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模块化设计在电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纪立军,陈昊阳,徐国飞,邰江[1](2021)在《核电站机械模块化建造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核电站建造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且建设周期较长,这些制约因素包括持续不断的设计改进,电厂设计尚未标准化,大量重复工作和工期拖延。此外,施工期间工作空间过于拥挤,不同班组交叉作业,也降低了工程建造速度,而以上这些制约因素均可通过模块化建造技术解决。为此,文章介绍了模块化设计概念、机械模块的定义以及布置原则,并分析了机械模块的采购模式和建造模式,以降低核电站建造的成本,缩短工期。
解瑞[2](2021)在《低温省煤器在600MW火电机组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火电厂耗煤量高达全国总产煤量的50%,而在燃煤发电过程中锅炉的排烟热损失是全厂热损失中最大的,也是影响机组效率的最大因素,影响排烟热损失的主要因素是锅炉排烟温度,由于排烟温度过高所造成的锅炉余热资源浪费,在我国发电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对国内某600MW机组发电厂数据统计发现,其锅炉年平均排烟温度接近130.0℃,满负荷排烟温度甚至达到150.0℃。过高的排烟温度对锅炉效率有较大影响且大大增加了脱硫系统耗能耗水,使烟气余热资源全部浪费在脱硫系统中。本文根据火电厂工艺流程及结构特点,分析了火电厂锅炉存在的排烟温度高影响锅炉经济性的问题,提出了增设低温省煤器,将原来锅炉排至脱硫系统的高温烟气通入新增的低温省煤器用于加热进入锅炉之前的凝结水的方案,并就方案中进口水温选择、受热面布置进行了详细分析,另外就工程实际中必须解决的诸如受热面低温腐蚀、传热管壁温的计算、H型翅片管详细设计参数、受热面的防积灰、磨损、泄漏防控措施、换热器布置型式进行了探讨。最后投运低温省煤器进行试验,详细记录了改造后的低温省煤器烟气流量、低温省煤器进出口温度、低温省煤器烟气侧压降、低温省煤器漏风率、低温省煤器水侧阻力等性能参数,并分析试验数据及得出试验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增设低温省煤器可显着提高锅炉效率,降低煤耗,进而有效增加发电收益,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贺晓锋[3](2020)在《解析燃气联合循环电站建设国际EPC项目总承包商的设计管理》文中指出以马来西亚康诺桥燃气联合循环电站和凯德隆燃气联合循环电站项目为例,结合国际EPC项目的总承包设计管理实践,提出了在燃气联合循环电站EPC总承包项目的设计管理中应遵循的基本管理原则,并对设计管理实践中出现的通病进行了分析与经验总结,特别是针对国内外的设计差别引起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梳理,为类似工程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借鉴。
刘思佳[4](2020)在《小型模块化氟盐冷却高温堆的物理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氟盐冷却高温堆是结合了多种反应堆优势提出的一种第四代反应堆,其技术特点为:使用包覆燃料颗粒作为燃料,熔融氟盐作为冷却剂,更多采用非能动安全设计,借鉴成熟的反应堆常规岛设计和能量转换系统。评估认为,氟盐冷却高温堆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经济性、可持续性和防核扩散性,具有很高的商业可行性。小型模块化反应堆是当前反应堆发展的一大热点,因为小型模块化反应堆能满足更广大用户和更灵活的用电需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通过其固有的和非能动安全特性提高了反应堆的安全性能,也提供了更好的前期资本承受能力,适用于热电联产和非电应用。结合氟盐冷却高温堆的诸多优势和模块化反应堆的技术特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小型模块化棱柱型氟盐冷却高温堆设计SM-FHR(Small Modular Fluoride salt cooled High temperature Reactor)。SM-FHR使用Flibe作为反应堆的冷却剂,燃料为TRISO包覆燃料颗粒。燃料元件采用棱柱型燃料元件,反应堆功率150MWth,预期堆芯寿期2年。本文首先从单组件水平,分析碳/重金属比和燃料核尺寸对燃耗深度、寿期、反应性温度系数的影响,确定组件的参数。结果表明,为了保证堆芯寿期可以达到2年的预期目标,同时保证冷却剂温度系数为负,整体温度系数为负,要求碳/重金属比低于500和燃料核直径为350~750μm。SM-FHR参考堆芯选取碳/重金属比为260,燃料核直径425μm。此时,堆芯寿期可达到927天,燃耗深度为99 MWd/kgU,温度系数为负。SM-FHR堆芯初始剩余反应性达到34000 pcm,为了降低控制棒布置的复杂性,首先考虑在堆芯组件内布置可燃毒物,最大化降低堆芯寿期内反应性摆幅。