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尔街到华盛顿:鲁宾经济学的诞生——来自《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鲁宾经济学的诞生——来自《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一、从华尔街到华盛顿:鲁宾经济学诞生内幕——摘自《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姜默竹[1](2013)在《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汇率政策原本是国际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这些研究未能考虑到政治因素的重要性,因而存在着严重缺陷。事实上,汇率政策本质上是一种收入再分配政策:一方面,它在国内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面对利益格局的变化,“赢家”和“输家”会动员其经济和政治资源,以寻求对决策当局的汇率政策施加影响,直至达到新的利益平衡。另一方面,一国特别是大国的汇率政策会产生重要的“外溢效果”,从而在国内外不同利益集团之间产生“收入再分配”效应。与之相关的“赢家”和“输家”也会为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做出努力。可见,汇率政策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经济学问题,更是一个国际政治经济学问题。依循这一思路,本文从利益集团的角度,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相结合、整体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布雷顿森林体系以来的美国汇率政策调整,考察的对象包括美国汇率政策的决策机制及特征、美国汇率政策制定与调整中所涉及的利益集团、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的调整、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行为与美国汇率政策的调整、利益集团的活动与美国对华汇率外交。本文的根本目的旨在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思考美国汇率政策的决策机制、决策过程的政治经济特征及政策调整的逻辑;第二,思考美国的货币政治和汇率外交;第三,思考美国汇率政策的外溢效果及外围国家的应对策略。除“导论”外,论文共分为6章。第1章“美国汇率政策的决策机制及特征”,首先利用政治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论和系统论的方法,用“初始条件”、“政策输入”、“政策决策”、“政策输出”、“政治体制”、“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六要素,刻画出政府政策制定与决策过程的一般框架。在此基础上,从制度化程度和分权化程度两个方面将美国政治体制的性质简洁地概括为“依托制度代理关系的权力共享”。论文随后给出了美国汇率政策决策过程的政治经济特征:作为立法机构的国会对政府的汇率政策拥有监督权;作为行政机构的财政部与作为独立部门的美联储之间的非对称合作是美国汇率政策决策的最重要的组织动力;作为美国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构成,国内多元化经济利益集团对政府汇率政策的影响力正日益凸显;美国政府也面临着来自外国政府和私人经济利益集团的逐渐增长的外部约束。最后,本章总结了美国汇率政策调整的逻辑:首先,作为立法机构的国会选择逼迫(或压迫)财政部和美联储调整汇率政策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国会议员所面临的来自国内外不同类型利益集团的压力大小。其次,汇率政策的决策者采取的是一种“双层博弈”策略,即要兼顾到国内和国外两个层次的利益诉求,既不能忽视国内利益集团的诉求,又要考虑国外利益集团的态度。再次,利益集团是否有意愿、有能力推进决策者的汇率政策调整,以及在多大程度上促成该调整朝向其所期望的方向和目标,是多种因素的函数。第2章“美国汇率政策制定与调整中的利益集团”,首先回顾了前人对利益集团的理解,并据此给出自己的定义:由对共同利益有着明确认知和诉求的成员所组成的,并以增进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为动机或目的的组织或实体。随后,论文梳理了利益集团理论的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论文分析了与美国汇率政策密切相关的利益集团及其汇率政策偏好,并就利益集团围绕汇率政策存在的集体行动困境展开分析。最后,运用翔实的数据分析了利益集团赖以影响美国政府汇率政策的资源和策略。第3章“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首先考察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初创期内“沉默的”美国利益集团,指出这一“沉默”现象源于五个方面的原因:国际货币政策领域的专业性;国际货币政策决策场所的隔绝性;政府舆论宣传的导向性;集体行动的困境;美国经济的相对封闭性。其次,论文考察了1963-1968年间国内外不同利益集团围绕美国的利息平衡税(IET)、自愿对外信贷限制计划(VFCR)、对外直接投资计划(FDIP)所开展的利益集团政治。最后,分析了1968-1973年间国内外利益集团的行为与尼克松治下的美国汇率政策调整。第4章“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首先考察了第一轮强势美元政策给美国国内相关利益集团带来的强烈冲击,以及这些利益集团为此展开的密集游说。随后,研究了第二轮强势美元政策推行期间美国国内利益集团的集体“失声”现象。