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用心电图机检测要决(论文文献综述)
石用伍[1](2020)在《面向心肺慢病管理的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感知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越发严重,心肺慢病已成为威胁老龄化人群健康的头等病因,同时,心肺慢病不断呈现年轻化发病趋势。伴随医学科技的发展以及人民健康意识的提高,现代医疗模式更主张实现对“健康人”的生命体征信息动态健康监测管理,提倡“预防重于治疗”,关注治“未病”,让病人得到个体化、动态的医疗服务。心电、心率、脉搏、血氧饱和度、呼吸、体温、血压等这些人体基本的生理参数与疾病的防治密切相关。从技术手段上来说,除了医院专业的医疗设备可以实现对人体健康状态监测外,便捷、灵活的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系统为个性化实时的生理参数监测提供了技术支撑平台。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对医疗级穿戴式微型化、智能化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采用微型化、智能化、高精度的各种传感器采集人体的生理参数,实现对人体健康生理参数无创连续的实时监测,是实现全面健康和个性化医疗较为有效的新型医疗监护模式。然而,具备微型化、低功耗、高精度的穿戴式系统感知技术的研究目前仍然是穿戴式医疗研究的难点之一。全面深入地开展穿戴式医疗感知技术的相关研究对于个性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解决健康管理、养老服务、慢病管理和看病难等问题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感知”为切入点,根据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系统感知技术环节存在的关键问题,主要针对脉搏、心率传感器感知材料制备及传感性能测试、面向心肺慢病管理的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系统、穿戴式心电信号的信息融合分类算法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多金属盐酸盐/二维氧化石墨烯(polyoxometalate/two dimensional graphene nanosheets,简称POM/2D GNs)柔性穿戴式脉搏、心率传感器感知电极材料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本文制备了POM/2D GNs复合材料,并对该材料进行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简称XRD)、透射电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简称TEM)、X射线能谱分析(Energy dispersive X-ray spectroscopy,简称EDS)表征及电化学性能测试。构建了基于POM/2D GNs的水滴监测传感器模型,利用放置和移除水滴的方式对该传感装置的响应能力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测量到的ΔADC值可以很好地响应水滴放置和移除POM/2D GNs传感器时的压力信号变化。为探索POM/2D GNs传感器在人体脉搏、心率监测领域的应用潜力,我们设计了一种柔性脉搏传感器装置模型,并将其固定于手腕脉搏处,进行连续15秒的脉搏监测记录。结果表明,基于POM/2D GNs的传感器对外部脉冲很敏感,监测结果与PPG技术监测到的脉搏波结果基本一致。因此,POM/2D GNs被证实可用于穿戴式医疗系统用来实现对人体脉搏、心率等生命体征参数的监测。这项工作为柔性穿戴式心电、脉搏传感器的制备开辟了新的途径。(2)2D GNs/ZnS:Mn2+/POM力致发光柔性穿戴式脉搏、心电传感器感知电极材料制备及传感性能研究。在POM/2D GNs脉搏传感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制备了2D GNs/ZnS:Mn2+/POM复合材料,并对该材料进行XRD、TEM、PL(光致发光)、ML(力致发光)和电化学性能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压力控制发光性能,ML强度和压力值在一定范围内呈线性关系。由于具有高导电性能的2D GNs和POM的引入,2D GNs/ZnS:Mn2+/POM电极具备对外界的刺激响应敏感和高导电特性。构建了2D GNs/ZnS:Mn2+/POM传感器装置模型,并对脉搏、心电信号进行监测,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可以作为脉搏、心电传感器感知电极用于穿戴式脉搏、心率的监测。本文的研究进一步丰富了穿戴式柔性脉搏、心率传感器感知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对柔性石墨烯基材料作为心电、脉搏传感器的新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价值。(3)面向心肺慢病管理的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系统。本文设计的穿戴式心肺慢病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充分结合了传统的心电监护设备的技术优势,以低功耗、小型化和兼顾生理信号测量的准确性为目标,选取ADS1292、AFE4400、STM32等低功耗模拟前端和芯片方案,设计了集3导联的心电信号采集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模块为一体的穿戴式心肺慢病监测系统,经验证,该系统能有效地采集到心电和血氧饱和度信号。同时利用该系统对本文制备的石墨烯基感知材料POM/2D GNs进行了心电信号的采集验证。(4)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简称DCNN)的心律失常分类算法研究。通过对前端采集到的心电信号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辅助临床医生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智能穿戴设备系统的核心和关键感知技术之一。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心律失常分类算法,生成具有患者特异性的深层结构自动心拍分类模型,提出方法的优点包括减少了前期的心电信号噪声处理、单独的特征提取等步骤。