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芦荟胶囊中芦荟苷的含量(论文文献综述)
朱丹丹[1](2021)在《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研究》文中提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和工艺加工制成的中药制品,在携带、存储、运输、服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指纹图谱具有专属性强、稳定性好、重现性好的优点,在中成药的质量评价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的显着特点,三维荧光指纹图谱能更好地体现中成药的整体特征。本论文对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进行研究,采用Matlab软件提取三维荧光图谱数据的特征参数,利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中成药三维荧光图谱的一致性,对于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的中成药,采用平均值法分别建立三维荧光指纹图谱。通过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对中成药三维荧光图谱中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进行鉴别。论文共分5部分。1.绪论。本部分主要对近年来三维荧光光谱法在中成药研究中的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的相关应用以及11种中成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引用文献264篇。2.荧光光谱法实验条件的考察。利用荧光光谱技术对中成药的荧光图谱进行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对荧光光谱仪仪器条件、样品提取条件进行考察,并通过方法学实验验证方法的可靠性。最佳仪器条件为:响应时间0.5 s、负高压700 V、扫描速度2400 nm·min-1、狭缝宽度5.0/5.0 nm;样品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25℃,清热散结胶囊和金莲花胶囊超声时间15 min,其他9种药物超声时间10 min,甲醇含量100%。方法学实验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3.四种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消炎利胆片、护肝片、利胆排石片和金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对其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广东白鹤与其他三个厂家生产的消炎利胆片三维荧光图谱存在一定差异;四个厂家生产的护肝片、利胆排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个厂家生产的金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存在一定差异。采用平均值法对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的中成药分别建立了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得到初步结果:消炎利胆片中含有咖啡酸和绿原酸;护肝片中含有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金胆片中含有白藜芦醇和虎杖苷;利胆排石片的荧光峰未能与标准品的荧光峰相匹配,未能确认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4.四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金莲花胶囊、清火片、清热散结胶囊和复方穿心莲片三维荧光图谱,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对其一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四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采用平均值法对四种中成药分别建立了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得到初步结果:四种中成药的荧光峰未能与标准品的荧光峰相匹配,未能确认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5.三种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复方桔梗止咳片、咳特灵胶囊和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对其一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五个厂家生产的复方桔梗止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云南腾药和修正生产的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云南金柯和云南曲靖生产的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虽然各自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与云南腾药和修正的三维荧光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三个厂家生产的咳特灵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均存在差异。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得到初步结果:复方桔梗止咳片含有绿原酸;咳特灵胶囊和清肺抑火片的荧光峰未能与标准品的荧光峰相匹配,未能确认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
