而更好的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重症监护病房(Neurology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的重症脑血管病(sever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CVD))患者60例,在入院后24小时内对符合纳入条件的SCVD患者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和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EEG)、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hort-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监测,于入院后第1d,3d,7d,14d清晨空腹抽取外周静脉血样交由我院检验科完成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检测,以发病后30天或30天内死亡为观察终点,在观察终点根据格拉斯哥结局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分为预后良好组(IV级、V级)与预后不良组(I级、II级、III级)。最终分析神经电生理监测及血清炎性因子表达量值与SCVD预后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将六项指标联合的预测方法与各单项监测在预测特异度、敏感度、约登指数及准确度方面作比较,与传统的用于脑功能预后的评价方法(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通过ROC分析比较两者对SCVD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将年龄、性别、病种、EEG、BAEP、SLSEP、TCD、IL-6和hs-CRP作为自变量,将GOS作为应变量,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EG(P=0.007)、SLSEP(P=0.038)、BAEP(P=0.011)、经颅多普勒超声(P=0.045)、IL-6(P=0.007)、hs-CRP(P=0.033)监测结果均对SCVD患者的预后有显着影响,表明这六项指标均可以用于对SCVD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价。(2)比较六项指标联合及各单项对SCVD预后预测的特异度、敏感度及准确度,χ2分析发现六项指标联合与各单项在预测敏感度(χ2=34.125,P<0.001)、准确度(χ2=26.1,P<0.001)方面的差异被视为显着,六项指标联合对预后预测的敏感度、准确度优于各单项,且约登指数最大。六项指标联合与各单项在预测特异度方面被视为无显着差异(χ2=9.632,P=0.21),六项指标联合未能提高预测的特异度。(3)六项监测指标联合与GCS评分通过ROC分析比较两者对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六项指标联合(AUC为0.953,95%CI为0.892~1.000)对于预后的预测效能明显优于GCS评分(AUC为0.754,95%CI为0.596~0.912),两者AUC比较用Z检验(Z=2.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1)SCVD发生后,SLSEP、EEG、BAEP、TCD监测结果均可以用于预测患者脑功能的预后情况。(2)血清炎性因子(IL-6、hs-CRP)第3d表达量值的高低水平可以用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预测。(3)利用EEG、BAEP、SLSEP、TCD联合血清炎性因子的监测方法(六项指标联合)可以更准确地对SCVD患者进行预后评价,六项指标联合与各项目单独用于预后的预测相比,明显提高了预测敏感度和准确度,与传统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相比对于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大。(4)六项指标联合对于SCVD患者的病状估计、预后评断和治疗具备重要价值,六项指标联合用于SCVD患者预后评估中,能相对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情况,具备极高的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及推行。
蒋青青[7](2019)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后循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变化的特点,并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比较,初步探讨BAEP在后循环脑梗死早期识别和诊断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选择2018年8月至2019年3月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后循环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头颅MRI显示急性后循环梗死病灶患者36例为急性组,显示慢性梗死病灶的患者32例为慢性组,同时选择正常健康人群32例为对照组。观察Ⅰ、Ⅲ、V各波峰潜伏期(PL)和Ⅰ-Ⅲ、Ⅲ~Ⅴ、Ⅰ~Ⅴ波各峰间潜伏期(IPL)、Ⅲ~Ⅴ/Ⅰ~Ⅲ波间期比值等数据的变化特点,并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厚度、狭窄比率进行相关性比较分析。结果3组患者的BAEP结果,其Ⅲ波、Ⅴ波峰潜伏期平均值4.08±0.30mm、6.09±0.4mm,颈动脉IMT平均0.85±0.15mm、斑块厚度平均1.01±1.15mm,狭窄比率平均0.2±0.19。各波PL值与IMT、斑块厚度、狭窄比率均有显着相关性(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超声提示急性组有3例单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1例单侧椎动脉阻力指数增高,慢性组有1例单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均未检出斑块与明显狭窄。急性组Ⅰ波平均PL为1.88±0.95ms、Ⅲ波平均PL为4.39±0.25ms、Ⅴ波平均 PL 为 6.43±0.36ms,Ⅰ~Ⅲ波平均 IPL 为 2.66±0.28ms、Ⅲ~Ⅴ 波平均IPL为2.04±0.26ms、Ⅰ~Ⅴ波平均IPL为4.71±0.39ms。慢性组Ⅰ波平均PL为 1.73±0.13ms、Ⅲ波平均 PL 为 3.96±0.20ms、V波平均 PL 为 6.04±0.26ms,Ⅰ~Ⅲ波平均 IPL 为 2.24±0.24ms、Ⅲ~Ⅴ波平均 IPL 为 2.09±0.25ms、Ⅰ~V波平均IPL为4.33±0.31ms。