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扩充AutoCAD软件的功能 提高成图精度和速度(论文文献综述)
梅飞[1](2020)在《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有限元自动建模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汽车和轮胎产业的快速发展,子午线轮胎凭借其优良的使用性能,目前已经成为轮胎市场的主导产品。但是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几何结构复杂,有限元建模过程十分困难,传统方法是先通过花纹二维结构设计图建立三维几何造型,再将其导入有限元前处理软件进行手动网格划分,该过程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本文研究了基于有限元节点生成三维网格模型的技术,并开发设计了轮胎花纹自动建模程序,实现了由花纹二维结构设计图直接生成三维网格,避免了构建花纹三维几何造型的繁琐步骤,大大提高了建模效率,同时保证了网格单元的高质量特性,为后续轮胎自动化仿真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本文首先总结了典型的六面体网格划分方法,并探讨了其算法思想应用在轮胎花纹建模上的可能性。然后针对轮胎花纹建模过程中三维几何造型构建和网格划分这两个难点,结合轮胎设计生产实际流程,提出了基于有限元节点创建胎面花纹模型的方法,并规划了整体建模流程。采用Visual LISP语言对AutoCAD进行二次开发,辅助实现了花纹结构图的二维网格划分。在HyperMesh软件中基于花纹沟槽深度等参数,完成了对花纹结构图网格单元、节点信息的提取。利用MATLAB编制程序,对提取的网格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并存储至EXCEL表格,为后续自动建模程序的调用作好准备。基于MATLAB开发了花纹自动建模程序,主要包括三维节点坐标获取以及网格单元连接两个模块。首先,将花纹展开图网格模型映射成实际曲面网格模型,采用沿实际曲面方向线投影的方式生成所有节点,然后按照实际曲面网格模型中节点编号方式对每一层辅助曲面上的节点进行编号,并基于右手法则对单元分类连接,生成花纹三维网格模型,最后对程序进行扩充并开发出GUI参数化界面,实现了程序的通用性。以205/55R16型半钢子午线轮胎作为参考轮胎,创建轮胎主体部分模型,并与采用上述自动建模程序生成的胎面花纹模型组合成完整的花纹轮胎模型。在ABAQUS中对花纹轮胎模型进行充气及静负荷加载仿真分析,在充气工况下,轮胎胎冠、胎侧部分变形明显,胎肩、胎圈部位基本不变;MISES应力关于轮胎中分面基本对称分布,且骨架材料承担了轮胎绝大部分应力,带束层钢丝帘线沿轮胎周向的轴力呈均匀分布状态。在静负荷工况下,轮胎接地端产生明显变形,带束层帘线轴力关于180°子午面和轮胎中分面均呈反对称分布;接地印痕形状经历了椭圆形到类矩形的变化过程,应力从胎面中心分散到胎肩部位,出现“翘曲”现象;轮胎与地面建立稳定接触后,施加竖直载荷大小与轮胎下沉量之间呈近似线性关系。两个仿真结果均与实际情况相符合,从而说明了胎面花纹自动建模技术的有效性。
王国芹[2](2019)在《栅格图像在AutoCAD中的间接校正》文中指出在AutoCAD中,使用“对齐”命令可同时完成对象的平移、旋转和缩放,以达到数据配准的目的。若此对象为栅格图像,则可实现栅格图像的校正,此校正方法被称为“对齐法”。然而在使用“对齐法”对卫片进行校正时,发现其校正误差呈现两极分化:两个控制点连线上校正误差是最小的,距离此连线越远,校正误差越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做了以下工作。1、分析并指出了“对齐法”校正误差呈两极分化的根本原因,即只能使用两对源点和目标点,对象的平移、旋转和缩放操作都是基于这两对源点和目标点来完成的;2、分析并总结了栅格图像在AutoCAD中实现精确校正的两个前提条件:条件一,栅格图像的坐标基准和投影必须与项目的坐标基准和投影一致;条件二,栅格图像在x方向和y方向上的采样间隔必须相等;3、提出了一种间接校正思路:首先借助于专业校正软件对原始栅格图像进行校正,然后输出校正后的图像和对应的坐标文件,最后根据坐标文件利用“对齐法”实现输出图像在AutoCAD中的精确校正;4、以JPEG卫片为例,根据间接校正的思路实现了其在AutoCAD中的精确校正;5、总结并提出了栅格图像在AutoCAD中实现精确校正的通用方法--“AutoCAD间接校正法”。结果表明:“AutoCAD间接校正法”不再局限于只使用两对源点和目标点,避免了“对齐法”校正中误差两极分化的问题;另外它不关心栅格图像是否满足那两个前提条件,间接实现了栅格图像在AutoCAD环境中的精确校正,可在实际工作中推广使用。
王硕[3](2018)在《河道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水利工程领域中,常见时间紧、任务重的河道清淤工程,水利工程项目的前期勘测尤为紧迫。因此,在规定的工期内完成测量工作,亟需提高测量工作效率,并保持一定的精度。河道控制网布设、碎部测量、水下地形测量、河道断面测量以及测量资料的后期处理等都是非常耗时的作业流程。针对以上问题,论文开展的研究工作有:(1)在分析常规河道控制测量技术的基础上,系统的探讨了河道图根控制与碎部测量一体化数据采集方法,详细设计了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实验,测试了在树林遮挡、建筑物遮挡复杂环境因素对网络RTK测量的影响规律,分析了其内外符合精度水平,同时利用MATLAB编程对全站仪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进行仿真分析,验证了一体化数据采集技术在河道测量应用中的可靠性。(2)介绍了河道断面设计与选取原则以及横断面测量方法,分析了河道断面测量平距和高程误差,介绍了无人测深船的系统架构及作业流程,重点探讨了无人测深船的时间延迟对河道断面的影响,使用断面整体平移法和特征点匹配法两种时间延迟探测方法,对有问题的断面进行模型改正,分析了两种方法的可靠性。(3)针对河道测量数据处理的低效性问题,采用AutoLisp语言编写了河道工程测量数据处理工具箱。以AutoCAD下拉菜单的形式,实现影像数据的加载与纠正、单一河道断面提取、河道全线路自动提取、断面线布桩设计等快捷数据处理功能,提高工作效率,应用效果良好。以济南市徒骇河水利工程测量为案例,将图根控制与碎部测量一体化数据采集方法、无人测量船定位及测深技术应用于河道测量,外业数据采集工期较原计划的40天缩短为23天,测绘成果能够满足水利工程设计的要求,将基于AutoLisp开发的河道测量工具箱应用于该工程实践,大大提高了内业数据处理的工作效率。