提出模型对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四类心拍识别的平均准确率为96.79%,平均特效度为97.85%,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达95.98%。(5)卷积神经网络+长短时记忆网络+注意力机制(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Long Short-Term Memory+Attention,简称CLSTMA)组合神经网络模型的心律失常分类算法研究。本文在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CLSTMA组合神经网络模型。经过20轮次的训练和调参过程,生成具有患者特异性的深层结构自动心拍分类模型,提出方法减少了前期的心电信号噪声处理、单独的特征提取等步骤的同时,进一步增强了模型的泛化能力。提出的模型对MIT-BIH心律失常数据库四类心拍识别验证结果表明,模型的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达96.86%,以室性早博为例,模型的准确率达到96.70%,特效度达到98.22%,与已有文献进行比较,该模型的整体性能优于文献报道的模型性能。综上,论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拓展和丰富了穿戴式医疗感知技术方面的研究,从感知技术层面上为心肺慢病监测系统乃至利用其他柔性穿戴技术实现对人体健康体征信息的采集、疾病的预防和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蒋坤坤[2](2020)在《基于Cortex-M3的具有实时分析功能的动态心电软硬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动态心电可以长时间监测人体心电信号,对心律失常等疾病检测具有重大价值。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动态心电监测仪仅有记录事后分析功能,难以满足心电信号实时分析的需求,限制了心电分析系统的广泛应用。因此,开发一种具有实时分析功能的动态心电软硬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该系统应具有适用复杂心电检测算法的能力,同时满足低功耗、便携式、高可靠性等需求。论文基于载人航天型号任务需求,研究内容包括:①研制高可靠性、高性能硬件电路:采用基于Cortex-M3内核的具有高达120M主频、512KB Flash程序存储器、96KB SRAM数据存储器的ARM芯片,24bit高精度采样前端解决方案进行硬件电路设计;②研究心电实时分析算法:算法具有准确度高、运算复杂度低的特点,可适用于嵌入式环境;③研究具有心电信号采集、实时分析、存储与传输等功能的嵌入式软件。对系统的测试结果表明,仪器具有低噪声(峰值噪声<4 μ V)、高精度(24bit)、低功耗(工作电流<80mA,两节5号电池可支持32小时连续工作)、便携(体≯积120*80*31.5mm3、重量≯0.41kg)、算法准确度高(QRS波群检测准确率96.89%,室性早搏检测准确率86.55%)、可靠性高(静电接触放电8kV)等特点。可同时满足医疗仪器和航天型号任务的性能、可靠性、EMC等要求。本论文所设计的样机已通过中国航天员中心性能与可靠性测试,有望在不久将来应用于我国重大载人航天活动,关键技术可解决当前远程心电监测诊断领域的痛点问题,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李承炜[3](2018)在《面向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系统的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重性精神疾病,临床诊断依赖于医生对病人,的主观判断,缺乏客观的诊断指标,容易导致精神分裂症的漏诊或误诊,引发病情的延误,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和经济负担。因此,寻找精神分裂症的客观诊断指标,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穿戴式医疗设备作为医疗电子新的发展领域,在许多慢病管理与疾病监护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通过穿戴式医疗设备监测用户的生理信息,可将院内传统监测服务延伸到院外实时在线监护,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随身”地了解身体健康状况,医生能够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远程诊治,有助于实现对慢性疾病和重大疾病的预防干预与早期预警,可有效节约医疗成本。本文面向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系统,设计开发了一款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用于改善传统心电与脑电采集装置相对笨重、体积庞大、导联线繁冗、不可长时连续监测等问题。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分别基于集成模拟前端芯片ADS1293与ADS1299进行设计,集成模拟前端芯片采用24位Σ-ΔADC对心电与脑电信号进行模数转换,无线模块采用低功耗蓝牙4.0模块进行数据传输,并结合低功耗铁电存储控制器MSP430FR5739与电源管理模块进行系统低功耗设计,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精度高等特性,可长时连续高精度地采集心电与脑电信号。心电设备结合衣服服饰设计了一件便携舒适的穿戴式心电背心,通过实验验证可在静息、慢走、跑步等不同日常活动下进行心电信号的采集,可实时显示分析心电波形,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与准确性;脑电设备通过内部方波测试与器件噪声测试验证了设备的精确性与低噪声特性,测试结果显示器件噪声低于1μV,可适用于脑电信号的检测。通过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的研制,可为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的临床试验设计、临床试验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开发等研究内容提供一种新型的监护设备,应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辅助诊断与早期预警。