对照组Ⅰ波平均PL为1.66±0.11ms、Ⅲ波平均 PL 为 3.86±0.11ms、V波平均 PL 为 5.74±0.16ms,Ⅰ~Ⅲ波平均 IPL为2.19±0.13ms、Ⅲ~Ⅴ波平均 IPL 为 1.88±0.11ms、Ⅰ~Ⅴ波平均 IPL 为 4.08±0.18ms。急性组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者Ⅲ波、Ⅴ波峰潜伏期、Ⅰ~Ⅲ、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均较慢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Ⅲ~Ⅴ波峰间潜伏期较慢性组无明显延长(P>0.05)。慢性组Ⅲ波、V波峰潜伏期、Ⅰ~Ⅴ波峰间潜伏期均较对照组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Ⅰ~Ⅲ波峰间期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Ⅴ/Ⅰ~Ⅲ>1异常的慢性组9例,急性组2例,两组比较(P值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组异常累及耳蜗段1例(2.8%),累及桥脑段3例(8.3%),耳蜗、桥脑段同时累及30例(83.3%),单侧异常8例(22.2%),双侧异常26例(72.2%),慢性组异常累及耳蜗段0例(0%),累及桥脑段11例(34.4%),耳蜗、桥脑段同时累及6例(18.8%),单侧异常12例(37.5%),双侧异常6例(18.8%),总异常率急性组34例(94.4%),慢性组18例(56.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BAEP检查能灵敏地检测出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听觉感觉通路的电生理异常,与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正相关。2、急性组BAEP结果Ⅲ、Ⅴ波PL、Ⅰ~Ⅲ、Ⅰ~Ⅴ波IPL均显着延长,以Ⅲ波PL、Ⅰ~Ⅲ波IPL延长为主;慢性组BAEP结果Ⅲ、Ⅴ波PL、Ⅲ~Ⅴ、Ⅰ~Ⅴ波IPL延长,以Ⅴ波PL、Ⅲ~Ⅴ波IPL的延长为主。客观反映了急性和慢性后循环脑梗死的脑干功能障碍特点。3、急性、慢性后循环脑梗死可存在耳蜗和/或桥脑段结构的功能性损害,并可通过BAEP检查表现的不同特征予以鉴别,为早期识别、防治后循环脑干功能障碍提供了的可靠的功能性指标依据。
余少华[8](2019)在《失匹配负波联合听觉稳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失匹配负波及听觉稳态与患者预后评分的相关性分析,为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评估提供量化的评估方法。方法:1、失匹配负波对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N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入院后72小时内进行失匹配负波检测,并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每个患者至少做一次检测。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行电话随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患者的预后。利用完成第一次失匹配负波检测的患者的数据,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变量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利用完成两次失匹配负波的患者数据,前后做差取绝对值,除以第一次检测的数据,得到数据的变化率,将变化率与预后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2、听觉稳态对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NICU的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入院后72小时内进行听觉稳态的检测,并采集患者的一般信息,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每个患者至少做一次检测。于出院后1个月,3个月行电话随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评估患者的预后。利用完成第一次听觉稳态检测的患者数据,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分析生存组与死亡组之间数据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1、生存组与死亡组相比,除是否使用呼吸机有统计学意义(P=0.009)、年龄有统计意义(P=0.006),其他如性别、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既往脑血管病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2、失匹配负波组中患者组的PZ振幅和CZ振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3、听觉稳态组中PZ潜伏期变化率与MRs1m呈强负相关、与MRs3m呈中等强度负相关。CZ潜伏期变化率与GCS1m、GCS3m呈强负相关。4、听觉稳态组的患者组与对照组相比,平均波幅/最高波幅有统计学意义,1秒内波的个数、最高波幅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患者的年龄、住院期间是否使用呼吸机与患者的预后有关。2、失匹配负波PZ位点、CZ位点的振幅改变可以作为判断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损伤的指标。3、失匹配负波PZ位点、CZ位点潜伏期变化率与重症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有关。4、听觉稳态的平均波幅在脑血管病患者中有改变,但听觉稳态在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评估方面的应用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昕,杨健[9](2017)在《听觉诱发电位在重症脑功能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重症患者中,诱发电位是实时检测神经功能状态、信号传导和感觉信息次级处理进程的重要工具。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对周围和中枢性感觉传导通路的信号传递进行检测,代表丘脑-皮层和皮层间的复杂信号处理过程。通过重症患者的诱发电位检测,可以了解脑功能状态并进行预后分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短潜伏期)和听觉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长潜伏期听觉诱发电位)在重症患者中主要用于:缺氧缺血或创伤性昏迷患者的预后分析、监测神经系统功能好转或衰退、确认脑死亡的发生。短潜伏期脑干诱发电位中V波的缺失或分化不良与不良预后相关,但V波存在的患者预后不定。近来的研究发现,长潜伏期诱发电位,尤其是听觉刺激错误匹配模式中皮层电位存在及其波幅良好是患者良好预后的特异性指标。对于婴幼儿患者,短潜伏期诱发电位除用于脑损伤的监测外,还用来检测重症患者听觉受累的情况。
