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机食品出口商机无限(论文文献综述)
刘奕[1](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方虹,赵淑华,陈向东,张军峰,张芳,彭博,杜萌,马博飞,陈星[2](2015)在《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意义(研究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承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6.81.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形成现实基础与时代背景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已经正式告别高速增长进入到中高速的"常态增长"阶段。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深化改革、鼓励创新、释放活力的"新常态"模式。另一方面,据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统计,2014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95.6亿美元,同比增长1.7%(未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数据,下同);实现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
本刊编辑部,石祥新,翊文,梁航宇[3](2011)在《抓住危机中的商机》文中认为经典/"危"中见"商"的故事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曾经这样说过:"人类的一半活动是在危机当中渡过的。"比之商业,又何尝不然?毫不夸张地说,在商机与危机并存的当今商业市场,"商业的一半活动也是在危机当中进行的"。危机常在,但正如美国大陆航空公司总裁格雷格·布伦尼曼所言:"危机不仅带来麻烦,也蕴藏着无限的商机。"尤其是别人的危机,对创业者而言或许更是可遇不可求的机遇,关键在于如何紧紧地把它抓住,把别人的危机变成自己的商机。古今中外,在危机中把握商机的故事典籍有记,仅举三例——
沈迪[4](2010)在《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产业的发展,关系国计民生,是一个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的基石。在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能够扩大就业、带动农民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我国食品出口、进口贸易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食品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然而食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却不断下降,由强到弱,甚至与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大国存在差距,且有被拉大的趋势。世界上食品出口贸易额最大的前十二个国家可分为三类:要素丰裕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巴西、阿根廷、泰国;要素丰裕的发达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要素缺乏的发达国家,包括英国、德国、意大利、法国、荷兰。将我国与三个层面国家食品出口国际竞争力进行比较以及三个层面国家的相互比较,对于我国食品应对国际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目前世界上食品出口额最大的前十二个国家的相关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分析、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背景下,以及在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等理论指导下,分七章来比较、研究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发现:我国食品出口贸易虽然特点鲜明,但存在较多问题;从国际比较来看,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与其他食品生产、贸易大国存在较大差距,且食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不断削弱。随后,在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比较中,发现以波特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为指导的四个基本因素和两个辅助因素都与其他食品生产、贸易大国存在差距。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将十四个影响因素进行测算,得出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本文认为,虽然我国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但与世界食品出口贸易大国相比,存在多方面的劣势。因此,本文就要素、需求、企业、相关及支持产业、政府、机遇这几方面分别提出了发展建议,希望我国尽快从食品大国转向食品强国。
陈健[5](2009)在《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文中指出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更加突出。恩格斯指出:“到目前为止存在过的一切方式,都只在于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有益效果。那些只是在以后才显现出来的、由于逐渐的重复和累积才发生作用的进一步的结果,是完全被忽视的”。这种急功近利的生产方式完全是现代产业生产的真实写照。它建立在对自然界的单方面索取和掠夺上,因而生产越发展,对自然界的破坏也越严重。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和应用,使这种破坏变本加厉。发展绿色产业就是对人类自身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产生的严重后果的深刻反思结果。我国绿色产业不仅肩负着确保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等经济重任,更承载着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非经济重任。自然资源禀赋及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必须走绿色产业发展的道路。绿色产业的提出是为解决我国产业发展中面临的自然资源短缺、产业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突出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模式,是以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为核心,以适应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目标要求的产业生产方式的变革,其目标体现了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取向,是时代的选择,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模式。本文阐述共分七章,除了第一章导论和第七章结论之外,第二、三、四章着重理论研究,第五、六章着重现实分析。