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AGC在宁夏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全[1](2021)在《多区域不完全信息下潮流算法及其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国家之间、省市之间的区域互联逐步成为电网进一步优化必经的途径。电网互联可以为电压稳定、新能源远距离传输、能源效率提升带来收益。但是区域间信息跟新的不及时以及部分区域出于隐私考虑而拒绝交换信息。这带来的信息壁垒给传统的电力系统调度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各区域间无法仿真故障状态下电网的运行状态,也就无法进一步挖掘边界联络线的输电潜力,而单个按区域内的新能源出力的随机性会对联络线的电力传输带来波动,给电网区域间的合作带来潜在的威胁。对于多区域的研究往往忽略了AGC的参与而与实际运行状态有一定的差别。因此,研究考虑AGC的多区域信息不完全下潮流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应用价值,同时对多区域电网的潮流稳定控制措施制定是有必要的。据此,本文首先假设已知所有电网信息下已知情况下建立考虑AGC的潮流模型,并形成牛顿迭代法进行计算。接着,考虑多区域信息壁垒多潮流模型的影响,并建立新的潮流模型改善区域间的潮流收敛性。继而,针对子区域可能存在的收敛性问题,本文引入博弈模型完成潮流计算,提高子区域的收敛性。最后,为了抑制新能源随随机出力带来的区域间潮流波动,建立了多区域潮流控制模型并采用基于松弛法的协调演化算法完成求解。本文所开展的详细工作可主要概括如下:(1)考虑带有AGC多区域的潮流计算模型的建立。引入AGC参与因子完善潮流方程,使得方程模型与实际运行情况更加贴合;分析联络线的功率潮流方程,形成泰勒展开式,最终构建牛顿法完成模型计算。(2)针对多区域存在信息壁垒的潮流运算,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潮流模型。所提的潮流模型包含P-θ协调和V-Q协调两层运行计算。局部线性回归(LWLR)嵌入所提的潮流模型,其中为了利用更多的历史数据信息,LWLR被改进,在IEEE300中测试比传统的LWLR更精确且鲁棒性更好。提出的PF模型只需要有限的信息可以得到高程度的收敛性。与需要大量数据的统一迭代法的潮流模型相比,所提的PF模型具备额外的优势是可以提供额外信息来定位“问题”区域。(3)为了优化子区域潮流计算的收敛性,建立电力系统博弈模型,并采用演化算法生成潮流结果,算例表明该方法比牛顿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同时使用建立的博弈模型对最小开机数判定进行了研究。(4)为了抑制新能源出力的随机性对多区域电网的影响,建立多区域中子区域的潮流外特性稳定控制模型,引入基于松弛法的协调演化算法求解,案例结果显示所提模型可以减少新能源出力波动对多区域潮流稳定性的影响。
赵源筱[2](2021)在《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可持续发展与节能环保的战略要求,使可再生能源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但是,风电与光伏机组的出力具有波动性和不确定性,水电机组受水锤效应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反调节特性,上述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并网将会削弱电力系统频率稳定性,提高电力系统频率控制难度。自动发电控制作为电力系统二次调频的重要手段,也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本文根据自动发电控制(AGC)在一个周期内的时序执行过程,将其主要步骤划分为需求计算、功率分配和机组响应,分别针对上述三个阶段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控制策略,用以提高自动发电控制系统的计算准确性、调节稳定性和响应迅捷性。在需求计算阶段,随着系统遭受不确定性扰动风险的增加,采用传统控制器来计算区域控制需求已经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无法有效保障频率控制的灵活性和鲁棒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基于数据驱动的区域控制需求计算参数实时选取方法。设计了将传统控制方法与深度强化学习相结合的AGC控制器,通过合理设计控制器与电力系统交互模式,使控制器保持对电力系统最新状态的认知,提高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在面临复杂、不确定性扰动时的调节灵活性和控制鲁棒性。在功率分配阶段,水电渗透率的提高会加剧水锤效应的负面影响,如果AGC调节资源分配不合理,会引发电力系统频率的超低频振荡。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抑制超低频振荡AGC信号优化分配策略。在充分考虑水轮机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于量化评估机组表现性能的频域和时域指标。为了防止调频资源进行无效调节,提出了待调节功率的修正策略。应用所提出的机组表现性能指标建立了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的AGC功率优化分配模型,保证自动发电控制系统较高调节能力的同时,提高了频率稳定性。在机组响应阶段,随着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能大规模并网,系统遭到的功率扰动不断加剧,而火电机组受其爬坡能力的限制,已经愈发难以高效响应AGC功率调节指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研究了考虑功率变化速率的储能辅助单台火电机组响应AGC指令的控制策略。提出了储能-火电机组协调动作模式,既减少了储能的不必要动作,又保证了储能优势的充分发挥。提出了储能功率基点设置方案对储能进行必要的能量管理,实现以较小容量的储能,有效地提高火电-储能联合系统的响应能力。
