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与魔术师

国王与魔术师

一、The King and the Magician(魔术师)(论文文献综述)

邓琦婧[1](2021)在《基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反思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英语绘本是小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材料,其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逻辑清晰,不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但在绘本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往往浪费了优质的教学材料。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在导入环节激发学生思维动力,在新授环节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在练习环节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不断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李霜[2](2021)在《接受美学视角下《无情的紫罗兰公主》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

李子奇[3](2021)在《《魔法少年团》(第一章至第五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谢贞[4](2021)在《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中的叛逆性精神研究》文中认为

刘雪娇[5](2021)在《《萧伯纳传》(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

刘惠[6](2021)在《传播学视角下《藏族格言故事选》(节选)英译报告》文中指出藏族人民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藏族文化。藏族格言诗哲理丰富、言简意赅,是藏族文化以及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涉及藏族社会、宗教、教育等各个领域,具有重要的文化影响力。《藏族格言故事选》是藏族格言诗的杰出代表之一,由贺文宣教授编着,主要讲述藏族格言故事,每首格言诗分为说明事理的格言部分和为格言作比喻的故事部分。译者选取了其中的三十三个格言故事作为翻译材料,格言故事主张惩恶扬善,其内涵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本翻译实践中,文化负载词、人名、地名等翻译为主要难点,为解决翻译难题,促进藏族文化的传播,笔者以传播学理论作为指导。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讲,翻译的过程是信息传播的过程,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原文文本富含藏族文化特色,在翻译过程中,既要考虑原文信息的保留,又要考虑读者对传播内容的可接受度。本翻译报告将传播学中的传播主体、信息、媒介、受众、效果运用于翻译,即以传播效果为核心,讨论译文主体、译文文本、译文媒介以及译文受众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加注等,从而有效传播原文信息。本翻译报告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包括背景描述、目的及意义、翻译材料基本信息和项目的要求及可行性;第二部分阐述译前、译中以及译后过程;第三部分对传播学理论以及传播学与翻译的关系进行介绍;第四部分主要根据传播学中传播主体、信息、媒介、受众、效果分析不同翻译技巧在本翻译实践中的运用。最后一部分为总结部分,包括翻译实践中的局限与收获。

朱茗然[7](2021)在《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自1997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问世以来,该系列小说迅速在世界范围内走红,其热度经二十余年仍不见消退。大英图书馆于《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英出版二十周年之际,策划了一场特别展览,以真实的历史为背景,寻找世界范围内的魔法起源。本报告是该展览同名图书《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该书为策展团队编撰的观展指南,内容涉及小说创作里外,以及与其相关的真实历史中的炼金术、草药学、天文学、占卜学等内容。原文作为与文化、历史相关的介绍性文本,行文中存在不少以英国(及欧洲)语言文化为基础的文化专有项,以及与特定文化语境相关的表达。此材料最为突出、且最与其内容特点相关的翻译难点便在于此,若在翻译时不对文本加以一定干预,就会导致对源语文化缺乏足够认识的中国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感到困惑,甚至产生误解。本报告以关联理论为分析框架,从译文中选取文化专有项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文化介绍性文本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以忠实有效地向目标语读者传递原作信息。关联理论最早由语言学家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又由格特最先将其应用于翻译研究中。关联理论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要根据动态的语境进行推理,而推理的依据就是关联性。而译者作为连通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桥梁,任务就是充分理解源文本的涵义,再考虑目标语读者所处的语境,在翻译中达成最佳关联。报告归纳分析了实践中文化专有项的三种翻译策略:加注(包括文外加注和文内加注)、地道化翻译及创译,并列举了相关实例。加注的翻译策略可为目标语读者提供额外解释,以弥补缺失的语境假设;地道化翻译多用于目标语中某地道化表达可以充分传达源语意义的情况;创译可用于翻译目标语中尚未存在的新概念。笔者希望此报告能对各类文本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研究提供一些有益参考。

