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盘嵌顿致产后出血剖宫产摘除胎盘1例报告

胎盘嵌顿致产后出血剖宫产摘除胎盘1例报告

一、胎盘嵌顿致产后大出血剖宫取胎盘一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金秋[1](2021)在《宫腔镜电切术与口服米非司酮在胎盘植入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对比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宫腔镜电切术(transcervical resection of foreign body,TCRF)与口服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在胎盘植入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对比研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观察和评价,为临床提供更多的治疗依据,同时更好的改善和提高女性的生活质量。方法本课题选择2018年09月至2020年06月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通过阴道超声或盆腔核磁确诊为胎盘植入的40例患者,不愿接受子宫切除手术治疗,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测定法分为宫腔镜电切组及口服米非司酮组各20例,比较两组的年龄、孕周、是否为瘢痕子宫、胎盘植入面积、服药前或术前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血hCG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植入胎盘组织消失时间、异常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治愈率、宫腔感染发生率、治疗后是否存在宫腔粘连以及医药总费用,两组数据采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两样本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选择采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从而判断两种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孕周、是否为瘢痕子宫、植入胎盘面积、服药前及术前血hCG值等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2)宫腔镜电切组血hCG恢复正常时间、异常阴道流血持续时间均短于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宫腔镜电切组胎盘组织消失时间明显短于米非司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米非司酮组医药费用明显少于宫腔镜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米非司酮组医药费用明显少于宫腔镜电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愈率、感染率及治疗后宫腔粘连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宫腔镜电切术与口服米非司酮在胎盘植入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中均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两种治疗胎盘植入方案均具有安全性。(2)对于部分胎盘植入患者的治疗,我们应该实现个体化针对治疗。(3)有宫腔镜手术禁忌症或是经济条件受限患者可以采用口服米非司酮治疗;无法通过口服米非司酮药物或是存在过敏患者可以采用宫腔镜电切治疗。

韦静[2](2018)在《自行设计的宫腔止血双囊与宫腔纱条填塞防治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前置胎盘是产前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更是产后大出血的重要原因,是产科的急诊与重症。近年来由于人工流产、剖宫产率、辅助生殖技术等因素的增加,前置胎盘的发病率也不断上升。一项Meta分析对20年世界范围的文献报道进行分析,1975-1984年前置胎盘发病率为0.37%,而1985-1995年上升为0.48%[1]。最近报道,前置胎盘的发生率在亚洲国家达到了 1.22%[2],寻求针对前置胎盘产后出血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一直是产科界的研究热点。凶险型前置胎盘是指既往有剖宫产史,此次妊娠时为前置胎盘,胎盘附着于原子宫切口部位者。凶险型前置胎盘根据是否合并胎盘植入,分为植入型和非植入型,根据植入程度又分为:粘连性、植入性、穿透性,统称为胎盘植入[3]。凶险性前置胎盘并发胎盘植入的风险超过50%,胎盘植入可导致患者难治性产后出血、DIC,多脏器功能衰竭等一系列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危及母儿安全[4-8]。由于其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产科医师必须处理的棘手问题。前置胎盘分娩方式多数为剖宫产分娩,特别是凶险型前置胎盘,手术处理往往涉及血管临时阻断、大量输血、术后重症监护及并发症防治、以及子宫及毗邻器官的处理,为改善凶险型前置胎盘患者结局,其临床诊断、处理往往需要多学科参与[9-10]。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为胎盘剥离瞬间快速止血提供了可能,但如果不具备放射介入条件,或者即使球囊临时阻断腹主动脉,当腹主动脉阻断去除后仍然需要持续止血的措施,以等待牢固的血栓形成,达到永久止血。这些措施包括子宫按压、使用缩宫素、麦角新碱、前列腺素类等宫缩剂;如果这些措施仍然不能止血,则需宫腔填塞术、放射介入动脉栓塞、盆腔血管缝扎和/或子宫压迫缝合,如果保守治疗无效则需子宫切除以挽救患者生命[11-13],这意味着患者将永远失去再生育的功能。故迫切需要既能不增加创伤又可迅速止血的办法。RCOG指南(2011)、WHO产后产后出血防治指南(2012)均推荐,处理非严重产道损伤性产后出血,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尽快采用宫腔填塞技术,控制出血,宫腔填塞作为产后出血二线治疗的首选[14-15]。宫腔填塞主要有两类方法,填塞止血囊或填塞纱条。我们曾经报道使用宫腔纱条填塞作为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二线治疗的首选手段[16],虽为小样本研究,但得到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宫腔纱条填塞要求高、隐匿性出血和感染的风险也较高,存在填塞后缺乏有效引流、取出时再出血,甚至取出困难等问题。2001年,Bakri首先报道了5例前置胎盘产后出血,应用他自行设计的Bakri止血囊治疗,全部成功止血[17]。此后宫腔止血囊填塞逐步推广。因Bakri止血囊相对昂贵,单球囊、易脱落、难在基层推广应用,国内应用其治疗产后出血尚在初始阶段。为解决这一问题,本课题组自行设计了宫腔止血双囊,在前期经阴道分娩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治疗中获得良好效果[18]。此止血囊为三腔双囊管,带有宽大带孔的引流系统设计,硅胶材料做成,该止血双囊有价格低廉、可根据宫腔大小选择两个囊同时使用或单用一个囊的灵活性、以及在有效压迫宫腔的同时不影响引流的优点。宫腔填塞同样适用于凶险型前置胎盘胎盘植入面积不大或者植入较浅、胎盘娩出后子宫弥散渗血的患者,特别适合于胎盘植入合并宫缩乏力的患者。宫腔填塞也可以临时减少出血,为进一步采取措施赢得抢救时间。本研究包括两个部分:1.应用自行设计的宫腔止血双囊与传统宫腔纱条填塞防治非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产后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2.自行设计的宫腔止血双囊与宫腔纱条填塞在辅助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粘连或胎盘植入防治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第一部分自行设计宫腔止血双囊与宫腔纱条填塞防治非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目的:了解自行设计的宫腔止血双囊与宫腔纱条填塞在防治非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对象及方法1.研究对象:非凶险型前置胎盘者剖宫产分娩,胎盘娩出后出血,经按压子宫、宫缩剂、胎盘床的缝合或子宫动脉结扎后,仍有活动性渗血需采用宫腔填塞止血(可行子宫压迫实验后同时行B-Lynch缝合)的患者。排除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粘连或植入、术前体温≥38℃或怀疑绒毛膜羊膜炎、产后胎盘大面积残留或胎盘原位保留者,无保留子宫意愿者。2.方法: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23.临床试验实施中心:中心 单位中心1 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中心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中心3 南京医科大学泰州临床医学院4.临床试验材料:本团队发明的宫腔止血双囊(国家发明专利ZL200920039662、许可产品生产注册证书:2014第2660519)。5.样本量:主要疗效指标为止血成功率,通过查阅文献传统的宫腔内纱条填塞止血成功率为87.6%[19],前期实验的结果,宫腔止血双囊成功止血率为97.7%,取采用样本量估算专业软件PASS 11.0软件,把握度80%时,求得每组所需样本量为91例,(β=0.20,α =0.05)。本试验预计的病例退出率10%,每组各需101例,本研究共需病例数202例,生成分层随机区组分配随机数字为204。6.试验分组:自行设计宫腔止血双囊组(uterine double-balloon tamponade UBT)、宫腔纱条组(uterine gauze packing UGP)。7.随机化:本研究采用区组随机化方法,利用SAS软件产生随机数字表。在研究开始前,由鼓楼医院临床试验办公室的两名工作人员将随机序列号装入不透明的信封中,由专人保管。临床研究者在试验过程中不能接触随机数字表,手术前由巡回护士领取随机信封。8.疗效指标:①主要疗效指标:止血成功率,即不需放射介入盆腔血管栓塞、子宫切除、7天内再次开腹手术或更换宫腔填塞方式等方法进一步干预。②次要疗效指标:24小时出血总量、宫腔填塞后出血量、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量≥1000ml占比,产后出血量≥1500ml占比、产后输血率、术后3天血红蛋白水平(g/L)及相关安全性指标如产褥病率、术后8hVAS子宫疼痛评分、子宫破裂与坏死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病例完成情况:病例完成情况:研究期间三中心进入筛选非凶险型前置胎盘孕妇224例,14例患者因剖宫产术中经应用宫缩剂、按摩子宫、子宫动脉结扎等治疗,出血控制,未行宫腔填塞;4例术中未填塞,术后出血予宫腔止血双囊自阴道填塞,2例拒绝参与,两组共有10例打开随机号后,发现宫腔出血渐渐被控制,未给予宫腔填塞,共剔除30例。