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谱重组苏云金杆菌的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真[1](2016)在《长白山区土壤中高毒力苏云金杆菌的筛选、生物测定及防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从长白山区的150份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18株苏云金杆菌,其中山地分离率为8.5%,农田分离率为16.2%。通过镜检发现,18株菌株产生的伴孢晶体均为菱形。进行初步生物测定,结果显示18株菌株中对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致死率超过90%的菌株分别有17株、5株和4株。对甜菜夜蛾表现出高活性的4种菌株YN1-1,YN2-6,YN4-2,YN6-2,进行进一步的生物测定时,当浓度为1 X 106 cfu/ml时死亡率达到100%,4种菌株的半致死浓度和致死浓度分别为1.57×105 cfu/ml和2.43 × 106 cfu/ml;1.34× 106 cfu/ml和7.44×106 cf u/ml;5.23 X 1 05 cf u/ml 和 3.26 X1 06 cfu/ml;3.07 X 1 04 cfu/ml 和 2.62 X 1 05 cf u/ml,其药效从大到小依次为YN1-1>YN6-2>YN4-2>YN2-6。对斜纹夜蛾表现出高活性的5种菌株YN1-1,YN2-1,YN4-1,YN4-4,YN6-1,进行进一步的生物测定,当浓度为1 X 107 cfu/ml时死亡率均为100%,其半致死浓度和致死浓度分别为:3.31 X 105 cfu/ml 和 9.74×105 cfu/ml;8.83X 105 cfu/ml 和 2.71X 106 cfu/ml;6.25X 105 cfu/ml 和 1.79X 106 cfu/ml;1.83X 105 cfu/ml 和 6.04X 105 cfu/ml;2.80X 105 cfu/ml 和 1.17X 106 cfu/ml,其药效从大到小依次为YN4-4>YN1-1>YN6-1>YN4-1>YN2-1。经过生物测定和毒性测定,最终筛选出高活性的YN1-1为目标菌株,进行蛋白质杀虫特性调查。其原毒素蛋白质分子量为136 kDa,活性蛋白质的分子量为63 kDa。将一定浓度的表面活性剂添加到Bt药液里,喷雾后调查对农作物及Bt的安全性及其Bt在叶面的附着量。结果表明。4种表面活性剂对蔬菜及Bt安全,其中速展、有机硅、吐温80的3000倍稀释液在葱等10种蔬菜上都能显着提高Bt的附着量。本研究筛选出的YN1-1菌株在室内处理小菜蛾时,第2天药效就达到100%,比已经商品化的Bt(WP)药效更好,在处理菜青虫时YN1-1菌株的药效比Bt(WP)药效高,但没有达到显着程度;在田间防效上,YN1-1菌株的虫口减退率也比Bt(WP)高,表现出优良的开发潜力。
邱德文[2](2013)在《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文中认为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利用在农业病虫害防控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进入21世纪后,更备受世界各国关注。随着绿色植保战略的推进与实施,生物农药研发成为我国生物产业、农业科研与应用的热点,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大研究领域与方向。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了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瓶颈,提出了促进发展的可行对策。
刘华梅[3](2008)在《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工程菌G033A发酵代谢及增效物质回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云金芽胞杆菌(Bt)在微生物防治害虫的实践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随着它在防治害虫中的广泛应用,人们对苏云金芽胞杆菌的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但是传统Bt菌株存在杀虫谱窄、毒力低、单一制剂大面积反复使用造成害虫产生抗药性等缺点,严重制约Bt的发展与应用。通过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分离克隆不同杀虫活性的杀虫晶体蛋白(ICPs)基因,并将不同杀虫活性的ICP基因进行重组,获得杀虫谱广、持效期长、或具有杀虫抗病等多种功能的多样性Bt系列产品。本论文围绕兼治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的Bt工程菌G033A进行了培养基优化,发酵代谢,增效物质的回收等一系列研究,为加速Bt工程菌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应用响应面分析法(RSM)优化G033A发酵培养基,通过部分因子筛选设计、最陡坡试验、和中心组合设计,并采用多元一次和二次回归方程拟合因素与响应值之间的函数关系,通过最少的实验次数,得到一个最优培养基。培养基主要成份为:4 %葡萄糖,4.388 %花生粕;0.391 %酵母抽提物;0.315 %玉米浆粉及微量元素。该培养基作为G033A的发酵培养基,摇瓶发酵水平对棉铃虫的效价为5783IU/μl。RSM法采用合理的实验设计,用很少的实验数量和时间对实验进行全面研究,可快速获得明确,有目的的结论,为Bt培养基的筛选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利用30 L全自动不锈钢发酵罐,进行了G033A分批发酵和补料分批发酵代谢研究。对培养过程各参数的变化、影响发酵因素及外源基因表达需求进行分析,根据G033A不同时空表达启动子的特点,确定了补料浓度、补料时机。采用补料分批发酵工艺,发酵过程控制pH 6.8-7.2,调节转速使溶氧维持在G033A临界氧之上,保持发酵液还原糖水平控制在0.5-1 % ,葡萄糖消耗总量为6.8 %,补加水解植物复合氨基酸共1%,发酵液130 kD /65 kD晶体蛋白含量为0.58 %/0.82 %,增效倍数达5.5倍,发酵液菌数为62亿/ml,发酵液对棉铃虫效价为7012 IU/μl,发酵水平较分批发酵显着提高。研究表明,对一个已经组建完成的工程菌来说,选择最合适的培养条件是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关键步骤。溶氧已成为Bt高密度发酵的主要限制因素,本论文还就搅拌叶类型、温度和罐压对Bt G033A发酵过程的溶氧影响进行了研究,如下组搅拌叶用平叶,中组搅拌用箭叶和弯叶时,充分混合可有效改善供氧;在工程菌Bt G033A发酵过程中,温度每下降0.1℃,溶氧升高约1%;罐压从0.05 MPa提高到0.065MPa,溶氧浓度平均增加12%左右,发酵过程应合理控制对数期的温度和罐压来提高溶氧。这些研究工作对于指导G033A生时如何有效控制发酵过程溶氧高于临界之上具有指导和实践意义。G033A高产Zwittermicin A,本课题建立了离子交换树脂的方法回收G033A发酵上清液中Zwittermicin A的工艺,采用该工艺增效物质回收率达93.1%,增效粉单位达463U/g。研究表明,离交工艺回收G033A发酵上清液中的增效物质是一种可行的,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方式,能得高质量的Zwittermicin A,将其与晶体进行科学配伍,获得性状好,效价高的Bt产品。
徐健[4](2008)在《粘虫颗粒体病毒对苏云金杆菌增效作用及应用》文中指出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是研究应用最为广泛的生物杀虫剂,实际使用中存在作用速度慢、防效低等弱点。美洲粘虫颗粒体病毒(Pseudaletia unipuncta granulosis virus , PuGV )是含有增效蛋白( enhancin)的杆状病毒(Baciluvirus),能提高核型多角体病毒(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NPV)的侵染能力及Bt的毒力。本文以Bt和东方粘虫P. separata转主增殖的美洲粘虫颗粒体病毒(PuGV-Ps)为材料,明确了PuGV-Ps对Bt的增效作用和增效特性;并从PuGV-Ps对杀虫晶体蛋白的酶解活化、昆虫中肠酶活性的变化、昆虫中肠围食膜(peritrophic membrane,PM)结构的破坏等方面探索了增效机理;克隆和测序了PuGV-Ps增效蛋白基因并原核表达了增效蛋白;研制了PuGV-Ps对Bt的增效制剂,并明确了其应用效果。主要结果如下:1明确了PuGV-Ps对Bt的增效作用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为试虫,采用生物测定方法测定了PuGV-Ps对Bt制剂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Bt中加入PuGV-Ps对3种鳞翅目害虫都具有增效作用,共毒系数达127-146。高温灭活的PuGV-Ps对Bt同样具有增效作用,对小菜蛾的共毒系数达135.8,说明PuGV-Ps中含有对Bt毒力增强作用的增效因子。PuGV-Ps可以提高Bt对小菜蛾的杀虫速度,250μg/mL浓度的Bt中加入PuGV-Ps较单用Bt致死中时间LT50缩短了37.8%。转Bt基因的抗虫棉叶经PuGV-Ps处理后饲喂棉铃虫死亡率也得到相应提高。PuGV-Ps还能增强Bt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幼虫生长量相对减少、蛹重下降、化蛹率降低和化蛹历期延长。2分离纯化了PuGV-Ps增效蛋白并测定其对Bt的增效活性用PuGV感染东方粘虫获得的转寄主粘虫颗粒体病毒PuGV-Ps的包涵体中含有分子量为108 kD的增效蛋白。PuGV-Ps经碱溶、Sephadex G-200凝胶过滤层析分离获得部分纯化的增效蛋白。以小菜蛾、甜菜夜蛾、棉铃虫等3种鳞翅目昆虫为试虫测定部分纯化的增效蛋白对Bt的增效作用,联合作用的共毒系数在116-155之间,表明PuGV-Ps增效蛋白是一种增效因子,可以增强Bt鳞翅目昆虫的毒力。3探明了PuGV-Ps对Bt增效作用的影响因子PuGV-Ps对Bt的增效程度随PuGV-Ps量的变化而不同,试验范围内不同配伍的PuGV-Ps和Bt间的共毒系数在105.3至195.0之间,其中以Bt∶PuGV-Ps为4∶1增效作用最明显,72 h LC50为0.039 mg/mL。不同温度和pH都影响PuGV-Ps对Bt的增效作用,16℃20℃增效程度明显高于24℃32℃,而碱性条件下(pH 8-9)增效作用更显着。PuGV-Ps对Bt的增效作用因小菜蛾龄期不同而变化,2、3龄幼虫试验,小菜蛾死亡率较Bt分别提高了50%和30.31%,而对低龄(1龄)和高龄(4龄)幼虫增效不显着。PuGV-Ps饲喂2 h后接毒Bt,小菜蛾死亡率明显提高,48 h死亡率达66.67%,较Bt+PuGV-Ps处理死亡率提高了53.87%,差异显着。