郑崧原[8](2021)在《《街头魔术少年》(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所选文本是导师推荐的、美国作家尼尔·帕特里克·哈里斯所着的《街头魔术少年》节选。该书讲述了魔术师卡特自幼失去父母,从叔叔那里学会魔术本领,与旅途中认识的伙伴从贪婪的波索手中拯救小镇的故事。该小说属于儿童文学,包含大量对话,全文文风偏口语,文笔幽默风趣,内容通俗易懂。该文章内容易于理解,然而包含非常多的文化负载内容和特有表达方式,给翻译带来了相当的挑战。本人在翻译时,以严复的“信、达、雅”为理论指导,根据文本儿童文学的写作特点,借助各种翻译技巧,力求译文简洁通顺,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雅”的境界。本报告简述了项目来源、特点和结构,参考平行文本的特性分析了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化内容,并在“信、达、雅”理论的指导下,对全文用词、句子结构和篇章结构中对翻译案例进行分析。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本人对翻译理论的理解有所加深,对儿童文学和其他文学翻译的实践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希望此次翻译实践能够为从事翻译以及翻译研究的同仁提供借鉴,从而推动中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以中文为译入语的文本分析。

戴东新[9](2021)在《埃德蒙·威尔逊的社会文化批评研究》文中认为美国批评家埃德蒙·威尔逊重视文艺作品的内在价值,批评时表现出社会敏感性与责任担当。其文艺批评往往从社会文化视角切入,因为他认识到对社会文化批评会对人的世界观产生积极影响。威尔逊的批评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观。具体的社会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变化,而包括文艺批评思想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对于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发展史有一定的史学意义和思想价值。第一章绪论包括:问题的提出,选题意义,前期研究成果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威尔逊文艺批评中的历史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的表现,对此进行梳理对于探研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有一定的史学意义,在加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理论建设和开拓文学批评视域方面有着借鉴意义。在对国外与国内前期研究成果进行研究综述时,发现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研究在以下方面存在着探索空间:对其社会文化批评理论源头的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身份定位,批评三个阶段代表作的系统发掘,以及少数族裔的文化批评和人类学调查。第二章以威尔逊文艺批评三阶段为基础,分别阐释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与40、50年代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以及此些背景下威尔逊文艺批评表达。此章中有针对性地加入美国社会历史的叙述,旨在通过背景介绍能够更清楚地理解威尔逊的批评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紧密关系。第三章对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进行四方面溯源,探讨了其社会文化批评与泰纳的历史批评,马修·阿诺德的文化批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的关系。这四种批评方法让威尔逊深刻地认识到:批评家通过文艺批评自愿地投身于社会,只有牢牢地把握人类社会的整体,批评在社会文化层面才能有一定的深入性和综合性;文艺批评肩负着从文化角度进行理性社会批评的责任,在实施“破旧立新”的扬弃批评功能时,既要珍惜、保护经典文化,又要接受时代的优秀思想。泰纳的“三要素”说传达的社会历史批评是其“永恒长青”的批评方法。其社会文化批评对阿诺德的“两希”文化价值理念和“试金石”理论标准表现出一定的继承和超越。他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运用到《创伤与神弓》中对各位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一方面应用精神分析,另一方面将作品创作与社会相互结合。威尔逊利用马克思主义批评方法进行文艺批评时,在四个方面表现出马克思主义批评原则:走向社会文化批评,关注现代文学和文学断代史研究中的历史意识,批判文学和批评的“建制化”,因此他是批判意识不断升华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第四章对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进行三个层面的系统综述:“社会文化批评的政治批评层面”,“社会文化批评的历史批评层面”,以及“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视角下的大众文化批评”。从其批评中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看,他批评关注文学的自律与他律,启蒙和审美等文学审美特性的悖论,揭示了文艺批评的审美实践性和社会价值。文学的价值与政治的介入并不冲突。就历史批评而言,其历史批评方法是弗洛伊德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批评与泰纳“三要素”说的结合。威尔逊的“传记批评”表明时代环境始终会影响个体,“传记批评”是其历史批评方法和历史观的表现。另外,威尔逊对文化多元主义持肯定态度,因为它允许不同群体的人有自己的文化标准,让人在文化领域中有一定的民主选择,给人带来一定的文化自由。第五章对威尔逊批评三阶段的三部代表作做以具体的分析和阐释。每部作品都是从题目的源起及结构进行介绍和分析。威尔逊在《阿克瑟尔的城堡》中并非谴责象征主义作家的创作技巧,而是他们在世界上的存在方式。他对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具有辩证的认识:一方面,他不鼓励作家用艺术笔触描绘的幻想世界作为真正生活的天地,另一方面阐述了这种艺术手法的进步性。在《到芬兰车站》这部书写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作品中,威尔逊从米什莱和泰纳两位历史学家对法国大革命的历史陈述写起,再到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书写和传播,最终到列宁领导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部分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威尔逊批评的特质:“对历史写作中艺术和自我投射的认识”以及“威尔逊历史写作中的辩证法”。在《爱国者之血》中,从威尔逊批评中的“历史性”和“人文性”,其历史政治层面的道德批评和美国民族性剖析,以及作品中威尔逊的“美国”剖析三方面来阐释他的历史观。在“威尔逊历史政治层面的道德批评”部分,凸显了威尔逊在《爱国者之血》中描述的人类道德问题,突出了内战中各个人物的道德冲突,这说明文学作为“媒介”的独特作用:文学是文化生产,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与伦理,道德,宗教等相互联系。本文旨在系统探讨埃德蒙·威尔逊的社会文化批评,除了前面提到的研究突破外,在结语部分指出了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还存在的研究空间。