王小维[4](2018)在《“智慧城市”空间数据采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和知识经济进一步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智慧化及国际化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公共行政、社会管理、经济发展等领域广泛应用。开展从“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契机,也是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文结合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对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出发,制定一套满足“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标准,开发一个满足该标准的空间数据采集平台,更好的规范、整合、统一已有和更新采集的基础空间数据资源,建立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夯实、提高数据的智能应用、城市管理水平和“智慧常州”对基础空间地理信息数据的需求。本文的工作重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1.制定包含基础地形图、现状用地和公共公用设施的《智慧常州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标准》,该标准的先进性以及前瞻性为平台的开发提供关键性的依据。2.采用ArcSDE9.3作为中间件连接SQLServer2010数据库管理系统,建立数据库;基于AutoCAD,采用参数化图形定制满足《智慧常州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标准》的符号库、线型库和图形库。3.开发空间数据采集子系统、建设用地采集及处理子系统、公共公用设施普查及处理子系统和数据转换子系统,实现基于PC的采集平台软件测量数据传输、计算与成图、质量、入库的一体化、自动化,利用FME结合CAD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不同版本数据自动转换。4.以“智慧常州”基础地理信息工程为基础,在“智慧常州”空间数据采集软件平台上实现各类数据、图形成果的自动提取、统计、分析及应用,为电子地图制作、城市功能分析和政府决策提供基础数据。
张海洋[5](2017)在《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文中提出烟囱作为工业建筑中的一个重要构筑物,广泛用于化工、冶金、电力等行业,对相关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其外形看似简单,但受力复杂,属高耸细长的特殊结构,水平荷载对其影响极大,同时还受地质和气候环境的影响制约,一直以来对烟囱的设计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当前国内的几款烟囱CAD软件在设计开发时本身存在一些操作不便、功能不全、计算不准的内在缺陷,加之最新版《烟囱设计规范》的颁布及一些相关配套规范规程的修订改版,有些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的烟囱设计要求。鉴于当前国内几款烟囱CAD软件的缺陷与不足,本文利用面向对象的C++语言,选择Windows开发平台和VS2005集成开发环境,采用ObjectARX2008开发工具,针对钢筋混凝土烟囱筒身部分设计,研制开发出了一款交互友好,功能齐全、计算准确并且相对集成和智能的烟囱CAD程序。以下是本文的主要成果:(1)按照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和BIM中以工程数据库为核心的设计理念,对烟囱程序的组织框架和数据存储交流模式进行了全新的优化设计。(2)实现了适用功能齐全、参数设置开放、操作便捷的交互界面设计。(3)采用数据与方法分离的方式,完成了对数据接口函数和结构分析计算功能函数的编写,可用于实现对烟囱结构的荷载作用计算、内力分析、应力和裂缝验算以及自动选筋布筋等功能。(4)采用对Office2007的介入式开发,通过对烟囱工程数据库的转化,实现了对Excel数据文档和中英文计算书自动生成的后处理功能。(5)依托AutoCAD的图形数据库,编制了烟囱筒壁施工图绘制的子模块,可用于对接烟囱工程数据库并实现筒壁施工图自动绘制的功能。
王大江[6](2015)在《基于AutoCAD VBA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图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针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大比例尺地形图日益增长的需求,分析了当前技术条件下大比例尺地形图制图工作新的特点,总结了AutoCAD大比例尺地形图制图面临的现实问题,阐述了在AutoCAD平台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的基本构想。在此基础上,开展AutoCAD大比例尺地形图符号程序化绘制方法、AutoCAD中制图作业流程的数据库表述、快速定制作业交互界面、使用数据库管理维护大比例尺地形图符号库等技术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AutoCAD快易制图”工具包、AutoCAD绘图工具自主定制方案和AutoCAD大比例尺地形图符号化方案各一套,成果大幅减少了制图工作中的重复劳动,降低了制图工具定制的门槛,提高了AutoCAD处理多种形式原始数据时的灵活性和面向多样化成果应用时的适用性,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将AutoCAD制图操作流程映射到数据库,实现了作业流程和制图参数的快速自主定制,弥补了通用制图软件在针对性上的不足,能较好的适应具体行业、具体任务和具体用户对制图工具的个性化需求,便于快速解决具体制图作业中的个体性、偶发性问题。(2)工具包基于松散耦合的软件工程思路开发,工具可重用性好,与AutoCAD的常用插件完全兼容;设计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符号化方案独立于代码之外,能灵活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绘制的符号图形不依赖于二次开发环境,成果便于开展多样化应用。(3)在AutoCAD地形图符号的程序化绘制中引入“子要素”、“块填充”的概念和方法,解决了AutoCAD中部分复杂符号的程序化绘制等问题;设计实现的“快速符号化”工具,可以将AutoCAD中大量繁琐的符号化操作快速完成。(4)设计的AutoCAD地形图虚拟分幅方法,既满足了成果分幅绘图的需要,又不破坏整块成图数据的完整性,便于数据分析使用,同时节省了图幅间接边和检查修改的工作量,确保了接边质量。
