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视机课程教学类比举例法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璐[1](2020)在《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磁场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试图在学习进阶的框架中了解学生思维发展路径,有针对性的构建出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高中磁场的核心概念,顺利地由学习进阶的低层级达到高层级。本研究完成的主要内容有:1.通过文献查阅,找出适合本研究对象的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框架;2.针对该学习进阶的框架内容,结合以学习进阶为基础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设计出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教学设计六份;3.在云南省楚雄州大姚县大姚一中进行实践研究,检验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教学设计的实践效果。本研究表明:1.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教学设计确实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磁场核心概念;2.能帮助学生更有效提升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层级;3.研究对一线的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刘莎[2](2020)在《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应用研究 ——以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附属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在对图式理论、词汇教学理论以及泰国学生汉语词汇学习现状进行探讨的基础之上,进行了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词汇教学应用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目的意义以及研究内容、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二部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调查了解泰国汉语词汇学习现状,发现泰国汉语词汇教学在词语释义、词语练习、词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问题,泰国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词汇问题主要表现为近义词混淆、词语搭配不当以及对词语色彩义理解不准确。第三部分,基于泰国汉语词汇学习现状提出图式理论指导下的汉语词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并在其指导下进行汉语词汇教学设计和教学对比实证研究。第四部分,运用数据分析软件对词汇测试和平时测试的成绩进行数据分析,并对本次教学结果进行评估。教学实践结果表明,图式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班学生成绩显着高于传统词汇教学模式下的对照班学生成绩,实践班的成绩较为稳定,且课堂参与度更高,这些都验证了图式理论对泰国中级水平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学习有很大帮助作用的结论。第五部分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教学建议,以期能提高泰国中级水平学生的词语综合运用能力和汉语水平。
李娟[3](2020)在《沉浸式汉语教学法在老挝华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沙湾拿吉崇德学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形势下,“汉语热”不断升温,汉语推广工作也在全世界迅速展开。在此形势下,寻求更加适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进行汉语语言教学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沉浸式教学法在加拿大法语教学中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被应用到汉语语言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本文以沉浸式教学法在崇德学校的汉语教学实践为研究内容,结合教学实践,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课堂观察、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教学实践成果进行分析,最终得出沉浸式教学法在崇德学校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推广都是适用且有效的,是适合该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且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本文首先从沉浸式教学法的诞生地——加拿大出发,了解了沉浸式法语教学的特点、成功的原因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困难,其次对美国沉浸式汉语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解读,根据不同文献中不同的教学案例确立在崇德学校沉浸式汉语教学实施的步骤,同时对汉语语法、词汇、汉字等教学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梳理,选取适合沉浸式汉语教学的方法以备使用。接着根据崇德学校现有的条件,筛选出对沉浸式汉语教学有利的政策支持与家长期许,教师队伍与学生成绩,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教材教辅与文化活动等软、硬件优势,并在此基础上创设更多优势条件,为沉浸式汉语教学在崇德学校实施并取得成效提供支撑;然后运用适合全中文沉浸式环境的汉语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最后从学生成绩、语言运用能力等方面与运用简单记忆、任务布置单一教学法的四年级2班进行评估,分析沉浸式汉语教学效果,成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与启示。
贾舒宇[4](2019)在《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及教育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美国当代哲学家加雷斯·B·马修斯,是儿童哲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是第一个将儿童哲学领域系统化的人。他的儿童哲学思想精髓主要来源于他所着的儿童哲学三部曲,为我们认识儿童哲学这门新兴学科、儿童这个群体及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法。马修斯的儿童哲学思想是一个系统完善的理论体系,其核心内容是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的产生、马修斯儿童哲学的具体内涵及马修斯与儿童“做哲学”的实践路径,是对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为什么”“是什么”及“怎么做”问题的回应。在马修斯看来,儿童与哲学具有亲缘性,哲学是从儿童的心里长出来的,儿童哲学的产生与儿童哲学思考的天性密不可分,因此他主张儿童是天生哲学家的观点。马修斯研究儿童哲学的主要目的是揭示儿童在哲学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让成人意识到他们的儿童观念影响到儿童发展的可能性。马修斯主要对儿童缺陷观,即传统的童年理论、儿童认知缺陷及儿童道德缺陷进行了批判,他想通过对儿童缺陷观的批判,让成人反思对儿童的偏见,帮助他们更好得认识儿童。根据马修斯的看法,儿童具有做哲学的能力,主要表现在儿童具有哲学思考的能力、儿童善于提出哲理性的问题及儿童哲学常常表现为概念游戏三个方面。在儿童做哲学的实践路径上,马修斯指出成人与儿童做哲学的形式是以苏格拉底对话为主的哲学对话,将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或者自己编写的哲理性小故事作为做哲学的主要媒介,他运用自创的故事开头教学法与儿童做哲学,在哲学探究中展现哲学智慧,陶冶哲学情操。考虑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全面到来,我国素质教育仍旧在不断推进,我国儿童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鉴于此,本文试图以马修斯的儿童哲学思想为切入点,力图挖掘其儿童哲学思想的立论依据和时代价值,以期对我国儿童哲学及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经验。