马佳佳[10](2021)在《英语幽默汉译的效果再现 ——《1001愚蠢笑话大全》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报告以英国康斯特堡&罗宾逊出版社(Constable&Robinson Ltd)出版的短笑话合集《1001愚蠢笑话大全》(1001 Really Stupid Jokes)作为翻译文本。该作品出版于2013年,目前尚无中文译本。从源文本的发送者意图而言,是为了愉悦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因此翻译难点就是如何在译文中再现幽默效果。原文中的幽默主要包括语言幽默和文化幽默。语言幽默是基于特定语言的语音特征、词法特征或句法特征构成的幽默;文化幽默与特定国家、民族和群体及其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和态度有关。因此,在语言层面上,幽默效果的再现从语音、词法和句法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而在文化层面上,幽默效果的再现主要从与人物事迹、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三方面相关的典故进行探讨。为了使幽默效果得以在译文中再现,译者主要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意译、改译等翻译方法,以及增译、减译等翻译技巧处理译文。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活动,笔者对中英双语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提高了自身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幽默翻译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希望本翻译实践报告能够为其他译者翻译此类文本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The King and the Magician(魔术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King and the Magician(魔术师)(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反思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思: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绘本教学时间短,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2. 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
    3. 课后练习落入俗套,不利于学生课后思考。
二、实践: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的进行绘本教学
    1. 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思维动力
    2. 图文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3. 思辨练习,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6)传播学视角下《藏族格言故事选》(节选)英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Descript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1 Background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3 Requirements and Feasibility of the Project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2.1 Pre-translation
        2.1.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2.1.2 Preparation of Reference Material
        2.1.3 Pre-translation Editing
    2.2 While-translation
        2.2.1 Translation Tools
        2.2.2 Translation Difficulties and Solutions
    2.3 Post-translation
        2.3.1 Post-translation Editing
        2.3.2 Peer Evaluation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Basis
    3.1 Introduction to Communication
    3.2 Previous Studies on Application of Communication to Translation
        3.2.1 Previous Studies abroad
        3.2.2 Previous Studies at Home
    3.3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cation
        3.3.1 Communicator
        3.3.2 Message
        3.3.3 Media
        3.3.4 Audience
        3.3.5 Effect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4.1 Translator as the Communicator
        4.1.1 Addition
        4.1.2 Omission
    4.2 Translation Content as Message
        4.2.1 Literal translation with Annotation
        4.2.2 Transliteration with Annotation
    4.3 Media
        4.3.1 Change of Voices
        4.3.2 Explicitation
    4.4 Effect and Audience
        4.4.1 Restructuring
        4.4.2 Shift in Cultural Level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1:Glossary
Appendix2: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cknowledgements

