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哮喘新药齐留通的合成

抗哮喘新药齐留通的合成

一、抗哮喘新药齐留通的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沈方旗[1](2021)在《以邻炔基苯甲硫(硒)醚为原料高效构筑苯并噻(硒)吩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苯并噻(硒)吩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杂环化合物,在农药、医药、染料及光电材料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一直以来,关于其合成方法的研究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本论文围绕苯并噻(硒)吩的合成方法学开展工作,主要分为以下三章:第一章苯并噻(硒)吩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本章从三个方面做了简单的综述。首先,对有机硫化合物及其成键特征进行了简单介绍;接着,按照三种不同合成方法进行简单的综述,如自由基环化法、亲电环化法以及苯并噻(硒)吩的C2和C3位修饰法;最后,介绍了以苯并噻(硒)吩为基本骨架的化合物在医药、农药以及材料中的应用。第二章自由基环化法合成3-乙酰基(氰基)取代苯并噻(硒)吩本章研究了基于自由基引发邻炔基苯甲硫(硒)醚发生串联环化合成2,3-二取代苯并噻(硒)吩的方法。该反应以1-(2-甲基硫代苯基)-2-苯基乙炔作为反应底物,丙酮或乙腈为溶剂,Na2HPO4作为碱,发现在130℃油浴加热下,无需添加金属催化剂即可以中等到较好的产率得到一系列3-乙酰基(氰基)取代苯并噻(硒)吩。该方法具有绿色环保、底物范围广、官能团耐受性高等特点。除此之外,我们还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衍生化应用。第三章银催化2-炔基苯甲硫醚和2-炔基二甲基苯胺的环化/脱甲基反应合成2-取代苯并噻吩和吲哚。本章研究了银催化的邻炔基苯甲硫(硒)醚和2-炔基二甲基苯胺亲电环化/去甲基反应合成2-取代的苯并噻吩和吲哚。我们发现:在室温条件下,以三氟乙酸为溶剂,反应1.5小时,即可以较好和优秀的产率得到一系列2-取代的苯并噻(硒)吩。此外,通过改变反应条件,这种银催化的亲电环化还能应用于2-取代吲哚衍生物的合成。以N,N-二甲基-2-炔基苯胺作为底物,在1.0当量对甲苯磺酸一水合物(p-TSA·H2O)和5 mol%Ag2O存在下的DMF溶液中,60℃加热12 h时,以良好到优异的产率获得目标产物。我们利用同位素标记实验验证了反应机理。

王静[2](2019)在《β2-肾上腺素受体色谱固定相制备新方法及三子养亲汤靶向活性成分筛选》文中认为呼吸系统疾病是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药物依赖性大和反复发作等特点,迫切需要新技术和新方法,研发高效创新药物,以实现该类疾病的有效防治。中药作为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防治手段,其活性成分筛选一直是中药创新药物研发的卡脖子瓶颈问题,已发展成为医药卫生领域正在新兴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之一。本论文以三子养亲汤为例,针对其抗哮喘活性成分不明确和靶点不清晰等问题,重点开展活性成分固定化肾上腺素受体色谱筛选新方法的创建和应用研究。该研究有望实现三子养亲汤抗哮喘活性成分快速解析、解决药物活性成分筛选周期长和准确率低的瓶颈问题,能为其他中药活性成分筛选提供方法借鉴,对高效中药创新药物研发具有积极作用。全文共分四章,作者的主要贡献如下:1、建立了一步化β2-AR色谱固定相制备新方法。以β2-肾上腺素受体(β2-Adrenoceptor,β2-AR)为例,将O6-烷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融合至受体非活性碳末端,大肠杆菌表达获得融合受体,利用细胞裂解液中重组受体所含酶与苄基鸟嘌呤衍生物修饰微球间的特异性生物正交反应,将受体共价固定至微球表面,制备固定化β2-AR色谱固定相。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免疫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技术对其抗体识别活性进行表征,液相色谱-质谱法对其脂质微环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通过一步反应实现β2-AR单层均质定向固定化,具有特异性强,固定化受体稳定性好、活性高等特点,能为高活性受体色谱固定相的快速制备提供方法学借鉴。2、以β2-AR特异性药物沙丁胺醇、甲氧那明和特布他林为工具,分别采用前沿分析法和扰动峰分析法研究了三种药物与固定化β2-AR的相互作用,分子对接法对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三种药物在固定化β2-AR色谱固定相表面的吸附行为符合单朗格缪尔吸附模型,结合常数分别为1.63×104 L/mol,3.03×104 L/mol和0.76×104 L/mol,氢键和范德华力为药物-受体相互作用的主要推动力;分子对接研究结果表明,沙丁胺醇等药物主要通过氨基酸残基Ser 203,Ser 204,Ser 207和Asp 113与受体发生特异性作用。上述结果提示:固定化β2-AR可依据亲和力大小识别其特异性配体,能应用于受体-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为β2-AR特异性靶向活性成分筛选提供色谱新方法。3、采用固定化β2-AR色谱模型对中药复方三子养亲汤的抗哮喘活性成分进行了筛选,离体气管环张力法对其活性进行评价,分子对接法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迷迭香酸和芥子碱硫氰酸盐为三子养亲汤中β2-AR特异性靶向活性成分,两种成分在10-9-10-4mol/L和10-12-10-7mol/L范围内对高钾预收缩大鼠主气管具有浓度依赖性舒张作用,β2-AR特异性拮抗剂ICI 118551可显着抑制该作用,提示两种成分均通过特异性识别并结合β2-AR发挥止咳平喘功效。分子对接研究结果表明,迷迭香酸和芥子碱主要作用于β2-AR结构中的氨基酸残基Ser 203,Ser 204,Ser 207,Tyr 316和Asn 312。该研究为抗哮喘药物活性成分筛选和快速评价提供了技术支撑。

崩慧敏[3](2019)在《左旋(R)和右旋(S)特布他林的制备及其对OVA致敏哮喘小鼠呼吸道作用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特布他林作为临床上常用的短效β2激动剂,因其有效地扩张支气管作用,常作为缓解哮喘发作症状的一线药物。特布他林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由等量的R构型和S构型组成,临床上使用的是其外消旋硫酸盐混合物。然而,文献研究表明β2激动剂R构型是其发挥药效的主要成分,S构型是无效的,且与外消旋体的毒副作用有关。所以,本研究主要目的是采用化学拆分法制备特布他林不同对映体药用盐,接着在动物模型和体外细胞水平比较特布他林R构型和S构型在气道炎症、AHR和气道重塑上的差异作用,并探究其相关分子作用机制。最后,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研究R-特布他林和S-特布他林对大鼠离体心脏功能的作用,考察特布他林对映体对心脏的毒副作用差异。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外消旋硫酸特布他林为起始原药,DTTA为手性拆分剂,建立一条完善的、适合工业放大生产的化学拆分法合成路线,制备同时具有高光学纯和化学纯的R-,S-盐酸特布他林,总产率可达53.6%(按消旋1/2量计算)。通过HR-MS和NMR对产物进行结构鉴定,旋光度和DSC检测其理化性质,HPLC进行化学纯度和光学纯度检测,结果显示,R-盐酸特布他林化学纯度为99.72%,ee值为99.9%,S-盐酸特布他林的分别为99.69%和99.8%,通过HR-MS和NMR鉴定其结构正确,旋光度和DSC检测其理化性质,结果显示优映体R-盐酸特布他林[α]D20为-38.5,熔点为236℃,所得产物为单一晶型:终产物R-,S-盐酸特布他林中存在一个主要杂质,经LC-MS和timsTOF MS推定,杂质为7位-OH的酯化产物(2-叔丁基氨基-1-(3,5-二羟基苯基)乙酸乙酯),为合成过程中引入的新杂质,对该杂质进行计算机辅助毒性预测显示在啮齿动物上无致癌致突变毒性。2.建立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模型,在OVA激发阶段连续7天伴随吸入给予特布他林R构型、S-构型及其外消旋混合物进行药物干预。给药结束后,采用全身体积描记法检测小鼠对Mch的气道反应性,检测全血和BALF中嗜酸性细胞水平,同时检测血浆OVS-sIgE和BALF中Th2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取肺组织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包括HE染色、PAS糖原染色和Masson染色,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与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相关的分子信号表达水平。此外,还采用LC-MS检测吸入给药后特布他林不同对映体在肺及小鼠其他主要器官中的药物分布差异。结果显示,经小鼠鼻吸入给药后,药物可以有效地沉积在肺部,R-特布他林优先地保留于体内,而S-特布他林更容易被机体代谢,但在心脏组织中,特布他林对映体的浓度无差异;低剂量R-特布他林能有效地缓解由Mch诱发的气道高反应性,明显降低BALF中OVA-sIgE水平和嗜酸性细胞数目,同时显着降低BALF中IL-5水平,明显缓解肺部炎症反应和气道重塑,可能与显着抑制p38 MAPK和NF-κB的磷酸化水平有关;外消旋混合物的抗哮喘作用较R-特布他林有所减弱;而S-特布他林显示会加重致敏小鼠对Mch的气道高反应性,促进血液中嗜酸性细胞的迁移,明显增加BALF中IL-4和IL-13水平,促进平滑肌增厚和管腔黏液分泌,可能与其显着激活NF-κB的活性和抑制AMPKα及其磷酸化水平有关。