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实施外墙涂料审批制度

北京实施外墙涂料审批制度

一、北京推行外墙涂料准用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顾盼[1](2018)在《现行标准对装配式装修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全球建筑产业都呈现出工业化或逐步向工业化靠拢的发展趋势。“十三五”计划对建筑产业的主要要求就是着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并明确提出发展装配式建筑的重点任务之一是要推进装修装配化。在国家个各地方政府的政策推动下,装配式装修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目前我国的装配式装修刚刚起步,关键技术标准缺失,相应的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制约了装配式的发展。现阶段如何完善装配式装修的标准体系、需要编制哪些关键技术标准亟待解决,首要任务就是对现阶段标准的适用性进行研究。为此,以现行装修标准对装配式装修适用性为题进行研究,指出现行标准对装配式装修适用和不适用之处,提出装配式装修相关标准编制的工作建议,以提高现行标准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有效性,促进装配式装修的有效实施,为构建一个完善、适用的标准体系奠定基础。文章对我国装饰装修标准的发展历程进行总结,梳理了现行装饰装修标准及这些标准的发展程度,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案例,总结装配式装修的技术体系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从现行标准的细节内容和标准体系,分析现行装饰装修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以及标准在装配式装修实际应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得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上标准适用性并得出综合适用性评价。为了补充说明现行标准的适用状况,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构建模型,通过定性的指标选取和定量的分值赋予、计算,得到现行装修标准对装配式装修的适用性等级。最后通过得出的适用性研究结论,展望装配式装修的未来发展,提出针对当前标准适用性水平的后续工作建议,并给出装配式装修相关标准的编制建议。

叶姝颖[2](2018)在《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研究》文中指出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目前还不太健全,技术先进性与管理水平都相对较低,产业化程度还尚未普及,与当今建筑市场的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需要不断创新,并改革管理机制,才有利于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升。本文首先对施工企业传统和现技术管理模式进行理论对比分析,通过两个阶段技术管理的差别分析,反映出技术管理水平在现阶段取得的实质性进步,但现有技术管理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然后对建筑施工中影响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的季节性施工从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论证,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现场管理措施;进而通过以上对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创新管理模式,最后通过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系统,以达到其目标和要求。技术创新是施工企业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管理模式,应用新的技术管理模式,施工企业从项目管理到形象提升都会有较大改善。本文从推广应用“四新”技术、BIM技术、管理信息化云技术等三方面分析论证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创新,并通过PDCA循环模式应用于施工企业技术管理系统的实证研究证明,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技术应用推广的过程中已有所受益。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不断创新,形成一套对施工现场技术管理有促进意义的管理模式,是我们研究分析的主要目的。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措施,不仅可以优化施工进度、施工工序、施工成本等环节,从而还提升了建筑工程施工的整体质量,给企业带来无限的生机与发展的动力。

黄川壑[3](2017)在《美国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对美国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其发展趋势,探寻保护历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为我国同类工作提供借鉴。当前的建筑保护领域已日渐国际化,如果仅限于国内来思考问题难免会有一定的局限性。理性地学习与看待他国经验不识为明智之举,一方面能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客观地思考“西方价值中心论”与“唯国粹论”。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变革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加剧了对历史建成环境的破坏,因而唤醒了人们的保护意识并付诸于行动。美国的城市化进程早于我国,建筑保护历经近两个世纪的发展,保护体系与理论已相对成熟和完善,正所谓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并且美国的保护理念虽然有着来自欧洲的影响,但由于不同的历史背景和发展历程,形成了有别于欧洲且独具特色的体系。再者,美国对国际保护组织(UNESCO、ICOMOS)的建立、领导和财政支持有绝对的主导力。可以说美国是建筑保护领域的引领者之一,其保护理论与实践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审视建筑保护的历程可知一开始总是局限于单体,而忽视其存在的语境。本文选择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作为切入点,一方面希望能够双向审视针对单体与整体保护对象理念的发展;另一方面希望从日常、乡土的角度出发,系统地审视美国的保护历程。正是有这些平凡、普通对象的衬托,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什么对象具有所谓的“重要价值”。通过研究这一过程也能够更好地理解人们价值观的变化对建筑保护发展产生的影响,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首先,基于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将美国的保护历程划分为起始、发展、成熟三个不同阶段;其次,在各阶段中找寻兼具普遍性与代表性的实践案例与相关理论热点,分别作为实践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切入点,进而探寻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发展过程。根据由点及面的思路深入探讨美国建筑保护中六大类保护实践的发展与演变:历史住宅博物馆、户外博物馆、历史城区、城镇中心、日常景观、印第安文化遗产。起始阶段包含第二章内容。第二章从拯救芒特弗农庄园入手,到分析早期南方拯救名人建筑的保护、北方拯救平民建筑的保护,再到历史住宅博物馆保护的方式方法。发展阶段包含第三、第四章。第三章从重建殖民地威廉斯堡入手,到分析格林菲尔德村、农场博物馆、斯特布里奇村等同类的博物馆村镇,探讨户外博物馆这类保护实践的发展演变。第四章从保护查尔斯顿老城入手,深入分析美国历史保护整体观的发展过程以及走上法制化的过程,这也是美国当代历史保护体系的基础。成熟阶段包含第五、第六、第七章。第五章从国民信托的主街计划入手,分别分析了试点阶段与发展成熟阶段的实践案例,进而探讨总结得出的都市商业空间复兴的方法论。第六章从图森市历史居民区到郊区居民区再到路旁景观的保护实践,分析日常景观空间的保护实践中涌现出的价值观。第七章从圣胡安印第安传统村落入手,深入讨论在当今语境下应该如何面对多元文化的保护问题。最后,第八章总结了美国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演变,并引申出借鉴意义。每次保护实践都包含五大要素:保护的动机、保护的对象、保护的参与者、保护的理论、政策与法规。首先,从代表性实践“范例”切入进行深入分析,并辅以同类实例适当展开,把握相关性与特殊性。横向分析每一类保护实践中五大要素的发展与演变趋势,寻找推动各大要素演变的“动因”。其次,将所有类型的“范例”放置在时间序列之中,纵向分析五大要素的发展脉络并归纳其特点,也就是作者试图推导的“美国经验”。“横向推导”与“纵向归纳”的研究思路也就构成了审视美国保护理论与实践发展与演变的“框架”,对这一“框架”的推导过程就是本文的论证思路,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呼吁大众正确认知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的价值;为完善我国的保护理论与方法提供参考;长远地看待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不要被短期的利益所蒙蔽。

叶伟[4](2016)在《W房地产公司开发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也在如火如荼的发展中。众多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全过程成本控制管理流于常规,未形成适合企业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系统体系,致使很多房地产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弱势显现。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中实行项目成本控制全过程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搞好成本控制、达到增收节支的目的是项目经营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研究的意义体现在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房地产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是完成企业综合成本预先设定目标的有力抓手;成本控制管理成效在房地产企业诸控制系统中起着横纵向综合评价的作用;房地产企业实施成本控制是从企业财产安全自身入手,通过加强监督、核算、内部制衡管理等手段,有效减少风控危险源,切实维护企业财产安全。作为W房地产公司的一名中高层管理者,本文通过亲身实践及深层次管理视角,运用案例分析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研究方法,系统性对W公司开发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工作进行分析,论证说明了W公司建立了一套以企业总部成本管理中心为管理核心,辐射各项目的成本控制部为抓手的,比较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同时,注重通过目标成本管理及引入造价咨询机构协助管理等,不断健全开发项目成本的监督、分析和信息反馈机制,整体成本控制工作策略科学,取得了一定成效;对W公司甲高层住宅小区实践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进一步论证了W公司成本控制策略的科学性,指出尚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性提出改进对策:一是要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树立全员成本控制意识;二是要加强设计阶段图审工作力度,建立设计图联席会审签批制度;三是提高招标文件编制质量,提升评标阶段工作精细化水平;四是优化施工总包合同在费用计取及支付方面的相关条款;五是提升目标成本动态管控水平,做好变更、签证成本控制工作;六是严格把控施工阶段图纸会审工作质量;七是规范竣工结算资料的签认与流转工作程序。

