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住院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莉[1](2021)在《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科学、实用的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为临床医务人员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1.通过文献回顾法检索国内外大量文献,并对文献进行筛选和阅读,归纳总结,提炼相关信息,为明确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内容提供理论基础。2.采用现象学研究法通过面对面访谈分析脑卒中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为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提供现实依据。3.运用德尔菲法两轮咨询汇总专家意见,构建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行性的,能指导临床医务人员实施的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研究结果1.通过文献回顾法完成背景研究,以美国个案管理协会2016年发布的最新《个案管理实践标准》和美国个案管理专业认证委员会2019年发布的《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为理论基础,指导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构建。2.经过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归纳总结出脑卒中个案管理师的六项角色和相对应的工作职责。包括:一是需求评估者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1)评估脑卒中患者疾病相关危险因素(2)评估脑卒中患者健康教育需求(3)评估脑卒中患者焦虑抑郁情绪(4)评估脑卒中照顾者支持需求和照护能力;二是计划协调者和资源协调与制定计划,(1)协调个案管理团队制定计划(2)协调多学科诊疗(3)协助患者转诊;三是教育咨询者和适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1)疾病的认知、治疗和早期症状识别(2)恢复期危险因素自我管理教育(3)康复训练等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四是监督反馈者和反馈效果与出院后管理监督(1)反馈实施效果(2)出院后的管理与监督;五是评价者和效果评价(1)评价个案管理计划的有效性(2)分析评价与患者相关的结果数据;六是研究者和临床研究。3.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函询最终确定了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内容,包括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8项、三级指标35项;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成效评价指标,包括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3项、三级指标23项。本次研究纳入函询专家19位,(1)函询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91和0.93,均>0.7,专家权威性较好。(2)两轮问卷回收率是90.91%,100%,问卷按时返回无空项、漏项,说明专家积极性和关注度较高。(3)各指标变异系数在0.00~0.30之间,且绝大多数指标变异系数小于0.15,说明意见比较集中。(4)第1轮专家咨询脑卒中患者工作框架内容和成效评价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29、0.30;第2轮专家咨询脑卒中患者工作框架内容和成效评价指标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32、0.34,且显着性检验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专家意见一致性较好。结论本次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过程中专家权威程度较好且积极性较高,各个条目重要性评价的专家意见集中程度均较高,可以为今后临床医务人员开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彭雪茹[2](2021)在《基于循证的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方案构建》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2016年更新的JBI循证保健模式为指导,在综合最佳文献证据、临床情景访谈资料、多轮专家咨询的基础上,构建符合我国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情形、贴近临床的跌倒预防方案,为老年精神科工作者提供最佳的患者跌倒预防策略。研究方法:在2016年JBI循证理论指导下,通过全面地检索和评价主题相关中、英文文献,提取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的文献证据;通过选取临床一线医护、后勤人员进行焦点访谈,获取临床现行的跌倒预防有效措施,补充并完善跌倒方案条目;通过选取省内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咨询,对初步构建的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方案进行专家论证和修改完善,形成最终方案。研究结果:对63篇英文文献和29篇中文文献进行了证据综合,32名临床医护及后勤人员开展了焦点访谈,20名老年精神专科护理专家进行了两轮咨询,最终构建了方案包括一级条目4项:跌倒风险评估、跌倒风险管理、环境管理、文化与制度管理;二级条目13项:入院评估、住院动态评估、制定个性化策略、多学科多部门合作、药物管理、病房环境评估与改进、恰当的医护配比、合理保护性约束、使用辅助设备、质量改善等;三级条目57项的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方案。研究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方案是结合了最佳文献证据、临床情景、专家论证与判断的护理实践成果,方案内容全面具体,不仅可为老年精神科跌倒评估工作提供指导、为管理者制定本土化的跌倒管理方案提供参考,还能为临床建立更优效的跌倒防控体系提供借鉴。具备科学性、可靠性与可行性,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周舟[3](2021)在《情境互动理论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以某精神病院为例》文中认为康复问题是研究精神病人的中心议题,从“病人”的身份出发去探讨精神病人的行为状态,是学界长期以来的方向,“人”的身份受到忽视。特别对于住院精神病人而言,他们的内心究竟怎样,往往鲜有人知。由此,本文试图转换研究视角,抛开传统治疗客体视角而从生命主体视角出发考察精神病人,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深入住院精神病人的主体世界,走进他们的日常生活,以此丰富国家政策和主流社会对精神病人的理解和想象,揭示将精神治疗、护理等干预手段真正落到实处、行之有效的新的思路。本研究以情境互动论为理论基础,围绕时间、空间、身体、习性四个方面,描绘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看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主体能动性,并梳理能动性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最后,运用文化的概念对之作出分析和解释,将微观的个体行为与宏观的结构性因素结合起来,阐释思想文化对精神病人生活的影响,从而补充有关精神病人研究的理论形态。本研究发现:第一,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具有封闭性、纪律性、同质性、流动性四个特征。第二,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情境主要分为治疗、休闲、亲友会客、节日与仪式四大类,他们的互动具有极高的情境性,不同情境中精神病人的互动表现不同,情境秩序决定了互动方式。第三,住院精神病人在日常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能动性,在神智清晰认知恢复的情况下,他们会根据对周遭环境变化的思考做出符合情理的决定,在此,能动性不是个体的心理品质,而是个体与环境、文化对话理解的动态过程。第四,文化对于住院精神病人的主体能动性具有相当的指引性作用。通过对“中庸”和“逆袭”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因子下精神病人主体能动性的不同呈现。基于以上讨论,本文认为,在经过急性期治疗后,精神卫生服务应回归精神生活本身,重视病人思想灵魂,打破非正常人偏见,建设良好文化氛围,帮助其发挥主体能动性,进而重拾人生信念和价值。
