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斑癣及其影响因素——100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洪凡[1](2021)在《377例浅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九江地区浅部真菌病的病原菌构成情况,分析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流行趋势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提高对浅部真菌病的认识。方法:收集九江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的不同类型浅部真菌病的患者。镜检及培养结果均为阳性的患者,填写统一的调查表,使用excel收集数据,易侕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以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这项研究涉及377名临床诊断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共头癣、面癣、体癣、手癣、足癣、甲真菌病、股癣、念珠菌病、花斑癣、马拉色菌毛囊炎、鹅口疮11种不同类型的病种,其中甲癣142人(37.7%)占据首位,其次体癣及股癣81人(21.5%)。培养菌株377株,共17种菌株,其中红色毛癣菌160株(42.4%),为优势菌,其次白念珠菌101株(26.8%)。男192人(50.9%),女185人(49.1%)。最小年龄为9月,最大年龄为89岁。头癣中儿童发病率最高17例(85%),甲癣中女性受影响更大91例(64.1%),股癣中男性患病率明显36例(83.7%),马拉色菌属主要见于11~20岁的年轻人,52例患者2个或2个以上的部位受到感染,多部位受到感染者中,近一半以上患者为足癣合并甲癣。结论:从本次调查结果看,浅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主要是皮肤癣菌,其中皮肤癣菌又以红色毛癣菌为主。感染相关因素分析中发现,浅部真菌感染与性别、年龄、季节、职业均有相关性。
薛兴友[2](2015)在《利拉奈酯乳膏治疗花斑糠疹38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利拉奈酯乳膏与硝酸咪康唑软膏治疗花斑糠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7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分别于治疗2周及4周后观察疗效,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治愈率,同时比较两组之间的真菌镜检清除率。结果:两组治愈率比较在治疗2周后有显着性差异(χ2=4.14,P<0.05),在治疗4周时有极显着差异(χ2=11.85,P<0.01),真菌镜检清除率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利拉奈酯乳膏治疗花斑糠疹治愈率高,疗效满意。
张艳晖,李寿华[3](2012)在《新肤愈散治疗婴幼儿花斑癣39例》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新肤愈散"治疗婴幼儿花斑癣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表的方式分为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42例(2例因不良反应退出治疗)。治疗组采用"新肤愈散"外洗皮损处10分钟,每日2次,连用2周;对照组采用毛刷蘸少量2%采乐洗剂(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后用清水清洗,每日1次,连用2周,停药后观察6个月。结果:治疗1个月结束时,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6,P>0.05);治疗6个月结束时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明显差异(x2=5.32,P<0.05)。结论:"新肤愈散"治疗婴幼儿花斑癣疗效明显优于目前临床上治疗婴幼儿花斑癣的药物,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建议临床使用。
叶晗,林小敏[4](2008)在《花斑癣220例发病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花斑癣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220例花斑癣患者进行发病年龄、病程、家族史调查,应用SPSS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花斑癣男性患者平均年龄与女性患者差异无显着性(P>0.05),男性家族遗传史发病比例明显高于女性(P<0.05),有家族史的男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P<0.05)。有家族史的患者发病次数和病程明显高于无家族史者(P<0.05)。结论遗传因素在花斑癣发生、发展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
尹瑜[5](2002)在《双花解毒汤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是由圆形/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引起的毛囊炎性皮肤真菌病。中药治疗该病有广阔的前景。本课题应用中医理论及现代技术从临床与实验两方面观察了导师用于临床多年的经验方双花解毒汤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疗效。临床观察中,口服双花解毒汤煎剂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36例,治愈率47.22%,总有效率94.44%;真菌学清除率72.22%,与伊曲康唑组疗效相当,且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实验部分制造动物模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双花解毒汤具有显着抗炎作用,体外抑菌实验显示该药对于糠秕孢子菌有抑制作用(MIC为12.5%~25%)。本研究结果显示,双花解毒汤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疗效肯定,其抗真菌、抗炎、免疫调节等作用为治疗本病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