4分析了PuGV-Ps对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的酶解活化作用用氨苯磺胺偶氮酪蛋白为底物测定PuGV-Ps中总蛋白酶活力表明,PuGV-Ps在pH 7.38-10.38的碱性条件下均具有一定的蛋白酶活性,且蛋白酶活力随pH的升高而显着提高。4种蛋白酶抑制剂都能抑制PuGV-Ps的蛋白酶活力,以大豆胰蛋白酶抑制剂(STI)的抑制作用最强,表明PuGV-Ps的蛋白酶活性是以胰蛋白酶为主要活力的多种蛋白酶的活性特征。通过SDS-PAGE研究了PuGV-Ps对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的降解活化作用,结果表明,碱性条件下Bt晶体蛋白和PuGV-Ps共同孵育,130 kD的δ-内毒素被进一步酶解成分子量为110 kD、87 kD、61 kD、47 kD等多种不同分子量的肽链,其酶解活化程度随缓冲液pH的升高而加深,在pH 10.7的0.1 mol Na2CO3缓冲液中,δ-内毒素被完全酶解,产生具有一定抗蛋白酶继续降解能力的分子量为47 kD、60 kD和61 kD的活性片段。同时PuGV-Ps量的多少和碱解时间都影响δ-内毒素的酶解活化程度,STI能一定程度抑制PuGV-Ps对δ-内毒素的酶解活化。5明确了PuGV-Ps抑制甜菜夜蛾中肠液对δ-内毒素的过度降解PuGV-Ps具有蛋白酶活性,对甜菜夜蛾中肠酶液离体蛋白酶活力及取食PuGV-Ps后总蛋白酶活力影响测定表明,在中肠酶液适宜pH范围(pH 9.38-10.38)内,PuGV-Ps都一定程度抑制了中肠酶液的总蛋白酶活力。SDS-PAGE试验显示,PuGV-Ps影响了甜菜夜蛾中肠酶液对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的降解活化作用,表现在对中肠酶液酶解130 kD的δ-内毒素成60 kD-87 kD的较大分子量的活性多肽无明显影响,但对活性多肽的进一步降解具有抑制作用,这种过度降解的抑制作用在25℃-30℃的温度和随酶解时间的延长更为显着。不同缓冲液同样影响甜菜夜蛾中肠酶液对δ-内毒素的降解,Na2CO3盐的存在是影响降解程度的重要因子。6证实了PuGV-Ps并发现Bt对甜菜夜蛾中肠PM结构的破坏作用利用环境扫描电镜和SDS-PAGE电泳技术研究了Bt、PuGV-Ps及其增效蛋白对甜菜夜蛾中肠PM的影响。电镜观察结果表明,正常的甜菜夜蛾PM外壁有韧性,表面较平滑,少皱褶,内壁表面较粗糙,有较厚质感,无孔洞和缝隙;取食PuGV-Ps或增效蛋白后的PM外壁皱缩,内壁平滑、质薄;Bt单独作用于PM同样改变了围食膜结构,但影响程度较小;但不同处理未发现对甜菜夜蛾PM造成穿孔或裂缝。中肠PM蛋白的SDS-PAGE试验表明,取食PuGV-Ps和增效蛋白后,PM上200 kD、150 kD、80 kD的大分子量的蛋白一定程度被降解成78 kD以下的小分子量蛋白带,小分子量27 kD的蛋白也被部分降解,而分子量为28 kD的小分子蛋白同时被完全降解;Bt也影响了PM蛋白的构成,取食Bt的PM蛋白电泳减少了28 kD的小分子蛋白,说明甜菜夜蛾PM上28 kD的蛋白是PuGV-Ps增效蛋白和Bt的共同靶蛋白。离体降解试验进一步证明Bt及增效蛋白对甜菜夜蛾PM上28 kD蛋白具有降解作用。7克隆和测序了PuGV-Ps增效蛋白的全长基因以PuGV-Ps的DNA为模板,参考粉纹夜蛾颗粒体病毒(TnGV)和棉铃虫颗粒体病毒(HaGV)的增效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反应扩增出一条2.7 kb的特异性基因片段。纯化的PCR产物克隆到载体质粒pEASY-E2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EASY-En;用DNA双链测序法测定重组质粒pEASY-En中的外源基因序列,证明PCR扩增的产物是PuGV转宿主病毒PuGV-Ps增效蛋白的全长基因。与原始PuGV基因组增效蛋白的序列比较,两者同源性达99.59%,其中5’端500 nt相似性为98.60%,而3’端500 nt仅1个碱基发生突变。说明PuGV-Ps增效蛋白基因的3’端是基因的保守区域。8原核表达了PuGV-Ps增效蛋白并测定了表达蛋白的增效活性以大肠杆菌BL21(DE3)为感受态细胞,将插入PuGV-Ps增效蛋白基因的重组质粒pEASY-En转化到大肠杆菌中,构建了重组菌,于37℃下通过IPTG诱导表达了108 kD的表达产物。表达的目的蛋白带有6×His标签,能特异性吸附在Ni2+上并得到纯化,证明表达产物是目标增效蛋白。LB培养液中加入0.2%的葡萄糖后有利于增效蛋白基因的表达。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粗提的表达产物具有增效活性,可以提高Bt对棉铃虫、甜菜夜蛾的敏感性,600μg/g Bt浓度中加入300μg/g增效蛋白表达产物后甜菜夜蛾死亡率提高了10%,400μg/g Bt浓度中加入400μg/g增效蛋白表达产物后,棉铃虫死亡率由23.67%提高至38.67%,差异显着。随表达产物量的增加,增效作用更为显着。9研制了PuGV-Ps增强Bt制剂,并明确了其应用效果依据PuGV-Ps对Bt的增效作用,采用人工增PuGV-Ps、液体发酵Bt和喷雾干燥加工技术,研制了一种病毒增强Bt可湿性粉剂。该制剂主要成份为PuGV-Ps和Bt,含量为3.0×109OB/g PuGV-Ps·1.0×1010活芽孢/g Bt,共毒系数达162.57。该制剂毒性微毒,大白鼠经口LD50大于5000 mg/kg,无致敏和刺激性,无致病性,对鱼、鸟和蜜蜂均为低毒。田间应用结果表明,对小菜蛾、甜菜夜蛾、水稻纵卷叶螟Canphalocrocis medinalis等多种害虫都有较好防效。2000μg/mL浓度对小菜蛾2 d、7 d的防效达86.74%和79%,较Bt单剂的防效分别提高了23.5%和29.7%,差异显着;对甜菜夜蛾10 d防效达61.22%,与阿维菌素(Abamectin)1000μg/mL防效相当;水稻田使用病毒增强Bt 1500 g/ha对稻纵卷叶螟7 d防效达80.77%,高于Bt单剂71.15%的防效;使用病毒增强Bt对稻田蜘蛛无影响,药后7 d田间蜘蛛减少率为3.92%,而阿维菌素等对蜘蛛杀伤率达34.39%。
丁学知[5](2006)在《苏云金杆菌4.0718菌株的cry杀虫基因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和发展现代植物保护生物技术,确保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利用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取代有残留杀虫化学农药控制植物害虫,实施生态农业计划,已成为国际上发展的新趋势。但在对提高Bt杀虫毒力、挖掘新的cry杀虫功能基因和研究其蛋白质组学上有待深入进行。本文利用微生物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和蛋白质组学方法,选育出Bt4.0718新菌株,系统研究了cry基因,发现了新的杀虫基因,利用烟草几丁质酶基因tchi B与Bt4.0718菌株的cry1Ac基因重组,获得高效杀虫工程菌。首次对Bt的杀虫功能蛋白质组进行了研究。Bt作为微生物杀虫剂在生产上成功推广和应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毒力菌株的选育。本研究从湖南不同生态区域采集的858份土样中,分离出30份Bt菌株。从中筛选一株具有典型Bt菌落特征和较高杀虫毒力的7012c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和两次亚硝基胍(NTG+LiCl)的交替复合诱变,发现菌体的伴孢晶体的形状、大小、数量和芽孢同伴孢晶体的比例与杀虫毒力密切相关。以此特征为依据进行快速初筛和毒力生测复筛,获得一株高毒力突变杀虫新菌株4.0718。该突变株杀虫毒力与出发菌株相比提高了7.5倍,在6h、12h、和24h内供试小菜蛾三龄幼虫死亡率分别高达20%、97%和100%。此菌株经连续10代培养稳定遗传。这为高毒力杀虫菌株的选育提供了一种简单和快速的方法。在对4.0718进行单因子培养条件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试验和结合杀虫毒力生测,对该菌株进行发酵试验,获得了最佳发酵条件。Bt菌株的杀虫活性与其携带的编码杀虫晶体蛋白(ICPs)的cry基因密切相关。通过PCR扩增的产物电泳检测,4.0718含有cry1和cry类杀虫基因,显示出4.0718菌株cry基因类型丰富。将4.0718菌株质粒上的cry1Ac基因和烟草几丁质酶基因tchiB(去掉信号肽和去信号肽再加肠激酶位点)重组,经双酶切和亚克隆,将带有cry1Ac基因上游启动序列和下游终止序列的重组基因片段克隆至穿梭载体pHT315中,分别构建重组质粒pHUAccB6和pHUAccB7,转入E.coli,电转入Bt无晶体突变株XBU001中,获得重组菌株HAccB6和HAccB7。通过液体双相孢晶分离提取后,将晶体和上清液分别进行SDS-PAGE分析,双价重组基因与对照cry1Ac基因在无晶体突变株中表达量相比较,获得高效表达的双价融合蛋白。经定量分析:双价融合蛋白分别占总蛋白量的62.5%;Cry1Ac蛋白占蛋白总量的42.0%。经原子力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表达后的融合蛋白呈菱形和椭圆形晶体,其规格约为1.5×3.0μm。经生测分析,两株工程菌HAccB6和HAccB7的重组基因表达的融合晶体蛋白二者在毒力上比较接近,而与对照工程菌HAc5和野生菌4.0718相比较,速杀时间提前36h。工程菌HAccB6对棉铃虫(Heli coverpa armigera)具有高效杀虫活性,其72h LC50值为9.10μg/mL,为对照菌杀虫毒力的4.529倍。结果显示出tchiB基因与cry1Ac基因重组后的表达产物具有显着的杀虫增效作用。首次对Bt杀虫晶体蛋白质进行了研究。用液体双相法和等电点沉淀法纯化晶体蛋白,结合用2-DE分离的蛋白质进行质谱鉴定,确定了伴孢晶体蛋白总蛋白质的提取方法,获得了更清晰、分辨率更高和聚焦效果更好的2-DE图谱,建立了Bt晶体蛋白的双向电泳方法。对分别属于Bt的3个不同亚种的库斯塔克亚种4.0718、武汉亚种140菌株和以色列亚种H14菌株及相关工程菌株HAccB6和HAccB7的晶体蛋白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程菌HAccB6和HAccB7菌株分别检测到356±9和400±11个,其中两者129个蛋白质斑点相互匹配,平均匹配百分率为30%。等电点沉淀法双向电泳(2-DE)图谱中检测到90±9和193±11个蛋白质斑点数,其中两者的80个蛋白质斑点相互匹配,平均匹配百分率为40%,说明两者在毒力以及杀虫谱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2-DE胶上大部份蛋白质点进行了质谱分析,鉴定出各菌株的晶体蛋白成份中的7类功能蛋白质,即杀虫毒蛋白(Cry1Ac、Cry2Aa、CryIG,CryH2,Cry1Ab16,Cry2Ac2)、晶体形成相关结构蛋白(伴侣蛋白dnak)、蛋白质折叠和组装的重要调节者热休克蛋白HSP60,物质代谢酶类(分支链氨基酸转氨酶、烯醇酶、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3)、蛋白质合成因子(ATP合成酶F1、ATP合成酶β-链、β-内酰胺酶、翻译延长因子Ts、Tu、G)、延长因子EF-Tu和EF-Ts、假想蛋白、转运蛋白(ABC transporter ATP-binding protein)、和蛋白引发因子(Trigger factor)等。从研究的Bt菌株中都鉴定有HSP-60,翻译延长因子Tu这两种蛋白,认为这两种蛋白很可能为晶体形成相关的重要蛋白,且杀虫晶体蛋白在结构与杀虫活性功能上的关系密切。这些表达谱和功能蛋白质组的研究将有助于对杀虫晶体蛋白杀虫机理的理解。特别是在Bt武汉亚种中新发现了Cry2Ac6蛋白。晶体蛋白种类的不同则有助于解释4.0718菌株高效杀虫的生化功能特征。结合利用CPHmodles、Ds ViewerProTrial和Swiss-Pdb Viewer软件,发现新型的Cry2Ac6与Cry2Aa的毒性核心片段空间结构有一定差异。说明与昆虫中肠受体蛋白结合的亲和力不同,引起其在杀虫毒力上的差异。总之,本项研究为苏云金芽孢杆菌高毒力杀虫菌株的选育、发酵条件、cry基因与外源毒素基因重组及亚种间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了一系列的方法和可借鉴的研究思路,鉴定了与杀虫毒力相关的cry基因及其功能蛋白质组,创新性研究了不同原毒素分子结构与杀虫活性之间的内在规律及其与昆虫细胞受体结合机制的信息。