郭竞之[3](2021)在《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进步,社会对电力能源供应的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发电厂总装机规模也不断增加。随着电网规模的逐渐增大,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很有必要提升电网稳定性、安全性、电能质量而满足其未来发展要求,这就需要开发出高性能的发电企业监控系统。某水电站是四川东北部高压传输电网的主力电站,担负着高压传输电网调节波峰、调节频率与意外突发事故配备等重要工作任务。2001年5月投入正式运行的南瑞SSJ 3060型计算机监控系统为安全、连续、稳定发供电打下了坚实的设备基础,提高了电站的综合自动化水平。本文研究了此水电站监控系统的性能缺陷和难扩展相关问题,依据电力标准要求而对其进行重新设计。首先叙述了当前水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进步实际情况,根据水电站监控系统的真实状况以及特征,在对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需求研究的基础之上,指出了满足实际要求的设计方案。通过对计算机监控系统网络组成结构、上位机、现地控制单元、安全防护、AGC/AVC(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等进行研究,结合现场的设备结构及实际生产情况,找到符合要求且安全可行的设计方案。在对系统整体结构进行设计的基础上,对硬件、软件进行了选型配置,同时对开停机流程、AVC/AGC等功能进行了研究设计,提高了生产运行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当代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是集自动智能化专业技术、电子信息化专业技术、网络专业技术、多数字媒体专业技术等多专业学科的结果。计算机监控系统通过对水电站运行设备的展开参数采集、实时监视、调节控制、操作,在节约人力成本,减轻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安全可靠性。
龚梦[4](2020)在《考虑风电功率输出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AGC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作为电力系统二次调频的重要手段,一直受到各方面的重视。随着新能源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风电渗透率不断提高,风能的间歇性、随机性等特征对电网频率控制带来的不利影响已引起广泛关注。工程试验数据及相关研究表明,风力发电功率对系统容量的占比越高,对电力系统频率特性的影响越明显。本文从风电功率输出变化对AGC系统参数的影响出发,提出一种补偿型模型预测控制(Model Predictive Control,MPC)策略,以应对风电功率输出的不确定性对传统AGC的负面影响。具体内容如下:(1)在AGC调频基本原理基础上,阐述了AGC各单元传递函数模型和仿真模型构建机理,形成区域互联电力系统AGC模型;并对区域之间功率交换特性、基本控制方式以及系统中的约束进行描述。(2)考虑到AGC参数对系统控制性能的决定作用,重点考察电力系统单位调节功率和电力系统惯性时间常数的变化对系统控制性能指标的影响。定义风电动态渗透率为风电实时输出功率与系统容量的比值,分析其对电力系统单位调节功率以及惯性时间常数的影响机理,进而获得风电动态渗透率变化对AGC参数设定及控制性能影响的对应关系。(3)以MPC作为基础控制策略应用于含风电电力系统的AGC模型中,从预测模型、滚动优化和反馈校正等方面,阐述了MPC的基本原理和控制机制,并通过Matlab/Simulik构建两区域电力系统AGC模型,仿真验证了MPC作为控制器进行自动发电控制的有效性。(4)在MPC基础上,结合风电功率输出不确定性对AGC系统参数设定的影响,提出补偿型MPC控制策略,构建传统MPC与补偿环节的串联结构形式,并针对电力系统在不同风电动态渗透率下的频率特性,采用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对补偿环节参数进行优化,通过补偿环节参数随渗透率改变的动态调整机制的设计,使控制器能够适应风电功率输出的不确定性变化。(5)在Matlab/Simulik环境下进行仿真验证,通过模拟风机连锁故障、风电机组和常规机组的进入和撤出等导致风电动态渗透率发生改变时,所提方法对系统频率控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石家魁[5](2020)在《大型汽轮发电机组AGC性能综合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当前,由于风电等具有强随机不确定性的新能源发电的大规模消纳需求,电网对火电机组的AGC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火电机组AGC的综合调节能力,长期以来都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现有研究主要以锅炉、汽轮机以及相关辅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对AGC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机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或改造方法。然而,实际火电机组类型繁多、设备状况不同、运行条件复杂多变,因此,难以通过单一方法实现对AG C性能的大幅改善。因此,本文以达拉特电厂的6台大型汽轮发电机组为研究对象,开展提高机组AGC调节性能的综合优化方法研究,从锅炉主汽温、汽轮机负荷信号及辅机设备三方面开展相应的控制策略优化,并进行相应的仿真验证分析。首先,开展了对过热蒸汽温度系统的研究学习,因过热蒸汽系统属于机组机炉协调中的关键组成,主蒸汽参数的调节质量直接影响着整个机组协调控制效果,且其自身所具有的大惯性、大延迟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机组参与AGC调节的性能。因此,在研究中通过充分分析系统特性,提出了将状态-预测与多模型相结合的控制策略,来提高主蒸汽温度调节质量,减少因主汽温度波动、滞后对机组AGC调节性能的影响;然后,鉴于汽轮机系统是协调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其与过热蒸汽系统同样具有滞后及延迟的特点,所以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汽轮机控制侧提出一种分级前馈优化策略,通过对机组AGC负荷信号的处理,使得机组在调节过程中合理利用机组储能,以提高负荷响应速率,从而改善机组的AGC的调节性能;此外,在本课题研究中,针对主要辅机系统,首先借鉴主汽轮机调节优化的思想,提出一种火电机组给水泵小汽轮机转速线性控制的优化方法,该方法辨识并获得了调节阀门对小汽轮机进汽流量的非线性控制曲线,实现了给水泵转速的快速调节响应、锅炉给水的持续均匀供给,有效提升了机组负荷响应能力;此外针对现有捞渣机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改造升级。