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旅游农业提高农场经济效益

建设生态旅游农业提高农场经济效益

一、建设生态旅游农业提高农场经济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曾广辉[1](2021)在《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震坤农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2021年2月,随着我国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表明了我国正式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篇章。文件中“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等概念深入人心,文件中还提指出到2025年末,我国将创建500个左右农业现代化示范区。要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要实现产业振兴,产业振兴离不开林业产业园的建设;林业产业园是在有自然景观的前提下,不仅有生态观光、环境保护、休闲体验以及教育引导等功能,同时还是一个能让游客掌握生态知识了解民俗风情、观赏自然景观、体验民俗文化的综合性园区。现代林业产业园不仅可以大幅度满足城市居民归园田居的心理需求,而且还可以缓解都市生活给人带来的压迫感,它已经逐步成为生态旅游深入发展的一个有效载体。林业产业园作为一种特殊的农业产业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林业产业园的建设对于促进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就目前来说,在林业产业园建设方面,我国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此背景下,本文选取湖南常德市震坤林业产业园为研究对象,以其景观规划设计为研究内容,采用实地考察、文献综述、实例论证以及美景度评价法(SBE法)等方法,对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规划设计进行了探讨,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对震坤林业产业园不同分区的景观美景度调查研究,利用SPSS22.0软件的多元线性回归程序,对不同分区的14个景观要素进行筛选,最终得出对震坤林业产业园美景度影响最大的景观因素是:道路通达性X1、被覆盖率X5、色彩对比X7、层次搭配X8、景观小品的艺术性X12并建立线性模型:Y=0.15+0.45X1-0.21X5+0.25X7-0.41X8+0.37X12(R2=1.21,P<0.001)通过模型分析:在产业园植被的层次搭配中,植物层次越丰富,美景度值反而越低,这其中主要原因可能是树种的种类越多,就显得景观序列凌乱,降低了景观美景度;因此在震坤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实践中,植物层次搭配不宜过多。在色彩对比中,植物的色彩越丰富,景观的美景度得分值越高,所以在本次景观规划中,要多考虑景观的色彩搭配,景观植物的选取上,多采用异色叶植物,主要包括春色叶植物与秋色叶植物。从植被覆盖率来说,植被覆盖率越高,美景度得分值越高,因此在本次规划中,除继续保持项目建设地现有植被覆盖率外,后期规划还应增加植被种植,加大植被覆盖率。2.建设林业产业园可以对我国城市的无序扩张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引导我国传统林业转型。有助于实现我国城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从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地域资源的整合,以科学技术作为指导,构建现代林业生产体系,促使一二三产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提高林业供给质量和经营效益,从而建设产业兴旺的新农村,实现乡村振兴。3.综合型林业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虽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又要因地制宜,需根据地方特色,发展优势产业,在景观的营造中,依托农业景观,融入当地地域文化,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打造独具当地特色的林业产业园。通过震坤林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的实践,将园区总体规划为“两轴,两翼,七心”的格局,形成一二三产融合、产业链完整、林业生产和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林业产业园。

朱钦震[2](2021)在《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文中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我国乡村依然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目前,杭嘉湖地区存在着一些发展不充分的乡村,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乡村振兴发展程度较高的村庄,其中具有示范性意义的乡村,其景观建设情况普遍较好,具有代表性,研究此类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不仅能够丰富乡村景观的理论研究体系,又能为发展不充分的乡村提供生产、生态、生活等各方面的景观建设方法,对杭嘉湖地区创建环境优美、生态宜居、文化繁荣的乡村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以乡村景观发展模式为研究主题。首先,通过文献查阅法,明确了乡村景观的定义、构成要素和分类等基础理论,并探索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示范村”的概念。其次,对浙江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进行了概述,详细描述了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和乡村类型,将杭嘉湖地区乡村类型划分为:“产业型、生态型、水乡型、田园型、文化型”五种类型;并筛选出五个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作为调研样本,分别为:安吉县鲁家村、余村,秀洲区潘家浜村,嘉善县缪家村,桐庐县环溪村。通过实地调查法,对各村庄的生产性景观、生态景观、聚落景观、人文景观的发展过程和现状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分析了各个乡村的景观发展历程、发展动因、发展定位、资源依托、发展侧重点、景观主体特征和景观功能等关键点,通过归纳演绎法总结出了杭嘉湖地区五种类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即:“主题农场聚集模式”、“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水乡文旅融合模式”、“田园农业观光模式”、“古村文化感知模式”。最后,通过比较分析法,对五种类型的乡村景观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提出了各类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发展要点和推广应用的条件,建立了一套具有推广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并期望为今后其他类型相似的乡村提供景观发展方面的模式参考。

郭咏嘉[3](2020)在《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发生,用乡村吸引物来满足城市旅游者休闲怀旧需要的旅游活动。现阶段正是我国乡村旅游行业转型与提升发展的关键时期,探究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变规律及布局形成机制,对于整合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完善乡村旅游设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发展乡村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本篇论文主要分为七章,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阐释问题提出的背景、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意义,并介绍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论文总体框架。第二章侧重论文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界定、理论基础的产生背景、形成发展和研究内容等。第三章梳理归纳了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包括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源远流长的历史、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崭露头角的旅游产业等。基于三生理论对吉林省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然后确立指标对吉林省各市县域的乡村性指数进行测算,最后得出吉林省各市县域的乡村性指数情况及冷热点布局。第四章选取200个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样本点,对样本乡村旅游地时间尺度的发展历程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在确定样本点时间尺度、类型归属和空间尺度选择依据的基础上,对于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地形成发展过程进行动态分析,总结出其数量历时性、类型历时性、空间重心特征和空间热点特征。最后引入空间尺度,用最临近距离、崔王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指数、核密度等指标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用地理学的视角表现出来;同时归纳总结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发展的空间演化特征。第五章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引入相关指标,分析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的5项基础影响因子和4项助力影响因子。第六章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切入点,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过程嵌入其中,构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模型。利用网络舆情做参考,选取长春市奢爱良疏果蔬农场、红旗朝鲜族民俗村、缘山湖农业园三个实证案例,基于座谈、访谈和问卷调查资料进行检验,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深入剖析各种尺度乡村旅游地布局优化路径。第七章简要梳理主要结论,展望新时期乡村旅游地发展研究的几个重要方向,以期对乡村旅游发展宏观政策制定和乡村旅游地理微观研究具有参考价值。通过研究,论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在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发展客观分析时利用三生理论将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的类型分为3大类、11亚类、43小类。进一步测算出吉林省乡村性指数总体呈现东南高-西北低-中部平庸的特征,区域总体差异显着,局部差异不大,乡村性水平最高的地区属于汪清县,最弱的地区是乾安县,总体乡村性水平不高,乡村性指数平均值为0.25。(2)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间尺度的演变规律。根据论文选取样本的分析,吉林省的乡村旅游地时间演化分为4个阶段:1990年之前为原始阶段;2000-2008年为启蒙阶段;2009-2013年为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为爆发阶段。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类型演变中1990年之前的原始阶段,涉及到的1个乡村旅游地属于乡村生态类;2000-2008年的启蒙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8个,乡村生活类的11个,乡村生态类的2个;2009-2013年的发展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有36个,乡村生活类的11个,乡村生态类的19个;2014年至今的爆发阶段,属于乡村生产类的25个,乡村生活类的20个,乡村生态类的67个。