内容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导论,阐述课题研究背景,分析国内外绿色产业相关理论,在疏理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绿色产业的内涵,为论文进一步实证及提出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提供理论基础和分析角度;第二章绿色贸易壁垒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双刃剑”为切入点,分析绿色壁垒产生的背景原因,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得出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壁垒的必然选择,也是唯一的出路的结论;第三章系统阐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基本理论:产业代谢理论、物质平衡理论和物质循环理论;第四章立足于绿色产业的划分,阐述绿色产业链的内涵、耦合关系、运行机制和监控体系建设;第五章阐述我国绿色产业,包括绿色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并评价各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情况。第六章以珠三角地区为实例,通过对珠三角地区的绿色产业发展进行具体分析,并运用MATLAB程序计算珠三角地区2001年-2005年的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状况,得出珠三角在五年间生态赤字稍有好转,并有良性发展的趋势,但目前仍处于“低承载、低足迹、高赤字”的不可持续状态。提出建议如下:(1)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2)减少经济开发过程中对耕地的占用,合理开发未利用土地:(3)采用生物高新技术,提高自然资源单位面积的生物产量;(4)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现有资源存量;(5)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消费方式,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生产和消费体系的建议:第七章为全文的总结和展望。本文可能的创新主要是:1、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总体描述绿色产业链运作机理的基础上,分别从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研究了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并结合实证分析提出了推进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具体构想,从而系统地构建了我国绿色产业的研究框架;2、运用定量分析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以珠江三角洲的个案资料为例,运用生态足迹等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使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3、注重应用研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对策建议和政策选择。本文在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我国绿色工业、绿色农业和绿色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并从总体上提出了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试图提升本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李进明[6](2008)在《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现今台湾地区产业面临劳工成本上扬,劳动力供给不足,土地取得困难,环保抗争层出不穷,劳工意识高涨,为接近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中心厂的需求,原料取得,国际接单的要求,全球化布局,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因素考虑,传统之中小企业纷纷前进大陆寻求产业第二春,近年来大型企业与上市上柜公司也陆续跟进前往大陆投资,以作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据点之一。台商赴大陆投资已由中小型企业转向大型的上市上柜公司,投资地区由大陆沿海逐渐移向内陆、同时投资产业已由传统产业逐渐移向高科技产业。台商赴大陆投资一方面系受到大陆投资环境与优惠政策的吸引,一方面也因于台湾地区本身投资环境变化及产业调整所造成。西部大开发是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因此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及意义可分为三个主轴。1、藉由文献、统计资料及政策方向之研析,将对于大陆西部开发策略做一详细评估,以期能掌握西部优势发展区位,寻求产业最适发展条件之区位及时机。2、藉由对台商进行问卷调查,并以统计分析结果求得产业所冀盼的投资条件、对西部开发的认识及兴趣,由此将可以整合台商业界对于西部开发意愿的领先指标。3、透过台商进入大陆投资的种种因素予以描述与归纳,以获致整体第区选择因素的了解。拟以上述观点并基于研究动机,研提具体建议,做为后续有意愿进入大陆投资台商,有一个可选择之依据。全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章、绪论: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市场带来无限的商机与想象,在现实国际经济市场中,中国也成为企业体为全球化布局的重要据点之一。西部大开发成为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第二章、理论暨文献回顾:本研究对大陆西部区域开发及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之探究,将利用文献探讨法研析西部开发之总体策略,所应用的相关理论主要以区域发展理论、区位理论及区域政策等相关领域。第三章、研究设计:本研究采用文献探讨法及问卷调查法并行。问卷主要依研究目的及文献探讨所得区位因子,加以归纳设计而成。问卷内容是由四大部分所组成,分别为公司基本资料、前往大陆西部投资所考虑的区位因素及重要程度、对西部投资信息的认识、及对西部投资意愿的调查等。问卷分析主要运用t检定、变异数检定、李克特加总量表分析、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来探讨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影响因素分析。第四章、西部大开发策略及优势区位分析:经本章分析得以发现归究造成区域间的差距成因,主要表现于自然环境差异的限制、市场改革造成的“发达地区更发达、落后地区更落后”、“三线策略”促成的工业结构不平衡以及区域发展策略的偏颇等原因。本研究采取24个指标所衡量的区位优势比较,得到其排名次序为四川、重庆、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并且进一步对其三级产业进行分析比较。第五章问卷分析:本研究以16道题目来衡量台商对于西部环境的认识程度,由研究分析发现,劳动、政策、交通、基础建设等因素,为影响台商是否投资西部的明确因素,而市场则成为台商是否前往西部的不确定因素。若在不论投资意愿之前提下,台商对到大陆西部投资最重视的投资环境是“治安对投资财产的保障”。因为台商在大陆即使是一般的商业纠纷,也有可能导致人身自由受限制,台商在大陆投资的生命财产安全至今仍然无法得到保障。其次所有台商所关切的西部投资因素前几名分别为:通讯设施、电力供应量价、运输费用、产业政策、原料供应量价、公路运输、劳动力素质、水源供应量价及优惠奖励措施等。