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决策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周丽[1](2020)在《大规模定制条件下BOM体系建设研究 ——以S公司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互联网技术与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顾客对个性化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单单是价格、技术等传统方式的竞争而是转变成对时间、个性化需求的竞争。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给客户并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已成为当前企业竞争的趋势,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产生了大规模定制生产。大规模定制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需要进行相应的业务变革来适应这一变化,而作为贯穿全企业业务链的BOM管理也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才能支撑这一业务流程体系的改革。本文结合S公司BOM管理的现状问题以及大规模定制条件下提出的新要求与当前实施的BOM体系建设的项目情况,分析在大规模定制条件下BOM体系建设的方法、实施应用及实施BOM体系建设带来的成效。本文详细地分析了在大规模定制条件下BOM如何组织、如何通过一体化配置管理打通规划、研发、销售、生产各业务领域;如何实现全业务链的一体化BOM管理,如何支持从规划阶段、到产品开发、到工艺制造、到生产物流、到售后服务的生产创造过程及预测与计划、销售与订单、订单与排产的订单交付流程以及企业级变更的管理,建立端到端的变更框架、保证变更单与变更数据的紧耦合,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BOM体系建设不仅仅是一个IT信息化系统的项目,还需要相应的业务流程和体系的建设才能真正的落蒂,因此本文还分析了在BOM体系建设过程中如何进行业务流程改进,包括组织架构调整及职责分工定义、业务流程与规范定义、BOM数据的梳理验证及迁移等,从而保证BOM体系建设能够真正的落蒂执行。S公司通过BOM体系建设及BOM系统的实施与应用,大大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通过BOM架构的调整,从单一车型的BOM管理方式转化成超级可配置的BOM管理方式,使BOM维护量减少60%以上;另外通过实现一体化BOM管理打通了规划、研发、销售、生产各业务领域,避免各业务领域之间信息重复维护、转换,减少工作量并且使大批量生产阶段的BOM数据准确率基本达到100%;通过实现一体化的配置管理打通了工程、生产、销售,可支持用户定制化点单,并可直接将订单的配置信息直接转化成订单所需的物料信息,可支持引导式销售、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快速响应市场的要求;通过实现一体化变更管理,将变更内容与变更单紧耦合,保证变更审核内容就是更改后的实际数据,避免变更单与变更内容二层皮的情况,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并且大大减少变更内容转化的时间。
毛安慧[2](2020)在《RL公司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营压力的持续加大,传统标准成本管理在历经较长时间的管理应用后,逐渐体现出自身的短板,制造成本管控的效果也越来越有限。现代社会的客户需求多样化,直接导致制造企业的生产工艺日趋复杂化,加工成本占比持续上升,而传统标准成本法使用“平均分配”的思想分摊加工成本,必然导致加工成本的管控效果受限,整体成本管控水平无法持续提升。因此,深入研究企业成本管控,精准把握成本状态,降低产品制造成本,对于电梯制造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和经营业绩至关重要。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杜邦分析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研究,通过深入分析RL公司现阶段的实际生产制造流程及其应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现状,指出在传统标准成本管理法下成本管控的不足,并提出了RL公司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改进办法。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具体做法为对标准材料沿用传统的标准成本法进行管控,对加工成本采取作业成本法进行管控。最后,通过差异分析及作业成本管理,对应用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标准作业成本法改进成本管控,精确展现了产品成本构成,价值作业分析得以引入,提升成本了管控效果,同时,优化了生产流程,丰富业绩评价基准,为高层管理者的重大经济决策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通过深入地分析,得出相关结论:1.基于“价值”管理理念与成本管控工作融合推进,结合作业“价值分析”,消除不增值作业,企业成本管控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整个生产过程,最终不仅朝着高效发展,同时向着高价值的方向迈进,和企业经营目标实现完美的锲合;2.基于标准作业成本管理的核心思想,是在维持传统标准成本管理的基础上融入作业成本法对加工成本进行管控,其实质是实现了对“成本诱因”的管理,根据成本动因,分为了不同的成本管控维度。各成本维度即产品不同的生产作业中心,将成本管控的网洒向了不同的加工责任中心,对应具体的作业工序,做到了真正从源头上检讨成本发生的合理性。
轩伟[3](2020)在《G公司供应链战略》文中研究说明G公司近两年面临产销规模和利润水平双双下滑的困境,主要原因之一是供应链战略存在问题、无法支撑公司竞争战略的实现。G公司的供应链现状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新车型成本目标在投产时无法达成,成本管控与自主品牌竞争对手有一定差距;二是新车型投产初期品质目标无法达成,品质水平与合资品牌竞争对手有一定差距;三是量产车型供应保障不稳定,库存呆滞和供货短缺的风险共存。中国汽车行业进入红海时代,兼并重组不可避免,G公司供应链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G公司现有供应链内部的资源与能力进行分析,并对标国内外先进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进而总结出G公司供应链所面临的内部优势和劣势。然后分析外部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对G公司供应链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进而总结出G公司供应链所面临的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最后通过SWOT分析以及结合公司竞争战略的要求,为G公司制定了供应链战略、设计了供应链的价值创造活动,同时编制了供应链战略中长期实施方案和相应的资源保障措施。