(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分析。(1)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呈带状集聚特征。(2)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中程度。辽源市和松原市乡村旅游地的集聚程度呈高度集中的状态,地理集中指数在吉林省各地市州中居于首位和第二位;其他7个市州的乡村旅游地都是分散状态。(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均衡程度。利用基尼系数对吉林省及其下辖8市1州的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均衡程度进行测定,最终得出辽源市的基尼系数属于尚且均衡状态,其余市州基尼系数均属于极高等级。(4)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进行测算发现,生产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通化市和白山市,生活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长春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类乡村旅游地空间密度较大的区域位于长春市和吉林市。(5)通过重心模型测算,得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重心演变轨迹经历了远离地理中心-靠近地理中心-远离地理中心的过程,且总体呈向南、向东趋势。(4)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影响因子分为基础影响因子和助力影响因子。基础影响因子按照单项指标得出乡村性指数较弱或者中等、低海拔、水系密度高、公路密度高、4A级以上旅游景区周边的条件更适合乡村旅游地的形成和发展,将影响因子进行排列组合后得出乡村指数低+地势海拔高+水系河流密度低+公路密度高+距离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近最适合乡村旅游地发展,乡村指数低+地势海拔高+水系河流密度高+公路密度高+距离A级以上旅游景区距离近最不适合乡村旅游地发展;助力影响因子中得出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乡村旅游的客观条件,当地旅游业情况调动起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的引导规划三者共同影响才形成了吉林省目前的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5)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吉林省乡村旅游地的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将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行动者确认为:人类行动者包括社区居民、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投资商、专家学者;非人类行动者包括地理环境、扶持政策、主体产品、规划开发等共8项。将200个示范点的网络舆情作为基础考量,将各类型乡村旅游地中平均评论数最多的作为实证样本点,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出长春奢爱良疏果蔬农场、万宝镇红旗村朝鲜族民俗村、吉林省缘山湖农业园的演化机制。最后得出三个层次的优化路径:宏观层面从吉林省政府监管出发,引导市场介入,通过正式制度创新和市州政策差异化等方面优化乡村旅游地的空间格局;中观层面以长春市为例,首先以传统旅游产业为基础对其进行转型升级,确定中观尺度地域的客源地核心,进而选择扇形辐射,由近及远进行圈层布局。微观层面以长春市双阳区为例,首先环绕初始旅游基础设施对乡村旅游地进行布局支撑,注重当地精英对引导乡村旅游者消费模式的作用,同时布局方式向类型集中化转型。

李智超[4](2020)在《内蒙古甘旗卡镇蒙古族特色生态农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生态农庄的休闲旅游方式逐渐被大家所认可。这种新型的旅游方式不仅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从业资源的综合利用。甘旗卡镇以其蒙古族特色的文化优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条件,良好的产业基础优势以及地方农牧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使得生态农庄在这个地区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由于缺乏专业的人才以及相应的政策支持,导致生态农庄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且普遍偏低、特色旅游资源挖掘深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且同质化严重等一系列问题,生态农庄旅游整体水平不高,部分生态农庄的盲目性经营导致行业管理混乱,因此,甘旗卡镇生态农庄若想长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解决这些在生产经营当中出现的问题。本研究主要是结合国内外生态农庄的发展模式,深入甘旗卡镇地区了解了一些生态农庄经营者的基本情况,并对近阶段甘旗卡镇生态农庄的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利用SWOT分析矩阵分析了生态农庄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地方特色、丰富的农牧业资源和良好的产业基础等优势,同时,论文也发现甘旗卡镇生态农庄发展存在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产品销售方式单一、外来文化冲击过重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劣势。甘旗卡镇生态农庄发展有着政策的大力扶持、庞大的市场需求潜力和5G互联网+生态农业带来的机遇,也面临着因经营项目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季节反差大和生产效益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关系所带来的威胁。论文提出了适合甘旗卡镇生态农庄发展的战略,并且有针对性的为甘旗卡镇的生态农庄旅游业发展提出了通过整合产品突出特色、完善生态农庄人才培养机制、合理规划开发、引导经营者实施标准化管理、融合民族文化特色、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生态农庄体验以及加强生态农庄宣传营销等保障措施。

郑豪[5](2020)在《“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无锡万马村尚田农业生态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恶化日趋严重,人们渴望重归自然的热情与日俱增。如今,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乡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乡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也是迅速崛起。目前,我国乡村建设总体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却迅猛,农业观光园作为乡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建造时过分强调要打造不同于城市景观中“乡、野、土”的特征,这也违背了乡村建设的初衷,从而导致建设过程中缺乏农业生产的真实体验、淡化乡村的生活风貌、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将生产、生活、生态相互融合,营造成“三生融合”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显得很有必要。将景观理论研究与实践项目万马村尚田农业生态园景观设计相结合,把“三生融合”理念运用到设计中,构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新命题,旨在打造宜游、宜居、宜赏的高品质生态农业观光园。开始对农业观光园与“三生融合”理念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界定,分析生态农业观光园实现“三生融合”面临的问题,试图解决如何将“三生融合”理念运用到生态农业观光园中。再分析国内优秀的案例,进行“三生”特点的总结。通过以上研究,归纳“三生融合”在观光园景观中的表达研究,包括发展条件、设计要素、设计原则以及方法。将万马村的“三生”资源运用到尚田农业生态园景观设计中,分析万马村的“三生”资源,提出设计理念及愿景,再进行总体设计,将七大功能区根据“三生”资源所占比重分为生产篇、生活篇、生态篇三大篇章进行景观设计,最终达到“三生”相融的效果。借此更好地展现和发展万马村尚田农业生态园,为乡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崔琦[6](2020)在《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台湾地区八贤村营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城乡对立转向城乡融合的关键时期,乡村要找到其特有的发展优势,需要在多个层面和维度上进行改革。2017年我国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其中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的优势在于生态,这一优势决定生态乡村的建设必然成为我国乡村的发展方向。结合当前网络信息化时代下乡村面临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乡村在处理复杂问题时需要以更加“智慧”的方式,这种“智慧”不单指技术,也是以更加细致的思维方式看待乡村营建。基于此,本文以“生态智慧乡村”为导向,在研究其相关理论与实践进展的基础上,以一个在生态智慧营建方面取得一定成就的乡村—台湾地区八贤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总结其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策略与经验,以此丰富“生态智慧乡村”的理论构成,促进乡村振兴,并结合生态智慧乡村的研究进行相关实践设计。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理论研究基础,包括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二部分对生态智慧乡村八贤村展开对象研究,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第三部分是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启发与典型实践设计探讨,主要为第六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论文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调查法、实地调研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系统分析法、经验总结法。作者对两岸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研究,并于2019年上半年作为交换生在台湾地区乡村进行实地调研,访问当地不同乡建参与者,重点对八贤村多个规划的主编者和乡村营建带头人进行深度访谈,以此完善论文的科学性。采用系统分析法和专家意见法构建生态智慧乡村要素构成系统,通过对八贤村生态营建的研究,结合乡村发展现状进行可借鉴的经验总结。第二章:主要包括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研究与实践进展,重点研究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实践进展,其在乡村营建中取得一定成效,为分析研究对象八贤村的各项营建策略提供背景支撑。第三章:从概念内涵、相关理论和要素构成系统三个方面初步构建生态智慧乡村理论体系,完善生态智慧乡村理论研究。第四章:以永续发展为核心的多层次规划体系对于指引八贤村进行生态营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研究八贤村生态营建策略与特征的重要组成。本章对八贤村历年规划、区域规划和农村再生规划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规划特征,并对规划实施状况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第五章:对八贤村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策略与方法进行系统研究,主要归纳为凝聚“自下而上”生态营建共识、生态营建技术与方法、以生态农业为本的多元产业活化和生态智慧营建五个方面。第六章:基于对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启发下,结合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建议;并进行相关实践设计,该设计是一款立足生态智慧乡村建设,虚拟与现实参与式的农产过程增值,连接城市人群与有机生态农场的多元综合服务平台,并阐述其对于营建生态智慧乡村的意义。第七章:对论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客观分析论文不足与展望之处。本论文的特色在于理论结合实践开展研究,探究并丰富生态智慧乡村理论,系统深入地研究分析基本符合生态智慧乡村愿景的八贤村的营建过程与策略,结合我国乡村发展状况进行建议,在建设生态智慧乡村的研究背景下进行相关创新实践设计。

