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近期国家作废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许飞[1](2021)在《晚清官僚制的个体透视:张曾敭政治生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明代以来,张曾敭家族便有族人入仕为官,因而在直隶南皮拥有较为尊崇的社会地位。仕宦世家的家庭背景使张曾敭得以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攻读科举路上较为顺畅,并进入作为清廷官员储备库的翰林院为官。张曾敭官至地方巡抚,是其家族的巨大荣耀,但因清末废除科举,传统社会的流通“管道”关闭,其家族亦因此逐渐走向衰落。张曾敭虽藉科举正途入仕,依旧升阶艰难,后利用赈捐迅速升阶,得获二品顶戴。在其二十多年的仕宦生涯中,辗转多省,调动频繁,且因身体状况不佳多次萌生退意,但在张之洞、鹿传霖等人的劝勉下,一直在宦海中浮沉。他严格遵守并维护规章制度,且不惜因此与同僚生隙,多有刚直之风。其做事谨慎、细心的品行可助其少犯错误,却亦不免为规章羁绊。张曾敭的出身、仕宦经历让他成为一个纯粹的儒官,并在西学渗透之时行卫道保教之举,未能对其思想进行反思与调适。张曾敭在巡抚任上用解决传统问题的程式化方式应对铁路风潮、革命党等新问题,最后因仓促杀害秋瑾,受到舆论攻讦,终致其政治生涯的结束。辛亥革命后张曾敭以清室遗民自居,并在“南皮张氏二烈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其坚守的文化作了最后一次抗争。可以说,张曾敭是科举制度培养出来的典型官员,他经过多年积累终成封疆大吏,却也是其中的平庸之辈。在晚清大变局中,张曾敭固守纲常,未能积极变通。他在巡抚任上的作为,是官僚制推动下按部就班履行职责的产物,并无太多主观努力。一定程度上,张曾敭是官僚制造就的平庸疆臣。
王颖瑞[2](2020)在《药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行业发展也十分迅速。现阶段大部分的医院管理系统不能满足医院管理的需求,普遍存在系统功能不全面、管理混乱、模块分工不明确、浪费大量人力等问题。现在急需一款全新升级的医院管理系统来满足医院的需求,药房管理作为医院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它的开发必然不可或缺。新系统的开发将大大提高医院药房部门的工作效率,让药房部门能更好的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让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更加有流程化,从而解决整个医院的工作效率问题。本文首先研究了药房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根据研究现状以及国内外相关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而提出本文的研究对象——药房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然后根据实地考察并结合当前医院内药房管理面临的问题从业务建模、总体需求、各功能模块的需求和页面需求等几个方面做了系统的需求分析。然后根据需求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技术架构和功能架构,并分析了系统中数据库表的设计。从而完成了系统的概要设计,确定了系统的主要功能有:药品采购、药品库存管理、药品发药、财务管理等功能。通过对概要设计的分析文章进一步对系统的每个功能模块、数据库表结构进行了详细设计,并展示了系统实现的成果。然后对系统进行了部署和功能测试,通过功能测试确定系统的可用性。最后总结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的过程,并分析了系统的不足,展望了系统的改进方案。药房管理系统是一个C/S结构的系统,它主要应用C#语言编写,通过应用MVVM的设计模式来实现系统的各个功能。药房管理系统通过对药事工作的研究在通过软件技术实现,最终完成对医院药房各个环节的系统化管理,使药房完成医院整体工作的要求。
王孝远[3](2020)在《异构内存混合粒度页面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动态随机访问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因其存储能耗大、存储密度小、可扩展性有限等缺点已经无法满足应用越来越大的内存需求。新兴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NVM)尽管可以避免此类问题,但因其访问时延高、写次数有限及写功耗大,也无法直接作为系统内存。因此,混合使用小容量DRAM和大容量NVM形成的异构内存系统成为了当今内存研究的主流课题。然而,高性能异构内存的设计仍旧面临一个两难困境:一方面系统需要利用大页机制以应对大内存带来的地址转换开销;另一方面系统需要利用页面迁移提升系统性能。不幸的是,现有系统无法同时支持高效的页面迁移机制与大页机制。这是因为粗粒度页面迁移开销较大,而细粒度的页面迁移会破坏地址的连续性,阻碍大页机制的使用。因此,为了实现高性能异构内存,设计实现兼顾大页管理与细粒度页面迁移的页面管理机制成为了异构内存设计的关键挑战。为了应对以上挑战,在异构内存中支持混合粒度的页面管理势在必行。然而,在异构内存中支持混合粒度页面管理,面临诸多挑战,主要包括:轻量级页面监测与迁移机制,以及面向混合粒度页面的体系结构设计。在轻量级页面监测与迁移机制方面,主要表现在监测和迁移开销与监测准确性难以权衡。而在面向混合粒度页面的体系结构设计方面,主要是现有机制对连续性页面映射支持不佳,具体表现在:现有页表管理机制无法有效维护和利用迁移页面的固有连续性;现有快表(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TLB)映射机制对连续性页面支持不佳。为了克服上述研究难题,适应内存架构的演变,在异构内存混合粒度页面监测与迁移、混合粒度页面邻近性感知的页表管理,以及混合粒度页面多粒度TLB管理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在面向混合粒度页面的页面监测及迁移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内存管理机制Rainbow来支持大页机制和轻量级页面监测及迁移机制。Rainbow以大页粒度管理NVM,并使用DRAM缓存大页中被频繁访问(热)的小页面。相应地,Rainbow使用分离式TLB来支持不同的页面粒度。Rainbow进一步提出了一种NVM到DRAM的地址重映射机制来识别迁移的小页面,而不会拆分大页。此外,Rainbow通过异步监测不同粒度的页面,极大地减少了需要页面监测的页面数量及开销。实验结果表明,Rainbow可以在不显着降低监测准确性的前提下降低高达98.4%(平均86.3%)的监测开销。同时,与没有大页支持的最新的内存迁移策略相比,Rainbow显着降低应用地址转换开销,并将系统性能提高多达2.9倍(平均为45.3%)。在面向混合粒度页面的页表设计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邻近性感知的页表管理机制SuperPT,以减少页表查询相关开销。SuperPT利用混合DRAM分配器和基于伙伴系统的新型垃圾回收机制极大地保留了迁移页面间的连续性;与此同时,SuperPT利用新型虚拟哈希页表支持混合粒度页面,通过保留地址邻近性并以此支持范围映射,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连续页面的映射效率,从而以更加灵活和高效的方式进行虚拟地址到物理地址及物理地址到虚拟地址的地址转换。实验结果表明,SuperPT可以显着减少内存访问时间(平均减少19.3%),从而平均提高9.5%的系统性能。在面向混合粒度页面的TLB设计方面,提出了一种新的异构内存管理机制Tamp来支持混合内存系统中的多粒度页面管理。由于同一个大页里面的热的小页具有显着的中间连续性,因此Tamp提出了支持混合粒度的新型TLB管理机制,该机制利用迁移页面的地址邻近性特征,显着增加了 TLB的映射范围,从而显着降低了地址转换开销。与此同时,Tamp提出富有侵略性的多粒度页面迁移机制,以提高TLB合并的可能性。