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失效实例分析

弹簧失效实例分析

一、弹簧失效实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毛息军[1](2021)在《复杂水流激励下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及其运行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水轮发电机组在强大且复杂的水力、电场和磁场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将产生十分复杂的振动,进而给机组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机组运行在非设计工况下时水流激励还具有显着的非平稳特性,导致机组的振动变得更加复杂,并且加之机组每个单元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关系,使得水轮发电机组在运行中还常常表现出一些难以解释的异常行为。因此,为了提高水轮发电机组运行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开展在复杂水流激励影响下机组的动态特性及其运行可靠性问题的研究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内容包括:首先,考虑轴承系统对机组的影响把机组主轴系统简化为集中参数模型,引入发电机气隙磁场能,采用平板壳单元模拟机组的转轮叶片,综合运用刚体动力学和弹性动力学相关理论建立水轮发电机组集中参数-有限元混合动力学一般模型,然后由拉格朗日方程推导机组动力学方程表达式。其次,通过分析不同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的水流激励特性,基于虚拟激励法构建适用于模拟不同工况下作用在水轮发电机组上的随机水流激励的数学模型,再根据所建立的水轮发电机组集中参数-有限元混合动力学模型,应用随机振动理论探明不同工况下机组的动力学特性,揭示机组振动特性与结构参数、材料参数、水力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并通过实例对不同工况下的水流激励特性和机组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为研究机组的运行可靠性奠定理论基础。然后,根据水轮发电机组各部位的振动幅值应控制在一定限值之内的安全可靠运行准则,构造各部位振动的极限状态控制方程,应用首次超越可靠度理论,分别建立额定负荷工况、部分负荷工况和超负荷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的可靠性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复杂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可靠性综合评估模型。最后,通过实例探究机组运行可靠性与各结构参数、材料参数、水力参数之间的内在关系,并运用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法对所建可靠性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

付勇[2](2021)在《复杂耦合作用下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维修策略优化方法》文中研究表明可靠性是轨道交通列车运营的前提和核心竞争力,但高密度、复杂技术、强耦合等因素给轨道交通列车可靠性保障及运维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传统的列车可靠性评估及运维管理理念、思路、模式和模型方法已难以处理此多元、多粒度、强耦合、非线性的动态不确定性随机变化过程,进而无法准确揭示和分析轨道交通列车复杂系统运用过程中风险产生的机理、变化规律和调控机制。因此迫切需要突破建立全新的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及运维管理方法,开拓崭新的视角,充分利用积累的列车运行安全状态大数据,在定量化、实时性、精细化、个体差异化、系统最优化等方面全面提升相应的理论方法水平,提高预防和应对轨道交通列车运行风险的能力。鉴于此,本文基于轨道交通列车设计数据及现场故障检测记录及维修数据,在列车系统风险分析及关键部件辨识、系统故障传播、可靠性评估及多部件运维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为了改善传统FMECA分析中的缺陷,提出了一种新式的基于累积前景理论和二型直觉模糊和VIKOR的列车关键部件分析方法。其中,二型模糊VIKOR方法能够通过熵权法解决FMECA分析中指标融合的问题。另外,将三角模糊数直觉模糊数作为二型直觉模糊的方法,以此描述FMECA分析中的主观模糊性。此外,通过引入累积前景理论来处理FMECA专家风险敏感性和决策心理行为的问题。通过现场的实际FMECA数据,并与其他FMECA方法的比较,对提出的新式关键部件辨识方法进行验证分析。(2)基于复杂网络和病毒传播知识,提出风险势能场理论,构建列车系统故障传播概率模型,定量表征部件之间的传播概率,并基于分布扩散原则,模拟列车系统故障传播过程,得到所有可能的列车系统故障传播路径及其发生概率,并标定系统部件的可靠性状态;通过现场的实际故障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了基于风险势能场的列车系统故障路径生成方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同时该方法能够定量描述部件间风险传播概率并分析传播的整个过程,实现了故障路径的准确辨识与状态的标定,有助于更优质的进行系统运维工作。(3)为了弥补现有列车系统可靠性分析忽视了系统多态性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d-MC模型的全新轨道交通列车系统的可靠性分析方法。以转向架系统为例,为了构建转向架系统的可靠性流网络,在复杂网络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转向架系统的三大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承载功能、动力传动功能及缓冲减振功能。基于可靠性流网络,通过在极小割分析中提前删减不必要的候选d-MC及重复d-MC,改进了现有d-MC理论中存在大量不必要的候选解及重复解问题,极大地提高了系统可靠性计算的效率。(4)为了降低列车运行成本并提高列车系统可用性,提出了一种基于机会相关的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多部件动态维修策略优化方法。基于系统部件最低可靠度要求及役龄递减故障率递增原理,建立单部件维修时机模型,提出维修系数的判别函数以选择相应的维修方式,分析系统中部件之间的结构、故障及可靠度相关性,构建系统的机会相关维修模型,以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以部件可靠度及可用度为约束条件,构建列车多部件系统维修优化模型,并通过惯性权重因子调整粒子群算法求解计算最佳维修策略。通过现场的实际数据分析,验证了提出的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吴乐谋[3](2021)在《基于ANSYS/LS-DYNA的高大模板支撑抗倒塌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的建筑物、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日益剧增,而基础设施建设中必然离不开模板支撑的使用,尤其是高大模板支撑。但是,由于对其承载力和抗倒塌性能方面尚缺乏细致的研究,导致近年来模板支撑倒塌事故频发,死伤惨重。因此,本文基于软件ANSYS/LS-DYNA针对高大模板支撑的四种典型搭设方式(其中包括对称式、螺旋式两种典型斜杆布设方式及矩阵形、梅花形两种单元架体平面组合方式),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1)建立有限元模型,并通过LS-DYNA显式动力分析程序,比较了四种典型搭设方式下高大模板支撑的承载力及倒塌过程。结果表明:在梅花形组合方式下,螺旋式相对于对称式斜杆搭设方式架体的极限承载力有所提高,但在矩阵形组合方式下,两种斜杆搭设方式的架体极限承载能力较为接近;在对称式和螺旋式斜杆搭设方式下,梅花形组合方式相对于矩阵形组合方式架体的极限承载力均有所提高;对称式和螺旋式斜杆布设方式下架体倒塌过程的差异为同一单元架体中不同位置处立杆的极限承载力是否存在明显的规律性;矩阵形与梅花形单元架体组合方式下架体倒塌过程的差异为失稳顺序、失稳形态以及同位置立杆承载力的差异。