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掺钕钨酸铋钠激光晶体生长及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田相鑫[1](2018)在《新型钨(钼)酸盐功能晶体材料的生长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晶体材料由于在结构上具有周期性和对称性等特点,使得力、热、光、电等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在晶体中实现多种形式的相互作用与转换,因而也使晶体表现出丰富多样的功能性质。正是由于晶体的多功能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晶体成为激光技术、半导体和计算机技术、原子能技术等先进技术领域的核心和关键材料,在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同时,晶体是物质的最小内能状态,对晶体的研究能够揭示物质本征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助于理解晶体组成、结构与性能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探索新型功能晶体材料并对其本征物理性质进行系统全面的表征在实际应用和理论研究方面均具有重要的价值。由于在激光基质晶体、拉曼激光晶体、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及压电功能晶体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钨酸盐和钼酸盐晶体受到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目前,钨酸盐和钼酸盐作为激光基质晶体和拉曼激光晶体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具有白钨矿及其衍生结构的晶体中,这类晶体在掺入激活离子后往往具有大的吸收和发射带宽,适合采用激光二极管(Laserdiode,LD)进行泵浦,而且能够实现偏振输出;作为拉曼激光晶体时则常常表现出很高的增益系数和很窄的线宽,能够实现高的转换效率。此外,近些年来以β-BaTeMo2O9(β-BTM)晶体为代表的一类含碲的钨酸盐和钼酸盐类晶体在倍频晶体和压电等电学功能晶体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也受到了研究者的重视,而且研究发现这类晶体同样具有优秀的拉曼激光性能。因此,探索具有优良性质的新型钨铝酸盐晶体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含铋的钨钼酸盐体系晶体具有丰富的化学组成与晶体结构类型,同样也是一类潜在的功能晶体材料。本论文以新型钨钼酸盐体系功能晶体的探索、晶体生长与性能表征为出发点,对钨酸盐和钼酸盐在激光基质晶体、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及拉曼激光晶体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调研,选择钨钼酸铋体系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系统研究了具有类白钨矿结构的复合钨钼酸盐Bi2Mo2.66W0.34O12晶体和具有Aurivillius层状结构的Bi2W2O9晶体的合成、生长、晶体结构及物理性质,分析了上述晶体不同几何配置的自发拉曼光谱,设计制作了Bi2Mo2.66W0.34O12晶体的拉曼激光器件,成功实现了拉曼激光输出;生长了 Nd:Bi2Mo2.66W0.34O12晶体并对其光谱性质进行了测试表征,采用Judd-Ofelt理论对晶体的光谱性质进行了分析评估,实现了连续激光输出。本论文还首次从晶体物理性质的角度对Bi2W2O9晶体的相变情况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此外,考虑到Na2TeW2O9(NTW)晶体在非线性频率转换晶体和压电功能晶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对NTW晶体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优化了晶体生长的助熔剂体系和生长参数,成功生长得到了大尺寸高质量的单晶,并系统地研究了 NTW晶体的电弹特性,讨论了晶体结构与宏观物理性能之间的关系。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工作和结论有:(一)Bi2Mo2.66W0.34O12晶体的生长、结构与性能研究本论文对Bi2O3-MoO3-WO3体系进行了系统探索,获得了 Bi2Mo2.66W0.34O12晶体结晶的助熔剂比例。通过对生长参数的优化,最终生长得到了尺寸为70mm× 55 mm × 45 mm的单晶。晶体(040)面的高分辨X射线衍射摇摆曲线峰形完整对称,半高宽为54”,表明晶体的光学质量较好。优化的助熔剂体系摩尔比为Bi2O3:MoO3:WO3 = 1:3.2:0.6,生长参数为:c向籽晶,降温速率0.1℃/d左右,晶转速率32~18r/min。对Bi2Mo2.66W0.34O12晶体的结构进行了解析。Bi2Mo2.66W0.34O12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No.14)空间群,具有类白钨矿结构。Bi2Mo2.66W0.34O12中Bi原子占据两种晶体学格位,与O相连成八面体配位;Mo/W与O成四面体配位。在三种不同格位Mo与W混合占位的比例不同,在Mo/W(1)、Mo/W(2)及Mo/W(3)三个格位中W6+的占比分别为12.3%,2.6%和19.5%。系统地表征了 Bi2Mo2.66W0.34O12晶体的热学和光学性质。Bi2Mo2.66W0.34O12为非一致熔融化合物,分解点为682℃。Bi2Mo2.66W0.34O12的比热随温度升高呈增大趋势。Bi2Mo2.66Wo.34O12晶体的热膨胀系数具有很强的各向异性,通过测试和计算得到了其三个热膨胀主值分别为α1=-7.8(3)× 10-6 K-1,α2=19.9(1)× 10-6 K-1,α2= 14.1(2)×10-6K-1,确定了三个热膨胀主轴与结晶学轴之间的相对取向。晶体的热导率在测试范围内变化不大,30 ℃时a,b,c三个结晶学轴向的热导率分别为1.50,0.53和0.94 W/(m·K)。Bi2Mo2.66W0.34O12晶体具有较宽的光学透过范围(475~5200 nm)。测定了晶体的折射率,拟合了折射率色散方程,确定了光学主轴与晶体学轴之间的关系。Bi2Mo2.66W0.34O12晶体为正光性双轴晶,在480~1530 nm范围内具有较大的双折射(0.24~0.14),因而在作为光学棱镜器件方面也具有应用前景。(二)Bi2Mo2.66W0.34O12晶体的拉曼激光输出系统测定了 Bi2Mo2.66W0.34O12晶体沿三个光学主轴方向通光的自发拉曼光谱,发现晶体的最强拉曼频移峰出现在901.8 cm-1。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对Bi2Mo2.66W0.34O12晶体Y(XX)Y配置901.8 cm-1的拉曼频移峰与YVO4晶体X(ZZ)X配置890 cm-1的拉曼频移峰进行了测试对比,结果表明Bi2Mo2.66W0.34O12晶体的拉曼增益系数约为YVO4的1.1倍。研究了 Bi2Mo2.66W0.34O12晶体的拉曼激光输出特性,在Y(XX)Y配置时拉曼泵浦阈值为89.13MW/cm2,泵浦功率为16 mW时获得了 1176 nm 一阶拉曼激光的最大输出功率1.12 mW,对应光-光转化效率为7.0%,斜效率为15.6%,此外,在此配置下还同时检测到了二阶1315 nm的拉曼激光输出。(三)Nd:Bi2Mo2.66W0.34O12晶体的生长、光谱性质与激光输出在Bi2Mo2.66W0.34O12晶体生长的助熔剂体系中加入溶质2 mol.%的Nd2O3,以c向Bi2Mo2.66W0.34O12晶体作为籽晶生长获得了尺寸为80 mm × 57 mm × 35 mm的Nd:Bi2Mo2.66W0.34O12晶体,晶体宏观质量良好。X射线荧光光谱(XRF)测试的结果显示Nd3+的掺杂浓度为3.7 at.%,格位浓度1.54 × 1020 ions/cm3。此外,Nd的掺入没有明显改变晶体中Mo与W的比例。测定并分析了Nd:Bi2Mo2.66W0.34O12晶体的吸收和发射光谱,结果表明晶体在808nm左右的吸收带宽达到了 19nm,是Nd:Bi2Mo3O12晶体的3倍,在1064 nm处的发射带宽也相比Nd:Bi2Mo3O12晶体有了展宽,说明晶体中Mo与W混合占位使晶体的吸收和发射带发生了非均匀展宽。对Nd:Bi2Mo2.66W0.34O12晶体的激光输出特性进行了研究,在Y切和Z切晶体样品中均获得了激光输出,其中使用Y切样品在输出透过率为2%时得到了最好的激光输出特性。此时,泵浦阈值为150mW,当吸收功率为650mW时得到输出功率为113mW,对应光-光转化效率为17.4%,斜效率为21.6%,是一种潜在的激光基质晶体。(四)Bi2W209晶体的生长、结构与性能研究采用Li2B4O7-WO3混合作为助熔剂探索了 B2W2O9的单相结晶区间,结果表明Bi2W2O9:Li2B4O7:WO3 = 1:1:1时可以获得Bi2W2O9晶体的单相结晶。采用[100]向籽晶生长出了尺寸为29 mm × 23 mm × 11 mm的单晶,降温速率0.3~1℃/d。与文献的报道不同,根据单晶结构解析结果,Bi2W209晶体属于正交晶系,Pbcn(No.60)空间群。Bi2W2O9具有典型的Aurivillius层状结构,WO6八面体共顶点相连形成W2O7类钙钛矿层,与Bi2O2类萤石层相互堆叠。采用摇摆曲线测试对晶体质量进行了评估,晶体(800),(020),(002)晶面的摇摆曲线峰形对称且较为尖锐,半峰宽分别为86”,47”和54”,说明晶体质量良好。研究了Bi2W2O9的热学性质,晶体在882 ℃非一致熔融。