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对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远发展的思考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对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远发展的思考

一、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雷[1](2021)在《NKD贸易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指出石油是工业命脉,关系到国家存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经济水平飞速提升。作为经济发展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商品贸易对经济效益提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大宗油品商品作为商品贸易的重要组成形式,不仅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战略物资,在国民经济、军事等诸多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经济发展对如金属原料、原油等大宗商品需求快速增长。近年来,国家各部位相继颁布一系列关于油品行业发展和贸易促进的措施。因其战略属性,石化行业经营主体多为国企。民企的生存更像夹缝求生,相较国企,政策导向对企业的影响更为显着。本文的研究对象甘肃NKD贸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NNKD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是山东JBKG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JBKG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于2007年12月7日成立,注册资本5000万元。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依托JBKG集团,在满足集团石化板块自有需求的前提下,拓展了业务领域,实现了一定的发展。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外部环境的剧变,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系列管理问题。鉴于当前的发展现状,企业迫切需要制定一套切实有效的竞争战略和保障措施来指明未来的发展方向。这也是本文作者研究案例企业的初衷。本文以竞争战略相关理论为基础,在对企业内外部环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客观、有效、科学的分析NKD公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使用文献研究和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刻剖析NKD公司现阶段在经营策略及内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对NKD公司竞争战略的改善、选择和实施进行研究,提出了基于市场、客户和经营模式创新的差异化战略措施,并从企业文化、组织建设、数字化转型、政策研究等方面制定了战略保障措施,拓展了战略管理的研究领域。为公司战略管理者特别是石油制品贸易企业管理者提供管理思路和实践建议,推动企业竞争战略的改善,促进战略制胜的理念推广,为实现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管理案例参考。

刘宁[2](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莫柏旭[3](2019)在《NK公司的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小微企业基数庞大,分布广泛,是技术创新和吸纳就业的主力,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重大意义。但小微企业的发展历程短,规模实力不足,人才和技术缺乏,营利能力弱,面临严峻的生存问题。为此政府非常重视小微企业的发展,推出了各项有利于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小微企业成长。NK公司在企业划分标准上归类为小微企业,随着近年来市场竞争的加剧,营销环境的改变,业绩一直停滞不前,面临着诸多营销问题。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NK公司的营销管理进行研究。首先,通过对NK公司的营销发展现状和宏微观营销环境进行分析,发现NK公司存在着诸多小微企业相类似的营销问题,如营销观念落后、营销规模和实力不足、资源和人才紧缺、管理水平低等,制约着企业的发展。随后,针对NK公司现存的营销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由于产品同质化严重,原目标市场需求饱和,NK公司应按多样化的标准进行市场细分,进而结合细分市场需求特点和自身资源实力的优劣势,集中力量聚焦性地开拓有比较优势的细分市场。除了对产品、价格、促销和分销策略进行调整优化,NK公司还应以价值创造的理念指导营销,加强对外合作,积极与外界建立营销战略联盟,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优越的客户价值最大化共创和传递。最后,分别从营销观念、营销管理、结构流程、人才、激励及培训等方面着手,提出营销保障措施,以解决NK公司所遇到的非营销策略问题和减少营销实施中的阻碍,保障营销战略与策略得以顺利落实。另外,营销保障措施能提高NK公司整体运营的效率和流程协同性,增强了客户价值在企业内外部的创造和传递,对NK公司实施价值链及价值网营销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理论上,本文在传统的营销范式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价值链和价值网的营销视角补充,并结合了小微企业的特征,对传统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进行了部分适应性调整,丰富了现营销理论。在实践上,能为NK公司解决当前的营销问题,同时也能为其它小微企业提供营销参考。

黄涵[4](2019)在《浙江省区域市场准入环境评估及其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耦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已由高速增长态势转向高质量发展态势,新的增长极形成需要优质的营商环境与配套的市场准入机制,区域市场准入环境的优化是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浙江省把“最多跑一次”改革作为推动和优化区域市场准入环境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全方位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自2016年“最多跑一次”改革以来,省、市、县各域均对优化区域市场准入环境做出了极大的改进尝试,力求突破,并着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最多跑一次”改革背景下各地区域市场准入环境的具体成效及其空间差异,却亟需引入第三方评估。本文以浙江省“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切入点,经过多次研讨并经仔细甄选,结合各位专家学者、省局及地方相关负责人的意见,构建区域市场准入环境的定性与定量兼顾衡量的全面指标,并通过组建50多人的团队进行全省11个设区市89个县(市、区)的电话调研和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地区的实地调研和走访,共得到有效样本5017份,区域市场准入环境评估结果如下:(1)从总体上来看,全省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总体水平是不断提升的,此次区域市场准入环境评估中“实现率”比例达到75.09%,较2017年度“最多跑一次”改革评价提高了 10个百分点。(2)从空间上来看,浙江省11个设区市的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台州市85.02、金华市84.93、杭州市84.88、舟山市82.47、衢州市81.43、温州市80.68、丽水市79.88、宁波市78.50、湖州市78.13、绍兴市77.07、嘉兴市75.05。研究发现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呈现区域性差异的特征,本文认为必然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存在密不可分的关联。通过构建“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评估体系,探析“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和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的耦合规律,其次根据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及其耦合结果的空间差异挖掘两者各自的空间自相关规律,最后根据政商关系与区域市场准入环境之间的联系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评估模式并进行驱动力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从浙江省1 1个设区市横向比较,不同设区市的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各大指标之间大部分处于低水平耦合阶段,从浙江省1 1个设区市纵向比较,同一个设区市的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中不同指标要素的耦合程度各有不同。耦合协调度主要表现为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各设区市的耦合协调度均处于中低水平。(2)浙江省89个县(市、区)的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I为0.0882863,在局部空间上表现为浙江省中部地区H-H高值集聚,西北部呈现显着的L-H低高异常值集聚,东北部呈现L-L低值集聚,其余地区为不显着区域,未表现出明显的空间相关性,而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耦合度和称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全局负相关的特性,呈现出离散趋势,局部均主要表现为低高和高低集聚的空间相关性。(3)新型政商关系与区域市场准入环境之间存在一个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可以用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的大小及分布一定程度上动态评估新型政商关系的区域性差异,区域市场准入环境的提升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新型政商关系的优化。