完成筛选的204例随机分配在宫腔止血双囊填塞组和宫腔纱条填塞组,意向性治疗集194例,两组均无中止病例,失访9例,符合方案集185例,研究对象筛选及入组流程图(图3)及表1-3。2.研究对象基线资料比较两组炳例年龄、孕周、前次剖宫产史、完全型前置胎盘占比、胎盘附看于子宫前壁占比、胎盘粘连占比、胎盘植入占比、孕周、早产占比、宫腔填塞前出血≥1000ml的占比、填塞前出血量、术前贫血占比等均无统计学意义(表4,5)。3.有效性评价结果: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194例中宫腔填塞后成功止血188例,止血成功率宫腔止血双囊组、宫腔纱条组分别为97.94%(95/97)、95.88%(93/97),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 = 0.678);次要有效性评价指标:宫腔填塞前出血量宫腔止血双囊组为703ml(522-1150.5ml),宫腔纱条组为809ml(590.5-1075ml),P = 0.6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腔填塞前出血量≥1000m占比,宫腔止血双囊组为32例(32.99%),宫腔纱条组为30例(30.93%),P = 0.75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腔填塞后出血量宫腔止血双囊组为120ml(70-182.5ml)显着低于宫腔纱条组为312.6ml(223-450ml),两组差异统计学意义(P<0.001)。产后出血总量宫腔止血双囊组低于宫腔纱条组,分别为936ml(636.5-1315ml)、1159ml(916.5-1457.5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与宫腔纱条填塞相比,宫腔止血双囊产后出血总量≥1000ml占比降低,分别为43例(44.33%)、65例(67.01%),两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但产后出血量≥1500ml,宫腔止血双囊组与宫腔纱条组相似,分别为15例(15.46%)、20例(20.6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 = 0.305);需要输注异源性浓缩红细胞者,宫腔止血双囊组35例(36.08%),宫腔纱条组为34例(35.05%),两组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 = 0.881)。大量输血(输注异型浓缩红细胞≥4u)率宫腔止血双囊组为17例(17.53%)、宫腔纱条组为13例(13.4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 = 0.427)(以上出血量计算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未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其集中与离散趋势),见表5。术中止血手段如胎盘床的缝合,子宫缝合、子宫动脉结扎等止血方法二者相似,无统计学意义。97例宫腔止血囊病例中,双囊均充盈为70例(72.16%),有19例(19.59%)仅充盈上囊。上囊的生理盐水充盈量是200 ml(100-750 ml),下囊充盈量是100ml(50-290 ml)。手术时间两组相近,分别为60min(51-70min)和60min(50-71min),无统计学差异(P= 0.644)。需要进一步采取止血措施如更换宫腔填塞方法发生在宫腔纱条组有2例(2.06%)取出后再出血,自阴道填塞宫腔止血双囊后成功止血,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组需要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栓塞2例(2.2%)、对照组1例(1.1%),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对照组1例子宫切除,二组无统计学差异,见表6。在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安全性方面,宫腔止血双囊组患者术8小时子宫疼痛评(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 法)20 分(20-35 分),宫腔纱条组为30分(20-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3),术后产褥病率占比宫腔止血双囊组为11.96%(11/92例)低于宫腔纱条组26.88(25/93例),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宫腔止血双囊组产后贫血的发生率低于宫腔纱条组,分别是61例(62.89)%、82例(84.54%),有统计学差异(P = 0.004)。而术后72小时血红蛋白值宫腔止血双囊组103.30± 15.99g/L,略高于宫腔纱条组97.29 ± 15.05g/L,有统计学差异(P=0.008)。术前与术后3天血红蛋白变化,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3)。二组宫腔填塞时间分别为21 h(19-23h)、21h(19-23h),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930)。在其他方面,宫腔止血双囊无取出困难病例,宫腔纱条组有1例纱条被缝合于子宫切口取出困难,在B超引导下设法取出。如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宫腔填塞脱落率、凝血功能异常、休克、入住ICU、子宫切除率、术后住院日等方面两组相似,无统计学差异。两种宫腔填塞术后均无子宫穿孔、子宫坏死和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无产妇死亡病例发生,见表7。结论1.在非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防治产后出血应用宫腔止血双囊或者宫腔纱条宫腔填塞,均得到较高的成功止血率;2.与宫腔纱条填塞相比,宫腔止血双囊填塞能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褥病率,术后贫血率、提高舒适性,两组宫腔填塞方式安全性相似,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3.在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宫腔止血囊脱落率较低;在宫腔纱条取出后继发出血,可以自阴道放置宫腔止血双囊,减少其他止血措施的进一步干预。中国临床试验注册:ChiCTR-ICR-15006467第二部分自行设计的宫腔止血双囊与宫腔纱条填塞在辅助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粘连或植入剖宫产术中防治产后出血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目的了解自行设计的宫腔止血双囊在辅助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粘连或胎盘植入剖宫产术术中防治产后出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对象及方法1.研究设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2.临床试验实施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3.临床试验材料:本团队发明的宫腔止血双囊(国家发明专利ZL200920039662、许可产品生产注册证书:2014第2660519)4.研究对象:2015.9-2018.2住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分娩的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粘连或胎盘植入患者。根据术前影像学结果及术中所见,进行胎盘植入分级,如果为凶险型前置胎盘合并大面积穿透型植入,或凶险型前置胎盘完全植入,或患者不要求保留再生育功能者,剖宫产同时切除子宫;否则,进入临床试验。如果人工剥离胎盘后出血经按压子宫、宫缩剂、或胎盘床的缝合、子宫薄弱区的折叠缝合或行子宫动脉结扎后,仍有活动性渗血需要采用宫腔填塞止血(可同时行B-Lynch缝合,即“三明治”缝合后),将此部分患者纳入研究。5.样本量:主要疗效指标为宫腔填塞后止血成功率,即不需放射介入盆腔血管栓塞、子宫切除、7天内再次开腹手术或更换宫腔填塞方式等方法进一步干预。通过查阅文献传统的宫腔内纱条填塞止血成功率为87.6%[19],前期实验的结果,宫腔止血双囊成功止血率为97.7%,根据样本量估算软件PASS 11.0软件计算,把握度80%时,求得每组所需样本量为91例,(β =0.20,α =0.05)。本试验预计的病例退出率10%,每组各需101例,本研究共需病例数202例,生成分层随机区组分配随机数字为204。6.试验分组:研究组自行设计的宫腔止血双囊填塞(uterine double balloon tamponade UBT)、对照组宫腔纱条填塞(uterine gauze packing UGP)。7.随机化:运用SAS统计软件,病例分配数及病例分组比例随机区组分配表。随机序列号装入不透明的信封中,由专人保管。临床研究者在试验过程中不能接触随机数字表,手术前由巡回护士领取随机信封,进行干预时打开信封,术者根据分配到的随机号,使用指定的干预方法。8.疗效指标:8.1主要疗效指标:主要评价指标为宫腔止血双囊与宫腔纱条填塞在辅助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粘连或植入剖宫产术中止血的成功率。(1)成功:宫腔填塞后出血明显减少或停止,不需要进一步使用其他止血方法,如更换宫腔填塞方法、放射介入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再次开腹手术。(2)失败:宫腔填塞后仍有活动性出血倾向,需放射介入子宫动脉或髂内动脉栓塞术、子宫切除、或7天内再次开腹手术定义为失败。8.2次要疗效指标:产后出血总量、产后出血量≥1000ml占比、产后出血量≥1500ml占比、输血率、术后血红蛋白水平。8.3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8hVAS子宫疼痛评分、产褥病率、肢体动脉栓塞症、子宫破裂与坏死等严重并发症。1.病例完成情况:从2015.9-2017.12随访至2018.2在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符合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粘连或植入诊断,孕周≥28周,住院剖宫产分娩者194例,有18例术中直接子宫切除(15例为胎盘穿透型植入,无再生育要求,1例为胎盘穿透型植入合并子宫穿孔;2例为胎盘大面积植入,肌层缺损超过1/2胎盘面积,仅存浆膜层,无再生育要求,直接行子宫切除术,被剔除;8例经按压子宫、宫缩剂治疗,胎盘床局部缝合或子宫肌层薄弱区或缺损区折叠缝合,或子宫动脉结扎后无活动性出血,未行宫腔填塞。4例术中未填塞,术后出血予宫腔止血双囊自阴道填塞,共剔除30例。164例随机分配在宫腔止血双囊填塞组和宫腔纱条填塞组,宫腔止血双囊组1例,宫腔纱条组2例打开随机号信封后,发现宫腔出血渐被控制,未填塞,被剔除。最后161例参加临床试验,两组均无中止病例,宫腔止血双囊组失访1例。参加数据分析为每组各80例。意向性治疗集160例,符合方案集]59例。