3.以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LF)为实验对象,研究特布他林对映体对正常HLF和TGF-β1诱导的HLF细胞表型转化模型的差异作用。通过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药物处理细胞后α-SMA和fibronectin以及纤维化相关蛋白AMPKα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0.1-10μM S-特布他林均可以促进正常HLF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且呈剂量依赖升高趋势;1μM S-特布他林对TGF-β1诱导的HLF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有促进其转化的趋势,包括升高α-SMA和纤连蛋白的水平,S-特布他林促进HLF细胞表型转化的作用可能与下调AMPKα的表达有关。而相比与S-特布他林,0.1-10μM R-特布他林对正常HLF无影响;1μM R-特布他林显示可以显着降低TGF-β1诱导的HLF细胞α-SMA和纤连蛋白表达的升高,其改善作用比2μM消旋特布他林效果更好。4.采用经典的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系统,考察R,S-特布他林对离体大鼠心脏心肌收缩力和心率的差异作用。结果显示,R-特布他林对心脏具有正性肌力作用,100μM R-特布他林显着升高心率和增强左心室收缩力,R-特布他林的这种作用可以被β2阻断剂ICI 118,551大部分阻断,加上β1阻断剂美托洛尔可以完全阻断;S-特布他林对离体大鼠心脏有较弱的抑制作用,抑制心脏收缩力和降低心率;相比于R-特布他林,S-特布他林能显着诱发离体大鼠心脏心律失常的发生。本研究结果表明手性替代产品R-特布他林因其降低了给药剂量从而降低毒副反应和全身代谢负担等优势,为哮喘治疗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李野[4](2019)在《5-LOX抑制剂药效评价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齐留通(Zileuton)及相关内源性代谢产物的含量测定方法,结合药动-药效学模型,研究5-脂氧合酶(5-LOX)抑制剂的药效学评价方法,初步探索Zileuton产生药效的作用机制及其起效的时间范围,为5-LOX抑制剂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新药研发与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联用技术,建立Zileuton及5-LOX相关内源性代谢产物(AA、LTA4、LTB4、LTD4)含量的测定方法,并测定上述物质的动力学行为;采用卵蛋白雾化与激发,建立大鼠哮喘模型,通过记录大鼠一般状态、气道噬酸性粒细胞比例、组织病理学、肺泡灌洗液中IL-4和IFN-γ以及血清中特异性IgE水平的改变,验证哮喘模型并考察Zileuton药效作用;以单次和多次两种给药方式,给予大鼠含53 mg/kg、106 mg/kg、212 mg/kg三种剂量的Zileuton胶囊,记录模型验证指标,并测定单次给药后Zileuton及AA、LTA4、LTB4、LTD4的动力学行为。结果Zileuton标准血浆样品浓度在0.0150.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检测限为0.01μg/mL,齐留通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AA、LTA4、LTB4、LTD4的RSD均小于15.00%,血浆样品中齐留通低、中、高浓度的提取回收率分别为(85.1±6.28)%、(83.2±3.47)%、(83.4±4.73)%;不同剂量的Zileuton与AA、LTB4、LTD4的含量变化无明显差异,与LTA4的含量变化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记录大鼠一般状态、气道噬酸性粒细胞比例、组织病理学、肺泡灌洗液中IL-4和IFN-γ以及血清中特异性IgE水平的改变,验证哮喘模型建立成功;单次给药试验中,给予不同剂量的Zileuton后,健康大鼠中LTA4含量增多,且高剂量组增加明显,哮喘大鼠中LTA4的含量迅速降低,8 h后开始逐渐恢复,24 h时,LTA4的含量均低于给药前;多次给药试验中,低剂量组各项验证指标与哮喘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各项验证指标与哮喘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且高剂量组各项验证指标与中剂量组相比差异性较小。结论本试验采用甲醇沉蛋白法对血液样品进行前处理,通过UPLC-MS联用技术,成功建立了大鼠血浆样品中Zileuton及AA、LTA4、LTB4、LTD4的检测方法。结合药动-药效学试验及5-LOX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得出LTA4可作为Zileuton药效学评价指标,Zileuton通过下调LTA4的表达水平,减轻大鼠哮喘炎症反应,从而治疗哮喘疾病,药效时间为08 h。对比Zileuton三种剂量的药效学试验结果,表明低剂量组未减轻炎症反应,中剂量与高剂量组均可治疗哮喘,且差异较小,由于高剂量组中LTA4表达增多,副作用较大,故106 mg/kg为Zileuton的最佳剂量。本试验通过研究5-LOX抑制剂药效学的评价方法,得到新的评价指标,初步确定5-LOX抑制剂产生药效的作用机制及时间范围,为新药研发与临床用药提供新思路。

崔何晴[5](2019)在《咳喘平颗粒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白三烯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咳喘平颗粒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寒性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的影响,为咳喘平颗粒应用于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探讨咳喘平颗粒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寒性哮喘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于我院儿科就诊符合本研究标准的支气管哮喘患儿,共60例,随机分为咳喘平颗粒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予以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咳喘平颗粒口服。治疗7天后观察两组患儿综合疗效、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主要证候积分的变化;治疗前后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进行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的测定。结果:1.总疗效:治疗后观察组临床痊愈10人,显效12人,有效7人,无效2人,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临床痊愈8人,显效9人,有效7人,无效5人,有效率为82.8%。两组组间有效率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中医证候总积分:两组患儿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中医证候总积分相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较对照组中医证候总积分下降更为显着。3.中医各主要证候积分:两组患儿治疗后咳嗽、气喘、哮鸣音、胸闷四个主要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组间咳嗽、气喘、哮鸣音三个证候积分,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组间胸闷证候积分,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外周血血清LTB4、尿液LTE4:两组患儿治疗后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均较前降低,P<0.05,提示两种治疗方案均可降低患儿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且咳喘平颗粒观察组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下降更为显着(P<0.05)。血清LTB4与尿液LTE4存在正相关关系(r=0.32,P<0.05)。5.安全性观察:本研究共完成观察组病例31例,试验期间无受试患儿退出,且未见药物导致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后对31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别在进行肝肾功能、小便常规及大便常规检测,结果表明均未发现异常指标,咳喘平颗粒在支气管哮喘患儿临床治疗中安全可靠。结论:1.咳喘平颗粒可改善支气管哮喘发作期寒性哮喘患儿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疗效。2.咳喘平颗粒可降低患儿血清LTB4、尿液LTE4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儿体内白三烯(LTs)水平有关,为咳喘平颗粒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相应的实验证据。3.哮喘患儿体内血清LTB4水平与尿液LTE4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尿液LTE4作为无创性检测手段可更易了解哮喘患儿体内的LTs水平,对咳喘平颗粒的临床应用及随访研究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检查方法。

