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的身体特异性 T 细胞反应

接受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的身体特异性 T 细胞反应

一、乙肝患者应用lamivudine和干扰素-α治疗后的机体特异性T细胞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岳明曦,聂梅凤,黄小芬,张天英,赵勤俭[1](2021)在《治疗性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 CHB)常使用干扰素、核苷(酸)或核苷(酸)类似物等药物进行治疗, 虽然可以有效抑制病毒复制, 但存在无法彻底清除病毒、长期使用副作用大以及产生耐药性等问题。针对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尤其是针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的单克隆抗体具有良好的病毒中和能力, 在相关动物模型上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 展现出了治疗或辅助治疗CHB的潜力。本文就处于临床研发阶段或临床前研发阶段的治疗性抗HBV单克隆抗体药物研发进行综述, 旨在为CHB的治疗提供新的参考。

刘姝静[2](2021)在《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风险预测评估的模型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建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风险预测评估的模型,并与MELD评分、Child-Pugh评分相比较。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共计591例,排除其他肝病病因,如肝癌、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酒精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或其他恶性肿瘤等,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ALT水平将其分为A组:ALT水平≥5×ULN组(225例)、B组:2×ULN≤ALT<5×ULN(173例)、C组:ALT水平<2×ULN组(193例)。收集其多次住院及门诊复诊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ALT、AFP、TBIL、PT、白蛋白、肌酐、PLT、NLR、HBV-DNA、HBe Ag、HBe Ab、QHBs Ag、抗HCV抗体和抗HDV抗体、腹部影像学检查,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所有患者治疗期间,除常规支持治疗外,NAs治疗。将收集资料整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A组显着高于B、C两组的有:PT、TBIL、PLT、HBs Ag定量、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A组显着低于其余两组的有:HBe Ag、脾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C组显着低于A、B两组的指标为HBV-DNA定量(P2=0.001,P3=0.001)。C组HBV-DNA阴转率显着高于A组(p=0.001)。2.随访1年后,与基线值相比:A组患者的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分别为3.59±5.70、9.60±2.16,均明显低于基线值9.26±7.26(P<0.001)、10.78±2.03(P<0.001);C组患者MELD评分较基线值显着降低(6.17±6.39对比2.82±5.41,P=0.045)。A组患者显着低于B组和C组的指标为脾大、腹水、食管静脉曲张、HBV-DNA定量、Child Pugh评分;显着高于B、C两组的指标为HBV-DNA阴转率。NLR在三组间均有差异,数值由低到高依次为A组、B组、C组。3.以死亡为临床结局对591例患者进行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514天,最长随访时间为1817天,最短随访时间为1天:从第3个月开始,A组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其余两组;B、C两组患者死亡率均显着升高。4.对失代偿期CHB患者死亡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PT、NLR、TBIL、白蛋白、肌酐、基线ALT≥5×ULN是影响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因素。基于此建立Cox回归方程:Cox(Y)=0.338×(TBIL)+0.067×(PT)+0.024×(NLR)+0.377×(肌酐)-0.069×(白蛋白)-0.829×(ALT≥5×ULN,是为1,否为0)。5.将建立的Cox回归方程与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进行ROC曲线分析比较:ROC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817(95%可信区间0.784-0.851)、0.751(95%可信区间0.712-0.790)、0.728(95%可信区间0.687-0.769),三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死亡预测的敏感度最高的是Cox回归方程(值为81.4%);特异性最高的是MELD评分(值为76.9%),最低的是Cox回归方程(值为64.4%);约登指数最高的是Cox回归方程(值为45.8%),最低的是Child-Pugh分级(值为37.3%)。结论:1.接受NAs治疗的CHB-LC失代偿期患者,基线ALT≥5×ULN较ALT<5×ULN的患者预后好。2.PT、NLR、TBIL、白蛋白、肌酐、基线ALT≥5×ULN是影响患者死亡率的独立危险因素。3.在本研究中,所建立的Cox回归模型优于MELD评分、Child-Pugh分级(AUC分别为0.817、0.751、0.728,P>0.001)

湛梦茹[3](2021)在《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与目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全球疾病负担重,其中大部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均在5岁之前被感染。目前没有能够彻底清除HBV的治疗方法。免疫治疗能够实现CHB患者的功能性治愈,是具有前景的乙肝治疗策略之一。慢性HBV感染时免疫系统往往是免疫耐受或衰竭状态。免疫检查点是表达在免疫细胞表面对免疫反应起活化或抑制作用的分子,通过对他们的调节能够打破这种耐受状态。共刺激分子OX40/OX40L、4-1BB是肿瘤坏死因子(受体)超家族(tumor necrosis factor(receptor)superfamily,TNF(R)SF)的成员,在免疫反应的活化尤其是T细胞的活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是免疫球蛋白受体CD28亚家族的成员,作为抑制性的信号分子与免疫系统的耐受或衰竭有关。然而目前为止,这些免疫检查点能否作为免疫调节的靶点治疗CHB尚不能明确。相对于婴幼儿,成人对HBV可以产生更强的更有效的免疫反应从而清除病毒,其中发挥年龄依赖性作用的免疫分子尚不清楚。本研究立足于慢性乙型肝炎感染的背景下,通过对OX40/OX40L、PD-1、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特点的研究,从而明确其临床意义,及其与年龄的关系。接着我们在rAAV8/1.3HBV小鼠模型中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研究其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以期为以OX40为靶点治疗CHB的策略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收集人的样本用以检测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4-1BB的表达情况。外周血样本来自我们从2018年9月到2019年6月在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纳入的64名慢性乙肝患者和另外招募的37名健康志愿者。其中慢性乙肝患者包括52名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和12名应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健康志愿者包括24名成人和13名儿童。从外周血中分离出血浆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肝脏组织病理标本来自18名进行肝脏穿刺的患者和6名进行肝脏血管瘤手术的成人患者。其中18名慢性乙肝患者包括9名慢性乙型肝炎发作的患者和9名慢性乙型病毒感染未发作的患者。在收集的人的样本中我们先后检测了OX40/OX40L、PD-1、4-1BB的表达情况。为了研究OX40/OX40L在人群中的表达特点,我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膜形式的OX40和OX40L(membrane-bound OX40,m OX40;membrane-bound OX40L,m OX40L)的表达;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形式的OX40和OX40L(soluble OX40,s OX40;soluble OX40L,s OX40L)水平;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对肝组织中OX40和OX40L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之后为了研究PD-1和4-1BB在CHB患者中表达特点,我们应用前期检测OX40/OX40L的人群样本外加从我院病理科另申请到的6名儿童的肝组织样本,对PD-1和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我们应用磁珠分选的方法将PBMCs中的CD4+和CD8+T细胞分选出来,应用q RT-PCR的方法检测了各个T细胞亚群PD-1和4-1BB mRNA的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的PD-1和4-1BB(soluble PD-1,s PD-1;soluble 4-1BB,s4-1BB)的水平;应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肝组织中关于PD-1和4-1BB的表达情况。