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减负后教师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论文文献综述)
郭炎华[1](2020)在《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年来,我国拟以教育信息化来推动教育的区域均衡化发展以及城乡教育资源的流动和共享。翻转课堂模式是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讲授法结合起来,形成线上与线下混合学习的“学本位”模式。这种教与学的翻转模式正好顺应了我国城乡教育资源均衡化的发展需求。在现代化信息社会中,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闻名全球。我国在以信息化为媒介的翻转课堂研究中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且翻转课堂在城市学校中也广泛开展起来,但我国的乡村学校在信息化教学中无容置疑处于劣势。与城市翻转课堂相比较,能在乡村学校有效实施翻转课堂的意义会更为鲜明:一是乡村(尤其是偏远山村)与城市相比,信息相对闭塞,因此优质的教育资源引进与信息共享,对乡村教学质量的改善与知识视野的开拓有着更鲜明的意义;二是从“先教后学”到“先学后教”中翻转出来的课堂中的“指导、合作讨论”环节,对于乡村留守儿童家庭中“家长缺位”、“辅导缺位”的学生学习成长更为迫切需要,其意义也更深远、重大。我国这些年的城乡义教均衡与乡村振兴战略给乡村教育的创新驱动与有效的教学转型发展创造了良机。然而,城乡学习环境与教学条件有别,国外与国内的乡村环境条件大不相同,因此我国乡村课堂“教”与“学”的转型需要本土化的翻转模式与实施路径。本研究拟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进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的本土化教学模式并使其得到有效的实施。主要利用分析法、调查法、比较法与准实验研究方法,在翻转课堂内涵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研究现状与争议,并对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这两所乡村学校的翻转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以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然后以SMCR(source传播者、message信息、channel信道、receiver受众)循环式交流模型为本研究的调研理论框架依据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维度设计,并在样本乡村实施了问卷调查与深入的访谈调研。根据本研究样本乡村调研数据的统计分析与结论,并结合前车之鉴进行取长补短,本研究构建了样本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依据研究的目的与拟解决的问题,建立了研究问题的假设,最后对所构建的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教学实验。经过教学实验的前测、中测与后测的终结性评估与形成性评估的数据统计与分析,再结合本研究的后期问卷调查与统计分析,得出了本文的实验结论:(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3)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另外,本研究在翻转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发现了:其一、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学生的成绩是呈曲线式进程;其二、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其三、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本研究的结论解答了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翻转课堂遗留的两个疑问,也就是说翻转模式本身是促进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主要原因,还是教学信息化起主要的作用?学生成绩的提升主要是因为使用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原因,还是不同教师任教的原因?并从实证角度为华南贫困乡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探索本土化的改进路径,揭示了教育信息化在我国乡村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研究贡献与实践参考。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并在模式构建与实践运行中添加了乡村特色元素;二是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三是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最后,在分析本文的研究不足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时至今日,虽然翻转课堂在聚奎中学与本研究的实验样本学校的本土化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国乡村翻转课堂尚未形成规模,还在尝试与探索中。本文的实验也还只是本研究的一个探索阶段。在我国义教均衡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环境与机遇中,乡村翻转课堂的本土化创新模式有望得到更大范围与更深入的研究与发展。
刘晓姣[2](2020)在《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学减负一直是基础教育关注的焦点,近几年国家更是出台了许多减负政策。开发课程资源、提高课外作业设计能力是落实减负要求的突破点。语文教师应遵循课程理念,寻求最佳的课外作业方案;从量化走向优质,切实做到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精心设计出符合减负精神的初中语文课外作业。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重点对T市三所中学的课外作业减负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展开对义务教育阶段减负要求落实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全文共五部分,在绪论部分,阐述了本课题的缘起,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综述,据此引出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介绍了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可行性分析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界定了课外作业的概念和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对中小学减负政策发展历史进行了回顾,分析了当前减负政策的要求。第四部分从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层面设计了调查问卷,通过数据整理发现当前初中语文课外作业存在许多问题,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客观条件限制、教师设计理念薄弱、忽视学生个体差异等。第五部分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从教师、家长和学生三个层面,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批改与反馈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李文[3](2020)在《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是教科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栏目与正文教学内容紧密衔接,内容设置上生动活泼,富有变化,有基础习题,亦有活动教学,具有独特的形式和特点。它的存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也具有重要地位和功能,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课文所学知识,拓展延伸教科书正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它还有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二次激发,推进历史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也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获得专业化发展。