樊瑞文[10](2017)在《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探索针刺加语言康复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风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危害现代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失语症是一种常见的中风后遗症,据不完全统计,约30%的中风病患者并发不同程度失语,非流利性失语是中风后失语的主要亚型。失语症患者不能有效与外界沟通,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基本生存质量得不到保障,故中风后失语患者易并发焦虑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祖国传统针刺治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和临床校验,具有确切的治疗效果,当代临床工作者将其与语言康复训练疗法相结合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显着,己成为当下治疗中风后失语的主要疗法之一,但其疗效发生机制并不明确。当代多种脑功能探测手段的不断涌现为学者们探究针刺结合语言康复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发生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其中脑电图(EEG)凭借其无创、价廉、操作简便、可视度高等优势,己成为临床用以观察中风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情况的重要工具。事件相关电位(ERP)是在记录EEG的同时,给予患者以规律呈现的刺激任务,通过其锁时效应,多次叠加患者接受刺激时的脑电波信号。通过观察其波形特点判断患者接受特定任务时的大脑神经元反应,可以客观而形象地反应患者脑功能的电生理表达,其高时间分辨率的优势也方便研究者以毫秒级的时间单位精确量化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程度。故本研究在“肾-脑相关”中医理论指导下以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疗法为治疗手段治疗中风后非流畅性失语患者,以语言学量表以及事件相关电位技术为评价手段,观察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疗法对中风后失语患者发生疗效的效应机制,从而更加精确有效地指导中风后失语的临床治疗。目的:通过观察10例中风后失语患者脑电事件相关电位改变,并结合汉语失语症诊断量表(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CRRCAE)、波士顿失语症程度分级(The 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BDAE)评分等神经语言学量表,从量表分值和脑电信号变化特点,探讨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失语的疗效发生机制。方法:采用前瞻性病例观察研究,以中风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给予针刺加语言康复训练结合内科基础治疗综合治疗方案干预30天,分别在入组当天、干预后30天两个时点进行脑电数据采集及神经语言学量表评定。量表采用汉语失语症诊断量表、波士顿失语症程度分级量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脑卒中失语抑郁量表(The Stroke Aphasic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SADQ)。分析对比治疗前和治疗后语言学量表评分、神经认知功能评分、事件相关电位N400波形、潜伏期及脑电波形时频域变化,探索神经功能量表及语言学评分和大脑电生理信号的相关性,探讨中风后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机制。结果:(1)经1个月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干预后,PSA患者CRRCAE量表分项中听、复述、说、出声读、阅读、抄写、描写、听写、计算能力均较疗前有所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听、出声读、阅读、抄写、描写评分变化差异显着(P<0.01)。(2)对PSA患者治疗前后的波士顿失语症程度分级(BDAE)、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脑卒中失语抑郁量表(SADQ)评分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对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Wili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发现治疗后MMSE、BDAE在治疗后较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DQ、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通过对10例PSA患者ERP波形进行叠加处理后观察词-图匹配与不匹配两种试验条件下的总平均波形,共发现了5种与语言有关的ERP成分,分别为:PMN、P350、N400、P600以及波峰发生在800ms左右的晚期慢性负波(Negative Slow Wave,NSW)(4)将治疗前后的N400波幅差值与CRRCAE量表评分差值做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中央区和右侧顶枕区波幅差值与语言学量表评分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央区表现为明显相关(P<0.01),而将这两个脑区分别与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分别作相关分析,结果提示中央区和右侧顶枕区与表达能力有相关关系(P<0.05),其中右侧顶枕区表现出更强的相关关系(P<0.01)。就理解能力而言,仅有右侧顶枕区表现有相关关系(P<0.05)。(5)出现NSW的脑区为:中央顶枕区、左侧顶枕头区、右侧顶枕区、中央区、右侧中央区。其中右侧顶枕区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五个脑区700-900ms时间窗内幅值的平均差值,与语言学量表分数变化值做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中央区和左侧顶枕区在治疗前后的波幅差异与CRRCAE量表分值差异有相关关系(P<0.05)。