辛欣[5](2018)在《元认知策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元认知策略是一种学习方式,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规划,同时调节及监督控制此过程,另外还要评估相应的学习结果。民族地区受社会、经济、历史、教育发展的影响,蒙古族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为薄弱,在词汇的学习上缺少对有效的计划、监控及评估三大策略的应用,提升元认知策略的使用能力,对于学生在学习词汇期间自我调控能力的提升十分有帮助。本研究探索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评估策略)对民族地区蒙古族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的有效性,以及其在呼伦贝尔学院蒙古族学生英语词汇学习中应用的效果分析,准备阶段教师将使用频率较高的词汇学习策略介绍给学生介绍,同时向实验班的学生陈述元认知策略的详尽内容,培养其运用此策略的意识。计划策略的应用,实验班的学生基于教师的科学指导,按照自身的实际状况来对英语词汇学习计划进行自我选取及制定,同时在老师的激励之下,选取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展开学习。监控策略的应用,学生基于自己所制定的计划展开词汇学习,且致力于将计划中的目标实现。在对元认知策略加以现实运用期间,学生对自己能否达到所定的目标以及是否需要改变计划进行判断。评估策略的应用,在此期间,同学之间进行互相监控及定期对词汇学习的成效进行评估,学生按照自身学习成效的反馈,来对自己所运用的学习策略的有效性及是否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内完成做出判断,且对自己的学习策略及计划加以持续调节,从而收获最佳的词汇学习成效。研究结果表明,元认知策略应用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是有效的,元认知策略应用后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了,它也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词汇水平的提高对英语整体能力的提高也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左成光[6](2018)在《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迎接21世纪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各国际组织和国家皆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重新定位,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诉求。学科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其中,科学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课程的核心目标。科学推理能力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公民在面对社会和个人生活中的科学问题时做出明智决策的关键能力。为适应未来生活,学生具备科学推理能力极为重要,国际上对中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少,针对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更少,故而本研究将关注两个问题: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如何?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有哪些,以及这些因素之间有何关系?对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将为我国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培养提供参考。根据研究的问题,本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即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表现研究、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影响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其中,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表现研究是调查工具研制的依据,调查结果是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中因变量的观测值。需要指出的是,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并且在我国原先只有3-6年级开设科学课程,故而本研究的对象是3-6年级的小学生。本研究的过程及结论如下:第一部分,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表现研究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的假设研究。通过对主要国际组织、国家及地区的核心素养框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中对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要求进行分析,结果将小学生科学推理能的表现从“提出问题/假设”“实验设计”“证据评价”“推理、得出及应用结论”“证明”五个方面梳理出16条表现要求,作为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的假设。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的修订研究。将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的假设编成李克特量表,对大学理科教学论专家、小学科学教研员、小学一线科学教师(共256名)进行专家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删除2条表现,最终形成的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共有14条。第二部分,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测验项目的研制。依据第一部分确定的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在项目反应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精选的TIMSS、澳大利亚NAP-SL测评项目进行改编,并用Reasch模型中常用的Bond&FoxSteps软件对编制的测试项目进行检验,通过两次的测试及检验表明:修订后最终形成的12道题目,它们的加权拟合值(Infit MnSq)在区间[0.85,1.15]之内,符合Rasch模型的要求,表明这12道测试题能较好的反应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测验要求;试卷的总信度系数α=0.90,说明试卷的信度是非常理想的。此外,本测试卷还经过科学教育专家、小学科学教师及小学生的审读与修订,这使得本测试项目具有较高的效度。