潘新庆[4](2014)在《医疗设备验收工作探讨》文中提出目的:为了确保新购置医疗设备能够正常安全运行,医疗设备的验收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方法:医疗设备的验收,是以招标文件及合同为依据,对照标书和合同中的参数配置、性能指标及装箱清单逐一进行详细核对。结果:重视医疗设备的验收工作,确保前期采购的设备与实际安装到位的设备一致。结论:医疗设备验收工作是医疗设备进入医院的最后一关,直接关系到医疗设备的质量和医院的利益。
刘心源,徐君,董飞,周丹,邸宏韬[5](2013)在《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使用现状及探讨》文中提出通过实地考察与查阅文献的方式,总结了目前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与使用中存在的基层卫生机构缺乏卫生装备专业管理人员、卫生装备维护保养不到位、卫生装备闲置及故障率高的问题,并依据实例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部队卫生装备制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常态化维护保养及平战结合使用的解决方案,有利于今后基层部队卫生装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能,从根本上提高了部队卫勤综合保障能力。
卢爱国[6](2012)在《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社会和发展和科技的进步,CT、MR、PET、TOMO等先进医疗设备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成为临床、科研、教学的重要物质基础。医疗设备对于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提升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牵引保障和支撑学科发展、打造医院品牌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果不重视医疗设备的质量与安全,将直接影响诊断、治疗水平,甚至酿成医疗事故,危及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医疗设备安全与质量控制已为越来越多人所关注。国外从上世纪60年代就建立了从设备生产、销售到使用、报废的一整套质控体系,但国内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部分大型三甲医院开展了一些尝试,但绝大多数医疗机构均由设备科负责,医疗设备质量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本次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国内医疗机构设备计量与质量控制工作现状,制订一套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将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由单纯由设备科负责转变成为全院各级各类人群的共同责任,实现规范管理、责任到人,同时实现医疗设备的全寿命周期管理,最大限度保障医疗安全,服务广大患者。方法:运用管理学理论与生物医学工程学原理和方法,结合国内医院运营模式现状,通过网上查阅文献、广泛走访调研,理清目前国内医疗机构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重视程度不足、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检测手段落后、专业人才缺乏、管理不够系统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实验研究。从组织机构建设,人才队伍培养,临床使用培训,不良事件报告,设备引进论证、购置、验收、维修、年度检定、报废全寿命周期计量与质控,检测标准的制订,实验场地建设,信息化管理手段运用等方面入手,以北京某三级甲等医院为实验平台,开展探索和尝试,建立全员参与、全要素、全寿命周期的医疗设备全寿命周期质量控制体系。结果:通过建立医疗设备三级质量控制体系、编写设备质量控制标准、扩大检测范围、加大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开展临床使用培训和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实行设备验收检测、维修后检测、报废前检测与年度检测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检测、开发医疗设备计量与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档案管理、制订实验场地建设标准等措施,通过近5年的实际运行和不断完善,基本建立了一套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认可和好评。部分医疗设备检测合格率由2007年的不足50%逐步提升到目前的95%以上,设备种类由15种扩大到22种,检测范围达到全院设备的80%。结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把医学工程技术与管理学理论相融合,并在日常管理工作实践中不断完善,使医疗设备管理由粗犷型向精细化的全寿命周期质量控制方向转变,能够发现潜在的医疗设备隐患,有效防止“暖箱变烤箱”、“电刀变身杀人狂”、“高压氧舱成定时炸弹”等不良事件发生,有效保证了医疗设备的稳定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时把医疗设备纳入医疗机构常规工作,以工程学知识和技术为基础,开展预防性前瞻式管理,实习监控医疗设备全寿命周期进行,充分保证诊断设备量值精确和治疗设备运行安全,保障和牵引学科发展,打造医院品牌。
任冠中[7](2011)在《基于ARM7的多路生理信号监护系统的设计》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足不出户完成就医以不再是新闻,远程诊断、自我保健正成为时尚,逐步走人人们的生活。因此对人体生理信号准确、可靠的采集成为时下生物医学电子学的热点,人们对于有针对性用途的便携式监护仪器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本课题中所设计的多路生理信号监护系统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模拟部分的信号采集电路,以及数字部分的数据处理系统。信号采集部分主要可以实时采集人体的心电信号、脉搏信号和体温信号。将心电信号、脉搏信号经放大电路、滤波电路处理后,得到具有诊断价值的人体信号,与由DS18B20所获得的体温信号一同送到微控制器进行处理。在数据处理系统中,选用了飞利浦公司的ARM7处理器LPC2138作为中央处理器,完成本监护系统的控制任务。并对监护系统的数据实时显示、存储和发送等相关功能模块进行了软硬件的设计。经仿真与实际测量,系统运行良好,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最后对所作工作进行了总结与展望,提出了后续的完善与改进方向。
