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药理研究综述

茯苓药理研究综述

一、茯苓药化药理研究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倪新强,李康健,许双虹,韩新民[1](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挖掘国内主要数据库中收载的有关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文献中的复方,分析其用药规律。【方法】搜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Wanfang)、重庆维普全文数据(VIP)中有关中药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文献,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探讨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规律。【结果】共纳入复方690首,含单味药265味。频次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小儿厌食症的高频药物有山楂、白术、麦芽、茯苓、陈皮、鸡内金、神曲、甘草、山药、党参等;频次居前7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消食药、补气药、理气药、化湿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等,累积频率占90.17%;药性以温、平为主,其次为寒;药物归经涉及十二经脉,主要归经为脾经、心经,其次为肝经、肺经。关联规则分析发现白术为治疗厌食的核心药物,白术-党参、白术-甘草-茯苓、白术-党参-陈皮、山楂-麦芽-神曲为常用药物组合。【结论】中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常用治法为消食、补气、理气、化湿之法,药物的性味以温平为主,用药以四君子汤为主方进行加减。

杨秉翰[2](2021)在《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根据王彦主任临床治疗室性室性早搏的中药处方,将处方数据录入后进行数据挖掘分析,尽可能直观的呈现出导师对室性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并进行经验方的拟定,可为后期的临床研究提供用药依据,结合导师临床辩治思路,分析导师对于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研究方法:通过使用“SPSS Modeler 18.0和SPSS Statistics 24”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王彦主任医师门诊,治疗以中药汤剂治疗手段为主的室性早搏患者,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共115人,收录其临床处方。使用数据挖掘对纳入处方进行数据分析,统计高频药物,分析关联规则与聚类分析三方面的组方经验和用药特色,讨论总结此病的诊疗思路。通过使用“SPSS Statistics 24”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对象来源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心病科门诊和病房内,符合室性室性早搏的气阴两虚证患者60例,通过随机分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给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47.5mg/片,一日一次,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自拟方300ml,早晚两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对于患者治疗前后中中医证候积分、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和疗效,通过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相应的研究结果。研究结果:研究一:患者基本信息:就诊患者中以女性居多,患者年龄大多集中于24—60岁期间,发病高峰期时间从7月开始上升至12月为最多到1月逐渐回落,二十四节气里首诊人数以大雪、小雪、冬至、寒露节气为多。高频药物:前20位由高到低依此为川芎、丹参、茯苓、龙骨、牡蛎、赤芍、茯神、柏子仁、红花、首乌藤、天麻、酸枣仁、黄柏、黄芩、砂仁、珍珠母、白术、党参、黄芪。药物分类中常用以安神药、清热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行气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导师治疗室性早搏善用寒、温、平性药物,药物中以苦、甘、辛味药物为常用药味,归经中以肝、胃、心、脾、肾经尤为常见。常用药物配伍:瓜蒌—薤白;天麻—钩藤;茯苓—泽泻;龙骨—牡蛎;黄柏—知母;砂仁—沉香;白芷—细辛;半夏—陈皮;茯神—酸枣仁;川芎—丹参—赤芍—红花。聚类新处方为:处方1:龙骨、牡蛎、珍珠母、紫石英、柏子仁、莲子心;处方2:党参、白术、茯神、黄芪、当归、首乌藤、合欢皮、酸枣仁、远志;处方3:玄参、太子参、五味子、甘草;处方4:瓜蒌、薤白、小通草、赤芍、红花、川芎、丹参、全蝎、浮小麦;处方5:天麻、钩藤、牛膝、黄柏,半夏、茯苓、陈皮、薏苡仁;处方6:砂仁、沉香、香附、白芍、黄连、延胡索、柴胡。研究二:一般患者资料中,性别、年龄均有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中医证候比较:(1)中医证候单项积分中,两组患者治疗后对于胸闷、气短、头晕的证候疗效差异不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后中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头晕、口干渴(p>0.05),对于上述证候治疗效果不显着;治疗组对于头晕(p<0.05)、心悸、胸闷、乏力、气短、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渴(p>0.05),差异显着,表明经过中西医联合治疗后,治疗组对于除头晕以外的证候均有明显的改善。(2)中医证候总积分和疗效中,对照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减少值为3.51,总有效率为46.7%;治疗组治疗前后总积分减少值为12.37,总有效率为80.0%。治疗后总积分(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动态心电图比较(1)室性早搏总次数比较中,两组均对室性早搏总次数有着改善(p<0.05),对比室性早搏减少次数值,对照组为871.19次,治疗组为1648.81次,减少值明显高于对照组。(2)室性早搏次数疗效比较中,对照组为70.0%,治疗组为86.7%,说明治疗组对于室性早搏次数的减少更具疗效。研究结论:1.导师对于女性患者多以疏肝养血为主;60岁前多以补脾,此后多以补益肝肾为主;根据季节气候变化随证加减,体现导师因时治宜的诊疗思路,多以温阳,化饮,散寒,润燥之品,兼顾运化痰浊、活血化瘀之效。2.常用安神药为龙骨、茯神,清热药为黄芩、赤芍;补虚药为党参、白术,活血化瘀药为川芎、丹参,平肝熄风药为牡蛎、天麻,行气药为陈皮,利水渗湿药为茯苓。寒性、温性、平性为治疗本病的常用药物,五味中以苦味、甘味、辛味药物为常用药味,以肝经、胃经、心经、脾经、肾经为常见药物归经。归纳出新处方的功效为:处方1为镇心安神,清降心火之功;处方2为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功;处方3为养阴生津之功;处方4为通阳化浊,活血化瘀之功;处方5为运脾化湿,平抑肝阳之功;处方6为疏肝理气,理气和中之功。2.临床观察中,通过对于自拟方的运用,治疗后中医证候中心悸、胸闷、气短、乏力、汗证、五心烦热、失眠、口干渴均有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并在动态心电图检查中,明显减少室性早搏的次数,具有改善疾病的证候和减少早搏次数的疗效,且在治疗过程中未见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3.导师治疗室性早搏的诊疗特色: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以五脏论治;清热解毒;祛瘀化痰同治。