郭裕湘[5](2018)在《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等战略的实施,西部地方高校的发展及其学术竞争力的提升对推动西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被认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作为西部地方高校在学术竞争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优势能力,在支撑西部地区实现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国防创新、区域创新、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的现实是,西部地方高校发展速度和学术水平都难以承担起这一历史赋予的责任,因而探索西部地方高校及其学术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也就成为一个理论和现实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在新结构经济学视角下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进行一些尝试性探索和研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分析和概括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概念、内涵和要素系统,在辨析和借鉴新结构经济学核心概念和核心观点的基础上,从起点、路径、关键点、外部引擎四个方面阐述了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理论价值;本文运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起点——要素禀赋结构,发展路径——遵循比较优势战略,关键环节——学术自生能力获得,以及外部引擎——政府和市场作用发挥等四个方面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并运用案例研究、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在“EASV-MG”框架下对案例高校——广西H学院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路径进行了梳理。在总结案例高校渐进式发展路径经验的同时,也从理论上厘清了比较优势发展路径与特色化发展路径的异同。论文深入探讨了案例高校遵循基于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问题及其背后的原因,并从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角度提出了发展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政策建议。本文基于学术生产活动的特点,从资源、成果、过程三个层面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内涵和要素系统进行了诠释。从资源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学者、学术物力、学术财力有机结合的综合优势能力;从成果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表现为学术发现、综合、传播和应用知识的综合优势能力;从过程要素看,高校学术竞争力是高校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等要素协同作用所体现出的综合优势能力。以上三个层面的十个要素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一般要素子系统。而西部地方高校所拥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地域性、民族性和自然性特殊要素则构成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的特殊要素子系统。基于此,本文提出,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是西部地方高校学者获取和利用学术设施、资金、设备,以及西部地区特有学术资源等,在技术创新、学术制度和学术文化的影响下,以学科为基本单元,在发展知识的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集学术发现竞争力、学术综合竞争力、学术传播竞争力和学术应用竞争力为一体的综合优势能力。本文尝试运用新结构经济学作为研究的视角,对西部地方高校学术发展的理论困惑和现实困境进行解析。新结构经济学是建立在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转型成败经验总结基础上的一门发展经济学理论,它也可作为一个独特的理论视角,为同样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在“先决条件不足”的情况下快速提升学术竞争力,提供一条可供选择借鉴的新路径。该视角的独特之处在于:与过往的趋同模仿的发展模式相比,该理论视角更重视内在要素禀赋在提升学术竞争力过程中的作用;与当前的特色化发展理论视角相比,它在研究起点、发展战略、研究方法等方面也存在根本差别。而对于欠发达的西部地方高校来说,这一来源于欠发达经验总结的新研究视角显然对其学术竞争力提升具有较强的理论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性,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运用该视角研究欠发达高校学术发展的研究非常少,研究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专题研究基本没有。因而,将该理论视角应用于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和发展,是一个新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尝试。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出发,本文借鉴了新结构经济学提出的核心概念思想,以“要素禀赋结构(E)—比较优势(A)—发展战略(S)—学术自生能力(V)”为内生路径,以有效市场(M)和有为政府(G)为外引两翼,构建了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通过广西H学院的案例分析发现,“EASV—MG”框架,它既是分析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一个新理论框架,也是引导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一条新实践路径。在实践中,“EASV—MG”框架不仅为西部地方高校提供了一条遵循基于自身学术生产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发展学术竞争力的合理路径,还为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指明了一条“欠发达”追赶“发达”高校的渐进式“结构变迁”路径。这条渐进式的“结构变迁”路径,既包含因学校要素禀赋结构变化带来的比较优势结构及其比较优势战略、学科专业结构的升级和变化,还伴随有政府制度结构的变化。在循序渐进的“结构变迁”中,遵循比较优势发展的欠发达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可实现向发达高校的渐进式追赶和提升。从广西H学院的案例出发,运用伯顿·克拉克的三角协调理论分析了目前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存在政府作用过度、市场作用不足,以及西部地方高校学术自主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表面上是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过程中政府、市场和西部地方高校三个主体间关系的不和谐,深层次的原因则是政府权力过大,而政府权力过大则是政府计划思维惯性制约、有效学术市场机制缺失,以及高校学术竞争意识不足等历史和现实原因造成的。西部地方高校要摆脱学术竞争力的落后状况,一方面需要遵循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学术竞争力,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学术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因势利导学校发展优势学科专业、完善软硬基础设施、解决外部性问题等作用。就我国当前转型发展时期而言,政府当务之急是需要进一步合理定位角色因势利导学校发展、健全社会主义有效学术市场机制、改革高校评价标准实施分类评价等,以帮助西部地方高校更快更好地提升和发展学术竞争力。

宋晓巍[6](2011)在《东北三省外贸结构及其优化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东北三省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发展滞缓,经济位次不断后移,被称之为“东北现象”[1]。如何促进东北经济的振兴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以内向型经济为主的东北经济,必须放开思路,面对国际市场的挑战,大力发展对外贸易,与世界接轨。自重商学派的外贸思想诞生以来,西方各经济流派的外贸理论得到不断发展,贸易产生的动因以及外贸结构的优化成为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大部分理论和研究认为外贸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这些研究大都围绕着外贸结构是否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展开,忽略了经济增长对外贸结构的反作用。然而,外贸结构的变动并不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的,而是在其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外贸贡献的要求时,相应发生的改变。因此,经济增长也是促使外贸结构变迁的重要原因,外贸结构要适应经济增长的要求。从内容上看,论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为什么优化,二是如何优化,三是具体的对策建议;从结构上看,论文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相关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主要研究了外贸结构和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从中总结了外贸结构演变的规律。第三部分对东北三省外贸结构的演变过程,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法进行了研究,针对东北三省外贸结构的现状,从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以及贸易竞争力等方面入手,总结了其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成因。第四部分根据相关理论研究以及20年东北三省GDP的增长率和外贸商品结构,对东北三省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划分,并总结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外贸结构的特征。分析了东北三省外贸结构失衡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优化外贸结构的意义。第五、六、七部分,总结了国内外发达地区优化外贸结构的成功经验,及当前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对外贸结构的要求,分析出东北三省外贸结构优化的趋势与方向,并提出了优化思路与对策建议。在上述研究中,本文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区域经济增长促使外贸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与作用机理,并尝试以此为理论基础对东北三省外贸结构优化提出了较为可行的政策建议。就理论价值而言,这些研究对我国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推动意义;就实践价值而言,本文在客观分析东北三省外贸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问题的基础上,根据经济增长促进外贸结构变迁的基础理论提出优化东北三省外贸结构的趋势、方向及具体思路,无疑也具有较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曾珠[7](2010)在《中日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基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知识优势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的技术革命的发展,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决定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竞争地位的关键,自然资源已不再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一个国家、一个行业、一家公司能制胜的主要优势在于它能获得多少知识,能够取得多少创新。在现实经济中,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如日本、韩国等,正是靠不断地创新取得了比自然资源富有国家更快的经济增长。