因本研究发现宫腔纱条取出后病例出血未控较多,提前分析主要疗效指标,结果有统计学意义,提前终止临床试验,研究对象筛选及入组流程图(图4)。2.患者依从性:100%。3.研究对象的基线资料两组病例年龄、高龄孕妇占比、孕周、前次剖宫产次数、完全型前置胎盘占比、术前贫血占比、术前血红蛋白(g/L),早产率,急诊手术占比,妊娠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94例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粘连或植入中,73例(37.6%)为胎盘粘连,93例(47.9%)为胎盘植入,28例(14.4%)为穿透型胎盘植入。两组胎盘粘连占比宫腔止血囊组为30例(37.5%),对照组为27例(33.8%),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620)。胎盘植入占比宫腔止血囊组为43例(53.8%),对照组为48例(60.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425),胎盘穿透型植入占比宫腔止血囊组为7例(8.8%),对照组为5例(6.2%),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548)(表9)。所有病例均进行DSA腹主动脉球囊或双侧髂总动脉球囊临时阻断术。4.结果主要有效性评价指标:止血成功率,160例中宫腔填塞后成功止血150例,止血成功率宫腔止血双囊组显着高于宫腔纱条组分别为100%(80/80)、87.5%(70/80),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次要疗效指标:宫腔填塞前出血量宫腔止血双囊组820mml(620-1445mml),宫腔纱条组850ml(612.5-1277.5)ml,P = 0.67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腔填塞前出血≥1000ml的占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填塞后出血量宫腔止血双囊组低于宫腔纱条组,分别为 107.5ml(55-208.75ml)、322.5ml(248.5-566.5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1。=。产后出血总量宫腔止血双囊组显着低于宫腔纱条组,分别为967.5ml(741.25-1688.75ml)、1285ml(956.25-1921ml),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 =0.006)。与宫腔纱条填塞相比,宫腔止血双囊在产后出血量≥1000ml的比率,明显低于宫腔纱条组,分别为38例(47.50%)、55例(68.75%),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 0.006);但产后出血量≥1500ml的比率,宫腔止血双囊组与宫腔纱条组相似,分别为23例(28.8%)、27例(33.8%),两组无统计学意义(P = 0.495);需要输注异源性浓缩红细胞宫腔止血双囊组28例(35%),宫腔纱条组为32例(40%),两组相似,无统计学差异(P = 0.514)。大量输血(输注异源浓缩红细胞≥4u)率宫腔止血双囊组为16例(20%),18例(22.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 = 0.699),见表10(因不符合正态分布,故未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其集中和离散趋势)。在术中及术后需要进一步干预措施方法:胎盘床的局部缝合比,子宫动脉结扎比,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两组相近,研究组为97.5min(79.25-120min),对照组96.5min(80-123.75min),无统计学差异(P = 0.899)。腹主动脉或双侧髂总脉球囊临时阻断时间累计21min(15-27min)和23 min(16-30min),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359)。术中使用放射性剂量研究组为0.17mGy(0.09~0.20mGy),对照组0.18mGy(0.09~0.24mGy,两组无统计学差异。宫腔止血双囊为三腔两囊结构,80例宫腔止血囊病例中,双囊均充盈的为74例(92.5%),有5例(6.25%)仅充盈上囊,有1例(1.25%)子宫下段近宫颈渗血,单纯充盈下囊止血成功。上囊的生理盐水充盈量是200ml(100-650ml),下囊充盈量是100ml(50-180ml)。绝大多数上囊位于宫腔,下囊位于子宫下段,纱条填塞取出后再出血者,有部分自阴道放置的,下囊位于宫颈外口。需要进一步止血方法干预方法需要进一步干预的止血措施更换宫腔填塞方式、子宫动脉栓塞、再次进腹手术、子宫切除等方面二组相似,无统计学差异(表11)。在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安全性方面,与宫腔纱条填塞相比,宫腔止血双囊组患者术后8小时子宫疼痛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法)略低,宫腔止血双囊组为40分(20-85分),宫腔纱条组为60分(20-90分),有统计学差异(P = 0.002)。产后贫血率宫腔止血双囊组50例(62.5%),宫腔纱条组66例(82.5%),有统计学差异(P = 0.005),且术后72小时血红蛋白值宫腔止血双囊组105.0 ±15.5g/L,略高于宫腔纱条组98.8±15.1 g/L,有统计学差异(P=0.011)。且术前与术后3天血红蛋白变化,两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3)。产褥病率宫腔止血双囊组为17例(21.3%)低于宫腔纱条组为28例(45.9%),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36)。二者宫腔填塞分别时间20h(17.25-22h)、21h(17-23h),无统计学意义(P = 0.634)。宫腔止血双囊无取出困难病例,宫腔纱条组有2例被缝合于子宫切口取出困难,在B超引导下设法取出。术后腹壁切口愈合不良率、宫腔填塞物脱落率、凝血功能障碍率、入住ICU率、输尿管膀胱损伤率、非计划性再次手术率、术后住院日等方面两组相似,无统计学差异。除2例术后发生双下肢疼痛,超声未提示血栓形成,后经过理疗后自行好转,1例发生穿刺部位血肿,无子宫穿孔、子宫坏死和子宫破裂、肢体动脉血栓症等严重并发症发生,均无孕产妇死亡病例发生(表12)。结论1.掌握子宫切除的指征,与宫腔纱条填塞相比,宫腔止血双囊辅助凶险型前置班胎盘粘连或植入防治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具有优效性;2.与宫腔纱条相比,在辅助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粘连或植入剖宫产防治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宫腔止血双囊填塞能降低产后出血总量,降低产后贫血率,降低产褥病率,提高患者舒适性。3.在要求保留子宫的患者中,系统化管理及多学科合作治疗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防治剖宫产产后出血的治疗中,及早辅助应用宫腔止血双囊进行宫腔填塞,对宫腔纱条填塞失败者,可自阴道填塞宫腔止血囊,减少其他止血措施进一步干预。中国临床试验注册:ChiCTR-ICR-15007078

臧鸿鹍[3](2017)在《生化汤加味协同卡前列甲酯栓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恶露不绝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是在传统名方生化汤基础上进行辨证施治而自拟的方剂,对产后患者可起到促恶露排出、减少产后出血,促子宫复旧的显着疗效。结合产后气虚夹瘀最为常见的临床特点,增加益母草,配五灵脂、蒲黄化瘀止痛,加伍芥穗炭散风止血而不留瘀,最终配方成生化汤加味。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研究将生化汤加味与卡前列甲酯栓联合应用于剖宫产术后治疗,观察其对产后出血、恶露不绝、子宫复旧、泌乳等的临床效果,看是否优于临床常规治疗效果。方法自2016年2月至2016年11月我院行剖宫产术产妇按实验资料选取要求抽取60例,按随机配对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缩宫素等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卡前列甲酯栓1mg舌下含化,并且术后6小时口服生化汤加味每日一剂连续5天,观察记录两组产妇产后出血量、自主排气时间、子宫下降速度、恶露情况、乳汁分泌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可见术后2h、24h出血量同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p<0.0001)。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平均时间较对照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在术后5天内的宫底高度、下降速度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在产后血性恶露量、恶露持续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观察组术后56天彩超子宫各径线之和明显小于对照组,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01);观察组术后56天宫腔无积血者29例,达97%,少量积血者1例,约占3%,对照组术后56天宫腔无积血者24例,占80%,少量积血6例,占20%,观察组宫腔积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第2天泌乳率大致相同(p>0.05),但第3、4、5天观察组乳足率同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有效率及显效率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化汤加味同卡前列甲酯栓共同应用能明显减少产后出血,促进产后排气,还能明显促进子宫缩复,显着减少血性恶露,促进恶露收敛干净,能较好的促进子宫复旧,降低宫腔积血发生率,并能有效促进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术中卡前列甲酯栓与传统缩宫素联合起效迅速,作用时间较持久,能有效持续减少产后出血。术后应用生化汤加味充分发挥了祖国中医药不可替代的优势,药物应用不良反应较少,用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陈雅暖[4](2017)在《凶险性前置胎盘90例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凶险性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PPP)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及母儿结局,为以后产科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为母儿安全保驾护航。