林奕云,郑家概,付强,丁少曼,肖可茵,卢嘉豪[2](2019)在《UPLC-MS/MS法测定植物饮料中芦荟苷含量》文中研究表明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植物饮料中芦荟苷含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用甲醇提取,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18柱(4. 6 mm×50 mm,2. 7μm)为分离柱,以乙腈和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ESI-),用多重反应监测(MRM)模式进行检测,基质匹配外标法定量。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芦荟苷的检出限为1. 0μg/kg,定量限为3. 0μg/kg,线性范围为1. 0~25 ng/m L,相关系数r≥0. 9995。在5、10和25μg/kg这3种加标水平下芦荟苷的平均回收率为91. 2%~95. 3%,相对标准偏差(RSD6)为3. 15%~6. 10%。该方法简单、灵敏度高、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植物饮料中芦荟苷含量的测定。
虞成华,杜茹芸,黎超,聂磊,王承平[3](2014)在《液质联用法测定化妆品中3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立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测定化妆品中3种芦荟蒽醌类化合物含量的方法。样品经甲醇超声提取,用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后,采用电喷雾串联质谱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10100 ng/mL,相关系数r大于0.99,最低检出限为3 ng/mL(S/N=3),高、中、低3个浓度水平的加标回收率在80.4%95.2%之间,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6)小于10%。
朱晓玲,刘杰,张莉,严恒,余婷婷,蒋丽萍,李玲[4](2014)在《对保健食品中芦荟苷测定标准的改进建议》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我国保健食品中芦荟苷测定方法标准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方法采用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2003年版)中测定芦荟苷的方法对大量市售的以芦荟苷为主要功效成分的保健食品样品进行检测分析,通过实践对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芦荟苷是两个非对映异构体芦荟苷A和芦荟苷B的混合物,采用标准方法所测的保健食品中的芦荟苷含量可能仅为芦荟苷A的含量,而并不是芦荟苷的总含量。结论建议对保健食品中芦荟苷的测定方法进行进一步深入研究,以逐步完善国家标准。
牛艳丰[5](2013)在《代谢芦荟苷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酶的反应条件研究与纯化》文中指出芦荟大黄素是芦荟中一种蒽醌类化合物,具有强有效的抗肿瘤活性,可应用于医药原料、中间体和抗癌药物的开发当中,在医药领域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工业上芦荟大黄素的制备主要依赖于天然提取与化学合成的方法,采用生物酶活进行此方面的研究很少。生物催化具有条件温和、高效专一、环境友好等特点,因此将生物技术应用于芦荟大黄素的生产开发中也必将为芦荟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动力。本文以发掘特异性转化芦荟苷为芦荟大黄素的生物酶为目的,对四种微生物进行了筛选,在此基础上对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并对酶进行了纯化。(1)裂解芦荟苷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的优化:通过对细菌Ⅰ、Ⅱ,噬烟碱节杆菌和基因工程菌(E.coli. BL21(DE3), PET28(a))四种菌株转化芦荟苷为芦荟大黄素能力的比较,发现基因工程菌具有最高的生物催化能力。选定该菌株为出发菌,在摇瓶水平对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当发酵条件为30℃、250rpm,发酵时间为11h时可以获得最佳产酶效果,产酶量可以达到148U/L发酵液。(2)芦荟苷裂解酶性质的初步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酶的作用条件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酶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5,最佳底物浓度为3mg/ml。用含有NaCl的磷酸缓冲液(PBS, pH7.5)将粗酶液稀释1倍有利于酶活的提高,PBS最佳浓度为40mmol/L, NaCl最佳浓度为1.2%。该酶促反应为需氧反应,Hg+离子对反应基本无影响,Fe2+、Mn2+、Fe3+等离子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尿素对酶促反应有促进作用,甲醇、乙醇、丙醇和乙酸乙酯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3)离子交换条件的筛选:通过IEX Selection Kit对离子交换介质进行了选择,然后通过试管实验对洗脱的初始条件进行了筛选。选择DEAE-Sepharose FF作为离子交换层析的介质,洗脱初始条件为pH7.5,离子强度为0.2mol/L,树脂量为0.5g/200ml粗酶液,选择PBS (25mmol/L, pH7.5)为洗脱缓冲液。(4)芦荟苷裂解酶的纯化:芦荟苷裂解酶液经硫酸铵沉淀,阴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纯化,未能得到电泳纯的分离条带。采用其它的分离手段也未能分开,推测该酶可能为多聚体结构,存在结构亚基。分离纯化过程中酶被提纯4.8倍,酶活得率为42.6%。
姜金枝[6](2013)在《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定性鉴别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照处方和标准制成的—定剂型的现成药物。近年来对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成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而中药鉴定是确保中药制剂质量以及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基础,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中成药进行鉴定,既能反映中药材的整体微观特征,又可以提供中药质量的评价标准。本论文利用化学计量学手段结合X射线衍射技术对不同种中成药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18种中成药的XRD指纹图谱。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对近年来X射线衍射法在中草药和中成药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进行了阐述。