袁东[7](2020)在《中山市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产业的一个具体类型,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甚至已经成为了部分地区的主导性产业。但是由于我国农业生态旅游起步较晚,在很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阶段,我国各个产业正在进行转型和产业结构改革,而农业生态旅游也需要顺应市场需求,积极进行改革以寻求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本文选择广东省中山市港口镇为例,以其本地的农业生态旅游产业为例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首先对中山市港口镇自身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交通设施以及经济发展等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并深入调查分析了中山市港口镇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以及当地政府部门为了推动农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而开展的相关措施。根据相关的调查研究,得出中山市港口镇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还存的不足,包括本地特色文化结合不足、市场营销和宣传不到位、管理型创新型人才匮乏、工业污染对环境影响较大以及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而后以SWOT方法对中山市港口镇进行深入分析,得出了中山市港口镇在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方面的优劣势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挑战。借助国内外先进的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经验,本文针对中山市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了通过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投入以提高民生保障,打造本地生态农业特色文化并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及专业人才培养,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全力改善水环境质量,制定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新动力,从而有效地促进中山市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

谢冬梅[8](2019)在《融合智慧农业理念的鸿尾生态农庄景观规划设计》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我国农业在逐渐发展变化着,过去农村破败荒凉的形象在悄然改变着,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的积极支持都让生态农庄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好时机。开发生态农庄可以让农村地区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把旅游业和农业生产融合在一起,大大地提高了农村综合经济效益。但如何才能让生态农庄的规划建设更为科学合理、更具有整体性,促进农民增收,如何抓取特色,打造本土特色品牌,这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以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实地调查分析为依据,而以生态为基础,以休闲为导向,以景观设计为手段,以智慧农业为支撑,遵循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探讨了鸿尾生态农庄的规划设计策略,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在整合文献、理论、专着等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农庄建设的背景和意义,总结归纳了生态农庄的概念和特点,了解国内外生态农庄的发展趋势与基本研究情况。(2)通过分析台湾清境农场,江苏省昆山市星期九农场、福州白沙湾生态农庄、福州龙台山生态园、北京蟹岛休闲生态农庄等五个案例,总结出了生态农庄成功发展的经验和特点。(3)以笔者参与的鸿尾生态农庄规划设计为实践案例,通过对基地实地考察,与当地村民讨论交流获得有效讯息,再结合自然人文现状分析、市场分析、优劣势分析,总结了其规划设计的理念和目标,总结出了项目主要定位,对其进行了总体规划、产业建设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并进行了效益分析。在果园种植业规划中,提出了一种针对较大面积且品种相对简单的采摘果园新经营模式。(4)针对鸿尾乡生态农庄的蜜柚园区场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智慧农业物联网的设计思路是选择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生成物联网平台的软件应用模式雏形,同时结合图像与视频处理技术、Zig Bee(紫蜂)技术、WSN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水肥一体化技术共同实现平台的实施。本文研究目的是希望对生态农庄在规划设计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也希望推动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为乡村居民提供就业条件增加经济收入,给周边居民提供一个能亲近自然、食用有机果蔬的休闲场所。

张雅茹[9](2019)在《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目前,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城市居民休闲意识的转变以及在现代农业逐渐发展成集农业生产、休闲观光、旅游和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生态农业观光园随之应运而生,不仅具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还满足现代城市居民对生态、养生、健康无污染的高品质生活的需求。生态农业观光园顺应时代号召,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总之,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潜力大、发展前景良好,但目前国内绝大部分相关园区在规划设计上都存在着缺乏主题特色,定位不明确,园区功能单一,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也是本文在做规划设计时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通过研究生态农业观光园,采用文献研究、实地勘察、对比论证、归纳总结、案例实证的方法,从宏观上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概况、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和特征。微观上进行概念界定,结合运用生态旅游学、景观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从构成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要素:自然环境、生产景观、人工景观和文化要素这四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指出我国现阶段规划设计所存在的问题,对生态农业观光园进行一个全面初步的了解。再通过分析总结和借鉴相关的优秀案例,对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为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准备了充足的理论分析基础。其次,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为实例,通过前期调研包括场地自然环境条件、文化资源条件、区位条件等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对客源以及当地相关园区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运用SWOT分析,从而明确该园区的发展方向以及市场定位。在生态资源环境不被破环、保留农村地域文化景观、确保科学规划指导的前提条件下,突出生态农业观光园绿色环保的主要特色以及农村地域文化特色,通过对场地的深入调研分析再结合前期的理论分析基础,确定该园区以农林牧渔产业为基础,以旅游业为发展动力,发展成为集生态农业、养生林业、休闲渔业为一体的大型园区,注重打造园区的观光体验功能。本次的规划主题:借依山傍水优势、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集体验、生态、科技、游览、娱乐和教育等功能相结合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设置综合服务区、农业生产示范区、农耕文化体验区、花海观赏区、拓展训练基地、农业观光采摘区、湿地生态涵养区、生态森林氧吧区这八个功能分区,形成“一环两带、八区多点”的整体布局。通过对总体布局、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等方面作具体的设计说明,最终形成一套较完整地规划设计方案。通过对园区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进行分析,生态农业观光园不仅能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调整,提高农林牧渔产业的附加价值。通过对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促进其周边的旅游业发展,提升荥阳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为相似园区的规划设计做参考,为我国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献计献策。

过琰琳[10](2019)在《安徽省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规划策略研究》文中认为2016年11月,《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在全国国有农场范围内组织开展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创建工作,并于2020年建成100个国家现代农业庄园。龙亢农场是安徽省农垦系统的排头兵,2011年成为“全国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2013年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具有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良好基础和条件,2017年7月启动创建工作。因此,研究探讨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规划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内涵、基本特征及发展特色进行分析,认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与“特色田园乡村”等在发展理念、功能定位、规划布局、特色等方面有较大的区别;现代农业的科技化、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现代农业装备大型化、农田管理智能化,以及农垦特色文化等是农垦的本色。在深入分析龙亢农场的区位条件、特色资源等基础上,认为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具有可行性;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和发展困惑,需对照创建目标和未来发展需求,探究其规划的策略问题。因此,根据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创建要求,立足龙亢农场现状,以现代农业为核心,创新农旅融合发展。研究在解读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基本要求与发展类型基础上,提出了创建的定位、思路及目标;围绕产业、空间、环境、设施四个方面展开策略研究:在产业上,以提升现代农业为核心,创新多元农旅融合、体现农垦本色,打造休闲主题;在空间上,优化现代农业布局,保留乡土肌理,通过培育农旅复合空间,实现农业与旅游、农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环境上,凸显农垦风情,构筑大美田园,延续自然肌理,优化生态景观结构,营造具有农垦特色的休闲环境;在设施上,根据服务需求和农场设施现状,以共享共建为主要手段,实施旅游服务设施与小镇设施一体组织、农业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设施统筹建设、设施农业与旅游服务节点有机结合。

