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环境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遥[1](2020)在《面向协同网络组织的风险级联效应研究》文中指出在过去的数年中,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持续拓展着人类创造和利用信息的范围和形式,组织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不断增强,由此产生了协同网络。协同网络组织是由若干个不同地理位置、经营环境、企业文化的企业主体构成的联动系统,参与企业之间通过相互分享、补充核心能力和资源,更好地实现共同或兼容的目标,获取差异化的市场竞争优势。然而,伴随协同环境复杂性的增加和交互影响的迭代演化,参与者在共享利益的同时,也不得不共同面对由于企业之间的强依存关系而产生的系统性风险。其特性就是风险的发生可能引发级联效应,使风险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续扩散、传播,对协同网络整体造成严重损失。精准有效的风险级联效应管理对协同网络至关重要,潜在风险要素的辨识、隐性风险链的分析是辅助风险管理决策的关键,而如何识别、分析风险取决于如何认知、理解风险。风险是一个复杂的、包含因果关系的概念,获取关键风险信息的基础在于多维度地描述风险表征,挖掘风险成因和传播机理。然而,现有风险领域研究中,在多维风险概念的形式化描述上存在不足,较少涉及风险级联效应特征化和概念化研究,并且缺少多维风险要素辨识和潜在风险链分析的方法。由此,本文围绕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开了面向协同网络组织的风险级联效应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风险链元模型,构建了风险因果链知识表示模型,分别定义了模型的五个核心要素,总结了要素之间的概念区分规则。根据各个风险相关要素的本质概念,对风险触发过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定义要素间的因果关联关系,揭示了风险致因机理。从协同环境的动态变化视角,定义了模型要素的三种状态属性,并解析了不同属性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联模式。为增加风险表征描述的规范性,将上述风险因果链建模过程总结为形式化的模型构建规则。(2)针对级联效应的特性,解析了系统性风险、风险传播与级联效应之间的逻辑关联。根据级联效应概念的解析,基于风险因果链模型拓展构建了风险级联效应模型,定义了三种级联关系用以描述风险传播机理。根据风险级联效应建模过程,形式化表示了模型构建规则。根据风险因果链模型和级联效应模型的知识表示规则,推理总结了级联效应传播影响模式矩阵,以表示不同类型的风险因果链之间发生级联效应的可能性。(3)基于风险因果链模型和级联效应模型,提出了供应链风险级联效应识别与分析方法,实现风险相关要素的辨识和隐性风险链的分析,该方法包含三个主要步骤和目标:供应链风险数据分析与处理、风险识别与风险链分析、协同风险预警预控策略。为了提供形式化的、系统性的领域知识参考与说明,构建了供应链风险知识库,用以辅助三个子目标的实现,同时各个步骤的执行对风险知识库予以反馈,助力于知识模型更新。(4)以中国某大型建筑集团的工程物资供应链作为研究对象,对物资供应链协同场景进行了实证研究,初步验证了风险知识库、风险级联效应识别与分析方法的合理性。结合物资供应链基本特点和管理现状,梳理了协同场景中存在的主要业务问题,运用供应链风险识别与风险链分析方法,获取了风险因果链和风险传播链。最后根据风险链结果,对比分析了物资公司的风险内控情况和物资供应链风险级联效应研究结果,并讨论了相关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形成、演化、传播的主要驱动根源是复杂网络中的风险系统性和关联性本质。对于协同网络,各参与者既是风险引发和传播的行为主体,也是承受风险演化影响的受体。因此,协同网络参与者对风险的认知、理解、应对模式,将直接影响风险的演化轨迹、风险识别和分析的方式,进而影响风险管理效果。本文通过对风险级联效应的深入研究,助力于多维风险概念和级联效应的理解和形式化描述。从风险网络视角,为复杂协同网络中潜在风险和隐性风险链的精准辨识和定位,提供决策支持信息;从组织网络视角,引导协同网络合作伙伴认识到,在风险应对中共同参与和关键风险信息共享与融合的重要性,为参与者之间协同风险预警预控和多元化风险应对策略的提出提供理论指引。
杨璇[2](2020)在《企业MRO电商化采购模式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相对于生产性物料,MRO物料采购由于具有品类多、批量少、多为易耗品等特点,使得企业采购部门经常面临耗时耗力的困境。近年来,一些第三方B2B电商平台涉足MRO领域,依靠整合资源以及多品类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一站式采购”。电商化采购具备价格透明、流程简易、品类覆盖范围广的优势,有助于解决企业MRO物料的采购痛点。本文针对第三方B2B电商平台采购的特点和企业MRO电商化采购实际情况,提炼了企业MRO电商化采购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构建企业MRO电商化采购使用意愿模型,旨在研究企业MRO电商化采购使用意愿的影响路径。首先,回顾了国内外MRO物料采购管理研究现状、电子商务基础理论、用户采纳行为理论。然后,根据企业MRO电商化采购影响因素初步调查,基于TOE框架从技术、组织、环境三个维度提炼6个变量,结合TAM模型与初始信任因素提出假设并构建模型。接着通过设计结构化问卷收集数据,利用SPSS与AMO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模型验证。实证结果表明:客户感知服务能力、信息化水平、在线交易制度、外界压力正向显着影响使用意愿,模式匹配度和管理层态度对使用意愿没有显着影响;初始信任在客户感知服务能力、在线交易制度两个变量对使用意愿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感知易用性在客户感知服务能力、信息化水平两个变量对使用意愿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感知有用性在外界压力、在线交易制度两个变量对使用意愿的影响中起着中介作用。最后根据实证研究结论,对第三方B2B电子商务平台提出建议。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3](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指出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郭跃[4](2019)在《网络环境下A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出版产业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了庞大的规模体量。但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版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发展之路进入了瓶颈期,企业的经营水平与方式已经开始不适应网络环境的要求。本文的核心研究问题为网络环境下A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主要从A出版企业的网络环境下的经营现状、网络环境下的转型环境与网络环境下的战略转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本文列举了A出版企业在近几年的出版发行相关数据,发现A出版企业的经营业务正面临着急速下滑的趋势。因此,本文借助波特五力模型,对出版企业在网络环境影响下的经营情况进行了详细地分析,阐述了网络环境对出版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而找出了A出版企业在网络环境下所存在的经营问题,提出其需要进行战略转型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本文分析了A出版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转型环境,主要采用PEST模型分析了其外部宏观环境,采用SWOT模型分析了其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与外部威胁,并着重分析了A出版企业的资源利用能力,为A出版企业转型战略的选择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最后,本文论述了A出版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战略转型,指出A出版企业的使命与愿景、战略转型的目标,认为A出版企业需要在战略转型过程中,既要扭转网络环境给企业发展带来的阻碍,也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给企业带来的新发展思路,利用好网络环境来倒逼自身企业完成战略转型。