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醒神胶囊对睡眠剥夺大鼠血清中乳酸、SOD、皮质醇和睾酮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程越[1](2021)在《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脾脑相关”理论为指导,系统论述认知功能障碍与脾脏的相关性,并采取病证结合方式,建立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探究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及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理论研究通过对古籍文献的整理以及相关理论的分析,梳理认知功能障碍的病名及病因病机,从脾与脑、脾与认知功能、脾与衰老等多方面论述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密切关系,探究补脾醒神益智法作为防治认知功能障碍治法的优势及补脾醒神益智方广阔的应用前景。第二部分:实验研究将60只SPF级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安理申组、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共5组,每组12只,适应性喂养1周。采用复合因素、病证结合以及海马注射Aβ1-42的方法建立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即第2、3周进行脾虚模型的建立,第4周进行海马CA1区Aβ1-42注射后进入灌胃治疗阶段,正常组、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治疗期间予0.9%生理盐水灌胃,剩余两组予对应药物灌胃,治疗周期为4周。于灌胃第四周依序开始进行水迷宫适应性训练、定位航行以及空间探索实验,评价不同组别之间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最后一次灌胃结束后,禁食24h后麻醉取材,采用HE染色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大鼠脑组织神经元形态的变化,ELISA法检测各组别大鼠血清TNF-α、IL-1β、IL-6的表达,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Aβ、NF-κB、TREM2、DAP12、IκB、ERK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从炎症反应的角度观察和探讨补脾醒神益智方改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学习记忆障碍的可能机制。结果:第一部分:理论研究1 通过对古籍中认知功能障碍相关内容的梳理,其相关病名的描述多以“忘”及“呆”为主,并呈现出一定病情严重程度上的递进关系。2 脾虚是老年人群也是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常见证候,脾脏与脑经络相连,气血相通,脾虚则脑髓失养,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因虚致瘀,痰瘀阻窍,从而导致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故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可从“脾脑相关”理论立论。3 补脾醒神益智法可通过补脾而益气生血,从根本上阻断痰瘀内生,达到益智醒神开窍的作用,是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的有效治法。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 大鼠的一般状态结果:在治疗阶段结束后,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以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呈现不同程度精神萎靡,毛发粗糙,缺乏光泽,大便溏稀,并伴随出现眯眼及嗜睡等症状,与两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一般状态均有所好转,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大鼠好转程度优于安理申组。2 行为学实验结果2.1 定位航行实验: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P<0.01),与两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改善(P<0.01),两治疗组逃避潜伏期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2.2 空间探索实验:与正常组相比,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明显延长,穿越该区域的次数明显减少,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P<0.01),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延长(P<0.05)。中药组及西药组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痴呆大鼠的记忆能力,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首次穿越目标区域所需时间,穿越次数及目标象限的停留时间均优于模型组。在空间探索实验中,正常组行进轨迹较为简单,并存在多次反复折返探索的行为,痴呆组及脾虚痴呆组整体行进轨迹较杂乱无章,在各象限停留时间较为均衡。3形态学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海马区及海马区周围皮质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排列稀疏,细胞体积增大,核仁固缩,细胞核染色加深,锥体细胞数目减少,排列紊乱,出现空泡样变性。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海马区及海马周围皮质神经元数目与模型组相比明显增多,但仍低于正常组,细胞形态较为规则,锥体细胞的树突数量与各模型组相比明显上升,空泡变性及细胞的固缩坏死数量减少。4 ELISA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1),且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增高幅度明显高于认知功能障碍组,具有统计学意义,与两模型组相比,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与模型组相比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明显下降(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对其下调作用更显着。5 RT-PCR结果: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NF-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I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与认知功能障碍组比较,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NF-κB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IκBmRNA的相对表达量上调,组间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TREM2mRNA、DAP1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P<0.01),与两模型组比较,安理申组及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均可上调TREM2mRNA的相对表达量(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对二者的上调作用优于安理申组。与正常组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ERK1、ERK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上调(P<0.01),与模型组比较,两治疗组ERK1、ERK2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下调,但两治疗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6 Western Blot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认知功能障碍组及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海马组织中Aβ、NF-κB、ERK1/2的蛋白表达量明显上升(P<0.01),IκB、TREM2以及DAP12的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1),两治疗组与脾虚认知功能障碍组相比,Aβ、NF-κB、ERK1/2的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1),IκB、TREM2以及DAP12的mRNA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1)。且补脾醒神益智方组对TREM2的上调以及Aβ的下调幅度高于安理申组,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脾虚是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的关键病机,且与认知功能障碍的主要病理产物痰浊、血瘀关系密切。补脾醒神益智法及其方药从“脾脑相关”理论出发,通过补脾益气,促进气血运行,进而充养脑髓,气血调和,醒神开窍,对于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及广泛应用前景。2 脾虚复合因素造模方法结合Aβ1-42海马注射可成功构建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出现学习记忆能力减退以及炎症损伤,较为贴切复制了临床中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症状特点。3 补脾醒神益智方可明显改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的便溏、毛发粗糙、精神萎靡等脾虚证候表现,同时提高模型大鼠定位巡航以及空间探索能力,恢复其学习记忆能力。4 补脾醒神益智方可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与TREM2/NF-κB信号通路有关,通过上调TREM2及其配体DAP12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同时抑制NF-κB炎性通路的激活,降低脑组织中Aβ及炎性因子的含量,从而发挥对认知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