李玉金,杨林,冯玉蓉,郑超,徐江帆,姚金忠[6](2017)在《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应用与合成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苯并噻吩衍生物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药物中间体、发光材料与功能材料中。因此,其应用及合成受到人们广泛关注。本文从苯并噻吩衍生物在医药、工业领域的应用,以及不同反应底物类别出发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简要的综述和评价。通过邻取代苯硫酚为原料进行分子内环化反应、以噻吩衍生物或杂环化合物为原料进行分子内关环反应以及以卤代苯为原料进行分子间偶联反应三部分内容来介绍苯并噻吩衍生物合成方法。

魏晓鹏[7](2017)在《倍半萜内酯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炎抗哮喘活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以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的具有抗炎抗哮喘活性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1,6-O,O-二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1,6-O,O-diacetylbritannilactone,OABL)为先导化合物进行衍生合成,通过抗炎抗哮喘活性筛选,获得活性化合物,分析构效关系,发现潜在的抗炎抗哮喘新药候选化合物。方法:1.应用固相萃取法,硅胶柱色谱法,凝胶柱色谱法,高速逆流色谱法及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从旋覆花中提取分离主要化学成分1-O-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1-O-acetylbritannilactone,ABL)作为合成原料。2.以ABL及其天然倍半萜内酯类似物为合成原料,利用氧化反应,还原反应,酯化反应,亲核取代反应,1,3-偶极环合加成反应,酰胺化反应针对6位羟基和(或)13位双键进行结构修饰,合成衍生物。3.以各种有机波谱,包括二维核磁共振技术鉴定ABL衍生物的化学结构,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提高产物收率及选择性。4.通过检测化合物对LPS诱导巨噬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抑制作用评价化合物的抗炎活性。5.通过检测化合物对IgE刺激肥大细胞白三烯C4生成的抑制作用评价化合物抗炎抗哮喘活性。结果:1.本文综合应用多种提取分离方法,共分离得到原料化合物1-O-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ABL)16 g,并将其作为起始原料进行衍生合成。2.通过有机化学合成方法共制备衍生物54个,其中49个为未见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所有衍生物均经有机波谱法表征了结构。3.ABL在多种酸处理下均可发生重排反应,得到新型倍半萜衍生物16和芳环化衍生物14和15。不同的反应体系直接影响两类产物的比例。在Sc(OTf)3/CH2Cl2反应体系下,芳环衍生物15的产率可达80%;在Sc(OTf)3/toluene反应体系下,倍半萜衍生物16的产率为49%,芳环衍生物15的产率为36%。4.化合物2和4a-e在10μM浓度下能够显着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O生成,活性水平强于先导化合物OABL。5.化合物2、3a、4b-d、11e、11h、11i、12b、12d、12e、12g-j、13c-e、13h-i、16、、20a、20c、20d在10μM浓度下能够显着抑制肥大细胞LTC4的生成,活性水平强于先导化合物OABL。结论:本文以旋覆花抗炎抗哮喘主要成分1,6-O,O-二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1,6-O,O-diacetylbritannilactone,OABL)为先导化合物进行衍生合成,制备了54个衍生物,化合物2和4a-e能够显着抑制LPS诱导的巨噬细胞NO生成;化合物2、3a、4b-d、11e、11h、11i、12b、12d、12e、12g-j、13c-e、13h-i、16、20a、20c、20d能够显着抑制肥大细胞LTC4的生成,上述衍生物具有潜在的抗炎抗哮喘作用。

王雪梅[8](2016)在《常规治疗方案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常规治疗方案加入孟鲁司特钠后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哮喘患儿60例作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诊疗指南》。除外需与哮喘鉴别的咽喉部疾患、先天性气道畸形、气道异物、肺结核等疾病,排除对试验药物过敏者及入组前两周使用过孟鲁斯特钠治疗的患儿。将所有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患儿在喘息急性发作期均给予常规治疗:止咳化痰、解痉平喘及吸入糖皮质激素及支气管扩张剂治疗,合并感染者予抗炎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钠鲁斯特咀嚼片(顺尔宁,杭州默沙东有限公司生产)口服治疗,<2岁3mg,26岁4mg,6岁以上5mg,每日1次睡前口服。观察用药第7天、14天、21天两组患儿的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哮喘评分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比较治疗前两组患儿的哮喘症状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具有可比性(P>0.05),比较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哮喘症状评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188,P<0.05;两两比较显示,治疗组治疗后14天及21天哮喘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显示:对照组治疗前与治疗后21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7天、14天、21天3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显示: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两组症状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天及治疗后21天,两组症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患儿家庭离厂区远近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儿的症状总积分改善率,结果显示,距离厂区近组总积分改善率低于距离厂区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43,P<0.05。结论:1.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斯特钠口服治疗能显着改善患儿的哮喘症状。2.口服孟鲁斯特钠短期治疗对哮喘的症状改善不明显,2周以上的长期治疗疗效更优。3.家庭距离石化厂区近的患儿疗效较差,本地区哮喘的治疗效果可能受空气污染影响。