基于此,本文给出了在网络环境下A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路径,并论述了其具体转型战略与保障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不仅详细分析了A出版企业当前出现经营数据下滑的原因,找出了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经营问题,还全面研究了A出版企业在网络环境下战略转型的内外部环境,同时还列举了A出版企业战略转型的使命、愿景、目标、路径、措施与保障等方面的内容,这为A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侯泽琳[5](2019)在《电子商务环境下S公司联合采购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各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各行各业之间的竞争压力也持续增强。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凭借操作便捷、推广范围广等优势,吸引大批企业的关注。目前,伴随着电子商务平台的寡头化发展,生产制造类企业借道电商平台,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日渐增加,企业自身利润被不断蚕食。在这样的形势下,制造类企业普遍面临着成本控制不到位、交货期缩短、服务水平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电子商务的发展也使得传统采购模式的弊端日益突出。联合采购作为一种实行了战略信息共享、协同合作的新型采购模式,在控制产品生产成本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供货能力的提升,展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以S公司为例,通过模型法、案例分析法和文献法,深入探讨电子商务环境中企业联合采购的现状和问题。首先阐述了课题研究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其次,分别阐述企业联合采购有关概念和相关理论,为课题深入探究做好理论准备;再次,重点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S公司联合采购的运作现状,明确其联合采购的运行主体、组织结构、运行方式,并从合作伙伴的选择、费用分摊和订货批量三个层面切入,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在此基础上,构建S公司联合采购模型,通过合作伙伴的选择优化模型、费用分摊优化方案和订货批量优化模型,展开定量的分析。最终,针对S公司联合采购中的问题,本文从制度、技术和市场三个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建议,为提升电商环境下S公司联合采购综合水平注入动力。
王恩姿[6](2019)在《时变网络环境下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配送路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的物流配送行业取得了比较大的发展,物流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在企业成本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中最重要的是物流配送问题。连锁便利店作为服务型企业,物流成本作为隐性成本往往被人们忽略,但由于便利店中商品品类多,运输频率较高,实际使得运输成本占连锁便利店总成本不少比重,根据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连锁便利店在物流配送占比方面有很高的比重,达到了百分之十左右,甚至有的便利店占比更高,便利店的物流配送成本是一个不容小视的问题。在物流配送成本中,配送路径优化问题是一个较为关键的部分。配送路径的是否合理对于便利店总成本、总效益、和整体配送效率上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为了减少配送时间、降低配送成本、提高客户满意度、维护企业良好形象,最终提高企业效益,在配送路径上,设计一个高效合理的路线方案至关重要。目前大连快客便利店在安排配送作业时一般是依靠经验判断,为了提高快客便利店配送工作的效率、降低配送成本以及减少配送时间,有必要根据大连快客便利店的实际运输情况和大连城区的交通状况,对配送路径进行优化。本文通过对大连快客连锁便利店配送业务进行分析,考虑到多车辆、车辆载重限制以及大连市不同时间段的交通流量等因素,构造出了一个时变网络环境下的多目标车辆路径优化问题。首先,对时变车辆路径问题的研究进展以及车辆路径问题模型与算法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其次,对运用到的概念以及理论等进行了阐述,包括时变网络相关概述、连锁便利店理论概述以及VRP的分类以及优化方法;再次,对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的配送现状进行分析,通过了解快客便利店的背景、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的发展现状、发展历程、配送现状、配送策略、配送体系特点和配送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对配送路径的优化提供必要的依据,提高其针对性和可适用性;接着通过上述理论分析,构建车辆配送路径优化模型,本文在构建配送车辆路径优化模型时,考虑到城市配送的实际情况,其配送车辆的速度会受城市交通流量、交通管理、上下班高峰等因素的影响,把其转变成时变条件下车辆路径优化的一个问题,最后选定在配送路径上,以成本最低和时间最短作为本篇论文基于时变条件下的多目标函数,并以此构建了相关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再接着结合大连快客便利店的实际情况,算出更加优化的一个配送路线,最后,通过结果分析,对连锁企业目前发展的现状以及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提出六条运营以及配送建议。
朱媛媛[7](2019)在《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以L公司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腾飞,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升。与传统社会相比,现阶段我国社会形态已从原来的物质型向信息型发生转变。就我国经济形态发展状况来看,也同样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而变化。在看到信息化时代所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认识到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基本已步入了全面发展信息化时代。据调查显示,我国规模较大、实力雄厚的国有企业已达到全面信息化发展的程度,且一半以上的国有企业已建立了网站,并利用网站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而在中小企业中,其信息化规模也超过九成。通过以上分析,足以证明我国正在向信息化社会大力迈进,且有信心在信息化发展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作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坚实基础,电力领域始终扮演者重要角色,其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电力行业的发展状况稳定与否、健康与否、持续与否,均密切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经济与实践、民生与社会保障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现阶段,L公司认真学习了解了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1),尤其在信息化发展方面。明确要以加快信息化发展为首要任务,将建设智能电网、特高压和五位一体作为建设工作的重点,以确保各项工作取得进展。