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为何叫马年?(论文文献综述)
章玉茹[1](2020)在《人神共场:老君山黎明地区傈僳族山神信仰与生态观研究》文中指出山水自然是山地民族重要的生产生活要素之一,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形成了与山水自然相关的独具特色的山神信仰体系。笔者所言之山神,究其本质是对山体、山中的自然现象和山中种种神秘力量的人格化,是超自然力量的高级形态。山神信仰研究将“山神”这一形象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场景中,关注人们对自然的感知,梳理原始宗教中的山神信仰体系及其祭祀仪式,并经由“山神”这一符号来窥探特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这能够为我们理解山地民族传统的生态观念、生态行为及自然环境与社会文化生态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一个重要视阈,对于丰富我国西南民族山神信仰研究个案及民族地区山水自然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这也是对传统生态观念现代性转型认识的延伸,能够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促进区域文化价值提升。从广义上说,山神信仰的范围应该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对山中种种神秘力量的崇信,即指一种具有人格但没有形象的超自然力量,因为它是模糊不清、隐隐莫测的,所以人们总是将它与具体的自然事物和力量相联系,这种神秘力量是山神观念的最初形态。其二是对掌管山中一切事务的神灵的崇信,即既有人格,又有形象(如人形、动物形等)、神性和司职的山神。本文选取的田野点为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黎明乡,其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纵谷腹地的老君山地区,以神奇壮丽的丹霞地貌,错落有致的高山湖泊着称,拥有良好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珍稀动植物资源。居住在当地的傈僳人认为,大自然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质世界,而是充满神灵的,日、月、山、川、河、流、树木等等,都幻化为“尼”(ni31),他们主宰不同的生命,发挥不同的功能,而“米司尼”(mi33 s(?)33 ni31)是大自然的主宰者,并且决定着人的吉凶祸福。当地傈僳族居民生活在这样人神共场的场域空间,衍生出一套山神信仰下的山水自然互动行为和生存哲学,人们通过“尼”(ni31)的祭祀仪式调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因之而形成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生态规训与护林制度,指导其生态行为。文章旨在以老君山黎明地区傈僳族对山水自然的“感知——敬畏——信仰——规范”为线索追溯山地民族传统的生态观念,串联起傈僳族与山水的认知和互动行为,探究其对维护生态环境的内涵与意义,从而使我们对多样性的地方性知识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理解。本文共由三个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包括四个章节。导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资料收集方法,同时对学界相关的研究动态进行系统梳理。第一章介绍了黎明乡的文化生态背景、历史、生计与族群以及田野点的基本情况;第二章叙述的是傈僳族对自然的感知及人神共享的空间观,着重对以老君山为载体的宗教文化与山神信仰体系进行研究。此部分以神话传说与口头文学作品中的山水自然为导入,梳理人们对山体、山中自然现象和山中种种神秘力量的崇拜,譬如米司山神、水火沟壑、动植物、天体自然、山中神秘力量等。第三章从傈僳族氏族图腾入手,对生命溯源的伦理观进行描述和分析,梳理与人生礼仪相关的祭祀仪式,概括与分析傈僳族山神祭祀活动与生命认知的社会整合功能,及其中蕴含的生态观念。第四章探究傈僳族道法自然的生产观,他们依据不同的海拔居于山,农具获取于山,生产于山,采集医药于山,并依据花开花落、候鸟回归、草木枯荣等规律性的自然变化记录时间,安排生产活动。对他们依据不同海拔生产、居住与祭祀仪式中所体现的在自然中的实践活动与护林制度进行研究梳理,探讨其生态意义。结语部分总结了山地民族傈僳族的传统生态观念及其现代转型,认为在傈僳族传统宗教信仰中将对米司山神的崇拜置于突出地位,而将人与自然万物视为同源生命体之观念是傈僳族先民自然观和生态观的思想根源之一,体现了傈僳族先民在漫漫岁月中与大自然朝夕相处得出的生存智慧与生活经验,这种传统的生态观念为黎明地区的傈僳族世代继承,并指导其生态行为,形成坚实的生态自觉性,使今天的黎明成为众人向往的生态园区。这些传统生态观念在现代社会亦将有益于推进山地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对促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英兰(LEE YOUNG RAN)[2](2017)在《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以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为题,从概念隐喻理论入手对汉韩饮食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我们还运用认知语言学、语义学、语言对比理论的观点对饮食词汇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通过对饮食词汇从感到饿到撑的过程中人类的体验联想到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理解。