黄宇恒[4](2021)在《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基于15名社区康复者的质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精神健康面临着挑战,近年来心境障碍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疾病。在政策的推动下,社会工作加入到精神健康的专业团队为心境障碍康复者提供服务。然而康复者与精神医疗团队对疾病的理解存在着差异,这些理解关涉到康复者对自我的认识,并影响着医患间的沟通与合作。故笔者从心境障碍康复者的视角出发,对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展开研究。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对15名生活在社区的心境障碍康复者进行访谈,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呈现了他们与药物和“医者”所进行的一系列互动及过程中的反思,及其建构的自我认同和作出的反身性选择。研究发现,一方面,药物的使用维持着康复者的病人身份;另一方面,康复者分别从精神医疗、心理学和传统取径下的“医者”获取帮助并对其所提供的知识和解释进行反思,进而反身性地审视自我。由此,康复者对疾病与自我形成不同的理解。作为结果,康复者会权衡药物使用,采取多元方法调整自我;病人的身份影响着他们建立社会关系的意愿;而转变的生活方式包含着自我认同重塑的可能性。基于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本研究从两个层面为社会工作提供建议。作为服务提供者,社工需要协助康复者获取信息,理解疾痛叙事并参与认同重构,打破病人身份导致的社会隔离。作为精神健康团队成员,社工需要觉察医患间解释模式的差异,再思团队内的专业协作,反思精神医学论述。社工应当审视以专业知识垄断问题解释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多元的叙事和解释模式,在对疾病苦难的理解和见证中,与康复者携手走向医患同盟。
潘运秋[5](2020)在《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因社会转型、生存加大等原因造成的个体精神、心理问题以及由此所导致的社会治安混乱、群体幸福感缺失等问题交错重叠,使得现阶段精神病患者的数量持续增加,在这种背景下,对精神病人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的管理工作更显重要。笔者作为一名在徐州市铜山区济复医院从事精神病人管理的工作人员,针对精神病人管理问题,从所就职的单位入手,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网络化治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等多种理论出发,利用资源便利与优势,对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通过对文献、数据等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并进行理论分析等,详细对现阶段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成效、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的成效体现为精神卫生立法工作逐渐规范、精神卫生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以及患者管理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该区精神病人管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精神卫生专业人才缺乏、医疗机构收治患者困难、当前报销补偿政策执行困难以及职能部门履职不到位等;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滞后、法律制度不健全、精神卫生投入过少以及相关管理不完善等。随后结合理论和国内外精神病人管理经验,从转变对精神病人管理的思想认识、加强对精神病人相关立法工作的推进、加大对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管理运行保障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为解决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的问题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建议。本选题本着提高精神病人管理效率及效果的目的,以实地调研为基础,从实地调研理性思考分析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探究其深层次原因,通过广泛的文献阅读,在借鉴国内外精神病人管理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该区现实问题,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刘欢[6](2020)在《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了解上海社区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现况,根据需求设计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专项培训方案,以系统观、整体观思维来探索提升服务技能的宏观架构,构建精防公卫条线医生为主,家庭医生团队融入,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并为探索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提供参考意见。研究方法应用问卷调查法、半结构式访谈法、数理统计法、专家咨询法等。以纳入上海市第四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项目的6个区县205名家庭医生团队人员为研究对象,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分析专项培训阶段性资料。培训的设计理念是启发学员用系统观来理解和处理社区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家庭医生团队能够与个体、家庭、医疗机构、学校、社会文化环境等整个系统工作。从而促进不同机构、不同部门的融合协作,并探索提升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的建议与策略,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大健康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提供参考资料。研究结果1.基本情况:学员以中青年为主,40岁及以下人群占73.17%;学历层次较高,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4.39%;其中48.81%公共卫生岗位人员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2.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不同岗位人员对接受培训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医生更倾向于专科医院进修;98.05%反映非常愿意将培训内容学以致用;90.73%的学员考试成绩在80分以上,培训效果良好。3.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培训现状:48.78%的学员反映政策保障不够;81.46%认为证书含金量需提高;76.59%反映培训与工作冲突较多。家庭医生和公共卫生医生培训意愿相对较高,其中家庭医生团队对心身疾病的诊治、医患沟通与压力管理需求较高。4.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和体系:家庭医生团队反映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比较突出的问题为缺少专业人员(75.61%),缺乏知识技术(65.37%),需提升居民知识(65.85%);90.73%认为从事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应该获得报酬,但实际只有17.56%的人员有报酬;提高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人员积极性最有效的措施是制定合理报酬(93.66%),改进工作环境(74.15%),提供培训机会(68.29%)。5.能力提升远期效应:家庭医生团队较多会将精神心理知识运用在人际关系问题(57.46%)和工作问题(58.21%);专业能力的提升一定程度会推动经费投入,提升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硬件、软件和人力配置,对居民精神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提升也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结论1.家庭医生团队结构比较合理,年龄和学历构成是服务能力提升的坚实基础;培训开展要结合团队人员专业背景和岗位需求设计方案。家庭医生团队对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需求较高;系统规范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专项培训比较受欢迎。2.