薛颖[5](2012)在《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文中认为近代岭南的人文精神表现为开放包容、开拓创新、开明务实和经世致用等,近代岭南建筑装饰也因此具有国际性、地域性、民族性交融演化的总体特征。论文从建筑装饰的基本认识着手,根据建造主体的不同,将近代岭南建筑装饰分为殖民建筑装饰、民间建筑装饰、官方建筑装饰三个类型,分别论述其动因、艺术和技术特征。一、近代岭南殖民建筑装饰的异彩纷呈,研究早期近代到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单向输入为特征的殖民建筑装饰。通过贸易交往与建立租界、殖民地,岭南汇聚了中国近代最早的殖民建筑。受西方多个宗主国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殖民建筑装饰风格异彩纷呈。艺术层面,殖民建筑装饰风格是西方宗主国艺术风格的写照,体现了国际性特征;技术层面,殖民建筑装饰材料则普遍务实地使用岭南地方材料,表现出一定的地域性。二、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的固本求新,研究整个近代时期岭南民间建筑装饰。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仍然沿袭手工作业社会背景下传统的装饰技艺,建筑装饰与传统手工艺一体化,与建筑固有形态一体化,同时在近代化过程中主动吸收西方“洋”建筑装饰艺术。岭南民间建筑装饰一方面固守传统技艺,另一方面大胆求新,产生了应对地域文化、自然条件、审美的新形式。不论传统技艺,还是传统技艺基础上的求新形式,都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三、近代岭南官方建筑装饰的多元融合,主要研究民国时期岭南官方建筑装饰。官方建筑装饰通过多元的装饰动机、装饰风格、审美表达和装饰技术等手段表现民族性的价值观。总体来说,官方建筑装饰成为象征性的装饰,与建筑本体的关系比较疏远。艺术层面,“中国固有式”、新古典主义、装饰艺术派,以及现代主义建筑装饰,从政治性、商业性、经济性等多元目的角度表达以民族性为核心的岭南近代官方文化;技术层面,官方建筑装饰的材料和技术逐步实现了现代化和地方化,综合表现出中西融合的特征。建造主体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决定了殖民建筑装饰、民间建筑装饰、官方建筑装饰各自的本原性特征,即国际性、地域性、民族性,它们发展演化、充分交融共同构成了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建筑装饰的演化规律方面,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取向决定了三个类型的建筑装饰遵循不同的规律。殖民建筑装饰的演化以西方宗主国文化为主导,按照宗主国建筑艺术史的发展规律演化;民间建筑装饰的演化以岭南民间地域文化为主导,建筑装饰与建筑本体一体化关系演化为分离式的附属关系;官方建筑装饰的演化规律以岭南近代官方文化为主导,按照全盘西化——中西文化交融的发展规律演化。建筑装饰的交融规律方面,殖民建筑装饰主要代表西方宗主国文化,民间建筑装饰主要代表民间岭南地域文化,官方建筑装饰主要代表岭南近代官方文化,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交融发展。西方宗主国的装饰风格代表了强国强势文化,因此无论在艺术层面还是技术层面,殖民建筑装饰成为民间和官方建筑装饰的重要参照。民间建筑装饰对殖民和官方建筑装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传统装饰材料、技术方面,在丰富地域文化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官方建筑装饰对另外两者的影响力则相对较弱,但却是岭南近代化过程中推动中西文化交融的重要力量。多元文化交融过程中,近代岭南建筑装饰传承创新,形成以国际性为视野,以地域性为依托,以民族性为动机的文化特色,成为全球文化的一份宝贵财富。

张梦珣[6](2012)在《住宅瑕疵担保责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住宅质量水平不高和住宅质量缺陷救济机制面临的问题,以及我国住宅产业未来发展对完善住宅缺陷法律体系提出的挑战,在考察国外相关理论、制度发展及司法实践的基础上,试图从民法物的瑕疵担保责任视角出发,结合判例分析我国住宅买卖中质量缺陷问题的现状,进而提出完善我国住宅缺陷的预防和救济法律体系的建议。基于以上研究思路,本文分三部分共五章展开研究:第一部分是对住宅缺陷和瑕疵担保责任关系的研究,在第一章中呈现。论文首先对与研究对象相关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通过对住宅质量、住宅缺陷、瑕疵担保责任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厘清以期明确研究范围。传统民法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的目的在于通过规范买卖合同标的物的品质以保障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这是住宅质量与瑕疵担保责任制度之间的基本连接点,也是本文的研究起点。论文进而探寻大陆法系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的渊源与发展以廓清该制度自罗马法时代因循至今的发展路径和制度变迁的内在动因,接着对现今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构成与效力进行分析,为其在住宅缺陷领域的适用作必要的铺垫。第二部分是对大陆法系国家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和英美法系国家住宅缺陷默示担保责任的比较研究,包括第二章与第三章。第二章以大陆法系国家住宅瑕疵担保责任为研究内容。按照从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方法,在第一章对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作一般论述的基础上,进而解读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在大陆法系代表性国家立法中所呈现的不同形态,即日本法下部分变形而成的“新建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和法国民法典专条规定的“建筑者责任”,分别展开分析和讨论。作为住宅瑕疵担保制度法律体系的重要补充,住宅性能表示制度和住宅缺陷保险制度在住宅缺陷的认定和责任承担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且日本和法国在此两项制度上分别具有代表性,本章一并解读。第三章以英美法系国家住宅缺陷的默示担保责任为研究内容。在制度结构与功能上,默示担保责任与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相类似。默示担保责任系由英国法上的默示条款责任发展而来,后为美国法所沿用。因此,论文首先对英国法上的默示条款责任作了系统深入的分析,进而通过梳理英国相关立法与判例,对默示条款责任在住宅缺陷领域的适用进行解读,包括住宅缺陷的默示条款及责任认定、救济方式和纠纷解决等环节。以英国法默示条款理论为基础,论文直接展开对美国住宅缺陷默示担保责任的制度和判例解读,分析论证美国住宅缺陷默示担保责任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内容、相关主体、认定标准和救济方式等。该章展示了不同于大陆法的住宅缺陷救济制度,以对构建我国住宅瑕疵担保责任提供可参考的制度模式。第三部分是对我国住宅缺陷的现实考察和制度构建,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以我国住宅缺陷责任的现实为研究内容,从实证角度首先对我国住宅缺陷的现状和成因作简述和分析;进而对我国住宅缺陷责任的现行立法进行系统的梳理的同时作必要的思考;接着以典型案例为切入点,对我国住宅缺陷责任的司法现状作相对深入的考察,分析我国当前司法实践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最后以学界对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在我国合同法的定位论争为基点,在现行法律框架内探讨构建我国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的可行性。第五章在分析我国在制度建构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价值目标基础上,对我国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制度建构中涉及的理论要点提出设想,同时对住宅瑕疵担保责任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和住宅质量保险制度的完善和构建提出完善建议,以期对当前的司法实践或未来的立法工作有所助益。最后,以结语的形式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观点作总结,并对完善我国住宅瑕疵担保责任法律体系进行展望。