第六章结论与建议:经透过本研究之调查,可归纳下列五点说明:投资西部时点:台商愿意前往大陆西部投资的前三个区位顺序为四川省、重庆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投资时机以20012010年被视为最佳。影响投资意愿的因素:台商到大陆西部投资与否,以劳动、产业政策、交通及基础建设为影响投资与否的明确因素,而市场则是不确定因素。易言之,西部地区的劳动及产业策政因素,是诱引台商前往投资的原因;交通及基础建设则是台商裹足不前的考虑。东西区位选择之差异:台商对于大陆东部及西部的区位选择差异,主要表现于在西部地区较重视基础建设、交通设施及优惠奖励措施;在东部地区则较重视市场及劳动。而对于政府产业政策、对投资财产的保障、原料供应价与量、劳工素质等,则是台商在东西部地区共同重视的区位选择因素。区位因素分析结果:依据因素分析结果得知,以劳动土地量价、交通运输、公共设施、社会文化、聚集、市场、地矿、政策、经济及自然等10个因素,便可以解释研究设计36个因素的76%。这10个区位因素是台商在西部地区投资所最具代表性的区位因素。不同业别在西部投资的区位导向:本文最后并未为是否该到西部投资下定论,是因为本研究是属于台商投资西部的探索性研究,主要成果是发现可能影响台商投资大陆西部的政策及区位因素。若要探求是否该到西部投资,则需视各业别之特殊情况(成本结构、市场定位)及各地方政府立法优劣等再行考虑。最后本文将分别对大陆西部开发政策、台商投资,以及后续研究等三个层面提出建议。1、对大陆西部发展政策的建议:开发政策目标应明确及量化;加强法治建设、提升政府效能;深化农村经济改革;提升西部企业竞争力,培养经济自我增长能力;预防倾斜政策引发的不良效应。2、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的建议:积极搜集西部各地市场各别信息,掌握市场先机;投资优势区位的利用;衡量WTO带来的冲击与效益;重视各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整权;大陆招商项目的产业先行原则。3.对后续研究的建议。现台湾地区对于台商赴大陆投资的区位因素探究,则是局限于东部沿海地区。本研究是首度以西部现行发展策略(包含政策)与台商投资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分析,并于此结构性的探索研究后,探索出日后对「西部大开发」值得研究的方向,这包括下列三项:依业别、省区进行东西部投资成本的比较;进行西部各地市场分析;对西部政策执行效力的评估与追踪。本文主要是分析西部之现有经济环境,以及西部大开发之策略整理,进而归纳出西部大开发提供给外商投资的机会及区位条件。分析架构乃由东西差距之现况及成因为出发点,希望能对西部的经济发展有完整阐述,然后在现存的东西差距结构下,分析西部有何投资优势?西部未来有何开发策略及政策?这些投资优势及策略在各区位所形成的投资诱因为何?所得信息将可以提供台商对西部投资有兴趣的企业投资者参考。西部大开发是大陆促进经济再次增长的机会,也是外资注入大陆内陆的时机,西部大开发急需筹措外来资金,将会为台商带来一股新的商机。本研究之主要创新之处为:1.本研究主要藉由以政策、劳动、聚集、经济、基础建设、社会文化、市场、交通及自然环境等投资所选择之区位条件为变量,经由因素分析可得产业对西部投资之重要影响因子。再利用资本额、投资期间、产品内销比率、营运绩效及对西部开发信息的取得等变量,分析变量与台商前往西部投资间之关系。如台商愿前往者,再将愿前往之影响因子与区位时机和开发策略进行分析,以求得产业别之最佳投资时点,降低投资风险;另外对于不愿前往西部投资之产业特色及因子,也将透过研究中分析加以归纳裹足不前的困境及限制文献、统计资料及政策方向之研析,将对于大陆西部开发策略做一详细评估,以期能掌握西部优势发展区位,提供台商信息寻求往大陆西部发展产业最适发展条件之区位及时机。2.本文藉由对台商进行问卷调查,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意愿的初级资料搜集,乃是透过本研究自行编拟的「台商赴大陆西方取金之时点」调查问卷取得资料。此问卷主要依研究目的及文献探讨所得区位因子,加以归纳设计而成。问卷内容是由四大部分所组成,分别为公司基本资料、前往大陆西部投资所考虑的区位因素及重要程度、对西部投资信息的认识、及对西部投资意愿的调查等并以统计分析结果求得大陆西部地区产业所冀盼的投资条件、对西部开发的认识及兴趣,由此将可以整合台商企业界对于西部开发意愿的领先指标。3.经本文区位投资环境之比较分析,是以台商区位选择决定因子之统计资料进行客观的评比,以决定企业投资之最佳区位。本研究之区位以省、市、自治区为比较单位,并采经济、市场、劳动、基础建设、交通及聚集等环境作为分析之指标透过台商进入大陆投资的种种因素予以描述与归纳,以获致整体第区选择因素的了解。拟以上述观点并基于研究动机,研提具体建议,作为后续有意愿进入大陆投资台商,有一个可选择之依据,为本研究之主要创新贡献。
谷中原[7](2007)在《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人类通过生产劳动,利用农村社区资源,从事各种涉农产业的经济部门。从经济史角度看,农业是人类创造出来并不断完善的为自己提供农产品的生产模式;从经营形态来看,农业具有多种经营模式和经营手段;从生产本质看,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表现为农业同时具有人文功能、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农业多功能的显现是一个从潜功能向显功能转变的漫长过程。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农业经营形态逐渐地从单功能转向有限功能、从有限功能转向多功能。多功能农业的兴起不仅是因为人类对农业功能认识水平的提高,更多的是因为社会系统中的农业要素的结构资源发生了变革。可以说,社会系统的经济要素、文化要素、意志要素的协同变革直接导致了多功能农业的兴起。多功能农业具有传统农业不同的特质,从其自然性来说,多功能农业具有对自然的依赖性、生产的地域性、社会圈与自然圈的融合性;从人文性来说,多功能农业具有人类强干预性、维护地域文化、人文关怀、借用文化活动形式发展农业的特点;从生产特点来说,多功能农业具有开放性经营、需要高素质经营主体、效率空间增大、标准化生产、经营效益复合性等特点。多功能农业体系目前主要由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文化农业、能源农业、都市农业等经营模式和产业构成。多功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冲突与同一并存现象直接决定着我们必须制定一个满足“四效合一”、“四能皆备”、“三农发展”的综合性要求的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为多功能农业良性运行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由经营性指标、功能性指标、效益性指标、发展性指标构成,是考核多功能农业项目的特性、产生、运行过程以及社会价值的评价标准。为了推动传统农业向多功能农业转变和推动多功能农业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根据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和多功能农业经营者与管理者的发展意图,建立起一种经营者与管理者良性互动机制。相对传统农业而言,多功能农业具有全面的、可持续的、内发性的推动“三农发展”的效能。就推动农业经济发展而言,多功能农业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转变农业经营形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途径,推动着农业经济发展。就推动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来说,多功能农业从促使农民现代化、充分利用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等维度,推动农民和农村社会发展。相比而言,多功能农业与工具改造运动、土地关系调整、乡镇企业、农民区际流动等在我国陆续出现的动力因素不同,具有内涵发展、综合发展、人文关怀、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是农村发展的可靠动力。既然多功能农业具有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发展效能,世界上的每个国家不能错过推动农业发展的难得机遇,应该用明确的发展目标和发展对策积极回应多功能农业的兴起。
