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孩子智力四法(论文文献综述)
陈霞[1](2021)在《汉语拼音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泰州市S小学为例》文中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汉语拼音教学的新概念。汉语拼音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识字的重要途径,还有助于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本研究以江苏省泰州市S小学为例,通过学生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学生访谈、拼音测试等方法,对小学的汉语拼音趣味教学进行了实践研究。本文认为,目前小学汉语拼音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生学习拼音的起点存在较大差异;其次,学生当堂学习汉语拼音的效果较好,但是课后巩固练习的有效性不足,大大影响了学习汉语拼音的效率;再次,部分教师认为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写话的重要基础,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不能准确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拼音的要求。此外,教师虽然尝试了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没有达到最佳,学生也认为其枯燥无味,教学形式单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以汉语拼音中复韵母教学为例,探索基于趣味教学的汉语拼音教学策略。本文主要从教学设计、趣味教学实施及教后反思等方面开展,教学改进策略具体有:首先,创设趣味情境,促进拼音教学生活化;其次,融合多种趣味学科,打破学科的界限;再次,趣味游戏教学,寓教于乐,让拼音教学趣味化;最后,家校合作,拓展趣味的学习渠道。
殷文昊[2](2021)在《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本文通过观察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疗法和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对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探究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本病的可行性及优越性,为临床上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治疗提供一种更加简便、有效、规范、安全且依从性高的优选方案。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推拿科小儿推拿门诊的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者共60例,且参与研究的患儿均经其家长同意,并签署《告患儿家长知情同意书》。60例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2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年龄分布、病程以及未治疗时的各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后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治疗组采用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30例,对照组采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治疗30例。每日1次,共治疗10天。治疗前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病情评分量表(主症)、病情评分量表(次症)评分、大便性状分级进行记录,并使用SPSS 21.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疗效有无差异性,并计算其总有效率,同时对两组治疗方法的远期疗效即复发率进行随访和评价。研究结果:1.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分期、大便性状、症状评分方面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统计学分析显示无意义,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症状评分、次要症状评分和症状总积分、以及大便性状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症状评分降低幅度和大便形状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其中身热面赤、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腻症状较对照组治疗效果有显着差异(P<0.01),从远期疗效来看治疗组的疗效更加突出(P<0.05)。3.两组患儿中治疗组治愈达15例,显效有10例,好转3例,无效仅1例,对照组患儿治愈8例,显效13例,好转6例,无效3例,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两组数据经秩和检验得出Z=-2.096,P=0.036<0.05,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儿的临床疗效显着。2.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较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的临床疗效更加明显,且对于中医次症中身热面赤、口干口臭、舌红苔黄腻症状改善尤为显着。3.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患儿治疗的复发率较低,远期疗效较好。
杨若俊,熊磊,代丽,邓颖,周盼成,汪巧玲,万选[3](2021)在《万全“育婴四法”学说探析》文中提出万全为明代儿科着名医家,提出了预养、胎养、蓐养、鞠养的"育婴四法"学说。其中,预养包括婚配的注意事项、孕前夫妻双方的调养;胎养包括孕期饮食、环境、运动等调养;蓐养包括妊娠后期、产褥期孕产妇及新生儿的调养;鞠养包括了小儿饮食营养、疾病预防及早期教育的内容。这一学说涵盖了0~8岁小儿的育儿养儿预防保健相关知识。挖掘万全"育婴四法"学说的内涵,传承古代小儿的育养知识精华,用于指导我国现代妇幼保健、儿童早期发展、小儿的健康成长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常红梅[4](2020)在《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文中研究说明算术是数学的一个分支,是数学的初级形态,专门研究有理数的性质和运算。算术在科学、数学、生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在清末民国时期,算术作为代数、几何、三角等学科的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均设置,新中国成立后直至1962年才取消初中算术。初中算术作为小学算术的承接,是算术学科更高阶段的学习,在初步计算的基础上强调运算原理的学习与研究。初中算术同样与初中代数、几何相结合,在教科书中设置简单的代数、几何知识等。