上述辅机系统虽然未直接影响机组AGC的调节性能,但系统进行高效性、快速性的优化升级为提升机组AGC整体调节性能起到了铺垫作用。最后,针对便于实施的汽轮机分级前馈控制策略、小汽轮机流量特性曲线优化以及捞渣机水位测量方法,在达拉特电厂6台330MW供热机组实际改造应用,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朱炳铨,谷炜,郑翔,叶聪琪,童存智[6](2019)在《省级电网实时自动运行技术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运行特点,对现有及未来将应用的电网调控技术能够实现省级电网实时自动运行的程度及范围做了研究评估。对综合智能分析与告警、在线安全分析、动态特性分析、调控一体化等现有电网调控运行框架技术做了综述;分析论证了这些技术如何经深化应用和整合,全方位深层次地主导负荷平衡、电压控制、限额控制、倒闸操作、风险评估预警、故障协同处置等调控运行主要业务,通过SCADA、 AGC、 AVC、遥控倒闸操作等底层技术手段,实现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频率、电压、安全性的多目标自动闭环控制,实现电网实时运行阶段的自动运行;对大数据分析、调控云平台、调度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如何在电网调控的应用上全面深层次地辅助人工工作的前景做了研究和展望。
陈罗[7](2019)在《含规模化新能源的区域网频率稳定性分析及控制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功率大规模并网,区域电网内传统调频机组不仅需要满足内部用电负荷变化带来的调频容量需求,还需要快速跟踪应对间歇性新能源功率波动所额外增添的调频压力,对区域网频率稳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样也限制了新能源的接入比例。因此,本文从维持区域网频率稳定的角度出发,以宁夏区域电网为例,通过仿真实例深入研究了风光功率波动对宁夏区域电网频率稳定的影响,并以电网频差不超过±0.1Hz为约束条件,提出了规模化新能源功率并网背景下区域网频率波动控制的有效方法。首先,针对宁夏电网当前面临的大规模新能源就地消纳问题,结合该电网实际电源负荷结构特点,建立了考虑风光功率波动的区域网频率控制分析系统模型,并重点考虑了其主要调频机组—火电机组详细结构与主要控制逻辑、水轮机参与调频模型以及多机并网的系统结构。该系统模型能够真实反映出新能源功率波动及负荷突变时区域网的实际调频动态特性,为后续研究规模化风光功率波动对宁夏区域电网频率稳定性分析和控制优化策略奠定了基础。接着,从扰动源头出发,结合实测数据,分别在秒级和分钟级时间尺度上分析了现有风光功率及负荷的波动特性,提出了将风光发电功率当成“负”负荷的等效负荷研究方式,定性分析了间歇性风光功率接入可能给宁夏电网频率稳定带来的问题,并结合所建区域电网频率控制系统模型,以频差波动限值为约束条件,在不同负荷场景下,定量仿真得到了引起宁夏电网频差波动超限的风光功率突变域,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一二次调频角度分析,得出目前限制规模化新能源接入的制约因素,进而为后文有针对性地制定改善网频波动的控制优化策略奠定基础。然后,针对由电网传统调频能力不足导致网频波动过大的问题,在其原有基础上分别提出了优化策略。对于秒级低幅风光功率波动分量,在保证发电机组安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采用以电网频差为自变量的变调差系数和以频差变化率作为微分前馈信号的一次调频综合控制优化策略来提高电网内并网机组的一次调频能力;对于分钟级高幅风光功率波动分量,将考虑了预测误差影响的风光功率预测值引入AGC前馈通道,从而提升并网AGC机组的二次调频能力。并分别通过实例仿真,验证了以上两种优化策略的有效性。最后,为进一步抑制由新能源功率波动引起的大频差扰动,本文在以传统调频控制优化为主导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在电网侧配置电池储能参与辅助一次调频控制和在需求侧结合电解铝负荷调节的辅助调频策略,以主辅协调配合的方式最大程度提升电网整体调频性能,并采用模型仿真手段分别验证了以上两种辅助调频方式的有效性。
田猛[8](2019)在《330MW供热机组协调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和应用》文中提出电力在我国国民生产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火力发电目前依然是我国电力生产的主要方式,占用和消耗着大量的煤炭资源。研究火力发电厂的经济运行,提高电力生产过程能源转换效率,降低生产过程煤耗,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协调控制系统是火电厂自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机组容量的不断增大和电网对各机组负荷调节性能要求的加强,火力发电机组对协调控制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协调控制系统目前已经成为现代化火力发电厂自动控制的核心。本文结合江苏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2×330MW亚临界供热机组控制方面的工程实践案例,对330MW供热机组中引入的基本功能和控制策略进行了全面优化,有效的应对了企业当前存在的一些控制方面问题,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提升了330MW供热机组的自动化监控水平,为国内同类型供热机组的控制策略的改进提供了可行的建议。具体为:阐述了协调控制系统的任务、组成及相关的运行方式。同时,对一次调频的功能和技术指标、自动发电控制(AGC)的功能、快速减负荷(RB)的功能等进行了分析。对传统的协调控制策略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传统协调控制系统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控制系统无法适应煤种变化及不能有效消除扰动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的2×330MW亚临界供热机组协调被控对象的具体特点,采用预测控制及神经网络等先进控制技术,提出了基于先进控制技术的330MW亚临界供热机组的协调优化控制方案,并对先进的协调控制系统及相关控制技术进行了分析。