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调查结果。本研究选取3-6年级的1167名小学生参与调查,应用SPSS22.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对4个年级组被试的科学推理能力测验在年级和性别(4×2)两个因素上的差异进行复方差分析(MANOVA)表明:3-6年级小学生的科学推理能力在性别(Wilks’λ=0.981,F=5.495,p<0.001)和年龄(Wilks’λ=0.873,F=13.418,p<0.001)上存在显着的差异;但性别和年龄之间不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性别×年龄,Wilks’λ=0.995,F=0.463,p=0.936)。(2)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对3-6年级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年龄差异进行分析表明:年龄对科学推理能力各维度及总能力均存在显着性差异,采用多重事后分析(Tukey HSD)及得分随年级增长的变化趋势可知,四年级至五年级是小学科学推理能力的“提出问题”“实验设计”“推理、得出及应用结论”能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四年级至六年级是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证明”及“总能力”迅速发展的关键年龄。(3)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3-6年级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表明:四年级和五年级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总能力及各维度均不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三年级学生在总能力、“推理、得出及应用结论”“证明”维度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六年级学生在“证明”维度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其中,在科学推理能力的“总能力”“推理、得出及应用结论”“证明”三个维度,女生的能力高于男生;在“提出问题”维度,除四年级的女生能力高于男生外,其余三个年级的男生能力高于女生;在“实验设计”维度,三年级和六年级的男生能力高于女生,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女生能力高于男生。第三部分,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影响因素提取及调查问卷的开发。通过对已有文献的梳理,本研究从教师科学推理能力教学、同伴协作与交流、家庭参与及投资三个维度构建调查问卷。对编制的问卷进行试测,用SPSS22.0进行主成分分析及信度检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修订后的问卷共涉及32个题目,其总信度系数α=0.912,说明此问卷的信度是理想的。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将1167份3-6年级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影响因素的问卷调查结果用AMOS22.0软件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匹配,不同的影响因素对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各维度的作用效果不同。通过模型基本适配度指标、模型外在质量的评估及模型内在质量的检验,结果表明,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与理论假设相匹配,即家庭参与及投资、教师教学和同伴协作与交流三个影响因素对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家庭参与及投资对“提出问题”维度的科学推理能力促进作用相对较大,教师科学推理能力教学对“推理、得出及应用结论”维度的科学推理能力促进作用相对较大,同伴交流与协作对“实验设计”维度的科学推理能力促进作用相对较大。根据以上的研究结果,本研究对培养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进行了三个方面的讨论:研制科学推理能力的学习进阶,促进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连贯性发展;构建立体式的科学教育环境,促进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发展;加强科学推理能力的测评,促进小学科学的教学重心转移。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精力和财力的限制,本研究的样本主要来自重庆及四川,为提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还需增加其他省份的样本量;其次,关于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外,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较少,这增加了本研究的难度,使得本研究的一些术语、对研究内涵的认识可能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本研究采用纸笔测验,为增强测试情境的真实性,可采用计算机创设情境来进行测试。在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是改进以上不足,同时还将持续对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认知诊断、立体式科学教育环境建设的政策方面进行研究。
谭凌宇[7](2016)在《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尝试 ——基于隐喻的视角》文中指出大众传播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大众传播系统,其研究成果为大众传播科学知识并以理论的形式存在。理论所解释的大众传播现象及系统具有宏观性和复杂性,大众传播理论本身又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正因如此,理解大众传播理论常常让人感到困难。而隐喻是遍在的,作为一种思维方式的隐喻可以将抽象、复杂、宏观的事物转化为形象、简单、直观的事物,提高人们的认知效果。那在“反映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和“由大众传播实践经验总结而来”的“理论知识”中是否存在着隐喻?隐喻能否帮助我们便捷地理解大众传播理论呢?本文以“大众传播理论”为研究对象,运用逻辑思辨的研究方法,尝试从隐喻的视角探讨了大众传播理论的理解问题。隐喻作为一种基于人类身心体验、“由此及彼”的认知方式或思维模式,理论的学习者若能自觉地运用隐喻,将能便利地通过理解理论来认识现象、把握系统和摸清规律,进而运用理论为相应的实践工作服务。通过研究,本文发现隐喻这种思维方式对大众传播领域的科研、教学与实践都具有强大的认知意义,是大众传播领域的专业人士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新视角和新方法。本研究发现:大众传播理论中诸多概念是隐喻性的,大众传播理论中存在隐喻,以隐喻的方式来解释理论概念,能使抽象、难解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方便我们从自身体验出发去理解理论,可为科研、教学与实践奠定理论基础;从隐喻的视角去理解理论的同时,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为了探索隐喻对大众传播学研究可能带来的价值,本文以大众传播理论中的行业语为观察点,采取“4步走”的研究策略:第一步是识别隐喻——运用隐喻的分类理论梳理了大众传播理论中存在的隐喻现象,识别隐喻是分析隐喻如何帮助人们理解理论的前提。第二步是解释理论——以“5W模式”为框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大众传播理论,归纳了常见的隐喻表达式或概念隐喻:如“记者是了望者、媒介是耳目喉舌、信息是几何图形、舆论是气象与战争、传播过程是道路”等,发掘出隐喻对大众传播理论的解释功能。借助隐喻,我们可以用具体、熟悉的概念去理解抽象、陌生的概念,方便我们理解理论,进而把握宏观复杂的大众传播系统,这对大众传播的专业教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教师可以通过隐喻让学生明白高深的理论,让理论教学变得有趣。第三步是隐喻启发与理论新探——通过对隐喻在科学研究中应用价值的历史管窥,发现了隐喻思维能帮助研究者提出新假设,为理论创新提供契机;本文从隐喻的视角理解“麦克卢汉媒介理论”后得到了一些新发现:媒介与信息问存在“管流”关系与“包容”关系,媒介即人、新旧媒介间的包容关系。第四步是隐喻的实务应用——论证隐喻是连接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能够促进业界人士高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研究希望,以理解大众传播理论为切口,隐喻将能给大众传播学的研究注入新的血液。