饮食词汇通过本义的形态、性质、功能等的特征来不断派生出新的词义。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的手段,更是一种认知思维的方式。隐喻是人们通过思维联想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之间的特征联系起来,从而构建了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的认知机制。饮食词汇隐喻就是将饮食的某一突显的特征映射到人或事物上,本文主要对汉语和韩语两种语言的饮食用具类、食材类、烹饪制作类、饮食动作类和食物的感觉类词汇进行系统性地对比研究,来考察两个语言饮食隐喻的共性和个性。本文首先以汉语用《现代汉语词典》,韩语用《韩国语大词典》选取饮食词汇,其中具有多义引申义的词汇分析统计。然后依据《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进一步筛选出更基本的词汇。因为《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里的词汇搜集到汉语学习者最常用的词汇,分为饮食用具类、食材类、食物烹饪制作类、饮食动作类和食物感觉类等5个方面,之后选取具有三个以上隐喻义的词汇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并通过联想、相似性、通感和基于意象图式等分析隐喻引申义产生的原因,如各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地理环境、认知模式等。我们考察发现饮食词汇隐喻类型主要有类比型、逻辑型、凸显型和转换型。饮食词汇隐喻认知途径主要是通过这四种方式来构成的。汉语和韩语饮食词汇的映射模式分为:·从饮食域到非饮食域;从非饮食域到饮食域;饮食内部的映射。它们反映了中韩民族对客观世界具有共同的认知途径。汉语和韩语中饮食隐喻映射是双向性进行的,饮食可以作源域,也可以作目标域。从概念隐喻的理论入手,通过考察发现饮食词汇与人的生活密切关系,饮食用具类词汇通过形状、功能、性质、位置上的相似性映射到的其他范畴的目标域与人有关的,人的身材、性格、行为能力和工作等;饮食食材类词汇通过形状、性质、功能上的相似性映射到人的性格、身体、行为、状态和人的生活中的经历、体验等;食物烹饪制作类词汇通过过程上的相似性映射到人的情感、行为、精神、生理、心理等状态和人生活中的体验和经历、天气等;食物动作类词汇通过过程上的相似性映射到人的行为、状态、能力和人生活中的体验和经历等;食物感觉类词汇通过性质、过程相似性和通感隐喻手段映射到人的外貌、状态、感情、情感、语言、性格、心理、生理和人生活中的体验和经历等。饮食词汇的引申义大部分都与人有关。两国民族对同类的饮食词汇具有相同的认知、理解并采用相同的观察视角和经历过程来类推。此外,两国民族生活环境、历史背景、文化心理、民族传统的不同导致对饮食的观察视角和取象视点不同。
金振国[3](2017)在《关于路遥《人生》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学者们喜欢的书也各不相同。80年代的人们喜欢历史军事小说的时代;90年代的人们喜欢推理小说的时代。而如今,大家都对创业或励志书籍感兴趣的比较多。对于80.90后的人来说更是很少有机会去思考人生,如路遥创作的《人生》。其中最着名的一句话是"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中会面临很多考验和选择,选择面前也没有对错之分,要勇敢面对现实,勇于承担自己所选择的结果。本人想通过这本书告诉读者要把握好每一次机会,珍惜身边的人,敢于接受考验,在这残酷的现实中把自己的人生道路坚持走下去,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目前尚未有朝文译本。该项目选取了全书中的一部分。翻译部分总字数为51828字,由译者独立完成。报告主要由作者简介和作品介绍、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翻译案例分析、结语等四个部分组成。报告中,译者首先通过翻译项目的分析,清楚地对项目进行了解。其次通过译前准备和译前分析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最后通过翻译案例分析着重分析了汉朝翻译的过程中遇到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法。翻译报告主要由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入手。共分几个方面:词汇、定语、语言形态、写作特点、方言等知识。译者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翻译案例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为完成此报告,进行了大量的阅读和搜集相关资料。译者认为翻译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理解原作者感情的同时跟他一起感受喜怒哀乐。