通过研究,本文认为G公司的内部优势是基本流程体系已建立,采购价格管控优于合资品牌,品质管理优于自主品牌,供应链管理口碑优于自主品牌;G公司的内部劣势是组织架构不适宜自主品牌的供应链管理,成本管理灵活性和效率不如自主品牌,新车型成本目标管理流程不完善,缺乏嫡系供应商、供应链管控能力不足;G公司的外部机会是部分供应商议价能力变弱,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可以促进传统供应链改造,母公司零部件和金融科技板块的布局可以支持供应链优化,自主竞争对手的供应链同样尚未完善;G公司的外部风险是自主品牌面临生死存亡、供应链战略必须具备快速实施性,传统动力、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等供应商资源匮乏,核心零部件仍然被外资品牌供应商垄断,消费升级、竞争激烈,要求供应链大幅降低成本,文化差异制约学习国外先进供应链管理经验。同时本文提出G公司的供应链战略是打造技术、品质、成本、供应四位一体的新型数字化供应链,构建和谐稳定同时兼具活力的整零生态圈,实现供应链的整体价值最大化,以匹配和支撑G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本文分析制定了G公司的供应链战略、并提出了中长期实施计划以及相应的资源保证措施等,为G公司将来的供应链改善提供了一种选择,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党梦婷[4](2020)在《关于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经济已经由高速发展时期变为高质量发展时期,目前正处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换动力的增长时期。企业要想在时代的洪流中生存下来,不断提升市场地位,就要重视成本管理,积极学习先进企业精益财务成本管理的思想,进一步降本增效。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企业纷纷开始转型,采用精益化发展战略,更加注重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定量分析法在对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选取主营装备制造的国有企业A公司作为研究对象。结合A公司基本情况,通过大量数据、图表分析A公司成本管理现状,提出A公司当下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A公司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先进经验,为A公司设计了精益财务成本管理优化方案。通过精益财务成本管理优化重点、优化设计思路对A公司精益成本管理进行管理框架的设计,提出通过信息化建设提供精益成本管理的基础保障,针对订单预算管理、科研产品目标成本管理、重点产品标准成本管理、重点成本费用项目管理和生产精益化管理五个方面细致说明了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的优化方案,为A公司今后的管理提供借鉴。设计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方案,不仅丰富了相关领域的案例探讨,同时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精益财务成本管理框架,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郭鹏辉[5](2020)在《双积分制下汽车企业技术获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汽车产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汽车技术水平是衡量汽车产业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提升我国汽车技术水平,加快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2017年9月,工信部发布了《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并行管理办法》(简称《双积分制》),对乘用车生产企业实行平均燃料消耗量和新能源汽车积分双重核算。在此背景下,提高汽车技术水平成为企业应对双积分制的主要途径。因此,本文综合运用技术创新管理理论、博弈论等理论,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仿真相结合的方法,从提升汽车技术水平以提高积分入手,研究汽车生产企业的的技术获取问题。首先,研究了企业同时生产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时的技术获取策略。针对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传统能源汽车技术,建立了四种技术许可交易模型,分析了汽车企业技术许可交易策略选择问题。结果表明:积分价格在一定区间内,可以促使汽车企业同时实施传统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技术许可交易;国外汽车企业从产量的角度只接受传统能源汽车技术许可交易或不实施任何技术许可交易,但从利润的角度,不实施任何技术许可交易不是其最优选择。其次,研究了企业生产新能源汽车时的电池技术获取策略,构建针对获取电池技术的产业链自制式决策和外购式决策模型,对比了产业链自制式决策和外购式决策策略,结果表明,新能源汽车企业研发生产(自制)是一种更优的电池技术获取方式,但外购式决策产业链可以通过提升对电池的研发能力来提高获取的电池技术水平。另外,在新能源汽车企业外购电池技术的产业链中引入政府补贴机制,也能够提高新能源汽车企业获取的电池技术水平。随后,设置了获取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时的合作研发契约。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作研发角度,建立了合作研发和非合作研发博弈模型,认为合作研发更为有效,为实现产业链合作研发的效果,设计了研发成本分摊契约、约束电池价格的研发成本分摊契约。结果表明,研发成本分摊比例较高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获得的电池技术水平高于合作研发下的电池技术;在约束电池价格的研发成本分摊契约中,当比例系数满足一定条件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获得的电池技术、产业链利润均大于合作研发下的值。最后,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给汽车生产企业提出了技术获取的建议,并总结了研究不足与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黄桦[6](2020)在《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在中美贸易摩擦、国内经济形势下行、进口关税下调、购置税取消、国六排放政策和双积分政策实施、新势力造车不断涌入等多重综合因素影响下,国内汽车销量迎来28年来首度全年负增长,汽车行业整体进入零增长和负增长阶段,行业竞争也从资格赛正式进入残酷的淘汰赛阶段。