所以说传统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如果不同时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在知识经济时代就很容易受到冲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创新的根本,是实践、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试图阐明一国的知识创新和对外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因果关系,深化比较优势理论,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引申出知识优势,并进一步论证了以专利为代表的知识创新能力和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关系。中日两国同为东亚经济强国,由于它们发展水平层次上的互补性、经济利益上的相似性、地理位置上的相临性、文化传统上的相似性,对两国在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有着现实的指导、借鉴意义。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的模式、贸易竞争战略的选择,都与本国的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经济实力、技术水平等要素、条件密不可分,由此对国家、产业和企业的比较优势或竞争优势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国内外文献对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及相关产业(中观层面)的论述比较多,但对国家(宏观层面)和企业(微观层面)的优势研究较少。本文则选择中日这两个东亚大国,从国家、产业、企业三个层面对两国的国际竞争力进行横向比较,并为国家知识优势的培育提出方向。本文的主要工作以及成果如下:1、首先对比较优势及其内涵与外延、竞争优势等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总结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比较优势从某种意义上就表现为以知识为核心的知识优势。也就是说,随着世界经济由游牧经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乃至知识经济的过渡,企业竞争力的基础逐渐从绝对优势转变为比较优势,从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再由竞争优势转变为知识优势。2、以专利为例,围绕中日的专利申请及授予量、对外贸易进出口额以及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实证分析。从而论证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对该国的贸易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本文还通过历史数据和近年的截面数据对中日两国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中国的创新投入和产出远远不及日本。尽管近年来多数指标明显好转,增长率也居世界前列,但与我国的大国地位仍不匹配。3、从企业(微观)、产业(中观)、国家(宏观)三个层次分别对知识创新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进行中日比较和借鉴。主导性与战略性产业的竞争力决定了国家的整体竞争力,技术标准又决定了企业与产业的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则是技术标准的重要保障。因此,如果说技术标准是国家竞争力的体现,自主创新能力则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4、对目前的多种贸易战略调整观点进行了总结评价后指出,无论是继续实施原有的战略还是选择新的战略,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重视技术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中国,各种贸易理论都可以找到适合的条件和土壤,因此,中国适合选择多元化的贸易战略。对发达国家的知识优势战略分析表明,知识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本文的观点是,除了吸收前人几种战略观点的合理成分外,我们可以从知识产权及其保护、知识创新、知识的培育、知识的转化利用等几个方面着手来加大国家知识优势的培育力度。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先前学者从宏观角度、国家或国际创新过程、产业角度、微观角度等利用专利数据对创新活动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绝大多数研究却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甚少。而对专利创新活动与对外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实证研究甚为罕见。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验证了一国的发明专利对该国的贸易出口的直接促进作用;并通过中日两国的比较分析,发现日本的创新活动对该国的贸易出口促进作用比中国更显着。从而论证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一国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对该国的贸易竞争力乃至国家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先前学者有关中日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大多数是针对某个阶段的阶段性分析及对我国的借鉴,或者是针对某个领域(产业)的竞争力比较,尚未将国家(宏观层面)、产业(中观层面)、企业(微观层面)三个层面的竞争力贯穿起来研究。本文选择中日这两个东亚强国,试图从这三个层面进行横向比较,并探索出三个层次竞争力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培育不同经济贸易发展阶段的不同层次的不同优势提供思路。3、先前学者多数针对不同国家(地区)某个领域(行业)比较优势、竞争优势进行比较研究,然后互相借鉴学习,取长补短。而对比较优势理论本身的拓展、深化或如何演变方面的研究不多。本文通过实证分析,试图深化比较优势理论,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分析中引申出知识优势,阐述三种优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确立知识优势的概念,强调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竞争力的核心地位,然后并就中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利用等提出政策建议。

冯正强[8](2009)在《贸易增长机制与贸易增长动力转换研究》文中提出国际贸易是世界经济运行机制重要组成部分。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对外贸易增长机制及其增长动力转换是从理论上认识和了解国际贸易基本问题的一个基本而重要的切入点,也为改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环境和尽快实现外贸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一条重要思路。论文从三个层次展开研究:一是从宏观层面分析对外贸易增长的动力和作用机理,逻辑推理和数理推论相结合探究影响对外贸易动态增长动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二是运用经济学思想和方法逻辑演绎分析实现对外贸易增长动力转换的影响因素和实现途径;三是实证考察制度和知识要素对对外贸易增长的影响。鉴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在适用范围上的不适用性,扩展了比较优势的内涵,认为比较优势包括物质资源、技术和知识等无形资源以及政府有效干预资源配置的制度效率和激励机制等行政资源等,构建了在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引入知识要素的3×2×2修正的H-O模型。运用生产函数、效用函数等经济学概念和经济数学方法推导并论证了相对于传统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技术、知识要素以及规模经济对国际贸易增长更为重要。在借鉴有关竞争优势研究基础上,提出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集中体现在各个产业的出口能力和出口产业的层次等两个层面。构建了对外贸易增长的动力结构模型,包括制度创新、资源禀赋优势的释放和微观主体的努力三个主要动力因素以及静态比较优势发挥、动态比较优势培育和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形成的动力机制。在分析有关竞争优势决定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六因素”模型,即人力资本、交易费用、技术创新和规模经济以及政策因素和内外部制度兼容度,分析了制度通过影响上述六项因素来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选择2005、2006年公布的92个国家实证样本数据和运用对数回归模型对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与制度因素关系进行实证,发现对对外贸易竞争优势影响最大的不是一国的经济制度,如贸易政策、货币政策,而是一国影响企业运行费用的制度和正式约束的法律制度,如工资政策、黑色市场交易、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等。在界定和阐述知识的经济特性与知识禀赋基础上,分析了知识禀赋具有创新累积与内生、边际成本递减、规模经济等经济特征,并通过影响对外贸易规模、对外贸易结构、贸易成本和效率以及贸易条件等直接或间接影响对外贸易增长。选取1985-2005年样本数据,采用协整和Granger因果检验法,对中国的R&D投入和教育投入与其贸易规模和贸易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的知识投入与进、出口总额和出口结构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而且是进口总额和出口结构的格兰杰因。从交易成本和交易效率等经济学视角分析了比较优势的利用和提升、交易效率、制度安排和政府作用在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中的重要作用,构建了对外贸易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模型。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论证了交易效率的提高对贸易格局的影响。从本国跨国投资和利用外资两方面分析了FDI对比较优势提升、交易效率提高等产生的巨大作用,提出了FDI是实现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实现贸易动态增长的有效途径。最后,通过对中国外贸产业的现实分析,说明了我国贸易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离贸易强国的距离还相对较远,静态比较优势导向的外贸增长战略在当前已不适应。提出了中国现阶段适宜于按照国家产业矩阵确立出口结构,采取竞争优势导向的外贸增长战略,并充分发挥企业、政府和中介组织在实现对外贸易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李晓西[9](2008)在《改革开放30年对外开放理论回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回顾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进程,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也是理论和实践的良性互动历程。30年间,基于外贸理论、外资理论、外汇理论以及区域开放理论等方面的持续进展,中国已形成了全方位开放的对外开放理论。