余建坤[6](2006)在《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生物技术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生物技术来支撑,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来规范和引导生物技术的发展,从而找到一个生物技术与可持续农业的有效结合点,这是本论文研究的总体思路。 1.系统阐述了各类型农业生物技术的内涵、研究进展和成效。现代生物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群,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工程、酶(蛋白质)工程等4大工程技术。对农业4大生物工程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技术的进展(以转基因作物类型为重点),作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为构建评价体系奠定基础。 2.根据农业生物技术的生态安全性的要求,建立了其安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1)水平基因转移。评价了GMOs(转基因生物)在自然环境中水平基因转移的可能途径及其研究方法;(2)非靶标效应。阐述了转基因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通过食物链产生的间接影响、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对鸟类的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3)有害生物抗性的产生与发展。重点阐述了对Bt的抗性及治理策略;(4)转基因植物的入侵能力。阐述其主要途径是通过生物群体的自身繁衍与扩散和通过基因渗入向野生种群扩散;(5)目的基因的重组与稳定性。主要是目的基因特别是病毒基因在转基因植物中的位移、重组和稳定性产生的影响;(6)对哺乳动物的影响。主要是转基因植物对哺乳动物的毒性和转基因食品中的过敏原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需要进行潜在风险总体评估和人体安全专项评估,分析了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上述指标主要为定性指标,对具体的生物技术产品,组织针对这六个方面的试验,只要其中一项指标达不到要求,即存在环境安全隐患,则不考虑对其进行进一步综合评估和应用推广。同时,结合典型事例,对农业生物技术生态安全性评价各指标进行了分述。 3.构建了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以转基因作物为对象,借鉴国内外可持续性综合评价的方法,本着简明、实用和可操作性原则,从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构建一个能够比较科学的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生态评价是在农业生物技术环境安全性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农业生物技术
殷向东,徐健,刘琴,苏建坤[7](2006)在《我国Bt杀虫剂实用化的主要历程与前景展望》文中提出重点阐明了B t杀虫剂实用化在中国的主要发展历程,并对其未来的再发展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罗兰[8](2005)在《苏去金杆菌的分离、cry/cyt基因鉴定及杀线虫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农业有害生物每年都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严重的损失,尤其是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等害虫及植物病原真菌、寄生线虫等的危害最为严重。苏云金杆菌制剂是目前应用最为成功的一类微生物杀虫剂,在防治植物病害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深入挖掘我国丰富的苏云金芽孢杆菌资源,分离克隆新型高毒力的杀虫蛋白基因,对构建高效广谱工程微生物和培育转基因抗虫植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从我国20 省市自治区共采集178 份土样,采用常规稀释平板法,并结合伴孢晶体的复红染色鉴定苏云金杆菌,共分离获得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51株。对51 株Bt 分离菌株的cry 基因进行了PCR 鉴定。以cry1,cry2,cry3,cry4,cry-n,cry7,cry8,cry11,cry13 和cyt 的通用引物作PCR 分析,研究结果表明:4 株含有cry4,12 株含有cry7,4 株含有cry8,4 株含有cry1,2 株同时含有cry1 和cry2,27 株无PCR产物,未检测到其它基因型。对4 株含有cry4 菌株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编号为BD-2-1,BD-2-2,HC-7-1和STG-21-7 的Bt 菌株主要形成球形伴孢晶体,部分为不规则形;前3 个菌株的11 项生理生化指标基本一致,但与STG-21-7 差别较大;这4 个菌株活性晶体蛋白主要由6672kDa、2731kDa 和20kDa 组成;从cry4 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认为,BD-2-1 和BD-2-2 为同一菌株,与另外2 株有差异,但4 菌株所含基因的同源性大于90%,都与cry40-like 同源性为88%。对4 株含有cry8 菌株进行了系统研究。编号为YN-1-1、SH-1-2、HZJ-35-17 和HZJ-3-3 的菌株主要形成扁长方形伴孢晶体,部分为不规则形;11 项生理生化指标差别较大;HZJ-35-17 的杀虫晶体蛋白主要为130kDa 和7075kDa,其它菌株的杀虫晶体蛋白主要为7075 kDa;从cry8 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认为,YN-1-1、SH-1-2、HZJ-35-17和HZ-3-3 的同源性大于90%; YN-1-1 与SH-1-2 所含cry8 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9.67%;HZJ-3-3 所含cry8 基因和cry8Bb1 基因同源性达97%;HZJ-35-17 和YN-1-1 及SH-1-2的同源性为95%,这4 株所含基因与cry8B的基因同源性为89%,和cry8A 基因的同源性为83%。 用51 个苏云金杆菌菌株对松材线虫进行了活性测定,筛选到2 株活性较高的苏云金杆菌,(其编号分别为XZ-4-5 和HC-7-1)分别提取外毒素和内毒素对松材线虫生测,明确了活性物质主要是外毒素,内毒素活性不如外毒素高。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结果表明,2 个菌株对番茄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均有一定的防效。菌株XZ-4-5 的外毒素对松材线虫有一定的活性,且含有对鞘翅目害虫有活性的cry7 基因,这对进一步研究其对松材线虫或其传播介体松褐天牛的杀虫活性具有重要
高梅影,戴顺英,彭可凡[9](2004)在《苏云金芽孢杆菌工程菌的重组质粒向其他芽孢杆菌的转移》文中指出采用特异性引物的PCR技术研究了苏云金芽孢杆菌工程菌LCj-12的重组质粒pHT304/1Ac10在实验室和田间使用环境中向同生境其他芽孢杆菌转移的情况。结果表明,LCj-12在实验室中与其他芽孢杆菌混合培养和LCj-12的培养液与其他芽孢杆菌的培养液在土壤中混合时,Lcj-12中含cry1Ac杀虫基因及氨苄青霉素和红霉素抗性基因的重组质粒pH/304/1Ac10可向同生境中的其他芽孢杆菌转移,其向枯草芽孢杆菌Bsu9501菌株转移的频率最高,分别达38.8%和20.6%;而在田间应用环境中未检测到LCj-12的重组质粒向同生境中其他芽孢杆菌转移,同时工程菌Lcj-12在环境中的残留率较低。
周学永[10](2004)在《苏云金芽胞杆菌喷雾干燥工艺和杀虫蛋白纳米材料吸附剂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系统研究了喷雾干燥塔进风口温度、出风口温度和喷头压力对苏云金芽胞杆菌芽胞和伴胞晶体含量的影响。芽胞和伴胞晶体含量均随干燥温度升高而降低,但二者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不同,进风口温度引起芽胞和晶体失活的拟Z值参数分别为250℃和740℃;出风口温度引起芽胞和晶体失活的拟Z值参数分别为72.7℃和270℃。根据出风口温度计算的结果,芽胞热失活活化能为112.24 kJ·mol-1,晶体热失活活化能为123.88 kJ·mol-1。喷头压力在0.10~0.25 MPa之间变化时,对芽胞和晶体含量的影响不显着,填料对芽胞和晶体具有一定的热保护作用。 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喷雾干燥过程中影响原粉收率、含水量、晶体蛋白含量、芽胞数和杀虫致死率的主要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对产品收率的影响顺序为:喷头压力>进风口温度>进料速度;对含水量、晶体蛋白含量、芽胞数和杀虫致死率的影响顺序为:进风口温度>进料速度>喷头压力。建立了描述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与产率、含水量、晶体蛋白含量、芽胞数和杀虫致死率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以直观地发映出工艺操作参数对上述指标的影响趋势,调整这些工艺参数就可以达到控制产品性能的目的。根据数学模型确定的最佳操作条件为:进风口温度180℃,进料速度60 ml min-1,喷头压力0.1 MPa。