本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1902—1949)初中算术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分四个时期,即清末时期(1902—1911)、民国初期(1912—1922)、民国中期(1923—1936)、民国后期(1937—1949),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探究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理念、编排形式、内容体系、编写特点等;总结影响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整体特点;挖掘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者所持的数学教育观;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典型经验。本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为以下6个部分。1.清末时期,学习日本学校制度建设经验,建立中国近代新学制与新型数学课程制度。教科书编写群体主要以留日人员为主,以翻译、编译日本教科书为主。在近代教科书审定制度初定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出版呈现多元化趋势,为教科书的本土化探索奠定了基础。代表性教科书在编写理念、内容等方面体现出新颖性、生活化的特点。2.中华民国建立初期,民国政府建立新型的民主共和体制,制订、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在模仿日本等国外教科书的基础上,教科书编写逐渐本土化。教科书内容体系注重小学算术与初中算术的衔接性,凸显了初中算术实用性与生活化的特点。代表性教科书编辑者展现了先进的数学教育观,为近代数学教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3.民国中期,中国学制系统取法欧美,1922年建立“六三三”学制。初中实行混合数学,算术与代数、几何、三角相融合编排设置。1929年转为混合与分科制并行。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坚持混合与单科并行策略,教科书呈现多元化趋势,编写出版达到了民国时期的高峰。混合数学教科书呈现各科知识巧妙融合及融入数学史内容丰富的特点,单科初中算术教科书注重算术内部各科知识的衔接性。4.民国后期,基本沿用“六三三”学制,数学课程标准在1936年课程标准基础上进行调整。以商务印书馆和正中书局、开明书店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资源短缺、条件困难的情况下,坚守教科书的出版,推动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辑、出版保持平稳前进。《实验初中算术》、《国防算术》、《中级算术》的编写出版极具代表性。5.阐释1902至1949年间分数概念表述与分类表述的发展演变历程。分数概念表述经历了份数定义、商定义交替使用或混合使用的复杂演变过程。分数分类表述经历了不同时期对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繁分数的表述演变。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出分数如何使用及继承中国传统分数表述方法和接纳域外分数界的数学文化的演变。6.通过上述五部分的具体分析,总结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内外部主要因素有:初中算术教科书的编写,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日本、欧美的影响。探析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特点,得出可供当代中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借鉴的有益经验。
姜一月[5](2020)在《幼儿钢琴教育之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发展与进步,教育事业在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也提升了我国的素质教育效果。如今,人们对幼儿的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也反映出了人们思想水平的不断进步。音乐教育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积极的意义,钢琴这种的乐器在音乐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在中国幼儿教育中刮起了一阵“钢琴热”,成为家长发展孩子艺术教育的首要选择。我国近代也培养了如郎朗、李云迪等耳熟能详的钢琴代表人物,这反映了我国钢琴教育成功的一面,但是钢琴教育要从小抓起,在这一过程中也发现了诸多问题,从而在具体教学中,幼儿要以素质教育为基础,重新审视幼儿钢琴教育,从问题入手,借助多方面可行的策略,优化完善日常幼儿钢琴教育教学,对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特点,引领幼儿主动学习钢琴知识。进一步幼儿的成长特点进行了研究,利用科学的幼儿钢琴教学方法,培养优秀的钢琴音乐人才,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是本文的最终目标。
黄玉[6](2020)在《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教育是培养人的主导力量。由此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创造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性思维。小说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部分。独创的艺术形式,语言、结构、选材独具匠心;独特的人物形象,塑造符合时代特点的典型的具有个性和共性的人物;虚构的内容情节,以生活为原型创造超越生活的情节,这些都是小说本身富含创造力的表现。但是在当下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却往往忽略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本论文立足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探讨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以期望在具体的实践中具有一点借鉴作用。本论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与文献综述,对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方法等进行阐释并分析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相关文献以了解前人的研究状况。第二部分是关于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首先对小说、思维、创造性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其次从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发展、知识学习、智能开发三方面论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最后从教师、学生、教育三方面论述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第三部分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研究了解当下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探究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根据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详细提出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具体策略。提升教师创新意识,增强教学能力;改变课堂传统模式,遵循有效路径;利用小说文体特点,培养创造思维;巧用小说教学方法,提高创造能力。第五部分根据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分析并设计《狼》和《变色龙》的创新案例再进行教学反思。