改革开放30年来对外开放理论的发展史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要想使经济得到高速发展,就必须向世界开放;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进展,是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相一致的,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理论的进展同步;理论联系实际、引进先进理论和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理论界在对外开放各方面,总体上是清醒的,谨慎的;同时,思想解放对理论研究有重大意义,而我国的对外开放理论研究应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李练军[10](2008)在《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自从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振兴战略以后,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问题便进一步显露出来,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落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开放型经济发展滞后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2006年,中部地区拥有全国26.8%的人口和20.5%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中部地区的对外贸易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却分别只占到全国总量的3.1%和9.4%。世界许多国家和我国东部地区的实践都表明,开放型经济发展对促进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不积极融入世界经济,不去充分享受国际贸易与国际分工所带来的利益,经济发展将无法持续。因此,在“中部崛起战略”已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关键时刻,把开放型经济发展作为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全面揭示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规律,探讨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有效途径,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系统地研究。首先在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的基础上,利用近二十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全面分析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多变量回归模型、协整分析技术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分析了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优势、劣势、挑战和机遇四个方面归纳和总结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最后,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外资协同发展三个角度提出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论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分析认为,国际贸易理论主要包括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而竞争优势理论是比较优势理论的整合与发展,源于国际贸易理论的比较优势战略和竞争优势战略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有较强的借鉴作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而渊源于国际直接投资各个理论的FDI吸收能力理论对中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非常富有启发意义。(2)论文分析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并与全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尽管近二十年来取得了较快地发展,但对外贸易规模依然偏小,而且商品结构不合理,市场过于集中,贸易方式单一,贸易主体不合理,县城外贸发展落后。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依然存在着投资规模较小,投资方式单一,投资来源过于集中以及投资行业狭窄等问题。论文还采用综合依存度法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结论。(3)论文分析了过去二十多年来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对外贸易促进了经济增长,相对来说,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要大于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但中部地区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经济增长是进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进口贸易却不是经济增长的Granger原因。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都较小,而且两者之间也不存在Granger因果关系。(4)论文实证分析了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分析认为,外商直接投资不但直接扩大了中部地区对外贸易规模,而且有利于优化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中部地区无论是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还是进出口贸易都对外商直接投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尽管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有相互促进作用,而且也存在着长期的唯一协整关系,但出口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而进口贸易也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原因,不过,外商直接投资是进口贸易的Granger原因。(5)论文实证分析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同时对全国31个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评估与比较。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的影响因素存在很大差异,甚至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在可能影响对外贸易的8个因素中,贸易条件、进口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中部地区出口贸易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中部地区进口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则是汇率、国内生产总值、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在可能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10个因素中,只有就业水平、工资水平、工业化水平、对外贸易等4个因素对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产生了影响,而其他6个因素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对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劳动力因素、集聚效应因素、制度因素和市场因素。本文还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进行了比较分析。分析认为,我国各地区的发展环境差异是导致它们开放型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原因;中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在全国处于中等地位,优于西部地区,但劣于东部地区。(6)本文从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四个方面分析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分析认为,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拥有区位和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人力资本优势,而在经济基础、产业结构及工业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城市化建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处于劣势;世界经济、世界贸易、世界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以及国内外梯度转移给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世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重新抬头、国际直接投资发展新趋势却使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7)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从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贸外资协同发展三个方面提出了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相关对策建议。本文认为,中部地区要发展对外贸易,首先要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然后要发展加工出口贸易,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同时努力开拓市场,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其次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多元化外贸经营主体;最后要积极发展县域经济、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同时积极应对新贸易保护主义,大力培养国际经贸人才。而中部地区只有不断地改善投资环境、优化外资产业流向、创新外商投资方式、扩大外资来源,同时加强外资引进审批和监督、改善招商方式、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才能不断提高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同时本文认为,中部地区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既不能把外贸与外资的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六省各行其事,而应该加强区域合作,同时兼顾对外贸易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共同发展,努力推进中部地区的经贸一体化。

二、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NKD贸易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文献
        2.1.1 竞争战略理论相关文献
        2.1.2 油品和油品贸易行业相关文献
    2.2 相关理论
        2.2.1 战略管理理论
        2.2.2 传统竞争战略理论
        2.2.3 合作竞争理论
    2.3 简要述评
第3章 NKD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法律环境
        3.1.2 经济环境
        3.1.3 社会文化环境
        3.1.4 技术环境
    3.2 行业环境分析
        3.2.1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分析
        3.2.2 潜在进入者的进入能力分析
        3.2.3 替代品的替代能力分析