伍德超[7](2011)在《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性、先导性、支柱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伴随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应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其中工程质量问题尤其突出。由于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工程质量问题迅速成为社会的焦点问题之一。从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的总体情况来看,多数企业质量意识普遍不强,不能全面系统的运用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方面的先进理念、方法等,致使我国当前房地产项目的质量管理现状不容乐观。如何提高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国内外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状况,以及对房地产项目管理、全面质量管理(TQM)的基本理论、知识等进行了综述。由于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可以说是一种基本的、标准化的TQM模式,是实施TQM的途径和方法,建立质量管理体系也是质量管理的核心,因此提出通过推行ISO9000建立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来实现其项目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并对如何通过ISO9000建立房地产企业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及其运行进行论述,及对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进行了探索和研究。然后利用前面章节对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的研究情况,结合ZH花园工程施工阶段质量管理作详细案例分析,并取得了项目质量管理的成功。在结束语中强调质量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房地产企业必须从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文化建设、组织结构、外包模式等方面优化全面质量管理保障措施。

钱海平[8](2011)在《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时期,1927-1937年的十年间更是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制度、从业者构成以及材料技术等方面产生的巨大变化,对中国建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论文以1927-1937年的十年间代表中国建筑界主流声音的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为资料源,通过对《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刊载的部分论文的系统梳理和研究,从微观层面考察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从人(建筑从业群体)与物(技术和材料)的视角,在“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与“建筑技术体系和建材工业的现代转型”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论文简要回顾了相关研究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在已确定的资料源的范畴内,确定研究工作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以及论文整体结构。其后,从办刊宗旨、内容导向、文献内容与类别、作者构成等方面全面分析和综合论述建筑专业学术期刊《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在对比分析《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论述这一时期中国建筑在从业群体、建筑观念以及相关制度等方面的发展状况与特征;详细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这两个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最重要的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发展状况,包括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的缘起、组织体系发展、对内及对外的公共职能,以及在业内外的影响等;详细论述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作为新型建筑同业团体,对于当时建筑从业群体职业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内容涉及中国建筑师学会和上海市建筑协会在推动从业者职业规范的建构、普及建筑专业知识,推行职业教育等方面所作的努力,以及对于此时期建筑从业群体(特别是建筑师群体)职业化发展状况的研究。以基础资料源所记载的近代中国建筑活动现象为基础,从建筑技术理论的引入及其成果应用、国内主要建材、设备制造及安装业的发展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建筑技术体系和主要建材工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对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最后,在前述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结语的形式简要概述研究成果,包括20世纪20、30年代新型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建筑从业群体的职业化发展、以及建筑技术体系和建材工业的发展对于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和作用。本论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创新研究观念与创新研究方法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50838007)。

全国化学建材协调组建筑涂料专家组[9](2004)在《我国建筑涂料现状与未来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

党平华[10](2002)在《适应重庆市气候特点的外墙涂料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作者首先对重庆市装饰材料市场和重庆市大量的新旧建筑进行了仔细的调研工作,从而得出“重庆市外墙涂料的应用十分有限”这一实际情况。从作者对大量的新旧建筑物调研结果发现:从1997年至现在,重庆市的建筑及构筑物又几乎都采用瓷砖、花岗岩、铝合金板、玻璃幕墙等作为外墙饰面材料,只有极少数样板建筑(如龙湖花园,锦绣山庄等)的部分工程外墙面采用建筑外墙涂料;而且作者了解到影响重庆市外墙涂料不能大量推广应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酸雨、湿度和悬浮颗粒。根据“重庆市外墙涂料的应用十分有限”这一调查结果和重庆市环境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酸雨、粉尘、SO2),作者对收集的20种外墙涂料依据基料(即主要成膜物)的不同进行分类,主要包括纯丙烯酸外墙涂料、有机硅改性丙烯酸外墙涂料(简称硅丙外墙涂料)、氟树脂外墙涂料三大类型。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对比分析这三种类型的外墙涂料的优劣,进而优选出性能较好的外墙涂料品种。为了解决重庆市外墙涂料不能大量推广应用外墙涂料的重大难题,本文主要试验研究三种不同主要成膜物(纯丙、硅丙、氟树脂)的外墙涂料的耐酸雨性、耐沾污性、耐人工加速老化等三大技术性能指标,其中耐酸雨性实验是根据重庆市环境质量数据进行的酸雨模拟实验,pH 值分别为0.690、0.610、0.613、0.453。耐老化实验由于实验条件、财力等的限制,只对3种外墙涂料进行了实验。此外,外墙涂料的耐碱性、耐水性、耐温变性等其它次要技术指标也做了研究,以满足重庆外墙涂料市场的需求,为装饰、保护建筑和美化城市,树立直辖市新形象做出贡献。