最后我们将以上检测结果与CHB患者的疾病特点及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探究他们在慢性乙肝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及与年龄的关系。基于前期临床样本的结果,我们应用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adeno-associated virus,AAV)的方法构建了rAAV/1.3HBV小鼠模型,首次将OX40激动性的单抗应用于该模型以观察其产生的作用。为了明确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作用,我们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内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 Ag)和乙肝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 Ag)的水平,用q RT-PCR法检测HBV DNA定量,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内HBs Ag和乙肝核心抗原(hepatitis B core antigen,HBc Ag)的表达水平。为了明确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的作用的同时产生的肝脏炎症变化,我们应用微孔板法检测小鼠血清中ALT、AST的水平,应用HE染色的方法观察小鼠肝脏炎症病理变化。为了观察这个过程中伴随的免疫变化,我们分离了小鼠肝脏内浸润的淋巴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对其中T细胞亚群的比例进行了检测,同时我们应用流式微球检测法(cytometric bead array,CBA)对该过程中小鼠血清中Th1、Th2、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进行了评估。期间我们还对小鼠脾脏的长度和重量进行了评估与检测。为了探究上述过程的机制,我们在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基础上将CD4+和CD8+T细胞进行分别剔除,构建了CD4+和CD8+T细胞缺陷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连同安慰剂组小鼠同时给予OX40激动剂。应用上述检测方法分别对模型中病毒学变化和血清转氨酶变化进行了检测。同时为了进一步从mRNA水平研究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的作用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变化,我们分离了小鼠肝内的淋巴细胞对其进行mRNA转录组测序(mRNA sequencing,mRNA-seq)。测序所得的差异表达的mRNAs(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mRNAs,DEmRNAs)分别纳入火山图和聚类热图,并分别应用Go功能富集及KEGG、Reactome通路富集的方法对这些DEmRNAs所富集的功能和通路进行初步探索。研究结果:关于OX40/OX40L在人的样本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外周血PBMCs中表达OX40+T细胞的百分比在CHB患者中是减少的,其中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中这种减少的趋势尤其明显,且OX40+T细胞的百分比与血清病毒学指标呈负相关。而OX40L+B细胞和单核细胞的百分比在CHB患者的PBMCs中是增多的,同样的这种增多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的组中也比较明显,且他们主要与肝脏炎症指标呈正相关。同时我们还发现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s OX40/OX40L表达明显升高,同样的这种增多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比较明显,且s OX40/OX40L的水平与病毒复制及肝脏炎症指标均呈正相关。另外ETV治疗前后血浆中s OX40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同时我们发现肝组织中OX40/OX40L的表达趋势与血浆中s OX40/OX40L表达趋势相似,即在CHB患者中是表达升高的,且在肝炎发作的患者中升高的趋势更明显。最后我们发现在健康人外周血中总T细胞中OX40+细胞的百分比,CD4+T细胞中的OX40+细胞的百分比,CD14+单核细胞中OX40L+细胞的百分比及血浆中s OX40的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具有年龄依赖性。其次关于PD-1和4-1BB在人群中表达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CHB患者中无论是PBMCs中CD4+T细胞还是CD8+T细胞中PD-1 mRNA的水平与健康组相比均是升高的,这与CHB患者肝脏组织中PD-1的表达趋势是一致的。在CHB患者血浆中s PD-1也是升高的,且这种升高的趋势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也比较明显,ETV治疗前后s PD-1水平没有明显变化。另外血浆中s PD-1的水平不仅与HBV的病毒学指标呈正相关还与肝脏炎症指标呈正相关。4-1BB在CHB患者中的表达特点大致与PD-1相似,简单来讲血浆中的s4-1BB的水平在CHB患者中也是异常升高的,且在高病毒载量组和肝炎发作组升高趋势比较明显,ETV治疗前后s4-1BB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血浆中s4-1BB水平主要与血清病毒学指标呈正相关。肝组织中4-1BB的表达趋势与血浆中s4-1BB的趋势相似,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HB患者的肝脏组织中4-1BB的表达水平更高。而在总PBMCs、CD4+T细胞以及CD8+T细胞中4-1BB mRNA的水平在CHB患者中均有升高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最后我们观察到在健康人群中无论是PD-1还是4-1BB的表达在不同年龄组均无明显差异。通过对上述免疫检查点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的分析,我们选择将OX40靶点激动剂应用于已经构建成功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中。我们发现小鼠血清中HBs Ag和肝内HBV DNA水平均有所下降,且血清中HBs Ag的水平在第8天达到最低值。同时我们观察到小鼠肝组织内HBs Ag和HBc Ag表达与安慰剂组相比也有减少的趋势。但激活OX40靶点似乎对血清HBV DNA及HBe Ag水平没有影响。在HBV小鼠模型中激活OX40靶点HBV被抑制的同时还伴随着肝脏炎症的产生,表现为血清中ALT和AST不同程度的升高,肝脏组织内炎症细胞的浸润。除此之外,小鼠肝脏内T细胞亚群比例及血清中免疫细胞因子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CD8+T细胞比例的升高及Th1、Th2及Th17相关的细胞因子升高,且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均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趋势,与病毒清除的过程一致。另外我们发现使用OX40激动剂能够引起小鼠脾脏的增大。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该模型中应用OX40激动剂的效应呈剂量依赖性,主要表现在血清HBs Ag、肝内HBV DNA的下降水平,CD8+T细胞比例升高的水平以及脾脏增大的程度上。在应用OX40激动剂抑制HBV过程相关机制的探索中,我们发现CD4+/CD8+T细胞缺陷和免疫正常的rAAV8/1.3HBV小鼠同时给予OX40激动剂后,在给药第8天和第12天CD4+T和CD8+T细胞缺陷的小鼠血清中HBs Ag水平与免疫正常组HBV小鼠相比均是升高的,其中以CD8+T细胞缺陷的小鼠升高趋势更明显。与免疫正常组的小鼠相比,CD4+T细胞缺陷小鼠肝内HBV DNA水平没有明显变化,而CD8+T细胞缺陷小鼠则有轻度升高趋势。对于小鼠血清ALT水平,免疫正常的和CD4+T细胞缺陷的HBV小鼠给予OX40激动剂后转氨酶均有所升高,而CD8+T细胞缺陷的HBV小鼠则没有明显升高。关于应用OX40激动剂和安慰剂的HBV小鼠肝内淋巴细胞基于mRNA水平的转录组学测序结果显示,经过OX40激动剂处理后小鼠肝内淋巴细胞表达上调的mRNAs有3008个,下调的有2269个,并可聚类成簇。经Go功能富集分析后,我们发现在生物进程方面这些DEmRNAs主要富集到了白细胞的分化,染色质及组蛋白的修饰调节等过程;在细胞成分方面他们主要富集到了核内的染色质、异染色质及中心体等细胞组成成分上;而在分子功能方面他们主要富集在转录、翻译及小分子GTP酶的结合、Ras GPT酶结合等功能上。经KEGG通路富集分析我们发现这些GEmRNAs主要富集在HBV、人类嗜T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毒(human T-cell leukemia virus,HTLV)、EB病毒感染相关通路、丝裂原活化的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趋化因子及NF-kapa B等信号通路。而经Reactome分析这些GEmRNAs主要富集在中性粒细胞脱颗粒,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转录调控等相关信号通路。研究结论: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及4-1BB在人的样本中的表达特点向我们提示这几个免疫检查点可能均与慢性HBV感染相关。但其中只有OX40的表达与HBV病毒学指标呈负相关,考虑其与病毒清除密切相关,且只有OX40/OX40L表达呈年龄依赖性。因此我们将OX40激动剂首次应用于rAAV8/1.3HBV小鼠模型,发现激活OX40靶点对HBV复制具有抑制作用,是一个具有前景的治疗CHB的免疫检查点,但激活OX40靶点不能完全清除HBV因此未来可能还需要联合其它治疗方式。对于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机制显示该过程相对依赖CD4+T细胞似乎更依赖于CD8+T细胞,CD4+T细胞的重要性不可否认,但未来对于HBV的免疫治疗我们也许应该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CD8+T细胞上。

