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诊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侯月[1](2021)在《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毒热闭肺证)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来源于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及呼吸科病房,符合西医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属于毒热闭肺证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4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银黛汤加减口服;对照组43例,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总疗程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以及治疗后12周,比较两组主要症状及次要症状评分,进行总疗效评估。对比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的炎症指标变化。对比治疗前、治疗后4周免疫功能的变化。在治疗后3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两组支气管黏膜改变,需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在治疗后10天行第2次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支气管黏膜的变化。观察两组肺内外并发症以及后遗症的情况。结果:入组患儿性别方面,女童发病比率较男童升高。87例患儿中,其中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居多。在热退时间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两组患儿病变累及肺叶情况发现,主要病变肺叶以右下肺居多,其次是左下肺、左上肺、右上肺。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4周比较,试验组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优于对照组。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总有效率及痊显率均为100%。在主症评分中,两组治疗前后在减轻发热、咳嗽、咳痰、气喘,啰音减少以及胸部影像学片影吸收方面,均有疗效。组间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在啰音减少以及片影吸收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在减轻咳嗽方面,试验组较对照组疗效较好。在治疗后8周、治疗后12周,两组主症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在次症评分中,两组在改善咽喉肿痛、鼻孔干燥、面色红赤、烦躁、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4周、8周、12周,次症评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在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方面,疗效显着。在治疗后4周、治疗后8周,对于次症的改善,主要在便秘方面。炎症指标方面,治疗前两组CRP、ESR、LDH、SF、WBC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两组CRP、ESR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组间比较中,两组CRP、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LDH水平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后1周,两组LDH的下降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SF进行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仅在治疗后2周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白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具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比较中,两组WBC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D-二聚体方面,两组在治疗前后D-二聚体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低,试验组在治疗后2周对于D-二聚体的下降作用,要优于单纯西药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发现,试验组在治疗的3个节点相互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在治疗前后1周比较中无统计学差异,其余2个节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功能方面,体液免疫中,治疗前IgA、IgG水平偏低,IgM水平升高,治疗后IgA、IgG的水平升高,而IgM则下降,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IgA变化均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治疗前、治疗后IgA、IgG、IgM、IgE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细胞免疫中,两组组间比较,治疗后4周,CD4+T、CD4+/CD8+较治疗前均有上升,CD8+T有所下降,其中CD4+T、CD4+/CD8+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比较,试验组中,治疗后的CD4+/CD8+水平较治疗前升高,CD8+T 水平较前下降,治疗前后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CD4+T、CD8+T、CD4+/CD8+在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在细胞因子方面,急性期IL-6、IL-10水平大部分正常或升高,而IL-2、IL-4、TNF-α、γ干扰素大多数正常或偏低。纤维支气管镜方面,87例患儿中,两组量化评分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中,在治疗前,量化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两组在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量化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两组治疗前后评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肺内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胸腔积液、闭塞性支气管炎、坏死性肺炎、肺不张、为主。在肺外并发症方面,主要表现为心血管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损害、神经系统疾病。后遗症方面,两组87例SMPP患儿,共随访12周,31例患儿(试验组8例、对照组23例)肺内病变未完全吸收。