朴承权[4](2017)在《韩国水原古索洞“民俗拔龙绳”仪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传承主体对其内涵的多元解释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将霍布斯鲍姆((E.Hobsbawm)和朗格(T.Ranger)的发明传统理论(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与格尔茨((Geertz,c)的文化解释理论(The interpretation or culture)相结合,解析在韩国水原近郊农村古索洞的民俗拔龙绳仪式的传承。论文共分为六个章。在第一章主要提出论文的研究对象、主题、目的及方法等。古索洞位于水原市近郊的城乡结合部。2000年笔者进驻该村进行田野调查(field work)的时候,该村南部还保留着大片农田,但现已被征用为工业园区。村庄目前还依然保留并传承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每年村民自发组织各种活动,包括元宵节传统的"民俗拔龙绳"仪式。霍布斯鲍姆和朗格的发明传统理论,为解释该村复原传统的"拔龙绳"仪式提供了理论基础;格尔茨的文化解释理论为其奠定了传承理论依据。在第二章阐明了传统的"民俗拔龙绳"仪式传承的文化空间特点。一是水原市,二是古索洞。水原市,是京畿道的首府,位于韩国首尔市的南部,离首尔有40多公里,现水原市以"孝"文化和古城墙"华城"为基础,规划建设历史文化特色名城。古索洞,位于水原市的最南端,单从气候条件来考虑,此地显然是个天然的鱼米之乡,但因黄海的逆流淹没农田,发展受阻。到了近代以后虽有些好转,又因位于村东的水原军用机场对周边村庄的限高令,发展迟缓。尽管如此,受韩国农村大开发和城市化大环境的影响该村规模不断扩大。2000年初在村子的东、北、西三个方位都起了几栋高层公寓,造成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到了 2010年该村人口已增长至2万多人。该村已成为城中村。村子开发和规模扩大,促使村民对空间的认同,时移势迁。人们有时仅以原有的古索洞大村为限,有时则拓展至周边村子,甚至更大。这种不确定的空间意识给原住民带来了危机感。这是该村复原和传承传统的"民俗拔龙绳"仪式的社会背景。面临开发和城市化,村里采取了各种各样的举措,维护自己原有的地位,加强村民的凝聚力。在第三章至第五章,主要探讨了村民塑造传统的"民俗拔龙绳"仪式的具体行为。村里存在的各类组织是在该村传承传统的"拔龙绳仪式"等传统元素的主体。他们有村民自发的协作组织、地方政府的基层组织、联谊会、宗教团体等。以上的组织和团体相互紧密联系在一起。其中,营农会是所有组织的基础,是最具权威的组织,妇女会是其最为坚实的后勤保障,青年会则是行动在第一线的坚决的执行者,同门会及足球协会为青年会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长期维持下去的平台。传统的器乐队和巫协为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提供了专业基础。这些因素为该村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存,且为该村长期能够独立地举办和传承传统的"民俗拔龙绳"仪式做出了重要作用和保障。还有各式各样的组织和团体为其提供了群众基础和舆论基础。然而,健全、活跃、自觉的村落组织是该村显着于其他村子的特点。村民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现代化和传统因素相互交融的特点。在这里主要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随着近代化进程的日益深化,西化成为时尚,已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穿西服,吃西餐,住公寓,过洋节已是很普遍,感觉不到特别和异样。反而,韩服成为了特色服装,特殊活动的穿戴和特殊行业的行头。从表面上看,西化已呈趋势。但是,从葬礼中看到,大部分人还是固执传统的土葬,这说明在日常生活当中传统文化依然享有很重要的地位。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直接体现在村里组织的诸多年中活动。笔者认为村里的年中活动是日常生活的"舞台化",是日常生活的缩影。现在村里举行的活动有5月的敬老节、8月的堂股仕、10月的村民运动会,还有正月的祭堂、踩地神和拔龙绳仪式。这些显然在突出传统文化主题。这些都是村组织有意识、有目的的安排,从敬老节开始,每个活动都间隔为约三个月,最后到正月的祭堂、踩地神和拔龙绳仪式,前三者皆为正月元宵节举办的"拔龙绳"仪式做铺垫。在第五章,分国家与地方政府、以学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拥有专业技能的巫和村民等四个层次,探讨了这些影响传承传统的"民俗拔龙绳"仪式的传承主体作用。因这些主体所处的地位和对传统文化追求的目的不同,她们对传统文化的解释和实践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是经过村民不懈的努力,使这些主体指向于同一个目标,即,该村传统的"民俗拔龙绳"仪式。国家和地方政府为此制定和提供相关的政策;学者和知识分子为此做出指导和营造社会氛围;巫作为专业人员(或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此提供专业技艺和培养继承者。村民,则成为具体的传承人群,没有村民的自觉和努力,传统的"民俗拔龙绳"仪式将永远埋没于历史的长河之中。还有,该村自古拥有的城隍堂、堂股仕、祭堂仪式、踩地神、拔龙绳仪式和传统乐器队等为村民自觉选择传统的象征符号,复原传统的"民俗拔龙绳"仪式和传承至今提供基础,并以此作为有效手段,构筑新的核心,应对开发和城市化,应对失去自我的危机。最后,在此再三强调基层传承人群自觉行为的重要性。在古索洞,以上的传承主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和认识显然不一样,实践的结果也不一样,在传承过程中,传承主体根据自己的需求、价值观等来解读、解释和追求。古索洞村民面临农村的开发和城市化,主动选择传统文化,从多层次、多角度开发和动员传统的元素,利用传统文化的社会功能,加强村民之间的凝聚力,树立自己的核心地位。这是村民主动的行为,也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主体的自觉的行为。不可否认,韩国社会各阶层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为该村的选择创造了条件,村民对传统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认知起了关键的作用。古索洞村民复原传统的"民俗拔龙绳"仪式以后,并没有停滞于前,他们将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继续挖掘、塑造和传承与此相关的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他们的行为,不是为了传承而传承,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未来生活。