此外,论文分析了美国金融部门利益集团在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对美国汇率政策的“悄然影响”。最后,对外国利益集团在美国汇率政策调整中的作为和作用进行了探讨。第5章“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汇率外交”,首先,回顾了美国对华汇率外交的缘起:人民币低估论和汇率操纵指控;其次,考察了美国对华汇率外交中所涉及的私人经济利益集团,分别分析了保护性经济利益集团的结盟游说和美国反保护经济利益集团——“院外援华集团”的联合抵制行动;再次,研究了中国政府回应美国汇率外交的态度、策略以及对美国政府施压的影响;最后,通过对比美元本位制下中日两国在应对美国汇率外交压力方面的能力强弱,揭示了美国对华汇率外交的短板。第6章“结论与前瞻”,简要总结了论文前面各章的主要结论,并就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马峥[2](2011)在《从英磅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研究》文中提出国际货币霸权是霸权主体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拥有货币方面的主导权和控制权。它具有货币国际流通霸权、货币国际储备霸权及汇率决定权的功能,使本国货币成为可兑换性货币、区域性霸权货币乃至国际霸权货币是各国货币当局追逐的目标。长期以来作为当前世界稳定货币的美元摇摇欲坠、饱受质疑,大有被欧元取代趋势,国际货币霸权又是涉及到各国经济、政治等各方面利益的国际间问题,所以研究国际霸权货币的现行地位是否转移以及被哪种新货币替代是各国货币当局非常关注的问题,也是理论界探讨的热门问题。目前研究主要集中于美元,国际货币霸权通常特指美元霸权。由于历史数据和资料等获取的难度较大,对英镑霸权的研究甚少,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货币统治全世界,然而其在世界的货币地位下降的原因却鲜有人研究。对国际货币霸权转移的研究就更少有耳闻,本文研究拟从英镑到美元转移作为切入点,针对从英镑到美元转移问题发展的自然过程,对其进行描述,从中找出规律,并对其判断、推理,揭示国际货币霸权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以便把握国际货币霸权的发展趋势,做出理论预测,以便为各国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及货币当局调整国际货币储备结构提供重要依据参考,也能为研究国际经济霸权、政治霸权及军事霸权等方面提供相应参考及帮助,同时也能成为投资者提供外汇投资分析的依据。因此研究国际货币霸权问题是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本文采用逻辑分析及要素分析方法,在研究国际货币霸权获得条件和转移条件对国际货币霸权状态影响基础上,给出了国际货币霸权获得的必要条件:经济、金融、政治和军事条件;及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因素:资源、技术、制度和战争因素。采用历史研究方法以从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历史事件为研究蓝本,进行了国际货币霸权转移过程中英美两国必要条件和转移因素比较分析,得出了国际货币霸权转移的历史必然性的结论。论文进一步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对美国和英国的从1914至1971年57年的GDP、人均GDP、工业产出、贸易、货币发行量、物价指数等宏观经济数据进行相关性量化检验,量化分析了从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的历史必然。论文通过从英镑到美元定性和定量两方面研究给出了国际货币霸权转移规律的新解释:首先,历史惯性因素制约国际货币霸权的转移;其次,文化因素是国际货币霸权顺利转移的原因之一;最后,国际货币霸权国家试图建立自己主导的秩序和制度来确立本国国际货币霸权地位。根据国际货币霸权转移规律及态势不难得出当今世界国际货币格局预测结果:欧元是构成美元成为国际货币霸权转移的威胁的结论,同时也给人民币地位提高和国际化发展带来诸多启示和借鉴。论文分七章展开:第1章绪论;第2章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及VAR方法相关理论综述;第3章国际货币霸权获得的必要条件及转移因素分析;第4章从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历史分析;第5章从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量化分析;第6章从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启示与借鉴;第7章,论文总结与展望。

辛玫[3](2010)在《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文中研究说明货币是经济的命脉,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实力,就必须了解它的货币。在一个由个别或者少数国家货币占主导地位的世界,不了解这个或这些国家的货币,无法准确评估发行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而这些恰恰主宰着世界范围内大国权力的分配和此消彼长,无法从根本上把握这个世界的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世界霸权开始建立,其基础是经济霸权,而经济霸权确立的支柱之一是源于美元强势地位的建立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牙买加体系为主导的美元霸权体系的最终确立,这为美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坚实的货币霸权基础。