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产科住院并分娩的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孕妇资料(n=90),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无剖宫产史的普通性前置胎盘的孕妇资料作为对照组(n=181),以终止妊娠前最后一次超声、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或产后检查胎盘边缘与胎膜破口关系为诊断标准,同时排除正常分娩、双胎妊娠、引产或剖宫取胎的孕妇资料,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及母婴结局,同时将凶险组中各相关情况分组进行比较,为今后临床工作提供参考。结果:(1)凶险组与对照组的患者在年龄、孕次、产次、流产次上比较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凶险组年龄显着高于对照组,孕次显着多于对照组,产次显着多于对照组,流产次显着多于对照组。凶险组与对照组在期待治疗时间及孕周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凶险组在急诊手术率、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胎盘植入率、输血率、输血量、子宫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及转入ICU率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胎盘植入率、输血量、子宫切除率、术后住院时间及转入ICU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凶险组在胎盘粘连率上低于对照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凶险组与对照组在复杂剖宫产率上无统计学差异。(3)凶险组与对照组围生儿结局比较无统计学意义。(4)凶险组中完全性前置胎盘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其他类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5)2次剖宫产史的患者在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胎盘植入率、子宫切除率均高于1次剖宫产史患者,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在子宫切除率上两组比较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在胎盘粘连率及孕周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6)凶险组中完全性前置胎盘组较非完全性组在产后出血量及胎盘植入率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完全性组均高于非完全性组。两者在产后出血率、胎盘粘连率、子宫切除率及孕周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7)腹部三维超声在诊断前置胎盘的四种类型中,完全性前置胎盘的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结果符合率最高达96.88%,部分性前置胎盘的超声诊断与临床诊断符合率最低为77.78%,超声诊断4种前置胎盘类型总的符合率为93.33%。(8)本院单独行彩超检查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敏感性为33.33%,特异性为94.34%;超声联合MRI检查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35.29%。结论:1、剖宫产史极大增加了胎盘植入的危险性,剖宫产次数越多,合并胎盘植入的危险性越大,造成的不良妊娠结局越严重。2、剖宫产史、高龄、多次孕产史可增加凶险性前置胎盘的风险。3、凶险性前置胎盘不仅增加了大出血、子宫切除的风险,而且其较高的住院时间、转ICU率、输血量等,增加了家庭及社会负担,给患者本人及家庭均造成了较大的创伤。4、完全性前置胎盘对母体的伤害高于其他类型。5、在临床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过程中,要注意前置胎盘的类型,结合患者剖宫产次数及其他产科危险因素,做好充分的术前评估,减少不良妊娠结局。6、应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才能从根源上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发生。

钱志大[5](2015)在《剖宫产瘢痕妊娠相关临床问题及发生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是指孕囊种植于剖宫产后子宫瘢痕处的一种特殊的异位妊娠,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可导致大出血、子宫破裂、子宫切除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以往CSP发生率极低,近年来随着剖宫产率增高,再生育人数增加,我国CSP的发生率明显上升。CSP患者经积极处理后,再次妊娠时仍有可能再发生CSP,即复发性剖宫产瘢痕妊娠(recurrent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R-CSP),其很可能对女性造成严重的身心危害。CSP的发生率远低于剖宫产率,CSP患者可能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增加其罹患CSP的易患性。有关初次CSP (primary cesarean scar pregnancy, P-CSP)发生的高危因素,文献报道有先前剖宫产史、手术后遗留子宫瘢痕、局部愈合不良形成缺陷等。但是,对于R-CSP发生的高危因素,文献中鲜有相关报告。有关CSP的治疗,治疗原则是及时终止妊娠、去除病灶、减少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国内外尚无统一的CSP治疗常规,目前主流的治疗手段是先行子宫动脉栓塞(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 UAE)可结合氨甲蝶呤(:methotrexate, MTX)药物预处理,然后行腹部超声监视下刮宫术(dilatation and curettage, D&C)。该治疗手段在临床已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验证。随着腔镜技术的发展,对经UAE预处理后的CSP患者,实施宫腔镜结合刮宫术(hysteroscopy coupled with curettage, H/S+D&C)也被认为是一项非常看好的治疗手段,其直视和微创的特征被认为是D&C无可比拟的优点。但是,目前缺乏对这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真正优劣的比较研究报告。有关孕囊异位种植于子宫剖宫产切口瘢痕处的机理,目前也不清楚。我们假设:CSP患者的瘢痕处子宫内膜局部,相对于同一个体非癜痕处子宫内膜或其它个体(未发生CSP)的瘢痕处子宫内膜,其子宫内膜局部容受性改变,存在利于胚胎着床或植入的组织结构或生物分子等微环境,介导受精卵定位、黏附和侵入瘢痕处子宫内膜全过程,从而发生CSP。整合素β3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aemia inhibitory factor, LIF)是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良好标志物,是介导胚胎着床主要的细胞因子,文献报告相关表达的消长与输卵管妊娠发生有关,可用于CSP患者瘢痕局部内膜容受性改变的评估指标。针对CSP的这些临床问题和研究现状,我们从R-CSP的发病危险因素、CSP的治疗方法、CSP的发生基础机制出发,结合临床分析和实验室基础研究,对CSP的预防和早期识别、最佳治疗方法的探索、内膜容受性改变机制进行系统性研究。我们设计了如下三方面的研究:1、R-CSP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2、CSP患者刮宫术和宫腔镜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研究;3、CSP患者子宫瘢痕处局部蜕膜组织整合素β3及LIF表达改变的研究。期望能为CSP的发生和防治提供启示,有助于减少CSP发生,保护再生育女性健康。第一部分复发性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目的:探讨复发性剖官产瘢痕妊娠(R-CSP)的危险因素,以早期识别、诊断和处理R-CSP,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7.01-2013.01收治住院的21例R-CSP患者和同期42例单次CSP妇女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这63例CSP患者第一次CSP时的临床特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年龄,孕龄,孕次,流产次数,异位妊娠次数;剖宫产次数,剖宫产手术时机(产程中/产程前)和手术医院级别(大学教学医院/基层医院),剖宫产和CSP发生的间隔时间;初次CSP症状,子宫下段厚度,超声孕囊直径和生长方向,胚胎有无心搏;初次CSP的治疗方法、手术出血量等。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的差异显着性检验,双侧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R-CSP的危险因素有:①在基层医院的剖宫产手术史(OR=4.75,P=0.04);②初次CSP时子宫下段菲薄(≤5mm)(OR=7.10,P=0.04);③初次CSP时孕囊突向膀胱反折腹膜(OR=6.25,P=0.02);④初次CSP时有不规则阴道流血或下腹痛症状(OR=3.52,P=0.03);⑤初次CSP时较早期(≤56天)终止妊娠(OR=5.85,P=0.02)。结论:1.在基层医院的剖宫产史、子宫下段菲薄(≤5mm)的初次CSP、外生型初次CSP、有阴道流血或下腹痛的初次CSP、较早期(≤56天)终止妊娠的初次CSP是R-CSP的危险因素;2.临床医师对该类妇女要意识到R-CSP高发的可能性,强化相关预防和监测,避免灾难性并发症的发生。第二部分刮宫术及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中的比较研究目的:比较在临床相对较常见的孕囊型CSP患者在子宫动脉栓塞(UAE)预处理后,二种手术方式(传统的腹部超声监视下刮宫术—D&C和新兴的宫腔镜结合刮宫术——H/S+D&C)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选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8.2-2013.01收治住院,需手术治疗的孕囊型CSP患者66例。先予UAE预处理,24小时后33例患者随机实施腹部超声监视下刮宫术(D&C组);另33例患者随机实施官腔镜结合刮宫手术治疗(H/S+D&C组),比较两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结局。