马肖波[7](2014)在《综合物探数据的联合成图技术及应用》文中认为在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工作中,地质绘图是有机组成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开展多学科多途径的地质学科综合研究中,都要运用地质图来表达其研究成果,既可以对地球物理问题进行更好的解读分析,同时更是对处理结果的直观展示。纵观地球物理数据成图的发展历程,最初的成果图件都是物探工作人员手绘实现的,但是对于区域地质调查、矿产勘查工作来说,需要对野外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大量繁杂的运算,最终绘制成各种成果图件,单纯依靠手工操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不仅绘制成果图件的效率及精度不高,而且成果图件的信息及时更新及资料入库保存也存在很大的问题[1]。为充分发挥成果地质资料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根据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规范《国土资源部数字国土工程工作标准》(SZ1999002-2001)的要求,野外原始资料及图件必须以电子文件的形式保存[2],这就要求物探图件必须由计算机来完成。后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商业绘图软件的成功研发、迅速面世以及计算机制图在地球物理领域的广泛应用解了这一燃眉之急。利用计算机绘制物探成果图件,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和相关处理,便于数据的修改,使绘出的图件更精确、更少有人为偏见[3]。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地球物理图件都是通过Surfer软件来实现的。Surfer软件具备强大的数据绘图功能,倍受物、化探人员青睐,在物化探图件绘制方面得到广泛应用[4]。为适应国土资源大调查的要求,物探图件的MapGIS绘制就显得越发重要,尤其是MapGIS已经成为我国地质行业通用的软件平台和归档资料指定文件格式软件,各种规范、标准也均是针对MapGIS而制定,地质调查项目提交MapGIS格式成果图件已经成为行业要求。本文着重介绍综合Surfer、AutoCAD、Section以及MapGIS等多个软件来实现物探数据的联合成图方法,即在Surfer绘制初步的成果图件并输出为DXF格式,以VB编译器为编程工具,借助AutoCAD软件和Section软件来实现Surfer格式图形文件向MapGIS格式图形文件的完备转换,最终在MapGIS软件里对图件进行进一步的编辑和修饰,得到符合地质资料归档部门要求的高质量成果图件。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专业物探绘图软件和MapGIS软件的优点,又符合专业的要求,不管是相对单独在Surfer软件还是在MapGIS软件里成图,其成图效果都更胜一筹:物探异常更突出,且便于与其他物探方法以及地质成果图件的对照,即将同一工区同一条测线不同的物探方法的成果,按照里程统一的原则上下依次排列,便于各种方法间的对比,尤其是与地质剖面的结合,增强了物探处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最终的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译提供充分的依据。此外,满足资料提交和归档的要求,便于成果资料的保存和共享。与此同时,结合具体的实例来展示成图效果,对该成图方法进行佐证,并且结合实际出图效果的反馈,对该方法体系进行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充分利用Surfer、AutoCAD等物探常用专业软件以及地质调查项目指定软件MapGIS的优势,形成多软件的优势互补,中间环节借助MapGIS的二次开发软件Section来实现既定成果图件向目标成果图件的完美转换,具体操作方法简单、快捷,且保持了数据的完备性;(2)借用AutoCAD软件自带的VB编译器,通过调用相应的程序来实现点位标识和地形线的投影,特别适用于测点较多的情况,可一次性实现多个点位和地形线的同时投影,且对具体的点位标识大小的修改方便,易于实现;(3)MapGIS格式的等值线由用渐变线表示到区块颜色充填的改进,不仅成果图的元素更丰富、综合剖面图的整体更协调,而且物探异常更突出,资料解释的可靠性更高。
吴宁[8](2013)在《基于目标识别和参数化技术的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数字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三维空间模型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城市建筑群三维模型的需求日益增长。然而传统建筑物三维重建方法在面对大空间尺度、大数据量、更新节奏快的城市建筑群时,在效率、精度、成本、尺度、技术门槛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存在缺陷。为此,论文尝试引入目标识别和参数化技术,探求一种适用于城市建筑群的低成本、低门槛、高效率的“大众化”三维重建解决方案,以满足数字城市及相关领域的迫切需求。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建筑物三维重建、目标识别和参数化建模这三大领域的相关研究、技术方法作了总结回顾,指出了其存在的问题;(2)对三大技术体系作了深度解构,指出了“二元并行框架”的成因,给出了交叉的可行途径,并通过体系重构,构建了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的“三元交叉框架”;(3)针对遥感影像分割,提出了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区域合并分割方法和基于量化合并代价的快速区域合并分割方法;(4)针对矢量图形优化,提出了基于删除代价的矢量图形单层次优化方法、面向遥感影像矢量化图形的多层次优化方法和面向建筑群的矩形拟合优化方法;(5)针对三维信息提取,提出了基于扩展统计模型的建筑群高度提取方法和三种城市建筑群层数估算模型,针对侧向航拍影像提出了一种建筑群坐标修正方法;(6)提出了“参-建分离”的系统架构。针对该架构中的参数管理模块,设计了参数的关联、组织、管理和属性块的恢复、管理等方法。针对服务网站模块,设计了风格库管理和项目库管理子模块。针对自动建模模块,提出了DXF-SHP文件格式自动转换,CGA文法规则和规则库框架设计,规则库的调用和参数值传递,以及自动化建模脚本的设计等系列方法;(7)集成关键技术方法,开发了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软件原型系统(3DRS)及其子系统CBRS、CityUp,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案例开展了实证研究,从精度、效率、成本、技术门槛、时效性等方面验证了整套解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表明:(1)建筑物目标识别与参数化建模技术,恰可解决建筑物三维重建面临的两大难点;“三元交叉框架”使三大技术体系成为一个紧密连接、流程清晰、分工明确、目标一致的统一整体,为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2)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区域合并分割方法使综合考虑多种地物特征和多尺度分割成为可能,最大限度地缩短了队列长度,提高了分割精度和速度;基于量化合并代价的快速区域合并分割方法不仅能够保证分割精度,而且合并速度优势随初始分割区域数量的增加而越加显着;(3)相较于经典DP方法,基于删除代价的矢量图形单层次优化方法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低的时间复杂度,而且单位节点处理能力和等压缩率下的处理速度均具