姚晓琳[8](2016)在《基于苏丹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国家语言资源语料库以及《中国语言生活状况(2010-2014)》统计的新词语为研究对象,借助新词语研究语料库研究工具,采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新词语的界定以及产生的原因;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分析汉语学习者对新词语的学习情况,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新词语作为人类语言系统中的一个新子集,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科技政治的进步、人们认识的提高,为满足日常交际及思维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反映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利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当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汉语,汉语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社会以及新闻、流行文化等都抱有浓厚兴趣,而新词语正是反映中国社会方方面面发展变化的表现方式之一。汉语学习者学习新词语不仅能够扩大词汇量,还能更好地与中国人进行交流,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变化。本文主要从本体研究和应用研究两个层面展开论述。本体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汉语新词语的产生背景、定义、原因等方面进行阐释。应用层面主要从汉语新词语教学方面进行,一方面利用调查问卷调查汉语学习者对新词语的了解及应用程度,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另一方面主要论述汉语教学中新词语教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并提供一份真实的教案。最后,论文提出在新词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相应的解决策略。
王忠惠[9](2015)在《农村高中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推动着教育领域的更新换代,微视频、微课程的出现带来了多元化的课程形态,课程形态的改变使得教学改革迈向新的征程。翻转课堂作为新型课程形态下引入的教学模式,既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又遭受着我国教学实际提出的新的困境与难题,如何把握翻转课堂(以下简称翻课)的利弊来促进其本土化的进程,成为翻课适应我国教学改革的重要命题。鉴于此,本文从翻课的意蕴解读、实然状况、应然表征等三个部分来论述翻课的理论与实践的操作意义,并依据农村高中的调研情况提出翻课本土化的实施策略。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导论。本部分内容主要介绍翻课的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问题与假设、研究思路与方法及研究的重点与难题,通过翻课相关内容的研究来了解现阶段翻课研究的整体情况,明晰本文研究的方向与路径。第二部分:翻转课堂意蕴的多重视角解读。从目前翻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来看,翻课的研究已取得较多的理论成果,很多研究者分析并构建了“中国化”的翻课模式,但是已有的文献重复性较强,对于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尤其是翻课的创始人乔纳森与亚伦的相关研究缺乏深入的探讨。第二部分基于乔纳森与亚伦合着的书籍(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解析翻课的内容,阐释翻课的理论依据并反思翻课为我国的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与作用。第三部分:农村高中翻转课堂本土实践的实然状况。本部分内容以重庆聚奎中学为例,采用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等方法对聚奎中学翻转课堂的实施现状展开研究,审视翻课实施的显性成效,挖掘翻课实施中的隐性问题,并从学校、教师与学生三个层面剖析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农村高中翻转课堂应用价值的应然表征。本部分内容主要从价值表现、作用机理、影响因素三个应然层面来分析翻课的应用价值,描述了翻课为学校、教师、学生、课堂与教育等方面带来的价值,建构了翻课应用的作用机制、运作机理及评价系统,并分析了翻课实现应然价值的影响因素。第五部分:农村高中翻转课堂本土化的实施策略。依据目前农村高中翻课实施现状的调查与翻课应然价值表征的对比,提出翻课本土化实施的的原则、应用过程与条件保障,一方面为解决聚奎中学翻课应用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思路,另一方面为农村高中翻课的长远发展提供借鉴。第六部分:结语。论述翻课目前发展的形势及未来的发展走向,总结本论文中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以及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王绍斌[10](2011)在《澳大利亚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澳大利亚的汉语教学传统由来已久。近十几年,随着澳大利亚政府对“亚洲语言计划”实施的日益重视和强力推动,澳大利亚教育部门对汉语教学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处于初级阶段。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词汇教学策略的运用则直接关乎词汇教学的效果,并对学习者的整体语言水平产生重大影响。有鉴于此,本研究旨在调查澳大利亚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并着重考察词汇教学策略应用方面的特点。针对现状调查结果,以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和对外汉语教学原则为指导,对该现状进行了客观认真的分析;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词汇教学策略方面的不足,思考对策并提出了教学建议。本文以澳大利亚某重点大学二年级初级汉语课程班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定量混合式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考察和描述了澳大利亚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通过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发现,澳大利亚初级汉语词汇教学效果良好,但在以下环节还存在些许问题:1.在教学原则的贯彻实施方面,知识讲解明显多于技能训练,这是学生普遍认为用词造句困难的原因之一;2.在教学内容方面,对基本词汇的重点教学做得不够,这是造成学生生词熟练运用率偏低的主要原因;3.在词汇教学策略的应用方面,翻译法使用过多,使学生逐渐形成了“汉英词义对等”的错误观念,而且许多学生已经养成依赖英语学习汉语的习惯;多义词“随文释义”的策略不利于学生掌握基本意义和用法,词汇实际运用能力偏低。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1.利用辅导课强化技能训练;2.加强基本词汇的教学;3.对词汇教学策略进行针对性的、科学性的调整,即教学策略应更具灵活性和有效性、必要时运用汉英词汇对比策略、实行词义层次化教学。本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澳大利亚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的现状;针对词汇教学策略的分析、探讨和建议可为在澳从事汉语教学的同行提供一个学习和思考的样本。因英美等国与澳大利亚的汉语学习者在很多方面具有共性,本研究成果对其他英语国家的初级汉语词汇教学也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
