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议跳远助跑踏跳的准确性(论文文献综述)
华正斌[1](2021)在《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蹲踞式跳远教学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我国的教育理念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倡导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在新时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工程中学校体育肩负重任,是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一环。在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教会学生科学锻炼和健康知识,指导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掌握如田径、篮球、足球等专项运动技能。”跳远做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运动技能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体育学习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的教学。本研究将支架式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体育蹲踞式跳远教学当中,探讨在初中体育教学中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且相对于常规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运动技能方面和对体育学习兴趣方面等是否有更有利的影响。通过对临沂市正直实验学校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共67名学生进行教学实验,实验班采用支架式教学,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通过对比实验,得出下列结论:(1)根据实验可知,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具有可行性,该模式对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有着较好的效果,在增进学生健康、提高运动技能技术的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学习的乐趣。(2)体育教学中,支架式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模式都能较好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3)在蹲踞式跳远教学中,常规教学模式和支架式教学模式都对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有明显的提高作用,但与常规教学相比,支架式教学对学生的促进效果更好。(4)与对照班学生相比,实验班学生更有体育学习积极性,对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效果较好。(5)相对于常规教学,支架式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自主练习、自我提高能力的效果较好,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有利转变也有着较好的效果。通过研究发现,在应用支架式教学时也不能完全的摒弃常规教学,在一些较为简单的练习,如某些素质练习,建议采用常规教学模式,便于对学生管理和组织。支架式教学模式中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有效实施支架的必要前提。支架策略是整个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要根据学生不断变化的“最近发展区”来实施,所以“支架”的种类准备的越充足越好。支架并不是要一直使用,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即时学习状况撤离支架或暂停支架的使用。
卓冬梅[2](2019)在《浅议跳远运动训练教学》文中研究说明决定跳远成绩的因素包括:助跑速度、踏跳准确、身体协调性以及力量练习。
沈阿勇[3](2014)在《论中学课余田径队跳远踏板准确性训练》文中认为通过对长泰县2010与2012两届中小学生运动会男女乙组跳远运动员83人345次试跳的统计分析,找出了跳远踏板准确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希望通过提高跳远踏板准确性来提高运动员的跳远成绩。
张婧[4](2013)在《青少年跳远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对青少年跳远专项力量的探讨,了解跳远各个环节间的联系。研究认为训练手段多样化能够促进全面身体素质的提高。
张英[5](2011)在《策论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准确性》文中研究说明跳远运动是一项综合的体育运动,在跳远中助跑速度是基础,而助跑准确性是重中之重。而如今运动员在比赛中助跑速度与准确性结程度掌握失误率较高,本文在分析了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与准确性对成绩的影响,以及对影响助跑准确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建议和措施。
张宇[6](2011)在《三级跳远助跑速度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训练的实效性,作者通过大量国内外优秀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和准确性的研究,以及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综合分析,从现代三级跳远特点的发展出发,研究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速度和准确性,为三级跳远的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参考。
闵洪[7](2010)在《采用标记跑提高中学生跳远助跑水平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跳远比赛的赛场上,经常可以见到本来拥有冠军实力的运动员往往因为助跑的失误而使比赛成绩大打折扣,并最终与冠军擦肩而过。这样的情况不但让人感到可惜,同时也让人们认识到助跑的重要性。在跳远的几个环节中,如果说起跳是关键,那么助跑则是发挥实力的前提。在实力相近的运动员的比赛中,助跑的发挥甚至直接决定了比赛的结果。在跳远训练中,标记跑是提高运动员助跑水平的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本文以标记跑为训练手段,以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实验法为研究方法,湖南省桃源一中体育队的中学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实验组7人,对照组7人),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训练。实验组的训练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先在普通跑道上摆放标记,每隔两步放置一个标志,放置10个。大概相当于40到45米的距离,这个距离比实际助跑时要多2至4步。第二个阶段是在跳远的助跑道上摆放标记进行全程助跑练习,也是每隔两步放置一个标志物。第三个阶段是在助跑的最后6步摆放标记进行全程助跑练习。对照组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是全程助跑和半程助跑相结合的方法,只设置了起跑标志,有的也设置了第二标志。在三个月的训练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除了助跑的训练方法不同,其他的训练内容都保持一致。本文从五个方面来研究标记跑对助跑的影响,分别是:步长、步频、水平速度、起跳的准确性和专项成绩。从研究得来的数据分析,最后得出实验结果:实验组步长的稳定性和起跳准确性这两项的提高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其它三项两组测得的数据没有显着性差别。