共引用文献80篇。第二章: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考察和跌打损伤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研究。在本章第一部分中对XRD测试中的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选择的实验参数如下:对于粉末颗粒度是要求过360目筛,入射狭缝1°,接收狭缝为0.15~0.3mm,步长为0.02,扫描速度是5。/min。在本章第二部分中,对同属跌打损伤类的3种中成药的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X射线衍射图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活血止痛胶囊和复方炉甘石外用散的同厂家同批号之间,同厂家不同批号及不同厂家之间XRD图谱的一致性良好;而三七伤药片的中成药同厂家不同批号之间XRD图谱的的一致性良好,不同厂家之间XRD图谱的的差异性较大;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的跌打损伤类药物的3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3种跌打损伤类药物的分类鉴别。最后采用平均值法分别建立3种跌打损伤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第三章:清热解毒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研究。对同属清热解毒类的7种中成药的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X射线衍射图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防风通圣丸、冰硼含片、紫雪、八味锡类散和清开灵分散片的同厂家不同批号之间,不同厂家不同批号之间的XRD图谱的一致性良好;而口腔溃疡含片和新雪片的同厂家不同批号之间XRD图谱的一致性良好,不同厂之间的XRD图谱的存在一定的差异;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的清热解毒类的7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7种清热解毒类的分类鉴别。最后采用平均值法分别建立7种清热解毒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第四章:益气安神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研究。对同属益气安神类的4种中成药的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X射线衍射图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安神补心丸和补肾益脑胶囊的同厂家不同批号之间XRD图谱的一致性良好,不同厂家之间的XRD图谱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柏子养心丸和磁朱丸的同厂家不同批号之间XRD图谱的一致性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的益气安神类药物的4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4种益气安神类药物的分类鉴别。最后采用平均值法分别建立4种益气安神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第五章:消化通便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研究。对同属消化通便类的4种中成药的X射线衍射图谱进行了测定,采用聚类分析法考察同种药物X射线衍射图谱的一致性,结果表明:同一厂家及不同厂家生产的同种类消化通便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之间的一致性良好;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同属的消化通便类药物的4种药物进行分类鉴别,结果表明: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实现对4种消化通便类药物的分类鉴别。最后采用平均值法分别建立4种消化通便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
谢海青[7](2011)在《龙荟丸质量标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龙荟丸是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保目录中的中成药,是由龙胆、芦荟、当归、大黄、栀子、黄芩、青黛、木香八味药组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泻火通便的功效,用于肝胆火旺,大便秘结,小便赤涩。龙荟丸现有的质量标准收载于卫生部药品标准第十册,其中仅有简单的显微鉴别方法与丸剂项下的检查项目,缺少主成分其它的定性、定量控制方法,难以全面控制药品的质量。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完善龙荟丸的质量标准,达到有效的质量控制。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龙荟丸处方中的多味药,经过试验,确定了本品中芦荟、当归、大黄、栀子、黄芩、青黛、木香的薄层色谱鉴别。2、首次建立了多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龙荟丸中龙胆苦苷、栀子苷、芦荟苷和黄芩苷的含量,采用C18色谱柱,色谱条件为:以乙腈-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8 nm(栀子苷)、280 nm(龙胆苦苷和黄芩苷)、355 nm(芦荟苷),柱温25℃。方法准确、灵敏、重复性好,目前在文献报道中还未有同时测定上述4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属于首创。该方法的建立不仅可以节约分析成本,还能够直接反映药品的质量,并为相关多指标成分的测定提供参考。3、建立了高效色谱法测定龙荟丸中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色谱条件为:以乙腈-甲醇-0.1%磷酸溶液(35:37:28)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54 nm。方法准确、灵敏、稳定性好,不仅可作为龙荟丸质量标准的内容之一,还是复杂中药多成分测定的一次很好应用。本论文建立的龙荟丸质量标准简便可行,重复性好,弥补了现有标准中主成分定性、定量标准的缺失,且多种有效(指标)成分的同时定量更能客观、全面、经济地对药品质量进行控制。
