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联合经营的战略选择

我国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联合经营的战略选择

一、我国银行、证券业分合经营的战略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郑雪[1](2020)在《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文中认为综合经营是世界金融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是综合经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对于促进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发达国家经验和中国国情,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发展现状与路径选择,开展风险分析与实证研究,并基于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经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特征,构建完整的风险防范体系,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对策。本文试图为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与风险防范建立较为系统的分析框架。作为一项金融实务,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有着深刻的理论内涵。本文从历史、法律和市场三重视角,深刻剖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的内涵与联系。利用不同理论假说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进行理论解释,进而围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风险这一焦点问题,探究适用于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内部风险管理理论与外部监管理论。从理论角度完成了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产生、发展与风险防范的理论重构。通过比较分析发达国家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背景、特征、利弊与立法路径,简要回顾中国商业银行40年来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与发展历程,总结发达国家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未来发展可以借鉴之处。深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参与投资银行业务的范围及组织形式,以及代表性商业银行的发展实践,分析指出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在内部经营与外部竞争方面依然面临诸多问题,在行业发展、业务深度、组织形式、收入结构、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症结亟待解决。风险及其有效防范是银行业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核心议题,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前提是对其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与组织风险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从分析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所具备的一般性风险来源入手,着力研究三大类投资银行业务的典型合规风险表现,探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利益冲突、风险传递与风险集中等特殊风险的成因与传导路径,据此得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重点与难点。从国内外相关实证文献来看,理论界对于投资银行业务是否有利于商业银行提高经营效率,以及投资银行业务如何影响银行个体风险与金融系统稳定性等问题尚无定论,从实证角度研究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2009-2018年19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基于波动性风险分析理论、资产组合原理相关性分析框架及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考察了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资银行收入无明显周期性趋势,波动性明显高于利息净收入;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会加剧银行业收入的不确定性,但由于收入占比较小,投资银行业务并非造成我国银行业收入波动的主要因素。多数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收入与利息净收入表现为正相关性,商业银行难以通过参与投资银行业务实现分散收入波动风险的目的。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回归结果较为显着,随着投资银行收入在银行收入结构中的权重越来越大,商业银行多元化收入程度随之加深,银行利润损失风险随之下降。基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特征与实证研究结论,论文构建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相结合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实现了商业银行风险防范与战略管理的统一和结合,明确指出各类型商业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并设计了由公司治理框架、内部控制机制与风险管理流程共同构成的风险防范体系与风险管理实施平台。在银行组织内部风险管理的基础上,引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与之相适应、相补充,这一框架的设计包含监管目标与原则、市场结构监管与市场行为监管等基本要素。在构建风险防范体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特定组织形式的风险隐患,以及给外部监管带来的全新挑战等问题展开讨论。并从强化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认识、增强银行组织对特殊风险的防范能力、提高应对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以及提升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性四个方面提出应对措施。

李仲林[2](2018)在《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银行业是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石,然而由于银行业自身携带的“高负债、高风险”的先天基因,世界各国不得不对其采用严苛的监管策略与方式。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勃兴,社会经济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固守传统借贷业务,只能使银行业的收益、业务范围不断萎缩。在此语境下,选择变革与创新以适应社会经济主体的多元化需求的利器,主要表现为银行业务范围的开疆拓土,覆盖整个金融市场,渐次演变为具备综合化经营的“全能银行”。银行业综合化经营非但没有降低源于银行“高负债”先天基因所带来的风险,反而会与传统监管策略与方式之间产生隔阂与错配积聚更为严重的风险,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是典型的范例。由此观之,对于银行综合化经营所产生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应当成为金融法治建设亟需认真对待的话题。金融监管的核心使命在于有效的防控金融市场的风险,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健康发展,进而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是市场选择的结果,但在不断满足社会经济主体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对此党中央、国务院给予高度重视,提出加强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我国金融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监管当局的重大课题之一。现在问题的关键是,当以分业监管为主体框架的监管体制,面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所产生的种种风险时,能够调用的规制策略、思路、方式往往却是杯水车薪。可以说,二者之间的背离与抵牾之处,正是金融监管寻求变革的逻辑起点。基于上述论断,本文选择以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以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所衍生的种种客观风险为根基,采用“理论基础—历史演进—现实状况—供给需求及非均衡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及实证检验—域外经验—方案完善”的论证框架,利用法经济学的供求理论、成本收益理论、制度均衡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相关理论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历史演进的归纳和梳理,总结出确保金融安全、提高金融效率是推动监管制度变迁的重大力量,并指出综合化经营监管是未来的趋势,而不是回到原来的分业经营监管模式;在分析综合化经营的必然性和实现路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业务跨部门跨产品跨市场、交易结构复杂监管难度高、规避监管弱化金融调控效率、金融创新日新月异四大风险特征;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供求及非均衡分析,梳理出金融综合化现实与制度供给非均衡、金融创新日新月异与规则监管非均衡、跨行业业务特征与分业监管体制非均衡、易发系统金融风险与宏观审慎制度非均衡、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制度供给非均衡五大特征,为将来监管制度的重构指明了方向;对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成本收益进行实证检验,其收益在于可以保证金融安全即防范银行风险,其成本在于影响商业银行范围经济效应即效率损失,金融监管制度的安排应该在金融安全与金融效率之间进行权衡;详细介绍了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在宏观审慎监管体系、原则监管导向、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方面的先进经验,以期为我国的监管适应性变革提供参考;结合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现状以及域外先进经验,提出了一个从宏观到微观的完善方案,内容不仅包括了原则导向监管的具体建构,还有注重成本收益、监管协调、风险预警新型宏观审慎监管架构,不同业务模式的具体监管规范以及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监管体系的构建,以期通过监管制度的完善,为我国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和动力。