试验组后遗症的发生率为13.6%,对照组为30.2%,试验组在肺内病变吸收以及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面,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毒热闭肺证的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解毒清热宣肺法联合西医治疗临床疗效肯定,在改善患儿咳嗽、肺部啰音吸收、胸部影像学片影方面效果明显。对于次症的改变,以减轻口渴引饮、纳呆、小便黄少、便秘方面为主。在实验室指标中,对于LDH以及D-二聚体水平的下降方面,效果较好,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从而促进肺炎的吸收。在免疫功能方面,加用银黛汤加减治疗SMPP,可以通过改善CD4+T的功能来减轻免疫功能紊乱,有利于疾病的恢复,炎症的吸收。银黛汤加减联合西医治疗,还可明显改善支气管气道黏膜情况,减少后遗症的发生。临床上值得推广,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刘志文[2](2021)在《血管紧张素Ⅱ、D-二聚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D-二聚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及28天预后评估中的价值,并与传统的CRP、PCT、PSI评分等指标进行对比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学科诊治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136例,纳入的患者均符合《2016年版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诊断标准。根据重症肺炎标准分为:重症肺炎组、普通肺炎组;根据PSI评分分为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组;根据入院后28天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死亡组。使用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比较上述各组患者AngⅡ、D-二聚体、PCT、CRP水平差异。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AngⅡ、D-二聚体与传统指标CRP、PCT、PSI评分行相关性分析,同时并绘制ROC曲线分析各指标对肺炎严重程度评估以及预后的判断能力。结果:1.检验结果:重症肺炎组患者AngⅡ、D-二聚体、CRP、PCT、PSI评分均高于普通肺炎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死亡组患者AngⅡ、D-二聚体、CRP、PCT、PSI评分高于存活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不同PSI分组AngⅡ、D-二聚体、PCT、CRP水平比较,总体上AngⅡ、D-二聚体、PCT、CRP水平均随着PSI评分等级增高呈递增趋势。三组间两两比较后发现,AngⅡ水平差异在低危组-中危组、低危组-高危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危组-高危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在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CT水平在低危组-高危组、中危组-高危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低危组-中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水平在低危组-中危组、低危组-高危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中危组-高危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AngⅡ、D-二聚体与传统指标CRP、PCT、PSI评分行相关性分析提示:AngⅡ与CRP、PCT、PSI评分均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值分别为:0.432、0.478、0.499,P<0.001)。D-二聚体与PSI评分呈中等强度正相关(r=0.481,P<0.001),与CRP、PC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01、0.280,P<0.001)。4.使用ROC曲线分析PSI评分、D-二聚体、AngⅡ、CRP、PCT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预测能力;各指标曲线下最大面积(AUC)分别为:0.860、0.834、0.813、0.712、0.689,最佳截断值分别为:94分、2.095ug/ml、87.175pg/ml、99.825mg/L、0.335ng/ml。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80.9%、70.6%、70.1%、59.8%、69.1%;对应的特异度分别为:77.9%、86.7%、85.8%、84.4%、61.8%。5.使用ROC曲线分析PSI评分、D-二聚体、CRP、AngⅡ、PCT对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8天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各指标曲线下最大面积(AUC)分别为:0.844、0.788、0.783、0.705、0.64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13分、2.94ug/ml、103.64mg/L、103.467pg/ml、2.49ng/ml,对应的灵敏度分别为:88%、76%、80%、72%、48%;对应的特异度分别为:67.6%、74.8%、76.6%、65.8%、81.1%。结论:1.AngⅡ、D-二聚体可以用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评估和预后预测。2.AngⅡ与传统炎症指标CRP、PCT均呈中等强度正相关,提示AngⅡ将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运用于临床实践中,D-二聚体与CRP、PCT呈弱正相关,潜在价值有限。
侬会秘[3](2021)在《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相关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组与肝硬化无肺栓塞组患者的一般情况、肝硬化病因、临床症状、胸水和腹水情况、辅助检查资料、30天内不良事件、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探讨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影响因素及短期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0月于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确诊肝硬化的患者214例,根据患者CTPA结果将病例分为肺栓塞组(实验组)和无肺栓塞组(对照组)。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生命体征、身高、体重、临床症状、胸腔积液、腹水、肝硬化病因、肝硬化并发症、合并症、辅助检查资料,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临床资料的差异,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肺栓塞的危险因素;收集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的例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计算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有无统计学差异,评价肝硬化患者并发肺栓塞的短期预后。[结果]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例共214例,根据CTPA结果,实验组共72例,对照组共142 例。