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电子轨道衡的发展谈产品创新的思路(论文文献综述)
褚敏,程文明[1](2017)在《轨道衡过渡装置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总结当前轨道衡过渡装置在结构、设计和安装上存在的问题,分析轨道衡过渡装置过渡块的受力情况、结构和工艺要求,设计新的过渡装置。新的轨道衡过渡装置设置了过渡块防护架,提高了零部件的互换性,有利于秤体的稳定,并能够实现微量高度调整。指出新的轨道衡过渡装置的安装和维护要点。
雷天华[2](2016)在《煤炭销售铁路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文中认为装车系统是煤炭销售的必备环节,能够将煤炭按照需求快速、安全、高效的装车对煤炭生产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国内外装车系统的现状进行了叙述,并分析各种装车系统的优势与不足;依据变频控制和内模控制理论,以枣矿集团蒋庄煤矿装车系统为背景,设计了一套煤炭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该煤炭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融合了PLC控制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传感器检测技术、变频控制和基于内模原理的PID控制策略,实现自动控制与人工操作控制的两种装车方式。本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工作:(1)对自动控制系统构架进行设计,完成装车自动控制系统中PLC硬件系统设计、模块选型、传感器设备的选型等;完成了对被控设备的电气部分设计;实现利用动态电子轨道衡对列车装载量的动态称量;利用光电开关对列车车厢的定位检测;利用料位计实现对装载车厢煤位高度的检测。控制系统选择采用西门子S7-300系列PLC为程序控制核心,通过采用以太网技术、PROFIBUS-DP技术实现系统的通信网络构建。(2)将传统的PID控制策略与内模控制原理相结合,根据装车高度设定装载量模型,从而实现对绞车牵引速度的控制。为实现装载量与列车牵引速度精确配合,建立被控对象放料闸门的数学模型,采用基于内模原理的PID控制器,并实现参数整定;控制器调节闸门的开闭程度,从而实现对列车装载量连续、稳定的控制。(3)系统程序设计分为PLC程序设计与上位机监控界面设计。PLC控制程序利用STEP7 V13编程软件依据控制策略实现对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态、参数设置与程序块功能的实现。利用昆仑通态触摸屏作为上位机,采用MCGS软件设计上位机界面,监测并控制设备运行。经现场运行表明,本控制系统设置合理,能够有效的提高煤炭装车的效率和精度,节约生产成本,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刘磊[3](2013)在《多通道动态轨道衡称重转换器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动态轨道衡是九十年代后期出现在轨道衡领域中的一种新型动态称量设备。目前,因其在铁路交通和矿山运输上的广泛使用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称重转换器是轨道衡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之一。本课题设计的多通道动态轨道衡称重转换器采用美国TI公司最新Stellaris系列高端ARM微处理器(cortex-m3内核),该设计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由数据采样、指示灯阵列和输入输出接口组成数据采集及传输控制系统。本文从理论上对数据采集系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了动态轨道衡的工作原理,提出了称重转换器的总体设计方案。选用TI公司的Stellaris系列高端ARM微控制器LM3S9B96芯片及相应外部器件构建了控制系统的硬件开发平台,研究了LM3S9B96微控制器的软、硬件开发技术。考虑到数据采集的精度,选用了以24位高精度的∑-△模数转换器ADS1246为核心的采样前端的设计,包括供桥电压电路、调理电路、模数转换电路等。由于LM3S9B96内部集成CAN控制器模块,本设计使用CAN控制器局域网络接口连接上位机,通过CAN接口接收上位机的控制指令和定时向上位机发送仪表所采集到的多路传感器的数据。设计完成后,各部分经过反复试验和测试,达到了设计要求,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
何冀东[4](2013)在《基于网络重要度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货物超偏载问题一直是影响铁路货运安全的重大惯性问题,随着铁路的发展,特别是高铁线路的开通,既有线路运能得到释放,现有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配置已经不能满足要求,铁道部计划对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进行布局优化。有鉴于此,本文对铁路超偏载检测设备的布局方案进行优化研究,建立相关的优化模型,并针对沈阳铁路局现有的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布局方案的优化。论文首先从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框架和设备的工作原理、技术选型入手,介绍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出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技术选型的相关标准。