胡晓[4](2021)在《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0例,开展完全随机对照的中西医结合优化方案临床研究,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48周,对照组给予单药恩替卡韦治疗48周,检验及记录各个观察点(0周、24周、48周)两组患者HBs Ag(定量)、肝功能(ALT、AST)、HBV-DNA、中医症候积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事件。结果:1.两组患者HBs 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接受治疗24周,观察组和对照组HBs Ag阴转率均为0,治疗48周后,两组HBs Ag阴转率仍为0。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HBV-DNA阴转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上升,且观察组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24周、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分别为80.00%、96.67%,对照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6.67%、86.67%,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比较两组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8周后,观察组ALT复常率仍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HBs Ag滴度比较:治疗24周,两组HBs Ag滴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用药48周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LT、AST)比较:治疗后第24周、48周,观察组与对照组ALT、AST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第24周时,观察组AST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LT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第48周,观察组ALT、AST仍低于对照组且P<0.05。4.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24、48周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佳,P<0.05。5.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用药48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0%,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的安全性比较:治疗期间,试验组2名患者出现腹泻,未经其他药物治疗,腹泻症状可在3日内缓解痊愈,不考虑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余未发现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确切,在改善临床症状,降低HBs Ag定量,改善肝功能等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恩替卡韦,说明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在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面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张茜[5](2021)在《慢性乙肝患者NAs治疗长期预后和HBsAg动力学变化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发生低病毒血症与不良预后相关目的: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发生低水平病毒血症(low-level viremia,LLV)是否会对临床结局产生不利影响目前还没有足够的临床数据说明。此外,如果在治疗过程中发生低水平病毒血症是否需要改变治疗策略在国际各大指南中并没有定论。本研究比较持续病毒学应答患者(main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MVR)和经历低病毒血症患者的长期临床结局,同时也比较了更换治疗方案的患者与继续原治疗方案的患者临床结局是否不同。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回顾性纵向研究,共纳入了两个中心的674例接受抗病毒治疗超过12个月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纳入研究的所有患者每日均规律服用抗病毒药物,并且在门诊规律随访。将终点事件定为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发生了终末期肝病(包含失代偿期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同时进一步探索发生低病毒血症时的治疗策略。结果:纳入人群平均42个月,在随访过程中低病毒血症患者比完全病毒学应答患者更容易发生终末期肝病(低病毒血症组5年和10年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7.73%和15.85%,完全病毒学应答组5年和10年的累积发生率分别为0.77%和5.52%,p=0.000)。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终末期肝病的发展趋势与匹配前的结果是一致的。特别是在4种肝细胞肝癌风险模型的高危组患者中,低病毒血症患者发生肝细胞肝癌的风险更高(p<0.05)。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低病毒血症是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肝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6.280,CI=2.081-18.951,p=0.001;HR=5.108,CI=1.392-18.737,p=0.014)。与此同时研究还发现当出现低病毒血症时患者可通过调整治疗方案获得更高的HBV DNA完全应答率(CVR)。结论: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出现低病毒血症与终末期肝病和肝细胞癌发生密切相关,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必要时可考虑更换治疗方案。第二部分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对核苷(酸)经治CHB患者HBs Ag动力学的影响目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 antigen,HBs Ag)是监测肝细胞内共价闭合环状DNA含量的重要参考指标。因此,临床中将乙肝表面抗原的清除定为理想的治疗终点。当患者HBs Ag水平较低时宿主的免疫功能得到部分恢复,并且将HBs Ag维持在较低水平可使患者从中获益。本研究评估了核苷(酸)经治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低水平HBs Ag下继续口服抗病毒药物其HBs Ag动力学变化以及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的特点。试图寻找具有预测价值的生物学标志物来预测HBs Ag下降的。方法:本研究纳入2015年10月-2019年10月在我院门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1年并且达到HBs Ag<3,000 IU/ml,HBV DNA≤1,000IU/ml的CHB患者共197例。根据患者在HBs Ag<3,000 IU/ml,HBV DNA≤1,000 IU/ml后继续治疗的药物种类将患者分为核苷酸类似物组(nucleotide analogs,NAs)和恩替卡韦组(entecavir,ETV)。每6个月检测一次定量的HBs Ag直至第42个月。检测54例HBe Ag阳性配对患者基线、6、18、30个月血清中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水平。根据治疗过程中HBs Ag下降是否≥0.5log10将2016年1月-2019年10月随诊的其中29名患者分为Group1(n=11)和Group2(n=18)。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表型的差异。结果:NAs组HBsAg下降≥0.5 log10的累积发生率和HBs Ag动力学变化明显优于ETV组(p<0.05)。并且IL4、IL5、IL10、TGFβ、IL17和PD-1水平在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期间逐渐下降(p<0.05),但在ETV治疗期间变化不明显。比较宿主的适应性免疫功能发现B细胞表面分子CD40、ICOSL和Tfh细胞表面受体CD40L、IL21R以及抑制性分子PD-1在Group1和Group2之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在Group1中观察到更多TN细胞分化为TCM和TEFF发挥其抗病毒效应。随着HBs Ag水平下降Th1和Th1/Th2水平较基线升高,Treg水平较基线降低,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得以纠正(P<0.05)。同时随着HBs Ag水平的下降抑制性分子(Tim3/CCR4)也明显下降而有利于HBV病毒清除的活性分子(IFNβ/IFNγ/CCL5)升高(P<0.05)。最后我们发现联合ALT波动与基线IL4、IL23和MDC可以有效预测HBs Ag水平的下降(AUC=0.961,P<0.000)。结论:核苷酸类似物与ETV比在促进HBs Ag下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体液免疫反应和T细胞分化成熟至效应阶段在HBs Ag动力学变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通过对CD4+T细胞亚群及其表面分子的比较发现在HBs Ag下降过程中宿主免疫耗竭程度有所缓解,抗病毒活性增强。在临床实践中,ALT、MDC、IL4和IL23可能是预测HBs Ag下降的生物标志物。