然而目前为止,学界对于教科书“课后活动”的研究仍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所以有必要对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进行广泛调查和系统研究。为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当前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教科书“课后活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现状,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的方法,用数据去呈现教师和学生使用这一栏目的基本情况。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在使用教科书“课后活动”时都存在不足之处。究其原因,一是学生自身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及学习压力大,没有时间和条件。二是教师教学压力大,无暇顾及栏目教学以及在教学中对教科书“课后活动”的重要性缺乏主观认识、教学形式单一,难以激起学生兴趣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应用好这一栏目,从学校、教师、学生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策略。第一,学校要积极举措,支持“课后活动”的开展。第二,教师要深化认识,发掘“课后活动”的价值。第三,学生要增强意识,强化“课后活动”的学习。为了进一步深入开发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教学实践,最后还从总体上对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教学实践进行了反思。为了给一线教师提供具体详实的教学参考,精选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教科书“课后活动”设计具体教学案例,以期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鞠法胜[4](2020)在《“影子教育”的成因、运作方式及对策研究 ——以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业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近些年影子教育的“燎原”之势更是火上浇油,成为中小学生“增负”的重要来源。在国家政策引导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下,影子教育的规范治理如火如荼地全面展开,对影子教育的运行模式和规范治理进行研究,第一,可以解决基础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为规范影子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第二,能够呈现城市中产阶层家庭参与影子教育的真实图景,透析影子教育参与的动因;第三,可以揭露影子教育存在的现实问题,为政府制定合理“减负”政策和治理措施提供有益参考;第四,分析“减负”政策下影子教育的治理取向和现存困境,可以提升政策制定的针对性和执行的有效性。本文从爱普斯坦的重叠影响域理论出发,研究“减负”背景下以城市中产阶层为代表的家长践行影子教育的原因,探寻影子教育的运作模式,以期为影子教育的规范治理提供现实依据和实际参考。首先,文章对所要研究的影子教育和城市中产阶层进行了解读和概念界定,在梳理重叠影响域理论模型、背景、理论特征和实践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影子教育相关概念、影子教育的现状研究和治理研究进行文献资料梳理和评价,发现影子教育研究数量虽显着增长、质量也在不断提升,但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研究有待加强,研究视角单一、学理性研究有待加强,研究对象单一、规范化研究有待加强。其次,文章以影子教育、城市中产阶层家庭和学校三个场域中的主体为研究对象,对家长、子女、公立学校和影子教育进行深度访谈与非参与式观察,将影子教育置于社会大环境中,力图对影子教育发展逻辑和运作模式进行全景式描述。研究发现,对生产者——影子教育机构而言,主要通过市场化的教育行业对中产家庭的迎合,体现在满足、消除城市中产阶层的个性化需求和焦虑,利用公立教育资源与城市中产阶层家长期望之间的落差两种,通过市场化的教育行业对中产家庭教养的形塑,体现在对城市中产阶层教育消费与教养话语的建构,影子教育机构中的阶层区隔两类;对消费者——参与家庭而言,涉及学生和家长两个主体,学生参与影子教育有提升自身能力和兴趣、受朋辈群体影响、经学校教师推荐、受家长压力传导影响四类动机,而延续阶层优势地位的焦虑、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性依赖、对公立教育的“不信任”、对家庭课业辅导缺乏的力不从心是迫使家长寻求影子教育的主因;对学校而言,影子教育与学校的关系有“合流”和“冲突”的分野,“合流”体现在两者在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方面的“共同谋划”与“共同合作”,“冲突”则体现在两者对教育资源的争夺上。再次,文章从学理角度和实证角度分析了影子教育的发展趋势,从时间上来看,影子教育有短期的持续存在性和长期的阶段存在性两种趋势;在发展模式上,影子教育存在“辅导托管”“线上教育”“向学校化”三种趋向。最后,文章从重叠影响域理论出发,遵循内外部治理模型,提出了“减负”背景下规范影子教育的对策:通过政府政策驱动、家庭扭转观念、学校协同育人、社会助力治理四部分共同构筑影子教育外部治理模型;在内部模型中,注重家庭、学校和影子教育机构不同场域及主体间的相互配合,处理好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家庭与影子教育——家长与影子教育教师、学校与影子教育——学校教师与影子教育教师的关系。
黄明亮[5](2018)在《初中教师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育源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减负”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实践的主流话语,“两会”期间,教育部长在“两会”记者会上更是坚定的号召“减负”。观照当前,课业负担的问题仍步履维艰。在学校场域中,教师是学生课业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干预者,因为教师既可以成为学生乐学、好学、会学的引路人,也可成为学生苦学、厌学、误学的导火线。所以学生课业负担的状况与教师的教学质量密切相关,而在某种程度上教学质量由教学效能决定,故教学效能是课业负担的直接动因。然而我国教师的教学效能还存在不高的问题。所以“增效减负”是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的需要,更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现实诉求。本研究旨在研究通过增加教师教学效能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以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具体的研究如下:第一部分:引言。在引言部分主要明确了其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确定了研究意义和研究思路,选取了适切的研究方法,并进行了文献综述。文献综述分为“关于增效的文献综述”和“关于减负的文献综述”。第二部分:理论研究。首先界定了“初中教师、增效、减负、增效减负、策略和育源中学校”六个核心概念;然后确立了本研究的理论视角,即“教学效能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最后在理论基础和文献分析的基础建构了本研究的研究模型,并进行了研究模型逻辑的内部论证和外部论证。第三部分:育源中学教师增效减负的问题及分析。首先通过对育源中学1位分管教学的白校长和5位中高级教师的访谈,并多次对白校长进行电话访谈,了解到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气氛压抑、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关注度不高和课后作业时间长;然后对其进行归因分析,即教学观念异化、教学效能感低下、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缺失和作业质量低下。第四部分:育源中学教师增效减负的实践策略。在教学观念方面包括“顶层设计,友善引领”;在教学信念方面包括设置“合理的高期望”教学目标和如“钓鱼”般激励学生;在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方面包括“智慧分享;集体备课,实效时效;示范辐射,名师引领;青蓝工程,组建梯队;终身学习”等属于教师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策略。第五部分:研究启示。育源中学所采取的实践策略也是从教师教学观念、信念、知识、能力和策略这五个方面着手的。所以为了实现初中教师增效减负,需要“以观念为指引,确立新教学观;以信念为动力,树立高期望值;以知识为核心,优化课业负担;以能力和策略为抓手,推进教师高效教学”。第六部分:研究不足及展望。研究不足主要为:“研究模型论证的不够充分;研究方法选取的不够全面和研究问题的调查不够明晰”。故本研究的展望为:“完善研究模型的论证;拓展研究方法的运用和深入研究问题的调查”。