陈欢[3](2015)在《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金融的不断发展,金融监管先后经历了从统一监管到分业监管再到由人民银行牵头的分业监管三个阶段,在金融发展的不同阶段发挥了积极作用。当前,我国进入到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金融领域混业经营趋势愈加凸显,“互联网+”带来了近乎全新的金融业态。在这新的发展趋势下,一方面金融风险跨行业间传导变得愈加隐蔽,监管难度加大,另一方面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众多问题也开始暴露出来。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从系统协同发展的视角分析研究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构建,形成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解决金融监管瓶颈问题,对实现国家战略目标、适应金融发展的新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以解决现行金融监管在监管模式、协调机制和监管手段三个层面存在的瓶颈问题为导向,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指出构建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是实现金融有效监管的最优路径,并对此提出具体的构建思路、框架设计和政策建议。首先,在经典金融监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协同学理论,对我国金融监管协调与金融监管协同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和区分;其次,将我国现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存在的众多问题归结为监管模式局限性、协调机制脆弱性和监管手段滞后性三个层面问题,并利用演化博弈框架进行分析;再次,依据协同理念,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离差系数法构建金融监管协同度模型,对我国2003-2013年金融监管协同度进行实证分析,并结合实证结果和国外经验,提出构建兼具协同度监测和责任压力传导功能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新设想;最后,针对我国金融监管现状,从创新“通道型”监管理念、建立组织架构、建立制度框架和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四方面提出具体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我国金融监管合作的演化博弈分析,得出三点启示:一是我国金融监管部门间合作情况正处于不稳定状态;二是分业监管模式的局限性、协调机制脆弱性和监管手段滞后性是造成合作不稳定状态的关键问题;三是合作不稳定状态在现行监管协调机制下难以得到根本解决,需要建立一个具有合作责任压力传导功能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2.通过对2003年-2013年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运行的协同度进行测度,本文揭示了我国金融监管复合系统的协同合作具有以下特征:一是系统的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2009年后一直处于水平状态,说明近年来金融监管发展出现瓶颈问题,且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需要通过改革突破瓶颈;二是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在中上水平区间运行,处于0.35-0.75的相对有序通道中,但振幅较大,说明现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稳定性和可控性较弱,需要转型升级;三是系统协同度近三年一直在通道的下轨运行,且回升势头不明显,说明现行协调机制合作内动力不足,迫切需要构建金融监管协同机制,通过强化责任压力传导,充分调动监管人的协同积极性,解决内动力不足问题。3.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认为所构建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行性,其协同效应将是现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无法比拟的:一是该机制能有效提高协同积极性,解决分业监管模式的局限性问题;二是该机制能有效加强监管系统功能,解决协调机制脆弱性问题;三是该机制能有效强化人民银行的牵头作用,明确分工责任,解决新金融业态下监管手段滞后性问题。本研究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在以下四方面体现创新:1.“协同”与“协调”概念界定及应用。首先,本文提出在对人类集群系统的研究中,“协同”的“同”主要指人的认知、意愿、目标及行为上的一致,“协同”指在这一致性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默契和责任;协调的“调”主要指双方之间的一种协助关系,被协调方以自愿为主参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是指金融监管主体之间,为了达到共同发展目标,相互有责任的合作,行为一致,对金融机构及金融活动进行目标监督管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组织形式、运作模式、及其内在的运行机理与变化规律。其包含两大核心内容:一是强调人的协同是金融监管系统协同的基础;二是强调该机制是一个外在责任压力传导机制,通过将责任压力转化为内在动力,调动人的协同积极性,再通过人的积极作用去影响系统,从而提高系统的协同效率,达到协同发展目标。2.协同度测度模型构建。本文在对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运作情况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对协同概念的新认识,应用因子分析法和离差系数法构建了金融监管协同度模型,并对2003-2013年我国金融监管协同度情况进行了定量测算,得到了与定性分析相吻合的结论。3.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机理研究。本文提出“协同机制机理研究=机制运行机理研究+人的协同积极性调动机理研究”的“1+1>2”的协同机理研究思路,并按照这一思路将组织框架设计、运行系统建立和责任义务的制度化安排作为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构建的三个重要部分进行研究,努力使研究构建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能充分体现人与系统融合,机制运行与问题化解协同的长效作用。4.金融监管协同机制设计。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以责任压力传导促进金融监管系统协同发展为主线,以构建长效协同机制为目标,对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构建作系统构思和设计安排。针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运行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新构建的协同机制可能面对的外部和内部环境问题以及构建协同机制的难点问题,指出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构建实质是协同通道的构建,协同机制运行过程既是一个不断传导责任压力,为监管合作提供稳定的系统环境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整合优化监管资源,强化系统功能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具有导向性、有序性和安全性三个特征的“通道型”监管协同机制设计思路,并在组织框架、运行系统、机体功能和协同方式等四个结构板块中作系统地设计安排。