(7)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1. Introduction
2. Task Description
    2.1 Description of the Source Text Harry Potter: A History of Magic
    2.2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Task
    2.3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and Major Challenges of theTranslation Task
3. Process Description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3.2 Translation Schedule
    3.3 Translation Quality Control
4. Literature Review
    4.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Culture-Specific Items
    4.2 Previous Translation Studies based on Relevance Theory
5. Theoretical Framework
    5.1 An Overview of Relevance Theory
    5.2 Key Concepts of Relevance Theory
        5.2.1 Processing Efforts and Contextual Effect
        5.2.2 Optimal Relevance
    5.3 Applicability of Relevance Theory to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Translation
6.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Culture-Specific Items in the Translation of HarryPotter: A History of Magic Based on Relevance Theory
    6.1 Annotation
        6.1.1 Extra-textual Annotation
        6.1.2 Intra-textual Annotation
    6.2 Idiomatic Translation
    6.3 Transcreation
7.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8)《街头魔术少年》(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Ⅰ Introduction
    1.1 Source of the Project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1.3 Structure of the Project
    1.4 Introduction of the Book
Chapter Ⅱ Pre-translating Preparation
    2.1 Text Analysis
        2.1.1 Feature of the culture in this book
        2.1.2 Expected Difficulties
    2.2 Parallel Text
    2.3 Use of CAT tools
Chapter Ⅲ Translation Theory
    3.1 Yan Fu and His Translation Theory
    3.2 Components of Yan's Translation Theory
        3.2.1 Faithfulness and Expressiveness
        3.2.2 Elegance
    3.3 Interrelationship among 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Elegance
    3.4 The Evolution of Yan's theory
    3.5 Yan's Theory in Childre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3.5.1 An Overview of Elegance Usage in Translation
        3.5.2 Translation with Elegance in Children Literature
Chapter Ⅳ Case Analysis under Yan's Theory
    4.1 Lexical Level
        4.1.1 Proper Nouns
        4.1.2 Cultural-Loaded Words
        4.1.3 Technical Terms
    4.2 Syntactic Level
        4.2.1 Cultural differences
        4.2.2 Sentences with no meanings
        4.2.3 Sentences with different expression habits
    4.3 Discourse level
        4.3.1 Coherence between Sentences
        4.3.2 Adjustments of Sentence Order
Chapter Ⅴ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5.2 Deficiency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Translation Practice
Bibliography
Appendix The Magic Misfits
Acknowledgements