吴漪菁[6](2017)在《小学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调查研究 ——以上海协和双语学校为例》文中认为阅读是英语语言学习的必经之路。自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总体目标提出培养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以及二期课改倡导减负后,小学英语教师面临着英语阅读教学的挑战——如何将有限的课堂英语教学带给学生的阅读体验延伸到无限的英语学科素养培养中呢?英语家庭阅读作业早已引起中外学界的关注,国外学者在价值研究、设计研究、评价研究和实践研究四方面有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以理论研究为主。本文关注在五年级教学中出现的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问题,通过调查学生、家长和教师,研究学生完不成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原因,并提出完善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合理化建议。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笔者在经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和研究对象交谈、屡次小规模试测以及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编制了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学生问卷、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从四个方面,即五年级学生的英语家庭阅读作业动机、作业资源、作业行为及作业感受展开调查研究。之后笔者根据问卷数据分析结果对一些有疑问的部分对五年级学生、家长和教师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访谈。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了五年级学生完不成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四个原因:学生思维中和文章相关的图式没有被激发;英语家庭阅读文章不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教师设计阅读活动时没有关注学生的优势智能;阅读方面的评价缺少过程性评价。笔者针对研究结论提出了合理化的作业改进建议:建议教师利用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头脑中的图式,如阅读记录单、思维导图和读后感等;建议教师考虑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如利用网上专业的阅读平台、阅读清单、电子版结合纸质版;建议学校考虑在阅读方面加入过程性的学科评价方式,如学科活动、荣誉墙和学生点赞互评等方式。
陈琼[7](2017)在《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研究 ——以S中学为例》文中认为中小学学业负担问题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课外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继续和补充,是学业负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为了适应数学新课标改革的要求、促进寄宿制学校更好地发展,有必要对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进行研究。本文从S中学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现状出发,以邵志芳的习题难度评价框架和顾泠沅的数学认知水平分析框架等为依据,运用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和访谈法,对S中学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客观负担以及主观感受进行了研究,其主要结论是:初一和初二的数学课外作业量适中;作业客观难度在年级间存在梯度变化,学生主观感受难度为中;数学课外作业认知水平变化特点基本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积极作业情绪较多。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理性看待数学课外作业负担、进一步加强学习小组管理、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等建议。
魏振军[8](2016)在《农村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甘谷县某初中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学作业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学习实际效能进行实时展示的有效手段,是从教者教学意图、教学内容要义、教学目标要求的有效“承载体”,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是反馈教学效能、调控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当前,许多地方中小学在新课程标准的影响下都在搞高效课堂,实施了一系列符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作业未能引起数学教师的足够重视。本研究以数学学科为依托,立足于农村初中生的作业观和数学教师设计数学作业的意识与做法,从中归纳出一些导致数学作业低效的原因,如数学作业量大,作业内容缺乏层次性,作业类型单一,作业深度的把握不精准,作业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作业批改方式陈旧、评价方法单一等为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提供了事实依据。多种教学理论诸如“最近发展区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等为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并对其进行梳理及分析,结合事实研究和理论基础,提出了优化农村初中生数学作业的几点策略。在为期半年的实效性研究中,笔者通过设计层次化、创新化、多元化、趣味化的数学作业,辅以生活化作业的穿插,合理地采取适宜的作业批改措施,最大限度地挖掘作业的价值,使得学生在学习成绩和对待作业的态度以及学习习惯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初中生数学作业的现状确实大有改观。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学习成绩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提升,这进一步说明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该树立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量体裁衣,因材施教,通过数学作业的优化设计,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达成。
毕延冰[9](2016)在《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文作业是学生对语文的二次学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培养习惯、养成良好个性品质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以发现问题、改进教学的方法。同时,作业设计是教学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但是在素质教育的呼吁和新课程改革的广泛实施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而作业设计环节却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与发展。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作业设计不完善、不科学,作业就可能走向其价值的对立面。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解决问题,有无可供参考的作业设计模式?这些问题是笔者进行此次研究的重要缘由。笔者选取济南市三所小学,针对五六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针对此三所小学的五六年级的所有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调查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总结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发现当前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已经有了些许成绩,如作业量已经趋于合理;作业类型已初步实现多样化。于此同时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作业设计理念的应试倾向未根本转变;作业形式较为单一、缺乏层次性;作业仍有书面倾向且选择性较差;作业资源联动性差;评价主体单一,评价、反馈方式缺乏人文关怀。本研究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学校、教师和家庭三个层面分析其形成原因。期待从四方面:作业设计的要素、作业设计的流程、作业设计的结构框架及作业设计模式的具体应用案例,为有作业设计需要的教师提供语文作业设计的可供参考的具体模式以改善或避免如今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