介绍了先进协调优化控制系统的现场实施过程,阐述了优化控制系统的软、硬件特点及优化平台的优点。以淮阴发电有限责任公司#3机组为对象,将先进协调优化系统应用于现场实践中,并进行了CCS变负荷试验、AGC变负荷试验及一次调频性能试验等,论文对性能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应用结果表明,先进协调优化控制系统有效提高了机组的变负荷能力及机组的调峰调频能力,明显减小了机组在变负荷过程中其关键运行参数的波动,实现了机组的稳定、经济运行。分七个工况对机组进行了RB现场试验,论文对RB控制逻辑及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杨荣照[9](2019)在《云南电网AGC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策略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云南电网异步运行后,转动惯量下降,本地负荷阻尼水平下降,水电比例大、火电比例小,在水电调速器死区内,频率变化对负荷扰动非常敏感,单步100MW的功率调节可能引起0.1Hz的波动,同时还面临着千万千瓦级调峰和大扰动后快速恢复频率的挑战。研究制定适用于云南高比例水电大规模送出系统的AGC协调控制策略,在保持频率稳定性的基础上实现千万千瓦级调峰的顺利进行和大扰动后频率快速恢复的调节需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异步联网前后云南电网自身频率特性变化入手,系统梳理了电网频率特性变化与一、二次调频以及直流频率限制器(frequency limit controller,FLC)等调频手段间的关系。从实际运行案例中深入分析AGC控制在主站侧、电厂侧以及机组侧存在的问题。其次,针对试运行期间出现的由AGC主导的振荡周期为40-60秒的频率振荡现象,建立包含AGC控制环节的分段线性化频率稳定性分析模型,研究了运行方式以及AGC控制参数对频率波动的影响,进一步研究揭示一次调频与AGC在振荡过程中的相互影响,提出高比例水电大规模送出系统的B参数整定方法。最后,结合云南电网实际运行情况,提出高比例水电大规模送出系统的AGC控制协调策略。在主站侧层面,探讨四种控制策略的优缺点,提出改进的FFC+FFC策略;在电厂侧层面,改造SCHER频率反向小步长返回基点模式,在守住联络线功率的同时,防止大步长返回基点对电网频率产生新的冲击;在机组侧层面,完善脉冲调节方式机组一次调频与AGC协调控制问题,降低AGC将一次调频动作量复归的影响。实际运行表明,本文提出的AGC协调控制策略在有效抑制频率振荡的同时,兼顾大扰动下AGC的快速调节性能,云南电网0.1Hz频率合格率显着提高,频率质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刘荣辉[10](2019)在《新能源接入下辅助服务交易体系及成本分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电力市场改革正有序推进,辅助服务市场建设不但要考虑电力系统实际还要与现货市场建设方向相契合。我国电力系统在市场建设、资源禀赋和电网结构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这增加了我国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的难度。同时,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导致电力系统辅助服务需求增加,使辅助服务成本大大升高,然而我国目前辅助服务成本分摊机制不够健全,市场公平性难以保障。因此,研究符合我国实际的辅助服务交易体系和合适的成本分摊方法对推进我国电力市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总结国外经验及我国辅助服务市场发展情况,为辅助服务交易体系建立提供依据。根据我国电网实际,结合现货市场建设,对我国的辅助服务交易体系进行了探讨,提出初期辅助服务市场和完善的辅助服务分步推进的策略,并着重分析了初期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体系。提出含有偿调峰的调度模式,电量市场中考虑深度调峰成本和启停调峰成本,可以实现我国目前辅助服务管理办法到现货市场的有效过渡。针对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导致的辅助服务需求增加及其成本分摊不公的问题,本文引入主动调峰能力的概念,以区别波动性电源(VG)和常规电源调峰特性。以新能源均值出力参考场景为基础提出了调峰费用分摊新方法,仿真结果表明新能源的接入将大大增加常规机组调峰成本,本方法可以有效量化新能源波动性导致的调峰成本增量。通过类比条件风险价值,建立了条件风险备用模型,并基于此提出了旋转备用成本分摊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风险因素概率分布尾部风险较大的情况,有效衡量了风险因素度系统充裕性的影响,将旋转备用成本分摊至风电场、光伏电站、负荷方和常规发电厂。本文对我国电力市场改革及大规模新能源接入背景下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体系及调峰和旋转备用成本分摊方法进行研究,新的调度模型和成本分摊方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二、AGC在宁夏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GC在宁夏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区域不完全信息下潮流算法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多平衡机研究现状 |
1.2 多区域间功率协调控制研究现状 |
1.3 考虑不完全信息下多区域间潮流估算方法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章 多区域多平衡机潮流计算模型 |
2.1 基础潮流模型 |
2.2 考虑多区域多平衡机的潮流模型 |
2.2.1 子区域内潮流控制 |
2.2.2 区域间断面潮流控制 |
2.3 统一迭代法的潮流计算模型 |
2.4 案例计算及分析 |
2.4.1 案例计算 |
2.4.2 结果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考虑不完全信息下多区域的潮流模型 |
3.1 信息不完全对多区域潮流的影响 |
3.2 针对信息不完全下多区域潮流计算的模型建立 |
3.2.1 V-Q协调 |
3.2.2 P-θ协调 |
3.3 LWLR的应用分析及其改进 |
3.3.1 传统的LWLR |
3.3.2 LWLR的改进 |