徐鹏程[4](2008)在《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研究》文中提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着新的金融机构、组织制度和交易工具的产生,金融创新成为金融业的主要特征。证券化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大行其道,跨行业的金融机构大规模兼并开始出现。随着这种现象的愈演愈烈,开展金融业的综合经营成为当今金融业的一种总体趋势。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金融业,当前国内的金融系统却依然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模式。从近几年的实践来看,这种模式对于快速、平稳地建立起完善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体系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分业监管也存在着诸多的弊病,突出表现为不同的监管者可能对本部门的市场情况考虑的较多,而对相关市场则考虑较少,从而缺乏各个监管部门相互配合的联动行为。随着国内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国内金融机构的不断创新和事实上的综合经营,使得银行业、信托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划分趋向模糊,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趋势在国内已成为了一种既定事实。可以预见,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趋势将逐步明朗化。随着商业银行综合业务的扩张,与之相关的一系列问题随之而来,倘若不能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就有可能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产生冲击,造成新的金融风险,引发金融监管困境。因此,借鉴发达国家金融综合经营的成功经验及其监管模式,从制度上合理设计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运营模式及其金融监管的理论框架,并将理论分析引入中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中,找出适应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有效发展途径及其监管办法,无疑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风险—收益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和手段,论文围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讨两条主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重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金融监管问题进行了研究,力求为中国未来监管体制的变革提供理论依据,并为综合金融监管模式的设计提出创新性的政策建议。首先对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的内涵、模式等进行界定和讨论;对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原因及其转型历程进行了分析和回顾;其次围绕金融监管进行国内外比较研究和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路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监管模式进行了设计。本论文围绕以上问题,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创新:第一,从新的视角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动因加以分析,指出传统银行业本身所固有的脆弱性及其负的外部性,使得商业银行产生了通过综合经营以寻求更大地发展空间的动力。第二,通过对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中的风险和利益冲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历史演进、理论模型、制度分析、成本收益对比等多种方法,从多个不同的侧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利弊,指出综合经营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必然趋势,并指出金融控股集团的经营模式是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综合经营的较好选择。第三,借鉴发达国家金融制度变革的经验,结合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对金融分业和混业问题进行立体透视,从中揭示出中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特点、优势、弊端及其客观发展趋势。并提出在商业银行以渐进方式向综合经营过渡的过程中,中国金融监管制度与组织机构的变革也应遵循渐进调整、改革的思路,以促使监管部门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的变化设计政策和监管方案,以实现“银行变革—监管”的良性循环,在鼓励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同时,防范金融风险的蔓延。第四,提出从监管体制和组织架构上必须首先尽快组建一个“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来解决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过渡时期所引发的监管真空现象,并且逐步通过“渐进”模式,将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纳入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实行扁平化的集权或分权的金融监管模式;并提出中国建立统一金融监管体制的必要性、模式选择和实施步骤。第五,论文不仅对金融监管体制的纵向、横向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比较分析,而且在此基础上论证了金融监管的基本功能,以及实现这些功能的基本前提和条件。提出从法律和制度上逐步建立和健全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业务操作“防火墙”,来遏制因法律和制度缺陷带来的各类风险。并进而指出建立与人民银行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对中国银行业的全面、动态监管,促进银行业的自律监管,这三者是保证统一金融监管体制成功的必要条件。