在30~500 ℃范围内晶体的热膨胀系数分别为αa=11.8×10-6 K-1,αb=8.0×10-6 K-1,αc = 4.8×10-6 K-1。30 ℃时Bi2W2O9的比热为0.311 J/(g·K),在不超过660 ℃时比热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在30~500 ℃范围内测试了晶体的热扩散情况,并以之得到了晶体的热导率,室温下Bi2W2O9晶体的热导率具有较强的各向异性,沿b,c方向的热导率彼此接近且显着大于a向。随着温度的升高,Bi2W2O9沿a向的热导率基本保持不变,但是沿b和c向的热导率则显着降低,热导率的各向异性也随之减弱。研究了 Bi2W2O9的光学性质,带隙约为2.48eV,晶体在410~5000nm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光学透过率。测定了 Bi2W2O9晶体沿不同结晶学轴方向通光的自发拉曼光谱,晶体具有丰富的拉曼频移峰且峰强很强,最强频移峰出现在800 cm-1,在323 cm-1还存在一个次强的频移峰。晶体的自发拉曼光谱显示Bi2W2O9在拉曼激光晶体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此外,本论文采用比热、变温介电常数和损耗实验、原位XRD及原位拉曼和红外光谱等多种实验手段首次对Bi2W2O9的相变情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讨论。Bi2W2O9晶体的介电常数在792 ℃和715 ℃附近发生了各向异性的异常变化,并且在比热曲线上同样观察到了异常,说明晶体在792 ℃和715 ℃附近均发生了相变;在250~500℃范围内发现了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的微弱异常,结合原位XRD、热膨胀及原位拉曼和红外光谱的测试结果,并与Bi2WO6和Bi2Mo06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这一范围内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的异常应当是源自于弛豫现象。此外,在17-26℃范围内也观察到了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的异常现象,本论文就此也进行了分析与讨论。(五)NTW晶体的优化生长与电弹特性对NTW晶体生长的助熔剂体系和晶转速率等参数进行了系统研究与优化。采用丄(001)方向的籽晶,在助熔剂体系为NTW:TeO2:NaF:Na2WO4 = 1:0.2:0.05:0.05的条件下获得了尺寸为75 mm × 35 mm × 25 mm的具有良好宏观质量的大尺寸单晶。设计了晶体压电测试切型,对NTW晶体电弹特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与表征。晶体的压电常数d15=-23.93 pC/N,d24=-20.34 pC/N,与LiTaO3晶体和β-BTM晶体相当,远大于α-SiO2晶体。对NTW晶体不同压电常数随空间取向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压电常数d15绕Y轴旋转69°时可以获得最大压电常数为30.16 pC/N。此外,根据NTW晶体的单晶结构,计算了晶体中WO6八面体的畸变程度参数,计算了 WO6八面体及TeO3多面体的局域偶极矩和单胞净偶极矩,从晶体结构畸变的角度讨论了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许晋瑞[2](2017)在《新型激光晶体Nd:GSAG和Cr,Nd:GSAG的生长及光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高均匀性大尺寸激光晶体是全固态高功率激光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空间激光则需要发展具有抗辐射性能的高效激光晶体。Nd3+在GSAG的分凝系数约为YAG中的三倍,且熔点比YAG略低,有望制备出大尺寸高均匀性激光晶体元件,同时其与具有优良抗辐照性能的Cr,Nd:GSGG结构和性能类似,因而,论文选取Nd和Nd,Cr掺杂的GSAG作为研究对象,拟探索大尺寸高均匀性激光晶体和具有优良抗辐射性能的激光晶体。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一、采用提拉法成功生长出了直径为Φ>30mm的Nd:GSAG晶体,测定了Nd3+在GSAG中的有效分凝系数,通过Rietveld全谱拟合得到了结构参数,研究了 Nd:GSAG室温下的吸收和发光。Nd3+在GSAG的有效分凝系数为0.53,最强吸收峰位于808.6nm处,吸收截面为3.44×10-20cm2,跃迁强度参数Ωt(t=2,4,6)为 0.263×10-20cm2、3.010×10-20cm2、3.648×10-20cm2;它的最强发射峰位于 1060nm处,1060nm、941.5nm 的发射截面分别为 6.32×10-20cm2、2.77×10-20cm2。相应激光上能级4F3/2的寿命为258μs。用808nm连续半导体激光器(LD)作为泵浦源研究了 2mm×2mm×6mm的Nd:GSAG的1.06μm激光性能,其阈值为2.139W,斜效率为8.9%,最高输出功率为0.462W,光-光转换效率为5.12%。此外,还测定了 Nd:GSAG晶体在297K-748K范围内的热扩散系数,计算得到其热导率从 4.51 W/(m · K)变化到 2.80W/(m · K)。二、在Nd:GSAG中掺入0.1at%的Cr3+,采用提拉法成功生长出了直径为Φ>30mm的光学质量良好的Cr,Nd:GSAG晶体。最强吸收峰位于808.6nm处,吸收截面为3.38×10-20cm2。不计Cr,Nd:GSAG的吸收光谱中Nd3+和Cr3+重叠的吸收带,拟合得到Cr,Nd:GSAG中Nd3+的强度参量Ωt(t=2,4,6)为0.380×10-20cm2、2.286×10-20cm2、3.306×10-20cm2;Cr,Nd:GSAG 最强发射峰位于 1060nm 处,在1060nm、941.5nm 的发射截面分别为 5.98×10-20cm2、2.60×10-20cm2,室温下Cr,Nd:GSAG的4F3/2能级寿命为274μs。用808nm连续半导体激光器(LD)作为泵浦源研究了 2mm×2mm×6mm的Cr,Nd:GSAG的1.06μm激光性能,其阈值为1.233W,斜效率为6.73%,最高输出功率为0.513W,光-光转换效率为5.78%。三、利用60Co伽马射线源对Nd:GSAG和Cr,Nd:GSAG进行了 2Mrad、1OMrad、20Mrad辐照剂量的辐照,对比测试了辐照与未辐照样品的吸收、发光,表明这两种晶体可能具有抗辐照性能,而掺杂Cr3+有利于增强Nd:GSAG的抗辐照性能。
刘旺,董玮利,赵舒燕,许蓝云,曾繁明,李春,林海[3](2016)在《Tm,Yb:NaGd(WO4)2激光晶体生长及光谱性能》文中研究说明采用中频感应提拉法,生长铥镱共掺钨酸钆钠[Tm,Yb:Na Gd(WO4)2,Tm,Yb:NGW]激光晶体;讨论了Tm,Yb:Na Gd(WO4)2晶体生长工艺参数,获得了合适的晶体生长工艺参数:拉速12mm/h,转速2022r/min,降温速率10℃/h。研究了Tm,Yb:NaGd(WO4)2晶体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在980nm激光的激发下,该晶体在1031mm、1772nm附近获得了较强的荧光发射,分别对应于Yb3+离子的2F5/2→2F7/2能级跃迁以及Tm3+离子的3F4→3H6能级跃迁,1772nm处的半高宽为72nm左右。
刘子晗[4](2016)在《LaCl3:Pr晶体生长与光学性能研究表征》文中指出自卤化物闪烁晶体被发现以来,其极高的光输出、低的能量分辨率和快衰减速率等优良闪烁性能,引起了世人的普遍关注。闪烁晶体LaCl3:Ce的各项优良性能已经为社会所公认,而LaCl3:Pr晶体空间结构和前者非常相似,也属于六方晶系,空间群为P63/m,属于中级晶簇。另外Pr离子掺杂的某些闪烁晶体性能表现良好,且在衰减速率上要快于Ce离子。一直以来LaCl3:Pr晶体广泛用于中红外激光晶体,并且性能表现良好,但是目前国际上对LaCl3:Pr晶体的其它光学性能特别是闪烁性能极少涉及。因此,本文开展了LaCl3:Pr晶体的性能研究。本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为:(1)运用自发形核坩埚下降法,生长出大尺寸透明、无宏观缺陷的LaCl3:Pr晶体。通过TGA/DSC同步热分析测定LaCl3:Pr晶体的熔点为841.5℃,经过多次试验找到适合的生长条件。高温区温度设定为900℃,下降速率为0.3mm/h,降温速率为15℃/h。分析研究缺陷形成的原因及避免缺陷形成的工艺方法。(2)对LaCl3:Pr晶体进行XRD测试,经过与标准图谱(ICSD No.22267)比对可以看出,衍射峰的位置吻合的比较好,晶格未被破坏,LaCl3:Pr晶体仍为六方晶系。测试两种Pr离子掺杂浓度的LaCl3:Pr晶体(0.7%和5%)的各项光学性能如下:(a)两种浓度的LaCl3:Pr晶体在紫外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均低于30%,红外波段(1660nm向右)透过率为75%。(b)测试137Cs源g射线光输出及能量分辨率,LaCl3:Pr 0.7%掺杂的光输出波形只有一个较小的峰,能量分辨率42.5%。LaCl3:Pr 5%掺杂的光输出没有测试出结果,所以能量分辨率也没有测出。(c)两种掺杂浓度LaCl3:Pr晶体的X射线激发发射谱,波形和峰位基本吻合,发射峰有三个,分别为330nm,356nm和400nm波长处。(d)荧光测试两种掺杂组分的LaCl3:Pr晶体最强发射峰位置都在265nm和290nm处,并且和X射线激发发射谱相互吻合。(e)两种掺杂组分的荧光衰减时间也非常相似,0.7%掺杂LaCl3:Pr晶体在330nm,356nm和400nm波长处的衰减时间为14.5ns,14.6ns和1.3ns;5%掺杂LaCl3:Pr晶体衰减时间分别为13.8ns,14.6ns和0.97ns。