这些方案显着提高了 TLB的覆盖率及映射效率。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没有混合粒度页面管理支持的异构内存系统相比,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TLB的缺失率(平均减少62.4%),从而显着提高系统性能(平均提高16.2%)。综上所述,异构内存环境下提出了异构内存混合粒度轻量级页面监测与迁移机制,混合粒度页面页表优化机制,以及混合粒度页面TLB架构优化机制,从不同方面解决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张佩[4](2020)在《H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建设,特别是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其健康、良好的发展将对整个国民经济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尤其对于有着特殊性质的国有企业H公司来说,在长足的发展过程中,渐渐遇到了一些自身较为独特的难题与困境,这就需要寻找自身不足,改进方法,对其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优化和完善,以减小在动荡的内外部环境中可能给公司带来的风险,从而有效促进公司实现企业管理目标,促进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首先,本文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阐述,分析了国内外学者在内部控制方面的研究成果,并认真总结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实践经验,对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内容、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内部控制相关理论进行系统介绍,为后续的论文研究提供了充实的理论准备。其次,对H公司内部控制现状进行了分析,包括公司简介、内部控制概况等内容,再通过模块测试法对H公司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最后,根据内部控制的目标要求,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案设计和实施保障措施。重点对H公司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工程管理、资产管理、制度管理、采购管理六种控制活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提升对策,并从内部控制管理机制设计情况、机制运行情况、运行效果三个维度进行内控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期望本文能够对H公司解决现实问题起到一定作用,使企业的经营达到最优的效果,同时也期望对处于新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及完善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卢进松[5](2019)在《中粮屯河糖业股份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的基础行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因素,我国农业行业的发展并不理想,虽然该行业享受着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却仍然有许多因素制约着农业企业的发展。农业上市公司在农业企业中的影响显着,而农业企业想要发展,企业上市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企业随着规模的扩大,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所产生的委托代理问题凸显出来。股权激励作为一种有效解决两权分离的手段被企业纷纷采用。随着我国2005年股权激励制度帷幕的拉开,股权激励计划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十几年,相关体系与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对我国企业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有着积极的影响。农业上市公司想要得到发展,股权激励可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因该行业的先天弱质型,成功实施的企业还较少。本文从个案出发,选择中粮屯河的两次股权激励作为样本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首先对股权激励相关的发展背景及在我国实施的情况进行分析介绍,接着再简述了中粮屯河的基本概况,然后再对两次计划进行描述,并对比分析两次股权激励计划的不同之处。接下来是论文的案例分析部分,这部分先是对两次计划实施的背景进行了探析,从中分析两次激励计划实施时企业面临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接着从企业的市场反应、财务绩效、非财务绩效等方面分析其实施的效果。最后是论文的案例启示和结论部分,启示是从中粮屯河、我国的农业上市公司和我国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外部环境因素这三个方面提出,以期本文能够为我国农业市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加快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施行的节奏。
秦晓琳[6](2019)在《中小企业借贷信用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中小企业在数量、税收以及就业方面都有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发展的最大制约就是融资问题,然而中小企业管理混乱、担保信息不明确、财务信息不完整等原因导致中小企业信用不明确,借贷机构借贷成本增加,借贷机构不愿意贷款给中小企业。本文的目的是建立一个中小企业借贷信用分析系统,方便借贷机构查看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状况、负债状况和违约情况等,并给出企业的信用评分值。本系统的重点在于中小企业信用评分的预测,企业信用评分预测需要结合企业的基本信息、经营状况、负债状况、违约逾期记录等预估出企业违约概率的大小,再将其转换为企业的信用评分,根据评分的高低决定是否要通过企业的贷款申请。评分系统的建立对于借贷机构而言,可以对企业的信用进行批量评估、实时监控,从而减少借贷成本。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可以帮助企业保持良好的信誉,提高社会公信力。本文首先介绍了该系统的相关技术,本系统开发运用Django框架,利用Scrapy框架爬取第三方数据,结合Bootstrap和jQuery技术开发前端界面,MySQL为数据存储,企业信用评分则是通过XGBoost模型结合企业的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进行预测。其次介绍了中小企业借贷信用分析系统的功能性需求和非功能性需求,并将该系统划分为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风险评估模块和风险预警四大部分,并分别针对四个部分进行需求分析、概要设计以及数据库的设计。然后通过流程图、类图、时序图和用户界面详细阐述了系统各个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并对各个模块的主要方法进行了详细描述。最后介绍本系统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测试。