钱梦[2](2021)在《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中医证候具有跨系统的病理生理学内涵,中医复方成分复杂且具有多系统、多靶点的作用特点,这使得单一角度研究证候或方药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辨证论治中的“方-证相关”的经验及原理则要求在研究方药或证候时有必要将二个方面结合起来。目前,探查方证关联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正在成为方证相关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脾主肌肉”是中医脾脏的重要生理属性之一,补中益气汤是健脾益气的代表方之一,临床和实验研究显示该方用于脾虚肌无力显示一定的健脾强肌效用,但目前有关脾主肌肉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内涵和补中益气汤作用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探查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肉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对于揭示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和补中益气汤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肌肉减少症临床表现以肌肉无力或/和萎缩为特征,与中医脾虚肌肉无力证甚为接近。研究表明,蛋白质代谢失衡是肌肉减少症的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涉及系统-器官-细胞分子不同层面的调控失常。本学科前期的研究显示,饮食不节+游泳力竭法复制的脾虚证大鼠模型涉及多系统的异常变化并伴有骨骼肌肌力下降及病理损伤,涉及能量代谢障碍、神经-肌肉接头功能异常及炎性损伤等机制。健脾类方的比较研究显示,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肌肉损伤有更好的改善作用,并涉及对其多个病理生理学环节的调节。基于上述背景,我们推测中医脾虚肌无力证是之前探查到的炎性激活、能量代谢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多个环节共同参与导致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调为特点的一种病证,并有其独特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目的:应用“饮食失节+过度疲劳”法建立并评价脾虚肌无力证小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观察补中益气汤对该模型的健脾强肌效用,并以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衡为切入,在整体、器官及分子不同维度上,探查脾虚肌无力证模型的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与补中益气汤的作用靶标及二者关联的生物学基础。研究一脾虚肌无力模型小鼠的建立与评价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与模型组(每组各30只),模型组采用“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法建立脾虚证肌无力小鼠模型,正常组正常饲养。各组小鼠:(1)每周观测并记录各组小鼠的外观行为评分、体重及饮食量;(2)实验第2、4周末进行负重游泳力竭实验,测定小鼠负重游泳力竭时间;(3)实验第1、2、3、4周末使用抓握力仪测定小鼠抓握力;(4)第15 d和29 d分两批次,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D-木糖、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称量法测定计算胸腺与脾脏指数、肌湿重与肌重/体重比;制作腓肠肌HE切片,观察病理改变,利用Image J软件计算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1)实验第2-4周活动状态、皮肤毛发、大便状态积分均明显增高(P<0.01);第1-4周体重明显降低(P<0.01);第1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第3-4周饮食量明显降低(P<0.01);(2)第2-4周游泳力竭时间明显缩短(P<0.01或P<0.05);(3)第1-4周抓握力呈递进性明显降低(P<0.01);(4)第2-4周血清D-木糖、GAS、MTL含量明显降低,VIP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明显降低,血清IL-1β、TNF-α含量明显降低(P<0.01 或P<0.05),IL-6 明显升高(P<0.01 或P<0.05);腓肠肌湿重和湿重/体重比明显降低(P<0.05),光镜下的腓肠肌纤维排列松散,边缘变钝,肌纤维间隙与肌束间隙明显变宽,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明显减少(P<0.01 或 P<0.05)。结论:“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法建立的模型小鼠在呈现中医脾虚证候相关的外观行为和实验室指标改变的同时,伴有骨骼肌肌力的下降与肌纤维的萎缩,表明“饮食失节+疲劳过度”法可成功建立小鼠脾虚肌无力证模型。研究二脾虚肌无力小鼠肌肉蛋白质失衡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方法: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补中益气汤高剂量组与低剂量组(每组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小鼠均采用“饮食不节+过度疲劳”法建立脾虚证肌无力模型,连续4周;其中中药高、低剂量组自第15d开始分别按3.8 g/kg·d和1.9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颗粒溶液)。各组小鼠按研究一时间与方法观测:(1)观测不同时间点的外观行为积分、体重、饮食量、游泳力竭时间与抓握力;(2)实验第29 d的血清D-木糖、GAS、MTL、VIP、IL-1β、IL-6、TNF-α,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酮(CORT)、生长激素(GH)、睾酮(T),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与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胸腺与脾脏指数及肌湿重与肌重/体重比,腓肠肌的病理改变和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ELISA法测定腓肠肌糖皮质激素受体α(GRα)、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GF-1R)、胰岛素(INS)、胰岛素受体(INSR)、GH、T、IL-1β、IL-6、TNF-α、肌肉抑制素(myostatin)、激活素受体ⅡB(ACTR2B);Western Blot法检测腓肠肌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akt)、磷酸化雷帕霉素靶蛋白(p-mTOR)、磷酸化核糖体蛋白S6激酶(p-s6k1)、磷酸化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B(p-eIF4B)、胰岛素受体低物1(IRS1)、磷酸化苏氨酸激酶3(p-Smad3)、磷酸化叉头蛋白O3A(p-Foxo3a)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肌萎缩蛋白1(Atrogin-1)和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的阳性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1)实验第1-4周活动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5),第2-4周皮肤毛发和大便状态积分明显增高(P<0.01);第1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第3-4周饮食量明显降低(P<0.01);第1-4周体重明显降低(P<0.01),游泳力竭时间明显缩短(P<0.05)。(2)血清D-木糖含量、GAS、MTL含量明显降低,VIP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腓肠肌湿重和肌重/体重比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镜下腓肠肌纤维排列松散,边缘变钝,肌纤维间隙与肌束间隙明显变宽;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均明显减少(P<0.01);第2和第4周抓握力明显下降(P<0.01);腓肠肌总蛋白明显降低(P<0.05),INS、INSR、IGF-1和IGF-1R 含量明显减少(P<0.01),pi3k、p-akt、mTOR、p-s6k1 以及 p-eIF4B 的表达量降低(P<0.05),Myostatin、ACTR2B 含量和 Atrogin-1、MuRF-1、p-Smad3、p-Foxo3a表达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下丘脑CRH/GnRH明显增加/降低(P<0.01 或P<0.05),血清 ACTH、CORT、IL-6 明显升高,GH、T、IL-1β、TNF-α 明显降低(P<0.01 或P<0.05),腓肠肌 GR-α、IL-1β、IL-6、TNF-α明显升高(P<0.01或P<0.05),GH和T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高、低剂量组小鼠:(1)实验第3-4周活动状态、皮肤毛发、大便状态积分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体重明显增加(P<0.01);第4周饮食量明显增加(P<0.01),游泳力竭时间明显延长(P<0.05)。(2)第4周,高剂量组D-木糖含量明显增加、VIP含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低剂量组的血清GAS、MTL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胸腺与脾脏指数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二个剂量组的抓握力呈不同程度地增加(P<0.01);高剂量组肌纤维形态与正常组接近,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面积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5);高、低剂量组腓肠肌总蛋白均明显增高(P<0.05),腓肠肌内 INS、INSR、IGF-1 和 IGF-1R含量明显增加(P<0.01 或P<0.05),pi3k、p-akt与mTOR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Myostatin和ACTR2B含量、Atrogin-1和MuRF-1表达量明显降低(P<0.01或P<0.05),高剂量组p-s6k1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高、低剂量组下丘脑CRH与血清ACTH、CORT、IL-6和腓肠肌内GR-α、IL-1β、IL-6、TNF-α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或P<0.05),下丘脑GnRH、血清T、L-1β、TNF-α和腓肠肌GH、T均明显升高(P<0.01或P<0.05),高剂量组血清GH明显升高(P<0.05)。结论:脾虚肌无力小鼠的肌肉萎缩机制涉及整体、器官组织与分子不同层面。