马青[6](2020)在《全蝎与蜈蚣多肽粗提物抗乙肝病毒研究》文中提出全蝎和蜈蚣已被用作中药数千年。全蝎和蜈蚣作为有毒中药,它们的毒液是独特的资源,其中包括丰富的具有高度靶向功能的蛋白质以及多肽类成分。全蝎、蜈蚣毒液的一些多肽提取物具有广泛的抗病毒作用,尤其是全蝎的5~10 KDa多肽片段与蜈蚣的5 KDa以下多肽片段活性最让人关注。本文研究了全蝎的蝎梢的多肽粗提物(peptide extract from scorpion tail,PEST)与蜈蚣的蜈蚣顶的多肽粗提物(peptide extract from centipede head,PECH)在HepAD38细胞中的抗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超滤法制备全蝎与蜈蚣的多肽粗提物取蝎梢、蜈蚣顶于4℃匀浆后,使用超滤管进行超滤,全蝎取10 KDa以下5 KDa以上部分超滤液命名为PEST,蜈蚣取5 KDa以下超滤液命名为PECH,使用真空冷冻干燥机进行浓缩,浓缩液测得多肽浓度分别为6 mg/mL和5.5 mg/mL,重金属含量检测结果表明这两种提取物重金属含量均无超标。2.MTT方法测定PEST与PECH对肝癌细胞HepAD38与HepG2毒性在96孔板接种HepAD38细胞,使密度约为6×104个/孔,培养2天后,撤去四环素,分别加入PEST(0.125、0.25、0.5和1 mg/mL)、PECH(0.125、0.25、0.5和1 mg/mL),另设空白对照组只加细胞培养液,培养2天后,换上新的含药培养液与空白对照培养液,继续培养3天后再使用MTT法在酶标仪570 nm处测定吸光度。HepG2细胞接种密度约为1×104个/孔,孵育12 h后,分别加入PEST及PECH。在孵育相应时间后(24、48、72 h)使用MTT法测定吸光度。实验结果表明,PEST、PECH作用于HepAD38细胞和HepG2细胞时,细胞存活率均在70%以上,PEST和PECH对肝癌细胞HepAD38和HepG2均无明显毒性。3.PEST与PECH在HepAD38细胞中的抗乙肝病毒作用接种HepAD38细胞培养2天后,撤去四环素,设置PEST组,PECH组,0.25μmol/L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组,0.01μmol/L恩替卡韦(Entecavir,ETV)组,含有6.86?mol/L四环素(Tetracycline,TEL)的四环素组以及只加空白细胞培养液的对照组,培养2天后,更换一次,继续培养3天。吸取上清,收获细胞。使用乙型肝炎病毒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的HBV DNA含量,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的HBV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和HBV早期抗原(Hepatitis B early antigen,HBeAg)含量,经过细胞内总RNA提取和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 X/S/preC/P基因表达量,蛋白印迹法检测HBV core蛋白的合成。实验结果表明,1 mg/mL PEST组和PECH组抑制HBV DNA效果最佳,1 mg/mL PEST组明显抑制HBsAg(P<0.05)、HBeAg(P<0.01)的分泌,1 mg/mL PECH组明显抑制HBsAg、HBeAg的分泌(P均<0.01),1 mg/mL PEST组和1 mg/mL PECH组分别下调HBV P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P均<0.05);PEST对core蛋白合成几乎无影响,PECH能够抑制HBV Core蛋白合成,并且抑制效果接近于阳性对照药物LAM和ETV。综上所述,得到以下结论:PEST和PECH在HepAD38细胞株中表现出抑制HBV活性的作用。作用机制可能是PEST和PECH抑制HBV P基因相对表达量,PECH还抑制HBV core蛋白合成。

王文涛[7](2019)在《自然杀伤细胞和乙肝病毒特异性T细胞与中断核苷(酸)类似物后的病毒学复发和肝脏损伤相关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疾病谱多样,可表现为无症状的携带者、肝炎活动、肝硬化或肝功能失代偿。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NA)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HBV DNA的复制水平,使肝功能复常,延缓肝硬化的进展,降低肝脏失代偿或肝细胞癌的发生,从而改善部分患者的预后。然而,NA治疗对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却无直接抑制作用,难以彻底根治HBV感染,其中断治疗以后极易发生病毒学复发和肝脏损伤,甚至诱发重症肝炎导致患者的死亡。根据先前的临床观察,HBsAg携带者或已实现临床治愈的HBsAg阴性患者,在接受激素、抗肿瘤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等之后,发生HBV再激活的风险增加,表明了免疫因素即使在先前自发病毒控制的病人仍然在抑制病毒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慢性乙型肝炎中断NA治疗之后的病毒学复发是否与机体免疫状态存在着联系。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和病毒特异性T细胞是两种最主要的效应细胞,在清除HBV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慢性HBV感染阶段,特别在是高病毒血症的患者,NK细胞和HBV特异性T细胞表现为功能失调,抗病毒能力明显减弱。本研究着重从免疫学的角度出发,分析NK和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在中断NA治疗之后的纵向变化,并分析其与病毒学复发和肝脏损伤之间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阐明其在影响病毒学反应中的作用,中断NA治疗时的细胞免疫也与自发性病毒控制的非活动性携带者和失败的病毒控制的HBeAg阴性肝炎患者进行横断面比较。方法1.研究设计:我们共随访24例经NA治疗HBeAg阴性的患者,在取得完全病毒学缓解(HBV DNA<500 copies/mL)之后,巩固治疗时间至少超过两年,中断治疗时血清HBsAg水平>200 IU/mL,随访至少超过一年,根据一年以内是否出现HBV DNA>1×104 copies/mL,我们将其分为两组:病毒学复发组(virologic relapse,VR)和非复发组(no virologic relapse,NVR);我们也随访了19例基线血清HBsAg水平>200 IU/mL的非活动性携带者;此外,28例HBeAg阴性的慢性肝炎患者作为对照组。2.门诊或住院部采集患者外周血样,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并留取血浆,冻存。3.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NK细胞及其亚型的频率、表型、分泌细胞因子IFN-γ和TNF-α的能力和细胞毒活性。4.利用HBV核心抗原和S抗原的肽库分别刺激PBMCs,体外培养10天后,流式细胞术检测CD4+或CD8+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IFN-γ和IL-2的水平。5.体外IFN-γ的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结果研究队列的临床特点中断NA治疗后一年以内,14名患者发生病毒学复发(HBV DNA>1×104copies/mL),其中9名患者发生临床复发(同时满足HBV DNA>1×104 copies/mL和ALT>80 U/L),一年以内累积的病毒学复发和临床复发率分别为58.3%和37.5%。作为对比,IC组在一年的随访中仅有2名患者出现血清HBV DNA水平>1×104copies/mL,其中只有1名患者出现ALT异常(ALT>80 U/L),均低于中断NA治疗组(P<0.05)。血清HBsAg水平与ENEG组相比,VR组和NVR组中断治疗时,以及IC组血清HBsAg水平明显较低(P<0.01)。然而,VR组、NVR组和IC组之间的血清HBsAg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NVR组中断治疗后一年以内血清HBsAg水平维持相对稳定,而VR组病毒学反弹时的血清HBsAg水平明显高于中断NA治疗时的血清HBsAg水平(P<0.05)。NK细胞的频率VR组和NVR组NK细胞及CD56bright亚型的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且与ENEG组和IC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与中断NA治疗时相比,无论是VR组还是NVR组,NK细胞及CD56bright亚型的频率在一年的随访中均无明显变化(P>0.05)。NK细胞的表型VR组和ENEG组NK细胞表达抑制性受体CD96的水平明显高于NVR组和IC组(P<0.05)。VR组NK细胞表达的抑制性受体NKG2A水平明显高于IC组(P<0.05)。同样,VR组在停药后第1、6月NK细胞表达CD96的水平,和第3月NK细胞表达NKG2A的水平均显着高于NVR组(P<0.05)。此外,与VR、NVR、IC组相比,ENEG期CD69+NK细胞频率明显增加(P<0.05)。纵向上来看,NVR组NK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在一年的随访中相对稳定。与此对比,VR组NK细胞表达活化性受体NKp44、NKG2C和CD69的水平在第6个月和第12个月时相较中断治疗时明显增加。NK细胞功能与ENEG组相比,VR组的NK细胞在中断NA治疗时产生IFN-γ的能力部分恢复,但是无论是IL-12/IL-18还是PMA/离子霉素刺激,均明显弱于NVR组和IC组(P<0.05)。与IC组相比,VR组在中断NA治疗时NK细胞产生TNF-α的能力相对减弱(P<0.05)。NK细胞的杀伤活性是通过检测穿孔素、颗粒酶B的表达以及CD107a的脱颗粒来决定,以上四组的细胞毒活性并无明显差异。此外,VR组在中断NA治疗之后第1、3、6、12月NK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均明显低于NVR组(P<0.05)。在纵向分析中,NVR组在中断NA治疗后一年以内NK细胞表达IFN-γ、穿孔素、颗粒酶B和CD107a水平无明显改变(P<0.05)。相比之下,与中断NA治疗时相比,VR组停药后第6、12月NK细胞表达穿孔素和CD107a的水平均明显增加(P<0.05)。NK细胞功能与肝脏损伤的相关性与中断NA治疗时和HBV DNA<1×104 copies/mL时相比,VR组在HBV DNA>1×104 copies/mL时NK细胞表达穿孔素和CD107a的水平明显增加,而NK细胞表达IFN-γ的能力却没有相应改善,表明了NK细胞功能向细胞毒活性发生偏移。此外,增加的穿孔素或CD107a阳性的NK细胞频率与病毒学复发时的血清ALT水平呈正相关(P=0.003和P<0.001)。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HBV核心抗原(core)肽库刺激的T细胞反应,在中断治疗时及其后第3、6和12月CD4+T细胞产生IFN-γ,在第6月时CD8+T细胞产生IFN-γ,在第1、6月时CD4+T细胞产生IL-2的水平均明显低于NVR组(P<0.05)。