陈曦[9](2016)在《旋覆花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哮喘作为一类异质性疾病,在通常情况下其特征表现为慢性气道炎症。哮喘的发作过程是一种可能由多种炎症细胞如肥大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嗜酸、嗜碱、中性)等和细胞组分共同参与的复杂过程。旋覆花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应用历史悠久。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旋覆花具有抗癌、保肝、抗糖尿病等多样的药理作用。在前期工作中,本课题组从旋覆花中分离并鉴定了38个单体化合物,并进行了抗炎活性筛选。通过初筛,本文选取具有抑制一氧化氮(NO)活性较强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6α-isovaleryloxy-1-hydroxy-4αH-1,10-secoeudesma-5(10),1(13)-dien-12,8β-olide(IVSE)和具有抑制白三烯C4(LTC4)、抑制骨髓源性肥大细胞(BMMC)脱颗粒和抑制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6(STAT6)活性的多重抗炎作用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1,6-二乙酰基大花旋覆花内酯(1,6-O,O-diacetylbritannilactone,ABLOO)进行其抗炎作用及机制研究。本文第一部分研究IVSE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巨噬细胞NO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第二部分:(1)在BMMC细胞中,考察ABLOO对免疫球蛋白E(IgE)/二硝基苯基化人血清白蛋白(DNP-HSA)诱导BMMC细胞生成LTC4和脱颗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2)在肺癌上皮细胞A549中,考察ABLOO对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1(eotaxin-1)和花生四烯酸脂氧合酶15(ALOX15)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第一部分结果表明:IVSE显着抑制NO的产生,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2.20μM,并显着抑制iNOS的蛋白表达。IVSE显着下调IκB激酶α/β(IKKα/β)的磷酸化水平、抑制核因子κB抑制蛋白(IκB)的磷酸化及降解,继而抑制了核转录因子-κB(NF-κB)p65的核转移。IVSE进一步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的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和p38 MAPK的磷酸化。上述结果表明,IVSE抑制LPS诱导NO生成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表达的作用是通过抑制NF-κB的活性和下调MAPKs磷酸化水平而实现的。另外,IVSE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也具有确切的抑制作用。第二部分结果表明:(1)ABLOO显着抑制激活的BMMC细胞LTC4的产生(IC50为5.5μM)及其脱颗粒(IC50为10.5μM),其抗炎作用是通过下调胞浆型磷脂酶A2(cPLA2)和磷酯酶Cγ(PLCγ)的磷酸化水平而实现的。(2)ABLOO有效抑制IL-4诱导的eotaxin-1和ALOX15 mRNA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作用机制研究表明,ABLOO下调STAT6的磷酸化水平和抑制其转录活性,并且下调STAT6上游JAK3的磷酸化水平。因此,ABLOO对IL-4诱导A549细胞eotaxin-1和ALOX15 mRNA表达的抑制作用是通过抑制Janus激酶3(JAK3)和STAT6的磷酸化及降低STAT6的转录活性而实现的。旋覆花倍半萜内酯IVSE具有较强的抑制NO生成的作用;ABLOO具有抑制肥大细胞LTC4生成及其脱颗粒、抑制IL-4诱导的A549细胞eotaxin-1和ALOX15表达的多重抗炎作用。本文研究表明,旋覆花倍半萜内酯化合物IVSE和ABLOO具有较强的抗炎抗哮喘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的阐明为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治疗哮喘及炎症相关疾病的新药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朱婉萍[10](2016)在《天然产物α-萜品烯醇的结构修饰及平喘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支气管哮喘是由气道慢性炎症病变引起的支气管高反应性疾病,全球患者已达到3亿,它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严重的哮喘甚至威胁生命。迄今为止,哮喘尚无根治手段,只能采用症状改善药物进行治疗和预防,临床治疗主要采用支气管扩张药(β2受体激动剂为主)和抗炎药物(激素为主)的联合用药方案。β2受体激动剂对于危重哮喘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功能损害,且与哮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于此类患者,联合用药方案会加大心衰的风险。因此,寻找和发现对心脏功能无影响、无激素类副作用的抗哮喘药物,将为患者提供新的选择,对于哮喘的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前期课题组发现天然产物单萜类化合物α-萜品烯醇对气管平滑肌有直接松弛的作用,且具有祛痰、镇咳、抗过敏等作用。但是α-萜品烯醇在艾叶中含量低,无法用水汽蒸馏法提取,药用来源受到限制,亟需采用新方法解决。另外,虽然α-萜品烯醇解痉作用好、起效快,但是其有效作用时间短(仅半小时左右)。因此,限制了该药物在临床中治疗哮喘的使用。针对药用来源受限的问题,本论文对αα-萜品烯醇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研究,采用超临界CO2萃取与高速逆流色谱法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对艾叶中α-萜品烯醇进行分离纯化,成功获得90%以上含量的产物;另一方面,α-萜品烯醇的体内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其半衰期T1/2约为2.148h,清除率为1.544L/h/kg,证明其口服吸收迅速、作用时间短是由于其药代动力学特性所致。针对α-萜品烯醇虽吸收速度快、但有效作用时间短的缺点,本文采用前药策略,对其结构中的羟基进行酯化修饰,设计、合成17个α-萜品烯醇酯类前药。另一方面,利用药物骈合原理,将具舒张支气管作用的NO供体片段亚硝酸酯(ONO2)引入α-萜品烯醇中,获得2个含有亚硝酸酯片段的α-萜品烯醇衍生物。此外,还合成了 α-萜品烯醇双键还原产物,初步探索烯烃片段对活性的影响。对上述合成的21个化合物进行豚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试验。结果显示,有8个化合物显示出优良的舒张支气管平滑肌活性,优于阳性对照氨茶碱(舒张率45%)。特别是化合物6a和6d,在1.25mmol/l的浓度下,舒张率分别达到83%和85%。作用机制研究表明,6a、6b、6c、6d、6f、6g、6i等化合物对平滑肌细胞内cAMP含量有显着提升,提示该类化合物可能是通过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来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且与β2受体无关。MTT试验表明,在1.25mmol/L和0.625mmol/L浓度下,上述7个化合物对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对高活性化合物6a,6d的体内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表明,化合物6a和6d的半衰期分别为2.309h和3.386h,较α-萜品烯醇的T1/2=2.148h有所提升,证明论文前药设计策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对化合物6a,6d开展整体动物平喘活性评价(大鼠哮喘模型),以肺功能、炎症因子IL-4,IL-17A等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化合物6a,6d可通过提高哮喘鼠的气道顺应性和减少气道阻力,达到改善肺功能的效果,同时,可降低血清中的IL-4、IL-17A含量,抑制炎症,且对哮喘鼠的心率没有明显影响。因此,上述化合物显示出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和抗炎的双重活性,具有代替临床上β2受体激动剂和激素联合用药的潜力。

二、抗哮喘新药齐留通的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哮喘新药齐留通的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以邻炔基苯甲硫(硒)醚为原料高效构筑苯并噻(硒)吩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苯并噻(硒)吩衍生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1.1 引言
    1.2 苯并噻(硒)吩衍生物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1.2.1 自由基环化合成苯并噻(硒)吩衍生物
        1.2.2 亲电环化反应合成苯并噻(硒)吩衍生物
        1.2.3 苯并噻(硒)吩的C2 和C3 位修饰合成苯并噻(硒)吩衍生物
    1.3 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3.1 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在医药中的应用
        1.3.2 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在农药中的应用
        1.3.3 苯并噻吩及其衍生物在材料中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选题思路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由基环化合成3-乙酰基(氰基)取代苯并噻(硒)吩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实验方案
        2.2.3 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条件的探索与优化
        2.3.2 底物适用性范围拓展