付广艳[5](2016)在《掺钕的双钨酸盐Nd:NaY(WO4)2的高压物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双钨酸盐MIMIII(WO4)2(MI代表碱金属,MIII代表三价元素)是Ca WO4的衍生物,其中MI、MIII离子是随意分布在Ca2+的位置上的,是典型的无序结构晶体。稀土掺杂的Na Y(WO4)2双钨酸盐是具有重要应用和多种优异性质的无极闪烁晶体。双钨酸盐Na Y(WO4)2做为新型稀土激光晶体的基质,已经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关于Na Y(WO4)2晶体在常规条件下的研究已经有许多,包括合成和晶体生长过程;结构表征;各向异性线性光学性质;闪烁能力;红外吸收;非线性的光学性能,如拉曼位移;上转换等等。Na Y(WO4)2晶体属于四方晶系相关的白钨矿Ca WO4衍生物,Na Y(WO4)2的结构在室温常压下被指认为四方晶系I41/a空间群,阳离子Y3+和Na+统计平均随机分布在4s Wyckoff的位置上。虽然阳离子Y3+和Na+是短程有序的,但是其局域部分是随机的。双钨酸盐能被作为主动激光介质,通过掺杂稀土元素R3+元素,其光学性能是利用协亨分被剪裁的,其覆盖的光谱范围可以从紫外到中红外,是因为掺杂了稀土R3+元素。它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够在基质材料中实现较高浓度的稀土掺杂。目前为止,AWO4钨酸盐(A=Ca、Sr、Ba、Pb、Eu)的高压研究已被广泛开展,并总结出一些重要的普适性规律。例如相变序列与配位数之间的关系;离子半径与相变压力的关系;发生压致非晶化的条件等等。但关于Nd:Na Y(WO4)2的高压物性研究报道甚少。此外,在常压下的稀土掺杂Na Y(WO4)2体系的光学性质已经被广泛研究,并发现了许多的特殊性质,但在高压条件下稀土掺杂Nd:Na Y(WO4)2的结构稳定性研究还未见报道,而这些发光特性与其结构稳定性是有直接的关联的。由于Nd:Na Y(WO4)2是Ca WO4的衍生物,因此可以预期,在高压下,他们的高压行为应该会和AWO4钨酸盐类似的丰富。所以开展Nd:Na Y(WO4)2及其稀土掺杂的高压结构相变和光谱性质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实际的应用价值。为了深入理解和认识在高压条件下这些典型无序晶体结构的双钨酸盐的结构变化规律和光谱特性,本论文采用原位高压同步辐射角散X射线衍射(ADXRD)技术和高压拉曼光谱技术,对稀土掺杂的Nd:Na Y(WO4)2进行了系统的高压研究,总结了其在高压下的结构相变与光谱性质的变化规律,取得了一下重要研究成果:1.在Nd:Na Y(WO4)2的高压结构相变和光谱研究中发现,在9.38GPa发生了Scheelite→Monoclinic压致结构相变,相变时体积塌陷约为3.76%;当压力高于31.1GPa后发生了非晶化。2.通过高压实验结果分析发现掺钕的钨酸钇钠相变压力点与钨酸盐的不完全一样,其可能的原因是双钨酸盐晶体结构的无序性所引起的,在超高压实验条件下,稀土钕掺杂的钨酸钇钠可能出现了非晶化,压力远低于钨酸钙发生非晶化时的压力(40GPa)。Nd:Na Y(WO4)2沿c轴的线性压缩率大于沿a轴的,其实验结果与AWO4钨酸盐高压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王丽[6](2014)在《Eu3+、Tb3+掺杂铋基含氧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光学功能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稀土发光材料在稀土各应用领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众多的稀土发光材料中,以Eu3+、Tb3+为激活剂的材料已成为发红色光和绿色光的主要来源,并得到了广泛的研究。Eu3+、Tb3+的发光性质同与之匹配的基质材料的种类、晶相及性质密切相关,所以研究不同基质Eu3+、Tb3+掺杂的发光材料成为热点之一。铋基含氧酸盐具有稳定的晶体结构和高热稳定性,是一种良好的基质材料,备受研究者们青睐。本文选取Bi2WO6、BiPO4和γ-Bi2MoO6为基质,制备了Eu3+、Tb3+掺杂Bi2WO6基,BiPO4基和Eu3+掺杂γ-Bi2MoO6基发光材料。通过DTA-TG、XRD和IR等对制备样品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通过荧光光谱对其发光性质进行了研究。首先,在EDTA二钠盐的参加下,以Na2WO4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Eu3+、Tb3+掺杂Bi2WO6基红色和绿色发光材料。经600℃退火处理后,样品呈正交相Bi2WO6;当退火温度高达1000℃,样品呈正交相Bi2(WO4)3。通过Eu3+和Tb3+分别掺杂Bi2WO6基发光材料的激发及发射光谱,发现以465nm和488nm蓝光作为用最佳激发波长,可以得到发光性能优良的以Eu3+的5Do→7F2跃迁为主的红光和以Tb3+的5D4→7F5跃迁为主的绿光发光材料。该发光材料与广泛使用的蓝光LED芯片的输出波长相匹配,有望成为适用于蓝光LED芯片的新型光转换红光和绿光材料。其次,采用共沉淀法及水热法分别制备了Eu3+、Tb3+掺杂BiP04基发光材料。在C2H602分散剂的存在下,以(NH4)2HPO4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备的Eu3+、Tb3+掺杂BiPO4样品,XRD表明,室温下制备的样品为六方相结构BiPO4,经400℃退火温度处理后,开始出现单斜相,当退火温度升高到600℃及以上时,晶相转变为纯单斜相。以395nm和377nm紫外光作为最佳激发波长,可以分别得到发光性能优良的橙红色光和绿色发光材料,其中单斜相发光性质更佳。在C2H602分散剂的存在下,采用水热法制备的Eu3、Tb3+掺杂BiPO4样品,随水热温度的升高及水热时间的增加也呈现出从六方相向单斜相的转变。通过激发及发射光谱,发现其最佳激发波长同为395nm和377nm,且单斜相发光性质更佳,但所得的橙红色光、绿色光发光材料的发光强度低于共沉淀法所制备的样品。最后,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Eu3+掺杂γ-Bi2MoO6红色发光材料。当退火温度为800℃,pH值取5、7、9、11和13时,样品呈正交相γ-Bi2MoO6。在612nm波长光的监测下,样品γ-Bi2MoO6:Eu3+的激发光谱中没有Eu3+→02-电荷迁移带及Mo6+→02-电荷迁移带所形成的宽的吸收峰,只在466nm和535nm处存在强的类线性跃迁峰,且两处激发峰强度相差不大,表明该发光材料与广泛使用的蓝光LED芯片的输出波长相匹配。以466nm蓝光为最佳激发波长,可以得到发光性能优良的以Eu3+的5Do→7F2跃迁为主的红色发光材料,当pH值等于5时,Eu3+掺杂γ-Bi2MoO6的发光强度最大。本论文以铋基含氧酸盐中Bi2WO6、BiPO4和γ-Bi2MoO6为基质材料,以最为常见的发特征红色和绿色光的Eu3+、Tb3+为激活剂,采用简单易于操作的制备方法,制备出发光性能良好的铋基含氧酸盐发光材料,为更加丰富发光材料的领域,提升铋酸盐的应用范围提供了信息。
张俊[7](2014)在《新型改性钼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钼酸盐发光材料由于其结构中阳离子的随机分布而具有较强的无序性,这种无序性会导致光谱的非均匀展宽,使得钼酸盐基质发光材料具有更宽的吸收谱带与荧光发射谱带。具有较宽吸收带的发光材料能够更好地吸收泵浦光,具有较宽荧光发射带的发光材料可以在可调谐激光方面得到应用。但钼酸盐的热导性能较差和完全解离特性,又为该类型单晶体材料的应用带来了不利因素,为此寻找新的方法克服上述缺点是当务之急。其中,通过在钼酸盐基质中引入架状结构的钨酸根阴离子基团对基质进行改性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晶体的无序性,改善钼酸盐晶体的理化性能和光谱性能,从而为优选新型激光晶体材料和荧光粉材料奠定基础。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几种掺稀土钨钼酸盐的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系统地总结和分析了钼酸盐发光材料的研究状态,选择高温固相法制备了Eu3+/Sm3+:LiGd(WO4)0.5(MoO4)1.5多晶与Yb3+:Na5Bi(WO4)2(MoO4)2多晶材料,使用XRD、DSC与TG-DSC对样品的结构、热性能、化学稳定性等性能进行了分析和表征。测试了样品在室温下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与荧光寿命。2. Eu3+/Sm3+:LiGd(WO4)0.5(MoO4)1.5多晶材料属于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1/a。Sm3+离子作为敏化剂进入晶格,样品熔点为1050℃。样品在396nm、465nm波长激发下都能够很好地发射波长为615nm的红光,能够很好的适应商用LED芯片。样品在396nm波长激发下615nm荧光的荧光寿命为394μs。3. Yb3+:Na5Bi(WO4)2(MoO4)2多晶在结构上与Na5Y(WO4)4、Na5Y(WO4)2相同,都属于四方晶系,空间群为I41/a,熔点为619℃。样品中除了晶相的Yb3+:Na5Bi(WO4)2(MoO4)2之外还有其他成分,即Na2MoO4与Na2WO4。Yb3+离子在样品中具有约83nm宽的吸收带,有利于对泵浦光的吸收。并且样品具有以1006nm为中心的,宽度约为50nm的荧光发射带,并具有589.03μs的荧光寿命。