与此同时,VR组和NVR组HBV S抗原肽库刺激的T细胞反应并无显着性差异。横断面分析显示,与ENEG组相比,NVR组core肽库刺激的CD4+T细胞产生的IFN-γ和IL-2的水平显着提高(P<0.05)。然而,与ENEG组相比,VR组core或S抗原肽库刺激的T细胞反应却无明显改善。与ENEG和VR组相比,IC组core抗原肽库刺激的T细胞反应均明显增强(P<0.05)。体外IFN-γELISpot分析显示NVR组中断治疗后第3、6月时core肽库刺激的SFC值明显高于VR组(P<0.05)。此外,在core肽库刺激的反应中,NVR组在中断治疗时SFC值高于ENEG组,VR组和ENEG组则明显低于IC组(P<0.05)。除NVR组停药后第6月时产生IFN-γ的S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外,与中断治疗时相比,我们未观察到core或S特异性T细胞应答的实质性变化。结论低的NK细胞产生IFN-γ的能力和core特异性T细胞反应与中断NA治疗之后的病毒学复发有关。与非活动性携带者相比,经NA治疗的患者显示出更受损的NK和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这与后者停药后比较高的病毒学复发和临床复发率相一致。NK细胞在病毒学复发时呈现为活化性的表型,功能向细胞毒活性发生偏移,且这种增加的细胞毒活性与中断NA治疗之后的肝脏损伤有关。本研究的科学价值我们的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中断NA治疗之后病毒学复发和临床复发背后的免疫学机制,并为安全停药提供指导。针对NK细胞和HBV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治疗可以逆转病毒与宿主免疫之间的失衡,从而有助于实现更持久的病毒控制,甚至到达临床治愈。此外,我们的研究也提供了一种有希望的策略:如果难以实现HBsAg血清学清除,在部分患者可通过治疗实现有效的免疫重建,将其诱导成类似于非活动性携带者的状态,进而实现安全的断药。

薛源[8](2016)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CpG DNA片段的准种特点及免疫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组中存在富含CpG的DNA片段,包括CpG岛和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段(CpG ODN)。CpG岛是甲基化介导基因沉默的重要靶区,与病毒复制有关。HBV准种基因组中CpG岛的特征未见报道。本研究第一部分对来源于不同临床感染阶段或结局的、不同基因型的HBV准种基因组中CpG岛的特征进行分析,探讨HBV准种中CpG岛与基因型及临床结局的关系。另外,CpG ODN是Toll样受体9的配体,具有免疫调节功能。第二部分从HBV基因组中筛选CpG ODN,探讨其免疫调控机制和潜在的抗病毒应用价值。研究对象与方法第一部分共纳入40例患者,其中10例急性乙型肝炎(AHB),9例慢性HBV携带者(免疫耐受期,IT),11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0例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其中B基因型18例,C基因型22例。通过克隆测序方法得到599个HBV全长基因组序列,分析这些序列中CpG岛的分布、长度和准种异质性。第二部分纳入CHB患者16例,通过体外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筛选具有免疫功能的CpG ODN(CpG2408),分别用流式细胞技术和ELISA方法检测浆液样树突细胞(p DC)的活化和IFN-α的产生。此后,通过尾静脉高压注射p AAV/HBV1.2质粒建立携带HBV小鼠模型,隔天一次静脉注射筛选获得的CpG2408,在造模后第1、4、7、14、21天采血检测HBs Ag、HBe Ag、HBV DN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验证其可能的抗病毒作用。结果第一部分:HBV基因组中CpG岛的分布和长度在B基因型和C基因型之间有差异。268个B基因型的HBV克隆中,214个(79.85%)含有三个经典的CpG岛(CGI、CGII和CGIII),169个(63.06%)克隆的CGII呈断裂型;331个C基因型的HBV克隆中,仅40个(12.08%)克隆含有3个CpG岛(CGI、CGII、CGIII),16个(4.83%)克隆的CGII呈断裂型。B基因型HBV准种中CGI和断裂的CGII较C基因型更常见;B基因型HBV准种中的CGII和CGIII短于C基因型,而两种基因型之间CGII和CGIII的准种异质性无显着差异。对于同一患者的HBV准种中CpG岛分布的一致性,B基因型为18.75%~100%,其中94.44%的患者其一致性>75%;C基因型为0%~100%,其中86.40%的患者其一致性>75%。另外,不同感染结局或阶段的患者外周血HBV基因组中CpG岛的准种特点也不同。AHB组的CGII短于慢性感染组,且其准种异质性低于慢性感染组;在慢性感染的亚组中,IT组的CGII和CGIII均最长,且异质性最低。CHB组和ACLF组之间CGII和CGIII的准种特征均无显着差异。第二部分:体外细胞实验发现来源于HBV基因组的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段CpG2408可以使p DC细胞内TLR9表达增加,p DC活化并产生大量IFN-α;还可以活化NK细胞,产生少量IFN-γ;动物实验显示CpG2408显着降低HBV携带小鼠的血清HBs Ag和HBV DNA,且呈剂量依赖性;联合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 HBs Ag)时降低HBs Ag的作用更加明显;联合恩替卡韦时可显着降低小鼠血清HBs Ag和HBe Ag水平。C57BL/6小鼠对CpG2408单用、联合r HBs Ag或恩替卡韦均显示出很好的耐受性。结论HBV全长基因组中CpG岛的准种特点因基因型和感染临床阶段或结局不同而异,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另外,本研究从HBV基因组中筛选出免疫调节功能较强的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段CpG2408,可以显着降低HBV携带小鼠的血清HBs Ag及HBV DNA,能否用作抗病毒药物或免疫佐剂,值得进一步研究。

张文龙[9](2016)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Meta分析来探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后T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EMbase、Pubmed、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等建库至2015年6月的相关数据,对符合标准的RCT、队列研究及其它的Meta分析等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6篇参考文献,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健康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下降(95%CI-5.57-3.06,Z=6.73,P<0.00001),CD4+T/CD8+T比值下降(95%CI-0.49-0.38,Z=15.62,P<0.00001),而CD8+T细胞比例升高(95%CI3.735.65,Z=9.62,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干扰素α治疗后,与无应答组比较,应答组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升高(95%CI 6.229.52,Z=9.34,P<0.00001),CD4+T/CD8+T比值升高(95%CI 0.130.30,Z=5.02,P<0.00001),而CD8+T细胞比例下降(95%CI-8.73-5.51,Z=8.66,P<0.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扰素α治疗无应答组在治疗前后外周血CD4+T细胞比例(95%CI-0.232.26,Z=1.60,P=0.11),CD8+T细胞比例(95%CI-1.840.71,Z=0.87,P=0.38),CD4+T/CD8+T细胞比值(95%CI-0.010.08,Z=1.46,P=0.15)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比例或比值变化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状态及抗病毒治疗疗效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戴胜兰[10](2016)在《强制泛素化HBcAg重组慢病毒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HBV复制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四质粒包装系统获得高滴度的携带强制泛素化HBc Ag(Ub-HBc Ag)融合基因的重组慢病毒颗粒,探讨重组慢病毒LV-Ub-HBc Ag在BALB/c小鼠体内诱导HBV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的效果,比较LV-Ub-HBc Ag体外修饰的DC免疫和直接免疫两种免疫方式的效果,并进一步探讨LV-Ub-HBc Ag诱导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对HBV转基因小鼠体内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1.应用PCR从质粒pc DNA3.1(-)-Ub-HBc Ag中扩增Ub-HBc Ag融合基因,插入至慢病毒表达载体质粒p LOV.UBC.EGFP.3FLAG中,构建重组表达载体质粒p LOV.UBC.Ub-HBc Ag.EGFP.3FLAG。使用脂质体将构建完成的重组表达载体质粒与包装质粒p LP1、p LP2以及包膜质粒p LP/VSVG共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进行包装,得到携带Ub-HBc Ag融合基因的重组慢病毒颗粒LV-Ub-HBc Ag,纯化及Western blot鉴定。2.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LV-Ub-HBc Ag/DC、LV-HBc Ag/DC、LV/DC、LV-Ub-HBc Ag、LV-HBc Ag、LV、DC及PBS组,经小鼠后足垫皮下免疫小鼠,每2周一次,共2次。