对于电力公司的运营管理系统来说,信息化管理越来越成为公司发展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诸如SAP成熟套装软件、人力资源管理等软件均为企业在优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方面做出了贡献。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信息化管理改变了电力公司原有的业务程序,管理重点也与以往有所不同。在信息化管理的逐步深入过程中,也显现出了更多存在的风险与问题。若电力公司不能够对出现的问题和风险做出客观地认识,势必会影响公司内部管理,关联到公司的生产与经营。所以,在我国信息化如火如荼发展的现阶段,怎样能够帮助电力公司优化内部管理系统,规避风险、管控风险,是各大电力公司所必须面对、积极解决的问题。在企业软实力、公司组织架构、经营方式等方面,L公司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对于L公司来说,不会直接套用其他公司的先进理念或管理方式。再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式,如果与L公司实际发展状况不符,也是无用之谈。本论文以该公司为切入点,理论结合实际,发现问题,找出问题源头;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该问题;思考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对比国内外相关领域的参考文献,在此基础上,对信息化发展的基本是什么给出定义并分析其特特点。深入分析L公司目前的信息化管理现状,找到其有待改进的问题,为了让信息化管理更好地为该公司服务,提出相对应的意见和建议。从理论出发,简述什么是内部控制、其目标和控制原则是什么。并表明,公司的内部管理系统是基于信息化管理而产生的,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过程管理,真正做到数据监督、及时传输并合理利用。在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公司总体战略目标,提升管理效率,降低风险发生率,保障公司各系统正常运行。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内部管理与信息化管理之间的关联性,在深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将会在更深、更广的层面上达到内部控制的要求。此外,根据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进展,对企业在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特点进行分析。第二,将L公司作为本论文研究的重点对象,将信息化和内部控制理论作为分析研究的重要依据,将L公司的实际管控状况作为分析的重要基础,充分阐释了在信息化管理的大环境下,公司在内部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分为以下几点进行分析:(1)公司组织机构权责不明且设置不完善。(2)对信息系统网络风险控制不够。(3)公司授权体系不合理。(4)数据处理不充分。(5)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培养不力。(6)公司财务管理流程没有与业务流程无缝链接。(7)现场审计信息化程度不高。第三,为L公司如何更好地将信息化管理应用到内部控制管理实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主要包括:(1)公司控制环境的优化改进。(2)加强信息系统安全控制。(3)健全完善授权管理体系。(4)持续开展数据质量治理。(5)加强内部控制人才培养及管理。(6)实施L公司会计业务流程重组。(7)基于信息技术的现场审计模式优化。从而让L公司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更加切合国家政府及市场监管,在信息化发展的大趋势、大潮流中更好地实现公司的总体战略目标。
李晓娜[8](2019)在《AL公司在区块链环境下的财务运作创新研究》文中指出财务运作是公司各项经济事项相关财务活动和财务管理的结合,也泛指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转状况。财务运作的前提是精确的会计核算,核心是财务管理。公司财务运作必然离不开会计核算、内部监督和审计以及财务运作过程中的数据信息存储。在区块链环境下的财务运作使得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更好地融为一体。会计核算在会计监督和审计的作用下提供更加准确的会计信息,企业管理者必须以会计核算提供的相关会计信息为基础作出分析和决策,采取相应手段,对营业利润管理、资产周转管理、资本结构管理进行调节,从而实现最佳财务管理效果。区块链技术作为如今互联网快速发展时代的创新型技术代表,目前已经凭借其自身特性及优势在很多领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不断引发变革。如今许多企业采用“互联网+财务”模式来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但是大量企业在财务运作过程中都存在营运资本管理成本较高、财务运作过程复杂等问题。区块链的本质是一个分布式账本数据链,此项技术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制、不可篡改、匿名性和完全透明性等特点。区块链应用于财务领域,可以显着降低财务风险和运作成本,更高效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本文首先概述了 AL公司2014-2016年度的财务运作状况,发现公司在现金管理、成本控制管理、应收账款周转管理、存货周转管理以及债务融资管理方面存在问题。AL公司在2017年度引入区块链,并将其作用于会计核算、内部监督与审计、数据存储以及营业利润管理、资产周转管理、资本结构管理中,使企业财务运作发生创新式变革。本文将AL公司2014-2017四个年度财务数据及指标进行分析对比,发现相较于前三个年度,2017年度公司的盈利管理、资产周转管理、债务融资管理更具创新性,并且取得了显着效果,使得公司盈利能力、营运能力、融资能力明显改善,有助于公司获得的报酬最大化,发生的风险最小化。
蔡朝林[9](2019)在《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及政策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区位优势和要素成本比较优势,以及高度专业化分工和有效的供应链管理等手段,我国的产业集群取得了长足发展,并逐步形成了特定的市场竞争优势。纵观我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其实质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塑造集群新竞争优势的历程。当前,信息网络技术在深刻影响产业发展路径和范式的同时,也对产业集群发展产生变革性影响,这其中既有新挑战,也有新机遇和新动能。面对这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发展环境变化,中国产业集群通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正在新的生态体系中逐步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获取生态租金,找到新动能。这一现象近年来也逐渐引起学术界的关注。虽然学术界普遍认为在网络环境下,中国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是通过构筑集群生态系统,形成生态竞争优势,但当前多数研究对生态竞争优势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获取“生态租金”的概念层面,而对于“生态租金”的具体内涵、形成机理、演化特征及其相应的政策工具选择等内容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阐释。有鉴于此,本文围绕“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竞争优势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这一核心问题展开了系统研究,首先,从分析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变革性影响出发,在系统阐释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内涵、结构与功能的基础上,从生态租金视角,对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进行了剖析,对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的构成,以及不同类型生态租金的形成路径进行了逻辑演绎,分析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集群生态租金演化的特征,形成关于“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是什么以及如果形成”的理论认识;其次,以广州市花都区狮岭皮具产业集群为案例,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检验了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机理。