本文从主要上市车企生产运营成本情况和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的重要性等研究背景出发,提出本文课题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拟通过总结和回顾当前国内外关于成本管控和生产运营相关理论的发展历程、典型理论和考核指标等研究成果,并结合SQ合资汽车公司当前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现状,对比分析成本管控标杆企业“日企三强”生产运营成本管控优秀做法,充分剖析了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的七个主要构成要素人力成本、折旧摊销成本、能耗成本、设备备件和刀工具成本、产品质量成本和其它生产运营成本当前存在的管控问题和成因,深入分析影响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的各项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合智能制造等前瞻性技术在生产运营成本管控优化方面的应用提出成本管控优化目标及改进方案,并提出“全面协同推进降本,打造创新智慧制造平台,用最精益的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方式,助力SQ合资汽车公司迈向OPEX卓越精营企业之路,最终成为基于智能+生产运营成本管理模式的OPEX企业”的核心思想。通过具体方案的实施预期将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丰硕的成果,在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方面可大大促进了汽车单台产品制造成本降低,从而使毛利润提升10%以上,盈利能力预计可达到行业一流水平,用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成本优势跑赢市场,同时也使公司形成满足工业4.0和智能制造2025新生产力需求的新型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模式。最后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情况进行了展望。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能够为同行业生产运营成本管控优化带来启示,并为汽车行业的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模式优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耿雨潇[7](2019)在《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成本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船用柴油机是一种定制程度高、设计周期长和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客户提出初始需求时的模糊性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性等使得船用柴油机的设计变更发生频繁,进而延长产品设计周期、增加设计制造成本。其中,对船用柴油机及其零部件变更成本的准确估算是评审设计变更方案,进行设计变更决策的关键。然而,目前围绕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管理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集中在分析设计变更对设计目标的影响,且存在设计变更成本估算不准确等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成本研究方案,旨在提高船用柴油机零部件变更成本估算的精确度,并对估算结果进行分析以指导设计方案的优化,为企业设计变更决策提供支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为实现船用柴油机零部件发生变更的设计特征向变更成本特征的转换,本文引入特征映射技术,将变更设计特征映射为变更制造工艺特征、变更成本特征,变更制造工艺特征映射为变更成本特征,建立变更设计特征、变更制造工艺特征与变更成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其中,在进行变更设计特征向变更制造工艺特征映射的过程中,考虑到设计变更评审阶段缺少变更零部件精确的公差等级和表面粗糙度,引入变更制造特征的相似性评价,为变更制造特征预选工艺方案,从而实现变更设计特征向变更制造工艺特征的转换。第二,为实现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成本的定量估算,构建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成本估算模型。首先,基于特征成本估算法构建船用柴油机零部件直接设计变更成本估算模型,包括特征材料成本、特征加工成本和特征关系成本。其次,鉴于特征成本估算法不能估算间接设计变更成本,本文建立了间接设计变更成本模型,估算设计变更对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外购件和新投资造成的经济影响。第三,以H企业船用柴油机零部件的设计变更为例估算设计变更成本,验证本文方法的有效性和先进性;同时依据估算结果对造成成本变动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改进设计变更方案、降低变更成本提供参考。最后,论文提炼了研究成果,探讨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房娅[8](2019)在《基于精益思想的Y公司产品设计与制造流程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Y公司是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一直致力于高档数控机床的研发制造,以高速立式加工中心、大型龙门加工中心等为核心产品,多年来为国内外航空、船舶和汽车等行业客户提供了批量、高效的加工解决方案。然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收入的不断提高,用户的需求逐渐呈现出高要求和个性化的趋势,导致了Y公司标准型号机床的销售量持续下降,非标准机床即用户定制机床的订单数量急剧增加。因此,产品设计与制造生产过程如何做到“效率高、成本低、质量高”是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目前,Y公司主要存在以下两类问题:(1)VMC系列机床产品设计阶段存在成本过高、耗时过长的问题。导致设计流程成本高、耗时长的原因有三点:(1)在市场调研阶段,技术人员不与客户直接接触,对客户的真实需求了解不足,经常将客户不需要的零部件和功能安装到整机上,造成最终产品生产成本过高;(2)在设计过程中,缺少问题记录环节,缺乏对以往技术资产的管理和积累,导致技术人员进行了大量重复性工作;(3)在技术和工作图设计后便进行样本试制,并未进行模拟实验,若发生产品不合格现象,则样机进行边试制边整改,增加了样机零部件设计成本。(2)产品生产阶段存在生产效率过低、产能不足的问题。导致装配生产线效率低、产能不足的原因有两点:(1)VMC装配线工位划分不明确、分布离散,各工位的作业时间分配不均衡;(2)生产现场管理混乱,缺少标准性作业指导文件,工具和工装设计不合理、摆放混乱和通用性差。针对上述两个方面的不足,本文结合精益思想对Y公司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进行优化:(1)从精益设计视角对Y公司产品设计流程进行优化改善,首先利用IDEF0功能建模法建立Y公司产品开发设计模型,然后利用ASME表格进行模型分析改善,最终改善后总设计流程作业时间由119天缩短至81天,增值步骤由103天缩短至75天,非增值步骤由16天缩短至6天;(2)基于精益生产视角,根据作业测定得到的现场数据,利用0-1整数规划分别建立第I类和第II类VMC装配线平衡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依托LINGO11.0软件对模型进行优化求解,从而得到最优操作单元排列组合方式,改善后生产线平衡率分别达到93.91%和89.26%,分别比平衡前提高了31.84%和27.19%。通过对Y公司VMC系列产品开发设计流程和VMC装配线的研究,本文为精密机床制造类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精益改善案例,同时希望为精益思想在同类大型装备制造类行业的应用提供借鉴。