对不同可燃毒物装载量、不同可燃毒物颗粒大小及不同可燃毒物空间分布下的反应性摆幅及换料周期进行了优化,并分析了可燃毒物消耗规律。分析表明,在组件内燃料与可燃毒物的装载体积比为52,可燃毒物颗粒大小200μm,边缘组件内的可燃毒物装载量降低的情况下,可将剩余反应性压低到2500 pcm,燃耗深度有所降低,燃耗天数降到776天,但仍能满足2年的设计预期。可燃毒物布置后堆芯各组件燃耗深度和功率峰因子都有所展平,有利于提高堆芯安全性。进一步采用布置控制棒方式来调节临界并控制SM-FHR的升降功率运行,并最大化降低其对堆芯物理参数的影响。控制棒布置考虑两种方案:堆芯反射层内布置与堆芯中心集中布置。研究发现,反射层内布置控制棒的反应性价值较低,不适合作为控制棒的布置方案;而中心组件交界位置布置6根控制棒可以满足各工况的反应性控制需求。通过CFD对1/12堆芯建模,获取了SM-FHR堆芯流场、温度场分布情况并分析了TRISO颗粒的失效概率。分析表明,堆芯燃料温度未超过运行限值;TRISO包覆燃料颗粒堆芯局部最大失效概率为6.5×10-5,平均失效概率为2.0×10-7,证明在当前设计下具有较高的安全特性;燃耗深度分布、堆芯TRISO失效概率分布等仍存在较大的不均匀性,主要由控制棒对轴向功率分布的影响造成。通过对SM-FHR建立单通道模型,分析一回路完全采用自然循环驱动的可能性。模型建立了自然循环高度与反应堆功率、冷却剂温度差、冷却剂通道尺寸和换热器压损的关系。在150 MW功率下,若想建立完全自然循环的一回路,需要适当提高冷却剂的温度差和冷却剂通道直径,在保证换热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换热器的压损。可考虑将功率降到30 MW,实现一回路的全自然循环,换料周期可达10年。
郑海龙[5](2020)在《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各国AP1000、EPR等三代核电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设计质量问题是影响项目进度和投资的突出问题之一。同时,日本福岛核事故之后,各国对核电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形成核电厂安全与质量的诸多环节中,设计质量是决定性环节。因此,如何提升核电项目设计质量,提高设计服务水平,是核电项目管理领域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一大难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全面质量管理和并行工程的基本理论与主要方法。然后,介绍了HY核电项目基本情况,说明了设计质量的内容及要求,通过统计分析核岛设计文件升版及变更情况,发现图纸大量升版且变更频繁,在施工图设计的可施工性、设备设计的可制造性、系统设计的安全可靠性、设备的运维可达性等四个方面存在缺陷。接着,采用因果图与4M1E结合的方法对上述设计质量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并从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和设计质量过程控制进行深入地原因分析,发现设计方与采购方、施工方等用户之间缺乏协作与信息沟通等管理问题是产生设计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最后,对并行工程应用于核电工程项目设计质量改进进行了适用性分析,提出了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核电项目设计质量改进模式,即首先通过组建多学科协同小组丰富设计团队人员组成,然后使多学科小组在设计阶段开展协同工作以增强不同领域间的信息沟通,在设计过程中及早发现并解决设计上的缺陷和冲突进而完善设计方案,使设计更好地满足业主、设备采购、建安施工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的需求,力求设计过程一次性接近成功,最终减少后期的图纸升版和设计变更。以HY核电厂核能对外供热项目为例,具体阐述了并行工程在项目设计阶段的实际应用,并对设计质量改进效果进行了评价。本文对应用并行工程思想提升核电工程项目设计质量的研究,有利于并行工程思想在核电工程项目管理中的推广应用,可以为后续核电工程的设计质量管理提供借鉴和指导。
臧小影[6](2019)在《新型柱塞式挤出机的研究及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柱塞式挤出机在螺杆式挤出机出现之后基本被取代,直到聚四氟乙烯(PTFE)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柱塞式挤出机的发展才又重新得到重视。由于聚四氟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都具有非常高的熔融粘度,用螺杆式挤出机加工比较困难,所以目前生产过程中还是采用柱塞式挤出机。近年来,柱塞式挤出机的发展都是围绕聚四氟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生产工艺而发展,以求能够得到高性能的聚四氟乙烯和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产品。