在21世纪初期,尤其席卷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出现后,美元坚挺地位松动,美元霸权体系日渐衰落已不可避免,因此,美国霸权护持战略的基础便是美元霸权体系的重振和护持。当代的经济危机已经使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美元霸权危机的出现,其固有弊端无穷,美元作为现有唯一的世界储备货币始终无法做到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特里芬困境”始终存在。作为一种国际储备及计价货币,美元并非仅是政治角力的结果,而更多是市场选择的使然。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通过一系列条约来实现的。它是通过美国向全球提供市场开放的方式来实现的,而美国金融市场的效率支持了美元国际化。当然,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更重要的还在于美国国家经济竞争力,在于美国综合国力,美元霸权支配美国霸权。1973年随着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然而,美元霸权并没有因此瓦解,美元依然是世界唯一合法性储备货币,充当国际结算的唯一货币单位。美元的独特性使美国获得极大的市场利益,占据有利于自身的世界资源。在巩固美国霸权的同时压制了其他经济体平等共享世界资源,抑制世界经济均衡发

唐齐昉[4](2008)在《“写作模式”与“分析模式” ——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模式的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多年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中国如何走向世界,中国对于世界意味着什么,世界如何影响着中国,逐渐成为摆在我们的媒体面前的话题。网络以及其他新媒体的兴起,正在改变全球媒介竞争的格局,甚至正在改变世界。但几乎所有的传统媒体都已经意识到:受众变了,广告主变了,甚至连政府的角色也正在改变。有人说,未来的十年将是财经新闻迅猛发展的十年,人们对于财经资讯和分析报道的需求将成几何数增长。财经媒体正处于一个最好的发展阶段。从中国新出现财经报刊的速度和它们改版的频率来看,似乎确实如此。另外一方面,中国财经新闻报道的现状却让人焦虑——内行不愿看,外行看不懂。西方的财经报纸(虽然它们不称自己为“财经报纸”Financial Newspaper,而自称是“商业出版物”Business Publication,但我们通常把它们和国内财经媒体归为一类,因为我国新千年前后出现的财经媒体或多或少地都带有它们的印记)也是大段文章,却让母语非英语的“外国人”也能看明白个“一二三”。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研究西方财经新闻的报道模式就十分必要。因此,本文选择了世界两大顶尖财经报纸——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的报道模式作为研究对象,提出《华尔街日报》报道是“写作模式”,《金融时报》报道是“分析模式”。论文进一步阐述了《华尔街日报》“写作模式”具体内容表现为重视文字,重视评论以及重视增值。通过强调文字的吸引力,《华尔街日报》形成了独特的“华尔街日报体”;通过评论,该报传播了自己的观点,打造了品牌;通过给报道增值,为读者创造了价值。论文阐述了《金融时报》“分析模式”的具体内容包括全球的视角、平衡的报道以及解读的方式,即站在世界的高度关注全球的发展、采用平衡报道的方式呈现多方声音、通过深度报道传达新闻背景和意义。在深入分析了这两种报道模式的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指出“写作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给受众带来阅读的乐趣,以及通过人性的力量来感染读者。而“分析模式”的优势在于宽广的视野和解释可以产生价值。同时,文章还指出了对这两种模式可能存在的认识上的误区:把《华尔街日报》报道的“写作模式”简单理解为想像和偏见,而将《金融时报》报道的“分析模式”看成是专栏作家个人主观意见的陈述以及平衡报道即“平均报道”。接下来,论文探讨了“写作模式”和“分析模式”在百余年不断演变过程中的重要时期,以及促成它们发展变化的原因和社会背景。在《华尔街日报》报道模式的演变过程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基尔戈尔于20世纪40年代所作的变革,他把该报由一份金融报纸彻底转变为综合性的大报,并将“写作模式”发展成熟。从此,才有了《华尔街日报》以后的辉煌。《金融时报》报道模式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都有比较重要的革新。六十年代该报领导人戈登·牛顿使之成为“高档报纸”,随后拓展到“欧洲商务报纸”,八十年代后开始大规模实施全球化战略。在这种堆进中,以及与《华尔街日报》和其他报纸竞争的过程中,《金融时报》扬长避短,报道的“分析模式”逐渐形成。最后,通过对《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报道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它们对于我国现阶段财经新闻报道的启示意义,即新闻报道内容是媒体品质的表现,也是媒体竞争力的核心所在;财经报道要通过专业、权威、准确的分析为最广大的受众创造价值;财经新闻要用全球化的视野和思维来解释当代中国的问题,同时还要注意研究中国发展对于世界的影响和意义。