能力提升要结合家庭医生签约精神卫生服务的推进阶段开展,争取多部门积极配合支持,确保医护人员安心参与;制定适宜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激发家庭医生团队的积极性,对基层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3.公共卫生人员和家庭医生是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的主力军,可以将上海三级预防管理模式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结合,构建以精防条线公共卫生为条,其他人员辅助家庭医生管理精神障碍患者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为块,条块结合、全社会参与的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不单单是卫生部门的精神心理疾病治疗,更多的一般心理问题干预和健康促进,需要多部门积极配合,更需要完善的基层心理服务网络和人力基础做支撑。4.非公共卫生专业背景的公共卫生岗位人员制约了社区条块结合的良性发展,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迫在眉睫;构建全面系统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统筹兼顾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使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衔接顺畅,培养的人才能够很快适应社会需要。5.精神心理卫生人力资源缺乏与分布不均匀短期内难以解决,积极探索市专科-区专科医联、专科医院-社区医院医联、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医联、“互联网+”跨区域医联,是快速解决现有服务资源缺乏的有效方法。
戴进军[7](2020)在《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编制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对量表进行评价,为临床运用提供依据。方法:(1)以华森(Jean Harman Watson)人文关怀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文献分析法、半结构式访谈法、小组讨论法构建条目池,经过两轮共计21名专家函询和对60名患者进行预调查后,形成初始量表;(2)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18年7-11月在全省3所三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和设置有精神科的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采用条目分布法、离散趋势法、临界比值法、相关系数法、内部一致性分析法进行条目的分析和筛选;采用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对量表效度进行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和重测信度对量表信度进行检验;最终形成正式版量表;(3)以正式形成的量表为研究工具,对抽样调查收集的516例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进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4)采用SPSS18.0录入数据、分析数据,主要统计学方法有:描述性统计、Pearson相关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两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检验水准a=0.05,P值取双侧概率。结果:(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包含6个维度,共49个条目,即人道主义的利他行为的需求(11个条目),帮助和信任的需求(6个条目),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3个条目),健康教育的需求(9个条目),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13个条目),满足基本护理的需求(7个条目)。量表的计算方法:量表条目的选项从“不需要”到“非常需要”,分别计1~5分,总分49~245分,得分越高说明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越强烈。(2)效度分析:(1)结构效度:经探索性因素分析提取6个公共因子,可解释变异量为65.71%。各个条目与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511~0.740之间,各个条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574~0.774之间;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711~0.884之间,各个维度与量表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862~0.925之间,显着性均小于0.05,各维度均为正相关。(2)内容效度:问卷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S-CVI)经专家评定后为0.914。(3)信度分析:总量表Cronbach’s a系数为0.979,各维度的Cronbach’s a系数在0.801~0.938之间;总量表的折半信度为0.924,各维度的折半信度为0.795~0.905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39。(4)康复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护理人文关怀需求整体得分总分为(202.85±35.06)分,总条目均分为(4.14±0.16)分。患者认为关怀性最强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准时为我做治疗及给药”(4.39±0.79)分和“提供安全、保护、支持性环境的需求”(54.79±9.52)分,最不具有关怀性的条目和维度分别为“用适当的肢体接触(如握手、拍肩)表达对我的关心”(4.02±1.06)分和“鼓励情感表达的需求”(11.97±2.73)分。(5)影响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主要因素为患者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均月收入,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对人文关怀需求高;婚姻稳定患者比婚姻不稳定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高中(含中专)学历的患者比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但初中及以下学历患者在某些维度不遵循此规律;收入2000元及以上的患者比月收入2000元以下的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高。结论:(1)编制的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适合于评估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的人文关怀需求情况。(2)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对人文关怀的需求程度较高且呈多样化,应根据患者需求的实际情况给予个性化、规范化的护理。
林夏[8](2020)在《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在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构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并研发一套具有较强应用价值的绩效评价工具,系统的梳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并分析影响因素的层级关系、作用路径以及核心因素等,以期为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进程中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同时为三级公立医院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提供有益参考。【方法】(1)文献分析法。通过检索相关文献对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概念、方法、对象分类、指标体系、模型构建等内容进行总结、为后续的的研究设计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医师绩效评价相关研究进可视化分析。(2)二手数据收集法。提取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a.半结构化访谈。选取DRG支付制度改革三个试点城市北京2家、沈阳2家、楚雄2家共6家医院,每家医院选择一定数量的临床医生和管理者,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国家DRG质控中心、云南省DRG专业委员会相关管理者共30人进行半结构化访谈。(3)专家咨询法。