现阶段可以产业化的PTFE纤维制备技术中,糊料挤出法是应用广泛的方法之一,而柱塞式挤出机作为糊料挤出法中应用的重要设备,影响着PTFE纤维的研究和生产,从而严重制约了国内企业的生产力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本课题基于模块化设计方法结合柱塞式挤出机挤出PTFE原理,分析PTFE长丝的生产工艺,发现生产工艺中存在的不足,了解目前对柱塞式挤出机的需求,从而研究柱塞式挤出机的模块化设计方案,设计一种新型柱塞挤出装置。新型柱塞式挤出机主要分为自动称重喂料、预压成型和挤出长条三个工作模块,利用模块化设计方法对三个工作模块分别设计之后再进行模块重组,最终实现新型柱塞式挤出机一体化、模块化和功能更加全面的设计目标,希望通过设计新型柱塞式挤出机促进聚四氟乙烯长丝产品质量的提升。本课题最后设计出了一款微型柱塞式挤出机,是为实验室研究PTFE产品所研发的实验室器材,满足科研对柱塞挤出的需求,推动柱塞式挤出机的发展,从而提高PTFE纤维产品的质量和我国PTFE纤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蔡鼎阳,林亮,唐涌涛,苏荣福[7](2019)在《模块化设计方法在多用途模块式小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多用途模块式小堆自动卸压系统布置设计为例,介绍了利用模块化设计方法进行管道布置的设计思路与流程,初步讨论了模块化设计方案的特点以及相对传统设计方案的优势,提出模块化设计在工程应用中待解决的一些问题,为模块化设计方法在核电工程的布置设计用的应用提供参考。
王琪[8](2018)在《先进小型熔盐堆现象识别与安全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小型反应堆突出的安全性与多用途性,全球范围内先进小型反应堆的研究方兴未艾。作为小型熔盐堆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安全分析工作受到日益关注,而现象识别方法与程序开发可为安全分析提供前期的技术支撑,分析工具也被国际核工业界广泛研究。本文以固态燃料熔盐堆一回路系统及其配套的二回路系统为研究对象开展现象识别和安全分析工作。首先,依据国际现有熔盐堆包络事故分类,对处于概念设计阶段的固态燃料钍基熔盐堆开展了现象识别及排序的相关工作。其次,建立了基于RELAP/SCDAPSIM MOD 4.0软件的固态燃料熔盐堆分析模型,针对已识别出的关键现象进行了进一步定量分析。最后,针对现阶段先进小型熔盐堆配套二回路热力系统研究资料匮乏的现状,基于RELAP/SCDAPSIM MOD 4.0软件对小型熔盐堆配套二回路热力系统主要部件主汽轮机、发电汽轮机、主凝汽器等进行了建模,得到了二回路系统整体分析模型,并针对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甩负荷工况等进行了安全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固态燃料熔盐堆筛选出的高重要性、低知识水平现象包括堆芯冷却剂旁流、堆芯上腔室流体混合、熔盐凝固及再熔化;全厂断电事故下现象识别及排序表中识别出的堆芯上腔室流体混合现象在现阶段设计下是安全的;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破裂事故中,核心设备参数波动主要发生在凝汽器,主凝汽器温度变动约5%;甩负荷工况下,主凝汽器平衡压力波动下移约13%并维持稳定;各瞬态工况计算结果表明二回路热力系统各主要设备在瞬态发生时均能满足设计要求,瞬态发展可控。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先进小型熔盐堆的设计研发工作提供安全分析计算和方法论方面的支持。
朱娜[9](2018)在《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工业节能减排的号召,低品位余热资源回收发电技术开始被广泛关注。针对低品位余热资源回收难问题,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罗茨动力机用于低品位余热发电领域的技术方案并对其控制系统进行研究。为使控制系统调试方便、易维护,改善运行稳定性,增强工作可靠性,本文对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的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控制系统硬件平台优化以及先进控制算法应用达到改善控制系统工作性能的目的。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1.对控制系统功能需求进行分析,提出模块-基板形式的硬件整体设计方案,在模块化硬件系统设计的基础上提出软件系统方案,并对低品位余热发电机组控制方法进行研究,将模糊PID控制应用于转速调节系统中,致力于稳定电能的研究。2.运用模块化设计思想搭建具有可裁剪、可移植、可扩展功能的模块-基板形式硬件平台。主要有以主从C8051F020片上系统为核心的最小系统模块、输入接口电路部分(包括仪表信号采集模块、转速检测模块、I/O输入模块)、输出接口电路部分(包括电动比例阀驱动模块、伺服节流阀驱动模块、开关量输出模块)、电源模块以及通信接口模块。