朱小磊[9](2017)在《自动扶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制造业的许多行业进入了“寒冬”季节,去产能、调结构成为了中国制造业的主旋律。十几年来,自动扶梯的整梯制造厂商由不足百家增长到了近600家。自动扶梯行业由原来的高毛利行业进入了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格局。近两年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与整梯终端销售价格降低对扶梯制造企业形成了双重压力,在此宏观环境下,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安全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迅达作为行业领军企业,一方面需要保证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需要确保供应链的健全和稳定。这就需要对当前环境下影响供应链的各方面因素进行重新评估,以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自身情况的供应链合作模式。本文对电扶梯行业及迅达本企业的供应链背景和现状展开分析,确定了供应链不稳定因素的根源,通过对供应链主要治理模式的原理和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对近二十年来出现的供应链治理新趋势进行分析,进而研究这些供应链模式在自动扶梯行业以及迅达的应用前景。最终形成两点主要结论:第一,制造业近些年出现的回归纵向一体化趋势给扶梯制造企业提供了理论和实际的参考依据,通过实证模拟也从财务和质量角度对其效果进行了验证。第二,与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股权合作也是稳固供应链、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模型分析可以对这种模式实现的经济效益进行量化。
杨钧辉[10](2016)在《某叉车企业ATO模式下的生产计划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水平的飞快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以及经济实力有了明显地增长,除此之外,我国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也在不断地增长,在日常消费中,有了更高要求的消费水准。与此同时,企业必须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生产,才能保障自己产品的市场,生产消费者和市场都需要的产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保持自己的优势。ATO(Assemble-to-order)也就是面向订单的装配,这种生产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客户的这种要求,而且能以较低的生产成本实现,已经有很多企业采用了这种方式进行生产。本文以ATO模式在LC公司的具体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了LC公司以按单装配为核心多种生产模式混合的生产计划模式,在给定库存策略和订单满足策略组合的ATO模式下的优化排单模型,为叉车企业实施ATO生产计划优化提供实现意义。论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并介绍了论文研究思路及结构。第二章介绍当前企业普遍采用的生产方式类型,生产方式的选择受到产品品种、客户数量、产品所处生命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在实际企业中往往同时存在多种生产方式。第二章还介绍了生产计划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三章是对LC公司生产计划体系现状的深入分析,通过实地调研,使用价值流图、因果图、5M1E等工具分析LC公司生产计划现状,指出其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第四章提出了LC公司在ATO方式下的生产运作模式,在客户订单分离点前后分别采用推式、拉式两种生产计划执行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ATO方式下LC公司生产计划模型,将ATO方式下企业实现快速响应、降低成本的目标转化为装配时间短和生产成本小的目标。第五章提出了LC公司生产计划的总体优化方案,并对ATO方式下LC公司生产计划排单模型进行了具体求解,分析了求解结果。最后,对论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分析了目前方案和模型的局限性,探讨下一步研究方向。
二、关于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决策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决策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大规模定制条件下BOM体系建设研究 ——以S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
1.2.1. 研究的内容 |
1.2.2. 解决的问题 |
1.2.3. 研究的方法 |
1.2.4. 技术路线 |
1.3.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大规模定制的相关理论 |
2.1.1. 生产方式的演变历程 |
2.1.2. 大规模定制的概念 |
2.1.3. 大规模定制的分类 |
2.1.4. 大规模定制生产的特征 |
2.1.5. 实现大规模定制生产的关键技术 |
2.2. 大规模定制生产发展现状 |
2.3. BOM管理的相关理论 |
2.3.1. BOM的定义与分类 |
2.3.2. BOM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及现状 |
2.4. 总结 |
第三章S公司概况及BOM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 S公司的概况 |
3.2 S公司BOM管理现状调研 |
3.3 S公司BOM管理存在的问题 |
3.3.1 配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2 BOM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3 变更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3.4 主数据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4 总结 |