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的差异显着性检验,双侧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手术成功率:D&C组>H/S+D&C组(100.00%vs.90.91%,P=0.237);术后第一天血p-HCG降幅:D&C组>H/S+D&C组(74.53±12.60vs.74.27±11.51%,P=0.929);手术并发症:D&C组<H/S+D&C组(3.03vs.12.12%,P=0.334);术中出血量:D&C组<H/S+D&C组[20.00(5-100) vs.20.00(5-1500)ml,P=0.588];子宫切除例数:D&C组<H/S+D&C组(0vs.1,P=1.000);术后住院天数:D&C组<H/S+D&C组(4.79±2.09vs.4.85±3.93天,P=0.938):住院费用:D&C组<H/S+D&C组(11186.53±1527.20vs.12576.01±2697.56元人民币,P=0.012);术后阴道流血天数:D&C组<H/S+D&C组[8(3-60)vs.10(2-60)天,P=0.465];术后血p-hCG降至正常天数:D&C组<H/S+D&C组(30.15±9.55vs.34.18±14.12天,P=0.179);总住院天数:D&C组>H/S+D&C组(7.97±2.49vs.7.61±3.81天,P=0.648);术后局部CSP包块消失天数:D&C组>H/S+D&C组[60(14-92)vs.60(0-91)天,P=0.506]。在2个正面(反映疗效和安全性)评估指标(指手术成功率和术后第一天血β-hCG降幅)D&C组>H/S+D&C组,但是差异在统计学上皆无显着性(P>0.05)。另在9个负面评估指标中,有7个负面指标(指手术并发症、术中出血量、子宫切除例数、术后阴道流血天数、术后血p-hCG降至正常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D&C组<H/S+D&C组,其中住院费用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显着性(P<0.05)。另2个负面指标(指总住院天数和术后局部CSP包块消失天数)D&C组>H/S+D&C组,但是差异在统计学上皆无显着性(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孕囊型CSP患者在经UAE预处理后:1.实施D&C或H/S+D&C,皆能获得安全有效的治疗收益;2.H/S+D&C相对D&C未显示额外的益处和更好的预后,而存在额外的风险和费用:3.H/S+D&C相对D&C可能存在过度干预;4.超声监视下D&C是可行的,但有一定盲目性,无法同时检查处理宫腔内可能合并的病变。第三部分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妇女蜕膜组织整合素β3及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目的:探讨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CSP)妇女蜕膜组织中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标记物——整合素β3及白血病抑制因子(LIF)表达的变化,以揭示CSP发病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机制。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13.10-2014.09收治住院的CSP患者终止妊娠时手术标本(剖宫产瘢痕处蜕膜组织和宫腔蜕膜组织)共20例(CSP-瘢痕组和CSP-宫腔组)。另收集有剖宫产术史正常宫内早孕者(非CSP)的人工流产手术标本(剖宫产瘢痕处蜕膜组织和宫腔蜕膜组织)共20例(宫内早孕-瘢痕组和宫内早孕-宫腔组)。运用免疫组化En Vision两步法染色技术标记两组不同部位(瘢痕处和宫腔,下同)子宫蜕膜组织石蜡切片中整合素β3及LIF,半定量分析这2个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标记物在两组剖宫产瘢痕处及官腔蜕膜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用SPSS17.0统计软件比较分析两组差异,双侧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显着性意义。结果:1.整合素β3表达定位:在两组不同部位蜕膜组织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子宫蜕膜宫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胞膜和胞浆,胞核未见表达,而间质细胞仅极微量表达。2.CSP-瘢痕组蜕膜的整合素β3表达量(13.35±1.18/5HPF):>CSP-宫腔组(9.90±2.10/5HPF,t=6.402,p=0.000),也>宫内早孕-瘢痕组(8.10±1.71/5HPF, t=11.278,p=0.000);与宫内早孕-宫腔组(13.45±1.05/5HPF)无统计学差异(t=-0.283,p=0.779)。3.LIF表达定位:在两组不同部位蜕膜组织均有表达;主要定位于子蜕膜宫腔上皮和腺上皮细胞胞膜和胞浆,胞核末见表达,而间质细胞少量表达。4.CSP-瘢痕组蜕膜的LIF表达量(7.75±1.80/5HPF):>CSP-宫腔组(5.25±0.55/5HPF,t=5.932, p=0.000),也>宫内早孕-瘢痕组(6.65±1.50/5HPF,t=2.100,p=0.042);但是,<宫内早孕-宫腔组(10.00±1.97/5HPF,t=-3.746,p=0.001)。5.CSP患者瘢痕局部蜕膜组织子宫内膜容受性分子标记物——整合素β3和LIF的表达,相对于同一个体宫腔蜕膜组织和非CSP患者的瘢痕处蜕膜组织,有明显上调。结论:1.剖宫产瘢痕处蜕膜组织中整合素β3及LIF可能在CSP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2.剖宫产瘢痕处蜕膜组织中整合素β3及LIF的增高可能和胚胎着床于瘢痕处并发生CSP有关;3.CSP的发生可能和剖宫产瘢痕局部子宫内膜容受性状态有利于胚胎着床有

王瑜[6](2014)在《剖宫产术中子宫角部收缩乏力的原因及弓形动脉缝扎术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剖宫产术中发生子宫角部收缩乏力的原因,并探讨行弓形动脉缝扎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O二医院2013年9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剖宫产术中发生经保守治疗无效的宫角部收缩乏力的病例,总共50例,分析50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孕周、孕次、产次、既往病史、子宫手术史、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新生儿体重及术中情况,探讨发生宫角部收缩乏力的原因。根据术中所见,有24例为单侧宫角部收缩乏力(简称A组),另26例为以单侧宫角部收缩乏力为主同时伴有子宫体收缩乏力(简称B组)。对A组中宫角部收缩乏力性出血较多的患者行单侧弓形动脉缝扎止血,对A组中出血较少的患者行预防性单侧弓形动脉缝扎;因B组合并宫体收缩乏力,对B组出血较多的患者行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止血,出血较少的行预防性双侧缝扎。如仍有出血倾向行其他手术方式。两组中因出血行弓形动脉缝扎的为出血组,行预防性缝扎的为预防组,统计A、B两组中出血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即刻止血率、有效率、术后24h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平均住院日。统计止血组及预防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h出血量、术后病率、术后并发症及术后平均住院日。结果:1.其中29例为胎盘附着患侧宫角部位(包括9例胎盘粘连,1例合并副胎盘),6例为双胎妊娠,10例分娩巨大儿,5例既往有子宫手术史(1例子宫肌瘤核除术、4例剖宫产术),30例有流产史,1例为子宫畸形(双子宫),1例为妊娠合并子宫肌瘤,1例产程延长,3例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8例为高龄产妇。2.术中单侧宫角部收缩乏力24例(A组)及以宫角部收缩乏力为主同时伴有子宫体收缩乏力26例(B组)。A组有12例出血较多,B组有16例出血较多。A组及B组中的出血组经单(双)侧弓形动脉缝扎后,即刻止血率分别为100%(12/12)和87.5%(14/16),有效率为100%(12/12)和100%(16/16)。手术时间分别为(65±4)min和(72±5)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535±87)ml和(643±244)ml,预防组及出血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9±7)min和(69±6)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12±19)ml和(596±198)ml。50例患者都达到了临床止血的目的,无1例切除子宫。3.A组及B组中出血组术后24小时出血量分别为(130±13)ml和(130±23)ml,术后病率分别为8.3%(1/12)和6.2%(1/16),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4±0.5)天和(5.7±0.6)天。预防组及出血组术后24h出血量分别为(116±11)ml和(130±19)ml,术后病率分别为0(0/22)和7.1%(2/28),术后平均住院日分别为(5.0±0.3)天和(5.6±0.6)天,均无术后出血、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1.剖宫产术中子宫角部收缩乏力的主要原因依次有胎盘附着宫角收缩不良、双胎妊娠和巨大儿、子宫手术史、子宫畸形、妊娠合并子宫肌瘤、高龄妊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程延长和局部肌层发育不良等。2.子宫角部收缩乏力采用单(双)侧子宫弓形动脉缝扎术不仅能预防剖宫产术后出血,且能有效的控制术中出血,具有操作简单、止血迅速、效果确切、无肠梗阻等术后并发症、不影响子宫及卵巢的血流及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张林[7](2014)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为临床如何避免子宫切口愈合不良提供依据,进一步减少产后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产妇生命安全。方法:对2012年2月—2013年5月在我院行首次剖宫产的300名孕妇,因子宫切口缝合方法不同、剖宫产时机不同观察对子宫切口愈合的影响,同时就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进行回顾行分析,探讨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高危因素。结果:子宫切口单层锁边缝合在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切口愈合及缝线吸收上优于双层缝合,在体温,血常规异常及子宫复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临产组与择期组在术中出血量,子宫复旧,子宫切口愈合方面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体温,血常规异常方面比较无差异。