覃彩云[3](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孟河四大家脾胃病证治规律》文中研究表明

王佳琦[4](2021)在《全国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

王伟[5](2021)在《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数据,挖掘导师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规律,分析出处方中的药物频次、用药类别、四气五味、药物归经、常用药对等;总结其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收集秦皇岛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心血管病科张学新教授门诊的高血压病性眩晕患者100例,详细记录导师的诊治经过,观察疗程为4周,治疗后评定血压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将病案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的临床采集系统中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并以频次表、网络化展示图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示数据分析取得的结果;结合导师辨证思想和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临床经验。结果:100例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降压总有效率为90.00%,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00%,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所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纳入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60~69岁年龄阶段人数最多,共26人,其次是50~59岁年龄阶段人数,共24人;纳入患者所常见的症状中,除了眩晕主症外,伴随症状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为不寐、多梦、胸闷、乏力、口苦、食少纳呆、耳鸣、头痛、便溏等;导师将高血压病性眩晕证型一共分为9种,依次是痰湿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痰热内盛证、气血亏虚证、肾阳虚衰证、少阳病证、肝郁脾虚证、瘀血内阻证;导师对于高血压病性眩晕的常用治法有13种,分别为滋补肝肾法、健脾化湿法、平肝息风法、清热化痰法、温阳化饮法、健脾益气法、和解少阳法、温补肾阳法、补血养心法、通阳舒筋法、散寒解肌法、疏肝健脾法、活血化瘀法。在用药规律统计结果中,导师共使用中药157味,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前10味中药依次为:川芎、天麻、泽泻、茯苓、黄芩、炒白术、党参、钩藤、枳椇子、牛膝;将频次≥10次的常用中药进行药物类别统计,药物类别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祛风湿药、温里药、化湿药;导师常用的中药药性为温性、寒性、平性,共占90.23%;常用中药的药味为甘味、苦味、辛味,共占88.08%;常用中药的归经为肝经、脾经、肾经、胃经、肺经,共占70.63%;对中药处方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频次≥20次的中药组合25组,其中以天麻、川芎出现频次最高,共45次,其次为天麻、钩藤,共31次;聚类分析后得出新处方3组。结论:导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辨证以痰湿内盛、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热内盛、气血亏虚为主,共占86.00%,肾阳虚衰、少阳病证、肝郁脾虚、瘀血内阻相对较少,共占14.00%;治法以滋补肝肾、健脾化湿、平肝息风、清热化痰、温阳化饮、健脾益气为主,共占83.00%,和解少阳、温补肾阳、补血养心、通阳舒筋、散寒解肌、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相对较少,共占17.00%。导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所用中药药性以温性药最多,其次为寒性、平性药;中药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其次为苦味、辛味药;中药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脾经、肾经。

陈永浩[6](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下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导师张喜奎教授(以下简称导师)治疗下尿路感染的临床治疗思路及处方用药经验。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导师门诊诊治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下尿路感染患者,按照统一格式整理,运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IBM SPSS Modeler 18.0以及IBM SPSS Statistics 22.0等软件,通过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及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病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导师治疗下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总结导师治疗经验。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0例病案,共200诊次处方;男性39例,女性61例,男女比例≈1:1.56;使用药物频率大于5.00%的药物有50味,作为本研究的常用药物;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类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其次为消食药、收涩药、理气药、化湿药、活血化瘀药等;药性上寒性最多,平、温性次之、凉性最少,无热性药物;五味中甘、苦最多,辛、酸、涩次之,咸、淡最少;药物归经以肾、脾、肝三经药物最多,胃、肺、膀胱次之;主要药物配伍有柴胡和黄芩、女贞子和墨旱莲、葛根和薏苡仁、石韦和瞿麦、谷芽和麦芽、荔枝核和北刘寄奴、青皮和陈皮。核心处方为:第一组药物:石韦、瞿麦、野菊花、石斛、玄参、六神曲、青皮、陈皮、桑螵蛸、砂仁。第二组药物:柴胡、黄芩、半夏、甘草、黄连、荔枝核、北刘寄奴、牡蛎、鳖甲、车前子、酸枣仁、谷芽、麦芽。第三组药物:黄芪、女贞子、墨旱莲、牛膝、白茅根、三七、白鲜皮、地肤子。第四组药物: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牡丹皮、黄精、萹蓄。第五组药物:金樱子、芡实、桑寄生、菟丝子、五味子、续断、杜仲、益智仁、葛根、薏苡仁、鸡内金。结论:1、下尿路感染的外因是以湿、热为主,常夹毒、夹瘀。内因则主要是肾、脾、肝三脏虚损,同时涉及膀胱、肺、三焦、胃等多脏腑。病机上遵循《伤寒论》中六经病证变化。2、导师在治疗上以扶正补虚、祛湿清热化瘀、收敛固涩、和胃消食、疏肝理气为五类常用治法。常用药物组合有柴胡与黄芩,女贞子与墨旱莲,葛根与薏苡仁,石韦与瞿麦,谷芽与麦芽,荔枝核与刘寄奴,青皮与陈皮。处方上多以石韦散、小柴胡汤、黄芪二至丸、六味地黄丸、水陆二仙丹为核心处方。在治疗时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随症加减。

