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同矿区地质小构造在无线电坑道透视探测中的一般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苏园鹏[1](2013)在《淮南矿区无线电波坑透曲线特征与地质异常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煤矿机械化采煤技术的提高,对工作面内地质构造赋存的条件要求也越来越高。无线电波透视法作为煤矿中广泛采用的一种物探技术,能有效探测断层、变薄带、陷落柱等地质异常。但是,对于无线电波透视值的变化情况与地质异常性质之间的关系,缺少理论分析,没有可靠的对应关系或对应模式。因此,研究不同的地质异常在无线电波透视曲线上不同的表现特征具有很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论文对淮南矿区无线电波坑透成果进行分析与总结,研究了不同煤层中地质异常的场强值及衰减系数变化规律。在无线电波透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利用“场强增量”进行资料处理以减小背景场的干扰,提高异常解释的准确性的方法,并通过井下试验进行有效性验证。论文选择淮南矿区典型煤层工作面(厚煤层、中厚煤层、薄煤层),研究了断层、薄煤区等不同地质异常与无线电波坑透曲线之间的相关性,得到不同走向、不同落差断层及煤层变薄区在无线电波坑透曲线上的异常响应规律,可为无线电波坑透资料解释提供指导。断层在无线电波曲线的特征主要为出现拐点,曲线变陡,在进入和远离不同断层时曲线变化快慢不一样;变薄区在无线电波曲线的特征主要为出现拐点,曲线呈直线或弧状下降,相对平滑和连续。
肖玉林[2](2010)在《煤矿综采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煤矿机械化采煤技术的提高,大走向长大面宽综采工作面倍受煤矿企业青睐。除提高安全回采技术外,能否准确预报综采工作面内地质构造赋存情况,是制约矿井高产高效安全生产的关键之一。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具有快速、轻便和成本低等优点,为目前矿井广泛采用的矿井物探技术,但目前坑透观测系统和处理软件系统存在一些缺点,特别是很难适应现代大走向长大面宽综采工作面探测,这就限制了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的应用。论文在无线电波透视基本理论上,通过对现有无线电波透视观测系统的研究,综合考虑地震法和直流电法勘探技术的观测系统优势,提出无线电波透视“一发双收”的观测系统原理,并重新编写无线电波透视CT软件系统。通过相关试验,深入分析“一发双收”观测系统的特点,对仪器设备调制、数据一致性、数据处理等都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研究,表明“一发双收”观测系统对大走向长综采工作面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其探测效果达到预期目标。结合地面试验和井下试验对无线电波透视“一发双收”观测系统及其数据处理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将“一发双收”观测系统运用煤矿综采工作面的内部地质异常体探测,在大走向长工作面探测中代替常规的“一发一收”观测系统,提高了数据采集速度及增加透射数据量,同时减轻技术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结合“一发双收”观测系统采集数据特点,提出对“一发双收”采集数据校正和处理,并编制了无线电波透视CT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最终实现了“一发双收”坑透的软件、硬件条件。通过淮南矿区30个综采工作面探测试验及应用,部分工作面已回采验证探测效果,反馈结果良好,进一步说明无线电波透视“一发双收”观测系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武强,俞佳,庞炜,庄稼,李新政,康守昌[3](2007)在《基于ANN方法的煤巷掘进前方小构造预报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利用煤巷掘进过程中所暴露出的大量的煤层信息,确定了与煤巷掘进前方小构造存在密切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了煤层倾角、煤层厚度、涌水量、瓦斯等各个影响因子,选出主控因子,建立主控因子与煤巷掘进前方小构造预测危险性指数间的人工神经网络(ANN)分析模型,求取了各影响因素对前方小构造预测的权重系数,并建立了煤巷掘进前方小构造预测预报的ANN模型及其判据.对鹤壁十矿煤巷掘进前方小构造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ANN技术可用于煤矿巷道掘进前方小构造预测.