沙柳伊,任勤[7](2020)在《浅析“育婴四法”中的儿童保健观》文中研究说明明代着名医家万全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重视小儿调护保健、强调四诊合参、药精方简、重视脾胃、擅长情志疗法等方面。对于小儿调护保健,万全提出的"育婴四法"包涵了诸多独到见解和宝贵经验,值得后世参考。
张佳惠[8](2020)在《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文中提出在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强调了语言文字的重要地位。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可以看出:新版课标中写作的概念和类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旧课标中提出的“应试写作”转变为新课标中的“应用性写作”和“学习性写作”,新课标中的写作类型也扩充为文学类、实用类和学习性写作,并且在各学习任务群中都有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着半壁江山的重要地位,因此作文教学变革在语文教学变革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新课标对于高中作文教学的适当变动,正是高中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和方向。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的弊端越来越明显,很多教师和学生谈文色变,被写作教学长期困扰,为改善作文教学的现状,杨初春老师提出的“快速”写作教学理念为当下的写作教学提供了科学有效、快速合理的教学建议。杨初春,有“快速作文之父”之称,是湖南省特级教师,被国家人事部及国家教委于1995年授予“人民教师”奖章,他创造性的快速作文教学法,当之无愧的被评选为中国当代九大语文教学流派之一。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它是涵盖了听、说、读、写、思能力的一种综合教学法。此外,快速作文适应了当前社会讲求速度和效率的要求。同时,杨初春的快速作文教学法有科学的系统和全面的理论,它以“快”为核心,以“五步”、“四法”和“两课型”为训练模式和课程模式。快速作文教学法包含了快速审题、构思、行文、修改的多种方法,还有快速写景状物、抒情达意、记人、记事、说理议论、写给材料作文的多种技法,是操作性和实用性很强的科学的作文教学法,因此,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运用。快速作文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是作文教学领域的一朵奇花,为解决当今高中作文教学的疲软现状提供了一条科学、高效的道路。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与本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及主要概念界定。第二章介绍了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的形成及贡献,从形成过程、形成探因和主要贡献三个角度入手,概述快速写作派的形成和发展历程。第三章主要介绍了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的理念,主要从快速作文教学模式、快速作文写作方法、快速作文写作技巧三个大的方面论述。第四章则是探讨杨初春老师的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对当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本文主要从四个角度对启示进行阐述,分别是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启示、对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的启示、对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和对高中作文教学技巧的启示。
范德寿(Pham Duc Tho)[9](2020)在《佛教道德哲学与越南的道德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教道德包含各种戒律、各种准则以及各种互相有密切联系的范畴。佛教建设了完善的道德体系,从理论到实践,以及使用其来创造一种良好的生活。同时,佛教还帮助一个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具有慈、悲、喜、舍、无我、为他之心的人,一个有慈悲和智慧的人。佛教道德与越南的传统道德有很多相同之处。佛教道德的基本范畴对越南人的生活有较大的影响。如今由于佛教在越南很兴盛,因此佛教道德将会为建设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佛教在越南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因此可以将其视为越南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越南佛教不仅能够传播信心,而且还有助于维持社会道德。因而,越南人很快就接受了佛教道德,并将其化为一种神圣的信念来支配他们与他人的行为。越南人在生活中很好地运用了佛教道德,从而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佛教道德以其戒律、理论、价值及准则走进了越南人的生活。佛教道德不仅体现在佛教的经典里面,更是影响了整个越南民族的风俗以及每个越南家庭的习惯。越南人的传统美德是相爱、相助、团结、奉养父母、知恩、做善事和风险投资社会,这些与佛教所提倡的伦理道德基本相同。因此佛教道德已深入越南社会以及每个越南人的心中。在越南历史长河中,佛教道德为越南民族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还对越南的过去和现代社会的准则观念以及道德价值体系的形成有重要意义。在《八正道》论中,佛陀提出了“正念”,劝导人们要从事正当的职业,要靠自己的力量和才智来赚取财富,而不要在买卖时有欺骗行为、不要买卖国家禁止销售的商品、不要买卖对人体有害的商品。每个人在生活中要自己创造财富来养活自己和家人。这就是佛教的积极方面,帮助人们过上了幸福、安乐的生活。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重视培养人们的道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正在建设的道德体系是人类传统道德价值的结晶与继承,其中也有佛教道德的价值。佛教关于慈悲、仁爱的哲学与越南人相爱的传统美德非常相像。越南的很多成语、俗语也称赞了这种相爱的美德。佛教的劝善、向善理论不仅影响里佛门弟子,而且对人民生活也产生了广泛影响,形成了深刻的人文价值。如今,佛教道德在越南当代的民族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佛教的慈、悲、喜、舍思想一直在被越南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接受并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中。佛教的戒律,如十善、五戒等与越南社会道德的准则有很多相同点,因此一直受到很多人的信任。任何社会都需要这种生活准则来维持该社会的道德体系以及人们的幸福。佛教以其慈、悲、喜、舍、劝善思想深入了人们的心中,有助于完善人的道德与品格,帮助人们走上为他、平等、博爱之路。佛教的向善思想是人道主义的根源之一;佛教的平等、和平思想符合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和睦共处的趋势;慈悲、博爱精神有助于发挥民族的相爱传统;无常、无我理论帮助人们减少自私。佛教道德并不是空白的理论,而其体现在很多实际行动中,比如寺庙经常组织慈善活动帮助有困难的人,给人们吃的,穿的,给人们治病等。佛教道德价值也因此而得到了提升。