(2)通过修改立杆初始弯曲率、立杆钢管壁厚、立杆纵横间距以及水平杆步距等构造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参数对高大模板支撑的极限承载能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立杆纵横间距、水平杆步距以及初始弯曲率的增大,立杆的极限承载力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水平杆步距和初始弯曲率的影响较为明显;随着节点刚度、立杆壁厚的减小,立杆的极限承载力均呈明显的下降趋势。(3)建立有限元模型,并通过LS-DYNA显式动力分析程序,采用拆除构件法,对撤除不同位置的立杆后的高大模板支撑的受力性能进行了分析,以动力响应大小和剩余杆件轴力最大增长率为评估标准,比较了在偶然作用下四种典型搭设方式下的高大模板支撑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结果表明:在正常施工期荷载作用下,任意位置的立杆由于偶然作用失效后不会导致高大模板支撑发生倒塌。对称式斜杆布设方式下,一类立杆失效后的最大轴力增长率大于同样位于角处、边缘或内部的二类立杆;对称式与螺旋式斜杆布设方式下,角处立杆失效后的最大轴力增长率均远大于其余位置的立杆;梅花形的平面组合方式相对于矩阵形能有效减小角处立杆失效后的最大轴力增长率,对于其余位置的立杆影响较小。(4)应用以上研究内容,建立某工程实例有限元模型,通过LS-DYNA显式动力分析程序,研究了其承载力、倒塌过程以及偶然作用下的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然后提出了相应建议,以提高其抗倒塌性能。结果表明:改用螺旋式、梅花形布设方式布设斜杆可有效提高架体的承载力及抗连续性倒塌性能,现场应实时监测角处立杆受力状态,并对角处立杆加以保护措施。

甘一凡[4](2021)在《机泵机械密封失效的分析与解决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械密封是一种通过旋转机械的轴密封结构,常用于离心泵、压缩机等设备中,是一种主要的轴密封形式。机泵是一种常用于石油化工等介质输送的重要设备,机械密封的失效将直接影响机泵的正常运行状态,严重时将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文章分析了机泵机械密封的失效原因以及提高和解决机泵运行的措施。

邓桥[5](2020)在《射孔工况下井筒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射孔工艺不断朝着高孔密、大药量、深穿透的方向发展,射孔爆炸在井筒内狭长密闭空间中会产生额外动态冲击载荷,导致管柱、封隔器、压力计等工具出现损伤。与此同时,射孔测试联作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组合射孔技术在现场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涉及深水、超深水及深井、超深井等复杂作业环境,极易导致井筒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威胁到现场作业人员及设备的安全。为此,本文针对射孔工况下井筒安全性问题,主要从射孔载荷输出特征及预测方法、管柱及封隔器动态响应规律、射孔井筒安全性评价方法以及管柱系统可靠性评估四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多学科理论知识,针对井筒内射孔动态载荷输出特征进行了理论分析,揭示了射孔冲击波在井筒流体中的形成机理及传播规律。通过建立射孔工况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并开展大量数值模拟计算,探讨了不同因素(射孔总装药量、井筒初始压力、爆炸有效空间、射孔弹引爆时间间隔以及地层压力)对射孔冲击压力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射孔冲击载荷峰值预测模型,并进行了现场实例验证。(2)基于有限元动力学分析,建立了多套包含数百枚射孔弹炸药的有限元仿真计算模型,通过提取射孔管柱不同方向、不同位置及不同时刻的动力学数据,揭示了射孔工况下管柱动态力学行为及易损环节和关键部位,获得了不同射孔枪居中情况、装载形式、射孔参数、射孔工艺、管柱自身条件、引爆时间间隔、井筒条件以及地层条件下射孔管柱及封隔器动态响应规律。(3)针对射孔液运动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结合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封隔器安全安放预测模型,形成了射孔工况下不同类型封隔器安全判别方法。基于静力学及动力学安全校核,针对深水测试管柱进行了优化设计。在此基础上,通过优化减震器安装位置及数量,结合安全距离优化及其他优化措施,给出了射孔井筒安全优化方法。将上述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场实例,并研制了射孔安全分析软件。(4)通过引入延迟时间及竞争失效模式,建立了随机冲击载荷作用下射孔管柱系统可靠性评价模型,准确描述了系统退化过程,并对其减震前后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射孔管柱系统基于冲击载荷破坏的概率大于基于持续时间破坏的概率,减震后射孔管柱系统损伤时间节点推迟,可靠性显着提升。

王安辉[6](2020)在《软弱地层中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状与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由于水平荷载和地震液化引起的桩基侧移过大或桩身结构强度破坏等工程事故屡见不鲜,有效提升软弱地层中桩基础的水平承载力与抗震性能是岩土工程中亟需解决的挑战,也是桩基工程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劲芯复合桩(简称复合桩)是将水泥土搅拌桩(或高压旋喷桩)与高强度的预制混凝土管桩联合形成的一种复合材料新桩型。工程实践表明预制混凝土管桩周围的水泥土可显着提高其竖向承载力,但国内外对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状与抗震性能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已有成果难以指导工程实践。本文采用现场试验、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软土地基中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能及可液化土层中劲芯复合桩的抗震性能开展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可为软弱地层中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力与抗震设计计算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通过3个不同场地桩基水平承载力现场试验,评价了软土地基中水泥土桩加固对预制混凝土管桩水平承载性能的提升效果。6根劲芯复合桩和3根PHC管桩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水泥土桩加固桩周软土能有效提高PHC管桩的水平临界荷载及水平极限承载力,并可明显降低PHC管桩的桩身位移与弯矩。水泥土桩桩径与混凝土芯桩桩径之比为1.5~2.5的劲芯复合桩,其水平临界荷载比未加固的PHC管桩增大33%~50%,相同荷载作用下的桩头水平位移比未加固的PHC管桩减少40%~70%。增加水泥土桩桩径和混凝土芯桩桩径均可提高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能力。(2)水泥土加固提高桩侧土抗力和降低或延缓混凝土芯桩的受拉损伤是水泥土桩提升预制混凝土管桩水平承载性能的内在机理。水平受荷复合桩中混凝土芯桩、水泥土与桩周软土协同工作,共同抵抗水平荷载;水泥土加固不仅可大幅提高桩侧土抗力进而限制桩身变形的发展,而且可降低或延缓混凝土芯桩的受拉损伤,进而提高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能。