1.一般资料比较:(1)基线情况比较:性别、生命体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年龄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的恶性肿瘤患者有28例(38.9%),对照组有34例(23.9%),实验组的感染患者有46例(63.9%),对照组有57(40.1%),实验组的恶性肿瘤比率和感染比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症的比较中,两组在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比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肝硬化病因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病因比较,实验组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41例(43.1%)、酒精性肝硬化2例(2.8%)、自身免疫性肝硬化3例(4.2%)、其他及原因不明的肝硬化34例(47.2%),对照组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70例(49.3%)、酒精性肝硬化2例(1.4%)、自身免疫性肝硬化8例(5.6%)、其他及原因不明的肝硬化58例(40.8%),两组病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比较:两组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发热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腹水、胸腔积液情况比较:实验组有腹水50例(69.4%)、胸腔积液48例(66.7%),对照组有腹水73例(51.4%)、胸腔积液46例(32.4%),实验组的腹水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辅助检查资料比较:生化检验指标比较,实验组TP、AL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细胞分析比较,纳入的所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比较,实验组的INR、DD高于对照组,A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指标比较,实验组的PCT、HSCRP、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胸超声心动图比较,两组纳入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相关性分析:年龄、INR、DD、PCT、HSCRP、IL-6、腹水、胸腔积液、恶性肿瘤、感染与肝硬化并发肺栓塞呈正相关,TP、ALB、AT与肝硬化并发肺栓塞呈负相关。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ALB水平、胸腔积液、恶性肿瘤是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独立影响因素,胸腔积液和恶性肿瘤为危险因素,血清白蛋白水平为保护因素。8.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比较:实验组住院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住院天数按≤10天、10-20天、>20天分区组,发现实验组住院时间≤10天的患者比例低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为10-20天、>20天的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本研究共有12例患者发生不良事件,实验组有8例(11.1%),对照组有4例(2.8%),实验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肝硬化并发肺栓塞患者与无肺栓塞的患者相比,年龄更大,多并发腹水、胸腔积液和感染。2.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患者与无肺栓塞的患者在TP、ALB、INR、DD、PCT、HSCRP、IL-6方面的比较存在差异,且这些指标与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相关。3.低血清ALB水平、胸腔积液、恶性肿瘤可能是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独立危险因素。4.肝硬化患者中,并发肺栓塞的患者比无肺栓塞的患者更容易发生短期不良事件,住院费用更高,住院天数更长,疾病负担更重。
张海芳[4](2020)在《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前白蛋白对C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旨在研究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及前白蛋白(Prealbumin,PA)在CAP中的预后评估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快速准确对结局进行预判,及早采取干预措施。方法依据入选及排除标准,选择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的呼吸内科和危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400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死亡为预后指标,其中死亡组42例,存活组358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SI评分、NLR、PA与CAP预后关系。采用ROC曲线筛选各项指标评价CAP预后的界值,通过灵敏度、特异度、Kappa值评价PSI评分、NLR、PA及联合试验对CAP预后评估的真实性、可靠性。结果1死亡组与存活组中位年龄、出现低血压的比例、多肺叶浸润的比例、白细胞、D-二聚体、降钙素原水平、出现呼吸衰竭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性别、吸烟、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比例、出现体温≥37.3℃、脉搏≥125次/分、呼吸频率≥30次/分的比例、出现胸腔积液、肺结节的比例、尿素氮、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1)死亡组患者的PSI评分、NLR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A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CAP预后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白细胞、D-二聚体、呼吸衰竭、PSI评分、NLR、PA与CAP患者死亡风险的密切相关(P<0.05)。PSI评分、NLR、PA是CAP患者预后独立的危险因素。3 ROC曲线结果显示,PSI评分、NLR和PA预测CAP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均大于50%(P<0.05)。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值结合临床上需要提高灵敏度、减少漏诊,筛选出PSI评分、NLR和PA预测界值分别为94.50分、4.87、102.50mg/L。4 PSI评分、NLR、PA预测CAP死亡效果分析:PSI评分预测结果与实际的一致性最高(Kappa=0.45),且灵敏度(88.10%)与特异度(83.50%)高于NLR、PA。5采用以PSI评分为基础的并联实验,结果显示PSI评分与NLR的联合试验、PSI评分与PA的联合试验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的一致性均低于PSI评分的单独使用,但PSI评分联合NLR具有极高灵敏度,可杜绝预测的漏诊,但一致性较低,临床应用会有一定误差。结论1 PSI评分、NLR及PA与CAP预后有关。PSI评分、NLR水平升高,PA水平降低,CAP患者的预后较差。2 PSI评分、NLR及PA均有一定预测CAP患者预后的作用。3 PSI评分联合NLR具有极高灵敏度,有可能早期预测CAP患者预后。图3幅;表14个;参183篇。