佛教道德劝导人们要以孝为首,因为“孝行是佛行,孝心是佛心”,“世间所以的事都无法与父母养育之恩相比”。另外,佛教的寺庙是人们修身养性的最佳地方。所有这些都是积极、切实的道德价值,有助于教化人们,帮助年轻人摆脱生活的诱惑,鼓励他们关心社会的命运,善良地生活,重视人本价值,尊重自然界。此外,佛教道德提倡了“居尘乐道”思想,帮助人们消除贪权固位、爱财如命的不良思想,成为清廉之人。佛教指出贪和嗔是人最强烈的恶习,它们能遮住我们的眼睛,捣乱我们的佛性,因此佛认为灭除贪和嗔是很大的成就。可见,佛教道德已为建设人们,尤其是年轻人的道德价值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佛教道德还帮助人们锤炼堪忍、刻己的生活。这是一种耐心修习的方式,帮助人们摆脱生活中的诱惑,从而获得解脱。从以上这些价值来看,研究并指出佛教道德哲学思想的实践价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之一,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与道德价值的教育、保存与发扬事业,乃至整个革新事业,还有助于建设一个公平、民主、平等、文明、幸福的社会。在巩固与发挥民族大团结力量的同时,还要继承并发挥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宗教在建设具有时代性、人文性的越南社会道德体系与文化体系的美好价值。
贾韬[10](2020)在《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历史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周期性与规律性,找到相似的时空场景与媒介轨迹,进行匹配与对照、筛选与分析,对当下的社会改革、教育创新与文化引领,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价值。研究民国时期的书法教育,从宏观角度看,它包含对整个近代时期书法教育史的脉络提炼,即如何从传统教育形态进入国民教育序列与学校教育体制;从中观角度看,它包含对各种教育改造思潮、艺术教育论说或重要人物思想的发生原因及社会影响的延伸分析,即书法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再生产”、“民族精神的再塑造”以及“美术育人的合法化”;从微观上看,它涵盖了对民国书法教育教学实践的具体写实与文本描述,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等系列教学活动构成。中国古代书法教育始于文字书写、兴于读书明理、盛于以书取仕,在着书立说、立国化民、广育群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伦理教化作用与社会稳定功能,然而正是书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人身依附性与制度嵌入性,使书法教育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过程中遭遇了“价值观念”上的肢解与“社会行动”上的剥离。民国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想体系开始确立并实施的时期,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则是中国开启正规化艺术教育和美育的肇始时期。书法教育以其根深蒂固的“古典形态”,在二十世纪初的新兴学堂教育中,悄然兴起,潜滋暗长,“不仅完成了自身的‘革命’——从私塾师徒授受转向课堂教育,同时亦完成了社会意义上的‘革命’——从旧式教育体制走向新式教育体制”,书法教育则沿着实用书写教育和美术教育两条路线走进了学制框架体系内。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的学校制度中主要有两种表现情形:一种是在初、中等教育中作为“国文科”中的习字课程,以追求实用性、普及性的书写技能而存在,“习字一科,虽为国语教学之一部门,但关系于修学及应用者甚大”;一种是以师范教育与专科教育的制度形式,确立了书法向每个社会生活的扩张空间和渗透力量,以达致艺术性、专门性的书法美学而存在,“于艺术学校、大学校中,设书学一系,以培养一班高等书学人才”。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学制化的转型。“教育”和“文化”构成了民国书法教育的两大维度,作为勾勒民国书法教育“全景式”文本图像的前提,必须从“文化”角度阐释和反思民国社会大环境与书法教育之间的互动逻辑,提供书法教育在社会思想结构中的宏观视野。当时书法的“本体危机”主要体现在“汉字革命”对汉字的简化与注音,颠覆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书写内容、书写文本与书写方式,带来了书法哲学“本体论”上的危机与困惑。而“美术革命”对中国绘画摹古不化之风、石谷之流弊的批判——“革王画的命”,亦规约了书法创作的美学形式、艺术类型与个性趣味,解构了传统书法教育中的美学体格与道德功用,带来了书法哲学“价值论”上的冲击与失落。于是,在异域教育理论的审视与参照下,在其他学科教育学研究的发展与比对下,书法教育需要学科逻辑的支撑与教育原理的基础,其核心与特征是“地道的逻辑思维——课程分布、课时分配、授课内容的环节安排、教学手段、教学思想、基本观念……,这一切都必须依靠严密的逻辑思维才能获得确立”,书法教育活动过程被程序化、模式化与预设化,以舍弃各种异质性因素去构建具有普适性与标准性的学科教学体系。为了追求书写的标准化与效率化,围绕写字学习材料、写字教学方法、写字工具等,书法教育开展了各种心理化、科学化的实证研究,促进了书法教育在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上的设计与实践、探究与应用。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科学化的转型。在民国充满变革的浪潮中,“更新与改良是流行话语,同时,保存国粹更是国人关心的课题”,这就决定了书法艺术发展的社会规约力要比其“自律”大得多。书法教育“现代”的发展总是与危机意识和终极关怀紧密相扣,以中国文字之特有价值和民族精神,启发民众思想觉悟,塑造社会革新品格,通过平民教育、民众学校使书法从精英到大众,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借助艺术或者美术的身份加持,在“美育救国”、“艺术救国”等民族使命的话语体系中改变遭际、重获价值,完成了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民国书法教育的成长及其背后折射出了知识范式的生产、文明观念的辐射、思想文化的变迁,书法教育的诸种知识通过出版的“崭新诞生”与思想的“人物引领”,在中西互动的格局下逐渐形成,并通过报章杂志、着作、教科书等各种形式传播,从而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公众知识与生活体验。同时,民国特殊的战乱背景使书家群体呈现出“聚集”和“流动”的时空特征,从雅集到社团构成了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中国书学会标志着传统书法艺术的复兴与书法普及教育的推广,各种学生书法社团则见证这个时代书法社团的繁荣和现代学制内的书法影响;从内陆到粤港形成了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在香港移民社会的国族想象和乡邦情结中,书法以保存国粹与发扬民族精神为重,书法教育则扮演了身份认同与民族抗争的重要功能。书法教育在民国时期完成了现代化的转型。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近几十年来,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的发展,正在不断抽离日常书写的工具、文本与机会,中国汉字和书法的发展实际上又一次面临巨大的挑战和机遇。然而,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书法教育无疑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有效方式,书法教育的价值、前途等问题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讨论,我国书法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实践,已在书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就目前来看,“应用化”与“艺术化”依然是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书法基础教育正在从写字转向审美,书法大众教育则面临着从功利走向情怀。在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学科”建构之路,“科学化”与“专业化”仍然是书法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命题,既要解决“身份危机”,又要争取纳入现代学科的框架体系中。“本土化”与“国际化”则是书法教育时代复兴的责任担当,书法作为东方文化在国际艺术语境中的身份显现,既面临着以输出中国书法文化理念来重建东方书法形象的历史重任,又需要以中国元素与国际审美形式相融合而获得审美普世化。