就具体分项而言,左侧顶枕区与表达能力分值变化呈显着相关关系(P<0.01)。(6)在左侧前额和左侧顶枕区发现了明显的PMN波,测量其在治疗前后不同条件下的波形和潜伏期,发现其在治疗后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7)在400-600ms时间窗内两种不同条件脑地形图提示在匹配状态下额、顶叶皮层幅值较高,而双侧枕区出现低于平均幅值的活动区域,在不匹配条件下,中央顶叶活动幅值较高,右侧颞枕叶也相应出现幅值较高的区域。400-600ms内50ms为时间间隔的平均脑地形图结果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幅值激活较为明显的区域从左侧顶枕区向右侧前额区过度,而在不匹配的条件下中央区的幅值较匹配条件更高。结论:(1)以“肾-脑相关”中医理论为指导的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方案对于中风后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改善具有一定作用。(2)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方案对中风后非流利性失语患者的疗效机制可能是激活了双侧侧顶枕部及中央区脑区,增强神经元电活动。而右侧额、颞、枕叶的代偿功能与语言功能的恢复密切相关。
二、脑血管病与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血管病与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上篇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与内质网应激 |
(一) 内质网应激的主要路径 |
(二) 内质网应激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进展 |
(一) 线粒体形态动力学异常 |
(二) 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 |
(三) 活性氧产生过量 |
(四) 钙稳态异常 |
(五) 线粒体膜通透性改变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1.中药复方汤剂 |
2.中成药 |
3.中药单体及有效成分 |
4.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下篇 实验研究 |
前言 |
实验一 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实验器材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二 基于线粒体功能障碍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主要仪器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结果 |
4 小结 |
实验三 基于内质网应激探讨龙牙楤木总皂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1 主要实验材料和仪器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 |
4 小结 |
讨论 |
1 研究的临床意义 |
2 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的研究基础 |
3 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选择 |
4 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中成药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系统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八式太极拳对腔隙性脑梗死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样本量估算 |
3 诊断标准 |
4 纳入标准 |
5 排除标准 |
6 脱落及剔除标准 |
7 脱落及剔除病例处理 |
研究方法 |
1 病例选择及随机分组 |
2 干预方案 |
2.1 基础治疗 |
2.2 太极拳训练组 |
2.3 健康教育对照组 |
3 质量控制 |
4 观察指标 |
4.1 MoCA量表 |
4.2 ERPs-P300 |
4.3 评估时间 |
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结果分析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3 两组干预前各个观察指标变化 |
4 两组干预前中后期MoCA量表评分变化 |
5 两组干预前后ERPs-P300 指标变化 |
6 不良事件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LI-MCI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LI-MCI的认识 |
3 LI-MCI的治疗 |
3.1 中医治疗 |
3.2 西医治疗 |
4 八式太极拳治疗LI-MCI的理论探讨 |
4.1 太极拳治疗LI-MCI理论基础 |
4.2 选用八式太极拳的依据及优势 |
5 观察指标的选择 |
5.1 MoCA量表 |
5.2 事件相关电位 |
6 结果分析 |
6.1 从炎症机制角度分析 |
6.2 从神经系统角度分析 |
6.3 从降低危险因素角度分析 |
6.4 从中医角度分析 |
7 不足与展望 |
7.1 样本量 |
7.2 随访时间 |
7.3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脑小血管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P300潜伏期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颈动脉狭窄的采集及分级 |
2.3 认知障碍的诊断 |
2.4 P300潜伏期的检测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研究结果 |
3.1 基线资料组间比较 |
3.2 狭窄组与对照组观察指标比较 |
3.3 狭窄组中左右侧狭窄患者认知障碍人数占比的比较 |
3.4 狭窄组中狭窄程度的亚组分组 |
3.5 狭窄组中三组亚组之间一般资料的比较 |
3.6 狭窄组中三组亚组之间观察指标比较 |
3.7 P300潜伏期与MoCA评分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ACAS与认知障碍的关系 |
4.2 ACAS导致认知障碍机理 |
4.3 P300在检测认知障碍中的应用 |
4.4 对于患者颈动脉狭窄的病人识别认知障碍的意义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附录B 个人简历 |
附录C 发表论文情况 |
附录D 综述 事件相关电位P300在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4)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在意识障碍患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USEP检测方法 |