验证试验证实,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可靠性。相关研究国内外未见公开报道。 研究了离心和微滤浓缩处理对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芽胞数、晶体含量、效价和流变特性的影响。经离心和微滤浓缩处理后,发酵液密度、粘度和含固量增加,芽胞数、晶体含量和效价提高,但效价收率一般随浓缩倍数的增加而降低。上清液或浓缩上清液补加到浓缩发酵液中可以提高效价收率,就浓缩方法而言,微滤浓缩比离心浓缩更能保持浓缩发酵液的杀虫活性。浓缩发酵液喷雾干燥后,原粉的效价、晶体含量和芽胞数提高,但浓缩倍数超过2.5倍时,效价收率随浓缩倍数的增加而降低。发酵液加填料直接喷雾干燥可以保持较高的效价收率,是最大程度回收杀虫活性成分的有效办法。 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中添加0.5%~1.0%(w/v)的适宜填料可以提高喷雾干燥产率,但当填料用量达到3%以上时,产品收率一般呈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填料的松密度和振实密度与喷雾干燥产率呈高度负相关关系,即密度越大,产率越低;对同一种填料而言,颗粒越细,产率越高。填料的休止角与喷雾干燥产率低度相关。上述规律的发现对专业工厂筛选高效填料具有指导意义。 国内率先研究了68 kDa和130 kDa杀虫蛋白在纳米级土壤和矿物胶体上的吸附特性、解吸特性和杀虫活性。供试胶体在pH 9.0碳酸盐缓冲体系对苏云金芽胞杆菌68 kDa和130 kDa杀虫蛋白的等温吸附曲线均符合langmuir方程(R2>0.97),对68扔a杀虫蛋白饱和吸附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蒙脱土>红壤胶体>针铁矿>高岭土>氧化锌>氧化硅;对130 kDa杀虫蛋白饱和吸附量的高低顺序依次为:蒙脱土>氧化锌>红壤胶体>氧化硅>高岭土>针铁矿。供试胶体在磷酸盐体系pH6一7的吸附量最高,在碳酸盐体系的吸附量随pH值升高而降低。与碳酸盐相比,磷酸盐具有抑制针铁矿、蒙脱土、氧化锌和红壤胶体吸附杀虫蛋白的作用。 杀虫蛋白很容易被供试胶体吸附,0.5一3h就能达到或接近最饱和吸附量。随着杀虫蛋白与胶体质量比例增加,胶体对杀虫蛋白的吸附量增加,而吸附百分率降低。1。一50℃内,温度对供试胶体吸附杀虫蛋白的影响不大。透射电镜分析表明,本研究所使用的土壤矿物胶体水中分散粒径在100 nm以下,吸附杀虫蛋白后粒径没有明显变化,仍属于纳米颗粒范畴。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蒙脱土吸附杀虫蛋白后没有引起片层间距扩张。红外光谱分析证实,吸附的杀虫蛋白己结合在胶体上。 纯化毒素与供试胶体吸附的毒素对棉铃虫幼虫均具有杀虫活性,且后者的LC50低于前者。紫外光降解试验表明,蒙脱土和红壤胶体具有减轻紫外光对杀虫蛋白的降解作用,氧化锌和高岭土则起加速降解的作用。胶体一杀虫蛋白复合物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后,杀虫活性有较大程度下降。 被蒙脱土、红壤胶体、氧化硅、氧化锌、针铁矿和高岭土吸附的68 kDa杀虫蛋白经去离子水三次洗涤后,总解吸率分别为28.55%、32.38%、40.54%、24.66%、24.72%和31.10%;pHg碳酸盐缓冲液三次洗涤后的总解吸率相应为21.69%、18·43%·38·81%、15.37%、16.34%和24.64%,解吸能力低于去离子水。被上述胶体吸附的130 kDa杀虫蛋白去离子水三次解吸率为17.79卜64.90%,pHg碳酸盐缓冲液三次解吸率为16.61卜59.05%。
二、广谱重组苏云金杆菌的生产工艺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广谱重组苏云金杆菌的生产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长白山区土壤中高毒力苏云金杆菌的筛选、生物测定及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1 苏云金杆菌 |
1.1.1. 苏云金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
1.1.2 苏云金杆菌的杀虫作用 |
1.1.3 苏云金杆菌的分离筛选 |
1.1.4 苏云金杆菌的优缺点 |
1.1.5 苏云金杆菌制剂的增效方法 |
1.1.6 苏云金杆菌生物农药的发展前景 |
1.2 常见的四种鳞翅目蔬菜害虫 |
1.2.1 斜纹夜蛾 |
1.2.2 小菜蛾 |
1.2.3 甜菜夜蛾 |
1.2.4 菜青虫 |
1.3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3.1 研究的背景 |
1.3.2 研究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供试土壤 |
2.1.2 供试害虫 |
2.1.3 供试蔬菜 |
2.1.4 供试菌种 |
2.1.5 表面活性剂 |
2.1.6 试验仪器、用具和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前期准备 |
2.2.2 苏云金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
2.2.3 生物测定 |
2.2.4 毒性测定 |
2.2.5 筛选菌株伴孢晶体及芽孢的油镜观察 |
2.2.6 苏云金杆菌的杀虫蛋白质特性调查 |
2.2.7 表面活性剂对苏云金杆菌附着量的影响 |
2.2.8 YN1-1菌株的药效调查 |
2.2.9 YN1-1菌株的防效调查 |
2.3 计算公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苏云金杆菌的菌落形态 |
3.2 苏云金杆菌的分离及鉴定 |
3.3 苏云金杆菌的分布 |
3.4 苏云金杆菌的生物测定 |
3.4.1 菌株的毒性测定 |
3.4.2 菌株的毒力测定 |
3.5 YN1-1等菌株的伴孢晶体形态 |
3.6 YN1-1菌株的杀虫蛋白质特性 |
3.7 表面活性剂对苏云金杆菌附着量的影响 |
3.7.1 表面活性剂对蔬菜的安全性 |
3.7.2 表面活性剂对Bt的安全性 |
3.7.3 表面活性剂对苏云金杆菌在蔬菜叶上的附着效果 |
3.8 苏云金杆菌YN1-1菌株的药效 |
3.8.1 对小菜蛾的药效 |
3.8.2 对菜青虫的药效 |
3.8.3 对甜菜夜蛾的药效 |
3.9 苏云金杆菌YN1-1菌株的防效 |
3.9.1 对小菜蛾的防效 |
3.9.2 对菜青虫的防效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附录1 |
(2)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现状 |
1.1 微生物杀虫剂研究发展现状分析 |
1.1.1 细菌类农药 |
1.1.2 真菌类农药 |
1.1.3 病毒类农药 |
1.2 植物源农药 |
1.3 农用抗生素 |
1.4 天敌农药 |
2 国际生物农药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
3 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瓶颈及对策分析 |
(1)微生物杀菌剂种类少,产品少,且多为与井冈霉素混配 |
(2)防治对象单一,缺乏系列生物农药产品 |
(3)生产企业规模小而且分散 |
(4)高效低成本发酵新工艺研究不足 |
(5)发酵后处理工艺和制剂工艺创新不足 |
(6)天敌昆虫推广应用投入不足 |
(7)科研成果无法商品化 |
(8)缺乏广泛正确的宣传,推广应用有难度 |
(3)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工程菌G033A发酵代谢及增效物质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苏云金芽胞杆菌的发展 |
1.1 苏云金芽胞杆菌分类及杀虫活性 |
1.2 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工程菌(重组苏云金芽胞杆菌) |
2 苏云金芽胞杆菌产业化 |
2.1 苏云金芽胞杆胞的菌种分离和保藏 |
2.2 苏云金芽胞杆菌培养基筛选 |
2.3 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 |
2.4 苏云金芽胞杆菌发酵液后处理工艺和产品剂型 |
2.5 苏云金芽胞杆菌制剂标准化 |
3.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苏云金芽胞杆菌菌种多样性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菌种及来源 |
1.2 培养基 |
1.3 菌种的基因类型鉴别(PCR-RFLP) |
1.4 伴胞晶体显微形态观察 |
1.5 原粉的制备 |
1.6 伴孢晶体含量测定 |
1.7 生物测定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活性菌株基因型及伴胞晶体形态多样性 |
2.2 生物测定结果 |
3. 小结 |
4. 讨论 |
第二章 响应面法优化BT 工程菌G033A 发酵培养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种 |
1.2 摇瓶发酵 |
1.3 生物效价(potency)测定 |
1.4 氨基酸分析 |
1.5 响应面实验设计 |
1.6 统计分析软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氮源选择 |
2.2 部分因子设计试验结果 |
2.3 最陡坡试验试验结果 |
2.4 中心组合设计试验结果及响应面模拟 |
2.5 验证试验 |
3. 小结 |
第三章 BT 工程菌G033A 发酵代谢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菌株 |
1.2 溶解氧测定 |
1.3 pH 测定 |
1.4 临界氧测定 |
1.5 体积溶氧系数KLa 和氧传递速率ORT 的测定 |
1.6 总糖、还原糖测定 |
1.7 氨基氮测定 |
1.8 OD600 值测定 |
1.9 芽胞数测定方法 |
1.10 晶体蛋白含量测定 |
1.11 生物效价测定 |
1.12 显微形态观察 |
1.13 糖化酶活测定方法 |
1.14 蛋白酶活测定方法 |
1.15 增效倍数测定方法 |
1.16 实验发酵罐分批发酵条件 |
1.17 实验发酵罐补料发酵条件 |
2 结果与讨论 |
2.1 分批发酵过程研究 |
2.2 影响工程菌G033A 发酵溶氧的因素 |
2.3 补料分批发酵过程研究 |
2.4 工程菌G033A 分批发酵工艺与补料发酵工艺比较 |
3. 小结 |
第四章 BT 工程菌G033A 增效物质回收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BtG033A 菌株上清液中的增效物质回收工艺 |
1.2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 |
1.3 管碟法测定增效物质含量 |
1.4 生物效价测定 |
1.5 物料含固测定 |
1.6 COD 值测定 |
1.7 pH 值测定 |