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HBc Ab滴度水平及T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FN-γ、IL-2、IL-4及IL-10的水平;CCK-8法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检测分泌IFN-γ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LDH释放试验检测特异性CTL杀伤活性。3.将HBV转基因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LV-Ub-HBc Ag,对照组LV-HBc Ag、HBc Ag、IFN-α、LV及PBS组,经小鼠后足垫皮下免疫小鼠,每2周一次,共2次。ELISA法检测血清HBc Ab滴度;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血清HBs Ag水平;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免疫生化检测血清AST、ALT水平;ELISA法检测T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IL-2、TNF-α、IL-4及IL-10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内的细胞因子;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法检测分泌IFN-γ的特异性T淋巴细胞;LDH释放试验检测特异性CTL活性;HE染色检测肝脏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HBs Ag、HBc Ag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淋巴细胞内T-bet及GATA-3水平。结果:1.强制泛素化HBc Ag融合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经基因测序证实了所携带目的基因的序列及插入方向正确,重组慢病毒LV-Ub-HBc Ag转染293T细胞后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蛋白表达。2.LV-Ub-HBc Ag、LV-Ub-HBc Ag/DC均可诱导BALB/c小鼠体内特异性体液及细胞免疫反应,两组均能有效升高小鼠血清中HBc Ab的Ig G水平,其中以Ig G2α亚型水平增高为主,Ig G1亚型无明显增高;两组均可刺激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和特异性CTL杀伤活性,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流式细胞仪及ELISPOT法检测两组诱导的CT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两组之间免疫效果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V-Ub-HBc Ag能有效升高HBV转基因小鼠血清中Ig G2α为主的HBc Ab水平,促进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FN-γ、IL-2及TNF-α;LV-Ub-HBc Ag诱导的特异性CTL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肝组织HE染色显示LV-Ub-HBc Ag组炎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免疫组化显示HBs Ag、HBc Ag表达明显减少,降低小鼠血清中HBs Ag及HBV DNA水平,升高血清中AST、ALT水平,LV-Ub-HBc Ag可上调T-bet的表达并且下调GATA-3的表达。结论:构建、包装及纯化了携带强制泛素化HBc Ag融合基因的重组慢病毒LV-Ub-HBc Ag,转染293T细胞后可检测到目的基因的稳定表达。重组慢病毒LV-Ub-HBc Ag体外修饰的DC免疫和直接免疫两种免疫方式免疫BALB/c小鼠后,均可诱导以Ig G2α为主的抗-HBc抗体反应,刺激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增强特异性CTL活性。重组慢病毒LV-Ub-HBc Ag免疫HBV转基因小鼠后可诱导以Ig G2α为主的HBc Ab水平,刺激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Th1型免疫反应,增强特异性CTL活性,抑制HBV复制和抗病毒作用,LV-Ub-HBc Ag上调T-bet的表达和下调GATA-3的表达可能参与Th1分化。

二、乙肝患者应用lamivudine和干扰素-α治疗后的机体特异性T细胞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肝患者应用lamivudine和干扰素-α治疗后的机体特异性T细胞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风险预测评估的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ALT水平升高的影响
    简介
    2.1 乙型肝炎ALT水平升高的定义
    2.2 慢性乙型肝炎ALT水平升高的免疫机制
    2.3 乙肝ALT水平升高后自然病程
    2.4 抗病毒治疗相关乙型肝炎ALT水平升高
    2.5 与免疫恢复相关的乙型肝炎ALT水平升高
    2.6 免疫抑制/化疗患者的ALT水平升高
    2.7 总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不同ALT水平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基线特征
    4.2 随访1 年后,不同ALT水平乙型肝炎肝硬化的临床特征比较
    4.3 基线不同ALT水平患者死亡率及肝癌的累积发生率
    4.4 影响失代偿期CHB患者死亡率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4.5 应用ROC曲线比较Cox回归方程、Child-Pugh分级、MELD评分对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评估价值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慢性HBV感染的自然史
    1.2 慢性HBV感染的免疫应答
        1.2.1 慢性HBV感染中固有免疫反应
        1.2.2 慢性HBV感染中适应性免疫反应
    1.3 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治疗进展
        1.3.1 靶向固有免疫的治疗策略
        1.3.2 靶向适应性免疫的治疗策略
        1.3.3 其它免疫治疗策略
    1.4 免疫检查点OX40/OX40L、PD-1、4-1BB研究现状
        1.4.1 OX40/OX40L相关研究进展
        1.4.2 PD-1 相关研究进展
        1.4.3 4-1BB相关研究进展
第2章 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1 实验材料
        2.1.1 人的样本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外周血采集及血浆分离与保存
        2.2.2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提取
        2.2.3 流式细胞术检测PBMCs中OX40/OX40L的表达
        2.2.4 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内OX40/OX40L的表达
        2.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中sOX40/OX40L水平
        2.2.6 统计处理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2.3.2 慢性乙肝患者中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的表达
        2.3.3 慢性乙肝患者中OX40/OX40L及其可溶性分子的水平与临床的相关性研究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PD-1、4-1BB分子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3.1 实验材料
        3.1.1 人的样本来源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复苏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准备血浆
        3.2.2 磁珠分选人外周血T细胞亚群
        3.2.3 PBMCs中总RNA的提取
        3.2.4 qRT-PCR检测PBMCs中PD-1和4-1BB mRNA水平
        3.2.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浆sPD-1和s4-1BB
        3.2.6 免疫组化检测肝脏内PD-1和4-1BB的表达
        3.2.7 统计处理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研究对象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2 慢性乙肝患者中PD-1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3.3.3 慢性乙肝患者中4-1BB及其可溶性形式在慢性乙肝患者中的表达与临床相关性研究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构建及在HBV小鼠模型中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的相关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和r AAV8/1.3HBV病毒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建立经尾静脉注射腺相关病毒的HBV模型
        4.2.2 检测小鼠血清内HBsAg、HBe Ag水平
        4.2.3 小鼠肝脏灌流分离肝内浸润淋巴细胞
        4.2.4 小鼠肝脏组织全基因组DNA提取
        4.2.5 qRT-PCR法检测小鼠HBV DNA定量
        4.2.6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肝内T细胞亚群比例
        4.2.7 CBA法检测小鼠血清内细胞因子
        4.2.8 检测小鼠血清ALT,AST水平
        4.2.9 处理小鼠肝脏组织和制备切片
        4.2.10 小鼠肝脏组织HE染色