二、提高孩子智力四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孩子智力四法(论文提纲范文)
(1)汉语拼音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泰州市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 汉语拼音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分析 |
(二) 汉语拼音趣味教学的理论 |
(三) 小学汉语拼音趣味教学实践的探讨 |
(四) 研究述评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汉语拼音趣味教学的理性思考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汉语拼音教学 |
二、趣味教学 |
第二节 汉语拼音学习内容分析 |
一、课程标准分析 |
二、部编版汉语拼音教材内容分析 |
第三节 汉语拼音趣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
二、马斯洛的动机理论 |
第二章 汉语拼音趣味教学实施的前期分析 |
第一节 小学一年级新生汉语拼音学习现状调查分析 |
一、问卷设计 |
二、调查过程 |
三、调查结果 |
四、汉语拼音学习现状 |
第二节 汉语拼音教学现状分析 |
一、教师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访谈 |
二、汉语拼音教学现状课堂观察 |
第三节 当前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缺少精心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方式缺少趣味性与针对性 |
二、教学评价形式单一,缺少多元化评价 |
三、教学资源局限,与生活实际缺少联系 |
第三章 汉语拼音趣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 |
第一节 汉语拼音趣味教学的设计——以复韵母为例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内容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教学评价的设计 |
第二节 汉语拼音趣味教学的实施 |
一、实施对象的选取 |
二、趣味教学设计的具体实施 |
第三节 汉语拼音趣味教学实施的效果与反思 |
一、汉语拼音趣味教学实施的效果 |
二、汉语拼音趣味教学的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语文汉语拼音趣味教学问卷调查 |
附录二: 课堂学生表现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课后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四: 一年级汉语拼音测试题 |
致谢 |
(2)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统计学处理 |
4 研究结果 |
讨论 |
1 中医对于本病的认识 |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
3 本研究所选治疗方法作用机制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万全“育婴四法”学说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育婴四法”探析 |
1. 预养 |
1.1 培其元 |
1.2 调其元 |
1.2.1 调畅情志,滋养精血: |
1.2.2 正确调养,勿盲目使用补益之药: |
1.2.3 择配有道,认识到遗传的重要性: |
2. 胎养 |
2.1 重视十二经脉对胎儿的滋养 |
2.2 重视母亲的调养 |
2.2.1 情志要和畅,志趣要高雅: |
2.2.2 居住环境要舒适: |
2.2.3 饮食应有所宜忌: |
2.2.4 运动适宜,不妄作劳: |
2.2.5 避免外感及滥用药物: |
3. 蓐养 |
3.1 生产之法 |
3.2 新生儿期的保健方法 |
3.2.1 拭口之法: |
3.2.2 洗浴之法: |
3.2.3 断脐之法: |
3.2.4 哺儿之法: |
4. 鞠养 |
4.1 适其寒温之法 |
4.2 节其饮食之法 |
4.3 乳母的调节之法 |
4.4 教养之法 |
“育婴四法”的现代启示 |
(4)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问题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研究范围 |
1.3.3 研究内容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思路 |
1.6 创新之处 |
第2章 1902—1911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2.1 清末时期历史背景 |
2.2 数学教育制度 |
2.2.1 数学课程标准的演变 |
2.2.2 初中(高等小学)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2.4 高等小学用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以《高等小学用最新笔算教科书》为例 |
2.4.1 编译者简介 |
2.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2.4.3 内容简介 |
2.4.4 名词术语 |
2.4.5 具体例析 |
2.4.6 特点分析 |
2.5 初中算术教科书译作个案分析——《中学算术新教科书》 |
2.5.1 编译者简介 |
2.5.2 编写理念与主要内容 |
2.5.3 具体例析 |
2.6 小结 |
第3章 1912—1922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3.1 民国初期历史背景 |
3.2 数学教育制度 |
3.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3.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3.4 个案分析——以《中学校用共和国教科书算术》为例 |
3.4.1 编者简介 |
3.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3.4.3 内容简介 |
3.4.4 名词术语介绍 |
3.4.5 具体例析 |
3.4.6 特点分析 |
3.5 数学家寿孝天的数学教育观 |
3.5.1 寿孝天与杜亚泉、蔡元培 |
3.5.2 寿孝天对我国近代数学教育的贡献 |
3.5.3 数学教科书及教授法编写中体现的数学教育观 |
3.6 小结 |
第4章 1923—1936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4.1 民国中期历史背景 |
4.2 混合时期(1923—1928)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4.2.1 学制与课程标准的演进 |
4.2.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4.2.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4.2.4 个案分析(一)——混合数学中的算术 |