朴美玲[5](2016)在《关于《命运》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韩中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得到全面迅速发展,两国在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就。韩中关系的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利益,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卢武铉担任韩国总统期间,重视发展中韩关系。生前为发展民主主义不断努力,并采取各种改革措施,为建立发达的社会铺平了道路。卢武铉强力推行“变化与改革”,积极推动中韩关系。在其任内,韩中关系得到全面发展,两国贸易和人员交流达到空前水平。马朝旭曾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国人民不会忘记他为推动中韩关系全面发展做出的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本报告讨论的是卢武铉财团《(?)》的朝译汉翻译项目。本书目前尚未有中文译本。通过翻译此书可以让读者了解曾经的总统以及韩国的政治,了解韩国的政界历史发展,了解卢武铉对中韩关系的贡献,让国内广大读者客观的了解卢武铉总统。全书字数总计14万字,共分为58个部分。该项目选取了全书中的23个部分,翻译部分总字数约为50000字,由译者独立完成。本报告是对此次翻译任务的过程和完成情况所做的介绍、研究和总结。报告主要由翻译项目简介、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翻译案例分析、结语等四个部分组成。翻译项目介绍包括作者简介和作品介绍。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主要包括文体特点,文化内涵,语言特色及自身能力的描述。翻译案例分析是本篇翻译实践报告的核心部分,主要介绍翻译过程中的难点以及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最后是结语部分,译者主要归纳总结了翻译这部着作的感悟和心得。翻译这类作品不仅需要熟练转换两种语言,更要全面深入地考察原作,提升译本的质量,增加译本的可读性。因此,作为译者,翻译自传的第一要义就是要充分了解这个“人”,并将这个“人”充分地在译文当中再现出来。
杨文艳[6](2016)在《《提升国格与国家形象》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以来,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国家软实力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的品牌与形象影响力也日益不容小觑,它不仅可以体现出一个国家的国人素质,而且也彰显出一个国家的经济与文化实力。因此,不论对发达的韩国还是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要想在世界中立于不败之林,提升国格与国家形象便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韩国在历史上受朝鲜战争、南北分裂和军事对峙等因素的影响被打上了“危险”的烙印。为摆脱负面形象,韩国政府和民间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塑造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韩国形象。韩国的这些成功举措将为中国改善“中国威胁论”等负面形象以及提升国格与国家形象等方面提供有益借鉴。笔者的硕士学位论文是翻译项目,本项目是《提升国格与国家形象》的韩汉翻译实践项目。该作品出版于2010年,全书共有396页,分为五个章节,分别是何为国家品牌委员会、国家品牌、国家品牌目标及战略以及提高国家品牌等。原文字数约为26万,其中译者承担翻译部分为65,862万,将其翻译成中文52,000字,目前尚无中文译本。在本报告中,在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目的和意义,明确了笔者的翻译方向;在第二章翻译项目简介部分主要介绍了作者和作品的相关信息;在第三章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部分主要介绍了译者在翻译本项目之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笔者利用电子工具书对生单词及模棱两可的单词进行了考证。此外,通过阅读整本作品,把握了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写作意图,从而使译者加深了对原文的认识和理解;在第四章案例分析部分译者着重对标题翻译、词汇翻译、句子翻译、调整语序、四字词语的运用等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采用了直译与意译等翻译方法对翻译难点进行了处理,从而使译文更加通俗易懂、言简意赅。本报告表明,笔者只有具备了扎实的母语功底和外语基础,才能对翻译中涉及到的各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正确的分析与理解,真正做到原文内容的再现。