顾晓虹[7](2019)在《基于行为数据的个性化标准信息服务策略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结合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特点,从个性化标准信息服务的流程出发,提出实现标准信息服务领域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系统和平台支持,以及获取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渠道、收集途径和收集方法。设计了以标准信息资源为基础,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文献信息服务系统为支撑,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一系列标准信息服务业务模式。
乔智[8](2019)在《基于J2EE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目前,高校已经形成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的局面,学费收入在学校总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学校主要的收入来源,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重要保证。强化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工作,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收费管理工作纳入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是高校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对于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生收费管理工作作为高校一项繁琐的教育基础管理工作和经常性工作,工作量大而且时间集中、收费项目与标准繁多,不但极为耗费人力和物力,而且要做到及时准确、足额到位、不错不漏,难度很大。因此,本文从高校收费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创新性的提出提高学生收费管理水平的方法及措施,并据此研发设计出一套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从根本上提高财务工作效率,减轻收费工作的劳动强度。本文采用面向过程的方法对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同时以MyEcplise为开发工具,运用了 Java等技术,并用MySQL完成后台数据库的设计。由于本系统采用了基于B/S模式的三层用体系结构,因此,数据库服务、Web服务可以运行于多重操作系统平台上。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思想进行系统功能模块设计,方便了系统后期维护升级操作。本系统主要包括学生基础信息、应收款、收费业务、退费业务、减免业务、账表查询、系统管理七个功能模块,财务收费人员可以录入学生基本信息,设置不同专业不同性质的学生的应收款,通过不同方式收缴学费,按照不同的查询条件查询各院系、各班级、单个学生的缴费和欠费信息等,该系统功能丰富可以满足当前学生收费管理的需求,而且操作简单易懂,从整体上提高了财务人员的办公质量,让学校资源可以得到合理充分利用,同时信息安全,运行稳定可靠,开发成本低。基于J2EE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学生收费工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了财务部门收费的工作效率,而且在技术上采用了目前比较先进的客户端技术,使数据传输具有效率高等优点,实现高校学生收费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信息化及正规化,对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谈笑[9](2018)在《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简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指从鸦片战争始,经晚清、中华民国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南京政府,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间,由中国政府、各地方政府、中国政府各部门、由政府所有或得到政府担保的官办(国有)公司等为代表的主体与外国银行、中外合办银行、国际银行团、以银行为主要参与方的国际辛迪加以及代表外国银行(财团)的个人等外国私人之间确定、变更、终止权利义务关系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绪论部分主要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定义及研究意义,指出其与近代条约制度的关系,认为研究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需要涉及到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国家契约、国际贷款协议、BOT特许协议等现当代法学概念。并从历史、法律、经济三个方面阐述本论文的研究创新之处。同时回顾了近代以来关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研究状况。第一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分析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中外主体性质和类别。并根据该法律关系客体和内容的不同组合,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法律关系分为借款、工程建设、合伙、买卖、租赁、特许经营等类型。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属于包含涉外因素、公法因素、经济因素的私法契约。第二章将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进行法理概念上的比较,讨论契约与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准条约、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近代条约体系的关系。并从法的形式(分为法的渊源、法的分类、法的效力);法律关系(主体、内容与客体);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遵守、法律责任)三大层面进行系统比较。指出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所隐含的极为复杂的法律原理。第三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分为晚清时期、民国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介绍各个时期契约订立的时代背景,契约特点以及演变情况。第四章分析契约主体外国银行在近代条约体系下的特殊法律经济地位。指出近代在华外国银行与国际政治、领事裁判权、中国国内经济金融政策的关系,认为其优势地位的取得与近代条约制度密不可分,属于近代历史上在中国经营货币信贷业务的外国私法人,而不是受中国法律管辖的内国法人。第五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的复杂关系。