二、建设生态旅游农业提高农场经济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设生态旅游农业提高农场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震坤农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城市旅游背景
        1.1.3 我国林业发展背景
        1.1.4 消费需求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内容
        1.3.1 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规划及专项规划研究
        1.3.2 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美景度评价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多学科综合研究法
        1.5.2 美景度评价法
        1.5.3 实践认证法
    1.6 技术路线
2.国内外案例借鉴分析
    2.1 日本富田农场
        2.1.1 项目概况
        2.1.2 项目规划思路
        2.1.3 分析借鉴
    2.2 寿光生态农业观光园
        2.2.1 项目概况
        2.2.2 项目规划思路
        2.2.3 项目规划布局
        2.2.4 分析借鉴
    2.3 九江县西海荷天下农业观光园
        2.3.1 项目概况
        2.3.2 项目规划思路
        2.3.3 项目规划布局
        2.3.4 景区旅游规划
        2.3.5 分析借鉴
3.林业产业园的基础研究
    3.1 林业产业园规划设计的基础理论
        3.1.1 生态农业理论
        3.1.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3.1.3 风景园林学理论
        3.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5 旅游经济学理论
        3.1.6 城市规划理论
    3.2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园发展面临的问题
        3.2.1 耕地碎片化严重农耕景观破坏大
        3.2.2 游憩性差
        3.2.3 产品销售模式单一
        3.2.4 产业化程度较低
        3.2.5 产业规划不足
    3.3 林业产业园的研究内容
        3.3.1 林业产业专项规划研究
        3.3.2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研究
        3.3.3 产业生态旅游专项规划研究
    3.4 林业产业园的景观类型
        3.4.1 生态优美的田园景观
        3.4.2 别具匠心的农业景观
        3.4.3 历史悠久的农耕景观
        3.4.4 与时俱进的高新科技景观
    3.5 林业产业园的特征分析
        3.5.1 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
        3.5.2 参与性的农事活动
        3.5.3 具有地域性差异的景观
        3.5.4 丰富的产业结构
        3.5.5 复杂矛盾的冲突
    3.6 林业产业园基础研究小结
4.震坤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实践
    4.1 项目区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自然条件分析
    4.2 园区SWOT分析
        4.2.1 优势分析(Strengths)
        4.2.2 劣势分析(Weakness)
        4.2.3 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4.2.4 威胁分析(Threats)
    4.3 基于SBE法对震坤林业产业园的景观评价
        4.3.1 研究方法概述
        4.3.2 评价过程
        4.3.3 景观获取
        4.3.4 评判者选择
        4.3.5 照片选取
        4.3.6 景观美景度评价
        4.3.7 景观要素分解
        4.3.8 数据标准化处理
        4.3.9 数据处理
        4.3.10 美景度评价结果与分析
        4.3.11 景观因子的剔除与模型建立
        4.3.12 结果分析
    4.4 项目定位
        4.4.1 精品林业发展基地
        4.4.2 循环林业经济产业示范基地
        4.4.3 常德市美丽乡村旅游基地
    4.5 规划依据
    4.6 规划原则
    4.7 规划目标
    4.8 土地利用规划
        4.8.1 土地利用现状
        4.8.2 土地利用规划
    4.9 规划结构
        4.9.1 园区基本格局
        4.9.2 分区规划
    4.10 专项规划
        4.10.1 交通规划
        4.10.2 出入口及停车场规划
        4.10.3 景观规划
        4.10.4 基础设施规划
        4.10.5 植被种植规划
    4.11 服务体系规划
    4.12 产业规划
        4.12.1 油茶产业规划
        4.12.2 珍稀苗木产业规划
    4.13 游线规划
        4.13.1 休闲一日游
        4.13.2 欢乐度假二日游
        4.13.3 综合三日游
5.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震坤林业产业园美景度评价调查表
附录B 植物名录表
附录C 景观示例图
致谢

(2)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1.1.2 乡村景观在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
        1.1.3 国内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2.2.1 理论意义
        1.2.2.2 实践和应用意义
    1.3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1 国外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1.1 乡村景观变化研究
        1.3.1.2 乡村景观感知研究
        1.3.1.3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1.3.2 国内乡村景观研究综述
        1.3.2.1 乡村景观类型研究
        1.3.2.2 乡村景观规划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查阅法
        1.4.2.2 实地调查法
        1.4.2.3 问卷调查法
        1.4.2.4 归纳演绎法
        1.4.2.5 比较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2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基础研究
    2.1 基本概念辨析
        2.1.1 “乡村振兴”的概念
        2.1.1.1 “生产发展”发展到“产业兴旺”
        2.1.1.2 “生活宽裕”发展到“生活富裕”
        2.1.1.3 “村容整洁”发展到“生态宜居”
        2.1.1.4 “管理民主”发展到“治理有效”
        2.1.2 “乡村景观”概念
        2.1.3 “乡村振兴战略”与“乡村景观发展”的关系
        2.1.4 “乡村振兴示范村”概念的界定
        2.1.5 “乡村发展模式”概念
    2.2 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研究
        2.2.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美学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相关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研究区域概况分析与调研准备
    3.1 浙江省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现状概述
    3.2 调研区域概况
        3.2.1 区位概况
        3.2.2 行政区划和社会经济
        3.2.3 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3.3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及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3.3.1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发展现状
        3.3.2 杭嘉湖地区乡村景观的构成要素
        3.3.2.1 乡村自然景观
        3.3.2.2 乡村生产性景观
        3.3.2.3 乡村聚落景观
        3.3.2.4 乡村人文景观
        3.3.3 杭嘉湖地区乡村类型
    3.4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
        3.4.1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确定方法
        3.4.2 乡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内容
    3.5 乡村振兴示范村调研样本的选择
        3.5.1 调研对象的选择依据
        3.5.2 调研对象的确定
        3.5.3 调研内容
4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调查分析
    4.1 以鲁家村为代表“产业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1.1 “产业型”鲁家村的代表性分析
        4.1.2 调查背景介绍
        4.1.2.1 区位概况
        4.1.2.2 村庄发展概况
        4.1.3 鲁家村景观总体布局
        4.1.4 鲁家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1.4.1 鲁家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1.4.2 鲁家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1.4.3 鲁家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1.4.4 鲁家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1.5 鲁家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1.6 鲁家村景观发展的“主题农场聚集模式”总结
        4.1.7 鲁家村“主题农场聚模式”存在的问题