林淑婷[10](2016)在《农村初中英语课外作业现状研究 ——以漳州市平和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应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整体发展的基础之上。英语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保证有效教学和实现总目标的必要条件。然而,当前农村初中的英语课外作业现状令人担忧,如作业形式过于单一,很少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需求。因此,为了了解当前农村初中英语课外作业的现状,并让作业的功能得到更好地发挥,从而推进农村初中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笔者开展了农村初中英语课外作业现状的调查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漳州市平和县长乐学校的196名学生和3名教师的调查研究,旨在研究以下两个问题:(1)农村初中英语作业的现状如何?(包括了作业量、作业形式与内容、作业的难度、作业的反馈形式以及作业的功能);(2)农村初中英语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待英语作业的态度是否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目前的农村初中英语作业现状不容乐观,如目前农村初中英语作业形式单一、作业内容不贴近学生的生活、缺乏分层设计的作业、教师不重视订正作业的环节、作业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总体来说,目前的农村初中的英语课外作业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需求;(2)农村初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中等的学生对待英语作业的态度不存在显着差异,而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较差的学生,以及成绩中等和成绩较差的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之间存在着显着差异。基于本研究的结论,笔者结合任教农村初中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四点建议:(1)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本土化”;(2)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重视作业反馈的作用;(3)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使作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4)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的需求。
二、谈减负后教师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减负后教师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论文提纲范文)
(1)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有关翻转课堂的研究 |
2.有关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研究 |
3.研究现状述评 |
(三)研究设计 |
1.研究问题 |
2.研究目的 |
3.理论依据 |
4.研究方法 |
5.研究内容 |
6.研究路线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及内涵解析 |
(一)翻转课堂的由来 |
1.翻转课堂的起源 |
2.翻转课堂的兴起与发展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 |
2.乡村与乡村学校 |
3.本土化 |
4.学习力 |
5.学优生与学困生 |
6.知识沟 |
(三)内涵解析 |
1.翻转课堂的本质 |
2.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导向 |
3.翻转课堂本土化的目标解读 |
二、乡村翻转课堂现状与翻转模式的比较分析 |
(一)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现状与争议 |
1.我国乡村学校“教”与“学”翻转的本土模式 |
2.翻转课堂引进在我国乡村本土化的研究现状与争议 |
(二)林地公园高中与聚奎中学的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1.比较之目的 |
2.方法与依据 |
3.翻转模式对比解析 |
4.比较研究启示 |
(三)本研究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构建与实施目的 |
1.翻转之取长补短 |
2.以前车之鉴为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铺路 |
3.解析乡村翻转课堂的争议 |
三、模式构建前样本乡村学校的需求度与接受度调查分析 |
(一)调研设计 |
1.调研对象 |
2.理论模型依据 |
3.量表维度设计 |
(二)调研实施 |
1.问卷 |
2.访谈 |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
1.教学传播者分析 |
2.学生分析 |
3.翻转课堂信息内容与信道需求分析 |
4.调研结论 |
四、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改进模式 |
(一)以往翻转模式经验总结与吸收 |
1.乡村翻转课堂的鲜明意义 |
2.以往翻转模式的教训总结 |
3.以往翻转模式的经验吸收 |
(二)乡村翻转模式实施与理论研究的遗留问题 |
1.疑问1——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信息化教学的作用 |
2.疑问2——主要归功于翻转模式亦或是教师水平的影响 |
3.疑问源——聚奎中学与林地公园高中留存的研究空白 |
(四)本土化翻转模式构架与解析 |
1.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实验班级操作模式 |
3.翻转学习干预模型 |
4.教学评价模式 |
五、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的实验过程与数据分析 |
(一)实验设计 |
1.研究问题假设 |
2.研究样本 |
3.变量控制 |
(二)实验前期工作 |
1.实验科目的选择 |
2.翻转课堂师资培训 |
3.微课的制作 |
(三)实验过程 |
1.实验班的产生及前测 |
2.翻转课堂操作过程 |
3.数据收集 |
(四)数据统计与分析 |
1.终结性评估分析 |
2.形成性评估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反思 |
(一)实验结论与反思 |
1.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没有加剧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
2.乡村本土化翻转模式正向影响乡村学生的学习力 |
3.翻转模式优先于信息化教学工具显着影响乡村教师水平的发挥 |
4.认知前提特征显着影响乡村学生的翻转学习效果 |
5.乡村教育信息化无法避免“知识沟”的羁绊 |
(二)研究发现与反思 |
1.内外部学习环境的优劣显着影响翻转模式层级的高低 |
2.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亟待特需的专门化培训路径 |
3.本土化翻转模式实施后乡村学生的成绩呈曲线式进程 |
(三)研究创新 |
1.改进了翻转课堂的乡村本土化模式 |
2.建立了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准实验研究的干预模型 |
3.构建了城乡有别的乡村专门化师资培训路径 |