        2.3.3 产物的放大实验
        2.3.4 产物的衍生化应用
        2.3.5 机理验证
        2.3.6 可能的反应机理
    2.4 小结
    2.5 化合物结构表征
    附图(部分)
第三章 银催化2-炔基苯甲硫醚和2-炔基二甲基苯胺的环化/脱甲基反应合成2-取代苯并噻吩和吲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实验方案
        3.2.3 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条件的探索和优化
        3.3.2 反应底物的普适性研究
        3.3.3 放大实验
        3.3.4 机理验证
        3.3.5 可能的反应机理
    3.4 小结
    3.5 化合物结构表征
    附图(部分)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β2-肾上腺素受体色谱固定相制备新方法及三子养亲汤靶向活性成分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哮喘研究现状
        1.2.1 哮喘疾病概述
        1.2.2 哮喘诱发因素
        1.2.3 哮喘的治疗
    1.3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3.1 药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简介
        1.3.2 基于生物色谱的药物活性成分筛选方法
        1.3.3 非位点特异性、非共价固定化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1.3.4 非位点特异性、共价固定化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1.3.5 位点特异性、非共价固定化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1.3.6 位点特异性、共价固定化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1.4 研究对象简介
        1.4.1 β2-肾上腺素受体简介
        1.4.2 三子养亲汤简介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固定化β2-AR色谱模型的建立及表征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β2-AR色谱固定相制备方法的建立
        2.3.1 SNAP-β2-AR重组质粒的构建及诱导表达
        2.3.2 细胞内重组SNAP-β2-AR表达部位鉴定
        2.3.3 重组SNAP-β2-AR的生物活性表征
        2.3.4 苄基鸟嘌呤衍生物的合成及结构分析
        2.3.5 固定化β2-AR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2.3.6 固定化β2-AR色谱固定相的表征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化合物1-6 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2.4.2 固定化β2-AR色谱柱特异性和稳定性考察
        2.4.3 重组β2-AR质粒的鉴定
        2.4.4 重组β2-AR的诱导表达
        2.4.5 细胞内重组β2-AR的定位鉴定
        2.4.6 β2-AR的定向固定化色谱固定相的制备
        2.4.7 固定化β2-AR色谱固定相的形貌表征
        2.4.8 固定化β2-AR色谱固定相的功能表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固定化β2-AR与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理论
        3.2.1 前沿分析法
        3.2.2 扰动峰分析法
        3.2.3 热力学研究
    3.3 三种药物与固定化β2-AR的相互作用研究
        3.3.1 前沿分析法研究固定化β2-AR与三种药物的相互作用
        3.3.2 扰动峰分析法研究固定化β2-AR与三种药物的相互作用
        3.3.3 分子对接法研究β2-AR与三种药物的相互作用
        3.3.4 三种药物与固定化β2-AR的热力学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扰动方式的选择
        3.4.2 固定化β2-AR与三种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方法的选择
        3.4.3 三种药物与固定化β2-AR相互作用参数的测定
        3.4.4 温度对三种药物与固定化β2-AR相互作用的影响
        3.4.5 分子对接法研究三种药物与β2-AR的相互作用
        3.4.6 三种药物在固定化β2-AR色谱柱上的吸附行为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固定化β2-AR色谱固定相在三子养亲汤活性成分筛选中的应用及评价
    4.1 引言
    4.2 仪器及试剂
        4.2.1 仪器
        4.2.2 试剂
    4.3 三子养亲汤靶向活性成分筛选及鉴定
        4.3.1 三子养亲汤复方配伍比例研究
        4.3.2 三子养亲汤提取液的制备
        4.3.3 HPLC法测定三子养亲汤药材的含量
        4.3.4 三子养亲汤活性成分筛选
        4.3.5 三子养亲汤活性成分鉴定
        4.3.6 三子养亲汤活性成分对离体气管环收缩的影响
        4.3.7 分子对接法研究β2-AR与三子养亲汤活性成分的相互作用
    4.4 结果及讨论
        4.4.1 药材含量测定
        4.4.2 药物活性成分靶向筛选研究
        4.4.3 药物活性成分质谱鉴定分析
        4.4.4 三子养亲汤活性成分对离体气管环的舒张作用
        4.4.5 分子对接法研究三子养亲汤活性成分与β2-AR的相互作用
    4.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左旋(R)和右旋(S)特布他林的制备及其对OVA致敏哮喘小鼠呼吸道作用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哮喘的概况
        1.1.1 肺稳态
        1.1.2 哮喘的发病机制—炎症和气道重塑
        1.1.3 哮喘的治疗方案
    1.2 肺吸入β_2受体激动剂
    1.3 手性药物及手性拆分方法
        1.3.1 手性源拆分方法(Chiral pool)
        1.3.2 不对称合成(Asymmetric synthesis)
        1.3.3 外消旋体的拆分(Resolution from racemates)
    1.4 特布他林对映体的研究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意义
        1.5.1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1.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特布他林对映体的化学拆分及其质量评价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特布他林萃取条件的优化
        2.2.4 R-,S-特布他林化学纯度检测
        2.2.5 R-,S-特布他林光学纯度(ee值)检测
        2.2.6 R-盐酸特布他林比旋度检测
        2.2.7 R-盐酸特布他林熔点检测
        2.2.8 R-盐酸特布他林中杂质的结构推定
        2.2.9 Impurity3 化合物毒性预测
    2.3 结果
        2.3.1 特布他林的萃取条件选择
        2.3.2 R-,S-特布他林的合成路线、步骤及结构确证
        2.3.3 R-,S-特布他林的化学纯度和光学纯度
        2.3.4 R-盐酸特布他林中杂质的结构推定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特布他林对映体对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的差异作用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动物
        3.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2.3 实验仪器
        3.2.4 小鼠OVA过敏性哮喘模型的建立
        3.2.5 实验分组及给药方案
        3.2.6 小鼠肺功能检测
        3.2.7 取材
        3.2.8 全血白细胞五分类检测
        3.2.9 肺组织病理学检查
        3.2.10 肺泡灌洗液(BALF)中嗜酸性细胞计数
        3.2.11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
        3.2.12 qPCR检测肺组织NF-κB基因表达水平
        3.2.13 Western blot检测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相关蛋白的表达
        3.2.14 LC-MS检测小鼠吸入特布他林对映体及消旋体后的药物组织分布