        4.1.7.1 家庭农场规模普遍较小,配套设施性景观建设不足
        4.1.7.2 乡愁韵味和传统生活气息不足
        4.1.7.3 景观“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
    4.2 以余村为代表“生态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2.1 “生态型”余村的代表性分析
        4.2.2 调查背景介绍
        4.2.2.1 村情概况
        4.2.2.2 村庄发展概况
        4.2.3 余村景观总体布局
        4.2.4 余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2.4.1 余村生态景观的发展
        4.2.4.2 余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2.4.3 余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2.4.4 余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2.5 余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2.6 余村景观发展的“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总结
        4.2.7 余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存在的问题
        4.2.7.1 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景观发展规模受限
        4.2.7.2 建筑的现代化形式导致乡村地方特色减弱
        4.2.7.3 景观“同质化”现象较为明显
    4.3 以潘家浜村为代表“水乡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3.1 “水乡型”潘家浜村的代表性分析
        4.3.2 调研背景介绍
        4.3.2.1 村情概况
        4.3.2.2 村庄发展概况
        4.3.3 潘家浜村景观总体布局
        4.3.4 潘家浜村景观发展的分类调查
        4.3.4.1 潘家浜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3.4.2 潘家浜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3.4.3 潘家浜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3.4.4 潘家浜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3.5 潘家浜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3.6 潘家浜村景观发展的“水乡文旅融合模式”总结
        4.3.7 潘家浜村“水乡文旅融合模式”存在的问题
        4.3.7.1 景区周边自然村未纳入景观体体系的建设中
        4.3.7.2 乡村文化感知性不强
        4.3.7.3 非物质文化的挖掘力度不足
    4.4 以缪家村为代表“田园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4.1 “田园型”缪家村的代表性分析
        4.4.2 缪家村调研背景
        4.4.2.1 村情概况
        4.4.2.2 村庄发展概况
        4.4.3 缪家浜村景观总体布局
        4.4.4 缪家村景观分类调查
        4.4.4.1 缪家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4.4.2 缪家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4.4.3 缪家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4.4.4 缪家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4.5 缪家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4.6 缪家村景观发展的“田园农业观光模式”总结
        4.4.7 缪家村“田园农业观光模式”存在的问题
        4.4.7.1 商旅业态的融入导致乡村传统文化特征被削弱
        4.4.7.2 集中化的新社区聚落出现乡村景观“同质化”现象
        4.4.7.3 生产性景观和聚落景观的割裂现象
        4.4.7.4 缺乏文化景观体验区域的营造
    4.5 以环溪村为代表“文化型”乡村的景观发展模式探究
        4.5.1 “文化型”环溪村的代表性分析
        4.5.2 调查背景介绍
        4.5.2.1 村情概况
        4.5.2.2 村庄发展概况
        4.5.3 环溪村景观总体布局
        4.5.4 环溪村景观分类调查
        4.5.4.1 环溪村生产性景观的发展
        4.5.4.2 环溪村自然景观的发展
        4.5.4.3 环溪村聚落景观的发展
        4.5.4.4 环溪村人文景观的发展
        4.5.5 环溪村的景观发展分析
        4.5.6 环溪村景观发展的“古村文化感知模式”总结
        4.5.7 缪家村“古村文化感知模式”存在的问题
        4.5.7.1 以莲文化作为乡村景观唯一主导因素,导致景观长效性不足
        4.5.7.2 莲文化景观局限于村庄聚落之内
        4.5.7.3 生产性景观的经济功能被弱化
        4.5.7.4 缺乏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营造和文化体验活动的策划
    4.6 调查问卷分析
        4.6.1 调查问卷内容分析
        4.6.2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4.6.3 调研小结
    4.7 本章小结
5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分析
    5.1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分类比较
        5.1.1 杭嘉湖地区五种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研究和应用
        5.1.1.1 主题农场聚集模式
        5.1.1.2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5.1.1.3 水乡文旅融合模式
        5.1.1.4 田园农业观光模式
        5.1.1.5 古村文化感知模式
        5.1.2 杭嘉湖地区五种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
        5.1.2.1 共性特征
        5.1.2.2 个性特征
    5.2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5.2.1 自然环境和聚落格局限制了乡村景观的进一步发展
        5.2.2 自然村未被纳入景观体系的建设,导致景区村庄发展受限
        5.2.3 未找准乡村文化特色,导致乡村景观的“同质化”现象
        5.2.4 乡村景观类型丰富程度不足,导致季相性景观营造情况欠佳
        5.2.5 乡村品牌营造不充分,导致乡村旅游环境缺乏特色性
    5.3 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优化对策和建议
        5.3.1 “主题农场聚集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1.1 因地制宜地扩大主题农场的经营规模
        5.3.1.2 强化各主题农场的联动效应
        5.3.1.3 确立乡村文化主题,保持乡村传统生活氛围
        5.3.1.4 与周边村庄形成基础设施相互协调,促进田园综合体的发展
        5.3.2 “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2.1 通过对村庄周边资源的合理利用,扩大景区村庄的发展规模
        5.3.2.2 强化乡村文化主题的建设,展现乡村的个性特征
        5.3.3 “水乡文旅融合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3.1 村庄的发展应与周边村域形成有效联动
        5.3.3.2 开发文创产品增强水乡文化旅游体验感
        5.3.4 “田园农业观光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4.1 延长产业链,强化景观品牌和产业品牌的建设
        5.3.4.2 挖掘乡土文化,确立乡村文化主题以营造乡村传统生活氛围
        5.3.4.3 加强文化景观体验区域的打造,形成乡村独特气质
        5.3.5 “古村文化感知模式”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5.3.5.1 合理利用村庄周边资源,扩大景区村庄的发展规模
        5.3.5.2 传统文化与生产性景观结合,并强化生产性景观的经济功能
        5.3.5.3 深入挖掘文化精神内涵,融入景观规划中
    5.4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全文总结
    6.2 可能的创新之处
    6.3 不足之处
    6.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浙江首批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省先行创建单位》和《嘉兴乡村振兴示范镇创建名单》
附录2 杭嘉湖地区3A景区村庄名单
附录3 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名单(2016—2019)
附录4 杭嘉湖地各县区代表性的乡村发展概况汇总表
附录5 杭嘉湖地区乡村景观发展模式调查问卷
附录6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致谢

(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比较
        四、国内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旅游
        二、乡村旅游
        三、乡村旅游地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核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旅游体验经济理论
        二、支撑理论——城乡统筹理论、三生空间与三生功能理论
        三、布局理论——核心边缘理论、行动者网络理论
第三章 基于三生视角的吉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乡村性评价
    第一节 基本概况
        一、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
        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沿革
        三、异彩纷呈的民族特色
        四、日新月异的社会经济
        五、纵横交错的道路交通
        六、崭露头角的旅游产业
    第二节 三生视角下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一、乡村生产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二、乡村生活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三、乡村生态类旅游资源的特色与应用
    第三节 三生视角下市县域乡村性评价
        一、研究方法
        二、结果分析
第四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与格局
    第一节 样本选择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样本选择
        二、计量方法与依据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历时性演化过程
        一、乡村旅游地演化基础数据
        二、乡村旅游地时间演化
        三、乡村旅游地类型演化
        四、乡村旅游地距离城市中心点演化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分析
        一、乡村旅游地地理位置
        二、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三、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及重心演变
