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夏家铭[1](2020)在《对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很多音乐学者认为当前的关于中国近现代的音乐史着作并没有完整客观地表现出中国音乐的发展,因此关于"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呼声在音乐界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响应,目的是具体全面的论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基于此,文章从关于重写近现代音乐史的原因出发,深层次探讨研究在重写中应当注意的问题,从而推动相关工作者在进行重写任务时以全面包容的视野去认识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进而推动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
王梦圆[2](2018)在《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解读与思考》文中指出说到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面的论着,就不得不提汪毓和先生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这本书从60年代开始作为教材在中央音乐学院试用,历经半个多世纪,至今一直作为各大音乐学院和其他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的教材之一,总印刷数超过十七万册,影响了几代学人。这本书第一次将1840年至1949年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音乐领域的发展进行了系统而科学的介绍。汪毓和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及相关音乐评论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为这个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树立了一座丰碑。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的发展中,也经历了几次推陈出新、集思广益的自我完善的过程。其中“重写音乐史”就是一个历经三十余年讨论,不断有新看法和学术成果涌现的论题。本文对于“重写音乐史”这一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的重大事件的产生及各方论点、理论成果做了整合,用当代视角去分析“重写音乐史”在今天的目的与意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共经历了三次改版,除了内容的修改、增减和章节的调整之外,也吸纳了新的观点。本文针对在21世纪的今天,如何更全面地解读这部作品,及其在当代背景下所引发的思考进行研究;同时对这部论着在半个多世纪产生的影响和学科的发展现状做一个归纳和讨论,也对该书结构的细节调整、数据的更新、词句标点的修改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全文由绪论、正文、附录和结语四个部分组成。笔者在本论文的叙述中,侧重点会放在现当代音乐文化语境中对该书的思考和对它的细节解读中。通过在不同的环境中对其意义与影响的分析,折射出音乐、艺术、历史乃至文化在现当代的发展形势和要求;同时将笔者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修辞、标点、数据错误及存疑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期盼对它的再版提供一点可参考的资料。在此将笔者的研究进行一番探讨和分析,恭请大家批评指正。
程兴旺[3](2017)在《汪毓和音乐评论学术历程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说明着名音乐史学家汪毓和(1929-2013),与时俱进,倾心乐评,为中国现当代音乐思潮、音乐现象、音乐活动进行了大量评论。从1956年至2012年,发表各类评论文章200余篇,撰写评论着作多部,为推进中国当代音乐理论建设和促进当代中国音乐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深入分析他的乐评,认为其注重音乐家研究、音乐形态分析、音乐社会实践诠释,以真诚的书写,展现出了特有的"热情笃信、深情坚守、反思掘进"的心路历程,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深刻启示。
田可文,留生[4](2017)在《音乐政治学、音乐传记学与我国的近现代音乐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音乐政治学的学术视域在如今的音乐学体系中,"音乐政治学"似乎还不是完全成型的独立学科。但是实际上,对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从古至今都有研究,而且似乎在我国古代还特别乐道于此,如《乐记》就有"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等话语,在古希腊也有大量关于音乐与政治关系的言论。实际上,"音乐政治学"应该是一门以研究音乐政治行为、音乐政治体制、音乐与政治的关系以及相关领域的一门社会学科。狭义的"音乐政治学"应该是研究国家层面