研究成立了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管中心相关专家、高校相关领域研究者、三级公立医院管理者、主诊医师在内的专家小组,共20人,承担了本研究全部流程的专家咨询工作,并通过层次分析等对指标进行降维和确定权重。(4)数据分析法。采用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法和解释结构模型,邀请专家组6名专家对26个影响因素作用矩阵进行打分,通过matlab进行矩阵计算,构建影响因素递阶结构模型。对北京3家(93个)、沈阳2家(36个)、济南2家(40个)三级公立医院骨科和心内科主诊组主诊医师绩效相关数据,采用决策树的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1)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的发展战略为:坚持政府办医的公益性,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主要提供医疗急危重症、疑难杂症的诊疗及服务,重点发挥在医学科学、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逐步落实三个转变,即“在发展方式上,从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在管理模式上,从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转变;在投资方向上,从投资医院发展建设向扩大分配转变”。(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分析结论为,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同时绩效评价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3)以上述研究结论为导向,研究明确了财务、外部业务、内部客户、学习成长四个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同时对绩效评价指标以及评价结构的应用分析,最终构建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的理论框架。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1)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为:一是应加强医疗质量监督力度,提高非预期死亡(低风险组死亡率)指标的权重等。二是为防止不收重患的情况发生,可将DRG入组率纳入评价指标。三是为了防止分解住院提高给付,可提高非计划性30天再入院率的指标评价权重。四是重点病历病案首页填写的准确率、疾病入组错误率纳入绩效评价指标。五是通过提高临床路径的入径率、出径率和变异率等指标的权重提高临床路径的管理水平。六是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指标。七是加强对医患关系的关注力度。(2)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7个一级指标(1.医疗费用、2.满意度、3,医疗质量、4.医疗效率、5.业务能力、6.管理能力、7.科研与带教)、13个二级指标(1.费用消耗指数、2.患者满意度、3.低风险组死亡率、4.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5.甲级病案率、6.时间消耗指数、7.CMI、8.DRG组数、9.新技术使用及推广、10.主诊组的管理情况、11.文章发表、12.申请课题、13、带教情况)。指标的整体Cronbachα系数值为0.856,S-CV/Ave=0.96,KMO检验值为0.687,指标的信度、效度均较好。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研究从个医疗技术人才培养、环境、个人特质三个层面提取出从宏观到微观共26个绩效影响因素,构建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框架模型。(2)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和医保支付制度是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体系中作用最大,也是其他影响因素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最容易受其他因素影响的因素分别为工作满意度,其次是工作压力和收入水平,这三项因素同时也是中心度得分最高的因素。影响因素的层次为,第1层:主诊组的结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第2层:主诊组的设置模式、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第3层: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医院规模结构、医院战略和文化、医院收入和支出结构、医院的绩效和薪酬制度、科室的规模结构、医师职业精神、知识结构、家庭支持、收入水平;第4层:区域人口、医保支付制度、科室的类别、性别、年龄。第5层:地理位置、区域经济。(3)通过决策树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样本数据正确拟合的准确率达到93.12%,拟合效果较好。对主诊医师绩效影响的最关键因素分别是区域经济,其次为医师的收入水平,再次为年龄、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结论】1.研究构建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理论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对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四维度的具体绩效目标、绩效评价的原则、应用等绩效评价全流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了分析,对于后续评价工具的开发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通过系统的文献综述以及DRG支付制度改革对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影响分析,本研究开发了绩效评价工具。该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效度,相较于传统的医师绩效评价工具,更加适用于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的大环境,使用的评价主体也更加具有针对性。3.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较为关键和重要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地理位置、医师收入水平、工作满意度、工作压力和年龄。同时医院的发展战略、医院的绩效制度、主诊组的管理模式、主诊组的人员结构等,均对医师的绩效结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创新与不足】1.研究创新(1)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模型模型以DRG支付制度改革为背景,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为导向,大健康理念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的新要求为基础,紧随医改进程和时代发展、较为符合我国医院管理实际情况,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创新性。(2)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评价工具针对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以疑难复杂疾病的诊疗为主的功能定位,提高了的CMI以及医疗质量的指标权重;针对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指标纳入了非计划30天再入院率,甲级病案率和新技术的使用和推广情况。针对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要求,指标纳入了主诊组的管理情况,科研和带教等指标。该评价工具与以往的研究相比,评价方向更加明确、重点更加突出、主体更加聚焦,指标的选取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较强的实践应用价值。(3)绩效影响因素分析本研究构建了包含了从区域经济等宏观因素到个人特质等微观因素在内的影响影响因素理论框架,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分析了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相较于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更加的系统、全面以及符合我国国情。将机器学习的方法引入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相较于结构方程模型等传统的统计方法,决策树对于数据的分布以及样本量的的限制较少,分析结论更加精确,也同样具有较强的层次性。2.研究不足(1)指标体系内绝大部分为结果指标,过程指标较少,对于医生诊疗行为的评价力度较弱。(2)在基于决策树的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中,研究采用了方便抽样法,抽取了北京、沈阳、济南。但是三个城市均位于北方地区,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数据偏倚。