        四、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与扩散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格局演变特征
        一、水平时序呈渐次上升态势且增长趋势分为四个阶段
        二、空间分布呈东西分散中部集中格局且总体符合距离衰减规律
        三、不同功能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异质性存在极差化分布
        四、空间形态上各市州属于“团状”、“带状”和“点状”并存的格局
        五、区域功能定位直接影响不同类型乡村旅游地空间核密度
        六、空间重心演变遵循先远离又靠近再远离地理中心的轨迹
第五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影响因素
    第一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因子选取
        一、乡村旅游地演化因子选取原则
        二、乡村旅游地演化评价指标体系确立
    第二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基础影响因子
        一、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乡村性指数的关系
        二、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地形地势的关系
        三、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水系河流的关系
        四、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公路密度的关系
        五、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与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关系
        六、基础影响因子组合定量评价
    第三节 乡村旅游地时空演化助力影响因子
        一、国家休假制度变革
        二、区域旅游经济总体情况
        三、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四、国家及地方相关政策与规划
第六章 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与优化路径
    第一节 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
        一、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渊源
        二、关键概念
    第二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模型构建
        一、行动者初选与发展目标确立
        二、角色转换与利益联盟
        三、网络构建
        四、异议
    第三节 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乡村旅游地演化机制实证检验
        一、生产类乡村旅游地——长春奢爱良疏有机果蔬农场
        二、生活类乡村旅游地——万宝镇红旗朝鲜族民俗村
        三、生态类乡村旅游地——缘山湖农业园
    第四节 乡村旅游地空间格局优化路径
        一、优化原则与目标
        二、优化路径选择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内蒙古甘旗卡镇蒙古族特色生态农庄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
        2.1.1 生态农庄的概念
        2.1.2 生态农庄的发展特点
    2.2 生态农庄发展功能
    2.3 理论基础
        2.3.1 生态旅游理论
        2.3.2 生态农业理论
        2.3.3 马斯洛需求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甘旗卡镇生态农庄发展现状
    3.1 生态农庄旅游发展现状
    3.2 甘旗卡镇发展生态农庄的主要做法
    3.3 多元化的生态农庄模式
        3.3.1 生产经营型
        3.3.2 因地制宜型
        3.3.3 科技发展型
        3.3.4 创意体验型
        3.3.5 绿色友好型
    3.4 甘旗卡镇发展生态农庄面临的主要问题
        3.4.1 缺少规范化的管理
        3.4.2 生态农庄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
        3.4.3 营销理念滞后
    3.5 本章小结
4 甘旗卡镇蒙古族特色生态农庄SWOT分析
    4.1 优势分析
        4.1.1 区位条件优势
        4.1.2 地方特色优势
        4.1.3 农牧业资源丰富
        4.1.4 政策优势
    4.2 劣势分析
        4.2.1 旅游产品同质性严重
        4.2.2 产品销售方式单一且宣传方式落后
        4.2.3 外来文化影响过重
    4.3 机遇分析
        4.3.1 政策扶持力度大
        4.3.2 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4.3.3 “5G时代互联网+生态农业”迎来爆发式发展
    4.4 威胁分析
        4.4.1 经营项目单一难以满足多元化需求
        4.4.2 周边地区生态农庄崛起
        4.4.3 季节反差大对发展经营的影响
        4.4.4 生产效益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4.5 甘旗卡镇蒙古族特色生态农庄发展的SWOT分析矩阵
    4.6 本章小结
5 甘旗卡镇蒙古族特色生态农庄发展的保障措施
    5.1 总体发展思路
    5.2 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5.3 保障措施
        5.3.1 通过整合产品突出特色
        5.3.2 完善生态农庄人才培养机制
        5.3.3 合理规划与开发
        5.3.4 引导经营者实施标准化管理
        5.3.5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5.3.6 创新生态农庄体验
        5.3.7 加强生态农庄营销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无锡万马村尚田农业生态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六、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七、研究框架
第一章 “三生融合”相关基础性研究
    第一节 “三生融合”理念
        一、“三生融合”内容
        二、“三生”资源阐述
    第二节 生态农业观光园相关研究
        一、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
        二、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概念
        三、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功能
        四、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征
    第三节 生态农业观光园实现“三生融合”面临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空间边缘化
        二、农家生活参与性不足
        三、园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四、“三生”受季节性制约较大
    第四节 “三生融合”理念在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的应用分析
        一、“三生”资源与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的关系
        二、“三生”景观总体构建方法
        三、“三生融合”在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的运用
        四、“三生融合”对于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的意义
第二章 “三生融合”优秀案例分析
    第一节 台湾南投——台一生态休闲农场
        一、项目概况
        二、三生融合规划特点
        三、启示借鉴
    第二节 浙江宁波——天宫庄园
        一、项目概况
        二、三生融合规划特点
        三、启示借鉴
    第三节 江苏南京——江心洲农业生态旅游度假区
        一、项目概况
        二、三生融合规划特点
        三、启示借鉴
第三章 “三生融合”理念下的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原则及策略
    第一节 “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发展条件
        一、“三生”资源融合为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提供基础
        二、区位优势为“三生”的发展空间提供保障
        三、产业升级为生态农业观光园的拓展提供动力
    第二节 “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要素
        一、地形景观
        二、水体景观
        三、植物配置
        四、道路景观
        五、建筑元素
        六、景观小品
    第三节“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原则
        一、“三生”资源共通
        二、“三生”景观共存
        三、“三生”空间共融
        四、“三生”效益共赢
    第四节 “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策略
        一、扩大生产规模,完善产业结构
        二、增强生活体验,发展农游合一
        三、维护生态空间,营造美好家园
        四、优化四季景观,实现“三生”共融
第四章 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实践——以无锡万马村尚田农业生态园为例
    第一节 项目基本概况
        一、区位分析
        二、“三生”资源分析
        三、项目愿景
    第二节 现状分析
        一、“三生”景观现状
        二、交通现状
        三、建筑现状
    第三节 概念设计
        一、设计理念
        二、设计准则
    第四节 “三生融合”在尚田农业生态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一、总体设计
        二、细节设计
        三、功能分区设计
    第五节 “三生”景观设计分析
        一、生产篇
        二、生活篇
        三、生态篇
        四、“三生”景观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台湾地区八贤村营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振兴”
        1.1.2 信息化、智慧化发展是乡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存在挑战
        1.1.3 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发展的先进性与试验性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小结
2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研究进展
    2.1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研究进展
        2.1.1 生态智慧研究进展
        2.1.2 我国生态智慧乡村研究进展
    2.2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实践进展
        2.2.1 生态村
        2.2.2 智慧城乡
        2.2.3 生态智慧乡村
    2.3 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相关实践研究