揭示了水泥土桩参数对复合桩水平承载性状的影响规律,增大水泥土桩桩径和提高水泥土强度均可提高复合桩的初始刚度和极限土抗力,但存在临界水泥土强度;水泥土桩桩长在10倍的芯桩桩径范围内,水泥土加固可有效提高复合桩的水平承载力。(3)考虑混凝土芯桩桩周水泥土和软黏土的土抗力分担及混凝土芯桩的非线性,提出了软土地基中劲芯复合桩水平承载力p-y曲线计算方法。将水泥土视为硬黏土,结合现有软黏土和硬黏土地基中桩基的p-y曲线模型,考虑水平荷载作用下桩周水泥土和软黏土的土抗力分担比例,并引入混凝土芯桩的弯矩–曲率关系考虑芯桩的非线性,构建了软土地基中劲芯复合桩水平承载特性p-y曲线模型。工程实例现场实测结果验证了该模型理论计算的合理性。采用本文提出的p-y曲线模型分析了水泥土桩桩径、桩长和强度、混凝土芯桩弹性模量及桩头约束条件等对复合桩水平受荷性状的影响规律。(4)水泥土加固能够有效提升可液化地基中预制混凝土管桩的抗震性能,其内在机理是水泥土提高桩身约束效应和降低桩周土体循环剪应变。在地震作用下,水泥土桩加固可有效限制群桩基础周围土层中超孔隙水压力的发展,进而限制了因地震液化导致的土体刚度退化及场地基本周期的增加。复合桩工况中上部结构侧向位移和筏板沉降比未加固的预制管桩工况均大幅减少,水泥土桩加固深度越大则减少幅度越明显。桩周水泥土可有效限制其加固深度范围内的桩身截面弯矩的增长,可使桩身最大弯矩减少达70%,但不同水泥土加固深度下桩身出现动弯矩峰值的位置不同。(5)明确了水泥土桩设计参数(桩径、桩长和模量)、砂土相对密实度及震动强度等因素对砂土-复合桩-上部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定量评价了复合桩场地的抗液化性能与复合桩的弯曲失效特征,进而提出了可液化场地中劲芯复合桩的抗震设计要点。增大水泥土桩桩径可大幅提高复合桩的抗震性能;当水泥土剪切模量与砂土剪切模量之比小于45时,增大水泥土剪切模量可有效提高复合桩的抗震性能;当液化土层较薄时,水泥土桩长度应穿过可液化土层,而在深厚液化土层地区,水泥土桩长度应不小于10 m;桩基在水泥土与可液化砂土交界处会产生较大的弯矩响应,该部位应采取必要的抗震构造措施。(6)揭示了桩筏连接形式对可液化土层中劲芯复合桩地震响应及抗震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理。相比连接式桩筏(CPR)基础,采用非连接式桩筏(DPR)基础可降低地基土体的液化趋势,进而限制土体因液化产生的刚度衰减;中粗砂垫层的隔震效应使得DPR工况中地基土体和上部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均低于CPR工况;DPR基础的整体性和刚度相对较差,导致地震作用下DPR工况中上部结构侧向位移和筏板沉降均较CPR工况增大50%以上;CPR工况中复合桩的最大弯矩出现在桩头,而DPR工况中桩身最大弯矩出现在距桩头1/3~1/2桩长处,但DPR工况中桩身弯矩峰值较CPR工况减少近50%。

庞浩[7](2020)在《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风力发电润滑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国对风力发电站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其已成为当今解决能源危机问题的发展趋势。同时随着风力发电的迅猛发展,人们对风力发电系统可靠运行的要求也变得愈来愈高,可靠运行的问题也变得日益突出。然而,集中润滑系统的可靠运行是风力发电机各部分的正常运行的首要前提。因此,通过对集中润滑系统可靠性的深入研究,提高整个风力发电系统的可靠性,减少损失,在实际工程中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目前,国内外对可靠性的研究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面对样本较少、信息比较贫、有一定模糊性、不确定性的相关灰色可靠性类的问题,还没有一个非常满意的解决办法。本文将集中润滑系统以及子系统分别看作一个灰色系统,对其相关的不确定可靠性问题进行研究。详尽的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对集中润滑系统进行灰色预测。利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故障变化趋势进行预测。通过磨损实例的应用,结果表明此模型得到的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相符,能够很好的对磨损量进行预测,提前对由于磨损而引起失效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措施,减少失效的次数,进一步提高集中润滑系统及整个风力发电系统的可靠性。(2)对集中润滑系统进行灰关联分析。利用传统故障树分析法对润滑系统进行故障树的建立。同时针对此分析法存在的不足,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弥补,通过两者结合对集中润滑系统进行灰关联分析,得到了更可信的结果。不仅得出集中润滑系统各个细小割集,而且发现集中润滑系统中相对比较薄弱且关联度比较大的环节。(3)对集中润滑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聚类评估。根据集中润滑系统的失效特征,确定选用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当量故障率、平均首次故障时间三个可靠性主要因素进行研究;对三者进行指标权重的计算,可拓区间的确定以及评估矩阵的构建;运用白化权函数同时对三个可靠性指标进行聚类评估,从而实现可靠性的全面分析。通过分析最终得到本文所研究的集中润滑系统的可靠度评估水平为0.6697,根据相关的评判原则其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4)系统试验研究期间出现的故障描述以及可靠性提高的改进措施。首先,总体概述了润滑系统常见故障并进行原因分析、故障处理;其次对本次研究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描述以及改进措施的提出;最后针对润滑系统可靠性的提高方面提出了一些方法与措施。通过实际试验与灰色理论分析结果比较,体现了此方法在集中润滑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优越性,为以后研究系统可靠性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据。

范宏权[8](2020)在《高压内啮合齿轮泵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啮合齿轮泵因其结构紧凑、容积效率高、噪音低、抗污染能力和自吸性能好等诸多优势,在注塑机械、工程机械及船舶设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各工业领域对内啮合齿轮泵的需求不断增长,对其综合性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内啮合齿轮泵向高压化、大排量以及更低的流量脉动和噪音等方向发展。本文围绕内啮合齿轮泵的输出流量特性分析、径向间隙补偿结构优化和内齿圈的径向力平衡这三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为探究并优化内啮合齿轮泵的输出流量特性,本文基于啮合点与转角关系以及重合度的影响,提出了内啮合齿轮泵排量精确计算的理论方法,并利用三种不同型号的内啮合齿轮泵参数进行了排量验证,最大误差在3%左右。并推导了流量脉动系数对泵进行流量品质分析,从结合实例计算所得的流量脉动系数、瞬时流量曲线以及基于Pump Linx得到的泵出口流量曲线三个层面,对不同啮合形式下泵的流量脉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探究了相关齿轮参数对泵输出流量特性的影响,提出在不明显增加几何尺寸的前提下,以泵的排量尽量大、流量脉动尽量小为目标的齿轮副参数选取原则。为探究并优化内啮合齿轮泵径向间隙补偿结构的受力状态,本文结合分体式月牙板组件的径向间隙补偿原理,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对比验证的方法对月牙板贴合面上过渡区油液的动态液压力进行了解析,并分析了板弹簧及尼龙棒对月牙板的支承力特性。以较为薄弱的下月牙板为研究对象,通过受力分析推导了其压紧系数及合力矩随齿轮转角的解析式,并以此衡量小月牙板的受力状态。最后结合实例探究了高低压密封尼龙棒位置以及弹簧力大小对小月牙板受力状态的影响,结合工况,进行尼龙棒位置以及板弹簧规格的合理匹配,可以使小月牙板可靠贴紧内齿圈的同时,磨损更加均匀。为探究并优化内齿圈的径向受力状态,本文基于啮合点与转角的运动学关系对齿圈上的径向力进行了相应的动态解析,分别推导了高压区油液对内齿圈液压力以及齿轮副间的啮合力随转角的变化关系。并结合齿圈与壳体的结构及运行状态,分析了油膜腔对齿圈的支承特性,即静压油膜提供的静态支承力,而油膜腔的动压与挤压效应提供动态支承力。最后为使内齿圈径向力趋于平衡,结合实例对静压支承的位置和角度参数进行了设计计算。