王秋晨[9](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邵建文[10](2020)在《基于医学与人文融合的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应用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根据GLTC等中外医患沟通模式,研制医学与人文融合的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医生应用于住院患者的临床医疗过程,并对医生个体方案应用前后的患者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满意度调查,收集住院患者对医患沟通的详细信息,将两次调查进行比较,揭示当前住院患者医患沟通中需要改进的环节,并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为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健全医患沟通方案,提高医务人员医患沟通技巧,改善医患关系提供指导。研究方法:利用文献法查阅国内外关于医学模式、医学与人文相关理论及医患沟通模式的研究,构建出本研究的基本理论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医患沟通进行深入研究,研制出医学与人文融合的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以及相应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江苏省10家三级公立医院共计19个科室,将2018年8-10月的950名患者设为对照组,行常规医患沟通;将2018年12月-2019年2月的950名患者设为实验组,采用《医学与人文融合住院患者沟通方案》与患者沟通,方案实施前后进行两次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调查问卷由第三方人员在患者结束住院治疗后展开面对面或电话调查。综合运用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等方法来分析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满意度现状以及医学与人文融合的医患沟通方案应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将自主研制的《医学与人文融合的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对参与实验的医生进行培训后应用于相关科室。该方案应用前,实验医生的患者满意度得分最高项为医生对病情信息的了解(3.62±0.02分),最低项为医生用PPT沟通讲解病情(2.40±0.03分);方案应用后患者满意度最高分项为医生对和蔼尊重以及语言通俗(3.82±0.02分),最低项为医生用PPT沟通讲解病情(3.10±0.04分),《医学与人文融合住院患者沟通方案》应用后的各项满意度得分均高于方案应用前;方案应用后医生的感知中,患者满意度最高项为出院沟通时医生告知相关信息并健康教育(3.56±0.02分),最低项为医生用PPT沟通讲解病情(2.67±0.04分);方案应用后的患者总体满意度评价高于方案应用前(P<0.05),方案应用后医生所感知的患者满意度大部分低于患者自评满意度(P<0.05);参考患者表现,医生认为方案“应用较强”占比78.82%,医生认为医患沟通方案对于患者依从度有正面影响(70.1%),对50.7%的患者治疗效果具有正向作用,对29.3%患者诊断准确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就诊科室、职业类型、医保类型对医患沟通方案的应用性具有一定影响。结论与建议:《医学与人文融合的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能够全程应用于住院患者的临床医患沟通,并有效改善医疗质量,增强医生医患沟通的效果与技能,提高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但患者对于治疗费用和医学知识讲解满意度不够高,医生自我评价医患沟通效果信心不足。建议医生医患沟通前精心准备沟通方案,将口头语言友善等12个医学与人文融合的要素,结合患者和临床工作实际,融入临床医患沟通中。尤其应加强做好治疗费用相关沟通,以患方有效接受的方式将医疗和病情讲解到位,并站在患者角度审视治疗,同时对于不同社会背景、家庭情况的患者有区别的实施医患沟通方案,从而提高患者对医患沟通的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住院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和目标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目标 |
1.3 关键词定义 |
1.3.1 脑卒中 |
1.3.2 个案管理 |
1.4 理论基础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回顾法 |
1.5.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1.5.3 德尔菲专家函询法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2.1 文献回顾 |
2.1.1 脑卒中概述 |
2.1.2 个案管理 |
2.1.3 脑卒中个案管理研究现状 |
第三章 脑卒中个案管理师角色职责的质性研究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对象与抽样方法 |
3.2.2 资料收集 |
3.2.3 资料分析 |
3.3 质量控制 |
3.4 伦理原则 |
3.5 研究结果 |
3.5.1 需求评估者和全面综合性的评估 |
3.5.2 计划协调者和资源协调与制定计划 |
3.5.3 教育咨询者和适时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
3.5.4 监督反馈者和反馈实施效果与出院后监督管理 |
3.5.5 评价者和效果评价 |
3.5.6 研究者和临床研究 |
3.6 讨论 |
3.6.1 脑卒中管理需要个案管理师介入 |
3.6.2 建立跨学科合作的个案管理团队 |
3.6.3 个案管理师介入脑卒中管理的职责范围探讨 |
3.7 结论 |
第四章 基于德尔菲法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 |
4.1 构建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初稿 |
4.1.1 成立科研小组 |
4.1.2 初步拟定指标 |
4.1.3 编制专家咨询问卷 |
4.2 选择函询专家 |
4.2.1 专家入选标准 |
4.2.2 专家人数的选择 |
4.3 实施专家函询 |
4.3.1 函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3.2 问卷条目的入选和修改标准 |
4.3.3 函询问卷的评价方法 |
4.4 数据处理 |
4.5 质量控制 |
4.6 结果 |
4.6.1 函询专家一般资料 |
4.6.2 专家积极性分析 |
4.6.3 专家权威程度 |
4.6.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分析 |
4.6.5 第一轮专家函询结果 |
4.6.6 第二轮专家函询结果 |
4.7 讨论 |
4.7.1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的科学性 |
4.7.2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可靠性 |
4.7.3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的可行性 |
4.7.4 促进个案管理的实施 |
4.7.5 个案管理结局的评价 |
4.8 结论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 2 照顾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 3 同行知情同意书 |
附录 4 |
附录 5 |
附录 6 |
附录 7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 |
附录 8 《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 |
致谢 |
(2)基于循证的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绪论 |
1.1 相关概念 |
1.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检索与证据综合 |
2.1.1 确立循证问题 |
2.1.2 制定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筛选 |
2.1.4 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等级分级 |
2.1.5 文献证据综合 |
2.2 焦点访谈 |
2.2.1 纳入访谈对象 |
2.2.2 制定访谈提纲 |
2.2.3 访谈步骤 |
2.2.4 资料转录与分析 |
2.3 专家咨询 |
2.3.1 拟定两轮专家咨询表 |
2.3.2 选定咨询专家 |
2.3.3 咨询时间与方式 |
2.3.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证据综合结果 |
