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苏移动倾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文献综述)
鲍宇廷[1](2021)在《基于生命周期的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市创新空间是城市创新活动集聚的新形态,具有内部功能混合性、外部边界模糊性、空间形态社区化等特征,有研究表明其发展演进具备自组织系统的结构。城市空间同样具备“有机生命体”的自组织演进特征,二者的耦合共构是否影响了城市创新空间的形态和组织演化。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搜集了全国主要大城市创新企业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创新的生命周期是影响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演化的重要机制,并量化分析其在不同成长的形态特征、组织方式和演化结构。本文在此基础上引入创新演化理论,结合城市创新空间发展的国际经验,通过空间统计学的模型从实证角度分析验证了城市创新空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主要形成了如下结论:一是创新的集聚和扩散与其生命周期在空间上存在相关性,是形成城市创新空间组织不均衡、多样性的重要机制;二是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主体在空间分布和组合上具备不同的偏好和特征,成长期创新企业;三是不同成长阶段的创新主体在聚散的空间距离上有不同的特征,成长期最佳集聚距离为3-4KM,跨越期最大扩散距离约20KM;三是创新集聚的空间组织演化与城市空间的结构高度耦合,其中成长期对于公共服务最为敏感,伴生距离约1KM,而成熟期和跨越期主要对快速交通、技术服务、自然环境等较为敏感,伴生距离约3-4KM。文章进一步以南京市在2010-2018间主要创新空间载体的发展演化历程为例,验证了城市创新空间的动态演化特征和阶段组织方式,改进了交叉K函数量化分析了创新要素与城市公共空间的耦合关系。在此基础上建构出城市空间的响应模式,并应用于雄安新区起步区国际方案征询的成果中。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在于从“有机生命体”的角度,将创新演化的生命周期与其空间形式的动态组织和演进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采用了数据统计方法对其在空间上的组织行为特征进行了量化分析,实现了从理想化的空间模型到真实世界空间形态的分析映射。
赵静[2](2019)在《连云港智慧城市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剧增、社会自然资源短缺、交通拥堵、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等问题日益显现,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为政府管理部门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智慧城市”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实时采集信息、分析和交换数据来感知城市,从而准确的把握城市在运行、管理以及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针对需求提出解决方案,以实现城市管理的高效性和准确性,已逐渐成为国内外一些城市提高城市管理效率的新路径。连云港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全国重点海港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交汇点,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交通等各种资源要素的汇集,对智慧城市建设有较高的现实需求。近年来连云港积极探索,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与国内知名企业、研究机构以及省内通信运营商合作,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开展了一些实践。本文选取江苏省连云港市为研究目标,以连云港智慧城市建设情况为研究对象,采取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运用公共管理学相关理论,结合城市具体情况,从政策文件制定、基础网络建设、智慧应用建设、特色领域推进等方面,对连云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探索出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建设思路不清,统筹力度不足,运营模式保守,信息共享进展缓慢,专业人才培养力度不足等方面。针对这些问题,本文研究归纳了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理论成果,总结了美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先进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成功经验,分析了国内扬州、宁波、威海等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特色亮点,得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四个重要经验,即注重政府引导及整体规划,重视信息资源整合利用,侧重建设模式的创新,重点关注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同时,结合连云港发展实际,从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和提升服务水平出发,提出了强化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完善智慧城市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模式,整合资源推动信息共享开放,加强智慧城市人才储备等具体对策。