        3.2.15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
        3.3.1 R-,S-特布他林对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气道高反应性的差异作用
        3.3.2 R-,S-特布他林对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全血和BALF中嗜酸性细胞数的影响
        3.3.3 肺组织病理学观察
        3.3.4 R-,S-特布他林对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血浆OVA-sIgE的作用
        3.3.5 R-,S-特布他林对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BALF中 IL-4,5和IL-13 水平的影响
        3.3.6 R-,S-特布他林经吸入给药后在小鼠体内的组织药物分布
        3.3.7 R-,S-特布他林对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肺组织中MAPK/NF-κB的差异作用
        3.3.8 S-特布他林显着降低OVA诱导的过敏性哮喘小鼠肺组织中AMPKα的表达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特布他林对映体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向肌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的差异作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细胞复苏
        4.2.4 细胞培养、传代与冻存
        4.2.5 药物处理和细胞样本收集
        4.2.6 qRT-PCR
        4.2.7 Western blot检测α-SMA、AMPKα和 p-AMPKα表达水平
        4.2.8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
        4.3.1 低、中、高浓度R,S-特布他林对正常HLF的差异作用
        4.3.2 TGF-β1 诱导的HLF表型转化的细胞模型建立
        4.3.3 低、中、高浓度R,S-特布他林对TGF-β1 诱导的HLF表型转化的差异作用
        4.3.4 R-特布他林显着降低TGF-β1 诱导的HLF细胞表型转化
        4.3.5 S-特布他林促进HLF细胞表型分化可能与降低AMPKα的表达有关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特布他林对映体对离体大鼠心脏心功能的差异作用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动物
        5.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5.2.3 实验仪器
        5.2.4 溶液配制
        5.2.5 手术准备
        5.2.6 R-,S-特布他林给药浓度摸索
        5.2.7 低、中、高剂量R-,S-特布他林给药处理
        5.2.8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
        5.3.1 不同梯度浓度R,S-特布他林对离体大鼠心脏的HR和 LVP的作用
        5.3.2 低、中、高剂量R,S-特布他林对离体大鼠心脏HR和 LVP差异作用
        5.3.3 S-特布他林易诱发离体大鼠心脏心律失常
        5.3.4 R-特布他林对离体大鼠心脏的正性肌力作用主要通过β_2 受体激动产生
    5.4 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创新之处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5-LOX抑制剂药效评价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5-脂氧合酶
        1.1.1 5-LOX的作用途径
        1.1.2 5-LOX抑制剂
    1.2 哮喘模型的建立方法
    1.3 药代动力学研究
        1.3.1 样品前处理技术
        1.3.2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的发展
    1.4 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评价方法
    1.5 本题的选题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大鼠体内Zileuton及 AA、LTA4、LTB4、LTD4 含量测定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试剂和材料
        2.1.1 仪器
        2.1.2 试剂
        2.1.3 药品
    2.2 试验方法
        2.2.1 检测条件
        2.2.2 齐留通溶液的制备
        2.2.3 标准血浆样品和质控血浆样品的配制
        2.2.4 血浆样品前处理
        2.2.5 方法学考察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检测方法的方法学考察
        2.3.2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健康大鼠体内Zileuton量效关系的研究
    3.1 仪器、试剂和材料
        3.1.1 仪器
        3.1.2 试剂
        3.1.3 药品
        3.1.4 试验动物
    3.2 试验方法
        3.2.1 分组与给药
        3.2.2 样品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健康大鼠体内Zileuton与 AA、LTA4、LTB4、LTD4 的动力学行为
        3.3.2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哮喘大鼠体内Zileuton单次给药量效关系的研究
    4.1 仪器、试剂和材料
        4.1.1 仪器
        4.1.2 试剂
        4.1.3 药品
        4.1.4 试验动物
    4.2 试验方法
        4.2.1 急性哮喘模型的建立
        4.2.2 急性哮喘模型的验证
        4.2.3 分组与给药
        4.2.4 样品分析
        4.2.5 统计学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急性哮喘模型的验证
        4.3.2 哮喘大鼠体内Zileuton与 AA、LTA4、LTB4、LTD4 的动力学行为
        4.3.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哮喘大鼠体内Zileuton多次给药量效关系的研究
    5.1 仪器、试剂和材料
        5.1.1 仪器
        5.1.2 试剂
        5.1.3 药品
        5.1.4 试验动物
    5.2 试验方法
        5.2.1 分组与给药
        5.2.2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急性哮喘模型的验证
        5.3.2 讨论
    5.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英文缩写
附图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5)咳喘平颗粒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白三烯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或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及疗程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与分析
    1 一般资料分析
        1.1 两组患儿性别分析
        1.2 两组患儿年龄分布
        1.3 两组患儿病情程度比较
    2 观察指标分析
        2.1 疗效性指标分析
        2.2 血清LTB4 与尿液LTE4 相关性分析
        2.3 安全性指标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和研究
        1.1 病名溯源及历史沿革
        1.2 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
    2 西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西医治疗
    3 咳喘平颗粒
    4 所选指标的意义
    5 咳喘平颗粒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作用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及发表的论文
致谢

(6)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应用与合成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应用