聂纯[5](2020)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ronchial artery embolization,BAE)作为治疗大咯血的有效手段,在临床上已得到广泛应用。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D-二聚体是凝血和纤溶系统的两个常用指标。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大咯血患者行BAE治疗前后的FIB及D-二聚体的浓度进行检测,探讨二者是否可用来评价大咯血患者术后的预后情况及术后再咯血的风险,能否为防控术后再咯血进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2月-2019年12月住院治疗的大咯血患者203例,年龄在45-80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行BAE治疗。根据患者行BAE后24h的止血效果分为4个疗效组,分别为优效组(57例)、良效组(56例)、中效组(51例)和差效组(39例)。对患者手术前0.5h和手术后24h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比较两种物质在手术前后浓度的变化。同时将患者按咯血原因(肺结核组、支气管扩张组、血管畸形组和肺部肿瘤组)分组后再分别按优效、良效、中效和差效4个疗效组进行统计分析,比较患者手术前后FIB及D-二聚体浓度的变化。对于优效组患者在术后1天、2天、3天、4天和5天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连续测定和比较。同时对优效组患者在BAE手术后的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内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对手术疗效组进行分析,患者术前的FIB浓度与手术疗效有显着关系,手术效果越好的组FIB浓度越高。4组患者手术后的FIB浓度与术前相比都有所升高,且优效组的FIB浓度显着高于差效组(P<0.05)。4组患者手术后24h的D-二聚体浓度均高于术前,且术后24h的D-二聚体浓度与手术效果呈正相关,优效组与中效组、差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咯血病因组进行分析,同一病因组在手术后FIB和D-二聚体浓度较术前都有所升高,4个病因组之间的FIB浓度和D-二聚体浓度在手术前和手术后都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03例患者在行BAE后24h止血的总有效率为80.79%。4种大咯血的病因组中,血管畸形组的止血效果最好,肺部肿瘤组的止血效果最不理想。对优效组患者在术后第2天、第3天、第4天和第5天的FIB及D-二聚体浓度进行检测。D-二聚体在手术后的4天一直呈上升的趋势,在手术后第4天达到最高,第5天浓度有所下降。FIB浓度在术后的5天变化不明显。BAE术后不良的反应率为11.6%(5/43)。6个月内复发率为16.3%(7/43),其中肺癌患者占比为71.4%(5/7)。结论:FIB及D-二聚体浓度与手术疗效有显着关系,可以作为评价手术效果的指标。D-二聚体在手术后的浓度变化可以提示血栓的形成,对于手术效果的评价具有指示意义。
臧晓慧[6](2020)在《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文中指出背景对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而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带来的影响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疾病本身固有的典型气道症状而被临床发现,又因这种气道症状常表现为反复性、持续性发作、不可逆性气流阻塞的状态等特点,使病情无法完全治愈而被临床重视。这些症状在COPD病情突然出现不良变化的时期更明显,医学上用一个专有名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来特指,应用肺功能检查项目中的一秒率,即FEV1/FVC,该值小于70%(吸入支气管舒张药物后)作为确诊COPD的临床依据。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全球医疗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与过去对比,相当多数量的COPD患者已得到了及时、规范的诊治,在控制病情进展、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等方面也取得了进步。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关于COPD高患病率、高死亡率的问题仍亟待解决[1],中国肺健康研究统计我国2012年至2015年COPD总体患病人数多达9990万,其中男女患病比例2.2:1,年满20岁人群的患病率达8.6%,而年满40岁人群的患病率已高达13.7%,但这些临床资料仅来自于完善肺功能检查的患者[2]。不仅如此,在最新的2020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策略(GOLD2020)中也提出了消极的观点,未来40年COPD发病率可能依旧保持持续上涨趋势,预计至2060年,每年就会有多于540万人因为COPD而死亡,而在我国,被明确诊断的患者所占比例为35.1%,主动接受治疗者低于25%,对疾病名称了解的人数不足10%[1,3]。GOLD2020中提到约60%的COPD患者无症状,更缺乏对自身病情的认识,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造成不良后果,应给予一定重视。事实上,COPD除了能导致肺源性心脏病、肺癌等呼吸系统疾病外,也和心血管疾病、营养代谢、精神心理疾病的出现有密切关联性,这些疾病更会对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带来了重重考验。因此,通过简单有效、方便易行且性价比高的生物学指标来协助COPD的早期诊断、评估严重程度、预防并发症出现或尽早阻止病情进展,从而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等方面仍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目的文章围绕血浆D-二聚体(D-dimer,D-D)、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这两个生化指标在COPD患者中的变化展开论述。先将处于稳定期和急性发作期的COPD患者与健康者作对比,同时再分别将不同肺功能阶段的COPD患者各自对比,观察二者变化与疾病不同时期、肺功能不同阶段的关系。最后,对D-D、HCT与炎症标记物中的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 C 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以及动脉血气(PO2、PCO2)做相关性分析,主旨是讨论COPD患者血粘度、血凝度的变化,初步分析导致这一变化的病理生理机制,评价血浆D-D、HCT的变化对COPD病情评估、协助治疗等方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肺功能诊断为COPD患者共149例(男性120例,女性29例),与本院同一时期门诊体检的健康者100例(男性72例,女性28例)作对照。所有COPD患者进行动脉血气检测、肺功能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感染标记物等常规及生化检验,先根据病情将观察组分为COPD稳定期组58例(男44例,女14例)和AECOPD组91例(男76例,女15例);再根据肺功能FEV1%值将其划分为四组,气流受限轻度组:36例(FEV1%≥80),气流受限中度组:34例(50%≤FEV1%<80%),气流受限重度组:48例(30%≤FEV1%<50%),气流受限极重度组:31例(FEV1%<30%)。