二、北京推行外墙涂料准用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推行外墙涂料准用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现行标准对装配式装修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背景
        1.1.2 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现状研究
        1.2.1 国内现状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及基础性研究
    2.1 标准及标准适用性
        2.1.1 标准的概念
        2.1.2 标准的特性
        2.1.3 现行标准对装配式装修的适用性
    2.2 我国建筑装饰装修标准发展现状
    2.3 装配式装修的行业概况
        2.3.1 概念界定
        2.3.2 装配式装修的全寿命周期
        2.3.3 国内外装配式装修的发展历程
        2.3.4 装配式装修标准的编制情况
    2.4 装配式装修的技术体系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标准细节的适用性研究
    3.1 标准内容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3.2 现行标准的分类
        3.2.1 标准分类的必要性
        3.2.2 标准的分类
    3.3 各类标准内容的适用性研究
        3.3.1 设计类标准适用性分析
        3.3.2 施工类标准适用性分析
        3.3.3 产品类标准的适用性分析
        3.3.4 验收类标准适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标准体系的适用性研究
    4.1 标准体系的引入
    4.2 标准之间的结构合理性
        4.2.1 标准结构合理性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4.2.2 现行标准间结构合理性分析
    4.3 现行标准的实施效益
        4.3.1 标准实施效益对标准适用性的影响
        4.3.2 现行标准的实施效益分析
    4.4 现行标准技术水平的适用性
    4.5 本章小结
5 现行标准对装配式装修适用性综合评析及建议
    5.1 现行标准对装配式装修适用性的研究成果
        5.1.1 对标准适用性的总结
        5.1.2 现行标准对装配式装修适用性的量化分析
        5.1.3 对装配式装修的展望
    5.2 策略和建议
        5.2.1 针对适用性现状的工作策略
        5.2.2 装配式装修相关标准编制建议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课题来源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5.1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2 研究的创新点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统与现有技术管理模式的对比分析
    2.1 人员配备分析
        2.1.1 人员配备相同点
        2.1.2 人员配备不同点
    2.2 管理制度分析
        2.2.1 管理制度相同点
        2.2.2 管理制度不同点
    2.3 图纸会审分析
        2.3.1 图纸会审相同点
        2.3.2 图纸会审不同点
    2.4 施工组织设计分析
        2.4.1 施工组织设计相同点
        2.4.2 施工组织设计不同点
    2.5 设计变更与工程洽商记录分析
        2.5.1 设计变更与工程洽商记录相同点
        2.5.2 设计变更与工程洽商记录不同点
    2.6 单项技术质量安全措施分析
        2.6.1 单项技术质量安全措施相同点
        2.6.2 单项技术质量安全措施不同点
    2.7 进场材料检验分析
        2.7.1 进场材料检验相同点
        2.7.2 进场材料检验不同点
    2.8 配合比及强度检验分析
        2.8.1 配合比及强度检验相同点
        2.8.2 配合比及强度检验不同点
    2.9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分析
        2.9.1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相同点
        2.9.2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不同点
    2.10 计量器具配备分析
        2.10.1 计量器具配备分析相同点
        2.10.2 计量器具配备分析不同点
    2.11 验收程序和组织分析
        2.11.1 验收程序和组织分析相同点
        2.11.2 验收程序和组织分析不同点
    2.12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季节性施工技术管理模式分析
    3.1 冬期施工方案和技术管理模式
        3.1.1 冬期施工的起止时间
        3.1.2 冬期施工的组织
        3.1.3 准备工作
        3.1.4 冬季主要分项工程
        3.1.5 冬季工程维护
        3.1.6 质量控制
    3.2 雨期施工隐患防范
        3.2.1 雨期施工管理目标
        3.2.2 雨期施工准备工作
        3.2.3 雨期施工技术措施
        3.2.4 雨期防雷措施
        3.2.5 雨期施工保证措施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技术管理模式分析
    4.1 “四新”技术应用模式构建
        4.1.1 新技术
        4.1.2 新工艺
        4.1.3 新材料
        4.1.4 新设备
        4.1.5 企业技术管理软实力
    4.2 建立技术管理BIM模型应用模式
        4.2.1 BIM对绿色建筑的作用与价值分析
        4.2.2 BIM技术特点
        4.2.3 BIM在施工中的基本应用
        4.2.4 施工企业的BIM应用研究
        4.2.5 发展BIM亟需解决的问题
    4.3 建立技术管理信息化云技术应用模式
        4.3.1 云计算现状及信息化支撑情况
        4.3.2 云计算应用主要构成
        4.3.3 云计算应用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实证研究
    5.1 PDCA循环模式的基本原理
        5.1.1 PDCA循环模式的涵义
        5.1.2 PDCA循环模式的要点
    5.2 PDCA在施工企业技术管理中的应用案例
        5.2.1 建筑施工项目概况
        5.2.2 安全管理的计划(P)
        5.2.3 安全管理的实施(D)
        5.2.4 安全管理的检查(C)
        5.2.5 安全管理总结(A)
        5.2.6 PDCA循环的运用效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3)美国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缘起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3 研究对象
    1.2 核心概念认知
        1.2.1 保护
        1.2.2 乡土建筑
        1.2.2.1 历史传统论与文化传统论
        1.2.2.2 “否定”与“肯定”的概念界定方式
        1.2.3 传统聚落
        1.2.3.1 聚落
        1.2.3.2 死传统与活传统(Traditioned & Traditioning)
    1.3 前人成果
        1.3.1 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价值认知的研究
        1.3.2 保护实践的研究
        1.3.2.1 个案研究
        1.3.2.2 保护实践的合集研究
        1.3.3 保护理论的研究
        1.3.3.1 宏观的理论—保护与发展
        1.3.3.2 微观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1.3.4 国内学者关于美国的研究
        1.3.5 前人成果评述与本研究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1.4.1 保护历程的划分
        1.4.1.1 起始期—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初
        1.4.1.2 发展期—二十世纪上半叶
        1.4.1.3 成熟期—二战后至今
        1.4.2 “范例”的选取
        1.4.3 论证思路
2 早期自发的保护运动—创建历史住宅博物馆
    2.1 南方的保护—拯救名人建筑
        2.1.1 芒特弗农女士协会的建立
        2.1.2 芒特弗农的保护与修复
        2.1.2.1 建筑的加固与室内空间的修复
        2.1.2.2 遗失物件的追寻
        2.1.2.3 庭院景观的保护
        2.1.3 扞卫贵族的历史
    2.2 北方的保护—拯救平民建筑
        2.2.1 公共建筑与公共空间的保护
        2.2.2 乡土住宅的保护
        2.2.2.1 修复保罗·里维尔住宅
        2.2.2.2 新英格兰古物保护协会
    2.3 早期的方法论—专业化的影子
        2.3.1 选择保护对象的标准
        2.3.1.1 历史与纪念价值
        2.3.1.2 建筑价值
        2.3.2 保护者与保护的方法
        2.3.2.1 业余人士的主观保护
        2.3.2.2 专业人士的客观保护
        2.3.3 成熟保护的形式
        2.3.3.1 历史住宅博物馆
        2.3.3.2 历史房间
    2.4 小结
        2.4.1 保护的理论
        ·纪念价值与主观真实性
        ·建筑价值与客观真实性
        2.4.2 保护的实践
        ·缺乏整体性、连贯性
        ·组织化、专业化
        2.4.3 阶段性发展与演变
3 走上专业化轨道—创建户外博物馆
    3.1 始于伟大的理想—重建殖民地威廉斯堡
    3.2 基于历史真实性的修复
        3.2.1 视觉真实性
        3.2.1.1 “格子”格局的回归
        3.2.1.2 建筑的重建与修复
        3.2.1.3 室内空间的修复
        3.2.1.4 花园的修复
        3.2.2 感官真实性
        3.2.3 文化真实性—社会历史博物馆
        3.2.3.1 对奴隶生活的描绘
        3.2.3.2 对平民生活的展示
    3.3 迎合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3.3.1 游乐功能的优化
        3.3.1.1 互动性的游乐项目
        3.3.1.2 奢华的服务设施
        3.3.2 教育功能的完善
        3.3.2.1 针对学生与教师的项目
        3.3.2.2 丰富的在线教育资源
    3.4 户外博物馆保护形式的成熟
        3.4.1 格林菲尔德村
        3.4.1.1 展示内容
        3.4.1.2 教育项目
        3.4.2 农场博物馆