吕凌雪[8](2011)在《医疗设备电气安全分析仪的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中广泛的应用临床诊断和治疗,患者和操作者要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医疗设备,如果操作者使用不当或是设备漏电等,就会发生电击现象。如何安全使用医疗设备,是一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在当今的医学领域方面,对一台医疗设备性能的评价不仅要考虑它的工作有效性还要考虑使用这台设备的安全性。2008年7月发布的国家标准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第一部分:安全通用要求》对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做了严格的规定,目的就是为了确保医疗设备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本文在介绍了医疗电气安全检测装置的发展历程和相关原理之后,对医疗检测装置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和研究。根据GB9706.1-2007标准的规定,深入研究了医疗设备接地电阻、绝缘电阻、漏电流的测试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医疗设备的多功能电气安全检测装置,这样不仅能确保医疗设备在应用中的准确性而且也能根据测试指标来评价医疗设备的电气安全特性。整个系统由嵌入式微处理器进行控制,能够对医疗设备电气安全分析仪的各项指标进行标准化测试,具有绝缘电阻、漏电流和接地阻抗的测试功能。系统的设计主要由源电路设计,采样电路设计,信号调理及数据转换和控制电路设计等部分组成。在信号调理电路中采用高性能光电隔离放大器来处理信号,对漏电流测试基于模拟人体阻抗网络原理进行测试;绝缘电阻测试采用继电器组合开关,实现了量程的自动转换;接地电阻测试由恒流源和具有放大与滤波功能的模数转换芯片构成采样电路,简化了常规接地电阻测试的设计。本文的设计方案可以预期实现测试过程的自动化,安全检测的多项化,工作状态稳定以及测试精度高等特点。
杨自华[9](2009)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自动监测分析系统 ——心电图自动检测与分析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自动监测与分析系统中心电图的自动检测与分析技术展开研究工作。论文综述了心电图记录与自动分析技术的发展状况,概述了心电图记录、心电信号处理与分析的基础知识,并对心电图检测与分析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在此基础上,重点对ECG检测硬件电路的设计与心电信号分析软件的设计进行了详细介绍。硬件系统由前置放大器及数据采集系统组成,本文设计了基于差分放大器、光隔离放大器与滤波器的隔离型前置放大器以及基于PCI总线的数据采集系统,实现了心电图信号的前置放大与数据获取,为心电图信号的信号处理与信号分析奠定了基础。论文对心电信号的预处理和自动检测技术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提出了采用整系数数字滤波的方法抑制基线漂移和工频干扰,并通过仿真验证了效果。在心电信号特征波形的自动检测上,通过构造二次样条小波作为基函数进行小波分析,在s=23尺度上检测出R波峰值点,进而将小波分析的结果进行积分调整后检测出QRS波群的起止点,从而实现QRS波群的检测。在QRS波准确识别的基础上,将窗口搜索法与24尺度上的小波变换相结合基本实现了P波与T波的检测。最后,利用MIT-BIH心电数据库对本文提出的波形检测算法进行了评估,初步验证了算法的有效性。
李建超[10](2008)在《基于能力建设的医疗器械研发管理模式》文中认为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能力的医疗器械研发管理模式。首先对医疗器械产品研发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医疗器械研发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论述了核心能力和研发管理的内在联系;在对国内外主流研发模式深入分析基础上,借鉴其核心管理思想,以全面提升医疗器械企业能力为目标,提出了基于能力建设的医疗器械研发管理模式。然后围绕该模式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展开论述,分别从基于法规的研发质量管理能力,基于SGS关卡的研发流程管理能力,以持续创造价值为导向的研发知识管理能力,以提高绩效为核心的研发团队管理能力,以研发平台为载体的研发优势聚焦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分析,通过理论分析和案例实证研究,形成了系统完整的基于能力建设的医疗器械研发管理模式。最后,通过企业的具体实践和运用,探讨了该模式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医疗器械研发管理在目前的文献中论述较少。本文提出的基于能力建设的研发模式对医疗器械企业研发有一定参考价值。
二、医用心电图机检测要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用心电图机检测要决(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心肺慢病管理的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感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柔性可穿戴心率、脉搏传感器系统 |
1.2.1 柔性心率传感器监测机制 |
1.2.2 柔性传感器的结构组成 |
1.2.3 研究现状 |
1.3 面向健康生命体征监测的穿戴式系统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系统关键感知技术 |
1.4 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结构、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5.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穿戴式心肺慢病生理参数监测的生理学基础 |