2.2.2 意识水平评定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体感诱发电位对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作用 |
3.2 体感诱发电位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 |
3.2.1 治疗前USEP波幅、潜伏期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 |
3.2.2 治疗后USEP波幅、潜伏期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 |
3.2.3 治疗前后USEP波幅、潜伏期变化量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4.1 体感诱发电位对意识障碍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估作用 |
4.2 体感诱发电位与意识水平的相关性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进一步工作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脑电图、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在意识障碍患者 预后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MEP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一 缺血性脑卒中与TMS的历史及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缺血性脑卒中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 1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 |
2.2 缺血性脑卒中西医治疗进展 |
3 TMS技术与缺血性脑卒中 |
3.1 TMS技术在缺血性脑卒中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
3.2 TMS-MEP在缺血性脑卒中运动康复预测的相关研究 |
3.3 MEP波幅可作为脑卒中患者治疗的评价指标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二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历史及研究进展 |
1 缺血性脑卒中的祖国医学研究进展 |
1.1 缺血性脑卒中在中医文献中的记载 |
1.2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药物治疗方案 |
2 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 |
3 手足十二针治疗中风 |
参考文献 |
前言 |
试验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1.1 主要目的 |
1.2 次要目的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2.1 总体设计类型、原则与实施方法 |
2.2 受试者选择与退出 |
2.3 试验和对照措施及干预方案 |
2.4 观测指标和检测时点 |
2.5 研究步骤 |
2.6 临床评价 |
2.7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
2.8 质量控制 |
2.9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计划 |
2.10 伦理考虑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3.1 基本信息 |
3.2 临床数据分析 |
3.3 不良事件情况 |
3.4 小结 |
第四节 讨论 |
第五节 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受试者日记卡 |
附录2 上肢活动研究测试量表 |
附录3 FM上肢运动评分量表 |
附录4 修订的Barthel指数(BI)量表 |
附录5 NIHSS评分量表 |
附录6 不良事件记录表 |
个人简历 |
(6)脑功能监测联合炎性因子对重症脑血管病预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材料与方法 |
3.实验结果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生物标志物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1 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量表 |
附录2 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量表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7)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后循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方法 |
2.1 一般资料收集 |
2.2 BAEP检查方法 |
2.3 异常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判断标准 |
2.4 正常值参考 |
3. 统计学处理 |
4. 偏移控制 |
结果 |
1. 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 |
2. IMT、斑块厚度、狭窄比率与BAEP各波PL和IPL值相关性检验 |
3. 急性组、慢性组和对照组的BAEP各波的PL和IPL值比较 |
4. 急性组和慢性组的BAEP结果异常率比较 |
讨论 |
1. 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机制 |
2. 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
3. 动脉粥样硬化与脑血管病的关系 |
4. 后循环梗死的临床诊断 |
5. BAEP概述 |
6. BAEP在检测脑干病变时的变化特点 |
7. BAEP在后循环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全文总结 |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设备和检查患者照片 |
2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发表文章 |
3 脑梗死患者在心理应激方而的个体差异与梗死后抑郁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4 缩略词 |
(8)失匹配负波联合听觉稳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诱发电位的临床应用 |
