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谱法研究硝胺炸药碎裂机理

质谱法研究硝胺炸药碎裂机理

一、硝胺炸药质谱裂解机理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1](2021)在《石墨烯/铁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对含能组分的催化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文中提出固体推进剂作为国防武器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其具备高比冲、高密度及高燃烧速率等特征,而燃烧催化剂是其中必不可缺的关键组分之一。因此,开发新型高效燃烧催化剂对改善推进剂点火燃烧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石墨烯具备大比表面积、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在推进剂领域广受关注,不仅可以单独应用于推进剂中,又可与纳米催化剂复配使用,利用两组分互补协同作用,使复合催化剂发挥最大功效。本文以设计、合成高效石墨烯基催化剂催化含能组分分解为目标,主要制备了六种石墨烯基纳米材料,具体内容包括:(1)通过自组装法制备出三维大孔网状结构的rFe2O3/rGO复合物。运用XRD、SEM、TEM及XPS等手段对所制备材料进行表征分析。采用DSC研究rFe2O3/rGO对含能组分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CL-20)的催化分解效果,发现rFe2O3/rGO较rFe2O3对CL-20的催化分解活性更高,表观活化能降低了19.69 k J·mol-1。热分解动力学研究发现,催化剂的加入并未改变CL-20的分解机理。进一步比较研究了rFe2O3和rFe2O3/rGO对CL-20的撞击感度的影响,发现石墨烯的引入使CL-20撞击感度降低了2.0 J,有效提高了CL-20安全使用性能。(2)通过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一种花状微球结构的γ-Fe2O3/rGO复合物。之后对其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发现石墨烯起分散颗粒和调节颗粒尺寸两方面的作用。随着石墨烯浓度的增加,γ-Fe2O3由微米级球状转变为纳米级花状颗粒,并且均匀分散于石墨烯表面,形成稳定的三维网状交联结构。采用DSC研究γ-Fe2O3和γ-Fe2O3/rGO-2对CL-20和环四亚甲基四硝铵(HMX)的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发现γ-Fe2O3/rGO-2比γ-Fe2O3使CL-20和HMX表观活化能降低更多,分别降低了32.34和88.63 k J·mol-1。热分解动力学分析发现,γ-Fe2O3/rGO-2使CL-20分解机理由随机成核随后生长模型转变为自催化枝状成核模型。(3)采用简单的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一种亚纳米尺寸的无定形am-Fe2O3材料。并通过对反应温度和煅烧温度的调控,获得了不同结晶状态下的Fe2O3材料。运用DSC比较了无定形氧化铁和结晶性好的氧化铁对HMX的催化分解活性,发现随着结晶度的增强,HMX的放热分解峰温从283.16℃分别降低至265.41、268.93和273.54℃,即无定形氧化铁的催化活性优于结晶性好的氧化铁。之后采用一步溶剂热法制备出无定形am-Fe2O3/rGO复合材料。通过DSC对比研究了am-Fe2O3和am-Fe2O3/rGO对HMX和CL-20的催化分解作用,发现适量石墨烯浓度下的am-Fe2O3/rGO复合物催化活性均优于am-Fe2O3。(4)通过溶剂热方法合成一种CoFe2O4/rGO复合材料,其中CoFe2O4纳米颗粒粒径为22 nm左右。将CoFe2O4/rGO复合材料用作促进含能组分放热分解的催化剂及铝热剂中的氧化剂,研究了石墨烯浓度对复合物的催化活性、铝热行为及激光点火性能的影响。DSC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浓度在调节CoFe2O4/rGO的催化含能组分分解效率方面起重要作用。随着石墨烯浓度的增大,CoFe2O4/rGO的催化活性逐渐降低。铝热行为研究与激光点火实验表明较低的石墨烯浓度才能在保证铝热剂即容易点火并能维持燃烧的情况下,又具备较高能量水平。综合分析表明,只有适量浓度的石墨烯与CoFe2O4复合,才能发挥CoFe2O4/rGO的最大功效。(5)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了铋离子掺杂氧化铁材料(Bi-Fe2O3),然后通过自组装法将Bi-Fe2O3负载到石墨烯上,获得一种三维多孔结构的Bi-Fe2O3/rGO复合材料。将Bi-Fe2O3和Bi-Fe2O3/rGO用作催化HMX分解的催化剂和铝热剂中的氧化剂,研究Bi掺杂对催化活性、铝热行为、能量释放以及点火性能的影响。采用DSC研究Fe2O3、Bi-Fe2O3和Bi-Fe2O3/rGO对HMX的热分解性能的影响。发现Bi掺杂在Fe2O3晶格中引入更多的缺陷,使其表面活性位点增加,而石墨烯的引入能抑制颗粒团聚,从而使Bi-Fe2O3/rGO表现最优的催化分解效果,使HMX的放热分解温度和表观活化能分别降低了11.37℃和349.53 k J·mol-1。通过铝热行为研究发现,Al/Bix-Fe2O3的铝热反应速率比未掺杂的Al/Fe2O3的反应速率更快,表明掺杂可以提高铝热剂的释能速率。激光点火实验表明铋掺杂使得Al/Fe2O3的点火延迟时间从31.5ms缩短至19 ms,即掺杂有效提高了铝热剂对激光的刺激响应能力,但是还原氧化石墨烯的阻燃特性会对铝热剂的激光点火产生抑制作用。(6)通过碱金属K和稀土金属Ce对铁酸铋进行掺杂调控,得到两种高纯度的KxBi1-xFeO3与CexBi1-xFeO3。并采用一锅法制备了两种纳米尺度的KxBi1-xFeO3/rGO和CexBi1-xFeO3/rGO复合材料,运用DSC研究了BiFeO3、BiFeO3/rGO、KxBi1-xFeO3/rGO和CexBi1-xFeO3/rGO对含能主要组分HMX和RDX的热分解行为的影响。对比分析表明,掺杂可以提高BiFeO3对含能组分的催化活性。将其与石墨烯原位耦合后,KxBi1-xFeO3/rGO和CexBi1-xFeO3/rGO复合物对催化含能组分分解活性得到进一步提升。

Dominique R.Wozniak,Davin G.Piercey[2](2020)在《含能五唑阴离子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自2002年Christe等首次对五唑阴离子(cyclo-N5-)进行质谱检测以来,这个唑类的最新成员就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不含碳和氢,cyclo-N5-可以释放大量能量,同时分解为对环境友好的氮气。由于这些吸引人的特性,cyclo-N5-和相关化合物对于高能密度材料(high-energy-density material, HEDM)研究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旨在提供有关cyclo-N5-的所有研究的综合报告,重点是作为高能材料的cyclo-N5-及其实验合成。本文包括以下内容:(1) cyclo-N5–的历史意义;(2) cyclo-N5–的前驱体;(3)以芳基五唑前驱体为重点的cyclo-N5-合成路线;(4)影响cyclo-N5-的稳定性的因素;(5)目前含能cyclo-N5-化合物的高能性能;(6)未来有潜力的实验研究。本文全面总结了当前人们对cyclo-N5-的了解,旨在进一步了解这种阴离子作为下一代强大而环保的炸药的潜力。