王宇[3](2018)在《江苏联通手机终端运营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手机终端作为通信运营商市场营销中的一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利用手机这一营销利器,扩大企业市场份额,增加企业利润,做好市场营销,必将推动通信行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其对传统通信市场营销的变革和引领作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中国联通江苏省分公司作为中国联通集团在南方的重要分公司,经过2008年通信业重组后,3G时代在江苏占据了市场领先地位,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格局,并在终端运营方面形成了一套自主的有特色的市场运作模式。但是随着4G时代的到来,受各类政策影响以及地区市场趋近饱和,用户增长和收入增幅都出现了下滑趋势,营销成本的压缩等都影响着企业在市场份额扩大,经营业绩提升等方面的发展。中国联通江苏省分公司必须在手机终端营销方面转变目前的营销方式,加快转型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本文以市场营销理论为基础,运用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从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特点出发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以此为背景,结合手机终端市场发展历程和运营理论,提出了品牌、产品、渠道、促销和用户五大类策略,旨在通过新的营销策略的实施,推动中国联通江苏省分公司在未来手机终端市场中的跨越和提升。
罗晓婷,王婷[4](2016)在《“黑科技”上路,物联网驱动未来——江苏移动参展无锡2016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纪实》文中研究说明"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对于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提升社会治理服务水平可以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希望各位嘉宾利用此次博览会平台,交流创新思想,深化相互合作,共同拓展物联网产业发展应用的更广阔空间,带动更大范围的创新,造福人类社会。"这是一封来自李克强总理的贺信,从总理的重要指示到国务院出台的推进物联网广泛应用的指导意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升级得到了自上而下的高度重视和政策层面的鼎力扶持,它正迎来"崭新的春天",加速进入跨界整合、集成创新、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并将以其颠覆性变革、全面性渗透,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更加广阔而深刻的影响。近日,2016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在无锡揭幕,会议以"创新物联时代、共享全球智慧"为主题,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科学技术厅、无锡市人
李刚[5](2016)在《黑龙江移动公司集团专线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政府主导的“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以及通信行业进入全业务运营时代,以集团专线为代表的基础网络接入业务越来越受到各家运营商的重视,在基础能力布局、支撑体系建设、营销发展策略等方面全力推进,黑龙江移动公司作为集团专线市场的挑战者,既有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也有来自完善自身全业务能力的内在诉求,加快集团专线业务发展已成为当下黑龙江移动公司的紧要任务。本文对黑龙江移动公司集团专线业务发展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对集团专线的管理机制、发展历程、支撑系统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阐述,得出现阶段集团专线业务存在的接入网资源不足,支撑服务体系不健全,支撑人员数量不足,客诉流程混乱以及售中实施、售后维护效率不高等问题,是制约黑龙江移动集团专线发展的关键问题,其次,针对分析的问题进行了成因剖析,总结出资源投入不足是制约黑龙江移动集团专线发展的根本原因,此外,支撑服务体系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施工单位与代维单位能力不足,互联网内容源紧缺也同样制约着业务发展,再次,结合集团专线宏观发展环境及自身优劣势的分析,提出了加快集团专线发展的策略构想,并分别阐述了每一策略的实施内容,最后,就发展目标的达成所需要的保障措施进行了逐一论述。本论文的目的旨在为黑龙江移动集团专线业务的快速发展提供可供借鉴的实施建议,以提升公司全业务布局能力,获取更高的信息化收入,推动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能够取得领先。笔者也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给国内的通信运营商及其他相关企业带来可供参考的价值。