在广义上,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的订约行为受到世界范围内的国际关系的影响。从狭义上看,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受到近代中外条约关系的直接制约,属于近代条约制度的一部分。第六章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契约的过程。分为中方决策、外方决策、中外交涉三个层面。指出中方政府政治决策和外方企业市场决策的特点,并分析近代中外交涉交易的过程和特点。第七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核心部分——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根据法学、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近代外国银行与中国政府订立的国际贷款契约进行分类整理,对契约的结构、条款进行解剖分析,指出近代国际贷款契约的发展变化和特点。第八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重点分析近代铁路投资领域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订立的国际工程建设契约。指出其类别、条款和有关特点。第九章论述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类型之一——近代中外合资合作经营契约。对其定义、类别、条款及内容特点进行分析。第十章以1887年李鸿章与美国费城辛迪加订立的中外合办华美银行契约事件为例,论述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财团)进行经济合作,在国际与国内,政治与经济各个方面所受到的影响,展示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活动所面临的困难处境。
王小丹[10](2018)在《清末民国矿业权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清代到民国,我国矿业法制历经了多个发展阶段,由传统矿业管理转变为近代矿业法制。矿业权是矿业法制中最核心的内容。国家对矿业权的规范,实质是国家对矿产资源的一种利益分配。研究“清末民国矿业权变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近代中国矿业法制变迁的社会图景,还能够为探究当今我国矿产资源产权制度发展提供必要的“前见”。通过对清中前期采矿权以及清末、北京政府时期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三个阶段矿业权立法、行政执法和司法动态运行的分析,本文试图探究两个问题:我国传统采矿权是如何转变为近代矿业权的?移植于西方的矿业权规范是如何与中国本土矿业传统发生冲突与碰撞,而中国又是如何将其内化,使其逐渐生长,最终形成本国近代矿业权制度的?清中前期,国家尚未颁布统一的矿业法规,仅针对不同地区制定了不同的采矿规定。此时,国家采矿规定界定“禁采区”,并确定“本地人采本地矿”。对于官地,采矿者必须持有官方所颁发的照票开采;对于民地,除了国家垄断经营的矿种外,“悉听地主自采”。此外,官方对“私采”和“外地矿徒越境采矿”这两类违规采矿行为进行了监督与规制。百余份巴县煤山出佃约和门头沟煤窑合同反映出矿业契约是民间重要的采矿权规范。巴县煤山出佃约可视为山主签发的采矿权凭证。门头沟煤窑合同约定矿商与地主合伙采矿,采矿权并未发生转移。采矿权依附于土地业权,“土地扫卖,采矿权随之转移”。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矿地山主将地下煤炭采矿权独立出佃,自己则保留地上耕作权,这为日后的地矿分离奠定了基础。当时主要有矿商与矿地土人、矿商与矿地山主、矿地土人之间三类采矿权纠纷。清季,清廷吸收了西方矿业法律的经验,先后颁布了多部矿务章程。《矿务暂行章程三十八条》最早设置矿业权,确立了矿业权法定原则,划分了探矿权与采矿权。1907年《大清国矿务正章》所设矿业权规范初具成果,将矿地权利划分为归于地主的地面权利和归于国家的地腹权利,构建了地矿分离的法理基础;还创制了矿业权之优先权。爬梳《矿务档》所载多份华洋办矿章程和华商办矿合同,我们可以了解清末矿业权的实施情况。这些章程和合同不仅具有合约的性质,是特定矿业公司办矿的依据;还由于它们经过中国官方的认可,其中一些规范逐渐演进,最终形成了“本土化”的一些矿业权规则:明确矿业权期限、缩小地主矿地地权、确立排他性的矿业权、保护矿地先经开采者权益和雇佣矿地土人采矿。有的章程或合同在国家矿章颁布之前,有的在国家矿章颁布之后,因此矿业权实施与国家立法之间出现了有趣的交织。北京政府时期,官方比较重视发展矿业,设立了专门的矿业部门。农商部制定的《矿业条例》确立了矿业权基本法律制度,《小矿业条例》对传统的小窑小矿进行了合法化引导。针对各地矿业实务部门和普通民众对矿业权规范的疑问,农矿部进行了解释和澄清。为了矿地土人的生计,矿业行政机关对土人私采给予暂时的宽容,逐渐引导其依法呈请矿业权。当矿业权人采矿受到矿地土人、矿棍或土匪侵害时,得到了一定的官方保护。大理院处理矿业权纠纷时,试图将矿业权从地主土地业权中剥离,扭转民众“地矿一体”的固有观念,通过判决强化“矿业权法定”。平政院处理矿业权纠纷时,细化了矿业权之优先权的认定标准,具化了矿业权禁采区的范围,还深化了矿业权人权利的保护。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日益显着。南京国民政府构筑的矿业权制度,为矿业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法制平台。1930年《矿业法》不但明确了矿业权采取国有主义,地矿分离,即使身为矿地地主,“非依法取得矿业权,不得探采”;而且确定呈请在先者取得矿业权之优先权,矿地地主不能再凭借矿地业权而要求优先取得矿业权。在《矿业法》的推行中,实业部、经济部先后对矿业权规范进行了行政解释,例如澄清“地主无批准矿业权之权”,具化“矿业权之优先权的时间标准”,阐释“矿业用地”的概念,加强了矿业权规范的精确性和适用性。矿业主管机关在审核矿业权时,侧重于排除地主干扰,进一步实现矿业权与土地所有权的分离;在矿业权保护层面,重点打击私采与盗采,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矿业权人的保护请求;在处理矿业权纠纷时兼顾采矿利益与矿地民生,尽量调合矿业权人和矿地土人的关系。行政法院虽处理的矿业权案件不多,但补充了矿业权之优先权的规则,澄清了矿业权审核中的疑义。清季以来,矿产资源的社会需求猛增,亟需国家构建适宜的矿业权制度。矿业发展需要自由竞争的市场,这就必须打破“本地人开本地矿”对外地资本与技术流入矿地的限制。新兴资本家投资矿业也迫切希望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近代矿业权变迁主要源于四个方面。西学东渐让中国有机会从已有的西方矿产产权制度中选出适合自身发展的矿业权制度。矿业技术的显着提高,对采矿权的分配与规制提出了更高的制度要求。矿产社会价值的提升促使国家对矿地使用和矿产开采作出适宜的制度安排。兴矿富国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观念,如何规范采矿权的期限、范围及取得,如何限制外国人投资我国矿业,都有待于国家颁行适宜的矿业权规范。通过对清中前期矿业契约、清末《矿务档》以及民国时期的矿业杂志、政府公报等史料的分析与整合,我们可以发现近代矿业权变迁的规律:“地矿一体”的采矿权转变为“地矿分离”的矿业权;矿业权主体逐渐突破“矿地本地人”的籍贯限制;矿业权准入担保由人的担保转变为物的担保;矿业纠纷的处理从不甚规范到规范有序。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国家法缺乏对矿产权属关系的界定,涉及采矿的立法缺乏体系性,且采矿权安排存在着一些弊病。国家禁止外地商人到矿地采矿,容易造成事实上的矿地闲置。矿地山主与矿商对矿地“一地一议价”,交易成本非常高。采矿纠纷多由纠纷双方私下解决,其公平性和有效性难以保障,有时甚至会引发严重的流血冲突。矿业生产秩序和矿商人身安全也得不到充分保护。民间矿业产权主要由采矿权习惯规则调整,但是一些习惯规则存在着局限性,影响了矿业的发展壮大。