具有宽的吸收带与荧光发射带说明Yb3+: Na5Bi(WO4)2(MoO4)2能够很好地适应LD泵浦源,并在实现可调谐激光与超快激光运转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张烨[8](2013)在《掺铕碘化锶晶体的制备及闪烁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新型卤化物闪烁晶体SrI2:Eu具有极高的光输出、超低的理论能量分辨率和优异的光输出线性响应,对X射线和γ射线非常敏感,适用于安检设备探测器和高灵敏核辐射的探测。本论文采用坩埚下降法在真空条件下制备SrI2和SrI2:Eu晶体,得到了适合于SrI2和SrI2:Eu晶体生长的工艺参数,获得了宏观完整、透明,尺寸分别达Φ10×70mm的SrI2晶体和20×10×2mm的SrI2:Eu晶体。研究了晶体的着色现象,并通过测试晶体的紫外荧光光谱、X射线的激发发射光谱和紫外荧光寿命等性能进行表征,发现SrI2:Eu晶体发光强度大,同时衰减时间长,且辐射陷阱效应明显。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热分析得到SrI2和SrI2:Eu原料的熔点分别为535.6℃和536.4℃,凝固点分别为476.5℃和481.1℃,采用坩埚下降法在真空条件下成功生长出SrI2和SrI2:Eu晶体。在反复实验中找到较合适的生长工艺:高温区温度设置为610℃,温度梯度区的温梯保持为15-20℃/cm;下降速率为0.804mm/h;降温速率为10-15℃/h。同时还研究了工艺与晶体缺陷之间的关系,并找到消除缺陷产生的方法:裂纹可通过改善保温结构、减缓下降速率和降温速率来避免;气孔可通过增加保温时间及减小下降速率来避免。(2)对SrI2晶体进行了紫外荧光光谱和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测试,发现其发光来源于陷阱激子发射,荧光衰减曲线经指数拟合后为两个成分,分别为ι1=113.89ns和ι2=329.54ns,与紫外发射光谱中不止一种发光途径相一致。SrI2:Eu晶体在紫外和X射线激发下得到的光谱相似,均为435nm左右的宽带发射,对应于Eu2+离子的5d→4f跃迁。荧光衰减曲线经指数拟合后为ι=998.48ns,对应于Eu2+离子的发射,该数值优于目前国际上已报道的衰减时间。在相同条件下测得的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中发现,SrI2:Eu晶体的发光强度比已实用的CsI:Tl闪烁晶体高出很多,约为CsI:Tl晶体发光强度的15倍。(3)研究了SrI2:Eu晶体中的辐射陷阱效应,随着辐射陷阱效应的加重会使晶体的发射光谱向长波方向移动以及延长衰减时间,同时使得晶体的发光效率降低。计算出了Eu2+离子的分凝系数为1.0706,了解到SrI2:Eu晶体性能的不均匀性是受到浓度效应和辐射陷阱效应共同影响。提出在晶体生长时增加晶体中Eu2+离子的掺杂浓度(在浓度猝灭范围内),从而提高晶体中部的性能。(4)研究了晶体的着色现象,测试结果为:发射光谱的发射峰位于590nm,与正常晶体的发射峰相比发生了明显的红移,荧光衰减曲线经指数拟合后为752.3142ns,小于正常晶体的衰减时间。推测可能由于石英坩埚封口时微量氧的进入,改变了Eu2+离子的局域晶场环境,从而导致Eu2+离子的异常发光。
魏东磊[9](2011)在《Ca9ZnLi(PO4)7陶瓷的电学性能、Eu3+离子的发光与微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Eu3+是最主要的红发光激活离子,在照明和显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Eu3+还是结构探针离子,晶体学结构的微小变化在其选择激发和发射光谱上会得到不同的5D0→7F0跃迁,对应不同的发光光谱和衰减变化。根据Eu3+结构探针这个特点,可以研究稀土离子所处的晶体学环境,提供基质中不同发光中心的格位对称性,进而给出微结构的信息。本论文选择了具有β-Ca3(PO4)2结构的Ca9ZnLi(PO4)7为基质材料,采用高温固相反应制备了红发光荧光粉。利用XRD、SEM、荧光光谱仪对其进行了结构及发光性能表征,并详细研究了Ca9ZnLi(PO4)7:Eu3+的激发和发射光谱、发光衰减、发光热稳定性和作为白光LED荧光粉的潜在应用;利用Eu3+的激光位置选择激发和发射光谱技术,分析了Eu3+离子在Ca9ZnLi(PO4)中的结晶学位置特征。同时利用无压烧结方法制备了Ca9ZnLi(PO4)7陶瓷,通过介电、阻抗等测试手段分析了该陶瓷的电学性能。第三章,应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差热分析(DTA)、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测试方法研究了Ca9ZnLi(PO4)7:Eu3+的物相组成,分析了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固相合成的Ca9ZnLi(PO4)7:Eu3+为纯相的白磷钙矿(whitlockite-type)六方结构,空间群为R3c,Z=6,具有与β-Ca3(PO4)2相同的结构。Eu3+离子掺入Ca9ZnLi(PO4)7晶格后取代Ca2+的位置。研究了Eu3+离子不同浓度掺杂的发光光谱,当掺杂浓度超过7%摩尔出现浓度猝灭。在近紫外光激发下,Ca9ZnLi(PO4)7:Eu3+发出强烈的红光(614 nm),来自Eu3+离子的5D0→7F2的电偶极跃迁,发光色度为(x=0.65, y=0.34),接近国际标准红色色度(x=0.67, y=0.33),发光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能。第四章,使用激光位置选择激发和发射技术探讨了基于Eu3+离子的光谱探针信息,分析了该材料中的局域结构的特征及对发光性质的影响、Eu3+在不同温度下发光光谱和衰减(发光寿命)特征。实验证实,在Eu3+掺杂的Ca9ZnLi(PO4)7中,Eu3+的配位环境有四种,具有四种发光中心,对应Eu3+占据Ca9ZnLi(PO4)7晶格中四种不同钙的位置。不同温度下(10-300 K)的选择发射光谱表明,Eu3+离子在整个晶格之中的分布呈现高度的随即性,5D0的荧光寿命呈现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常增加的特性。第五章,采用无压烧结法制备了Ca9ZnLi(PO4)7陶瓷,对其介电常数,介电损耗、阻抗、电导率,激活能进行了研究。结果揭示在介电图谱中可以看出在440℃时存在反常,和其它具有β-Ca3(PO4)2结构的磷酸盐相比,Ca9ZnLi(PO4)7晶格之中锌、锂的存在降低了相转变温度。阻抗谱图揭示了在Ca9ZnLi(PO4)7陶瓷中存在两种电导机制。高温与低温不同的激活能是由于随着温度的升高,锌与锂较容易的分别占据Ca5与Ca4的位置,从而改变了钙离子的运动途径所致。这也说明Ca9ZnLi(PO4)7是一种新的复合导体。第六章,通过改良的Bridgeman法生长了NaBi(WO4)2:Nd3+晶体,研究了其上转换发光性能。利用其光吸收光谱、激发光谱与上转换荧光光谱,揭示了Nd3+在晶体中出现蓝光、紫光、绿光的上转换发光,并分析了Nd3+在NaBi(WO4)2晶体中的能级结构,与上转换机理。本论文创新点是:首次研究了Eu3+掺杂Ca9ZnLi(PO4)7的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该荧光粉可以被近紫外光有效地激发,并且发出610 nm左右的红光,是潜在的新型白光LED用红色荧光粉;利用稀土离子Eu3+的结构探针技术研究了Ca9ZnLi(PO4)7的微结构,归属了Eu3+在Ca9ZnLi(PO4)7中的四种发光中心;通过对Ca9ZnLi(PO4)7陶瓷介电性能的研究揭示了该陶瓷是一种新型的复合导体。
林海[10](2011)在《稀土掺杂钨酸钆钠激光晶体生长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钨酸钆钠(NaGd(WO4)2,简称:NGW)晶体是一种新型的激光基质材料,具有吸收峰宽、荧光寿命长、阈值低、增益大、效率高、热效应小等优点。该晶体可掺入较高浓度的稀土离子,因此增益介质可做成微片,这对实现半导体激光二极管(LD)泵浦的固体激光器的集成化、小型化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NGW晶体中掺入Nd3+、Yb3+等稀土离子可实现1μm波段激光输出。而以Ho3+或Tm3+作为2μm波段激活离子,以Yb3+作为敏化离子,利用NGW晶体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通过Ho3+ (Tm3+)与Yb3+间能量转移,可实现2μm激光输出,既降低了激光振荡阂值,又提高了输出效率,具有人眼安全、大气传输特性好等优点。1.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提拉法,生长了NGW晶体。通过XRD分析,验证了晶体属于四方晶系、I41/a空间群,并计算了晶胞参数。测试了的TG-DTA曲线。由DTA曲线确定了晶体的熔点,通过TG曲线表明晶体在熔点以下的热稳定性很好,适合采用提拉法生长。测试了晶体的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对振动模式进行了归属。2.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提拉法,生长了Nd:NGW激光晶体。讨论了晶体的散射颗粒、生长条纹、包裹物、位错等缺陷的形貌,分析了其产生原因。比较了不同掺杂浓度的吸收光谱,随着Nd3+掺杂浓度的提高,吸收线宽无明显变化,但是吸收截面明显变大。不同掺杂Nd3+浓度样品的吸收谱形状基本一样,未出现畸变结构,说明能级间相对位置没有变化,单个离子的格位情况基本没有变化。吸收光谱表明,在400nm到900nm范围内存在一系列的吸收峰,在805nm、753nm、586nm附近的吸收峰较强、较宽,有利于LD泵浦。荧光光谱表明,晶体的最强的发射波长为1058.6nm,对应于4F3/2→4I11/2能级跃迁,另一个较弱的荧光发射波长为1334.2nm,对应于4F3/2→4I13/2能级跃迁,最弱的发射峰波长为896.5nm,对应于4F3/2→4I9/2能级跃迁。