任晓宁[3](2019)在《新型含能材料的热分解与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用先进热分析技术超高压差示扫描量热仪(PDSC)、温度快速跃迁/红外联用仪(T-Jump/IR)、等温热重(Iso TG-DTG)等,对典型的新型含能材料开展热分解和物理化学相互作用研究。测定三代先进材料3,4-二硝基呋咱基氧化呋咱(DNTF)的快速热分解发现,DNTF典型产物CO、CO2、NO和NO2及其NO/NO2、CO/CO2的相对摩尔百分比浓度比率是随温度和压力呈规律性变化的,以该变化规律来揭示DNTF的裂解机理,认为同时存在竞争反应、非均相的气相/凝聚相反应和均相的气相产物间反应的二次或三次过程。对3,4-二苯代氧化呋咱(DPF)系列衍生物的热分解进行研究,获得热分析特征量、热分解动力学参数、分解机理和热稳定性变化规律。认为O-N键和C-C键的均裂分解是苯代氧化呋咱化合物分解的引发反应,受苯环上取代基性质和位置的影响,该两键之间存在竞争反应,对它们的热行为、热安定性等有较明显影响。对不同粒径微纳米RDX的热分解进行了测试,计算获得了不同粒径RDX的动力学参数,认为粒径对微纳米RDX液态分解动力学的影响符合“动力学补偿效应”。研究了几种金属粉对RDX的催化热分解,发现材料分解时的相态对催化分解有极大的影响,“液-固”和“气-固”催化模式的效率大大高于“固-固”的催化模式;金属粉既是催化剂,也是自热加速分解材料的“稀释剂”。通过等温动力学方法,获得(NG+NC)/ADN体系活化能和反应速率常数,初步分析了组分间相互作用的初始反应过程和机理。研究了挥发性体系1,3,3-三硝基氮杂环丁烷(TNAZ)与1,3,5-三氮杂环己烷(RDX)的物理相互作用,发现二元体系在固液转变过程中存在低共熔现象,通过高压差示扫描量热法(PDSC)建立H-X和T-X低共熔相图的方法可以获得转变规律,两种方法的结果一致性较好,H-X法建立相图具有快速、简单的优点。

闫江燕,张黎,李庆民,郭子炘,马宇飞,肖伊,任瀚文,陈淳,方致阳,Yan Joseph D.[4](2017)在《风机桨叶用PVC和巴塞木雷击电弧损伤的分子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雷击电弧热效应下风机桨叶夹层材料PVC和巴塞木的损伤机制尚不明晰。该文对PVC和巴塞木开展冲击大电流实验,发现在雷击电弧热效应下,PVC和巴塞木残余强度明显下降,且PVC下降速度更快。采用分子反应动力学仿真手段,对PVC和巴塞木的损伤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冲击热场下,纤维素(巴塞木主要成分)大分子链逐渐断裂,聚合度呈波动下降,而PVC聚合度下降幅度比纤维素小。峰值温度为1498K时,PVC产气量远大于纤维素,而当峰值温度升至2998K时,纤维素产气量逐渐与PVC持平。纤维素分子通过氢键吸附较多水分子,在高温作用下水分受热膨胀成为纤维素损伤的关键因素,而PVC中水分含量较少。上述结果可为不同环境的风机叶片夹层材料优化选型提供参考。

王洁[5](2017)在《含纳米多功能材料发射药燃烧气体组分及热稳定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含氟单体聚合而成的含氟纳米多功能材料不仅具有纳米材料高强的力学性能,而且具有含氟聚合物材料较高的热稳定性和较低的表面自由能等特性,可用来调控发射药的燃烧性能。但是,在调控发射药燃烧性能的同时,其对发射药的燃烧过程、燃烧气体组分以及热稳定性能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研究含氟纳米多功能材料添加前后发射药高压燃烧气体组分及热稳定性能的变化情况。为了研究含氟纳米多功能材料添加前后发射药高压燃烧气体组分及热稳定性能的变化情况,本文首先利用密闭爆发器测量了不同配方发射药的燃烧性能,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分析了不同配方发射药高压燃烧后的气体组分,研究了不同基体发射药、含氟纳米多功能材料添加前后发射药燃气组分变化情况以及温度对发射药高压燃烧后燃气组分的影响;其次,利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质谱分析联用技术研究了含氟纳米多功能材料添加前后发射药在热分解过程中的气体组分,并与高压下燃气组分进行对比,揭示压力和添加剂对发射药燃烧机理的影响;最后,利用加速度量热仪分析了含氟纳米多功能材料发射药在绝热环境下的热分解过程,初步探讨了改性后发射药的热稳定性和热安定性,为新型配方发射药的研究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与单基药作为基体药相比,TG-1作为基体药可以降低新型配方发射药高压燃烧后的气体组分浓度;加入三氟和十二氟纳米多功能材料都可以降低TG-1发射药高压燃烧后气体组分浓度,但是,与十二氟纳米多功能材料相比,三氟纳米多功能材料的效果更佳,并且随着三氟纳米多功能材料含量的增加,TG-1发射药高压燃烧后气体组分的浓度随之降低,尤其是CO气体的浓度,可以降低环境污染。对比TG-1发射药高压燃烧和常压热分解气体组分可知,TG-1发射药热分解气体组分中有大量的NO2和NO气体,但是在高压燃烧后只检测到微量的NO气体,表明压力对TG-1发射药的热分解气体组分有一定的影响;通过计算绝热环境中三氟纳米多功能材料添加前后TG-1发射药的热分解特性参数,表明,加入三氟纳米多功能材料后,TG-1发射药的初始分解温度升高,但是分解速度加快,说明三氟纳米多功能材料可以提高TG-1发射药表面的热稳定性,同时降低了 TG-1发射药的热安定性。

闫江燕,王学磊,李庆民,周勇,王兆东,李成榕[6](2015)在《绝缘纸高温裂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借助分子反应动力学模型,基于Reax FF力场,从原子层面模拟研究了高温作用下纤维素单体纤维二糖的裂解机理。模拟结果表明,纤维二糖、1-吡喃环和4-吡喃环初始键断裂的位置分别集中在O′4-O,C5-O5和C1-O5,C′5-O′5处。纤维二糖继续分解生成了乙醇醛(CH2O H C H O)、甲酸(C H2O2)、C O2、自由基(C H O2)、1,2-二羟基乙烯(CHOH=CHOH)、H2O以及其他小分子碎片。其中乙醇醛主要是由两个吡喃环上第5个位置上的C和O原子从环上脱落形成的。甲酸和CO2多是由O′1-O′5从4-吡喃环上断裂形成。自由基CHO2由甲酸脱氢生成,也会由C1-O5从1-吡喃环上脱落生成。1,2-二羟基乙烯主要是由4-吡喃环上的两个C原子同时脱落生成。H2O主要由不同分子上的-OH和-H脱落后结合形成。裂解小分子产物可作为新的微观特征量,在变压器过热故障诊断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王东旭[7](2015)在《HNIW/粘结体系界面性质与应用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六硝基六氮杂异伍兹烷(HNIW)是迄今为止研制出的综合性能最好的单质炸药,其高能量密度对于先进武器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HNIW自身感度较高、加工性能较差,故在实际应用中需要采用适当的高聚物粘结剂、钝感剂对其进行包覆而制成高聚物粘结炸药(PBX),以提高其安全性和成型性。其中,HNIW与粘结体系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界面结构是的不同相之间的过渡区域,是影响PBX整体性能的关键部分。因此,本文选择PBX中ε-HNIW/粘结剂、ε-HNIW/钝感剂等界面结构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动力学(MD)方法对界面性质进行了模拟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相应的配方造型粉进行了制备和表征,为HNIW在高能混合炸药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和指导。