二、电视机课程教学类比举例法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机课程教学类比举例法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磁场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第2章 理论概述 |
2.1 概念和核心概念 |
2.1.1 概念 |
2.1.2 核心概念 |
2.2 学习进阶 |
2.2.1 学习进阶的源起 |
2.2.2 学习进阶的定义 |
2.2.3 学习进阶的组成要素 |
2.2.4 学习进阶的特征 |
2.2.5 学习进阶的研究方法 |
第3章 关于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框架调查 |
3.1 有关磁场主题的学习框架 |
3.2 磁场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框架 |
第4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的教学设计 |
4.1 基于学习进阶的核心概念教学设计模型的构建 |
4.1.1 一般教学设计模型 |
4.1.2 科学教学设计模型 |
4.1.3 基于学习进阶的科学概念教学设计模型 |
4.2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的描述”的教学设计 |
4.2.1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的描述”的学情分析 |
4.2.2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的描述”的学习过程设计 |
4.2.3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现象和磁场”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4.2.4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感应强度”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4.2.5 基于学习进阶的“几种常见的磁场”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4.3 基于学习进阶的“安培力”的教学设计 |
4.3.1 基于进阶的“安培力”的学情分析 |
4.3.2 基于学习进阶的“安培力”的学习过程设计 |
4.3.3 基于学习进阶的“安培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4.4 基于学习进阶的“洛伦兹力”的教学设计 |
4.4.1 基于进阶的“洛伦兹力”的学情分析 |
4.4.2 基于学习进阶的“洛伦兹力”的学习过程设计 |
4.4.3 基于学习进阶的“洛伦兹力”的教学设计案例开发 |
第5章 基于学习进阶的磁场核心概念的教学实践研究 |
5.1 教育实验的设计 |
5.1.1 实验目的和实验对象 |
5.1.2 实验变量和实验假设 |
5.1.3 测量工具和数据处理工具 |
5.1.4 实验的设计 |
5.2 教育实验的实施安排 |
5.3 实验结果与统计分析 |
5.3.1 前测和后测成绩总体分析 |
5.3.2 进阶层级分析 |
5.3.3 访谈分析 |
5.3.4 结论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存在的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磁场前概念调查问卷 |
附录 B 高中物理磁场核心概念的学习进阶情况测试卷 |
附录 C 学生前测成绩 |
附录 D 学生后测成绩 |
附录 E 后测成绩中不同题目选择正确选项的人数 |
附录 F 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应用研究 ——以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附属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图式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研究 |
二、关于图式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研究 |
三、关于国别化视角下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 |
四、研究评述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图式理论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
第一节 图式理论相关概念介绍 |
一、图式的定义 |
二、图式的分类 |
三、图式的特征 |
第二节 图式理论和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关系 |
一、词汇系统是图式的基础 |
二、图式对词汇学习有积极作用 |
第二章 泰国汉语词汇教学及学生词汇学习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基于问卷调查分析泰国汉语词汇教学现状 |
一、教材使用情况 |
二、词汇选择标准及词汇量的问题 |
三、词语释义问题 |
四、词汇练习问题 |
五、词汇教学方法问题 |
第二节 基于语料分析泰国中级水平学生常见词汇偏误 |
一、近义词偏误 |
二、词语搭配偏误 |
三、词语色彩义偏误 |
第三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原则与方法 |
第一节 图式理论下的词汇教学原则 |
一、激活学生的原有图式 |
二、构建系统的图式网络 |
三、对已有的图式进行巩固复习 |
第二节 图式理论下的词汇教学方法 |
一、图式理论与语境法 |
二、图式理论与语义场比较法 |
三、图式理论与总结归纳法 |
第四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实践分析 |
一、教学对象 |
二、教学材料 |
三、教学假设 |
四、教学方案 |
第二节 教学实践过程及结果分析 |
一、教学设计 |
二、结果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的建议 |
第一节 对教材编写的建议 |
第二节 对教师教学的建议 |
第三节 对学生自身的建议 |
结语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测试试卷 |
附录3 课文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沉浸式汉语教学法在老挝华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沙湾拿吉崇德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外对沉浸式教学的研究 |
(二)国内对沉浸式教学的研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沉浸式教学相关理论概说 |
第一节 沉浸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输入假说 |
二、隐性课程 |
三、语言交际能力 |
四、内隐认知 |
第二节 沉浸式教学的内涵和特点 |
一、沉浸式教学的内涵 |
二、沉浸式教学的特点(优势) |
第三节 沉浸式教学的发展和分类 |
一、沉浸式教学的发展 |
二、沉浸式教学的分类 |
第二章 崇德学校汉语教学现状 |
第一节 老挝汉语教学现状 |
第二节 崇德学校教学简介 |
一、地理位置及办学历史 |
二、教学场所及教学设备 |
三、师资配置与学生构成 |
第三节 崇德学校沉浸式教学条件 |
一、政策支持与家长期望 |
二、教师队伍与学生成绩 |