统计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包括近期用药史、既往疾病、性别、年龄;收集观察组抽血检验结果:HCT、D-D、CRP、PCT、IL-6、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肺功能(FEV1%、FEV1/FVC)等指标;收集对照组D-D、HCT;比较各组HCT、D-D等观察指标的变化,进行HCT、D-D与感染指标、动脉血气、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HCT:①观察组高于对照组(41.75±4.16),AECOPD组(54.95±3.88)高于COPD组(51.75±3.96),检验组间数据(P<0.05),差异显着;②COPD按肺功能再分组,气流受限极重度组(56.29±3.98)、重度组(54.75±3.15)高于中度组(51.92±4.25)和轻度组(50.83±4.01),检验组间数据(P<0.05),差异显着,中度组高于轻度组,极重度组高于重度组,比较组间数据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2)D-D:①观察组高于对照组(0.30±0.16),AECOPD 组(3.15±1.12)高于COPD组(2.23±1.03),检验组间数据(P<0.05),差异显着;②COPD按肺功能再分组,气流受限极重度组(3.43±0.85)、重度组(3.28±1.01)高于中度组(2.22±0.78)和轻度组(2.12±1.35),检验组间数据(P<0.05),差异显着,中度组高于轻度组,极重度组高于重度组,检验组间数据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3)COPD按肺功能分组:①各组CRP对比:气流受限极重度组(39.79±9.74)高于重度组(30.67±7.38)、中度组(23.19±7.32)和轻度组(22.35±8.21),检验组间数据(P<0.05),差异显着,重度组高于轻度组和中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高于轻度组,检验组间数据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②各组PCT对比:气流受限极重度组(3.30±1.21)、重度组(2.86±0.86)、中度组(2.44±1.22)高于轻度组(1.76±0.78),极重度组高于中度组,检验组间数据(P<0.05),差异显着,重度组高于中度组,极重度组高于重度组,组间数据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③各组IL-6对比:气流受限极重度组(36.03±10.24)高于重度组(26.57±7.27)、中度组(21.41±6.84)、轻度组(18.37±7.94),检验组间数据(P<0.05),差异显着。重度组高于轻度组、中度组,检验组间数据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度组高于轻度组,组间数据差异(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4)D-D、HCT 分别与 PO2 呈负相关(r=-0.422,p<0.001、r=-0.453,p<0.001);D-D、HCT分别与PCO2呈正相关(r=0.329,p<0.001、r=0.387,p<0.001);D-D与CRP、PCT、IL-6呈正相关(r=0.767,p<0.001、r=0.282,p<0.001、r=0.676,p<0.001),HCT与CRP、PCT、IL-6呈正相关(r=0.735,p<0.001、r=0.319,p<0.001、r=0.544,p<0.001)。结论(1)COPD患者D-D、HCT升高,在急性发作期更显着,提示存在血液高凝度、高粘度改变。(2)COPD患者D-D、HCT在不同肺功能分组中差异明显,伴随气流受限程度增加依次升高。(3)COPD 患者 D-D、HCT 改变与 PO2、PCO2、CRP、PCT、IL-6 存在较明显相关性,可间接反映机体缺氧、二氧化碳潴留、炎症反应程度。(4)D-D、HCT与COPD进展密切相关,二者动态变化在辅助疾病诊疗方面有重要意义。
李柳霞[7](2019)在《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对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血浆D-二聚体(D-dimer,D-D)联合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对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诊断价值,寻找可以快速判定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指标和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5月至2018年7月就诊于我院诊断为肺栓塞及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排除严重肝肾疾病、急性心肌梗死、自身免疫性疾病、结缔组织病、怀孕、恶性活动性肿瘤、血液病等疾病者,收集这些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小板、血糖指标作为病例组,共1403例,同时选取同期非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血小板、血糖的结果作为对照组,共3998例,将所收集的数据采取单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法得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后应用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计算重要界值点的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Cut-0ff值、P值,评估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对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意义和效能。结果:本研究观察组中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单独作为肺血栓栓塞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5(95%CI:0.851-0.878,P=0.000),灵敏度为76.2%,特异度为84.1%,Cut-off值为0.835。纤维蛋白原单独作为肺血栓栓塞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77(95%CI:0.658-0.696,P=0.000),灵敏度为70.0%,特异度为60.1%,Cut-off值为3.25。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联合诊断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0.841-0.868,P=0.000),灵敏度为71.7%,特异度为84.6%。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一定条件下可作为诊断肺血栓栓塞症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在诊断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吴琪峪[8](2001)在《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诊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 (GIA)检测肺部感染患者血浆中D -二聚体含量。结果表明 :肺部感染患者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 P <0 .0 1) ,但随着肺部感染的控制 ,血浆D -二聚体水平显着下降 ( P <0 .0 1)。