各功能模块独立存在,通过基板连接完成硬件平台搭建,表明模块-基板形式硬件平台在研究过程中的优势。3.在硬件电路完成的基础上,设计控制系统软件。主要有基于模糊PID控制算法的转速调节系统软件设计:将模糊PID控制用于转速调节,通过Matlab仿真分析表明其控制优势,继而对转速调节系统软件进行设计;同时对基于SPI协议的主从通讯程序以及基于Modbus协议的上下位机通讯程序进行研究,设计了人机交互界面。4.对模块-基板形式的硬件平台进行测试,验证各功能模块的可靠性与功能性;然后在搭建的试验平台上进行实验,实验表明在模块-基板硬件平台上及模糊PID控制算法调节下,系统可快速响应且可以稳定运行。为未来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在余热资源再利用领域的实际应用奠定了基础。
王建平[10](2018)在《AP1000自动卸压系统第1、2、3级优化研究》文中提出AP1000作为当前世界最先进的第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站,自面世以来,长期受到国际、国内核电领域的高度关注。AP1000基于非能动安全的设计理念,追求设计简化、系统配置简化,以及安全相关系统、设备和构筑物大量减少的顶层目标。AP1000专设安全设施作为纵深防御设计的关键环节,也是AP1000非能动设计的重要体现。AP1000自动卸压系统(ADS)是AP1000专设安全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执行一回路丧失冷却剂事故后的卸压功能。ADS作为一个相对重要的系统,在AP1000性能提升研究的大背景下也受到较多关注。ADS系统从一定程度上展现出设计的冗余和繁杂性,其相对复杂的管系布置为现场施工和运维增加难度,所采用的逐级卸压向系统管道和设备引入额外的排放载荷。本文通过分析AP1000 ADS系统待改进之处确定本文的研究目标,将系统流程简化、布置优化、系统排放载荷优化作为研究重点。在ADS系统流程简化方面,本文对原三级分立设置的必要性、合理性以及改进空间进行深入剖析。从ADS系统执行一回路小破口失水事故(SB-LOCA)后卸压功能典型工况入手,结合全厂瞬态进程研究确定ADS系统所应遵循的安全有关设计基准、最严重的单一故障假定、最小流通面积,提出系统流程简化方案。在ADS系统布置优化方面,本文深入研究系统所遵守的通用布置要求、特殊布置要求、模块设计适应性,形成布置设计所需优化的考虑。从简化管线和阀门设计、大幅减小整体质量、有效降低质心高度等方面出发,在系统简化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结构空间和原系统布置边界条件,探索设计新的布置方案。在ADS系统排放载荷优化方面,本文通过研究确定系统排放载荷相关的调阀特性曲线、管系阻力、调阀阻力占比等主要影响因素,充分利用RELAP 5程序模拟核电厂一回路瞬态进程的功能,定量研究影响因素贡献,综合各因素研究结果寻求有利于有效降低排放载荷的量化系统参数。本文通过对ADS进行系统性的研究,成功提出有利于提高ADS整体性能的系统简化方案、布置优化方案,以及设备选型(调阀特性曲线)方案、支持系统设计方案。有力证明本文研究方向的准确性,以及研究成果的实践重要性。
二、模块化设计在电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模块化设计在电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核电站机械模块化建造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机械模块化设计概述 |
2 机械模块的布置原则 |
3 机械模块化建造模式分析 |
3.1 机械模块采购模式 |
3.2 机械模块建造模式 |
4 结束语 |
(2)低温省煤器在600MW火电机组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火电厂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应用效果 |
1.2.1 烟气余热回收的经济效益 |
1.2.2 烟气余热回收的环境效益 |
第二章 电厂机组工作原理及存在问题分析 |
2.1 火电厂工艺流程 |
2.2 发电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
2.3 发电机组主要设备情况 |
2.4 机组存在问题分析 |
2.4.1 烟气焓计算 |
2.4.2 换热量计算 |
2.4.3 节能效果分析 |
2.5 解决方案 |
第三章 低温省煤器改造方案 |
3.1 烟气酸露点与水露点计算 |
3.2 排烟温度的选择 |
3.3 进口水温的选择 |
3.3.1 减少低温腐蚀的安全水温 |
3.3.2 传热管壁温的计算 |
3.3.3 进水口与回水口的选择 |
3.4 低温省煤器烟气的选取 |
3.5 总体布置方案设计 |
3.6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
3.6.1 H型翅片管详细设计参数 |
3.6.2 换热器布置型式 |
3.6.3 受热面的防积灰、磨损、泄漏防控措施 |
3.6.3.1 受热面磨损防控措施 |
3.6.3.2 受热面积灰防控措施 |