2.1 心脏的电生理学 |
2.2 心电图各波段含义及临床意义 |
2.3 心率、脉搏产生及临床意义 |
2.3.1 心率的产生及临床意义 |
2.3.2 脉搏的产生及临床意义 |
2.3.3 心率与脉搏的关系 |
2.4 血氧饱和度的产生及意义 |
2.5 心律失常类型和指标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POM/2D GNs柔性穿戴式脉搏传感器制备及传感特性 |
3.1 多金属氧酸盐概述 |
3.2 石墨烯和氧化石墨烯概述 |
3.3 石墨烯基复合材料在柔性传感器中的应用 |
3.4 实验部分 |
3.4.1 2DGNs悬浮液的制备 |
3.4.2 POM/2D GNs柔性材料制备 |
3.5 仪器与材料表征方法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样品的XRD表征 |
3.6.2 样品的TEM、EDS表征 |
3.6.3 样品电化学性能 |
3.7 POM/2D GNs传感器模型构建及传感特性 |
3.7.1 POM/2D GNs传感器工作电路 |
3.7.2 POM/2D GNs传感特性测试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2D GNs/Zn S:Mn~(2+)/POM柔性心率传感器制备及传感特性 |
4.1 力致发光材料及其在健康监测领域的应用 |
4.2 实验部分 |
4.2.1 ZnS:Mn~(2+)纳米材料制备 |
4.2.2 2D GNs/Zn S:Mn~(2+)/POM复合材料制备 |
4.3 仪器与材料表征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样品的XRD表征 |
4.4.2 样品的TEM表征 |
4.4.3 样品的电化学性能 |
4.4.4 样品的光致发光性能测试 |
4.5 2D GNs/Zn S:Mn~(2+)/POM柔性心率传感器构建及传感特性 |
4.5.1 样品的发光与压力关系的实验验证 |
4.5.2 2D GNs/Zn S:Mn~(2+)/POM柔性传感器工作电路 |
4.5.3 2D GNs/Zn S:Mn~(2+)/POM心率监测实验 |
4.6 理论分析与探讨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心肺慢病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系统 |
5.1 心肺慢病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系统设计 |
5.1.1 系统设计核心目标 |
5.1.2 系统结构 |
5.2 心电信号采集监测模块设计 |
5.2.1 心电信号采集模拟前端 |
5.2.2 心电信号处理MCU |
5.2.3 心电信号采集硬件电路设计 |
5.3 血氧饱和度监测模块设计 |
5.3.1 血氧信号采集模拟前端 |
5.3.2 血氧信号处理MCU |
5.3.3 指套式血氧传感器 |
5.3.4 血氧饱和度信号采集硬件电路设计 |
5.4 电源模块设计 |
5.5 穿戴式心肺慢病信号采集及性能测试 |
5.6 穿戴式心肺慢病监测系统样机 |
5.7 柔性石墨烯基电极的心电信号采集实验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DCNN模型的智能心律失常分类识别算法 |
6.1 智能心拍分类技术研究 |
6.2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心电分类原理 |
6.3 心律失常分类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模型 |
6.3.1 心电信号数据源 |
6.3.2 心拍数据集生成 |
6.3.3 ECG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结构及参数 |
6.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4.1 实验平台及评价指标 |
6.4.2 结果与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于CLSTMA组合模型的智能心律失常分类识别算法 |
7.1 CLSTMA组合模型心电分类基本原理 |
7.1.1 长短时记忆网络 |
7.1.2 注意力机制 |
7.2 ECG时序信号预测分类算法 |
7.3 心律失常分类的CLSTMA组合模型 |
7.4 实验与结果分析 |
7.4.1 实验平台 |
7.4.2 心电信号数据来源 |
7.4.3 CLSTMA组合神经网络模型参数及评价指标 |
7.4.4 结果与分析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内容总结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Ⅱ 研究生期间取得成果 |
(2)基于Cortex-M3的具有实时分析功能的动态心电软硬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心电图及导联基础 |
1.2.2 心电分析算法 |
1.2.3 动态心电检测仪器 |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课题研究目标 |
1.3.2 课题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需求 |
2.2 系统整体设计 |
2.3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2.3.1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
2.3.2 前端采样电路设计 |
2.3.3 MCU控制电路设计 |
2.3.4 可靠性设计 |
2.4 系统软件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心电实时分析算法设计 |
3.1 心电实时分析算法需求分析 |
3.2 滤波 |
3.3 QRS波群检测 |
3.4 心电信号分类 |
3.4.1 心拍和心电信号特征 |
3.4.2 心拍匹配 |
3.4.3 主导心拍选择 |
3.4.4 主导心律 |
3.4.5 心拍分类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嵌入式软件设计 |
4.1 嵌入式软件需求分析 |
4.2 嵌入式软件设计概述 |
4.3 多任务管理 |
4.4 数据采集 |
4.5 USB通讯 |
4.6 SD卡存储 |
4.7 人机交互设计 |
4.8 可靠性、稳定性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结果分析 |
5.1 功耗测试 |
5.2 多任务管理测试 |
5.2.1 数据采样 |
5.2.2 心电信号采样频率 |
5.2.3 心电实时分析 |
5.2.4 心电实时分析算法测试 |