张佳佳[5](2017)在《中国音乐词典:三类音乐“家”收录标准研究 ——理论、教育和作曲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典作为学术研究中重要的学习工具,它的规范和系统直接影响着整个学术的研究进程。《中国音乐词典》(及其《续编》)作为我国目前为止唯一一本只搜集、汇编和释义“中国音乐”词汇的中型工具书,其所收录的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没有做到语义的“单义性”及“系统性”。本文将运用史学、统计分析和系统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归纳、分析和演绎,并从“分层”的概念出发,以此说明“术语学”在学术研究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期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科中术语(概念)体系的完善作一努力。本论文拟就以《中国音乐词典》(及其《续编》)中“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作曲家”这三类称谓为代表,对其生平及作品进行数据的对比与分析,窥一斑见全豹,最后得出“家”在各学科领域范围内均属于“称谓等级制”中的最高等级,并严格区分于其他称谓。
赖嘉敏[6](2016)在《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音乐史属于中国音乐史学的内容之一,本文在研究中主要以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为重点,揭示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原初内涵,对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展开一系列探究,进而促进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发展。
冯长春[7](2013)在《艰难的突围——“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回顾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重写音乐史"是20—21世纪之交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领域的一股重要的音乐史学思潮。这一思潮的根本出发点是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中"左"的思想的反思与反拨,同时就音乐史观、音乐史料建设、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研究对象的拓展等问题作出了广泛的讨论。"重写音乐史"思潮是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观念的一次艰难的突围,它有力地推进了这一学科的发展。以20世纪中国音乐文化为主体的近现代音乐史研究任重而道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应在"重写"观念的引领下走向学术自觉。
张雯雯[8](2013)在《《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文中指出本篇论文以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创办;由郭沫若先生题词;在新中国时期最早以“评论性”定位;全国唯一集学术信息、学术动态、学术研究等为一体的国家重点音乐核心刊物《人民音乐》(1950-2010)为研究对象,以《人民音乐》对推动中国当代音乐批评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主线,采用比较和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杂志历史发展轨迹入手,通过对音乐批评的回顾,总结出每一时期音乐批评的热点问题,并以此探索当时中国音乐批评坚持的原则道路、影响力和重要意义。在实证性文献考据的基础上,分析并阐述《人民音乐》的时代学术价值,以及带给音乐批评界的重要启示,确定其历史地位,从而引发对中国音乐批评发展前景的思考与展望。本文共分六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阐明《人民音乐》研究的必要性及填补学术空白之创新性。第一部分,对《人民音乐》创办的时代背景和历史发展轨迹进行回顾,并通过栏目内容等数量统计,分析《人民音乐》的办刊特点,进而说明《人民音乐》在我国音乐事业中的地位与影响。第二部分,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发展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也是新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一个高潮期(1950-1966),通过列举《人民音乐》在“十七年”关于音乐“民族化”等主要问题的讨论,分析这一时期中国音乐批评的功能与特点。第三部分,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从而恢复了活跃的争鸣气氛,出现了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的第二次高潮期(1976-2000),此段落强调音乐批评在经历了“文革”的冲击后,全面处在拨乱反正的蓬勃发展状态;以及在1989年动乱后,音乐界在经历短暂的迂回曲折阶段中,音乐批评的主要论域。第四部分,1992年,邓小平发表的“南巡讲话”扭转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局势,中国音乐理论界终于获得了在音乐观念上的一次真正的解放,此章节通过比较这一时期《人民音乐》和其他迅速发展起来的音乐期刊上所发表的批评文章,阐释我国进入新世纪前后,即音乐界的后新时期(2000-2010),音乐批评主要关注点和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音乐批评多元发展的阶段特征及更高层次意义的讨论。结语部分,重点分析了音乐批评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并对我国音乐批评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张志谦[9](2012)在《对“重写音乐史”问题的几点思考》文中指出阐述了重写音乐史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并对当前重写音乐史问题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重写音乐史的必要性,另综合各学者、专家的代表性观点和建设性意见对重写音乐史问题提出了一些拙见。