        3.4.2.1 展示内容
        3.4.2.2 教育项目
        3.4.3 斯特布里奇村
        3.4.3.1 展示内容
        3.4.3.2 教育项目
        3.4.4 走上专业化轨道
        3.4.4.1 建筑保护的理论成果
        3.4.4.2 与学校的密切合作
        3.4.4.3 专业的教育工作者
    3.5 小结
        3.5.1 保护的理论
        ·“回到那时”的保护原则
        ·客观面对真实、完整历史
        3.5.2 保护的实践
        ·游乐功能的优化与教育职能的完善
        3.5.3 阶段性发展与演变
4 法律基础的确立—保护历史城区
    4.1 经济大萧条与历史保护
        4.1.1 大萧条中的美国社会
        4.1.2 联邦政府介入历史保护
        4.1.2.1 《古物法》的颁布
        4.1.2.2 美国历史建筑测绘(HABS)
        4.1.2.3 《历史场所法》与国家历史场所和建筑调查(NSHSB)
    4.2 开创性的区域保护模式
        4.2.1 从博物馆式保护到区域整体改造
        4.2.1.1 拯救重要的建筑
        4.2.1.2 区域性改造
        4.2.1.3 创新的融资模式
        4.2.2 历史区域保护条例的颁布(1931)
        4.2.2.1 保护条例的目的
        4.2.2.2 保护区域范围与设计导则
        4.2.2.3 建筑审查委员会的建立
        4.2.3 历史区域保护模式的发展(1931-1990)
        4.2.3.1 保护19、20世纪的优秀建筑
        4.2.3.2 保护景观与开放空间
        4.2.3.3 区域保护模式的成熟
    4.3 区域保护模式的基础
        4.3.1 历史悠久的群众基础
        4.3.2 逐步建立的法律基础
        4.3.2.1 欧克里德对漫步者判决
        4.3.2.2 巴曼对帕克判决
        4.3.2.3 费加斯基对历史街区委员会判决
        4.3.2.4 中央车站决议
    4.4 小结
        4.4.1 保护的理论
        ·政府的积极介入—迅速推上法制化轨道
        ·学界的积极介入—不断拓展的保护视野
        4.4.2 保护的实践
        ·可持续的融资模式
        4.4.3 阶段性发展与演变
5 体系化与市场化发展—复兴衰败的城镇中心
    5.1 当代保护体系的确立
        5.1.1 历史保护与都市关系的思考
        5.1.2 《国家历史保护法》的颁布
        5.1.2.1 106节审查
        5.1.2.2 历史场所登录制度与历史保护咨询委员会
        5.1.3 历史保护的主要机构与组织关系
        5.1.3.1 联邦政府机构
        5.1.3.2 州政府机构
        5.1.3.3 地方政府机构
        5.1.3.4 非营利组织
        5.1.4 历史保护的理论
        5.1.4.1 理论基础—多个流派
        5.1.4.2 内政部的保护标准与相关导则
    5.2 环保意识与建筑再利用
        5.2.1 绿色经典敲响的警钟
        5.2.1.1 寂静的春天
        5.2.1.2 沙乡年鉴
        5.2.2 建筑再利用的热潮
        5.2.2.1 利润空间的出现
        5.2.2.2 建筑再利用的优秀实践
    5.3 主街的复兴之路
        5.3.1 场所精神的回归
        5.3.1.2 繁盛的郊区与衰败的市中心
        5.3.1.2 新都市主义与主街计划
        5.3.2 主街计划的试点
        5.3.2.1 全职的领导者—主街经理
        5.3.2.2 发展策略的制定
        5.3.2.3 初现“回归城市”的趋势
        5.3.3 主街计划的发展与成熟
        5.3.3.1 领导团队的建立
        5.3.3.2 阶段性发展策略的制定
        5.3.3.3 场所感的复兴
        5.3.4 主街复兴的方法论
        5.3.4.1 从试点到成熟—基于历史保护的商业区复兴运动
        5.3.4.2 四步方法
        5.3.4.3 八项原则
    5.4 历史保护的激励政策
        5.4.1 联邦激励政策
        5.4.1.1 税收改革法案
        5.4.1.2 经济复兴税收法
        5.4.1.3 税收改革法案于1986年的修订
        5.4.2 州激励政策
    5.5 小结
        5.5.1 保护的理论
        ·正视普通老建筑的价值
        ·重要性衡量标准的拓展
        ·应对不同对象的保护方法
        5.5.2 保护的实践
        ·清晰的保护体系、明确的保护职责
        ·经济杠杆指引市场化发展
        5.5.3 阶段性发展与演变
6 回归大众化—保护日常景观
    6.1 历史居民区的保护
        6.1.1 历史居民区的重要价值
        6.1.2 基于语境标准的历史风貌保护
        6.1.3 历史建筑的绿色化改造
        6.1.3.1 最绿色的建筑是已建成的建筑
        6.1.3.2 能效的评估、修复与优化
        6.1.4 不同程度的保护审查
    6.2 郊区居民区的保护
        6.2.1 郊区居民区—新型的文化景观
        6.2.2 对年轻财产的预先保护
        6.2.2.1 保护的动机
        6.2.2.2 保护的方式
        6.2.2.3 保护的成果
    6.3 路旁景观的保护
        6.3.1 路旁景观的平凡价值
        6.3.2 自发的努力
        6.3.2.1 始于广大的民众
        6.3.2.2 由创意复活的路旁建筑
        6.3.2.3 再次亮起的霓虹灯标牌
        6.3.3 全国性的保护力量
    6.4 待完善的激励政策
        6.4.1 联邦激励政策的不足
        6.4.1.1 联邦历史自住房援助法案的提出
        6.4.1.2 联邦历史自住房援助法案的失败
        6.4.2 州自住房修复税额抵扣
    6.5 小结
        6.5.1 保护的理论
        ·意识到平凡对象的不平凡价值
        ·事前保护的意识(Pre-Happening)
        ·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的协同保护
        6.5.2 保护的实践
        ·撕去标签的保护—平凡化
        ·历史保护规划的地位
        6.5.3 阶段性发展与演变
7 关注多元文化—保护印第安文化遗产
    7.1 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的政策演变
    7.2 印第安人在历史保护中的角色变化
        7.2.1 被决定的保护
        7.2.2 自己主导的保护
    7.3 圣胡安印第安传统村落的保护
        7.3.1 达成保护共识
        7.3.2 修复传统民居
        7.3.3 重塑与维护村落空间
    7.4 小结
        7.4.1 保护的理论
        ·相对合理的评判标准
        7.4.2 保护的实践
        ·敢于对传统进行取舍
        ·致力于动态地传承传统
        7.4.3 阶段性发展与演变
8 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演变
    8.1 保护对象—范围广、类型多
        8.1.1 从“单体”到“整体”
        8.1.2 从“精英”到“平民”
        8.1.3 从“古代”到“近期”
        8.1.4 从“建筑”到“景观”
        8.1.5 从“物质”到“非物质”
        8.1.6 从“漠视”到“珍视”
    8.2 保护理论—出于实践、自成体系
        8.2.1 客观真实、认同变化
        8.2.2 最小改变、新旧和谐
        8.2.3 分类对待、服务当下
    8.3 保护机构—各司其职、通力合作
        8.3.1 公共部门—标准引领
        8.3.2 私营部门—市场引导
        8.3.3 非营利组织—力量整合
    8.4 保护法律—结合实践、奖惩并用
        8.4.1 联系理论、保障实践
        8.4.2 激励为主、强制为辅
    8.5 教育与科研—发展基础、创新源泉
        8.5.1 历史保护教育
        8.5.2 历史保护研究
    8.6 借鉴意义
        8.6.1 全面客观的价值认知体系
        8.6.2 适于本土特色鲜明的保护理论
        8.6.3 区分对象优化力量的管理方式
        8.6.4 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的发展方向
        8.6.5 由被动到主动的危机保护意识
        8.6.6 余论
附录: 保护大事记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4)W房地产公司开发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2.2 国内研究成果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构成
    2.2 影响房地产开发成本控制的主要因素
    2.3 目标成本法
        2.3.1 内涵和优势
        2.3.2 体系的构建
    2.4 成本控制中的质量控制与管理
        2.4.1 PDCA循环
        2.4.2 质量控制
        2.4.3 全面质量管理
第3章 W公司成本控制体系及策略
    3.1 W公司介绍
    3.2 W公司成本控制主责体系及制度建设
        3.2.1 主责体系
        3.2.2 制度建设
    3.3 W公司成本控制主要工作内容
    3.4 W公司开发项目各阶段成本控制主要策略
        3.4.1 决策及成本规划阶段成本控制
        3.4.2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
        3.4.3 招投标阶段成本控制
        3.4.4 施工阶段成本控制
        3.4.5 竣工验收结算阶段成本控制
        3.4.6 项目后评价阶段成本控制
第4章 甲高层住宅小区案例分析
    4.1 甲小区基本情况
        4.1.1 项目概况
        4.1.2 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4.2 甲小区二期成本控制工作现状
        4.2.1 项目目标成本的编制与执行
        4.2.2 项目目标成本实施结果
    4.3 建安工程成本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优化分析
        4.3.1 土建总包工程
        4.3.2 精装修专业分包工程
        4.3.3 幕墙专业分包工程
        4.3.4 园林景观专业分包工程
    4.4 W公司成本控制工作的改进对策和相关建议
        4.4.1 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4.4.2 加强设计阶段图审工作力度
        4.4.3 提升招评标阶段工作精细化水平
        4.4.4 优化施工总包合同相关条款
        4.4.5 提升目标成本动态管控水平
        4.4.6 严格把控施工阶段图纸会审工作质量
        4.4.7 规范竣工结算资料的签认与流转工作程序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及范畴
        1.1.1 研究内容
        1.1.2 论文结构