并计算了光谱参数。研究了晶体的激光性能,测试结果表明,LD泵浦的Nd:NGW激光器的激光波长在1060 nm附近,而且吸收带宽较宽,正好与泵浦源相匹配。3.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提拉法,生长了Yb:NGW激光晶体。比较了不同掺杂浓度的吸收光谱,晶体中吸收截面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分析得出,随着掺杂浓度的增大,掺杂离子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当小于1-2nm时,将发生离子间的交叉弛豫,导致基态离子对970nm光子的吸收减少。晶体吸收光谱在932nm、968nm附近有较强、较宽的吸收峰,有利于用LD泵浦。荧光光谱表明,晶体发射波长为1010nm,对应于2F5/22I7/2能级跃迁。并计算了光谱参数。4.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提拉法,生长了Ho,Yb:NGW激光晶体。晶体吸收光谱yb3+在933nm和978nm处存在吸收峰,在978nm处吸收峰较强,半峰宽为13nm,适合采用LD泵浦,并对Ho3+、Yb3+吸收峰对应的激发态进行了归属。晶体的荧光光谱在1959nm、1998nm、2043nm有较强的发射峰,其中最强峰的发射波长为2043nm,是Ho3+的主要发射波长。发射截面积为σe=1.82×10-20cm2。晶体的上转换性能研究表明,在546nm、648nm附近出现了上转换绿光和红光的吸收峰,并研究了晶体的上转换机制,指出了相应的跃迁通道。5.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提拉法,生长了Tm,Yb:NGW激光晶体。吸收光谱在965nm处有较强的吸收峰,表明这种掺杂方式有利于Yb3+对泵浦光的高效率吸收。荧光光谱表明,Yb3+发射主峰在1031nm附近,发射线宽(FWHM)达15nm,Tm3+的荧光发射波长在1679nm-1842nm范围内,发射主峰1772nm处的半高宽为72 nm左右。晶体的上转换性能研究表明,在476nm,650 nm处得到了上转换蓝光和红光,并研究了晶体的上转换机制,指出了相应的跃迁通道。
二、掺钕钨酸铋钠激光晶体生长及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掺钕钨酸铋钠激光晶体生长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钨(钼)酸盐功能晶体材料的生长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钨钼酸盐体系功能晶体材料 |
1.2.1 钨钼酸盐激光基质晶体 |
1.2.2 钨钼酸盐二阶非线性光学晶体 |
1.2.3 钨钼酸盐拉曼激光晶体 |
1.3 钨钼酸铋及钨酸碲钠晶体的研究现状 |
1.3.1 钨钼酸铋晶体的研究现状 |
1.3.2 钨酸碲钠晶体的研究现状 |
1.4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 |
2.2 固相合成 |
2.3 晶体生长 |
2.3.1 助熔剂法 |
2.3.2 晶体生长设备 |
2.4 X射线衍射分析 |
2.4.1 粉末X射线衍射 |
2.4.2 单晶X射线衍射 |
2.4.3 高分辨X射线衍射 |
2.5 成分分析 |
2.5.1 X射线荧光光谱(XRF) |
2.5.2 能量分散谱(EDS) |
2.6 性能表征 |
2.6.1 密度与硬度 |
2.6.2 热学性质 |
2.6.3 光学性质 |
2.6.4 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 |
第三章 Bi_2Mo_(2.66)W_(0.34)O_(12)晶体的生长与性能 |
3.1 引言 |
3.2 助熔剂体系探索 |
3.3 自发结晶与晶体结构 |
3.3.1 自发结晶 |
3.3.2 成分分析 |
3.3.3 晶体结构 |
3.4 多晶合成与热稳定性 |
3.5 晶体生长 |
3.5.1 籽晶生长 |
3.5.2 晶体形貌与质量 |
3.6 密度及硬度 |
3.7 热学性质 |
3.7.1 比热 |
3.7.2 热膨胀 |
3.7.3 热扩散和热导率 |
3.8 光学性质 |
3.8.1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3.8.2 光学透过范围 |
3.8.3 折射率 |
3.9 自发拉曼光谱及拉曼激光输出 |
3.9.1 自发拉曼光谱 |
3.9.2 拉曼激光输出 |
3.10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Nd:Bi_2Mo_(2.66)W_(0.34)O_(12)晶体的生长、光谱性质与连续激光输出 |
4.1 引言 |
4.2 Nd:Bi_2Mo_(2.66)W_(0.34)O_(12)晶体的生长 |
4.3 光谱性质 |
4.3.1 偏振吸收光谱 |
4.3.2 Judd-Ofelt理论分析 |
4.3.3 荧光发射光谱 |
4.3.4 荧光寿命 |
4.4 连续激光输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Bi_2W_2O_9晶体的生长与性能 |
5.1 引言 |
5.2 固相合成 |
5.3 热稳定性 |
5.4 助熔剂体系探索 |
5.5 晶体结构 |
5.5.1 晶体结构 |
5.5.2 键价计算 |
5.5.3 能带结构 |
5.6 晶体生长 |
5.6.1 自发结晶 |
5.6.2 籽晶生长与晶体形貌 |
5.6.3 晶体质量 |
5.7 密度 |
5.8 光学性质 |
5.8.1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 |
5.8.2 光学透过范围 |
5.8.3 自发拉曼光谱 |
5.9 晶体相变 |
5.10 热学性质 |
5.10.1 热膨胀 |
5.10.2 热扩散与热导率 |
5.11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Na_2TeW_2O_9晶体的优化生长与电弹性能 |
6.1 引言 |
6.2 晶体的优化生长 |
6.3 NTW晶体的电弹特性 |
6.3.1 NTW晶体的压电测试切型设计 |
6.3.2 电弹特性测试及结果 |
6.4 压电性能与晶体结构的关系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1.1 晶体生长 |
7.1.2 晶体结构与物理性质 |
7.1.3 相变研究 |
7.1.4 激光输出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7.3 有待深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的奖励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会议 |
附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新型激光晶体Nd:GSAG和Cr,Nd:GSAG的生长及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空间辐照环境 |
1.2 辐照损伤产生的缺陷色心 |
1.3 γ射线的辐照效应 |
1.4 色心检测的方法 |
1.4.1 常规光谱法 |
1.4.2 热致发光法 |
1.4.3 拉曼散射 |
1.5 高均匀性及抗辐射大尺寸激光晶体的研究现状 |
1.5.1 Nd:YAG晶体 |
1.5.2 Nd:GGG晶体 |
1.5.3 Nd:GSGG和Nd,Cr:GSGG晶体 |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2章 提拉法生长晶体概述 |
2.1 提拉生长装置 |
2.2 晶体生长影响因素 |
2.3 提拉法的优缺点 |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晶体生长、结构、质量表征和分凝 |
3.1 晶体生长工艺流程 |
3.1.1 多晶原料的制备 |
3.1.2 晶体生长 |
3.2 质量表征-X射线摇摆曲线 |
3.3 晶体中Nd~(3+)的分凝系数 |
3.4 晶体结构 |
3.4.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3.4.2 Rietveld全谱拟合 |
3.5 Nd:GSAG和Cr,Nd:GSAG晶体密度的测定 |
本章小结 |
第4章 Nd:GSAG和Cr,Nd:GSAG晶体的光谱特性及激光性能研究 |
4.1 Judd-Ofelt理论 |
4.2 Nd:GSAG和Cr,Nd:GSAG晶体的J-O理论计算 |
4.2.1 Nd:GSAG和Cr,Nd:GSAG晶体的吸收光谱及吸收截面 |
4.2.2 Judd-Ofelt理论分析结果 |
4.3 荧光寿命及荧光量子产率 |
4.4 荧光光谱与受激发射截面 |
4.5 Cr,Nd:GSAG晶体中Cr~(3+)与Nd~(3+)之间的能量传递 |
4.6 Nd:GSAG和Cr,Nd:GSAG晶体的激光性能 |
本章小结 |
第5章 Nd:GSAG和Cr,Nd:GSAG晶体的热导率 |
5.1 固体导热机理 |
5.2 晶体的热导率测试 |
本章小结 |
第6章 Nd:GSAG和Cr,Nd: GSAG晶体的抗辐照性能 |
6.1 透射光谱测试结果 |
6.2 荧光光谱测试结果 |
6.3 荧光寿命测试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3)Tm,Yb:NaGd(WO4)2激光晶体生长及光谱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原料制备 |
1.2 晶体生长 |
1.3 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XRD分析 |