郭锦晨[7](2021)在《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主要根据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总结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处方用药规律,以期传承新安医学及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讨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新安名方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临证用药规律,并采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药效物质基础和分子作用机制,探究其多成分、多靶点和多途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文献追溯法、分类整理法、纵横联系研究法等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明清时期新安医家相关学术着作及医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汪机、孙一奎、余淙、叶桂、汪文绮、程国彭、程文囿、方肇权、程有功等治疗眩晕的经验,总结归纳明清新安医家总体治疗眩晕的特色。使用IBM SPSS Modeler 18.0、SPSS Statistics 22.0、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V2.5)等对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用药进行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系统聚类、熵层次聚类新方及主成分因子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22.0、IBM SPSS Modeler 18.0等对近30年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治疗眩晕的医案症状、用药进行频次统计、主成分因子分析、系统聚类及关联规则分析。通过TCMSP、TCMID、SEA等筛选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有效成分及靶蛋白,通过Genecards、OMIM、Drug Bank、TTD等筛选出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利用Venn在线软件获取共同靶点,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疾病-靶点”网络图,使用STRING绘制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用Cyto NCA进行筛选,用MCODE进行PPI网络聚类。利用DAVID数据库和和R语言3.6.3中cluster Profiler包进行GO功能富集及KEGG通路分析,采用Auto Dock Vina进行配体和受体的半柔性分子对接,最后运用Py MOL、Lig Plot+、MOE软件进行三维和二维可视化分析。结果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之症有内外虚实不同,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孙一奎、孙文胤、方广、余午亭、徐春甫、洪参岐、程国彭、汪文绮、汪昂、吴迈、汪启贤等认为尤以痰为重,常有上焦有痰、痰浊中阻、痰热上扰、肝火挟痰、风痰上扰、肝阳上亢、痰瘀互阻等;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汪机、吴正伦、程敬通、汪宦、吴楚、吴洋、罗周彦、吴崐、方肇权、郑重光等尤为重视气血不足致眩,气虚包括中气(脾胃之气)虚、元气虚、肾间动气不足等,血虚包括肝血虚、营血虚等,孙一奎、程国彭、汪文绮、罗周彦、汪汝麟、郑重光等重视肾阳不足致眩,阳虚包括脾阳虚、肾阳虚等。以虚为本,邪实为标,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形成虚实夹杂证。外风内风皆可感,叶天士、程杏轩、程有功、洪桂、王仲奇等认为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阴虚包括肝阴虚、肾阴虚、心阴虚等。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位在于脑(心神),病变脏腑主要责之于肝(胆)、脾(胃)、肾,与心、肺因五行相互关系也具有一定联系。辨证治疗方面,气血不足者,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阴虚阳亢者,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痰浊中阻者,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下元虚惫者,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坎离失交者,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病关情志者,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用药方面,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如改正四君子汤、改正四物汤、湿痰汤、血虚眩晕汤、气虚眩晕汤、清上丸、壮元汤、香砂六君子汤、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等,擅用药对配伍,如人参、黄芪,龟甲、牡蛎,半夏、陈皮,半夏、天麻,白芍、生地黄,珍珠母、牡蛎,苦丁茶、夏枯草等。203例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医案处方涉及239味中药,累计用药频次2120次,平均频次9次,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137味(470次),占比为22.17%,使用频次≧9次的中药66味(1650次),占比为77.83%。中药共归18大类,主要为10类,其中补虚药、清热药、平肝息风药、解表药、利水渗湿药位居前5位。四气方面,寒性药、温性药出现和使用最为频繁;五味方面,味甘药、味苦药、味辛药运用最为频繁;归经方面,归肝经药、肺经药、脾经药、肾经药和胃经药出现最为频繁,归肝经药、肺经药和脾经药使用最为频繁。共涉及7个病位证素和12个病性证素,频次较高的病位证素为肝、脾、肾,频次较高的病性证素为痰(湿)、动风、阳亢、火(热)、阴虚。