论文研究的重点内容是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的方法以及对沈阳铁路局货运系统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的优化。通过对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以及对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相关配置要求、安装要求研究,基于网络重要度模型的基本理论,结合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网络重要度模型进行改进,最终构建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的优化模型;结合相关要求确定模型节点选择的原则和方法,选定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的影响指标;以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研究为案例,利用MATLABR2012a软件对模型进行0-1整数规划编程求解,得出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的优化方案。
金玉枫[5](2012)在《动态轨道衡设计及监控软件开发》文中认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对货物称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实时性和精确性兼备。在这样的情况下动态轨道衡应运而生,它能够在不要求列车停止的状态下实现对列车的称量,实现对货物快速高效高精度的测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如今动态轨道衡技术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现有的动态轨道衡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为了弥补现有动态轨道衡的不足,提高动态称量的精度和速度,进行了动态轨道衡的设计及其监控软件的开发。本文首先介绍了动态轨道衡的发展历史以及本次课题的研究背景,之后详细地介绍了整个动态轨道衡的硬件系统组成和各个部分的功能实现,最后介绍了监控软件的开发环境以及整个监控软件的功能组成。硬件部分包括称重通道、LCD显示模块、微处理器模块和以太网通讯接口。设计中利用柱式传感器采集过衡列车的重量信号,送入放大滤波电路进行放大滤波,再由16位高精度AD转换芯片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之后送入DSP芯片进行分析,最后经以太网通讯接口传输给上位机。软件系统分为上位机和下位机两个模块。本文对下位机软件模块的软件功能和设计分别作了介绍。在上位机软件模块部分,本文从界面介绍、软件功能实现等方面的设计分别进行详细介绍,采用面向对象的语言C#编写,建立了友好的人机界面,实现了对数据的存储、打印、查找、统计等功能。本文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1)称重信号的预处理:采用了全模拟量判别车辆的方法。简单快捷的同时方便排查传感器故障。(2)数据传输方面,提出了基于UDP协议的以太网通讯方式,使系统实时性更高,建立了保证数据安全可靠传输的可靠性机制以解决传输过程中的丢包问题。考虑到实际应用中传输数据量很大,可能由于缓存区不足而导致丢包情况发生,进一步提出了交织流的概念,即将数据报重新排序,交错发送给上位机的方法。(3)为保证整个系统的测量精度,结合动态称重信号的特点,本文运用了小波变换算法对采集到的动态数据进行数字滤波。小波变换具有时域局部化特点及小波基选择的灵活性,能够有效弥补传统去噪方法的不足。(4)动态称重算法:提出了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动态称重算法,能够根据数据的暂态波形辨析出最终的重量数据。通过仿真和实验证明,硬件电路功能完善;全模拟判车方法准确可行,能够快速精确得出判断结果;以太网通讯方式实时性高,可靠传输机制有效遏制了丢包现象的发生;经小波算法处理之后的信号能够快速准确地反映被测列车的重量。整个系统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高的精度和实时性。
徐栋[6](2012)在《铁道货车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作为一种我国重要的物流运输途径之一,以其运输量大、运输安全可靠、价格低廉等诸多因素在货物运输领域具有相当的比率。近年来,在国内交通运输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驱使下,我国铁路部门也明显加强了对铁路安全的监管力度,以维持铁路在交通运输领域中的主导地位。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是安装在铁路沿线上,对行驶的货车进行动态检测超载、偏载等装载情况的一种计量装置,是我国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铁路列车运行速度大面积提升和电气化铁路大量开通,对货物装载加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货运安全在铁路运输安全中的位置日益凸显出来。依照目前计量条件,为保证列车的运行安全,要在铁路沿线线路上安装大量动态电子轨道衡及货物列车超偏载检测装置,对货物列车超偏载状态进行检测。目前,轨道衡和超偏载装置虽各自对铁路货运安全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很好结合两者优势,本文提出一种新型铁路货车超偏载轨道衡装置,能结合轨道衡称重精度高和超偏载测偏的功能,达到提高检测精度,减少铁路投资的目的。