张豫生[4](2006)在《基于地质构造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内外开采实践表明,煤与瓦斯突出的发生呈区域性分布。因此,区域预测在煤ij瓦斯突出防治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丁煤与瓦斯突出现象的复杂性,目前普遍承认煤与瓦斯突出是地应力、瓦斯、煤体结构等诸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且地质构造起主导控制作用。事实上地应力是突出的主要动力来源,高压瓦斯及破碎的煤体结构是突出的物质基础,而工程采掘活动则为突出提供了适宜的边界条件。本文基于地质动力区划确定的活动构造信息、区域地应力场测量和模拟研究成果、瓦斯地质研究成果、分形研究成果、地质勘探成果提取有关地质构造信息进行综合智能分析,在空间数据管理的基础上,应用概率预测的方法对影响突出的诸因素进行模式分析和度量,对区域煤与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做出分类,划分煤与瓦斯突出危险区、突出威胁区和无突出危险区,及其与煤与瓦斯突出点的空问关系,显示井田范围内活动构造、构造应力分布、瓦斯涌出量和瓦斯含量,尽可能多地考虑了较多因素,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突出过程中的作用或影响程度,得出包括影响因素的评价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的定量综合判据,从而使定量综合指标供定性使用。本文所做的研究工作如下:(1)确定了鹤壁煤田构造是典型的人字型和弧形构造形式。在经度方向处在构造凹地区域,在纬度方向处于平原和河南西部山区的交界处,纬度方向具有台阶式的结构,鹤壁矿区处于凹地与阶地的相交区域,处在断裂带的变形影响区内。这决定了鹤壁煤田的高应力和高瓦斯含量的地质背景。(2)利用地质动力区划方法,查明I级活动断裂9条、1I级活动断裂8条、IIl级活动断裂9条、Ⅳ级活动断裂19条、V级活动断裂32条。查明的各级活动断裂,特别是I、II级活动断裂与我国地质界、地震界所确定的活动构造大多有明显的联系。(3)查明矿井的煤与瓦斯突出事件以某种方式与地质动力区划查明的活动断裂相联系,煤与瓦斯突出显现与活动构造和构造应力密切相关。在井m内,约85.2%的煤与瓦斯突出显现点位于断裂带影Ⅱ向区或断裂带交汇部位,并受III一2、lV~7、V-3和V一6四条活动断裂的控制,规律十分明显。这四条活动断裂从时间上和空间上制约着六矿煤与瓦斯突出显现的发生。(4)地应力测量得出鹤壁六矿的地应力场属于水平应力场,地应力足以水平压应力
董秀桃,宋玉平[5](2000)在《大同矿区地质小构造在无线电坑道透视探测中的一般规律》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大同矿区综采工作面的冲刷、陷落柱、断层、火成岩、门帘石等地质小构造在坑透探测中的反应及其规律性。
二、大同矿区地质小构造在无线电坑道透视探测中的一般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同矿区地质小构造在无线电坑道透视探测中的一般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淮南矿区无线电波坑透曲线特征与地质异常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2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 |
2.1 探查地球物理基础 |
2.1.1 岩、矿石电磁参数与频散特性 |
2.1.2 吸收系数与电磁参数的关系 |
2.2 工作方法 |
2.3 无线电波透视解释 |
2.3.1 场强对比法 |
2.3.2 层析成像法 |
3 淮南矿区无线电波透视技术应用 |
3.1 淮南矿区概况 |
3.1.1 区域地质构造 |
3.1.2 煤层特征 |
3.2 淮南矿区无线电波透视应用分析与总结 |
3.2.1 探采准确率分析 |
3.2.2 正常煤层段场强值分析 |
3.3 数据采集和处理的改进 |
3.3.1 场强增量的提出 |
3.3.2 井下应用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 断层综合曲线特征 |
4.1 垂直于工作面走向的断层 |
4.1.1 贯穿整个工作面 |
4.1.2 进入工作面后尖灭 |
4.2 斜交与工作面走向的断层 |
4.2.1 贯穿整个工作面 |
4.2.2 进入工作面后尖灭 |
4.3 平行于工作面的断层 |
4.4 多种形态组合断层 |
4.5 本章小结 |
5 煤层变薄区综合曲线特征 |
5.1 厚煤层变薄带综合曲线特征 |
5.2 中厚煤层变薄带综合曲线特征 |
5.3 薄煤层变薄带综合曲线特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2)煤矿综采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
1.3.3 研究思路 |
2 无线电波透视技术 |
2.1 无线电波透视基本理论 |
2.1.1 地质地球物理基础 |
2.1.2 吸收系数和初始场强的确定 |
2.1.3 干扰因素及排除措施 |
2.2 观测系统的改进 |
2.2.1 一发双收观测系统提出 |
2.2.2 一发双收观测系统 |
2.3 数据处理 |
2.3.1 数据校正 |
2.3.2 数据处理 |
2.4 软件编制 |
2.4.1 软件框图 |
2.4.2 软件功能 |
2.4.3 软件处理 |
2.4.4 软件优缺点 |
2.5 本章小结 |
3 无线电波透视试验 |
3.1 仪器设备 |
3.1.1 WKT-6型发射机 |
3.1.2 WKT-6型接收机 |
3.2 地面试验 |
3.2.1 地面数据一致性试验 |
3.2.2 地面应用试验 |
3.3 井下试验 |
3.3.1 井下数据一致性试验 |
3.3.2 井下应用试验 |
3.4 本章小结 |
4 淮南矿区无线电波透视异常解释 |
4.1 潘一煤矿1511(3)工作面透视异常解释 |
4.1.1 工程概况及其探测任务 |