3.6.3.3 受热面泄漏防控措施 |
第四章 脱硫及脱硝系统提效改造方案 |
4.1 脱硫系统提效改造方案 |
4.1.1 脱硫吸收塔结构型式选择 |
4.1.2 改造工程设计 |
4.1.2.1 吸收塔系统 |
4.1.2.2 烟气系统 |
4.2 脱硝系统提效改造方案 |
第五章 改造后实际运行的试验数据及试验结果 |
5.1 试验内容 |
5.2 试验数据处理 |
5.2.1 试验原始数据的处理 |
5.2.2 烟气流量计算 |
5.2.3 漏风率计算 |
5.2.4 烟气侧压降计算及修正 |
5.2.5 低温省煤器出口烟温修正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1 低温省煤器烟气流量 |
5.3.2 低温省煤器进出口温度 |
5.3.3 低温省煤器烟气侧压降 |
5.3.4 低温省煤器漏风率 |
5.3.5 低温省煤器水侧阻力 |
5.3.6 低温省煤器性能参数汇总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3)解析燃气联合循环电站建设国际EPC项目总承包商的设计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设计管理工作的一般性要求 |
2.1 设计管理工作的作业范围与目标 |
2.2 设计管理组织架构 |
2.3 设计文件的管理 |
2.4 设计接口管理 |
2.5 设计评审 |
2.6 设计冻结 |
2.7 设计质量管理 |
2.8 电厂的安全设计 |
3 国际EPC燃气联合循环电站设计管理的经验与教训 |
3.1 总承包方设计管理应重视对总承包合同的理解 |
3.2 模块化设计与操作维护手册 |
3.3 热平衡图在燃气联合循环电站性能保证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
3.4 项目属地设计咨询在项目合规设计中的作用 |
3.5 设计评审管理与策划设计优化 |
3.6 设计与设备采购 |
3.7 常见设计缺陷问题 |
4 结语 |
(4)小型模块化氟盐冷却高温堆的物理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氟盐冷却高温堆 |
1.1.2 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 |
1.2 SMR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NuScale |
1.2.2 SmAHTR |
1.2.3 MK1 PB-FHR |
1.2.4 Thor Con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计算方法与软件 |
2.1 中子输运与燃耗计算 |
2.2 包覆燃料颗粒失效概率计算 |
2.2.1 TRISO颗粒失效机制 |
2.2.2 TRISO颗粒失效概率计算模型 |
2.3 热工水力分析 |
2.3.1 计算流体力学(CFD)基本原理 |
2.3.2 Fluent软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SM-FHR堆芯设计 |
3.1 堆芯选型 |
3.1.1 组件结构 |
3.1.2 堆芯物质材料 |
3.2 单组件分析 |
3.2.1 燃耗深度 |
3.2.2 反应性温度系数 |
3.2.3 小结 |
3.3 全堆芯中子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SM-FHR反应性控制 |
4.1 可燃毒物布置方案研究 |
4.1.1 可燃毒物模型及计算方法 |
4.1.2 可燃毒物装载量 |
4.1.3 可燃毒物颗粒大小 |
4.1.4 可燃毒物堆芯空间分布 |
4.1.5 可燃毒物分布对功率及燃耗影响 |
4.1.6 可燃毒物方案布置小结 |
4.2 控制棒布置方案研究 |
4.2.1 控制棒布置原则 |
4.2.2 控制棒结构 |
4.2.3 控制棒的空间布置 |
4.2.4 控制棒棒位变化下的堆芯参数优化 |
4.2.5 控制棒布置小结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SM-FHR热工水力与安全特性研究 |
5.1 SM-FHR堆芯热工水力分析 |
5.1.1 堆本体结构及计算模型 |
5.1.2 堆芯流场及温度分布 |
5.2 TRISO包覆燃料失效概率分析 |
5.3 SM-FHR主回路初步自然循环建立分析 |
5.3.1 单通道模型 |
5.3.2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论文发表和获奖情况 |
(5)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
1.2.3 文献述评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研究不足 |
第2章 质量管理理论综述 |
2.1 全面质量管理 |
2.1.1 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
2.1.2 全面质量管理的四个阶段 |
2.1.3 常用的七种质量管理工具 |
2.2 并行工程理论 |
2.2.1 并行工程的概念 |
2.2.2 并行工程与串行工程对比 |
2.2.3 并行工程的关键技术方法 |