2.2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 |
2.3 吸收光谱分析 |
2.4 荧光光谱分析 |
3 结论 |
(4)LaCl3:Pr晶体生长与光学性能研究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引言 |
1.2 闪烁晶体发展历程 |
1.3 常见的闪烁晶体: |
1.4 闪烁晶体的发光机理 |
1.5 闪烁晶体的生长方法 |
1.5.0 晶体生长方法 |
1.5.1 提拉法 |
1.5.2 坩埚下降法 |
1.6 LaCl_3:Pr晶体现状 |
1.7 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7.1 选题依据 |
1.7.2 研究内容 |
2. LaCl_3:Pr晶体生长及加工封装 |
2.1 表征闪烁晶体的性能参数 |
2.1.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1.2 同步热分析(DSC/TG) |
2.1.3 透过率测试 |
2.1.4 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测试 |
2.1.5 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 |
2.1.6 光输出 |
2.1.7 能量分辨率 |
2.1.8 衰减时间 |
2.2 仪器设备和晶体原料介绍 |
2.3 LaCl_3:Pr晶体生长 |
2.3.1 生长前准备工作 |
2.3.2 LaCl_3:Pr晶体制备 |
2.4 LaCl_3:Pr晶体晶体加工 |
2.4.1 LaCl_3:Pr晶体切割 |
2.4.2 LaCl_3:Pr晶体研磨 |
2.4.3 LaCl_3:Pr晶体抛光 |
2.5 LaCl_3:Pr晶体封装 |
2.6 单晶生长工艺对晶体生长的影响 |
2.6.1 LaCl_3:Pr单晶生长缺陷 |
2.6.2 影响晶体生长的因素 |
2.7 本章小结 |
3. LaCl_3:Pr晶体性能表征 |
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3.2 透过率测试 |
3.3 潮解实验 |
3.4 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 |
3.5 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测试 |
3.5.1 荧光光谱测试 |
3.5.2 荧光寿命测试 |
3.6 光输出与能量分辨率 |
3.7 衰减时间 |
3.8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5)掺钕的双钨酸盐Nd:NaY(WO4)2的高压物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压物理学的重要意义 |
1.2 钨酸钇钠的基本结构与性质 |
1.2.1 NaY(WO_4)_2晶体的结构 |
1.2.2 稀土掺杂的NaY(WO_4)_2的光谱性质及其应用 |
1.3 NaY(WO_4)_2及其稀土掺杂体系的制备方法 |
1.4 NaY(WO_4)_2及其稀土掺杂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高压实验方法及测试技术 |
2.1 高压实验装置—金刚石对顶砧装置 |
2.1.1 垫片 |
2.1.2 传压介质 |
2.2 压力标定 |
2.3 原位高压拉曼实验技术 |
2.3.1 拉曼散射原理 |
2.3.2 拉曼光谱在高压研究中的应用 |
2.4 原位高压同步辐射实验技术 |
2.4.1 同步辐射 |
2.4.2 同步辐射在高压实验中的应用 |
第三章 Nd: NaY(WO_4)_2高压相变研究 |
3.1 Nd: NaY(WO_4)_2的原位高压拉曼光谱研究 |
3.2 Nd: NaY(WO_4)_2的原位高压同步辐射研究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Eu3+、Tb3+掺杂铋基含氧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发光材料 |
1.1.1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 |
1.1.2 稀土发光材料的发光机理 |
1.1.3 稀土离子的发光及Eu~(3+)、Tb~(3+)的光谱能级 |
1.2 稀土发光材料的相关理论 |
1.2.1 固体基质中三价稀土离子的能量传递理论 |
1.2.2 稀土离子电偶极跃迁的Judd-Ofelt理论 |
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制备方法 |
1.3.1 沉淀法 |
1.3.2 水热法 |
1.3.3 其它制备方法 |
1.4 铋基含氧酸盐的研究现状 |
1.4.1 钨酸铋的研究现状 |
1.4.2 磷酸铋的研究现状 |
1.4.3 钼酸铋的研究现状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1.5.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Eu~(3+)掺杂Bi_2WO_6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样品的制备 |
2.2.3 样品的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Bi_2WO_6:Eu~(3+)的DTA-TG分析 |
2.3.2 Bi_2WO_6:Eu~(3+)的XRD分析 |
2.3.3 Bi_2WO_6:Eu~(3+)的IR分析 |
2.3.4 Bi_2WO_6:Eu~(3+)的UV-vis分析 |
2.3.5 Bi_2WO_6:Eu~(3+)的发光性质分析 |
2.3.5.1 Bi_2WO_6:Eu~(3+)的激发光谱 |
2.3.5.2 Bi_2WO_6:Eu~(3+)的发射光谱 |
2.3.5.3 不同Eu~(3+)掺杂量对Bi_2WO_6:Eu~(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2.3.5.4 不同退火温度对Bi_2WO_6:Eu~(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2.4 小结 |
第三章 Tb~(3+)掺杂Bi_2WO_6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样品的制备 |
3.2.3 样品的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Bi_2WO_6:Tb~(3+)的DTA-TG分析 |
3.3.2 Bi_2WO_6:Tb~(3+)的XRD分析 |
3.3.3 Bi_2WO_6:Tb~(3+)的IR分析 |
3.3.4 Bi_2WO_6:Tb~(3+)的UV-vis分析 |
3.3.5 Bi_2WO_6:Tb~(3+)的发光性质分析 |
3.3.5.1 Bi_2WO_6:Tb~(3+)的激发光谱 |
3.3.5.2 Bi_2WO_6:Tb~(3+)的发射光谱 |
3.3.5.3 不同Tb~(3+)掺杂量对Bi_2WO_6:Tb~(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3.3.5.4 不同退火温度对Bi_2WO_6:Tb~(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四章 Eu~(3+)掺杂BiPO_4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4.2.2 样品的制备 |
4.2.2.1 BiPO_4:Eu~(3+)的共沉淀法制备 |
4.2.2.2 BiPO_4:Eu~(3+)的水热法制备 |
4.2.3 样品的表征 |
4.3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Eu~(3+)发光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
4.3.1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Eu~(3+)的DTA-TG分析 |
4.3.2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Eu~(3+)的XRD分析 |
4.3.3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Eu~(3+)的IR分析 |
4.3.4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Eu~(3+)的发光性质分析 |
4.3.4.1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Eu~(3+)的激发光谱 |
4.3.4.2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Eu~(3+)的发射光谱分析 |
4.3.4.3 不同Eu~(3+)掺杂量对BiPO_4:Eu~(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4.3.4.4 不同C_2H_6O_2与H_2O体积比对BiPO_4:Eu~(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4.3.4.5 不同退火温度对BiPO_4:Eu~(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4.4 水热法制备BiPO_4:Eu~(3+)发光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