政府是近代矿业权变迁的主导者。立法机关先后仿照西法颁行了多部矿业法律,让矿业权运行有法可依。行政机关通过解释,弥补了矿业权规范中的缺漏,明确了矿业权管理的操作规范。国家不仅设立专门的矿业管理机构,还构建诉愿和行政诉讼程序,规范了矿业权纠纷的处理。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通过矿业权纠纷的裁决,进一步厘清矿业权法律关系。近代矿业权的变迁攻克了多重的障碍,促进了矿业开发自由。矿业立法不但将全国矿产归于国有,使国家掌握了授予采矿资格的权力,矿商采矿不再受制于山主;而且打破采矿的籍贯限制,不再限于“矿地本地人”。矿业权人与矿地山主、矿地土人的矛盾开始依据矿业法律化解。矿商采矿受到一定的法律保护,减少了私力救济之流血冲突。这样,移植而来的矿业权规范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渐改变了中国传统的矿业产权结构,生成了“中国化”的矿业权制度。近代矿业权变迁优化了矿业产权结构。矿商、矿地山主、矿地土人和国家之间形成了具有更高效益的利益格局。矿业法律确定矿地山主能够获得矿地租金及损害补偿,由官方提供政府指导价,这降低了山主与矿商的议价成本,使得山主收益增加。矿业权之优先权的设置是一种矿业开发竞争机制,使矿商们力争“最先呈请”某地域某矿种的矿业权,提高了矿地开发的效率。矿地土人不但能够被矿业公司雇佣,而且还享有一定的采矿红利和地方公共福利,其利益得到整体性提升。国家获得可观的税收,且矿业拉动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外方的干扰,地方割据破坏矿业规范的统一适用以及矿业权规范自身的不成熟,近代矿业权规范的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不宜做过高的评价。
二、近期国家作废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近期国家作废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晚清官僚制的个体透视:张曾敭政治生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旨趣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研究难点及概念界定 |
四、史料介绍 |
第一章 张曾敭的家族源流、谱系及家风 |
第一节 、南皮张氏家族的演变与仕迹 |
(一)张曾敭家族的世系嬗递 |
(二)在科举中的杰出成就 |
第二节 、忠孝之间的家族记忆 |
(一)后人对张氏先祖孝行的书写 |
(二)家族记忆中的祖先崇拜 |
小结 |
第二章 张曾敭的宦途履迹及其关系网络 |
第一节 、正途入仕与官阶升迁 |
(一)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 |
(二)藉赈捐上位 |
第二节 、出任巡抚与求退心态 |
(一)由晋而浙 |
(二)“时刻思退”与不得不退 |
(三)黄秉义对张曾敭的期待与反差 |
(四)张曾敭的宦迹特征 |
第三节 、《张曾敭档》存信件所见张曾敭的关系网络 |
(一)官场社交网络 |
(二)家族关系网络 |
小结 |
第三章 张曾敭出任巡抚前的为政特征 |
第一节 、对地方社会的认识及作为 |
(一)整顿灵溪书院 |
(二)熊会心案、彭兴儒案与整顿恭生局 |
(三)推行保甲制度 |
第二节 、为官作风 |
(一)规章的恪守者与维护者 |
(二)“事无大小,罔不亲裁” |
第三节 、所奏“治国之道”折 |
小结 |
第四章 张曾敭在巡抚任上对事件的处理 |
第一节 、卫道保教:对新式学堂和西学的认知 |
第二节 、传统问题:对枭匪的应对 |
(一)扑灭刘天佑暴动及对属吏的训勉 |
(二)“九龙会”及其余波 |
第三节 、新挑战:对教案、铁路风潮与革命党的处理 |
(一)应对教案的主张及特征 |
(二)在苏杭甬铁路风潮中扮演的角色 |
(三)对秋瑾案的处理 |
小结 |
第五章 张曾敭的晚年生活境况及其遗民形象的形成 |
第一节 、复出传闻与遗民形象的初步形塑 |
(一)平淡的居京生活 |
(二)遗民诗词中的张曾敭形象 |
第二节 、在“二烈女”事件中的作为及其文化抗争 |
(一)苏三又转世:从一则歌谣谈起 |
(二)动用社会网络请王国维为“二烈女”作诗 |
(三)对“二烈女”事件的书写及其“纪念碑性” |
第三节 、多种文本与张曾敭遗民形象的强化 |
(一)遗言、谥号、墓志铭中的认同与塑造 |
(二)劳乃宣在挽辞中的书写 |
(三)《清史稿》中的叙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张曾敭年谱简编 |
附录二 皇清诰授荣禄大夫建威将军山西巡抚兼提督张公墓志铭 |
附表一 《张曾敭档》存往来信件、电报统计表 |
附表二 得入《清史稿》列传清末新政督抚简表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
致谢 |
(2)药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课题任务 |
1.3.1 课题内容 |
1.3.2 本人承担任务 |
1.4 相关技术介绍 |
1.4.1 系统框架 |
1.4.2 设计模式 |
1.5 论文章节介绍 |
第二章 系统需求 |
2.1 业务建模 |
2.1.1 组织结构 |
2.1.2 药库业务流程 |
2.1.3 药房业务流程 |
2.2 总体需求 |
2.3 药库功能需求分析 |
2.3.1 采购管理 |
2.3.2 库存管理 |
2.3.3 财务管理 |
2.4 药房功能需求分析 |
2.4.1 药房库存管理 |
2.4.2 药房出库管理 |
2.5 用户管理需求 |
2.6 页面需求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概要设计 |
3.1 系统架构设计 |
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2.1 药库功能模块设计 |
3.2.2 药房功能模块设计 |
3.2.3 用户管理功能模块设计 |
3.3 数据库设计 |
3.4 页面结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 药库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4.1.1 采购管理模块 |
4.1.2 库存管理模块 |
4.1.3 财务管理模块 |
4.2 药房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4.2.1 药房库存管理模块 |
4.2.2 药房出库管理模块 |
4.3 数据库表结构设计 |
4.3.1 药库功能模块 |
4.3.2 药房功能模块 |
4.4 系统功能页面实现截图展示 |
4.4.1 药库功能模块 |
4.4.2 药房功能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部署和测试 |
5.1 系统部署软硬件环境 |
5.2 功能测试 |
5.2.1 药库模块功能测试 |
5.2.2 药房模块功能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异构内存混合粒度页面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面向混合粒度页面的轻量级监测与迁移机制 |
2.1 问题提出 |
2.2 框架概述 |
2.3 轻量级热页监测 |
2.4 轻量级页面迁移 |
2.5 高效地址映射与重映射 |
2.6 有效性评价与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面向混合粒度页面的邻近性感知的页表管理机制 |
3.1 问题提出 |
3.2 框架概述 |
3.3 虚拟哈希页表 |
3.4 混合粒度DRAM缓存管理 |
3.5 基于伙伴系统的新型垃圾回收器 |
3.6 数据一致性保障 |
3.7 有效性评价与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面向混合粒度页面的多粒度TLB管理机制 |
4.1 问题提出 |
4.2 框架概述 |
4.3 多粒度页面管理机制 |
4.4 多粒度TLB聚合与映射机制 |
4.5 多粒度TLB异步更新策略 |
4.6 数据一致性保障 |