刘志芳,吕新翔[6](2000)在《花斑癣及其影响因素——100例分析》文中指出
罗凡[7](2021)在《513例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的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调查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病种分布特征及其致病菌构成和流行情况,统计分析病种及致病菌种在不同性别、年龄段和季节的分布情况,从而为浅部真菌病的临床诊疗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6月~2021年1月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的患者,取患处毛屑、指(趾)甲屑、分泌物、皮屑等标本行真菌镜检及真菌培养,镜检及培养均阳性者纳入研究,记录检出菌种的鉴定结果。对病种及致病菌种的构成情况进行统计,并按性别、年龄及发病季节分别进行整理,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分离鉴定的513例菌种中,酵母菌属占首位,共385株(75.05%),皮肤癣菌属124株(24.17%),其他条件致病菌4株(0.78%)。分别位于前三位的致病菌是光滑念珠菌216株(42.11%),克柔念珠菌98株(19.10%),红色毛癣菌33株(6.43%)。513例浅部真菌病患者中,足癣224例(43.66%)居首位,其次为甲真菌病125例(24.36%)和体癣87例(16.95%)。其余病种分布的情况:手癣32例(6.23%),股癣30例(5.84%),头癣11例(2.14%),皮肤黏膜念珠菌病4例(0.77%)。足癣主要分离出光滑念珠菌115株(51.33%),克柔念珠菌47株(20.98%),红色毛癣菌28株(9.82%)。甲真菌病主要分离出光滑念珠菌49株(39.20%),克柔念珠菌37株(29.60%),白念珠菌14株(11.20%)。体癣主要分离出石膏样小孢子菌20株(22.98%),光滑念珠菌20株(22.98%),须癣毛癣菌10株(11.49%)。手癣主要分离出光滑念珠菌12株(37.5%),克柔念珠菌8株(25.00%),须癣毛癣菌3株(9.37%)。股癣主要分离出光滑念珠菌18株(60.00%),红色毛癣菌4株(13.33%)。头癣主要分离出须癣毛癣菌2株(18.18%),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8.18%),紫色毛癣菌2株(18.18%)。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季节浅部真菌病和病原菌分布特征不同。足癣、甲真菌病、股癣、头癣、皮肤黏膜念珠菌病在男女性别上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不同年龄段之间甲真菌病、足癣、体癣、头癣存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癣、股癣及甲真菌病在不同季节的分布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结论:1、本院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居前三位的依次是足癣、甲真菌病、体癣。2、致病菌主要为酵母菌属,其中光滑念珠菌居首位,其次为克柔念珠菌。3、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的分布受性别、年龄、季节的影响,表现为:(1)女性甲真菌病、足癣的患病率高于男性,股癣男性患病率多于女性,而体癣及手癣在两性之间无明显差异。(2)21-50岁年龄段为易患人群,头癣易患人群为≤10岁年龄段,足癣、甲真菌病及股癣多见于21-40岁年龄段。(3)春夏季为易患季节,所有病种及病原菌皆在夏季达到高峰。4、本院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病种的分布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报道相近似,而病原菌的分布与国内其他地区的报道有差异。
陈希亮,魏羽佳,刘素琴[8](1998)在《我院近十三年浅部真菌病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院近十三年浅部真菌病分析陈希亮魏羽佳刘素琴(贵阳医学院附院皮肤科贵阳550004)浅部真菌病及致病真菌种类有一定的地域性差异,且处于变化之中[1~6]。为了解贵阳地区浅部真菌病及致病真菌种类的分布和动态,我们将本院附院皮肤科近十三年来经门诊诊断的浅...
高琳琳[9](2012)在《青岛地区体股癣病原学与易感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青岛地区体癣、股癣病原菌菌种构成。寻找体癣股癣的易感因素。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8月间来我院就诊的354例体股癣患者取材进行直接镜检、致病真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对2010年8月至2011年8月间来我院就诊的体股癣患者(病例组168例)和正常人群(对照组191例)进行问卷调查,寻找体股癣的易感因素。结果:共分离致病菌株7种222株,其中红色毛癣菌153株(68.9%),须癣毛癣菌42株(18.9%),念珠菌17株(7.7%),犬小孢子菌5株(2.3%),石膏小孢子菌2株(0.9%),断发毛癣菌2株(0.9%),苏丹毛癣菌1株(0.4%)。病例组与对照组在体重、生活方式等因素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青岛地区体股癣致病菌以皮肤癣菌为主,其次为念珠菌。红色毛癣菌是最常见的皮肤癣菌。体型偏胖、男性、吸烟、多汗及患有糖尿病、手足癣等可能是体股癣的易感因素。