整体水平上,HPA轴功能的过度激活促进了蛋白质的降解,而内分泌系统相关激素的分泌减少又不利于蛋白质的合成;器官组织层面上,肌肉组织内炎性因子的高表达进一步促进了蛋白质降解;分子层面上,肌肉蛋白质代谢失衡则涉及mTOR/INS与UPS/myostatin信号通路之间的平衡失调。补中益气汤对脾虚肌无力模型小鼠具有明显的健脾强肌效用,其作用机制涉及对神经-内分泌-免疫多系统、肌肉蛋白质的合成与分解平衡及mTOR/INS与UPS/myostatin信号通路的调节。上述研究结果,为补中益气汤益气健脾强肌作用的临床运用提供了一定的药理学依据,对于揭示中医脾主肌肉的现代内涵、补益气汤健脾强肌作用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脾虚肌肉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朱昊如[3](2020)在《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文中认为基于“方证相关”理论剖析复杂方证关系是目前方剂学界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网络药理学为研究方证关系的现代内涵提供了新方法。中医学认为衰老与脾虚证关系密切,但目前脾虚与衰老关系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几未有见,脾虚-衰老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基于方证相关理论,以补中益气汤与脾气虚证高度关联为逻辑依据,从衰老相立论,利用现代网络药理学方法探查补中益气汤分子药理网络;进一步根据该方的作用预测,在整体-系统-分子水平上,动态观察脾虚证模型演变过程中衰老相关病理生理及生物分子变化,以及补中益气汤的相关效用机制。论文分为文献综述和实验研究两部分。文献综述主要涉及近年“方证相关”的研究进展、脾虚证-衰老相关研究进展及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三方面内容;实验研究主要包括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以及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三部分。研究一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方法:利用TCMSP平台,分别检索补中益气汤组方药味(黄芪、白术、升麻、陈皮、柴胡、人参、甘草、当归、生姜、大枣)活性成分及其关联靶点,利用STRING平台建立靶点PPI网络并导入cytoscape,利用MCODE插件对PPI网络进行聚类来提取核心靶点簇后,使用ClueGO插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提取主要病/生理功能及生物分子信号通路。结果:①筛选得到补中益气汤活性成分143种,关联靶点162个,其中155个靶点之间存在PPI关系,聚类得到核心簇9个。②富集得到GO条目13组,包括NO生物合成、促进平滑肌细胞增殖等;富集得到KEGG条目12组,包括AGE-RAGE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松弛素信号通路等。结论: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的关联机制内涵可能涉及由AGE-RAGE通路、IL-17通路及松弛素通路主导的,通过介导核转录因子NF-kB来调节促炎细胞因子分泌的炎性调节过程。研究二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模型组,每组各1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采用“游泳力竭+饥饱失常”法复制脾虚模型。各组大鼠:①隔日观察外观行为评分,每日称量摄食量,每周末观测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于实验第2-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测定负重游泳时长;实验第3、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定位航行实验逃避潜伏期和空间探索实验的游泳速度、潜伏期、平台穿梭次数、目标象限路程比及探索路线。③于实验第14、21、28d灌服D-木糖溶液后收集尿液,ELISA法测定尿D-木糖含量,计算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15、22、29d随机分三批麻醉处杀:取脾脏、胸腺称重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利用ELISA法测定GAS、MTL、AGEs、BDNF、VIP、IL-1β、IL-6、TNF-α水平,利用生化法测定CRP水平;取海马,利用ELISA法测定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 水平。结果: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①a.实验第2-4周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显着升高(P<0.01);第1-4周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第3、4周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实验第4周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c.实验第4周脾脏指数与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第2-4周尿D-木糖排泄率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降低;第3、4周血清GAS水平降低;第4周血清MTL水平降低(P<0.05或0.01)。②a.实验第3、4周空间探索潜伏期升高、穿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路程比降低(P<0.05),探索路线呈随机策略。b.实验第2-4周海马GABA水平降低;第3、4周海马IL-1β水平显着升高;第4周海马Aβ140、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 或 0.01),海马 AGEs、Aβ1-42/Aβ1-40、glu、IL-6、TNF-α 水平升高(P<0.05或0.01)。c.实验第2周血清IL-6、TNF-α水平升高(P<0.05或0.01);第4周血清IL-1β、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模型演化过程逐渐出现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的脑衰老表现,其分子特征体现为海马毒性蛋白累积、炎性水平升高与递质稳态兴奋性失衡。研究三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效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低剂量给药组与高剂量给药组,每组各8只。对照组常规饲养,模型组及各给药组按研究二方法持续造模4周,低、高剂量给药组自第15d至第28d起分别按5.85g/kg/d、17.55g/kg/d灌服补中益气汤水煎液。各组大鼠:①按研究二时间及方法观测外观行为评分、摄食量、体质量及粪便含水率。②按研究二方法,于实验第4周末进行强迫负重游泳实验;第4周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③实验第28d按研究二方法测定尿D-木糖排泄率。于实验第29d麻醉处杀后:取脾脏、胸腺计算脏器指数;取血清,ELISA法测定GAS、MTL、BDNF、VIP、IL-1β、IL-6、TNF-α 水平;取海马,ELISA 法测定 AGEs、Aβ1-40、Aβ1-42、glu、GABA、IL-1β、IL-6、TNF-α、TGF-β1 水平,免疫组化法测定 p65NF-kB,Western-blot 测定 p65NF-kB、p-p65NF-kB、RAGE、Iba-1,免疫荧光双标法测定NeuN+cleavedcaspase-3、Iba-1+TNF-α、Iba-1+TGF-β1共表达;取下丘脑,免疫组化法测定p65 NF-kB,Western-blot测定p65 NF-kB、p-p65 NF-kB、Iba-1。结果:①较之于对照组,模型组大鼠:a.皮肤毛发、行为状态、活跃程度、睡眠状态积分升高(P<0.05或0.01),体质量、摄食量显着降低(P<0.01);粪便含水率升高(P<0.05)。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降低(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显着降低(P<0.01);血清VIP水平显着升高(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增加(P<0.01),穿梭平台次数与目标象限路程比均降低(P<0.05),空间探索路线呈随机式策略。d.血清BDNF水平降低(P<0.05);海马AGEs、Aβ1-42、Aβ1-42/Aβ1-40、RAGE、glu、Iba-1、IL-1β、IL-6、TNF-α 水平上升(P<0.05 或 0.01);p65NF-kB 表达量及活化程度上升(P<0.05或0.01),GABA、TGF-β1水平降低(P<0.05或0.01),NeuN 与 cleaved caspase3、Iba-1 与 TNF-α 共表达数增加(P<0.05 或 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显着上升(P<0.01),GnRH表达量显着降低(P<0.01)。f.脾脏及胸腺指数显着降低(P<0.01),血清IL-1β、TNF-α及TGF-β1水平显着降低(P<0.01)。②较之于模型组,各给药组大鼠:a.一般表征行为积分、体质量、摄食量、粪便含水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或0.01)。b.负重游泳时间显着增加(P<0.01);尿D-木糖排泄率,血清GAS、MTL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血清VIP水平均显着降低(P<0.01)。c.空间探索潜伏期显着缩短(P<0.01),空间探索路线呈趋向式策略;高剂量组大鼠穿梭平台次数增加(P<0.05)。d.血清BDNF水平升高(P<0.05);海马NeuN与cleaved caspase3、Iba-1与TNF-α共表达数均降低(P<0.05),Iba-1与TGF-β1共表达数均增加(P<0.05或0.01);p65NF-kB表达量及活化程度均下调(P<0.05 或 0.01);AGEs、Aβ1-42、RAGE、glu、Iba-1、IL-1β 水平均降低(P<0.05或0.01),其中低剂量组大鼠海马IL-6与TNF-α水平显着降低(P<0.01);TGF-β1水平显着升高(P<0.01)。e.下丘脑Iba-1表达量、p65NF-kB表达量及其活化程度降低(P<0.05或0.01),GnRH表达量均升高(P<0.05)。f.高剂量组大鼠胸腺指数、血清IL-1β及TNF-α水平均升高(P<0.05或0.01);各给药组大鼠血清TGF-β1水平均升高(P<0.05 或 0.01),IL-6 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脾虚大鼠同时存在海马炎性衰老与外循环免疫衰老,AGEs/RAGE/NF-kB通路介导的小胶质细胞M1型激活与神经元凋亡可能是脾虚大鼠出现脑衰老表现的潜在机制。补中益气汤具有良好的健脾抗衰效用,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海马AGEs/RAGE/NF-kB信号通路过度激活及诱导小胶质细胞向M2型转化来保护神经元。本研究将方证相关理论与网络药理学分析手段相结合,以衰老为切入点,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层面系统探察了补中益气汤-脾虚证关联的机制,为探索中医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提供了新思路。