3.1.1 文献检索结果 |
3.1.2 文献质量评价与证据预分级结果 |
3.1.3 文献证据综合结果 |
3.2 焦点访谈与初版方案构建结果 |
3.2.1 访谈对象基本信息 |
3.2.2 访谈详情 |
3.2.3 主题分析结果 |
3.2.4 访谈析出条目 |
3.2.5 初版方案构建结果 |
3.3 专家咨询结果 |
3.3.1 专家基本信息 |
3.3.2 专家积极系数 |
3.3.3 专家权威程度 |
3.3.4 专家协调程度 |
3.3.5 专家意见修改结果 |
3.4 构建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方案 |
4 讨论 |
4.1 本方案构建的必要性与本方案优势 |
4.2 本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
4.3 本方案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
5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性 |
5.3 研究局限性及启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干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情境互动理论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以某精神病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现实背景 |
(二)学术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四、概念界定 |
(一)住院精神病人 |
(二)日常生活 |
(三)能动性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住院精神病人的研究 |
(一)住院精神病人现状的研究 |
(二)干预的研究 |
二、日常生活研究 |
(一)日常生活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
三、现有文献述评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一、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
(一)理论视角 |
(二)分析框架 |
二、研究参与者与资料收集方法 |
(一)研究参与者 |
(二)资料收集方法 |
三、研究实施 |
四、资料分析方法 |
五、研究检核与伦理 |
第四章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秩序 |
一、物理环境与人文环境 |
(一)物理环境 |
(二)人文环境 |
二、集体时间与个人时间 |
(一)集体时间 |
(二)个人时间 |
三、本章小结:秩序的特征 |
第五章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情境与互动 |
一、治疗情境:紧密的共同卷入的焦点式互动 |
二、休闲情境:松散的适当卷入的非焦点式互动 |
三、亲友会客情境:松散的自主卷入的焦点式互动 |
四、节日与仪式情境:松散的共同卷入的焦点式互动 |
五、本章小结:情境中的身体与互动 |
第六章 住院精神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能动性 |
一、个案分析:阿柯的生活史 |
(一)原生性格的使动 |
(二)再生的“自我” |
(三)阿柯个案的反思:主体能动性的产生与表现 |
二、文化与能动性 |
(一)“中庸”的意义 |
(二)“逆袭”的精神 |
(三)文化与能动性的整合性解释 |
三、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一)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 |
(二)住院精神病人的能动性 |
二、研究反思与讨论 |
(一)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
(二)对社会工作及精神卫生服务的建议 |
(三)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观察提纲 |
访谈提纲 |
(4)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基于15名社区康复者的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心境障碍与自我认同的相关研究 |
1.2.2 心境障碍与精神健康社会工作相关研究 |
1.2.3 反身性与社会工作的相关研究 |
1.2.4 反身性与心境障碍康复者的相关研究 |
1.2.5 对国内外研究的评价 |
1.3 概念界定 |
1.3.1 心境障碍康复者 |
1.3.2 自我认同 |
1.3.3 反身性 |
1.4 分析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取向、范式与立场 |
1.5.2 研究地点选取 |
1.5.3 资料收集过程与方法 |
1.5.4 资料整理与分析 |
1.5.5 研究伦理 |
1.6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药物与身体 |
2.1 药物治疗的疗效 |
2.1.1 符合理想的疗效 |
2.1.2 未达要求的变化 |
2.2 副作用及其影响 |
2.3 药物的意义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医者与知识 |
3.1 精神医疗取径 |
3.1.1 知识获取的需求 |
3.1.2 自我理解的更新 |
3.2 心理学取径 |
3.2.1 寻求帮助的磨难 |
3.2.2 疾病叙事的变迁 |
3.3 传统取径 |
3.3.1 传统提供的帮助 |
3.3.2 面对传统的游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意识与自我认同 |
4.1 患病时的意识 |
4.2 疾病与自我认同 |
4.2.1 病人的身份 |
4.2.2 并非疾病 |
4.2.3 多重理解与游移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反身性选择 |
5.1 权衡药物使用 |
5.2 多元方法调整 |
5.3 社会关系建立 |
5.4 生活方式转变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1 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
6.1.1 身体与认同 |
6.1.2 再技能化与限制 |
6.1.3 疾病与疾痛叙事 |
6.1.4 内在性理解与意向性理解 |
6.2 对社会工作的启示 |
6.2.1 作为服务提供者 |
6.2.2 作为精神健康团队成员 |
6.3 研究局限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康复者访谈提纲 |
(5)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2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概念 |
2.2 精神病人管理相关理论 |
2.3 国内外管理经验 |
3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及其成效分析 |
3.1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现状 |
3.2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成效 |
4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 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
5.1 转变对精神病人管理的思想认识 |
5.2 加强对精神病人管理的立法工作 |
5.3 加大对精神卫生建设的投入 |
5.4 建立健全对精神病人管理的运行保障机制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部分 资料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问卷设计与实施 |
四、独立完成的课题内容 |
五、质量控制 |
六、研究内容 |
七、技术路线图 |
八、基本概念 |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讲师与学员基本情况 |
二、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情况分析 |
三、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访谈情况分析 |
四、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访谈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的建议 |
二、系统观指导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 |
三、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
四、系统观指导的公卫人才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培训 |
五、系统观指导的精神心理专科医联体建设 |
第五部分 总结 |
一、主要研究成果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调查问卷 |
附件2: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组织体系调查表 |