侯麦花[10](2004)在《三氧化二砷对小鼠黑素瘤的抗肿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恶性黑素瘤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其恶性程度极高,临床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目前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切除、生物治疗、放射治疗及化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黑素瘤的化学药物治疗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临床化学药物治疗中最有效的药物仍是氮酰咪胺(dacarbazine,DTIC),显效率约20%,其余依次为卡氮介显效率18%、甲环亚硝脲显效率16%、顺铂(cisplatin)显效率15%。DTIC联用两种及三种药物疗效提高到24%及31%,但毒性反应显着增加。总的来说,恶性黑素瘤仍是对现有化疗药物极不敏感的恶性肿瘤之一。因此须寻求更为有效的化疗药物及制定联合化疗方案。 三氧化二砷是中药砒石的主要成分,传统主要用于治疗梅毒、类风湿性关节炎、哮喘、疟疾、痢疾等病证。低剂量砷剂在临床较为常用,其中最常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包括外用治疗恶性黑素瘤等。三氧化二砷还用于治疗白癜风、花斑癣、银屑病等皮肤病。微量三氧化二砷还有刺激造血及促进细胞增殖作用。西方曾采用含亚砷酸的溶液治疗肿瘤,但一直未受重视。 20世纪70年代后,张亭栋等发现单用的As2O3注射液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疗效显着,此后得到多位学者证买。1996年陈国强、陈竺等证实三氧化二砷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而发挥抗瘤效应,临床治疗浓度是相对安全的。近年三氧化二砷对各种肿瘤包括实体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较快。但对黑素瘤的作用及其机制尚未见相关报道。因此非常有必要研究三氧化二砷对黑素瘤的抗肿瘤作用,为黑素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有效药物,并拓宽三氧化二砷的南京医科大学博1学位论文疾病谱。 本研究观察三氧化二砷及其联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对小鼠黑素瘤细胞增殖、凋亡、分化的影响,并在小鼠皮肤黑素瘤模型,检测三氧化二砷对小鼠移植性肿瘤的生长、体积及瘤重影响,探讨其治疗黑素瘤的机制。共分二部分论述:一、三氧化二砷对小鼠黑素瘤细胞Cloudman 591的作用 分别以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作用小鼠黑素瘤Cloudman 591细胞,显示其对黑素瘤细胞的作用随浓度高低而影响不同,高浓度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中浓度时主要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低浓度促进细胞增殖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向成熟细胞分化。 合成黑素是黑素细胞功能的体现,591是黑素含量极低的黑素瘤细胞,检测低浓度三氧化二砷对黑素瘤细胞黑素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发现,黑素瘤细胞在增殖的同时,细胞形态发生改变、黑素含量增加,酪氨酸酶活性增强,该作用可被长时程PKC激活剂TPA所阻断。这些结果提示黑素瘤细胞在低剂量三氧化二砷作用下可向正常黑素细胞分化,该过程与PKC途径密切相关。 由于黑素瘤细胞对三氧化二砷诱导凋亡的敏感性显着低于APL,本研究进一步观察了联合应用维生素C对黑素瘤生长抑制及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联用维生素C明显增强其抑制黑素瘤细胞生长,凋亡率显着增加,三氧化二砷联合应用维生素C为临床治疗恶性黑素瘤细胞提供了新途径。二、三氧化二砷对黑素瘤荷瘤鼠作用的实验研究 为进一步证实三氧化二砷对黑素瘤的体内抗肿瘤作用,本研究选择小鼠移植性肿瘤黑素瘤模型,以不同剂量三氧化二砷腹腔注射给药,连续用药Zld,以顺铂为阳性对照药,结果显示sm创k留d三氧南京医科大学博厂学位论文化二砷可明显抑制黑素瘤生长,Zmg众g/d及lm留k留d三氧化二砷显着抑制肿瘤生长,并显着延长荷瘤鼠生存期。 lmg/k留d三氧化二砷与维生素C(40mg/k留d)联用可明显增强三氧化二砷对荷瘤鼠的肿瘤抑制作用,其抑瘤效应与smg爪g/d三氧化二砷组相当,但生存期明显延长。因此联合应用维生素C与三氧化二砷有可能用于临床黑素瘤的治疗,但其剂量、用药途径、疗程尚有待探讨。 经光镜组织学研究观察发现联用维生素与三氧化二砷组瘤组织明显减少,瘤组织中瘤细胞数目明显减少,瘤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细胞结构消失,呈透明状,细胞核固缩、缩小或消失;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联用维生素C组凋亡细胞率明显增加,高于其他各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可见单用三氧化二砷组黑素瘤细胞核明显缩小,核/质比明显降低,核仁减少或消失,黑素体增多,呈典型的分化形态,联用维生素C及三氧化二砷组细胞呈细胞核固缩、碎裂,染色质边集,呈典型的凋亡形态。提示联用维生素与三氧化二砷可诱导鼠皮肤黑素瘤细胞凋亡,并可诱导其向成熟细胞分化。这可能是其抑制黑素瘤生长的主要机制。
二、花斑癣及其影响因素——100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花斑癣及其影响因素——10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377例浅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标本采集 |
2.2.2 直接镜检 |
2.2.3 真菌培养 |
2.2.4 菌种鉴定 |
2.3 实验仪器 |
2.4 实验药品 |
第3章 结果 |
3.1 浅部真菌病致病菌的分布 |
3.2 浅部真菌病与职业种类的相关性 |
3.3 浅部真菌病与基础疾病的关系 |
3.4 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 |
3.5 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在不同年龄中的分布 |
3.6 浅部真菌病及病原菌在不同季节中的分布 |
第4章 讨论 |
4.1 针对致病菌的分析 |
4.2 针对浅部真菌病的分析 |
4.2.1 头癣 |
4.2.2 足部真菌病 |
4.2.3 甲真菌病 |
4.2.4 体股癣 |
4.3 浅部真菌病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 |
4.3.1 浅部真菌病与职业种类的相关性 |
4.3.2 浅部真菌病与基础疾病的相关性 |
4.3.3 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在不同性别中的分布 |
4.3.4 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在不同年龄中的分布 |
4.3.5 浅部真菌病及致病菌在不同季节中的分布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皮肤癣菌病的流行病学 |