刘思宇[4](2019)在《针刺上星、人中穴改善慢性轻度不可预测性刺激大鼠抑郁样症状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通过针刺慢性轻度不可预测刺激(CUMS)大鼠上星、人中穴,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表现及脑组织中ERK1/2、p-ERK1/2、CREB、p-CREB、BDNF蛋白含量表达的影响及相关分子机制研究。2.通过针刺CUMS大鼠上星、人中穴,分析各组大鼠粪便中微生物的丰富度以及多样性,探讨CUMS组、针刺穴位组及针刺非穴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丰富度及多样性之间的变化。方法:将72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UMS组、针刺穴位组、针刺非穴位组、空白穴位组、空白非穴组六组,每组12只。第一组为正常组:不进行造模及治疗,共饲养7周;第二组为模型组:共造模7周;第三组为针刺穴位组:在造模第4周后进行针刺上星、人中穴,共针刺3周,并在针刺前一小时进行造模刺激;第四组为针刺非穴组:在造模第4周后进行针刺大鼠非穴位,共针刺3周,并在针刺前一小时进行造模刺激;第五组为正常针刺穴位组:不造模,从第4周开始针刺大鼠上星、人中穴,共3周;第六组正常针刺非穴组:不造模,从第4周开始针刺大鼠非穴位,共3周。在第50天进行行为学测试。行为学结束后,取大鼠海马组织及粪便,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海马中BDNF、ERK1/2、p-ERK1/2、CREB、p-CREB蛋白的表达量。通过16Sr DNA测序分析对各组大鼠粪便中16Sr RNA菌种丰富度的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与正常组对比:CUMS组大鼠体重、旷场实验、高架十字迷宫等行为学指标显着小于正常组大鼠(P<0.01);正常穴位组与正常非穴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UMS组对比:针刺穴位组大鼠行为学等指标有明显改变(P<0.01)。针刺非穴组大鼠行为学等指标改变不明显(P>0.05)。2.与正常组对比:CUMS组大鼠海马ERK1/2、CREB蛋白含量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BDNF、p-ERK1/2、p-CREB含量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正常穴位组与正常非穴组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CUMS组相比:针刺穴位组大鼠海马ERK1/2、CREB蛋白含量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BDNF、p-ERK1/2、p-CREB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非穴组大鼠海马中蛋白含量均改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对比:CUMS组大鼠肠道菌群在门、纲、目、科、属各分类学水平与正常组大鼠比较,大部分存在明显差异(P<0.05)。与CUMS组对比:针刺穴位组大鼠肠道菌群丰富度指数明显与CUMS组存在差异(P<0.01);针刺穴位组大鼠肠道丰富度指数与CUMS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针刺CUMS大鼠人中、上星穴具有改善抑郁样行为的作用,能逆转大鼠行为学差异,其作用机制有可能通过BNDF-ERK-CREB信号通路产生作用。2.针刺CUMS大鼠人中、上星穴后,明显观察到针刺穴位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与CUMS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中多样性及丰富度显着增加,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菌群-肠-脑轴相关。
田文慧,姚晓霞,陈佳丽,袁强[5](2016)在《青蒿—鳖甲药对对虚热证大鼠模型的药效学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青蒿—鳖甲配伍前后对虚热证大鼠的药效学研究。方法:将大鼠分为8组,其中7组采用灌胃热性中药造虚热证大鼠模型,选择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青蒿组;鳖甲组;药对低剂量组;药对中剂量组;药对高剂量组,进行干预4w以后。观察动物模型的一般状况,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雌二醇(E2)、睾酮(T)、皮质醇(COR)、环磷酸腺苷(c AMP)、环磷酸鸟苷(c GMP)、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的测定。计算脏器指数。结果:给药后,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血清T3、T4的含量均有降低的趋势,作用以青蒿鳖甲组>青蒿组>鳖甲组。各给药组大鼠血清E2、COR、c AMP、LD的含量降低,T、c GMP的含量升高,且药对高剂量组的疗效和阳性对照组相当,呈现一定的量效关系。明显降低虚热模型大鼠肾上腺指数(P<0.01)。结论:青蒿鳖甲药对通过协同入肾经,能显着降低甲状腺激素的水平,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改善物质和能量代谢异常,进而改善虚热证的整体证候表现。效果优于单味药物,有良好的开发研究前景。
杨裕华[6](2009)在《“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模型小鼠及其以药反证脑基因表达谱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模型小鼠及其补肾中药金匮肾气丸、右归丸治疗后脑基因表达谱的改变,“以药反证”,并在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同时还比较二方剂作用的基因变化。方法:对照组、造模组、金匮肾气丸组和右归丸组,各组雄性小鼠随机为10只、15只、10只和10只。四组均予正常喂养,对照组和造模组每天灌胃蒸馏水0.5mL/只,二治疗组每天分别灌胃金匮肾气丸混悬液0.5mL/只和右归丸混悬液0.5mL/只,造模组和二治疗组均采用雄雌鼠比例1:6同笼喂养和雄鼠每日游泳至无力下沉共4周,以诱导产生“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证。用36K mouse genome array鼠脑芯片检测正常对照组和肾阳虚模型组鼠脑基因,并以二者荧光信号相对强度比值≥2和≤0.5筛选差异显着基因,并进一步查阅北京博奥生物分子注释系统,进行基因功能归类。为进一步验证芯片所检测的差异基因,还应用Real-Time PCR对部分差异显着基因进行检测验证。结果:造模组诱导成功“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鼠模型,同时通过基因芯片检测,分别绘制了造模组/对照组与二治疗组/造模组基因表达谱的散点图。造模组/对照组共筛选出18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50个,下调基因36个。金匮肾气丸组/造模组筛选出299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14个,下调基因185个。右归丸组/造模组筛选出15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64个,下调基因91个。二治疗组/造模组基因均上调的基因24个,分别占各组上调基因的21.05%和37.50%,其主要是与神经传递/信号转导、转录/翻译、激素、细胞周期和代谢相关的基因;二治疗组均下调的有35个基因,分别占各组下调基因的18.92%和38.46%,其主要是与转录/翻译、神经传递/信号转导、炎症/免疫、代谢以及影响多巴胺生成的限速酶有关基因。造模组/对照组上调基因而治疗组/造模组基因下调的有23个基因,其主要是与炎症/免疫、神经传递/信号转导等相关基因;造模组/对照组下调基因而治疗组/造模组基因上调的基因有6个,其主要是与细胞周期/细胞结构、神经传递/信号转导、转录等有关基因。结论:造模组上调基因主要涉及与炎症/免疫、氧化应激等有关基因,使得炎症/免疫和氧化反应增强,创伤、损伤反应和凝血机制增强,这些都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所致,还有多巴胺神经介质分泌减少引起多巴胺能神经紊乱。下调基因主要与激素(特别是黑色素浓集素和性激素)、细胞周期、信号转导/神经传递、代谢(特别是蛋白质代谢)和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和精子发育、受精等)相关基因。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可使肾阳虚小鼠模型显着下调的激素、黑色素浓集素显着上调并促进细胞增殖,从而在基因水平上探讨了金匮肾气丸和右归丸的药物作用机理及其差别。
吴海波[7](2009)在《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背景自古以来,人类就对睡眠和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西方的佛洛依德所着《梦的解析》开始,人类对睡眠和梦的探究从来没有停止过。睡眠作为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体保持充沛的精力体力,维持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功能正常均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经济社会变革加速,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均大幅加快,负面情绪引起的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更是频繁发生,导致失眠症发生日益频繁。失眠(insomnia)是指睡眠的始发(sleep onset)和睡眠维持(sleep maintenance)发生障碍,致使睡眠质量不能满足个体生理需要而明显影响患者白天活动(如白天困倦乏力、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的一种睡眠障碍综合征。现代医学对失眠的研究发现睡眠的发生和维持与视交叉上核、下丘脑、脑干网状上行系统以及松果体等部位,与乙酰胆碱(ACH)、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单胺类、氨基酸类神经递质以及退黑激素(melatonin,MT)、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白介素(interleukin,IL)等物质,均存在密切联系。目前失眠症的临床治疗仍以BZD类镇静催眠药物为主,在改善失眠症状的同时,往往伴有不同程度毒副作用并容易形成药物依赖。祖国中医药的整体辩证论治方法,调整人体机能状态的同时达到改善睡眠的治疗方法,为失眠症患者带来了福音。导师陈宝田教授在研读中医经典《伤寒论》过程中,结合临床实践在“柴胡桂枝汤”的基础上创立了“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同时对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等精神疾患办有疗效。在前期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我们设计本实验旨在系统地观察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作用机理,为安神方的开发提供可靠的理论和临床依据。