李小燕[8](2007)在《绿色金融在有机食品产业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世界,绿色革命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和广泛渗透,绿色金融(生态金融)随之应运而生,有机食品产业因此迅速崛起。金融有着强大的信用中介功能,积聚了社会上大量的闲置资金,然而对有机食品产业的支持却很有限。有机食品产业在我国面临融资困境,绿色金融在我国发展滞后,如何实现这两个领域的交叉,使其互促互进,实现双赢即是本文要研究的问题。本文首先从绿色金融与有机食品产业的概念出发,逐个进行剖析后再将其结合,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寻求二者的契合点。通过分析发现,有机食品产业是绿色金融的投资范畴,有机食品产业是实现由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过渡的良好的桥梁,而绿色金融可为有机食品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从这个现实基础出发,本研究对国内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现状进行了透视,透视的结果是国外绿色金融通过出台完善的配套政策、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实施积极的项目资助、开发创新金融工具来支持有机食品产业,而国内则是通过政策呼吁和开发金融产品,通过仔细比较国内与国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特点后,本研究发现国内与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主要体现于政策滞后、立法滞后、项目投资滞后以及金融创新滞后。接着本研究紧扣上面的比较结果,对国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原因与国内不支持的原因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国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原因有四:即一为浓厚的环境氛围;二为坚强的法律后盾;三为牢固的环境责任意识;四为巨大的绿色市场产值。结果也揭示出国内绿色金融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原因主要是由许多认识上的偏差造成的:即一为金融决策者的环境责任意识淡薄;二为将有机农业等同于常规农业;三为环保产业无利润。本研究在指出这些论断的错误后,从三个方面论证了我国绿色金融应支持有机食品产业:一为持续增长的贸易利润;二为广阔的市场前景;三为不断增长的国内潜在消费需求(主要运用效用理论、恩格尔的需求层次理论结合收入消费曲线分析)。最后本研究从思想、制度和金融创新层面提出了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对策。
唐哲[9](2005)在《撒播绿色种子 情倾食品安全——记有机食品专家吴文良》文中提出
王利忠,何阳鹏,张修玉[10](2004)在《中国的绿色食品沿革与发展对策》文中提出综述了十多年来绿色食品在我国的定位、发展历程 ;全面阐述我国现阶段绿色食品的内涵、开发进程 ,以及目前的条件优势 ;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提出了今后的发展道路 ,尤其对进出口贸易中如何突破绿色壁垒和在经济全球化中顺利进行可持续性贸易作了全面综述。
二、有机食品出口商机无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机食品出口商机无限(论文提纲范文)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4)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评价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与难点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 |
1.4.2 难点与不足 |
第二章 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比较优势理论 |
2.1.1 要素禀赋 |
2.1.2 规模经济 |
2.1.3 技术创新 |
2.1.4 交易效率、制度安排 |
2.2 竞争优势理论 |
2.3 绿色贸易壁垒机理 |
第三章 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现状及国际竞争力分析 |
3.1 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现状、特点 |
3.1.1 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现状 |
3.1.2 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特点 |
3.2 我国食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分析 |
3.2.1 我国食品出口国际竞争力变化 |
3.2.2 我国食品出口国际竞争力的国际比较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响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因素比较分析 |
4.1 生产要素 |
4.1.1 劳动力要素 |
4.1.2 资金要素 |
4.1.3 土地要素 |
4.2 需求因素 |
4.2.1 需求规模 |
4.2.2 消费水平 |
4.3 相关及支持产业 |
4.3.1 农业 |
4.3.2 食品机械 |
4.3.3 包装、储运 |
4.4 企业结构及竞争对手 |
4.4.1 企业结构 |
4.4.2 竞争对手 |
4.5 挑战与机遇 |
4.5.1 贸易摩擦 |
4.5.2 科技创新 |
4.5.3 人民币汇率 |
第五章 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研究对象和因素确定 |
5.2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
5.2.1 研究方法 |
5.2.2 模型构建 |
5.3 模型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政策建议 |
6.1 企业应采取的措施 |
6.2 行业协会应采取的措施 |
6.3 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
6.4 共同协力采取的措施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二:论文模型数据 |
(5)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我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 |
(二) 对新时期我国发展模式的思考 |
(三) 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出口贸易的主要障碍 |
(四) “绿色奥运”带来了绿色契机 |
(五) “毒奶粉事件”导致的信任危机 |
二、绿色产业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
(一) 绿色产业概述 |
(二) 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关系的研究述评 |
(三) 绿色经济的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和可能的创新 |
(一) 研究的基本框架 |
(二) 研究重点与难点 |
(三)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绿色产业: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
一、绿色壁垒对当代经济发展的影响 |
(一) 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背景与原因 |