第四章S公司在大规模定制条件下BOM体系建设的方法 |
4.1. 实施一体化配置管理体系 |
4.1.1. 规范配置主数据的定义 |
4.1.2. 概念配置表的定义 |
4.1.3. 工程配置表的定义 |
4.1.4. 生产配置表的定义 |
4.1.5. 销售配置表的定义 |
4.1.6. 配置约束规则定义 |
4.1.7. 根据用户个性化订单的配置要求计算BOM |
4.2. 构建打通全业务领域的一体化BOM管理体系 |
4.2.1. BOM架构的定义 |
4.2.2. 零件主数据管理 |
4.2.3. 早期BOM的定义及对同步工程的支持 |
4.2.4. 工程BOM的定义 |
4.2.5. 制造BOM的定义 |
4.2.6. 售后服务BOM的定义 |
4.2.7. 海外BOM的定义 |
4.3. 构建企业级变更管理体系 |
4.3.1. 端到端的变更框架的定义 |
4.3.2. 变更单与变更数据的紧耦合 |
4.3.3. 工程更改申请 |
4.3.4. 工程更改执行 |
4.3.5. 制造更改管理 |
4.3.6. 临时更改管理 |
4.3.7. 断点通知单管理 |
第五章S公司在大规模定制条件下BOM体系建设的实施与应用 |
5.1 BOM体系建设的技术实现 |
5.1.1 BOM体系的主要功能 |
5.1.2 BOM体系的集成框架 |
5.1.3 BOM体系的技术架构 |
5.1.4 BOM体系的对象/数模模型设计 |
5.1.5 BOM体系的关键设计 |
5.2 BOM体系建设的业务流程改进 |
5.2.1 组织架构调整及职责分工的定义 |
5.2.2 新的业务流程与规范的定义 |
5.3 BOM数据的梳理、验证及迁移 |
5.3.1 BOM数据梳理、验证迁移策略定义 |
5.3.2 BOM数据梳理、验证与迁移 |
第六章 新的BOM体系建设的成效分析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RL公司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传统的标准成本法 |
2.1.1 标准成本法 |
2.1.2 标准成本法与实际成本法的比较 |
2.2 作业成本法 |
2.3 标准作业成本法 |
第三章 基于标准成本法的RL公司成本管控现状分析 |
3.1 RL公司概况 |
3.1.1 公司基本情况 |
3.1.2 组织架构及部门职责 |
3.1.3 整体财务状况分析 |
3.2 RL公司标准成本的制定现状 |
3.2.1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的制定 |
3.2.2 加工部分标准成本的制定 |
3.3 成本核算 |
3.4 RL公司生产成本控制现状 |
3.5 RL公司传统标准成本管理下存在问题分析 |
3.5.1 成本数据可靠性低 |
3.5.2 成本管控效果受限 |
3.5.3 业绩评价较为单一 |
3.5.4 影响管理者经济决策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改进RL公司成本管控 |
4.1 实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可行性研究 |
4.1.1 实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外在环境 |
4.1.2 实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内在环境 |
4.2 实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设计构想 |
4.3 实行标准作业成本法的具体实施方案 |
4.3.1 制定生产部件直接材料标准 |
4.3.2 制定生产部件直接人工标准 |
4.3.3 制定生产部件加工费用分配标准 |
4.4 实施保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L公司成本管控效果分析 |
5.1 精确展现间接成本组成情况 |
5.2 引入价值作业分析 |
5.3 优化生产流程 |
5.4 丰富业绩评价基准 |
5.5 有效支撑管理者重大经济决策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G公司供应链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与变化 |
1.1.2 中国自主品牌的困境与未来 |
1.1.3 G公司供应链战略的问题 |
1.1.4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供应链的相关理论 |
1.2.2 战略的相关理论 |
1.2.3 供应链战略的相关理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5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内部环境分析 |
2.1 现有供应链的概况 |
2.2 现有供应链的资源分析 |
2.2.1 供应商资源 |
2.2.2 供应链管理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团队 |
2.2.3 现有供应链的体系流程分析 |
2.3 现有供应链的能力分析 |
2.3.1 供应保障能力分析 |
2.3.2 品质保证能力的分析 |
2.3.3 成本管控能力分析 |
2.4 对标国内外主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体系 |
2.4.1 对标欧美系汽车品牌的“竞争型供应链” |
2.4.2 对标日韩系汽车品牌的“合作型供应链” |
2.4.3 对标国内民营汽车自主品牌的供应链 |
2.4.4 对标国有汽车自主品牌的供应链 |
2.5 供应链内部的优势和劣势 |
2.5.1 优势 |
2.5.2 劣势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
3.1.1 政治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1.5 宏观环境PEST分析的小结 |
3.2 汽车行业环境的五力模型分析 |
3.2.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2.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2.3 新进入者的能力 |
3.2.4 替代品的能力 |
3.2.5 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
3.2.6 五力模型分析的小结 |
3.3 母公司相关业务板块的发展 |
3.3.1 零部件产业现状的分析 |
3.3.2 商贸产业现状的分析 |
3.3.3 金融产业现状的分析 |
3.3.4 科技产业现状的分析 |
3.4 供应链面临的外部机会与威胁 |
3.4.1 机会 |
3.4.2 威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供应链战略的制定 |
4.1 供应链战略的SWOT分析 |
4.1.1 增长型战略(SO战略) |
4.1.2 转型战略(WO战略) |
4.1.3 增长型战略(ST多元化战略) |
4.1.4 防守型战略(WT战略) |
4.2 供应链战略和公司战略的匹配 |
4.2.1 供应链战略与公司竞争战略的匹配 |
4.2.2 供应链战略与研发/品质/制造战略的匹配 |
4.3 供应链战略的制定 |
4.3.1 战略使命 |
4.3.2 战略内容 |
4.4 供应链价值创造活动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供应链战略的实施 |
5.1 供应链战略的目标分解 |
5.1.1 长期规划和目标 |