第一章安神方治疗失眠症临床观察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临床效果。观察失眠症症侯疗效,临床整体疗效以及多导睡眠图(PSG)检查客观结果,客观的评价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效果。方法1、病例与分组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症患者80例,随机方法分为安神方治疗组和枣仁安神胶囊对照组;2、用药治疗组安神方颗粒剂每日1剂,1次/晚;对照组枣仁安神胶囊每次4粒,1次/晚。睡前1小时服药,时间4周。(安神方,由南方医院中药房提供,由广东一方制药生产,许可证号:粤zbx20060360;枣仁安神胶囊,由南方医院药房提供,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Z20010033);3、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在中医症候评分基础上,比较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睡眠时间,入睡困难,易醒,多梦,困倦乏力)改善等级,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分析评价各组症状的改善;4、临床整体疗效评价根据治疗前后总评分,计算反应总体改善情况的“疗效指数”,评定每例患者改善等级,以此评价两组治疗的整体疗效;5、临床多导睡眠图疗效评价以分钟(min)为单位记录两组治疗前后总睡眠时间(TST)、睡眠潜伏时间、觉醒次数,浅睡眠时间(S1+S2),深睡眠时间(S3+S4)及REM睡眠时间。分别进行治疗前差异比较(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症状比较(两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后组间症候疗效比较(协方差分析);6、安全性评价治疗前后检查体温,心率,血压,呼吸;血、尿、便常规检查;肝、肾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7、统计分析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表示。治疗前后剂量资料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后组间症候疗效比较采用协方差分析;等级资料分布情况采用秩和检验及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所有统计数据均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着性差异的界限。结果1、一般资料两组在性别(χ2=0.213,P=0.646)、年龄(F=1.798,P=0.184)、病程(t=1.031,P=0.306),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2、症候疗效评价两组对“睡眠时间”的疗效对照(Z=-0.633,P=0.527),观察两组对“入睡困难”的疗效对照(Z=-1.716,P=0.086),观察两组对“多梦”的疗效对照(Z=-1.115,P=0.265),均无显着性差异;观察两组对“易醒”症状的疗效对照(Z=-2.285,P=0.022),对“困倦乏力”症状的疗效对照(Z=-2.856,P=0.004),均有显着性差异;3、整体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对失眠症整体疗效的比较(Z=-2.130,P=0.033),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4、多导睡眠图(PSG)疗效评价治疗前两组间,对“总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0.153,P=0.879);“睡眠潜伏时间”疗效比较(t=-0.400,P=0.691);“觉醒次数”疗效比较(t=-0.733,P=0.467);“浅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0.290,P=0.773);“深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1.021,P=0.312);“REM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0.425,P=0.673),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治疗组内各症状比较结果:对“总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3.534,P=0.002),“觉醒次数”疗效比较(t=2.753,P=0.011),“深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4.853,P=0.000),“REM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4.596,P=0.000),均有显着性差异;对“睡眠潜伏时间”疗效比较(t=1.572,P=0.129),“浅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0.409,P=0.686),无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具有“增加总睡眠时间、深睡眠时间、REM睡眠时间,减少觉醒次数”的效果;对照组内各症状比较:对“总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2.757,P=0.011),“睡眠潜伏时间”疗效比较(t=2.324,P=0.029),“浅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2.396,P=0.025),均有显着性差异;“觉醒次数”疗效比较(t=1.821,P=0.081),“深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1.846,P=0.077),“REM睡眠时间”疗效比较(t=-1.028,P=0.314),均无显着性差异。说明对照组具有“增加总睡眠时间、缩短睡眠潜伏期、增加浅睡眠时间”的效果;治疗后两组间疗效比较,对“总睡眠时间”疗效比较(F=0.394,P=0.533),对“睡眠潜伏时间”疗效比较(F=1.633,P=0.208),两组对“觉醒次数”的疗效比较(F=1.053,P=0.310),均无显着性差异;对“浅睡眠时间”的疗效(F=9.042,P=0.004),对“深睡眠时间”的疗效比较(F=4.887,P=0.032),对“REM睡眠时间”的疗效比较(F=8.441,P=0.006),均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治疗组增加深睡眠时间、REM睡眠时间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增加浅睡眠时间疗效优于治疗组。结论1、安神方治疗对改善“易醒,困倦乏力”症状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失眠症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安神方对“总睡眠时间、觉醒次数、深睡眠时间、REM睡眠时间”症状的改善,具有显着疗效;与对照组比较,改善“深睡眠时间、REM睡眠时间”的疗效显着。其对睡眠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增加了“深睡眠时间”及“REM睡眠时间”;致使“总睡眠时间”增加;3、安全性指标观察各项检查指标无异常。第二章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相关机制研究一、安神方对失眠造模大鼠中枢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目的观察安神方对大鼠中枢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失眠症的机理。方法1、实验动物与分组清洁级Wistar大鼠60只,体重(200±20g),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粤)2006-0015。按随机方法分成高剂量组、中、低剂量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共4组;2、给药高剂量组大鼠每天按40g.Kg-1灌胃,中剂量组大鼠每天按20g.Kg-1灌胃,低剂量组大鼠每天按10g.Kg-1灌胃,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失眠造模同时连续给药15天;3、失眠大鼠模型制备方法本实验采用‘限制运动法’制作大鼠失眠模型:将大鼠置于自制的大鼠运动限制仪内,通过移动插片控制大鼠的活动空间。每日束缚制动1次,第一次4h,其后每次增加1h,连续15d完成。大鼠在制动期间禁食、禁水;4、中枢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检测方法处死并分离大鼠海马及下丘脑。称重,玻璃匀浆器匀浆化;离心取上清液,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检测中枢氨基酸类神经递质;5、仪器和试剂仪器及试剂:DIONEX Summit高效液相色谱仪(美国DIONEX公司),Chromeleon色谱工作站(美国DIONEX公司),RF2000荧光检测器(美国DIONEX公司),PHS-2C精密酸度计(上海理达仪器厂),冷冻离心机(Avanti 30),电子天平(BA 110S)。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OPA(内含2-ME)均购自美国SIGMA公司,批号分别为43907190、026K07361、116K5005;乙腈购自美国TEDIA公司;其余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6、实验数据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描述和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检验;方差齐时采用LSD方法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所有统计数据均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着性的界限。结果1、海马γ-氨基丁酸(GABA)含量高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02),中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7),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45),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GABA含量高于对照组;2、海马谷氨酸(GLU)含量:高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1),中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45),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GLU含量低于对照组;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566),无显着性差异;3、下丘脑γ-氨基丁酸(GABA)含量:高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01),中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28),均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GABA含量高于对照组;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166),无显着性差异;4、下丘脑谷氨酸(GLU)含量:高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015),有显着性差异,治疗组GLU含量低于对照组;中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103),无显着性差异;低剂量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P=0.798),无显着性差异。