本文模拟研究了ε-HNIW晶体6种重要晶面(110)(11-1)(001)(200)(011)(20-1)的结构与性质,如表面原子分布、电性、稳定性等。结果表明,(110)和(11-1)面是ε-HNIW晶体形态学上最重要的两个晶面,(11-1)表面负电荷最为集中且稳定性最差。在此基础上,运用MD方法模拟研究了ε-HNIW/粘结剂界面体系的结合能、N-N作用能、内聚能密度、力学性质等对于PBX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粘结剂的加入不会影响界面体系的稳定性,而与ε-HNIW晶面结构相比,ε-HNIW/粘结剂界面结构的弹性增强,其按弹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ε-HNIW/Estane5702>ε-HNIW/F2641>ε-HNIW/PIB>ε-HNIW/F2311。通过不同温度下界面体系结合能的比较得出了粘结剂与炸药粘结温度范围5075℃以及冷却阶段的结束温度25℃;通过不同温度下界面结构力学性能(K/G)的比较得到了PBX压制成型的理想温度75℃。采用溶液水悬浮法对ε-HNIW/粘结剂造型粉进行制备。相比于ε-HNIW,ε-HNIW/粘结剂造型粉的撞击感度略有降低(特性落高值的升幅在2cm之内),且与模拟结果中界面结构的弹性(1/K+1/G)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是0.8723,揭示出高聚物粘结剂可以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形变对ε-HNIW实现钝感。同时,运用MD方法模拟研究了ε-HNIW/钝感剂界面体系的结合能、N-N作用能、内聚能密度、力学性质等对于PBX性能的影响。与ε-HNIW/粘结剂界面结构相比,ε-HNIW/钝感剂界面结构的强度和成型性有所降低。采用溶液水悬浮法对ε-HNIW/钝感剂造型粉进行制备。机械感度测试显示石蜡对于ε-HNIW的钝感效果优于硬脂酸,同时也验证了可物理吸附于ε-HNIW/粘结剂造型粉外层的石墨的良好的钝感效果。综合运用模拟和试验手段研究了各钝感剂的钝感机理。结果表明,石蜡和硬脂酸对于ε-HNIW的吸热、隔热以及润滑作用相当,石蜡钝感效果较好的主要原因是石蜡在ε-HNIW表面的铺展情况(S=12.7mJ·m-2)优于硬脂酸(S=3.3mJ·m-2)而可以产生更好的包覆效果;石墨是通过其层状结构的滑动而对ε-HNIW起到润滑作用的。本文选取F2311和Estane5702作为粘结剂,石蜡、硬脂酸和石墨作为钝感剂,采用溶液水悬浮法以及干混法对ε-HNIW/粘结剂/钝感剂/石墨不同配方的造型粉进行了制备,并由此优化了工艺条件:粘结剂加料温度5560℃,钝感剂加料温度5055℃,粘结剂加料速度1.20mL·min-1,搅拌速度650r·min-1,颗粒筛选范围1250目。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以及机械感度和抗拉强度测试等分析手段对制备样品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粘结剂/钝感剂/石墨体系实现了对ε-HNIW的有效包覆,造型粉表面可以形成完整连续的包覆层;包覆过程中ε-HNIW的晶型没有发生改变;粘结剂、钝感剂等的加入不会影响体系的热稳定性;ε-HNIW/F2311/PW/G(质量比94.2/4.3/1.0/0.5)和ε-HNIW/Estane5702/PW/G(质量比95.2/3.3/1.0/0.5)撞击感度、摩擦感度分别为16%、12%和20%、10%,是机械感度较低的两种ε-HNIW基压装混合炸药配方,其中前者的抗拉强度为1.46MPa,优于后者的0.96MPa。断裂行为(应力-应变关系曲线)以及断裂形貌分析表明ε-HNIW/Estane5702/PW/G在应力作用过程中存在屈服行为,表现出韧性断裂的特征。本文依据Griffith理论运用模拟和试验所得参数结果计算出了以F2311为粘结剂的ε-HNIW基压装混合炸药的抗拉强度理论值为1.98MPa,明显高于巴西试验测试值。采用F2311/PW/F2311粘结体系以及石蜡-高聚物、石蜡-硬脂酸复合钝感体系等方法对ε-HNIW基压装混合炸药配方进行力学强度优化研究。其中,后两种方法对样品抗拉强度的提升效果尤为显着,接近理论计算值。采用石蜡-高聚物复合钝感体系时,可通过聚氨酯弹性体因塑性形变而产生的能量消耗有效地弥补石蜡强度低的缺陷;当石蜡与Estane5702或H663质量比7/5或5/3时样品机械感度较低;相应的MD模拟结果表明,体系中高聚物对于石蜡的结合性强可以使复合体系产生较好的钝感效果。采用石蜡-硬脂酸复合钝感体系时,随着硬脂酸质量分数的提高(0%→30%→70%),制备的ε-HNIW混合炸药样品的抗拉强度表现为与相应的混合体系抗压强度相似的上升趋势,侧面说明了ε-HNIW混合炸药的力学强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其钝感剂的强度;选取苯为溶剂、石蜡和硬脂酸质量比7/3或3/7时样品的机械感度较低;相应的MD模拟结果表明,石蜡/硬脂酸复合溶液的稳定均匀性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体系的钝感效果。

张茜[8](2013)在《黑索金和奥克托金的LC-MS/MS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及在大鼠体内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高通量平台,研究黑索金(RDX)和奥克托金(HMX)的质谱行为,并建立一种简单、快捷、灵敏度高的RDX和HMX体内同时定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定量检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大鼠血浆样本,用以验证定量分析方法的准确性,为临床硝胺化合物中毒的早期发现及救治提供方法支持。方法:取RDX或HMX(10μg·mL-1)的对照品溶液蠕动进样,进行Q1全扫描,再以各母离子为对象进行二级碎片离子扫描,根据母离子和二级碎片离子信息,推导各离子对归属,寻找RDX和HMX的质谱裂解规律。分别进行色谱条件优化、质谱条件优化、前处理方法摸索等步骤,建立定量分析方法,并进行全面的方法学验证。建立简易含硝胺化合物的大鼠模型,采集不同时间点的血浆样本,用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对血浆中RDX和HMX的含量进行测定。根据浓度-时间数据采用DAS2.0软件进行药动学参数计算,进行硝胺化合物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动力学评价;考察给药组及空白组血浆中肝脏肾脏ALT、ALP、AST指标变化;给药后8h大鼠颈椎脱臼处死,解剖取肝脏肾脏进行病理学组织考察。结果:RDX和HMX均与流动相中的杂质加合成[M+Cl]-、[M+HOCH2COO]-加合离子,它们的碎片离子主要是失去特征的NO2-、CH2NNO2-离子。RDX与硝胺碎片加合,形成[M+NO2-H]-、[M+CH2NNO-H]-和[M+N03]-加合离子,HMX与硝胺碎片加合成m/z377.0[M+C3H3N3]-离子,其子离子155.0[C3H3N3]-为HMX的结构鉴定提供有力证据。建立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同时定量检测大鼠血浆中RDX和HMX的LC-MS/MS定量分析方法。RDX、HMX和内标霉酚酸经过简单的蛋白沉淀前处理,用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在C18色谱柱上得到较好分离,洗脱时间仅为8min。