张敬祥[9](2020)在《新型钻柱机液耦合减震器减震效果仿真与结构优化》文中指出在钻井作业当中,钻柱有各式各样的振动形式。尤其在钻头工作时,因为井底凹凸不平、牙轮的牙齿与岩石间歇地挤压钻柱将产生纵向振动。在竖直井的钻井中,钻柱的振动形式中最严重的振动是纵向振动,严重的纵向振动使钻具形成损坏同时降低钻具的机械钻速,从而增高了钻井的成本。而钻柱减震器能够有效降低钻柱的纵向振动的幅度以及降低钻柱钻进过程中承受的载荷。在直井钻柱的纵向振动中关于削减钻柱的纵振对钻进作业中产生的损失,以及用钻柱减震器得到减震效果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以上情况,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首先,研究了现有钻柱减震器的类型以及减震器的工作原理,在此基础上设计机液耦合减震器并给出设计方案,建立机液耦合减震器的弹簧特性模型和阻尼特性模型并计算仿真。其次,研究了钻柱系统的工作载荷、环境载荷以及地层刚度,将钻柱离散建立具有机液耦合减震器的钻柱纵向振动的离散系统模型,运用威尔逊-?法求解系统的稳态响应并分析其振动特性。再次,基于弹性杆理论建立具有机液耦合减震器的钻柱纵向振动的数学模型以及钻柱纵向振动的仿真模型,求解系统的稳态响应。通过对比不同模型下钻柱纵向振动中钻柱部分的位移、载荷以及钻压,验证分析得到机液耦合减震器在钻柱纵向振动中的减震效果。最后,在建立具有机液耦合减震器的钻柱纵向振动力学模型的基础上,优化机液耦合减震器的结构参数。

赖泽豪[10](2020)在《汽车安全带卷收器锁止机构动力学及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距离世界上首辆汽车的出现已经过了一百余年,在此期间,汽车工业得到大力发展。我国从21世纪开始,一直是汽车产销大国,保有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而汽车安全一直是汽车发展的三大核心主题之一。目前我国汽车安全领域整体技术较为落后,尤其是安全带总成,其核心技术相对比较缺乏。因此,汽车安全带锁止机构的动力学研究以及关键部件设计方法的研究对安全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分析安全带带感系统的工作原理,建立带感系统的等效力学模型,深入分析外棘齿盘、惯性块以及带敏棘爪运动关系式,建立锁止机构的动力学方程,利用数值拟合的方法提高动力学模型的求解精度。对带感系统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分析惯性块转动惯量、带敏弹簧刚度以及弹簧预压缩量等参数对系统锁止加速度以及织带拉出量的影响,并利用MATLAB绘制关系曲线,确定带感机构核心尺寸的参数设计范围。对带感系统进行机构优化,通过Adams仿真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安全带车感锁止系统的工作原理,并分别建立在不考虑拨杆质量以及摩擦力、考虑拨杆质量以及摩擦力两种情况下的车感系统减速锁止等效力学模型,确定各部件之间的运动关系式,建立车感系统减速锁止力学方程并进行求解得到车体减速度的表达式。将实例数据代入两种不同情况下的理论计算模型中,对比分析拨杆质量以及摩擦力对车感系统减速锁止性能的影响。确定钢球座锥形凹槽倾斜角的合理设计取值范围。将拨杆与钢球座轴孔配合间隙导入理论计算模型中,分析研究轴孔间隙对锁止减速度的影响。通过Adams仿真分析验证理论计算模型准确性。分析安全带卷收器卷筒以及框架的主要失效形式以及原因,利用ANSYS workbench对卷收器框架、卷筒进行结构强度分析,结合模型的应力云图以及变形云图,利用三维设计软件对卷筒以及框架进行结构改进优化设计,对优化设计模型进行仿真以确定方案有效性。对安全带带感系统进行锁止性能实验,获得其锁止织带拉出加速度以及织带拉出长度时间曲线,将试验结果与理论计算所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带感系统动力学数学模型的准确性。最后进行卷筒零件的抗拉强度实验,对结构优化之后的新卷筒结构生产样品进行试验,设计一套实验工装夹具,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以及准确性。

二、弹簧失效实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弹簧失效实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复杂水流激励下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及其运行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水轮发电机组水流激励特性研究现状
        1.2.2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2.3 水轮发电机组振动可靠性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建模
    2.1 引言
    2.2 水轮发电机组力学模型
    2.3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模型
        2.3.1 主轴系统集中参数模型
        2.3.2 叶片弹性体有限元模型
        2.3.3 机组集中参数-有限元混合动力学模型
    2.4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方程
        2.4.1 水轮发电机组系统总动能
        2.4.2 水轮发电机组系统总势能
        2.4.3 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方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杂水流激励下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水轮发电机组水流激励特性研究
        3.2.1 额定负荷工况下水流激励特性
        3.2.2 部分负荷工况下水流激励特性
        3.2.3 超负荷工况下水流激励特性
    3.3 复杂水流激励下机组振动特性研究
        3.3.1 水轮发电机组固有特性
        3.3.2 水轮发电机组动态方程解耦变换
        3.3.3 不同工况下水轮发电机组动态响应特性
    3.4 机组水流激励特性实例分析
        3.4.1 机组水流激励特性仿真分析
        3.4.2 机组水流激励特性试验分析
    3.5 机组动态响应特性实例分析
        3.5.1 机组动态响应特性仿真分析
        3.5.2 机组动态响应特性试验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复杂水流激励下水轮发电机组可靠性研究
    4.1 引言
    4.2 结构功能函数
    4.3 不同工况下机组的可靠性模型
        4.3.1 额定负荷工况下的可靠性模型
        4.3.2 部分负荷工况下的可靠性模型
        4.3.3 超负荷工况下的可靠性模型
        4.3.4 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模型
    4.4 机组运行可靠性实例分析
        4.4.1 机组失效概率仿真分析
        4.4.2 机组运行可靠性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研究展望
    5.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2)复杂耦合作用下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维修策略优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关键部件辨识
        1.2.2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故障传播分析