(四)研究呈献 |
1.为我国乡村探索翻转课堂的本土化改进路径 |
2.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教育扶贫提供“软实力”发展路径参考 |
3.揭示了教育信息化与“知识沟”的艰难博弈 |
七、研究不足与后续解决策略 |
(一)研究不足 |
1.研究条件造成的局限 |
2.研究样本的局限 |
3.研究时段的局限 |
4.本研究的代表性范围 |
(二)后续研究策略与展望 |
1.翻转课堂乡村本土化的特需路径 |
2.弥合“知识沟”的策略与愿景 |
3.后续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2)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选题的缘起 |
1.2 选题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述 |
1.4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4.1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1.4.2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5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案例研究法 |
2.课外作业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2.1 概念界定 |
2.1.1 作业 |
2.1.2 课外作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学习观 |
2.2.2 多元智能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 |
3.减负政策的分析 |
3.1 减负政策的发展历史 |
3.1.1 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
3.1.2 缓解学生升学压力 |
3.1.3 推进基础教育改革 |
3.1.4 规范校园内外负担 |
3.2 当前减负政策的要求 |
3.2.1 减轻学生身心负担 |
3.2.2 关注初中生发展特点 |
3.2.3 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4. 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调查分析 |
4.1 调查目的 |
4.1.1 调查对象 |
4.1.2 问卷设计 |
4.1.3 问卷发放和回收 |
4.2 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设计的教学现状分析 |
4.2.1 教师问卷分析 |
4.2.2 学生问卷分析 |
4.2.3 家长问卷分析 |
4.3 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 |
4.3.1 教师层面 |
4.3.2 学生层面 |
4.3.3 家长层面 |
4.4 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
4.4.1 教师层面 |
4.4.2 学生层面 |
4.4.3 家长层面 |
5.落实减负要求的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策略 |
5.1 教师层面的策略设计 |
5.1.1 课外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
5.1.2 课外作业布置的具体方法 |
5.1.3 课外作业批改反馈的变革 |
5.2 学生层面的策略设计 |
5.2.1 重视小组合作 |
5.2.2 加强意志训练 |
5.2.3 树立同伴楷模 |
5.3 家长层面的策略设计 |
5.3.1 转变教育方式 |
5.3.2 参与作业批改 |
5.3.3 积极配合学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家长调查问卷 |
附录4 :《范进中举》教学案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3)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充分开发新教科书资源的需要 |
(二)基于初中历史新课标的要求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一)关于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的整体研究 |
(二)关于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教科书的研究 |
(三)关于历史教科书课后习题的研究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总体概况 |
一、“课后活动”的内容分类 |
(一)按题型功能分类 |
(二)按历史核心素养分类 |
二、“课后活动”的特点 |
(一)多样性 |
(二)实践性 |
(三)开放性 |
(四)兼顾基础性和综合性 |
(五)不同于其他栏目的特性 |
三、“课后活动”的地位 |
(一)“课后活动”在教科书中的地位 |
(二)“课后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 |
四、“课后活动”的功能 |
(一)复习和巩固课文知识 |
(二)拓展和延伸正文内容 |
(三)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二次激发 |
(四)推动历史核心素养的贯彻和落实 |
(五)助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
小结 |
第二章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教学现状调查与反思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的内容与设计 |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
(四)教师访谈及分析 |
二、“课后活动”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小结 |
第三章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实践建议 |
一、学校积极举措,支持“课后活动”的开展 |
(一)切实落实减负,营造良好氛围 |
(二)加强资源建设,积极创造条件 |
(三)加强实践检查,督导栏目落实 |
二、教师深化认识,发掘“课后活动”的价值 |
(一)深化课程理解,提高思想认识 |
(二)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 |
(三)及时反馈评价,强化学生体验 |
三、学生增强意识,强化“课后活动”的学习 |
(一)增强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学习 |
(二)创新学习方式,巧妙穿插习题 |
(三)及时自我总结,积累习题经验 |
四、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实践反思 |
(一)注意把握好教科书“课后活动”的数量和时间教学 |
(二)注意统筹好教科书“课后活动”与正文系统及其他辅助系统的关系 |
(三)注意协调好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指导之间的关系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课例 |
一、课例说明 |
二、教学设计 |
附录 B 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C 访谈部分 |
致谢 |
(4)“影子教育”的成因、运作方式及对策研究 ——以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影子教育在全球的蔓延 |
(二)“减负令”下影子教育的治理 |
(三)城市中产阶层家庭父母的焦虑 |
(四)教育不公平的阵地是否已发生转移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影子教育 |
(二)城市中产阶层 |
四、理论基础:重叠影响阈理论 |
(一)重叠影响阈的理论模型 |
(二)重叠影响阈理论的相关理论背景与诠释 |
(三)重叠影响阈的理论特征和实践框架 |
五、研究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
(一)研究的创新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不足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一节 国内研究概况 |
一、影子教育相关概念 |
二、影子教育现状研究 |
三、影子教育治理研究 |
第二节 国外研究概况 |
一、影子教育相关概念 |
二、影子教育现状研究 |
三、影子教育治理研究 |
第三节 已有研究述评 |
一、研究数量增长、研究的质量不断提升 |
二、研究方法单一、实证性研究有待加强 |
三、研究视角单一、学理性研究有待加强 |
四、研究对象单一、规范化研究有待加强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一节 方法论的思想 |
一、从系统和关系的角度出发 |
二、存有质疑的意识和常识 |