最后,考虑到在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存在市场失灵现象,政府有必要采取适当的干预对市场失灵进行矫正,故本文基于对广州市产业集群政策文本分析以及集群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生态租金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系统阐释了产业集群政策工具对集群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的作用机理,并通过引入政策变量,对规制型、激励型与社会型政策工具在集群生态租金方面的作用效应进行了仿真模拟。研究分析表明:(1)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产业群落特性的各行为主体与其所处外围环境相互作用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功能的复杂系统。包含生产群落、创新群落、支持群落等三大基本群落,以及区域外的虚拟客户群落,各大功能群落之间相互连通,与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共同构成产业集群生态系统。(2)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是成员之间在共生、演化过程中可以获取生态租金。从逻辑上看,生态租金是系统性、结构化的经济租金,是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所有企业个体所实现的超过市场单个企业创造绩效简单相加所得总和的剩余,即是产业集群中各主体通过跨界融合、全面连接、价值共创等方式获取的超额利润。生态租金是在网络环境中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根本体现。根据生态租金产生的源泉(个体层面、个体之间关系层面和集群整体层面),论文将集群生态租金区分为四类:通过对异质资源的掌握获取李嘉图租金;通过动态创新获取熊彼特租金;通过集群内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共生获取关系租金;通过形成集群品牌效应获取理查德租金。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构建,即生态租金的形成与演化,是一个以异质资源为基础、合作共生为中介、动态创新为工具、品牌生态为导向的价值联动共创的过程,为产业集群创造了具有结构性和持续性的超额利润,从而构筑了产业集群竞争优势。(3)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生态租金种类和规模的变化是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从初创期到成长期,再到成熟期和转型期(或衰退再造期)的根本动力。李嘉图租金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起点,理查德租金则是实现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顶点。利用广州市花都区狮岭镇皮具产业集群的现实案例,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对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生态租金变化的理论认识进行仿真。仿真结果基本验证了文中对生态租金形成机理以及不同阶段特征的理论认识。(4)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形成与演化虽是一个市场自发的过程,但适当的政府政策引导对加快集群生态系统形成、增大生态租金规模具有促进作用。如:在成长期,生态租金主要源自于熊彼特租金,政府应加大对产业集群创新的支持力度,激励集群外部优质创新资源在集群中设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与集群企业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推动集群动态创新;在成熟期,关系租金和理查德租金是生态租金的主要来源,地方政府应通过激励型政策、引导型政策加强集群内部各主体之间的联系。同时,集群品牌是一种公共产品,政府应投入资源有意识塑造集群品牌,增大理查德租金规模。
李阳[10](2018)在《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以H集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很多人不可或缺的生活工具。在这个新的经济时代中,越来越多的企业将互联网络技术应用到企业运营活动中,以提高运转效率并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其规模和产值日益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企业的成本控制问题尤为显着,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问题。因此,剖析制造型企业在网络环境下的成本控制模式,研究网络工具对此类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我国制造型企业网络化成本控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本文旨在研究我国制造型企业网络化成本控制问题,分析其传统成本控制模式的缺陷,探寻网络在企业采购、生产、管理、营销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以H集团为例,探索网络环境下相关网络工具的具体使用方法,包括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将网络化运营常态化,利用网络增强品牌影响力等,从而更深刻的了解网络工具在成本控制中的巨大作用和影响力。论文研究可为制造型企业网络化成本控制的研究提供借鉴,也可以为制造型企业探索和发展网络系统提供思路。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阐述相关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了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相关理论综述;第三部分分析网络对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以及现阶段所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提出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强化措施;第五部分以制造型企业H集团为例,分析其在网络环境下日常运营模式的改变,以及网络在其成本控制中的巨大作用;第六部分为总结。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式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协同网络组织的风险级联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协同场景下的风险管理研究 |
1.2.2 风险概念化与风险表征描述研究 |
1.2.3 风险级联效应研究 |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文章结构 |
2 基础理论 |
2.1 协同网络相关理论 |
2.1.1 协同与协同网络基本概念 |
2.1.2 协同网络表现形式与分类 |
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管理框架 |
2.2.2 风险管理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3 风险因果链知识表示模型构建 |
3.1 风险因果链模型核心要素定义与区分 |
3.1.1 核心要素概念定义与要素间关系解析 |
3.1.2 核心要素概念区分 |
3.2 风险因果链模型要素属性 |
3.2.1 模型要素的属性定义 |