杨国庆[5](2007)在《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金融危机背后隐藏着各国之间的权力与利益争夺,每一次国际金融危机都是国家间权力与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是二战以来影响最大、破坏作用最深的一次国际金融危机。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根源在于美国的金融霸权。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把金融霸权界定为具有某种优势,获取巨大收益,同时须承担相应责任的国家或国家集团。从优势、收益与责任之间的平衡说来看,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发展清楚地表明美国的金融霸权是不完整的:它存在明显优势,攫取了巨大的收益,却逃逸了应该承担的责任。由美国相对国力的下降所引发的责任与收益之间的矛盾,使得美国的金融霸权地位已不再像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那样牢固,并使它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美国在利用其他国家金融体系的缺陷谋取自身利益的过程中,破坏了它所建立并努力维系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稳定。由美国霸权优势、收益与责任的不均衡带来的亚洲金融领域中所需要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和由此带来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持续动荡,给亚洲危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作为对美国金融霸权责任逃逸行为的反应,亚洲国家在危机之后开始进行货币合作,以便为本地区经济和金融的稳定发展提供国际公共产品。从上述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以及亚洲国家积极推动亚洲货币合作的实践来看,本文认为在“霸权缺失”、国际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地区内国家联合起来提供地区公共产品以维护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将是今后国际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全文共约20万字,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其中主体结构共分六章。本文各部分主题与主要思路如下:导论从问题的提出和意义、文献综述、论文结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几个方面进行阐释;第一章建立本文的理论框架,主要围绕金融霸权理论展开论述。内容包括霸权理论、金融霸权理论、美元霸权及其他相关理论概念的梳理和界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金融霸权界定为优势、收益与责任的统一;第二章阐述了亚洲金融危机发生与发展的原因。本文认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国际根源是美国金融霸权。亚洲金融危机中反映出来的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使得新兴市场国家处于脆弱地位,并且在危机处理中美国主导推行金融自由化的工具——“华盛顿共识”又加剧了亚洲金融危机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第三章具体探讨美国金融霸权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优势。本章认为美国金融霸权在全球推行金融自由化以加强国际金融体系对它的依赖性。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通过控制国际金融救援机制和国际资本流动增强了对亚洲国家的影响力,并借以巩固自己的金融霸权地位;第四章具体分析美国如何利用自身金融霸权优势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获益。本章着重探讨美国的金融优势地位使其从亚洲金融危机中获取三个方面的收益:政府的国际政治收益、政府的国际经济收益和国内金融机构收益;第五章着重探讨美国的霸权责任逃逸。本章认为美国金融霸权为国际货币金融秩序的稳定提供的公共产品不能满足需求。其责任逃逸体现出当今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缺陷与霸权国国内诸多制约因素的影响;第六章着重探讨亚洲国家对美国责任逃逸的反应,并对亚洲货币合作的运转和前景作出预测。本文认为,亚洲金融危机实质上是美国金融霸权走向衰落的预兆;亚洲国家货币合作的实质是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区域内国家自行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举措。本文通过以上分析,在结语中提出对中国金融稳定的四点思考。

罗伯特·鲁宾,朱雅文[6](2004)在《从华尔街到华盛顿:鲁宾经济学诞生内幕——摘自《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文中研究表明罗伯特·鲁宾离开华尔街,成为比尔·克林顿的主要的经济政策顾问。本文是他的新着《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从华尔街到华盛顿的艰难选择》(In an Uncertain World: ToughChoices from Wall Street to Washington)的两篇摘要的第一篇,他回忆了后来以“鲁宾经济学”着称的学说的诞生内幕以及作为财政部长慎言慎行的重要性。

二、从华尔街到华盛顿:鲁宾经济学诞生内幕——摘自《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华尔街到华盛顿:鲁宾经济学诞生内幕——摘自《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1. 选题立意
    2. 文献综述
    3. 研究方法
    4. 结构安排