骆秉全[8](2007)在《美与和谐 ——体育教学的本真追求与艺术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体育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培养全面自由和谐发展的人服务。在改革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得到了拓展,内容得到了丰富,方法得到了改进,思想得到发展。体育教学思想有体质教育思想,技能教育思想,竞技教育思想,成功教育思想,快乐教育思想等。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思想反映了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充满生机,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力地冲击了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体,以竞技体育或体质教育为目的的传统体育教学体系。“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主旋律,体育教学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成为学生所理解所热爱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是在认真考察研究我国体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和经验,在考虑如何运用体育来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具有丰富独特个性的人基础上提出来的。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思想是一种多元化的、综合的、全面的、发展的体育教学思想,它的着眼点在于体育教学要以生为本,要从培养全面和谐自由发展、具有独立个性的人的视角出发,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它强调体育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审视和体验体育运动美的能力,以艺术化的富有情感的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发展,达到体育教学中教与学、师与生、内容与形式、增强体质与掌握技能、认知发展与情感体验全面和谐统一。基于以上认识,本研究的主要问题及基本观点如下:(一)科学审视和分析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历史演变。系统分析我国体育教学思想的历程,以及目前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动态,改革的内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改革的看法。从我国体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以及建立和谐社会等多维视角出发,提出了美与和谐体育教学思想,论述其必要性和时代价值及其理论基础。(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体育教学中的矛盾,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是增强体质和掌握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技术、技能的统一,是提高竞技运动水平与普及体育运动知识的统一,是成功与失败体验的统一,是快乐与痛苦体验的统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统一,是身体与心理的统一,是情感与意志的统一……,这些矛盾的对立统一构成体育教学的和谐,不能将这些矛盾因素人为地分割开来,如果那样就会造成对体育教学的误导,出现人才培养中的偏差。(三)研究美与和谐视野下的体育教学,研究美与和谐的内涵、价值以及它对体育教学的意义。探讨体育教学之美和体育教学“和谐”之魅力,分析运用体育手段进行美育的方法和途径,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和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人的全面发展,从以生为本建立和谐课堂乃至和谐社会建设等多维角度分析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社会与个体双重意义。(四)论述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是艺术化的教学,教学艺术是实现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载体和途径。科学分析教学艺术及其本质,分析了体育教学艺术特征,表现形式和功能。进而认为体育教学艺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和谐人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从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对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设计进行了深入探讨。(五)论述艺术化的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是情感教学。教学艺术源于情。“情”是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核心和关键。对情感在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体育教学情感施教的方式方法以及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系统建构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实例分析了体育活动给学生情感所带来的影响,尤其是情感中的美感对学生学习体育动机和兴趣的影响,进而认为体育教师只有将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真情、激情浸润在教学的全过程,才能开出教学艺术之花;只有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热爱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实现体育教学的美与和谐。