三、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 |
四、教材教辅与文化活动 |
第三章 崇德学校沉浸式汉语教学实践过程 |
一、年级、科目选择缘由 |
二、教材 |
三、课时安排 |
四、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
(二)能力目标 |
(三)情感态度目标 |
五、教学计划 |
六、教学方法 |
(一)创设环境 |
(二)词汇教学 |
(三)语法教学 |
(四)课文教学 |
(五)汉字教学 |
(六)文化活动设计 |
(七)听说教学设计 |
第四章 崇德学校沉浸式汉语教学实践效果及启示 |
第一节 崇德学校沉浸式汉语教学实践效果 |
一、沉浸式教学前侧(两周) |
(一)成绩对比 |
(二)成绩分析 |
二、沉浸式教学中测、后测 |
第二节 崇德学校沉浸式汉语教学实践的启示 |
一、学校方面 |
(一)制定教学目标 |
(二)优化师资队伍 |
二、教师方面 |
(一)丰富文化知识 |
(二)提升学生语言运用技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沉浸式教学前测调査问卷 |
附录二 |
附录三 |
附录四 |
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个人简历 |
(4)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及教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人工智能时代教育发展新趋势的需要 |
2.对马修斯的儿童哲学思想尚需更加系统的研究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1.儿童哲学 |
2.对话 |
(四)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3.国内外相关文献评析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比较分析法 |
(六)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研究的重点 |
2.研究的难点 |
3.研究的创新点 |
一、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产生的思想渊源 |
(一)马修斯生平及着作 |
(二)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的形成 |
1.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的开端 |
2.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的初步探寻 |
3.马修斯儿童哲学的教学实践 |
4.马修斯“童年哲学”理论的产生 |
(三)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 |
1.哲学观与马修斯儿童哲学 |
2.儿童观与马修斯儿童哲学 |
3.教育观与马修斯儿童哲学 |
二、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
(一)儿童做哲学何以可能——批判儿童缺陷观 |
1.对传统童年理论的批判 |
2.对儿童认知缺陷的批判 |
3.对儿童道德缺陷的批判 |
(二)儿童做哲学的表现——儿童有做哲学的能力 |
1.儿童具有哲学思考的能力 |
2.儿童善于提出哲理性的问题 |
3.儿童哲学常常表现为概念游戏 |
(三)儿童做哲学的实践路径——儿童如何做哲学 |
1.成人与儿童做哲学的形式——哲学对话 |
2.成人与儿童做哲学的方法——故事开头教学法 |
3.成人与儿童做哲学的媒介——儿童文学作品 |
三、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
(一)开创了儿童哲学新的理论视角 |
(二)阐述了具有独特视角的儿童观 |
1.给我们提供了反对儿童缺陷观的理论依据 |
2.让我们意识到儿童顺其自然发展的重要性 |
3.有助于我们认识与思考儿童是有价值的人 |
(三)提供了认识成人哲学的新视野 |
1.认识到与儿童哲学相比,成人哲学缺少了天真 |
2.认识到与儿童哲学相比,成人哲学缺少了好奇 |
3.认识到与儿童哲学相比,成人哲学更偏向实用 |
四、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的实践价值 |
(一)为我国探索儿童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路径 |
(二)为儿童哲学天性的保护提供了思路 |
(三)为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
(四)为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儿童教育提供了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元认知策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语言学习策略 |
2.2 元认知策略 |
2.3 元认知策略对词汇学习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2.3.1 国外研究 |
2.3.2 国内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研究问题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工具 |
3.4 研究过程 |
3.4.1 控制班日常词汇教学过程 |
3.4.2 元认知策略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过程 |
第四章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1 元认知策略应用后具体的对比和数据分析 |
4.1.1 计划策略应用效果分析 |
4.1.2 监控策略应用效果分析 |
4.1.3 评估策略应用效果分析 |
4.1.4 词汇水平测试成绩前、后对比分析 |
4.2 元认知策略的应用对英语词汇学习的积极作用 |
4.2.1 计划策略应用改变词汇学习态度 |
4.2.2 监控策略应用管理词汇学习过程 |
4.2.3 评估策略应用提升词汇学习效果 |
4.3 元认知策略应用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必要性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发现 |
5.2 对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启示与反思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6)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需 |
(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之需 |
(三)科学学科能力测评之需 |
二、科学推理的概念界定 |
(一)词源分析 |
(二)工具书中关于推理概念的分析 |
(三)学者关于科学推理的理解 |
(四)科学推理概念的专家调查 |
三、研究现状与述评 |
(一)国外科学推理研究现状分析 |
(二)国内科学推理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述评 |
四、研究设计与思路 |
(一)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的目的 |
(三)研究的意义 |
(四)研究的方法 |
(五)研究的思路 |
第一章 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表现研究 |
一、核心素养框架中推理能力的表现分析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国际组织核心素养框架中推理能力的表现分析 |
(四)主要国家、地区核心素养框架中推理能力的表现分析 |
(五)小结 |
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科学推理的表现分析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
(四)小结 |
三、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中科学推理能力的表现分析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三)国际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中科学推理能力的表现分析 |
(四)发达国家教育质量监测项目中科学推理能力表现的分析 |