        1.2.3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
        1.2.4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维修策略优化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及框架
2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与模糊多指标决策方法的列车关键部件辨识
    2.1 基本概念
        2.1.1 故障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
        2.1.2 二型直觉模糊数
        2.1.3 累积前景理论
        2.1.4 多指标决策方法
    2.2 基于累积前景理论与二型直觉模糊多指标决策方法的列车系统关键部件辨识方法
        2.2.1 专家决策信息计算与汇总
        2.2.2 列车系统部件的累积前景值
        2.2.3 列车系统部件的风险优先数
    2.3 案例分析
        2.3.1 轨道交通列车转向架系统关键部件辨识计算
        2.3.2 方法对比研究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故障传播的列车系统部件可靠性状态分析
    3.1 现场故障数据分析
    3.2 势能场的基本概念
    3.3 列车系统风险耦合网络建模
        3.3.1 列车系统风险耦合网络
        3.3.2 列车系统风险耦合网络特征
    3.4 基于故障传播的列车系统部件可靠性状态分析方法
        3.4.1 基于分布扩散的故障传播与可靠性状态分析模型
        3.4.2 基于病毒传播理论的传播概率模型
        3.4.3 基于风险势能场的故障传播概率模型
    3.5 案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改进的D-极小割模型的列车系统多态可靠性评估
    4.1 列车系统可靠性流网络模型
        4.1.1 系统功能分析
        4.1.2 系统可靠性流网络模型
    4.2 基于改进的D-极小割模型的列车系统多态可靠性评估方法
        4.2.1 d-极小割模型概述
        4.2.2 d-极小割模型的改进
        4.2.3 算例分析
    4.3 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机会相关的列车系统多部件维修优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5.1 轨道交通列车维修概述
        5.1.1 单部件的故障特征模型
        5.1.2 多部件系统的机会维修模型
        5.1.3 列车系统的相关性分析
    5.2 基于机会相关的列车系统多部件维修优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5.2.1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单部件维修优化策略
        5.2.2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多部件机会相关维修模型
        5.2.3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维修优化模型
        5.2.4 基于粒子群模型的维修优化方法
    5.3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维修决策支持系统
    6.1 系统总体设计
        6.1.1 系统的需求与目标分析
        6.1.2 系统的功能设计
        6.1.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6.2 系统主要功能及界面介绍
        6.2.1 系统的登录及用户管理
        6.2.2 系统的运营故障数据分析管理
        6.2.3 系统的FMECA管理
        6.2.4 系统的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管理
        6.2.5 系统的列车系统维修方案可用度评估结果管理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ANSYS/LS-DYNA的高大模板支撑抗倒塌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事故及原因分析
        1.1.2 常见高大模板支撑类型
    1.2 模板支撑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抗连续性倒塌分析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压杆稳定理论
    2.2 屈曲分析理论
        2.2.1 特征值屈曲分析
        2.2.2 非线性屈曲分析
    2.3 LS-DYNA显式动力分析理论
        2.3.1 ANSYS/LS-DYNA软件介绍
        2.3.2 显式动力算法简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典型高大模板支撑承载力及倒塌机理分析
    3.1 有限元模型建立
        3.1.1 模型参数
        3.1.2 典型搭设方式
        3.1.3 单元选择
        3.1.4 材料模型选择
        3.1.5 半刚性节点模拟
        3.1.6 有限元模型验证
    3.2 承载力及倒塌过程分析
        3.2.1 对称式、矩阵形架体
        3.2.2 对称式、梅花形架体
        3.2.3 螺旋式、矩阵形架体
        3.2.4 螺旋式、梅花形架体
        3.2.5 承载力及倒塌过程对比
    3.3 影响因素分析
        3.3.1 立杆纵横间距以及水平杆步距的影响
        3.3.2 节点刚度的影响
        3.3.3 立杆壁厚的影响
        3.3.4 初始弯曲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高大模板支撑抗连续性倒塌性能分析
    4.1 分析方法
    4.2 分析步骤
        4.2.1 撤柱时间确定
        4.2.2 撤柱处轴力导出
        4.2.3 撤柱动力分析
    4.3 模型验证
    4.4 分析结果
        4.4.1 对称式、矩阵形架体
        4.4.2 对称式、梅花形架体
        4.4.3 螺旋式、矩阵形架体
        4.4.4 螺旋式、梅花形架体
        4.4.5 抗连续性倒塌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某工程实例抗倒塌性能分析
    5.1 承载力及倒塌过程模拟
        5.1.1 有限元模型建立
        5.1.2 倒塌过程模拟
    5.2 工程实例抗连续性倒塌性能
    5.3 工程实例抗倒塌性能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主要创新点
    6.2 结论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机泵机械密封失效的分析与解决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机械密封
2 机械密封失效类型
    2.1 腐蚀失效
    2.2 高温失效
3 机泵机械密封故障状态及原因
    3.1 泵振动、发热冒烟
    3.2 端面泄漏
4 机泵机械密封失效原因及解决措施
    4.1 装配安装引起的密封失效及解决措施
    4.2 运行过程密封失效及解决措施
    4.3 磨损腐蚀失效及解决措施
5 解决提升措施方案
    5.1 安装提升措施
    5.2 机械结构提升措施
    5.3 辅助冲洗提升措施
    5.4 密封参数设计及材料的提升
6 结语

(5)射孔工况下井筒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工程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射孔冲击破坏研究发展过程