3.3.3 改进后LWLR性能分析 |
3.4 案例计算及分析 |
3.4.1 案例计算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博弈模型在子区域潮流算法中的应用 |
4.1 经典非合作潮流分布模型及其修正 |
4.2 基于博弈论的潮流算法模型建立 |
4.2.1 有功潮流博弈模型建立及求解算法 |
4.2.2 纳什均衡存在证明 |
4.2.3 完成潮流博弈模型建立及潮流算法构建 |
4.3 博弈模型在子区域潮流中的应用及性能分析 |
4.4 博弈模型的进一步应用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新能源有功不确定下多区域潮流稳定控制模型 |
5.1 新能源有功出力不确定性对多区域潮流稳定的影响 |
5.2 多区域潮流外特性稳定控制模型 |
5.2.1 鲁棒模型建立 |
5.2.2 鲁棒问题的求解 |
5.3 模型求解算法框架及实现 |
5.4 案例计算及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自动发电控制研究综述 |
1.2.1 区域控制需求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调度侧功率信号分配策略研究现状 |
1.2.3 机组侧调节指令响应模式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工作概述 |
1.3.1 论文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2 论文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区域控制需求计算参数实时选取方法 |
2.1 引言 |
2.2 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 |
2.3 基于确定性策略梯度算法的自动发电控制方法 |
2.3.1 AGC控制器设计 |
2.3.2 智能体与环境交互模式 |
2.3.3 算法流程 |
2.4 算例分析 |
2.4.1 算例介绍 |
2.4.2 控制器学习过程分析 |
2.4.3 频率控制效果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抑制超低频振荡的AGC信号优化分配策略 |
3.1 引言 |
3.2 机组性能评估指标 |
3.2.1 频域指标 |
3.2.2 时域指标 |
3.3 AGC信号分配策略 |
3.3.1 AGC框架及其通信模式 |
3.3.2 机组可接受调度标识定义 |
3.3.3 待分配功率修正策略 |
3.3.4 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的优化分配模型 |
3.4 算例分析 |
3.4.1 对照策略 |
3.4.2 基于IEEE10机39 节点系统的仿真分析 |
3.4.3 基于云南电网的仿真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功率变化速率的储能辅助单机调频控制策略 |
4.1 引言 |
4.2 含储能系统的电力系统有功-频率模型 |
4.3 储能辅助火电机组响应AGC信号控制策略 |
4.3.1 储能与火电机组协调动作模式 |
4.3.2 储能的基点功率设置 |
4.4 算例分析 |
4.4.1 基于风火储联合系统的仿真分析 |
4.4.2 基于云南电网的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工作总结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3)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功能与需求分析 |
2.1 基本需求 |
2.1.1 现地控制级 |
2.1.2 电厂控制级 |
2.2 功能需求 |
2.2.1 系统软件需求 |
2.2.2 开发软件需求 |
2.2.3 应用软件需求 |
2.3 性能需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总体设计 |
3.1 监控对象 |
3.2 设计原则 |
3.3 结构设计 |
3.4 设计难点及解决方案 |
3.4.1 数据采集软件的问题 |
3.4.2 主控平台与被控设备通讯软件配置参数及数据库修改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 |
4.1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1.1 上位机的硬件需求 |
4.1.2 上位机的硬件设计 |
4.2 现地控制单元(LCU)的硬件设计 |
4.2.1 现地控制单元(LCU)概述 |
4.2.2 现地控制单元(LCU)功能需求分析 |
4.2.3 机组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4 公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5 开关站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2.6 闸门LCU控制单元硬件设计与配置 |
4.3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 |
4.3.1 主要安全风险分析 |
4.3.2 安全防护硬件设计的总体原则 |
4.3.3 分区防护 |
4.3.4 硬件设计 |
4.4 不间断电源系统(UPS)的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界面设计 |
5.1.1 设计原则 |
5.1.2 监控系统、触摸屏界面设计 |
5.2 系统平台 |
5.3 软件设计 |
5.3.1 监控系统的软件结构 |
5.3.2 监控软件功能模块 |
5.3.3 软件设计思想 |
5.3.4 监控系统应用软件 |
5.4 机组自动控制流程的软件设计 |
5.4.1 开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2 开机过程控制PLC程序设计 |
5.4.3 正常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4 正常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4.5 事故停机过程控制流程框图 |
5.4.6 事故停机过程PLC程序设计 |
5.5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设计 |
5.5.1 自动发电控制(AGC)的设计 |
5.5.2 自动电压控制(AVC)的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测试与评估分析 |