第3章 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问题 |
3.1 HY核电项目概况 |
3.1.1 项目基本情况 |
3.1.2 项目主要特点 |
3.2 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问题 |
3.2.1 设计质量的内容及要求 |
3.2.2 设计质量存在问题的表现 |
3.2.3 设计质量存在的四大问题 |
第4章 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 |
4.1 设计质量问题的因果图分析 |
4.2 基于设计质量管理体系的原因分析 |
4.2.1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分析 |
4.2.2 设计质量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 |
4.3 基于设计质量控制过程的原因分析 |
4.3.1 设计质量控制过程分析 |
4.3.2 设计质量控制过程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设计质量改进 |
5.1 并行工程理论的适用性分析 |
5.1.1 注重用户需求 |
5.1.2 强调及早开展 |
5.1.3 主张团队协作 |
5.1.4 促进信息集成 |
5.2 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改进模式 |
5.2.1 组建多学科团队 |
5.2.2 多学科团队协同 |
5.2.3 解决设计冲突 |
5.3 HY核电设计质量改进实践 |
5.3.1 供热示范项目概况 |
5.3.2 “设计+N”多学科虚拟小组 |
5.3.3 多学科协同完善设计方案 |
5.3.4 冲突的解决及方案优化 |
5.3.5 效果评价与总结 |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新型柱塞式挤出机的研究及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及论文大纲 |
1.3.1 研究方法 |
1.3.2 论文大纲 |
第二章 课题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研究 |
2.1 PTFE纤维 |
2.1.1 PTFE纤维的特点 |
2.1.2 PTFE纤维的应用 |
2.1.3 PTFE纤维的制备方法 |
2.2 柱塞挤出机 |
2.2.1 柱塞挤出机的发展现状 |
2.2.2 柱塞挤出机的分类 |
2.2.3 柱塞挤出机在生产PTFE纤维产品中的应用 |
2.3 章小结 |
第三章 模块化设计理论基础 |
3.1 引言 |
3.2 模块化设计原理 |
3.2.1 模块化设计概念 |
3.2.2 模块化设计流程 |
3.3 模块化设计的研究现状 |
3.3.1 模块化设计国外研究现状 |
3.3.2 模块化设计国内研究现状 |
3.4 模块化设计的优势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柱塞挤出机模块化设计的调研与设计定位 |
4.1 柱塞挤出机模块化设计的调研 |
4.1.1 PTFE长丝生产工艺的实地考察 |
4.1.2 需求分析 |
4.2 新型柱塞挤出机模块化设计的定位 |
4.2.1 柱塞挤出机的类型确定 |
4.2.2 新型柱塞挤出机的模块划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型柱塞挤出机各模块设计方案与外观设计 |
5.1 自动称重喂料工作模块 |
5.1.1 工作原理 |
5.1.2 自动称重喂料工作模块的结构设计 |
5.2 预压成型工作模块 |
5.2.1 工作原理 |
5.2.2 间歇机构的选用 |
5.2.3 传动机构的选用 |
5.2.4 预压成型工作模块的结构设计 |
5.3 挤出长条工作模块 |
5.3.1 工作原理 |
5.3.2 挤出长条工作模块的结构设计 |
5.4 模块组合与外观设计 |
5.4.1 模块组合 |
5.4.2 外观设计 |
5.5 与传统柱塞挤出机的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模块化设计方法在多用途模块式小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概述 |
2 管道模块设计方案 |
2.1 管道模块设计流程与原则 |
2.2 管道模块设计背景简介 |
2.3 设计方案介绍 |
2.3.1 分散式方案 |
2.3.2 模块化设计方案 |
3 模块化设计应用待解决的问题 |
4 结论与建议 |
(8)先进小型熔盐堆现象识别与安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先进小型反应堆 |
1.1.2 PIRT方法 |
1.1.3 安全分析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工作 |
第二章 PIRT方法与基于RELAP的安全分析 |
2.1 现象识别与排序工作流程 |
2.1.1 核级分析程序安全认证 |
2.1.2 PIRT方法及步骤 |
2.2 基于RELAP程序的安全分析简介 |
2.2.1 RELAP建模过程 |