杨雅婷[7](2016)在《关于《话说图们江》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报告是关于朝鲜族作家金宽雄教授所着的《话说图们江》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该作品暂无中文译本,分上、中、下三集,本人从该作品中选取出几个部分作为毕业翻译作品,具体包括《图们江下流-通往日本的“日本道”》、 《在图们江流域盛开文明之花的“海东盛国”》、《渤海国中的双语生活》、《高水平渤海汉文化》、《大清皇室祖先的发源地-长白山,图们江流域》、《图们江流域朝鲜民族传说中的“老獭稚型传说”》(节选)6个部分,该部分作者通过重温图们江流域地区历史、文化、经济、地理等各领域,温故而知新,包含着历史即是现实的珍贵映照的意义。从而让更多对图们江流域历史文化及朝鲜族风俗文化不甚了解的读者,加深了对这个具有悠长历史民族的了解。本翻译实践报告由5章内容构成,第一章是引言,主要阐述了选题目的及意义;第二章是作者和翻译项目简介;第三章是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在正式翻译前,笔者进行了大量的平行文本阅读和资料搜集、查询工作,并进行大量的口译与笔译实践,为完成翻译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着重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点进行分析,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直译、意译、音译、还原转换、增补转换、词性转换等翻译方法;第五章是结语,对翻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以及翻译体会进行了分析描述。通过翻译实践进一步认识到翻译是比较艰辛的工作,做好翻译工作需要多方面的知识,敢于发现问题并认真解决问题的精神,这对以后的翻译学习和工作中会有很大的帮助。
公宇[8](2016)在《关于《世人的朝鲜游录》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中韩建交23年来,两国在政治、经贸、人文等各领域的关系飞速发展,呈现出政治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齐头并进的新局面。中韩两国外交大局在国际环境等外在因素的作用下正呈现上升趋势,但是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认识与理解仍然存在着误区。因此,笔者将硕士学位论文选定为翻译项目,该项目是《世人的朝鲜游录》的韩汉翻译实践项目。《世人的朝鲜游录》由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编撰,文坛出版社出版。寄希望于通过笔者的努力,能够使国人更加客观地认识并理解韩国及韩国人,以解开两国民众之间的心结。本翻译报告讨论的是《世人的朝鲜游录》韩中翻译项目。该书为历史类教养丛书,由韩国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编撰。全书共分为十三个章节,通过朝鲜人与世人、朝鲜与世界交流的故事与记录,反映了一个朝鲜时期至20世纪初期真实的朝鲜。该翻译项目为韩国文学翻译院推荐书目,尚未有中文译本。全书韩文字数约为16万字左右。笔者负责翻译本书的后七章,韩文字数为97,863字,中文译文字数为66,019字。翻译之前,笔者通过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对原文的语言特点及内容特点进行了分析与掌握,并就原文的翻译风格进行了定位。笔者在阅读平行文本、搜集相关资料和查询工作的同时,也进行了大量的口译与笔译实践,为完成翻译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该翻译实践报告由五部分内容构成。在第一章引言中,笔者就选题目的与意义进行了阐述:在第二章中分别从作品及作者两个方面出发,对翻译项目进行了介绍;在第三章中阐述了笔者在进入翻译实践之前所做的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工作:在第四章中,笔者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翻译难点进行了分析,分别从标题翻译、词汇翻译、长定语的处理和语篇翻译等几个大范围出发展开分析,这一部分也阐述了笔者在翻译过程中借鉴的一些翻译技巧与方法,其中包括拆分法、调整语序等;最后一章,笔者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个人体会等进行了总结。