得到二项关联药物组合31组,三项关联药物组合32组,四项关联药物组合29组。核心处方组成为半夏、茯苓、陈皮、甘草、白术、人参、天麻、白芍。得到19组药物聚类组合,熵层次聚类得到治疗眩晕的15个新方,共提取出22个中药公因子。180例医案包括1673条症状记录,2527条中药记录,对应144种症状,187味中药,症状前六位是眩晕、恶心、食少、乏力、呕吐、苔白腻,中药前六位是半夏、白术、天麻、茯苓、陈皮、甘草。主成分因子分析共提取出15个症状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004%,系统聚类共得到11组中药聚类组合,关联规则得到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32项,症状和中药之间二、三、四项关联组合28项。共筛选出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193个化合物,整理得到330个靶点,与眩晕相关疾病有149个共同靶点。PPI网络发现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JUN、AKT1、MAPK8、CCND1等可能是关键治疗靶点,GO分析共包含2827条富集结果,其中生物过程2480条,分子功能203条,细胞组成144条。KEGG通路分析发现176个条目,涉及AGE-RAGE信号通路、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内分泌抵抗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与关键靶点对接较好的成分有豆甾醇、槲皮素、β胡萝卜素、山奈酚、天麻素、谷固醇。结论1.明清新安医家认为眩晕病因病机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实者,病理因素有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虚者多因脏腑气、血、阴、阳的不足,虚实可单独为患,虚实之间亦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2.辨证治疗方面,别具特色,新安医家承历代医家经典方剂,灵活运用,大胆创制新方,擅用药对配伍,值得我们进一步挖掘研究与传承。3.数据挖掘方法对新安医家眩晕医案处方从多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一方面印证了理论研究的结果,一方面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广度深度,弥补了文献理论研究的局限。4.新安程国彭半夏白术天麻汤8味药方简力宏,紧扣脾虚生痰、肝风内作、风痰上扰之病机,其临床应用范围广泛。现代名老中医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所治眩晕的病因常有风痰、肝风、肝火、痰浊、脾虚、瘀血等,以本方合用可兼治肝阳上亢、痰浊上蒙、气血亏虚、瘀血阻窍等眩晕的不同证候和阶段。5.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推测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槲皮素、山奈酚、豆甾醇、β-谷甾醇、天麻素、β-胡萝卜素等潜在药效成分协同作用于STAT3、CXCL8、EGFR、VEGFA、MAPK14、EP300、MAPK3、CTNNB1、AKT1等多个靶点,通过流体切应力和动脉粥样硬化信号通路、IL-17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参与管径调节、循环系统中的血管过程、活性氧代谢过程、氧化应激反应等发挥治疗眩晕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半夏白术天麻汤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作用的机制。

姚琦[8](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肥胖痰湿证用药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多角度分析文献中记载的有效治疗肥胖痰湿证所运用的方剂,以挖掘出治疗中的常用药物、药物组合以及组方规律,从而整理出治疗肥胖痰湿证的用药组合和组方意义,以便为中医临床诊治和开发新方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1)于中国知网、万方等各大数据库中检索并收集从数据库成立起至2020年12月31日所收录的关于中药治疗肥胖痰湿证的有关文献期刊,以及《中华医典》中收录的有关肥胖痰湿证中药治疗的相关文献。(2)从药物名称、功效类别、性味、归经等方面,运用EXCEL表格分门记录,以建立一个肥胖痰湿证治疗处方的数据库。运用SPSS数据挖掘软件从频数分析、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几个方面进行统计,以挖掘出治疗中的常用药物、核心组合以及新处方。【结果】(1)本研究共筛选出420首处方,总共涉及271味药物,药物总频次达4368次。结果得出治疗中使用最多的10味中药为: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苍术、山楂、甘草、黄芪、丹参,频次均在100次及以上。药物使用类别主要以补虚药、利湿药、清热药、行气药、化痰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药物四气统计结果显示以温、寒、平性为主,占全部使用药物的97%。五味以甘、苦、辛味药为主,占全部使用药物的90%以上。归经统计结果主要为胃经、脾经、肺经、肾经,占全部使用药物的66.2%。(2)因子分析:从前26味高频使用药物中提取出了11个公因子,分别是:公因子1:半夏、陈皮、茯苓;公因子2:桂枝、白术;公因子3:荷叶、决明子、山楂;公因子4:山药、薏苡仁,等。(3)聚类分析:对以上提取出的11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得到3类聚类处方,分别是:第一类:半夏、陈皮、茯苓、苍术、甘草、香附;第二类:白术、党参、山楂、石菖蒲、当归、决明子、枳壳、荷叶、大黄、桂枝、黄连、川芎、柴胡、厚朴、黄芪;第三类:山药、薏苡仁、丹参。(4)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30%,置信度≥50%得到治疗肥胖痰湿证常用两味药药物组合57个,其中同现频次大于100次的有9个,分别是:茯苓-白术、茯苓-半夏、茯苓-陈皮,等。得到三味药药物组合8对,分别是:陈皮-半夏-茯苓、泽泻-白术-茯苓、半夏-白术-茯苓,等。(5)运用聚类分析对使用频次在前61位的药物(占全部药物使用频率的80.2%)进行分析可得到8个新方组合,分别是:新方1: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当归、香附、菟丝子、淫羊藿;新方2: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苍术、薏苡仁、厚朴;新方3: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山楂、荷叶,等。【结论】(1)治疗肥胖痰湿证多使用补虚药、利湿药、清热药、行气药、化痰药和活血化瘀药相配伍,以祛湿化痰、燥湿清热、补益脾肾以及行气活血等。(2)茯苓甘淡渗利,为利水消肿之要药,是治疗肥胖痰湿证最常用的药物。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平性为主,以温化痰湿,补益肾阳,清热利湿。五味多为甘味、苦味、辛味,以补虚泻实,行气活血。归经多为胃经、脾经、肺经、肾经,以助人体津液正常代谢。(3)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挖掘出聚类方分别是以祛湿化痰,利水燥湿为主要功效的组合和以行气活血,清热燥湿为主要功效的组合以及以补益健脾,化瘀利湿为主要功效的组合。(4)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出补虚药与利水渗湿药、补虚药与化痰药在治疗肥胖痰湿证中存在丰富的配伍。(5)聚类分析得到8个聚类新方,可分别作为治疗肥胖痰湿证的基础方或在其合并病证中使用。如茯苓、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苍术、薏苡仁、厚朴,功主燥湿化痰,适用于肥胖痰湿证的基础治疗;白术、甘草、大黄、当归、川芎、黄芩、栀子,功主清热燥湿,活血行气,适用于痰湿壅滞郁热,热盛于湿的肥胖痰湿证治疗;茯苓、白术、半夏、陈皮、苍术、当归、香附、菟丝子、淫羊藿,功主温肾健脾,适用于肾阳虚衰所致痰湿堆积的肥胖痰湿证治疗。