李磊[8](2011)在《特殊植物皂甙的测定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皂甙化合物是一类分布广泛、具有重要药理活性的天然化合物,其结构复杂、种类繁多,测定其在植物、药物制剂和保健食品中的含量十分重要。对一些较特殊的植物皂甙的来源和测定方法进行了概括,希望对推动皂甙成分的分析研究起到一定作用。
王彩虹,李莉,姚程炜,黄宝美[9](2010)在《芦荟苷的循环伏安测定及其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循环伏安法在pH 1.7的氯化钾-盐酸的底液中,得到了芦荟苷良好的氧化峰和还原峰,氧化峰电位(Epc)为-0.386 V,还原峰电位(Epa)为-0.441 V。峰电流(ipa)与芦荟苷浓度在1.195×10-62.152×10-4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N)为4.78×10-7mol.L-1。据此提出了循环伏安法测定芦荟中芦荟苷的含量。还研究了芦荟苷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芦荟苷的电极过程具有吸附性和不可逆性。
晏正[10](2010)在《芦荟粉提取制备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文中指出芦荟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药用植物,在我国有大面积的芦荟种植基地,但加工技术比较落后。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是芦荟的主要功能成分之一,广泛应用于医药、保健、化妆品等领域。加强对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制备的研究,为芦荟产品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对我国芦荟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确定了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芦荟苷的HPLC色谱条件是:色谱柱:Eclipse XDB-C18柱(4.6 mm×250 mm,5μm);检测波长:354 nm;流动相:甲醇-水(55∶45);流速:0.8 mL/min,柱温:室温;芦荟大黄素的HPLC色谱条件是:色谱柱:Eclipse XDB-C18柱(4.6 mm×250 mm, 5μm);检测波长:254 nm;流动相:甲醇-0.1%磷酸水溶液(80:20);流速:0.8 mL/min;柱温:室温。并测定了原料芦荟粉中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的含量,为后续实验的进行提供参考。以乙酸乙酯作为提取剂,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考查了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剂用量、提取次数4个因素对芦荟苷提取率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芦荟粉14 g,提取温度为57℃,提取时间为30 min,溶剂用量为300 mL,提取次数为4次。在此条件下芦荟苷的提取率可达77.15 %。将粗提物重新溶解在异丁醇中,-5℃冷冻24 h,过滤得到芦荟苷晶体,纯度为80.73 %,收率为51.35 %。将芦荟苷晶体加入水中,室温下搅拌30 min,过滤,干燥,得到93.5 %纯度的芦荟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时间、温度、pH、金属离子等因素对水溶液中芦荟苷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芦荟苷在水中不稳定。室温放置6天后其含量下降90.5 %。温度和pH对芦荟苷稳定性有显着影响。80℃时,芦荟苷8小时降解高达98 %;而在5℃时,4天降解不到5 %。当pH值≥7时,芦荟苷在12小时内降解超过95 %;而pH 2.0时,4天降解只有21.1 %。Mn2+、Cu2+、Fe3+等金属离子对芦荟苷降解具有促进作用,而Mg2+则对芦荟苷降解有抑制作用。在本文中,我们设计了一种通过三氯化铁氧化芦荟粉中芦荟苷制备芦荟大黄素方法。将芦荟粉加入到盐酸溶液中,106℃条件下回流30 min,过滤除去滤渣,保留滤液,加热至沸腾,加入三氯化铁溶液,保温反应8 h,实现芦荟苷到芦荟大黄素的转化,转化率为89.15 %。所得到的芦荟大黄素粗品用甲苯索氏提取,提取液-5℃低温结晶,干燥,可得到95.59 %的芦荟大黄素精品。
二、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芦荟胶囊中芦荟苷的含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芦荟胶囊中芦荟苷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荧光光谱法实验条件的考察 |
1.1 实验部分 |
1.1.1 仪器、试剂及药品 |
1.1.2 实验方法 |
1.2 结果与讨论 |
1.2.1 仪器条件考察 |
1.2.2 药物提取条件考察 |
1.2.3 方法学考察 |
1.3 小结 |
2 四种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 |
2.1 实验部分 |
2.1.1 仪器与试剂 |
2.1.2 舒肝利胆类药品来源 |
2.1.3 实验方法 |
2.2 不同浓度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对比 |
2.2.1 消炎利胆片 |
2.2.2 护肝片 |
2.2.3 利胆排石片 |
2.2.4 金胆片 |
2.3 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2.3.1 消炎利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2.3.2 护肝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2.3.3 利胆排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2.3.4 金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2.4 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建立 |
2.5 舒肝利胆类中成药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中的荧光峰鉴别 |
2.5.1 消炎利胆片 |
2.5.2 护肝片 |
2.5.3 利胆排石片 |
2.5.4 金胆片 |
2.6 小结 |
3 四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仪器与试剂 |
3.1.2 清热解毒类药品来源 |
3.1.3 实验方法 |