结论安神方治疗组能增加大鼠海马、下丘脑中γ-氨基丁酸(GABA)含量,降低谷氨酸(GLU)含量;调节中枢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是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机制之一。二、安神方对睡眠剥夺大鼠血清皮质醇的影响目的观察安神方对应激条件下动物的焦虑症状的调节作用。方法1、动物及分组清洁级Wistar大鼠30只,8周龄,雄性,体重(300±30g),南方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许可证号:(粤)2006-0015。随机方法分为2组,每组15只;2、试验药物中药安神方,由南方医院中药房提供。治疗组大鼠每天按20g.Kg-1灌胃(剂量按成人换算),生理盐水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天灌胃1次;3、睡眠剥夺大鼠模型制备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进行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室温保持20-25℃,正常昼夜光照,每日更换睡眠剥夺用水,保持自由进食条件;4、试验步骤:持续睡眠剥夺72h,两组分别在睡眠剥夺(SD)Oh,24h,48h和72h时,记录各组动物体重,并采血检测血清皮质醇。血清皮质醇测定方法:于早晨7时经尾静脉取血0.5ml,置离心管中以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保存于低温冰箱(-60℃)待检测;5、资料整理与统计学方法: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治疗前后指标差值采用协方差分析(analysis of covariance,ANCOVA),不同时间点数据变化采用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ANOVA for the repeated measures)和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Independent-Samples T Test)。所有统计数据分析均以P<0.05作为差异有显着性的界限。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体重变化比较(F=79.682,P=0.000),有显着性差异;2、第1,2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体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第1天:t=-0.429,P=0.671;第2天:t=1.835,P=7.077),而在第3,4天两个时间点上,两组的体重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第3天:t=3.675,P=0.001;第4天:t=5.675,P=0.00)。治疗组和对照组体重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有显着性差异(F=460.01,P=0.000)。分组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70.22,P=0.000);3、两组治疗前后皮质醇含量比较(F=70.601,P=0.000),有显着性差异;4、第1,2天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清皮质醇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第1天:t=-0.372,P=0.712;第2天:t=-0.699,P=0.490),而在第3,4天两个时间点上,两组的血清皮质醇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第3天:t=-3.247,P=0.003;第4天:t=-4.770,P=0.000)。治疗组和对照组血清皮质醇在不同时间点之间差异有显着性差异(F=128.94,P=0.000)。分组与时间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29.846,P=0.000)。结论1、治疗组体重减轻速度慢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治疗组血清皮质醇含量增加的速度慢于生理盐水对照组;3、安神方治疗可以减轻睡眠剥夺大鼠的焦虑症状。
常增荣[8](2007)在《肾合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肾合方是中医治疗阳痿的经验方,由淫羊藿、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人参、菟丝子、肉桂、川牛膝八味中药组成,功效为温肾壮阳。用于阳痿肾阳亏虚证,症见阳痿、或举而不坚,肢冷畏寒,精神疲惫,腰膝酸软,少气懒言,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弱。功能性勃起功能障碍见上述症候者。本论文对该方的提取工艺、颗粒制剂工艺、质量标准与控制方法、制剂稳定性进行了研究。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文献综述论文就祖国医学对阳痿的认识和治疗的现状进行了综述;对近10年来有关肾合方组成各单味药的化学成分、质量控制和药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共引文献222篇。第二部分实验研究1.建立了肾合颗粒制剂工艺。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制剂的制备工艺进行了实验研究。以淫羊藿苷含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法优选淫羊藿、菟丝子、川牛膝水提取条件;以五味子醇甲含量为指标,对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人参合并乙醇提取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正交优选。优化得出提取工艺:淫羊藿、菟丝子、川牛膝水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水14倍量,提取3次,每次1小时;山茱萸、五味子、枸杞子、人参合并乙醇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4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4次,每次1.5小时;肉桂挥发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加8倍量水,不浸泡,水蒸气蒸馏提取8小时。通过实验优选肉桂挥发油环糊精包结工艺条件;浓缩干燥工艺以及颗粒剂成型的工艺条件。挥发油的最佳包结工艺为:将8gβ-环糊精加入100ml水中充分溶解,在40℃条件下,加入1ml挥发油包结,搅拌时间为1小时。颗粒剂成型的最佳辅料配比为提取物细粉1份,加1-1.5倍糊精调整制成量,加入制剂1.5%的阿斯巴坦调味。2.建立了制剂的质量标准与控制方法。为控制肾合颗粒的产品质量,进行了有关肾合颗粒质量标准的研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成品中淫羊藿苷、马钱苷、五味子醇甲的含量;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淫羊藿中所含淫羊藿苷、山茱萸中熊果酸、五味子中五味子甲素、枸杞子、人参中人参皂苷Rg1进行了鉴别。实验表明,所建立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薄层斑点清晰,重现性好,空白无干扰。对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含量测定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方法学考察,空白均无干扰;线性关系考察表明:淫羊藿苷在0.1514μg0.7570μg范围内呈线性,回归方程为Y=2268425.4X-2023.4,相关系数(r)为0.9999;马钱苷在0.0771μg1.1568μg范围内呈线性,回归方程为Y=1134748.9X+4539.2 ,相关系数(r)为0.9999;五味子醇甲在0.0868μg0.8680μg范围内呈线性,回归方程为y = 2195662 x + 10039 ,相关系数(r)为0.9999,淫羊藿苷、马钱苷、五味子醇甲测定,重复性试验测定结果RSD依次为0.64%、0.54%、1.16%,平均回收率依次为99.50%、99.05%、99.33%,RSD分别为0.84%、0.84%、1.08%。3.考察了制剂的稳定性按照新药中药质量稳定性研究的技术要求,将模拟市售包装的肾合颗粒三批样品,置室温条件进行初步稳定性考察,时间为三个月,结果表明本制剂在3个月内质量稳定。第三部分结果与讨论论文所建立肾合颗粒的制剂工艺合理可行,所建立的质量标准与薄层及含量测定方法科学、合理,可多方位有效控制制剂质量。
余轶群[9](2006)在《菖蒲合欢冲剂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菖蒲合欢冲剂是着名中医药学家程士德教授的临床经验方,具有开窍化痰,安神解郁,平肝疏肝之功效。针对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紧张,易导致肝郁化火,痰热内扰引起失眠的特点,导师苏晶教授临床应用菖蒲合欢冲剂加减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为菖蒲合欢冲剂的实验研究奠定了临床基础。本课题以菖蒲合欢冲剂为载体进行失眠的实验研究,在中医理、法、方、药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科学方法,探讨中医有关失眠的机理及菖蒲合欢冲剂治疗失眠的作用机理,以丰富和完善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方法与手段,为失眠的治疗提供理论与临床依据。2.方法首先,本研究通过对失眠现代医学、中医古代文献、现代中医临床,以及中医药治疗失眠的实验研究等文献的分析整理,对相关理论进行总结、研究,探讨了关于睡眠机制,及失眠的机制、治疗等发展情况,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实验研究以菖蒲合欢冲剂为载体对小鼠睡眠进行干预。实验研究分为四部分:实验一,检测菖蒲合欢冲剂对小鼠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实验二,观察菖蒲合欢冲剂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实验三,观察菖蒲合欢冲剂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协同作用的影响;实验四,观察菖蒲合欢冲剂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剂量睡眠时间的影响。实验一,km小鼠21只,随机分为3组:生理盐水组、安定对照组、菖蒲合欢冲剂组。每组7只。分别给予0.25ml/10g生理盐水,ig;1mg/kg安定,ig;2.5g/kg菖蒲合欢冲剂,ig。连续给药7天。取材后,采用高效液相电化学法检测小鼠脑部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含量差异。实验二km小鼠40只,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0只:生理盐水组、安定对照组、菖蒲合欢冲剂低、高剂量组。给药前把小鼠投入动物活动箱中适应5分钟后,按旷野法记录2min内小鼠行走格数作为正常值。然后分别给予0.25ml/10g生理盐水,ig;1mg/kg安定,ig;2.5g/kg菖蒲合欢冲剂,ig;5g/kg菖蒲合欢冲剂,ig。各组小鼠于给药后60min,按同法测定小鼠2min内行走格数。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各组行走格数差异。实验三,km小鼠56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4只:生理盐水组、安定组、菖蒲合欢冲剂低、高剂量组。分别给予0.25ml/10g生理盐水,ig;1mg/kg安定,ig;2.5g/kg菖蒲合欢冲剂,ig;5g/kg菖蒲合欢冲剂,ig。每天一次,连续给药7天。末次给药60min后,每组小鼠分别给予戊巴比妥钠37mg/kg,ip。记录注射后15min内小鼠翻正反射消失达1分钟以