        1.1.3 时间维度的“近代”认知
        1.1.4 空间维度的“岭南”认知
    1.2 研究意义
        1.2.1 近代岭南文化的特殊性
        1.2.2 从局部系统研究建筑整体
        1.2.3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中国建筑装饰的研究
        1.3.2 西方近代建筑装饰的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文化的研究
        1.3.4 岭南建筑装饰的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
        1.4.1 以建筑文化为研究前提
        1.4.2 以社会文化为研究背景
        1.4.3 其他研究方法
第二章 建筑装饰的基本认识
    2.1 “装饰”与“装饰艺术”释义
        2.1.1 “装饰”释义
        2.1.2 “装饰艺术”释义
    2.2 装饰的本质
    2.3 建筑装饰的概念
        2.3.1 西方的概念
        2.3.2 中国的概念
    2.4 建筑装饰的分类——功能性装饰与象征性装饰
        2.4.1 分类的理论依据
        2.4.2 功能性装饰与象征性装饰的关系
        2.4.3 功能性装饰——结构装饰化与装饰结构化
        2.4.4 象征性装饰——装饰的结构与建造的装饰
    2.5 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
        2.5.1 实用需要
        2.5.2 审美表达
        2.5.3 意义承载
    2.6 影响建筑装饰的因素
        2.6.1 技术因素
        2.6.2 经济因素
        2.6.3 政治因素
        2.6.4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2.7 岭南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装饰
        2.7.1 岭南文化的个性特征
        2.7.2 岭南文化对建筑装饰的影响
第三章 近代岭南殖民建筑装饰的异彩纷呈
    3.1 近代岭南殖民建筑装饰传播的动因
        3.1.1 十三行外商贸区的形成
        3.1.2 租界和殖民地的形成
        3.1.3 殖民建筑装饰输入的途径
    3.2 澳门近代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3.2.1 宗主国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
        3.2.2 果阿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
        3.2.3 曼努埃尔式风格
        3.2.4 巴洛克风格
        3.2.5 新古典主义风格
        3.2.6 澳门教堂的装饰材料
    3.3 十三行与沙面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3.3.1 开风气之先的十三行建筑装饰风格
        3.3.2 沙面早期的建筑装饰风格
        3.3.3 沙面盛期的建筑装饰风格
        3.3.4 沙面的建筑装饰材料
    3.4 香港殖民建筑装饰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3.4.1 宗主国建筑装饰风格的影响
        3.4.2 哥特复兴风格
        3.4.3 新古典主义风格
        3.4.4 香港殖民建筑装饰材料
    3.5 近代岭南殖民建筑装饰的细部特征
        3.5.1 柱式的装饰
        3.5.2 门窗的装饰
        3.5.3 檐部的装饰
    3.6 殖民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
        3.6.1 异彩纷呈的建筑装饰
        3.6.2 审美表达:西方宗主国文化为主导
        3.6.3 意义承载:西方中心价值观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的固本求新
    4.1 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发展的动因
        4.1.1 西学东渐的思想理论的传播
        4.1.2 华侨对侨乡建设的推动
        4.1.3 近代商业的繁荣
        4.1.4 地域环境的差异
    4.2 固本的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传统技艺
        4.2.1 应对地域文化的表现形式
        4.2.2 应对地域自然条件的装饰材料与技法
        4.2.3 应对审美的表现形式
    4.3 求新的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
        4.3.1 应对地域文化的新形式
        4.3.2 应对地域自然条件的新形式
        4.3.3 应对审美的新形式
        4.3.4 新型装饰材料与技艺
    4.4 近代岭南民间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
        4.4.1 固本求新的建筑装饰
        4.4.2 审美表达:岭南民间地域文化为主导
        4.4.3 意义承载:“中体西用”的价值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岭南官方建筑装饰的多元融合
    5.1 近代岭南官方建筑装饰发展的动因
        5.1.1 教会倡导的中国建筑
        5.1.2 民众对西方文化的崇尚
        5.1.3 政府推广的民族主义
        5.1.4 作为民族主义者的岭南建筑师
    5.2 民族性的“中国固有式”建筑装饰
        5.2.1 教会校园建筑“民族形式”的影响
        5.2.2 整体仿古的建筑装饰
        5.2.3 岭南的“中国固有式”简化装饰的缘由
        5.2.4 局部仿古的建筑装饰
        5.2.5 国立中山大学“固有式”装饰细部处理
    5.3 政治性的西方新古典主义建筑装饰
        5.3.1 纪念建筑的新古典主义装饰
        5.3.2 办公建筑的新古典主义装饰
        5.3.3 城市公园的新古典主义装饰
    5.4 商业性的骑楼建筑装饰
        5.4.1 法规制度下的骑楼建筑装饰
        5.4.2 装饰艺术风格
    5.5 经济性的现代主义建筑装饰
        5.5.1 岭南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缘由
        5.5.2 未能引发社会变革的建筑装饰
    5.6 新型装饰材料和技术
        5.6.1 水泥
        5.6.2 玻璃
        5.6.3 钢铁
        5.6.4 砌砖
        5.6.5 其他
    5.7 岭南官方建筑装饰的层次结构
        5.7.1 多元融合的建筑装饰
        5.7.2 审美表达:岭南近代官方文化主导
        5.7.3 意义承载:式样——民族性的价值观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总体特征
    6.1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本原性特征
        6.1.1 殖民建筑装饰的国际性
        6.1.2 民间建筑装饰的地域性
        6.1.3 官方建筑装饰的民族性
    6.2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演化规律
        6.2.1 西方宗主国文化主导的殖民建筑装饰
        6.2.2 岭南民间地域文化主导的民间建筑装饰
        6.2.3 岭南近代官方文化主导的官方建筑装饰
    6.3 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的交融规律
        6.3.1 殖民建筑装饰对民间、官方建筑装饰的影响
        6.3.2 民间建筑装饰对殖民、官方建筑装饰的影响
        6.3.3 官方建筑装饰对殖民、民间建筑装饰的影响
    6.4 结语与展望
        6.4.1 结语
        6.4.2 展望:应对西方文化
        6.4.3 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的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住宅瑕疵担保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住宅缺陷和瑕疵担保责任概述
    第一节 住宅质量与住宅缺陷
        一、住宅质量
        二、住宅缺陷
    第二节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起源与发展
        一、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概念
        二、罗马法中的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
        三、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在大陆法系国家(地区)的规定
        四、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的发展
    第三节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构成要件
        一、须有物的瑕疵存在
        二、须有物的瑕疵于风险移转时存在
        三、买受人明知或因重大过失不知标的物有瑕疵
    第四节 物的瑕疵担保责任的效力
        一、后续履行请求权
        二、解除权
        三、减价权
        四、损害赔偿请求权
        五、支出费用的偿还请求权
        六、瑕疵抗辩权
        七、买卖合同中的时效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陆法系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制度
    第一节 日本的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制度
        一、民法典对新建住宅取得者在瑕疵给付时的救济
        二、新建住宅的瑕疵担保责任之概述
        三、新建住宅的瑕疵担保责任
    第二节 法国的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制度
        一、建筑物瑕疵担保责任的法理基础
        二、建筑者担保责任
    第三节 住宅性能表示制度和住宅缺陷保险制度
        一、住宅性能表示制度
        二、住宅缺陷保险制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英美法系住宅缺陷的默示担保责任制度
    第一节 英美法系默示担保制度简述
    第二节 英国解决住宅缺陷问题的法律体系与默示担保责任
        一、解决住宅缺陷问题的法律体系
        二、合同条款
        三、住宅缺陷的默示条款及适用主体
        四、住宅缺陷默示担保责任的认定
    第三节 英国住宅缺陷的救济方式和纠纷解决
        一、继续履行
        二、解除合同
        三、损害赔偿
        四、纠纷解决的途径
        五、诉讼时效
    第四节 美国住宅缺陷的默示担保制度