        3.2.4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2.5 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分析
    3.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3.3.1 物产中大欧泰有限公司
        3.3.2 青岛博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3.3.3 海南德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3.3.4 青岛贸发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3.4 建立EFE矩阵
第4章 NKD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1 企业基本情况
    4.2 资源和能力分析
        4.2.1 资源分析
        4.2.2 能力分析
    4.3 价值链分析
        4.3.1 市场营销
        4.3.2 期现经营
        4.3.3 商务管理
        4.3.4 金融服务
        4.3.5 人力资源管理
        4.3.6 财务风控管理
    4.4 建立IFE矩阵
第5章 NKD公司竞争战略选择与实施
    5.1 SWOT分析
    5.2 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5.3 基于QSPM的战略选择
        5.3.1 战略选择
        5.3.2 战略确定
    5.4 战略设计与目标
        5.4.1 战略设计
        5.4.2 战略目标
    5.5 差异化竞争战略实施措施
        5.5.1 深挖市场抢占和扩大市场份额
        5.5.2 提供差异化的商务管理和服务
        5.5.3 打造差异化的精准经营模式
第6章 NKD公司竞争战略保障措施
    6.1 企业文化保障
    6.2 组织结构保障
    6.3 财务业务一体化保障
    6.4 人力资源战略保障
    6.5 数字化转型保障
    6.6 政策研究保障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一 “双循环”战略
        二 “一带一路”倡议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NK公司的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以价值链管理理论为基础的营销研究
    2.2 小微企业营销研究
        2.2.1 小微企业营销问题研究
        2.2.2 小微企业网络营销研究
        2.2.3 小微企业创新营销研究
    2.3 户外用品营销研究
        2.3.1 户外用品竞争研究
        2.3.2 户外用品渠道研究
        2.3.3 户外用品消费者研究
    2.4 文献综述总结
第三章 NK公司概述
    3.1 管理风格及组织文化
    3.2 组织结构设置
    3.3 现有营销策略
第四章 NK公司宏微观营销环境分析
    4.1 宏观环境分析
        4.1.1 政治法律环境分析
        4.1.2 经济环境分析
        4.1.3 人口与文化环境分析
        4.1.4 科学技术环境分析
        4.1.5 自然环境分析
    4.2 微观环境分析
        4.2.1 竞争者分析
        4.2.2 消费者分析
        4.2.3 供应商分析
        4.2.4 营销渠道分析
第五章 NK公司现存营销问题
    5.1 营销理念落后
    5.2 产品与品牌竞争力较弱
        5.2.1 产品线单一
        5.2.2 产品质量不理想
        5.2.3 产品创新不强
        5.2.4 品牌形象不佳
    5.3 价格缺乏优势
    5.4 营销渠道单一,渠道管理能力弱
        5.4.1 新渠道开拓难度大
        5.4.2 网络渠道建设经验不足
        5.4.3 海外渠道欠缺开拓力度
        5.4.4 销售渠道合作机制不合理
        5.4.5 与供应商缺乏紧密合作
    5.5 促销力度不足
    5.6 营销人才紧缺
        5.6.1 地区性劳动人口总量下降
        5.6.2 营销团队建设力度欠缺
        5.6.3 薪酬待遇吸引力不足
    5.7 部门间的营销战略协同性低
        5.7.1 职能部门配置不完备
        5.7.2 营销流程配合度低
    5.8 营销活动缺乏经费支持
    5.9 营销法律风险意识薄弱
第六章 NK公司的营销战略与策略
    6.1 优化市场营销战略
        6.1.1 采用多样化的标准进行市场细分
        6.1.2 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
        6.1.3 实施聚焦化市场定位战略
    6.2 完善产品与品牌策略
        6.2.1 拓展产品品类
        6.2.2 灵活进行产品创新
        6.2.3 加强对产品和市场的监控管理
        6.2.4 加强品牌建设
    6.3 制定合适的价格策略
        6.3.1 以竞争市场份额为目标定价
        6.3.2 以利润为目标定价
    6.4 完善销售渠道策略
        6.4.1 优化传统实体渠道
        6.4.2 拓展网络及移动渠道
        6.4.3 建立海外销售渠道
    6.5 优化促销策略
        6.5.1 科学制定促销计划
        6.5.2 开辟新的传播方式
        6.5.3 整合优化营销传播策略
    6.6 构建基于价值网的营销模式
        6.6.1 共创和传递优越的客户价值
        6.6.2 建立广泛的战略联盟
第七章 NK公司的营销保障措施
    7.1 树立正确的营销观念
    7.2 优化营销管理与结构流程
    7.3 灵活招揽营销人才
    7.4 加强营销激励和营销培训
        7.4.1 加强营销激励
        7.4.2 完善营销培训
    7.5 发挥经营者的整体性作用
    7.6 充分利用大数据
    7.7 提高法律风险意识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

(4)浙江省区域市场准入环境评估及其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耦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基本框架
    1.4. 基本概念
        1.4.1. 营商环境和区域市场准入环境
        1.4.2. “最多跑一次”改革
        1.4.3. 空间分异
    1.5. 相关理论基础
        1.5.1. 制度变迁理论
        1.5.2. 无缝隙政府理论
2. 区域市场准入环境评估
    2.1. 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标体系的构建
        2.1.1. 评价指标评价选取原则
        2.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3. 评价指标及其内涵
    2.2. 区域市场准入指数总体评价
        2.2.1. 区域市场准入环境结果呈现
        2.2.2. 设区市评估分析
        2.2.3. 县(市、区)评估分析
3. “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评估
    3.1. “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指标体系构建
    3.2. “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指标标准化结果
4. 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耦合关系研究
    4.1. 耦合结果分析
    4.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 空间分析
    5.1.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1.1. 基于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1.2. 基于耦合度的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
    5.2. 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
    5.3. 空间分析:制度变迁理论视角
6. 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评估视角下的新型政商关系
    6.1. 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必要性
    6.2. 区域市场准入环境与新型政商关系
    6.3. 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动态评估新型政商关系
    6.4. 新型政商关系的驱动力分析
7. 对策建议
    7.1. 以结果为导向,创新组织协调
    7.2. 以企业需求为核心,优化服务内容
    7.3. 以竞争为动力,加强部门协作
    7.4. 以大数据为平台,实现信息全覆盖
    7.5. 以业务流动为要务,推动流程的无缝隙
    7.6. 以自动化为目标,实现流程再造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语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浙江省区域市场准入环境指数”调查问卷
致谢

(5)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设计
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基本概念与内涵
    2.1 西部地方高校
    2.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
3 新结构经济学与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理论分析
    3.1 新结构经济学的产生与影响
    3.2 新结构经济学理论概述
    3.3 新结构经济学对西部地方高校提升学术竞争力的理论价值
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EASV-MG分析框架
    4.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要素禀赋结构
    4.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比较优势与战略选择
    4.3 西部地方高校的学术自生能力
    4.4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市场和政府作用
    4.5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EASV-MG发展路径
5 基于EASV-MG框架的案例分析——以广西H学院为例
    5.1 案例对象及其选择缘由
    5.2 广西H学院学术竞争力发展案例分析
6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6.1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的问题
    6.2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
    6.3 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提升的政策建议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东北三省外贸结构及其优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外贸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
        1.1.2 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紧迫性
        1.1.3 优化东北三省外贸结构的必要性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外贸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1.2.2 对外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1.2.3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