5.1.2 中期规划和目标 |
5.2 供应链战略的主要实施方案 |
5.2.1 资格认证体系的建设 |
5.2.2 配套选择体系的建设 |
5.2.3 培育改善体系的建设 |
5.2.4 价值工程体系的建设 |
5.2.5 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
5.2.6 战略合作体系的建设 |
5.2.7 成本管控三大模型的建立 |
5.3 供应链战略实施的资源保障 |
5.3.1 组织架构的调整 |
5.3.2 人才梯队的优化 |
5.3.3 供应链管理相关流程制度和数字化系统的完善 |
5.3.4 供应链文化的全链条培训与推广 |
5.3.5 母公司相关板块与G公司的协同作业机制 |
5.4 供应链战略实施的考核激励机制 |
5.4.1 建立VAVE考核激励机制 |
5.4.2 建立年度成本减低激励机制 |
5.4.3 建立新车型成本达标激励机制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关于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 |
1.3.1 研究创新点 |
1.3.2 研究困难及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精益财务管理 |
2.1.2 成本管理 |
2.1.3 精益成本管理 |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第三章 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
3.1 A公司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A公司组织架构 |
3.1.3 A公司生产流程 |
3.2 A公司精益管理转型情况 |
3.2.1 精益采购管理 |
3.2.2 精益研发管理 |
3.2.3 精益物流管理 |
3.2.4 精益生产方面 |
3.2.5 精益财务方面 |
3.3 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工作的现状 |
3.3.1 收入与成本分析 |
3.3.2 营业成本结构分析 |
3.3.3 期间费用结构分析 |
3.3.4 职工薪酬结构分析 |
第四章 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
4.1.1 全面预算流于形式 |
4.1.2 标准成本工作推进阻力较大 |
4.1.3 成本费用归集分配科学性有待加强 |
4.1.4 管理成本过高 |
4.1.5 信息化建设无法满足精益管理需求 |
4.2 精益财务成本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历史原因 |
4.2.2 企业产品结构和类型处于多变期 |
4.2.3 缺乏成本费用管控意识 |
4.2.4 信息化程度较低 |
第五章 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优化设计 |
5.1 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优化重点 |
5.1.1 加快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
5.1.2 加快信息化水平建设 |
5.1.3 推进订单拉动式成本管理落实 |
5.1.4 切实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毛利水平 |
5.2 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优化设计思路 |
5.3 搭建成本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 |
5.3.1 成本信息化优化方案 |
5.3.2 成本信息化系统优势 |
5.4 精益财务成本管理优化设计 |
5.4.1 订单预算管理 |
5.4.2 标准成本管理 |
5.4.3 重点成本管理 |
5.4.4 科研目标成本管理 |
5.5 精益财务成本管理优化保障措施 |
5.5.1 组织保障 |
5.5.2 制度保障 |
5.5.3 人力资源保障 |
5.5.4 信息化技术保障 |
5.5.5 文化保障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5)双积分制下汽车企业技术获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2 新能源汽车的采用及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3 产业链协同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4 政策影响下企业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 |
1.2.5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2章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与双积分制对企业技术获取的影响 |
2.1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及政策变革 |
2.1.1 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
2.1.2 我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变革 |
2.2 双积分制的内容及对汽车产业的影响 |
2.2.1 双积分制的主要内容 |
2.2.2 双积分制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
2.3 双积分制对汽车企业技术获取的影响与研究框架 |
2.3.1 双积分制对汽车企业经营的影响 |
2.3.2 双积分制对汽车企业技术获取的影响 |
2.3.3 双积分制下汽车企业技术获取研究框架 |
第3章 双积分制下生产两种汽车时的技术获取策略研究 |
3.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3.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3.2.1 不实施技术许可交易时 |
3.2.2 只实施传统能源汽车技术许可交易时 |
3.2.3 只实施新能源汽车技术许可交易时 |
3.2.4 同时实施传统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技术许可交易时 |
3.2.5 各技术许可策略的产量比较 |
3.3 算例分析 |
3.3.1 新能源汽车技术许可费用对国内外汽车企业利润的影响 |
3.3.2 传统能源汽车技术许可费用对国内外汽车企业利润的影响 |
3.3.3 积分价格对国内外汽车企业利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积分制下生产新能源汽车时电池技术获取策略研究 |
4.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4.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4.2.1 自制式决策产业链 |
4.2.2 外购式决策产业链 |
4.2.3 模型分析 |
4.3 外购式决策产业链补贴设置 |
4.4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积分制下获取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时的合作研发契约研究 |