4.2.5 个案分析(二)——以《现代初中教科书算术》为例 |
4.3 混合与分科并行时期(1929—1936)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4.3.1 课程标准的演进 |
4.3.2 初中算术教科书的审定 |
4.3.3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4.3.4 个案分析——以《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算术》为例 |
4.4 小结 |
第5章 1937—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 |
5.1 民国后期历史背景 |
5.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概况 |
5.2.1 数学教育制度 |
5.2.2 初中算术教科书概述 |
5.3 个案分析(一)——以《实验初中算术》为例 |
5.3.1 编写理念 |
5.3.2 主要内容、具体例析 |
5.4 个案分析(二)——以《建国教科书初级中学算术》为例 |
5.4.1 编者及教科书简介 |
5.4.2 编写理念与编排形式 |
5.4.3 内容简介 |
5.4.4 具体例析 |
5.4.5 特点分析 |
5.5 小结 |
第6章 1902—1949年初中算术教科书个案分析——分数概念表述及分类表述之演变 |
6.1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6.1.1 分数由来及其认识 |
6.1.2 清末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概念表述之演变 |
6.1.3 民国时期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概念表述之演变 |
6.2 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分类表述之演变 |
6.2.1 编译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
6.2.2 自编初中算术教科书中分数的分类表述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影响1902—1949年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变迁的主要因素 |
7.1.1 初中算术教科书编写本身的影响 |
7.1.2 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 |
7.1.3 日本的影响 |
7.1.4 欧美的影响 |
7.2 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的特点 |
7.2.1 宏观特点 |
7.2.2 微观特点 |
7.3 启示与借鉴 |
7.3.1 教科书的编辑与出版传递一种文化担当 |
7.3.2 探寻教科书编写的实用性 |
7.3.3 学习教科书编着者的智慧与甘于奉献的精神 |
7.4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5)幼儿钢琴教育之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幼儿钢琴教育的概述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1.1 国内研究现状 |
1.1.2 国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
1.2.1 研究的学术价值 |
1.2.2 研究的应用价值 |
1.3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幼儿钢琴教育的现状 |
2.1 影响我国幼儿钢琴教育的因素 |
2.1.1 家长方面造成的因素 |
2.1.2 教师方面造成的因素 |
2.1.3 幼儿方面造成的因素 |
2.1.4 教材方面造成的因素 |
2.2 影响幼儿钢琴教育的因素探析 |
2.2.1 父母因素对幼儿钢琴教育的影响 |
2.2.2 教师因素对幼儿钢琴教育的影响 |
2.2.3 教育制度制度对幼儿钢琴教育影响 |
2.2.4 幼儿钢琴教育阶段不同角色的相互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幼儿钢琴教育与幼儿成长特点的关系 |
3.0 幼儿教育启蒙阶段的身心特点 |
3.1 幼儿的生理特点分析 |
3.1.1 感性是幼儿的特质 |
3.1.2 好动是幼儿的天性 |
3.2 幼儿的心理特点分析 |
3.2.1 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
3.2.2 思维具体形象 |
3.3 幼儿的意志力与价值观分析 |
3.4 钢琴教育与幼儿成长的结合 |
3.5 钢琴教育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 |
3.5.1 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 |
3.5.2 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
3.5.3 增强了幼儿的思维能力和注意力 |
3.5.4 促进了幼儿记忆力的发展 |
3.5.5 钢琴教育能增强幼儿的集体意识自信心和交际能力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 |
4.1 铃木钢琴教学法 |
4.1.1 铃木教学法的核心理念 |
4.1.2 铃木教学法的特点 |
4.1.3 铃木钢琴教学法对我国钢琴教育的影响 |
4.2 奥尔夫钢琴教学法 |
4.2.1 奥尔夫钢琴教学法的理念 |
4.2.2 奥尔夫教学法的特点 |
4.2.3 奥尔夫音乐教育对我国幼儿钢琴教育的影响 |
4.3 我国的幼儿钢琴教学发展道路 |
4.3.1 幼儿钢琴教育的教学目标 |
4.3.2 “学琴热”现象的主要影响 |
4.4 我国幼儿钢琴教学发展的策略研究 |
4.4.1 坚持贯彻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 |
4.4.2 坚持民族化钢琴教育的发展 |
4.5 我国幼儿钢琴教学方法的问题 |
4.5.1 幼儿钢琴教学模式陈旧 |
4.5.2 幼儿兴趣不稳定、不持久 |
4.5.3 钢琴教学实践力度不够 |
4.5.4 教学过程过于形式主义 |
4.5.5 缺乏幼儿学习状态反馈观察 |
4.6 我国幼儿钢琴教学方法的优化 |
4.6.1 明确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 |
4.6.2 加强对幼儿兴趣的培养 |
4.6.3 采取合作学习方式教学钢琴弹奏 |
4.6.4 合理选取幼儿钢琴教学教材 |
4.6.5 加强幼儿、家长与教师的交流 |
4.6.6 把握钢琴演奏中的乐感、追求美好音色 |
本章小结 |
第5章 我国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前景 |
5.1 我国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方向 |
5.1.1 坚持音乐的本质,加强学生的音乐感悟力 |
5.1.2 推行民族文化多元价值观 |
5.1.3 音乐与其他文化的融合 |
5.2 未来幼儿钢琴教育的发展目标 |
5.2.1 促进幼儿身心素质健康发展 |
5.2.2 激发幼儿的感知能力 |
5.2.3 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
5.2.4 改善社会教育水平 |
5.2.5 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 |
5.3 幼儿钢琴教学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
5.3.1 中国音乐发展的客观需求 |
5.3.2 弘扬民族文化的需求 |
5.3.3 培养国家艺术水平与专业人才的需求 |
5.4 幼儿钢琴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策略 |