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动态电子轨道衡和超偏载装置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并对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做了说明。之后对系统的技术要求、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后又建立了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作出了分析。其次,对系统的硬件组成电路—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了重点介绍,对组成电路的各个单元进行了细致说明,完成了传感器信号的放大、滤波、A/D转换作用。对整个硬件部分分成电源模块、放大模块、滤波模块、A/D模块四个部分进行了说明,对组成各模块的各器件、工作过程及在系统中的作用进行说明。第三,对影响信号检测电路精度的因素及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说明,指出温度、干扰及桥压稳定度作为影响电路测量精度的三个主要因素,并列举了许多改进方法,以提高电路检测精度。第四,对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了简要介绍,主要对系统的称重算法,程序流程图,系统实现的功能,系统运行结果进行简短说明。最后,对整个系统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工作方向。
窦秀忍[7](2011)在《静态衡无人值守远程集中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计算机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以及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并不断的应用于现实生产中,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极大的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随着现代化生产的持续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作为生产工具的各种机械设备不断朝着自动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且随着市场化经济的逐渐发展,企业之间的的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把握行业优势,企业必须努力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这也客观上使生产设备自动化成为企业的迫切需要。静态衡是指用于称重静止状态机车载重的轨道衡。传统的静态衡称量系统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浪费人力资源,不便于信息的统一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等问题。本系统结合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完成了静态衡无人值守远程集中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系统主要包括三个部分,车辆上衡位置检测系统,包号自动识别系统,上位机监控系统。首先,结合传感器技术和CAN总线技术,判断车辆是否正确停放于静态衡之上,实现了车辆上衡的位置检测功能;并采用电子标签技术实现车号的自动识别。定位信息、车号信息等数据通过总线技术传递给上位机监控系统,上位机监控系统完成自动称重,并将数据集中存储于数据库,实现联网查询和历史查询,从而实现远程集中计量的功能。苯系统结合多种技术,提高了静态衡称量系统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不仅为企业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也为企业信息的统一智能化管理提供了解决办法。本系统已经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智磊[8](2011)在《新型剪力传感器在轨道衡计量中的研究和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矿石、工业原料的运输安全性,运输数量和质量的稳定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保值、保量的能源和材料供给是保证国家经济平稳发展、防止国家财产流失的重要课题。其中轨道运输占国内运输总量的80%,研究出精度高,稳定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的动态轨道称重系统,无疑将对轨道运输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意义。为了解决矿山井下轨道运输高精度计量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剪力传感器轨道衡计量系统。并从轨道衡计量方案的选定、工作原理的分析、试验方案的设计、有限元数值仿真等方面研究了新型剪力传感器在轨道衡计量中的应用,主要从事了如下工作:第一章分析了矿山井下轨道计量的现状,并结合当前轨道衡计量技术的新发展,提出新型剪力传感器用于矿山井下轨道衡计量的构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矿车两次双轴计量的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具体设计、计算和试验验证工作。第二章首先对比分析了正应力型、弯矩型、剪力型三种方案的优缺点,剪力传感器型以其安装方便,精度高,适应性强,抗干扰,不换轨道型号的优点成为最终方案。