有显着优势;相较于传统单层次优化方法,面向遥感影像矢量化图形的多层次优化方法对影像不同的分割尺度和空间分辨率具有更强的适应性,能更好地还原地物的多层次特性;面向建筑群的矩形拟合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最小面积外接矩形的计算时间,确保矩形对边平行、邻边垂直的关系,所得优化结果的形态和面积精度均较为理想;(4)基于扩展统计模型的建筑群高度提取方法、建筑群层数估算模型和建筑群坐标修正方法分别达到了较高的精度水平,可满足相关应用需求;(5)“参-建分离”的系统架构以及针对三大模块提出的一系列创新方法大幅降低了参数化建模平台的技术门槛和边际成本,提高了建模效率,为参数化技术的快速、广泛普及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6)本研究所提方法及系统在精度、效率、成本、门槛、时效性等方面均满足实验预定目标,体现了广泛的优势和大众化特性,整套解决方案具有可行性;(7)研究成果将推动数字城市三维空间数据基础设施的建设,使之在城市规划与管理、建筑景观设计、国防军事、应急救灾、环境保护、虚拟旅游、交通导航等诸多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蒲生亮[9](2013)在《基于Visual LISP的水利工程测量软件工具包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水利工程测量工作,涉及到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资料整理归档等,都依赖于AutoCAD及基于其二次开发平台的软件开展相关工作。本课题按照水利工程测量的工作要求,根据AutoCAD软件二次开发工作的具体情况,采用Visual LISP语言作为开发工具,以软件工程方法作为理论基础,运用“复用”、“分解”、“优化”、“验证”等开发策略,完成了数字化水利工程测量软件工具包(DWSMSK)的模块化设计、编码和测试。本课题重点研究了水利工程测量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断面测量、地形测量、控制测量中的内业数据处理难点,以解决实际测量工作中各个阶段所遇到的许多问题。通过DWSMSK工具包的设计、开发与应用,集成水利工程测量内业数据处理功能于一体,使原来的水利工程测量内业数据处理与AutoCAD绘图从分离走向融合,更加行业化、专业化、细节化、人性化,实现了关注什么内容即可得到什么成果,无需再从许多软件中找方法、找功能、找验证。DWSMSK工具包基于Visual LISP二次开发语言,数据、图形处理效率高、功能强,并且Visual LISP在DCL界面设计、ActiveX对象操纵、反应器事件响应等方面相比于其他高级语言也非常强大,又依托于AutoCAD系统平台,未来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张伟伟[10](2013)在《地质矿产钻孔数据库管理及成图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钻孔数据是最基础的地质资料,绘制地质图件、矿山资源量估算、矿山三维地质体建模等都以此为数据源,因此,建立精确、标准的钻孔数据库十分重要。钻孔数据的收集、处理与成图具有数据量大、过程繁琐、费时费力、极易出错的特点,给传统的手工处理带来了很大困难。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地质领域的广泛应用,由计算机辅助设计代替人工劳动已成为必然发展趋势。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一些数据处理和成图软件,如中地数码集团推出的MapGIS软件,是全球唯一的搭建式GIS数据中心集成开发平台,该系统采用面向服务的设计思想、多层体系结构,实现了面向空间实体及其关系的数据组织、高效海量空间数据的存储与索引、大尺度多维动态空间信息数据库、三维实体建模和分析,能够支持海量、分布式的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由GEMCOM(金康)国际矿业软件公司推出的SURPAC软件,是一款全面集成地质勘探信息管理、矿体资源模型建立、矿山生产规划及设计、矿山测量及工程量验算、生产进度计划编制等功能的大型三维数字化矿山软件。这些软件在数据处理和成图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获得的数据格式和地质图件并不符合我国地质行业的规范,因此,利用计算机开发数据处理系统和自动成图软件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综合分析矿山钻孔原始数据,根据绘制钻孔柱状图和剖面图所需要的数据库格式,制定了成图所需要数据字典,设计出标准的数据库。以VisualStudio2008为开发平台,C#开发语言,实现了地质数据处理系统的开发,本系统可以将原始钻孔数据制作为符合需求的标准数据,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准确率。钻孔柱状图和剖面图自动成图系统,可以根据需要定制柱状图绘图模板,并对花纹绘制、分层线绘制和曲线绘制及钻孔轨迹线投影进行了详细的参数设置和流程分析。以Visual Studio2008为开发平台,VB.NET开发语言,结合标准Access钻孔数据库,选择世界通用的操作简单、便于实现人机交互,同时提供强大二次开发功能的AutoCAD软件作为图形显示平台,实现由钻孔数据直接生成符合我国行业标准的.DWG格式的钻孔柱状图和剖面钻孔投影图的全过程软件。经长江中下游庐枞矿集区泥河铁矿床的钻孔资料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运行稳定,获得的钻孔数据和图形标准精确,且成图速度快,生成的图形美观、协调等优点,从而为矿山数据处理和自动化绘制地质图件提供支持。
二、扩充AutoCAD软件的功能 提高成图精度和速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扩充AutoCAD软件的功能 提高成图精度和速度(论文提纲范文)
(1)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有限元自动建模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子午线轮胎及其胎面花纹 |
1.2.1 子午线轮胎 |
1.2.2 胎面花纹 |
1.3 轮胎有限元建模技术研究现状 |
1.3.1 轮胎二维有限元建模技术 |
1.3.2 轮胎三维有限元建模技术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轮胎有限元建模基本理论及方法 |
2.1 有限元网格划分算法与原则 |
2.1.1 六面体网格典型划分算法 |
2.1.2 网格划分原则 |
2.2 轮胎材料模型 |
2.2.1 橡胶材料模型 |
2.2.2 帘线-橡胶材料模型 |
2.3 花纹轮胎建模策略 |
2.3.1 本文建模用轮胎简介 |
2.3.2 轮胎建模过程中的若干问题 |
2.3.3 胎面花纹建模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轮胎花纹二维结构图处理过程 |
3.1 AutoCAD二次开发技术 |
3.1.1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的选择 |