刘红梅[10](2010)在《关于“重写中国音乐史”问题研究之综述》文中提出"重写中国音乐史"(以下简称"重写音乐史")是音乐史学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黄旭东、梁茂春、冯文慈、戴鹏海、汪毓和、陈聆群、居其宏、冯长春、乔邦利等专家学者纷纷撰文,就"重写音乐史"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笔者将这些文章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从"重写音乐史"的重要性、理论思考以及实践探索三个方面进行综述,期望对"重写音乐史"的理论研究与写作实践有所参考。
二、对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对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分界和代表 |
(一)现代音乐的划分 |
(二)近现代音乐的典型代表 |
三、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原因 |
四、对重写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 |
(一)紧扣时代脉搏,抓住近现代音乐史的特点 |
(二)丰富研究方法,扩大研究领域 |
(三)抓住主要矛盾,增强时代关怀 |
五、总结 |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解读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汪毓和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 |
(一)汪毓和人物概述 |
(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版本简述 |
二、“重写音乐史”的提出与学术争鸣 |
(一)“重写音乐史”论题的提出与讨论 |
(二)“重写音乐史”的自我解读 |
三、《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折射出的音乐史学问题 |
(一)客观评价音乐家的贡献 |
(二)宽容看待音乐家的人生 |
(三)音乐史料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
四、现当代音乐文化语境下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 |
(一)艺术教育背景下凸显教材的特殊性 |
(二)当代历史背景下加强该书的完整性 |
(三)社会文化背景下强调史学的多元性 |
五、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细节解读与修订建议 |
(一)谋篇布局与目录构建 |
(二)数字疏漏与数据更新 |
(三)文法修辞与句读标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音乐政治学、音乐传记学与我国的近现代音乐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音乐政治学的学术视域 |
二、音乐传记学与近现代音乐史研究 |
三、学科与研究视角的变化 |
(5)中国音乐词典:三类音乐“家”收录标准研究 ——理论、教育和作曲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 |
二、研究范围及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及步骤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家”概念的梳理 |
第一节“家”字字义的变迁 |
一、古代时期 |
二、近现代时期 |
第二节“家”组词后词义的变迁 |
一、古代时期 |
二、近现代时期 |
第二章 三类音乐“家”的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一节 音乐理论家的数据分析 |
一、音乐理论家生平简介及其数据分析 |
二、音乐理论家作品的数据分析 |
第二节 音乐教育家的数据分析 |
一、音乐教育家生平简介及数据分析 |
二、音乐教育家成果的数据分析 |
第三节 作曲家的数据分析 |
一、西方“作曲家”称谓标准的数据分析 |
二、《中国音乐词典》中“作曲家”称谓的数据分析 |
第三章 三类音乐“家”层级划分和概念的界定 |
第一节 社会分层的“普遍性”和“决定性” |
一、社会分层的“普遍性” |
二、社会分层的“决定性” |
第二节 三类音乐“家”社会分层概况 |
一、三类音乐“家”的层级划分 |
二、家——职业链条的最高端 |
第三节 三类音乐“家”概念的界定 |
一、音乐教育“家”的概念界定 |
二、作曲“家”的概念界定 |
结论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发表论文 |
(6)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原初内涵 |
(一)形式上的重写 |
(二)原作者的自我完善 |
(三)突破“左思想”的限制 |
二、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有效途径 |
(一)紧抓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特点 |
(二)强化思维方式的开放性 |
(三)突出近现代音乐史的社会性 |
三、结束语 |
(7)艰难的突围——“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在政治运动中起步的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学 |
一、“重写音乐史”之争鸣始末 |
二、“重写音乐史”之原初内涵 |
三、“重写音乐史”之泛化内涵 |
(一) 历史观的反思与检视 |
(二) 音乐史学方法论的拓展 |
(三) 加强音乐史料建设 |