秘晨曦[9](2021)在《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联合曼月乐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采用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联合曼月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经对比分析,初步探讨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联合曼月乐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子宫腺肌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及临床治疗依据。方法:收集自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石家庄市中医院妇一科门诊就诊及收入院治疗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患者64例,随机单盲分组(对照组32例和治疗组32例)。对照组:月经的第3天至第7天内,无性生活的情况下,子宫置曼月乐环。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放置曼月乐后第一天服用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服用10天,3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将收集的数据资料通过SPSS.23统计软件处理分析,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变化、中医证候积分、血清CA125值变化、痛经积分及综合临床疗效,并记录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结果:1.痛经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痛经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治疗组治疗痛经效果显着(P<0.05);2.痛经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90.6%,对照组总有效率75%,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减轻痛经,但是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治疗前后差值比较(P<0.05),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治疗组更为有效(P<0.05);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5%,对照组总有效率68.8%,说明两组均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治疗组效果更佳(P<0.05);5.子宫体积比较:治疗后,两组均可以缩小子宫体积,治疗组子宫体积缩小疗效更为满意(P<0.05);6.血清CA125值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清CA125值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治疗组在降低血清CA125值方面疗效更显着(P<0.05)。7.安全性指标:⑴两组治疗过程中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⑵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37%;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1.87%,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本次研究,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联合曼月乐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疗效明显,可以患者缓解中医证候,降低痛经程度,减小子宫体积,减低血清CA125值,疗效较单纯的曼月乐治疗优越,可在临床推广广泛使用。

王爽[10](2021)在《化湿败毒方的化学成分解析及其对新型冠状病毒所属蛋白酶的活性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解析化湿败毒方的化学成分谱,评价全方、单味药材及其所含化学成分对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所属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为后续化湿败毒方作用机制的阐释奠定基础。方法:1.利用UPLC-QTOF-MS/MS技术对化湿败毒方水煎液及其方中单味药(生石膏除外)的化学成分谱进行系统鉴定。2.利用体外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评价化湿败毒方、单味药材及109个化学成分对SARS-CoV-2所属主蛋白酶(Mpro or 3CLpro)和木瓜样蛋白酶(PLpro)活性的影响。结果:1.在正负离子模式下,初步鉴定了化湿败毒方中的225个化学成分,并确定了相应药材归属。2.化湿败毒全方在10、5、2.5 mg·mL-1时对Mpro的抑制率分别为74.28%、44.86%、36.71%;对PLpro的抑制率分别为100.58%、84.86%、51.16%。藿香、麻黄、厚朴、生大黄、茯苓、草果(10 mg·mL-1)对两个蛋白酶的抑制率可达到80%以上。除此之外,甘草、葶苈子、赤芍(10 mg·mL-1)对两个蛋白酶的抑制率可达到60%左右。化学成分HSBDP-81、HSBDP-101对Mpro半数抑制浓度为16.19μM、13.04μM。HSBDP-89、HSBDP-27对Mpro的抑制率均可达到60%以上;HSBDP-27对PLpro的抑制率也可达到60%。结论:本研究第一次系统表征和解析了化湿败毒方的化学成分,评价了全方、单味药材及109个化学成分对SARS-CoV-2所属蛋白酶活性的影响,提示其可能通过抑制Mpro或PLpro的酶活性而发挥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治疗作用。

二、茯苓药化药理研究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茯苓药化药理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方式
    1.2 文献纳入标准
    1.3 文献排除标准
    1.4 文献数据的筛选及规范化处理
    1.5 数据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高频药物统计
    2.2 药物归类分析
    2.3 药性分析