6.1 测试目的和计划 |
6.1.1 测试目的 |
6.1.2 测试计划 |
6.2 系统的试运行 |
6.2.1 运行监视和事件报警 |
6.2.2 顺控流程控制 |
6.2.3 机组自动发电控制(AGC) |
6.2.4 机组自动电压控制(AVC) |
6.3 系统的测试用例 |
6.4 服务器性能测试 |
6.4.1 用户的并发数据测试 |
6.4.2 服务器流量需求测试 |
6.4.3 实时性的测试 |
6.5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6.6 系统优缺点分析及解决思路 |
6.6.1 系统整体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2 LCU硬件回路及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3 上位机软件程序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6.4 设备布置优缺点及解决思路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考虑风电功率输出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AGC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AGC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AGC的发展 |
1.2.2 AGC控制方法 |
1.3 风电发展及其对传统AGC的影响 |
1.3.1 风电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
1.3.2 含风电电力系统AGC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自动发电控制系统原理及构成 |
2.1 AGC基本原理 |
2.1.1 一次调频 |
2.1.2 二次调频 |
2.1.3 三次调频 |
2.2 AGC系统模型 |
2.2.1 各单元模型分析 |
2.2.2 区域互联AGC系统模型 |
2.3 AGC控制方式 |
2.4 系统约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电输出变化对AGC系统参数的影响 |
3.1 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单位调节功率的影响 |
3.2 风电接入对电力系统惯性时间常数的影响 |
3.2.1 电力系统惯性时间常数 |
3.2.2 风电对电力系统惯性时间常数的影响 |
3.3 风电输出对AGC参数的影响分析 |
3.3.1 机组调差系数变化模型 |
3.3.2 负荷阻尼系数变化模型 |
3.3.3 频率偏差系数变化模型 |
3.4 仿真分析 |
3.4.1 风电动态渗透率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
3.4.2 AGC参数对系统频率调整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互联电力系统AGC方法 |
4.1 模型预测控制 |
4.1.1 基本原理 |
4.1.2 控制系统模型 |
4.2 含MPC的两区域AGC系统模型构建 |
4.3 基于MPC的 AGC系统设计与仿真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补偿型MPC的 AGC系统设计 |
5.1 补偿型MPC设计 |
5.1.1 补偿机理 |
5.1.2 参数优化 |
5.2 基于补偿型MPC的两区域AGC系统模型构建 |
5.3 仿真分析 |
5.3.1 固定渗透率的静态负荷响应 |
5.3.2 渗透率动态变化时的随机负荷响应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大型汽轮发电机组AGC性能综合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围绕锅炉控制开展AGC优化的研究现状 |
1.2.2 围绕汽轮机控制开展AGC优化的研究现状 |
1.2.3 围绕辅机设备开展优化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章节安排 |
1.3.1 研究对象介绍及基本思路 |
1.3.2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火电机组AGC性能优化的基本理论分析 |
2.1 引言 |
2.2 火电机组AGC的基本原理及其性能影响因素 |
2.2.1 AGC的基本原理 |
2.2.2 AGC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 AGC性能优化的基本思路 |
2.3.1 锅炉侧的相关优化 |
2.3.2 汽轮机侧的相关优化 |
2.3.3 辅机侧的相关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主汽温的模糊状态变量—预测控制策略 |
3.1 引言 |
3.2 模糊状态变量—预测控制策略 |
3.2.1 控制器设计 |
3.2.2 模糊模型-状态反馈控制 |
3.3 建模仿真及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汽轮机分级前馈补偿优化策略 |
4.1 引言 |
4.2 单级前馈控制的优势及局限性分析 |
4.3 汽轮机分级前馈补偿的优化方法 |
4.3.1 功率前馈控制回路优化设计 |
4.3.2 控制参数获取方法 |
4.4 建模仿真及结果分析 |
4.4.1 仿真模型及参数设置 |
4.4.2 仿真结果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机组辅机设备控制系统的优化 |
5.1 引言 |
5.2 给水泵小汽轮机转速线性调节的优化 |
5.2.1 传统汽泵转速控制及存在问题分析 |
5.2.2 小汽轮机转速线性调节的优化方法 |
5.2.3 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 |
5.3 锅炉GBL型捞渣机控制系统的优化 |
5.3.1 机组捞渣机概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
5.3.2 捞渣机控制优化及实现 |
5.3.3 实际应用及效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省级电网实时自动运行技术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电网调控运行框架技术综述 |
1.1 综合智能分析与告警 |