然后对工字钢截面力学特性进行推导,得出应变金属丝与水平线呈±45°角时应变量最大的结论。最后从轨道矿车计量过程、计量原理、硬件设备安装方式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三章对剪力传感器的参数进行了测试,得到测试精度高于同类传感器。然后分析了传感器弹性材料特性、传感器贴片或安装误差、传感器安装松紧等因素对剪力信号输出的影响,并分析给出了应对措施。第四章采用ANSYS有限元命令流(APDL)的方法建立了剪力传感器参数化模型,结合单元类型和模型深度原则并考虑实际T况确定了约束形式。分析得到了传感器安装孔间距最近263.163mm,最远789.489mm的结论。这为剪力传感器的现场安装做出了理论上的指导。第五章在ANSYS中采用TARGE 170目标单元和CONTA174接触单元对剪力传感器过盈安装进行了有限元静力学仿真。通过分析剪应力分布云图得到传感器贴片区域为2R/3(R为贴片区半径)范围的结论。这为剪力传感器尺寸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
杨志军[9](2010)在《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列车速度不断提升,列车事故频频发生,铁道部对事故原因进行分析后,认为列车的超偏载是引发列车脱轨的主要因素,对列车超偏载的监测工作必须加强。然而,传统的轨道衡超偏载监测只能在装车后到固定地点进行监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如果出现超偏载问题,必须处理完后列车才能继续运行,在造成经济损失的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工作效率。因此研究一种便捷的轨道车辆动态实时称重设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将传感器安装在车厢下的减震弹簧上,采用新华龙公司推出的C8051F350单片机对传感器信号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串口将采集的数据写进射频卡的电子标签,读卡器自动检测有效范围内的电子标签并读取其有效数据。上位机从读卡器中读回数据并实现显示、打印、存储等功能。本系统实现了在装车过程中对超偏载情况进行监测,大大缩短了超偏载监测时间,同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安装维护方便等优点。本文在对国内外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综述的基础上,论述了这种新型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的总体方案,详细阐述了系统硬件、软件的设计及开发。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传感器的选型;电源低功耗管理;数据采集板的设计及采集精度调整;无线数据传输;基于VB的上位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基于MATLAB的最小二乘法数据曲线拟合。
付研宇[10](2009)在《轨道车辆动态称重数据处理算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车辆动态称重,即车辆在非停车运动状态下的称重。与车辆在停车状态下的静态称重相比,车辆动态称重的主要特点是节省时间、效率高。动态称重时,车辆以一定速度通过称重仪,不仅对称重仪的作用时间很短(一般不到一秒),而且作用在称重仪上的力除真实轴重外,还有许多因素产生的干扰力,如:车速﹑车辆自身振动﹑路面激励等。在各种干扰力的作用下,真实轴重很难被提取出来,给动态称重实现高精度测量造成很大困难。因此,在外界随机不确定度干扰力作用下如何准确测量真实轴重,就成了动态轴重测试系统的技术难点和关键。对轨道车辆动态称重所存在的干扰进行分析﹑整理,从动态测试系统的整体角度探讨减小或消除这些干扰力影响的措施,将有助于高精度动态称重技术的进步及测试系统的发展。为了提高轨道车辆动态称重的精度,研究了动态称重数据处理算法,并应用于便携式动态轨道车辆称重系统,提高轨道车辆动态称重精度。本文在便携式机车车辆动态称重仪的基础上,对传感器输出的信号进行数据采集,实现了双通道的实时数据采集,并根据车速的变化对采样频率进行调节以得到正确的信号样本,分别应用EMD方法及RBF神经网络方法进行动态称重数据处理,并应用到新型便携式动态轨道车辆称重装置。信号处理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处理结果都在误差的允许范围内,但EMD方法的精度及稳定性要高于RBF,故对该称重仪采用EMD方法做动态称重系统的软件处理方法。
二、从电子轨道衡的发展谈产品创新的思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电子轨道衡的发展谈产品创新的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1)轨道衡过渡装置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轨道衡过渡装置存在的问题 |
2.1 结构设计缺陷 |
2.2 工艺设计缺陷 |
3 过渡块的技术要求 |
3.1 过渡块的力学模型 |
3.2 过渡块的结构和工艺要求 |
4 轨道衡过渡装置的零部件设计和加工工艺 |
4.1 引线轨和称重轨 |
4.2 过渡块 |
5 轨道衡过渡装置的安装和维护 |
6 结语 |
(2)煤炭销售铁路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2 煤炭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
2.1 概述 |
2.2 蒋庄煤矿装车系统简介 |
2.3 装车系统设计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硬件设计 |
3.1 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 |