(五)小结 |
四、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的专家调查与修订 |
(一)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的假设 |
(二)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的专家调查 |
(三)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的修订 |
第二章 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调查研究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二、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测验项目的研制 |
(一)Rasch模型:能力测评项目开发的理论基础 |
(二)设计思路 |
(三)初测试题的结构 |
(四)进行初试及其结果分析 |
(五)修订初测测试工具 |
(六)测试工具的二次测试分析及其修订 |
三、研究对象的选取 |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
(一)年龄及性别对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影响分析 |
(二)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年龄差异分析 |
(三)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性别异分析 |
五、研究结论 |
第三章 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一、研究的目的与方法 |
二、调查问卷的开发 |
(一)影响因素的选择 |
(二)调查问卷的构成 |
(三)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
(四)修订后的问卷 |
(五)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
三、调查对象的选取 |
四、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估计 |
(二)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的评价 |
(三)影响因素结构方程模型中潜在变量的效果分析 |
五、研究结论 |
第四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一)关于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表现的结论 |
(二)关于3-6年级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特点的结论 |
(三)关于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影响因素的结论 |
二、启示 |
(一)研制科学推理能力的学习进阶,实现其连贯性发展 |
(二)构建立体式的科学教育环境,促进科学推理能力的发展 |
(三)加强科学推理能力的测评,促进教学重心转移 |
三、研究总结及展望 |
(一)本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科学推理概念及其能力表现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初测) |
附录三 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及影响因素调查(终稿)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7)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尝试 ——基于隐喻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文献综述 |
1.3 本文理论基础与基本概念界定 |
1.3.1 理论基础——隐喻学 |
1.3.2 本文基本概念界定 |
1.4 研究方法 |
1.4.1 研究路径 |
1.4.2 具体方法 |
1.5 研究价值 |
1.5.1 理论价值 |
1.5.2 实践价值 |
1.5.3 学科价值 |
第二章 识别大众传播理论中的隐喻 |
2.1 大众传播理论中隐喻的主要种类特征 |
2.1.1 隐喻的表现形式:显性隐喻与隐性隐喻 |
2.1.2 隐喻的层级划分:根隐喻与派生隐喻 |
2.1.3 隐喻的相似性界定:发现与创造相似性 |
2.2 大众传播基本概念的隐喻语义结构分析 |
2.2.1 “喻体”型结构:仅有喻体出现 |
2.2.2 “本体+喻体”型结构:本体在前,喻体在后,反向映射 |
2.2.3 “喻体+本体”型结构:喻体在前,本体在后,顺向映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隐喻对大众传播的过程和要素的解释 |
3.1 传者隐喻:对传者概念的解释 |
3.1.1 西方新闻界对记者的隐喻:了望者、扒粪者、无冕王 |
3.1.2 中国新闻界对记者的隐喻:动力、桥梁、镜鉴、教师 |
3.2 媒介隐喻:对媒介概念的解释 |
3.2.1 “媒介是耳目喉舌” |
3.2.2 “媒介是人的延伸” |
3.2.3 媒介的多源意象 |
3.3 信息隐喻:对信息概念的解释 |
3.3.1 信息是几何图形:点线面体 |
3.3.2 信息是水流:“信息流” |
3.3.3 舆论是气象和战争 |
3.4 受众隐喻:对受众概念的解释 |
3.4.1 大众社会论中的受众:“受众是原子和一盘散沙” |
3.4.2 信息产业市场中的受众:“受众是消费者” |
3.4.3 教育学视野中的受众:“受众是学生” |
3.5 功能与效果的隐喻:对功能与效果概念的解释 |
3.5.1 大众传播的功能是“多面手”:传媒多重角色映射 |
3.5.2 大众传播的效果是“杂交品”:跨学科的多源映射 |
3.6 隐喻对大众传播过程与系统的模式化功能:传播过程是路径(SPG) |
3.6.1 SPG意象图式的兼容性与遍在性 |
3.6.2 大众传播中SPG意象图式的隐喻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理解几个经典理论:基于隐喻视角的新发现 |
4.1 隐喻启发科学研究的历史管窥 |
4.1.1 隐喻对自然科学研究和社会科学研究的启发 |
4.1.2 隐喻对大众传播学研究的启发 |
4.2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新解:基于隐喻视角的探索 |
4.2.1 媒介与信息的“管流”关系:“信息流”在“信道”里“流动” |
4.2.2 媒介与信息的“容纳”关系:“媒介是容器,信息是内容” |
4.2.3 温故知新:“媒介即讯息”隐喻“新旧媒介的包容关系” |
4.2.4 “冷热媒介论”新解:从“媒介是人的延伸”到“媒介是人” |
4.2.5 人类中心主义:以身“体认”演化的媒介→“媒介即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隐喻是连接大众传播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以“新闻采访”为例 |
5.1 隐喻:为新闻从业者架设从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桥梁 |
5.2 隐喻有助于记者掌握新闻采访的要领:“新闻采访隐喻”的多源意象 |
5.2.1 新闻采访是捕鱼:“鲜活”的事实 |
5.2.2 新闻采访是探矿:“探明”真相,挖掘富矿 |
5.2.3 新闻采访是打仗:“长枪短炮、围堵追击” |
5.2.4 新闻采访是诊断:“望闻问切”与查看问听 |
5.2.5 新闻采访是趁热打铁:时效性 |
5.2.6 多源隐喻有助于记者从不同侧面把握采访特点 |
5.3 隐喻有助于新闻报道策划工作的经验总结:“策划是烹饪”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基于苏丹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问卷调查法 |
1.2.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法 |
1.2.4 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的方法 |
1.3 语料来源 |
1.4 文献综述 |
1.4.1 本体研究 |
1.4.2.应用研究 |
2 新词语概说 |
2.1 新词语的定义 |
2.1.1 定义界定 |
2.1.2 本文中新词的定义 |
2.2 新词语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
2.2.1 新词语的特点 |