2.1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
2.1.1 在脑血管病预后方面的应用 |
2.1.2 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2.2 视觉诱发电位 |
2.2.1 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2.2.2 在多发性硬化视神经炎中的应用 |
2.2.3 在颅压监测方面的应用 |
2.3 运动诱发电位 |
2.3.1 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2.3.2 在脑血管病方面的应用 |
2.4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
2.4.1 在外科手术中的应用 |
2.4.2 在脑血管病方面的应用 |
2.4.3 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
2.5 事件相关电位 |
2.5.1 失匹配负波 |
2.5.2 听觉稳态 |
第3章 失匹配负波在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的应用 |
3.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入组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1.4 基本信息采集 |
3.1.5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的检测 |
3.1.6 失匹配负波的采集 |
3.1.7 后期随访 |
3.1.8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患者一般信息 |
3.2.2 失匹配负波数据资料 |
3.3 讨论 |
第4章 听觉稳态对重症脑血管病预后评估的应用 |
4.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4.1.1 研究对象 |
4.1.2 入组标准 |
4.1.3 排除标准 |
4.1.4 基本信息采集 |
4.1.5 事件相关诱发电位的检测 |
4.1.6 听觉稳态的信息采集 |
4.1.7 后期随访 |
4.1.8 数据分析 |
4.2 结果 |
4.2.1 患者一般资料 |
4.2.2 听觉稳态数据资料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局限性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探索针刺加语言康复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风后失语的中西医认识及脑机制研究现状 |
1. 中风后失语的中医理论源流探析 |
2. 针刺、中药治疗中风后失语 |
3. 中风后失语的现代医学认识 |
4. 中风后失语的现代医学治疗 |
5. 针康综合治疗中风后失语 |
6. 中风后失语恢复机制探讨 |
7.小结 |
综述二: 基于ERP的语言功能评价方法与临床应用 |
1. 反映语言功能的ERP成分 |
2. ERP在失语症语言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
3. 小结 |
综述三: N400语言任务设计 |
1. 试验刺激材料和呈现策略 |
2. 刺激呈现通路 |
3. 刺激范式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语 |
6.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语言症状统计表 |
附录2. BDAE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 |
附录3.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Scale, NIHSS) |
附录4. 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 |
附录5. 卒中后失语患者抑郁问卷(Stroke Aphasic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Hospital Version, SADQ-H) |
附录6.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Barthel指数) |
附录7. 生活质量指数(Quality of Life Index ,QLI)评分表 |
附录8. 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RRCAE) |
致谢 |
在读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四、脑血管病与事件相关电位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龙牙楤木总皂苷抗MIRI机制研究及中成药防治MIRI的系统评价[D]. 宋欣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八式太极拳对腔隙性脑梗死所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梅灵.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P300潜伏期在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认知障碍评估中的应用[D]. 李敏.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4]上肢体感诱发电位在意识障碍患者评估中的临床应用[D]. 汤洋. 南昌大学, 2021(01)
- [5]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MEP变化的影响[D]. 李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脑功能监测联合炎性因子对重症脑血管病预后评价研究[D]. 翟晓霞.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7]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在后循环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D]. 蒋青青. 苏州大学, 2019(02)
- [8]失匹配负波联合听觉稳态对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评估的研究[D]. 余少华. 吉林大学, 2019(11)
- [9]听觉诱发电位在重症脑功能检测中的应用[J]. 王昕,杨健.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17(06)
- [10]基于事件相关电位探索针刺加语言康复治疗中风后失语疗效机制研究[D]. 樊瑞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