参考文献 |
(2)利拉奈酯乳膏治疗花斑糠疹38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断: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临床疗效: |
2.2 药物不良反应: |
3 讨论 |
(3)新肤愈散治疗婴幼儿花斑癣39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治疗方法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2组疗效比较 |
2.2 不良反应 |
3 讨论 |
(5)双花解毒汤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临床研究 |
一、 一般资料 |
二、 诊断标准 |
三、 治疗方法 |
四、 观察指标 |
五、 疗效评定标准 |
六、 统计方法 |
七、 治疗结果 |
八、 不良反应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体外抑菌实验 |
实验二 对鸡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炎症的影响 |
实验三 对白细胞游走的影响 |
讨论 |
一、 病因病机 |
二、 方药分析 |
三、 研究结果分析 |
四、 作用机理探讨 |
结论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花斑癣及其影响因素——100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2 讨 论 |
(7)513例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浅部真菌病病原菌构成分析 |
2.影响因素分析 |
3.病种分析 |
结论 |
研究价值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综述 儿童常见浅部真菌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浅部真菌病病例资料调查表 |
致谢 |
(9)青岛地区体股癣病原学与易感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材料 |
1.2.1 试剂 |
1.2.2 仪器 |
1.3 方法 |
1.3.1 真菌镜检和培养 |
1.3.2 问卷调查 |
1.3.3 统计 |
第二章 实验结果 |
2.1 菌种鉴定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真菌检查结果 |
2.2 问卷调查 |
2.2.1 一般资料 |
2.2.2 基本人口学特征统计结果 |
2.2.3 易感因素统计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3.1 体股癣菌种构成情况及分布的地区差异性 |
3.2 体股癣发病相关因素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问卷 |
致谢 |
(10)三氧化二砷对小鼠黑素瘤的抗肿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注释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论文正文 三氧化二砷对小鼠黑素瘤的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部分 三氧化二砷对小鼠黑素瘤细胞株Cloudman S91的作用 |
第一节 不同浓度三氧化二砷对Cloudman S91的影响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三氧化二砷联用维生素C对Cloudman S91的影响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三氧化二砷对Cloudman S91黑素瘤细胞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含量的影响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三氧化二砷对荷黑素瘤的C57BL/6小鼠的作用及机制 |
第一节 小鼠皮肤黑素瘤模型的建立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三氧化二砷对小鼠皮肤黑素瘤瘤体的影响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三氧化二砷抑制小鼠黑素瘤生长的机制研究 |
摘要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总结 |
致谢 |
综述一 三氧化二砷由毒药变良药 |
综述二 黑素细胞特异性基因的研究进展 |
在读博士生期间发表论文及工作 |
四、花斑癣及其影响因素——100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377例浅部真菌感染病原菌临床分析[D]. 洪凡. 南昌大学, 2021(01)
- [2]利拉奈酯乳膏治疗花斑糠疹38例疗效观察[J]. 薛兴友. 吉林医学, 2015(04)
- [3]新肤愈散治疗婴幼儿花斑癣39例[J]. 张艳晖,李寿华. 江西中医药, 2012(12)
- [4]花斑癣220例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 叶晗,林小敏.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08(06)
- [5]双花解毒汤治疗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的研究[D]. 尹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2(02)
- [6]花斑癣及其影响因素——100例分析[J]. 刘志芳,吕新翔.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00(04)
- [7]513例浅部真菌病及其致病菌种的分析[D]. 罗凡. 大理大学, 2021(09)
- [8]我院近十三年浅部真菌病分析[J]. 陈希亮,魏羽佳,刘素琴. 贵阳医学院学报, 1998(01)
- [9]青岛地区体股癣病原学与易感因素研究[D]. 高琳琳. 青岛大学, 2012(09)
- [10]三氧化二砷对小鼠黑素瘤的抗肿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D]. 侯麦花. 南京医科大学,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