        2.3.1 台湾地区乡村营建实践进展
        2.3.2 台湾地区生态智慧乡村相关典型实践
    小结
3 生态智慧乡村基本理论构建
    3.1 生态智慧乡村的概念及内涵
        3.1.1 概念定义
        3.1.2 内涵界定
    3.2 生态智慧乡村相关理论基础
        3.2.1 核心理论
        3.2.2 支撑理论
    3.3 生态智慧乡村要素构成系统
        3.3.1 要素系统构建方法
        3.3.2 构成系统的确立
        3.3.3 构成系统的要素释义
    小结
4 台湾地区八贤村以永续发展为核心的多层次规划体系评析研究
    4.1 分阶段侧重的历年相关规划分析
    4.2 区域生态联合的多层次规划分析:《北海岸农村区域亮点整和规划》
        4.2.1 规划评析
        4.2.2 规划文件编制结构
        4.2.3 规划工作程序
        4.2.4 规划特征总结
    4.3 以永续发展为核心的农村再生建设先期规划分析:《台北县三芝乡共荣社区农村再生建设先期规划》
        4.3.1 规划评析
        4.3.2 规划文件编制结构
        4.3.3 规划工作程序
        4.3.4 规划特征总结
    4.4 规划实施状况调查与分析
        4.4.1 规划实施前后对比调查
        4.4.2 功能分区发展现状调查
        4.4.3 规划实施状况分析
    小结
5 台湾地区八贤村生态智慧营建策略与方法归纳探讨
    5.1 凝聚“自下而上”生态乡村营建共识
        5.1.1 社区生态营建凝聚感的营造
        5.1.2 乡村生态营建带头人与村民参与意识的提升
        5.1.3 乡村生态营建组织
    5.2 生态营建技术与方法
        5.2.1 污水净化再利用:生态池
        5.2.2 无毒生产方式
        5.2.3 乡村垃圾减量与分类
        5.2.4 外来物种入侵危害
        5.2.5 建立本地生物站点,增强保护认知
        5.2.6 乡村生态系统的建立与维护
    5.3 以生态农业为本的多元产业活化
        5.3.1 以生态农业为本
        5.3.2 农产品加工业
        5.3.3 生态示范教育业
        5.3.4 生态乡村体验旅游业
        5.3.5 生态文化产业
    5.4 生态智慧营建
        5.4.1 居民的生态营建意识培育
        5.4.2 青年营建力量
        5.4.3 软件资源建设
        5.4.4 网络信息建设
    小结
6 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的启发及典型实践设计探讨
    6.1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生态智慧乡村营建启发
        6.1.1 产业兴旺——以生态智慧为核心的多元产业活化
        6.1.2 生态宜居——立足乡村生态优势
        6.1.3 乡风文明——重视乡村软性资源和网络信息建设
        6.1.4 治理有效——建构“自下而上”的营建共识和力量
        6.1.5 生活富裕——吸引青年乡建力量
    6.2 基于生态智慧乡村启发下的创新实践设计探讨
        6.2.1 创新实践设计概述
        6.2.2 创新特色——虚拟与真实连接的农作过程可售化增值
        6.2.3 项目平台服务
        6.2.4 实践设计对于建设生态智慧乡村的意义
    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索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中山市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线路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文明
        2.1.2 生态旅游
        2.1.3 农业生态旅游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两山”理论
3 中山市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基本情况
    3.1 港口镇概况
        3.1.1 港口镇的自然位置情况
        3.1.2 港口镇经济发展状况
        3.1.3 港口镇的交通状况
        3.1.4 港口镇的旅游资源及发展情况
    3.2 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与成效
        3.2.1 主要措施
        3.2.2 实施成效
    3.3 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现状调查
4 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4.1 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s)
        4.1.1 文化发展基础好
        4.1.2 农业生态旅游基础完善
        4.1.3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4.2 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劣势(Weakness)
        4.2.1 土地资源紧张、耕地占比重
        4.2.2 农业生态旅游起步晚,管理和创新不足
        4.2.3 部分产业缺失
        4.2.4 本地特色文化结合不足
        4.2.5 市场营销和宣传不到位
        4.2.6 管理型、创新型人才匮乏
        4.2.7 工业污染对环境影响较大
    4.3 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机遇(Opportunities)
        4.3.1 国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4.3.2 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
        4.3.3 港口镇已纳入中山市中心组团发展
        4.3.4 游乐设施产业战略机遇期
    4.4 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挑战(Threats)
        4.4.1 游艺设施市场竞争趋于激烈
        4.4.2 交通枢纽对生态环境管治水平的要求
        4.4.3 房地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
    4.5 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结果
5 国内外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 国外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1 日本绿色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2 美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1.3 法国普罗旺斯农业生态旅游的经验与启示
    5.2 国内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2.1 广州市休闲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5.2.2 黑龙江扎龙湿地生态旅游景区的经验与启示
    5.3 国内外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启示
6 中山市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6.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提高民生保障
        6.1.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1.2 加大农村公共服务投入
    6.2 打造本地生态农业特色文化,加强科普教育宣传及专业人才培养
        6.2.1 加强科普宣传设施建设
        6.2.2 充分发挥各类传媒的重要作用
        6.2.3 加强对解说员及管理人员等的培训
    6.3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6.3.1 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全力改善水环境质量
        6.3.2 制定生态补偿机制,促进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6.4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新动力
        6.4.1 实施农业增量提质行动
        6.4.2 实施绿色兴农行动
        6.4.3 打造特色农业生态旅游品牌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与不足
        7.2.1 创新
        7.2.2 不足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8)融合智慧农业理念的鸿尾生态农庄景观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需求背景——城市化进程使得人们渴望回归自然
        1.1.2 政策背景——各级政府关于振兴乡村的政策
        1.1.3 产业发展背景——生态农庄的兴起
    1.2 生态农庄存在的核心问题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与理论研究
        1.4.1 生态农庄的概念和特点
        1.4.2 智慧农业
        1.4.3 农业物联网
        1.4.4 休闲农业及景观规划设计概念及联系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1.7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农庄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发展概况
        2.1.1 国外发展概况
        2.1.2 国内发展概况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 国外研究概况
        2.2.2 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章 国内优秀生态农庄案例分析
    3.1 案例一:台湾清境农场
        3.1.1 概况
        3.1.2 特色分析与经验借鉴
    3.2 案例二:江苏省昆山市星期九农场
        3.2.1 概况
        3.2.2 特色分析与经验借鉴
    3.3 案例三:福州龙台山生态农庄
        3.3.1 概况
        3.3.2 特色分析与经验借鉴
    3.4 案例四:福州白沙湾生态农庄
        3.4.1 概况
        3.4.2 特色分析与经验借鉴
    3.5 案例五:北京蟹岛休闲生态农庄
        3.5.1 概况
        3.5.2 特色分析与经验借鉴
    3.6 小结
第四章 鸿尾乡生态农庄规划设计
    4.1 项目概况
    4.2 资料收集与调查分析
        4.2.1 地理交通位置
        4.2.2 自然环境状况
        4.2.3 人文历史资源
        4.2.4 用地现状调查
        4.2.5 社会经济环境调查
        4.2.6 市场调查分析
        4.2.7 优劣势分析及其对策
    4.3 规划设计总则
        4.3.1 设计依据
        4.3.2 设计原则
        4.3.3 项目建设目标
        4.3.4 主题定位
        4.3.5 规划设计理念与构思
    4.4 总体布局及分区规划
        4.4.1 总体规划结构
        4.4.2 功能分区规划
    4.5 主要产业建设规划
        4.5.1 产业规划的目标
        4.5.2 产业规划的原则
        4.5.3 发展模式
        4.5.4 环境容量及游客人数估算
        4.5.5 名优果园种植业规划
        4.5.6 观赏花卉栽培业规划
        4.5.7 观赏苗木种植业规划
        4.5.8 蔬菜种植业规划
        4.5.9 禽畜果园放养业规划
        4.5.10 水产养殖业规划
    4.6 休闲旅游项目规划
        4.6.1 名优果品蔬菜采摘项目策划
        4.6.2 竹林品茗活动项目策划
        4.6.3 赏花活动项目策划