    2.4 药味统计
    2.5 药物归经统计
    2.6 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3.1 高频药物分析
    3.2 药物性味归经分析
    3.3 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2)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王彦主任对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数据库录入与建立
        2.1 患者基本信息采集
        2.2 中医处方资料录入
        2.3 中药四气、五味、归经与功效录入
        2.4 数据标准化
    3 数据研究方法
        3.1 频数统计
        3.2 关联规则
        3.3 聚类分析
    4 结果
    小结
研究二 自拟方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试验用药
        2.3 治疗方法
        2.4 评价指标
        2.5 疗效判定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小结
讨论
    1 临床基本信息分析
    2 用药规律分析
    3 常用药分析
    4 常用药对分析
    5 新聚类药组分析
    6 何为室性早搏
    7 益气滋阴为补虚之本,活血化瘀为标实之基
    8 自拟方浅析
    9 单味中药分析
    10 导师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经验总结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综述 中医学论治室性早搏的认识和研究概况
    1 心悸病名溯源
    2 心悸病因病机认识
    3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治法治则
    4 国医大师对本病的治法治则特色
    5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治法治则特色
    6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指标
        3.2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病例收集与整理
        5.2 病例数据规范化
        5.3 病例资料录入与核对
        5.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疗效判定
    2 总体情况统计
        2.1 性别统计
        2.2 年龄统计
    3 临床资料统计
        3.1 症状统计
        3.2 舌脉统计
        3.3 证型统计
        3.4 治法统计
    4 用药规律统计
        4.1 用药频次统计
        4.2 用药类别统计
        4.3 用药四气统计
        4.4 用药五味统计
        4.5 用药归经统计
        4.6 组方规律统计
        4.7 新处方统计
讨论
    1 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讨论
        1.1 用药频次讨论
        1.2 用药类别讨论
        1.3 用药四气讨论
        1.4 用药五味讨论
        1.5 用药归经讨论
        1.6 组方规律讨论
        1.7 新处方讨论
    2 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临床经验总结
        2.1 病因病机
        2.2 标本主次
        2.3 证型和节气的相关性
        2.4 病案举偶
    3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西医对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下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案资料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病案选取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案预处理
        2.2 中药名规范化处理
        2.3 录入信息及监理数据库
        2.4 数据挖掘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
        3.2 中药频数统计分析结果
        3.3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3.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讨论
    1 张喜奎教授治疗下尿路感染数据挖掘结果探讨
        1.1 一般信息统计结果分析
        1.2 药性结果分析
        1.3 药味结果分析
        1.4 归经结果分析
        1.5 药类与药物频数结果分析
        1.6 下尿路感染核心药对分析
        1.7 下尿路感染核心处方分析
    2 张喜奎教授对于下尿路感染的认识
        2.1 外邪内因、相互为患
        2.2 虚实夹杂最多见,辨病辨证相结合
        2.3 疾病的发生与传变不离六经
    3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尿路感染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理论研究
    1 古代医家及着作对眩晕的认识
        1.1 眩晕的病名溯源
        1.2 眩晕的病因病机
        1.3 眩晕的辨证治疗
    2 现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
        2.1 邓铁涛
        2.2 路志正
        2.3 颜德馨
        2.4 颜正华
        2.5 方和谦
        2.6 李振华
        2.7 刘志明
        2.8 段富津
        2.9 张学文
        2.10 李士懋
        2.11 熊继柏
        2.12 王乐匋
第二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研究
    1 代表性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
        1.1 汪机
        1.2 孙一奎
        1.3 余淙
        1.4 叶桂
        1.5 汪文绮
        1.6 程国彭
        1.7 程文囿
        1.8 方肇权
        1.9 程有功
    2 总体诊治眩晕经验
        2.1 病因病机方面
        2.1.1 虚实兼有,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2.1.2 外风内风皆可感,以阴虚阳亢动风为主
        2.1.3 实者,病理因素痰、火、风、瘀,尤以痰为重
        2.1.4 虚者,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四端