    5. 创新与不足
第1章 美国汇率政策的决策机制及特征
    1.1 决策过程:一般框架分析
    1.2 美国政治体制的性质
    1.3 美国汇率政策决策过程的政治经济特征
        1.3.1 立法机构:国会的汇率监督权力
        1.3.2 行政机构和独立部门:财政部与美联储的非对称合作
        1.3.3 国内多元化经济利益集团:日益凸显的政策影响力
        1.3.4 外国政府和私人经济利益集团:增长中的外部约束
    1.4 美国汇率政策的调整逻辑
    1.5 结论
第2章 美国汇率政策制定与调整中的利益集团
    2.1 利益集团:概念及理论
        2.1.1 利益集团的概念
        2.1.2 利益集团理论
    2.2 相关利益集团及其汇率政策偏好
        2.2.1 工商业
        2.2.2 劳工
        2.2.3 农业
        2.2.4 金融部门
        2.2.5 外国政府和私人经济利益集团
    2.3 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困境
    2.4 利益集团影响美国汇率政策的资源和策略
        2.4.1 利益集团影响美国汇率政策的资源
        2.4.2 利益集团影响美国汇率政策的策略
    2.5 结论
第3章 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
    3.1 体系初创期内“沉默的”美国利益集团
    3.2 美国的资本管制计划与利益集团政治
        3.2.1 美国的资本管制计划
        3.2.2 资本管制计划实施中的利益集团政治
    3.3 利益集团行为与尼克松治下的美国汇率政策
        3.3.1 国内利益集团行为与资本管制计划的放松
        3.3.2 外国利益集团行为与尼克松政府汇率政策的重大调整
    3.4 结论
第4章 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
    4.1 第一轮强势美元政策与美国利益集团的政治能动主义
        4.1.1 第一轮强势美元政策的推出与影响
        4.1.2 国内利益集团的政治能动主义
    4.2 第二轮强势美元政策与美国利益集团的“集体失声”
    4.3 美国金融利益集团的“悄然影响”
        4.3.1 共生关系与金融部门利益集团的“悄然影响”
        4.3.2 美元汇率走势与金融部门利益集团的“悄然影响”
    4.4 美国汇率政策调整中的外国利益集团
        4.4.1 施压美国汇率政策阶段(20 世纪 70 年代)
        4.4.2 被动回应美国要求阶段(20 世纪 80 年代)
        4.4.3 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接连受压与日欧积极配合美国强势美元政策阶段(20 世纪 90 年代)
    4.5 结论
第5章 利益集团与美国对华汇率外交
    5.1 问题的缘起:人民币低估论和汇率操纵指控
    5.2 美国对华汇率外交中的私人经济利益集团
        5.2.1 保护性经济利益集团的结盟游说
        5.2.2 反保护经济利益集团的联合抵制
    5.3 中国政府的回应与微妙的美国对华汇率外交
    5.4 美国对华汇率外交的短板
        5.4.1 美国不具备塑造与控制美中安全结构的能力
        5.4.2 美国欠缺控制美中生产—贸易结构的足够能力
        5.4.3 美国欠缺控制美中金融结构的足够能力
    5.5 结论
第6章 结论与前瞻
    6.1 主要结论
    6.2 待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2)从英磅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 主要内容及框架图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及VAR方法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际货币霸权相关理论
        2.1.1 霸权定义
    2.2
        2.2.2 协整检验
        2.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2.2.4 VAR基本模型
        2.2.5 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
        2.2.6 基于VAR模型的方差分解法
第3章 国际货币霸权获得的必要条件及转移因素分析
    3.1 国际货币霸权获得的必要条件分析
        3.1.1 经济条件
        3.1.2 金融条件
        3.1.3 政治条件
        3.1.4 军事条件
        3.1.5 小结
    3.2 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因素分析
        3.2.1 资源因素
        3.2.2 技术因素
        3.2.3 制度因素
        3.2.4 战争因素
        3.2.5 小结
第4章 从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历史分析
    4.1 从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历史演变分析
        4.1.1 英镑国际货币霸权确立时期(19世纪前叶~20世纪前叶)
        4.1.2 国际货币霸权转移时期(20世纪前叶~中叶)
        4.1.3 美元国际货币霸权形成时期(20世纪中后期)
    4.2 国际货币霸权转移过程英美两国条件比较分析
        4.2.1 经济基础
        4.2.2 金融发展
        4.2.3 科学技术