4.1.2 数据采集 |
4.1.3 软件处理结果 |
4.1.4 异常解释 |
4.2 淮南矿区无线电波透视工程介绍 |
4.2.1 淮南矿区工程介绍 |
4.2.2 探测结果总结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A 潘一煤矿1511(3)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数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3)基于ANN方法的煤巷掘进前方小构造预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利用矿井物探和钻探资料预报小构造 |
1.2 利用区域大、中型构造体系分析预报小构造 |
1.3 人工神经网络在地学上的应用 |
2 利用ANN技术预报小构造 |
2.1 与小构造相关的煤层信息 |
1) 煤层倾角变化的影响 |
2) 煤层厚度变化的影响 |
3) 煤层瓦斯聚集量变化的影响 |
4) 煤层涌水量变化的影响 |
5) 煤层的裂隙类型的变化 |
6) 煤层温度的变化 |
7) 煤层破碎程度的变化 |
2.2 具体构建模型的方法及步骤 |
1) 主控因素影响分析及构建模型 |
2) 训练样本点数据的提取 |
3) 通过ANN确定各相关因素权重系数 |
4) 利用检验数据对所得的模型进行拟合 |
3 具体实例分析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主控因素的选取 |
3.3 训练样本点数据的提取 |
3.4 通过ANN确定各相关因素权重系数 |
4 结 论 |
(4)基于地质构造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论题的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煤与瓦斯突出概况 |
1.4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综述 |
1.5 存在问题 |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地质动力区划理论及研究方法 |
2.1 地质动力区划的理论基础——板块构造学说 |
2.2 地质动力区划的基本原理 |
2.3 地质动力区划 |
2.4 构造断块划分方法 |
2.5 断裂活动性和断块相互动力作用评估 |
3 区域地质构造形式划分 |
3.1 地质动力区划工作流程 |
3.2 区域构造特点 |
3.3 区域地质地貌的一般特点 |
3.4 I 级断块构造划分 |
3.5 II 级断块构造划分 |
3.6 III 级断块构造划分 |
3.7 Ⅳ级断块构造划分 |
3.8 V 级断块构造划分 |
3.9 鹤壁六矿井田地质动力状态野外考察 |
3.10 建立区域地质构造模型 |
3.11 活动断裂对煤与瓦斯突出影响分析 |
4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
4.1 构造应力场的概念和研究意义 |
4.2 中国现今构造应力场与现今地壳运动 |
4.3 构造应力场的主要影响因素 |
4.4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
5 瓦斯参数的影响因素及分布规律研究 |
5.1 瓦斯参数的影响因素 |
5.2 鹤壁六矿瓦斯参数的分布规律 |
6 鹤壁六矿井田断裂构造的分形评价 |
6.1 分形理论的诞生 |
6.2 分形的定义 |
6.3 分维数和分维数的定量计算 |
6.4 分形理论在地貌学和地质学中的应用 |
6.5 分形理论在矿井断裂复杂程度评价中的应用 |
6.6 鹤壁六矿井田断裂构造复杂程度分形评价 |
7 基于模式识别的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信息系统 |
7.1 煤与瓦斯突出预测模式识别原理 |
7.2 模式识别系统设计 |
7.3 鹤壁六矿煤与瓦斯突出模式识别 |
7.4 单元概率值的分析 |
7.5 模式识别预测方法与《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中综合指标法的对比 |
7.6 煤与瓦斯突出区域预测信息系统 |
7.7 鹤壁六矿煤与瓦斯突出区域信息系统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今后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大同矿区地质小构造在无线电坑道透视探测中的一般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 无线电坑道透视法的原理 |
2 大同侏罗纪煤田地质简介 |
3 大同矿区无线电坑道透视法应用现状及其工作方法 |
3.1 数据采集 |
4 无线电坑道透视法在大同矿区探测地质小构造的应用效果 |
4.1 火成岩的探测 |
4.2 断层的探测 |
4.3 冲刷、断层的探测 |
4.4 门帘石、断层的探测 |
4.5 冲刷、陷落柱的探测 |
5 结论 |
四、大同矿区地质小构造在无线电坑道透视探测中的一般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南矿区无线电波坑透曲线特征与地质异常相关性研究[D]. 苏园鹏.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2]煤矿综采工作面无线电波透视技术研究[D]. 肖玉林. 安徽理工大学, 2010(06)
- [3]基于ANN方法的煤巷掘进前方小构造预报技术[J]. 武强,俞佳,庞炜,庄稼,李新政,康守昌.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2007(04)
- [4]基于地质构造的煤与瓦斯突出预测研究[D]. 张豫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6(02)
- [5]大同矿区地质小构造在无线电坑道透视探测中的一般规律[J]. 董秀桃,宋玉平. 山西煤炭, 2000(04)