3.1.2 AutoCAD图形数据库的访问与修改 |
3.2 基于AutoCAD的花纹结构图二维网格划分 |
3.2.1 花纹结构图几何清理 |
3.2.2 花纹展开图网格划分 |
3.2.3 花纹子午面图网格划分 |
3.3 网格信息提取与处理 |
3.3.1 HyperMesh简介 |
3.3.2 花纹展开图信息提取 |
3.3.3 花纹子午面图信息提取 |
3.3.4 花纹结构图信息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MATLAB的花纹三维网格建模自动化 |
4.1 MATLAB概述 |
4.2 节点三维坐标求取 |
4.2.1 实际曲面网格模型 |
4.2.2 投影线方程 |
4.2.3 辅助曲面网格模型 |
4.3 网格单元连接 |
4.3.1 INP文件 |
4.3.2 右手法则 |
4.3.3 节点编号 |
4.3.4 单元连接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花纹自动建模技术在轮胎有限元仿真中的应用 |
5.1 ABAQUS概述 |
5.2 205/55R16型完整花纹轮胎模型 |
5.3 轮胎充气仿真 |
5.3.1 定义载荷工况 |
5.3.2 仿真结果分析 |
5.4 轮胎静态接地仿真 |
5.4.1 定义载荷工况 |
5.4.2 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栅格图像在AutoCAD中的间接校正(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结构编排 |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2 结构编排 |
第二章 栅格图像的几何精校正 |
2.1 栅格图像及坐标文件的使用 |
2.1.1 栅格图像及常见格式 |
2.1.2 坐标文件简介及使用 |
2.2 遥感图像的几何精校正 |
2.2.1 几何精校正的定义 |
2.2.2 几何精校正实现步骤及影响因素 |
2.3 常见的几何精校正软件 |
2.3.1 基于Global Mapper的几何精校正 |
2.3.2 基于Arc GIS的几何精校正 |
2.4 AutoCAD“对齐法”校正 |
第三章 栅格图像在AutoCAD中的间接校正实现 |
3.1 选择控制点并实测其坐标 |
3.2 基于校正软件的几何精校正 |
3.2.1 基于GM软件的几何校正及输出 |
3.2.2 基于Arc GIS软件的几何校正及输出 |
3.3 “对齐法”校正 |
3.4 校正精度评定 |
3.4.1 基于GM间接校正的精度评定 |
3.4.2 基于Arc GIS间接校正的精度评定 |
3.5 间接校正方法说明 |
第四章 间接校正方法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实例 |
4.1 项目踏勘及设计 |
4.2 测量建网设计 |
4.3 测量图上设计 |
4.4 点位检查 |
4.5 野外安全指导 |
4.6 最终地形图的展绘 |
4.7 校正扫描地形图 |
总结及展望 |
1 总结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河道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现状分析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图根控制与碎部测量的一体化数据采集 |
2.1 河道测量的内容与技术需求分析 |
2.2 河道测量外业数据采集的方法基础 |
2.3 图根控制与碎部测量的一体化 |
2.4 河道环境条件对测量精度的模拟实验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河道断面及水下地形测量的数据采集与误差分析 |
3.1 河道断面设计与选取原则 |
3.2 河道断面定位方法与误差分析 |
3.3 测深技术原理解析 |
3.4 基于无人测量船的断面及水下地形测量 |
3.5 无人测量船测深时间延迟与模型改正 |
3.6 本章小结 |
4 河道测量资料的处理与分析 |
4.1 河道影像数据的加载与配准 |
4.2 河道断面的快捷提取 |
4.3 河道测量资料处理工具箱菜单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工程案例与技术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2 测量方案设计 |
5.3 图根控制测量及其校核 |
5.4 野外测量数据的一体化采集 |
5.5 基于无人测量船的断面及水下地形测量 |
5.6 测量成果 |
5.7 河道测量资料处理工具箱的测试应用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科学研究与发表论文情况 |
(4)“智慧城市”空间数据采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数据标准体系建设现状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基于开发平台方面 |
1.3.2 基于开发方式方面 |
1.3.3 基于内存计算方面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工具 |
2.1 数据库平台的选择 |
2.1.1 SQL Server 2010数据库 |
2.1.2 AutoCAD数据库 |
2.1.3 Access数据库 |
2.2 参数化技术 |
2.3 ActiveX |
2.4 ObjectARX |
2.5 ArcGIS |
2.6 ArcGIS Server |
2.7 ArcSDE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慧城市空间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标准研制 |
3.1 数据标准建设的目标 |
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实体划分标准 |
3.3 基础地形图标准 |
3.3.1 要素编码体系 |
3.3.2 要素集的分类体系 |
3.3.3 地图符号 |
3.3.4 要素类型与图层 |
3.3.5 要素属性 |
3.4 现状用地标准 |
3.4.1 现行用地分类标准的确定 |
3.4.2 要素编码体系 |
3.4.3 要素集的分类体系及图层 |
3.4.4 现状城市建设用地要素属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空间数据采集平台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4.1 需求分析 |
4.1.1 功能需求 |
4.1.2 性能需求 |
4.2 平台功能架构设计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表逻辑设计 |
4.3.2 数据转换表及逻辑关系 |
4.3.3 空间数据库设计 |
4.3.4 数据库的建立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平台各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5.1 基于AutoCAD 2010的平台界面 |