1.2 在线安全分析 |
1.3 动态特性分析 |
1.4 调控一体化 |
1.5 底层技术概述 |
2 深化应用及整合下的电网实时自动运行调控技术研究 |
2.1 基于在线安全分析的负荷平衡 |
2.2 基于在线安全分析的电压控制 |
2.3 基于在线安全分析的限额控制 |
2.4 基于在线安全分析和调控一体化的调度倒闸操作 |
2.5 基于在线安全分析和动态特性分析的风险评估预控 |
2.6 基于故障综合智能告警和调控一体化的电网故障协同处置 |
3 前沿技术在电网实时全自动运行的应用前景 |
3.1 大数据分析 |
3.2 调控云平台 |
3.3 人工智能 |
3.4 调度机器人 |
4 结语 |
(7)含规模化新能源的区域网频率稳定性分析及控制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考虑新能源功率波动的区域网频率控制分析模型研究现状 |
1.2.2 新能源功率波动对区域网频率稳定性影响的研究现状 |
1.2.3 规模化新能源接入下抑制网频波动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章 考虑风光波动宁夏电网频率控制分析模型 |
2.1 引言 |
2.2 宁夏电网电源情况简介 |
2.3 调频发电机组模型 |
2.3.1 单元机组模型 |
2.3.2 水电机组模型 |
2.4 含风光功率波动的区域网频率控制分析刚性集结系统模型 |
2.4.1 区域多机并网系统的刚性集结模型 |
2.4.2 考虑风光功率波动的区域网一二次调频分析模型 |
2.5 用于宁夏电网频率波动控制分析的仿真模型及特性分析 |
2.5.1 用于宁夏电网频率波动控制分析的仿真模型 |
2.5.2 模型特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风光功率波动对宁夏电网频率影响实例分析 |
3.1 引言 |
3.2 宁夏电网风光功率及负荷的波动特性分析 |
3.2.1 风电功率波动特性分析 |
3.2.2 光伏功率波动特性分析 |
3.2.3 负荷波动特性分析 |
3.2.4 等效负荷波动特性分析 |
3.3 风光接入对宁夏电网频率影响实例仿真分析 |
3.3.1 风光接入给宁夏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的问题 |
3.3.2 引起宁夏电网频率偏差超限的风光功率突变域仿真 |
3.3.3 现有规模化风光接入对宁夏电网频率的影响的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宁夏电网传统一二次调频控制优化策略研究 |
4.1 引言 |
4.2 一次调频优化控制策略 |
4.2.1 变调差系数的一次调频控制策略 |
4.2.2 结合电网频差变化率的一次调频微分前馈控制策略 |
4.2.3 两种策略协调配合仿真分析 |
4.3 结合风光功率预测值的二次调频前馈控制 |
4.3.1 提升AGC调节性能的前馈控制仿真分析 |
4.3.2 考虑风光功率预测误差的前馈控制仿真分析 |
4.4 一二次调频协调配合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考虑风光功率波动的宁夏电网辅助调频策略 |
5.1 引言 |
5.2 结合电池储能的一次网频波动辅助控制优化 |
5.2.1 储能系统辅助参与一次网频波动控制的机理分析 |
5.2.2 电池储能参与一次网频波动辅助控制的模型 |
5.2.3 电池储能参与一次网频波动辅助控制优化策略及仿真分析 |
5.3 考虑电解铝负荷参与的需求侧响应调频控制优化 |
5.3.1 电解铝负荷的调节特性 |
5.3.2 考虑电解铝负荷参与的需求侧响应调频模型 |
5.3.3 抑制网频波动的需求侧响应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8)330MW供热机组协调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和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电网需求分析 |
1.1.2 供热机组运行分析 |
1.2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协调控制系统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协调控制系统理论分析 |
2.1 协调控制系统 |
2.1.1 协调控制系统概述 |
2.1.2 协调控制系统的组成 |
2.1.3 协调控制系统的运行方式 |
2.2 一次调频 |
2.2.1 一次调频含义 |
2.2.2 一次调频技术指标 |
2.2.3 一次调频功能 |
2.3 自动发电控制 |
2.3.1 自动发电控制概念 |
2.3.2 自动发电控制功能 |
2.4 RB功能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协调控制系统策略优化 |
3.1 传统协调控制策略分析 |
3.1.1 机炉主控制器 |
3.1.2 负荷指令控制回路 |
3.1.3 RB功能 |
3.1.4 传统协调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 |
3.2 基于先进技术的协调系统优化分析 |
3.2.1 基于先进技术的协调系统优化方案及特点 |
3.2.2 协调系统优化的预测控制技术 |
3.2.3 协调系统优化的神经网络技术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先进协调控制系统的现场实践和性能分析 |
4.1 工程概况 |
4.2 协调系统优化实施 |
4.2.1 协调实时优化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 |
4.2.2 协调实时优化系统平台与DCS接口 |
4.2.3 协调系统优化平台的优点及实施 |
4.2.4 协调优化系统的投用 |
4.3 协调系统优化后现场应用 |
4.3.1 CCS变负荷试验控制性能分析 |
4.3.2 一次调频试验性能分析 |
4.3.3 AGC试验性能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330MW机组RB试验和分析 |
5.1 RB控制逻辑功能修改 |
5.2 RB试验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9)云南电网AGC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策略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云南异步送端电网频率控制研究现状 |
1.2.2 AGC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