李东方[5](2001)在《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文中研究指明笔者认为 ,证券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可以区分为两个不同层面的原则 :一是 ,调整证券市场平等主体之间证券财产关系的民法属性的证券法基本原则 ;二是 ,调整证券市场非平等主体之间监管与被监管关系的经济法属性的证券法基本原则。后者即为本文所论述的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 ,它具体包括 :公开、公正、适度、高效和政府集中统一监管与行业自律监管有机结合以及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等六项基本原则。

李朝晖[6](2001)在《银证经营体制的法律选择》文中认为

宋敏[7](2001)在《金融机构全能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80年代后,金融业全能化经营模式呈现出世界性的发展趋势,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出于金融竞争的需要。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及金融市场本身的发展,国内、国际金融竞争更加激烈,而竞争主要取决于提供的服务如何?全能化经营能够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降低信息的收集成本和金融交易成本,增加盈利能力,提高金融效率。同时,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融通,资本流动的范围和途径增加,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金融风险的加大。因此,在平衡金融效率和风险这对矛盾时,金融监管尤为重要。本文从理论的角度着力分析了金融机构全能化经营的效率、风险和监管,得到以下结论:只要金融立法健全,加强金融监管,金融机构具有自我约束和风险防范机制,金融业就可以实行全能化经营,从而提高金融效率。最后,本论文在分析国外金融机构发展的典型案例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状况,提出了我国金融机构实施全能化经营的发展战略。在我国目前不具备全能化经营条件下,我国金融业在理顺金融分业体制,培育金融市场主体的同时,促进金融业务的交叉发展,顺应国际潮流,分步骤向全能化经营过渡,不断加强我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唐银华[8](2001)在《对银行业、证券业分业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与契机》文中研究说明

邱朝阳,任建军[9](2000)在《混业经营: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加入WTO的日期日益临近 ,我国金融业现行的分业经营模式即将完成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将是混业经营。考察中外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发展和理论基础 ,我国实行混业经营已经具备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加强金融立法、加快股份制改造、完善金融监管、鼓励金融创新、发展证券市场的基础上 ,我国应有步骤地推行金融业混业经营的现代模式 ,积极迎接加入世贸后面临的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挑战。