1.8 离交工艺增效物质粉的稳定性实验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回收工艺的结果与分析 |
2.2 增效物质回收离交工艺 |
2.3 离交工艺制备增效物质粉的稳定性初步研究与应用 |
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粘虫颗粒体病毒对苏云金杆菌增效作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对照词 |
第1章 研究背景和思路 |
1.1 前言 |
1.2 苏云金杆菌的杀虫作用 |
1.2.1 苏云金杆菌的致病因子 |
1.2.2 δ-内毒素的作用机理 |
1.3 苏云金杆菌的增效途径 |
1.3.1 苏云金杆菌杀虫毒素间的增效作用 |
1.3.2 苏云金杆菌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增效作用 |
1.3.3 苏云金杆菌与化学农药间的增效作用 |
1.3.4 苏云金杆菌与化学添加剂和植物次生物质的增效作用 |
1.4 昆虫杆状病毒的增效作用 |
1.4.1 杆状病毒的增效作用及增效蛋白 |
1.4.2 增效蛋白的性质 |
1.4.3 增效蛋白的基因定位、测序和克隆 |
1.4.4 增效蛋白的作用机理 |
1.5 存在的问题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6.3 主要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2章 PuGV-Ps 对Bt 的增效作用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PuGV-Ps 和 Bt 对不同昆虫的增效活性测定 |
2.3.2 灭活 PuGV-Ps 对 Bt 毒力的增效作用 |
2.3.3 PuGV-Ps 对 Bt 杀虫速度的影响 |
2.3.4 PuGV-Ps 对转 Bt 抗虫棉的增效作用 |
2.3.5 PuGV-Ps 与 Bt 共同作用对甜菜夜蛾幼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3章 PuGV-Ps 增效蛋白的纯化及对Bt 增效作用测定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PuGV-Ps 的转主增殖及病毒形态 |
3.3.2 PuGV-Ps 增效蛋白的SDS-PAGE 电泳结果 |
3.3.3 凝胶柱层析分离纯化 PuGV-Ps 增效蛋白 |
3.3.4 分离纯化增效蛋白的增效活性测定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4章 PuGV-Ps 对Bt 的增效作用的影响因子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PuGV-Ps 与 Bt 不同配比的增效作用 |
4.3.2 不同温度、pH 对PuGV-Ps 提高Bt 毒力的影响 |
4.3.3 PuGV-Ps 与 Bt 对不同龄期小菜蛾幼虫的增效作用 |
4.3.4 PuGV-Ps 取食时间对 Bt 毒力的影响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5章 PuGV-Ps 对苏云金杆菌δ-内毒素的酶解活化作用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PuGV-Ps 的蛋白酶活性检测 |
5.3.2 PuGV-Ps 对δ-内毒素的酶解活化作用测定 |
5.3.3 不同碱解时间和 pH 对 PuGV 酶解活化 δ-内毒素的影响 |
5.3.4 蛋白酶抑制剂对 PuGV-Ps 酶解作用的抑制作用 |
5.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6章 PuGV-Ps 对甜菜夜蛾中肠液过度降解δ-内毒素的抑制作用 |
6.1 前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方法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PuGV-Ps 对甜菜夜蛾中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6.3.2 PuGV-Ps 抑制中肠酶液过度降解 δ-内毒素的测定 |
6.3.3 不同温度和 pH 条件下 PuGV-Ps 抑制中肠液过度降解δ-内毒素作用 |
6.3.4 甜菜夜蛾中肠液在不同缓冲液降解δ-内毒素的变化 |
6.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7章 PuGV-Ps 和Bt 对甜菜夜蛾中肠围食膜的破坏作用 |
7.1 前言 |
7.2 材料与方法 |
7.2.1 试验材料 |
7.2.2 试验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PuGV-Ps 和 Bt 破坏甜菜夜蛾围食膜外壁的电镜观察 |
7.3.2 PuGV-Ps 和Bt 破坏甜菜夜蛾围食膜内壁电镜观察 |
7.3.3 PuGV-Ps 及Bt 对甜菜夜蛾围食膜蛋白的降解作用 |
7.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8章 PuGV-Ps 增效蛋白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
8.1 前言 |
8.2 材料与方法 |
8.2.1 试验材料 |
8.2.2 试验方法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PuGV-Ps 增效蛋白基因的PCR 扩增 |
8.3.2 PuGV-Ps 增效蛋白基因PCR 产物的克隆及鉴定 |
8.3.3 增效蛋白基因重组质粒pEASY-En 的序列测定 |
8.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9章 PuGV-Ps 增效蛋白的表达和活性测定 |
9.1 前言 |
9.2 材料和方法 |
9.2.1 试验材料 |
9.2.2 试验方法 |
9.3 结果和分析 |
9.3.1 重组增效蛋白表达质粒的转化和检测 |
9.3.2 重组增效蛋白的诱导表达及SDS-PAGE 鉴定 |
9.3.3 重组增效蛋白表达产物的粗提和纯化 |
9.3.4 重组增效蛋白基因表达产物对 Bt 的增效活性测定 |
9.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10章 PuGV-Ps 增强Bt 制剂的研制和应用效果 |
10.1 前言 |
10.2 材料与方法 |
10.2.1 试验材料 |
10.2.2 试验方法 |
10.3 结果与分析 |
10.3.1 病毒增强 Bt 的研制 |
10.3.2 病毒增强 Bt 的田间应用效果 |
10.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11章 结语 |
11.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11.1.1 PuGV-Ps 对 Bt 的增效作用及其影响因子 |
11.1.2 PuGV-Ps 对 Bt 的增效作用机理 |
11.1.3 PuGV-Ps 增强 Bt 制剂的研制和应用 |
11.2 本研究的创新点 |
11.3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
11.3.1 PuGV-Ps 增效作用的调控途径 |
11.3.2 PuGV-Ps 对 Bt 抗性治理的作用 |
11.3.3 杆状病毒和 Bt 增效作用的研究 |
11.3.4 昆虫病毒和 Bt 增效作用的评价标准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5)苏云金杆菌4.0718菌株的cry杀虫基因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ruingiensis,Bt)研究现状 |
1.1 苏云金芽孢杆菌研究的历史 |
1.2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类 |
1.2.1 血清学分类 |
1.2.2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的分类、同源性与生物活性 |
1.3 杀虫晶体毒蛋白的结构与生物活性 |
1.3.1 伴胞晶体蛋白的形态和化学组成 |
1.3.2 杀虫晶体毒蛋白的高级结构 |
1.3.3 杀虫晶体蛋白作用机制 |
1.4 高毒力菌株的分离及新型杀虫基因的克隆 |
1.4.1 Bt微生物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
2 几丁质酶研究概况及在生物防治领域中的应用 |
2.1 几丁质酶的研究历史 |
2.2 几丁质酶杀虫增效作用 |
2.3 对害虫防治的增效机理 |
3 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研究进展 |
3.1 蛋白质组学概述 |
3.2 蛋白质组学的技术进展 |
3.2.1 二维凝胶电泳和蛋白质分离分析技术 |
3.2.2 生物质谱与蛋白质鉴定 |
3.2.3 二维质谱新技术 |
3.2.4 多维色谱蛋白质鉴定技术 |
3.3 蛋白质组的应用研究 |
3.3.1 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 |
3.3.2 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特点 |
3.3.3 建立蛋白组数据库 |
3.4 微生物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现状 |
3.4.1 培养条件改变的微生物蛋白质组学 |
3.4.2 微生物定量蛋白质组学 |
3.4.3 微生物亚细胞蛋白质组学 |
3.4.4 微生物基因工程蛋白质组学 |
3.4.5 微生物蛋白质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的结合研究 |
3.5 蛋白质组技术在苏云金芽孢杆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二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高毒力菌株4.0718的快速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Bt4.0718菌株的选育 |
1.1.1 土样、菌株及试虫 |
1.1.2 培养基 |
1.1.3 诱变处理方法 |
1.1.4 初筛 |
1.1.5 复筛 |
1.1.6 毒力测定 |
1.2 Bt4.0718菌株的发酵条件 |
1.2.1 仪器与试剂 |
1.2.2 发酵培养条件试验表头设计 |
1.2.3 培养基氮的测定 |
1.2.4 培养基碳的测定 |
1.2.5 生物量测定和细胞学观察 |
1.2.6 发酵液的上清液和菌糊的制备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高毒力杀虫菌株4.0718的选育系谱 |
2.2 复合诱变后菌体涂片镜检初筛结果 |
2.3 701~(2c)复合诱变菌株毒力测定 |
2.4 4.0718菌株的速杀效果 |
2.5 不同C/N比对4.0718菌株杀虫毒力的影响 |