5.3 系统整体测试与试验情况 |
5.4 动态心电监测仪研制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及主要成果 |
(3)面向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系统的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精神分裂症诊断技术与临床评估 |
1.2.1 精神分裂症简介 |
1.2.2 精神分裂症的常用诊断技术与临床评估方法 |
1.3 基于心电与脑电信号分析的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系统 |
1.3.1 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电信号分析研究现状 |
1.3.2 精神分裂症患者脑电信号分析研究现状 |
1.3.3 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研究现状 |
1.3.4 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在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系统方案总体设计 |
2.1 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与早期预警系统简介 |
2.2 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设计 |
2.2.1 穿戴式医疗设备设计要求 |
2.2.2 设备性能指标 |
2.2.3 设备设计方案 |
2.2.4 穿戴式检测设备开发环境与辅助工具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穿戴式心电检测设备研制 |
3.1 心电图生理学原理与信号特征 |
3.2 基于集成模拟前端ADS1293的心电检测电路设计 |
3.2.1 集成模拟前端ADS1293介绍 |
3.2.2 集成模拟前端心电检测电路设计 |
3.3 电源管理电路与设备低功耗设计 |
3.3.1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
3.3.2 设备低功耗设计 |
3.4 穿戴式心电检测设备软件设计 |
3.5 PCB设计与设备研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穿戴式脑电检测设备研制 |
4.1 脑电图的生理学原理与信号特征 |
4.2 基于集成模拟前端ADS1299的脑电检测电路设计 |
4.2.1 集成模拟前端ADS1299简介 |
4.2.2 集成模拟前端脑电检测电路设计 |
4.3 电源管理电路与设备低功耗设计 |
4.3.1 电源管理电路设计 |
4.3.2 设备低功耗设计 |
4.4 穿戴式脑电检测设备软件设计 |
4.5 PCB设计与设备研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穿戴式检测设备性能测试与实验论证 |
5.1 穿戴式检测设备性能测试 |
5.1.1 穿戴式心电检测设备性能测试 |
5.1.2 穿戴式脑电检测设备性能测试 |
5.2 穿戴式心电检测设备实验验证 |
5.2.1 标准信号源测试 |
5.2.2 不同活动状态下的心电监护测试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表 |
(4)医疗设备验收工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医疗设备验收的工作流程 |
1.1 外包装检查 |
1.2 设备外观及型号检查 |
1.3 设备数量验收 |
1.4 设备质量验收 |
1.5 商务条款的验收 |
1.6 收集附属资料 |
1.7 设备保养及应用操作的培训 |
1.8 设备验收报告填写 |
2 医疗设备验收需注意的问题 |
2.1 质控及计量设备进行性能指标检测 |
2.2 与设备配套使用的器械、耗材、试剂的验收 |
2.3 设备的保修期 |
2.4 设备安装验收后应尽快投入使用 |
3 结语 |
(5)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使用现状及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基层卫生装备管理使用现状 |
1.1 基层卫生机构缺乏专业的卫生装备管理人员 |
1.2 基层卫生机构卫生装备维护保养不到位 |
1.3 基层卫生机构部分卫生装备闲置 |
1.4 基层卫生机构卫生装备故障率高 |
2 对策探讨 |
2.1 建立卫生装备管理专人负责及定期正规化培训制度 |
2.2 建立卫生装备管理使用岗位责任及奖惩制度 |
2.3 注重维护保养和质量控制, 提高卫生装备的使用率 |
2.4 野战卫生装备平战结合 |
3 结语 |
(6)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1.1 基本概念 |
1.2 医疗设备对医院建设的促进作用 |
1.3 医疗设备不良事件频发令人担忧 |
第二章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现状 |
2.1 国外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现状 |
2.2 国内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现状 |
2.3 国内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工作中存在主要问题 |
2.4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势在必行 |
第三章 构建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 |
3.1 医疗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 |
3.2 风险管理理论 |
3.3 全面质量控制 |
3.4 医疗设备风险来源分析 |
第四章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
4.1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 |
4.2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实施流程体系的构建 |
4.3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运行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五章 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运行结果分析 |