5.4.1 树立民族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
5.4.2 建立我国民族文化的作曲风格和理论体系 |
5.4.3 强化政府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保护及扶持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6)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标 |
第一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小说 |
二、思维 |
三、创造性思维 |
第二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性 |
一、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创新发展 |
二、创造性思维有利于知识学习 |
三、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智能开发 |
第三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可行性 |
一、小说文本具有丰富的创造性 |
二、教师具有基础的创新素养 |
三、初中生创造性思维逐渐发展 |
四、时代呼唤创造教育 |
第二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初中小说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调查 |
第二节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现状原因 |
一、考试功利语境异化,小说教学目标偏移 |
二、传统教学模式固化,小说课堂难以创新 |
三、小说文本特点淹没,入普通记叙文大流 |
四、小说教学方法单一,注重传授缺乏引导 |
第三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提升教师创新素质,增强教学能力 |
一、树立小说教学创新意识,提升创新思维理论修养 |
二、明确小说阅读教学目标,勇敢践行小说创新教学 |
第二节 改变课堂传统模式,遵循有效路径 |
一、灵活转变小说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
二、有效问题引导贯穿小说阅读教学 |
三、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 |
第三节 利用小说文体特点,培养创造思维 |
一、挖掘艺术形式的独特性,培养发散思维 |
二、探究人物形象的独创性,培养形象思维 |
三、利用故事情节的虚拟性,培养想象思维 |
第四节 巧用小说教学方法,提高创造能力 |
一、小说评点感悟法 |
二、读写有机结合法 |
三、比较鉴赏分析法 |
第四章 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狼》创新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
第二节 《变色龙》创新教学案例分析及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浅析“育婴四法”中的儿童保健观(论文提纲范文)
1育婴四法的内容 |
1.1预养以培其元 |
1.2胎养以保其真 |
1.3蓐养以防其变 |
1.4鞠养以慎其疾 |
2育婴四法的特点 |
2.1重视情志 |
2.2顾护脾胃 |
2.2.1节制饮食 |
2.2.2审慎用药 |
(8)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的现状 |
1.4 研究的范围和方法 |
1.5 主要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的形成及贡献 |
2.1 形成过程 |
2.1.1 探索阶段 |
2.1.2 实践阶段 |
2.1.3 成熟阶段 |
2.2 形成探因 |
2.2.1 快速写作的成功范例及理论思想 |
2.2.2 改革开放及信息技术时代的机遇 |
2.2.3 杨初春对快速作文教学的探索 |
2.3 主要贡献 |
2.3.1 着作和论文 |
2.3.2 重要影响 |
第三章 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 |
3.1 快速作文教学方式 |
3.1.1 五步训练 |
3.1.2 四法教学 |
3.1.3 两种课型 |
3.2 快速作文写作方法 |
3.2.1 快速审题十五法 |
3.2.2 快速构思十法 |
3.2.3 快速行文四法 |
3.2.4 快速修改四法 |
3.3 快速作文写作技巧 |
3.3.1 快速写景状物三法 |
3.3.2 快速抒情达意四法 |
3.3.3 快速记人三法 |
3.3.4 快速记事三法 |
3.3.5 快速说理议论四法 |
3.3.6 快速写给材料作文三法 |
第四章 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 |
4.1 对高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启示 |
4.1.1 正确处理快与好的关系 |
4.1.2 正确处理量与质的关系 |
4.1.3 正确处理快与慢的关系 |
4.2 对高中作文教学实践的启示 |
4.2.1 写作程序要简化 |
4.2.2 训练方法要科学 |
4.2.3 教师自己要下水 |
4.3 对高中作文教学方法的启示 |
4.3.1 加强快速审题训练,明确文章立意 |
4.3.2 强化快速构思技巧,组织谋篇布局 |
4.3.3 掌握快速行文方法,提高写作速度 |
4.3.4 安排快速讲评修改,适当修改推敲 |
4.4 对高中作文教学技巧的启示 |
4.4.1 加强写作训练 |
4.4.2 开发写作潜能 |
4.4.3 鼓励求异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9)佛教道德哲学与越南的道德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佛教道德哲学的意义与学术史梳理 |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二、国内外的佛教道德哲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二节 本文的目的与与主要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佛教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
第一节 佛教的起源与发展 |
一、历史背景与佛教形成的前提 |
二、佛教的出现与分派过程 |
第二节 印度佛教的衰落 |
一、衰落的成因 |
二、衰落的状况 |
第二章 佛教在越南的传播与发展 |
第一节 佛教在越南传播的历史过程 |
一、佛教走进越南的历史背景与社会基础 |
二、佛教在越南的传教阶段 |
第二节 越南佛教发展的现状 |
一、越南的佛教派别 |
二、越南佛教的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佛教道德哲学对越南文化的影响 |
第三章 佛教道德哲学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
第一节 佛教道德哲学与佛教的其他哲学思想 |
一、佛教哲学理论的世界观 |
二、佛教认识论中的认识方法 |
三、佛教哲学理论的本体论 |
第二节 概念辨析 |
一、道德 |
二、道德哲学 |
三、佛教道德哲学 |
第三节 佛教道德哲学的理论基础 |
一、缘起论 |
二、空性论 |
第四节 佛教道德哲学的理论前提 |
一、戒学 |
二、定学 |
三、慧学 |
第四章 佛教道德哲学的价值追求、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佛教道德哲学的理念、价值追求与善恶观 |
一、佛教道德关于慈悲、善恶的价值 |
二、佛教道德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佛教处理一般社会关系的基本原则 |
一、身和同住 |
二、口和无诤 |
三、意和同悦 |
四、戒和同修 |
五、见和同解 |
六、利和同均 |
第三节 佛教处理家庭关系的基本原则 |
一、知父母恩与报父母恩 |
二、父母恩重难报 |
三、报父母恩 |