应用ESI源负离子模式进行MRM扫描,RDX的定量离子对为m/z284.1→61.7,HMX的定量离子对为m/z331.0→108.8,内标的定量离子对为m/z319.2→m/z191.1.采用溶剂稀释标准溶液作为定量标准曲线,以未知样本测得浓度除以校准系数进行准确定量。RDX和HMX的定量范围均为5-200ng·nL-1。RDX的回收率为60.04±4.18%,HMX的回收率为79.57±3.35%。该方法的精密度与准确度均在±15%以内,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血浆样本连续两次进样、室温放置4h、三次熔融和长期冻融下均稳定。用建立的LC-MS/MS定量检测方法对含硝胺化合物大鼠血浆样本进行定量检测,血浆中RDX的浓度由141.72ng·mL-1降至14.69ng·mL-1; HMX的浓度由30.39ng·mL-1降至1.24ng·mL-1,证明该定量方法能够应用于实际血浆样本分析。大鼠尾静脉注射0.5mL硝基胺类化合物混合水溶液后,RDX的t1/2为(324.68±188.91)min,Cmax为(127.50±28.39)ng·mL-1,AUC0-t为(24164.75±5401.43)ng·min·mL-1; HMX的t1/2为(134.88±100.01)min,Cmax为(26.78±7.82)ng·mL-1,AUC0-t为(3787.55±2587.03)ng·min·mL-1。给药后大鼠肠胀气,但肝脏肾脏组织均未见病理变化。试验结论:RDX和HMX均形成错综复杂的加合离子,质谱行为也有一定相似;[C3H3N3]-为HMX特有的离子,能够用于HMX的结构鉴定。建立同时测定大鼠血浆中RDX和HMX的LC-MS/MS方法,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高,能够应用于实际血浆样本中RDX和HMX的分析。RDX和HMX在血液中分布比例小,两者消除速率有显着性差异。注射硝胺化合物后大鼠肠胀气,但病理组织学无变化。

张茜,李鹏飞,安卓玲,王燕,吴诚,刘丽宏[9](2012)在《推进剂中硝基类化合物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剂中硝基化合物对推进剂职业工作环境造成严重危害,严重威胁职业工作人员健康,硝基化合物污染痕迹的准确检测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对国内外推进剂中硝基类化合物的定量检测方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目前常用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体内外检测中的应用,对推进剂中硝基类化合物定量检测的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韩咚林[10](2010)在《绿色新能源铝/水基燃料燃烧特性研究和绿色生物质材料的制备》文中研究说明发展绿色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技术是当今化学研究的一大任务,而“绿色新能源、环保新材料”这类新兴产业也将成为我国下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引擎。铝/水(Al/H2O)基燃料是一种采用金属铝作为燃烧剂,水作为氧化剂的新型高能燃料,具有可观的能量密度。另外,由于其燃烧产物污染非常小,它也是一种新概念的绿色环保型燃料。生物质作为可再生资源由于其生物降解性和具有在某些领域能够替代石油化学产品的特性而日益引人注目。纤维素和壳聚糖是生物质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两类生物质高聚物原料,以纤维素和壳聚糖制备各类具有环境友好性和生物适应性的高强度的绿色材料已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热点。本论文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新型浆态铝/水基燃料的主要组分对燃烧特性的影响,分析了粘合剂聚丙烯酰胺促进燃料燃烧的机理。考察了高能氧化剂六硝基六氮杂异戊兹烷(CL-20)和奥克托金(HMX)、纳米非晶态B-Co合金助燃剂、添加剂MMA等对铝/水燃料燃烧性能的影响。此外,对聚丙烯酰胺水溶液在300 oC、450 oC、600 oC时的闪速裂解机理也进行了详细探讨。第二部分是生物质类材料的制备及其功能性质的表征。本论文成功制备出纤维素/氧化石墨复合材料、壳聚糖/氧化石墨复合材料以及全纤维素薄膜材料,并对材料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对其特殊性能进行了测试。通过上述研究,本论文得到了如下的研究结果:(1)对铝/水基燃料和生物质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阐述了铝/水基燃料的基本性质、燃烧特性、提高燃料燃烧性能的方法以及生物质材料的结构性质和处理方法等。(2)研究了在氩气和空气环境中,铝/水基燃料的燃烧行为。实验结果表明,粘合剂聚丙烯酰胺和助燃剂纳米B-Co合金粉的加入,可以显着改善燃料燃烧性能;加入高能氧化剂HMX比加入CL-20更有利于燃料燃烧温度的提高。(3)对聚丙烯酰胺水溶液的闪速裂解生成物进行了离线GC/MS检测分析,提出了其裂解的机理,指出产物中的很多易燃物质是促进铝/水基燃料点火和持续燃烧的主要原因。(4)以碱性水溶液为溶剂,成功制备出纤维素/氧化石墨复合膜和丝质材料。该方法操作过程简单,用料低廉,可以说是一种制备纤维素/氧化石墨复合材料的绿色的方法。在氧化石墨含量低于7.5 wt%的复合物中,氧化石墨作为填充剂通过插层复合与纤维素基质均匀混合,界面间结合紧密,氧化石墨通过氢键作用与纤维素链联接起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此外,复合材料比纯纤维素材料在耐热性方面有很大的提高,在较高温度下复合材料仍然有良好的机械强度。(5)采用醋酸水溶液为溶剂,制备了壳聚糖/氧化石墨复合膜和水凝胶。研究发现无论是处于干态还是湿态的复合材料,其力学性能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水溶胀性能。(6)以普通的滤纸为原料,采用新发现的绿色纤维素溶剂——PEG/NaOH为溶剂体系,通过对滤纸选择性溶解再填充压膜的处理方法制备出全纤维素薄膜。由于基质和填充材料均是滤纸纤维素,所制备的全纤维素具有很好的界面相容性,宏观上表现出很好的力学性能。全纤维素结构成型所需的浸泡处理时间为6个小时以上,通过自身纤维素的溶解和再生,纤维素的基质和填充材料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同时,发现全纤维素薄膜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防水性,有广阔的实际应用前景。此外,由于全纤维素材料完全由纤维素构成,所以材料具有环境友好性,是一种绿色的新材料。

二、硝胺炸药质谱裂解机理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硝胺炸药质谱裂解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石墨烯/铁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对含能组分的催化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石墨烯在含能材料中的应用
        1.2.1 石墨烯对含能材料感度的影响
        1.2.2 石墨烯对含能材料热分解和燃烧性能的影响
    1.3 金属、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复合材料