5.1 提高了医疗设备合格率 |
5.2 提高了管理水平 |
5.3 提升了保障能力 |
5.4 提升了综合效益 |
5.5 提升了科教层次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7)基于ARM7的多路生理信号监护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选题意义及背景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总体方案设计 |
2.1 系统设计原则 |
2.2 硬件方案设计 |
2.3 软件体系结构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心电信号采集电路 |
3.1 关于心电图仪 |
3.2 硬件要求与干扰 |
3.3 系统结构 |
3.4 心电信号的提取 |
3.5 放大电路设计 |
3.5.1 除颤器保护与高频噪声滤波器 |
3.5.2 前置放大电路 |
3.5.3 放大电路调零 |
3.5.4 主放大电路 |
3.5.5 电压提升电路 |
3.6 滤波电路设计 |
3.6.1 带通滤波器 |
3.6.2 关于陷波滤波器 |
3.7 右腿驱动电路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脉搏信号与体温信号的采集 |
4.1 脉搏信号采集电路 |
4.1.1 脉搏提取 |
4.1.2 脉搏波采集电路 |
4.2 体温信号的采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数据处理系统设计 |
5.1 LPC2138最小系统 |
5.1.1 电源电路 |
5.1.2 复位电路 |
5.1.3 系统时钟与实时时钟 |
5.1.4 调试与测试接口 |
5.1.5 UART与ISP下载 |
5.1.6 SD卡接口电路 |
5.2 A/D转换与人机接口模块设计 |
5.2.1 A/D转换 |
5.2.2 人机接口模块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软件系统 |
6.1 开发调试环境 |
6.1.1 ADS1.2 |
6.1.2 H-JATG调试环境 |
6.1.3 LPC2000 Flash Utility |
6.2 程序实现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系统硬件原理图 |
(8)医疗设备电气安全分析仪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测试标准及测试方法研究 |
2.1 医疗电气设备的分类及测试状态 |
2.1.1 医疗电气设备的分类 |
2.1.2 医疗电气设备的测试状态 |
2.2 医疗设备电气安全的通用标准 |
2.3 需测试的电气安全参数 |
2.3.1 接地电阻 |
2.3.2 绝缘电阻 |
2.3.3 漏电流 |
2.4 测试方案确定 |
2.4.1 常规测试出现的问题 |
2.4.2 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系统设计 |
3.1 整体设计方案 |
3.2 源电路设计 |
3.2.1 小信号源发生电路 |
3.2.2 功率驱动电路 |
3.3 采样电路设计 |
3.3.1 接地电阻采样 |
3.3.2 绝缘电阻采样 |
3.3.3 漏电流采样 |
3.4 信号调理及数据转换 |
3.4.1 信号调理电路 |
3.4.2 ADC 电路 |
3.4.3 光电隔离电路 |
3.5 控制系统设计 |
3.5.1 微控制器电路设计 |
3.5.2 键盘显示设计 |
3.6 监控程序设计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测试流程 |
4.1 测试所需环境要求 |
4.2 接地电阻测试流程 |
4.3 绝缘电阻测试流程 |
4.4 漏电流测试流程 |
4.4.1 对地漏电流测试 |
4.4.2 外壳漏电流测试 |
4.4.3 患者漏电流测试 |
4.4.4 患者辅助漏电流测试 |
4.5 设备故障测试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自动监测分析系统 ——心电图自动检测与分析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课题背景及相关技术发展现状 |
1.2.1 课题背景 |
1.2.2 心电图检测及分析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论文相关基础知识 |
2.1 心电图的医学基础 |
2.1.1 心电信号的形成机理 |
2.1.2 心电信号获取及波形介绍 |
2.1.3 心电信号的噪声分析 |
2.2 小波变换基础 |
2.2.1 连续小波变换 |
2.2.2 离散小波变换 |
2.2.3 多分辨率分析(MRA) |
2.2.4 Mallat算法 |
2.2.5 常用的小波基函数介绍 |
2.3 本章小结 |
3 心电图检测与分析系统的总体设计 |
3.1 设计目标 |
3.2 设计原则 |
3.3 设计方案的确定 |
3.4 系统总体设计架构 |
4 ECG检测系统的硬件设计 |
4.1 ECG检测系统硬件总体构成 |
4.2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
4.2.1 设计要求 |
4.2.2 前置放大电路的设计 |
4.3 数据采集部分 |
4.3.1 数据采集系统框架 |
4.3.2 数据采集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ECG检测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软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5.2 信号预处理模块 |
5.2.1 常用的滤除工频干扰的方法 |
5.2.2 常用的抑制基线漂移的方法 |
5.2.3 信号预处理的算法实现 |
5.2.4 预处理效果评估 |
5.3 QRS波群检测模块 |
5.3.1 常用方法对比 |
5.3.2 检测方案的确定 |
5.3.3 小波基的选定 |
5.3.4 R峰值点检测的算法实现 |
5.3.5 QRS波群起止点检测的算法实现 |
5.4 P波、T波的检测模块 |
5.4.1 常用的P波、T波检测算法分析 |
5.4.2 P波、T波检测算法的确定 |
5.4.3 P波、T波检测的算法实现 |
5.5 心电图检测用户界面介绍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的性能评估 |
6.1 数据处理模块的性能评估 |
6.1.1 MIT-BIH数据库简介 |
6.1.2 算法评估 |
6.2 系统整体性能评估 |