        一、住宅缺陷默示担保责任的形成与发展
        二、住宅缺陷默示担保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住宅缺陷默示担保责任的主体
        四、住宅缺陷默示担保责任的认定标准
        五、违反默示担保的救济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住宅缺陷责任的现实考察
    第一节 我国住宅缺陷的现状与成因
        一、住宅缺陷典型事例
        二、住宅缺陷的主要表现
        三、住宅缺陷问题的成因
    第二节 住宅缺陷责任立法的现实考察
        一、住宅质量责任的立法现状
        二、住宅缺陷责任法律制度的反思与检讨
    第三节 我国住宅缺陷责任司法实践的考察
        一、合同解除权的行使及赔偿标准的认定
        二、质量瑕疵能否成为拒绝接收房屋的理由及赔偿标准的认定
        三、我国住宅缺陷责任之认定在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第四节 我国合同法中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的现实考察
        一、我国合同法中物的瑕疵担保责任与违约责任关系
        二、对我国合同法上物的瑕疵担保责任定位之争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制度之构建
    第一节 我国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制度建构之价值选择与衡量
        一、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制度建构中的价值目标与选择
        二、关于我国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制度建构中的价值目标选择的思考
    第二节 我国住宅瑕疵担保责任制度的构建
        一、住宅瑕疵担保责任的法律特征
        二、住宅瑕疵担保责任之缺陷的认定
        三、住宅瑕疵担保责任之责任期间
        四、住宅瑕疵担保责任之效力
    第三节 我国住宅性能认定制度和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制度的完善
        一、住宅性能认定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二、住宅质量保证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完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我国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及主要问题
        1.2.1 目前我国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1.2.2 目前我国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1.2.3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项目质量管理总体现状
        1.2.4 国内建设方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1.3 国外房地产企业项目质量管理情况
        1.3.1 国外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的先进经验
        1.3.2 国外建设方工程质量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1.4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5 论文研究的理论工具和方法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理论基础
    2.1 项目与房地产项目
        2.1.1 项目的定义及特点
        2.1.2 房地产项目定义及特点
    2.2 项目管理与房地产项目管理
        2.2.1 项目管理
        2.2.2 房地产项目管理
    2.3 房地产项目管理的目标体系
    2.4 房地产项目管理与其他项目管理的区别
    2.5 房地产项目质量
        2.5.1 房地产项目质量的内涵
        2.5.2 房地产项目质量的特点
        2.5.3 房地产项目质量的影响因素
    2.6 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
        2.6.1 质量管理的发展及主要内涵
        2.6.2 全面质量管理
        2.6.3 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定义及其管理特点
        2.6.4 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的原则与基本原理
        2.6.5 房地产企业与其他承包商项目质量管理的区别
第三章 推行ISO9000 建立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3.1 房地产企业实施ISO9000 标准的意义
    3.2 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3.2.1 质量管理体系的策划与总体设计
        3.2.2 房地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构成
    3.3 房地产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
        3.3.1 实施ISO9000 实现业务流程的持续优化
        3.3.2 关注房地产质量管理的难点
第四章 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的实施
    4.1 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
    4.2 房地产项目施工阶段质量管理
        4.2.1 施工准备质量控制
        4.2.2 施工过程质量管理
        4.2.3 施工阶段事后质量控制
第五章 案例分析
    5.1 ZH 地产公司简介
    5.2 ZH 花园项目概况
    5.3 ZH 花园工程质量管理
        5.3.1 施工准备质量控制
        5.3.2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5.3.3 质量控制重难点及措施
        5.3.4 工程质量控制过程中的其他重要措施和手段
        5.3.5 施工资料的质量管理
    5.4 ZH 花园工程质量管理的结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与研究价值
        1.1.1 研究背景
        1.1.2 资料源的确定
        1.1.3 研究命题及意义
    1.2 有相关研究述要
        1.2.1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期刊
        1.2.2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从业群体
        1.2.3 关于近代中国建筑技术和材料
    1.3 研究内容、目标、方法与论文结构
        1.3.1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论文结构
第2章 《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概况
    2.1 近代上海新闻出版业的兴盛
    2.2 《中国建筑》(1932.11-1937.4)
        2.2.1 《中国建筑》办刊宗旨及文献着录特征
        2.2.2 《中国建筑》文献内容分析
    2.3 《建筑月刊》(1932.11-1937.4)
        2.3.1 《建筑月刊》办刊宗旨及文献着录特征
        2.3.2 《建筑月刊》文献内容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建筑从业群体的组织化发展:新型建筑同业团体
    3.1 建筑从业群体的变化与发展
    3.2 中国建筑师学会发展概况
        3.2.1 学会的办会宗旨、章程及组织机构概况
        3.2.2 学会组织发展概况
    3.3 海市建筑协会发展概况
        3.3.1 协会的办会宗旨、章程及组织机构概况
        3.3.2 协会组织发展概况
    3.4 建筑同业团体的公共职能
        3.4.1 建筑同业团体的对外职能
        3.4.2 建筑同业团体的对内职能
    3.5 小结
第4章 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
    4.1 职业规范的建构
        4.1.1 职业化概述
        4.1.2 建筑师职业的功能定位
        4.1.3 建筑师执业行为的规范
    4.2 职业技术标准的建立
        4.2.1 建筑师业务文件的规范化
        4.2.2 建筑设计流程及其内容的完善
        4.2.3 营造厂业务文书的规范与建筑名辞的统一
    4.3 建筑专业知识的宣传、普及
        4.3.1 《中国建筑》的相关内容
        4.3.2 《建筑月刊》的相关内容
    4.4 建筑职业教育的推行
        4.4.1 正基建筑工业补习学校
        4.4.2 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科
    4.5 小结
第5章 建筑技术体系与建材工业的现代转型
    5.1 建筑结构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1.1 结构技术的理论研究
        5.1.2 结构技术的实践应用
    5.2 建筑材料与构造技术的发展
        5.2.1 建筑材料的研究
        5.2.2 建筑构造技术的发展
    5.3 建筑物理
        5.3.1 建筑声学的研究
        5.3.2 建筑照明设计
        5.3.3 建筑保温、隔热技术
    5.4 建材工业和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5.4.1 民族水泥工业的发展机遇和困境
        5.4.2 民族钢铁工业的蹒跚起步
        5.4.3 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的发展
        5.4.4 建筑设备制造及安装行业
    5.5 小结
结语
    6.1 建筑同业团体的产生与从业群体的职业化发展
        6.1.1 本土建筑师群体的发展加速了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
        6.1.2 中国建筑师学会的产生与建筑师群体的职业化
        6.1.3 上海市建筑协会的产生与营造商群体的转型
    6.2 建筑技术体系与建材工业的发展
        6.2.1 建筑技术演进
        6.2.2 内忧外患下建材工业的发展与掣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建筑师学会章程
    附录2 中国建筑师学会公守诫约
    附录3 建筑师业务规则
    附录4 上海市建筑协会章程
    附录5 1930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附录6 1932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附录7 1933年中国建筑师学会会员录
作者简历
致谢