提示血浆D -二聚体水平的监测对肺部感染的诊断及疗效观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刘晓萌[9](2020)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D64指数与临床常用炎症指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在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早期病原学诊断中的价值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的临床意义,同时与临床常用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血沉和D-二聚体水平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7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儿科确诊的CAP住院患儿108例,年龄1-13岁,所有病例的临床资料、影像学检查以及所采用的实验室指标数据完整。依据临床资料标准,经验的病原学判断,分为3组,其中细菌组57例,平均年龄(4.21±2.52)岁;病毒组31例,平均年龄(4.13±2.03)岁;肺炎支原体组20例,平均年龄(4.85±2.46)岁,病毒性组与肺炎支原体组合称非细菌性CAP组。所有患儿诊断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均符合2013修订版“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管理指南”的诊断标准。入院后24小时内采集血标本,检测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CD64的平均荧光强度,采用流式细胞术。CD64指数=粒细胞CD64平均荧光强度/淋巴细胞CD64平均荧光强度。同时检测外周血WBC计数、Neu%、ESR、D-二聚体、CRP、PCT的水平。试验所得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统计学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Pearson相关分析、绘制ROC工作曲线等,以p<0.05为显着性差异。结果:1、细菌组CD64指数、WBC、Neu%、PCT、CRP及ESR均显着高于病毒组及肺炎支原体组(p<0.05);肺炎支原体组WBC、D-二聚体、CRP、PCT、CD64指数也存在升高,高于病毒组(p<0.05);D-二聚体在细菌组明显高于病毒组(p<0.05),与肺炎支原体组无明显差异(p>0.05);Neu%、ESR在肺炎支原体组、病毒组无明显差异(p>0.05)。2、绘制ROC曲线,CD64指数、WBC、ESR、CRP及PC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2、0.832、0.767、0.866、0.944;CD64指数的最佳截断值为2.14,其灵敏度为94.7%,特异度为92.2%,准确度93.5%;WBC最佳截断值为9.49×109/L,其灵敏度为80.7%,特异性为74.5%,准确度77.8%;ESR的最佳截断值为16.60mm/h,其灵敏度为75.4%,特异度为68.6%,准确度73.1%;CRP的最佳截断值为6.51 mg/L,其灵敏度为86.0%,特异性为72.5%,准确度79.6%;PCT的最佳截断值为0.55ng/m L,其灵敏度为93.0%,特异性为84.3%,准确度88.9%。3、WBC+ESR联合检测的灵敏度80.7%%,特异度78.4%,准确度79.6%;CRP+PCT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6.5%,特异度80.4%,准确度88.9%;CD64指数+CRP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8.2%,特异度92.2%,准确度95.4%;CD64指数+PCT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6.5%,特异度100%,准确度98.1%;CD64指数+CRP+PCT联合检测的灵敏度96.5%,特异度100%,准确度98.1%。根据Pearson检验分析相关性,细菌组CD64指数与WBC、ESR、CRP、PCT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0.393、0.573、0.508(p<0.05),存在正相关;病毒组CD64指数与WBC、ESR、CRP、PCT无明显相关性(p>0.05);肺炎支原体组CD64指数与ESR相关系数为0.569(p<0.05),存在正相关,CD64指数与WBC、CRP、PCT相关性分析,无明显相关性(p>0.05)。4、重症组CD64指数、WBC、Neu%、ESR、D-二聚体、CRP及PCT与轻症组相比,均显着升高(p<0.05)。结论:1、CD64指数对儿童CAP细菌病原的判断,具有较好的灵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优于WBC计数、ESR、D-二聚体和CRP;与PCT相似,提示CD64指数是一个很好的细菌性儿童CAP的诊断指标。2、必要的炎性指标联合检测,对提高儿童CAP细菌病原的诊断有一定意义。联合检测PCT+CD64指数检测更具有价值。
李树灏[10](2020)在《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和延迟入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规律》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下肢闭合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发生情况,对不同院前等待时间与下肢DVT发生率的关系进行分析,排除院前等待因素影响后,分析了下肢骨折后24h内入院和陈旧性下肢骨折下肢DVT的发生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2014年07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3052例下肢闭合骨折(包括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资料。所收集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骨折部位、受伤时间、入院时间、陈旧性骨折陈旧的原因、合并多发伤情况、是否慢性肝炎、是否合并内科疾病[包括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脑卒中]、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时间及检查结果。所有患者入院后24h内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根据下肢静脉超声结果,将患者分为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别分析了患者下肢闭合骨折后所有骨折、受伤24h内入院和陈旧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根据院前等待时间(受伤时间至行超声检查时间)进行分组,绘制院前等待天数与下肢DVT发生率的变化曲线。先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危险因素,再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并按不同的影响因素根据院前等待天数进行分组,绘制不同院前等待天数的下肢DVT发生率变化曲线,进一步说明该因素对下肢DVT发生的影响。结果:3052例下肢闭合骨折中,下肢DVT的发生率为29.16%(890/3052),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的发生率为3.64%(111/3052)。