孙钱[6](2016)在《顺应论视角下企业简介的英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外企业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企业简介作为企业的重要外宣手段之一,其英译质量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企业形象的树立,在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亦日益凸显。本文以维索尔伦的顺应论为理论基础,从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国内企业简介英译过程中可采取的策略。全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任务描述,介绍了翻译实践材料企业简介的任务背景,并对顺应论做了简单介绍。第二章为任务实施,主要介绍了研究过程、研究方法以及中外企业简介之间的差异。第三章是全文的核心,通过列举大量实例分析说明顺应论视角下企业简介可遵循的英译策略。第四章为结语,全面总结了对该翻译项目的认识,指出本文的研究意义及局限性。
贺小花[7](2014)在《无锡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城市先行示范区》文中研究说明"让服务更高效、让城市更宜居、让产业更发达、让生活更便捷、让百姓更幸福、让社会更和谐"是智慧无锡建设方向。一句话,智慧无锡包含着管理、服务和便民的方方面面,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老百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依托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的双重优势,无锡市加快推进物联网产业示范应用,在智慧交通、智慧建设、智慧旅游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增强城市竞争力,努力把无锡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城市先行示范区。
孙红娟,王靖[8](2014)在《点亮城市发展的智慧之光——无锡移动助力IEEE智慧城市建设侧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期,无锡作为世界唯一入选IEEE智慧城市项目的中国城市,轰动整个中国和世界。作为无锡本地最大的信息运营商,无锡移动自2009年起便开启"智慧城市"建设布局,尤其是自2011年江苏移动与无锡市政府签署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无锡移动推出系列信息化应用,从概念走向落地、从小规模示范走向大规模铺开,无锡移动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结出了满树"智慧之果"——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慧社区、智慧旅游、智慧安防、智
吴静[9](2012)在《尽显无线智慧 共享幸福江苏——中国移动江苏公司聚力推进无线智慧城市群建设》文中指出2011年5月11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与江苏省政府签署共建无线智慧城市群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江苏"无线智慧城市"的建设元年。以此为起点,中国移动江苏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移动)与各市政府陆续签订落地协议,"无线智慧城市"门户上线运营,包含政务、公共事业、生活服务、
魏丽宏[10](2012)在《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手机传媒在中国快速崛起,以手机报、手机杂志、手机广播、手机电视、手机动慢、手机搜索、手机阅读、手机微博、手机定制服务、手机位置信息服务等为代表的手机传媒不断涌现,以其独有的媒介特质深刻改变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和传播理念,并在与报纸、电视、广播、出版、互联网等媒介的不断交融与竞合中获得快速发展,对整个中国传媒产业格局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多元驱动力的综合作用下,经过初始期、产业形成期、产业成长期三个阶段的发展,我国手机传媒的市场规模、媒体数量规模、用户规模以及上下游产业链和商业模式等都获得了迅猛发展,已经进入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因此,跳出当前学术界较为普遍的关于手机的媒体功能、传播特点和传播影响力等概念性、技术性的点状或线性研究,而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和角度来观察、分析和把握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整体发展现状、趋势和特点以及产业发展的内外动因、所面临的机遇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对策,对推动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以及进一步丰富我国手机传媒的理论研究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即尝试从产业发展的宏观层面和角度,结合新闻传播学、传媒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来系统分析论述我国手机传媒产业整体发展的相关问题。