2.2.2 RELAP主要部件功能 |
2.2.3 RELAP求解模型 |
2.3 程序模型修改及验证 |
2.3.1 程序修改方案 |
2.3.2 程序物性及换热关系式修正 |
2.3.3 程序验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先进小型熔盐堆现象识别及排序方法 |
3.1 TMSR-SF1设计信息 |
3.1.1 TMSR-SF1总体方案和参数 |
3.1.2 TMSR-SF1系统和设备 |
3.1.3 实验燃料 |
3.2 现象识别及排序方法 |
3.2.1 定义问题 |
3.2.2 定义PIRT目的 |
3.2.3 反应堆结构拆分及假定事故 |
3.2.4 定义评价标准 |
3.2.5 建立资料库 |
3.2.6 现象确定 |
3.2.7 现象分级 |
3.2.8 知识水平分级 |
3.2.9 PIRT的文档工作 |
3.3 包络事件下TMSR-SF1现象识别与排序 |
3.3.1 正常运行 |
3.3.2 反应性事故——保护性超功率瞬变 |
3.3.3 排热减少事故——全厂断电 |
3.3.4 堆芯排热减少事故——热阱丧失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RELAP的先进小型熔盐堆一回路建模与事故分析 |
4.1 基于RELAP的先进小型熔盐堆建模 |
4.2 全厂断电事故 |
4.2.1 事故描述 |
4.2.2 事故序列与安全整定值 |
4.2.3 分析方法和主要假设 |
4.2.4 结果与讨论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RELAP的先进熔盐堆二回路热力系统建模与安全分析 |
5.1 二回路热力系统建模思路 |
5.2 二回路热力系统主设备建模 |
5.2.1 主汽轮机模型 |
5.2.2 发电汽轮机模型 |
5.2.3 主凝汽器模型 |
5.2.4 发电汽轮机凝汽器模型 |
5.2.5 除氧器模型 |
5.2.6 热力系统建模结果 |
5.3 二回路热力系统满功率稳态分析 |
5.4 二回路热力系统瞬态分析 |
5.4.1 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断裂事故 |
5.4.2 甩负荷工况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低品位余热利用技术研究现状 |
1.3 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研究现状 |
1.3.1 小型动力机的研究现状 |
1.3.2 罗茨动力机的在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中的应用 |
1.4 低品位余热发电技术控制系统研究 |
1.4.1 低品位余热发电技术控制系统现状 |
1.4.2 低品位余热发电控制系统的确定 |
1.5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
1.5.1 课题的提出 |
1.5.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方案设计 |
2.1 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介绍 |
2.1.1 罗茨动力机 |
2.1.2 蒸汽循环管道 |
2.1.3 冷却润滑系统 |
2.1.4 发电机及电力输出控制柜 |
2.2 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 |
2.2.1 关键元器件的研究 |
2.2.2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
2.2.3 控制对象分析 |
2.2.4 硬件总体方案设计 |
2.2.5 软件总体方案设计 |
2.3 低品位余热发电机组控制策略研究 |
2.3.1 系统稳定性概念 |
2.3.2 控制策略研究 |
2.3.3 模糊PID控制器 |
2.3.3.1 PID控制系统 |
2.3.3.2 模糊控制器 |
2.3.3.3 模糊PID控制系统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低品位余热发电嵌入式控制系统硬件开发 |
3.1 控制芯片选型 |
3.2 最小系统设计 |
3.3 主MCU输入接口电路设计 |
3.3.1 仪表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
3.3.2 转速检测电路设计 |
3.3.3 I/O输入通道电路设计 |
3.4 从MCU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3.4.1 电动比例阀驱动电路设计 |
3.4.2 伺服节流阀驱动电路设计 |
3.4.3 开关量输出接口电路设计 |
3.5 多电源电路设计 |
3.5.1 24V-12V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3.5.2 24V-5V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3.5.3 5V-3.3V电源转换电路设计 |