陆永涛,查成伟[10](2000)在《美国银证合营对我国银证业的启示》文中认为

二、我国银行、证券业分合经营的战略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银行、证券业分合经营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成本与效率的影响
        1.2.2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1.2.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与金融体系稳定性的关系
        1.2.4 论文创新之处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及风险防范的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相关概念剖析
        2.1.1 商业银行及其业务的理论内涵
        2.1.2 投资银行及其业务的理论内涵
        2.1.3 三种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比较分析
        2.1.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组织形式辨析
    2.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济学解释
        2.2.1 金融中介功能观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融合的启示
        2.2.2 金融创新理论对商业银行在投资银行业务创新上的阐释
        2.2.3 资产专用性假说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要素配置的解释
        2.2.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所隐含的制度变迁供求关系探析
    2.3 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3.1 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化
        2.3.2 从风险控制向风险管理转变
        2.3.3 从单一风险管理向全面风险管理转化
    2.4 后危机时代综合经营监管理论探究
        2.4.1 更为严格的综合经营市场准入监管
        2.4.2 综合经营监管的宏观审慎原则
        2.4.3 综合经营机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现状分析
        3.1.1 德国全能银行发展的历史沿革与特征
        3.1.2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演进与立法设计
        3.1.3 英国银行母公司发展的背景与利弊
        3.1.4 发达国家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国际比较对我国的启示
    3.2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现状分析
        3.2.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经营范围
        3.2.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组织形式
        3.2.3 主要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实践
        3.2.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政策演进
    3.3 我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存在问题分析
        3.3.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承担的内部经营压力
        3.3.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外部竞争压力
        3.3.3 牌照资质差异导致经营局限性与业务深度不够
        3.3.4 组织形式不一致,行业发展不平衡
        3.3.5 收入结构不均衡,利润贡献度低
        3.3.6 现有人员素质难以满足投资银行业务深入发展的需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来源、成因与传导路径
    4.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一般来源与特征
        4.1.1 信用风险的来源
        4.1.2 市场风险的成因
        4.1.3 操作风险的来源与表现
        4.1.4 流动性风险的来源与差异
        4.1.5 声誉风险的传导路径
    4.2 投资银行业务合规风险的表现形式
        4.2.1 代理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2.2 委托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2.3 自营类业务风险的具体表现
    4.3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面临的特殊风险成因与传导路径
        4.3.1 利益冲突风险的生成途径
        4.3.2 风险传递的主要途径与运行机制
        4.3.3 资本重复计算的动因与实现路径
        4.3.4 透明度风险的表现与特征
        4.3.5 内部交易造成风险集中的基础与传导路径
    4.4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影响
        4.4.1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对系统性风险的分解分析
        4.4.2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差异
        4.4.3 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的风险关联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投资银行业务对商业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分析
    5.1 研究目的与样本选取
        5.1.1 研究目的与假设
        5.1.2 数据来源与说明
    5.2 基于波动性风险理论的银行业收入构成波动性分析
        5.2.1 银行业收入构成与波动状况
        5.2.2 银行业收入波动性分析设计
        5.2.3 样本总体收入波动性分析结果
    5.3 资产组合理论框架下的银行收入构成相关性分析
        5.3.1 银行收入构成相关性分析设计
        5.3.2 样本个体收入相关性分析结果
    5.4 投资银行业务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回归分析
        5.4.1 研究设计
        5.4.2 变量选取
        5.4.3 模型设定
        5.4.4 实证结果与影响机制分析
        5.4.5 稳健性检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体系构建
    6.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与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1.1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6.1.2 导入宏观审慎监管框架的重要性
    6.2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战略定位与路径选择
        6.2.1 大型国有银行实现投资银行业务规模效应的发展路径
        6.2.2 股份制商业银行发挥投资银行业务协同效应的主要路径
        6.2.3 中小商业银行适度发展投资银行业务的路径选择
        6.2.4 区域性、农村商业银行专业化发展的现实选择
    6.3 公司治理框架与组织结构的优化
        6.3.1 强化董事会职能与利益制衡机制
        6.3.2 确立风险管理层级和运行流程
        6.3.3 导入金融综合经营风险管理文化
    6.4 内部控制机制与合规管理流程的设计与构建
        6.4.1 以风险防范为目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6.4.2 建立会计并表与风险并表双重管理机制
        6.4.3 设置差异化的“防火墙”制度
    6.5 风险管理流程再造与实施步骤
        6.5.1 确立组织风险偏好与风险容忍度
        6.5.2 开发风险识别与监测工具
        6.5.3 设计风险度量与评估程序
        6.5.4 规范风险控制与报告路径
    6.6 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6.6.1 确立监管架构与监管主体
        6.6.2 设定监管目标与原则
        6.6.3 明确市场准入与股东标准
        6.6.4 设置业务资格与范围限制
        6.6.5 确立市场化退出要求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对策
    7.1 补强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的薄弱环节
        7.1.1 风险防范理念与风险管理文化方面的欠缺
        7.1.2 风险管理体系与组织发展战略相脱节
        7.1.3 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不匹配
        7.1.4 风险管理技术和工具存在局限性
        7.1.5 风险防范自律机制发挥不足
    7.2 应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带来的监管挑战
        7.2.1 强化金融监管的迫切性
        7.2.2 多头监管与监管规则不一致
        7.2.3 信息协调与并表监管机制不完备
        7.2.4 对金融集团控股股东存在监管缺位
    7.3 强化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的全面认识
        7.3.1 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影响的重新认识
        7.3.2 对不同组织形式风险差异的辨识
        7.3.3 提高对银行集团风险隐患的重视程度
    7.4 增强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特殊风险的防范能力
        7.4.1 建立防范利益冲突风险的“中国墙”制度
        7.4.2 控制内部交易造成的风险集中
        7.4.3 强化自律性质的信息披露与透明度建设
    7.5 提高对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冲击的抵御能力