4.4.1 水热法制备BiPO_4:Eu~(3+)的XRD分析 |
4.4.2 水热法制备BiPO_4:Eu~(3+)的SEM分析 |
4.4.3 水热法制备BiPO_4:Eu~(3+)的IR分析 |
4.4.4 水热法制备BiPO_4:Eu~(3+)的发光性质分析 |
4.4.4.1 水热法制备BiPO_4:Eu~(3+)的激发光谱 |
4.4.4.2 水热法制备BiPO_4:Eu~(3+)的发射光谱 |
4.4.4.3 不同水热温度BiPO_4:Eu~(3+)的发光性质 |
4.4.4.4 不同水热时间BiPO_4:Eu~(3+)的发光性质 |
4.5 共沉淀法与水热法制备BiPO_4:Eu~(3+)的对比 |
4.6 小结 |
第五章 Tb~(3+)掺杂BiPO_4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2 样品的制备 |
5.2.2.1 BiPO_4:Tb~(3+)样品的共沉淀法制备 |
5.2.2.2 BiPO_4:Tb~(3+)样品的水热法制备 |
5.2.3 样品的表征 |
5.3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Tb~(3+)发光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
5.3.1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Tb~(3+)的DTA-TG分析 |
5.3.2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Tb~(3+)的XRD分析 |
5.3.3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Tb~(3+)的IR分析 |
5.3.4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Tb~(3+)的发光性质分析 |
5.3.4.1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Tb~(3+)的激发光谱 |
5.3.4.2 共沉淀法制备BiPO_4:Tb~(3+)的发射光谱 |
5.3.4.3 不同Tb~(3+)掺杂量对BiPO_4:Tb~(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5.3.4.4 不同C_2H_6O_2与H_2O体积比对BiPO_4:Tb~(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5.3.4.5 不同退火温度对BiPO_4:Tb~(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5.4 水热法制备BiPO_4:Tb~(3+)发光材料的结果与讨论 |
5.4.1 水热法制备BiPO_4:Tb~(3+)的XRD分析 |
5.4.2 水热法制备BiPO_4:Tb~(3+)的SEM分析 |
5.4.3 水热法制备BiPO_4:Tb~(3+)的IR分析 |
5.4.4 水热法制备BiPO_4:Tb~(3+)的发光性质分析 |
5.4.4.1 水热法制备BiPO_4:Tb~(3+)的激发光谱 |
5.4.4.2 水热法制备BiPO_4:Tb~(3+)的发射光谱 |
5.4.4.3 不同水热温度对BiPO_4:Tb~(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5.4.4.4 不同水热时间对BiPO_4:Tb~(3+)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5.5 共沉淀法与水热法制备BiPO_4:Tb~(3+)的对比 |
5.6 小结 |
第六章 Eu~(3+)掺杂γ-Bi_2MoO_6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6.2.2 样品的制备 |
6.2.3 样品的表征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Eu~(3+)掺杂钼酸铋的DTA-TG分析 |
6.3.2 Eu~(3+)掺杂钼酸铋的XRD分析 |
6.3.3 Eu~(3+)掺杂钼酸铋的IR分析 |
6.3.4 Eu~(3+)掺杂γ-Bi_2MoO_6的发光性质分析 |
6.3.4.1 Eu~(3+)掺杂γ-Bi_2MoO_6的激发光谱 |
6.3.4.2 Eu~(3+)掺杂γ-Bi_2MoO_6的发射光谱 |
6.3.4.3 不同pH值对Eu~(3+)掺杂γ-Bi_2MoO_6的发光性质的影响 |
6.4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新型改性钼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发光材料概述 |
1.2 以钼酸盐为基质的发光材料 |
1.2.1 钼酸盐晶体生长技术研究现状 |
1.2.2 钼酸盐晶体激光研究现状 |
1.3 改性钼酸盐为基质的发光材料 |
1.4 本文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常用发光材料的基本制备方法 |
2.1 高温固相合成方法 |
2.2 水热法 |
2.3 燃烧法 |
2.4 熔盐法 |
2.5 几种制备方法的比较 |
第三章 发光材料的性能表征方法 |
3.1 吸收光谱与荧光光谱 |
3.2 X 射线衍射技术 |
3.3 热重‐差热扫描(TG‐DSC)分析技术 |
第四章 Eu~(3+)/Sm~(3+)共掺钼钨酸锂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4.1 多晶 Eu~(3+)/Sm~(3+):LiGd(WO_4)_(0.5)(MoO_4)_(1.5)的制备 |
4.2 多晶 Eu~(3+)/Sm~(3+):LiGd(WO_4)_(0.5)(MoO_4)_(1.5)的性能测试 |
4.3 结果分析 |
4.3.1 物相分析 |
4.3.2 差热分析 |
4.3.3 发射光谱分析 |
4.3.4 激发光谱分析 |
4.3.5 荧光寿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Yb~(3+)掺杂钼钨酸铋钠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5.1 Yb~(3+):Na5Bi(WO_4)_2(MoO_4)_2 多晶的制备 |
5.2 Yb~(3+):Na5Bi(WO_4)_2(MoO_4)_2多晶的性能测试 |
5.3 结果分析 |
5.3.1 物相分析 |
5.3.2 热学性能 |
5.3.3 吸收光谱 |
5.3.4 荧光光谱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掺铕碘化锶晶体的制备及闪烁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1.1 卤化物闪烁晶体 |
1.1.2 卤化物闪烁晶体的发展历程 |
1.1.3 卤化物闪烁晶体发光的物理过程 |
1.1.4 表征卤化物闪烁晶体的性能参数 |
1.1.5 卤化物闪烁晶体的生长方法 |
1.2 卤化物闪烁晶体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NaI:Tl晶体 |
1.2.2 CsI:Tl晶体 |
1.2.3 BaF_2晶体 |
1.2.4 LaCl_3:Ce、LaBr_3:Ce晶体 |
1.2.5 SrI_2:Eu晶体 |
1.3 SrI_2:Eu闪烁晶体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
1.4 本论文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1.4.1 选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2 SrI_2和SrI_2:Eu晶体生长 |
2.1 引言 |
2.2 测试方法 |
2.2.1 DSC-TG |
2.2.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2.2.3 紫外荧光光谱及寿命测试 |
2.2.4 X射线激发发射光谱测试 |
2.2.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
2.2.6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 |
2.3 实验与讨论 |
2.3.1 生长方法及设备 |
2.3.2 坩埚选择 |
2.3.3 生长过程 |
2.3.4 SrI_2单晶生长及结构表征 |
2.3.5 SrI_2:Eu单晶生长及结构表征 |
2.3.6 生长工艺对晶体生长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3 SrI_2和SrI_2:Eu晶体的性能表征 |
3.1 引言 |
3.2 结果和讨论 |
3.2.1 SrI_2晶体的性能表征 |
3.2.2 SrI_2:Eu晶体的性能表征 |
3.2.3 SrI_2:Eu晶体中的辐射陷阱效应 |
3.2.4 杂质对性能的影响 |
3.2.5 晶体着色对性能的影响 |
3.2.6 SrI_2:Eu晶体的潜在应用价值 |
3.3 本章小结 |
4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Ca9ZnLi(PO4)7陶瓷的电学性能、Eu3+离子的发光与微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稀土发光材料 |
1.1.1 稀土发光发光原理 |
1.1.2 稀土发光特性和研究现状 |
1.1.3 稀土发光材料的应用 |
1.2 Eu~(3+)的发光性能 |
1.3 β-Ca_3(P0_4)_2 (TCP)类结构材料的研究综述 |
1.3.1 β-Ca_3(P0_4)_2 (TCP)结构 |