        2.2 病位在脑(心神),发病与脏腑密切相关
        2.3 辨证治疗方面
        2.3.1 气血不足,擅用参芪归术培补气血
        2.3.2 阴虚阳亢,喜用滋水涵木和阳息风
        2.3.3 痰浊中阻,常用二陈化裁培土化痰
        2.3.4 下元虚惫,温补脾肾阳气冀其运化
        2.3.5 坎离失交,补养水火根基精神乃治
        2.3.6 病关情志,重视内观静养治疗思路
        2.4 灵活用药,擅用药对
第三部分 明清新安医家治疗眩晕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录入
        1.4 数据规范化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中药频次、频率分析
        2.2 中药的类别分析
        2.3 中药的药性药味归经分析
        2.4 证素频次、频率分析
        2.5 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2.6 中药复杂网络分析
        2.7 中药系统聚类分析
        2.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
        2.9 中药主成分因子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频次、频率
        3.2 中药类别
        3.3 中药性味归经
        3.4 证素频次、频率
        3.5 中药关联规则
        3.6 中药复杂网络
        3.7 中药系统聚类
        3.8 熵层次聚类新处方
        3.9 中药主成分公因子
第四部分 新安程氏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研究一 基于数据挖掘的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临床应用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数据规范化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情况及疾病频数分析
        2.2 症状、药物频数分析
        2.3 症状因子分析
        2.4 中药聚类分析
        2.5 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研究二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研究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潜在药效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主要软件和数据库
        1.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预测
        1.3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靶点预测
        1.4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预测
        1.5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1.6 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1.7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
        1.8 PPI网络聚类
        1.9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
        1.10 分子对接
        2 结果
        2.1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
        2.2 半夏白术天麻汤活性成分的靶点
        2.3 眩晕相关疾病的靶点
        2.4 药物-疾病-靶点网络的构建
        2.5 药物-疾病交集靶点的蛋白互作(PPI)网络的构建
        2.6 核心化学成分和靶点的筛选分析
        2.7 PPI网络聚类分析
        2.8 药物-疾病-靶点的GO和 KEGG富集分析
        2.9 分子对接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半夏白术天麻汤药效物质基础和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肥胖痰湿证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处方(资料)来源
        1.2 处方筛选
        1.2.1 检索方法
        1.2.2 诊断标准
        1.2.3 纳入标准
        1.2.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药物相关分类规范标准
        2.1.1 处方药名统一
        2.1.2 药物分类规范
        2.1.3 药物性味规范
        2.1.4 药物归经规范
        2.2 数据挖掘
        2.2.1 建立数据库
        2.2.2 频数分析
        2.2.3 因子分析
        2.2.4 聚类分析
        2.2.5 关联规则分析
研究结果
    1 频次分析结果
        1.1 治疗肥胖痰湿证药物的功效频次分析
        1.2 治疗肥胖痰湿证药物的使用频次分析
        1.3 治疗肥胖痰湿证药物的四气频次分析
        1.4 治疗肥胖痰湿证药物的五味频次分析
        1.5 治疗肥胖痰湿证药物的归经频次分析
    2 因子分析结果
        2.1 因子分析SPSS软件操作步骤
        2.2 因子分析SPSS软件分析结果
        2.2.1 KMO检验与Bartlett球形检验
        2.2.2 总方差解释表
        2.2.3 旋转成分矩阵及公因子解释
    3 聚类分析结果
        3.1 聚类分析SPSS软件操作步骤
        3.2 聚类分析SPSS软件分析结果
        3.2.1 聚类方分析
        3.2.2 新方分析
    4 关联规则分析结果
        4.1 关联规则分析SPSS软件操作步骤
        4.2 关联规则分析SPSS软件分析结果
        4.2.1 两味中药组合的关联挖掘结果
        4.2.2 三味中药组合的关联规则挖掘结果
        4.2.3 关联规则网络分析
    5 小结
讨论
    1 肥胖痰湿证的病因病机
        1.1 饮食不节,湿壅生痰
        1.2 脾肾虚损,痰湿内生
        1.3 气滞血瘀,湿停痰聚
    2 肥胖痰湿证的治法治则
        2.1 祛痰湿治标
        2.1.1 祛痰化湿
        2.1.2 清热燥湿
        2.2 补脾肾为本
        2.2.1 补气健脾
        2.2.2 温肾助阳
        2.3 行气血为辅
        2.3.1 行气化湿
        2.3.2 活血化瘀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综述-肥胖从痰湿论治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主要业绩
个人简介