(9)埃德蒙·威尔逊的社会文化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的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埃德蒙·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前期研究成果综述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2.2.1 国内汉译本资料及对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的单一性分析
        1.2.2.2 国内对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的整体性研究
    1.3 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威尔逊文艺批评及其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2.1 20 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与威尔逊文艺批评
        2.1.1 “金色”20 年代的“喧嚣”思想和文化与威尔逊批评的表现
        2.1.1.1 “迷惘”的一代与威尔逊批评表达
        2.1.1.2 格林威治村的反文化与威尔逊对此的认知
        2.1.1.3 20 年代开始在美国文学中盛行的弗洛伊德主义
    2.2 30 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与威尔逊文艺批评
        2.2.1 经济大萧条及“改良”和“革命”两种反应
        2.2.2 威尔逊的历史报道——《美国大震荡》
        2.2.3 美国30 年代的马克思主义批评
        2.2.3.1 30 年代马克思主义对美国的影响与威尔逊批评
        2.2.3.2 30 年代后期马克思主义在美国的衰退与威尔逊批评
    2.3 20 世纪40、50 年代社会文化背景与威尔逊文艺批评
        2.3.1 二战后美国地位的加强和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表现
        2.3.2 冷战和“第二次赤色恐怖”与《爱国者之血》中的战争批评
    小结
第三章 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溯源
    3.1 威尔逊对泰纳历史批评方法的批判性发展
        3.1.1 认同泰纳界定的历史批评范本
        3.1.2 威尔逊批评中的泰纳思想具象及对其“三要素”说的突破
    3.2 阿诺德的文化批评对威尔逊的影响
        3.2.1 阿诺德的文化批评观及“两希”文化的意义与价值
        3.2.1.1 解读阿诺德的文化观——文化的功能及其批评维度
        3.2.1.2 确定以“两希”文明为代表的文化及其意义和价值
        3.2.2 阿诺德与威尔逊认可“文学洞察人类生活”和古典文化价值
        3.2.3 阿诺德和威尔逊批评中的多重切入视角
    3.3 威尔逊和弗洛伊德主义
        3.3.1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人格结构与意识层次
        3.3.2 精神分析视域下的文学批评:分析作家的白日梦和本能升华
        3.3.3 威尔逊的“精神分析”批评
        3.3.3.1 威尔逊“精神分析”对人性、现实和性格冲突的剖析
        3.3.3.2 威尔逊心理批评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结合
    3.4 威尔逊批评中马克思主义历史批评观的涉入
        3.4.1 美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发展的三个阶段
        3.4.2 威尔逊“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的身份定位
        3.4.3 威尔逊文艺批评中马克思主义批评原则的表现
        3.4.4 威尔逊对少数族裔文化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研究
        3.4.4.1 执笔《死海古卷》,发掘希伯来文化
        3.4.4.2 调研印第安人文化,保护易洛魁人
        3.4.4.3 威尔逊的马克思主义人类学观点表达
    小结
第四章 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的三个层面
    4.1 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的政治批评层面
        4.1.1 文学的自律与政治批判认识
        4.1.2 社会政治语境和文学关系的辩证视域
    4.2 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的历史批评层面
        4.2.1 “文学的历史性阐释”——批评方法的适当融合
        4.2.2 传记中的历史批评
    4.3 威尔逊社会文化批评的大众文化批评层面
        4.3.1 威尔逊的大众文化批评综述
        4.3.2 从威尔逊批评实践看其大众文化观
        4.3.2.1 对好莱坞电影商业化的批判
        4.3.2.2 从对胡迪尼的批评看威尔逊的艺术人格观
        4.3.3 多元文化主义和民主一致性
    小结
第五章 威尔逊文艺批评三阶段及代表作中的社会文化批评
    5.1 威尔逊文艺批评三阶段划分
    5.2 第一阶段——《阿克瑟尔的城堡》中的社会文化批评
        5.2.1 《阿克瑟尔的城堡》的缘起及结构追溯
        5.2.1.1 题目的缘起
        5.2.1.2 文集结构的追溯
        5.2.2 威尔逊象征主义批评中的“辩证法”
        5.2.3 《阿克瑟尔的城堡》中的“艺术政治”观——文学超越性
        5.2.4 社会批判和审美需求
    5.3 第二阶段——《到芬兰车站》中的社会文化批评
        5.3.1 《到芬兰车站》的缘起及结构追溯
        5.3.1.1 题目的缘起
        5.3.1.2 作品结构追溯
        5.3.2 对历史写作中艺术和自我投射的认识
        5.3.3 威尔逊历史写作中的辩证法
    5.4 第三阶段——《爱国者之血》中的社会文化批评
        5.4.1 《爱国者之血》的缘起及结构追溯
        5.4.1.1 题目的缘起
        5.4.1.2 作品结构追溯
        5.4.2 威尔逊批评中的“历史性”和“人文性”
        5.4.3 威尔逊历史政治层面的道德批评
        5.4.4 《爱国者之血》中威尔逊的“美国”剖析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英语幽默汉译的效果再现 ——《1001愚蠢笑话大全》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任务描述
    1.1 任务简介
    1.2 文本分析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第2章 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翻译文本的选择
        2.1.2 翻译辅助工具的准备
    2.2 翻译计划
    2.3 翻译过程
    2.4 译后事项
第3章 案例分析
    3.1 语言层面幽默的翻译
        3.1.1 语音幽默
        3.1.2 语义幽默
        3.1.3 句法幽默
    3.2 文化层面幽默的翻译
        3.2.1 与人物事迹相关的幽默典故
        3.2.2 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幽默典故
        3.2.3 与影视作品相关的幽默典故
第4章 实践总结
    4.1 翻译心得体会
    4.2 翻译的不足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与译文
致谢

四、The King and the Magician(魔术师)(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学生思维能力提升的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反思与实践[J]. 邓琦婧. 阅读, 2021(71)
  • [2]接受美学视角下《无情的紫罗兰公主》节选英译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
  • [3]《魔法少年团》(第一章至第五章)翻译实践报告[D]. 李子奇. 安徽大学, 2021
  • [4]马洛礼《亚瑟王之死》中的叛逆性精神研究[D]. 谢贞. 浙江师范大学, 2021
  • [5]《萧伯纳传》(第一章)翻译实践报告[D]. 刘雪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
  • [6]传播学视角下《藏族格言故事选》(节选)英译报告[D]. 刘惠.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哈利·波特:一段魔法史》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朱茗然.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0)
  • [8]《街头魔术少年》(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郑崧原.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9]埃德蒙·威尔逊的社会文化批评研究[D]. 戴东新. 辽宁大学, 2021
  • [10]英语幽默汉译的效果再现 ——《1001愚蠢笑话大全》翻译实践报告[D]. 马佳佳.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

标签:;  ;  ;  ;  ;  

国王与魔术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