4.7 有效性评价与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H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
2.1 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标 |
2.2 内部控制的内容 |
2.3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 |
2.4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2 委托代理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及问题 |
3.1 H公司简介 |
3.2 H公司内部控制概况 |
3.2.1 H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
3.2.2 H公司内部控制现状 |
3.3 H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内部环境不利 |
3.3.2 风险管理不到位 |
3.3.3 控制活动难以落实 |
3.3.4 信息沟通不畅 |
3.3.5 内部监督流于形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H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方案设计 |
4.1 优化内部环境 |
4.1.1 优化组织结构体系 |
4.1.2 完善培训管理体系 |
4.1.3 健全发展战略机制 |
4.1.4 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
4.1.5 优化内部招聘管理流程 |
4.1.6 完善人力资源政策 |
4.2 强化风险管理 |
4.2.1 提升全员风险意识 |
4.2.2 建立健全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
4.3 完善控制活动 |
4.3.1 财务管理控制 |
4.3.2 合同管理控制 |
4.3.3 工程管理控制 |
4.3.4 资产管理控制 |
4.3.5 制度管理控制 |
4.3.6 采购管理控制 |
4.4 改善信息与沟通 |
4.4.1 加强公司内外部沟通 |
4.4.2 完善公司内部信息系统 |
4.5 加强内部审计 |
4.5.1 充分发挥审计部门监督作用 |
4.5.2 建立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H公司内部控制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
5.1 提升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 |
5.2 科学设置组织机构 |
5.3 设计配套操作手册 |
5.4 优化内部报告制度 |
5.5 建立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中粮屯河糖业股份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股权激励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可能的创新点 |
2 股权激励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股权激励的内涵 |
2.1.1 股权激励的概念 |
2.1.2 股权激励的类型 |
2.2 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激励理论 |
3 我国股权激励实施案例背景 |
3.1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特点 |
3.2 我国股权激励制度发展历程 |
3.3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情况 |
3.4 我国农业类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实施情况 |
3.5 选择中粮屯河作为案例对象的过程 |
4 中粮屯河股权激励案例描述 |
4.1 中粮屯河企业概况 |
4.1.1 中粮屯河公司简介 |
4.1.2 中粮屯河企业构架 |
4.1.3 中粮屯河股权分布情况 |
4.2 中粮屯河第一次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情况 |
4.3 中粮屯河第二次股权激励方案及实施情况 |
4.4 中粮屯河两次股权激励方案差异性分析 |
4.4.1 股权激励激励对象的差异 |
4.4.2 股权激励授予数量的差异 |
4.4.3 股权激励行权期和有效期的差异 |
4.4.4 股权激励行权条件的差异 |
5 中粮屯河两次股权激励案例分析 |
5.1 股权激励方案背景分析—SWOT分析 |
5.1.1 中粮屯河第一次股权激励实施背景分析 |
5.1.2 中粮屯河第二次股权激励实施背景分析 |
5.2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市场绩效分析 |
5.2.1 中粮屯河2008年第一次股权激励实施市场反应分析 |
5.2.2 中粮屯河2016年第二次股权激励实施市场反应分析 |
5.3 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前后的财务绩效分析 |
5.3.1 财务指标分析 |
5.3.2 EVA指标分析 |
5.4 股权激励方案实施的非财务指标效果分析 |
5.4.1 市场占有率情况 |
5.4.2 企业科研能力分析 |
5.4.3 股权激励实施期间公司人才变动分析 |
5.5 经营战略变动对企业发展产生的影响分析 |
5.6 对中粮屯河两次股权激励实施进行评价 |
6 案例启示,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案例启示 |
6.1.1 对中粮屯河的建议 |
6.1.2 对农业类上市公司的建议 |
6.1.3 对我国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环境方面的建议 |
6.2 研究结论 |
6.3 本文的局限性 |
6.4 未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6)中小企业借贷信用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项目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2 相关技术 |
2.1 开发技术 |
2.1.1 Django |
2.1.2 Scrapy |
2.1.3 Bootstrap & jQuery |
2.1.4 MySQL |
2.2 信用评分 |
2.2.1 信用评分 |
2.2.2 XGBoost模型 |
2.2.3 特征工程 |
2.2.4 评价指标 |
2.3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需求分析概述 |
3.2 系统用户分析 |
3.3 数据采集模块功能性需求 |
3.4 数据分析模块功能性需求 |
3.5 风险评估模块功能性需求 |
3.5.1 前端展示 |
3.5.2 建模 |
3.6 风险预警模块功能性需求 |
3.7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 |
3.8 本章小结 |
4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各模块结构设计 |
4.2.1 数据采集模块结构设计 |
4.2.2 数据分析模块结构设计 |
4.2.3 风险评估模块结构设计 |
4.2.4 风险预警模块结构设计 |
4.3 数据库概要设计 |
4.3.1 数据采集模块 |
4.3.2 数据分析模块 |
4.3.3 风险评估模块 |
4.3.4 预警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数据采集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 数据分析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1 企业基本信息 |