(二) 绿色壁垒的国际发展趋势 |
二、绿色壁垒是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双刃剑” |
(一)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
(二) 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
三、绿色产业是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必然选择 |
第三章 绿色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产业代谢理论 |
(一) 代谢理论的来源 |
(二) 物质代谢理论 |
(三) 产业代谢理论 |
二、物质平衡理论 |
(一) 总量平衡与分量平衡 |
(二) 克尼斯等环境经济学家的物质平衡理论 |
(三) 质量平衡方法 |
(四)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
(五) 对环境恶化与资源过量使用关系的分析 |
三、物质循环理论 |
(一) 物质循环概念分析 |
(二) 生物系统中的碳循环 |
(三) 循环经济理念 |
(四) 循环经济的概念 |
(五) 循环经济的基本实施原则、方法和核心标准 |
第四章 绿色产业链的构建 |
一、绿色产业的分类 |
(一) 产业分类 |
(二) 绿色产业分类 |
(三) 绿色产业的划分 |
二、绿色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
(一) 产业链与传统的生产方式 |
(二) 绿色产业链的概念及简化模型 |
三、绿色产业链的构建原理 |
(一) 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
(二) 因地制宜 |
(三) 系统集成 |
四、绿色产业链构建的诊断 |
(一)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二) 诊断指标体系 |
(三) 诊断指标 |
五、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方法 |
(一) 主导产业链优选 |
(二) 引入补链企业 |
(三) 横向共生、纵向耦合 |
(四) 绿色产业链构建层次 |
(五) 绿色产业链支撑系统设计 |
(六) 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操作步骤 |
六、绿色产业链构建的技术 |
七、绿色产业链的效益 |
(一) 绿色产业链环境效益 |
(二) 绿色产业链经济效益 |
八、绿色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
(一) 企业与绿色产业链 |
(二) 政府与绿色产业链 |
(三) 社会与绿色产业链 |
九、绿色产业链在各产业中的构建方向 |
(一) 绿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
(二) 绿色工业产业链的构建 |
(三) 绿色服务业产业链的构建 |
第五章 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的主要领域 |
一、我国绿色工业的发展 |
(一) 绿色工业对传统环保理念的冲击和突破 |
(二) 工业绿色化与绿色工业节能 |
(三) “清洁生产”:绿色工业的本质 |
(四) 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
(五) 我国绿色工业发展评价 |
二、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 |
(一) 从“有机农业”到“绿色农业” |
(二) 绿色农业的发展目标 |
(三) 绿色农业的组织实施 |
(四) 我国绿色农业发展评价 |
三、我国绿色服务业的发展 |
(一) 绿色消费与绿色服务 |
(二) 绿色服务业的主要领域及其基本要求 |
(三) 绿色流通的组织实施 |
(四) 绿色营销的组织实施 |
(五) 我国绿色服务业发展评价 |
第六章 绿色产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珠三角为例 |
一、珠三角现代产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 |
(一) 珠三角的概况 |
(二)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
(三) 珠三角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压力 |
(四) 珠三角现代产业面临的转型 |
二、珠三角绿色产业发展现状 |
(一) 珠三角绿色工业发展现状 |
(二) 珠三角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
(三) 珠三角绿色服务业发展现状 |
三、对珠三角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评价—运用生态足迹分析法 |
(一)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基本概念 |
(二)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假定 |
(三)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计算步骤 |
(四) 生态足迹分析法在珠三角的应用分析 |
(五) 生态足迹分析法的局限性 |
四、珠三角绿色产业发展前瞻 |
(一) 改变资源消耗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二) 控制人口数量 |
(三) 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提倡绿色生活消费 |
(四) 提高生物生产用地的面积和质量 |
(五) 加快一体化整合,明确发展潜力所在 |
第七章 发展我国绿色产业的政策选择 |
一、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绿色壁垒建设体系 |
(一) 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监测、调查制度 |
(二) 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实现对外贸易管理服务的前置化 |
(三) 实施质量安全战略,构建和完善出口产品标准体系和检验检疫体系 |
(四) 加快企业技术创新步伐,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
(五) 构建外贸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 |
(六) 完善外贸体制,形成外向型经济的强大合力 |
(七) 实行环境外交 |
二、调整产业结构 |
(一) 发展绿色科技,促进传统产业的绿色化进程 |
(二) 发展绿色生产力,提高资源生产力 |
(三) 调整产业结构,从企业做起 |
三、加大对绿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
(一) 构建我国绿色产业的投资机制 |
(二) 强化绿色立法、执法,严禁国外污染源进入 |
(三) 发展绿色科技,培养绿色人才 |
(四) 增强绿色环保意识,倡导绿色消费新时尚 |
(五) 依据国际标准,培植绿色企业 |
四、加强对绿色产业的宏观管理 |
(一) 加强国家绿色企业认证的标准化工作 |
(二) 建立绿色产业的信息服务机构与分类、统计及审计系统 |
(三) 充分发挥政策与市场的作用 |
(四) 制定适合各地特色的绿色发展战略 |
(五)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完善法律法规制度 |
(六) 加强统一领导,完善绿色产业的组织管理体系 |
(七) 打破产业分割,地域分割,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 |
(八) 以省会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绿色第三产业 |
(九) 尽快统一绿色核算体系 |
参考文献 |
附件: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MATLAB计算程序 |
致谢 |