2.6 不同pH、温度、培养时间的发酵菌液对杀虫毒力的影响 |
2.7 不同接种量、装液量和激活剂(FeSO_4)发酵菌液对杀虫毒力的影响 |
2.8 上清液和菌体对杀虫毒力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1Ac基因与烟草几丁质酶基因tchi B的双价基因融合表达及其杀虫增效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菌株和质粒 |
1.2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
1.3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4 cry基因PCR引物设计 |
1.5 cry基因PCR分析 |
1.6 质粒DNA的分离和纯化 |
1.7 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及其稳定性检验 |
1.7.1 PCR扩增含有上游启动序列的cry1Ac基因 |
1.7.2 PCR扩增烟草几丁质酶基因tchiB |
1.7.3 PCR扩增含有下游终止序列的cry1Ac基因 |
1.7.4 PCR扩增融合基因 |
1.7.5 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1.7.6 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电转化无晶体突变株XBU001及筛选 |
1.7.7 融合蛋白的分离提取和SDS-PAGE检测 |
1.8 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1.8.1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1.8.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1.9 供试昆虫和生物活性测定 |
2.0 序列测定 |
2 结果和分析 |
2.1 cry基因通用引物的特异性 |
2.2 4.0718菌株cry1和cry2特异基因型鉴定 |
2.3 融合基因的构建和鉴定 |
2.4 融合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2.5 表达载体pHAccHB6、pHAccHB7电转化无晶体突变株XBU001 |
2.6 融合蛋白的分离提取和SDS-PAGE分析 |
2.7 原子力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2.7.1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 |
2.7.2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2.8 生测分析 |
3 讨论 |
第四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菌株与培养条件 |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3 方法 |
2.3.1 伴孢晶体蛋白的分离 |
2.3.2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3.3 杀虫晶体蛋白的双向电泳 |
2.3.4 凝胶图像分析 |
2.3.5 蛋白质的原位酶解 |
2.3.6 MALDI-TOF肽质谱指纹图谱分析 |
2.3.7 质谱数据的数据库查询 |
2.4 Cry2Ac蛋白的三维结构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双向电泳条件的研究 |
3.1.1 优化晶体蛋白的裂解液配方 |
3.1.2 选取最适宜上样量 |
3.1.3 选用分离效果好pH胶条 |
3.1.4 摸索杀虫晶体蛋白提取方案 |
3.2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质研究 |
3.2.1 苏云金芽孢杆菌亚种间杀虫晶体蛋白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 |
3.2.2 Bt程菌株的比较蛋白质组研究 |
3.2.3 蛋白质斑点的MALDI-TOF-MS肽质量指纹分析 |
4 讨论 |
4.1 2-DE图谱的获得与分析 |
4.2 部分蛋白质点的功能分析 |
4.3 Cry蛋白核心片断的结构特征分析 |
全文总结 |
1.结论 |
2.主要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英文缩写与译名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在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
(6)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1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
1.2.2 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发展的需要 |
1.2.3 调节经济、科技与资源、环境良性关系的需要 |
1.2.4 落实科学发展观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需要 |
1.3 研究概况 |
1.3.1 “可持续性”的内涵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研究前沿 |
1.3.2 农业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概况 |
1.3.3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研究概况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农业生物技术的主要类型和研究进展 |
2.1 基因工程 |
2.1.1 转基因植物 |
2.1.1.1 转基因水稻 |
2.1.1.2 转基因小麦 |
2.1.1.3 转基因玉米 |
2.1.1.4 转基因大豆 |
2.1.1.5 转基因棉花 |
2.1.1.6 转基因烟草 |
2.1.1.7 转基因马铃薯 |
2.1.1.8 转基因油菜 |
2.1.1.9 转基因蔬菜 |
2.1.1.10 转基因果树 |
2.1.1.11 转基因花卉 |
2.1.1.12 转基因牧草 |
2.1.2 转基因动物 |
2.1.2.1 转基因鼠 |
2.1.2.2 转基因兔、猪和羊 |
2.1.2.3 转基因牛 |
2.1.2.4 转基因鸡 |
2.1.2.5 转基因鱼 |
2.2 细胞工程 |
2.2.1 植物细胞工程 |
2.2.1.1 植物细胞工程的研究应用 |
2.2.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前景 |
2.2.2 动物细胞工程 |
2.2.2.1 动物细胞培养 |
2.2.2.2 试管动物 |
2.2.2.3 胚胎移植 |
2.2.2.4 克隆 |
2.3 微生物工程 |
2.3.1 微生物农药 |
2.3.1.1 微生物农药的种类及其应用现状 |
2.3.1.2 微生物农药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
2.3.2 微生物肥料 |
2.3.2.1 微生物肥料开发利用的现状 |
2.3.2.2 微生物肥料的种类 |
2.3.2.3 微生物肥料的发展前景 |
2.3.3 饲料微生物 |
2.3.3.1 具有生产重要性的饲料微生物 |
2.3.3.2 微生物饲料的生产与发展 |
2.3.4 环境微生物 |
2.3.4.1 “三废”的生物处理 |
2.3.4.2 生物修复 |
2.3.4.3 环境微生物制剂的开发研究 |
2.3.4.4 环境监测中的微生物学技术与方法 |
2.4 酶(蛋白质)工程 |
2.4.1 酶工程与农产品加工 |
2.4.1.1 制糖工业 |
2.4.1.2 啤酒发酵 |
2.4.1.3 蛋白制品加工 |
2.4.1.4 果蔬加工 |
2.4.1.5 稻米深加工 |
2.4.1.6 乳品工业 |
2.4.1.7 食品保藏 |
2.4.2 酶工程与饲料加工 |
2.4.2.1 饲料用酶的主要种类及作用特点 |
2.4.2.2 酶制剂在畜牧业生产中的应用 |
2.4.3 分子酶工程的研究进展 |
2.4.3.1 酶的基因克隆和异源表达 |
2.4.3.2 酶分子的定向改造和进化 |
2.4.3.3 融合蛋白与融合酶 |
2.4.3.4 酶的人工模拟 |
2.4.3.5 端粒酶 |
2.4.4 蛋白质工程 |
第三章 农业生物技术的生态可持续性评价 |
3.1 水平基因转移 |
3.1.1 自然转化介导的植物向微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 |
3.1.1.1 裸露的重组DNA的存活期 |
3.1.1.2 自然条件下的感受态 |
3.1.1.3 异源DNA在细菌中的稳定性 |
3.1.1.4 异源DNA在细菌中的表达 |
3.1.1.5 细菌转化子的筛选 |
3.1.2 植物向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 |
3.1.2.1 DNA序列比对 |
3.1.2.2 从试验样品中筛选转化子 |
3.1.2.3 水平基因转移直接的试验证据——模式系统 |
3.1.3 植物向其它相关生物的水平基因转移 |
3.1.4 其它条件下植物向细菌的水平基因转移 |
3.1.4.1 昆虫肠道 |
3.1.4.2 哺乳动物肠道 |
3.2 非靶标效应 |
3.2.1 概述 |
3.2.2 转基因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
3.2.2.1 粉媒生物 |
3.2.2.2 观赏或经济昆虫 |
3.2.3 转基因植物通过食物链产生的间接影响 |
3.2.3.1 对天敌的影响 |
3.2.3.2 表达Bt毒素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
3.2.3.3 表达蛋白酶抑制剂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
3.2.3.4 表达凝集素转基因植物对天敌的影响 |
3.2.4 转基因植物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
3.2.4.1 Bt毒素在土壤中的存活期 |
3.2.4.2 植物性状的未预期变化 |
3.2.4.3 对土壤中降解有关生物的影响 |
3.2.4.4 对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3.2.5 转基因植物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
3.2.6 转基因植物对鸟类的影响 |
3.2.7 转基因植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3.3 转基因植物的入侵能力 |
3.3.1 生物入侵概述 |
3.3.2 花粉扩散与基因流 |
3.3.2.1 转基因植物的基因扩散距离 |
3.3.2.2 杂交后代的形成 |
3.3.3 存活能力 |