附件3:社区全科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技能培训反馈评价 |
附件4: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个案访谈提纲 |
附件5:系统思维在社区全科团队中的培训效果评估表 |
附件6:系统式医学思维在全科团队中的应用课程评估表 |
附件7:普通市民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 |
文献综述 培养家庭医生团队精神心理卫生服务系统思维能力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7)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人文关怀 |
1.1.2 精神障碍患者及其照顾方式选择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1 量表的编制 |
2.1.1 文献分析法 |
2.1.2 半结构式访谈法 |
2.1.3 小组讨论法 |
2.1.4 专家函询法 |
2.1.5 预调查 |
2.2 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2.2.1 研究对象 |
2.2.2 研究工具 |
2.2.3 条目分析和筛选 |
2.2.4 量表的效度检验 |
2.2.5 量表的信度检验 |
2.3 现状及影响因素调查 |
2.4 统计分析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5.1 研究设计阶段 |
2.5.2 研究实施阶段 |
2.5.3 研究数据分析和整理阶段 |
2.6 伦理原则 |
2.7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文献分析 |
3.2 患者访谈 |
3.2.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
3.2.2 主题提炼 |
3.3 小组讨论 |
3.4 专家函询 |
3.4.1 专家一般资料 |
3.4.2 专家的积极性 |
3.4.3 专家的权威程度 |
3.4.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3.4.5 第一轮专家函询 |
3.4.6 第二轮专家函询 |
3.5 预调查 |
3.6 抽样调查阶段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
3.7 条目分析和筛选 |
3.7.1 条目分布 |
3.7.2 离散趋势 |
3.7.3 临界比值 |
3.7.4 相关系数 |
3.7.5 内部一致性分析 |
3.8 量表的效度分析 |
3.8.1 结构效度 |
3.8.2 内容效度 |
3.9 量表的信度分析 |
3.10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 |
3.10.1 各维度得分情况 |
3.10.2 各条目得分情况 |
3.10.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
3.10.4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4 讨论 |
4.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的编制分析 |
4.1.1 量表编制的科学性 |
4.1.2 量表的项目分析 |
4.1.3 量表的效度评价 |
4.1.4 量表的信度评价 |
4.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调查分析 |
4.2.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4.2.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现状分析 |
4.2.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4.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的研究现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一轮) |
附录 2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专家函询问卷(第二轮) |
附录 3 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情况调查知情同意书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8)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内容 |
1.5.1 医师绩效评价研究现状及理论基础 |
1.5.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 |
1.5.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1.5.4 基于DEMATEL-ISM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1.5.5 基于决策树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1.5.6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提升策略 |
1.6 资料来源 |
1.6.1 文献资料来源 |
1.6.2 数据资料来源 |
1.7 研究方法 |
1.7.1 文献研究法 |
1.7.2 SWOT分析法 |
1.7.3 现场调研法 |
1.7.4 数据分析方法 |
1.7.5 数据资料的质量控制方法 |
1.8 研究逻辑框架 |
1.9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1.9.1 创新之处 |
1.9.2 不足之处 |
2 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 |
2.1 医师绩效评价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
2.1.1 资料来源 |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3 统计分析 |
2.1.4 结果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
2.2.2 绩效影响因素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构建 |
3.1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SWOT分析 |
3.1.1 优势 |
3.1.2 劣势 |
3.1.3 机遇 |
3.1.4 挑战 |
3.1.5 DRG支付制度下我国三级公立医院发展战略 |
3.2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关键问题分析 |
3.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应以医疗质量为基础 |
3.2.2 评价内容应充分结合主诊医师岗位职责及特点 |
3.2.3 评价指标应纳入基于DRG的绩效评价相关指标 |
3.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原则 |
3.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维度及具体目标 |
3.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6 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 |
3.7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框架 |
3.8 本章小结 |
4 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4.1 国内外医师绩效评价指标的描述性系统评价 |
4.1.1 资料与方法 |
4.1.2 结果 |
4.2 DRG支付制度改革下医师绩效评价特点分析 |
4.2.1 我国DRG支付制度改革基本情况 |
4.2.2 研究对象 |
4.2.3 研究工具 |
4.2.4 数据分析 |
4.2.5 结果 |
4.2.6 DRG支付制度改革医院管理及医师产生的影响 |
4.2.7 DRG支付制度下医师绩效评价的特点分析 |
4.3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工具的研发 |
4.3.1 绩效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
4.3.2 确定专家组 |
4.3.3 德尔菲专家咨询 |
4.3.4 信度分析 |
4.3.5 效度检验 |
4.3.6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4 本章小结 |
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
5.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的构建 |
5.1.1 环境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2 医疗教育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3 医师个人特质层面影响因素分析 |
5.1.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框架模型 |