(6)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动机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范围 |
一、大陆西部地区之研究范围 |
二、赴大陆投资台商之研究范围 |
第四节 研究架构及流程 |
第五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理论暨文献回顾 |
第一节 区域成长理论(REGIONAL GROWTH THEOFY) |
一、西方区域成长理论的演绎 |
二、大陆区域成长理论 |
三、区域理论相关文献回顾 |
第二节 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 |
一、影响区位之因素 |
二、区位理论 |
三、区位选择相关文献回顾 |
第三节 区域政策(LOACATION POLICY) |
一、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异为目标之区域政策阶段 |
二、实施技术开发性区域政策阶段 |
三、公平(Equity)与效率(Efficiency)的选择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调查及分析工具 |
一、抽样方法 |
二、有效样本回收比率 |
三、调查工具 |
四、信度分析 |
五、数据分析方法:本问卷所采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分为四种 |
第四章 西部大开发策略及优势区位分析 |
第一节 区域发展差距 |
一、静态差距分析 |
二、动态差距分析 |
三、造成东西差距的成因 |
第二节 开发政策及策略 |
一、开发政策 |
二、发展策略 |
第三节 区位投资环境比较 |
一、经济面评估 |
二、市场面评估 |
三、劳动面评估 |
四、基础建设面评估 |
五、交通建设面评估 |
六、聚集面评估 |
七、区位投资环境综合评估比较 |
八、优势区位投资环境比较 |
第四节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问卷分析 |
第一节 问卷样本结构分析 |
一、依业别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 |
二、依资本额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
三、依已投资期间长短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
四、依产品内销比例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
五、依近三年平均成长趋势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
六、依对西部投资环境的认识与投资意愿之结构分析 |
七、样本属性之相关分析 |
第二节 投资意愿分析 |
一、愿意投资西部的地区、原因及时期排名 |
二、不愿意投资西部的原因 |
第三节 区位因素分析 |
一、不同业别注重的因素构面 |
二、东西部因素构面比较 |
三、以因素分析及集群分析探讨台商对西部地区的区位选择导向 |
第四节 分析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建议 |
一、对大陆西部发展政策的建议 |
二、对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的建议 |
三、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吸引外资优惠政策 |
附录三: 《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
附录四: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
后记 |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7)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 研究动因 |
1.1 学术研究目的 |
1.2 研究的现实基础与学理基础 |
2 文献回顾 |
2.1 对传统农业理论的回顾 |
2.2 对多功能农业相关理论的回顾 |
2.3 对社会和农村社会发展理论的回顾 |
2.4 文献评价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框架 |
3.2 对研究框架的具体说明 |
3.3 核心概念 |
3.4 人文主义研究视角 |
3.5 使用的研究方法 |
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4.1 研究的创新点 |
4.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业的多功能性 |
1 农业具有人文功能 |
1.1 农业的生命保障功能 |
1.2 农业的文化孕育与传承功能 |
2 农业具有生态功能 |
2.1 农业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
2.2 农业的人文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
3 农业具有经济功能 |
3.1 农业的产业基础功能 |
3.2 农业为国家提供财源的功能 |
3.3 农业的提供能源功能 |
3.4 农业的创汇功能 |
4 农业具有社会功能 |
4.1 农业的容纳社会剩余劳力功能 |
4.2 农业的保障社会稳定功能 |
5 农业功能显现过程 |
5.1 农业功能在不同社会形态的显现 |
5.2 农业功能的显现是潜功能向显功能的演变过程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功能农业兴起之因与经营体系的确立 |
1 社会系统的结构要素变迁过程 |
1.1 社会形态划分举例 |
1.2 社会形态划分模型的借用 |
2 社会系统的经济要素进化促使多功能农业兴起 |
2.1 社会生产模式变化促使农业转变经营模式 |
2.2 农业地位小部门化迫使农业扩大基础地位内涵 |
2.3 农业多功能化经营是对社会经济要素转型的积极回应 |
3 社会主流思想演化促使多功能农业兴起 |
3.1 人类社会的三种主流思想 |
3.2 人本主义思想的主流地位的确立 |
3.3 人本主义在经济学中的体现 |
3.4 人本主义思想推动多功能农业的兴起 |
4 社会意志进步要求多功能农业兴起 |
4.1 现时代市民的生活追求需要农业进行多功能化经营 |
4.2 现时代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要求建立生态农业体系 |
4.3 工业社会的人类高层需求呼唤多功能农业的兴起 |
5 多功能农业经营体系的确立 |
5.1 有限功能农业的缺陷 |
5.2 多功能农业对有限功能农业的超越 |
5.3 当代社会的多功能农业经营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功能农业的特质 |
1 多功能农业的自然特点 |
1.1 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 |
1.2 生产经营的地域性 |
1.3 社会圈与自然生物圈的融合性 |
2 多功能农业的人文特点 |
2.1 人类强干预性 |
2.2 维护与创造地域文化 |
2.3 人文关怀性 |
2.4 借用文化活动形式发展农业 |
3 多功能农业的生产特点 |
3.1 经营模式的开放性 |
3.2 经营主体的高素质性 |
3.3 标准化生产 |
3.4 效率空间的扩展性 |
3.5 经营效益的复合性 |
3.6 经营类型的矛盾性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功能农业体系的实物商品经营类——有机农业、生态农业、能源农业 |
1 有机农业 |
1.1 有机农业的涵义与发展有机农业的理论根源 |
1.2 有机农业经营状况及经营结构 |
1.3 有机农业的功能表现 |
1.4 有机农业发展趋势 |
2 生态农业 |
2.1 生态农业的概念 |
2.2 生态农业的生态学基础 |
2.3 生态农业经营特点、现状与结构 |
2.4 生态农业发展趋势 |
2.5 生态农业的功能表现 |
3. 能源农业 |
3.1 能源农业的定义与兴起 |
3.2 能源农业的经营特点 |
3.3 能源农业的经营结构 |
3.4 能源农业的功能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功能农业体系的服务商品经营类型—旅游农业、文化农业 |