3.3.3.1 转基因油菜的存活能力 |
3.3.3.2 抗虫转基因植物的存活能力 |
3.4 有害生物抗性的产生与发展 |
3.4.1 抗性的产生 |
3.4.2 昆虫对Bt的抗性 |
3.4.2.1 转基因植物种植后对Bt抗性产生的风险 |
3.4.2.2 对Bt毒素和Bt生物杀虫剂的抗性 |
3.4.2.3 昆虫对表达Bt基因植物的抗性 |
3.4.2.4 对其它生物中Bt毒素的抗性 |
3.4.2.5 昆虫对Bt抗性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的食物链因素 |
3.4.2.6 对Bt抗性的治理策略 |
3.4.3 对其它转基因植物的抗性 |
3.5 目的基因的重组与稳定性 |
3.5.1 目的基因在目标植物中的稳定性 |
3.5.2 转基因植物中病毒的重组 |
3.5.2.1 病毒与目的基因重组的风险 |
3.5.2.2 病毒/目的基因交换外壳蛋白 |
3.5.2.3 花椰菜花叶病毒启动子的重组 |
3.6 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
3.6.1 概论 |
3.6.2 直接影响 |
3.6.2.1 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
3.6.2.2 对哺乳动物的毒性 |
3.6.2.3 植物有毒次生代谢产物的变化 |
3.6.2.4 转基因植物目的基因在肠道中的代谢 |
3.6.2.5 哺乳动物肠道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转移 |
3.6.3 间接影响 |
3.6.3.1 劳动保护 |
3.6.3.2 过敏原 |
第四章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
4.1 国内外农业发展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研究评述 |
4.2 评价的内容、原则及方法 |
4.2.1 评价内容 |
4.2.2 建立评价体系的原则 |
4.2.2.1 整体性原则 |
4.2.2.2 可操作性原则 |
4.2.2.3 针对性原则 |
4.2.2.4 动态性原则 |
4.2.2.5 简明性原则 |
4.2.3 评价方法 |
4.2.3.1 离差法 |
4.2.3.2 系统分析法 |
4.2.3.3 简明综合法 |
4.3 评价体系的构建 |
4.3.1 评价对象及系统范围 |
4.3.2 指标准则层 |
4.3.2.1 生态准则层 |
4.3.2.2 经济准则层 |
4.3.2.3 社会准则层 |
4.3.3 指标的构建与分析 |
4.3.3.1 指标的构建 |
4.3.3.2 指标的分析 |
4.3.4 指标的计算方法 |
4.3.4.1 简明综合法 |
4.3.4.2 层次分析法 |
第五章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及对策 |
5.1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概念及内容 |
5.1.1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概念 |
5.1.2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原则 |
5.1.3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
5.1.4 案例评析——以转基因棉花为例 |
5.2 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管理政策研究现状及问题 |
5.2.1 生物安全管理政策 |
5.2.2 食品安全管理政策 |
5.2.3 投资管理政策 |
5.2.4 对外贸易政策 |
5.3 对策和措施 |
5.3.1 健全完善法规体系 |
5.3.2 明确发展方向 |
5.3.2.1 要大力优先发展的领域和类型 |
5.3.2.2 要注意规避某些问题的类型 |
5.3.2.3 必须限制发展的类型 |
5.3.3 建立技术层面与政治层面协同的管理体制 |
5.3.4 在重视研发与应用的同时,加强风险评测和监督约束 |
5.3.5 促进纵深发展 |
5.3.5.1 与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 |
5.3.5.2 与现代农业发展相结合 |
5.3.5.3 促进海峡两岸的农业生物技术合作 |
总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苏去金杆菌的分离、cry/cyt基因鉴定及杀线虫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目录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基因研究进展 |
1.1.1 苏云金芽孢杆菌简介 |
1.1.2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离方法研究进展 |
1.1.3 苏云金杆菌的伴孢晶体与毒力的关系 |
1.1.4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类 |
1.1.5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蛋白基因的研究 |
1.1.5.1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的分类及杀虫谱 |
1.1.5.2 苏云金杆菌基因型的鉴定 |
1.1.5.3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cyt 基因的定位 |
1.1.5.4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cyt 基因的克隆 |
1.1.6 苏云金芽孢杆菌晶体蛋白杀虫机理研究 |
1.1.7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cyt 基因的开发和应用 |
1.1.7.1 Bt 转基因工程菌 |
1.1.7.2 Bt 转基因植物研究进展 |
1.1.7.2.1 Bt 转基因植物取得的成果 |
1.1.7.2.2 我国Bt转基因植物的现状 |
1.1.7.2.3 Bt 转基因植物存在的问题 |
1.2 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的作用 |
1.2.1 植物寄生线虫的主要类群及危害 |
1.2.2 植物寄生线虫的防治 |
1.2.2.1 植物寄生线虫的化学防治及弊端 |
1.2.2.2 植物寄生线虫的生物防治 |
1.2.2.2.1 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真菌种类 |
1.2.2.2.2 植物寄生线虫的细菌种类 |
1.2.3 苏云金芽孢杆菌对植物寄生线虫的作用 |
1.2.3.1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线虫活性的发现 |
1.2.3.2 杀线虫苏云金杆菌(Bt)的基因型 |
1.2.3.3 苏云金杆菌杀线虫的基因及其编码的毒蛋白 |
1.2.3.4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线虫机理 |
1.3 抗线虫基因及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1.3.1 应用蛋白酶抑制剂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策略 |
1.3.2 应用植物中抗线虫基因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策略 |
1.3.3 应用启动子转基因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策略 |
1.3.4 应用 Bt 毒蛋白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策略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离及基因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1.1 土样的采集 |
2.1.1.2 培养基 |
2.1.1.3 试剂 |
2.1.1.4 仪器设备 |
2.1.2 研究方法 |
2.1.2.1 苏云金芽孢杆菌的分离 |
2.1.2.2 苏云金杆菌DNA 的提取 |
2.1.2.3 PCR 鉴定苏云金杆菌cry/cyt 基因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苏云金杆菌的分离结果 |
2.2.2 苏云金芽孢杆菌cry/cyt 基因的鉴定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含cry4基因的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序列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培养基和试剂 |
3.1.3 仪器设备 |
3.1.4 研究方法 |
3.1.4.1 苏云金杆菌菌体形态及蛋白晶体观察 |
3.1.4.2 苏云金杆菌生理生化反应 |
3.1.4.3 苏云金杆菌菌株晶体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
3.1.4.4 苏云金杆菌cry4 基因序列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营养体及伴孢晶体形态观察 |
3.2.2 生理生化反应 |
3.2.3 杀虫晶体蛋白分析 |
3.2.4 苏云金杆菌cry4 基因序列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含有cry8基因的苏云金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序列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营养体及伴孢晶体形态观察 |
4.2.2 生理生化反应 |
4.2.3 杀虫晶体蛋白分析 |
4.2.4 苏云金杆菌cry8 基因序列 |
4.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苏云金杆菌杀线虫活性测定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供试菌种 |
5.1.2 供试培养基 |
5.1.3 供试线虫及培养 |
5.1.4 研究方法 |
5.1.4.1 发酵液的制备 |
5.1.4.2 毒蛋白的制备 |
5.1.4.3 外毒素的制备 |
5.1.5 线虫的生测方法 |
5.1.6 毒力方程的计算及 LC_49 |
5.1.7 活性菌株温室防治根结线虫试验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对植物线虫有活性苏云金杆菌的筛选 |
5.2.2 内毒素对松材线虫的活性测定 |
5.2.3 外毒素对松材线虫的活性测定 |
5.2.4 温室盆栽试验结果 |
5.3 小结与讨论 |