        4.2.4 政治环境
        4.2.5 军事条件
    4.3 历史分析结论
第5章 从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量化分析
    5.1 数据选取及检验处理
        5.1.1 数据的选取
        5.1.2 单位根检验
        5.1.3 构造国际货币霸权转移曲线
        5.1.4 Johansen协整检验
        5.1.5 Granger因果检验
    5.2 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必然性的检验过程
        5.2.1 滞后阶数的选取及构建VAR模型
        5.2.2 模型参数估计及稳定性检验
        5.2.3 脉冲响应分析
        5.2.4 方差分解分析
    5.3 量化分析结论
第6章 从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启示与借鉴
    6.1 从英镑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揭示的规律
    6.2 国际货币霸权转移的一些思考
    6.3 国际货币格局预测
    6.4 人民币的未来构想
第7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工作
    7.2 论文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本文意义
    二、研究概述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和框架结构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元霸权:美国世界霸权的利器
    一、金融霸权理论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 西方金融霸权理论
        (二) 中国金融霸权理论
        (三) 金融霸权、货币霸权、美元霸权辨析
    二、美元霸权与美国世界霸权
        (一) 美元霸权、美国世界霸权的定位和实质
        (二) 美元霸权的嬗变过程
        (三) 国内:美元霸权支撑美国国内经济结构
        (四) 国际:美元霸权是构筑美国霸权战略的支柱
    三、美元霸权嬗变与美国霸权转换间的互动
        (一) 二战后美国世界霸权确立:美元霸权是经济基础
        (二) 美国放弃金本位与七十年代美国世界霸权趋弱
        (三) 八九十年代美元霸权重振与美国单极霸权
        (四) 美元霸权护持与全球多极化格局
第二章 放弃金本位:美元政策调整的霸权战略意蕴
    一、美国放弃金本位的国内外环境
        (一) 美国深陷越南战争泥潭
        (二) 美苏实力对比发生不利美国的变化
        (三) 西欧、日本、第三世界等世界政治力量的崛起
        (四) 七十年代美元危机加速美国经济恶化
    二、放弃金本位与美国霸权战略“由攻转守”
        (一) 美国政府放弃金本位的根源
        (二) 放弃金本位的结果: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三) “由攻转守”:“尼克松主义”和卡特“世界新秩序”
        (四) 美元政策调整和美国霸权战略调整相辅相成
第三章 美元霸权重振:美国单极霸权的获取
    一、美元霸权重振的原因和经济措施
        (一) 1973 年经济危机的政治效应:重振美元霸权
        (二) 里根政府振兴经济计划和政策调整
        (三) 国际经济秩序转向牙买加体系的政治效应
    二、美元霸权重振与美国单极世界霸权格局最终建立
        (一) 里根政府的“重振国威”和“里根主义”
        (二) 布什政府“世界新秩序”与单极霸权初步确立
        (三) 克林顿政府“强势美元政策”与单极霸权的强化
        (四) 小布什重振里根经济学与单极霸权的巩固
第四章 美元霸权危机的根源、影响及美元霸权护持
    一、美元霸权危机的根源
        (一) 内在原因:“新特里芬困境”
        (二) 根本原因:财政赤字和国债使美国综合国力相对弱化
    二、美元霸权危机对国际社会的消极影响
        (一) 美元霸权抑制国际货币多元化
        (二) “中心—外围”式的美元霸权格局使国际分工失衡
        (三) 监管自由化恶化美元债务危机
        (四) 美元危机加速世界经济危机
    三、美元霸权护持与世界主要力量博弈
        (一) 博弈典型案例:美日“广场协议”
        (二) 西欧主张“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全球监管模式
        (三) 中国“超主权储备货币”设想
第五章 美元霸权与美国霸权的未来
    一、美元霸权相对衰落的政治分析
        (一) 美国霸权扩张战争和地区介入对美元霸权的负面作用
        (二) 国际政治权力格局对美元霸权的影响
    二、美元霸权相对衰落后的经济秩序和政治效应
        (一) 经济秩序:多元化到超主权储备货币
        (二) 政治效应:美元霸权作为美国霸权扩张经济利器的作用趋弱
    三、美国霸权相对衰落后的政治秩序和经济效应
        (一) 政治秩序:“一超多强”到“多极化”
        (二) 经济效应: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中文摘要
ABSTRACT

(4)“写作模式”与“分析模式” ——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注释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三章 《华尔街日报》与《金融时报》的现状
一、《华尔街日报》的现状
    (一) 概况