3.2.2 要素因果关联模式解析 |
3.3 模型要素与要素属性的形式化表示 |
3.4 模型实例分析与要素间因果关系测试 |
3.5 协同网络风险分类体系构建 |
3.5.1 协同网络环境特征与生命周期 |
3.5.2 协同网络风险分类 |
3.6 本章小结 |
4 协同网络的风险级联效应建模 |
4.1 基于风险因果链模型的级联效应概念建模 |
4.1.1 复杂协同网络的风险传播与级联效应 |
4.1.2 基于风险因果链模型的级联效应概念建模 |
4.2 风险级联效应模型实例分析 |
4.2.1 实例情景说明 |
4.2.2 模型实例一的风险级联效应分析 |
4.2.3 模型实例二的风险级联效应分析 |
4.3 风险级联效应传播模式分析 |
4.4 级联效应模型的形式化表示 |
4.5 本章小结 |
5 供应链风险级联效应识别与分析方法 |
5.1 基本结构与流程 |
5.1.1 基本结构 |
5.1.2 总体流程 |
5.2 供应链风险知识建模 |
5.2.1 供应链风险分类 |
5.2.2 供应链风险源分类 |
5.2.3 供应链风险后果分类 |
5.2.4 概念间关联关系 |
5.3 供应链风险识别与风险链分析 |
5.3.1 风险数据说明 |
5.3.2 数据分析与处理 |
5.3.3 模型要素识别与风险链分析 |
5.4 供应链协同风险预警预控 |
5.4.1 供应链参与实体之间的关联模式分析 |
5.4.2 协同风险应对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6 工程物资供应链风险级联效应实证研究 |
6.1 工程物资供应链管理现状分析 |
6.1.1 供应链基本特点 |
6.1.2 供应链业务现状 |
6.2 协同场景中的业务问题梳理 |
6.3 风险识别与风险链分析 |
6.4 实证研究结果讨论与总结 |
6.4.1 风险链结果讨论 |
6.4.2 实证研究总结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供应链风险知识库概念间因果关联关系 |
附录B 供应链风险知识库概念间级联关联关系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企业MRO电商化采购模式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MRO采购相关研究 |
1.3.2 B2B电子商务平台采购相关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 |
2.1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
2.1.1 供应链与价值链理论 |
2.1.2 供应链模式下的采购管理 |
2.2 电子商务基础理论 |
2.2.1 电子商务的概念与特点 |
2.2.2 B2B电子商务平台 |
2.3 信任理论 |
2.4 用户采纳行为理论 |
2.4.1 创新扩散理论(DOI) |
2.4.2 技术-组织-环境框架(TOE框架) |
2.4.3 技术接受模型(TAM)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企业MRO电商化采购模式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 |
3.1 企业MRO电商化采购模式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初步调查 |
3.1.1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
3.1.2 调查结果 |
3.2 企业MRO电商化采购模式使用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3.2.1 技术维度影响因素 |
3.2.2 组织维度影响因素 |
3.2.3 环境维度影响因素 |
3.2.4 初始信任因素 |
3.2.5 感知易用性因素与感知有用性因素 |
3.3 研究假设 |
3.3.1 技术维度 |
3.3.2 组织维度 |
3.3.3 环境维度 |
3.3.4 初始信任中介假设的提出 |
3.3.5 感知易用性中介假设的提出 |
3.3.6 感知有用性中介假设的提出 |
3.4 概念模型的构建 |
第四章 问卷设计与数据分析 |
4.1 问卷的设计 |
4.2 数据分析方法 |
4.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信度与效度分析 |
4.4.1 信度分析 |
4.4.2 效度分析 |
第五章 企业MRO电商化采购模式使用意愿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1 技术-组织-环境维度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1.1 结构方程模型与拟合度分析 |
5.1.2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
5.2 企业MRO电商化采购模式使用意愿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5.2.1 结构方程模型与拟合度分析 |
5.2.2 路径分析与假设检验 |
5.3 初始信任的中介作用检验 |
5.4 感知易用性的中介作用检验 |
5.5 感知有用性的中介作用检验 |
5.6 结果讨论与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调查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4)网络环境下A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PEST模型 |
2.1.1 PEST模型的基本内涵 |
2.1.2 PEST分析模型 |
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1 波特五力模型的基本内涵 |
2.2.2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
2.3 SWOT模型 |
2.3.1 SWOT模型的基本内涵 |
2.3.2 SWOT分析原理 |
2.4 波特价值链 |
2.4.1 波特价值链的含义 |
2.4.2 价值活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A出版企业的经营现状分析 |
3.1 A出版企业概况及其经营现状 |
3.1.1 A出版企业的发展历程与主营业务 |
3.1.2 A出版企业的组织架构 |
3.1.3 A出版企业的经营现状 |
3.2 A出版企业经营现状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3.2.1 产业内部的竞争分析 |
3.2.2 替代者的威胁分析 |
3.2.3 买方的议价能力分析 |
3.2.4 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分析 |
3.2.5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
3.3 网络环境对出版企业的影响 |
3.3.1 竞争主体更加多元化,网状覆盖面增加 |
3.3.2 资源争夺竞争激烈,企业产业链的稳定性在降低 |
3.3.3 网络环境的营销发行更加迅速,渠道被进一步打通 |
3.3.4 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加速价值链的更新与优化 |
3.4 A出版企业经营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A出版企业的转型环境分析 |
4.1 出版企业转型的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分析 |
4.1.2 经济环境分析 |
4.1.3 社会环境分析 |
4.1.4 技术环境分析 |
4.2 A出版企业转型的SWOT分析 |
4.2.1 内部优势分析 |
4.2.2 内部劣势分析 |
4.2.3 外部机会分析 |
4.2.4 外部威胁分析 |
4.3 A出版企业的资源能力分析 |
4.3.1 组织水平与管理能力 |
4.3.2 人才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 |
4.3.3 财务水平与财务管理能力 |
4.3.4 品牌影响与营销能力 |
4.3.5 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 |
4.3.6 信息化水平与信息处理能力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A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 |
5.1 A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路径与目标 |
5.1.1 企业的愿景与使命 |
5.1.2 战略路径选择 |
5.1.3 战略转型目标 |