3.2 不同浓度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对比 |
3.2.1 金莲花胶囊 |
3.2.2 清火片 |
3.2.3 清热散结胶囊 |
3.2.4 复方穿心莲片 |
3.3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3.3.1 金莲花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3.3.2 清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3.3.3 清热散结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3.3.4 复方穿心莲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3.4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 |
3.5 中成药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中的荧光峰鉴别 |
3.5.1 清火片 |
3.5.2 清热散结胶囊 |
3.6 小结 |
4 三种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 |
4.1 实验部分 |
4.1.1 仪器与试剂 |
4.1.2 止咳平喘类药品来源 |
4.1.3 实验方法 |
4.2 不同浓度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对比 |
4.2.1 复方桔梗止咳片 |
4.2.2 咳特灵胶囊 |
4.2.3 清肺抑火片 |
4.3 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4.3.1 复方桔梗止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4.3.2 咳特灵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4.3.3 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
4.4 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 |
4.5 止咳平喘类中成药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中的荧光峰鉴别 |
4.5.1 复方桔梗止咳片 |
4.5.2 清肺抑火片 |
4.6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2)UPLC-MS/MS法测定植物饮料中芦荟苷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仪器设备与试剂 |
1.2 标准溶液配制 |
1.3 样品前处理 |
1.4 基质匹配标准曲线的配制 |
1.5 色谱/质谱测定条件 |
1.5.1 液相色谱条件 |
1.5.2 质谱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色谱条件的优化 |
2.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 线性范围 |
2.4 检出限和定量限 |
2.5 回收率和精密度 |
3 结论 |
(3)液质联用法测定化妆品中3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仪器工作条件 |
1.2.1 液相色谱条件 |
1.2.2 质谱条件 |
1.3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液相条件的优化 |
2.2 质谱条件的优化 |
2.3 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选择 |
2.4 线性范围和检出限 |
2.5 回收率和精密度 |
2.6 实际样品的测定 |
3 结论 |
(4)对保健食品中芦荟苷测定标准的改进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色谱条件 |
2.3 标准溶液的配制 |
2.4 样品处理 |
2.5 结果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定性分析 |
3.2 稳定性研究 |
4 对标准的改进建议 |
4.1 建议增加标准溶液的储存说明和样品及时测定的备注说明 |
4.2 建议对芦荟苷测定时分别测定芦荟苷A和芦荟苷B的含量 |
(5)代谢芦荟苷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酶的反应条件研究与纯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芦荟简介 |
1.1.1 芦荟的种类 |
1.1.2 芦荟的组成 |
1.1.3 芦荟的功用 |
1.1.4 芦荟产业发展现状 |
1.2 芦荟苷 |
1.2.1 芦荟苷的理化特性 |
1.2.2 芦荟苷的功用 |
1.2.3 芦荟苷的检测方法 |
1.2.4 芦荟苷的制备 |
1.3 芦荟大黄素 |
1.3.1 芦荟大黄素的理化特性 |
1.3.2 芦荟大黄素活性及应用 |
1.3.3 芦荟大黄素的检测方法 |
1.3.4 芦荟大黄素的制备 |
1.4 微生物裂解C-C键研究进展 |
1.4.1 微生物裂解碳苷(C-glycosides)的研究 |
1.4.2 微生物降解烟碱(Nicotine)的研究 |
1.4.3 微生物代谢芦荟苷的研究 |
1.4.4 碳苷裂解酶的纯化 |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芦荟苷裂解酶产生菌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菌种筛选策略 |
2.3 材料与分析方法 |
2.3.1 试剂和仪器 |
2.3.2 菌株与培养基 |
2.3.3 分析方法 |
2.3.4 实验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菌种筛选 |
2.4.2 目标酶位置的确定 |
2.4.3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4 发酵温度的选择 |
2.4.5 培养时间的选择 |
2.4.6 酶解产物的鉴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酶反应条件的初步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和仪器 |
3.2.2 菌株与培养基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最适反应温度 |
3.3.2 最适pH |
3.3.3 底物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
3.3.4 磷酸缓冲液(PBS)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
3.3.5 NaCl浓度对酶活的影响 |