        1.3.1 金属/石墨烯催化剂
        1.3.2 金属氧化物/石墨烯催化剂
    1.4 石墨烯基铝热剂
    1.5 石墨烯基聚合物
    1.6 石墨烯功能化改性
        1.6.1 石墨烯共价键功能化
        1.6.2 杂原子掺杂石墨烯
    1.7 本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的自组装制备及催化CL-20 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2 样品制备
        2.2.3 样品表征
        2.2.4 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物相与结构分析
        2.3.2 rFe_2O_3/rGO对含能组分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2.3.3 rFe_2O_3/rGO对 CL-20 热分解动力学的影响
        2.3.4 rFe_2O_3/rGO对 CL-20 热安全性研究
        2.3.5 Al/rFe_2O_3/rGO铝热行为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剂热法制备花状微球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样品制备
        3.2.3 样品表征
        3.2.4 催化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γ-Fe_2O_3 结构调控
        3.3.2 物相分析
        3.3.3 比表面积分析
        3.3.4 γ-Fe_2O_3/rGO催化性能研究
        3.3.5 γ-Fe_2O_3/rGO-2对CL-20 热分解动力学影响
        3.3.6 γ-Fe_2O_3/rGO-2对CL-20 的热安全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无定形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无定形am-Fe_2O_3 的制备
        4.2.2 无定形am-Fe_2O_3/rGO的制备
        4.2.3 材料表征
        4.2.4 催化性能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物相与结构表征
        4.3.2 am-Fe_2O_3与am-Fe_2O_3/rGO催化性能测试
        4.3.3 am-Fe_2O_3/rGO_(10)对CL-20热安全性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溶剂热法制备铁酸钴/石墨烯复合物及其催化与铝热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铁酸钴的制备
        5.2.2 石墨烯负载铁酸钴的制备
        5.2.3 铝热剂的制备
        5.2.4 样品表征
        5.2.5 性能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物相表征
        5.3.2 结构表征
        5.3.3 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分析
        5.3.4 CoFe_2O_4/rGO对 AP的催化活性研究
        5.3.5 CoFe_2O_4/rGO_(15)对HMX的的催化活性研究
        5.3.6 CoFe_2O_4/rGO_(15)对AP与 HMX热分解过程研究
        5.3.7 Al/CoFe_2O_4和Al/CoFe_2O_4/rGO的铝热行为研究
        5.3.8 Al/CoFe_2O_4和Al/CoFe_2O_4/rGO的激光点火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铋掺杂氧化铁/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催化HMX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Bi_x-Fe_2O_3 的制备
        6.2.2 石墨烯负载Bi_(0.2)-Fe_2O_3的制备
        6.2.3 Bi_2O_3 的制备
        6.2.4 铝热剂的制备
        6.2.5 表征与测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物相分析
        6.3.2 价态分析
        6.3.3 结构表征
        6.3.4 Bi_x-Fe_2O_3的催化性能研究
        6.3.5 Bi_(0.2)-Fe_2O_3对HMX热分解过程研究
        6.3.6 Al/Bi_x-Fe_2O_3及Al/Bi_x-Fe_2O_3/rGO铝热行为研究
        6.3.7 Al/Bi_x-Fe_2O_3及Al/Bi_x-Fe_2O_3/rGO激光点火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钾、铈掺杂铁酸铋/石墨烯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部分
        7.2.1 水热法制备铁酸铋
        7.2.2 溶胶凝胶法制备铁酸铋
        7.2.3 共沉淀法制备铁酸铋
        7.2.4 模板法制备铁酸铋
        7.2.5 M_xBi_(1-x)FeO_3 的制备
        7.2.6 M_xBi_(1-x)FeO_3/rGO的制备
        7.2.7 表征与测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物相与结构表征
        7.3.2 BiFeO_3对HMX的热分解性能的影响
        7.3.3 K_xBi_(1-x)FeO_3/rGO对 HMX的热分解性能影响
        7.3.4 Ce_xBi_(1-x)FeO_3/rGO对 HMX和 RDX的热分解性能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3)新型含能材料的热分解与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2.1 快速加热条件下的热分解研究
        1.2.2 含能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
        1.2.3 组分物理状态对热分解过程的影响
        1.2.4 先进分析测试技术
    1.3 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新型含能组分的热分解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条件
        2.2.1 样品
        2.2.2 仪器和试验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DNTF的快速热分解研究
        2.3.2 呋咱类含能化合物的热分解规律
        2.3.3 微纳米RDX的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含能组分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样品