回顾分析28例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病例,在肛门和阴道检查次数大于5次,术中出血,手术时间,子宫切口延撕,胎膜早破(PROM),羊水污染,妊娠合并症,体温检测及血常规异常等因素中相比较,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切口单层连续锁边缝合法具有操作方法简单,手术时间较短,缝合组织层次少,切口对合佳平整、产生疤痕组织少,血运良好并较好地恢复原解剖结构,有利于子宫切口的愈合等优点。2.子宫切口高低的选择应与宫口开大呈反比,与先露高低呈正比,无论切口过高或过低均影响子宫切口的愈合。择期剖宫产易发生宫腔积血,临产后剖宫产易发生宫旁血肿,两者均影响子宫复旧及切口愈合3.剖宫产术后切口感染大多为机会感染,对一些有潜在的高危因素者,如临床上有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多、胎膜早破、滞产、术前有多次肛查及阴道内诊,分娩过程切口延撕,羊水污染,以及既往合并有基础疾病病史,如各种原因导致妊娠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肝脏疾病,高血压或妊娠期糖尿病(GDM)等疾病的患者,当其经受剖宫产手术创伤时,容易诱发感染,引起子宫切口愈合不良。4.在临床指标中,体温、血象可监测子宫切口的愈合情况,但敏感性不高,超声检查能直观、无创伤,准确及动态观察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胡彩莲[8](2013)在《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体会》文中指出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产后出血。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多见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和凝血功能障碍。另外,精神心理因素对产后出血也有一定的影响[2]。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4例产后出血患者,针对此类病人,除迅速查明产后出血的发生原因,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遵医嘱配合清宫术、宫缩剂等方法有效止血和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外,我们在护理上着重观察和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后出血病人进行临床护理,并对病人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从而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刘林[9](2008)在《69例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产后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对其预防及治疗的有效方法,为及早采取措施,努力降低其发生并及时治疗挽救产妇生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将长春市妇产医院及我院产科3年间所收治的产后出血病例69例,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组,设计统计表格,并抽取对照组,从相关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记录。应用x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SPSS10.0统计软件包中的Frequencies计算频数,Means计算均数和标准差,不同组间均值的比较应用方差分析。【结果】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按期孕期行孕期保健的孕妇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行孕期保健者,产前或(和)产时给予预防性干预的孕妇发生产后出血的比例明显低于未行干预者。平均孕产次高者产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剖宫产比自然分娩更易发生晚期产后出血。宫腔纱布填塞术是一种方便、简洁,效果良好的治疗产后出血的方法。【结论】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与孕产妇年龄、营养、孕次、产次、是否有不良妊娠史、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等因素有关。产后出血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近年由于流产、引产等发生率增加,胎盘因素所占比例增大。做好孕妇的围产期保健系统管理工作,及早干预,及早发现,及早处理,是预防产后出血的有力措施。产后出血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但宫腔纱布填塞术治疗产后出血,方便、简洁,效果良好,同时避免切除子宫,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迅速,临床实用价值很大。

黎健[10](2008)在《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评价研究》文中提出一、研究背景尽管1987年发起了全球性母亲安全行动,但至今仍有一些国家的孕产妇死亡率没有显着下降,目前全球每年约有52.9万孕产妇死亡,几乎99%的孕产妇死亡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孕产保健政策的发展和可持续性取决于政策过程是否科学,这个过程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比较缺乏。为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广西自1998年开始实施以促进住院分娩为核心的母亲安全政策。科学依据对于决定政策不同阶段的干预重点以及确定政策的未来走向非常重要。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希望了解政策的发展过程及实施效果,这些信息需要凭借科学的理论方法来获取与分析。目前对于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过程及实施效果缺乏系统、全面、深入的评价,未能对政策的利益相关者所关心的问题给予满意的回答,未能提出令人信服的信息为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循证依据。本次研究正是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以促进政策的顺利发展,提高广西的孕产保健水平。二、研究目的本研究从政策学的角度,对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探讨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在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从孕产保健服务利用方在获取孕产保健服务的改善方面与从孕产妇死亡的特征变化方面来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并评价政策的发展方向;为政策决策者及实施者发现新的需求,促进政策进一步发展提供循证的决策依据和政策建议。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采用方便样本法在广西南丹县、融水县与三江县选择母亲8人、婆婆2人、村妇女主任2人、村妇幼保健员2人及前家庭接生员5人进行个人叙述性访谈;选择政府官员、政策制定者、卫生管理者、医生、市民社会成员、国际组织官员共13人进行关键知情人半结构深入访谈,结合使用文献分析法,采用政策形成性评价模型从政策环境、政策过程、政策内容和政策参与者等影响政策的主要方面对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过程进行形成性评价,重点研究卫生系统、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与市民社会等政策的主要决定因素对政策的影响。2.以2003年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广西数据库为基线资料,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法于2007年在广西邕宁县、阳朔县、融水县、平果县、南丹县、容县等6县各调查最近3年有过活产史的母亲99人共594人,作为政策干预后的结果资料,应用安德森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评价广西农村孕产妇对于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改善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3.利用1998年至2006年的广西孕产妇死亡监测点的孕产妇死亡监测资料评价广西孕产妇死亡的特征变化情况,分析影响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孕产妇死亡地点的因素。4.利用1998年至2006年的广西妇幼卫生工作年报表,采用系统决策分析方法评价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综合实施效果,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拟合广西孕产妇死亡率的预测模型并进行近期的外部预测,以评价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促进政策进一步有效实施的循证政策建议。四、主要研究结果1.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自实施以来,在政府重视与社会支持下,在全体政策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通过采取转变家庭接生员职能、建立健全乡镇基本产科服务中心和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新农合与降消项目有效结合补助住院分娩、免费接送孕产妇与免费住院待产、母婴安全担架行动、市民社会组织积极促进等富有特色与成效的措施,卫生系统管理、卫生人力资源、服务提供与市民社会等政策主要决定因素积极地相互影响,促进了政策顺利地发展,全区住院分娩率从1998年的45.67%上升到2007年的93.75%,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从1998年的86/10万和23‰降低到2007年的24.06/10万和12.64‰,并且提前4年达到广西两个《规划》2010年的目标要求。2.分娩地点在基线调查时以在家分娩为主,占58.72%,住院分娩率仅为39.80%:干预后住院分娩率为92.09%,在乡镇卫生院分娩的比例为66.67%。在家分娩的比例逐年下降,在乡镇与县级医院分娩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其中尤以在乡镇卫生院分娩的比例上升显着。