张宝峰[9](2004)在《我国男子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后阶段步长变化对踏板准确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悉尼奥运会的跳远及格赛中,我国男女四名运动员有两人三次犯规,很有希望夺得好名次的关英楠也因前两次试跳犯规,最终导致未能进入决赛。在当今运动员水平十分接近的世界、国内田径比赛中,跳远比赛的胜负往往只由几厘米所决定,许多有实力的选手常常由于助跑准确性较差而失去夺冠或取得好名次的机会。与世界级跳远选手相比,我国运动员跳远助跑的准确性较差,成功率和准确率较低,阻碍着我国跳远成绩进一步提高。 我国在比赛过程中踏板失误率较高的运动员来说,应该怎样正确地调整助跑保证跳远运动成绩充分发挥呢?是什么因素影响我国运动员最后几步的助跑节奏呢,最后几步的变化情况如何,对其助跑速度的发挥对成绩的取得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本文在查阅文献、专家咨询和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部分优秀运动员的助跑最后几步技术的运动参数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在比赛中均采用在倒数第六步处摆放第二标志,并在此附近过早的进行步长的调整,导致调整距离太长,影响其助跑速度的发挥。2、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后几步调整的步长、步时变化特点无序,较为混乱,影响运动员保持最大的可控速度,使得运动员速度下降或者不能准确上板。3、个别运动员助跑的加速方式存在不稳定因素,最后阶段的调整又不明显成为其助跑不准确的关键所在。 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了以下建议:1、建议高水平运动员在今后的训练中,提高助跑步长稳定性的同时,停止或者改进第二标志的使用方法,教练员在平时训练中要加强对运动员自身距离感知觉能力的训练,提高视觉控制的能力,改进步长调整的方法,减小对速度的影响;还要培养运动员独立参赛的能力。2、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不能简单的只对运动员最后几步步长变化的绝对值进行研究,而应该考虑到运动员两腿力量的差异性,考虑运动员在最后几步时相对变化,或者研究最后几步复步的步长和步时,才能更清楚地分析助跑技术。
卢英林[10](2000)在《浅议跳远助跑踏跳的准确性》文中提出助跑是跳远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助跑踏跳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运动员的成绩和水平发挥,本文通过对影响跳远助跑踏跳准确性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论述,提出了几种训练助跑踏跳准确性的方法,旨在提高运动员的跳远成绩。
二、浅议跳远助跑踏跳的准确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跳远助跑踏跳的准确性(论文提纲范文)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蹲踞式跳远教学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2 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
1.1.3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现状 |
2.1.1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国外研究现状 |
2.1.2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国内研究现状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3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理论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教学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第4章 教学实验的安排与实施 |
4.1 教学实验的安排 |
4.1.1 实验时间的安排 |
4.1.2 教学进度的安排 |
4.1.3 实验测试的安排 |
4.2 实验条件的控制 |
4.3 支架式教学模式与常规教学模式的对比 |
4.4 实验前学生基本情况测试 |
4.4.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形态指标分析 |
4.4.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身体素质方面对比分析 |
4.4.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情况的对比分析 |
4.4.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方面对比分析 |
4.4.5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体育自主学习情况对比 |
4.5 当前学情分析 |
4.5.1 当前学生运动技能动作学习情况分析 |
4.5.2 教材及教学实际情况分析 |
4.6 制定学习目标 |
4.7 支架式教学的实施环节 |
4.7.1 创设教学情境 |
4.7.2 搭建支架 |
4.7.3 让学生独立探索 |
4.7.4 学生协作学习 |
4.7.5 教学效果评价 |
第5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实验前后两个班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1.1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1.2 实验前后两个班学生身体素质对比分析 |
5.2 实验前后两个班学生运动技能学习效果对比分析 |
5.2.1 实验前后两个班学生蹲踞式跳远成绩对比结果 |
5.2.2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跳远成绩对比分析 |
5.3 实验前后两个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3.1 实验前后两个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组内对比分析 |
5.3.2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
5.4 实验前后两个班自主学习情况的对比分析 |
5.4.1 实验前后两个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的组内对比分析 |
5.4.2 实验后两个班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对比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论中学课余田径队跳远踏板准确性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对象和方法 |
1.1研究对象 |
1.2研究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课余田径队的踏板准确率低 |
2.2技术方面的因素 |
2.3身体素质方面的因素 |
2.4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 |
2.5环境方面的因素 |
3.提高踏板准确性的训练方法 |
3.1助跑技术 |
3.2身体素质 |
3.3心理素质 |
4.总结 |
(4)青少年跳远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
2 专项身体素质的练习方法及其注意问题 |
2.1 专项速度 |
2.1.1 提高专项速度的练习方法 |
2.1.2 实施青少年跳远专项速度训练模式的原则及其需注意的问题 |
2.2 弹跳能力和专项力量 |
2.2.1 提高弹跳能力和专项力量的练习方法 |
2.2.2 实施青少年跳远弹跳能力和专项力量训练模式的原则及其需注意的问题 |
2.3 灵敏协调能力 |
2.3.1 提高灵敏协调能力的练习方法 |
2.3.2 实施青少年跳远灵敏协调能力训练模式的原则及其需注意的问题 |
3 结语 |