论文首先总结分析了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整体现状及产业链结构、产业商业模式、产业管理机制等方面的特点,从多个维度透视分析产业发展的动因机制及多种内外驱动力对促进产业发展的作用,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惯性轨迹及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力争前瞻性研究把握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新契机、新动向和整体趋势。与传统传媒产业不同,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具有的跨媒介、跨行业、跨技术、跨市场的天然特性以及规模庞大、扩容迅速、无既成模式可以模仿套用的特点,使其发展更加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并由此产生诸多新兴产业特有的问题。论文深入解析了当前制约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难点问题,并从创新产业管理理念、健全产业发展机制、促进产业创新、优化产业结构,以改善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软硬条件和生态环境助推产业发展的角度入手,尝试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以期在当前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正进入亟需合理引导、科学管理、加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江苏移动倾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苏移动倾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命周期的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创新型城市的出现 |
1.1.2. 城市产业空间的新变化 |
1.1.3. 城市创意阶层的崛起 |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样本选择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研究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研究进展 |
2.1.1. 创新城市的相关研究 |
2.1.2. 创新空间的相关研究 |
2.1.3. 简要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创新的空间集聚 |
2.2.2. 创新的空间扩散 |
2.2.3. 创新的空间演化 |
2.2.4. 小结 |
第三章 国际城市创新空间的实践发展 |
3.1. 第一阶段——蔓延的郊区 |
3.1.1. 高速公路走廊 |
3.1.2. 硅谷:郊区扩散 |
3.1.3. 小结 |
3.2. 第二阶段——集聚的郊区 |
3.2.1. 科技园 |
3.2.2. 科学城 |
3.2.3. 小结 |
3.3. 第三阶段——创新回归城市 |
3.3.1. 创新城市 |
3.3.2. 创新城区 |
3.3.3. 创新社区 |
3.3.4. 小结 |
3.4. 总结 |
第四章 中国城市创新空间的空间组织特征 |
4.1. 样本与数据来源 |
4.2. 城市创新空间的集聚特征 |
4.3. 城市创新产业的分布结构 |
4.4. 城市创新产业的扩散距离 |
4.4.1. 研究方法 |
4.4.2. 分析结果 |
4.4.3. 小结 |
4.5. 总结 |
4.5.1. 中国城市创新空间的集聚方式 |
4.5.2. 中国城市创新空间的扩散方式 |
第五章 基于生命周期的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特征 |
5.1. 理论假设:创新演化生命周期 |
5.1.1. 创新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5.1.2. 创新企业生命周期划分 |
5.2. 实证分析:创新演化和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相关性分析 |
5.2.1. 研究方法 |
5.2.2. 全局莫兰指数分析结果 |
5.2.3. 小结 |
5.3. 基于生命周期的城市创新空间聚类分析 |
5.3.1. 研究方法:局部莫兰指数 |
5.3.2. 基于生命周期的创新空间聚类分布 |
5.4. 基于生命周期的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特征 |
5.4.1. 基于生命周期的城市创新空间内部组织方式 |
5.4.2. 基于生命周期的城市创新空间外部组织特征 |
第六章 基于生命周期的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方式 |
6.1. 成长期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特征 |
6.1.1. 成长期城市创新空间分布特征 |
6.1.2. 成长期城市创新空间聚散距离测度 |
6.1.3. 小结 |
6.2. 成熟期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特征 |
6.2.1. 成熟期城市创新空间分布特征 |
6.2.2. 成熟期城市创新空间聚散距离测度 |
6.2.3. 小结 |
6.3. 跨越期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特征 |
6.3.1. 跨越期城市创新空间分布特征 |
6.3.2. 跨越期城市创新空间聚散距离测度 |
6.3.3. 小结 |
6.4. 全生命周期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方式 |
6.4.1. 成长期城市创新空间形式 |
6.4.2. 成熟期城市创新空间形式 |