        1.2.4 对文献的整体评述
    1.3 研究意义、重点、创新点与不足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
2. 外贸结构优化的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对外贸易结构概念的界定
        2.1.2 对外贸易结构优化的理论概述
        2.1.3 区域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2.2 贸易结构演变的基本规律
        2.2.1 以自然禀赋优势作为贸易动力的阶段
        2.2.2 以动态比较优势作为贸易动力的阶段
        2.2.3 以竞争优势作为贸易动力的阶段
    2.3 区域经济增长促进贸易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
        2.3.1 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2.3.2 经济增长的发展阶段对贸易结构的要求
        2.3.3 经济增长促进贸易结构变迁的作用机理
3. 东北三省外贸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
    3.1 东北三省外贸结构的演变
        3.1.1 辽宁省外贸结构的演变
        3.1.2 吉林省外贸结构的演变
        3.1.3 黑龙江省外贸结构的演变
    3.2 东北三省外贸结构的现状
        3.2.1 外贸竞争力
        3.2.2 对外贸易规模
        3.2.3 商品结构
        3.2.4 市场结构
    3.3 东北三省外贸结构的问题及成因
        3.3.1 东北三省在其外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3.2 影响东北三省外贸结构发展的成因
4. 东北三省外贸结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
    4.1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分析
        4.1.1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
        4.1.2 东北三省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外贸结构特征
    4.2 东北三省外贸结构现状与区域经济增长失衡分析
        4.2.1 东北三省外贸商品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失衡分析
        4.2.2 东北三省外贸方式结构分析
        4.2.3 东北三省外贸模式结构分析
        4.2.4 东北三省外贸区域结构分析
    4.3 外贸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失衡对东北三省经济的影响
    4.4 优化东北三省外贸结构的意义
    4.5 东北三省经济增长对外贸结构的要求
        4.5.1 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保持超前错位
        4.5.2 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
        4.5.3 侧重发展产业内贸易
        4.5.4 外贸市场结构的多元化
        4.5.5 重视无形贸易的发展
5. 国内外发达地区优化外贸结构的经验及其借鉴
    5.1 国外发达地区优化外贸结构的主要做法
        5.1.1 欧盟地区
        5.1.2 北美自由贸易区
    5.2 国内发达地区优化外贸结构的主要做法
        5.2.1 珠三角地区
        5.2.2 长三角地区
    5.3 国内外发达地区优化外贸结构经验借鉴及对东北三省的启示
        5.3.1 国内外发达地区优化外贸结构方式的特征
        5.3.2 国内外发达地区优化外贸结构方式对东北三省的启示
6. 东北三省外贸结构优化的趋势与方向
    6.1 产业结构调整
        6.1.1 以合理的产业政策为导向
        6.1.2 加快传统产业升级,合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6.1.3 实施国际化产业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国际产业转移
    6.2 优化外贸出口结构
        6.2.1 调整出口策略,提高出口商品层次
        6.2.2 加大自主品牌研发力度,提高出口商品的竞争力
        6.2.3 促进东北三省农业发展,积极扩大农产品出口
    6.3 优化外贸进口结构
        6.3.1 积极引进外资,变稀缺要素为丰裕要素
        6.3.2 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合理调整进口产品结构
        6.3.3 加大市场开放力度,深化进口管理体制
    6.4 积极发挥区域经济集群作用
        6.4.1 大力推进工业园区和专业化市场的建设
        6.4.2 加强区域性产业的协作
        6.4.3 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6.5 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
        6.5.1 针对需求偏好,提高外贸市场供给的有效性
        6.5.2 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合作,建立东北三省开放型经济体系
        6.5.3 重视与新兴国家的经济互补和贸易往来
    6.6 改善外贸政策环境
        6.6.1 以服务外贸为宗旨,营造良好的贸易环境
        6.6.2 加大扶持力度,合理放宽外贸政策
        6.6.3 改变传统的外贸体制,完善外贸企业经营机制
7. 东北三省外贸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7.1 扩大农业出口,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7.1.1 提高农产品的科技要素
        7.1.2 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
        7.1.3 努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基地
        7.1.4 增加农业领域投入规模和质量
    7.2 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7.2.1 注重协调重工业与轻工业比重关系
        7.2.2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7.2.3 发展低碳型工业
    7.3 提高进口、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7.3.1 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7.3.2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
        7.3.3 利用新技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7.3.4 进口高技术和能源型产品
    7.4 对外贸易合作伙伴多元化
        7.4.1 深化与多边国家开展贸易合作
        7.4.2 扩大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与开放
        7.4.3 扶持边境贸易发展
    7.5 加强东北三省各省的合作与分工
        7.5.1 优势互补、加强合作
        7.5.2 跨地区、跨产业合作
    7.6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6.1 继续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7.6.2 改善外商投资环境
        7.6.3 降低外商投资的准入门槛
        7.6.4 吸引外资参与风险投资
        7.6.5 积极扩大对外投资
    7.7 促进外贸发展的政策保障
        7.7.1 增强政府服务意识
        7.7.2 政府引导地区外贸支柱性产业发展
        7.7.3 政府间接市场监管为主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
附:技术路线图

(7)中日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基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知识优势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2.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2.1 比较优势理论及其局限性分析
        2.1.1 比较优势理论的核心内容
        2.1.2 "比较优势"战略的局限性分析
        2.1.3 比较优势陷阱
    2.2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分析
        2.2.1 国际环境的新变化使得我国外贸发展需要竞争优势理论的指导
        2.2.2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比较
        2.2.3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2.3 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2.3.1 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途径
        2.3.2 一个实证分析:以香港为例
        2.3.3 本章小结: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整合
3. 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到知识优势
    3.1 比较优势理论的内涵和外延
        3.1.1 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
        3.1.2 一个实证分析:以美国为例
    3.2 比较优势的演进规律
        3.2.1 比较优势在中国的演进规律
        3.2.2 中国的现时比较优势
    3.3 竞争优势理论评析
        3.3.1 竞争优势对发展中国家传统比较优势的冲击
        3.3.2 竞争优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不适应性
    3.4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竞争和知识优势
        3.4.1 知识经济及其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冲击
        3.4.2 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竞争和知识优势
        3.4.3 知识优势对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分析——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
    本章小结
4. 中日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4.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4.1.1 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4.1.2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竞争力的发展
        4.1.3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基础
    4.2 创新与国际竞争力关系的实证分析
        4.2.1 创新的概念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
        4.2.2 创新与国际贸易竞争力关系的实证检验——以专利为例