3.2 PLC控制系统设计 |
3.3 现场设备电气原理图设计 |
3.4 现场设备选型 |
3.5 装车流程 |
3.6 本章小结 |
4 装车过程的控制策略 |
4.1 内模控制 |
4.2 PID控制系统 |
4.3 控制系统的实现 |
4.4 系统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PLC控制程序设计 |
5.2 控制网络设计 |
5.3 触摸屏软件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多通道动态轨道衡称重转换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科学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现状 |
1.2.2 国内现状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
1.4 本论文的创新点和指标 |
第2章 数据采集系统基本概念和理论 |
2.1 数据采集系统的概述 |
2.2 数据采集的基本理论 |
2.2.1 采样定理 |
2.2.2 采样保持 |
2.2.3 量化与量化误差 |
2.2.4 编码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通道动态轨道衡称重转换器的方案设计 |
3.1 工作原理 |
3.1.1 动态轨道衡的信号状态 |
3.1.2 动态轨道衡工作原理 |
3.1.3 称重转换器完成的功能 |
3.2 方案设计 |
3.2.1 Cortex 处理器 |
3.2.2 主体控制部分 |
3.2.3 数据采集部分 |
3.2.4 数据传输部分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称重转换器的硬件设计 |
4.1 硬件设计总方案 |
4.2 称重传感器 |
4.2.1 称重传感器的选择 |
4.2.2 传感器内部电路原理 |
4.3 平台构建 |
4.3.1 Stellaris 微处理器 LM3S9B96 的简介 |
4.3.2 Stellaris 微处理器 LM3S9B96 的主要内部资源 |
4.4 最小系统的设计 |
4.4.1 电源电路 |
4.4.2 复位电路 |
4.4.3 晶振电路 |
4.4.4 JTAG 接口电路 |
4.5 接口电路设计 |
4.5.1 EEPROM 扩展单元 |
4.5.2 按键控制电路 |
4.5.3 LED 指示灯电路 |
4.5.4 开关量输入输出单元 |
4.5.5 UART 通信接口电路 |
4.6 数据采集单元电路的设计 |
4.6.1 供桥电源 |
4.6.2 信号调理电路 |
4.6.3 模数转换电路 |
4.7 CAN 总线通信单元设计 |
4.8 硬件系统实物图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称重转换器软件设计 |
5.1 开发环境介绍 |
5.2 系统主程序设计 |
5.3 数据采集部分软件设计 |
5.4 接口驱动程序设计 |
5.4.1 按键接口程序设计 |
5.4.2 LED 指示灯程序设计 |
5.4.3 读写 EEPROM 的程序设计 |
5.4.4 CAN 通信单元程序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试验和测试 |
6.1 采样测试 |
6.2 CAN 传输测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基于网络重要度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超偏载检测设备原理及系统结构 |
2.1 超偏载仪检测原理 |
2.1.1 车辆重量的计量方式及其原理 |
2.1.2 轮重的测量原理 |
2.2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系统结构 |
2.2.1 总体架构 |
2.2.2 逻辑架构 |
2.2.3 网络结构 |
3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技术选型 |
3.1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技术要求 |
3.1.1 超偏载检测设备技术要求 |
3.1.2 站场用轨道衡的技术要求 |
3.2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选型要求 |
3.3 小结 |
4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研究 |
4.1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4.2 超偏载检测设备配置要求以及安装技术要求 |
4.2.1 铁路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配置要求 |
4.2.2 铁路货车超偏载检测装置安装技术要求 |
4.3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比选 |
4.4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节点的选择 |
4.5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重要度指标的选定 |
4.6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重要度模型研究 |
4.6.1 重要度模型研究 |
4.6.2 优化模型的建立 |
4.7 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
4.7.1 整数规划算法 |
4.7.2 启发式算法 |
4.7.3 算法比选 |
4.8 小结 |
5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优化方案研究 |
5.1 沈阳铁路局概况 |