三、注重微观研究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资料收集方法 |
(一)文献法 |
(二)质性研究方法 |
二、资料分析方法 |
(一)类属分析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四节 访谈设计与实施 |
一、访谈目的 |
二、访谈提纲设计 |
三、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四、访谈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影子教育的成因及运作模式分析 |
第一节 生产者:谁提供了影子教育,他们是如何提供的 |
一、市场化教育行业的迎合 |
(一)满足、消除城市中产阶层的需求和焦虑 |
(二)利用公立教育与城市中产阶层期望间的落差 |
二、市场化教育行业的形塑 |
(一)教育消费与教养话语的建构 |
(二)影子教育参与中的阶层区隔 |
第二节 消费者:谁接受了影子教育,他们为什么要接受 |
一、对学生而言 |
(一)基于自身提升 |
(二)朋辈群体影响 |
(三)学校层面考量 |
(四)家庭压力传导 |
二、对家长而言 |
(一)延续阶层优势地位的焦虑 |
(二)传统文化中的制度性依赖 |
(三)对公立教育的“不信任” |
(四)家庭课业辅导的力不从心 |
第三节 学校:寄生、共生还是敌对,影子教育与学校关系为何 |
一、影子教育与主流学校的“合流” |
(一)共同谋划 |
(二)共同合作 |
二、影子教育与主流学校的“冲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影子教育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影子教育存在时间上的发展趋势 |
一、短期的持续存在性 |
二、长期的阶段存在性 |
第二节 影子教育发展模式上的发展趋势 |
一、“辅导托管”趋向 |
二、“线上教育”趋向 |
三、“向学校化”趋向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影子教育的治理路径探究 |
第一节 构建影子教育治理的外部模型 |
一、政府政策驱动 |
(一)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
(二)严格影子教育管理 |
(三)鼓励家庭落实责任 |
(四)强化政府监督管理 |
二、家庭扭转观念 |
(一)把握教育规律、准确认识影子教育 |
(二)克服从众心理、理性辨别影子教育 |
(三)加强自身建设、正确选择影子教育 |
三、学校协同育人 |
(一)贯彻政策要求、落实学校责任 |
(二)协同家庭育人、树立正确观念 |
(三)提高教师待遇、优化教师业态 |
(四)提升教育质量、优化学校管理 |
四、社会助力治理 |
(一)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
(二)在全社会营造“减负增质”的舆论氛围 |
(三)在全社会构筑“文化育人”共同体平台 |
第二节 构建影子教育治理的内部模型 |
一、家庭与学校——家长与教师 |
二、家庭与影子教育——家长与影子教育教师 |
三、学校与影子教育——学校教师与影子教育教师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5)初中教师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育源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增加教师教学效能的需要 |
(二) 亟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内容 |
三、文献综述 |
(一) 关于“增效”的文献综述 |
1.为什么增 |
2.增什么 |
3.如何增 |
(二) 关于减轻课业负担的文献综述 |
1.为什么减 |
2.减什么 |
3.如何减 |
(三) 研究述评 |
1.教师增效减负的“两对基本关系” |
2.教师增效减负的“两个基本问题” |
3.教师增效减负的一个“着力点” |
四、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一) 收集资料的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调查法 |
(二) 分析资料的方法 |
1.文献资料的分析方法 |
2.访谈资料的分析方法 |
第二章 :初中教师增效减负的理论研究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初中教师 |
(二) 增效 |
(三) 减负 |
(四) 增效减负 |
(五) 策略 |
(六) 育源中学 |
二、基础理论 |
(一) 教学效能理论 |
1.教学效能研究的发展脉络 |
2.教师教学效能的影响因素 |
3.教学效能与课业负担的关系 |
(二) 素质教育理论 |
1.素质教育的内涵 |
2.素质教育的发展 |
3.素质教育的理念 |
三、理论建构 |
(一) 研究模型的建构 |
(二) 研究模型的论证 |
1.研究模型的内部论证 |
2.研究模型的外部论证 |
第三章 :育源中学教师增效减负的问题及分析 |
一、访谈的基本情况 |
(一) 受访人基本信息 |
(二) 访谈的问题设计 |
(三) 访谈的编码统计 |
二、访谈所体现的问题 |
(一) 课堂教学气氛压抑 |
(二)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
(三) 学生关注程度不高 |
(四) 课后作业时间长 |
三、教学效能相对低下的归因分析 |
(一) 教学观念的异化 |
(二) 教学效能感低下 |
(三) 教学能力和策略的缺失 |
(四) 作业质量低下 |
第四章 :育源中学教师增效减负的实践策略 |
一、教学观念方面 |
二、教学信念方面 |
(一) 设置“合理的高期望”教学目标 |
(二) 如钓鱼般激励学生 |
三、教学知识和能力方面 |
(一) 课改升级,自由成长 |
(二) 主题教研,智慧分享 |
(三) 集体备课,实效时效 |
(四) 示范辐射,名师引领 |
(五) 青蓝工程,组建梯队 |
四、教学策略方面 |
(一) 像“高级演员”般的掌控课堂 |
(二) 为学生设置必做型和建议型相统一的作业 |
第五章 :研究启示 |
一、以观念为指引,确立新教学观 |
二、以信念为动力,树立高期望值 |
三、以知识为核心,优化课业负担 |
四、以能力和策略为抓手,推进教师高效教学 |
第六章 :研究不足及展望 |
一、研究不足 |
(一) 研究模型论证的不够充分 |
(二) 研究方法选取的不够全面 |
(三) 研究问题的调查不够明晰 |
二、研究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行走在路上感恩于心中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部分访谈记录 |
附录3 个人简历 |
(6)小学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调查研究 ——以上海协和双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课程标准对阅读目标定位 |
二、英语家庭阅读作业有助于达到阅读目标 |
三、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中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三节 研究问题、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研究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分析和评论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图式阅读理论 |
二、自下而上阅读理论 |
三、自上而下阅读理论 |
四、交互式阅读理论 |
五、多元智能理论 |
六、《上海市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语篇的概述 |
第三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现状的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问卷设计 |
三、问卷信效度分析 |
四、问卷最终修订稿 |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施测时间和方式 |
三、实施问卷调查 |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 |
一、学生问卷的数据 |
二、家长问卷调查的数据 |
三、教师问卷的调查数据 |
第四节 访谈的设计、实施与结果 |
一、访谈的设计 |
二、访谈的实施 |
三、访谈实录 |
第四章 小学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一节 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动机分析 |
一、学生在英语家庭阅读作业中的阅读动机 |
二、目前英语家庭阅读作业存在的问题 |
三、目前英语家庭阅读作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
四、学生完不成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原因 |
第二节 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资源分析 |
一、最受学生喜爱的阅读资源 |
二、目前英语家庭阅读作业资源的现状 |
三、目前英语家庭阅读作业资源所存在的问题 |