温瑞丽[10](2006)在《刺五加总甙贴敷神阙穴抗睡眠剥夺作用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刺五加总甙贴敷神阙穴位抗睡眠剥夺的作用及对相关心理、生理指标和血清皮质醇、睾酮的影响。 方法:健康青年男性(19~22岁)志愿者24名,完全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处理组、对照组),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均剥夺全部睡眠48h,模型组只进行睡眠剥夺而不作特殊处理,处理组和对照组按双盲法在试验开始时将外用制剂贴于神阙穴,其中刺五加总甙复方制剂与空白制剂各6片,每24h更换一次。观察睡眠剥夺48h后该外用制剂对睡眠剥夺人体的心理指标(抑郁、焦虑、精神状态),生理指标(握力、背力)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皮质醇、睾酮)的影响。 结果:48h睡眠剥夺后,刺五加总甙穴位贴敷组皮质醇浓度增高值(44.482±96.065 nmol/L)低于对照组增高值(146.809±71.075 nmol/L),自评抑郁量表评分增加值(2.83±16.75)低于对照组增加值(20.42±10.36),疲劳评价问卷增加值(14.33±7.79)低于对照组增加值(23.67±8.62),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而睾酮浓度降低值和焦虑量表增加值,处理组与对照组无显着性差异,睡眠剥夺对体力(握力和背力)的影响各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 结论:刺五加总甙神阙穴位贴敷能调节机体应激反应水平,能减轻长时间睡眠剥夺所致的抑郁情绪,缓解疲劳感,具有对抗睡眠剥夺作用。
二、醒神胶囊对睡眠剥夺大鼠血清中乳酸、SOD、皮质醇和睾酮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醒神胶囊对睡眠剥夺大鼠血清中乳酸、SOD、皮质醇和睾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从脾论治认知功能障碍中医相关理论探讨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二: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Aβ诱导的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形态学及血清IL-1β、IL-6以及TNF-α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实验三: 补脾醒神益智方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脑组织的TREM2/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防治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脾虚证的研究现状 |
1. 脾虚证的现代内涵 |
2. 脾虚肌无力模型的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补中益气汤”防治肌肉疾病的研究概况 |
1. 临床研究 |
2. 实验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肌肉减少症的分子机制 |
1. 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失衡 |
2. 激素水平 |
3. 炎性因子 |
4. 神经-肌肉功能衰退 |
5. 氧化应激与线粒体损伤 |
6. 其他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脾虚肌无力小鼠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脾虚肌无力小鼠肌肉蛋白质失衡的分子机制及补中益气汤的干预作用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立论背景与研究思路 |
2. 脾虚肌无力证模型小鼠的建立与评价 |
3. 脾主肌肉及脾虚肌无力的现代病生理学内涵 |
4. 补中益气汤健脾强肌功效的现代作用机制 |
5. 补中益气汤(方)-脾虚肌无力(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 |
6. 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方证相关”研究进展 |
前言 |
1 方证相关的文献研究与数据挖掘 |
2 方证相关的临床应用 |
3 方证相关的实验探索 |
4 方证相关的生物信息学研究 |
5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脾虚证与衰老相关的研究进展 |
1 脾虚与衰老关系的中医学认识 |
2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进展 |
3 脾虚与衰老相关性的实验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补中益气汤现代研究进展 |
1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应用 |
2 补中益气汤药理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研究一 脾虚证分子内涵与补中益气汤作用相关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
1 数据库及软件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脾虚证演变与衰老相关的探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从衰老探察脾虚证现代内涵及补中益气汤的作用机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立论背景及研究思路 |
2 脾虚模型大鼠的衰老样变及其生物学表征 |
3 脾虚证脑衰老样变的炎性损伤机制 |
4 补中益气汤的抗衰作用及其分子机制 |
5 研究创新点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针刺上星、人中穴改善慢性轻度不可预测性刺激大鼠抑郁样症状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章 综述研究 |
第一节 《千金方》十三鬼穴治疗神志病浅析 |
1. 历史沿革 |
2. 作用机制 |
2.1 组方配伍 |
2.2 经络归经 |
2.3 现代解剖 |
3. 穴性主治 |
3.1 人中 |
3.2 少商 |
3.3 隐白 |
3.4 太渊 |
3.5 申脉 |
3.6 风府 |
3.7 颊车 |
3.8 承浆 |
3.9 劳宫 |
3.10 上星 |
3.11 会阴 |
3.12 曲池 |
3.13 海泉 |
4. 临床应用 |
4.1 癫狂症 |
4.2 郁证 |
4.3 不寐 |
4.4 多寐 |
4.5 梦魔 |
5. 小结 |
第二节 中医药抗抑郁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 |
2. 单胺学说 |
3. 神经内分泌学说 |
4. 神经营养学说 |
5. 细胞因子学说 |
6. 细胞信号转导学说 |
7. 小结与展望 |
第三节 肠道菌群与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
1. 肠道菌群对抑郁症的影响机制 |
1.1 单胺类神经递质失衡机制 |
1.2 炎性因子 |
1.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制 |
1.4 神经营养因子机制 |
2. 益生菌对抑郁症的作用 |
2.1 肠道免疫功能影响抑郁症 |
2.2 神经信号物质产生影响抑郁症 |
3. 小结与展望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仪器 |
1.3 试剂盒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分组 |
2.2 模型制备 |
2.3 干预方法 |
2.4 Western-blot相关试剂配置 |
2.5 蛋白质免疫印迹 |
2.6 粪便的采集及DNA的提取 |
3. 指标观测 |
3.1 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 |
3.2 蔗糖水消耗实验 |
3.3 旷场实验 |
3.4 十字高架迷宫实验 |
3.5 蛋白免疫印迹检测法 |
3.6 16S rRNA基因序列 |
第二节 结果 |
1. 大鼠体重及行为学的影响 |
2. 大鼠海马中蛋白的表达 |
3. 各组大鼠肠道微生物中不同细菌的相对丰度 |
第三节 讨论 |
1. 模型的评估 |
2. 脑区的选择 |
3. 穴位的选择 |
4. 实验分组的意义 |
5. ERK1/2 环路 |
6. 肠道微生物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青蒿—鳖甲药对对虚热证大鼠模型的药效学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药品与试剂: |
1.3仪器 |
2 方法 |
2.1 虚热证模型的制备: |
2.2 分组及给药: |
2.3 药物的制备:分述如下。 |
2.3.1 青蒿-鳖甲的制备: |
2.3.2 青蒿单味药的制备: |
2.3.3 鳖甲单味药的制备: |
2.4 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5 检测指标: |
2.5.1 活动状况的影响: |
2.5.2 体重、体温的影响: |
2.5.3 饮水、进食量的影响: |
2.5.4 各项其他指标: |
2.6统计学处理: |
3 结果 |
3.1 大鼠一般状况结果: |
3.1.1 活动状况的影响: |
3.1.2 体重、体温的影响: |
3.1.3饮水、进食量的影响 |
3.2 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比较: |
3.3 大鼠脏器指数检测结果比较: |
4 讨论 |
(6)“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模型小鼠及其以药反证脑基因表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正文 |
材料与方法 |
1.1 模型制作 |
1.1.1 造模材料 |
1.1.2 造模方法 |
1.2 脑组织总RNA 提取 |
1.3 对样品RNA 进行荧光标记 |
1.3.1 所用36K mouse genome array 芯片 |
1.3.2 双链cDNA 合成 |
1.3.3 体外转录合成cRNA |