许香美[9](2016)在《关于《话说图们江》韩汉翻译的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图们江是我国中国东北地区的一条长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同每个充满历史文化积淀的历史中人类生活繁荣昌盛的河流一样,图们江也曾充满着光辉灿烂的文化,无数的文明古国在此建立,至今仍保留着许多古代文明的遗迹。图们江流域不仅仅是中国的一个历史部分,同时是中国、朝鲜、日本都有交集的土地,因此通过对图们江流域文明与文化的发掘,不但能够对我国的古代文化有良好的补充,还能通过历史中的国际关系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和借鉴。本报告讨论的是《话说图们江》韩汉翻译项目,全书总共分上、中、下,三册,通过对中国历史中残留的有关于图们江流域的历史文献与日本、朝鲜国等流传于民间的历史文献重新整理,希冀图们江的历史的繁荣与文明不被历史忘却。本书目前尚无中文译本。笔者负责上册第九章到第十二章部分以及中册第四章和第五章。笔者负责原文部分90,424字,中文译文字数为50,366字。在翻译前笔者通过了解作品的相关信息,并且阅读了大量平行文本。为了更好地把握作品的语言风格,在翻译前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史料。由于韩语与汉语在词汇、语法、语序、表达习惯等多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因此笔者在译文中采用了直译、意译、分意法、合译法、转换法等多种翻译方式和翻译技巧结合运用,将原文更加准确地翻译。并且对翻译过程中所遇到的翻译难点进行了案列分析。本报告表明,翻译中要活用翻译技巧,运用双语基础完成言语转换,并且对翻译中涉及的部分进行理解。
朱雪松[10](2016)在《中韩田螺姑娘故事类型与意识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中韩两国流传甚广的田螺姑娘故事为研究对象,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比较两国田螺姑娘故事的类型以及故事中所体现的思想意识。首先把两国故事进行分类后,考察各类故事的异同,在此基础上着力分析故事中所体现的两国民众的女性意识、家庭意识以及邻里意识的异同点,并进一步从社会背景及故事本身文学特征等方面探讨意识差异产生的原因。绪论部分阐明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目的,研究资料与方法,整理总结了以往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第二章对中韩两国田螺姑娘故事进行了分类及比较。按照情节将中国田螺姑娘故事分为单纯型、官夺民女型及婚姻生活混合型三类,其中官夺民女型故事又包含风物传说型、百鸟衣型及打赌比赛型三个亚型,婚姻生活混合型包含“张郎休妻”型、“两兄弟”型及邻居嘲弄型三个亚型。韩国田螺姑娘故事可分为单纯型与官夺民女型两类,其中官夺民女型故事又包含“以妻子打赌比赛型”、“百鸟衣”型及怨魂型三个亚型。接下来从叙事内容方面对两国故事中相似情节较多的两国单纯型故事、官夺民女型故事进行了比较考察,并总结考察结果发现中国故事在田螺姑娘出现原因的描写部分明显体现出认真干活就会有福报的训诫意味,难题克服型故事中通过明确指出故事的年代、地点等背景给读者以极强的真实感,以及难题克服型故事的结尾设定比较贴近现实等特点,从这些特点可总结出中国故事的现实性色彩更强,故事的目的重点在于训诫。而从韩国故事中的男女爱情对白、模糊的背景介绍以及充满强烈戏剧性色彩的结尾等特点,可以总结出韩国故事的趣味性更强。两国故事的这一差异与中国文以载道的观念和韩国田螺姑娘故事所具有的较强的民间通俗文学色彩相关。第三章从女性意识、家庭意识以及邻里意识三个方面考察了两国田螺姑娘故事在传承过程中所体现的意识并分析了其异同点及产生原因。首先,在女性意识方面两国故事中虽均含有普通民众在生活中的男性中心主义意识,同时也体现出了女性意识的提高。但与韩国故事相比,中国故事中体现出的女性意识更为突出。两国故事中女性意识的差异与两国当时的社会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其次,家庭意识方面,女性对家庭生活中男女平等性的认识、妯娌间嫉妒与怨恨的感情以及家产分配过程中的竞争者等意识在中国故事中均有所反映,而韩国田螺姑娘故事所体现的家庭方面意识主要集中在婆媳矛盾以及晚辈要顺从长辈的家庭秩序意识。接下来主要从韩国社会的婆媳矛盾现象与中国故事中常使用的孤儿身份设定来分析这一差异。最后,在邻里意识方面,中国田螺姑娘故事中所反映的邻里相互帮助以及重视邻里关系的意识主要是受到了中国的农耕文化及其影响下形成的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而韩国故事中邻里相关的描述与中国故事相比相对较少,这一点与韩国田螺姑娘故事所具有的民间口碑文学特征相关,可以说这是韩国田螺姑娘故事的又一特征。
二、2002年为何叫马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为何叫马年?(论文提纲范文)
(1)人神共场:老君山黎明地区傈僳族山神信仰与生态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动态及理论视角 |
一、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一) 生态观及内涵 |
(二) 中国少数民族生态观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一) 关于民间信仰的研究 |
(二) 关于山神信仰的研究 |
(三) 关于宗教信仰与生态观研究 |
(四) 关于傈僳族宗教信仰的研究 |
三、理论视角 |
四、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参与观察法 |
(三) 非结构性访谈法 |
第一章 走进黎明:田野点概况 |
第一节 黎明的生态文化 |
一、黎明生境 |
二、傈僳族民俗概要 |
第二节 历史、生计与族群 |
一、历史 |
二、族群 |
三、生计 |
第二章 人神共享的空间观 |
第一节 古老神话中的山水自然 |
一、人景相联的红层丹霞地貌空间 |
二、高山深壑里的峡谷与山峰 |
第二节 大山里的神祗 |
一、对天体的崇拜 |
二、对山石水火的崇拜 |
三、对动植物及其他神秘力量的崇拜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依存自然的生命生活观 |
第一节 氏族图腾与传统生态伦理构建 |
一、动物姓氏的来源 |
二、动植物图腾观念与传统生态伦理 |
三、氏族宗支的团结与互助 |
第二节 山神信仰下的人生礼仪与民俗活动 |
一、大羊场上的男女社交 |
二、山神信仰下的婚俗习俗 |