第六章 苏云金杆菌XZ-4-5生物学特性及cry7基因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供试材料 |
6.1.2 试剂 |
6.1.3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6.1.3.1 特异引物的设计 |
6.1.3.2 扩增全长基因引物的设计 |
6.1.3.2 引物的合成 |
6.1.4 研究方法 |
6.1.4.1 苏云金杆菌XZ-4-5 菌体形态及蛋白晶体观察 |
6.1.4.2 苏云金杆菌XZ-4-5 生理生化反应 |
6.1.4.3 苏云金杆菌XZ-4-5 晶体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
6.1.4.4 苏云金杆菌XZ-4-5 cry7 基因的克隆 |
6.1.4.5 克隆片段的序列分析 |
6.1.4.6 基因定位的研究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菌体形态及蛋白晶体观察 |
6.2.2 生理生化反应 |
6.2.3 杀虫晶体蛋白分析 |
6.2.4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cry7 的克隆研究 |
6.2.4.1 全长基因的克隆研究 |
6.2.4.2 cry7 基因部分片段的克隆研究 |
6.2.4.3 cry7 基因部分片段的序列及生物学信息分析 |
6.2.5 杀虫晶体蛋白基因cry7 的定位研究 |
6.3 讨论 |
第七章 主要的结论及进一步的设想 |
7.1 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苏云金芽胞杆菌喷雾干燥工艺和杀虫蛋白纳米材料吸附剂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 苏云金芽胞杆菌制剂杀虫及增效活性成分 |
1.1 伴胞晶体 |
1.2 芽胞 |
1.3 营养期杀虫蛋白 |
1.4 双效菌素 |
1.5 苏云金素 |
1.6 几丁质酶 |
1.7 α-外毒素 |
1.8 溶血素 |
1.9 肠毒素 |
1.10 其它毒素成分 |
2 苏云金芽胞杆菌后处理工艺 |
2.1 发酵液后处理工艺流程 |
2.2 发酵液浓缩 |
2.2.1 板框压滤法 |
2.2.2 离心分离法 |
2.2.3 超滤膜法 |
2.2.4 沉淀法 |
2.2.5 减压浓缩法 |
2.3 发酵液干燥 |
2.3.1 喷雾干燥 |
2.3.2 烘干 |
2.4 发酵液直接喷雾干燥研究进展 |
2.5 从发酵液直接回收杀虫毒素 |
3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剂的剂型 |
3.1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剂主要剂型及特点 |
3.1.1 粉剂 |
3.1.2 可湿性粉剂 |
3.1.3 颗粒剂 |
3.1.4 悬浮剂 |
3.1.5 微囊剂 |
3.1.6 油烟雾剂 |
3.1.7 火箭抛撒剂型 |
3.1.8 漂浮块剂 |
3.1.9 芽胞灭活制剂 |
3.1.10 复配增效剂型 |
3.2 苏云金芽胞杆菌紫外线防护研究进展 |
3.2.1 紫外线对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活性影响机制 |
3.2.2 提高苏云金芽胞杆菌紫外线防护能力的措施 |
4 苏云金芽胞杆菌伴胞晶体溶解纯化 |
4.1 伴胞晶体溶解特性 |
4.2 伴胞晶体化学抽提 |
5 纳米技术在农药剂型中的研究和应用 |
5.1 农药微乳剂 |
5.2 农药纳米悬浮剂 |
5.3 纳米填料型可湿性粉剂 |
5.4 载药纳米微粒 |
5.5 提高纳米颗粒分散性的措施 |
5.5.1 悬浮液中纳米颗粒间相互作用 |
5.5.2 纳米颗粒分散与团聚原理 |
5.5.3 提高纳米颗粒分散性的措施 |
5.6 农药纳米剂型研究开发前景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苏云金芽胞杆菌芽胞和晶体含量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苏云金芽胞杆菌原粉制备 |
2.3 芽胞数测定 |
2.4 晶体蛋白含量测定 |
2.5 芽胞保留率和总收率计算 |
2.6 晶体蛋白保留率和总收率计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芽胞数影响 |
3.1.1 进风口温度对芽胞数影响 |
3.1.2 出风口温度对芽胞数影响 |
3.1.3 喷头压力对芽胞数影响 |
3.1.4 干燥方式对芽胞数影响 |
3.1.5 矿物填料和有机助剂对原粉芽胞数影响 |
3.1.6 稀释液对芽胞数测定影响 |
3.2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晶体蛋白含量影响 |
3.2.1 进风口温度对晶体蛋白含量影响 |
3.2.2 出风口温度对晶体蛋白含量影响 |
3.2.3 喷头压力对晶体蛋白含量影响 |
3.2.4 干燥方式对晶体蛋白含量影响 |
3.2.5 矿物填料对原粉晶体蛋白含量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三章 发酵液浓缩和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发酵液离心浓缩 |
2.3 发酵液微滤浓缩 |
2.4 上清液减压浓缩 |
2.5 生物效价测定 |
2.6 增效倍数测定 |
2.7 发酵液流变特性测定 |
2.8 喷雾干燥正交试验设计 |
2.9 喷雾干燥原粉质量收率计算 |
2.10 原粉含水量测定 |
2.11 杀虫致死率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浓缩对发酵液含固量和密度影响 |
3.2 浓缩对发酵液效价、晶体含量和芽胞数影响 |
3.3 上清液和浓缩上清液对浓缩发酵液的增效作用 |
3.4 浓缩对发酵液喷雾干燥原粉性能影响 |
3.5 填料对浓缩发酵液喷雾干燥原粉性能影响 |
3.6 浓缩对发酵液流变特性影响 |
3.6.1 料液流型分析 |
3.6.2 浓度对料液粘度影响 |
3.6.3 温度对料液粘度影响 |
3.7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优化 |
3.7.1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原粉收率影响 |
3.7.2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原粉含水量影响 |
3.7.3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原粉晶体蛋白含量影响 |
3.7.4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原粉杀虫致死率影响 |
3.7.5 喷雾干燥工艺参数对原粉芽胞数影响 |
3.7.6 数学模型 |
3.7.7 最佳操作条件选择 |
3.7.8 验证试验 |
4 结论 |
第四章 填料对苏云金芽胞杆菌喷雾干燥原粉收率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喷雾干燥 |
2.3 填料密度、压缩度和休止角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填料对喷雾干燥原粉收率影响 |
3.2 填料对喷雾干燥原粉含水量影响 |
3.3 填料对喷雾干燥原粉流动性影响 |
4 讨论 |
4.1 料液密度对雾滴飞行时间影响 |
4.2 发酵液含固量与沉降速度、通量密度的关系 |
4.2.1 沉降速度与固相浓度之间的关系 |
4.2.2 通量密度与固相浓度的关系 |
4.3 喷雾干燥粘壁现象及解决途径 |
4.3.1 喷雾干燥粘壁的不良影响 |
4.3.2 喷雾干燥粘壁类型 |
4.3.3 喷雾干燥粘壁解决途径 |
5 结论 |
第五章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蛋白纳米材料吸附剂型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2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蛋白制备 |
2.3 纳米级土壤矿物胶体制备 |
2.4 土壤矿物胶体比表面积测定 |
2.5 纳米胶粒粒径表征 |
2.6 杀虫蛋白在纳米胶粒上的吸附实验 |
2.7 解吸实验 |
2.8 杀虫活性测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苏云金芽胞杆菌杀虫蛋白等温吸附曲线 |
3.1.1 苏云金芽胞杆菌68 kDa杀虫蛋白等温吸附曲线 |
3.1.2 苏云金芽胞杆菌130 kDa杀虫蛋白等温吸附曲线 |
3.2 pH值对吸附影响 |
3.3 胶体浓度对吸附影响 |
3.4 时间对吸附影响 |
3.5 温度对吸附影响 |
3.6 胶体-杀虫蛋白复合物杀虫活性 |
3.7 纳米胶粒粒径表征 |
3.8 X-射线衍射分析 |
3.9 红外光谱分析 |
3.10 解吸实验 |
4 讨论 |
4.1 比表面积与吸附量的关系 |
4.2 杀虫蛋白冷冻和干燥变性机理 |
4.2.1 冷冻变性机理 |
4.2.2 干燥变性机理 |
4.2.3 保护作用机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在读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
四、广谱重组苏云金杆菌的生产工艺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长白山区土壤中高毒力苏云金杆菌的筛选、生物测定及防效研究[D]. 李真. 延边大学, 2016(05)
- [2]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 邱德文. 植物保护, 2013(05)
- [3]苏云金芽胞杆菌基因工程菌G033A发酵代谢及增效物质回收研究[D]. 刘华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4]粘虫颗粒体病毒对苏云金杆菌增效作用及应用[D]. 徐健. 扬州大学, 2008(01)
- [5]苏云金杆菌4.0718菌株的cry杀虫基因和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D]. 丁学知. 湖南农业大学, 2006(02)
- [6]农业生物技术可持续性评价体系的研究[D]. 余建坤. 福建农林大学, 2006(12)
- [7]我国Bt杀虫剂实用化的主要历程与前景展望[J]. 殷向东,徐健,刘琴,苏建坤. 江苏农业科学, 2006(02)
- [8]苏去金杆菌的分离、cry/cyt基因鉴定及杀线虫活性的研究[D]. 罗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
- [9]苏云金芽孢杆菌工程菌的重组质粒向其他芽孢杆菌的转移[A]. 高梅影,戴顺英,彭可凡. 生命科学与微生物专辑, 2004
- [10]苏云金芽胞杆菌喷雾干燥工艺和杀虫蛋白纳米材料吸附剂型的研究[D]. 周学永. 华中农业大学, 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