1 旅游农业 |
1.1 旅游农业的定义与发展 |
1.2 旅游农业的经营特点 |
1.3 旅游农业经营结构 |
1.4 旅游农业的功能表现 |
2 文化农业 |
2.1 文化农业的定义与兴起 |
2.2 文化农业经营类型 |
2.3 文化农业的经营特点 |
2.4 各种文化农业经营形式成因 |
2.5 文化农业的功能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多功能农业体系的综合经营类型——都市农业 |
1 都市农业概念的提出及定义 |
1.1 都市农业概念的提出 |
1.2 都市农业的定义 |
2 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根源 |
2.1 城市生态恶化是都市农业产生与发展的生态致因 |
2.2 现代市民对田园生活方式的追求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精神致因 |
2.3 保障食物安全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生理致因 |
2.4 农民富裕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经济致因 |
3 都市农业经营特点 |
3.1 都市农业具有区位优势 |
3.2 都市农业是高投入的集约化农业 |
3.3 都市农业具有特殊的经济结构 |
3.4 都市农业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
4 都市农业的经营结构 |
4.1 都市农业分类 |
4.2 都市农业的经营结构 |
5 都市农业的功能表现 |
5.1 具有满足市民食物需求的功能 |
5.2 具有促进城郊第三产业发展的功能 |
5.3 具有提高经营者收入的功能 |
5.4 具有保护城市生态环境的功能 |
5.5 具有服务都市的综合性社会功能 |
5.6 具有向市民传播农业文化的功能 |
5.7 具有强身健体功能 |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多功能农业的评价体系 |
1 建立多功能农业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1.1 消解多功能农业经营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
1.2 适应工业社会对农业生产进行标准化管理的要求 |
1.3 提高多功能农业生产水平的需要 |
1.4 对多功能农业实行科学管理的需要 |
2 多功能农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2.1 多功能农业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原则 |
2.2 多功能农业的多级评价指标 |
2.3 多功能农业评价指标计算方法和标准值及权重确定 |
2.4 多功能农业评价的指标体系表 |
3 多功能农业评价方法 |
3.1 立项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 |
3.2 经营者自我评价与管理者评价相结合 |
3.3 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相结合 |
3.4 单指标评价与指标体系评价相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多功能农业转成和发展机制 |
1 多功能农业转成和发展的内在冲突 |
1.1 农业经营者的转成和经营行为 |
1.2 农业管理者的转成和管理行为 |
1.3 多功能农业转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冲突 |
2 两种多功能农业的转成与发展路径 |
2.1 市场自为型路径 |
2.2 政府计划型路径 |
2.3 两种路径的差异与效能缺陷 |
3 管理者—经营者良性互动机制 |
3.1 管理者—经营者良性互动机制的涵义 |
3.2 管理者—经营者良性互动过程 |
3.3 经营者—管理者良性互动机制的运行 |
3.4 利用经营者—管理者良性互动机制发展多功能农业问题 |
本章小结 |
第十章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效能 |
1 农业经济发展的变量分析模式 |
1.1 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手段变量 |
1.2 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效率变量 |
1.3 农业经济发展的生产商品化变量 |
1.4 农业经济发展的经营形式变量 |
1.5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变量 |
2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效能 |
2.1 多功能农业促使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 |
2.2 多功能农业促使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 |
2.3 多功能农业的生产商品化效能显着 |
2.4 多功能农业促使农业经济转变经营形式 |
2.5 多功能农业具有推动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效能 |
3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特性 |
3.1 具有内涵发展的特征 |
3.2 具有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可靠性强的特征 |
3.3 具有提高农业比较利益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十一章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效能 |
1 农村社会发展的变量分析模式 |
1.1 农村社会发展的农民进步分析变量 |
1.2 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分析变量 |
1.3 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水平提高分析变量 |
2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效能 |
2.1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民群体进步的效能 |
2.2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社区公共事业发展的效能 |
2.3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水平提高的效能 |
3 多功能农业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特点 |
3.1 具有内涵发展的特征 |
3.2 具有综合发展的特征 |
3.3 具有人文关怀的特征 |
3.4 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十二章 中国发展多功能农业的目标和对策 |
1 中国发展多功能农业的目标 |
1.1 保证国民食物安全 |
1.2 为中国成功工业化提供保障 |
1.3 维护中国社会稳定 |
1.4 改善生态环境 |
1.5 保护中国农业文化 |
1.6 推动新农村建设 |
2 中国发展多功能农业的对策 |
2.1 用农业多功能性观念重新定位农业 |
2.2 处理好市场配置资源机制和国家计划调节的关系 |
2.3 实施多功能农业与传统农业协调发展策略 |
2.4 加速农户生产的劳动分工和经营模式转变 |
2.5 创造农民学用科技的社会环境和运行机制 |
2.6 培养农村经济能人 |
本章小结 |
第十三章 结语 |
1 研究的基本结论 |
1.1 多功能农业是多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
1.2 多功能农业是与有限功能农业存在重大区别的新型产业 |
1.3 发展多功能农业应该走规范化发展道路 |
1.4 多功能农业是一种具有强大发展效能的新型产业 |
1.5 各国应确立本国发展多功能农业的目标和策略 |