1.3.4 随机引物反转录 |
1.3.5 cDNA 用KLENOW 酶标记 |
1.4 杂交与清洗 |
1.5 芯片扫描 |
1.6 芯片图像的采集与数据分析 |
1.7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归类 |
1.8 Realtime RT-PCR |
1.8.1 RNA 逆转录 |
1.8.2 Real-Time PCR 反应 |
1.9 聚类分析 |
结果 |
2.1 动物的一般表现 |
2.2 鼠脑组织的RNA提取分析 |
2.3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2.3.1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分布及其调控路径 |
2.3.2 造模组/对照组差异表达基因 |
2.3.3 金匮肾气丸组/造模组差异表达基因 |
2.3.4 右归丸组/造模组差异表达基因 |
2.3.5 金匮肾气丸组/造模组与右归丸组/造模组差异表达基因的比较 |
2.3.6 “以药反证”差异表达基因 |
2.3.7 Realtime RT-PCR 检测 |
2.3.8 各组基因比值的聚类分析 |
讨论 |
3.1 肾阳虚证及其现代研究 |
3.1.1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 |
3.1.1.1 模拟传统中医病因学建模 |
3.1.1.2 非自然因素病理建模 |
3.1.2 肾阳虚证的临床表现及分型 |
3.1.2.1 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其分型 |
3.1.2.2 肾阳虚证动物模型诊断指标的研究 |
3.1.3 肾阳虚证临床及实验研究 |
3.1.3.1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的影响 |
3.1.3.2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轴的影响 |
3.1.3.3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影响 |
3.1.3.4 补肾中药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胸腺(HPAT)轴的影响 |
3.2 “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脑的差异基因表达 |
3.3 金匮肾气丸对“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影响的脑差异基因表达 |
3.4 右归丸对“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小鼠模型影响的脑差异基因表达 |
3.5 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对肾阳虚小鼠模型影响的脑差异基因表达的比较 |
3.6 金匮肾气丸和右归丸对肾阳虚小鼠模型“以药反证”差异表达基因图谱 |
3.7 聚类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肾阳虚证及其“以药测证”的基因芯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英文缩写释义 |
2. 图例 |
3. 读博士研究生期间在公开杂志发表文章目录 |
4. 本文主要参考书及工具书目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详细摘要 |
(7)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 祖国医学对失眠症的认识 |
(二)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
(一) 研究对象 |
(二) 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实验研究 |
一、安神方对失眠造模大鼠中枢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一) 材料与仪器 |
(二) 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安神方对睡眠剥夺大鼠血清皮质醇的影响 |
(一) 材料与仪器 |
(二) 方法 |
(三) 结果 |
(四)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全文总结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8)肾合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阳痿的认识和治疗 |
第二章 肾合颗粒各单味药研究进展 |
1. 淫羊藿的研究进展 |
2. 山茱萸的研究进展 |
3. 五味子的研究进展 |
4. 枸杞子的研究进展 |
5. 菟丝子的研究进展 |
6. 人参的研究进展 |
7. 肉桂的研究进展 |
8. 川牛膝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第一章 前言 |
1 立题目的 |
2.肾合颗粒组方特点 |
3.功能与主治及组方原则分析 |
第二章 肾合颗粒制剂工艺研究 |
1. 处方 |
2. 制法 |
3. 剂型的选择 |
4. 提取工艺路线的确定 |
5. 仪器、试药与试剂 |
6. 提取工艺条件的优选 |
6.1 五味子等四药醇提条件的优选 |
6.2 淫羊藿等药水煎醇沉工艺条件的优选 |
6.3 肉桂挥发油的提取以及挥发油环糊精包结工艺条件优选 |
6.4 浓缩和干燥工艺研究 |
6.5 制剂成型研究 |
7. 三批中试数据 |
第三章 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1. 原料药材质量标准制定 |
2. 肾合颗粒质量标准制定 |
2.1 肾合颗粒质量标准 |
2.2 肾合颗粒质量控制方法研究 |
2.2.1 定性控制方法的研究 |
2.2.2 检查项 |
2.2.3 定量控制方法的研究 |
2.2.3.1 HPLC 法测定淫羊藿中淫羊藿苷的含量 |
2.2.3.2 HPLC 法测定山茱萸中马钱苷的含量 |
2.2.3.3 HPLC 法测定五味子中五味子醇甲的含量 |
第四章 初步稳定性实验 |
附图 |
第三部分 结果与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菖蒲合欢冲剂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
文献综述 |
失眠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 睡眠机制研究概况 |
2 睡眠机制 |
3 失眠的定义 |
4 失眠的诊断 |
5 失眠的病因及分类 |
6 失眠的流行病学 |
7 失眠的机制 |
8 失眠的治疗 |
参考文献 |
中医古代文献对失眠的认识 |
1 睡眠机制的认识 |
2 失眠病因病机 |
3 治法方药 |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现代临床研究进展 |
1 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
2 经方治疗及疗效 |
3 自拟方治疗及疗效 |
4 中成药治疗及疗效 |
5 针剂治疗及疗效 |
6 单味药治疗及疗效 |
7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中医药治疗失眠实验研究进展 |
1 对睡眠机制的探索性研究 |
2 睡眠剥夺(SD)动物模型的建立 |
3 中医药治疗失眠的药效实验研究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实验部分 |
前言 |
实验一 菖蒲合欢冲剂对小鼠中枢神经递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实验二 菖蒲合欢冲剂对小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实验三 菖蒲合欢冲剂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协同作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实验四 菖蒲合欢冲剂对小鼠戊巴比妥钠阈剂量睡眠时间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讨论 |
1 菖蒲合欢冲剂组方思路与现代药理研究 |
2 实验结果分析 |
3 存在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刺五加总甙贴敷神阙穴抗睡眠剥夺作用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 睡眠剥夺对人体的影响 |
二 睡眠剥夺的对策 |
三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一 试验材料 |
二 试验方法 |
三 量表简介 |
四 血生化指标检测操作程序 |
五 统计学处理 |
六 实验技术流程图 |
第三部分 结果 |
一 睡眠剥夺受试者在试验过程中的一般情况 |
二 试验前各组相关指标水平 |
三 正常组试验前后两组均数的比较 |
四 试验前后各组相关指标差值的比较 |
五 各项相关指标试验前后复式条图图示 |
第四部分 分析与讨论 |
一 中医学对睡眠及睡眠剥夺的认识 |
二 中医学对疲劳的认识 |
三 神阙穴的中医基础理论及解剖学基础 |
四 对中医穴位贴敷疗法的认识 |
五 中药刺五加的现代药理研究 |
六 该刺五加贴剂抗睡眠剥夺作用的观察结果 |
七 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八 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展望 |
九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 |
附录2:英文缩写词表 |
附录3:心理量表图示 |
致谢 |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醒神胶囊对睡眠剥夺大鼠血清中乳酸、SOD、皮质醇和睾酮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补脾醒神益智法对脾虚认知功能障碍大鼠TREM2/NF-κb信号通路作用机制的研究[D]. 程越.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补中益气汤(方)与脾虚肌无力(证)方证关联的生物学基础[D]. 钱梦.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衰老分子机制探讨脾虚证-补中益气汤相关的生物学基础[D]. 朱昊如.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4]针刺上星、人中穴改善慢性轻度不可预测性刺激大鼠抑郁样症状的机制研究[D]. 刘思宇. 厦门大学, 2019(09)
- [5]青蒿—鳖甲药对对虚热证大鼠模型的药效学初步研究[J]. 田文慧,姚晓霞,陈佳丽,袁强. 浙江中医杂志, 2016(08)
- [6]“劳倦过度、房室不节”肾阳虚模型小鼠及其以药反证脑基因表达谱的研究[D]. 杨裕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7]安神方治疗失眠症的疗效观察及相关机制研究[D]. 吴海波. 南方医科大学, 2009(01)
- [8]肾合颗粒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研究[D]. 常增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9]菖蒲合欢冲剂干预睡眠的实验研究[D]. 余轶群.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12)
- [10]刺五加总甙贴敷神阙穴抗睡眠剥夺作用的临床观察[D]. 温瑞丽. 第一军医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