3.3.6 反应时间 |
3.3.7 影响酶活力的因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芦荟苷裂解酶的分离纯化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剂和仪器 |
4.2.2 菌株与培养基 |
4.2.3 芦荟苷裂解酶的分离纯化流程图 |
4.2.4 分析方法 |
4.2.5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硫酸铵沉淀 |
4.3.2 离子交换层析剂的选择 |
4.3.3 洗脱初始条件的选择 |
4.3.4 阴离子交换层析 |
4.3.5 酶纯度及分子量测定 |
4.3.6 分离纯化过程蛋白总量及酶活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定性鉴别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X射线衍射分析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
1.2.1 X射线衍射图谱分析法 |
1.2.2 X射线衍射法在中药材鉴定里的应用和研究 |
1.2.3 X射线衍射法在中成药鉴定中的应用和研究 |
1.3 实验用18种中成药的主要成份和功效 |
1.4 实验用18种中成药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考察和跌打损伤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研究 |
2.1 X射线衍射实验方法考察 |
2.1.1 实验部分 |
2.1.1.1 仪器与试剂 |
2.1.1.2 实验方法 |
2.1.2 结果与讨论 |
2.1.2.1 实验最佳条件的选择 |
2.1.3 实验的选择条件 |
2.2 跌打损伤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研究 |
2.2.1 实验部分 |
2.2.1.1 跌打损伤类药物来源 |
2.2.1.2 数据处理方法 |
2.2.2 聚类分析法用于跌打损伤类药物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2.2.2.1 聚类分析法用于活血止痛胶囊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2.2.2.2 聚类分析法用于三七伤药片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2.2.2.3 聚类分析法用于复方炉甘石外用散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2.2.3 跌打损伤类药物的分类鉴别 |
2.2.3.1 小波变换的压缩方法 |
2.2.3.2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模 |
2.2.4 跌打损伤类药物衍射峰值的考察 |
2.2.4.1 活血止痛胶囊衍射峰值的考察 |
2.2.4.2 三七伤药片衍射峰值的考察 |
2.2.4.3 复方炉甘石外用散衍射峰值的考察 |
2.2.5 跌打损伤类药物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2.2.5.1 活血止痛胶囊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2.2.5.2 三七伤药片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2.2.5.3 复方炉甘石外用散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清热解毒类药物X射线衍射图谱的研究 |
3.1 实验部分 |
3.1.1 清热解毒类药物来源 |
3.2 聚类分析法用于清热解毒类药物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3.2.1 聚类分析法用于防风通圣丸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3.2.2 聚类分析法用于口腔溃疡含片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3.2.3 聚类分析法用于新雪片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3.2.4 聚类分析法用于冰硼含片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3.2.5 聚类分析法用于紫雪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3.2.6 聚类分析法用于八味锡类散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3.2.7 聚类分析法用于清开灵分散片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3.3 清热解毒类药物的分类鉴别 |
3.3.1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模 |
3.3.2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
3.4 清热解毒类药物衍射峰值的考察 |
3.4.1 防风通圣丸衍射峰值的考察 |
3.4.2 口腔溃疡含片衍射峰的考察 |
3.4.3 新雪片衍射峰值的考察 |
3.4.4 冰硼含片衍射峰值的考察 |
3.4.5 紫雪衍射峰值的考察 |
3.4.6 八味锡类散衍射峰值的考察 |
3.4.7 清开灵分散片衍射峰值的考察 |
3.5 清热解毒类药物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3.5.1 防风通圣丸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3.5.2 口腔溃疡含片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3.5.3 新雪片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3.5.4 冰硼含片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3.5.5 紫雪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3.5.6 八味锡类散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3.5.7 清开灵分散片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益气安神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研究 |
4.1 益气安神类药物来源 |