        1.2.2 井下射孔冲击载荷研究现状
        1.2.3 射孔管柱动态力学研究现状
        1.2.4 射孔冲击问题研究方法概述
        1.2.5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井筒内射孔动态冲击载荷输出特征分析
    2.1 流体冲击波特征分析
        2.1.1 流体冲击波基本理论
        2.1.2 流体冲击波传播特征
        2.1.3 井筒内残余能量等效
    2.2 数值建模及计算方法
        2.2.1 井下射孔系统简化
        2.2.2 建立仿真计算模型
        2.2.3 材料模型参数设置
    2.3 射孔动态载荷及影响因素
        2.3.1 射孔动态过程模拟分析
        2.3.2 射孔压力影响因素分析
        2.3.3 数值模拟正交试验设计
    2.4 射孔动态载荷输出大小
        2.4.1 经验公式拟合
        2.4.2 现场实例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射孔工况下管柱及封隔器动态响应研究
    3.1 射孔管柱应力波特征分析
        3.1.1 射孔管柱动力学方程
        3.1.2 射孔管柱应力波传播
        3.1.3 射孔管柱应力波效应
    3.2 射孔管柱有限元动力学分析
        3.2.1 有限元动力学求解
        3.2.2 射孔枪动力学分析
        3.2.3 射孔管柱变形分析
        3.2.4 射孔管柱运动分析
        3.2.5 射孔管柱强度分析
    3.3 不同射孔条件下管柱动态响应研究
        3.3.1 射孔枪居中条件
        3.3.2 射孔枪装载形式
        3.3.3 射孔参数
        3.3.4 管柱长度
        3.3.5 管柱内压
        3.3.6 井底条件
        3.3.7 地层因素
    3.4 不同射孔条件下封隔器动态响应研究
        3.4.1 射孔弹引爆时间间隔
        3.4.2 射孔工艺
        3.4.3 射孔管柱长度
        3.4.4 射孔枪装载形式
        3.4.5 井筒初始压力
        3.4.6 地层压力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射孔工况下井筒安全性分析及优化设计
    4.1 封隔段射孔液运动机理分析
        4.1.1 射孔液运动控制方程
        4.1.2 射孔液运动方程求解
        4.1.3 射孔液运动计算模型
    4.2 射孔工况下封隔器安全判别方法
        4.2.1 固定式封隔器
        4.2.2 密封插管式封隔器
        4.2.3 封隔器安全判别方法
    4.3 射孔工况下管柱安全优化设计
        4.3.1 射孔管柱强度校核模型
        4.3.2 射孔管柱变形计算方法
        4.3.3 射孔管柱组合优选设计
    4.4 射孔井筒安全优化方案设计
        4.4.1 减震优化设计
        4.4.2 安全优化方案
        4.4.3 现场实例应用
    4.5 射孔井筒安全分析软件编制
        4.5.1 软件基本框架
        4.5.2 软件功能介绍
        4.5.3 软件程序扩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射孔冲击载荷作用下管柱系统可靠性分析
    5.1 系统可靠性基本理论
        5.1.1 系统性能退化
        5.1.2 系统冲击模型
        5.1.3 系统竞争失效
    5.2 射孔管柱系统可靠性建模
        5.2.1 射孔管柱系统退化过程描述
        5.2.2 射孔管柱系统正常阶段建模
        5.2.3 射孔管柱系统缺陷阶段建模
    5.3 射孔管柱系统动态冲击过程
        5.3.1 射孔管柱系统动态冲击数据获取
        5.3.2 减震前射孔管柱系统受冲击数据
        5.3.3 减震后射孔管柱系统受冲击数据
    5.4 射孔管柱系统可靠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A 方差分析方法
附录 B 多元非线性回归程序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软弱地层中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状与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软土地基中单桩水平受荷性状
        1.2.2 软土地基中水平受荷单桩理论计算模型
        1.2.3 砂土地基中桩基的抗震性能与理论分析
        1.2.4 提高桩基水平承载和抗震性能的方法
        1.2.5 劲芯复合桩承载性状与理论计算方法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软土地基中劲芯复合桩水平承载力现场试验
    2.1 工程地质概况
    2.2 试验方案与测试方法
    2.3 复合桩水平承载性能分析
        2.3.1 桩头荷载-位移曲线与承载力分析
        2.3.2 桩身弯矩、位移与桩侧土抗力响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机理及受荷响应规律
    3.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1.1 几何模型
        3.1.2 本构关系与参数选取
        3.1.3 计算步骤
        3.1.4 数值结果验证
    3.2 复合桩与PHC管桩水平受荷性状对比
        3.2.1 水平荷载-位移关系
        3.2.2 桩身位移分布
        3.2.3 桩身弯矩分布
        3.2.4 桩侧土水平抗力
        3.2.5 p-y曲线响应
    3.3 水泥土桩加固机理分析
        3.3.1 桩侧水平抗力的提高作用
        3.3.2 桩身受拉损伤的限制作用
    3.4 水泥土桩参数对复合桩水平受荷响应的影响
        3.4.1 水泥土桩桩径
        3.4.2 水泥土桩强度
        3.4.3 水泥土桩桩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软土地基中劲芯复合桩水平承载分析方法
    4.1 黏性土中桩基p-y模型
    4.2 劲芯复合桩p-y曲线的构建与验证
        4.2.1 等效弹簧刚度的引入
        4.2.2 桩周土抗力衰减函数的确定
        4.2.3 复合桩p-y曲线的构建
        4.2.4 桩身非线性的实现
        4.2.5 实例分析与验证
    4.3 劲芯复合桩桩身位移与弯矩影响因素分析
        4.3.1 水泥土桩桩径
        4.3.2 水泥土桩桩长
        4.3.3 水泥土桩强度
        4.3.4 芯桩弹性模量
        4.3.5 桩头约束条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可液化地基中劲芯复合桩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
    5.1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
        5.1.1 试验设备与相似比设计
        5.1.2 模型地基制备
        5.1.3 模型桩基与结构制备
        5.1.4 传感器布置
        5.1.5 地震波选取
    5.2 模型体系自振频率与阻尼比
    5.3 砂土-复合桩-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特性
        5.3.1 试验宏观现象
        5.3.2 超孔压比响应
        5.3.3 加速度响应
        5.3.4 动剪应力-应变响应
        5.3.5 侧向位移与沉降响应