5.1 问题描述与模型假设 |
5.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5.2.1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作研发决策 |
5.2.2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非合作研发决策 |
5.3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合作研发契约设计 |
5.3.1 研发成本分摊契约 |
5.3.2 约束电池价格的研发成本分摊契约 |
5.3.3 合作研发与两种研发契约的对比分析 |
5.4 仿真分析 |
5.4.1 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的比较 |
5.4.2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利润的比较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结论与管理启示 |
6.1 结论 |
6.2 管理启示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
(6)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主要上市车企生产运营成本情况 |
二、车企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的重要性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本文创新 |
第二章 成本管控及生产运营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成本管控理论概述 |
一、汽车行业成本管控发展历程 |
二、汽车行业成本管控典型理论 |
第二节 生产运营管理理论概述 |
一、汽车行业生产运营管理的发展历程 |
二、汽车行业生产运营管理的基本理论 |
三、汽车行业生产运营管理成本相关指标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三章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现状 |
第一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的背景介绍 |
一、公司简介 |
二、经营情况概述 |
第二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整体框架理论分析 |
一、整体框架理论层级分析 |
二、整体框架理论纵向分析 |
第三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的组织和管理 |
一、组织结构情况 |
二、财务部门组织结构 |
三、各功能块职责和工作流程 |
第四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基本制度 |
一、成本管控基本制度 |
二、成本管控PDCA持续改进流程 |
第四章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问题 |
一、生产运营成本情况概述 |
二、生产运营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主要问题成因分析 |
一、人力成本管控问题成因 |
二、设备能耗成本管控问题成因 |
四、材料消耗成本管控成因 |
五、产品质量成本管控问题成因 |
六、设备备件、刀具和工具工装成本管控问题成因 |
七、其它生产运营成本管控问题成因 |
第五章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改进方案及实施 |
第一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目标改进 |
一、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目标 |
二、生产运营成本目标改进 |
第二节 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建议改进方案 |
一、生产运营成本管控要素建议改进方案 |
二、生产运营成本管控配套保障措施 |
三、改进方案实施重难点和保障措施 |
第三节 SQ合资汽车公司改进方案实施预期效果 |
一、改进方案实施预期效果 |
二、生产运营成本KPI指标预期达成情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成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研究的重要性 |
1.1.2 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研究中的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设计变更管理 |
1.2.2 设计变更成本 |
1.2.3 研究现状总结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成本总体研究 |
2.1 设计变更及设计变更成本 |
2.1.1 设计变更 |
2.1.2 设计变更成本 |
2.2 成本估算方法 |
2.3 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成本研究总体方案 |
2.3.1 变更设计特征分析 |
2.3.2 关键技术选择 |
2.3.3 总体方案提出 |
3 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特征映射模型 |
3.1 特征映射理论 |
3.1.1 特征及特征域 |
3.1.2 特征映射概述 |
3.2 船用柴油机零部件变更设计特征模型 |
3.2.1 基于特征的船用柴油机零部件结构模型 |
3.2.2 船用柴油机零部件特征域的数学模型 |
3.3 船用柴油机零部件变更设计特征映射模型 |
3.3.1 变更设计域向变更成本域映射 |
3.3.2 变更设计域向变更制造工艺域映射 |
3.3.3 变更制造工艺域向变更成本域映射 |
4 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成本估算模型 |
4.1 基于特征映射的直接设计变更成本估算模型 |
4.1.1 特征材料成本V_M |
4.1.2 特征加工成本V_p |
4.1.3 特征关系成本V_R |
4.2 间接设计变更成本估算模型 |
5 H企业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成本研究 |
5.1 实例背景介绍 |
5.1.1 企业背景介绍 |
5.1.2 船用柴油机零部件及其关键零部件分析 |
5.2 问题描述 |
5.2.1 设计变更请求 |
5.2.2 设计变更方案 |
5.3 设计变更成本估算 |
5.3.1 设计-制造-变更成本特征映射 |
5.3.2 设计变更成本估算 |
5.4 设计变更成本分析 |
5.4.1 变更变更成本构成分析 |
5.4.2 变更变更成本差异分析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基于精益思想的Y公司产品设计与制造流程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 |
2 文献研究综述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2 精益设计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3 精益生产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3 Y公司产品设计及装配线流程问题分析 |