5.2.2 经营信息 |
5.2.3 抵质押信息 |
5.3 XGBoost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数据预处理 |
5.3.2 特征工程 |
5.3.3 模型建立 |
5.3.4 模型评估 |
5.4 风险预警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测试环境 |
6.2 功能测试 |
6.3 非功能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基于行为数据的个性化标准信息服务策略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服务现状 |
3 个性化标准信息服务的内容 |
3.1 个性化标准信息服务流程 |
3.1.1 用户行为数据的收集 |
3.1.2 标准文献发行服务系统 |
3.1.3 上海市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
3.2 个性化标准信息服务模式 |
3.2.1 平台自助服务模式 |
3.2.2 邮件/微信方式主动推送服务 |
3.2.3 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 |
4 个性化标准信息服务优化策略应用实例 |
4.1 邮件主动推送服务 |
4.2 指尖上的“标准管家” |
5 下一步工作及展望 |
(8)基于J2EE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关键技术与开发环境 |
2.1 B/S模式 |
2.2 JAVA技术 |
2.3 MYECLIPSE开发工具 |
2.4 MYSQL数据库 |
2.5 TOMCAT服务器 |
2.6 数据加密算法 |
2.7 开发平台及工具选择 |
2.8 本章小结 |
3 系统分析 |
3.1 可行性分析 |
3.1.1 经济可行性 |
3.1.2 技术可行性 |
3.1.3 社会可行性 |
3.2 需求分析 |
3.2.1 学生基础信息分析 |
3.2.2 学生应收款分析 |
3.2.3 学生收费业务分析 |
3.2.4 学生退费业务分析 |
3.2.5 学生减免业务分析 |
3.2.6 账表查询分析 |
3.2.7 系统管理分析 |
3.3 业务流程分析 |
3.3.1 银行批量扣款业务流程分析 |
3.3.2 交费情况统计业务流程分析 |
3.4 数据流图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设计 |
4.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2 系统总体设计规则 |
4.3 系统具体设计 |
4.3.1 系统用例模型设计 |
4.3.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3.3 系统备份机制设计 |
4.4 数据库设计 |
4.4.1 数据库分析 |
4.4.2 概念结构设计 |
4.4.3 逻辑结构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系统实现 |
5.1 登录功能详细设计与实现 |
5.2 基础信息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2.1 学生基本信息设计与实现 |
5.2.2 学生信息修改设计与实现 |
5.3 应收款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3.1 学生应收款生成设计与实现 |
5.3.2 学生应收款登记簿设计与实现 |
5.3.3 学生应收款调整设计与实现 |
5.4 收费业务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学生收费单录入设计与实现 |
5.4.2 学生收费单登记簿设计与实现 |
5.4.3 银行代扣设计与实现 |
5.4.4 学生交费查询设计与实现 |
5.5 账表查询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5.1 学生收费明细设计与实现 |
5.5.2 交费情况统计设计与实现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和试运行 |
6.1 系统测试及试运行必要性 |
6.2 系统测试的目标和范围 |
6.3 系统测试流程 |
7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定义及研究意义 |
一、定义及有关概念解释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近代中国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综述 |
一、1949年前政府涉外经济契约有关研究 |
二、1949年后近代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研究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创新 |
一、研究内容创新 |
二、研究方法创新 |
第一章 中外间银行契约的法律关系 |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主体 |
一、中方主体 |
二、外方主体 |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与客体 |
一、借款法律关系 |
二、建设工程法律关系 |
三、合伙法律关系 |
四、买卖法律关系 |
五、租赁法律关系 |
六、特许经营法律关系 |
七、其他类型法律关系 |
第三节 法律关系的特性 |
一、公私混合主体 |
二、私法性的内容 |
三、公法性的内容 |
四、契约涉外因素 |
五、国际经济因素 |
第二章 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契约、条约之比较 |
第一节 概念辨析 |
一、契约与条约 |
二、准条约与政府涉外经济契约 |
三、政府涉外经济契约与条约体系的关系 |
第二节 法理比较 |
一、法的形式比较 |
二、法律关系比较 |
三、法的实施比较 |
第三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发展分期 |
第一节 晚清产生发展成型期(1840年至1912年) |
一、1840年至1870年 |
二、1870年至1894年 |
三、1894年至1912年 |
第二节 民国北京政府泡沫期(1912年至1927年) |
一、时代背景 |
二、时代分期 |
三、契约特点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消亡期(1927年至1949年) |
一、时代背景 |
二、时代分期 |
三、契约特点 |
第四章 近代条约体系下外国银行之地位 |
第一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地位 |
一、“治外法权银行”概念 |
二、外国在华银行与条约制度 |
三、约束外国在华银行的法律制度 |
第二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特殊地位的取得 |
一、晚清的金融商业政策 |
二、晚清及民国的银行货币制度 |
第三节 近代外国在华银行的优势地位 |
一、法律地位优势 |
二、经营实力优势 |
三、优势地位的丧失 |
第五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与国际政治 |
第一节 国际关系的影响 |
一、国际强权的基石 |
二、国际争霸的魅影 |
三、外交开路的投资 |
四、政治优先于经济 |
第二节 中外关系的制约 |
一、国际条约的直接制约 |
二、外交承认与契约继承 |
三、交战状态与契约终止 |
四、外交敌对与契约履行 |
第六章 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的订立 |
第一节 影响契约订立的因素、订约人员及交涉方式 |
一、影响订约的因素 |
二、参与订约的人员 |
三、订约交涉的方式 |
第二节 中方订约程序——以政府决策为中心 |