        3.2.2 仪器和试验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硼金属化RDX炸药的催化热分解
        3.3.2 (NC+NG)/ADN体系的相互作用
        3.3.3 TNAZ/RDX二元体系物理相互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及展望
    4.1 本文的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含纳米多功能材料发射药燃烧气体组分及热稳定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燃气组分分析技术研究
        1.2.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
        1.2.2 热分析-光谱质谱联用技术
        1.2.3 GC-MS技术
        1.2.4 其它联用技术
        1.2.5 密闭爆发器试验与红外技术联合使用
    1.3 含能材料的热稳定性和热安全性能研究
        1.3.1 热稳定性和热安全性能简介
        1.3.2 热稳定性能评价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2 高压燃烧气体组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添加剂及发射药
        2.2.2 实验仪器
        2.2.3 热重及差示扫描量热仪实验
        2.2.4 发射药燃气制备实验
        2.2.5 FTIR技术检测气体试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密闭爆发器实验结果分析
        2.3.2 燃气结果分析
        2.3.3 温度对TG-1发射药燃气组分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热分解过程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发射药及三氟纳米多功能材料热分解过程中热量与质量变化情况
        3.3.2 发射药热分解过程中的红外光谱谱图分析
        3.3.3 发射药热分解过程中气体组分质谱图谱分析
    3.4 发射药热分解与高压燃烧气体组分对比
    3.5 本章小结
4 热稳定性能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参数及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4.3.1 发射药放热过程热分解研究
        4.3.2 动力学参数计算
    4.4 本章小结
5 结束语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绝缘纸高温裂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Reax FF计算原理
2 模型搭建及模拟细节
    2.1 模型搭建
    2.2 模拟细节
3 仿真结果分析
    3.1 纤维二糖初始降解过程
    3.2 纤维二糖裂解的主要产物及其生成路径
        3.2.1 主要产物分析统计
        3.2.2 主要产物生成路径分析
4 结论

(7)HNIW/粘结体系界面性质与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HNIW 的研究进展
        1.2.1 HNIW 的物理化学性质
        1.2.2 HNIW 的结构分析
        1.2.3 HNIW 的晶型转变行为
        1.2.4 HNIW 的热分解性质
        1.2.5 HNIW 的包覆研究
    1.3 界面性质
    1.4 高聚物粘结炸药
        1.4.1 概述
        1.4.2 PBX 的分类
        1.4.3 PBX 配方设计
        1.4.4 HNIW 基 PBX 配方设计的研究进展
    1.5 分子模拟技术在 PBX 研究领域的应用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ε-HNIW 晶面性质的模拟研究
    2.1 分子模拟理论
        2.1.1 量子化学方法
        2.1.2 分子力学方法
        2.1.3 Materials Studio
    2.2 ε-HNIW 晶体形态模拟
        2.2.1 晶体形态模拟
        2.2.2 ε-HNIW 晶体形态
        2.2.3 ε-HNIW 晶面表面原子分布及电性
    2.3 ε-HNIW 晶面稳定性研究
        2.3.1 能带理论
        2.3.2 ε-HNIW 晶面稳定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ε-HNIW 与粘结剂界面性质的研究
    3.1 粘结剂
        3.1.1 粘结剂的分类
        3.1.2 粘结机理
        3.1.3 粘结剂的选择
    3.2 ε-HNIW/粘结剂界面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3.2.1 分子动力学方法
        3.2.2 模型的构建
        3.2.3 MD 模拟细节
        3.2.4 ε-HNIW/粘结剂界面体系的结合能
        3.2.5 ε-HNIW/粘结剂界面体系的 N-N 作用能
        3.2.6 ε-HNIW/粘结剂界面体系的内聚能密度
        3.2.7 ε-HNIW/粘结剂界面结构的力学性能
    3.3 ε-HNIW/粘结剂造型粉的制备和表征
        3.3.1 造型粉制备工艺
        3.3.2 试剂与仪器
        3.3.3 相容性测试
        3.3.4 试验操作
        3.3.5 样品外观与表面形貌
        3.3.6 撞击感度
    3.4 炸药感度模拟预测
        3.4.1 炸药晶体形态模拟
        3.4.2 单质炸药感度的模拟预测
        3.4.3 ε-HNIW/粘结剂造型粉感度的模拟预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ε-HNIW 与钝感剂界面性质的研究
    4.1 钝感剂
        4.1.1 钝感剂的分类
        4.1.2 钝感剂的选择
    4.2 ε-HNIW 与钝感剂界面体系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
        4.2.1 模型的构建
        4.2.2 MD 模拟细节
        4.2.3 ε-HNIW/钝感剂界面体系的结合能
        4.2.4 ε-HNIW/钝感剂界面体系的 N-N 作用能
        4.2.5 ε-HNIW/钝感剂界面体系的内聚能密度
        4.2.6 ε-HNIW/钝感剂界面结构的力学性能
    4.3 ε-HNIW/钝感剂造型粉的制备和表征
        4.3.1 造型粉制备工艺
        4.3.2 试剂与仪器
        4.3.3 试验操作
        4.3.4 样品外观与表面形貌
        4.3.5 红外光谱分析
        4.3.6 热分解性质
        4.3.7 机械感度
    4.4 ε-HNIW/粘结剂/石墨造型粉的制备和表征