    (二) 面临的困难
    (三) 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金融时报》的现状
    (一) 概况
    (二) 面临的两难选择
    (三) 采取的应对措施
注释 第四章 《华尔街日报》与《金融时报》的报道模式:"写作模式"与"分析模式"
一、《华尔街日报》报道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 重视文字:"讲一个故事"
    (二) 重视评论:发出自己的声音
    (三) 重视增值:为读者创造价值
二、《金融时报》报道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 全球的视角
    (二) 平衡的报道
    (三) 解读的方式
注释 第五章 对《华尔街日报》与《金融时报》报道模式的认识
一、对《华尔街日报》报道模式的认识
    (一) 《华尔街日报》报道模式的优势
    (二) 认识上要避免陷入的误区
二、对《金融时报》报道模式的认识
    (一) 《金融时报》报道模式的优势
    (二) 认识上要避免陷入的误区
注释 第六章 《华尔街日报》与《金融时报》报道模式的历史演变
一、《华尔街日报》报道模式的历史演变
    (一) 萌芽期(1889年-1902年)
    (二) 形成期(1902年-1933年)
    (三) 成熟期(1941年-1967年)
二、《金融时报》报道模式的历史沿革
    (一) 创立期(19世纪80年代-20世纪40年代)
    (二) 发展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20世纪70年代)
    (三) 全球扩张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注释 第七章 《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报道模式对我国财经报道的启示
一、内容为王,品质取胜
    (一) 拓宽报道范围
    (二) 提高报道技巧
二、全球视野,本土取胜
    (一) 放眼全球,联系世界与中国
    (二) 立足本土,抓住地域优势
三、专业眼光,大众取胜
    (一) 专业分析为大众服务
    (二) 拓宽受众范围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论文提纲范文)

图表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论文结构、主要观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金融霸权理论及相关概念
    第一节 政治格局决定利益分配的霸权理论
    第二节 金融霸权理论
    第三节 美元霸权及相关理论概念
    第四节 美元霸权是美国全球扩张的经济基础
第二章 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货币危机是亚洲金融危机的开端
    第二节 新兴市场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脆弱性
    第三节 “华盛顿共识”加剧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脆弱性
第三章 亚洲金融危机与美国国际金融优势
    第一节 金融自由化与美元特殊性
    第二节 美国主导的国际金融救援机制
    第三节 美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控制
第四章 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霸权收益
    第一节 美国政府的国际政治霸权收益
    第二节 美国政府的国际经济霸权收益
    第三节 美国企业的微观经济霸权收益
第五章 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霸权成本外溢
    第一节 美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的责任逃逸
    第二节 金融霸权与国际金融秩序稳定
    第三节 美国金融霸权成本外溢与国际货币金融格局的缺陷
    第四节 美国政府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内制约
第六章 亚洲货币合作与美国金融霸权的走向
    第一节 亚洲货币合作的起步
    第二节 区域性货币合作与国际货币体系
    第三节 美国金融霸权的走向
结语对中国金融稳定的若干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从华尔街到华盛顿:鲁宾经济学诞生内幕——摘自《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益集团与美国汇率政策调整[D]. 姜默竹. 吉林大学, 2013(08)
  • [2]从英磅到美元:国际货币霸权转移研究[D]. 马峥. 东北大学, 2011(07)
  • [3]美元霸权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探析[D]. 辛玫. 吉林大学, 2010(08)
  • [4]“写作模式”与“分析模式” ——美国《华尔街日报》和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模式的研究[D]. 唐齐昉. 复旦大学, 2008(05)
  • [5]从亚洲金融危机看美国金融霸权[D]. 杨国庆. 复旦大学, 2007(06)
  • [6]从华尔街到华盛顿:鲁宾经济学诞生内幕——摘自《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J]. 罗伯特·鲁宾,朱雅文. 国外社会科学文摘, 2004(01)

标签:;  ;  ;  ;  ;  

从华尔街到华盛顿:鲁宾经济学的诞生——来自《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