5.2 A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思路 |
5.3 A出版企业的转型战略的实施 |
5.3.1 网络环境下A出版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
5.3.2 A出版企业的转型战略的实施内容 |
5.4 A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保障 |
5.4.1 统一的思想文化是战略转型的先决条件 |
5.4.2 高效的企业治理是战略转型的必备条件 |
5.4.3 积极的激励措施是战略转型的内在动力 |
5.4.4 可靠的风险防控是战略转型的稳定基石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电子商务环境下S公司联合采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
2.1 电子商务 |
2.1.1 定义 |
2.1.2 特点 |
2.1.3 具体分类 |
2.2 联合采购 |
2.2.1 采购的定义及形式 |
2.2.2 联合采购的定义及形式 |
2.2.3 联合采购的优劣势分析 |
3 电子商务环境下S公司联合采购运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S公司概况 |
3.2 联合采购体的构成 |
3.3 联合采购的运行机制 |
3.4 S公司联合采购的实施步骤 |
3.5 S公司联合采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3.5.1 合作伙伴的选择欠妥 |
3.5.2 各项费用分摊公平性低 |
3.5.3 批量订货流程繁琐不清 |
3.6 问题的成因 |
3.6.1 制度层面 |
3.6.2 技术层面 |
3.6.3 市场层面 |
4 电子商务环境下S公司联合采购的模型构建 |
4.1 S公司联合采购合作伙伴的选择 |
4.1.1 联合采购合作伙伴综合评价体系 |
4.1.2 联合采购合作伙伴模糊综合评价 |
4.1.3 应用分析 |
4.2 S公司联合采购的费用分摊 |
4.2.1 联合采购费用分摊问题的分析 |
4.2.2 联合采购费用分摊问题的求解方法 |
4.2.3 应用分析 |
4.3 S公司联合采购的订货批量 |
4.3.1 联合采购订货批量模型的建立 |
4.3.2 联合采购订货批量模型的求解 |
4.4 借助电商技术机制进一步优化联合采购 |
5 实施保障 |
5.1 制度保障 |
5.1.1 完善企业内部机制 |
5.1.2 健全监督管理制度 |
5.2 技术保障 |
5.2.1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 |
5.2.2 积极引进复合型人才 |
5.3 市场保障 |
5.3.1 鼓励成员企业间积极谋求竞合关系 |
5.3.2 加强企业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
5.3.3 呼吁市场加大培育第三方采购的力度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下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时变网络环境下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配送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时变车辆路径问题研究进展 |
1.2.2 车辆路径问题模型与算法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2 理论概述 |
2.1 时变网络相关概述 |
2.2 连锁便利店理论概述 |
2.2.1 便利店概述 |
2.2.2 便利店和部分业态零售店运营特征差异 |
2.2.3 连锁便利店的物流配送特点 |
2.3 VRP的分类及优化方法 |
2.3.1 VRP的分类 |
2.3.2 VRP问题的优化方法 |
3 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配送现状分析 |
3.1 快客连锁便利店的背景 |
3.2 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的发展现状及策略 |
3.2.1 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的发展现状 |
3.2.2 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的发展策略 |
3.3 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配送发展历程与配送现状 |
3.3.1 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物流配送发展历程 |
3.3.2 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物流配送现状 |
3.4 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配送体系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3.4.1 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配送体系特点 |
3.4.2 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配送存在的问题 |
4 配送路径优化模型 |
4.1 时变条件下的路径网络的特点 |
4.2 配送路径优化模型的构建 |
4.2.1 问题描述 |
4.2.2 基本假设 |
4.2.3 配送车辆的时变函数 |
4.2.4 模型建立 |
4.3 遗传算法设计 |
4.3.1 编码方法 |
4.3.2 生成初始种群 |
4.3.3 确定适应度函数 |
4.3.4 遗传操作 |
4.3.5 终止条件 |
5 实证分析 |
5.1 数据整理 |
5.2 优化结果及说明 |
6 大连城区快客连锁便利店配送建议 |
6.1 优化配送流程/模式/频次 |
6.2 提高品牌认知度,创建消费者平台 |
6.3 调整商品结构、提高服务水平 |
6.4 合理发展连锁体系 |
6.5 加强培养便利店专业人才 |
6.6 提高政府对便利店发展的扶持 |
7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7)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以L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措施研究现状 |
1.2.2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
1.2.3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缺失原因研究现状 |
1.2.4 信息化环境下加强内部控制对策研究现状 |
1.2.5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论文的基本框架 |
2 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理论概述 |
2.1 内部控制的定义 |
2.2 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原则 |
2.3 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控制的特点 |
2.3.1 内部控制范围更广 |
2.3.2 控制重点精简化 |
2.3.3 控制方式多样化、控制技术现代化 |
2.3.4 控制对象二元化 |
2.3.5 授权审批的改变 |
2.4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实施的理论基础 |
2.4.1 COBIT控制框架理论 |
2.4.2 流程再造理论 |
3 L公司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实施案例介绍 |
3.1 L公司概况 |
3.1.1 经营状况 |
3.1.2 组织架构 |
3.2 L公司信息系统架构与工作原理 |
3.2.1 L公司信息系统架构 |
3.2.2 L公司信息系统功能结构图 |
3.3 L公司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措施 |
3.3.1 投资系统与ERP结合规避投资风险 |
3.3.2 财务控制措施 |
3.3.3 ERP系统与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完成合同控制 |
3.3.4 招投标控制措施 |
3.3.5 基建工程控制措施 |
3.3.6 信息系统对数据的备份措施 |
4 L公司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4.1.1 组织结构与信息化不相符 |