4.2 聚类分析法用于益气安神类药物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4.2.1 聚类分析法用于安神补心丸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4.2.2 聚类分析法用于补肾益脑胶囊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4.2.3 聚类分析法用于柏子养心丸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4.2.4 聚类分析法用于磁朱丸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4.3 益气安神类药物的分类鉴别 |
4.3.1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模 |
4.3.2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
4.4 益气安神类药物衍射峰值的考察 |
4.4.1 安神补心丸衍射峰值的考察 |
4.4.2 补肾益脑胶囊衍射峰值的考察 |
4.4.3 柏子养心丸衍射峰值的考察 |
4.4.4 磁朱丸衍射峰值的考察 |
4.5 益气安神类药物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4.5.1 安神补心丸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4.5.2 补肾益脑胶囊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4.5.3 柏子养心丸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4.5.4 磁朱丸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消化通便类药物的X射线衍射图谱的研究 |
5.1 消化通便类药物的来源 |
5.2 聚类分析法用于消化通便类药物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5.2.1 聚类分析法用于香砂养胃丸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5.2.2 聚类分析法用于一捻金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5.2.3 聚类分析法用于复方芦荟胶囊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5.2.4 聚类分析法用于养胃舒胶囊X射线衍射图谱一致性考察 |
5.3 消化通便类药物的分类鉴别 |
5.3.1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模 |
5.3.2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结果 |
5.4 消化通便类药物衍射峰值的考察 |
5.4.1 香砂养胃丸衍射峰值的考察 |
5.4.2 一捻金衍射峰值的考察 |
5.4.3 复方芦荟胶囊衍射峰值的考察 |
5.4.4 养胃舒胶囊衍射峰值的考察 |
5.5 消化通便类药物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5.5.1 香砂养胃丸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5.5.2 一捻金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5.5.3 复方芦荟胶囊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5.5.4 养胃舒胶囊X射线衍射指纹图谱的建立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7)龙荟丸质量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龙荟丸研究资料 |
1.1.1 当归龙荟丸历史沿革 |
1.1.2 龙荟丸简介 |
1.1.3 临床应用研究资料 |
1.1.4 制法研究资料 |
1.1.5 质量标准研究 |
1.2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
1.2.1 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意义 |
1.2.2 质量标准的分类 |
1.2.3 质量标准的内容 |
1.2.4 质量标准起草说明要求 |
1.2.5 丸剂的质量标准制定 |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2 龙荟丸的薄层色谱鉴别 |
2.1 研究背景 |
2.2 仪器与试药 |
2.3 芦荟的薄层色谱鉴别 |
2.3.1 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2.3.2 取样量与点样量 |
2.3.3 空白试验 |
2.4 大黄的薄层色谱鉴别 |
2.4.1 供试品与对照药材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2.4.2 取样量与点样量 |
2.4.3 空白试验 |
2.5 栀子的薄层色谱鉴别 |
2.5.1 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2.5.2 取样量与点样量 |
2.5.3 空白试验 |
2.6 黄芩的薄层色谱鉴别 |
2.6.1 供试品与对照药材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2.6.2 取样量与点样量 |
2.6.3 空白试验 |
2.7 青黛的薄层色谱鉴别 |
2.7.1 供试品与对照品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2.7.2 取样量与点样量 |
2.7.3 空白试验 |
2.8 当归的薄层色谱鉴别 |
2.8.1 供试品与对照药材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2.8.2 取样量与点样量 |
2.8.3 空白试验 |
2.9 木香的薄层色谱鉴别 |
2.9.1 供试品与对照药材溶液制备方法的选择 |
2.9.2 取样量与点样量 |
2.9.3 空白试验 |
2.10 龙胆的薄层色谱鉴别 |
2.10.1 方法1 |
2.10.2 方法2 |
2.11 小结 |
3 多波长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龙荟丸中栀子苷、龙胆苦苷、芦荟苷和黄芩苷的含量 |
3.1 研究背景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试药 |
3.2.2 色谱条件 |
3.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3.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3.2.5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3.2.6 线性关系考察 |
3.2.7 精密度试验 |