    4.7 基础设施规划
        4.7.1 道路交通规划
        4.7.2 竖向规划
        4.7.3 建筑小品规划
        4.7.4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4.7.5 给排水规划
        4.7.6 电力电信规划
    4.8 效益分析
        4.8.1 生态效益
        4.8.2 经济效益
        4.8.3 社会效益
第五章 融合物联网技术的生态农庄蜜柚园区智慧农业系统的设计思考
    5.1 鸿尾乡生态农庄蜜柚园区的智慧农业系统的技术支持
        5.1.1 关于SaaS模式
        5.1.2 关于图像及视频处理技术
        5.1.3 关于Zig Bee网络技术
        5.1.4 关于WSN
        5.1.5 关于水肥一体化技术
    5.2 蜜柚果园的智慧农业系统框架设计思路
        5.2.1 子系统1: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设计概述
        5.2.2 子系统2:蜜柚果园图像与视频监控子系统
        5.2.3 子系统3:蜜柚果园水肥一体化管理子系统
        5.2.4 子系统4:后台数据管理子系统
    5.3 蜜柚果园的智慧农业子系统分项设计
        5.3.1 果园图像与视频监控系统分项设计
        5.3.2 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
        5.3.3 水肥一体化工程系统以及软件系统专项设计
    5.4 关于融合智慧农业理念的其他细节的拓展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1.1.2 城市化问题的日益严重
        1.1.3 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1.1.4 城市居民休闲意识和观念的转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生态农业
        2.1.2 农业观光
        2.1.3 农业产业园
        2.1.4 田园综合体
        2.1.5 生态农庄
        2.1.6 生态农业观光园
    2.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及特征
        2.2.1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类型
        2.2.2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特征
    2.3 景观构成要素分析
        2.3.1 自然环境
        2.3.2 生产景观
        2.3.3 人工景观
        2.3.4 文化要素
    2.4 相关理论研究
        2.4.1 景观生态学
        2.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4.3 农业生态学
        2.4.4 生态旅游学
        2.4.5 园林艺术基本理论
    2.5 我国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2.5.1 缺乏主题特色,定位不明确
        2.5.2 盲目跟风,破坏原有生态环境
        2.5.3 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低
        2.5.4 资源利用不合理
3 案例分析
    3.1 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分析
        3.1.3 总结及借鉴
    3.2 台湾休闲渔场——千户传奇生态农场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分析
        3.2.3 总结及借鉴
    3.3 日本小岩井农场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分析
        3.3.3 总结及借鉴
4 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
    4.1 项目概况
        4.1.1 区位分析
        4.1.2 自然条件
        4.1.3 现状分析
        4.1.4 资源分析
        4.1.5 客源分析
        4.1.6 当地相关项目分析
        4.1.7 SWOT分析
    4.2 规划总则
        4.2.1 规划依据
        4.2.2 规划原则
        4.2.3 规划定位
        4.2.4 规划理念
        4.2.5 规划目标
    4.3 总体布局
        4.3.1 空间结构
        4.3.2 功能分区
        4.3.3 交通组织
    4.4 分区规划
        4.4.1 综合服务区
        4.4.2 农业生产示范区
        4.4.3 花海观赏区
        4.4.4 农耕文化体验区
        4.4.5 农业观光采摘区
        4.4.6 拓展训练基地
        4.4.7 湿地生态涵养区
        4.4.8 生态森林氧吧区
    4.5 专项规划
        4.5.1 竖向设计
        4.5.2 道路铺装设计
        4.5.3 照明设计
        4.5.4 种植设计
        4.5.5 小品及构筑物设计
        4.5.6 基础服务设施
    4.6 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4.6.1 进一步发挥原有资源优势
        4.6.2 合理安排功能分析与结构
        4.6.3 注重生态观光农业的开发差异性
        4.6.4 加强体验性项目的开发
        4.6.5 大力开发农业纪念品
    4.7 效益分析
        4.7.1 生态效益
        4.7.2 经济效益
        4.7.3 社会效益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摘要

(10)安徽省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驱动农垦创新发展
        1.1.2 农旅产业融合促进农场发展
        1.1.3 创建现代农业庄园培育农场新功能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与内容
        1.3.1 研究对象与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评述
    2.1 相关概念诠释
        2.1.1 国有(国营)农场
        2.1.2 现代农业庄园
        2.1.3 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基本特征
        2.1.4 现代农业庄园与乡村农庄比较
        2.1.5 农业旅游
    2.2 相关理论及评述
        2.2.1 农业产业化
        2.2.2 产业链理论
        2.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2.2.4 休闲经济理论
    2.3 相关研究
        2.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 相关实践
        2.4.1 广西农垦荔乡现代农业庄园
        2.4.2 腰街桔荔现代农业庄园
    2.5 龙亢农场相关研究综述
        2.5.1 产业
        2.5.2 空间
    2.6 小结
第三章 龙亢农场发展现代农业庄园适宜性分析
    3.1 基本情况
        3.1.1 概述
        3.1.2 区域关系
        3.1.3 经济与社会发展
    3.2 特征与优势
        3.2.1 特征
        3.2.2 优势
    3.3 创建现代农业庄园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3.3.1 必要性
        3.3.2 必然性
    3.4 现代农业庄园目标导向下的发展基础
        3.4.1 区域环境适宜
        3.4.2 农业园区初步建成
        3.4.3 农业生产先进
        3.4.4 旅游功能初现
    3.5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存在的问题困惑
        3.5.1 发展的困惑
        3.5.2 存在的问题
    3.6 小结
第四章 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发展响应
    4.1 农场创建现代农业庄园的特殊性
        4.1.1 土地
        4.1.2 产业
        4.1.3 文化
    4.2 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思路与基本原则
        4.2.1 发展思路
        4.2.2 基本原则
    4.3 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的战略研究
        4.3.1 发展定位
        4.3.2 发展目标
    4.4 小结
第五章 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规划策略研究
    5.1 现代农业提升策略
        5.1.1 立足蚌淮地区,创新农旅融合
        5.1.2 着力现代农业,体现农垦本色
        5.1.3 彰显农业特色,打造休闲主题
    5.2 庄园空间组织策略
        5.2.1 优化现代农业布局,统筹农业与庄园
        5.2.2 培育农旅复合空间,创新农业与休闲
        5.2.3 维育乡土空间肌理,协调农业与自然
    5.3 休闲环境营造策略
        5.3.1 氛围:凸显农垦风情,强化现代乡土
        5.3.2 格局:构筑大美田园,延续自然肌理
        5.3.3 环境:打造林果花廊,优化生态景观
    5.4 服务设施配套策略
        5.4.1 旅游服务设施与小镇设施一体组织
        5.4.2 农业服务设施与旅游服务统筹考虑
        5.4.3 设施农业与旅游服务节点有机结合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建设生态旅游农业提高农场经济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林业产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湖南常德市震坤农林为例[D]. 曾广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杭嘉湖地区乡村振兴示范村景观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D]. 朱钦震. 浙江农林大学, 2021(08)
  • [3]吉林省乡村旅游地演化研究:过程、格局、机制[D]. 郭咏嘉.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4]内蒙古甘旗卡镇蒙古族特色生态农庄发展战略研究[D]. 李智超.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9)
  • [5]“三生融合”理念下生态农业观光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无锡万马村尚田农业生态园为例[D]. 郑豪. 苏州大学, 2020(04)
  • [6]生态智慧乡村营建理论与实践探究 ——以台湾地区八贤村营建为例[D]. 崔琦.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5)
  • [7]中山市港口镇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 袁东.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8]融合智慧农业理念的鸿尾生态农庄景观规划设计[D]. 谢冬梅.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9]荥阳市丁店村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D]. 张雅茹.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10]安徽省龙亢农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庄园规划策略研究[D]. 过琰琳. 苏州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建设生态旅游农业提高农场经济效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