    1.1 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1.2 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2 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2.1 以邻取代苯硫酚为原料进行分子内环化的合成方法
    2.2 以噻吩衍生物或杂环化合物为原料进行分子内关环反应的合成方法
    2.3 以卤素取代苯为原料进行分子间偶联反应的合成方法
3 结语

(7)倍半萜内酯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炎抗哮喘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ABL的衍生合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1.1.2 合成原料ABL的富集
        1.1.3 衍生物合成方法
    1.2 结果
        1.2.1 中间体10a-j的结构表征
        1.2.2 ABL衍生物的结构表征
    1.3 讨论
        1.3.1 ABL提取工艺的摸索
        1.3.2 异恶唑螺内酯类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1.4 小结
二、ABL的酸催化重排反应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合成实验材料与仪器
        2.1.2 合成方法
    2.2 结果
        2.2.1 ABL的酸催化重排产物结构解析
        2.2.2 盐酸浓度对ABL重排反应的影响
        2.2.3 反应溶剂对ABL重排反应的影响
        2.2.4 酸对ABL重排反应的影响
        2.2.5 化合物14-18的结构表征
    2.3 讨论
    2.4 小结
三、衍生物的活性评价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设备
        3.1.3 基本原理
        3.1.4 细胞培养
        3.1.5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2.1 化合物对巨噬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3.2.2 化合物对巨噬细胞NO生成抑制作用
        3.2.3 化合物对肥大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3.2.4 化合物对肥大细胞LTC_4生成抑制作用
    3.3 讨论
        3.3.1 化合物对巨噬细胞NO生成抑制作用的构效关系分析
        3.3.2 化合物对肥大细胞LTC_4生成抑制作用的构效关系分析
    3.4 小结
四、异恶唑螺内酯倍半萜衍生物的合成与活性研究
    4.1 对象和方法
        4.1.1 合成实验材料与仪器
        4.1.2 细胞实验材料与仪器
        4.1.3 化合物20a-e的合成方法
        4.1.4 化合物20a-e抑制肥大细胞LTC_4的生成测定方法
    4.2 结果
        4.2.1 化合物20a-e的结构表征
        4.2.2 化合物20a-e对肥大细胞LTC_4生成抑制作用
    4.3 讨论
        4.3.1 化合物20a-e对肥大细胞LTC_4生成抑制作用的构效关系分析
        4.3.2 化合物20a-e的结构鉴定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综述 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结构改造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常规治疗方案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一、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监测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二、结果
    1 一般材料比较
    2 症状评分
    3 家庭和厂区距离远近与疗效的比较
    4 安全性
三、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9)旋覆花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IVSE对脂多糖诱导RAW264.7 细胞一氧化氮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1 实验材料
        1.1.1 化合物IVSE
        1.1.2 细胞株
        1.1.3 试剂和耗材
        1.1.4 仪器和设备
    1.2 实验方法
        1.2.1 试剂配制
        1.2.2 细胞培养
        1.2.3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1.2.4 Griess法测定NO生成量
        1.2.5 BCA法测定蛋白浓度
        1.2.6 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蛋白活性
        1.2.7 明胶酶谱法测定MMP-9 活性
        1.2.8 数据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细胞毒实验
        1.3.2 倍半萜内酯化合物对NO生成的抑制作用
        1.3.3 IVSE对LPS诱导RAW264.7 细胞NO生成的抑制作用
        1.3.4 IVSE对LPS诱导RAW264.7 细胞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1.3.5 IVSE对LPS诱导的RAW264.7 细胞MAPKs信号通路的影响
        1.3.6 IVSE对MMP-9 活性的影响
    1.4 讨论
        1.4.1 在RAW264.7 细胞中IVSE抑制LPS-诱导的NO生成及iNOS的表达
        1.4.2 IVSE抑制LPS-诱导的NF-κB激活和MAPKs的磷酸化
        1.4.3 IVSE抑制MMP-9 的活性
    1.5 小结
二、ABLOO抑制肥大细胞白三烯合成和脱颗粒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化合物ABLOO
        2.1.2 骨髓来源的肥大细胞(BMMCs)
        2.1.3 实验动物
        2.1.4 试剂和耗材
        2.1.5 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试剂配制
        2.2.2 细胞培养
        2.2.3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2.2.4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2.5 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
        2.2.6 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蛋白活性
        2.2.7 数据分析
    2.3 实验结果
        2.3.1 MTT法考察ABLOO对BMMC细胞的非细胞毒浓度范围
        2.3.2 ABLOO对IgE/DNP-HSA诱导BMMC细胞LTC_4生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2.3.3 ABLOO对IgE/DNP-HSA诱导的BMMC细胞脱颗粒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
    2.4 讨论
        2.4.1 ABLOO抑制激活的BMMCs产生LTC_4和脱颗粒作用
        2.4.2 ABLOO抑制cPLA_2和PLCγ的磷酸化
        2.4.3 ABLOO与治疗哮喘药物
    2.5 小结
三、ABLOO对IL-4 诱导A549细胞eotaxin-1 和ALOX15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化合物ABLOO
        3.1.2 细胞株
        3.1.3 试剂和耗材
        3.1.4 仪器和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试剂配制
        3.2.2 细胞培养
        3.2.3 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3.2.4 实时荧光定量PCR
        3.2.5 蛋白质印迹法测定蛋白活性
        3.2.6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3.2.7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细胞毒实验
        3.3.2 ABLOO对IL-4 诱导A549细胞eotaxin-1 和ALOX15 mRNA表达的影响
        3.3.3 ABLOO对IL-4 诱导的A549细胞JAK-STAT6信号通路的影响
        3.3.4 ABLOO对IL-4 诱导的A549细胞STAT6转录活性的影响