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在性别、年龄、骨折部位、合并CHD、合并慢性肝炎、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院前等待天数、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压积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纳入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院前等待时间及红细胞压积是下肢骨折形成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由院前等待天数与下肢DVT发生率变化曲线可以看出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入院的患者下肢DVT发生率最低,为21.61%;随着院前等待时间的延长,下肢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814d达到了最高,为47.47%;当>14d时,DVT的发生率逐渐下降。对于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的发生率,有同样的规律。随着院前等待时间的延长,血浆D-二聚体量逐渐降低,在>21d降到最低。血红蛋白与红细胞压积逐渐降低,在814天降到最低,随后逐渐升高。在排除院前等待因素影响后,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得到1046例下肢闭合骨折受伤24h内入院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骨折部位、红细胞压积。170例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男性、合并多发伤。导致骨折陈旧原因中合并其他疾病组DVT发生率最高。结论:1、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就会发生下肢DVT,也会发生近端血栓和混合血栓。在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入院患者中高龄、股骨粗隆下骨折、股骨干骨折、股骨粗隆间骨折及红细胞压积越低的患者更易发生下肢DVT。2、不同院前等待时间的下肢DVT的发生率不同,随着院前等待时间的延长,下肢DVT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在814d达到最高,随后逐渐下降。红细胞压积越低,下肢DVT的发生率越高。3、陈旧性下肢骨折仍会发生下肢DVT。男性、合并多发伤者在陈旧骨折中更易发生下肢DVT。下肢闭合骨折后第一时间入院治疗并对DVT进行筛查和诊治,防止DVT的进一步进展增加医疗负担和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
二、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诊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诊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西医诊治现状 |
参考文献 |
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中医认识及研宄现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3 筛选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疗效评价 |
6 统计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临床疗效比较 |
3 炎症指标比较 |
4 D-二聚体水平比较 |
5 免疫指标比较 |
6 纤维支气管镜镜下改变比较 |
7 肺内外并发症情况 |
讨论分析 |
1 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SMPP毒热闭肺证立题依据 |
2 研究结果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疗效评价积分量表 |
2 SMPP毒热闭肺证病例收集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血管紧张素Ⅱ、D-二聚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1 纳入标准 |
2.2.2 排除标准 |
2.3 研究方法和步骤 |
2.4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重症肺炎组和普通肺炎组AngⅡ、PSI评分、D-二聚体、PCT、CRP水平比较 |
3.2 存活组和死亡组AngⅡ、PSI评分D-二聚体、PCT、CRP水平比较 |
3.3 不同PSI分组之间AngⅡ、D-二聚体、PCT、CRP水平比较 |
3.4 AngⅡ、D-二聚体与PCT、CRP、PSI评分相关性比较 |
3.5 各指标预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ROC曲线 |
3.6 各指标预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28 天死亡风险的ROC曲线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局部RAS系统在肺部疾病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3)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相关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临床常见生物标志物在肺栓塞严重程度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前白蛋白对C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资料收集 |
1.1.6 实验室检测 |
1.1.7 数据收集处理程序 |
1.1.8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CAP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1.2.2 PSI评分、NLR、PA与CAP预后的关系分析 |
1.2.3 PSI评分、NLR、PA与CAP预后关系的多因素分析 |
1.2.4 PSI评分、NLR、PA评估CAP预后的界值筛选 |
1.2.5 PSI评分、NLR、PA 预测CAP患者死亡的效果分析 |
1.2.6 联合试验 |
1.3 讨论 |
1.3.1 评分系统 |
1.3.2 生物标志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 |
1.3.3 生物标志物:前白蛋白(Serum prealbumin, PA)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
2.1 降钙素原 |
2.2 C反应蛋白 |
2.3 炎性细胞因子 |
2.4 肾上腺髓质素 |
2.5 利钠肽 |
2.6 和肽素 |
2.7 皮质醇 |
2.8 D-二聚体 |
2.9 血红蛋白 |
2.10 乳酸 |
2.11 红细胞分布宽度 |
2.12 维生素D |
2.13 甲壳质酶蛋白40 |
2.14 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B1 |
2.15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 |
2.16 可溶性血红蛋白清道夫受体 |
2.17 晚期糖化产物受体 |
2.18 肺表面活性蛋白D |
2.19 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
2.20 脂蛋白 a |
2.21 趋化因子配体 18 |
2.22 过氧化脂质 |
2.23 可溶性 E-选择素 |
2.24 颗粒蛋白前体 |
2.25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受体 |
2.26 酸性鞘磷脂酶 |
2.27 1-磷酸鞘氨醇 |
2.28 炎性小体和抗菌肽 |