        7.5.1 保持资本充足水平与补充能力
        7.5.2 以并表管理为基础防范资本重复计算风险
        7.5.3 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
    7.6 提升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的监管有效性
        7.6.1 夯实立法基础与监管标准
        7.6.2 持续革新监管工具
        7.6.3 利用市场力量约束利益冲突的发生
        7.6.4 建立法人防火墙与业务防火墙“双墙制度”
    7.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2)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目的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第一章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及分析
    第一节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之涵义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法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法律制度供求理论
        二、法律制度成本收益理论
        三、法律制度均衡理论
        四、制度变迁理论
    第三节 法经济学相关理论在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中的应用
        一、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求分析
        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非均衡分析
        三、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路径依赖
第二章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及趋势
    第一节 我国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
        一、第一阶段:一元金融监管时期(1949—1979年)
        二、第二阶段:初级综合化经营监管时期(1980—1992年)
        三、第三阶段:分业经营监管时期(1993—2000年)
        四、第四阶段:综合化经营监管探索时期(2001年至今)
    第二节 发达国家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进路考察
        一、美、英、日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
        二、发达国家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历史检视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动力与趋势
        一、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动力
        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变迁趋势
第三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现状及风险特征分析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的必然性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外在驱动
        二、市场竞争倒逼转型升级
        三、科学技术发展提供支撑
        四、金融监管环境提供条件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的实现路径
        一、内部路径:业务综合化
        二、外部路径:金融集团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的风险特征分析
        一、业务跨部门跨产品跨市场
        二、交易结构复杂监管难度高
        三、规避监管弱化调控效率
        四、金融创新日新月异
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求及非均衡分析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需求分析
        一、监管当局:确保金融安全与提高金融效率
        二、商业银行:防范经营风险与提高经营效率
        三、金融消费者:综合金融服务与权益保护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给主体及组织架构
        一、供给主体:一委一行两会
        二、基本框架:分业监管供给体制
        三、协调方案:监管联席会议机制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供给的具体维度
        一、市场准入监管制度供给
        二、资本充足监管制度供给
        三、风险暴露监管制度供给
        四、信息透明度监督制度供给
    第四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非均衡分析
        一、综合化现实与制度供给非均衡
        二、金融创新与规则监管非均衡
        三、跨业经营与分业监管非均衡
        四、系统风险与宏观审慎监管非均衡
        五、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与制度供给非均衡
第五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收益分析及实证检验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收益分析
        一、监管制度的收益分析
        二、监管制度的成本分析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收益的实证检验
        一、研究指标
        二、样本选择及期间
        三、模型设定
        四、实证结果分析
        五、稳健性检验
        六、结论及启示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成本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设定
        二、样本选取
        三、实证结果分析
        四、结论及启示
第六章 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之域外借鉴
    第一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宏观审慎体系
        一、新型伞式的美国监管体系
        二、一线多头的日本监管体系
        三、宏观审慎监管体系之中国借鉴
    第二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原则导向
        一、美国的规则导向监管
        二、英国的原则导向监管
        三、原则导向监管之中国借鉴
    第三节 综合化经营监管之消费者保护
        一、美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之监管
        二、英国金融消费者保护之监管
        三、金融消费者保护之中国借鉴
第七章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的完善
    第一节 原则导向监管之转型
        一、加快综合化经营监管的原则导向转型
        二、实现综合化经营监管的监管工具优化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架构之优化
        一、引入成本收益理念
        二、健全机构协调机制
        三、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第三节 监管规范体系之健全
        一、完善综合化业务监管规范体系
        二、创制金融控股集团监管规范体系
    第四节 金融消费者保护监管体系之构建
        一、确立消费者保护目标
        二、设立独立的保护机构
        三、实现保护机制多元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提出及问题导向
        1.1.1 问题提出
        1.1.2 问题导向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研究基础及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金融监管
        2.1.2 协同学
        2.1.3 金融监管协调与协同
        2.1.4 金融监管协同机制
    2.2 国外文献综述
        2.2.1 市场失灵的金融监管理论
        2.2.2 政府失灵的金融监管理论
        2.2.3 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理论
        2.2.4 监管合作的理论新发展
        2.2.5 国外文献综合评述
    2.3 国内文献综述
        2.3.1 金融监管的有效性
        2.3.2 金融监管的模式
        2.3.3 金融监管协同
        2.3.4 金融监管机制构建
        2.3.5 国内文献综合评述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现状分析
    3.1 金融分业监管模式局限性分析
        3.1.1 分业监管的历史沿革及现状
        3.1.2 分业监管模式的局限性
    3.2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脆弱性分析
        3.2.1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发展历程
        3.2.2 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脆弱性
    3.3 金融监管手段滞后性分析
        3.3.1 金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复
        3.3.2 金融监管手段的滞后性
    3.4 金融监管合作的博弈论解释
        3.4.1 演化博弈论的理论分析
        3.4.2 演化博弈的模型构建
        3.4.3 金融监管机构间演化博弈模型的适应度分析
        3.4.4 金融监管机构间演化博弈模型的稳定性分析
        3.4.5 博弈结果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现状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金融监管协同度的测算
    4.1 模型构建
        4.1.1 协同度模型
        4.1.2 发展度函数的确定
    4.2 指标体系建立
    4.3 数据来源
    4.4 实证分析