2.2.2 新词语产生的原因 |
3 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语教学的必要性 |
3.1 满足学生对新词语的学习需求 |
3.2 增加留学生对汉语使用的积极性 |
3.3 提高词汇量,增强学生用词准确性 |
3.4 与时俱进,更好地把握专业发展方向 |
3.5 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文化 |
4 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语教学现状及调查分析 |
4.1 新词语在教学大纲中的选用现状 |
4.2 新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情况调查分析 |
4.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2 调查对象及调查目的 |
4.2.3 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及分析 |
5 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语教学及教学应用举例 |
5.1 对外汉语教学中对新词语教学的选词原则 |
5.1.1 规范性 |
5.1.2 实用性 |
5.1.3 针对性 |
5.2 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语的教学形式 |
5.2.1 汉语角 |
5.2.2 随遇随教,紧跟教材 |
5.2.3 网络媒体 |
5.2.4 课堂主题 |
5.3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应用举例 |
5.3.1 主要教学方法 |
5.3.2 教学对象 |
5.3.3 汉语新词语教学教案举例 |
5.3.4 教学评估 |
5.4 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及解决方法 |
5.4.1 新词语本身是把双刃剑 |
5.4.2 教材及词典编写滞后 |
5.4.3 教师不重视及教学法选用不恰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调查问卷 |
附录二:调查问卷的部分主观题真实填写情况 |
附录三:新词语词典统计表 |
致谢 |
(9)农村高中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述评 |
(四) 研究问题 |
(五) 研究思路和方法 |
(六) 研究重点和难点 |
一、翻转课堂意蕴的多重视角解读 |
(一) 翻转课堂的内涵解读 |
(二) 翻转课堂的理论依据 |
(三) 翻转课堂的理性反思 |
二、农村高中翻转课堂本土实施的实然状况 |
(一) 翻转课堂应用的现实情况 |
(二) 翻转课堂应用的现状审视 |
三、农村高中翻课应用价值的应然表征 |
(一) 翻课应用的价值表现 |
(二) 翻课应用的作用机理 |
(三) 翻课应用的影响因素 |
四、农村高中翻课本土化的实施策略 |
(一) 翻课本土化的实施原则 |
(二) 翻课本土化的应用过程 |
(三) 翻课本土化的条件保障 |
(四) 翻课本土化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澳大利亚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表格索引 |
插图索引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必要性 |
1.3 研究思路 |
1.4 概念厘定 |
1.5 论文的总体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认知语言学理论及其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
2.1.1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
2.1.2 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在外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
2.2 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
2.2.1 对外汉语总教学原则 |
2.2.2 新时期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
2.3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
2.3.1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宏观研究 |
2.3.2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具体问题研究 |
2.3.3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 |
第三章 澳大利亚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现状调查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的问题 |
3.1.2 研究对象 |
3.1.3 研究方法 |
3.2 研究过程 |
3.2.1 课堂观察 |
3.2.2 问卷调查 |
第四章 澳大利亚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策略的建议 |
4.1 利用辅导课强化技能训练 |
4.2 加强基本词汇的教学 |
4.3 教学策略的调整 |
4.3.1 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
4.3.2 汉英词汇对比策略 |
4.3.3 词义层次化教学 |
第五章 结语 |
5.1 研究回顾与总结 |
5.2 本研究的意义 |
5.3 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1 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策略问卷调查 |
附录2 问卷调查数据统计表 |
附录3 开放式问题答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四、电视机课程教学类比举例法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习进阶理论的高中磁场核心概念教学实践研究[D]. 王璐.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2]基于图式理论的对泰中级汉语词汇教学应用研究 ——以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附属中学为例[D]. 刘莎.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3]沉浸式汉语教学法在老挝华文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以沙湾拿吉崇德学校为例[D]. 李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4]马修斯儿童哲学思想及教育价值研究[D]. 贾舒宇.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5]元认知策略在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以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为例[D]. 辛欣. 延边大学, 2018(01)
- [6]小学生科学推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左成光. 西南大学, 2018(01)
- [7]理解大众传播理论的尝试 ——基于隐喻的视角[D]. 谭凌宇. 广西大学, 2016(02)
- [8]基于苏丹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新词语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姚晓琳.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9]农村高中翻转课堂的应用价值及策略研究[D]. 王忠惠. 西南大学, 2015(12)
- [10]澳大利亚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 王绍斌. 山东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