(四) 重视音乐史的教育学功能 |
(五) 新旧音乐传统的相互关系 |
四、“重写音乐史”争鸣之不足 |
(一) 音乐史学观问题 |
(二) 音乐史料学问题 |
五、“重写音乐史”之史学效应 |
六、“重写”之实践任重而道远 |
结语:走向学术自觉 |
(8)《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
(三) 研究价值、思路与方法 |
一、 关于《人民音乐》 |
(一) 新中国音乐“第一刊”的诞生与发展 |
(二) 《人民音乐》的办刊宗旨 |
(三) 《人民音乐》在新中国音乐事业中的历史贡献 |
1. 启迪新中国音乐思想 |
2. 传承中国音乐遗产 |
3. 引介国外音乐作品与理论 |
4. 推进音乐学科学风建设与学术规范 |
二、 1950-1966:《人民音乐》在“十七年”的音乐坚守 |
(一) “土洋之争”:关于音乐“民族化”的讨论 |
1. 缘起与经过 |
2. 主要问题 |
3. 成果及意义 |
(二) “请专家下凡”:关于“音乐与生活”的关系论争 |
1. “生活体验”与“业务学习” |
2. “改造思想”与“强调技术” |
3. “音乐创作”与“音乐批评” |
(三) 通俗音乐批评 |
1. 抒情歌曲 |
2. 轻音乐 |
(四) 音乐的“革命化”、“民族化”与“群众化” |
1. 论的缘起 |
2. “三化”讨论 |
3. 讨论的意义 |
(五) 关于马思聪演奏曲目的讨论 |
1. 围绕“如何对待音乐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学术争鸣 |
2. 关于《人民音乐》编辑部的检查与郑伯农的批判 |
三、 1976-2000:《人民音乐》与新时期的音乐争鸣 |
(一) 新时期音乐批评的现状 |
1. 高唱多元多样的“主旋律”——音乐创作问题的讨论 |
2. “三足鼎立、彰显个性”——思想解放的时代 |
(二) 当时的音乐批评与新思潮、新作品出现 |
1. “新潮音乐”:崛起的一群 |
2. “流行音乐”:大潮汹涌 |
3. “回顾与反思”:中国音乐理论界掀起关于思想解放问题的探讨 |
(三) 新时期的社会文化语境与音乐批评的曲折回流 |
1. 反对否定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否定社会主义音乐 |
2. 有关对近代音乐史的回顾及“《讲话》后现象”提法的批判 |
3. 对改革开放的音乐事业的不同认识和对“新潮音乐”的不同评价 |
4. 对于音乐创作问题与文化建设问题的不同认识 |
四、 2000-2010:《人民音乐》与新世纪前后的音乐反思与重构 |
(一) 音乐的反思及探索的深化 |
1. 对“新潮音乐”的反思 |
2. 关于“三种唱法”分类的看法 |
3. 关于民族管弦乐“交响化”的见解 |
(二) 音乐观念的自由争鸣 |
1. 关于“20 世纪中国音乐发展道路”的讨论 |
2. 对于音乐创作思潮的争论 |
3. “重写音乐史”论战 |
4. 百家争鸣的理论研究 |
结语 |
1. 《人民音乐》对中国音乐历史进程的重要价值及积极意义 |
2. 对《人民音乐》“坚守”评论的展望 |
附表 |
附录 |
附录 1:《人民音乐》关于“土洋唱法”讨论的主要文章 |
附录 2:《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与生活”关系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
附录 3:《人民音乐》关于音乐“三化”问题讨论的主要文章 |
附录 4:《人民音乐》关于“轻音乐”批评的主要文章 |
附录 5:《人民音乐》关于“新潮音乐”讨论的主要文章 |
附录 6:《人民音乐》关于“流行音乐”、“通俗音乐”价值观论战的主要文章 |
附录 7:《人民音乐》讨论“音乐教育”的主要文章 |
附录 8:《人民音乐》讨论“回顾与反思”的主要文章 |
附录 9:《人民音乐》关于“重写音乐史”讨论的主要文章 |
附录 10:《人民音乐》关于“新世纪音乐”批评的文章(2000-2010) |
附录 11:《人民音乐》期刊出版统计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对“重写音乐史”问题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写音乐史问题的产生和发展 |
4. 音乐知识 |
二、重写音乐史势在必行 |
1. 重写音乐史是历史发展和音乐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
2. 重写音乐史是统一音乐史研究思想和态度 |
5. 艺术实践 |
三、对于“重写音乐史”问题的思考 |
1. 重写音乐史要从史学观的角度出发 |
2. 重写音乐史须海纳百川 |
四、对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J]. 夏家铭. 明日风尚, 2020(20)
- [2]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解读与思考[D]. 王梦圆. 辽宁师范大学, 2018(12)
- [3]汪毓和音乐评论学术历程的回顾与思考[J]. 程兴旺.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04)
- [4]音乐政治学、音乐传记学与我国的近现代音乐史研究[J]. 田可文,留生. 音乐研究, 2017(03)
- [5]中国音乐词典:三类音乐“家”收录标准研究 ——理论、教育和作曲家[D]. 张佳佳. 西南大学, 2017(01)
- [6]当前“重写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思考[J]. 赖嘉敏. 北方文学, 2016(14)
- [7]艰难的突围——“重写音乐史”史学思潮的回顾与思考[J]. 冯长春.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3(04)
- [8]《人民音乐》与中国当代音乐批评(1950-2010)[D]. 张雯雯.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1)
- [9]对“重写音乐史”问题的几点思考[J]. 张志谦. 大众文艺, 2012(14)
- [10]关于“重写中国音乐史”问题研究之综述[J]. 刘红梅. 齐鲁艺苑, 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