        4.4.1 人民银行监管子系统发展度
        4.4.2 银行业监管子系统发展度
        4.4.3 证券业监管子系统发展度
        4.4.4 保险业监管子系统发展度
        4.4.5 金融监管系统协同度
    4.5 实证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我国建立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环境分析
    5.1 建立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契机
        5.1.1 国家经济转型升级
        5.1.2 国家法制建设
        5.1.3 国际金融开放与合作
    5.2 金融监管协同机制视角的金融冲击
        5.2.1 传统金融创新冲击
        5.2.2 新型金融业冲击
    5.3 构建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难点
        5.3.1 协同理念建立难
        5.3.2 协同组织体系重建任务重
        5.3.3 协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基础差
    5.4 本章小结
6 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构建及其机理
    6.1 协同机制构建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6.1.1 协同机制构建的目标
        6.1.2 协同机制构建的基本思路
    6.2 协同机制的组织框架
    6.3 机制的协同机理
        6.3.1 协同机制运行的机理
        6.3.2 协同积极性调动的机理
    6.4 本章小结
7 构建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政策建议
    7.1 创新“通道型”金融监管协同理念
        7.1.1 强化共同体意识
        7.1.2 强化协同监管意识
        7.1.3 强化适度融合意识
    7.2 建立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组织体系
        7.2.1 建立“一行三会双责”组织架构
        7.2.2 搭建金融监管协同组织网络
    7.3 建立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制度框架
        7.3.1 完善我国现有金融法律体系
        7.3.2 加快金融协同监管制度化建设
    7.4 建立金融监管协同机制的信息共享平台
        7.4.1 信息共享平台基础建设
        7.4.2 协同积极性考核系统建设
        7.4.3 协同度预警系统建设
8 总结与展望
    8.1 研究总结
    8.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4)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基本思路与框架结构
    1.4 本文创新
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与金融监管相关文献综述
    2.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涵义与范围界定
        2.1.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涵义的界定
        2.1.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范围及特征
    2.2 国外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研究文献综述
        2.2.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潜在的问题及其影响
        2.2.2 关于综合经营利益冲突的研究
        2.2.3 关于综合经营市场影响力的研究
        2.2.4 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收益分析
        2.2.5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理论文献回顾
    2.3 国外金融监管文献综述
        2.3.1 公共利益论(Public Interest Theory)
        2.3.2 功能监管理论
        2.3.3 监管激励理论
        2.3.4 关于政府法律与管理能力的研究
    2.4 国内对综合经营及其监管问题的研究综述
        2.4.1 国内学者对综合经营及其监管问题的讨论
        2.4.2 对国内学者关于综合经营及其监管问题的研究评述
3 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原因与发展历程分析
    3.1 传统银行的脆弱性及其负外部性
        3.1.1 信息不对称与银行的脆弱性
        3.1.2 发展中国家制度变迁与银行脆弱性
        3.1.3 传统银行业的负外部性
    3.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动机及其选择
        3.2.1 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动机
        3.2.2 综合经营的实质:给予传统银行业平等的发展空间
    3.3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历程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3.3.1 发达国家综合经营制度变迁的历史考察
        3.3.2 发达国家综合经营制度变迁的综合比较
    3.4 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的实践及其发展历程
        3.4.1 中国银行业的转型及综合经营的目的
        3.4.2 国内金融业综合经营模式
        3.4.3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历程和趋势
4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模式选择及其收益—风险分析
    4.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模式的选择
        4.1.1 全能银行与金融控股公司的利弊分析
        4.1.2 分合之间的必然性——综合经营的制度需求
        4.1.3 中国银行业综合经营模式的争论
        4.1.4 前景展望
    4.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效率及其风险分析
        4.2.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收益
        4.2.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风险分析
    4.3 分业经营向综合经营过渡的成本效益分析
        4.3.1 综合经营与金融资产的组合
        4.3.2 综合经营的宏观成本—收益分析
5 金融监管模式的思想变迁与国际比较
    5.1 金融监管模式的思想变迁与理论根源
        5.1.1 世界上金融监管模式的思想变迁
        5.1.2 金融监管模式的理论根源
    5.2 金融监管的制度性分工结构
        5.2.1 金融监管的目标结构
        5.2.2 金融监管的主体结构: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
        5.2.3 金融监管的组织结构:分业监管与统一监管
    5.3 金融监管模式的国际比较
        5.3.1 美、英监管模式
        5.3.2 日、德监管模式
    5.4 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及教训
        5.4.1 监管的经验
        5.4.2 监管的教训
6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引发的金融监管困境分析
    6.1 传统金融监管及其利弊分析
        6.1.1 金融监管的一般做法
        6.1.2 金融监管的利弊分析
    6.2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对传统金融监管的影响
        6.2.1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约束条件
        6.2.2 给传统金融监管带来的影响
7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历史变迁及其存在的问题分析
    7.1 中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历史变迁
        7.1.1 金融压抑下的监管(1948—1978)
        7.1.2 改革开放初期以央行为主的金融监管(1978—1992)
        7.1.3 分业监管体制的形成及其成就(1992—2003)
        7.1.4 我国金融监管制度的变迁及其特点
    7.2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监管的主要问题
        7.2.1 我国现有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7.2.2 我国金触监管法律制度的变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8 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金融监管模式的构建
    8.1 金融监管的原则及可选模式
        8.1.1 设计金融监管模式和监管体系时应考虑的原则
        8.1.2 我国银行业综合经营监管体系的选择
    8.2 建立统一金融监管体制的渐进策略
        8.2.1 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构想及其实施步骤
        8.2.2 统一监管的渐进策略
        8.2.3 统一金融监管模式的最终目的
    8.3 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的近期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
        8.3.1 关于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设的设想
        8.3.2 人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的分工协调
9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5)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一、公开原则
二、公正原则
三、适度原则
四、高效原则
五、政府集中统一监管与行业自律监管有机结合的原则
六、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的原则