        4.2.3 中国、日本自主知识创新的比较分析——以专利为例
    4.3 实证检验和比较分析的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中日国际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分析
    5.1 自主知识创新与企业竞争力
        5.1.1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优势——基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分析
        5.1.2 日本企业自主知识创新的借鉴
        5.1.3 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现状分析
    5.2 自主知识创新与产业竞争力
        5.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5.2.2 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
        5.2.3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以中国的服务贸易为例
        5.2.4 自主知识创新与日本产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5.2.5 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水平总体分析
    5.3 自主知识创新与国家竞争力
        5.3.1 自主知识创新与国家竞争力——基于IMD和WEF历年报告的分析
        5.3.2 日本国家层面的创新政策、体制调整及其经验分析
        5.3.3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5.4 本章小结
6. 中国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6.1 对中国现有贸易战略的评价
        6.1.1 现有的贸易战略是否适合后WTO时代新的需求
        6.1.2 中国未来贸易战略调整和转换的路径选择
        6.1.3 观点总结
    6.2 国家知识优势的培育
        6.2.1 国家知识优势的培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例
        6.2.2 发达国家的知识优势战略
        6.2.3 中国国家知识优势的培育——以日本为借鉴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工作的回顾与总结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
    7.3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8)贸易增长机制与贸易增长动力转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快速发展的对外贸易已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1.2 世界经济减速带给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不确定性
        1.1.3 新贸易壁垒与贸易摩擦成为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
        1.1.4 粗放式数量型贸易扩张仍是中国对外贸易增长的顽症
        1.1.5 比较优势的外贸战略与经济发展的现实矛盾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2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1.4.1 研究的基本框架和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概念界定
    2.1 比较优势的相关研究及其内涵扩展
        2.1.1 比较优势的传统概念
        2.1.2 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及“比较利益陷阱”
        2.1.3 有关比较优势经验研究
        2.1.4 比较优势含义的重新界定
    2.2 竞争优势及其文献综述
        2.2.1 竞争优势与竞争力
        2.2.2 竞争优势理论的经验检验
    2.3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解析
        2.3.1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概念
        2.3.2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评价指标
        2.3.3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分析
    2.4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比较
        2.4.1 对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争论
        2.4.2 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区别
        2.4.3 对外贸易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区别
第3章 对外贸易增长动力结构分析
    3.1 知识要素与 H-O贸易模式的扩展
        3.1.1 H-O贸易理论对知识要素的忽视
        3.1.2 引入知识要素对 H-O模型的修正
    3.2 影响贸易增长的相关动力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数学论证
        3.2.1 有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但存在技术比较劣势的情形
        3.2.2 没有外生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但存在规模经济的情形
    3.3 对外贸易增长的动力扩展模型
        3.3.1 对外贸易扩张的主要动力因素
        3.3.2 对外贸易增长的动力结构模型
第4章 基于制度因素的对外贸易增长机理分析
    4.1 基于制度的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六因素”模型
        4.1.1 人力资本
        4.1.2 交易费用
        4.1.3 技术创新
        4.1.4 规模经济
        4.1.5 政府政策
        4.1.6 内部制度与外部制度的兼容度
    4.2 制度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内在机制之一:对关键因素的作用
        4.2.1 制度通过人力资本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4.2.2 制度通过交易费用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4.2.3 制度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4.2.4 制度通过规模经济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4.3 制度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内在机制之二:辅助因素的作用
        4.3.1 政府政策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4.3.2 内、外部制度兼容度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
第5章 知识禀赋的国际贸易效应分析
    5.1 知识的经济特性与知识禀赋
        5.1.1 知识与知识禀赋的内涵
        5.1.2 知识的经济特性
    5.2 知识禀赋的经济效应
        5.2.1 知识禀赋创新累积与内生效应
        5.2.2 知识禀赋的边际成本递减效应
        5.2.3 知识禀赋的规模经济及范围经济效应
    5.3 知识禀赋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5.3.1 知识禀赋对国际贸易规模的影响
        5.3.2 知识禀赋对外贸结构的影响
        5.3.3 知识创新对国际贸易成本和效率的影响
        5.3.4 知识禀赋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第6章 对外贸易增长动力转换机理: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影响因素模型
    6.2 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的利用、提升和再造及其在转化中的作用
        6.2.1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与层次性
        6.2.2 比较优势的发挥和创造在动力转化中的作用
    6.3 影响转换的市场交易因素:市场交易效率
        6.3.1 国际贸易中的交易成本与交易效率
        6.3.2 交易效率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6.4 影响转换的动力因素:持续的制度创新
    6.5 政府在动力转换中的作用
        6.5.1 政府作用形式和效率影响国家竞争优势
        6.5.2 确定政府影响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领域:市场失灵
        6.5.3 政府在国家(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提升中的作用
第7章 对外贸易增长动力转化的实现途径: FDI
    7.1 FDI对贸易增长动力转化影响路径
    7.2 本国企业跨国投资,实现贸易增长动力转化
        7.2.1 基于母国的跨国投资效应分析
        7.2.2 跨国投资提升贸易增长动力转化能力
        7.2.3 外向FDI对提升中国投资企业竞争优势的意义
    7.3 利用外资是实现贸易增长动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7.3.1 外商直接投资给东道国带来的效应分析
        7.3.2 利用外资使潜在比较优势显性化
        7.3.3 利用外资提高交易效率:交易规制层面
        7.3.4 利用外资提高交易效率:市场机会层面
        7.3.5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竞争力的作用传导
第8章 对外贸易增长动力的实证研究
    8.1 制度影响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实证分析
        8.1.1 模型的建构
        8.1.2 计算结果及其分析
        8.1.3 制度因素与市场结构的关系分析
        8.1.4 结论分析
    8.2 知识禀赋与中国对外贸易关系的实证分析
        8.2.1 知识禀赋与中国对外贸易规模的实证分析
        8.2.2 知识禀赋与中国贸易商品结构的实证分析
第9章 中国竞争优势导向的外贸增长战略选择
    9.1 中国对外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9.2 比较优势对我国贸易产业的不适应性
        9.2.1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的弊端
        9.2.2 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产业均衡发展影响的经济学分析
    9.3 中国竞争优势导向增长模式的路径依赖
        9.3.1 辨证看待比较优势的现实价值
        9.3.2 实施收益递增推动的贸易战略
        9.3.3 强调以贸易竞争优势为主导
        9.3.4 提高交易效率,实现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研究存在的不足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附表1 反映各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变量值