4.1.2 信息系统运行环境存在安全隐患 |
4.1.3 授权管理不够清晰 |
4.1.4 信息沟通质量不够高 |
4.1.5 信息化内部控制人才缺失 |
4.1.6 财务流程与信息化环境适应性欠佳 |
4.1.7 内部审计程序较随意 |
4.2 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缺失的原因 |
4.2.1 L公司组织机构权责不明且设置不完善 |
4.2.2 对信息系统网络风险控制不够 |
4.2.3 公司授权体系不合理 |
4.2.4 数据处理不充分 |
4.2.5 内部控制专业人才培养不力 |
4.2.6 L公司财务管理流程没有与业务流程无缝链接 |
4.2.7 现场审计信息化程度不高 |
5 L公司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改进对策 |
5.1 L公司控制环境的优化改进 |
5.1.1 提高全体工作人员对信息化环境下内部控制的认识程度 |
5.1.2 明晰完善组织结构确认岗位职责 |
5.2 加强信息系统安全控制 |
5.2.1 组建运行良好的计算机网络 |
5.2.2 完善系统安全建设 |
5.2.3 加强软件设施的控制和维护 |
5.3 健全完善授权管理体系 |
5.3.1 加强交易授权的控制 |
5.3.2 完善授权管理制度 |
5.3.3 构建权责到岗的财权管理体系 |
5.4 持续开展数据质量治理 |
5.4.1 完善业务数据规划 |
5.4.2 建立数据标准管理体系 |
5.4.3 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 |
5.5 加强内部控制人才培养及管理 |
5.5.1 通过宣传强化职工内部控制意识 |
5.5.2 开展内部控制培训与竞赛 |
5.5.3 建立科学的薪酬管理和激励系统 |
5.6 实施L公司会计业务流程重组 |
5.6.1 会计组织结构的设计方案 |
5.6.2 ERP环境下工程项目财务审批流程重组 |
5.7 基于信息技术的现场审计模式优化 |
5.7.1 探索建设审计决策支持系统 |
5.7.2 通过审计作业工具提高审计效率 |
5.7.3 优化审计成果的展现形式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AL公司在区块链环境下的财务运作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外文文献综述 |
1.2.2 中文文献综述 |
1.2.3 文献综述小结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财务运作基本理论 |
2.1.1 财务运作含义 |
2.1.2 企业财务运作目标 |
2.1.3 财务运作具体内容 |
2.1.4 企业财务运作实现途径 |
2.2 区块链技术基本理论 |
2.2.1 区块链 |
2.2.2 点对点网络通信 |
2.2.3 非对称加密算法 |
2.2.4 签名验证技术 |
2.2.5 共识机制 |
2.2.6 智能合约 |
3 AL公司财务运作状况分析 |
3.1 AL公司简介 |
3.2 AL公司财务运作状况 |
3.2.1 公司盈利情况 |
3.2.2 资产周转情况 |
3.2.3 债务融资情况 |
4 AL公司在财务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
4.1 现金管理问题分析 |
4.1.1 现金持有量管理不完备 |
4.1.2 银行账户资金零散闲置 |
4.2 经营成本管理问题分析 |
4.2.1 信息不共享 |
4.2.2 交易复杂性 |
4.3 应收账款管理问题分析 |
4.3.1 长期应收账款金额过大 |
4.3.2 应收账款催收制不完善 |
4.3.3 客户信用评价和赊销管理机制形同虚设 |
4.4 存货管理问题分析 |
4.4.1 存货采购机制存在漏洞 |
4.4.2 存货内部控制管理不善 |
4.5 公司债务融资管理问题分析 |
4.5.1 公司负债占比偏高 |
4.5.2 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比例不协调 |
4.5.3 银行资金运作管理成本较高 |
5 区块链技术在财务运作中的作用机理 |
5.1 区块链技术在财务运作中的作用方式 |
5.2 区块链技术作用于会计核算 |
5.2.1 会计确认 |
5.2.2 会计计量 |
5.2.3 会计记录 |
5.2.4 会计报告 |
5.3 区块链技术作用于内部监督和审计 |
5.3.1 简化监督和审计流程 |
5.3.2 降低监督和审计成本 |
5.4 区块链技术作用于数据存储 |
5.4.1 分布加密式数据存储 |
5.4.2 高效安全性数据存储 |
5.5 区块链技术作用于公司营业利润管理 |
5.5.1 改善现金管理 |
5.5.2 缩减交易成本 |
5.5.3 降低搜寻成本 |
5.6 区块链技术作用于公司资产周转管理 |
5.6.1 应收账款管理 |
5.6.2 存货管理 |
5.7 区块链技术作用于公司资本结构管理 |
5.7.1 时刻保持最佳资本结构 |
5.7.2 融资方式选择多元化 |
5.7.3 实时监测自有资金 |
6 AL公司在区块链环境下的财务运作创新效果 |
6.1 公司盈利管理 |
6.2 资产周转管理 |
6.3 债务融资管理 |
7 结论建议与展望 |
7.1 结论与建议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及政策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1.2 关键概念的界定 |
1.2.1 网络环境 |
1.2.2 产业集群 |
1.2.3 生态租金 |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主要创新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
2.1 竞争优势理论相关研究述评 |
2.1.1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内涵 |
2.1.2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的来源 |
2.1.3 小结 |
2.2 经济租金相关研究述评 |
2.2.1 租金理论的回顾 |
2.2.2 要素租金 |
2.2.3 组织租金和关系租金 |
2.2.4 网络租金和系统租金 |
2.2.5 小结 |
2.3 社会生态系统相关研究 |
2.3.1 商业生态系统 |
2.3.2 创新生态系统 |
2.3.3 产业生态系统 |
2.3.4 小结 |
2.4 产业集群相关研究述评 |
2.4.1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 |
2.4.2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与竞争优势演化 |
2.4.3 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
2.4.4 政策在推动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作用 |
2.4.5 小结 |
2.5 相关文献评述小结 |
第三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竞争优势 |
3.1 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的影响与重构 |
3.1.1 网络环境对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影响分析 |
3.1.2 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重构:集群生态系统 |
3.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 |
3.2.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概念 |
3.2.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结构 |
3.2.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功能 |
3.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演化与时空动力机制 |
3.4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与本质 |
3.4.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的竞争优势 |
3.4.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的本质:生态租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产生机理与演化特征 |
4.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生态租金构成要素 |