(9)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联合曼月乐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材料
        1.1 样本量估算
        1.2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和脱落标准
    6 研究方法
        6.1 分组方法
        6.2 治疗方案
        6.3 观测指标
        6.4 疗效观测指标
        6.5 疗效评价标准
    7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2 疗效对比分析
    3 安全性观测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立方依据
    3 方药分析
        3.1 方解分析
        3.2 单味药物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基线情况分析
        4.2 缓解痛经方面
        4.3 改善中医证候方面
        4.4 缩小子宫体积方面
        4.5 降低血清 CA125 值方面
        4.6 安全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子宫腺肌病中西医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化湿败毒方的化学成分解析及其对新型冠状病毒所属蛋白酶的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研究进展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概述
        2 新型冠状病毒的结构
        3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药防治
    第二节 化湿败毒方的研究进展
        1 化湿败毒方方解及疗效
        2 方剂中各单味药研究进展
        2.1 麻黄的研究进展
        2.2 藿香的研究进展
        2.3 生石膏的研究进展
        2.4 杏仁的研究进展
        2.5 法半夏的研究进展
        2.6 厚朴的研究进展
        2.7 苍术的研究进展
        2.8 草果的研究进展
        2.9 茯苓的研究进展
        2.10 生黄芪的研究进展
        2.11 赤芍的研究进展
        2.12 葶苈子的研究进展
        2.13 生大黄的研究进展
        2.14 甘草的研究进展
实验部分
    第一章 基于UPLC-QTOF-MS/MS的化湿败毒方化学成分研究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药物与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化湿败毒方化学成分数据库的收集
        2.2 供试品的制备
        2.3 检测条件
        2.4 化湿败毒方的化学成分分析
        3 分析结果
        3.1 分析条件优化
        3.2 化合物的鉴定
        3.3 化合物结构鉴定及质谱特征
        3.4 化湿败毒方化学成分来源辨析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化湿败毒方对新型冠状病毒所属蛋白酶的活性评价
        第一节 化湿败毒方冻干粉的制备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与试剂
        1.2 仪器与设备
        2 实验步骤
        3 实验结果
        第二节 化湿败毒方及其化学成分对Mpro活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与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步骤
        2.1 样品编号
        2.2 样品的配置
        2.3 化湿败毒方对Mpro活性抑制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阳性对照药的IC50测定
        3.2 样品的活性测定
        4 小结
        第三节 化湿败毒方及化学成分对PLpro活性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与试剂
        1.2 仪器
        2 实验步骤
        2.1 样品编号
        2.2 样品的配置
        2.3 化湿败毒方对PLpro活性抑制检测
        3 实验结果
        3.1 阳性对照药的IC50测定
        3.2 样品的活性测定
        4 小结与讨论
综合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茯苓药化药理研究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用药规律[J]. 张艳,倪新强,李康健,许双虹,韩新民.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 [2]王彦主任治疗室性早搏的用药规律研究及其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杨秉翰.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数据挖掘探讨孟河四大家脾胃病证治规律[D]. 覃彩云.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4]全国名老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规律研究[D]. 王佳琦.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5]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的研究[D]. 王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6]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张喜奎教授治疗下尿路感染的用药规律[D]. 陈永浩.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明清新安医家诊治眩晕经验及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的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研究[D]. 郭锦晨.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肥胖痰湿证用药规律研究[D]. 姚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金匮肾气丸合桂枝茯苓丸加减方联合曼月乐治疗肾虚血瘀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观察[D]. 秘晨曦.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10]化湿败毒方的化学成分解析及其对新型冠状病毒所属蛋白酶的活性评价[D]. 王爽.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茯苓药理研究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