基线调查时在家分娩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46.03%)、观念落后(21.34%)、急产(17.57%)和交通困难(9.62%),而干预后调查在家分娩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困难(37.78%)、急产(35.75%)、交通困难(17.78%)与观念落后(6.67%)。政策干预对于提高少数民族、高龄、农民、非高危、本人及丈夫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差、居住地离医院远、产前检查次数少和首次产前检查时间晚的孕产妇和经产妇的住院分娩率效果更好。3.经多因素分析调整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基线调查时影响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因素有分娩史、民族、孕产妇教育状况,家庭的饮水类型、以最快方式去最近医院的时间、是否被动员过住院分娩与产前检查情况等,按照对于住院分娩的促进作用大小排列,其OR值分别为:5次以上产前检查者25.579、被动员过住院分娩者7.865、高中文化者4.479、家庭饮用自来水者2.735、去医院时间少于10min者1.856、初产好1.71、汉族1.508。干预后调查影响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因素有民族、知道有住院分娩补助、知道产科急救电话、上过孕妇学校、能得到降消或新农合补助、丈夫教育状况、建立广西孕产妇保健手册、产前检查情况与是否认为应主动获取保健服务等,按照对于住院分娩的促进作用大小排列,其OR值分别为:能得到新农合补助者482.758、能得到降消补助者137.912、5次以上产前检查者18.673、知道急救电话者17.880、丈夫高中文化者12.672、知道有住院补助者10.554、汉族7.769、认为应主动获取服务者7.431、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者4.555、上过孕妇学校者4.049。说明通过政策干预,基本消除了分娩史、经济可及性与交通可及性对于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影响,但民族、文化程度、产前保健服务质量、孕产保健意识与社会动员情况等仍是影响住院分娩的重要因素。4.政策干预提高了产前检查覆盖率(P<0.05)、平均产前检查次数(P<0.05)与平均产后访视次数(P<0.05),并提早了平均首次产前检查时间(P<0.05)。干预后孕妇学校的入学率为48.31%,应加强产前筛查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的教育。产前检查质量较高,平均产前检查项目数为8.27项,有72.14%的对象做了全部9项产前检查:平均产后访视项目数为5.65项,接受8项以上产后访视项目者占接受过产后访视者的20.85%,产后访视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政策干预后孕产妇对医院服务的满意度总体水平高,对医院服务无不满意的人由基线时的50%上升到干预后的78.98%。孕产保健意识总体水平较高,获取孕产保健知识的最主要来源是医务人员,占75.87%,其次是宣传标语与孕妇学校,分别占22.30%与22.12%。5.干预后扣除降消项目与新农合的补助,在乡镇卫生院顺产的实际费用中位数比基线调查时低60元,在县级医院顺产的实际费用中位数比基线调查时低150元,在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院顺产实际支付的费用大为降低,提高了孕产妇获取住院分娩服务的经济可及性。6.死亡孕产妇中居住在山区、文盲、家庭人均年收入最低、没做过产前检查的孕产妇所占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孕产妇死在家中的比例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死在县级以上医院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7.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产科出血(44.25%)、羊水栓塞(9.95%)、妊娠合并心脏病(9.51%)与妊高征(9.29%)。产科出血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羊水栓塞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P<0.05);胎盘滞留(31.75%)和宫缩乏力(27.50%)是产后出血死亡的前两位原因,并且胎盘滞留的死因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P<0.001)。8.死亡孕产妇中可避免与创造条件可避免死亡的构成比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可避免死亡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P<0.001);可避免和创造条件可避免的死亡以个人家庭与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为主,个人家庭的知识方面的问题占68.03%,医疗保健系统的知识技能方面的问题占21.58%。9.经多因素分析调整了可能的影响因素后,民族、教育状况、分娩史、计划生育情况、居住地、家庭年人均收入与产前检查情况是影响孕产妇死亡地点的因素。与在家里死亡的孕产妇相比,高中文化者(OR=11.78)、居住在平原者(OR=2.726)、初产妇(OR=2.036)、人均年收入4000-8000元者(OR=1.917)、汉族孕产妇(OR=1.904)在县区级以上医院死亡的可能性更大:与在家里死亡的孕产妇相比,高中文化者(OR=3.594)、产前检查多于5次者(OR=2.879)、汉族孕产妇(OR=2.383)、计划内生育者(OR=1.647)、初产妇(OR=1.396)在乡镇卫生院死亡的可能性大,研究结果说明上述孕产妇获取住院分娩服务或医疗急救服务的可及性较好,也提示了少数民族、计划外生育、文化程度低、家庭经济状况差、居住在山区、产前检查次数较少的孕产妇和经产妇获取住院分娩服务或者在发生致命产科风险时获取医疗急救服务的可及性差,在家中死亡的风险大,应是下一步政策干预的重点人群。10.经TOPSIS法评价,广西母亲安全政策实施9年来综合效果呈逐年上升趋势:采用ARIMA时间序列模型预测2008年广西孕产妇死亡率为17.695/10万。五、政策建议1.维护良好的卫生系统外部环境,强化政府在广西母亲安全政策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公共责任;2.进一步加强与市民社会的合作,建立广西母亲安全政策与其他社会政策有效的协调与配套机制:3.继续增加孕产保健事业的经费投入,建立制度化的孕产保健经费保障机制和投入增长机制;4.建立起覆盖全人群、功能完善、分工合理的孕产保健服务体系:(1).加强农村基层产科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与服务质量,建立并完善各个层级服务网络之间相互转诊的良性循环机制:(2).加强产科人力资源队伍建设,制定广西孕产保健人力资源的长期发展战略:(3).建立妇幼卫生系统与计划生育系统的协调机制,将计划外妊娠的孕产妇全面纳入孕产保健系统管理;5.设立孕产妇待产所进一步提高偏远农村孕产妇对住院分娩服务的地理可及性;6.因地因人制宜采取健康促进策略,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和低文化妇女,将孕产保健知识纳入义务教育,提高住院分娩的可持续性。

二、胎盘嵌顿致产后大出血剖宫取胎盘一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胎盘嵌顿致产后大出血剖宫取胎盘一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宫腔镜电切术与口服米非司酮在胎盘植入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1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入组标准
    3.方法
第2章 结果
    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2. 两组患者血 h CG 降至正常所需时间、植入胎盘组织消失时间、异常阴道流血持续时间、治愈率、感染发生率、治疗后是否发生宫腔粘连以及医药总费用的比较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胎盘植入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自行设计的宫腔止血双囊与宫腔纱条填塞防治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1
Abstract 1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2
第一部分 宫腔止血双囊与宫腔纱条填塞防治非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前言
    目的
    对象及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材料
    检查仪器
    筛选方法
    试验评价
    统计分析
    质量控制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自行设计的宫腔止血双囊与宫腔纱条填塞在辅助防治凶险型前置胎盘伴胎盘粘连或植入剖宫产产后出血单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研究目的
    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
    研究材料
    检査仪器
    临床试验步骤
    疗效评价
    统计分析
    质量控制
    结果
    讨论
    结论
总结
创新性、局限性与展望
参考文献
基金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生化汤加味协同卡前列甲酯栓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恶露不绝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和方法
    1.研究资料的一般情况
    2 研究方法及药物
    3 观察记录数据
        3.1 出血量
        3.2 首次排气时间
        3.3 宫底下降情况
        3.4 恶露情况
        3.5 术后56天彩超检查子宫复旧
        3.6 乳汁分泌情况
        3.7 妇科检查
        3.8 其他观察
    4.疗效评判标准
        4.1 恶露持续时间及宫底高度
        4.2 子宫复旧情况的评价指标
        4.3 宫腔积血
        4.4 泌乳情况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产后出血情况
    2 术后首次排气时间
    3 宫底下降速度
    4 恶露指标
    5 术后56天子宫各径线之和及宫腔积血情况
    6 两组症状和体征积分情况
    7 两组产妇泌乳情况
    8 两组总显效率、有效率
    9 不良反应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附录)
致谢

(4)凶险性前置胎盘9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定义概述