4.1.1 产业集群生态租金内涵 |
4.1.2 产业集群生态租金结构 |
4.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不同类型生态租金形成机理与路径 |
4.2.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李嘉图租金形成路径 |
4.2.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熊彼特租金形成路径 |
4.2.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关系租金形成路径 |
4.2.4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中理查德租金形成路径 |
4.2.5 产业集群生态租金的内在交互及衍化 |
4.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演化特征 |
4.3.1 萌芽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3.2 成长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3.3 成熟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3.4 转型期(或衰退再造期)的生态租金特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演化系统动力学仿真:以花都为案例的研究 |
5.1 仿真对比参照案例选择:广州花都狮岭皮具皮革产业集群 |
5.1.1 狮岭皮具皮革产业集群概况及主要发展阶段 |
5.1.2 狮岭皮具皮革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层次划分 |
5.1.3 狮岭产业集群竞争优势转变与升级的演化分析 |
5.2 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选择 |
5.2.1 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方法选择依据 |
5.2.2 系统动力学仿真二阶模型 |
5.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设计 |
5.3.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总体结构 |
5.3.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主要变量及其性质 |
5.3.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仿真方程 |
5.4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系统动力学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直观检验 |
5.4.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拟合度检验 |
5.4.3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模型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生态租金演化中政策工具选择及政策效应 |
6.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功能 |
6.1.1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的市场失灵 |
6.1.2 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化中的政府功能 |
6.2 促进产业集群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的政策工具选择 |
6.2.1 案例研究:广州市集群政策工具文本分析 |
6.2.2 集群政策工具对产业集群生态租金形成与演化的作用机理与路径 |
6.2.3 集群生态系统不同发展阶段政策工具选择 |
6.3 不同类型政策工具对集群生态租金影响的仿真分析 |
6.3.1 激励型政策工具政策效应仿真 |
6.3.2 社会型政策工具政策效应仿真 |
6.3.3 不同政策工具仿真模拟结果的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管理启示与政策建议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以H集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与解析 |
一、成本与成本控制 |
二、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理论 |
第二节 成本控制技术及理论方法 |
一、各阶段成本控制技术 |
二、成本管理相关理论 |
第二章 网络对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影响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一节 互联网络对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作用分析 |
一、采购环节 |
二、生产环节 |
三、管理环节 |
四、营销环节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
一、采购阶段 |
二、生产阶段 |
三、管理阶段 |
四、营销阶段 |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成本控制的强化措施 |
第一节 加强制造型企业的网络意识,提高其网络化建设的认知 |
一、提高各级管理层对网络化建设的认知 |
二、注重网络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教育 |
第二节 明确网络发展规划,健全网络运作机制 |
一、制定企业网络化建设总体规划 |
二、建立健全有效的网络化运作机制和实施标准体系 |
三、提高制造型企业的网络知识能力和网络成本控制能力 |
四、加强网络系统建设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确保系统建设有的放矢 |
第四章 网络环境下H集团成本控制案例研究 |
第一节 H集团变革前成本控制模式与存在问题分析 |
一、控制模式 |
二、问题分析 |
第二节 网络环境下H集团的成本控制改进措施与效果 |
一、网络环境下H集团的成本控制改进措施 |
二、网络环境下H集团的成本控制效果 |
第三节 案例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网络环境下企业采购成本控制模式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协同网络组织的风险级联效应研究[D]. 李佳遥.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企业MRO电商化采购模式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D]. 杨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3]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4]网络环境下A出版企业的战略转型研究[D]. 郭跃.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5]电子商务环境下S公司联合采购管理研究[D]. 侯泽琳. 深圳大学, 2019(01)
- [6]时变网络环境下大连城区快客便利店配送路径研究[D]. 王恩姿.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7]信息化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以L公司为例[D]. 朱媛媛.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8]AL公司在区块链环境下的财务运作创新研究[D]. 李晓娜.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9]网络环境下产业集群生态系统竞争优势及政策效应研究[D]. 蔡朝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网络环境下制造型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 ——以H集团为例[D]. 李阳.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