2.29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肺炎严重指数评分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5)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咯血 |
1.1.2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
1.1.3 纤维蛋白原 |
1.1.4 D-二聚体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研究的主要目的、意义以及方法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研究材料 |
2.2 方法 |
2.2.1 分组情况 |
2.2.2 处理方法 |
2.2.3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2.4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研究对象的手术疗效统计 |
2.3.2 手术前0.5h与手术后24h的 FIB浓度比较 |
2.3.3 手术前0.5h与手术后24h的 D-二聚体浓度比较 |
2.3.4 术后5 天连续监测的变化结果 |
2.3.5 优效组的不良反应和复发率 |
2.4 讨论 |
第3章 结论 |
3.1 研究结论 |
3.1.1 不同病因组BAE手术效果比较 |
3.1.2 手术前后的FIB浓度比较 |
3.1.3 手术前后的D-二聚体浓度比较 |
3.1.4 手术后连续监测FIB和 D-二聚体的浓度变化 |
3.1.5 优效组的不良反应与复发率 |
3.2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3.3 应用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英语缩略语名词对照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6)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合并症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对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研究对象 |
2.2.相关参数的检测方法 |
2.3.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临床研究对象一般资料的分析比较 |
3.2.两组患者入院后相关临床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 |
3.3.两组患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之间的分析比较 |
3.4.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栓塞的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D64指数与临床常用炎症指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标本采集与检测方法 |
3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不同病原组CAP患儿CD64 指数与WBC、Neu%、ESR、D-二聚体、CRP、PCT的比较 |
3 不同炎症指标ROC曲线分析 |
4 不同病原组CAP患儿CD64 指数与WBC、ESR、CRP、PCT间的相关性分析 |
5 不同病情程度组CAP患儿CD64 指数与WBC、Neu%、ESR、D-二聚体、CRP、PCT的比较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和延迟入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1 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4 统计学原理 |
2 结果 |
2.1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的一般资料 |
2.1.1 所有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一般资料 |
2.1.2 下肢闭合骨折后24h内入院患者一般资料 |
2.1.3 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一般资料 |
2.1.4 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陈旧原因分类 |
2.2 下肢闭合骨折DVT发生规律 |
2.2.1 下肢闭合骨折受伤后24h下肢DVT发生规律 |
2.2.2 所有下肢闭合骨折DVT发生规律 |
2.2.3 陈旧性下肢闭合骨折下肢DVT发生规律 |
3 讨论 |
3.1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下肢DVT的发生率 |
3.2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分析 |
3.2.1 年龄因素 |
3.2.2 骨折部位因素 |
3.2.3 性别因素 |
3.2.4 红细胞压积因素 |
3.2.5 多发伤因素 |
3.3 下肢闭合骨折患者院前等待时间与下肢DVT发生率的关系 |
3.4 陈旧性骨折患者陈旧原因分析及与下肢DVT发生的关系 |
3.5 本研究可能存在的偏倚与不足 |
3.6 未来与展望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诊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解毒清热宣肺法治疗儿童重症支原体肺炎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研究[D]. 侯月.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血管紧张素Ⅱ、D-二聚体在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D]. 刘志文. 南昌大学, 2021(01)
- [3]肝硬化并发肺栓塞的相关临床研究[D]. 侬会秘.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PSI评分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前白蛋白对CAP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D]. 张海芳.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5]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后动态监测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临床意义[D]. 聂纯. 江汉大学, 2020(08)
- [6]D-二聚体、红细胞比容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D]. 臧晓慧. 郑州大学, 2020(02)
- [7]D-二聚体联合纤维蛋白原对肺血栓栓塞症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分析[D]. 李柳霞.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8]血浆D-二聚体测定在诊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 吴琪峪.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1(06)
- [9]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D64指数与临床常用炎症指标的研究[D]. 刘晓萌. 青岛大学, 2020(01)
- [10]下肢闭合骨折24小时内和延迟入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规律[D]. 李树灏. 西安医学院,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