第四节 佛教处理与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 |
一、国王恩 |
二、三宝恩 |
三、众生恩 |
第五章 佛教道德哲学对越南道德理论建设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
第一节 佛教道德哲学中包含的积极内容、合理内核 |
第二节 越南道德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一、当今越南人的道德生活状况 |
二、越南道德理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三节 吸收佛教道德哲学的合理思想,促进越南的道德理论研究 |
一、佛教道德教育人要有慈悲心 |
二、佛教道德教育人要修心 |
三、佛教道德教育人要重视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平衡 |
四、佛教道德将人视为中心,重视人的作用和地位 |
五、佛教道德教育人们趋善避恶,无我为他,给人以爱与平等 |
六、佛教道德重视人的自我反省 |
七、佛教道德重视智慧训练与人类解放 |
第六章 佛教道德哲学对越南加强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意义 |
第一节 佛教道德哲学的实践意义 |
一、佛教道德是无我的生活思想 |
二、佛教道德在当今社会的实践价值 |
第二节 佛教道德哲学对越南的社会价值 |
一、佛教道德文化的价值与准则 |
二、佛教道德哲学对社会发展的价值 |
第三节 佛教道德与越南人的道德和生活的建设 |
第四节 佛教道德哲学与越南世间道德哲学的关系 |
一、佛教道德对巩固传统文化的社区精神的作用 |
二、佛教对培养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 |
三、佛教对引导传统文化的文化品格的作用 |
第五节 关于引导、规范佛教道德作用的思考 |
一、辩证认识佛教道德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二、引导、规范佛教道德作用应注意的问题 |
结论 |
参考文献 |
(10)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习字崇文——古代书法教育的学校形态 |
一、作为常识的小学书法教育 |
二、作为专业的书学专门教育 |
第二节 以书取仕——高等书法教育的政治依附 |
一、学以养士:书法教育的政治嵌入 |
二、书判取士:书法教育的权力依附 |
第三节 启蒙晨曦——晚清书法教育的形态转捩 |
一、普及识字:书法教育课程形态的初现 |
二、推广新知:书法教育艺术形态的萌芽 |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背景 |
第一节 凄风苦雨——民国时期政治经济的秩序危机 |
一、民国时期政治的革命多样化诉求 |
二、民国时期经济的资本多元化干预 |
第二节 波澜横生——民国时期文化艺术的新旧递嬗 |
一、民国时期文化的意识形态革命 |
二、民国时期艺术的观念形态涤荡 |
第三节 多元竞进——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革故鼎新 |
一、民国时期教育近代化的多元探索 |
二、民国时期教育合法化的制度实践 |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学制序接 |
第一节 私塾与学堂之争——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学制化序曲 |
第二节 习字与国文之争——民国时期中小学书法教育定型 |
一、国文初定启新生:书法教育“国文化”的科目归属 |
二、乱世飘摇书低落:书法教育“习字化”的功能式微 |
第三节 师范与专科之争——民国时期专业化书法教育衍生 |
一、薄艺在身:书法技能训练在师范教育中的映射 |
二、敬惜字纸:书法文化素养在艺术教育中的嵌入 |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内核危机 |
第一节 尊今与疑古——汉字存废的娓娓道来 |
一、废除汉字:根本解决之根本解决 |
二、简化汉字:调和解决之折衷解决 |
第二节 标准与大众——书法危机的自我救赎 |
一、书虽小道,国魂所系 |
二、字字标准,笔笔皆活 |
第三节 争锋与迷思——书画革命的观念分化 |
一、“善”与“美”:“美术革命”翻转书写审美 |
二、“新”与“旧”:“艺术革命”重塑书法教育 |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科学逻辑 |
第一节 体系化与程式化——书法教育科学化肇始 |
一、书法教学体系的规范化建构 |
二、书法教学过程的程序化设计 |
第二节 标准化与效率化——书法教育科学化实证 |
一、书法教育的学科知识“心理化” |
二、书法教育的教学实践“科学化” |
第三节 人本化与个性化——书法教育科学化改良 |
一、书法教育教学原理的设计与实践 |
二、书法教育学习原理的探究与应用 |
第六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社会功用 |
第一节 救亡图存与塑造民众——书法教育的政治现代性 |
一、从精英到大众:书法教育的“新国民”想象 |
二、从守护到拓进:书法教育的“新艺术”图景 |
第二节 建造常识与大众传播——书法教育的知识现代性 |
一、民国时期书法教育出版的“崭新诞生” |
二、民国时期书法教育思想的“人物引领” |
第三节 颠沛之路与精神存扬——书法教育的民族现代性 |
一、从雅集到社团:书法教育的“民间场域” |
二、从内陆到粤港:书法教育的“香港景观” |
第七章 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回眸展望 |
第一节 “应用化”与“艺术化”——书法教育的泛化前景 |
一、书法基础教育:从写字转向审美 |
二、书法大众教育:从功利走向情怀 |
第二节 “科学化”与“专业化”——书法教育的学科审思 |
一、“书法学”的身份迷雾:历史交互与文化邂逅 |
二、“书法学”的学科建制:现实透视与理想期待 |
第三节 “本土化”与“国际化”——书法教育的时代复兴 |
一、书法教育的寻根弘道:从守正到创新 |
二、书法教育的西方传播:从输出到重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成果 |
四、提高孩子智力四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汉语拼音趣味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泰州市S小学为例[D]. 陈霞. 扬州大学, 2021(09)
- [2]通便四法结合针刺天枢穴治疗小儿功能性便秘(肠道实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殷文昊.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万全“育婴四法”学说探析[J]. 杨若俊,熊磊,代丽,邓颖,周盼成,汪巧玲,万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2)
- [4]中国初中算术教科书发展史研究(1902-1949)[D]. 常红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幼儿钢琴教育之教学方法研究[D]. 姜一月. 南昌大学, 2020(01)
- [6]初中小说阅读教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策略探析[D]. 黄玉.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浅析“育婴四法”中的儿童保健观[J]. 沙柳伊,任勤.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10)
- [8]杨初春快速写作教学理念及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启示[D]. 张佳惠. 延边大学, 2020(05)
- [9]佛教道德哲学与越南的道德建设[D]. 范德寿(Pham Duc Tho).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10]民国时期书法教育的转型与发展研究[D]. 贾韬.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