6.4.3. 跨越期城市创新空间形式 |
6.4.4. 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方式 |
第七章 全生命周期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方式验证——以南京市为例 |
7.1. 南京主要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历程 |
7.1.1. 中国(南京)软件谷的发展 |
7.1.2. 紫金雨花科创特别社区的发展 |
7.2. 城市创新空间的演化组织方式验证 |
7.2.1. 南京成长期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方式 |
7.2.2. 南京成熟期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方式 |
7.2.3. 南京跨越期城市创新空间组织方式 |
7.2.4. 小结 |
7.3. 城市创新空间的空间组织方式修正 |
7.3.1. 方法修正(双变量K函数) |
7.3.2. 各类型伴生距离 |
7.3.3. 创新空间与城市要素的伴生距离分析 |
7.4. 全生命周期城市创新组织方式的优化 |
第八章 全生命周期创新城市空间响应模式——以雄安新区为例 |
8.1. 雄安新区发展创新城市的背景 |
8.2. 创新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空间响应模式 |
8.2.1. 雄安新区创新城市成长演化分析 |
8.2.2. 全生命周期的城市空间响应模式 |
8.2.3. 城市创新基础设施骨架 |
8.3. 本土化城市创新空间营造 |
8.3.1. 分级空间引导方式 |
8.3.2. 创新街道空间塑造 |
第九章 结论与启示 |
9.1. 主要创新点 |
9.2. 研究结论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后记 |
(2)连云港智慧城市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智慧城市 |
2.1.2 智慧城市建设 |
2.1.3 信息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2 无缝隙政府理论 |
2.2.3 开放政府理论 |
3 连云港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分析 |
3.1 连云港智慧城市建设状况 |
3.1.1 政策规划制定情况 |
3.1.2 基础网络建设情况 |
3.1.3 应用载体开发情况 |
3.1.4 特色领域推进情况 |
3.2 连云港智慧城市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
3.2.1 缺少顶层设计 |
3.2.2 建设进程缓慢 |
3.2.3 缺乏合适的项目运营模式 |
3.2.4 信息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 |
3.2.5 专业人才供应缺口较大 |
3.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3.1 建设思路不清 |
3.3.2 统筹力度不足 |
3.3.3 运营模式保守 |
3.3.4 信息共享进展缓慢 |
3.3.5 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足 |
4 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经验 |
4.1.1 美国:技术引领战略 |
4.1.2 日本:I-Japan战略 |
4.1.3 新加坡:智慧国战略 |
4.2 国内其他地区智慧城市建设举措 |
4.2.1 扬州:紧抓项目统筹管理 |
4.2.2 宁波:突出试点应用推进 |
4.2.3 威海:强调建设模式创新 |
4.3 经验借鉴 |
4.3.1 注重政府引导及整体规划 |
4.3.2 重视信息资源整合应用 |
4.3.3 侧重建设模式的创新 |
4.3.4 重点关注产业发展和民生服务 |
5 加强连云港智慧城市建设的对策 |
5.1 强化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规划 |
5.1.1 明确发展路线 |
5.1.2 开展顶层设计 |
5.1.3 营造良好环境 |
5.2 完善智慧城市组织保障体系建设 |
5.2.1 强化政府的统筹管理力度 |
5.2.2 严格过程中的管理 |
5.2.3 引导政府职能转型 |
5.3 创新智慧城市建设模式 |
5.3.1 完善投融资模式 |
5.3.2 突出产业引领的带动作用 |
5.4 整合资源推动信息共享开放 |
5.4.1 加强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归集 |
5.4.2 完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统筹管理 |
5.5 加强智慧城市人才储备 |
5.5.1 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 |
5.5.2 加强本地人才培训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江苏联通手机终端运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手机终端行业发展概述 |
2.1 手机终端市场发展历程 |
2.1.1 运营商专营,主导手机市场(1987-1994) |
2.1.2 手机渠道放开,高端放货(1994-1999) |
2.1.3 专业化的手机渠道新格局(1999-2000) |
2.1.4 渠道下沉,国产手机崛起(2001-2003) |
2.2 手机终端产业现状及前景分析 |
2.3 手机终端销售渠道概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江苏联通手机终端运营现状 |
3.1 江苏联通基本情况 |
3.2 手机终端运营组织机构 |
3.2.1 公司内部机构搭建 |