(9)我国建筑涂料现状与未来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我国建筑涂料产业现状
    2.1 概述
        (1)我国建筑涂料产量迅速增长
        (2)全国建筑涂料的生产和发展不平衡
    2.2 2002年我国建筑乳胶涂料企业完成产销量
    2.3 我国建筑涂料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生产企业的规模问题
        2.3.1. 1 生产企业规模太小
        2.3.1. 2 市场不规范、数据统计难度很大
        2.3.2 生产企业的产品档次问题
        2.3.3 生产企业的其他问题
        2.3.3. 1 在经营上比较浮躁
        2.3.3. 2 营销乏力
3. 我国建筑涂料用原材料现状
    3.1 我国建筑涂料用聚合物乳液现状
        3.1.1 主要特点
        3.1.1. 1 发展较快,产量和品种都有明显的增长
        3.1.1. 2 建筑涂料用乳液生产企业在规模、产品档次等多方面要明显好于建筑涂料生产企业
        3.1.2 存在问题
        3.1.2. 1 乳液产品缺少统一的标准
        3.1.2. 2 低价竞争影响行业发展
        3.1.2. 3 部分中小生产企业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1.2. 4 企业在产品推广上炒作风气较浓
        3.1.2. 5 产品质量稳定性有待提高
    3.2 我国建筑涂料用颜填料现状
        3.2.1 世界颜料概述
        3.2.1. 1 有机颜料
        3.2.1. 2 无机颜料
        3.2.2 建筑涂料用填料
        3.2.3 全球颜、填料的发展趋势
        3.2.3. 1 产品高档化
        (1)无机颜、填料的表面处理
        (2)无机颜、填料的超微粉碎或纳米化
        (3)改变分子结构
        3.2.3. 2 颜、填料的剂型化
        3.2.3. 3 颜、填料的环保性
        3.2.4 国内颜料产业概述
        3.2.4. 1 我国颜料生产企业主要不足之处
        (1)虽然企业发展很快,且产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产品档次较低
        (2)国内颜料企业与世界级颜料企业在规模和技术上差距较大
        3.2.4. 2 我国颜料产业发展要点
        (1)跨国公司迅速进入中国
        (2)钛白粉价格稳中有升,国内企业效益普遍提高
        (3)钛白粉和氧化铁企业意识到过度竞争的危害,已开始主动联合
        3.2.4. 3 值得注意的问题
    3.3 我国建筑涂料用助剂现状
        3.3.1 国际助剂行业概况
        3.3.2 国际上涂料助剂产业动态
        3.3.2. 1 涂料助剂的环保化发展趋势成为整个行业发展的重点
        3.3.2. 2 日益严格的环保规定使助剂产品的创新难度增加
        3.3.3 我国涂料用助剂现状分析
        3.3.3. 1 国内涂料助剂业主要特点
        3.3.3.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我国建筑涂料研发近况
    4.1 主要研究成果:
    4.2 存在的问题和现象
        (1) 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的研发中心已使国内研发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2) 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水平原创性较差
        (3) 科研上的浮躁表现
        (4) 对研究水平的判定问题
        (5) 政府研发投入应当注意的问题
        (6) 国内企业研发投入较低
5. 我国建筑涂料推广、应用现状
    5.1 国家政策扶持我国建筑涂料行业的迅猛发展
    5.2 在建筑装饰装修工程中,涂饰工程的比例大幅增加
    5.3 在建筑涂料市场上,低档劣质产品屡禁不止
    5.4 我国建筑涂料标准、规范现状
        (1)标准及相关试验方法的制、修定工作滞后于产品的发展
        (2)各级质检机构相互交流少,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3)质检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5.5 我国建筑涂料设计、施工现状
        5.5.1 对一个优良的涂饰工程而言,必须是设计、材料和施工三者的协调统一
        5.5.2 对施工重要性的认识有所提高
        (1) 现场检测容易被忽略
        (2) 现场检测设备和相关标准不太受到重视。
        (3) 环境因素对建筑涂料施工质量的影响
        5.5.3 对产品配套重要性的认识日渐加深
6. 我国建筑涂料行业发展对策浅析
    6.1 提高企业规模
        6.1.1 鼓励企业并购,实现规模生产
        (1)联合采购的战略联盟方式
        (2)品牌、市场资源的战略联盟方式
        (3)技术资源的战略联盟方式
        (4)企业间贴牌生产的战略联盟方式
        (5)制造商、供应商、经销商和涂装施工企业等产业供应链组成联合体或企业集团
        (6)资本兼并,以扩大企业规模
        (7)应注意的问题
        6.1.2 加强执法,规范市场,促进规模化
        6.1.3 设置一定“技术壁垒”,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6.2 提高产品档次
        6.2.1 政策导向
        6.2.2 规范市场
        6.2.3 加大宣传力度
        6.2.4 创新与营销
    6.3 提高施工技术
        6.3.1 应用技术研究是基础
        6.3.2 标准规范先行
        6.3.3 行业管理跟上
    6.4 技术发展方向
        6.4.1 目前国际建筑涂料技术发展方向
        (1)建筑涂料产品及其施工技术的开发要求性能、成本和环保三者的协调发展。
        (2)建筑涂料的多功能化发展方向。
        (3)建筑涂料装饰效果的多样化。
        6.4.2 我国建筑涂料技术发展方向
        (1)加强基础研究,开发环保型建筑涂料产品这类产品的各项环保指标要逐渐与国际先进标准统一。
        (2)开发建筑涂料生命周期环保评估技术
        (3)扩展产品功能和建筑涂料应用范围
        (4)注重原材料生产新技术的开发。
        (5)重视生产、施工、应用配套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10)适应重庆市气候特点的外墙涂料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概述
    1.1 外墙饰面材料在建筑业中的重要地位
        1.1.1 外墙饰面材料的定义
        1.1.2 外墙饰面材料在建筑业中的重要地位
        1.1.3 外墙饰面材料的种类
        1.1.4 外墙饰面材料的功能
    1.2 国内外外墙饰面材料的发展趋势
        1.2.1 化学建材代替传统材料已成为一种必然
        1.2.2 国外外墙饰面材料的发展趋势
        1.2.3 国内外墙饰面材料的发展趋势
    1.3 重庆市建筑外墙饰面材料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装饰石材-花岗石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2 玻璃幕墙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3 外墙饰面砖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4 铝塑板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5 陶瓷锦砖(马赛克)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6 外墙涂料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重庆市不能推广应用外墙涂料的主要原因
    2.1 客观原因—气候条件
    2.2 主观原因
        2.2.1 思想与观念上
        2.2.2 外墙涂料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 重庆市推广应用外墙涂料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1 推广应用外墙涂料的必要性
        3.1.1 从国内外外墙饰面材料发展的趋势来看
        3.1.2 从减轻建筑物的自重来讲
        3.1.3 从绿化环境、美化城市来讲
        3.1.4 从安全性、经济上考虑
        3.1.5 从建筑节能的角度
    3.2 推广应用外墙涂料的紧迫性
        3.2.1 从重庆作为直辖市,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来讲
        3.2.2 从国外市场对我国装饰材料所带来的冲击来看
4 外墙涂料的实验研究
    4.1 耐酸性实验
        4.1.1 实验方法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3 结论
    4.2 耐沾污性实验
        4.2.1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3 结论
    4.3 耐老化实验
        4.3.1 实验理论基础
        4.3.2 实验材料与实验方法
        4.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4 结论
    4.4 其它实验性能
        4.4.1 耐碱性试验
        4.4.2 耐温变性试验
        4.4.3 耐水性试验
        4.4.4 其它辅助新性能
5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北京推行外墙涂料准用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现行标准对装配式装修的适用性研究[D]. 顾盼. 东北林业大学, 2018(01)
  • [2]施工企业技术管理模式的研究[D]. 叶姝颖. 沈阳建筑大学, 2018(04)
  • [3]美国传统聚落与乡土建筑保护的理论与实践[D]. 黄川壑.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W房地产公司开发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研究[D]. 叶伟. 湖北工业大学, 2016(07)
  • [5]近代岭南建筑装饰研究[D]. 薛颖.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5)
  • [6]住宅瑕疵担保责任研究[D]. 张梦珣. 复旦大学, 2012(02)
  • [7]房地产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伍德超. 天津大学, 2011(05)
  • [8]以《中国建筑》与《建筑月刊》为资料源的中国建筑现代化进程研究[D]. 钱海平. 浙江大学, 2011(07)
  • [9]我国建筑涂料现状与未来发展战略研究[J]. 全国化学建材协调组建筑涂料专家组. 化学建材, 2004(05)
  • [10]适应重庆市气候特点的外墙涂料性能研究[D]. 党平华. 重庆大学, 2002(02)

标签:;  ;  ;  ;  ;  

北京实施外墙涂料审批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