        4.2.11 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组织内HBsAg和HBcAg
        4.2.12 数据统计处理
    4.3 实验结果
        4.3.1 rAAV8/1.3 HBV小鼠模型的构建
        4.3.2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同时伴随着肝脏炎症的产生
        4.3.3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的同时伴随着T细胞亚群比例及免疫细胞因子的变化
        4.3.4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具有药物剂量依赖性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抑制HBV复制相关机制的初步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动物
        5.1.2 主要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2 实验方法
        5.2.1 小鼠体内CD4~+和CD8~+T细胞的剔除
        5.2.2 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的T细胞
        5.2.3 小鼠血清HBsAg和肝脏组织内HBV DNA的检测
        5.2.4 小鼠血清ALT水平检测
        5.2.5 小鼠肝脏灌流分离肝内浸润淋巴细胞
        5.2.6 小鼠肝脏内淋巴细胞mRNA的提取及文库构建测序
        5.2.7 数据统计处理
    5.3 实验结果
        5.3.1 CD4~+T和CD8~+T 细胞缺陷的rAAV8/1.3HBV小鼠模型的构建
        5.3.2 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过程相对于CD4~+ T细胞似乎更依赖于CD8~+ T细胞的作用
        5.3.3 激活OX40靶点抑制HBV复制的过程中基于mRNA测序的小鼠肝内浸润淋巴细胞的转录组学研究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理论研究
    1.1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研究
        1.1.1 慢性乙型肝炎的概述
        1.1.2 慢性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
        1.1.3 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和自然史分期
        1.1.4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
    1.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研究
        1.2.1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概述
        1.2.2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1.2.3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
        1.2.4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2 临床研究
    2.1 研究资料与方案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标准
        2.1.3 实验方案
        2.1.4 观察指标
        2.1.5 疗效评价
        2.1.6 统计学方法(数据处理)
    2.2 研究结果
        2.2.1 两组患者HBs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ALT复常率比较
        2.2.2 两组患者HBsAg滴度比较
        2.2.3 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比较
        2.2.4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2.5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
        2.2.6 治疗的安全性及不良事件
        2.2.7 脱落病例分析
3 讨论
    3.1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治疗难点和挑战
    3.2 补肾健脾方临床疗效探讨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附表1 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免疫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5)慢性乙肝患者NAs治疗长期预后和HBsAg动力学变化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发生低病毒血症与不良预后相关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宿主适应性免疫功能对核苷(酸)经治CHB患者HBs Ag动力学的影响
    前言
    1 材料
    2 试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的现状和抗病毒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全蝎与蜈蚣多肽粗提物抗乙肝病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英文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HBV病毒结构
        1.1.1 HBV病毒颗粒
        1.1.2 HBV病毒基因组
        1.1.3 HBV病毒基因型
        1.1.4 HBV感染的标志物
        1.1.5 HBV病毒致病机制
        1.1.6 HBV病毒临床治疗手段
    1.2 全蝎与蜈蚣主要临床应用与药理作用研究
        1.2.1 抗肿瘤
        1.2.2 止痛
        1.2.3 熄风止痉
    1.3 全蝎与蜈蚣多肽研究进展
        1.3.1 全蝎多肽
        1.3.2 蜈蚣多肽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和意义
第二章 全蝎与蜈蚣药对的用药规律浅析
    1 研究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数据规范
    2 结果
        2.1 药物的性味归经统计
        2.2 药物功效归类统计
        2.3 药物频数统计
        2.4 方剂的主治疾病统计
        2.5 讨论
第三章 全蝎与蜈蚣多肽粗提物对肝癌细胞毒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仪器设备
        3.1.2 主要试剂耗材
        3.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多肽粗提物的制备
        3.2.2 细胞培养
        3.2.3 MTT细胞毒性实验
        3.2.4 统计学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提取物多肽浓度测定
        3.3.2 各样本重金属含量检测
        3.3.3 PEST、PECH对 HepAD38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3.4 PEST、PECH对 HepG2 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3.4 讨论
第四章 全蝎与蜈蚣多肽粗提物对HBV DNA复制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仪器设备
        4.1.2 主要试剂耗材
        4.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上清收取
        4.2.2 荧光定量PCR实验步骤
        4.2.3 统计学分析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撤去四环素后的HBV DNA含量变化
        4.3.2 HBV DNA标准曲线
        4.3.3 各实验组对HBV DNA的抑制率
    4.4 讨论
第五章 全蝎与蜈蚣多肽粗提物对HBV表面抗原的影响
    5.1 实验材料
        5.1.1 主要仪器设备
        5.1.2 主要试剂耗材
        5.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上清收取
        5.2.2 HBsAg检测
        5.2.3 HBeAg检测
        5.2.4 统计学分析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各实验组对HBsAg、HBeAg水平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全蝎与蜈蚣多肽粗提物对HBV基因表达的影响
    6.1 实验材料
        6.1.1 主要仪器设备
        6.1.2 主要试剂耗材
        6.1.3 相关溶液的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细胞收取
        6.2.2 引物设计
        6.2.3 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内HBV基因的表达量变化
        6.2.4 统计学分析
    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6.3.1 各实验组对HBV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6.4 讨论
第七章 全蝎与蜈蚣提取物对HBV core蛋白合成的影响
    7.1 实验材料
        7.1.1 主要仪器设备
        7.1.2 主要试剂耗材
        7.1.3 相关抗体
        7.1.4 相关溶液的配制
    7.2 实验方法
        7.2.1 细胞收取与蛋白提取
        7.2.2 SDS-PAGE胶配制