5.2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影响因素 |
5.2.1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节点的选择 |
5.2.2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路线的确定 |
5.2.3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节点重要度指标的确定 |
5.3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研究 |
5.3.1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现状 |
5.3.2 布局优化方案求解 |
5.3.3 沈阳铁路局超偏载检测设备布局方案评价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动态轨道衡设计及监控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轨道衡发展历史 |
1.2 课题研究背景 |
1.3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动态轨道衡系统的设计 |
2.1 动态轨道衡工作原理及系统硬件设计 |
2.2 称重传感器 |
2.2.1 传感器选择 |
2.2.2 传感器电桥电源 |
2.3 称重通道设计 |
2.3.1 放大电路设计 |
2.3.2 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
2.3.3 AD转换电路设计 |
2.3.4 处理器芯片选择 |
2.4 液晶显示电路 |
2.5 以太网通讯接口电路 |
2.5.1 以太网控制芯片CP2200 |
2.5.2 以太网变压器 |
2.6 硬件实物图 |
第三章 动态轨道衡系统监控软件开发 |
3.1 软件开发平台介绍 |
3.2 软件功能设计 |
3.3 下位机软件 |
3.3.1 数据获取 |
3.3.2 数据传输 |
3.3.3 下位机软件传输协议 |
3.3.4 丢包处理 |
3.4 上位机监控软件 |
3.4.1 界面功能说明 |
3.4.2 数据接收和指令发送 |
3.5 数据存储管理 |
3.5.1 数据库介绍 |
3.5.2 数据存储 |
3.6 判车程序实现 |
第四章 系统建模与仿真 |
4.1 动态轨道衡系统的噪声分析 |
4.2 系统建模 |
4.3 动态称重 |
4.3.1 递推最小二乘法 |
4.3.2 基于递推最小二乘法的动态称重 |
4.4 数字滤波算法 |
4.5 小波分析 |
4.5.1 小波分析简介 |
4.5.2 小波分析用干列车动态称重信号噪声滤除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设计总结 |
5.2 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铁道货车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动态电子轨道衡和动态超偏载装置概述 |
1.3 国内外发展概述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系统 |
2.1 系统的技术特征及性能指标 |
2.1.1 系统的设计思想 |
2.1.2 系统的总体技术性能 |
2.1.3 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
2.1.4 系统的安装条件及要求 |
2.2 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系统的组成 |
2.3 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系统工作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超偏载轨道衡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3.1 系统数学模型的研究 |
3.2 系统数学模型的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超偏载轨道衡信号检测电路研究 |
4.1 信号检测电路的组成 |
4.2 信号检测电路硬件设计 |
4.2.1 电源模块设计 |
4.2.1.1 芯片电源设计 |
4.2.1.2 供桥电压设计 |
4.2.2 放大电路设计 |
4.2.3 滤波电路设计 |
4.2.4 模数转换卡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超偏载轨道衡信号检测电路精度分析 |
5.1 影响电路精度的因素 |
5.2 提高电路精度的措施 |
5.2.1 抑制温漂的措施 |
5.2.1.1 抑制温漂的必要性 |
5.2.1.2 电子环境恒温系统设计 |
5.2.2 抗干扰措施 |
5.2.2.1 杂散电磁场干扰抑制措施 |
5.2.2.2 电源系统的抗干扰 |
5.2.2.3 接地系统的抗干扰 |
5.2.3 提高供桥电压稳定性的措施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称重系统软件设计 |
6.1 系统软件设计原则及功能 |
6.1.1 系统软件设计原则 |
6.1.2 系统软件功能 |
6.2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
6.3 系统称重结果说明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7.2 后续工作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7)静态衡无人值守远程集中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静态衡计量系统研究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静态衡无人值守远程集中计量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静态衡无人值守远程集中计量系统功能需求 |