1.2.3 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
1.3 本文工作安排 |
第二章 云南电网调频特性及AGC建模分析 |
2.1 异步前后云南电网调频特性的变化 |
2.1.1 云南电网运行特性变化 |
2.1.2 云南电网调频架构变化 |
2.2 云南电网AGC控制过程及原理 |
2.2.1 主站侧AGC控制 |
2.2.2 电厂侧AGC控制 |
2.2.3 机组侧AGC控制 |
2.3 云南电网AGC调频问题分析 |
2.3.1 主站侧AGC调频问题分析 |
2.3.2 电厂侧AGC调频问题分析 |
2.3.3 机组侧AGC调频问题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AGC主导的频率超低频振荡机理分析 |
3.1 云南电网频率响应特性变化及超低频振荡现象 |
3.1.1 云南电网频率响应特性变化 |
3.1.2 超低频振现象的特征 |
3.2 包含AGC控制的频率稳定性分析模型 |
3.2.1 多机系统发电机转子运动方程 |
3.2.2 水轮机模型 |
3.2.3 调速器模型 |
3.2.4 AGC控制系统模型 |
3.2.5 全系统分段线性化模型 |
3.3 超低频振荡的小干扰分析 |
3.3.1 全系统状态方程 |
3.3.2 运行方式变化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3.3.3 AGC参数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3.3.4 AGC与一次调频间的相互影响 |
3.3.5 频率偏差系数B的整定方法 |
3.4 基于PSD-FDS时域仿真复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电网AGC控制策略优化 |
4.1 AGC协调控制策略要求 |
4.2 主站侧AGC控制策略优化 |
4.2.1 控制区间联络线功率变化理论分析 |
4.2.2 主站侧AGC控制模式设计及仿真分析 |
4.2.3 ACE计算方式讨论 |
4.3 电厂侧AGC控制策略优化 |
4.4 机组侧AGC控制策略优化 |
4.5 AGC协调控制策略时域仿真校验 |
4.6 实际运行效果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新能源接入下辅助服务交易体系及成本分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辅助服务市场体系研究现状 |
1.2.2 辅助服务成本分摊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创新点及研究内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国内外辅助服务市场对比分析 |
2.1 国外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综合分析 |
2.1.1 国外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基本情况 |
2.1.2 典型国家和地区辅助服务市场对比 |
2.2 国内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综合分析 |
2.2.1 我国辅助服务市场发展历程 |
2.2.2 我国已建成辅助服务市场基本情况 |
2.2.3 某省辅助服务运营基础 |
2.2.4 我国辅助服务市场建设存在的问题 |
2.3 国外辅助服务市场的借鉴意义 |
2.3.1 国外辅助服务市场与我国辅助服务市场异同点分析 |
2.3.2 国外辅助服务市场建设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体系及调度模式 |
3.1 辅助服务市场交易体系探讨 |
3.1.1 辅助服务交易品种 |
3.1.2 辅助服务市场结构和交易周期 |
3.1.3 交易决策 |
3.1.4 辅助服务竞价流程 |
3.1.5 数据申报 |
3.1.6 定价机制和提供方式 |
3.1.7 费用来源与考核 |
3.1.8 信息发布 |
3.2 辅助服务市场调度模式 |
3.2.1 含有偿调峰的调度模型 |
3.2.2 算列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能源接入下的辅助服务成本分摊机制 |
4.1 调峰服务成本分摊 |
4.1.1 风电和光伏对调峰成本的影响 |
4.1.2 VG接入下的调峰成本分摊新方法 |
4.1.3 算例分析 |
4.1.4 VG对电力公司和发电厂调峰成本的影响 |
4.2 旋转备用服务成本分摊 |
4.2.1 风险处理 |
4.2.2 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条件风险备用模型 |
4.2.3 算例分析 |
4.2.4 风电和光伏对电力公司和发电厂备用成本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目录 |
附录C 附表 |
四、AGC在宁夏电力系统调度运行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区域不完全信息下潮流算法及其应用[D]. 陈全. 山东大学, 2021(12)
- [2]含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自动发电控制策略研究[D]. 赵源筱. 浙江大学, 2021(08)
- [3]某水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郭竞之.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4]考虑风电功率输出不确定性的电力系统AGC策略研究[D]. 龚梦.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8)
- [5]大型汽轮发电机组AGC性能综合优化策略研究[D]. 石家魁. 东北电力大学, 2020(02)
- [6]省级电网实时自动运行技术研究综述[J]. 朱炳铨,谷炜,郑翔,叶聪琪,童存智. 浙江电力, 2019(08)
- [7]含规模化新能源的区域网频率稳定性分析及控制优化策略研究[D]. 陈罗.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8]330MW供热机组协调优化控制策略研究和应用[D]. 田猛. 东南大学, 2019(05)
- [9]云南电网AGC稳定性分析及控制策略优化[D]. 杨荣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10]新能源接入下辅助服务交易体系及成本分摊研究[D]. 刘荣辉. 湖南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