5.1.1 绘图环境程序设计 |
5.1.2 ActiveX设置比例 |
5.1.3 屏幕菜单设计 |
5.1.4 下拉菜单设计 |
5.2 空间数据采集子系统 |
5.2.1 功能模块结构 |
5.2.2 地物要素绘制模块 |
5.2.3 数据编辑模块 |
5.2.4 质量检查模块 |
5.2.5 数据库访问 |
5.3 建设用地数据处理子系统 |
5.4 公共公用设施普查子系统 |
5.5 数据转换子系统 |
5.5.1 传统数据转换机制 |
5.5.2 基于FME的数据转换机制 |
5.5.3 数据转换流程 |
5.5.4 FME与CAD二次开发结合实现数据转换 |
5.5.5 人机交互处理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平台测试与实际应用 |
6.1 平台的使用环境 |
6.2 平台测试 |
6.2.1 功能测试 |
6.2.2 性能测试 |
6.3 实践与应用 |
6.3.1 数据转换和采集 |
6.3.2 现状用地采集及处理 |
6.3.3 公共公用设施普查及处理 |
6.3.4 房屋建筑统计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AD技术的发展概述 |
1.2.1 AD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1.2.2 CAD技术应用的发展趋势 |
1.3 国内外烟囱CAD研究现状及趋势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预期实现目标 |
2 烟囱筒壁CAD程序设计 |
2.1 引言 |
2.2 开发平台和辅助开发工具的选择 |
2.2.1 开发平台与开发语言 |
2.2.2 ObjectARX开发工具简介 |
2.3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总体设计 |
2.3.1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功能要求 |
2.3.2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模块设计 |
2.3.3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数据存储与传递设计 |
2.4 烟囱筒壁CAD程序的交互界面设计 |
2.5 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
2.5.1 辅助开发工具载入的接驳问题及处理 |
2.5.2 C++语法和数据结构问题及处理 |
2.5.3 程序安装并自动载入AutoCAD的问题及处理 |
3 烟囱筒壁荷载与作用计算程序模块开发 |
3.1 烟囱筒壁荷载和作用计算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
3.1.1 筒壁荷载分析的设计资料 |
3.1.2 筒壁荷载分析内容简述 |
3.1.3 筒壁荷载分析模块计算流程 |
3.2 结构恒载及截面特性计算 |
3.3 平台活载、安装荷载及积灰荷载计算 |
3.4 温度作用计算 |
3.5 结构动力特征计算 |
3.6 风荷载计算 |
3.7 地震作用计算 |
3.8 附加弯矩计算 |
3.9 荷载效应组合 |
4 烟囱筒壁计算分析程序模块开发 |
4.1 烟囱筒壁计算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
4.2 烟囱筒壁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 |
4.3 烟囱筒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 |
4.4 烟囱筒壁洞口强度计算 |
4.5 烟囱筒壁钢筋选配方案设计 |
5 烟囱程序后处理程序模块开发 |
5.1 程序后处理模块的内容简述及开发思路 |
5.2 分析计算数据文档生成 |
5.3 中英文计算书生成 |
5.4 筒壁施工图绘制 |
5.4.1 AutoCAD图形数据库概述 |
5.4.2 AutoCAD图形数据库操作 |
5.4.3 施工图绘制内容与流程 |
6 烟囱CAD程序工程设计应用实例对比考证 |
6.1 对比软件信息及设计实例资料 |
6.1.1 对比软件信息 |
6.1.2 设计实例资料 |
6.2 筒壁荷载作用计算分析结果的对比考证 |
6.3 筒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的结果对比考证 |
6.4 洞口强度计算结果的对比考证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洞口强度手算过程 |
致谢 |
(6)基于AutoCAD VBA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图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 研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 |
第二章 AutoCAD VBA二次开发原理与研究方案 |
2.1 开发方式分析与选择 |
2.1.1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 |
2.1.2 AutoCAD地形图符号表述与管理 |
2.1.3 工具操控方式与参数传递途径 |
2.2 AutoCAD VBA二次开发原理 |
2.3 研究方案 |
2.4 研究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AutoCAD和Access的地图符号化技术 |
3.1 地形图符号在AutoCAD中的程序化绘制 |
3.1.1 点状符号 |
3.1.2 线状符号 |
3.1.3 面状符号 |
3.1.4 文字注记 |
3.2 “快速符号化”工具的设计与实现 |
3.2.1 数据库设计 |
3.2.2 要素符号配置 |
3.2.3 显示顺序调整 |
3.3 AutoCAD绘图工具自主定制方案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程序化制图作业方法设计 |
4.1 自由分幅地形图的分幅设计 |
4.2 虚拟分幅 |
4.3 图层转换 |
4.4 图形投影变换 |
4.5 自动生成图廓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5.1 系统环境要求 |
5.2 参考标准 |
5.3 系统功能介绍 |
5.3.1 数据转换与预处理 |
5.3.2 符号化与绘图 |
5.3.3 编辑与整饰 |
5.3.4 成果检查验收 |
5.3.5 辅助功能 |
5.4 系统应用实例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完成的主要工作 |
6.2 下一步研究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7)综合物探数据的联合成图技术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物探技术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物探成图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3 物探绘图软件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拟实现的成果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实现的成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物探数据联合制图的基础 |