        1.2.2 凶险性前置胎盘与胎盘植入的关系
        1.2.3 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诊断
        1.2.4 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处理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排除及诊断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流行病学资料
    3.2 凶险组与对照组一般情况
    3.3 凶险组与对照组手术及预后情况
    3.4 凶险组与对照组围生儿结局情况
    3.5 凶险组与对照组前置胎盘类型情况
    3.6 凶险组中剖宫产次数及胎盘类型对母体的影响
        3.6.1 剖宫产次数对母体的影响
        3.6.2 凶险性前置胎盘类型对母体的影响
    3.7 超声诊断凶险性前置胎盘类型情况
    3.8 超声、MRI术前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性
第4章 讨论
    4.1 凶险性前置胎盘的流行病学资料
    4.2 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危险因素
    4.3 凶险性前置胎盘不良妊娠结局
    4.4 胎盘类型及剖宫产次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4.5 凶险性前置胎盘的诊断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剖宫产瘢痕妊娠相关临床问题及发生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复发性剖宫产瘢痕妊娠发生的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CSP诊断
        2.3 治疗方法和结局
        2.4 调查内容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危险因素比较
        3.3 Logistic回归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刮宫术及宫腔镜在剖宫产瘢痕妊娠治疗中的比较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处理
        2.5 观察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手术疗效、安全性、临床转归和费效比指标及比较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子宫剖宫产瘢痕妊娠妇女蜕膜组织整合素β3及白血病抑制因子表达变化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标准
        2.3 实验方法
        2.4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CSP组和宫内早孕组临床一般资料及比较
        3.2 两组研究对象整合整β3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差异比较
        3.3 两组研究对象LIF在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差异比较
    4 讨论
        4.1 整合素β3在CSP发生机制中可能的作用
        4.2 LIF在CSP发生机制中可能的作用
        4.3 本研究的局限性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剖宫产术中子宫角部收缩乏力的原因及弓形动脉缝扎术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及分组
    2.研究方法
        2.1 收集资料
        2.2 手术方法
        2.3 疗效判断
        2.4 术中术后观察指标
        2.5 统计方法
结果
    1. 高危因素分析
    2. 各组止血效果、手术时间及出血量
    3. 各组术后病率、术后 24h 出血量及术后平均住院日
讨论
    1. 宫角部收缩乏力的原因分析
    2. 术中子宫角部收缩乏力的处理
        2.1 保守治疗
        2.2 手术治疗
        2.2.1 手术治疗现状分析
        2.2.2 弓形动脉缝扎术疗效分析
        2.2.3 单侧或双侧弓形动脉缝扎术相对于其他术式的优点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预防和展望
7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8)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资料
产后出血原因及临床表现
治疗与结果
护理
讨论

(9)69例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致谢

(10)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方法学
    一、理论基础
    二、政策评价设计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的方法学
    五、资料处理与分析
    六、质量控制
    七、研究伦理
    八、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三章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形成性评价
    第一节 广西概貌
    第二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策略
    第三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环境
        一、国际环境
        二、内部环境
        (一) 法制环境的改善
        (二) 传统观念与旧习俗对住院分娩的影响
        (三) 交通地理条件对于住院分娩的影响
        (四) 经济因素对住院分娩的制约
        (五) 家庭接生员的历史因素对于住院分娩的影响
    第四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内容
    第五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过程
        一、政策情势判断
        二、政策试点
        三、政策发展与实施
        (一) 卫生系统管理
        案例1
        (二) 服务提供
        案例2
        (三) 人力资源管理
        (四) 市民社会
        案例3
    第六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政策参与者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
    第一节 广西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服务的利用评价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研究对象的背景特征
        (二) 基线调查与干预后调查住院分娩率的分年度变化情况
        (三) 分娩地点构成分析
        (四) 住院分娩率按研究因素的分布
        (五) 住院分娩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六) 孕产保健服务情况评价
        (七) 分娩费用评价
        (八) 对家庭分娩人群的分析
        (九) 孕产妇对住院分娩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十) 干预后孕产妇对孕产保健意识的认知
        三、讨论
    第二节 广西孕产妇死亡评价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监测地区孕产妇死亡率
        (二) 孕产妇死亡的相关背景因素
        (三) 死亡孕产妇的孕产保健情况
        (四) 死亡孕产妇的死亡评审情况
        (五) 拟合孕产妇死亡地点影响因素的多分类Logit模型
        三、讨论
    第三节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的发展方向评价
        一、资料来源与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 TOPSIS法评价母婴安全工程综合实施效果
        (二) ARIMA模型预测孕产妇死亡率
        三、讨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建议
    三、本研究的特色与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一: 综述
附件二: 广西母亲安全政策大事记
附件三: 文献分析工具模板
附件四: 半结构化访谈提纲模板
附件五: 孕产保健服务调查问卷
附件六: 发表文章情况

四、胎盘嵌顿致产后大出血剖宫取胎盘一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宫腔镜电切术与口服米非司酮在胎盘植入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对比研究[D]. 金秋.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8)
  • [2]自行设计的宫腔止血双囊与宫腔纱条填塞防治前置胎盘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D]. 韦静. 南京医科大学, 2018(12)
  • [3]生化汤加味协同卡前列甲酯栓减少剖宫产产后出血、恶露不绝的疗效研究[D]. 臧鸿鹍. 青岛大学, 2017(02)
  • [4]凶险性前置胎盘90例临床分析[D]. 陈雅暖. 吉林大学, 2017(09)
  • [5]剖宫产瘢痕妊娠相关临床问题及发生机制研究[D]. 钱志大. 浙江大学, 2015(10)
  • [6]剖宫产术中子宫角部收缩乏力的原因及弓形动脉缝扎术的疗效分析[D]. 王瑜. 大连医科大学, 2014(01)
  • [7]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14(11)
  • [8]产后出血原因分析及临床护理体会[J]. 胡彩莲. 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3(19)
  • [9]69例产后出血病例的临床分析[D]. 刘林. 吉林大学, 2008(10)
  • [10]广西母亲安全政策评价研究[D]. 黎健. 复旦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胎盘嵌顿致产后出血剖宫产摘除胎盘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