3.6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6.1 RS232 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6.2 RS485 上位机通信接口电路设计 |
3.7 模块-基板硬件平台搭建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低品位余热发电嵌入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低品位余热发电系统软件总体设计方案 |
4.1.1 系统主程序设计 |
4.1.2 冷却润滑系统软件设计 |
4.1.3 发电系统软件设计 |
4.1.4 故障处理系统设计 |
4.2 转速调节系统软件设计 |
4.2.1 系统模型建立 |
4.2.2 转速调节模糊PID控制器设计 |
4.2.3 转速调节系统软件实现 |
4.3 系统通信模块软件设计 |
4.3.1 SPI通讯程序设计 |
4.3.2 人机交互系统设计 |
4.3.2.1 人机交互系统选择 |
4.3.2.2 Modbus通信协议 |
4.3.2.3 基于Modbus-RTU协议的人机交互系统软件设计 |
4.4 人机交互功能界面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实验测试 |
5.1 基础硬件测试 |
5.1.1 电源电路硬件测试 |
5.1.2 最小系统硬件测试 |
5.1.3 通信电路硬件测试 |
5.1.4 伺服节流阀驱动硬件测试 |
5.1.5 电动比例阀驱动硬件测试 |
5.1.6 转速检测硬件测试 |
5.2 试验验证与结果分析 |
5.2.1 试验平台 |
5.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AP1000自动卸压系统第1、2、3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范围 |
第二章 AP1000 自动卸压系统设计特点 |
2.1 AP1000 核电站设计简介 |
2.1.1 AP1000 产生背景 |
2.1.2 AP1000 总体设计和纵深防御理念 |
2.1.3 AP1000 专设安全设施 |
2.2 AP1000 自动卸压系统 |
2.3 AP1000 ADS的可改进之处 |
第三章 ADS优化方案研究 |
3.1 AP1000 待改进之处 |
3.1.1 系统流程优化 |
3.1.2 系统布置优化 |
3.1.3 系统排放载荷优化 |
3.2 系统改进方案 |
3.2.1 系统流程优化方案 |
3.2.2 系统布置优化方案 |
3.2.3 阀门选型方案 |
3.2.4 控制和供电方案 |
第四章 RELAP5 程序建模 |
4.1 RELAP5 背景介绍 |
4.2 AP1000 ADS1-3 级建模 |
4.2.1 AP1000 ADS1-3 级管道及阀门 |
4.2.2 PXS鼓泡器 |
4.2.3 安全壳内置换料水箱(IRWST) |
4.2.4 稳压器及波动管 |
4.2.5 反应堆冷却剂系统 |
4.3 ADS优化方案建模 |
第五章 基于RELAP5的ADS优化研究 |
5.1 工况确定 |
5.1.1 ADS排放试验 |
5.1.2 RCS动态效应和振动试验(TEDEV) |
5.2 工况验证 |
5.3 分析结果比对研究 |
5.3.1 卸压调节阀流量特性研究 |
5.3.2 ADS排放阻塞流验证 |
5.3.3 ADS系统流动阻力优化 |
5.3.4 ADS管道载荷优化 |
5.3.5 ADS优化结果 |
第六章 论文研究总结和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
四、模块化设计在电厂设计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核电站机械模块化建造模式分析[J]. 纪立军,陈昊阳,徐国飞,邰江. 工程技术研究, 2021(18)
- [2]低温省煤器在600MW火电机组的应用研究[D]. 解瑞.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解析燃气联合循环电站建设国际EPC项目总承包商的设计管理[J]. 贺晓锋.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0(18)
- [4]小型模块化氟盐冷却高温堆的物理设计与研究[D]. 刘思佳.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2020(01)
- [5]基于并行工程理论的HY核电项目设计质量改进研究[D]. 郑海龙. 山东大学, 2020(10)
- [6]新型柱塞式挤出机的研究及设计[D]. 臧小影. 青岛大学, 2019(02)
- [7]模块化设计方法在多用途模块式小堆中的应用研究[J]. 蔡鼎阳,林亮,唐涌涛,苏荣福. 科技视界, 2019(13)
- [8]先进小型熔盐堆现象识别与安全分析[D]. 王琪.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低品位余热发电装置的嵌入式控制系统研究[D]. 朱娜. 河北工业大学, 2018(07)
- [10]AP1000自动卸压系统第1、2、3级优化研究[D]. 王建平.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