2.1 基本原理、算法及理论依据 |
2.1.1 克里金插值算法及原理 |
2.1.2 常用坐标系及地质椭球体 |
2.1.3 地图投影概念及方法 |
2.2 涉及到的成图软件及简介 |
2.2.1 Surfer 软件 |
2.2.2 AutoCAD 软件 |
2.2.3 MapGIS 软件 |
2.2.4 Section 软件 |
2.2.5 CoreIDraw 软件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物探数据联合制图思路及技术路线 |
3.1 物探数据联合制图的大体思路及流程 |
3.1.1 物探数据联合成图的大体思路 |
3.1.2 物探数据联合制图的方法优选性分析 |
3.1.3 物探数据联合制图的具体思路 |
3.2 物探数据联合制图的具体步骤 |
3.2.1 实际材料图的绘制 |
3.2.2 剖面图绘制 |
3.2.3 等值线剖面图绘制 |
3.2.4 构造横剖面图的绘制 |
3.2.5 地质解译剖面图绘制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应用实例 |
4.1 实例一 |
4.1.1 前期成图效果 |
4.1.2 经过改进后的成图效果 |
4.1.3 两种成图效果的对比 |
4.2 实例二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8)基于目标识别和参数化技术的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次 |
图目录 |
表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背景 |
1.1.2 社会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应用价值 |
1.3 研究概念的界定 |
1.3.1 城市建筑群 |
1.3.2 建筑基础数据 |
1.3.3 三维重建 |
1.3.4 目标识别 |
1.3.5 参数化技术 |
1.3.6 遥感影像 |
1.4 研究体系的设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平台 |
1.4.4 研究框架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研究综述及研究思路的提出 |
2.1 建筑物三维重建研究综述 |
2.1.1 研究与应用现状 |
2.1.2 技术方法分类 |
2.1.3 研究现状评述 |
2.2 基于遥感影像的建筑物目标识别研究综述 |
2.2.1 建筑物目标识别概述 |
2.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3 研究现状评述 |
2.3 建筑物参数化建模研究综述 |
2.3.1 建筑物参数化建模概述 |
2.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3 研究现状评述 |
2.4 研究思路的提出 |
2.4.1 文献综述的启示 |
2.4.2 研究思路的提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的“三元交叉框架”构建 |
3.1 解构:目标识别、参数化建模与三维重建的“二元并行框架” |
3.1.1 建筑物目标识别技术体系的解构 |
3.1.2 建筑物参数化建模技术体系的解构 |
3.1.3 建筑物三维重建技术体系的解构 |
3.1.4 “二元并行框架”的剖析 |
3.2 交叉途径分析 |
3.3 重构: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的“三元交叉框架” |
3.3.1 新框架的构建目标 |
3.3.2 新框架的构建原则 |
3.3.3 “三元交叉框架”的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城市建筑群的遥感影像分割 |
4.1 影像分割概述 |
4.1.1 相关概念 |
4.1.2 常见的分割方法 |
4.1.3 存在的问题 |
4.2 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区域合并分割方法 |
4.2.1 概述 |
4.2.2 面向对象的多尺度区域合并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基于量化合并代价的快速区域合并分割方法 |
4.3.1 概述 |
4.3.2 基于量化合并代价的快速区域合并 |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城市建筑群的矢量图形优化 |
5.1 矢量图形优化概述 |
5.1.1 相关概念 |
5.1.2 常见的优化方法及主要问题 |
5.2 基于删除代价的矢量图形单层次优化方法 |
5.2.1 概述 |
5.2.2 DCA算法 |
5.2.3 数理分析 |
5.2.4 实验分析 |
5.3 面向遥感影像矢量化图形的多层次优化方法 |
5.3.1 概述 |
5.3.2 矢量化图形的多层次优化 |
5.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4 面向建筑群的矩形拟合优化方法 |
5.4.1 概述 |
5.4.2 面向建筑群的矩形拟合优化 |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城市建筑群的三维信息提取及坐标修正 |
6.1 基于扩展统计模型的建筑群高度提取方法 |
6.1.1 建筑高度提取研究现状 |
6.1.2 基于扩展统计模型的建筑群高度提取 |
6.1.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2 城市建筑群层数估算模型 |
6.2.1 三种层数估算模型 |
6.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3 针对侧向航拍影像的建筑群坐标修正方法 |
6.3.1 坐标误差的原因分析 |
6.3.2 建筑群坐标修正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面向城市建筑群的参数化建模 |
7.1 概述 |
7.2 “参-建分离”的系统架构设计 |
7.3 参数管理模块设计 |
7.3.1 参数与图元的关联 |
7.3.2 参数的组织与管理 |
7.3.3 属性块的恢复机制 |
7.3.4 属性块的管理 |
7.4 服务网站模块设计 |
7.4.1 风格库管理子模块设计 |
7.4.2 项目库管理子模块设计 |
7.5 自动建模模块设计 |
7.5.1 DXF-SHP文件格式自动转换方法 |
7.5.2 CGA文法规则设计 |
7.5.3 规则库框架及调用、传递机制设计 |
7.5.4 自动化建模脚本设计 |
7.6 实验结果与分析 |
7.7 本章小结 |
第8章 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系统集成与实证研究 |
8.1 系统集成及功能介绍 |