3.2.8 稳定性试验 |
3.2.9 重复性试验 |
3.2.10 空白对照试验 |
3.2.11 回收率试验 |
3.2.12 样品测定 |
3.2.13 含量限度 |
3.3 小结 |
4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龙荟丸中大黄素、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含量 |
4.1 研究背景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试药 |
4.2.2 色谱条件 |
4.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
4.2.4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4.2.5 阴性对照溶液的制备 |
4.2.6 线性关系考察 |
4.2.7 精密度试验 |
4.2.8 稳定性试验 |
4.2.9 重复性试验 |
4.2.10 空白对照试验 |
4.2.11 回收率试验 |
4.2.12 样品测定 |
4.2.13 含量限度 |
4.3 小结 |
5 龙荟丸质量标准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特殊植物皂甙的测定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菝葜皂甙元 |
3 薯蓣皂甙元 |
4 芦荟甙 |
5 芍药苷 |
6 罗汉果皂苷 |
7 结论 |
(9)芦荟苷的循环伏安测定及其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仪器与试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试验条件的选择 |
2.1.1 支持电解质 |
2.1.2 底液pH值 |
2.1.3 扫描速率 |
2.2 电极重复性试验 |
2.3 工作曲线与检出限 |
2.4 样品分析 |
(10)芦荟粉提取制备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芦荟 |
1.1.1 芦荟的资源分布 |
1.1.2 芦荟的主要化学成分 |
1.1.3 芦荟的生物学功效及应用 |
1.1.4 芦荟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 芦荟苷 |
1.2.1 芦荟苷的理化性质 |
1.2.2 芦荟苷的功能活性 |
1.2.3 芦荟苷的分析方法研究 |
1.2.4 芦荟苷的提取分离技术研究现状 |
1.2.5 芦荟苷的不稳定性 |
1.3 芦荟大黄素 |
1.3.1 芦荟大黄素理化性质 |
1.3.2 芦荟大黄素生物活性及应用 |
1.3.3 芦荟大黄素的检测 |
1.3.4 芦荟大黄素的制备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材料、设备与分析检测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芦荟苷的HPLC 检测 |
2.2.2 芦荟大黄素的HPLC 检测 |
2.2.3 中芦荟苷、芦荟大黄素的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芦荟苷的检测结果 |
2.3.2 芦荟大黄素的检测结果 |
2.3.3 中芦荟苷、芦荟大黄素的检测结果 |
2.4 小结 |
第三章 提取制备芦荟苷工艺研究 |
3.1 实验方法 |
3.1.1 芦荟苷的提取 |
3.1.2 芦荟苷的结晶 |
3.1.3 芦荟苷的进一步纯化 |
3.1.4 芦荟苷的鉴定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芦荟苷的提取结果 |
3.2.2 芦荟苷结晶的结果 |
3.2.3 芦荟苷的进一步纯化的结果 |
3.2.4 芦荟苷的鉴定 |
3.3 小结 |
第四章 芦荟苷在水中稳定性的研究 |
4.1 实验方法 |
4.1.1 时间对芦荟苷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
4.1.2 温度对芦荟苷稳定性的影响 |
4.1.3 pH 对芦荟苷稳定性的影响 |
4.1.4 不同金属离子对芦荟苷稳定性的影响 |
4.1.5 芦荟苷水解液的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时间对芦荟苷水溶液稳定性的影响 |
4.2.2 温度对芦荟苷稳定性的影响 |
4.2.3 pH 对芦荟苷稳定性的影响 |
4.2.4 不同金属离子对芦荟苷稳定性的影响 |
4.2.5 芦荟苷水解液分析结果 |
4.3 小结 |
第五章 芦荟粉制备芦荟大黄素的研究 |
5.1 试验方法 |
5.1.1 芦荟粉的预处理 |
5.1.2 氧化反应的发生 |
5.1.3 工艺的确定及验证试验 |
5.1.4 芦荟大黄素的纯化及鉴定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芦荟粉的预处理 |
5.2.2 氧化反应的结果 |
5.2.3 验证试验结果 |
5.2.4 芦荟大黄素纯化与鉴定结果 |
5.3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薄层扫描法测定复方芦荟胶囊中芦荟苷的含量(论文参考文献)
- [1]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研究[D]. 朱丹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UPLC-MS/MS法测定植物饮料中芦荟苷含量[J]. 林奕云,郑家概,付强,丁少曼,肖可茵,卢嘉豪. 山东化工, 2019(12)
- [3]液质联用法测定化妆品中3种蒽醌类化合物的含量[J]. 虞成华,杜茹芸,黎超,聂磊,王承平. 香料香精化妆品, 2014(04)
- [4]对保健食品中芦荟苷测定标准的改进建议[J]. 朱晓玲,刘杰,张莉,严恒,余婷婷,蒋丽萍,李玲.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14(08)
- [5]代谢芦荟苷微生物的筛选及其酶的反应条件研究与纯化[D]. 牛艳丰. 华东理工大学, 2013(06)
- [6]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化学计量学在中成药定性鉴别中的应用研究[D]. 姜金枝. 河北师范大学, 2013(03)
- [7]龙荟丸质量标准研究[D]. 谢海青.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1)
- [8]特殊植物皂甙的测定方法研究[J]. 李磊. 广西轻工业, 2011(01)
- [9]芦荟苷的循环伏安测定及其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J]. 王彩虹,李莉,姚程炜,黄宝美.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2010(07)
- [10]芦荟粉提取制备芦荟苷和芦荟大黄素[D]. 晏正. 河南大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