2.2 静态衡无人值守远程集中计量系统设计方案 |
2.2.1 静态轨道衡称重台 |
2.2.2 静态衡车辆上衡位置检测系统 |
2.2.3 静态衡包号自动识别系统 |
2.2.4 静态衡上位机监控系统 |
2.3 结语 |
第3章 静态衡包号自动识别系统设计 |
3.1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包号识别 |
3.1.1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包号识别方案 |
3.1.2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包号识别的实现 |
3.1.3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包号识别结果分析 |
3.2 基于电子标签(RFID)的包号识别 |
3.2.1 RFID工作原理 |
3.2.2 电子标签的选用及通信数据格式 |
3.3 结语 |
第4章 静态衡车辆上衡位置检测系统设计 |
4.1 静态衡车辆上衡位置检测系统设计方案比较 |
4.2 静态衡车辆上衡位置检测系统设计原理 |
4.3 静态衡车辆上衡位置检测系统硬件设计 |
4.3.1 电源电路 |
4.3.2 主控电路 |
4.3.3 接口电路 |
4.3.4 主控板实物图 |
4.4 静态衡车辆上衡位置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
4.5 结语 |
第5章 上位机监控系统设计 |
5.1 上位机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5.2 上位机监控系统组成 |
5.2.1 基础数据管理 |
5.2.2 设备管理 |
5.2.3 远程维护 |
5.2.4 数据管理 |
5.2.5 统计报表 |
5.3 结语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8)新型剪力传感器在轨道衡计量中的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3.1 轨道衡的概念 |
1.3.2 轨道衡的分类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6 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轨道衡称重方案及系统组成原理 |
2.1 轨道称重方式的方案选择与分析 |
2.1.1 正应力型 |
2.1.2 弯矩型 |
2.1.3 剪力型 |
2.2 轨道衡称重方案的确定 |
2.3 整体系统组成方案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剪力传感器性能测试及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3.1 轨道衡国内外精度标准 |
3.2 剪切力传感器性能测试 |
3.3 剪力传感器计量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
3.3.1 传感器材料力学性能对称重精度的影响 |
3.3.2 应变片贴片角度误差对称重精度的影响 |
3.3.3 传感器安装松紧对计量精度的影响及调整措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轨称重系统的有限元仿真 |
4.1 ANSYS有限元分析概述 |
4.2 钢轨参数化建模及初始条件和约束分析 |
4.2.1 钢轨截面APDL参数化建模 |
4.2.2 钢轨称重模型选择与约束条件的确立 |
4.3 钢轨腹板的深梁弯曲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剪力传感器弹性体有限元分析 |
5.1 传感器弹性体有限元参数建模 |
5.2 过盈配合接触单元的创建 |
5.3 传感器弹性体过盈配合有限元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研究中的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9)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动态电子轨道衡及其发展 |
1.1.1 我国动态电子轨道衡及其发展 |
1.1.2 国外动态电子轨道衡发展现状 |
1.2 轨道衡的分类 |
1.2.1 按使用状态分类 |
1.2.2 按计量原理分类 |
1.2.3 按计盘方式分类 |
1.3 课题的来源和研究内容 |
1.3.1 课题的来源和意义 |
1.3.2 论文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总体设计方案 |
2.1 系统设计原则及硬件设计指标 |
2.1.1 系统设计原则 |
2.1.2 硬件设计指标 |
2.2 系统结构框架 |
2.3 核心单片机C8051F350 |
2.4 设计方案的选定 |
2.4.1 传感器选型 |
2.4.2 电源低功耗管理 |
2.4.3 无线数传模块 |
2.4.4 读卡器与上位机通讯协议 |
2.4.5 数据库应用程序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硬件电路设计 |
3.1 硬件设计原则 |
3.2 电源模块 |
3.2.1 5V电源 |
3.2.2 3.3 V电源 |
3.3 数据采集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数据采集模块软件设计 |
4.1 软件设计原则与编程方法 |
4.1.1 软件设计原则 |
4.1.2 软件编程方法 |
4.2 系统初始化 |
4.2.1 系统时钟初始化 |
4.2.2 端口初始化 |
4.2.3 ADC0初始化 |
4.2.4 UART0初始化 |
4.3 C8051F350单片机ADC精度分析 |