        5.3.6 弯矩响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液化土中劲芯复合桩抗震性能的变化规律及评价
    6.1 数值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6.1.1 计算模型
        6.1.2 本构关系与材料参数
        6.1.3 边界条件与计算步骤
        6.1.4 数值模型可靠性验证
    6.2 砂土-复合桩-上部结构地震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6.2.1 水泥土桩桩径
        6.2.2 水泥土桩桩长
        6.2.3 水泥土剪切模量
        6.2.4 砂土相对密实度
        6.2.5 震动强度
    6.3 可液化场地劲芯复合桩抗震性能评价
        6.3.1 复合桩场地抗液化性能评估
        6.3.2 可液化场地复合桩弯曲失效评估
        6.3.3 可液化场地复合桩抗震设计要点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桩筏连接形式对劲芯复合桩抗震性能的影响
    7.1 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
    7.2 模型体系自振频率与阻尼比
    7.3 砂土-复合桩-上部结构地震反应特性
        7.3.1 试验宏观现象
        7.3.2 超孔压比响应
        7.3.3 加速度响应
        7.3.4 动剪应力–应变响应
        7.3.5 侧向位移与沉降响应
        7.3.6 弯矩响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本文的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风力发电润滑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集中润滑系统
        1.2.1 集中润滑系统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集中润滑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1.2.3 集中润滑系统的分类
        1.2.4 润滑系统在风力发电机组的应用
    1.3 可靠性基本理论
        1.3.1 可靠性的发展以及研究现状
        1.3.2 可靠性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的内容
        1.4.2 主要技术路线
    1.5 本章总结
第2章 灰色系统理论
    2.1 灰色系统理论
        2.1.1 灰色系统理论的产生
        2.1.2 灰色理论、概率论和模糊理论之间的比较
        2.1.3 灰色系统理论主要内容
        2.1.4 灰色理论模型在润滑系统中的优势
    2.2 灰色预测方法
        2.2.1 灰色预测的模型
        2.2.2 模型的检验
    2.3 灰色预测法在润滑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风力发电中集中润滑系统的分析
    3.1 故障树分析法在润滑系统中的应用
        3.1.1 故障树分析法
        3.1.2 故障树分析法的特点
        3.1.3 润滑系统中的应用
    3.2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相关内容
        3.2.1 灰色关联分析原理
        3.2.2 关联度的计算方法
        3.2.3 灰关联分析结合故障树分析的应用
    3.3 灰色关联分析在润滑系统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集中润滑系统灰色可靠性聚类评估
    4.1 润滑系统可靠性评估的方法
        4.1.1 可靠度的估计
        4.1.2 系统相关可靠性模型的建立
    4.2 可靠性灰色聚类评估
        4.2.1 主要影响要素集的确定及权重的计算
        4.2.2 可拓区间的确定
        4.2.3 相关可靠性聚类评估矩阵的构建
    4.3 基于灰色理论聚类评估
        4.3.1 润滑系统可靠性的数据
        4.3.2 润滑系统可靠性的指标估计
        4.3.3 润滑系统可靠性的聚类评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研究及改进
    5.1 可靠性试验
        5.1.1 试验方案
        5.1.2 试验设备
    5.2 润滑系统故障概述
        5.2.1 润滑系统故障的一般原因
        5.2.2 本试验出现的常见故障
    5.3 润滑系统常见问题的分析与基本处理方法
        5.3.1 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与建议:
        5.3.2 针对吸空失效以及堵塞的改进措施
    5.4 润滑系统可靠性的提高
        5.4.1 系统的日常维护与保养
        5.4.2 可靠性提高的措施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1、总结
    2、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8)高压内啮合齿轮泵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内啮合齿轮泵的分类及发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输出流量特性的相关研究
        1.3.2 间隙补偿技术的相关研究
        1.3.3 不平衡径向力的相关研究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啮合点与转角关系的排量精确计算
    2.1 内啮合齿轮泵工作原理
    2.2 啮合点与转角的运动学关系
        2.2.1 渐开线内齿轮副啮合特性
        2.2.2 啮合点与转角关系的推导
    2.3 内啮合齿轮泵排量精确计算
        2.3.1 瞬时流量推导
        2.3.2 排量精确计算
        2.3.3 实例验证
        2.3.4 相关公式计算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啮合齿轮泵流量脉动分析及参数影响
    3.1 流量不均匀系数的推导及脉动分析
        3.1.1 流量不均匀系数的推导
        3.1.2 结合实例进行输出流量特性分析
    3.2 内外啮合形式流量特性对比
        3.2.1 等效外啮合形式下的输出流量特性相关理论推导
        3.2.2 结合实例进行计算对比
        3.2.3 基于Pump Linx进行仿真对比
    3.3 齿轮参数对泵流量特性的影响分析
        3.3.1 模数对泵输出流量特性的影响
        3.3.2 分度圆压力角对泵输出流量特性的影响
        3.3.3 内、外齿数及配比对泵输出流量特性的影响
        3.3.4 变位系数对泵输出流量特性的影响
        3.3.5 齿轮参数选取原则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月牙板组件的受力机理分析及结构参数影响
    4.1 月牙板组件受力及常见失效机理分析
        4.1.1 月牙板组件宏观受力分析
        4.1.2 月牙板组件常见失效机理分析
    4.2 月牙板上下贴合面压力分布研究
        4.2.1 内外齿轮一个齿槽和轮齿对应的齿顶圆心角
        4.2.2 月牙板上下贴合面动态压力分布解析
        4.2.3 实例计算与仿真验证
    4.3 小月牙板的受力解析及结构参数影响
        4.3.1 板弹簧及尼龙棒对小月牙板的分离支承力
        4.3.2 小月牙板平衡方程的建立
        4.3.3 月牙板相关结构参数和弹簧力对小月牙板受力状态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齿圈不平衡径向力分析及相关支承理论研究