1.3.2 β-Ca_3(P0_4)_2(TCP)类结构的磷酸盐 |
1.3.3 β-Ca_3(P0_4)_2(TCP)类结构材料的应用研究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出发点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的出发点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参考文献 |
2 实验部分 |
2.1 试剂与设备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装置 |
2.2 样品制备 |
2.2.1 荧光粉的制备 |
2.2.2 陶瓷的制备 |
2.3 测试方法 |
2.3.1 热分析 |
2.3.2 X 射线粉末衍射 |
2.3.3 傅立叶红外吸收光谱FT-IR |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形貌分析 |
2.3.5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性能测试 |
2.3.6 激光位置选择激发和发射光谱 |
2.3.7 发光衰减 |
2.3.8 陶瓷性能测试 |
2.4 参考文献 |
3 Ca_9ZnLi(PO_4)_7:Eu~(3+)的结构和发光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2.1 Ca_9ZnLi(PO_4)_7:Eu~(3+)结构表征 |
3.2.2 荧光光谱分析 |
3.2.3 发光寿命分析 |
3.2.4 CIE |
3.3 本章小结 |
3.4 参考文献 |
4 Eu~(3+)的发光应用性能和微结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结果 |
4.2.1 Ca_9ZnLi(PO_4)_7:Eu~(3+)的结构和形貌 |
4.2.2 光致发射光谱 |
4.2.3 光致激发与发射光谱 |
4.2.4 位置选择激发与发射 |
4.2.5 荧光衰减 |
4.2.6 发光色度对温度的依赖 |
4.3 本章小结 |
4.4 参考文献 |
5 无压烧结制备Ca_9ZnLi(PO_4)_7 陶瓷和电学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结果 |
5.2.1 结构分析 |
5.2.2 Ca_9ZnLi(PO_4)_7 陶瓷的介电性能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5.4 参考文献 |
6 NaBi(WO_4)2 单晶中Nd~(3+)的上转换发光 |
6.1 引言 |
6.1.1 掺稀土离子钨酸盐晶体 |
6.1.2 钨酸铋钠晶体 |
6.1.3 掺Nd~(3+)离子的激光晶体研究 |
6.1.4 上转换发光 |
6.1.5 荧光与荧光衰减寿命的基本原理 |
6.2 实验过程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光吸收光谱 |
6.3.2 荧光光谱分析 |
6.3.3 荧光衰减曲线 |
6.3.4 上转换发光光谱与上转换机制 |
6.4 结论 |
6.5 参考文献 |
7 全文总结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10)稀土掺杂钨酸钆钠激光晶体生长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稀土激光晶体的研究 |
1.1.1 1μm波段激光晶体的研究 |
1.1.2 2μm波段激光晶体的研究 |
1.2 钨酸盐晶体的研究 |
1.3 钨酸钆钠晶体的研究进展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晶体生长 |
2.1 原料选择及处理 |
2.2 提拉法生长技术 |
2.2.1 提拉法生长装置 |
2.2.2 提拉法的优点 |
2.2.3 加热方式的选择 |
2.2.4 生长设备 |
2.3 温场设计与测量 |
2.3.1 温场设计 |
2.3.2 后热器的设计 |
2.3.3 温场测量 |
2.4 晶体生长工艺的选择与要求 |
2.4.1 装炉 |
2.4.2 升温 |
2.4.3 引晶 |
2.4.4 缩颈 |
2.4.5 放肩 |
2.4.6 等径生长 |
2.4.7 收尾 |
2.4.8 降温 |
2.4.9 退火 |
2.5 生长出的RE:NGW晶体 |
2.6 晶体加工与检测 |
2.6.1 晶体切割 |
2.6.2 晶体的研磨与抛光 |
2.7 晶体完整性研究 |
2.7.1 散射颗粒 |
2.7.2 生长层 |
2.7.3 包裹体 |
2.7.4 位错观察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频感应加热提拉法生长RE:NGW晶体中的热传输理论分析 |
3.1 热传输的基本方式 |
3.1.1 热传导 |
3.1.2 对流传热 |
3.1.3 热辐射 |
3.2 热传输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
3.2.1 热流连续性原理 |
3.2.2 热流连续方程的积分形式 |
3.2.3 热流连续方程的微分形式 |
3.3 晶体的温度分布规律 |
3.3.1 Bice,J.C物理模型 |
3.3.2 晶体中热传输的方程式 |
3.3.3 晶体温度分布规律及讨论 |
3.4 应用热传输理论解释晶体的开裂 |
3.4.1 晶体热应力 |
3.4.2 晶体热应变 |
3.4.3 晶体的切向最大应变和柱面合成应变的最大值 |
3.4.4 生长无开裂晶体所允许的最大轴向温度梯度 |
3.4.5 晶体冷却过程中热应变的数学分析 |
3.5 热传输效应与S-L界面形状的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E:NGW(RE=Nd,Yb)晶体性能测试与表征 |
4.1 NGW晶体性能测试与表征 |
4.1.1 XRD分析 |
4.1.2 TG-DTA分析 |
4.1.3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 |
4.2 Nd:NGW晶体性能测试与表征 |
4.2.1 XRD分析 |
4.2.2 TG-DTA分析 |
4.2.3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 |
4.2.4 吸收光谱分析 |
4.2.5 荧光光谱分析 |
4.2.6 Nd:NGW晶体激光性能研究 |
4.3 Yb:NGW晶体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4.3.1 XRD分析 |
4.3.2 TG-DTA分析 |
4.3.3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 |
4.3.4 吸收光谱分析 |
4.3.5 荧光光谱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RE,Yb:NGW(RE=Ho,Tm)晶体性能测试与表征 |
5.1 Ho,Yb:NGW晶体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5.1.1 XRD分析 |
5.1.2 TG-DTA分析 |
5.1.3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 |
5.1.4 吸收光谱分析 |
5.1.5 荧光光谱分析 |
5.2 Tm,Yb:NGW晶体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
5.2.1 XRD分析 |
5.2.2 TG-DTA分析 |
5.2.3 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分析 |
5.2.4 吸收光谱分析 |
5.2.5 荧光光谱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攻读研究生期间申请的专利 |
四、掺钕钨酸铋钠激光晶体生长及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钨(钼)酸盐功能晶体材料的生长与性能研究[D]. 田相鑫. 山东大学, 2018(12)
- [2]新型激光晶体Nd:GSAG和Cr,Nd:GSAG的生长及光学性能研究[D]. 许晋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1)
- [3]Tm,Yb:NaGd(WO4)2激光晶体生长及光谱性能[J]. 刘旺,董玮利,赵舒燕,许蓝云,曾繁明,李春,林海.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3)
- [4]LaCl3:Pr晶体生长与光学性能研究表征[D]. 刘子晗. 中国计量大学, 2016(05)
- [5]掺钕的双钨酸盐Nd:NaY(WO4)2的高压物性研究[D]. 付广艳. 吉林大学, 2016(09)
- [6]Eu3+、Tb3+掺杂铋基含氧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及发光性质研究[D]. 王丽.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03)
- [7]新型改性钼酸盐发光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张俊. 暨南大学, 2014(03)
- [8]掺铕碘化锶晶体的制备及闪烁性能的研究[D]. 张烨. 中国计量学院, 2013(02)
- [9]Ca9ZnLi(PO4)7陶瓷的电学性能、Eu3+离子的发光与微结构研究[D]. 魏东磊. 苏州大学, 2011(06)
- [10]稀土掺杂钨酸钆钠激光晶体生长与性能研究[D]. 林海. 长春理工大学, 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