4.4 系统主程序流程图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库应用程序设计与开发 |
5.1 数据库概述 |
5.1.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
5.1.2 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 |
5.1.3 数据库发展阶段 |
5.2 基于VB6.0的数据库应用程序 |
5.2.1 数据库应用程序用户界面及其功能 |
5.2.2 数据库应用程序结构 |
5.3 数据库应用程序与读卡器的通讯 |
5.3.1 串口通讯简介 |
5.3.2 实现串口通讯的MSComm控件 |
5.3.3 利用MSComm控件实现串口通信 |
5.4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在VB中的实现 |
5.4.1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在数据库应用程序中的操作过程 |
5.4.2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的算法研究 |
5.5 数据库应用程序其他功能的实现 |
5.5.1 MSHFlexGrid控件 |
5.5.2 查询 |
5.5.3 DataReport报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据转化算法研究 |
6.1 弹簧特性曲线 |
6.2 数据的曲线拟合 |
6.2.1 数据曲线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
6.3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在MATLAB中的实现 |
6.3.1 曲线拟合工具箱简介 |
6.3.2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的实现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轨道车辆动态称重数据处理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轨道车辆动态称重的来源及意义 |
1.2 动态电子轨道衡及其发展 |
1.2.1 我国动态电子轨道衡及其发展 |
1.2.2 国外动态电子轨道衡发展现状 |
1.3 轨道衡的分类和结构 |
1.3.1 按使用状况分类 |
1.3.2 按计量原理分类 |
1.3.3 按计量方式分类 |
1.4 动态称重技术 |
1.5 本课题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动态称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 |
2.1 数据采集过程 |
2.2 数据采集设备 |
2.2.1 数据采集设备类型 |
2.2.2 数据采集设备的主要指标 |
2.3 数据采集卡 LabJackU12 |
2.4 数据采集软件 |
2.5 动态称重数据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EMD 的动态称重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3.1 非平稳信号分析方法概述 |
3.2 EMD(经验模态分解)时频分析方法 |
3.2.1 瞬时频率的概念 |
3.2.2 本征模函数(IMF) |
3.3 EMD 的实现过程 |
3.4 EMD 在动态称重技术中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BF 神经网络的动态称重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
4.1 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
4.1.1 人工神经元模型 |
4.1.2 神经网络常用的激发函数 |
4.1.3 神经网络的分类 |
4.2 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 |
4.3 网络的训练与设计 |
4.4 RBF 网络的学习算法 |
4.5 RBF 网络在动态称重技术中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EMD 动态称重程序 |
附录B RBF 神经网络动态称重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从电子轨道衡的发展谈产品创新的思路(论文参考文献)
- [1]轨道衡过渡装置的研究与设计[J]. 褚敏,程文明. 铁道技术监督, 2017(01)
- [2]煤炭销售铁路装车站自动控制系统[D]. 雷天华.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3]多通道动态轨道衡称重转换器的研制[D]. 刘磊. 河北科技大学, 2013(S2)
- [4]基于网络重要度的货运计量安全检测监控设备布局优化方法及应用研究[D]. 何冀东. 北京交通大学, 2013(S2)
- [5]动态轨道衡设计及监控软件开发[D]. 金玉枫. 扬州大学, 2012(01)
- [6]铁道货车动态超偏载轨道衡研究[D]. 徐栋. 广西工学院, 2012(04)
- [7]静态衡无人值守远程集中计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窦秀忍. 湖南大学, 2011(05)
- [8]新型剪力传感器在轨道衡计量中的研究和应用[D]. 陈智磊. 武汉理工大学, 2011(09)
- [9]货运列车超偏载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 杨志军. 内蒙古大学, 2010(01)
- [10]轨道车辆动态称重数据处理算法研究[D]. 付研宇. 大连交通大学,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