三、现有英语家庭阅读作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
四、学生完不成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原因 |
第三节 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行为分析 |
一、学生参与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行为特点 |
二、学生的行为特点背后存在的问题 |
三、导致学生完不成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原因 |
第四节 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感受分析 |
一、五年级学生对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感受状况 |
二、导致不良感受的可能原因 |
三、学生完不成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本质原因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学生头脑中和阅读相关的图式没有被激发 |
二、家庭英语阅读文章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
三、学生的优势智能没有被激发 |
四、英语语言的评价标准没有结合过程性评价 |
第二节 建议 |
一、建议教师设计有效的阅读活动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
二、建议教师提供有选择自由的个性化阅读方式 |
三、建议学校构建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过程性评价 |
第三节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调查研究学生问卷 |
附录二 小学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调查研究家长问卷 |
附录三 小学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调查研究教师问卷 |
附录四 访谈提纲(学生、家长、教师) |
附录五 访谈实录举例(学生、家长、教师) |
后记 |
(7)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研究 ——以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研究 |
1.2.1.1 亚非地区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研究 |
1.2.1.2 国内中小学学生学业负担研究 |
1.2.2 国内外中小学学生作业负担研究 |
1.2.2.1 国外作业负担的研究 |
1.2.2.2 国内作业负担的研究 |
1.2.3 国内外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研究 |
1.2.3.1 国外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研究 |
1.2.3.2 国内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研究 |
1.2.4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基本概念界定 |
1.4.1 寄宿制学校 |
1.4.2 课外作业 |
1.4.3 课外作业负担 |
第2章 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研究设计 |
2.1 学生问卷调查 |
2.1.1 调查问卷设计 |
2.1.2 调查对象 |
2.1.3 实施方案 |
2.1.4 统计方法 |
2.2 文本分析 |
2.2.1 文本分析素材 |
2.2.2 文本分析的维度及处理 |
2.2.2.1 数学课外作业的客观难度 |
2.2.2.1.1 指标体系 |
2.2.2.1.2 评定程序 |
2.2.2.2 数学课外作业的认知水平 |
2.2.2.2.1 认知水平框架 |
2.2.2.2.2 评定程序 |
2.2.3 数据的统计与处理 |
2.3 学生访谈 |
2.3.1 访谈提纲设计 |
2.3.2 访谈对象 |
2.3.3 实施过程 |
第3章 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分析 |
3.1 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的客观负担情况 |
3.1.1 数学课外作业量 |
3.1.1.1 数学课外作业时长 |
3.1.1.2 数学课外作业完成量 |
3.1.1.3 额外的数学课外作业 |
3.1.2 数学课外作业的客观难度 |
3.1.2.1 初一数学课外作业的难度分层 |
3.1.2.2 初二数学课外作业的难度分层 |
3.1.2.3 初一和初二数学课外作业的难度分层比较 |
3.1.3 数学课外作业的认知水平 |
3.1.3.1 初一数学课外作业的认知水平 |
3.1.3.2 初二数学课外作业的认知水平 |
3.1.3.3 初一和初二数学课外作业的认知水平比较 |
3.2 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的主观感受情况 |
3.2.1 数学课外作业难度感受情况 |
3.2.1.1 不同性别在作业难度感受上的差异分析 |
3.2.1.2 不同年级在作业难度感受上的差异分析 |
3.2.1.3 寄宿与否在作业难度感受上的差异分析 |
3.2.2 数学课外作业情绪分析 |
3.2.2.1 不同性别在作业情绪上的差异分析 |
3.2.2.2 不同年级在作业情绪上的差异分析 |
3.2.2.3 寄宿与否在作业情绪上的差异分析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1 数学课外作业负担为中 |
4.1.2 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存在群体差异 |
4.2 讨论 |
4.2.1 关于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客观难度的讨论 |
4.2.2 关于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量的讨论 |
4.2.3 关于初二学生感受到更多积极数学课外作业情绪的讨论 |
4.3 建议 |
4.3.1 理性看待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 |
4.3.2 引导学生进行情绪调节 |
4.3.3 进一步加强学习小组管理 |
4.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
4.4.1 研究的创新点 |
4.4.2 研究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数学课外作业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初一和初二五次数学课外作业习题与维度评分情况表 |
附录三 初一和初二五次数学课外作业习题认知水平评定表 |
附录四 学生访谈提纲 |
(8)农村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甘谷县某初中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 研究的目的 |
2. 研究的意义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1. 数学作业 |
2. 优化设计 |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作业的功能与类型的研究 |
(二)数学作业量与内容的研究 |
(三)数学作业的深度与有效性的研究 |
(四)数学作业设计原则的研究 |
(五)数学作业的批改与评价的研究 |
三、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的过程 |
(二)研究的方法 |
1. 文献分析法 |
2. 问卷调查法 |
3. 访谈法 |
四、农村初中生数学作业现状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
(一)学生和教师对数学作业的目的与功能认识不够,作业观念陈旧 |
(二)学生课业负担较重,作业完成情况不容乐观 |
(三)数学作业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作业类型单一 |
(四)数学作业的深度缺乏针对性,学生是忠实的作业执行者 |
(五)家庭因素对数学作业的影响不容忽视 |
(六)数学作业的批改方法陈旧,评价方式单一 |
五、农村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 |
(一)理论依据 |
(二)农村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 |
1. 作业内容的优化策略 |
2. 作业类型的优化策略 |
3. 作业量的优化策略 |
4. 作业资源的充分利用策略 |
5. 作业的批改与评价策略 |
六、农村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实效性研究 |
(一)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