3.2.2 与终端产业链合作 |
3.3 江苏联通终端运营现状 |
3.3.1 对内运营动作标准化,打造终端营销平台 |
3.3.2 对外倾力打造口碑平台,服务合作渠道终端经营 |
3.3.3 终端运营经营业绩 |
3.3.4 终端运营存在问题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江苏联通终端运营竞争分析 |
4.1 外部环境PEST分析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科技环境 |
4.2 迈克尔.波特竞争型产业结构五力模型分析 |
4.2.1 同业竞争者力量分析 |
4.2.2 潜在的新进入者分析 |
4.2.3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分析 |
4.2.4 供应商议价力量分析 |
4.2.5 购买者议价力量分析 |
4.2.6 五力模型总结 |
4.3 江苏联通终端运营的SWOT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4.3.3 发展机遇分析 |
4.3.4 面临威胁及挑战分析 |
4.3.5 江苏联通终端运营策略矩阵 |
4.4 战略规划 |
4.4.1 战略目标 |
4.4.2 “五为”战略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江苏联通终端发展策略 |
5.1 产品策略 |
5.1.1 移网产品优化 |
5.1.2 终端产品精品化、多元化 |
5.2 渠道策略 |
5.2.1 实体渠道转型 |
5.2.2 线上渠道品牌合作 |
5.2.3 渠道佣金优化 |
5.3 品牌策略 |
5.3.1 优质网络品牌宣传 |
5.3.2 全网通手机品牌宣传 |
5.3.3 手机终端产业链峰会品牌宣传 |
5.4 用户策略 |
5.5 促销策略 |
5.5.1 促销团队建设 |
5.5.2 S级终端主推 |
5.5.3 渠道型终端品牌促销升级 |
5.5.4 酬金红利释放 |
5.5.5 营业厅系统终端促销管理模块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黑龙江移动公司集团专线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全业务运营局面的形成 |
1.1.2“宽带中国”战略催生行业需求 |
1.1.3 电信行业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 |
1.1.4 新形势下黑龙江移动的发展重点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黑龙江移动集团专线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2.1 黑龙江移动概况 |
2.1.1 黑龙江移动整体概况 |
2.1.2 黑龙江移动经营发展情况 |
2.2 黑龙江移动集团专线发展现状 |
2.2.1 业务现状 |
2.2.2 支撑现状 |
2.2.3 资源现状 |
2.3 黑龙江移动集团专线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
2.3.1 业务发展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 |
2.3.2 互联网专线发展缓慢 |
2.3.3 后端支撑效率低下 |
2.3.4 未形成统一的客户投诉受理流程 |
2.3.5 专线售中实施及售后维护的满意度较低 |
2.3.6 传输接入网资源不足 |
2.4 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
2.4.1 聚类市场未开展有效拓展 |
2.4.2 集团专线欠费占比偏高 |
2.4.3 清单营销力度仍需加强 |
2.4.4 互联网内容源不足 |
2.4.5 支撑服务体系不适应业务发展需要 |
2.4.6 10086-8 客户投诉热线无法满足客户报障需求 |
2.4.7 施工单位及代维单位能力不足 |
2.4.8 资源投入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黑龙江移动集团专线发展条件分析 |
3.1 宏观发展条件分析 |
3.2 行业发展条件分析 |
3.3 区域发条件分析 |
3.3.1 区域整体发展情况 |
3.3.2 区域发展趋势分析 |
3.3.3 区域内竞争对手分析 |
3.4 内部发展条件分析 |
3.4.1 集团专线成为战略型业务 |
3.4.2 传输网资源能力得以改善 |
3.4.3 PTN传输网络架构更安全 |
3.4.4 集团专线建设投资充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黑龙江移动集团专线业务发展策略 |
4.1 业务策略 |
4.1.1 拓展聚类市场 |
4.1.2 降低欠费比例 |
4.1.3 加快清单营销 |
4.2 支撑策略 |
4.2.1 建立一点支撑响应机构 |
4.2.2 形成前后端考核机制 |
4.2.3 建立统一客诉服务体系 |
4.3 保障策略 |
4.3.1 接入保障 |
4.3.2 渠道保障 |
4.3.3 质量保障 |
4.3.4 能力保障 |
4.4 实现策略落地的保障措施 |
4.4.1 加强客户经理能力培训 |
4.4.2 加强资源保障 |
4.4.3 持续开展劳动竞赛 |
4.5 业务发展策略效果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6)顺应论视角下企业简介的英译(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 |
1.2 理论依据 |
第2章 任务实施 |
2.1 任务实施过程 |
2.2 需解决的难点 |
第3章 顺应论视角下企业简介的英译策略 |
3.1 语言结构顺应 |
3.1.1 词汇层面 |
3.1.2 句法层面 |
3.2 语境关系顺应 |
3.2.1 物理世界顺应 |
3.2.2 社交世界顺应 |
3.2.3 语言语境顺应 |
第4章 结语 |
4.1 对翻译项目的认识 |
4.2 研究意义及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源语和译语文本) |