5.2 基于DEMATEL-ISM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建模 |
5.2.1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影响因素释义 |
5.2.2 建模分析步骤 |
5.2.3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4 DEMATEL分析 |
5.2.5 ISM分析 |
5.3 基于决策树的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3.1 数据来源及样本说明 |
5.3.2 变量取值 |
5.3.3 医师绩效实证评价结果分析 |
5.3.4 决策树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讨论与建议 |
6.1 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理论模型构建讨论 |
6.2 绩效评价工具研发讨论 |
6.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
6.3.1 绩效影响因素遴选 |
6.3.2 医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讨论 |
6.4 策略建议 |
6.4.1 加强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健全财政投入保障机制 |
6.4.2 医院应制定符合时代发展特征及医院功能定位的组织发展战略 |
6.4.3 建立科学的、精细化的三级公立医院主诊组管理模式 |
6.4.4 提升医学院校教育质量,提高医师绩效教育的重视程度 |
6.4.5 提升医师工作满意度水平 |
6.4.6 关注医师心理健康,提升医师压力应对能力 |
6.4.7 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的医师薪酬水平与激励机制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创新 |
7.1.1 研究内容创新 |
7.1.2 研究方法创新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7.3.1 研究样本的展望 |
7.3.2 研究思路的扩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件2 我国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问卷 |
附件3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影响因素打分表 |
附件4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附件5 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分表 |
(9)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
四、专家论证 |
五、小结 |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一、发表论文情况 |
二、学术会议 |
致谢 |
(10)基于医学与人文融合的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应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一、选题背景 |
二、相关概念 |
1.医学与人文融合 |
2.临床医患沟通 |
3.沟通模式 |
4.医学模式 |
5.医学人文学 |
6.人文医学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有关研究 |
2.国外有关研究 |
3.述评 |
四、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1.医学与人文融合内涵以及其在医患沟通中要素的界定 |
2.构建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及相应问卷 |
3.方案应用后医患评价结果及分析 |
4.当前医患沟通现存问题以及改进策略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 |
2.实验研究 |
3.问卷调查 |
4.统计分析 |
四、技术路线 |
五、质量控制 |
1.问卷与方案设计 |
2.调查人员培训 |
3.调查阶段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一、调查问卷的测评情况 |
1.信度分析 |
2.效度分析 |
二、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1.住院患者性别情况 |
2.住院患者年龄分析 |
3.住院患者住院科室分析 |
4.住院患者职业分析 |
5.住院患者受教育程度分析 |
6.住院患者医保类别分析 |
7.住院患者手术情况分析 |
三、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满意度概况 |
1.方案应用前患者满意度 |
2.方案应用后患者满意度 |
3.方案应用后医生感知患者满意度 |
四、方案应用前后住院患者对医患沟通评价对比 |
1.基本病情沟通满意度 |
2.患者心理诉求沟通满意度 |
3.诊疗过程沟通重难点满意度 |
4.手术治疗沟通满意度 |
5.沟通方式满意度 |
五、方案应用后医患双方总体评价对比 |
1.基本病情沟通满意度 |
2.患者心理诉求沟通满意度 |
3.诊疗过程沟通重点满意度 |
4.手术治疗沟通满意度 |
5.沟通方式满意度 |
六、方案应用后医生对沟通方案应用性评价 |
1.方案应用后医生相关评估 |
2.接诊不同特征患者后医生对方案应用性评分差异 |
3.方案应用性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一、医患沟通满意度相关现状 |
1.基本病情沟通满意度评分较高 |
2.医疗费用沟通相关满意度较低 |
3.病情讲解相关满意度较低 |
二、医学与人文融合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应用相关讨论 |
1.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应用后患者各项满意度提高 |
2.医患沟通方案内容讨论 |
3.医患双方对医患沟通满意度认知存在差异 |
4.方案应用后医生其他相关认知 |
5.患者相关人口特征影响医患沟通方案应用性 |
第五章 建议 |
一、医生加强做好医疗费用沟通 |
二、医生对医学知识宣讲务必到位 |
三、医生提前准备医患沟通方案 |
四、多项举措调整医生接诊心态 |
五、医生应了解病人有重点的实施医患沟通方案 |
第六章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医学与人文视角的临床医患沟通模式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满意度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医学与人文融合”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与实验记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住院精神病人的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住院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照护工作框架构建[D]. 李春莉. 延安大学, 2021(09)
- [2]基于循证的住院老年精神障碍患者跌倒预防方案构建[D]. 彭雪茹.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3]情境互动理论视角下住院精神病人的日常生活研究 ——以某精神病院为例[D]. 周舟.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心境障碍康复者自我认同的反身性建构过程 ——基于15名社区康复者的质性研究[D]. 黄宇恒.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5]徐州市铜山区精神病人管理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潘运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6]系统观指导的上海社区精神心理卫生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刘欢.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6)
- [7]康复期住院精神障碍患者人文关怀需求量表编制及评价[D]. 戴进军.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DRG支付制度下三级公立医院主诊医师绩效评价及提升策略研究[D]. 林夏.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9]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10]基于医学与人文融合的住院患者医患沟通方案应用评价研究[D]. 邵建文.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临床医生论文; 护理安全管理ppt论文; 精神病人论文; 医患沟通论文; 沟通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