(二)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方式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转变 |
(三)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负担不同程度地有所减轻 |
(四)农村初中生数学学习成绩不同程度地有所提高 |
七、结论与思考 |
(一)研究的结论 |
(二)对研究的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初中数学作业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Ⅱ 初中数学作业现状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9)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概念界定 |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部分 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的调查过程 |
(一)调查问卷的编制 |
(二)调查对象的选择 |
(三)信度和效度分析 |
(四)调查时间与方式 |
(五)调查问卷的回收情况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分析 |
(一)对学生问卷的数据分析 |
(二)对教师问卷的数据分析 |
(三)学生问卷与教师问卷的对比分析 |
(四)问卷数据相关性分析 |
第二部分 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作业设计理念的应试倾向未根本转变 |
(二)作业量总体合理,但未关注作业超时的“少数” |
(三)作业难度、方式整齐划一,缺乏层次性 |
(四)作业类型实现多样,仍有书面倾向且选择性较差 |
(五)作业资源联动性差 |
(六)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反馈方式缺乏人文关怀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层面 |
(二)教师层面 |
(三)家庭层面 |
第三部分 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模式探索 |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要素 |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流程 |
三、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结构框架 |
(一)理念内化,打牢作业设计地基 |
(二)三维目标,把握作业设计方向 |
(三)遵循原则,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 |
(四)多方合作,联动作业设计资源 |
(五)抓住少数,减轻作业整体负担 |
(六)年轻教师带动,调控难度,分层作业 |
(七)类型多样,加强实践,各尽所长 |
(八)评价多元,奖惩明确,激起成就体验 |
四、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模式的具体应用案例 |
(一)《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业设计目标 |
(二)《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业设计内容指向 |
(三)《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业设计来源 |
(四)《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业具体设计及作业要求 |
(五)《地震中的父与子》作业评价设计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
2.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
3.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10)农村初中英语课外作业现状研究 ——以漳州市平和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作业的定义 |
二、英语课外作业的定义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人本主义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多元智能理论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国内外关于课外作业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关于英语课外作业的研究现状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农村初中英语课外作业现状研究 |
第一节 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问卷调查对象 |
二、访谈对象 |
第三节 研究工具和方法 |
一、研究工具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调查实施过程 |
一、问卷实施过程 |
二、访谈实施过程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讨论 |
一、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 |
二、学生的基本情况分析 |
三、《农村初中英语课外作业现状调查问卷》各部分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访谈的结果与讨论 |
一、教师访谈的结果与讨论 |
二、学生访谈的结果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第一节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启示与建议 |
一、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本土化” |
二、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重视作业反馈的作用 |
三、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使作业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
四、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对作业的需求 |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 |
第四节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农村初中英语课外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访谈提纲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四、谈减负后教师如何给学生布置作业(论文参考文献)
- [1]翻转课堂在我国乡村学校的本土化改进研究[D]. 郭炎华.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5)
- [2]减负背景下初中语文课外作业现状与对策研究[D]. 刘晓姣. 天水师范学院, 2020(06)
- [3]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课后活动”教学实践研究 ——以《中国历史》八年级为例[D]. 李文. 河南大学, 2020(02)
- [4]“影子教育”的成因、运作方式及对策研究 ——以城市中产阶层家庭为例[D]. 鞠法胜. 郑州大学, 2020(03)
- [5]初中教师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以沈阳市育源中学为例[D]. 黄明亮.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1)
- [6]小学五年级英语家庭阅读作业的调查研究 ——以上海协和双语学校为例[D]. 吴漪菁.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 [7]寄宿制学校初中生数学课外作业负担研究 ——以S中学为例[D]. 陈琼. 湖南大学, 2017(07)
- [8]农村初中数学作业优化设计的策略研究 ——以甘肃省甘谷县某初中学校为例[D]. 魏振军.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2)
- [9]小学高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研究[D]. 毕延冰.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10]农村初中英语课外作业现状研究 ——以漳州市平和县为例[D]. 林淑婷. 闽南师范大学, 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