8.1.1 CBRS子系统的集成及功能介绍 |
8.1.2 CityUp子系统的集成及功能介绍 |
8.2 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实证研究——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 |
8.2.1 三维重建(实验)总体设计 |
8.2.2 CBRS子系统环境下的建筑群目标识别 |
8.2.3 CityUp子系统环境下的建筑群参数化建模 |
8.2.4 实验结果与指标验证 |
8.3 本章小结 |
第9章 总结与展望 |
9.1 总结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DCA算法的证明过程 |
附录2:3DRS系统中本文方法的实现模块 |
附录3:1-8单元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实验记录 |
个人简历及攻博期间的科研与学术成果 |
致谢 |
(9)基于Visual LISP的水利工程测量软件工具包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及发展趋势 |
1.3 本文研究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AUTOCAD二次开发与水利工程测量程序设计 |
2.1 AutoLISP&Visual LISP二次开发环境 |
2.1.1 LISP语言概述 |
2.1.2 AutoLISP特点与发展 |
2.1.3 第三代开发工具Visual LISP |
2.2 水利工程测量概述 |
2.3 数字化测量与Visual LISP测量程序设计 |
2.3.1 数字化测量 |
2.3.2 程序设计过程和步骤 |
2.3.3 程序设计编码规则 |
第三章 数字化测绘软件工具包(DWSMSK)技术设计 |
3.1 软件工程思想 |
3.1.1 快速原型模型 |
3.2 DWSMSK介绍、开发特点及开发策略 |
3.2.1 DWSMSK介绍 |
3.2.2 DWSMSK开发特点 |
3.2.3 DWSMSK开发策略 |
3.3 DWSMSK需求分析与开发环境 |
3.4 DWSMSK系统架构与模块化设计 |
第四章 DWSMSK断面测量模块设计与开发 |
4.1 纵断面测量(定线) |
4.1.1 纵断面数据处理(图形法) |
4.1.2 纵断面多条线数据整理 |
4.1.3 纵断面成图 |
4.1.4 转角点成果表数据生成 |
4.2 横断面测量 |
4.2.1 横断面数据处理(测站式或RTK式) |
4.2.2 横断面数据处理(自由式或假定式) |
4.2.3 横断面数据清理 |
4.2.4 横断面数据格式转换 |
4.2.5 横断面数据加密 |
4.2.6 横断面数据统计 |
4.2.7 横断生成纵断 |
4.3 纵横断面数据处理(数据法) |
第五章 DWSMSK地形测量模块设计与开发 |
5.1 高程点处理 |
5.1.1 高程点输出数据文件 |
5.1.2 水涯线高程标注 |
5.1.3 地形测量外业批量加点 |
5.2 复合线处理 |
5.2.1 输出复合线XYZ坐标 |
5.2.2 多段线子段长度 |
5.2.3 线型换向(复合线顶点反序) |
5.2.4 修改复合线标高 |
5.3 图幅计算 |
5.3.1 经纬度计算新图幅号 |
5.4 其他功能 |
5.4.1 删除重复实体 |
5.4.2 坐标标注 |
5.4.3 距离、方位角计算(坐标反算) |
第六章 DWSMSK控制测量模块设计与开发 |
6.1 平面控制 |
6.1.1 高斯投影正算(经纬度转换为平面坐标) |
6.1.2 高斯投影反算(平面坐标转换为经纬度) |
6.1.3 高程抵偿面投影计算 |
6.1.4 五等(图根)导线平差计算 |
6.2 高程控制 |
6.2.1 三四等水准测量平差 |
6.2.2 五等(等外)水准平差 |
6.2.3 AI_1I_2B法水准仪Ⅰ角检验 |
第七章 DWSMSK功能扩展模块设计与开发 |
7.1 软件注册及授权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源代码(关键部分) |
(10)地质矿产钻孔数据库管理及成图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插图目录 |
插表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组件技术及 AutoCAD 二次开发 |
2.1 组件技术简介 |
2.2 AutoCAD 及其二次开发 |
2.2.1 AutoCAD 简介及其二次开发历史 |
2.2.2 AutoCAD 对象模型 |
第三章 数据处理模块设计 |
3.1 功能概述 |
3.2 系统功能 |
3.2.1 数据字典 |
3.2.2 数据导入 |
3.2.3 数据查错 |
3.2.4 数据修改 |
第四章 基于 AutoCAD 的自动成图模块设计 |
4.1 引言 |
4.2 钻孔柱状图自动成图模块设计 |
4.2.1 柱状图生成的总体设计 |
4.2.2 柱状图层次结构模型设计 |
4.2.3 数据通用性设计 |
4.2.4 图案填充的绘制方法 |
4.2.5 曲线的绘制方法 |
4.2.6 分层线的绘制方法 |
4.2.7 钻孔柱状图自动成图界面设计 |
4.3 剖面钻孔投影图自动成图模块设计 |
4.3.1 剖面钻孔投影图总体设计 |
4.3.2 投影数学模型及图形生成算法 |
4.3.3 剖面钻孔投影图自动成图界面设计 |
第五章 应用实例 |
5.1 研究区背景 |
5.2 数据处理模块应用实例 |
5.3 钻孔柱状图自动成图模块应用实例 |
5.4 剖面钻孔投影图自动成图模块应用实例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扩充AutoCAD软件的功能 提高成图精度和速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有限元自动建模技术的研究[D]. 梅飞. 山东大学, 2020(09)
- [2]栅格图像在AutoCAD中的间接校正[D]. 王国芹.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3]河道测量数据采集与处理技术研究及应用[D]. 王硕.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4]“智慧城市”空间数据采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小维. 东南大学, 2018(01)
- [5]钢筋混凝土烟囱筒壁结构CAD程序的研制与开发[D]. 张海洋. 武汉大学, 2017(06)
- [6]基于AutoCAD VBA的大比例尺地形图制图技术研究[D]. 王大江.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5(07)
- [7]综合物探数据的联合成图技术及应用[D]. 马肖波.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8]基于目标识别和参数化技术的城市建筑群三维重建研究[D]. 吴宁. 浙江大学, 2013(07)
- [9]基于Visual LISP的水利工程测量软件工具包的开发与应用[D]. 蒲生亮. 内蒙古大学, 2013(S2)
- [10]地质矿产钻孔数据库管理及成图系统设计与开发[D]. 张伟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