2 推动多功能农业研究的建议 |
2.1 建构大型理论和扩展研究领域 |
2.2 加强中国多功能农业问题的应用研究 |
参考文献 |
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2004-2007)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8)绿色金融在有机食品产业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综述 |
1.2.1 绿色金融的研究现状 |
1.2.2 有机食品产业的研究现状 |
1.2.3 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宏观研究基础 |
1.2.4 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研究现状 |
1.2.5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
1.3 本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
1.3.1 本研究的内容 |
1.3.2 本研究的目标 |
1.4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1.5 本研究的创新 |
2 绿色金融与有机食品产业关系的解析 |
2.1 绿色金融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2.1.1 绿色金融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2 绿色金融及其相关概念的比较 |
2.2 有机食品产业的概述 |
2.2.1 有机食品及其相关概念的辨析 |
2.2.2 有机食品产业的内涵 |
2.3 绿色金融与有机食品产业的关系 |
2.3.1 有机食品产业是绿色金融的投资范畴 |
2.3.2 有机食品产业是由传统金融向绿色金融过渡的良好的桥梁 |
2.3.3 绿色金融可为有机食品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和信息服务 |
3. 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现状 |
3.1 国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现状 |
3.1.1 出台完善的配套政策 |
3.1.2 制定严格的法律制度 |
3.1.3 实施积极的项目资助 |
3.1.4 开发创新金融工具 |
3.2 国内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现状 |
3.2.1 进行政策呼吁 |
3.2.2 开发金融产品 |
3.3 国内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比较 |
3.3.1 国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特点 |
3.3.2 国内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特点 |
3.3.3 国内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特点比较 |
4 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原因分析 |
4.1 国外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原因分析 |
4.1.1 浓厚的环境氛围 |
4.1.2 坚强的法律后盾 |
4.1.3 牢固的环境责任意识 |
4.1.4 巨大的绿色市场产值 |
4.2 国内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的原因 |
4.2.1 持续增长的贸易利润 |
4.2.2 广阔的国际市场前景 |
4.2.3 不断增长的潜在国内市场需求 |
5 绿色金融支持有机食品产业发展的策略 |
5.1 意识形态层面 |
5.1.1 实施绿色金融和有机食品产业宣传战略 |
5.1.2 实施银行的环境责任教育战略 |
5.1.3 创建金融业的绿色文化 |
5.2 制度层面 |
5.2.1 建立绿色金融的法律约束 |
5.2.2 构建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 |
5.2.3 建立银行信贷的绿色决策制度 |
5.3 金融创新层面 |
5.3.1 创建生态银行 |
5.3.2 发行“绿色”金融债券 |
5.3.3 支持有机食品企业的股票优先上市 |
6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中国的绿色食品沿革与发展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全面了解中国的绿色食品 |
1.1 定义 |
1.2 标志 |
1.3 特点 |
1.4 分级 |
1.5 标准 |
1.6 条件 |
1.7 申报程序 |
1.8 与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的区别与联系 |
1.8.1 区别。 |
1.8.2 联系。 |
1.9 发展史 |
2 中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必要性与现状 |
2.1 必要性 |
2.2 现状与问题 |
2.2.1 优势条件。 |
2.2.2 问题与不足。 |
2.3 前景 |
3 中国绿色食品的发展道路, 营销战略和出口对策 |
3.1 发展道路 |
3.1.1 处理好“绿色”与“传统”的关系, 稳步发展。 |
3.1.2 因地制宜, 建设“绿色基地”。 |
3.1.3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标准体系。 |
3.1.4 完善流通体系和监督检测体系。 |
3.1.5 加大宣传力度, 创造知名品牌。 |
3.1.6 政策支持。 |
3.1.7 依靠科技进步, 提高农产品质量。 |
3.1.8 发展生态农业, 推进绿色食品开发。 |
3.1.9 加强交往, 寻求合作, 扩大引进。 |
3.2 营销和出口策略 |
3.2.1 引导消费, 培育市场, 建设基地。 |
3.2.2 政策鼓励, 严格监督, 企业自主。 |
3.2.3 准确定位, 争创名牌, 扶持典型。 |
3.2.4 抓住机遇, 打破壁垒, 扩大出口。 |
四、有机食品出口商机无限(论文参考文献)
- [1]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2]外贸综合服务业的发展及对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意义(研究报告)[A]. 方虹,赵淑华,陈向东,张军峰,张芳,彭博,杜萌,马博飞,陈星. 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2014年研究课题汇编, 2015
- [3]抓住危机中的商机[J]. 本刊编辑部,石祥新,翊文,梁航宇. 致富时代, 2011(11)
- [4]我国食品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及影响因素研究[D]. 沈迪. 江南大学, 2010(02)
- [5]我国绿色产业发展研究 ——以珠三角为例[D]. 陈健.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
- [6]台商投资大陆西部地区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D]. 李进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8(11)
- [7]农村发展的农业多功能研究[D]. 谷中原. 湖南农业大学, 2007(06)
- [8]绿色金融在有机食品产业中的运用研究[D]. 李小燕. 福建农林大学, 2007(06)
- [9]撒播绿色种子 情倾食品安全——记有机食品专家吴文良[J]. 唐哲.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05(43)
- [10]中国的绿色食品沿革与发展对策[J]. 王利忠,何阳鹏,张修玉. 安徽农业科学, 20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