        7.2.3 Western blot实验
    7.3 实验结果
        7.3.1 各实验组对HBV Core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7.4 讨论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本论文的创新点
    8.3 存在问题
    8.4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自然杀伤细胞和乙肝病毒特异性T细胞与中断核苷(酸)类似物后的病毒学复发和肝脏损伤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创新点概述
中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研究队列的临床特点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NK细胞与中断NA治疗后的病毒学复发及肝脏损伤相关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HBV特异性T细胞与中断NA治疗后的病毒学反应相关性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固有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在HBV感染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CpG DNA片段的准种特点及免疫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不同感结局患者的外周血HBV基因组中CpG岛的准种特染阶段或征分析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中CpG寡聚脱氧核苷酸片段的免疫功能研究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成绩

(9)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强制泛素化HBcAg重组慢病毒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HBV复制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绪论
第一部分 强制泛素化HBcAg融合基因慢病毒载体构建及慢病毒包装、纯化和鉴定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3 .pLOV-UBC-Ub-HBcAg-EGFP-3FlAG和 pLOV-UBC-HBcAg-EGFP-3FlAG重组表达载体质粒构建策略
        2.4 .引物设计
        2.5 .Ub-HBcAg及 HBcAg基因片段的扩增
        2.6 .pLOV-UBC-Ub-HBcAg-EGFP-3FlAG和 pLOV-UBC-HBcAg-EGFP-3FlAG表达载体质粒的构建
        2.7 .重组慢病毒的包装及表达
        2.8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慢病毒载体质粒图谱
        3.2 .Ub-HBcAg融合基因及HBcAg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3 .重组克隆的菌落PCR鉴定
        3.4 .阳性克隆的测序结果
        3.5 .重组慢病毒滴度测定
        3.6 .重组慢病毒感染293T细胞后目的蛋白表达的Western blot测定
    4.讨论
    5.小结
第二部分 重组慢病毒LV-Ub-HBcAg体外修饰的DC免疫或直接免疫诱导BALB/c小鼠特异性免疫反应的体内研究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小鼠髓源性DC分离及培养
        2.3 .重组慢病毒转染DC
        2.4 .实验动物及分组
        2.5 .小鼠血清抗HBcAg抗体的ELISA检测
        2.6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2.7 .T淋巴细胞分离
        2.8 .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
        2.9 .T细胞内细胞因子的检测
        2.10 .T 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2.11 .IFN-γ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
        2.12 .表达HBcAg的 P815/c细胞的制备
        2.13 .特异性CTL活性检测
        2.14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小鼠髓源性DC不同培养时期形态
        3.2 .重组慢病毒转染DC的检测
        3.3 .血清中抗-HBc抗体水平检测
        3.4 .淋巴细胞上清液中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检测
        3.5 .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胞内细胞因子
        3.6 .ELISPOT法检测IFN-γ+T 淋巴细胞
        3.7 .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检测
        3.8 .P815/c细胞的HBcAg的表达检测
        3.9 .小鼠特异性CTL对 P815/c细胞杀伤作用的检测
    4.讨论
    5.小结
第三部分 重组慢病毒LV-Ub-HBcAg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转基因小鼠HBV复制的体内研究
    1.前言
    2.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动物及分组
        2.3 .血清抗-HBc的抗体滴度检测
        2.4 .血清HBsAg、HBV DNA、AST、ALT水平检测
        2.5 .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制备
        2.6 .T淋巴细胞分离
        2.7 .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
        2.8 .T淋巴细胞的细胞内因子测定
        2.9 .IFN-γ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检测
        2.10 .特异性CTL活性检测
        2.11 .肝组织常规HE染色
        2.12 .HBsAg和 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13 .Real time-PCR分析T淋巴细胞T-bet、GATA-3的mRNA水平
        2.14 .Western blotting检测T淋巴细胞T-bet、GATA-3 的蛋白水平..
        2.15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血清抗-HBc的抗体滴度检测
        3.2 .血清HBsAg、HBV DNA、AST、ALT水平检测
        3.3 .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检测
        3.4 .T淋巴细胞的细胞内因子测定
        3.5 .ELISPOT法检测IFN-γ+T淋巴细胞
        3.6 .特异性CTL活性检测
        3.7 .肝组织常规HE染色
        3.8 .HBsAg和 HBcAg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3.9 .重组慢病毒LV-Ub-HBcAg对 T-bet/GATA-3 的影响
    4.讨论
    5.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乙肝患者应用lamivudine和干扰素-α治疗后的机体特异性T细胞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治疗性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的研究进展[J]. 岳明曦,聂梅凤,黄小芬,张天英,赵勤俭.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1(10)
  • [2]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死亡风险预测评估的模型建立[D]. 刘姝静. 吉林大学, 2021(01)
  • [3]激活免疫检查点OX40对HBV复制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 湛梦茹. 吉林大学, 2021(01)
  • [4]补肾健脾方联合恩替卡韦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D]. 胡晓.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慢性乙肝患者NAs治疗长期预后和HBsAg动力学变化与适应性免疫的关系[D]. 张茜.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6]全蝎与蜈蚣多肽粗提物抗乙肝病毒研究[D]. 马青. 江苏大学, 2020(02)
  • [7]自然杀伤细胞和乙肝病毒特异性T细胞与中断核苷(酸)类似物后的病毒学复发和肝脏损伤相关性的研究[D]. 王文涛.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8]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CpG DNA片段的准种特点及免疫功能研究[D]. 薛源.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5)
  • [9]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的Meta分析[D]. 张文龙. 重庆医科大学, 2016(02)
  • [10]强制泛素化HBcAg重组慢病毒诱导特异性免疫反应抑制HBV复制的实验研究[D]. 戴胜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接受拉米夫定和干扰素-α治疗的乙型肝炎患者的身体特异性 T 细胞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