3.1 Y公司概况 |
3.2 Y公司产品设计流程问题分析 |
3.3 Y公司装配线流程问题分析 |
3.4 Y公司总体问题分析 |
4 精益设计视角下产品设计流程优化方案 |
4.1 Y公司产品设计流程IDEF0 建模 |
4.2 ASME法分析产品设计流程模型 |
4.3 改进后的设计流程模型 |
4.4 新旧两种设计流程模型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5 精益生产视角下装配线流程优化方案 |
5.1 优化设计方案 |
5.2 VMC装配线的现场5S改善 |
5.3 基于0-1 整数规划对VMC装配线平衡的改善 |
5.4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自动扶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论文框架 |
1.1 .研究目的 |
1.2 .研究对象、范畴及方法 |
1.3 .本文的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供应链原理 |
2.1.1 .系统原理 |
2.1.2 .横向一体化 |
2.1.3 .纵向一体化 |
2.2 .企业边界原理 |
2.2.1 .基于交易费用理论的效率边界 |
2.2.2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效率边界 |
2.3 .博弈理论 |
2.3.1 .古诺模型 |
2.3.2 .斯塔克博格模型 |
2.4 .资本预算方法 |
2.4.1 .回收期 |
2.4.2 .内部收益率 |
2.4.3 .净现值 |
第三章 电梯扶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概述及现状 |
3.1 .电梯扶梯行业现状综述 |
3.1.1 .行业性质 |
3.1.2 .行业增长情况 |
3.1.3 .行业竞争格局 |
3.2 .迅达电梯业务综述 |
3.2.1 .业务概况 |
3.2.2 .竞争策略 |
3.2.3 .优势与挑战 |
3.3 .迅达电梯上海工厂供应链现状综述 |
3.3.1 .迅达电梯上海工厂供应商结构 |
3.3.2 .迅达电梯上海工厂供应商管理架构 |
3.3.3 .迅达电梯供应链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
第四章 电梯扶梯行业供应链治理模式初探 |
4.1 .供应链的重新纵向一体化 |
4.1.1 .美国汽车行业供应链模式发展历程 |
4.1.2 .迅达电梯上海工厂供应链模式发展历程 |
4.1.3 .供应链重新纵向一体化的必要性 |
4.2 .基于股权战略联盟的供应链合作模式 |
4.2.1 .股权战略联盟概述 |
4.2.2 .持股模型及效果分析 |
4.2.3 .特斯拉与松下的合资历程 |
第五章 新型供应链合作模式在扶梯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 |
5.1 .供应链重新纵向一体化在扶梯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 |
5.1.1 .基本业务情况 |
5.1.2 .自制桁架的条件假设 |
5.1.3 .投资回报分析 |
5.2 .供应链股权战略联盟在扶梯制造企业的应用研究 |
5.2.1 .基本业务情况 |
5.2.2 .持股供应商对利润的影响 |
5.2.3 .持股供应商对质量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和思考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某叉车企业ATO模式下的生产计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思路与结构 |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二章 生产计划理论综述 |
2.1 生产方式综述 |
2.2 ATO生产方式 |
2.2.1 ATO生产方式的概念 |
2.2.2 ATO生产方式的特征 |
2.3 生产计划综述 |
2.4 生产计划的相关理论 |
2.4.1 库存管理阶段 |
2.4.2 物料需求计划管理阶段 |
2.4.3 生产计划的其他理论 |
第三章 LC公司生产计划现状分析 |
3.1 LC公司概况和产品介绍 |
3.1.1 LC公司概况 |
3.1.2 LC公司产品介绍 |
3.2 LC公司生产计划现状分析 |
3.2.1 LC公司生产计划分析策略 |
3.2.2 LC公司生产计划现状描述 |
3.2.3 LC公司生产线价值流分析 |
3.3 LC公司生产计划存在的问题 |
3.3.1 LC公司生产计划问题诊断 |
3.3.2 LC公司生产计划问题分析 |
第四章 ATO方式下LC公司的生产计划 |
4.1 ATO方式下叉车企业的生产计划 |
4.1.1 客户订单分离点与生产计划模式 |
4.1.2 ATO方式下的生产运作模式 |
4.1.3 ATO方式下的生产计划模式 |
4.1.4 ATO生产方式下生产计划特点 |
4.2 ATO方式下企业生产计划模型构建 |
4.2.1 模型构建原理 |
4.2.2 模型假设条件 |
4.2.3 模型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
4.2.4 模型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五章 LC公司生产计划优化 |
5.1 LC公司生产业务总体优化 |
5.2 ATO方式下LC公司生产计划改进建议 |
5.3 ATO模式下LC公司生产计划改进效果 |
5.4 LC公司实际生产计划问题的抽象 |
5.5 LC公司生产计划优化的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关于零部件自制或外购决策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规模定制条件下BOM体系建设研究 ——以S公司为例[D]. 周丽. 东华大学, 2020(03)
- [2]RL公司应用标准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控的案例研究[D]. 毛安慧.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4)
- [3]G公司供应链战略[D]. 轩伟.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关于A公司精益财务成本管理的研究[D]. 党梦婷. 山西大学, 2020(01)
- [5]双积分制下汽车企业技术获取策略研究[D]. 郭鹏辉. 兰州理工大学, 2020(01)
- [6]SQ合资汽车公司生产运营成本管控研究[D]. 黄桦. 南开大学, 2020(02)
- [7]船用柴油机零部件设计变更成本研究[D]. 耿雨潇.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精益思想的Y公司产品设计与制造流程优化研究[D]. 房娅.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9)
- [9]自动扶梯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合作模式研究[D]. 朱小磊.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8)
- [10]某叉车企业ATO模式下的生产计划研究[D]. 杨钧辉.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