        3.3.5 ABLOO对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3.4 讨论
        3.4.1 ABLOO在A549细胞中抑制IL-4 诱导的eotaxin-1 和ALOX15mRNA的表达
        3.4.2 ABLOO抑制IL-4 诱导的STAT6的磷酸化及转录活性
        3.4.3 ABLOO抑制IL-4 诱导的JAK3的磷酸化作用
        3.4.4 ABLOO上调IL-4 诱导的Akt磷酸化作用
    3.5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抗哮喘药物及其活性评价模型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天然产物α-萜品烯醇的结构修饰及平喘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词表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天然产物α-萜品烯醇的提取、分离及平喘活性研究
    1 CO_2超临界萃取法提取艾叶挥发油工艺研究
        1.1 最佳萃取时间的考察
        1.2 最佳萃取温度的考察
        1.3 最佳萃取压力的考察
        1.4 最佳分离温度的考察
        1.5 正交试验
        1.6 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
        1.7 小结
    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α-萜品烯醇工艺研究及含量测定
        2.1 溶剂体系的选择
        2.2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艾叶挥发油中的a-萜品烯醇
        2.3 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HSCCC各流分的α-萜品烯醇含量
    3 α-萜品烯醇的结构确认
    4 α-萜品烯醇生物学活性研究
        4.1 α-萜品烯醇对豚鼠离体气管的舒张作用
        4.2 α-萜品烯醇的体内初步药代动力学研究
    5 本章小结
    6 实验部分
        6.1 实验材料
        6.2 实验仪器
        6.3 实验方法
第二部分 天然产物α-萜品烯醇的结构修饰及其平喘活性评价
    1 α-萜品烯醇衍生物的设计
        1.1 α-萜品烯醇酯类前药的设计
        1.2 含有胺基或硫醚结构的α-萜品烯醇酯类前药设计
        1.3 具NO供体片段的α-萜品烯醇杂合体设计
        1.4 α-萜品烯醇双键氢化产物的设计
    2 α-萜品烯醇衍生物的合成
        2.1 α-萜品烯醇羧酸酯类化合物的合成
        2.2 含有胺基或硫醚结构的α-萜品烯醇酯类前药的合成
        2.3 具NO供体片段的α-萜品烯醇杂合体的合成
        2.4 α-萜品烯醇环己烯还原/羟基化类似物的合成
    3 α-萜品烯醇衍生物对支气管平滑肌的舒张活性研究
        3.1 化合物对豚鼠离体气管舒张率
        3.2 结果与讨论
    4 α-萜品烯醇衍生物在肝微粒中的稳定性研究
    5 化合物对大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内cAMP含量的影响
        5.1 化合物对经ACh刺激的大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逆转
        5.2 ELISA法检测细胞内cAMP含量
    6 化合物对大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6.1 2.5mmol/l浓度下化合物对大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6.2 1.25mmol/l浓度下化合物对大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6.3 0.625mmol/l浓度下化合物对大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7 典型化合物对哮喘大鼠平喘活性的研究
        7.1 化合物6a,6d对哮喘大鼠自主活动的影响
        7.2 化合物6a,6d对心率的影响
        7.3 化合物对肺功能的影响
        7.4 对血清IL-4、IL-17A含量的影响
    8 化合物6a、6d初步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8.1 分析方法的验证
        8.2 6a、6d初步药代动力学评价
    9 小结
    10 实验部分
        10.1 化合物的合成
        10.2 支气管平滑肌的舒张活性研究
        10.3 肝微粒中的稳定性研究
        10.4 大鼠支气管平滑肌细胞内cAMP含量的影响
        10.5 气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
        10.6 哮喘大鼠平喘活性的研究
        10.7 初步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参考文献
综述 治疗哮喘药物的研究进展
    1 哮喘的发病机理
        1.1 炎症反应
        1.1.1 辅助性T淋巴细胞亚群Th1/Th2
        1.1.2 促炎性Th17细胞
        1.1.3 T调节细胞(Treg细胞)
        1.1.4 IL-4/IL-13、IL-5/IL-33信号通路
        1.1.5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s, HSP)
        1.1.6 丁质酶-3样蛋白-1
        1.1.7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
        1.1.8 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1.2 气道重塑
        1.3 细胞凋亡机制
        1.4 分子生物学机制
        1.5 病毒感染
        1.6 神经调节机制
        1.6.1 NGF与哮喘气道重塑
        1.6.2 NGF与哮喘神经源性气道炎症
        1.6.3 NGF与免疫炎性细胞及细胞因子
    2 哮喘的药物治疗
        2.1 抗炎药物
        2.1.1 糖皮质激素
        2.1.2 抗白三烯类药物
        2.1.3 免疫抑制
        2.1.4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ion activated receptorγ,PPARγ)激动剂
        2.2 支气管舒张药物
        2.2.1 茶碱类药物
        2.2.2 长效抗胆碱能药物
        2.2.3 β_2受体激动剂
        2.2.4 硫酸镁
        2.3 基因靶向药物
        2.3.1 针对转录因子的药物靶向治疗
        2.3.2 免疫识别基因
        2.4 新药
        2.4.1 抗炎新药研究及上市新药
        2.4.2 支气管舒张新药研究及上市新药
        2.4.3 RSVF蛋白抑制剂
        2.4.4 经基类固醇脱氢酶11B1表达抑制剂
        2.4.5 凝聚素拮抗剂
    3 结语
    参考文献

四、抗哮喘新药齐留通的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以邻炔基苯甲硫(硒)醚为原料高效构筑苯并噻(硒)吩类化合物的方法研究[D]. 沈方旗.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β2-肾上腺素受体色谱固定相制备新方法及三子养亲汤靶向活性成分筛选[D]. 王静. 西北大学, 2019
  • [3]左旋(R)和右旋(S)特布他林的制备及其对OVA致敏哮喘小鼠呼吸道作用的比较研究[D]. 崩慧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4]5-LOX抑制剂药效评价方法的研究[D]. 李野. 佳木斯大学, 2019(03)
  • [5]咳喘平颗粒对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白三烯水平的影响[D]. 崔何晴.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苯并噻吩衍生物的应用与合成研究进展[J]. 李玉金,杨林,冯玉蓉,郑超,徐江帆,姚金忠. 广州化工, 2017(14)
  • [7]倍半萜内酯衍生物的合成与抗炎抗哮喘活性研究[D]. 魏晓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17(04)
  • [8]常规治疗方案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小儿哮喘的疗效观察[D]. 王雪梅. 石河子大学, 2016(02)
  • [9]旋覆花中倍半萜内酯类成分的抗炎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陈曦. 天津医科大学, 2016(02)
  • [10]天然产物α-萜品烯醇的结构修饰及平喘活性研究[D]. 朱婉萍. 浙江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抗哮喘新药齐留通的合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