一、中方决策的特点 |
二、中方决策的过程 |
第三节 外方订约程序——以市场决策为中心 |
一、外方决策的特点 |
二、外方决策的过程 |
第四节 中外交易程序——经济与政治的互动 |
一、询盘 |
二、发盘 |
三、还盘 |
四、接受 |
第七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贷款契约 |
第一节 定义与演变 |
一、定义 |
二、形式演变 |
第二节 契约结构 |
一、契约首部 |
二、契约尾部 |
三、契约附件 |
四、契约正文 |
第三节 主要条款 |
一、财务条款 |
二、管理条款 |
三、格式条款 |
第八章 近代中外间国际工程建设契约 |
第一节 定义、分类与特性 |
一、定义 |
二、分类 |
三、特性 |
第二节 契约产生背景与演变历史 |
一、舰炮与条约奠定的基石 |
二、早期国际工程建设草案 |
三、政治斗争与国际工程建设 |
第三节 主要条款 |
一、一般性条款 |
二、法律条款 |
三、技术及商务条款 |
四、附件和补充条款 |
第九章 近代中外间合资合作经营契约 |
第一节 定义与类别 |
一、定义 |
二、分类 |
第二节 主要条款 |
一、一般条款 |
二、法律条款 |
三、商务技术条款 |
第十章 案例研究——以华美银行契约为例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一、举办银行的思潮 |
二、清政府内部争议 |
三、主要参与人物 |
四、“轰传世界”的华美银行协议 |
第二节 中美双方往来经过 |
一、中美合作的缘起 |
二、美方在中国的活动 |
三、中方赴美谈判 |
四、中外媒体有关报道 |
第三节 内外政治经济矛盾与契约订立 |
一、清政府内部强大的反对力量 |
二、美国政府的局外人态度 |
三、广泛的外国反对力量 |
四、失败的内部及客观原因 |
第四节 事件后续 |
结语 |
一、近代中外间银行契约是一种法律关系 |
二、同一法律现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解读 |
三、政府涉外经济活动与政治的互动关系 |
四、终止履行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方式与结果 |
五、客观看待政府涉外经济契约的公法性质 |
六、倒影民族资本处境的一面镜子 |
附录 |
一、1887年华美银行事件稀见史料 |
(一) 李鸿章致美国国务卿巴夏的信 |
(二) 《李鸿章咨周馥盛宣怀马建忠文》英文件 |
(三) 李鸿章致美国费城商人黄腾派克的两封信 |
(四) 美国驻天津总领事致米建威的信 |
(五) 美国驻上海总领事为马建常(马相伯)开具的介绍信 |
二、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目录表 |
(一) 说明 |
参考书目 |
一、档案文献、资料汇编、文集 |
二、报刊 |
三、历史政治类着作论文 |
(一) 着作 |
(二) 论文 |
四、法律经济类着作论文 |
(一) 着作 |
(二) 论文 |
五、外人论着 |
(一)中文 |
(二)英文 |
后记 |
(10)清末民国矿业权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概念界定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方法与史料应用 |
第一章 清中前期采矿权的规定与实践 |
第一节 传统采矿管理的历史沿革 |
一、清代以前采矿管理的特点 |
二、清中前期采矿的开禁之争 |
第二节 清中前期采矿权的规定 |
一、采矿准入资格 |
二、采矿权凭证 |
三、违规采矿 |
四、采矿权的限制 |
第三节 契约中的采矿权 |
一、煤山出佃 |
二、以地作股 |
第四节 清中前期采矿权纠纷 |
一、矿商与矿地土人的纠纷 |
二、矿商与矿地山主的纠纷 |
三、矿地土人私采地界纠纷 |
第二章 清末矿业权的初设与实践 |
第一节 清末矿业权创立的背景 |
一、办矿开源的财政渴求 |
二、兴矿强国的社会呼声 |
三、矿权外泄的主权危机 |
四、军民工业的产业驱动 |
五、变法修律的时代需求 |
第二节 清末矿业权的草创 |
一、设置采矿权的最初尝试 |
二、国家矿章设置的采矿权条款 |
三、矿业权条款的雏形 |
第三节 从《矿务档》看清末矿业权实践 |
一、明确矿业权期限 |
二、缩小地主矿地地权 |
三、确立排他性的矿业权 |
四、保护矿地先经开采者权益 |
五、雇佣矿地土人采矿,以工代赈 |
第三章 北京政府时期矿业权形成与实践 |
第一节 矿业权形成的背景 |
一、财经危机亟需矿业开源 |
二、设立专门机关规范矿业管理 |
三、军阀割据危害矿业发展 |
第二节 矿业权立法与行政解释 |
一、矿业权立法 |
二、矿业权规范的行政解释 |
第三节 矿业权的行政执法 |
一、处理私采 |
二、调查矿区是否重复 |
三、保护矿业权人采矿 |
第四节 矿业权的司法确认与保护 |
一、矿业权的依法取得 |
二、矿业权的优先权标准 |
三、矿业权禁采区的范围 |
四、矿业权人的权利保护 |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矿业权发展与实践 |
第一节 矿业权发展的背景 |
一、矿业在国民经济中日益重要 |
二、战乱阻碍矿业发展 |
三、基本的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
第二节 矿业权立法发展与行政解释优化 |
一、矿业权立法的发展 |
二、矿业权行政解释的优化 |
第三节 矿业权行政执法的推进 |
一、矿业权审核排除地主干扰 |
二、矿业权保护严禁私采和盗采 |
三、矿业权纠纷处理兼顾采矿利益与矿地民生 |
第四节 矿业权司法确认与保护的深化 |
一、补充矿业权的优先权规则 |
二、澄清矿业权审核的疑义 |
第五章 清末民国矿业权变迁的规律和特点 |
第一节 清末民国矿业权变迁的原因 |
一、深受日本矿业权制度的影响 |
二、矿业技术显着提高 |
三、矿产社会价值提升 |
四、采矿观念转变 |
第二节 清末民国矿业权变迁的规律 |
一、从“地矿一体”的采矿权到“地矿分离”的矿业权 |
二、矿业权主体突破“矿地本地人”的籍贯限制 |
三、矿业权准入由人的担保变为物的担保 |
四、矿业纠纷处理从不甚规范到规范有序 |
第三节 清末民国矿业权变迁的特点 |
一、政府主导下的法制近代化 |
二、矿业权变迁形成更高效益的利益格局 |
三、矿业权规范的实施效果有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四、近期国家作废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晚清官僚制的个体透视:张曾敭政治生涯研究[D]. 许飞. 兰州大学, 2021(12)
- [2]药房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王颖瑞.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3]异构内存混合粒度页面管理机制研究[D]. 王孝远.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H公司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张佩. 燕山大学, 2020(01)
- [5]中粮屯河糖业股份股权激励计划实施效果研究[D]. 卢进松.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1)
- [6]中小企业借贷信用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秦晓琳.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7]基于行为数据的个性化标准信息服务策略与应用[J]. 顾晓虹. 大众标准化, 2019(05)
- [8]基于J2EE的高校学生收费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乔智.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近代中国政府与外国银行订立之契约研究[D]. 谈笑. 湖南师范大学, 2018(01)
- [10]清末民国矿业权变迁研究[D]. 王小丹.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