        4.4.1 造型粉制备工艺
        4.4.2 试剂与仪器
        4.4.3 试验操作
        4.4.4 样品外观与表面形貌
        4.4.5 机械感度
    4.5 不同钝感剂对于ε-HNIW 钝感机理的探索
        4.5.1 钝感机理
        4.5.2 石蜡和硬脂酸的钝感机理
        4.5.3 石墨的钝感机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ε-HNIW 基压装混合炸药配方研究
    5.1 造型粉制备工艺
        5.1.1 粘结剂的选择
        5.1.2 造型粉粒度的选择
        5.1.3 工艺条件的优化
    5.2 试剂与仪器
    5.3 试验方案
    5.4 试验操作
    5.5 试验结果与讨论
        5.5.1 表面形貌
        5.5.2 撞击感度
        5.5.3 摩擦感度
        5.5.4 红外光谱分析
        5.5.5 热分解性质
        5.5.6 抗拉强度
        5.5.7 断裂形貌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ε-HNIW 基压装混合炸药力学强度优化研究
    6.1 ε-HNIW 基压装混合炸药强度理论计算
    6.2 F2311/PW/F2311 粘结体系
        6.2.1 试剂与仪器
        6.2.2 试验操作
        6.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6.3 石蜡-高聚物复合钝感体系
        6.3.1 试剂与仪器
        6.3.2 试验方案
        6.3.3 试验操作
        6.3.4 试验结果与讨论
        6.3.5 石蜡-高聚物复合溶液的 MD 模拟研究
    6.4 石蜡-硬脂酸复合钝感体系
        6.4.1 试剂与仪器
        6.4.2 试验方案
        6.4.3 试验操作
        6.4.4 试验结果与讨论
        6.4.5 石蜡/硬脂酸复合溶液的 MD 模拟研究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作者简介

(8)黑索金和奥克托金的LC-MS/MS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及在大鼠体内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1 硝胺化合物的概况
        1.1.1 硝胺化合物的性质
        1.1.2 常用的硝胺化合物定量分析方法
        1.1.3 硝胺化合物定量分析方法应用现状
    1.2 体内小分子分析方法及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
    1.3 研究目的及目标
2 试验部分
    2.1 试验目的
    2.2 试验材料
        2.2.1 仪器
        2.2.2 试验对照品
        2.2.3 试验试剂
        2.2.4 试验动物
        2.2.5 试验样本采集
        2.2.5.1 给药液的配制
        2.2.5.2 血浆样本采集
        2.2.5.3 肝肾组织样本采集
    2.3 质谱裂解规律研究
        2.3.1 试验溶液配制
        2.3.2 Q1全扫描
        2.3.3 二级碎片扫描
        2.3.4 质谱行为研究
    2.4 体内定量分析方法建立
        2.4.1 储备液的配制
        2.4.2 质谱条件摸索
        2.4.2.1 质谱参数优化
        2.4.2.2 离子源参数优化
        2.4.3 色谱条件摸索
        2.4.3.1 流动相的选择
        2.4.3.2 色谱柱的选择
        2.4.3.3 柱温的选择
        2.4.4 优选定量离子对
        2.4.5 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2.4.6 内标的选择
        2.4.7 定量标准曲线的选择
        2.4.8 LC-MS/MS定量分析方法
    2.5 方法学验证
        2.5.1 方法学特异性和专属性
        2.5.2 标准曲线和定量限
        2.5.3 精密度与准确度
        2.5.4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2.5.5 稳定性
    2.6 药代动力学研究
        2.6.1 未知样本检测
        2.6.2 药代动力学评价
    2.7 病理学研究
        2.7.1 解剖观察病理变化
        2.7.2 肝肾指标检测
        2.7.3 肝肾病理组织学考察
        2.7.3.1 组织制片
        2.7.3.2 HE染色
        2.7.3.3 病理切片观察
    2.8 数据处理
3 试验结果
    3.1 质谱行为研究
        3.1.1 RDX质谱行为研究
        3.1.2 HMX质谱行为研究
    3.2 定量分析方法学验证
        3.2.1 方法学特异性和专属性
        3.2.2 标准曲线和定量限
        3.2.3 精密度与准确度
        3.2.4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3.2.5 稳定性
        3.2.6 结论
    3.3 定量方法应用
        3.3.1 未知样本检测结果
        3.3.2 药代动力学评价
        3.3.2.1 RDX药代动力学参数
        3.3.2.2 HMX药代动力学参数
    3.4 病理学考察
        3.4.1 解剖
        3.4.2 肝脏指标
        3.4.3 肝肾病理组织学
讨论
    4.1 质谱裂解规律
        4.1.1 离子化模式选择
        4.1.2 RDX和HMX质谱行为异同点
    4.2 LC-MS/MS定量分析方法建立
        4.2.1 LC-MS/MS条件优化
        4.2.1.1 流动相的选择
        4.2.1.2 色谱柱的选择
        4.2.2 样品的前处理方案
        4.2.3 内标的选择
    4.3 方法学验证
        4.3.1 标准曲线的选择
        4.3.2 稳定性考察
        4.3.3 提取回收率和基质效应
    4.4 方法学应用
    4.5 药代动力学评价
    4.6 病理学考察
        4.6.1 解剖观察
        4.6.2 肝脏指标考察
        4.6.3 肝肾病理组织学考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2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附录3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致谢

(10)绿色新能源铝/水基燃料燃烧特性研究和绿色生物质材料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燃烧科学的简单介绍
    1.2 绿色新能源——铝/水基燃料
        1.2.1 金属/水基燃料概述