三、与山体有关的促孕活动 |
四、山神信仰下的新生与命名 |
五、山神信仰下的丧葬与葬乐 |
六、吃臭水——群欢众悦的水边风情节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道法自然的生产观 |
第一节 时间观念与自然历法 |
第二节 山水之生产活动 |
一、立体种植 |
二、畜牧业 |
三、狩猎和采集 |
第三节 生产活动与地域性过渡之祭祀仪式 |
一、生产活动之祭祀仪式 |
二、地域性过渡之祭祀仪式 |
第四节 传统生态伦理观与护林制度 |
一、人与自然互为兄弟 |
二、“欠债”、“偿债”与报恩 |
三、护林制度与生态规训 |
四、山地民族传统生态观念的现代转型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饮食隐喻的普遍性 |
1.2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本文研究内容 |
1.3.2 本文研究方法 |
1.4 汉韩饮食词汇研究现状 |
1.4.1 汉语饮食词汇研究综述分析 |
1.4.2 韩语饮食词汇研究综述 |
1.4.3 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
1.5 考查范围和语料来源 |
1.5.1 考查范围 |
1.5.2 语料来源 |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认知隐喻的理论 |
2.1.1 隐喻的本质 |
2.1.2 概念隐喻理论 |
2.2 语义范畴 |
2.3 语言对比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韩饮食词的选择和分类 |
3.1 汉韩饮食词的选择 |
3.2 汉韩饮食词汇的具体分类 |
3.2.1 饮食用具类词汇 |
3.2.2 食材类词汇 |
3.2.3 食物烹饪制作类词汇 |
3.2.4 饮食动作类词汇 |
3.2.5 食物的感觉类词汇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韩饮食词汇隐喻机制、类型和映射模式对比 |
4.1 汉韩饮食词汇隐喻机制与类型对比 |
4.1.1 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机制 |
4.1.2 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类型 |
4.1.3 汉韩饮食词汇的隐喻机制与类型的异同 |
4.2 汉韩饮食词汇映射模式对比 |
4.2.1 从饮食域映射到非饮食域的隐喻映射 |
4.2.2 从非饮食域映射到饮食域的隐喻映射 |
4.2.3 饮食域内部的映射 |
4.2.4 汉韩饮食词汇隐喻映射模式的异同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汉韩饮食用具和食材类词汇概念义和隐喻义对比研究 |
5.1 汉韩饮食用具和食材类词汇概念义 |
5.1.1 汉韩饮食用具类词汇概念义 |
5.1.2 汉韩食材类词汇概念义 |
5.2 汉韩饮食用具和食材类的隐喻义 |
5.2.1 汉韩饮食用具类词汇的隐喻义对比 |
5.2.2 汉韩饮食食材类词汇的隐喻义对比 |
5.3 汉韩饮食用具类和食材类词汇一词多义性对比 |
5.4 汉韩饮食用具类和食材类词汇的隐喻性转义对比 |
5.4.1 形状类比 |
5.4.2 性质类比 |
5.4.3 功能类比 |
5.4.4 位置类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汉韩食物烹饪制作和饮食动作类词汇概念义和隐喻义对比研究 |
6.1 汉韩食物烹饪制作和饮食动作类词汇的概念义 |
6.1.1 汉韩烹饪制作类词汇概念义 |
6.1.2 饮食动作类词汇概念义 |
6.2 汉韩食物烹饪制作和饮食动作类词汇的隐喻义 |
6.2.1 食物烹饪制作类词汇隐喻义对比 |
6.2.2 饮食动作类词汇隐喻义对比 |
6.3 食物烹饪制作类和饮食动作类词汇一词多义性对比 |
6.4 汉韩食物烹饪制作类和饮食动作类词汇隐喻性转义对比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汉韩食物感觉类词汇概念义和隐喻义对比研究 |
7.1 汉韩食物的感觉类词汇概念义 |
7.2 汉韩食物的感觉类词汇的隐喻义 |
7.2.1 食物的触觉词汇隐喻义对比 |
7.2.2 食物的视觉词汇隐喻义对比 |
7.2.3 食物的嗅觉词汇隐喻义对比 |
7.2.4 食物的味觉词汇隐喻义对比 |
7.3 汉韩食物的感觉类词汇一词多义性对比 |
7.4 汉韩食物的感觉类词汇隐喻性转义对比 |
7.4.1 性质类比 |
7.4.2 过程类比 |
7.4.3 通感类比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语 |
8.1 研究总结 |
8.2 本研究的创新 |
8.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汉韩饮食多义词分类表 |
表1-1 饮食用具类 |
表1-2 食材类 |
表1-3 食物烹饪制作类 |
表1-4 饮食动作类 |
表1-5 食物的感觉类 |
附录2 《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分类表(2006)(总共8822个词汇) |
附录3 汉韩饮食词汇义项数量对比 |
表3-1 饮食用具的义项数量对比表 |
表3-2 食材的义项数量对比表 |
表3-3 饮食烹饪制作的义项数量对比表 |
表3-4 饮食动作的义项数量对比表 |
表3-5 食物的感觉的义项数量对比表 |
附录4:汉韩饮食词汇隐喻转义对比表 |
表4-1 汉韩饮食用具和食材类词汇隐喻转义对比 |
表4-2 汉韩饮食烹饪制作和饮食动作类词汇隐喻转义对比 |
表4-3 汉韩食物的感觉类词汇隐喻转义对比 |
后记 |