6.3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7 全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7.1 本文工作总结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基于能力建设的医疗器械研发管理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1.问题提出 |
2.若干概念及界定 |
2.1 医疗器械 |
2.2 研发管理模式和技术创新模式 |
2.3 能力、创新能力和核心能力 |
3.研究内容与意义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意义 |
4.研究方法与路线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路线 |
5.论文的结构 |
6.本章小结 |
第一章 研发管理与核心能力 |
1.企业核心能力内涵及理论研究 |
1.1 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综述 |
1.2 核心能力的内涵特征 |
2.研发与核心能力 |
2.1 研发的本质和核心能力内涵趋同 |
2.2 知识是核心能力之依托 |
2.3 研发能力是核心能力之根源 |
3.管理与核心能力 |
3.1 资源+管理=能力 |
3.2 管理促使核心能力形成 |
4.研发管理与核心能力 |
5.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发管理模式型构 |
1.研发管理发展历程及现状 |
1.1 研发管理理论发展历程 |
1.2 主流研发管理模式 |
1.3 主流模式分析比较 |
2.医疗器械研发特点 |
3.成功案例:微创医疗 |
3.1 案例介绍 |
3.2 案例分析 |
4."五力"研发管理模式设计 |
4.1 基本思想与核心要素 |
4.2 主要内容及框架 |
4.3 "五力"模式内涵 |
5.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模式分析1:研发质量管理 |
1.重要性和必要性 |
2.研发质量管理主要内容 |
2.1 法规/标准的符合性 |
2.2 高可靠性和低风险性 |
3.如何提高研发质量 |
3.1 提高可靠性,降低风险 |
3.2 加强过程管理 |
3.3 体系和产品认证 |
4.成功案例:迈瑞 |
4.1 案例介绍 |
4.2 案例分析 |
5.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式分析2:研发流程管理 |
1.导入SGS关卡的必要性 |
2.医疗器械研发流程 |
2.1 创意构思 |
2.2 市场调查和可行性研究 |
2.3 立项与方案论证 |
2.4 研发 |
2.5 检测、临床及注册 |
3.谁来全程把关 |
4.多项目研发管理 |
4.1 并行管理 |
4.2 组合管理 |
5.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模式分析3:研发知识管理 |
1.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1.1 知识的概念及分类 |
1.2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
2.知识管理主要内容 |
3.知识管理的关键:创造价值 |
3.1 知识管理融入研发流程 |
3.2 建立实效的知识管理系统 |
3.3 隐性知识显性化 |
3.4 重视知识产权管理 |
4.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模式分析4:研发团队管理 |
1.研发团队的内涵 |
1.1 研发团队的概念 |
1.2 内涵与要求 |
2.团队组建 |
3.团队绩效的影响因素 |
4.如何打造高绩效的研发团队 |
4.1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
4.2 加强团队学习,促进成长 |
4.3 加强团队凝聚力建设 |
4.4 重视科技领军人才培养 |
5.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模式分析5:研发平台建设 |
1.研发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
2.如何建设研发平台 |
2.1 科学规划,突出特色 |
2.2 合作共建,聚焦优势 |
2.3 平台/人才/项目"三维一体" |
2.4 与质量平台相结合 |
3.案例探讨 |
4.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发管理模式实践 |
1.操作具体设计 |
1.1 问题再分析--基于"五力"模式 |
1.2 解决问题方法和步骤 |
2.实践应用 |
2.1 用SGS关卡解决流程问题 |
2.2 知识管理取得成效 |
2.3 整合资源,提升了创新能力 |
3.案例分析 |
3.1 成绩与经验 |
3.2 问题与不足 |
4.模式再思考 |
4.1 有序实施 |
4.2 活学活用 |
5.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1.研究结论 |
2.成果创新 |
3.成果应用 |
4.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医用心电图机检测要决(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心肺慢病管理的穿戴式生理参数监测感知技术研究[D]. 石用伍. 贵州大学, 2020(01)
- [2]基于Cortex-M3的具有实时分析功能的动态心电软硬件系统的研究[D]. 蒋坤坤. 浙江大学, 2020(02)
- [3]面向精神分裂症辅助诊断系统的穿戴式心电与脑电检测设备研制[D]. 李承炜.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4]医疗设备验收工作探讨[J]. 潘新庆. 中国医学装备, 2014(10)
- [5]基层部队卫生装备管理使用现状及探讨[J]. 刘心源,徐君,董飞,周丹,邸宏韬. 医疗卫生装备, 2013(06)
- [6]医疗设备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D]. 卢爱国. 第三军医大学, 2012(06)
- [7]基于ARM7的多路生理信号监护系统的设计[D]. 任冠中. 内蒙古大学, 2011(10)
- [8]医疗设备电气安全分析仪的设计[D]. 吕凌雪.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11(05)
- [9]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自动监测分析系统 ——心电图自动检测与分析技术的研究[D]. 杨自华. 南京理工大学, 2009(12)
- [10]基于能力建设的医疗器械研发管理模式[D]. 李建超. 复旦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