(6)银证经营体制的法律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银证分离制的产生与发展——从《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开始
二、德国全能银行制及其发展——《德国银行经营法案》及其修正案
三、走向混业经营的国际趋势——80年代以后的金融立法
    (1) 各种金融中介方式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及对经济的影响力。
    (2) 宏观金融监控体系对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能力。
    (3) 银行业与证券业是否具有较强内部风险控制能力, 也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着证券业与银行业分合模式的选择。
四、我国证券业与银行业的分业经营模式及未来取向

(7)金融机构全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概念界定
    1.3 当前研究金融机构全能化的意义
    1.4 研究框架和方法论
第二章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发展
    2.1 美、日经营模式
    2.2 欧洲大陆模式
    2.3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利弊分析
    2.4 金融业经营模式的法律变迁
第三章 金融机构全能化的原因分析
    3.1 经济环境原因
    3.2 金融技术原因
    3.3 经济制度原因
    3.4 内在原因
第四章 金融机构全能化经营的理论基础
    4.1 金融机构全能化的效率分析
    4.2 金融机构全能化的风险分析
    4.3 风险和效率的关系
    4.4 全能化经营的监管
    4.5 金融机构全能化的条件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1花旗集团
    5.2 案例2美国的投资银行
    5.3 案例3日本的银行业
第六章 我国金融机构实施全能化经营的战略研究
    6.1 外部环境分析
    6.2 内部原因分析
    6.3 当前我国金融业全能化经营的可能性分析
    6.4 我国事实金融机构全能化经营的条件和时机分析
    6.5 我国金融机构全能化经营的战略实施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对银行业、证券业分业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与契机(论文提纲范文)

一、银行业与证券业分合关系的理论基础
    1、在风险方面。
    2、在效率方面。
    3、在信息方面。
二、对西方国家银行业与证券业分合关系的历史考察与分析
三、进入WTO带来的冲击与思考

(9)混业经营: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的必要性
    1.迎合加入WTO挑战的需要。
    2.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需要。
    3.促进金融资本更好地服务于产业资本的需要。
    4.降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的需要。
二、中外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考察及混业经营原因探析
    (一) 西方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历史沿革
    (二) 我国金融业经营模式发展历程
    (三) 全球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原因探析
三、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及其效应分析
    (一) 金融业分合经营的理论基础
    (二) 金融业分合经营的效应分析
四、我国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外部环境及可能影响
    1.外部环境分析
    2.我国实行混业经营模式的可能影响
五、我国混业经营模式的战略实施
六、我国实行混业经营须解决的几个主要问题

(10)美国银证合营对我国银证业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美国银证分合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一) 美国银证分合的历史
        1、第一阶段, 从各自独立到合业。
        2、第二阶段, 从合业到分业。
        3、第三阶段, 从分业再次走向合业。
    (二) 美国银证分合的发展趋势。
二、我国银行业的现状
三、银证合业经营对我国银行业务的启示

四、我国银行、证券业分合经营的战略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研究[D]. 郑雪. 辽宁大学, 2020(01)
  • [2]我国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监管制度研究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D]. 李仲林. 西南政法大学, 2018(02)
  • [3]我国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构建研究[D]. 陈欢.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5(03)
  • [4]我国商业银行综合经营趋势下的金融监管研究[D]. 徐鹏程. 西北大学, 2008(08)
  • [5]论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J]. 李东方.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 [6]银证经营体制的法律选择[J]. 李朝晖. 特区理论与实践, 2001(11)
  • [7]金融机构全能化研究[D]. 宋敏. 河海大学, 2001(01)
  • [8]对银行业、证券业分业经营模式的重新思考——加入WTO带来的挑战与契机[J]. 唐银华. 甘肃金融, 2001(02)
  • [9]混业经营:加入WTO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 邱朝阳,任建军.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0(05)
  • [10]美国银证合营对我国银证业的启示[J]. 陆永涛,查成伟. 广西农村金融研究, 2000(03)

标签:;  ;  ;  ;  ;  

我国银行业和证券业分业联合经营的战略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