(3)关于路遥《人生》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4)韩国水原古索洞“民俗拔龙绳”仪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传承主体对其内涵的多元解释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附件 |
(5)关于《命运》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一)作者简介 |
(二)作品介绍 |
第三章 译前分析、译前准备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A |
附录B |
(6)《提升国格与国家形象》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韩语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目的 |
1.2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作品简介 |
2.2 作者简介 |
第三章 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 |
3.1 译前分析 |
3.2 译前准备 |
第四章 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4.1 标题和目录翻译 |
4.2 词汇翻译 |
4.3 句子的翻译 |
4.4 语序调整 |
4.5 四字成语的使用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A:译文 |
附录B:原文 |
(7)关于《话说图们江》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作者简介 |
2.2 作品简介 |
第三章 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 |
3.1 译前分析 |
3.2 译前准备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直译法 |
4.2 意译法 |
4.3 归化法 |
4.4 还原转换法 |
4.5 合译法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译文 |
附录B 原文 |
(8)关于《世人的朝鲜游录》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作品简介 |
2.2 作者简介 |
第三章 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 |
3.1 译前分析 |
3.2 译前准备 |
第四章 翻译译例分析 |
4.1 标题翻译 |
4.2 词汇翻译 |
4.3 长定语的处理 |
4.4 语篇翻译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A:译文 |
附录B:原文 |
(9)关于《话说图们江》韩汉翻译的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项目简介 |
2.2 作者简介 |
第三章 译前分析与译前准备 |
3.1 译前分析 |
3.2 译前准备 |
第四章 翻译案例分析 |
4.1 词汇的翻译 |
4.2 标题翻译 |
4.3 四字词句的使用 |
4.4 语序调整 |
4.5 分译 |
4.6 意译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附录1:译文 |
附录2:原文 |
(10)中韩田螺姑娘故事类型与意识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词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目录 |
正文 |
参考文献 |
四、2002年为何叫马年?(论文参考文献)
- [1]人神共场:老君山黎明地区傈僳族山神信仰与生态观研究[D]. 章玉茹.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2]汉韩饮食词汇隐喻对比研究[D]. 李英兰(LEE YOUNG RAN).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3]关于路遥《人生》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 金振国. 延边大学, 2017(01)
- [4]韩国水原古索洞“民俗拔龙绳”仪式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传承主体对其内涵的多元解释与实践[D]. 朴承权.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8)
- [5]关于《命运》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朴美玲. 延边大学, 2016(02)
- [6]《提升国格与国家形象》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杨文艳. 延边大学, 2016(02)
- [7]关于《话说图们江》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杨雅婷. 延边大学, 2016(02)
- [8]关于《世人的朝鲜游录》的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公宇. 延边大学, 2016(02)
- [9]关于《话说图们江》韩汉翻译的实践报告[D]. 许香美. 延边大学, 2016(02)
- [10]中韩田螺姑娘故事类型与意识的比较研究[D]. 朱雪松.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