(5)策论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准确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助跑速度与准确性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
3. 影像跳远助跑速度与准确性的因素 |
4. 结论与建议 |
5. 结论 |
(6)三级跳远助跑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助跑速度 |
3.1.1 助跑距离的选择 |
3.1.2 助跑的标志 |
3.1.3 助跑的绝对速度 |
3.1.4 助跑最后10m的分段速度 |
4. 结语 |
(7)采用标记跑提高中学生跳远助跑水平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我国跳远运动的研究现状 |
1.2.2 跳远助跑的研究现状 |
1.2.3 关于标记跑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访谈法 |
2.2.3 实地观察法 |
2.2.4 实验法 |
2.2.5 测量法 |
3 讨论与分析 |
3.1 对步长的影响 |
3.1.1 数据分析 |
3.1.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
3.2 对步频的影响 |
3.2.1 数据分析 |
3.2.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
3.3 对助跑水平速度的影响 |
3.3.1 数据分析 |
3.3.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
3.4 对助跑准确性的影响 |
3.4.1 数据分析 |
3.4.2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 |
3.5 对专项成绩的影响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美与和谐 ——体育教学的本真追求与艺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研究的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主要观点 |
四、逻辑框架、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体育教学的现实与理想 |
一、体育教学思想的历史演变 |
二、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 |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思想的提出及其时代价值 |
第二章 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 |
一、体育教学之美 |
二、体育教学中的美育 |
三、美与和谐的体育教学 |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
第三章 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艺术探寻 |
一、教学艺术及其本质 |
二、体育教学是一种艺术 |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的特征 |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的表现 |
五、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艺术的功能 |
第四章 美与和谐体育的教学艺术设计 |
一、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主体设计 |
二、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目标设计 |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内容设计 |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过程设计 |
五、美与和谐体育教学评价设计 |
第五章 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建构性探索 |
一、美与和谐体育情感教学的功能与过程 |
二、美与和谐体育情感施教的方式与方法 |
三、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实例分析 |
四、美与和谐体育教学的系统建构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体育教学美与和谐问题问卷调查表 |
附录二: 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对美的感受和意识问卷调查表 |
附录三: 美与和谐体育教学以及体育教学艺术的访问提纲 |
附录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课题及发表的相关论文 |
后记 |
(9)我国男子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后阶段步长变化对踏板准确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影响助跑准确性的因素 |
1.2.2 步幅调整与视觉控制理论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影片拍摄法 |
2.2.4 影片解析法 |
2.2.5 影片观察法 |
2.2.6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最后七步趾-板距标准差的变化特征及其对助跑准确性的影响 |
3.1.1 最后七步趾-板距标准差的变化整体特征 |
3.1.2 最后七步趾-板距标准偏差对助跑速度的影响 |
3.1.3 最后七步趾-板距标准差的变化对跳远成绩的影响 |
3.2 最后六步步长变化特征及其对助跑准确性和跳远成绩的影响 |
3.2.1 最后六步步长变化特征整体变化特征 |
3.2.2 最后几步步长变化与助跑准确性的关系 |
3.2.3 最后几步步长变化与成绩的关系 |
3.3 最后六步步时变化的分析 |
3.4 助跑中个人特征的问题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5 致谢 |
6 主要参考文献 |
附件 |
四、浅议跳远助跑踏跳的准确性(论文参考文献)
- [1]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蹲踞式跳远教学的实验研究[D]. 华正斌.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浅议跳远运动训练教学[J]. 卓冬梅. 文理导航(上旬), 2019(05)
- [3]论中学课余田径队跳远踏板准确性训练[J]. 沈阿勇. 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4(02)
- [4]青少年跳远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学研究[J]. 张婧. 湖北体育科技, 2013(05)
- [5]策论提高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与准确性[J]. 张英.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1(12)
- [6]三级跳远助跑速度研究[J]. 张宇. 考试周刊, 2011(16)
- [7]采用标记跑提高中学生跳远助跑水平的实验研究[D]. 闵洪. 北京体育大学, 2010(11)
- [8]美与和谐 ——体育教学的本真追求与艺术设计[D]. 骆秉全.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 [9]我国男子高水平跳远运动员助跑后阶段步长变化对踏板准确性的影响[D]. 张宝峰. 北京体育大学, 2004(01)
- [10]浅议跳远助跑踏跳的准确性[J]. 卢英林. 濮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