附表2 反映各国制度特征的变量值
附表3 中国研发与教育投入、进出口结构数据汇总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9)改革开放30年对外开放理论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贸理论
    (一) 关于对外贸易的作用
    (二) 关于对外贸易的理论基础
    (三) 关于对外贸易的发展战略
    (四) 关于外贸体制改革的讨论
二、外资理论
    (一) 引进外资的指导思想
    (二) 利用外资的基本原则和战略
    (三) 引进外资的作用
    (四) 引进外资与国家经济安全
三、外汇理论
    (一) 人民币汇价制度应是单一汇价制还是双重汇价制
    (二) 人民币汇价水平的确定
    (三) 我国汇率制度如何改革
四、关于区域开放理论
    (一) 关于经济特区经济性质
    (二) 谁赚谁的钱特区发展与内地支持分不开, 特区与内地开展了大量的贸易活动, 并从价格差中获取了收益。
    (三) 关于区域开放战略
    (四) 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与中部崛起
五、关于涉外经济法制建设
六、简短的结论

(10)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的意义
1.2 重要概念及研究对象界定
    1.2.1 中部地区
    1.2.2 开放型经济
1.3 国内外实证研究现状综述
    1.3.1 开放型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1.3.2 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
    1.3.3 开放型经济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综述
    1.3.4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及结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国际贸易理论
    2.1.1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逻辑
    2.1.2 国际贸易理论对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启示
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
    2.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发展逻辑
    2.2.2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中部地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
    3.1.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分析
    3.1.2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分析
    3.1.3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市场结构分析
    3.1.4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方式结构分析
    3.1.5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主体结构和县域外贸发展分析
3.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分析
    3.2.1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分析
    3.2.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分析
    3.2.3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分析
    3.2.4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分布分析
3.3 我国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现状比较分析
    3.3.1 指标、方法和数据来源
    3.3.2 基于综合依存度法的我国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分析
    3.3.3 基于聚类分析法的我国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比较分析
    3.3.4 研究结论与比较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1.1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探讨
    4.1.2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4.2.1 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探讨
    4.2.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5.1 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探讨
    5.1.1 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关系的理论分析
    5.1.2 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相互影响机制分析
5.2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关系的实证分析
    5.2.1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对外贸易的实证分析
    5.2.2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促进外商直接投资的实证分析
    5.2.3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的相互关系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6.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1.1 变量选择、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6.1.2 实证分析结果
6.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2.1 变量选择、模型建立与数据来源
    6.2.2 实证分析结果
6.3 我国各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环境比较分析
    6.3.1 研究方法、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6.3.2 实证分析结果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条件分析
7.1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优势条件分析
    7.1.1 区位和交通优势
    7.1.2 自然资源优势
    7.1.3 劳动力成本优势
    7.1.4 人力资本优势
7.2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劣势条件分析
    7.2.1 中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
    7.2.2 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滞后
    7.2.3 中部地区基础设施发展落后
    7.2.4 中部地区市场发育程度偏低
    7.2.5 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缓慢
7.3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7.3.1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7.3.2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8.1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8.1.1 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竞争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8.1.2 发展加工出口贸易,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
    8.1.3 努力开拓市场,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8.1.4 深化外贸体制改革,积极培育多元化外贸经营主体
    8.1.5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的其他措施
8.2 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的对策分析
    8.2.1 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
    8.2.2 拓宽引资领域,优化外资产业流向
    8.2.3 创新外商投资方式,大力发展企业并购
    8.2.4 扩大外资来源,提高外资质量
    8.2.5 中部地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其他措施
8.3 中部地区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协同发展的对策分析
    8.3.1 协调外贸与外资政策,促进中部地区外贸外资共同发展
    8.3.2 加强区域合作,逐步实现中部地区经贸一体化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以竞争优势为导向——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期发展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NKD贸易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刘雷. 山东大学, 2021(02)
  • [2]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3]NK公司的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D]. 莫柏旭.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4]浙江省区域市场准入环境评估及其与“经济-社会-生态”复合系统的耦合分析[D]. 黄涵. 浙江工商大学, 2019(06)
  • [5]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西部地方高校学术竞争力研究 ——以广西H学院为例[D]. 郭裕湘.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3)
  • [6]东北三省外贸结构及其优化问题研究[D]. 宋晓巍. 东北师范大学, 2011(06)
  • [7]中日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 ——基于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知识优势的分析[D]. 曾珠.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7)
  • [8]贸易增长机制与贸易增长动力转换研究[D]. 冯正强. 中南大学, 2009(02)
  • [9]改革开放30年对外开放理论回顾[J]. 李晓西.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5)
  • [10]中部地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实证与对策研究[D]. 李练军.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标签:;  ;  ;  ;  ;  

以竞争优势为导向——对我国比较优势变化与外贸长远发展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