    5.1 内齿圈受力及失效机理分析
        5.1.1 内齿圈宏观受力分析
        5.1.2 内齿圈常见失效的机理分析
    5.2 内齿圈的不平衡径向力解析
        5.2.1 内齿圈高压区包络角随齿轮转角的变化规律
        5.2.2 内齿圈受高压区油液压力的理论推导
        5.2.3 径向合力推导
        5.2.4 实例计算与仿真验证
    5.3 内齿圈相关支承理论研究
        5.3.1 静压支承油膜提供的静态支承力
        5.3.2 油膜动压与挤压效应产生的动态支承力
    5.4 静压支承相关结构参数的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情况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新型钻柱机液耦合减震器减震效果仿真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钻柱力学方面
        1.2.2 钻柱减震器方面
    1.3 存在问题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钻柱机液耦合减震器及等效刚度与阻尼系数计算模型
    2.1 新型钻柱机液耦合减震器结构方案设计
        2.1.1 钻柱组成结构简介
        2.1.2 新型钻柱机液耦合减震器的结构方案设计
    2.2 阻尼系数与等效弹簧刚度计算模型
        2.2.1 阻尼系数计算模型
        2.2.2 等效弹簧刚度计算模型
    2.3 计算实例与分析
        2.3.1 等效弹簧刚度系数计算实例
        2.3.2 阻尼系数计算实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具有机液耦合减震器的钻柱纵向振动离散系统模型
    3.1 钻柱离散系统力学模型与环境参数
        3.1.1 钻柱离散系统力学模型
        3.1.2 钻柱纵向振动的底端位移激励
        3.1.3 钻柱轴向分布载荷
        3.1.4 井底岩层的刚度特性
    3.2 数学模型与稳态响应
        3.2.1 数学模型
        3.2.2 稳态响应求解
    3.3 具有减震器的钻柱系统振动特性分析
        3.3.1 钻铤单元节点的位移响应
        3.3.2 钻铤单元节点的载荷响应
        3.3.3 钻压计算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具有机液耦合减震器的钻柱纵向振动连续系统模型与仿真
    4.1 钻柱连续力学模型与环境参数
        4.1.1 边界条件
        4.1.2 钻柱纵向振动的底端位移激励
    4.2 数学模型与数值仿真模型
        4.2.1 波动方程的差分形式
        4.2.2 边界条件的差分形式
        4.2.3 初始条件
    4.3 两种钻柱系统模型的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4.3.1 .钻铤单元节点位移的对比与分析
        4.3.2 钻铤单元节点载荷的对比与分析
        4.3.3 钻压的对比与分析
    4.4 减震效果实例分析
        4.4.1 钻铤单元节点的载荷分析
        4.4.2 钻压的计算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型钻柱机液耦合减震器的敏感性分析与结构优化
    5.1 新型钻柱机液耦合减震器敏感性分析
        5.1.1 碟形弹簧的弹簧刚度对钻柱震动的影响
        5.1.2 液压缸的壁厚对钻柱系统振动的影响
        5.1.3 阻尼孔直径对钻柱系统振动的影响
    5.2 机液耦合减震器尺寸的优化设计
        5.2.1 优化设计变量的确定
        5.2.2 目标函数的确定
        5.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5.3 优化实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汽车安全带卷收器锁止机构动力学及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汽车安全带研究背景
    1.2 汽车安全带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汽车安全带国外研究现状
        1.2.2 汽车安全带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汽车安全带结构及技术法规解析
    2.1 汽车安全带组成与分类
    2.2 安全带工作原理解析
        2.2.1 复合敏感锁止式安全带的结构原理
        2.2.2 预紧限力式安全带的结构原理
    2.3 安全带总成的技术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安全带带感系统动力学及机构优化
    3.1 带感系统的工作原理
    3.2 带感锁止系统动力学建模
    3.3 带感锁止系统参数设计研究
        3.3.1 实例分析
        3.3.2 带感系统参数灵敏度分析及参数设计
    3.4 带感系统机构优化设计及Adams动力学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安全带车感系统锁止性能分析及核心参数设计
    4.1 车感系统的工作原理
    4.2 车感系统减速锁止动力学研究
    4.3 车感系统结构参数设计研究
        4.3.1 实例分析
        4.3.2 考虑配合间隙的车感系统锁止性能分析
    4.4 车感系统锁止性能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安全带卷收器关键部件结构强度分析与优化设计
    5.1 安全带结构失效形式分析
    5.2 有限元分析方法简介
    5.3 卷筒的强度分析及结构改进优化
        5.3.1 安全带总成的结构强度仿真分析
        5.3.2 安全带卷筒的结构优化设计
    5.4 安全带框架的结构优化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锁止性能与强度实验
    6.1 带感系统锁止性能实验
    6.2 带感系统锁止特性分析计算软件开发
    6.3 卷筒结构抗拉强度实验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弹簧失效实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复杂水流激励下水轮发电机组动力学特性及其运行可靠性研究[D]. 毛息军. 广西大学, 2021(12)
  • [2]复杂耦合作用下轨道交通列车系统可靠性评估及维修策略优化方法[D]. 付勇.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ANSYS/LS-DYNA的高大模板支撑抗倒塌性能研究[D]. 吴乐谋. 吉林大学, 2021(01)
  • [4]机泵机械密封失效的分析与解决措施[J]. 甘一凡. 化工管理, 2021(01)
  • [5]射孔工况下井筒安全性分析[D]. 邓桥.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6]软弱地层中劲芯复合桩的水平承载性状与抗震性能研究[D]. 王安辉. 东南大学, 2020(02)
  • [7]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风力发电润滑系统的可靠性研究[D]. 庞浩.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8]高压内啮合齿轮泵关键技术研究[D]. 范宏权.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3)
  • [9]新型钻柱机液耦合减震器减震效果仿真与结构优化[D]. 张敬祥. 燕山大学, 2020(01)
  • [10]汽车安全带卷收器锁止机构动力学及设计方法研究[D]. 赖泽豪.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弹簧失效实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