        1.2.2 铝/水基燃料的研究进展
        1.2.3 用于铝/水基燃料燃烧的实验装置
        1.2.4 铝/水基燃料体系的高能氧化剂
    1.3 生物质能源与材料
        1.3.1 生物质概述
        1.3.2 纤维素
        1.3.3 纤维素的溶解
第一部分 绿色新能源铝/水基燃料燃烧特性研究
    第2章 Al/H_20 基燃料配方中主要组分及其含量的探讨
        2.1 引言
        2.1.1 铝/水化学反应的可行性探讨
        2.1.2 铝/水氧化反应的理想理论模拟
        2.2 基础燃料配方中铝粉粒度的选择
        2.2.1 燃料配方中选择纳米粒度铝粉的理论依据
        2.2.2 燃料配方中选择纳米粒度铝粉的实验设计
        2.3 燃料中粘合剂的选择及其浓度的确定
        2.4 燃料中助燃剂B-Co 纳米非晶态合金粉的制备与表征
        2.4.1 试剂和仪器
        2.4.2 B-Co 纳米金属粉的制备
        2.4.3 B-Co 纳米金属粉的表征
        2.4.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铝粉与水的燃烧实验研究
        3.1 引言
        3.2 惰性气氛中 Al/H_20 基燃料的燃烧研究
        3.2.1 实验样品
        3.2.2 实验装置
        3.2.3 结果与讨论
        3.2.4 结论
        3.3 空气气氛中 Al/H_20 基燃料的燃烧研究
        3.3.1 实验样品
        3.3.2 实验装置
        3.3.3 结果与讨论
        3.3.4 结论
        3.4 Al/H_20 基燃料综合配方的燃烧特性表征及模型分析
        3.4.1 Al/H_20 基燃料综合配方的燃烧特性
        3.4.2 Al/HO 基燃料燃烧模型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础配方中粘合剂 PAM 参与燃料燃烧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及样品
        4.2.2 实验装置
        4.2.3 产物的浓缩
        4.2.4 GC/MS 检测产物
        4.2.5 用红外光谱法检测闪速裂解固相产物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闪速裂解固相产物的形貌特征
        4.3.2 FTIR 分析固相裂解产物
        4.3.3 GC/MS 分析闪速裂解的液相产物
        4.3.4 GC/MS 分析闪速裂解的气相产物
        4.3.5 PAM 水溶液的裂解产物及其对Al/H_20基燃料燃烧的作用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绿色生物质材料的制备
    第5章 纤维素/氧化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5.1 引言
        5.2 纤维素/氧化石墨复合膜
        5.2.1 原料及试剂
        5.2.2 氧化石墨(GO)的制备
        5.2.3 纤维素/GO 复合膜的制备
        5.2.4 样品表征及测试
        5.2.5 结果与讨论
        5.2.6 结论
        5.3 纤维素/氧化石墨复合纤维丝质材料
        5.3.1 原料及试剂
        5.3.2 纤维丝质材料的制备
        5.3.3 样品表征及测试
        5.3.4 结果与讨论
        5.3.5 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壳聚糖/GO 复合膜及凝胶的制备与表征
        6.1 引言
        6.2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复合膜
        6.2.1 原料及试剂
        6.2.2 氧化石墨(GO)的制备
        6.2.3 壳聚糖/GO 复合膜的制备
        6.2.4 样品表征及测试
        6.2.5 结果与讨论
        6.2.6 结论
        6.3 壳聚糖/氧化石墨烯水凝胶
        6.3.1 原料及试剂
        6.3.3 水凝胶的表征
        6.3.4 结果与讨论
        6.3.5 结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压膜法制备全纤维素薄膜材料
        7.1 引言
        7.2 全纤维素薄膜的制备
        7.2.1 原料及试剂
        7.2.2 全纤维素样品膜的制备
        7.2.3 样品表征及测试
        7.2.4 结果与讨论
        7.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硝胺炸药质谱裂解机理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石墨烯/铁基金属氧化物的制备及对含能组分的催化分解与铝热性能研究[D]. 张婷. 西北大学, 2021(12)
  • [2]含能五唑阴离子及其衍生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进展[J]. Dominique R.Wozniak,Davin G.Piercey. Engineering, 2020(09)
  • [3]新型含能材料的热分解与相互作用研究[D]. 任晓宁. 西北大学, 2019(12)
  • [4]风机桨叶用PVC和巴塞木雷击电弧损伤的分子模拟研究[J]. 闫江燕,张黎,李庆民,郭子炘,马宇飞,肖伊,任瀚文,陈淳,方致阳,Yan Joseph D..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7(01)
  • [5]含纳米多功能材料发射药燃烧气体组分及热稳定性能研究[D]. 王洁.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6]绝缘纸高温裂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J]. 闫江燕,王学磊,李庆民,周勇,王兆东,李成榕.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22)
  • [7]HNIW/粘结体系界面性质与应用技术研究[D]. 王东旭. 北京理工大学, 2015(07)
  • [8]黑索金和奥克托金的LC-MS/MS定性和定量方法研究及在大鼠体内的应用[D]. 张茜.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3(05)
  • [9]推进剂中硝基类化合物定量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J]. 张茜,李鹏飞,安卓玲,王燕,吴诚,刘丽宏.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2(05)
  • [10]绿色新能源铝/水基燃料燃烧特性研究和绿色生物质材料的制备[D]. 韩咚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质谱法研究硝胺炸药碎裂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