致谢 |
(7)无锡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城市先行示范区(论文提纲范文)
高瞻远瞩才能运筹帷幄 |
得天独厚的物联网基础 |
一马当先的信息化建设 |
智慧产业大发力 |
“智慧政府”管理水平显着提高 |
智慧民生覆盖范围广 |
全力探索的智慧医疗建设 |
智能交通建设稳步前进 |
热火朝天的智慧农业建设 |
创新共享的智慧教育 |
智慧旅游将大显身手 |
结束语 |
(8)点亮城市发展的智慧之光——无锡移动助力IEEE智慧城市建设侧记(论文提纲范文)
实用便捷让百姓生活越来越智能 |
兴业强企为产业发展滴灌“智慧基因” |
智慧透明为高效政务搭建快速通道 |
(10)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思路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手机传媒技术的进化历程 |
第二节 手机传媒发展壮大的产业化历程 |
第三节 产业发展相关理念的演化历程 |
第三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现状与产业特性分析 |
第一节 产业规模概况 |
第二节 产业链结构现状 |
第三节 产业商业模式特征 |
第四节 产业管理方式情况 |
第五节 产业特性分析 |
第四章 引导和推动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 |
第一节 手机传媒产业正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
第二节 手机传媒产业带动传媒产业整体发展 |
第三节 手机传媒产业促进社会发展进步 |
第四节 手机传媒产业推进文化生态建设 |
第五节 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牵涉国家发展战略 |
第六节 全球视野下加快发展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战略意义 |
第五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动因 |
第一节 技术革命推动手机传媒产业发展 |
第二节 市场需求撬动手机传媒产业增长 |
第三节 媒介竞合促进手机传媒产业扩容 |
第四节 手机传媒生存发展驱动产业创新 |
第五节 社会文明进步扩展产业发展空间 |
第六节 国家实施相关政策刺激产业繁荣 |
第六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产业经营领域加速延伸,产业模式将更趋多元 |
第二节 产业服务能力提升,产业服务将走向“三化” |
第三节 三屏合一加速演进,产业融合效应将全面显现 |
第四节 产业创新成为产业发展核心要素,产业链条将不断重构均衡发展 |
第五节 产业资本运营趋于活跃,产业规模将爆发增长 |
第六节 技术革命继续升级,产业增长提速实现跨越发展 |
第七章 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
第一节 市场化发展畸形束缚产业健康发展 |
第二节 产业政策和规范不完善制约产业科学发展 |
第三节 技术标准不统一阻碍产业发展形成合力 |
第四节 产业监管机制不健全产业监管存在漏洞 |
第五节 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制约产业发展后劲 |
第八章 解决我国手机传媒产业问题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创新产业管理理念,加快推进规制融合转型 |
第二节 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加快优化产业结构 |
第三节 完善产业激励政策,加快做大产业规模 |
第四节 健全产业规范与监管机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
第五节 加强产业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和谐的产业生态环境 |
第六节 强化手机媒介教育,加快专业人才队伍培养 |
全文总结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四、江苏移动倾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命周期的城市创新空间组织研究[D]. 鲍宇廷. 东南大学, 2021
- [2]连云港智慧城市建设研究[D]. 赵静.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3]江苏联通手机终端运营策略研究[D]. 王宇. 南京邮电大学, 2018(02)
- [4]“黑科技”上路,物联网驱动未来——江苏移动参展无锡2016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纪实[J]. 罗晓婷,王婷. 中国电信业, 2016(12)
- [5]黑龙江移动公司集团专线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李刚.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4)
- [6]顺应论视角下企业简介的英译[D]. 孙钱. 苏州大学, 2016(02)
- [7]无锡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城市先行示范区[J]. 贺小花. 中国公共安全, 2014(21)
- [8]点亮城市发展的智慧之光——无锡移动助力IEEE智慧城市建设侧记[J]. 孙红娟,王靖. 江苏通信, 2014(05)
- [9]尽显无线智慧 共享幸福江苏——中国移动江苏公司聚力推进无线智慧城市群建设[J]. 吴静. 中国电信业, 2012(05)
- [10]关于我国手机传媒产业发展的研究[D]. 魏丽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